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教有所思读后感

2023-03-06

第一篇:李镇西教有所思读后感

读李镇西《教有所思》有感

读《教有所思》有感

众意路小学 张晓丽

读一本好书,就犹如在与一位智者面对面的交谈。暑假期间阅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教有所思》,颇有感悟。之前读过李老师的《给教师的36条建议》《教师的智慧》等,《教有所思》这本书采用了散文式的文体,给人的阅读感受是愉悦的,就像一个老朋友在娓娓道来,书中采用小标题的形式,不经意间给读者传递着李老师对教育的独特感受。读完这本书以后,思绪是复杂的:有敬佩,对李镇西老师教育精神的敬佩;有自责,对自己不善于总结的自责;有信心,有新学期上好课、带好班的信心……

李老师的文章文如其人,坦率直白,不矫揉造作,给人亲切自然之感。有人把他称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真是名副其实,毫不夸张。读《教有所思》会认识这样一位李老师:善良,富有童心;爱思索,身边的每一细微的事物都能引发他沉思;有原则,是一位有自己独特教育个性的老师!读完此书,有以下几点想法:

一、要挤出时间做一个随手记的老师

每一位一线教师都有很多或成功或失败的教育案例。很多人却总是因为忙,没时间把这些宝贵的经验整理成为文字。《教有所思》谈到李老师坚持写教育日记,正如他本人所说:“这些小文章当然很不成熟,但它们是真实的,是我激情与思想的结晶。我无意表明自己多么有‘思想’;我只想表明,我在‘思考’。”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坚持写教育日记。且教且思,会让繁琐的工作变得简单;且教且思,会让重复的工作变得高效。

二、要真正的把每一个学生当成人来看待,凡事做到“以生为本”

“我们向往并为之奋斗的教育,应该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充满着民主精神、散发着科学芬芳、闪烁着个性光芒的教育!”这是李老师的理想教育。他的教育理想使很多中国教师的心灵为之震撼,为之憧憬。

做一个善于发现的教师,真正把我们的教育对象当人来看待。作为一线教师,每天都在与学生打交道。尤其是作为班主任,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更多。在工作中要多发现: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优秀的孩子更加优秀,让自卑的孩子变的阳光;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缺点和不足,让学生正视自己短板,全面提升自己,做全面发展的人;发现学生的一些小情绪,关注孩子的喜怒和哀乐,真正把孩子作为人来看待,而非刷题机器……我们要像李老师一样做有理想有情怀的教育。

二、理性看待“有偿家教”

有偿家教貌似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关于"有偿家教",李老师如是说:是的,用劳动所得谈不让可耻.现在社会上都有兼职一说,难道只有老师不可以,关键是如何使其象社会上其他行业一样合情合理,李镇西老师在《教有所思》一书中关于有偿家教提出三方面:第一,禁止教师对本班学生进行有偿家教;第二,防止教师因有偿家教而影响自己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第三,要对教师有偿家教之"有偿"进行合理调控,并使之公开化,透明化.假如能通过上述三方面调控以后使家教合理,这不但使我们的教师在正常工作之余赚钱补贴家用,同时也使一些确实需要家教的学生在课外得到辅导,因为各家长的学历都不同的,更何况现在的课本灵活性很强,俗话说"笨鸟先飞",通过家教使那些差生有先飞的机会也不是一件好事. 掩卷沉思,思绪万千。教师工作是具有重复性,也有着创造性的。选择做教师就选择了平凡。是的,是平凡,却绝不是平庸。也许我们永远也成不了李镇西老师那样的名师,但至少我们在努力的路上!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

2018.8.15

第二篇:3读李镇西随笔丛书《教有所思》有感

读后感

读李镇西随笔丛书《教有所思》有感

松陵高级中学彭庾鸿

李镇西,以前只知道他是全国著名的优秀班主任,他是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的,因此没有认真地阅读过他的文章,寒假期间我阅读了他的随笔丛书《教有所思》,感悟很深。他原长期担任中学班主任兼语文教师,现供职于成都市教科所。他长期致力于民主教育和语文人格教育的研究和探索,已在多家报刊发表教育文章。这本《教有所思》是他的一些随笔,其中有他对当前一些教育现象的独特见解,也有他对自己教育生涯的难忘回忆,也有他对教育先辈的深切怀念„„内容涉及各个方面,但无不显示出他对教育工作的无比热爱,以及对社会发展和学校教育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的不断思考,甚至通过当代思想理论界的热点讨论与国际上的风云变幻都能使他联想到自己的教育。他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也是一个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人。

