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工作述职报告

2023-03-13

由于报告格式复杂,内容要求简要明确,很多人对写作报告,甚是感到苦恼。非常需要一份正确的报告格式范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业农村工作述职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农业农村工作述职报告

农村农业工作调研报告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当前,×××县(区)正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期,也正处在加快发展的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十二五”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我们必须以党的十

八大精神为引领,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强化“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稳步推进农业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转型跨越,推动×××县(区)经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一、×××县(区)农业农村工作发展现状

×××县(区)现有涉农办事处×个,共×个村委×个村民小组,农户数×户,农业人口×人,耕地面积××亩,林地面积××亩,占土地总面积××%,活立木总蓄积××立方米。辖区内有××座水库,蔬菜基地××个,超级稻高产示范基地××个,间套种示范基地××个,香蕉防风栽培技术示范基地××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近年来,×××县(区)上下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农业农村工作始终坚持上级党委、政府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以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为主线,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积极推广特色产业种植,努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深入实施移民扶贫开发,健全完善民生保障机制,促进农民创业增收,农业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较好增长势头,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1、特色产业稳步发展。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引导群众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效益农业、节水设施农业,形成了以×××、×××、×××为主的三大特色产业。如×年粮食产量×××吨,种植业总产值××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元。以×××、×××、×××等为主的的特色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亩。其中×××村委现有常年蔬菜基地×个,主要种植叶菜类蔬菜,面积××多亩,年产量××多吨,年产值约××万元。××蔬菜种植以×××、×××、×××等瓜类为主,面积××亩,年产量××吨,年产值××万元;现有大棚×××亩,年产量××万斤,年产值××万元。××村辖区有独立成园的果园,园内种植××亩、××亩,计划种植××亩,果园特色明显。××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之一,群众广泛发展当地特色产业——××菜种植,种植面积××亩,年总产达××吨,年产值××多万元。

2、农业产业标准化体系日渐完善。以基地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着力培育和发展大场大户,推动区域内主导产业的优化升级,以××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生产,带动了周边××多农户发展现代农业,直接解决了××多人的就业问题。××年引进水稻新品种“超级稻××、××”等优良品种在××村建立高产示范基地,目前基地面积××亩。

3、城乡一体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坚持高起点定位,以建设布局合理、设施配套、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新农村为目标,以项目为抓手,农户参与为主体,社会帮扶为补充,以整组推进为主要形式,以××试点乡村为突破,全面创新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机制,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农村道路铺筑,农村危旧房改造,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不断改善农村发展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4、生态环境治理持续推进。紧紧围绕实施“生态立县(区)”发展战略,扎实安排部署,精心组织实施,狠抓措施落实,组织实施了林业特色产业、重点生态公益林、新农村绿化美化等林业生态建设项目,全县(区)林业生态建设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近年来,我县(区)重点抓××示范基地建设与特色花卉培育,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产业成为全县(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目前,全县(区)名贵××种植面积已达××多亩,其中××近××亩,连片种植的××亩。

5、扶贫开发工作成效凸显。抢抓省、市全力支持移民扶贫开发项目实施的机遇,动员组织广大移民群众全力开展农业生产和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呈现出统筹协调推进的良好局面。上年上级下达给我县(区)第×批基础设施财政扶贫资金××万元,新建××村路硬化屯路×条××公里;中央财政扶贫资金(机动资金) ××万元,维修××村××路项目××公里,今年,申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万元,用于新建××村硬化屯路××公里。

6、农民科技培训扎实有效。结合特色产业发展,按照“引进一批优良品种,示范一批先进实用技术,创建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培训一批科技示范户,总结一批先进典型”的总体思路,抽调技术部门专业人员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业生产。一是狠抓农业技术培训。围绕三大特色产业,细化完善培训内容,广泛开展科技宣讲,全面普及立体种植、节水灌溉、土壤改良及测土配方施肥、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病虫害防治、品种改良、设施精养等实用技术。二是突出移民管理教育。在提高移民素质、转变思想观念、促进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狠下功夫,广泛开展政策法律宣传和农业技术培训,引导移民认识自身差距和不足,在抓好常规性耕作制度、种植方式培训指导的基础上,引导移民采取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

,改造耕地土壤属性,提高土地生产质量和产出效益。三是强化劳务技能培训。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增强广大农民的务工创收能力。坚持就近就地与向外输转相结合的方式,积极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

二、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县(区)农村人口约占常住人口的×分之×,农业资源特别

是耕地资源十分匮乏,尽管近几年全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但与周边县区相比,还有差距,农业本身还存在一些障碍性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1、结构因素。农业内部,种植业比重相对偏大;蔬菜、畜牧产业链条仍不够完善,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偏少、规模较小、辐射带动能力较弱,而有的加工企业与基地联系不够紧密,尤其是畜牧业生产还缺乏能够带动产业发展的骨干龙头企业。

2、市场因素。现有的县(区)内农产品销售渠道还不畅,农产品在市场开发上还没有完全走出去,农业标准化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仍然滞后,优质不优价的问题较为明显。

3、机制因素。在当前的双层经营体制上,土地过于分散,土地集约规模经营短期内还难以破题;农村合作组织与农户之间的关系较为松散,与农户、与基地衔接不够紧密,利益联结机制仍不够完善,难以满足农民对资金、技术、信息、销售等服务的需求。

4、资金因素。信贷政策不宽松,担保条件比较苛刻,贷款的投放面和投放额还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资金需要。同时,能够争取上级扶持的农业项目较少,进入农业领域的社会资金和工商资本也比较少。

5、客观因素。近两年中央新政策的相继出台,在给农业和农村经济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一些现实的问题也随之凸现出来。表现在部分干部的方法和思维方式还不能完全适应这种新的变化,沿袭着传统的抓法,缺乏研究产品流通、研究市场、研究技术服务的本领;乡村组织原有职能在逐渐弱化,对农民的约束力较差,组织难度较大。

三、建议和对策

1、突出产业规模效益,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按照集中连片、节水示范、特色高效的要求,围绕×××、×××、×××等×大特色产业,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通过市场引领、利益驱动、政府扶持、项目支撑、部门服务、龙头带动等措施,大力扶持推广以×××、×××、×××等为主的,因地制宜引导农民优化种植结构,积极扩种高效经济作物和开发绿色农产品,持续带动农民增收。

2、强化科技示范引领,不断延伸产业链条。从人、财、物方面逐步加大对西甜瓜、花卉、设施蔬菜基地的支持力度,重点推广农业高效新品种、新技术,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充分发挥高效农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拓宽信息流通渠道,逐步开展专家咨询、技术指导、技术培训、质量监控、资源共享、产品交易等工作,推动农业萌生新的亮点、新的发展空间,逐步形成以×××、×××、×××为主的强势品牌。

3、抓好节水示范工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坚持以水定产业、量水促发展的原则,在抓好田间工程配套建设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的基础上,以高效设施农业为支撑,大力推广以膜下滴灌、垄膜沟灌、全膜覆盖为主的农田节水技术,将工程节水、农艺节水、管理节水有机结合,发展高效经济作物、特色优势作物、优质林果等节水设施农业,不断提升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农业节水工作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4、持续推进扶贫开发,着力改善发展环境。按照项目做支撑、政策做保障、产业做龙头、基础做铺垫的要求,采取适当集中、连片开发、整村推进的模式,集中财力物力扶贫攻坚,把覆盖移民乡村、增加移民收入的产业开发和区域性特色产业发展结合起来,通过项目带动,推进移民乡村土地改良、基础设施建设、移民科技文化素质提升等重点工作,着力提高扶贫开发效益。

5、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全速推进新农村建设。结合资源禀赋和区域比较优势,创新建立以政府为引导、农民为主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统筹投入、集中建设的新农村模式,加大农业和农村资源整合配置力度,集中力量打造连线成片的居民点改造精品亮点。实现农村人口向集镇、城镇的逐步转移。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扩大“订单农业”面积,提高农民应对市场风险能力。

6、强化务工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大力推进人才强农、科技兴农战略,多渠道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经营主体,依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和“阳光工程”,强化农民农业科技培训,全面开展绿色证书、专业技术和乡土人才等培训和开发,着力培育科技种养业能手、产业带头人和大场大户。一是整合县(区)内技术力量和培训场所,系统开展村组干部、专业合作社、大场大户及种养能手培训,真正把村组干部培训成科技能人和“土专家”。二是狠抓移民管理、教育和培训,充分利用各类会议、培训等多种形式,促使移民牢固树立加快生产发展的思想认识,不断提高移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三是树立劳务品牌意识,按照“短期务工促增收,常年务工促就业”的思路,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培训,。

7、加快农村体制改革,推动农业经济转型。深刻认识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改革作为扫除障碍、激发活力、推动发展的有效手段,不断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步伐,努力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转型跨越。一是进一步完善配套田间工程,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全面提升农业节水水平。二是依托土地流转政策,健全土地流转程序,规范合同文本,完善土地流转作价评估、流转补偿、合同签证等管理制度,积极动员农民采取转让、转包、租赁等方式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引进经营能力强、资金实力厚的种养大户根据当地发展要求进行产业开发,实行规模化、标准化、工厂化经营,通过土地流转,由大场大户、龙头企业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速农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三是鼓励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投资建设生产基地,就近吸纳部分富余劳动力,变农民为工人,实现农民的就地转移。

第二篇:农业农村工作调查报告

按照单位要求,就全县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调研,通过走访乡镇、村主要领导和部分农业龙头企业、种植大户,结合全县农业农村工作的实际情况,形成了农业农村工作调研报告,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农村农村基本情况

