抽象性绘画艺术论文

2022-05-08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抽象性绘画艺术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日本在绘画艺术方面的成就,日本绘画逐渐成为了西方现代绘画现代性的重要参考依据,实现了中西方文化艺术的融合,推动了国际绘画艺术的大力发展。从绘画的艺术角度来看,日本绘画的抽象性特征较为明显,其以抽象的线性特征对绘画人物和场景进行了形式勾勒,且装饰性较强,并重视主观的情感表达,因此获得了世界各国的好评。

抽象性绘画艺术论文 篇1:

装饰艺术对西方现代绘画的影响

[摘要]装饰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最普遍的艺术形式、方式及手段。纵观西方现代绘画史,可以发现在绘画艺术的自我变革中,装饰艺术以其本身的抽象性结构特征和形式语言给予现代绘画大师的深刻启示与影响无处不在,装饰艺术与现代绘画相互渗透,不断交流与整合,形成现代绘画发展史上一个值得关注的景观。

[关键词]西方 现代绘画 装饰艺术 平面化 抽象造型

著名美术史学家沃尔夫林认为,“美术史主要是一部装饰史”沃林格也曾说:“一个民族的艺术意志在装饰艺术中得到了最纯真的表现。装饰艺术仿佛是一个图表,在这个图表中,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绝对艺术意志独特的和固有的东西。因此,人们充分强调了装饰艺术发展的重要性。”除上述因素以外,还因为绘画的模仿是从装饰发展来的——作为再现的设计图案过去是产生于装饰的——这种关系的后效应已影响到整个美术史,由此可见。装饰已成为现代艺术的典型特征之一。

装饰即修饰、打扮。装饰作为一种艺术方式,以秩序化、规律化、程式化、理想化为要求,创造出合乎人的需要、与人的审美理想相统一和谐的美的形态。装饰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和艺术的整合力。装饰既是一种艺术形式,又是一种艺术方式或艺术手段。作为艺术方式,它可以是一种纹样、一个符号标志。作为艺术方式或艺术手段,它通过装饰的作用和操作,将装饰性物化。“装饰性”是人装饰意志和装饰行为的内在属性及其所导致的装饰品格,它可以存在于任何种类的艺术形态之中,形成一种风格化的装饰样式。装饰艺术的形态和语言的构成多种多样,归结起来大致可分为抽象形态、具象形态和综合形态。不同的装饰语言形成风格各异的装饰美。所谓装饰语言,即是作为一种对艺术观念的表达,是从点、线、面、体、色、质等为媒介来反映艺术家审美意趣的表现手段。可以说,西方现代绘画如果没有与装饰艺术的交流与整合,没有装饰艺术本身的抽象性结构特征和形式语言的启示及这种启示所起的催化作用,就不会有绘画的现代性和当代面貌。

自19世纪下半叶开始的现代主义阶段,整个绘画艺术处于一种综合的状态之中。赫伯特·里德说:“我们所说的现代艺术运动,始于一位法国画家想要客观地观察世界的真诚决心。”他指的是后印象派画家、20世纪立体主义和抽象艺术之父塞尚。在塞尚之前,印象派画家们已在试图改变从古希腊罗马直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艺术所一直遵循的模仿与再现原则,而努力去表现自身的一种感受,一种不同于传统绘画再现观的感受,并将这种感受的表达专注于形式的探索之上。这种形式上的探索,很大程度上是由“线条”所决定的,这种富有特色的线条来自于东方艺术。此时,艺术史上第一个有计划有意识的寻求一种新风格的艺术运动,强有力的冲击并给予几乎所有艺术家以深远影响,这些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家们发现了装饰艺术所展现的新天地。装饰艺术作为形式的艺术,已成为现代艺术家追求的目标。