《教有所思》全书内容以教育随笔的形式分为六辑:第一辑:边教边想;第二辑:胡言乱语;第三辑:恩师难忘;第四辑:心动时刻;第五辑;说语论文;第六辑:凝视窗外。

选定这本书,有以下几个原因:

1.从“追星”的角度:近几年我心绪的选择,逐渐由昔日追求时尚中歌星、逐渐转变到近来追求一种有文字力量和思考的教坛名师。工作外,我喜欢上选择了言语有“抓人力量”的教坛名师。

2.从理论的角度:一向以来,我讨厌社会上所谓的学者、教育家那一套套花花绿绿无比繁琐、僵硬枯燥的理论。当你读了他的书后,心灵沉淀的不是新的收获,而是更多的迷惑和痛苦。但在李老师的书中或语文课中,理论是“灰色”,他的语言沉淀的是质朴通俗、亲切儒雅、机智深刻。

3.从本书的角度:本书的内容透视广而实在。反映的是教育中有关读书、写作、亲情、师生情、人生边缘的思考等等。把“教育”这一话题,融入一个个耐人寻味的真实故事中,凸现了现代教育应人性化的特点。使人能开阔眼界,沉淀思想。

因此,我认为:认真读完这本书,定能使自己更深一步了解李老师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对我个人的教育认识和教学方法一定有着巨大的帮助。

在众多的李老师的随笔中,我对“也说教不好与不会教”一文印象较深。“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在我们教育界已是人人皆知,因为已被不少教育者广泛引用,而且引起了争论。这句话最早是由老教育家陈鹤琴所说,李镇西认为陈老当初这样说的目的是强调教育者对孩子的一种责任和信念,和教育者基于这种责任与信念对自己的严格要求。这句话的真理性在于:不轻易对任何学生丧失信心。换句话说,这句话只是教育者的严于律己,而非一种教育评价标准。李镇西又提出:现在一些教育者——特别是一些担负一定领导职务的教育者,把这句话当成教训老师的“绝对真理”。于是,便引起了争论。到底有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李镇西的回答是:“可以说没有,也可以说有。”说“没有”,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非常理想,只差学校教育这一环时;第二,“好”的标准不是一个绝对量化的标准,而是针对每一个具体学生,让他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说“有”,是因为在现在的评价背景下,即使老师“会教”,可“教不好”的学生仍然大批量地存在。

我比较赞同李镇西的观点,我们应该正视学生智力上的差异,而不应该回避不考虑。那么,我们该做的就是: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不偏爱优等生,也不歧视学困生,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让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有所进步。而不是单纯的从“教不好”或“不会教”来进行简单评价。

李镇西还认为,我们教育所面对的学生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已经被家长、被社会涂抹过许多印迹的纸,要想在这张纸上重新画出美丽的画,不是不可能,而是无法保证百分之百的成功。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教育这一链条上的第一环,我们面对的学生已经是被加工过的半成品;同时,孩子还潜移默化地受着社会的影响——这都决定了我们的教育不是从零开始。另外,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的作用最多占三分之一,另外两个三分之一分别是学生所受到的家庭与社会教育以及学生自己的自我教育。

确实,在曾经大量关于“教不好”与“不会教”的争论中,面对一些我们“教不好”的学生,我们也曾怀疑自己“不会教”,对自己的能力表示怀疑。但是,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把我们的工作做好,

这样,即使个别学生最终没有被“教好”,我们也问心无愧。

李老师对教育是如此热忱的投入,善于感受来自学生的爱是他工作的不竭动力,他的批判反思精神是他成功的基石。“一个老师有童心,有爱心,才会有事业心。老师有童心,有爱心才会有责任心。”“教育千万不能以损害学生的尊严而去进行教育。我们的教育不能以伤害学生的心灵为代价。剥夺学生的尊严,这不是真正的教育。”由此,我感悟道:教师在日常教育中既要勤奋踏实,又要勤于反思;既要把爱献给学生,又要感受来自学生的爱;既要严格规范学生言行,又不能践踏学生的自尊性来达到所谓的教育目的。这样的教育才充满温馨和美丽。反思自己,看到有的学生成绩下降了,有时竟用粗暴的态度和严厉的言辞来对待学生,有时还把怨气撒到学生头上。读李老师的著作,心中如针在刺着。李老师的文章似一面明亮的镜子,照出了自己自私狭隘的一面。从李老师的文章中,我深深感悟到了:以心灵赢得心灵,以人格赢得人格。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不是自我感觉的。

掩卷沉思,思绪万千,李镇西老师那博爱胸怀,踏实奋进,勤于思考的形象时常萦绕在我脑中,催我奋进!