全县辖8镇10乡1个城区街道办事处,共有农业人口19.9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0.2%,其中,贫困人口4.9万人,移民23769口人;全县共有林地面积190万亩,造林面积13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5.6%,居全省第四位、全市第二位;县内水资源总量3.241亿立方米,人均1300立方米;预计到2013年底,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2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529元,同比分别增长7%和13%。

二、2013年主要工作

(一)农业循环经济区初具规模。农业循环经济区以汤道河镇为中心,辐射、XX3个乡,截至目前,XX等项目均已投产,XX交易市场现已开工建设,XX专业市场已投入使用。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迈出坚实步伐。2013年,全县实施农业产业化项目16个,完成投资13.5亿元。其中,能源利用、优质蜂蜜深加工、XX等项目均已投产营运;XX等项目均已开工建设,基本形成了一个产业一个龙头的生产格局,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了65%,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

(三)农业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林果基地,严格落实1000万元经济林奖补政策,全县共栽植果树635万株,其中板栗350万株、山楂125万株、苹果93万株、核桃60万株、梨2万株、采摘园5万株,建设100亩以上家庭果场30个、10亩以上家庭果园200个,建设采摘园15个、605亩、14万株。设施菌菜基地,大力实施1000万元设施菌菜贷款贴息政策,全县新民展设施菌菜大棚4000多亩,规模发展到8000亩,位居全市第二位。基他特色基地,新增蜂群3000箱,全县达到了1.2万箱;生猪栏40万头、年产水产品2万吨、中药材2万亩。

(四)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城区水源建设及峪耳崖供水工程现已投入使用,XX项目现正在进行土地平整等前期工作,XX防洪综合治理工程正在进行土地征占工作,总投资7500万元的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和总投资1000万元的环省蔬菜项目正在做发展规划,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工程、XX综合治理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均已完成,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1万亩;全力推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累计投入3500多万元,新建4个垃圾压缩转运站、500多个垃圾池,14个示范村均已完成四清四化任务。

(五)农业农村保持整体稳定。大力实施扶贫开发攻坚战略,7000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认真落实好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和返迁移民劝返工作,保持移民整体稳定;全力抓好“三防”工作,全年未发生重特大火灾、水灾和疫情事故,农业农村保持整体稳定。

虽然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主要表现在:农产品基地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大部分是以种养初级原材料为主,且以散户种植为主,规模化程度不高;全县共有农业龙头企业XX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仅X家,农业龙头企业少,农产品加工能力弱,示范带动能力不大;市场体系建设尚不健全,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有形和无形市场体系,农产品品牌少,只有两个著名商标,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薄弱,市场价格极不稳定。二是改革开放力度不大。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程度不深,目前全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仅为4.5万亩,占全县农村耕地面积的23%;全县X大集团投资农业仅有3家,京企、央企等投资农业的还是空白,改革开放还需进一步加强。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基础设施尤其是水利、电力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全县水浇地面积6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1.6%,林果产业基地有效灌溉面积22万亩,占全县经济林产业的25%,而且水电配套设施多数随着农业项目建设而建设,企业和种养大户发展受到限制,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四是农业融资十分困难。由于农业企业存在投资大、效益低、周期长、风险高等实际情况,多数企业家不愿投资农业,单靠农户自身的资本积累,很难筹建农业龙头企业,即使勉强投资建设,也只够前期建设,缺少流动资金,很难筹措资金保证正常运转,最终因资金投入不足,严重制约着产业的民展。

二、下步工作思路及建议

(一)总体思路

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统领,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发展高效、生态、富民产业为目标,优化特色种植业,规范规模养殖业,提升加工物流业,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形成“一主三特”产业格局和“三次产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互动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力争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主要措施

为确保到2020年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期实现,立足于全县资源特点和产业基础,大力实施“11335”工程(1个园区建设,1个主导产业、3个特色基地、3个重点工程、5个保障措施),全力推动农业农村工作顺利开展。

1、做大循环经济区。农业循环经济区作为全县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战场,也是全县转型创新、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不断加大扶持力度,整合各项支农资金,打捆使用向循环经济区倾斜,强力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区建设。一是做产业循环。大力发展一批型煤、木煤、有机肥和食用菌工厂化等产业项目,加大对农业农村秸杆、柴草、畜禽粪便及生活垃圾的综合利用,缓解因发展产业带来的环境污染压力;鼓励畜禽粪便和秸秆还田做肥,发展经济林和设施菌菜产业,建立畜禽养殖-沼气沼液-有机肥-林果和菌菜生产模式,建设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二是做基础设施。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打捆使用各项支农资金重点向园区内倾斜,突出抓好以水电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同时对新上的规模较大的农业加工企业,给予水电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设。三是做市场体系。加强市场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汤道河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打造成为全县最大的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积极组建农村经济人队伍,统一到县农牧局登记备案,按照销售量的大小给予奖励;鼓励发展网络市场,将农产品相关信息公布到网络上,通过网络强大的宣传平台,拓宽销售渠道,确保农民根本利益。

2、做强主导产业。全县共有板栗46.8万亩、3000万株,年产板栗2.6万吨,板栗产业是全县农业的主导产业,也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继续加大对板栗产业的扶持力度,做强板栗产业,将板栗打造成为全国板栗标准化栽植示范园区。一是做规模。加大板栗的栽植力度,在适宜板栗生长的地方应载尽载,免费提供苗木,并对100亩以上的给予水利配套和技术指导,力争基地规模达到65万亩。二是做质量。加大对原有板栗树的管理,引进先进的栽植、剪枝、施肥等技术,聘请国内有经验的果树专家进行现场指导,来格按照专家的指导意见和板栗种植操作规程进行管理,不断改良板栗品质,提高板栗的单产产量和板栗质量。三是做品牌。立足本县板栗基地是全国唯一一个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依托神栗食品有限公司农业龙头企业,加大板栗的科技研发力度,生产板栗系列产品,将神栗品牌打造成为全国驰名商标,神栗食品有限公司进入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事业行列。同时加快推进板栗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挖掘板栗栽培及贸易史,筹建板栗博物馆和板栗资源圃,筹办板栗文化节,提高板栗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3、做优三大基地。根据全县资源特点和产业基础,积极发展设施菌菜、特色林果和特色养殖三大基地建设。设施菌菜基地:适度发展食用菌产业,支持规模化生产和工厂化生产,提高对农村废弃秸秆、柴草的综合利用,减少对生态资源的破坏;鼓励发展草菇菌、栗蘑及设施蔬菜产业,加大对规模化生产的企业和个人给予扶持,促进设施菌菜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特色林果基地:加大对苹果、山楂等林果产业的扶持力度,不断扩大富士、国光等苹果基地规模,恢复发展红星苹果基地;依托XX有限公司,积极发展山楂基地,加强管理,提高效益;鼓励规模发展桃、杏、李子、大枣等特色林果业,建设采摘园和观光园,增加果农收益。特色养殖业:规范发展生猪产业,严格控制规模养殖,并对原有规模养殖场配套建设排污治污设施,确保环境达标;稳定发展水产品产业,规模控制在2万箱以内,严格控制饵料鱼生产,防止水环境破坏和水产品质量;适度发展绒山羊、肉牛、柴鸡等畜禽产业,严格实行舍饲圈养,防止破坏生态资源;鼓励发展养蜂产业,充公发挥御蜂园、蜂旺养蜂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作用,强化种蜂培育,不断优化蜂蜜产量,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和蜂产品深加工,生产蜂胶、蜂王浆等系列产品,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

4、做实三大工程。为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不断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强力做好农业龙头企业、生态治理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三大工程。农业龙头企业工程:根据全县农业龙头企业少,加工能力薄弱,带动能力不强等实际情况,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产业基地规模扩张,农民增收致富。一方面,支持鼓励新上农业龙头企业,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科技含量高的农业龙头企业重点扶持,给予土地、税收、基础设施等最优惠政策,并在资金、贷款和贴息上给予扶持,尽快投产风效,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加大对原有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在扩规模、提科技、做品牌等方面给予资金、贷款等扶持,做大做强产业规模,不断提高辐射带动能力。生态环境工程: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一是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按照宜林则林、宜果则果的原则,结合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防沙治沙等项目,加大植树造林力度,鼓励规模化栽植经济林,积极发展家庭果园、果场,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增加农民收益;加强对损毁山体的复绿工作和补植工作,不断提高森林覆盖率。二是加强森林资源管理。严格林木审批,坚决杜绝未批先用、少批多用现象;严击盗伐林木资源行为,全力做好森林草原防火工作,确保森林资源不受损害;加大宣传、支持力度,鼓励有实力的公司保护性开发都山原始森林,打造华北最大原始森林旅游圣地。三是发展循环经济。鼓励发展双孢菇、杏鲍菇、褐菇等工厂化生产和生物有机肥、洁净能源等项目,实现秸秆、柴草综合利用和废弃农作物、废弃菌棒、畜禽粪便等的回收利用,打造闭合式产业链条。四是全力实施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整合各项支农资金,以14个示范村为重点,以点带面,大力开展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着重加强垃圾处理和长效机制建设,组建垃圾清理、转运队伍,实现日产日销,不断提高群众自主保护环境意识,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大力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以水利和电力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风险能力。加大基础设施项目跑办力度,尤其加强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省级科技示范园区重点县、防沙治沙等项目的跑办力度,不断提高水利设施服务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按照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规划,加大电力实施力度,提高农业发展电力保障能力。通过水利、电力保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对不能实施项目的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种业大户给予水电等基础设施扶持力度,确保企业和种养大户用水、用电需求,促进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