印象派代表人物马奈在《奥林匹亚》(1863年)中,重视色彩的装饰效果,重视色彩的相互影响和效果以及在一定光线下色调的微妙关系。他背离当时画坛主流,将绘画所追求的三度空间表现变化成装饰一样的二度空间。平面化的结果导致了满意的形式感。这种具有革命意义的背离,来自当时正在欧洲艺术界传播着的东方装饰艺术的启示,艺术家从中国的陶瓷、工艺和日本的屏风、浮世绘等装饰艺术中发现了奇妙的形式特征,并将这些特征表现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之中。如马奈创作的《左拉肖像》(1868年)背景中的日本屏风和浮世绘。法国画家劳特累克在广告画和书籍封面的装饰设计中,“发现了用描绘性的线条,来完成平涂色块的可能性。”这种表现方式是20世纪初色彩抽象的最早典型。色彩的抽象造型创造了一种新的绘画形式。在装饰艺术中,色彩总是抽象的。在后期印象派画家修拉、高更、凡高、塞尚的作品中,同样不难发现装饰艺术对于他们的重要影响和启迪。

作为20世纪绘画的伟大奠基者之一。高更的艺术经历与整个装饰艺术及新艺术运动密切相关。装饰艺术的影响导致了高更绘画风格的变化:舍弃三度空间的表现,采用东方艺术的装饰性线条和纹饰做勾勒和平涂色块,形成图案式的、富有寓意和象征性的绘画构思,使得画面色彩单纯、充满装饰的情趣。莫利斯·德尼在《从高更和凡高到古典主义》一文中写到:“时常萦绕在高更心际的是装饰变形,……在高更的作品中,你会发现在质朴奇异的外表下,在一种严密的逻辑引导下,存在着某种构图的技巧。恕我斗胆直言,这些技巧带有一点意大利的修饰风格。”高更发现装饰艺术的方式是想象力和表现力都趋于自由的一种创造性的方式。在装饰艺术中,艺术家的感受力可以不受模仿与反映的羁绊。艺术成了大自然的主观变形,而不是大自然的复制品。

作为“野兽派”的领袖人物,马蒂斯年轻时学过装饰美术,在接受印象派画风的同时,又吸收波斯、日本和中国民间艺术的表现手法,注意研究东方艺术的表现手法,对东方艺术的装饰趣味和明亮的色彩极为感兴趣。他的作品经常出现具有“阿拉伯趣味”的装饰风格。马蒂斯在艺术表现中追求一种绘画的平面性,几乎不注重自然的外观表现,大胆自由地运用色彩,用抽象的色块和线条的结构创建具有装饰性的构图。在装饰艺术的影响下,他的作品风格越来越趋于装饰化。富有装饰性的东方情调是马蒂斯一生艺术创作中的一个主要特色。他曾数度访问阿尔及利亚、摩洛哥、俄罗斯,对波斯地毯的装饰性纹样也深感兴趣,创作了一批富有装饰趣味的作品。如《红色中的和谐》是早期这一风格的代表作,充分表现了他对富丽堂皇的东方地毯的喜爱。作品《装饰背景中的装饰人物》集中体现了马蒂斯对华丽的罗可可艺术的兴趣。

立体派运动始于1907年,以毕加索的《亚威农的少女们》为标志,这幅作品已初步显出装饰风格。到了分析立体主义阶段,几何结构与色彩形成的装饰性画面,三度空间已经分解和平面化了。随后,受装饰拼贴画的影响,1913至1914年毕加索的作品出现了更大的彩色几何图形和纯正饱满的色彩,标志着毕加索的创作已向着“有利于装饰的方向”发展。到了晚年,他还利用很大精力从事各种工艺活动,如在法国南部设计陶器和绘制装饰图案。毕加索对现代艺术巨大贡献在于他天才般地将工艺和装饰艺术与绘画艺术融合在一起,从而大大拓展了绘画语言的表现领域。

现代艺术史上第一位抽象画家康定斯基,对装饰艺术对现代绘画艺术的影响有着独特的认识。他写道:“一定不要认为纯装饰是无生命的。它有其内在特点。然而是一个我们不理解的特点(如古老的装饰艺术)。……装饰对我们是有影响的,东方的装饰与瑞典的野蛮人或古希腊的装饰迥然不同。”他不仅看到了装饰艺术对现代主义绘画的影响,更看到了装饰内在的特点和形式力量。他发现一个圆圈上的三角形锐角所产生的效果,并不比米开朗基罗绘画中上帝的手指触及亚当的手指的力量小,即抽象的形式蕴涵着无穷的张力。他认为,抽象形式构成一种新的力量,它使人们能接触到外表下面的内容和本质,而这种本质,要比外表富有意义。康定斯基从1910年起便开始在绘画创作中设计规则图形。作直线和曲线的组合和几何图案,将作品的风格从自由形式变成规则形式,获得了表现上的更大自由,而且他那“表达情感的内在需要”在这种装饰化的图形结构中得到了满足。