第三篇:《教有所思》读书笔记

《教有所思》这本书是我在幼儿园读书节赠书活动时偶尔得到的一份礼物,我想幼儿园赠书的目的是让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认真的读书、读懂书,并且学会在读书中学习,读书中思考,学会反思。

带着问题:教,我们要思什么?或者说,我们要在教育的同时思考些什么?第一次打开了这本书,从几篇自己喜欢的文章开始读这本书,感觉文笔清新,没有多数老师写的教学论文的腐朽之气,倒是有几分文学作品的魅力,所以不知不觉地吸引了我。

通过读李老师的文章,感觉到李老师是一个非常真实坦诚的人,是一个率性而为的性情中人,是一个非常善良幽默的人,是一个感情极其丰富的人,是一个非常善于思考和创造的人,最重要的是因为他是一个有追求有理想的人,是一个对祖国的教育事业乃至祖国的命运有着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大写的人。开始时我对李老师书中所描写的师生故事特别感兴趣,渐渐地对他的整个人产生了兴趣。借用李老师书中谷建芬老师的话:“成功和成名是两回事。有的人成名了,并不意味着他事业成功,事业成功的人也未必都成名成家。”李老师之所以由一名普通老师到一位名教师,我觉得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人格的魅力。正如李老师经常自己提醒自己所说的:“先为人,次为知识分子,再为教育者,终为语文老师。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同时也就是一名思想者,他应该站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制高点俯瞰自己的每一堂课,他的心中应该装着整个世界——国际风云、时代变化、社会焦点……这些都应该在他的心灵的湖面激起思想的涟漪或巨澜。”读着李老师的书,李老师的形象在我的眼前时而亲切,时而熟悉,时而陌生,时而激越,时而幽默,但最后一点点高大起来,我觉得教师队伍中像他这样的人太少了,因为他敢于直面现实,敢于抨击假教育,敢于向官僚主义开炮,他有爱有恨,爱憎分明,他对“民主”有着极其深刻的理解,我觉得他是可以像魏书生老师一样,是可以做好教育局长的优秀教师。从代序“生命与使命同行”中,我同时也感受到了李老师的人格魅力。他在代序《生命与使命同行》中写到:“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同时也是一名思想者,他应该站在人类精神文明的制高点俯瞰自己的每一堂课,他的心中应该装着整个世界……作为思想者的教师,在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具体工作的同时,还应不断关心着、思考着社会发展与学校教育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甚至当代思想理论界的热点讨论、国际上的风云变幻都能使他联想到自己的教育。既然是思想者,我们就应该是一个心灵自由的人,拥有自由飞翔的心灵。心灵自由,就意味着独立思考,意味着不迷行权威,意味着让思想的火炬熊熊燃烧。” 我想,李老师正是抱着这样一种信念,一边教书,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一边写作的,也正因为如此,才有如此累累的收获的。

带着期待,我再一次的翻阅了这本书,这次我用了整整五天的时间一页一页的翻看这本书,细细的去品位这本书,感觉内容是那么的贴近我们的生活,像是说故事一样,把李老师所经历的、所想的描述的彻彻底底、发人深思。

读完《教有所思》感触最深得是李老师坚持写教育日记,真如他本人所说:“这些小文章当然很不成熟,但它们是真实的,是我激情与思想的结晶。我无意表明自己多么有‘思想’;我只想表明,我在‘思考’。”我想正是因为他可贵的善思,才让他的事业如此美丽。

记得李老师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一个老师有童心,有爱心,才会有事业心。老师有童心,有爱心才会有责任心。”“教育千万不能以损害学生的尊严而去进行教育。我们的教育不能以伤害学生的心灵为代价,剥夺学生的尊严,这不是真正的教育。”我深深感悟到:既要把爱献给学生,又要感受来自学生的爱;既要严格规范学生言行,又不能践踏学生的自尊性来达到所谓的教育目的。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不是自我感觉的。