5、强化五项保障措施。一是强化规划引导。按照产业发展、规划先行的原则,抓紧制定农业循环经济区发展规划和板栗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充公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稳步推进农业农村工作快速科学发展。二是强化政策资金支持。按照每年产业化资金不低于1500万元、经济林1000万元和农村面貌发行提升1000万元的标准,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扶持力度,以后,根据全县财政收入情况,适当增加对农业农村的投入,促进农业农村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逐步改善贫穷落后的面貌,缩小城乡贫富差距。三是强化科技服务。加大对农业的科技投入力度,支持神栗、康美、广盛居功能饮料等公司深入开展农企对接、农校合作、校企合作等方式,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人才,加大对产品的研发力度,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同时,发挥高等院校科技人才作用,对农民进行业务培训,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强化改革开放。不断加强改革开放力度,深化农村土地改革,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全面推进金融制度改革,放大资金效应。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给予更为优惠的政策扶持,力争引进一批外资、京企、央企项目落户县城,提升企业经营水平。五是强化督导检查。加强对农业农村各项工作的督导检查,尤其是全县农业的重点项目,按照在建项目抓推进、新建项目抓开工、谋划项目抓跑办的原则,强化对乡镇和部门的考核力度,并给予奖惩,作为评价领导班子和个人能力的重要依据。

(三)几点建议

虽然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发展势头保持良好,但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制约着农业农村的快速发展,为确保农业农村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做大农业贷款担保服务中心。今年农业贷款担保服务中心共注入本金2500万元,为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担保贷款12500万元,解决了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的资金难题,促进了产业的快速发展。通过农业贷款担保服务中心,放大了资金效应,为企业和种养大户提供了有力保障。按照省工信厅的规定,县级担保服务中心注册资金本金不低于5000万元。二是制定农村土地流转奖励政策。鼓励规模化种养,充分发挥土地资源效益和企业、种养大户创业热情,制定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奖励政策,按照流转土地面积给予奖励。三是加大争取项目和资金奖励。鼓励各级各部门和个人跑办项目、争取资金,建议制定争取项目和资金的奖励政策,年底兑现,激发跑办项目和争取资金的意识。

第三篇:彬县农业农村工作调研报告

农业农村工作调研组

按照县委“百人半月大调研”活动总体部署,县人大主任李福民、县委常委、副县长景群峰、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高永科、县人大副主任秦少峰、县政协副主席梁养民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通过召开座谈会、听汇报、查资料、看现场等方式,集中一周时间对全县农业农村工作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业农村工作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全县农业农村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统揽,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的重大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促进农民增收”这个中心,持续加大“三农”扶持力度,有效克服了市场波动、自然灾害频发等不利因素影响,取得了粮食稳定增产、农业显著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繁荣发展的显著成绩。

(一)基础设施条明显改善,农村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十一五”期间,先后建成了彬蒋、彬湫、西早、底韩、太底等17条县乡公路和通村水泥路(柏油路)955公里,全县行政村公路硬化率达到100%,实现了“县乡油路化、村道水泥化”目标。新建、重建饮水工程142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提 1 高到92%。完成电网改造247个村,实施有线电视接入工程2.26万户。完成林业重点工程造林14.2万亩,全县林地面积达到62.1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8.5%。完成道路绿化933公里,建成绿色家园新村84个,治理水土流失309平方公里,提升改造和新增基本农田4.3万亩,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二)产业培育工作成效显著,农民致富渠道不断拓宽 一是粮食生产保持稳定。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4万亩左右,粮食总产连续七年稳定在10万吨以上。2010年突破13万吨,达到13.97万吨,较“十五”末增长27.1%,创历史最高水平。二是果业地位更加牢固。累计投入资金1070万元,新建果园15万亩,全县果园面积发展到50万亩。2010年实现果品总产41.5万吨,产值9.5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3倍和4倍。三是畜牧生产快速壮大。累计发展养殖专业村25个,建成养殖小区16个,韩家、车家庄牛羊设施养殖、底店、水口土鸡生态养殖、北极塬生猪生产、新民、龙高塬肉兔生产、太峪、香庙肉牛饲养五大养殖板块初步形成。2010年实现畜牧业产值1.4亿元,较“十五”末增长58.4%。四是特色农业蓬勃发展。全县累计发展设施大棚4030亩、一村一品示范村50个,建成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7个、农业信息站247个,农业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五是劳务经济迅速崛起。全县 2 常年在外务工人员稳定在10万人左右,年实现收入11亿多元,劳务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三)新村庄建设扎实推进,群众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累计投资21.6亿元,实施了186个重点村建设,建成农民新居272.5万平方米,涉及群众2.27万户,实施“告别土窑洞、告别危漏房、告别独居户”的三告别工程9206户,搬迁贫困人口3.8万人,建成村全部实现了“柏油(水泥)路、太阳能路灯、卫生计生室、文化图书室、治安调解室、百货小超市、活动广场、绿化美化”八进村和“自来水、沼气池、太阳能热水器、卫生间、互联网、有线电视”六入户目标,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根本转变。

(四)强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农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坚持推行“村财乡镇监管”和惠农补贴“一折通”制度,强化农村财务管理,各项补贴资金发放率均达到100%。启动实施了330个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群众愿望最迫切,最急需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880万元,完成了109个扶贫重点村建设任务,修筑村级道路334公里,维修扶贫重点村校舍1.4万平方米。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关爱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基金会,关爱行动走在了全国前列。2010年,全县完成农业总产值1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21,同比分别增长21.5%和24.8%,农民群众持续增收。

(五)农村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群众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集中供热”、“蛋奶工程”等政策措施有效落实,农村公办幼儿园和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扎实推进,龙高、炭店、新民、北极、车家庄、城关等6个镇(社区)被评为省级教育强镇(社区),永乐、底店、韩家、新堡子等10个镇(社区)被评为市级教育强镇(社区)。先后改扩建乡镇卫生院16所,建成村级标准化卫生室247个,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显著提高。累计发放农村低保、五保、医疗救助资金6200余万元,惠及农村群众7.13万人(次),实现了应保尽保目标。在全省率先启动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适龄人员参保率达到91%,农村群众期盼的社会养老由梦想变为现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深入推进,参合率达到95.3%,广大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六)农村管理工作全面加强,环境卫生面貌显著改观 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农村城市化管理工作,成立了镇、社区城管办公室和新民、北极城管中队,配备城管人员87名、环卫工人360名,配发垃圾清运车26辆,建设了镇(社区)垃圾填埋场,实施了龙高、新民等10个镇(社区)农民进城住宅小区建设项目,农村城镇化迈出了坚实步伐。同时,坚持以创建“国家级卫生县城”为抓手,以 “四改”(改水、改灶、改厕、改圈)、“三拆”(拆除土坯房、土围墙、篱笆墙)、“三清”(清理垃圾、清理乱堆乱放、清理残墙断壁)、“两化”(美化墙体、绿化村庄)、 4 “一建”(建立长效机制)为重点,扎实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环境面貌。

(七)农村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发展活力日益彰显。制定出台了《彬县统筹城乡发展实施方案》和《关于加快统筹城乡发展的若干意见》,龙高、北极等镇(社区)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工作有序开展。在巩固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积极试点土地有序流转,全县共流转土地2.1万亩,涉及群众5476户。在全市率先完成了96.78万亩以“明晰产权,勘界发证,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为主的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并在全省率先启动了配套改革工作,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农民兴林致富的积极性,激活了林业生产要素潜能。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县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产业化程度偏低。农业主导产业结构单一,规模偏小,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特别是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少,加工水平低,带动能力不强,传统型的初级加工多,高技术、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少,一般产品多,名牌产品少。

(二)农村债务负担沉重。“十一五”以来,我县不断加大新农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但由于我县财力有限,导 5 致镇、村两级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三)柿子产业链条偏短。目前,我县建成柿子园13万亩,年产量达到6.8万吨,但由柿子深加工企业少,产业链条偏短,仅靠润杨公司柿饼加工生产线和小章镇西堡村、北极镇旺安村柿子加工等几家小作坊来支撑,导致柿子滞销,柿贱伤农的现象时有发生。

(四)农业投入相对不足。目前,县乡财政支农资金相对短缺,加之信贷门槛过高、贷款额度偏小和贷款程序复杂等状况依然存在,农民贷款难、融资难仍然是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据调查,2010年,我县地方财政收入达5.03亿元,但用于农业农村发展的资金只有 万元,仅占全县地方财政收入的 %,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五)农民持续增收困难。苹果是我县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但1992—1993年栽植的苹果树,大多已经老化,腐烂病、早期落叶病等病虫害比较严重,相当一部分果园亩均收入在2000元左右,亩均收入在4000-5000元的户相对较少。加之,我县大部分新发展的种植、养殖业仍是示范户、专业户,没有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不高,辐射带动功能不强,影响农民持续增收。

(六)专业技术人才短缺。据统计,县农牧局现有专业技术人员97名,远远低于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规定的标准;县果业办现有专业技术人员34名,平均每名技术人员指导果园超 6 过1万多亩,指导效果不佳;县畜牧局现有技术人员46名,平均每万头只畜(禽)仅有畜牧技术人员0.22名,技术指导和服务能力严重不足。加之技术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的发展。

(七)新村庄建设不均衡。目前,全县186个村(含三告别新村)实施了新村庄建设工程。从总体情况来看,南塬新村庄建设进展快、标准高、质量好;北塬进展较慢,工作滞后,其中,新民镇实施村庄建设的仅占总村数的50%,永乐镇仅占总村数的42.9%,北极镇仅占总村数的38.9%,致使南北两塬新农村建设两重天现象比较突出。

三、“十二五”农业农村工作发展思路、目标和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县农业农村发展再上新台阶的重要历史机遇期。全县农业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建设现代农业为重点,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着力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为建设国家百强县提供有力支撑。

主要目标是:到201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35亿元,年均递增15.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000元,年均递增18.6%。

主要任务是:

(一)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推进提质增效、龙头带动和市场开拓三大战略,努力实现粮食单产、果蔬效益、养殖规模、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五大突破。

(二)着力加强水利设施建设。紧紧围绕突破瓶颈制约、突出民生水利、促进人水和谐主题,重点构建水资源配置和高效利用、综合防洪抗灾减灾、农业高效灌溉、水土保持和水生态环境保护、水利科学发展制度等五大体系,全面提升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三)着力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按照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以实施林业重点工程、扩大造林成果、保护森林资源、发展林业产业、深化林业改革为重点,加快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力争到2015年,全县林业有林地面积达到77.6万亩,林木总蓄积达到13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43.6%,争创省级园林城市。

(四)着力推进扶贫开发。以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为目标,以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三告别”工程为重点,以整村推进、板块开发为突破口,创新机制,加大投入,推进集中连片开发,不断提升农村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十二五”期间,完成12个低收入村的扶贫连片开发整村推进项目。

(五)着力提高农民幸福指数。继续加大 “三农”投入,不 8 断加强农村水、电、路、气、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农村居民住宅小区,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普及学前教育,巩固义务教育,扩大职业教育,发展特殊教育,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到2015年,基本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谐发展。

(六)着力推进农村各项改革。一是改革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二是改革就业体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将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就地就近创业纳入政策扶持范围,提高就业技能,实现城乡劳动者同工同酬。三是改革户籍制度。完善鼓励有条件农民进城落户的政策措施,解决好进城农民的就业、工资、工伤、子女上学、住房、看病等问题。四是改革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体制。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努力实现基本医疗、基本养老和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全覆盖。

四、对策和建议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各涉农部门必须认真贯彻中、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大兴水利强基础,狠抓调整育产业,力促增收惠民生,着眼统筹添活力”的思路,全力以赴推动全县“三农”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注重产业提升,全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一是实施粮食高产创建工程。积极推广良种良方,主攻粮 9 食单产,大力实施以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玉米吨粮田开发、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应用为重点的粮食单产提高工程,不断引进高产、优质专用品种,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化学除草等配套技术,努力提高粮食生产效益。力争2012年,新建小麦高产示范田2万亩,亩产480公斤;玉米吨粮田1万吨,亩产1000公斤。

二是实施果业提质增效工程。大力实施优果名牌战略,加大扶持力度,加强技术指导,大力推广果树管理四项关键技术,切实提高果园管理水平;积极发展壮大以核桃为主的干杂果经济,为农民增收培育新的增长点;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和技术,加快建设柿子深加工生产线,进一步提升我县柿子加工转化水平。力争2012年,全县果园面积发展到54万亩,年产果品49万吨,实现产值12.7亿元。

三是实施彬州梨、大觐枣振兴工程。认真抓好彬州梨、大觐枣老品种种质资源保护和新建园管理,积极推广南水梨、丰水梨、新高梨等新品种,切实提升彬州梨、大觐枣的知名度。

四是实施畜牧收入倍增工程。加快建设以北极镇为中心的良种猪生产基地,以新民镇为中心的獭兔、肉兔养殖基地,以韩家、太峪、车家庄为中心的草食家畜生产基地,以底店镇为中心的生态养鸡和笼养鸡生产基地,力争2012年,全县畜禽饲养总量达到217.3万头(只),实现畜牧业产值1.69亿元以上。

五是实施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工程。大力发展现代观光农业, 10 依托全省百万亩设施蔬菜建设工程,扩大设施蔬菜、瓜果、花卉及生态养殖生产规模,重点抓好千亩大棚西瓜、千亩时令蔬菜、千亩食用菌、千亩大棚枣示范园建设,倾力打造泾河川道2万亩瓜果蔬菜生产基地、农家乐示范基地、多银花种植基地、绿化苗木繁育和花卉种生产基地,逐步做大做强特色农业规模和品质。

六是实施农民培训转移工程。继续坚持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思路不动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就业技能培训,积极引导农民进城务工、外出创业,切实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步伐,力争2012年,全县完成劳动力转移就业8000人(次),实现劳务经济收入1亿元以上。

(二)注重基础保障,不断夯实农村发展基础。 一是狠抓新村庄建设。继续按照“群众自愿、政府配套、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原则,坚持新村建设与旧村改造相结合,政府抓配套与农民建房相结合,适度超前与实际实用相结合,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整合各类项目资金,打破村组界限,加快新村庄建设步伐,努力打造省内一流社区,促进农村群众向社区集中,向大村靠拢。力争2012年建成农民新居1000户。

二是抓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把基本口粮田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工程作为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关键来抓,突出抓好基本口粮田建设、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土地复垦工作,基本建成农业高效灌溉体系。

11 三是抓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启动实施卧龙村、方里村、南堡子村等10处农村供水工程,有效解决2.2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加快建设新民镇供水工程,建成日处理能力4万吨的净水厂;认真做好红岩河水厂和红岩河水库前期工作,力争项目早日开工建设。

四是抓好农村电网建设。抢抓国家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的历史机遇,加快农村电网改造步伐,进一步解决农户用电安全系数差、用电质量差等问题。

五要抓好乡村公路建设。加快乡村公路升等改造,健全县乡交通网络,加快断头路建设,提高公路通行能力,方便农村群众出行,力争2012年改建农村公路156公里。

六是抓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建设南沟流域19座淤地坝建设工程,积极实施红岩河和太峪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全力推进河流水系绿化,充分发挥大自然的生态修复功能;积极实施林业重点工程,认真抓好重点区域绿化,加快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步伐,力争2012年,完成造林任务3万亩、直观坡面绿化1500亩。

(三)注重园区建设,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一是加快农产品园区建设。积极发展一村一品,提倡多村一品,科学调整产业布局,积极整合现有资源,加快彬县农产品加工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循环农业示范园、林家堡休闲农业观光园、小麦良种生产繁育园等五大园区建设,使其成为推 12 进农业产业化的重要载体。各镇(社区)每年重点扶持发展1-3个特色专业村,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二是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充分发挥我县农业资源优势,制定土地、资金、税收等方面优惠政策,积极开展招商引资,采取合同契约、股份合作等多种模式,扶持引进合作开发一批规模大、档次高、效益好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实现规模化经营、集约式发展。

三是建立专业合作社组织。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市场营销等服务,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同时,积极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基地)的合作模式,通过土地使用权、产品、技术和资金等要素入股,使龙头企业与农户在产权上结成更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四是充实农业技术力量。从省内外农业院校为我县招聘设施农业、畜牧养殖等方面专业技术人才,优化我县农业技术人员年龄和知识结构。同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积极开展农业技术人员专业培训,进一步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技能,为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农民增收奠定基础。

(四)注重扶贫开发,保障弱势群体利益

一是实施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按照资金捆绑、综合治理、全面发展的要求,集中解决扶贫重点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问题,加快实施整村推进和千村贫困人口搬迁项目,着 13 力改善农村贫困人口的居住环境。

二是搞好社会结对扶贫。抢抓中联部、省市“两联一包”和全省千企千村扶助行动包扶我县的大好机遇,加强内引外联,积极争取包扶资金,进一步解决我县贫困人口的生活难题。

三是实施信贷扶贫。进一步完善扶贫贴息贷款管理体制,降低信贷门槛,扩大信贷范围,切实做好小额信贷扶贫到户工作,扶持农民发展产业、增加收入。

四是实施智力扶贫。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创新培训方式,调整办学方向,积极开展创业培训、转移就业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着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

(五)注重民生改善,努力增进农民群众福祉。 一是完善救灾应急体系。进一步加大优抚安置力度,积极完善动态管理下的社会救助机制,真正做到应保尽保。

二是完善医疗救助体系。继续完善医疗救助机制,提高报销比例,扩大报销范围,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三是完善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大养老服务项目争取和投入力度,及时兑现养老优惠政策,逐步健全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四是完善务工人员保障体系。坚持“以点带面、稳步推进”的原则,充分利用彬县关爱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基金、小额信贷担保基金等各类扶助资金的作用,扶持妇女发展特色种养、农 14 产品深加工、乡村旅游、手工艺品制作等致富产业。同时,妥善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土地承包、老人赡养、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千方百计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五)注重资金整合,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益。 一是整合项目资金。继续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用途不改,各有其账、互相配合、统筹安排”的原则,将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与粮食生产、水利建设等其他涉农资金实行捆绑使用,下功夫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集中财力办大事、办急事,努力提高涉农资金的整体投资效益。

二是积极争取资金。进一步完善资金投入机制,继续向上争取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资金,加快基本农田整治和中低产田改造步伐,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种养业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是加大扶持力度。县财政每年列支4000万元扶持资金,用于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化解乡、村两级债务,逐年解决困挠乡、村两级多年的债务负担。

四是加强资金管理。进一步完善项目资金管理机制,严格实行项目资金专款专帐专用,加强审计监督,防止跑冒滴漏,确保资金安全高效运行。

(六)注重科技服务,积极推广先进实用技术

一是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以粮、油、果、蔬等为重点,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关键性生产环节改进,大力发展生态 15 农业、现代农业和优质高效农业生产技术,配套推广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普及生物综合防治技术,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加大疫病防治监测力度。

二是切实完善科技服务网络。大力实施人才强农战略,建成新民、北极、龙高、底店四大塬区农技综合服务中心站,狠抓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村科技培训网点,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科普培训面。

二是健立技术推广长效机制。积极鼓励和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科技推广服务,支持农业专家大院、专业技术协会等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机构的发展,建立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与信息传播体系,着力构建和完善“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网络和“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长效推广机制。

(七)注重统筹兼顾,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一是实施“三化同步”。按照“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加大“以工哺农、以城带乡”力度,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补齐农业短板,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推动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