综上所述,在整个现代绘画发展的历程中,在绘画艺术的自我变革中,装饰艺术与现代主义绘画相互渗透,无疑使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景观,获得了对装饰艺术新的认识。可以说,没有装饰艺术的启迪和现代艺术家对装饰艺术的认识和借鉴,没有装饰艺术与纯艺术间的交流,就不会有现代的发展和当代面貌。同时,现代主义绘画也不同程度地带来了装饰艺术的变革和现代品质的养成。现代艺术家们运用装饰语言创造出新的作品风格,给予装饰艺术新的内涵和意义,这是一股强大而涌动的艺术潮流,暗示了现代艺术发展的根本趋势。

作者:南彩虹

抽象性绘画艺术论文 篇2:

日本绘画的抽象性及影响

摘 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日本在绘画艺术方面的成就,日本绘画逐渐成为了西方现代绘画现代性的重要参考依据,实现了中西方文化艺术的融合,推动了国际绘画艺术的大力发展。从绘画的艺术角度来看,日本绘画的抽象性特征较为明显,其以抽象的线性特征对绘画人物和场景进行了形式勾勒,且装饰性较强,并重视主观的情感表达,因此获得了世界各国的好评。

关键词:日本绘画;抽象性;影响

一、引言

日本绘画艺术的发展给西方绘画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推动了西方绘画以及西方文化的改革。日本绘画艺术具有明显的抽象性特征,其绘画中出现的人物、图案等既是对抽象的文字进行的形象展示,也是对现实生活中事物的印象表现,这是日本绘画独有的特征,也对世界绘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本文就日本绘画的抽象性和影响进行以下简要的探讨。

二、日本绘画的发展概述

就日本绘画的本质属性来看,日本绘画的发展实际上是东西方绘画艺术相互包容、相互影响的产物。日本的近代史起源于1868年的明治时代,经过了长达50年的抗争,日本推翻了过去的皇朝统治,走上了向西方学习的改革开放道路[2]。正是这一场时代性的改革,使得日本绘画开始走上西方道路。改革开放初期,日本绘画出现了三方面明显的变化:首先,日本绘画市场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为了区分二者的绘画类型,日本美术院提出了日本画的概念,并与西洋画进行区分,而这一时期日本画主要的宗旨是以传承和发展东方绘画特征为己任,具有明显的东方美术特征;其次,这一时期日本出现了西洋学院派美术教育体系,出现了大量的西方绘画家,他们的主要目的是宣扬西方绘画艺术,促使了日本绘画和国际绘画的交接[3];最后,这一时期的日本出现了大量的现代主义前卫艺术,包括超现实主义艺术作品、抽象主义艺术作品以及未来主义艺术作品等。至此之后,日本绘画走上了东西方美术特征融合的道路。二战之后的日本绘画从技术上和形象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这一时期日本绘画的抽象性也更加明顯,且由原来的对抽象文字的形象体现向对现实社会的抽象刻画进行转变。二战期间有位著名的油画家香月泰男,他的大量作品均是对二战的反映和回忆,其中使用的绘画手法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比如在《饿》和《囚》中,香月泰男使用了大量的单色调——黄色和黑色进行作品场景氛围的营造,将读者代入了深深的恐惧中,刻画出二战期间人世间的悲惨。此外,香月泰男仅以骷髅头来进行死亡的抽象刻画,也是日本绘画抽象性特征的具体表现。此后经过长时间的不断发展,日本绘画开始朝着多元化格局进行摸索和发展,但是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发展趋势,形成了独特的日本绘画抽象性特征,并对世界各国以及国际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日本绘画的抽象性特征