关于李老师漫谈“有偿家教”,我觉得李老师说得句句有理。是的,用劳动所得谈不让可耻,现在社会上都有兼职一说,难道只有老师不可以。关键是如何使其像社会上其他行业一样合情合理。我认为李老师书中所说三方面:第一,禁止教师对本班学生进行有偿家教;第二,防止教师因有偿家教而影响自己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第三,要对教师有偿家教之“有偿”进行合理调控,并使之公开化,透明化。假如能通过上述三方面调控以后使家教合理,这不但使我们的教师在正常工作之余赚钱补贴家用,同时也使一些确实需要家教的学生在课外得到辅导,因为各家长的学历都不同的,更何况现在的课本灵活性很强,俗话说"笨鸟先飞",通过家教使那些差生有先飞的机会也不是一件好事。

读李老师的《教有所思》,我时而开怀大笑,时而眼睛湿润,我能够感受到他友情的广度,师生情的浓度,亲情的深度。如果读书能使人进步,那么读一本好书就像我们在前进的路上有了灯塔,有了舵手,有了追赶的方向。我想我还会去拜读李镇西老师的其他书籍,如果谁想看看这本《教有所思》的话,我愿意将书借他(她)一阅。所以,亲爱的博友们,赶快趁暑假的最后几天,大家一起来读书吧!

第四篇:李镇西读后感

心 灵 的 对 话

——《做最好的班主任》读后感

崇文街小学 张慧琴

“北有魏书生,南有李镇西”,这是教育界人人皆知的事。读完李镇西的《做最好的班主任》一书让我获益匪浅!捧读《做最好的班主任》,得以与李镇西进行心灵的对话,真是非常有深意,从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教育不能没有爱,但爱不等于教育;教育需要爱,教育还需要智慧。在《做最好的班主任》这本书中,李镇西老师以一个语文老师的优美文笔与才华折服了我;以一个班主任的细腻与认真感动着我!做一名人民教师,多一些书生气,多一些书卷气;多一些书香气;多一些天之浩气;多一些地之灵气。读懂社会,读懂教育,读懂学生,读懂自己。远离浮躁与平庸,做一个阅读者,生命将更加精彩。

一、 “苦” 中之乐, 乐之无穷

一直以来,我总认为“班主任”是辛苦、劳累的代名词。但是李镇西老师用他的成就改变了我对班主任这个角色的理解。“作为教师, 永远面对的是朝气蓬勃的脸庞,这多么令人欣喜;作为班主任,永远面对的是晶莹的童心,这多么令人骄傲;作为教育科研工作者,永远面对的是挖掘不尽的宝藏,这多么令人自豪!献身于这平凡而崇高的事业,一切辛苦都是甜蜜的。”“我要让我教的每一位学生都有一种幸运感。让他们感到,在李老师班上的日子, 是生命中最值得骄傲,也最值得怀念的一段时光。” 这段发自肺腑的话让我体会到李镇西老师对学生深深的爱。从书中读到李老师记录自己在班级管理中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不但让我感到有幸做李老师的学生是幸运的,而且也感觉到李老师是一个真正幸福的班主任。

当一个幸福的班主任,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却“复杂”。在没有读李老师的书之前,我曾那么地自信自己是“爱”学生的。读完这本书我扪心自问,我爱每一位学生吗?我对学生的“爱”真的是无怨无悔吗?李老师让我对热爱学生的“爱”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爱学生,不仅仅是只对自己所教的这一年或几年负责,而是“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的一生负责”。爱学生,不单单是欣赏优秀的学生,而是 “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个学生”。爱学生,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有“博大的胸襟”和“对学生的宽容” 。 爱就是“一份纯真,一份庄严,一份责任感”,就是民主,就是平等, 就是把“童年还给童年”,就是为学生的“美丽人生”奠定美好的开端,这才是做老师最大的幸福。

二、 科学民主的班级管理

李老师作为一名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是科学的、民主的。从第一次见到学生开始,他就注意珍惜每一次和学生相处的机会,不放过每一次和学生培养感情的机会。比如:从给学生良好的第一印象;给学生写一封热情洋溢的欢迎信,给学生一份有意义的见面礼,给学生一个做主人的机会以及开一个记者招待会等等,他都是细心准备,以让每个孩子体会到老师的爱心、关心。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书中《一堂班级民主管理的班会课》,在这堂课中,李老师和学生们平等交流,民主对话,询问学生该不该制定班规,由谁制定班规,制定班规应该遵循什么原则,违反班规应该怎么办,班规的内容是什么„„这样的班规制定方法打破了老师拟定学生去执行的常规,班规由学生制定、学生执行,学生监督,学生奖惩,真真正正做到了民主。