二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推进金融、财税、就业、社保、户籍、社会事业发展等制度改革,狠抓农村城乡化管理工作,推动农民向城镇和社区集中,实现城乡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

16 三是推进农民进城落户工作。坚持以城中村农民、失地农民、乡镇驻地村农民、已在城镇工作生活的农民、在校或已毕业的农村籍大中专学生、农村籍退伍军人等六类人群为重点,加快制定各项优惠政策, 帮助进城落户居民发展生产、创业就业、增加收入,使他们能够在城镇留得住、过得好。确保2012年,全县完成1.25万人进城落户任务。

第四篇: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书记述职报告

2004年,在县委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中心与目标,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精心谋划,周密部署,狠抓落实,在全体同志的支持和配合下,农村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受到了领导的好评。

一、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提高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们正确认识和解决当前农村基层工作中的问题,指明了方向。开展“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以来,除按时参加集中学习外,我始终坚持在工余时间读书看报,加强自学,以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深深认识到坚持与时俱进,始终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行动指南。

二、把握农村基层政策的贯彻落实与重点,努力做好涉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

1、贯彻落实好农村土地延包政策。坚持农村土地承包再延长30年不变的政策,今年围绕土地流转管理与延包发证工作,主要抓了证书的完善提高。秋收前,全县*个乡镇**个行政村对土地延包发证工作来了一个回头看,进一步规范了合同和经营权证书及土地流转管理,为此,我农工委还专门下发了文件给予指导,这是第一。其二,宣传把握好党的政策,认真做好延包微调中的群众工作。今年全县有部分村因人口增减等原因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村民强烈要求对土地进行微调,我们严格把握政策界限,主要依靠乡村干部做好群众工作,使土地延包得到了顺利调整,目前,全县土地管理工作比较稳定。

2、村务公开工作有了很大提高。一是为真正把村务公开落到实处,县委、政府领导十分重视,每季公开前,都召开了有县主管领导参加的村务公开领导小组会议,进行周密细致的安排。二是继续坚持百分制考核办法,对乡村实施督查评比,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了村务公开工作的不断提高。三是村务公开样板村建设,成绩更加突出,得到省、市领导在督查中的好评。四是亲自抓督导。每季公开后,一方面组织得力人员进行联查,一方面亲自下村暗访,做到心中有数,二者结合,发现先进,树立典型,对公开不及时或公开质量不高的乡村,进行通报批评,限时改进,以提高村务公开工作的整体水平。五是民主议政日活动更加规范。“1·20”、“7·30”是法定的民主议政日,届时县领导都要到自己的联系点参加民主议政活动,广泛听取群众的意愿和建议,以真正发挥村民代表管理村务大事的作用,发挥村民监督小组的理财作用,发挥其对重大事项的决策作用。

3、小康建设。今年规划的57个小康村建设任务,已基本实现预定目标。

4、农业产业化。为加快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立足我县实际,在原有花生产业、面粉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寻找我县民营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5、积极参与农村税费改革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征收。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做了一定工作,保护了群众的利益,受到领导和群众的好评。

6、为适应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提高农民群众市场经济意识,大力开展“调结构、促增收”学习培训活动,做为学习培训办公室主任,努力当好县领导的参谋。

7、认真处理“海狸鼠”问题。在去年基本处理完毕的基础上,圆满做好了处理海狸鼠问题的善后工作,没留一户后遗症。

8、“农民增收”工作接转以来,工作扎实,又取得了新成绩。

9、农村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在大名镇、西付集、沙圪塔三个试点乡镇的基础上,全县已顺利推开,实现了农村会计委托代理制。

10、2004年,为推动农村工作的开展,今年我部下发文件11个,代替县委及“两办”拟发文件4个,撰写调查报告11篇,出简报10期。其中三篇刊登在邯郸市农业农村工作《调研选编》上,为市、县领导在决策上提供了参政。

11、尽力做好县委领导交办的特殊任务,解决了***村因土地承包赴省市越给访问题,参与了对**村综合治理的处理工作。

三、明确责任,协调联动,较好地完成了县委、县政府的各项中心工作

1、对于本职工作,不推诿、不扯皮,尽职尽责,勤奋工作,尤其是在今年人员少的情况下,一些具体工作能够做到亲自动手,身体力行,以提高工作效率。亲自动手起草文件,为县领导尽力当好参谋。

2、充分发挥自己的协调职能作用,调动每位副职的工作积极性,挖掘每个同志的工作潜力,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团结同志,博采众长,充分发扬民主,以确保把工作做得更好。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妥善解决了**村铁路占地的问题,**村、**村、**村的土地承包问题等。

四、廉洁自律,勤政为民

工作中不吃、拿、卡、要,不请客送礼,不打麻将,不下舞厅,生活俭朴,自觉抵制纸醉金糜的生活作风。严格按照党的纪律约束自己,树立良好的公仆形象。

总结2004年的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不足之处,还仍有等待二线思想,工作缺乏开拓性,存在有应付思想,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注意改正。

第五篇: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调查报告

根据市委常委会统一安排,我于11月19日至21日就贯彻落实三中全会精神、谋划明年农业农村工作到竹溪、竹山两县农村开展了调研。实地察看了竹溪县龙坝乡吴坝村小流域治理项目、砖裕村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中峰镇邓家坝村万吨贡米基地、白杨树垭村渠网配套工程,蒋家堰镇益盛牧业有限公司和宝田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竹山县宝丰镇九里岗沿线低丘岗地万亩茶园改造项目,宝丰镇漆树扒村和麻家渡镇柿树坪村移民安置点,溢水华家湾村东川设施大棚蔬菜基地以及潘口电站等11个现场,与部分乡村干部、农民、企业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听取了两竹“三农”工作情况汇报,就如何统筹城乡发展、应对农民工返乡回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实施土地流转等重难点问题进行了讨论。通过调研,总体感到,当前我市农业农村发展形势很好,效果明显,有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基本成绩与经验

(一)基本成绩

1、农村改革扎实推进。第二轮土地“延包”工作全面完成,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得到进一步稳定;税费改革有效推进,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农民补贴性收入明显增加;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深入开展,乡镇机构得到精减,“以钱养事”的机制初步形成。随着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稳定、农村税费改革的到位和乡镇综合配套改革的实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在两竹的广大农村,农民调整积极性明显提高,秋冬农业开发扎实推进,农村发展形势喜人。

2、产业开发特色鲜明。近年来,两竹坚持从本地实际,立足资源优势,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有机农业、板块农业,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发展路子。竹溪县茶叶、魔芋、烤烟等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到40余万亩,覆盖全县80%以农户,其中茶叶基地达到16万亩,年产茶叶200万斤,综合收入1.5亿元,农民人均从茶叶增收300元。竹山县特色产业基地总面积63万亩,其中茶叶11万亩,以冬枣、肚倍、木瓜为主的林特产业基地2万亩,烟叶3万亩,预计今年农民从特色产业中获纯收入73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

3、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近年来,两竹抢抓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流域治理、水源区保护、沼气能源建设等政策机遇,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有效地恢复了植被、防止了水土流失、保护了生态环境。竹山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2%,竹溪达到70%。两竹的山变绿了,水变清了,环境变美了,农业重大灾害性天气减少了。

4、扶贫开发成效显著。新阶段以来,两竹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把扶贫开发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来抓,突出整村推进、产业扶贫、扶贫搬迁、雨露计划、社会扶贫等重点,不断强化责任,加大力度,新阶段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累计减少 “两类”人口5.41万人,启动实施重点村整村推进198个,产业扶贫形成特色,雨露计划成效明显,扶贫搬迁扎实推进,农村贫困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群众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为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5、农民收入稳定增长。近年来,两竹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一手

抓结构调整,发展特色经济,实现产业富民;一手抓劳务输出,壮大打工经济,实现劳务增收。结构调整走出了路子,劳务经济形成了规模,促进了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稳定增长。预计,今年竹溪、竹山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950元和2700元,同比增加512元和305元。

6、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近几年来,两竹抢抓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实施的机遇,大力推进以交通、饮水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着力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长期制约农村发展的行路难、饮水难、通信难、收视难、上学难、就医难等民生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到今年底,竹山县通村水泥路里程达到1500公里,通村率达到97%,饮水安全覆盖面达到14%,沼气普及率达到30%,村庄环境整治面达到50%,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6%,“十星级文明农户”创建面达到100%。涌现了竹山县楼台乡三台村、宝丰镇喻家塔村、竹溪县龙坝乡砖裕村、蒋家堰镇小坝子村等一批新农村示范村。

(二)基本经验

1、坚持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近年来,两竹在农业产业发展上,始终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不动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不偏移,以特色农业、有机农业的路子不放弃,规划科学,强力推进,长期坚持,成效明显。特别是茶叶产业发展做到了上下一盘棋,届届接着干,做出了规模,做出了品牌,做出了效益。竹溪县获得了“中国有机绿茶之乡”的称号,竹山县的圣水茶已初具产业雏形。

2、坚持创新机制,激活生产要素。调研中,我感到近年来两竹能够不断顺应形势要求,遵循经济规律,运用工业化、市场化的理念来谋划和

推进农业农村工作。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模式正在形成,土地流转业主开发不断增多,公益事业市场化模式深入推进,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和社会化服务发育成长。如,竹溪县通过对龙王垭茶叶集团全面改制,发展活力显著提高,“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链条更加紧密,抗御市场风险和竞争能力不断提升;在生猪产业发展上着力“抓大户带农户”,建成了益盛园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发展“150”、“300”养猪模式37家,带动全县今年生猪饲养量达到72万头。竹山县溢水镇华家湾村流转土地100亩,引入业主投资120万元发展设施蔬菜,可安臵40余户农民就地转移增收。在农村水利设施建设上,竹溪一改过去“大包大揽式”的做法,利用国家投资,吸引业主投入,采取市场化办法管理,既没有增加农民负担,又较好地解决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理缺位和使用效益低下的问题。