(一)日本绘画的装饰性特征

大部分国家的绘画艺术发展均起源于陶瓷,日本绘画也同样如此。在日本绘画发展起源的绳文时代,我们就可以发现其抽象性中的装饰意义。日本绘画的对象大部分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画家将日本生活中的事物以更加夸张的造型进行简单呈现,加上绘画艺术和技巧的使用,就能够使绘画作品本身更加具有抽象代表意义[4]。日本绘画采用的一般是平面式的绘画方法,如上文所提到的二战画家香月泰男,其在作品中使用的描绘形式也是平面式,且结构较为简单明了。当然,画家可以将绘画的事物简单化、单纯化,也可以使用大量鲜艳的色彩来增添画面的立体感和丰富性,而这就是日本绘画抽象性特征中装饰作用的具体体现。例如,日本画家宗达的绘画作品就带有明显的装饰特征。这与宗达本身的生活经历有关,宗达出生在富商家庭,年轻时经营过绘屋,而绘屋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对物品进行装饰,因此他在作画期间也不自觉地对绘画作品的装饰特征更为重视,并且具有一定的审美意识[5]。例如他在作品《平安纳经》《关屋图屏风》中就使用了大量的金色来进行绘画物品的装饰,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装饰效果和视觉审美效果。当然,需要我们注意的是,装饰性特征的目的是以简单的线条和结构来进行自我情感表达,装饰手法在绘画作品中发挥着重要的辅助作用,而对情感表达的不断追求才是日本绘画艺术得以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日本绘画的精神性和时空性

日本绘画艺术受禅宗思想的影响较深,早期的日本绘画艺术发展拘泥于社会物质条件,而禅宗思想则赋予日本绘画更多精神上的感悟,这也使得日本绘画走向精神性和抽象性发展道路[6]。通过对日本绘画的赏析,我们也能看出其中包含着的日本民族精神,以及日本人民的日常生活节奏和对抽象事物的简单理解。日本绘画抽象艺术的发展主要特征之一在于将动态的空间感进行消除,赋予其静态的生命力,这也是日本绘画经常以线性描绘手法和简洁明了的构图形式进行构图的重要原因[7]。通过线性手法和平面空间的刻画,日本绘画为人们展示出独特的时空观念,这是日本绘画的重要特征。以《源氏物语》为例,其对具体细节进行具体刻画,又对日本建筑结构进行形式抽象刻画,利用二者的对比,给人带来了视觉上的协调和平衡之感,具有明显的日本绘画特征。

四、日本绘画的影响

日本绘画对世界绘画的影响需要追溯到16世纪。这一时期的日本绘画主要以浮世绘版画为主要特征,曾经风靡日本,也促使了东西方绘画艺术的再次融合。16世纪到19世纪,以中国为主要代表的东方艺术开始进入到世界各地,主要集中在欧洲各国家,这一时期世界艺术的中心虽然看似东方艺术,但是实际上是西方艺术对东方文化的渗透。直到19世纪日本浮世绘版画的风行,才重新燃起西方国家对东方艺术的渴望和热情[8]。这是日本绘画对世界绘画以及世界文化、东方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作用。浮世绘的主要特征在于:第一,其具有明显的线条特征,使用的色彩较为单调,能够让读者获得视觉上的单纯享受,这实际上是色彩和线性的抽象体现;第二,图案摆脱了对文字的依赖,获得了独立的发展,因此主题开始以日常生活为主,平民化和商业性特征开始凸显;第三,空间感更加明显,利用了西方透视画法,能够将画中的景象表现得活灵活现,如同从画纸上浮现[9]。这一时期浮世绘版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对当代和后代画家绘画艺术以及日本工艺品的影响,从现代许多印象画家绘画出来的作品中依然能够看到日本浮世绘版面的影子。