三、“严爱”优等生,“溺爱”后进生

对学生的爱,并不一定需要什么催人泪下的“爱的奉献”,平平淡淡才是真。其实正如李镇西老师所言:“以厚此薄彼的态度对待学生,并不是真心爱学生。所爱的一部分学生实际上成了班主任的私有物,因而这种爱是自私的。”李老师的话使我明白,只要我们真心爱学生,从日常教育教学中,把爱化在平常的一言一行上,用我们平常的言行去感动学生,那么,我们就算成功了。所以让我们真正做到爱学生吧! 每一位老师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学生,而让我们操心最多的一定是我们口中的那一部分“后进生”。李老师对“后进生”所付出的爱是真诚的,他既注重对后进生感情上的倾斜,想方设法唤起他们向上的信心,又讲究有效的方法,引导集体的舆论。在教化“后进生”的过程中,李老师所采取的方法更是独到,如:写“每日九问”,安排当班干部,与对手竞争„„“用心灵赢得心灵”是他教育的精髓,浮躁的心、生硬的态度,永远也不可能换来心与心真诚的沟通。以后的生活中我会多试着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用 “学生的眼光” 看待, 用“学生的情感”体验,像李老师那样用真心、爱心、诚心、耐心, 换来孩子们纯真的笑容,赢得孩子们的尊敬和爱戴。作为一个老师特别是一个班主任, 师爱是必不可少的。 缺少师爱的老师谈不上是一个合格的老师。我认为具有师爱就必须至少做到:第一,发自内心地关心、保护每一个学生;第二,不能偏心,特别是对差生,不要放弃每一个学生;第三,要主动走进学生的生活,深入了解关心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第四,对学生的错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

对于优等生我似乎很少有提升他们的意识。因为在我的观念中, 他们学习优秀、习惯良好,甚至在学习之余可以帮助老师分担管理班级的任务,是老师的好助手。面对这些优等生时,谁会不流露出喜爱之情呢?但是,李老师告诉我:优等生同样需要我们去关注,只不过对于他们,我们的侧重点应该转移到品行上来。在李老师的班中,每位优等生都上了一个台阶。可以这样说,他们在李老师那不仅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健全的人格。这,才是真正的优等生呀!

耐心也是班主任不可缺少的素质。作为一个班主任,特别是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如果没有耐心是达不到没有你想要的效果的。李老师教育学生很有耐心,他从来都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的。他认为, 要一个平时习惯迟到的同学改掉这个缺点不是一两天就行的,要让他慢慢适应时间。特别是对一些问题诸多的学生,更应该要有耐心。要知道教育是需要过程的,欲速则不达。

四、坚持写教育日记

他十几年如一日的给他的女儿写成长日记、写信交流沟通,十几年如一日的给他的学生写教育日记、教学随笔、教学反思,与学生家长通信,为他的学生编辑班级史册,他把一个个教育智慧故事记录了下来,让平淡的生活成就了辉煌的业绩,他的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最能打动我。我常感叹自己的平庸,感叹自己荒废时光,其实让自己感叹遗憾的正是自己,是自己总抱怨工作太累,生活太辛苦,把许许多多美好的时光平庸流逝,于是自己的生活也变得平庸了。

再看班主任和家长的配合中,李镇西老师谈到在第一次家长会上,他都会对家长们说:“我们是同事关系。我们也许在社会角色、专业知识、性格特征、品质修养等等方面都不太一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 那就是我们有着共同的使命—— 教育,而且我们的教育对象完全一致—— 那就是你的孩子!”同时李镇西老师还读了教育家马卡连柯给家长们的一段话:“你们自身的行为在教育上具有决定意义。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或教导儿童,吩咐儿童的时候,才教育着儿童。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甚至当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教育着儿童。你们怎样穿衣服,怎样跟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其他的人,怎样表示欢欣和不快,怎样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怎样读报„„所有这一切对儿童都有很大意义。你们态度神色上的一切转变,无形中都会影响儿童,不过你没有注意到罢了。如果你们在家庭里粗野暴躁,夸张傲慢或酩酊大醉,再坏一些,甚至侮辱母亲,那么你们已经大大地害了你们的儿童,你们已经对儿童教育得很坏了,而你们的不良行为将会产生最不幸的后果。 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敬, 父母对自己一举一动的检点,这是首要的和基本的教育方法。”