3、坚持解放思想,用足用活政策。近年来,两竹在推进农业农村工作的过程中,能够打破传统条条框的篱笆,充分用足用活用好国家政策。坚持将项目开发与产业开发、区域政策与行业政策、基础设施建设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有机结合起来,打政策组合拳,实现效益最大化。比如,在茶叶产业发展上,竹溪县充分利用国家退耕还林的政策,将生态建设与产业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茶叶产业的突破性发展,并成为全国全省退耕还林的示范县。竹山县在今冬农业开发中充分利用国土整理项目在宝丰镇九里岗周围连片开发万亩高效茶叶基地,并将圣水茶叶集团总部移入,形成了更加紧密的产业链条。在今冬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竹溪县重点围绕建设万吨贡米基地,实施渠网、机耕作业道配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竹山县将库区移民与扶贫搬迁、整村推进、产业开发、

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效果。

4、坚持政府主导,推进“三农”工作。两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始终坚持党管农村工作的原则,切实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将农业农村工作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科学规划,强化责任,加大投入,严格考评。主要领导真正把主要精力用在谋划“三农”工作上,形成了党政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协作配合抓,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新格局。

二、突出矛盾与难点

通过实地调研,我感到尽管当前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总体形势喜人,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六大矛盾”与“难点”:

一是农产品价格下滑与农资价格持续上升的矛盾,农业增效难度大。受大的经济环境影响,今年来,我市农产品除粮食等部分食品外,包括蔬菜、水果在内的各种农产品价格整体下滑,而农资价格却居高不下,给农业增效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以猪肉为例,去年同期最高价时达到18元/斤,现在均价不足9元/斤。尤为典型的是柑桔,去年均价0.4元/斤左右,今年不到0.2/斤,下降了一倍。与此同时农资价格不降反增,据8月份的全省农资价格监测, 9种化肥产品零售价平均同比上涨21.96%,农药价格上涨9.55%,农膜价格上涨24.67%,农机用油平均涨幅15%。从历史上和整体上看,我市农业农村应对自然风险的意识和能力比较强,但应对市场风险的心理承受力和化解能力明显不足,特别是库区因市场风险带来的农民减收已成定局,农业调整和农业增效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二是农民解决生产生活条件的强烈愿望与农村项目资金缺口大的矛

盾,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惠农政策的增多,农民对改善环境条件的愿望更加强烈,对发展的需求不断增长,而国家现行政策设计上存在一定的缺口,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限于两难境地。比如,通村水泥路建设,国家每公里补助10万元,市里配套1万元,即便如此仍有7-8万元的缺口。沼气每口补助1000元,农户需投入2000元以上。扶贫搬迁每户补助6000元,真正解决一个贫困户的住房问题最低需要1.5万元。还有农村饮水工程都有政策性的缺口。老百姓普遍认为,不搞建设村干部压力大,搞了建设资金缺口大。在有些地方,对有些项目,贫困村、贫困组、贫困户只能望洋兴叹。

三是农民工返乡与日俱增与县内转移就业容量有限的矛盾,农民当年增收难度大。据国家发改委此前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以珠三角为例,仅10月上旬,就有近50家香港企业申请破产清算,这些工厂所聘用的绝大多数人都是来自中国内地的农民工。根据相关专家调查及初步估计,今年年底在外务工人员将有20%面临失业。近两个月来,我市外出务工人员开始出现提前返乡回流潮。据市统计局初步统计,截至11月底,全市返乡农民工近10万人之多,因此将直接减少劳务收入在2亿元以上。尽管各地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大量农民工返乡回流问题,但是就业容量毕竟有限。妥善解决这一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民现实收入,而且关系到农村社会安定和谐。

四是山区优势资源丰富与发展缺资金、缺项目、缺人才的矛盾,特色产业开发难度大。两竹农村有着较好的资源禀赋,特别是特色产业开发上,发展基础好,资源优势明显。但是由于缺乏资金扶持、缺少项目支持和管

理人才,制约了产业深度开发。比如,竹溪龙王垭茶叶集团改制重组后,形成了以龙王垭茶场为中心,联合20多个茶场组建的大型龙王垭茶业集团,并成为全省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企业有好的品牌、好的市场,但由于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制约,目前基地改造和扩大生产陷入困境。竹溪县蒋家堰镇益盛牧业有限公司是当地一个打工人员归乡创办大型养猪企业,已投资800万元,兴建10栋300余间标准化厂房,现有养殖规模420头。因融资困难,流动资金短缺,生产也难以为继。

五是市场农业竞争加剧与务农劳动力素质下降、科技服务功能弱化的矛盾,科技兴农难度大。市场农业竞争,说到底是科技的竞争。近年来,由于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务农劳动力素质整体呈下降趋势,加之“以钱养事”的机制还没有完全到位,乡镇农技网络不健全,经费投入不足,功能日趋弱化,科技兴农难落到实处。在农村一部分地方,农民仍然习惯于传统的耕种模式,对结构调整适应慢,对市场变化应对能力差,农业生产整体水平落后,产出较低,优势高效农业少,全市农业整体上还不能适应当前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要求。

六是“两类人口”存量多与政策投入相对不足,消除绝对贫困现象难度大。全市目前仍有“两类人口”72.45万人(其中赤贫人口31.21万人,低收入人口41.24万人),占全省两类人口的12.65%,占全市乡村人口的34.2%。全市还341个村没有启动整村推进,有相当一批自然村不通公路,有164多万人没有实现安全饮水要求,有216个村不通电视电话,还有1.9万户7.6万人需要异地安臵。国家每年投入贫困县的扶贫资金不足2000万元,相当于贫困县各项惠农资金总额的10%,与过去相比,扶贫政

策效应有所弱化。中央提出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到2010年全面完成整村推进任务,对十堰来说任务相当艰巨。

三、几点思考与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阶段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三农”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改革、创新、发展,我们突破了制约山区农村发展的制度性束缚,解决了山区人民长期不得温饱的历史性难题,实现了由整体解决温饱向提高发展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的历史性跨越,探索了一条具有山区特色的农民增收之路,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推进了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目前,全市农村已进入由解决整体温饱问题向提高发展能力、增加农民收入转变的新阶段,正处于一个由温饱农业向效益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自然农业向市场农业过渡的转型期,面临着消除绝对贫困、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的历史重任。从两竹看全市,我认为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1、进一步增强做好“三农”工作信心,切实加强党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党管农村工作是我们党的一个传统和重大原则,也是建设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证。近年来,总体上看,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对农业农村工作是重视的,“三农”工作成效是显著的。但是,也有个别地方对“三农”工作认识不够、信心不足。片面地追求GDP和财政收入增长,认为农业是弱质产业,抓不出效益;农村贫困面太大,抓不出政绩。不愿意在农业农村上下真功夫,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农业没有特色,产业没有规模,农村面貌没有新起色。当前,一是要借贯彻落实十

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东风,进一步强化党管“三农”的重大责任,把推进“三农”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的重要任务抓紧抓实抓好。二是要全面贯彻落实好党的支农惠农政策,真正做到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摆布,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三是各级党委主要领导要用主要精力抓“三农”工作,充实和加强“三农”工作综合机构,强化各部门协调配合,努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现全党抓农业、全民办农业的良好局面。

2、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从解决“三农”问题入手,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逐步实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促进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我市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城市,统筹城乡责任更加重大、任务更加艰巨。对十堰来说,统筹城乡发展至少应当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市县统筹,二是县乡统筹,三是乡村统筹。统筹的主体是市县乡三级政府。统筹的方法是,以发展为目标,以改革为动力,以创新为突破,以经济为纽带,以产业为抓手,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要用工业的理念来谋划农业,用改革、发展的办法抓好结构调整,把城乡统筹、以工补农、以城带乡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形成生产力,切实让农民富起来、农村经济活起来,农民的腰包鼓起来。具体来讲就是要坚持“一个结合”,做到“三个立足”,搞好“三个衔接”,落实“四个纳入”。一个结合:即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主体相结合,政府要更多地承担统筹城乡发展的重任,搞好对市场主体的服务和支持;要充分尊重市场主体地位,激发和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三个立足”:就是要立足市情县情,立足优势资源,立足本地市场,积极稳妥地推进结构调整。“三个衔接”:即结构调

整要与政策衔接、与项目衔接、与市场衔接。“四个纳入”即:要将新农村建设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农业经济纳入县域经济领域,将农业产业化纳入地方工业发展范畴,将村庄、机耕作业道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轨道。建议市委、市政府从明年开始,参照省委、省政府在仙桃、洪湖的做法,在城区农村创办一个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试验区,按照“连片开发、综合治理、建设新农村”的要求,充分利用城区扶贫政策和各项惠农政策,统筹各方面力量,集中剖解制约农村发展的环境、产业、体制等深层次问题,为全市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扶贫开发、推进新农村建设发挥引导示范作用。

3、突出运用市场手段,激活“三农”生产要素。改革是贯穿于三中全会精神的一条主线,也是农业农村工作的根本动力所在。当前我市农村改革的着力点应放在五个方面:一是土地流转。土地流转一不是流转承包权,更不是流转所有权,流转的是经营权;二不是一刀切、一律化,在一定时间内要达到某种水平和要求,而应当是伴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高效农业的发展应运而生,水到渠成;三不是自发流转、随意流转,而是依法、有偿、规范、自愿;四不是为流转而流转,而是为促进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要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经营权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二是资金流入。要加大山区农业对外开放力度,优化农业招商环境,多途径吸引一批有实力、辐射带动力强的农业项目,提升我市农业的对外开放水平。同时,要抢抓当前国家扩大内需、实施积