此外,日本绘画对世界绘画的影响还主要体现在新艺术运动方面。新艺术运动在艺术欣赏和艺术造型上均对日本绘画进行了重新审视,在这场运动中,人们既能够看到艺术品欣赏者的参与,也能够看到艺术家的参与。因此,新艺术运动不仅仅是简单的艺术改革运动,其代表着整个社会对艺术的全新认识,也深度挖掘了艺术的本质特征[10]。新艺术运动的产生将绘画艺术从高高在上的神坛上拉下来,实现了日本绘画的平民化发展。新艺术运动下的日本绘画主题和艺术欣赏开始发生了鲜明的变化:第一,绘画的主题不再只是殿堂或者神龛,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也成为日本绘画主题的一部分;第二,画家的身份出现了变化,即使没有学院赋予的头衔,人们也可以在阳光下进行作画,而不是只能在画室作画;第三,欣赏者对绘画作品的欣赏不再局限于权威的评论,而是可以根据个人的眼光和欣赏角度进行欣赏。也就是说,这一时期日本绘画的欣赏者、欣赏方式、欣赏角度都发生了变化,这也促使日本绘画艺术成为了大众情感表达的对象。新艺术运动开放了日本绘画艺术的发展,释放了艺术的创作自由,也拓宽了日本绘画的范围,这实际上是现代艺术发展的重要起点,西方现代艺术由此获得发展。

五、结语

日本绘画以明显的线性和平面构图手法闻名于世,其擅长将抽象的事物更加形式化和简单化,并且重视对情感的渲染和精神的传递,能够利用艺术的装饰性特征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美感。日本绘画的情感性和精神性能够帮助现代画家从传统的绘画技巧和方法中进行解脱,更加流畅和自由地进行自我情感表达,其装饰性特征也能够对世界绘画艺术带来启发,还能够传递东方文化思想。因此,日本绘画是中西方艺术文化融合的结果,其对于现代绘画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要求各国能够参考日本绘画艺术进行艺术发展,但是也要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特色,实现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科林.西方绘画现代性的发生——19世纪末欧洲画坛的“日本主义”[J].文艺研究,2011,(04):128-134.

[2]赵丁慧.论印象派绘画与日本现代服装设计的共同特质[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40-45.

[3]徐振杰,窦志强,王志强.西方近代绘画初传中日状况与影响之比较[J].艺术探索,2011,(06):37-42+142.

[4]王杰泓.立足源流考辨,意图中日对接——读彭修银先生近作《日本近现代绘画史》[J].美与时代(下),2013,(02):12-15.

[5]赵云川.论“日本画”概念的形成与“新日本画”的兴起和确立[J].艺术设计研究,2013,(02):48-52+61-67.

[6]时准.陈洪绶水浒人物绘画以及对日本水浒绘画的影响[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3,(10):149-151.

[7]臧新明.从日本明治时代美术教育看绘画写生概念的骤变[J].艺术教育,2015,(02):32-35.

[8]张乐.“水墨”解体与“色彩”再建之间——从中野嘉之绘画看日本画面貌的诸问题[J].美术观察,2015,(11):120-121.

[9]姚婷.传承与影响——论中国绘画技艺与日本浮世绘的产生和影响[J].美与时代(上),2014,(04):62-64.

[10]姜小丢.当扶桑花开满在塞纳河畔上——浅析日本浮世绘对法国印象派绘画艺术表现的影响[J].艺术科技,2014,(06):146.

作者簡介:

大庭三奈,女,日本东京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作者:大庭三奈

抽象性绘画艺术论文 篇3:

绘画艺术的“本我”诉求心理探析

摘要:绘画艺术在“本我”诉求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是缓解“本我”高压的最优雅出口,具有“本我”表达、“本我”沟通、“本我升华”等多种诉求功能,其中人体审美、性意向表达、梦境再现等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主题。

关键词:绘画艺术   “本我”   探析

中圖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生命本我的焦虑只有借助艺术才能升华到文明”,这是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心中的艺术。弗洛伊德对艺术的这种“唯一”性价值断言,凸显了艺术的心理诉求功能,倒逼艺术关注与心理的连接,与心灵深处“本我”的连接。

一、绘画艺术与“本我”

“本我”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之“三我”人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我”人格理论认为,人性乃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构成,每一个人都是“三我”的完整结合体。其中,“本我”是人性最基础的部分,包含人性中最原始的最本能的生物学欲望,以生存与繁衍为最高目的,以“快乐原则”指令人的行为;“自我”则是人性中社会化的部分,包含各种社会规则与禁令,以社会现实的适应为目标,追求与社会规范的协调统一,以“现实原则”指令人的行为;“超我”则是人性中文明程度更高的部分,包含已经内化为自己需要的各种社会道德,以“道德准则”指令人的行为。而且“三个系统的平衡关系遭到破坏时,个体往往产生焦虑,导致神经症和人格异常。”①