李镇西老师还给家长们提出了四条建议:“1.成为孩子人格的榜样。你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请你先做那样的人;你希望孩子善良正值,那么你是否善良正值;你希望孩子勤奋上进,那么你是否勤奋上进。2.成为孩子知心的朋友。你们每天都和孩子聊天吗? 你们和孩子有共同的兴趣吗? 成为孩子知心的朋友不能居高临下的训斥而应平等民主地和他们相处,成为孩子最信任的人。在倾听孩子心声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影响孩子,引导孩子。 3.和孩子一起阅读。通过读同一本书,让亲子之间能够平等的对话,能够互相的影响。4.和孩子一起写作。每天给孩子写几句话,可以是鼓励,可以是批评,可以是期望,可以是倾诉„„不在于写多少,甚至不在于写什么,关键是天天都写,以这个行动告诉你的孩子,爸爸妈妈每天都在关注你!”

书看完了,其中有一句话让我永远铭记在心:永远不要对你的学生扬起你的拳头;永远不要用刻薄的语言对你的学生说话;宁可让学生欺骗十次,也不要冤枉学生一次;无论你的教育遇到了多么大的困难,都千万不要对学生说 “你是不可救药的”。有人说:“没有从事过教育的人生,是遗憾的;没有当过班主任的教育生涯,是不完美的。” 为了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完美,我会继续坚持自己的理想,做一个好班主任!

第五篇:听李镇西老师讲课读后感

据说,在一些语文老师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听课要听李镇西”。我无缘听李镇西老师的课,便带着期望看他的课堂教学实录,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体验,来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读完《听李镇西老师讲课》,我有不一般的感觉,李老师的文字也有着一种独特的魅力。李老师对课文的理解、对生活的认识、对学生的搭脉以及他对语文教学的独有见解是那样的水乳交融。他的课带有他鲜明的个性色彩,他这样评价他的课堂教学:“不要刻意追求什么‘高潮’、什么‘热闹’,我追求的关键,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是不是走进了课文。”“同学们只需要用自己的收尽可能贴近作者的心就行了。”

每次面对新的学生,他都这样告诉学生:“对一篇课文,怎样才算读进去了呢?我认为,第一,读出自己;读出问题。所谓‘读出自己’,就是从课文当中,读出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或场景,读出和自己思想感情相通的某一个情节或人物形象,甚至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一个时代或一段历史……”、“……我读出了自己——这就是所谓‘共鸣’!同学们,‘读出自己’就是欣赏。”“什么叫‘读出问题’呢?这就是研究。没有读进去的人,是提不出任何问题的。”然后,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就是按照这个“读出自己——读出问题”的程序来进行的。这样的教学化繁为简,反璞归真,折射了李镇西老师对语文课教学的基本观点。一篇课堂实录《用感情融汇感情,让思想碰撞思想——〈冬天〉教学实录与反思》便是典范。我欣赏这样的教法,这也是我努力的目标。

李老师在《自序:细思碎想》中这样写道:“‘举重若轻,行云流水’,是我追求的课堂教学境界。”所谓“举重若轻”,李老师认为是指“教师的内在功底以及对教材的处理艺术。‘重’,指的是教师本人的文化储备和课文固有的文化内涵;‘轻’则指的是深入浅出的教学。”他认为任何因脱离学生实际而让学生不知所云的精彩演讲、深刻分析,都不过是教师“举重若重”的自言自语。所谓“行云流水”,李老师认为是指“驾驭课堂教学环节、流程、节奏等等的艺术。”教师的教的思路的学生学的思路应该融为一体,教师和学生应不知不觉地走进对方的心灵,同时也能走进课文的深处。只有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才能说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语文课。读完他的教学实录《您的座右铭?思考一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实录与反思》,我对他所说的“举重若轻,行云流水”课堂教学境界的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李老师是借班上课,而要教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课文学生已学过。怎么上?面对这样的挑战,李老师显示了他对课堂的掌控能力,显现了教师本人的文化储备和他对课文固有的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

真的希望有缘聆听李镇西老师的课,一睹他的风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赏析下一篇:木材进口需要哪些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