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农业农村投入的良好机遇,针对性地组织包装一批农业大项目,争取一批大资金,大幅度增加我市农产品的商品量和流通量,推进农业大发展。要下大力气解决目前农村发展资金短缺问题,通过改革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建立市县中小企业担保体系,扩大小额贴息贷款和扶贫信贷规模,创新金融服务模式等途径,解决农村发展融资难的问题。三是人员流动。大力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农村开发,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鼓励干部职工及能人领办实体,调动广大农民参与结构调整、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形成创业在农村,发展在农业的新一轮高潮。四是产品流通。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和营销服务,引入农产品流通新理念,建立农产品流通新机制和“绿色”通道,优化农产品流通环境。五是科技搞活。深化“以钱养事”改革,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农技培训,提高科技兴农水平。

4、加强组织引导服务,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是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市场农业的必然要求,对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从十堰农村实际来看,一是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引领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实行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开展规模化、品牌化经营,开发建设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增强农民运用现代物质技术装备的能力,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竞争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要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基本要求,依法指导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同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项目扶持、财政补助、金融支持、税收优惠等方面要给予支持。二是加强龙头企业与农民间的利益联接。大力推进“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

产业化经营模式,扶持壮大一批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要充分十堰城区的交通、区位、市场等多方面优势,积极培育一批“建在城区、辐射全市”的产业龙头企业,并给予大力支持,以更好地统筹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三是积极培育农村中介组织。鼓励农村能人带头领办各类中介服务组织,鼓励有实力、有能力的能人组建劳务公司,既服务农村又服务城市,搞活经济、惠及农民。

5、加大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劳动力素质。我市是一个人力资源大市,全市农村劳动力总量达122万余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达到60多万人,而且每年初高毕业回乡青年在6万多人。他们是我市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也是农村发展的希望所在。特别是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经济动荡、就业萎缩的严酷形势下,必须更加注重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劳动者素质,广辟就业门路,拓宽增收出路。一要抓住当前农民工回流的契机,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群团组织的作用,通过多形式的宣传教育,增强农民工对家乡的认同感,扩大对法律的知晓面,提高技能的多面性,提升组织化程度。二要充分利用阳光培训、雨露计划、就业再就业培训基地,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三要引导农民回乡创业,由工厂向工地转移,由二产向

一、三产转移,由沿海向内地转移,由打工向创业转移,努力使农民工回流不失业,回乡不减收。

6、建立健全目标考核和激励机制,促进“三农”工作扎实开展。今年市委、市政府决定拿出1000万元,对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综合考评;同时拿出100万元对涉及农业农村的10个单项实行奖励。这一激励措施有效地调动了各县区加速发展的积极性,形成了“千帆竞发、百舸争

流”的发展局面。实践证明,这一方式是十分有效的。建议:在继续将农业经济主要指标纳入县域经济考核的基础上,对农业农村这一块再拿出部分资金实行单独考核奖励。一是要建立市对县“三农”工作责任目标考核体系,制定更有操作性的考评细则,严格考核兑现,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抓好“三农”工作的责任性和积极性。二是适当扩大奖励范围,增加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品牌开发等单项奖,进一步引导各地培植主导产业,推进重点工作,提升农业农村工作水平

借整村推进之力 推动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

曹芳明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难点在贫困地区。作为重点贫困地区的十堰,如何按照中央要求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笔者认为,应以新阶段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为切入点,积极探索我市新农村建设路子,努力把重点村建成新农村示范村。

一、找准切入点,以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推动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历史进程中的一项艰巨任务,是当前农村工作一个新的重大课题。我们既要着眼长远、总体谋划,又要立足当前、寻求突破。从十堰实际来看,当前应充分借助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政策力量,以整村推进为切入点,积极探索,试点示范,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首先,整村推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效载体。整村推进是扶贫工作方式的重大转变,是以重点贫困村为基本单元,以减少贫困人口为主要任务,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社会事业为重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通过国家扶持和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消除贫困、奔向小康。我市农村各地情况迥异,起点不一,发展不平衡,借鉴整村推进的方式实施新农村建设,有利于从各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探索新农村建设的路子。进入新阶段,我市按照“一次识别、分期规划、分批实施、整村推进”的要求,确定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941个,占行政村的50.3%。计划分三批实施,截至2005年底已完成首批283个重点贫困村规划的建设任务。“十一五”期间,全市每年至少启动107个重点村,平均每个乡镇启动一个。如果把新农村建设试点放在重点村中进行,正好与整村推进相对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其次,整村推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条件。实施新农村建设,投入是关键、也是难点。据有关专家测算,实施新农村建设,人平需要投入1700元至4900元。按村平1000人计算,一个村需要170万元至490万元的资金硬投入。现阶段,国家大规模的直接投入到村、扶持到户,最明确的政策就是扶贫政策。近年来,我市实施整村推进的重点贫困村在规划的建设期内,村平各项投入都在100万元以上,其中财政扶贫、以工代赈、老区建设三项无偿资金村平投入在60万元左右。对一个贫困村,国家如此高强度的集中投入,是史无前例的。“十一五”期间,国家扶贫资金投入将有一个大的突破,为贫困地区实施整村推进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三是整村推进有利于整合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合力。新农村建设需要方方面面力量的支持和社会各部门的协同作战、合力攻坚。整村推进为引导各方面资源到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平台。通过扶贫资金的引导粘合效应,以整村推进为载体,采取“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办法,引导各部门资金向贫困村集中、各方面力量向重点村倾斜,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率先在重点村取得突破,为贫困地区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积累更多的经验。

四是整村推进的实践经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新阶段扶贫开发实践中,我们探索了一条“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和全面发展”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新路子。这些成功的实践经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抓住关键点,突出重点抓好新农村建设

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20个字,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通俗简明,但内涵丰富,涉及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新农村建设主要体现在一个“新”字上,关键要有“五新”:

(一)农民增收要有新途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没有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就没有农民宽裕的生活。近年来,在各项惠农政策支持下,我市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但仍然是农村经济跟不上城市经济的步伐,农民收入增长赶不上居民收入增加。二元结构特征突出,城乡差别明显。从扶贫方面看,全市尚有“两类人口”88.57万人,其中年人均纯收入在668元

以下的贫困人口37.16万人,在668-924元的低收入人口51.41万人。65%以上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恶劣的边远山区、干旱地区、革命老区、地方病高发区和库区。这些都是扶贫攻坚的一块最难啃的“硬骨头”,也是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最大“软肋”。不论是实施整村推进,还是进行新农村建设,都必须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要位臵,特别是要千方百计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二)村容村貌要有新变化。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关系到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的改善,也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必要条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农村基础设施环境有了根本性改善,农民物质文化生活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但是由于我市农村地域辽阔、自然条件恶劣、发展不够平衡,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整体水平较低,局部通路难、饮水难、通讯难、生存发展难的问题仍然突出。全市目前还有不通公路的村81个,不通电话的村265个村,不通广播电视的村216个,分别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4.6%、15.1%和12.3%。还有18万饮水困难人口,有2.89万户11.26万人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地方需要搬迁扶贫,分别占全市农村总人口的7.7%和4.8%。农村文、教、卫等公共事业还相对落后。这些既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又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必须加大投入,加速解决,为新农村建设创造有利条件。

(三)农民综合素质要有新提高。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劳动者素质较低、观念落后导致的发展能力差。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增强其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素质也

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整村素质还比较低,特别是长期居住在农村的农民思想观念比较落后、科技文化知识欠缺、民主法制意识淡薄,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距甚远。据统计部门10万户普查结果,全市农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16.7%,小学初中文化程度占68.1%,高中(中专)以上占15.2%。特别是长期生活住居在农村的农民,大部分都是年老、体弱、智低、力差的人口。基层干部形象地称之为“386199部队(妇女、儿童和老人)。”如此同时,全市每年大约有2万人左右的初高中毕业走向社会成为新生劳动力,其中37%的为贫困家庭子女。如果放任不管,他们就会象其父辈一样循环贫困下去。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把提高人口素质放在突出位臵,既要抓好现有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适应市场、参与竞争的能力,又要注重新生劳动力的竞争性技能培训,使他们学得一技之长,实现转移脱贫。

(四)社会事业要有新发展。尽快改变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状况,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大力加强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加快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继续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奖励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继续发展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要通过推进农村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有文化、讲道德、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五)现代文明要有新起色。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和农民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建设农村现代文明,是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政治民主需求的必然要求。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

农村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满足农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形成邻里和睦团结、干群关系融洽的好风尚,促进农村社会和谐。通过加强农村政治文明建设,提高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形成充满活力的民主自治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三、把握着力点,围绕“兴、建、创”实施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着眼于全面小康目标,从我市农村实际出发,提出了“兴致富产业、建设生态家园、创文明新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思路。兴致富产业就是支持农户按照县、乡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要求开辟致富门路,建立稳定的增收渠道。建生态家园,就是搞好“五改三建”,改水、改路、改厨、改圈、改厕,建沼气池、建庭院经济、建房(整修住房)。创文明新村,就是深入开展创建十星级文明农户活动,切实加强以村党支部为主的村级组织建设,建立健全村党支部领导的村民自治制度。“兴、建、创”涵盖了农村经济发展、社会文化事业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方方面面,体现了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并在整村推进的实践中逐步深入人心。应将其作为我市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思路和目标要求。

(一)兴致富产业,建立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增收渠道。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目标,按照市场导向、项目覆盖、龙头带动、贷款扶持的思路,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推动产业化发展,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一是要充分发挥信贷扶贫资金的导向作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建设具有我市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有机茶、柑桔、山野菜、黄姜、魔芋、中药材、山羊、食用菌等八大特色产业。突出