在“三我”之中,“本我”的力量受到弗洛伊德的特别重视。他认为,本我是人性最基础最根本的存在,与生存繁衍诉求直接相关,因此具有不惜一切的“最后稻草”的强大力量;其二,在人的社会化的进程中,本我因为追求个人满足,其自利特征与社会化的公利规范冲突,从而无法被社会和公众接纳,因此常常被社会所不容,不得不躲在人性最深处;其三,本我作为最基础最深层的人性,就像深埋地下的地基,因为与社会道德距离最远,因此容易被社会所忽视;其四,本我并不甘愿被动地呆在意识深处,而是企图通过各种可能进入到显性的社会化层面中。因此“本我”就是一个深埋地下的人性活火山,虽然被掩藏着,但始终有想表达的动力,且能量巨大。

弗洛伊德总结了“本我”的运行机制,认为“本我”一直在自发地在寻求表达的机会,并努力让这种表达通过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的检查。其中大部分的方式是隐性的,躲避的,而且是不充分,不光明正大的。比如,通过做梦,在梦境中实现本我,也就是常说的“白日梦”;比如在口误中不小心流露出本我,如果无法通过社会规范的检查,就用“说错了”进行解释;比如通过玩笑谐趣本我,用故作轻松的方式搪塞等等。

但是,这种隐性的,躲避的,而且是不充分,不光明正大的表达方式不能满足“本我”走向正大光明的意识层面的要求。他认为,只有艺术的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的特征,能让本我的表达现实化、社会化、显性化,同时,带领“本我”实现升华,走向文明,即所谓“本我的焦虑只有借助艺术才能升华到文明”。

绘画艺术作为“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以构图与色彩为载体,表达态度与情感。因此,在表达本我,升华本我的艺术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首先,绘画艺术给人简明而热烈的视觉冲击,具有形象的特点,不受语言的限制,不受地域的限制,不受年龄的限制,甚至不受文化水平的限制,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与沟通力,是“本我”最容易实现的表达方式。

其二,绘画艺术,通过形式多样的线条和丰富的色彩的渲染,本我以华丽的外套展现在世人面前,因此,艺术化的本我容易得到自我和超我的认同与检查,得到与社会视角、伦理视角、审美视角的协调,从而合理的社会化现实化。艺术等于是本我一个难得的可以在生活中合理安放的家园。

其三,绘画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因此具有浓缩的特点,也有升华的特性,在艺术化地表达“本我”的同时,本我也能达到与“自我”与“超我”的联通,并在艺术化的熏陶中,达到向“自我”与“超我”的升华,向文明的升华。

总之,通过绘画艺术释放的本我,是具有高度社会容纳性的本我。绘画艺术是缓解本我高压的最优雅出口,是“生命本我的焦虑升华到文明”的重要艺术形式之一。

二、绘画艺术的“本我“诉求功能

具体来说,绘画艺术通过独特的点线色彩方式与路径,可以实现本我表达、本我沟通、本我升华等多种本我诉求功能。

(一)本我表达

绘画艺术的点线色彩方法,能达到真实与虚拟的统一,具体与抽象的统一。这一表现模式正符合本我真实与模糊,具体与抽象,接纳与批判的矛盾统一的特性。

本我首先是真实的,无论是对基本生存所需要的物质追求,还是对基因传承繁衍生息的性的追求,都是真实而具体的。但同时,本我也是极其抽象和最难把握的。西方哲学有“认识你自己”的终极拷问,中国俗语有“人贵有自知之明”的智慧总结,因为人在行进之中很容易丢失初心。本我一方面被现实理解和接纳,所谓“民以食为天”“食色性也”,同时,社会对本性的食色满足又常常持批判的态度,因为本我的自利性,常常与社会伦理规范相冲突,对社会的和谐具有一定的冲击力。

绘画艺术则能充分体现本我的多侧面诉求。绘画中的油画、工笔画,具有细致入微、形神兼备的表现力,对本我的刻画,真实逼真,形象生动,同时具有固化瞬间的保留价值。而绘画艺术中的意向画,则可以提炼加工出想像的空间,避免细节,从而给本我一定的缓冲暧昧的机会,就像夏天的树荫,是本我某些时刻必须的休息所,是本我的守护神。

在生活中,绘画的一个重要功能也佐证了绘画的独特表达功能。比如,很多自闭症患者,对生活中的人和事,漠不关心,他们仿佛是星外来客。但是,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很多自闭症儿童仿佛天然具有绘画的天赋,不仅喜欢绘画,而且绘画技能优秀,甚至沉迷其中,在绘画中能得到安宁。自闭症患者正是一种用绘画艺术表达内心深处本我的人,也许我们读懂了他们的绘画,就是读懂了他们的内心。目前,绘画也是治疗自闭症的国际通用方式。

(二)本我沟通

本我需要被人解读和理解,需要实现沟通。绘画艺术的具象性特征,破除了语言的地域差异,实现了语言的统一性,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绘画艺术的抽象性,又给沟通增了更多的解读空间,从而实现了沟通的真实与解读的泛化的多样性沟通目的,这正是艺术的魅力所在。

经典画作“蒙娜丽莎的微笑”,就绘画的真实而言,是微笑着的蒙娜丽莎,而就绘画的艺术欣赏而言,是蒙娜丽莎永远解读不尽,永远难以名言的谜之微笑,正是这种艺术的不确定性,让这个谜之微笑永远在观赏者心中弥漫着美好和善良,代表了每一个观赏者内心深处“本我”对善良与温柔的渴望,这是一种无言的心灵深处的沟通。在心理咨询学中,“画树疗法”作为一种新开发的心理疗法,就是通过让心理障碍者“画树”,然后通过咨询者对作品的完整度、结构、布局、大小等特点的解析,来解读画者心灵深处的信息。“画树疗法”的基本逻辑,就是认为,绘画是心灵的表达,是心灵的投射。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中,生命垂危的美丽少女琼西,透过病房的窗户,看见窗外树叶在秋风中一片片地掉落下来。琼西心中有一个不好的寓意,一个象征,“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在一个风雨之夜,老画家贝尔门画了一片青翠的树叶,并攀梯把它挂在树枝上。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有掉下来,琼西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老画家贝尔门绘制的“最后一片树叶”支撑住了琼西最本我的生存欲望。

(三)本我升华

作为具有自利属性的本我,在社会化的进程中,需要努力与自我和超我相融合。当用绘画表现本我的时候,艺术本身的唯美,艺术高于生活的属性,等于给本我穿上了圣洁的外衣。这个外衣并不能简单被理解为遮盖、掩藏,更重要的功能是具有美化,升华,诱导的特征,是为自利性的本我构建了一个美丽干净的大环境,诱导本我节制,自省,从而走向文明化的自我和超我。这就如同一个想恣意随手乱丢垃圾的人,如果让他身处优美的一尘不染的环境中,这种恣意的心态会被抑制一样。绘画艺术升华本我的作用,使本我在作品中得到美的感化,升华为文明接受的形式,诱导本我的文明与高雅。用艺术装饰的本我,真实而优美,在表达真实的人性,表达对生命价值的忠诚的同时,满足人的思想升华。

三、绘画艺术的“本我“诉求主题

本我的范畴很广泛,包含一切与生存和基因繁衍相联系的原始欲念。绘画艺术基于其形象的特点,在人体审美、性意向表达、梦境再现等方面表现最具有代表性。

(一)人体审美

对人体的审美与窥探,是人的原始本性,但是人体审美本性并不是任何时候都与文明、规范、伦理相容。而艺术地再现人体,则可以实现本性向文明的升华,实现人性解放,尊重人性之美,赞赏人性之美的追求。

雕塑家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是男性裸体审美的典型作品。为了雕刻《大卫》,米开朗基罗苛刻选材,认真学习人体肌肉结构与走向,选择以全裸体方式展现大卫临战前的刹那瞬间。作品中的大卫,坚定站立,目光深邃,头部微微转向左方,紧紧凝视着敌人。大卫英俊的面容,有力的肌肉线条,在炫耀男性力度,炫耀男性美感的同时,也折射着他自信、勇敢的内心世界,是外在肉体和内在精神理想化的男性美的代表。

画家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中,维纳斯裸体站在贝壳中,仿佛一粒闪着珠光的珍珠,从海上冉冉升起。她脸上带有一种无邪的稚气,同时带着新生的欢喜而慵懒的神情。这个裸体的形象,这个从海里新生的裸体女神,仿佛是带给时代自由与美丽的新时代的信使,不会给人任何低俗的联想,是挑战宗教禁欲主义的代表形象。

当人体以艺术的方式在现实出现,这个最美的艺术品,在真实之中又具有艺术的浓缩,达到本我体现与社会规范的统一,同时,实现本我向崇高净化的升华。当我们在看到这些作品的时候,人体的自然美已经超越了原始欲念,是本我表达与升华的典型代表。

(二)性意向展示

性,是人类繁衍的重要途径,但是又是复杂的社会现象,所以社会对性的思考始终是一个欲说还休的话题,正是艺术可能有效破除这种尴尬。

性意向中的亲密关系在绘画艺术中普遍存在,而画家徐冰则通过《一个转换案例的研究》对性意向做了一个大胆的创新的艺术再现。徐冰说:这个作品在根上和我其他作品是很像的,都带有一种对文化和人的关系的反问②。”人类需要文化来对自身进行限制,使社会有一个更和谐的发展方向,但是人类始终是生物的一种,文化在规范人类言行的同时是否也对人类限制得太多?而这些规范是否又是正确的?

《一个转换案例的研究》可以说是最原始的性意向展示,以艺术之名,向世人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作为人类我们似乎是完美的无所畏惧的,是最自由的最接近真理的,但仅仅只是看起来如此,正因为我们接受了文化的熏陶,我们也必然会受到文化的束缚”。③

(三)梦意向表达

梦是“本我”的重要储藏地,被压抑的本我,难以言表的本我常常借助梦得以现实,“梦”的亦真亦幻,可以使本我获得现实交流的巨大空间,并缓解人的心理压力。梦境绘画是艺术性表达本我诉求的重要主题。

亨利·卢梭的作品《梦》,展现的是画家幻想中的原始森林,神秘多彩。森林的基调是热带植物、水果、美丽的兰花等等,还有一个皮肤黝黑的人,在面对观眾的方向吹长笛,一头狮子在树丛里向外窥探着……画作的亮点是,在这个森林中,有一裸体女人横卧在一张不可思议的华丽沙发中。这是画家头脑中的怪异的梦境。这时的画家已经66 岁,却通过“梦”主题表达了内心深处的童心与赤子之心。

毕加索的画作《梦》,则是另一个表现模式,画作中做梦的少女不知梦见了什么,但是做梦的少女本身也许就是作者的一个梦。

梦是人心灵深处那些向往而又无法企及的境界,梦主题的画作触及的也是人心灵深处一些丢失的东西和一些无法企及的东西。希尔德布兰特说“认为梦中的行为没有经历白天的一切原始动机的支使是不可能的,梦只是把我们心灵深处的一小片历史材料用夸张的形式表现出来”④。

每一个绘画作品在创作者手中或历时数月,甚或历时数载得以完成。当作品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时候,点线之间蕴藏的是作者表达的深刻的思想与情感,是作者深刻的本我情感与诉求。

真正反映本我人性的绘画作品,都具有历史价值。因为这些作品通过“艺术化”的“本我”诉求,达到了真实与艺术升华的统一,实现了心灵的满足、安静、充实与安宁。

注释:

①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03页。

②徐冰、殷双喜、冯博一:《观念的生长》,《美术研究》,2005年,第03期,第25页。

③田黛琳:《精英知识分子的自我诉求——徐冰艺术实践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年。

④周艳红、胡惠君:《梦的解析》,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第36页。

作者:田黛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反洗钱法律问题论文下一篇:冠心病临床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