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走专业化、基地化、标准化生产经营之路。认真抓好小额贴息贷款试点工作,积极探索信贷扶贫到村到户的有效方式,逐步扩大小额贴息贷款受益面,提高扶贫贷款到户率和使用成效。努力实现乡乡有支柱产业、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致富项目。二是大力扶持龙头企业。运用扶贫信贷政策,重点扶持省定18个农副产品加工、销售、出口龙头企业,积极引导企业和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大力发展经村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农民增收。三是围绕产业开发,扶持建设一批城镇中心市场、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培育一批运销大户,大力发展中介组织,积极建立营销网络,切实搞活市场流通。四是突出抓好打工经济。把打工经济作为农村经济的重中之重来抓,着力建立健全以县乡为主的农民外出务工的就业培训体系、管理服务体系、信息咨询体系和维权服务体系,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

(二)建生态家园,创建设施配套、村容整洁的人居环境。按照“村美、户富、班子强”的要求,以搞好村庄规划为龙头,以中心院为重点,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整治村容村貌入手,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美化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一是以村为单位着力抓好筑路、治地、还林、通讯、通电视、建室工作。确保已实施整村推进的重点贫困村,村通水泥路、组通砂石路;人平达到0.8亩当家地;25度的坡耕地全部还林还特还草、荒山绿化、生态良好;村村通电视电话、电视电话入户率达到65%以上;村有卫生室。二是以组(院)为单位着力抓好院落规划、村容整治工作。按照新农村新形象的要求,实施村庄规划和村容整治,解决

脏乱差问题。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节约资源、方便管理”的原则,以村为单位,对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民房设计以及村镇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等等进行科学设计、统筹规划,并因势利导地引导群众改善住居环境、培育良好的生活习惯。三是以户为单位着力抓好“一建三改”工作。以建沼气为重点,实施改栏、改厕、改水,着力解决好农村饮水安全和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等问题。大力推广“畜-沼-菜(特)”生态庭园经济模式,力争60%以上的农户达到户平一口沼气池,用上安全饮用水,栏圈、厕所环境得到改善,庭园环境得到绿化、美化、亮化。

(三)创文明新村,营造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氛围。一是着力提高人口素质。有组织、有计划、分期分批地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当前重点要加大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力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实际操作能力,针对性地开展补缺式技能培训、适应性技能培训、竞争性技能培训和实用性技能培训,推行“财政担保、银行贷款、基地承贷、扶贫贴息、就业还款”的助学贷款培训模式,确保初中升不上高中、高中升不上大学的贫困家庭子女得到有效的技能培训,并实现稳定转移就业。二是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继续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奖励制度和“少生快富”工程。继续发展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积极探索农村特困群众困难救助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通过推进农村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农村先进性教育和村“两委班子”换届为契机,切实加强村班子建设,选好配强村支

部书记,解决好群众最关心的问题。继续把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到重点村任第一书记作为加强扶贫开发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加强基层民主,完善“一事一议”和村务公开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民主机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组织保障。四是扎实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因地制宜,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十星级文明农户”为载体的文明创建活动,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切实改变农村的各种陈规陋习,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着力创造一个群众安居乐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邻里之间和睦相处的良好社会环境。

四、寻求对接点,动员各方参与新农村建设

(一)坚持群众参与、尊重群众意愿。农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必须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发挥他们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无论什么建设内容,都要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根据大多数群众的意愿办事,发动广大群众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要以村级扶贫规划编制为抓手,认真落实群众的项目选择权、实施参与权、管理监督权、结果受益权,用规划统一群众思想、凝聚群众智慧,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以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农村面貌、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

(二)必须整体联动、齐抓共管。新农村建设是既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上下联动、部门合力。要强化党政领导责任,认真落实市、县、乡三级党政领导干部扶贫工作责任制,将整村推进和新农村建设纳入责任范围,制定责任目标,签订目标责任状;继续实行市县乡

“四大家”领导联系重点贫困村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和考核内容。强化职能部门责任,建立部门扶贫工作责任制,把重点贫困村和新农村建设任务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并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社会帮扶责任,加强同中直、省直对口帮扶单位联系,争取加大对口帮扶力度的同时,采取多种方式,广泛组织和动员市内各方面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强化扶贫系统责任,增强扶贫部门在对象认定、扶贫项目核准、项目实施监督和扶贫效益评估等方面的职能。

(三)注重机制创新、力量整合。要按照“规划跟着对象走、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督跟着资金走”的总体要求,着力强化“四个一”的扶贫项目管理机制。 “一个规划统领”:即按照整村推进的要求,结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有、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内容,按照群众参与、规划到项、责任到人、脱贫到户的要求,制定村级扶贫开发规划。用规划统一干群思想、统领各项建设。“一个文件统筹”:就是以村级扶贫规划为依据,根据建设任务,以市为单位,将当年重点村建设项目统筹到一个文件之中,向上申报,对下落实。“一个漏斗向下”:就是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办法,将财政扶贫、以工代赈资金、老区建设等无偿捆绑使用,集中投入重点贫困村建设。同时,引导交通、林业、水利、教育、卫生、广播电视、通讯等部门专项资金向重点贫困村倾斜。确保每个重点贫困村在规划的建设期内村平使用无偿资金在80-100万元。“一套机制规范”:就是要紧紧扭住资金管理这个关键环节,认真落实“县申报、市核准、省备案”的项目资金备案制度、新闻媒体公示制度、

“村实施、乡审核、县报账”的报账管理制度和一年一次的交叉审计制度,切实规范管理,提高扶贫开发效益。

(四)强化检查指导、狠抓督办落实。各级党委、政府要将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本地实际,尊重群众意愿,统筹规划,因势引导,办点示范,稳步推进。要紧密结合十堰实际,制定我市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内容、标准,科学引导各地扎实有效搞好新农村探索。要以贫困地区党政领导干部扶贫工作责任制为抓手,切实强化各级各部门扶贫工作责任,严格考核验收工作,促进各级党政干部认真履行扶贫工作职责、完成扶贫工作任务。坚持将扶贫工作责任制考核结果作为县乡党政领导干部评先彰优、晋升晋级的重要依据,严格考评,奖惩兑现。

(作者系十堰市扶贫办主任)

湖北省贫困地区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初步构想

湖北省扶贫办 许业富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央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写进党的“十一五”规划,充分

说明党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具有战略眼光的决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产生极大的推进作用,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如何按照中央的要求建设贫困地区新农村?是对贫困地区党政领导和扶贫部门的一次大考验。必须把握发展现状,抓住工作关键;必须分析有利条件,加大工作力度;必须突出建设特色,创新工作机制;必须加快建设进程,跟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

一、在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扶贫开发的重大历史任务 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必须消除贫困。消除贫困的关键在于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否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就会与贫困地区无缘。因此,贫困地区的各级党委、政府和扶贫部门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肩负着比其他地区更为艰巨的重大历史任务。

(一)关键是加快脱贫步伐。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贫困人口由2.5亿人下降到去年的2610万人。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由30.7%下降到3.8%,成为世界减贫的楷模。我省贫困人口也由1100万人减少到110万人。但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目前,全省29个重点县市极端贫困和相对贫困人口仍有500万人。而且还由于每年各地的多种自然灾害、市场风险、因病就医等因素的影响,常年返贫人口均在50万人左右。几乎每年下大功夫减少的贫困人口,又被上述返贫因素所抵消。越往后,难啃的“骨头”越多,扶贫的难度越大。据全省调查,“十一五”期间,我省贫困地区、老区和“百乡千村”地区需要消除的贫困人口共有748万人,这是新

农村建设的最大软肋。这些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不解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无从谈起。因此,中央在规划建议中指出:“贫困人口继续减少。”贫困地区和扶贫部门落实中央指示,首要的、最核心的指标就是要加快减贫进程,我省总的目标是:力争2010年底以前基本消除贫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脱贫保证。

(二)重点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解决贫困地区稳定脱贫的必要条件。目前,我省贫困地区不少行政村和自然村不通公路;信息和通讯不能到户;电网改造没有完全到位;饮水困难不同程度存在;普及沼气困难很多;发展清洁能源难度很大。文、教、卫等公共事业还相对落后。如此繁多的经济社会问题,严重制约着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只有加大投入,才能解决上述问题的存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近几年,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对1300个重点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收到了十分明显的效果。今年,省政府又集中2.35亿元资金,用于今、明两年解决6457个自然村不通广播电视的问题;集中8亿元资金解决1777个村不通电话的问题;在发展贫困地区公共事业方面,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补助;建立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加强人畜疾病防治等等。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使贫困地区农民如鱼得水。解决好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了公共事业,贫困地区就有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加上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就能明显改善贫困地区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相对落后的面貌。

(三)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进入新世纪后,我省农村的贫困呈现出新的特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农村基本上是整体贫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八七”扶贫攻坚后,按当时的标准,我省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黄冈成为全国扶贫开发的一面旗臶。进入新世纪,贫困状况呈“岛屿型”,集中分布在大山区、深山区、石山区、库区、低凹湖区、地方病重灾区,重点区位在29个国家和省定重点贫困县(市)、100个重点乡镇、1000个重点贫困村和303个老区乡镇。按目前的政策算总帐,共有7225个重点贫困村,占全省行政村总数的24.1%。这些村自然环境和发展条件迥异。尤其是群众增收门路窄,必须千方百计拓宽增收渠道,努力向农业内部挖潜,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庭园经济,开拓农产品市场,加大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力度,引导富裕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要大力开展整村推进,扶持发展支柱优势产业,对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特困户实行易地搬迁,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使农民收入通过扶持得到较快增长,为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贫困群众过上生活宽裕的日子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在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利条件

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利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有扶贫政策的强力推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扶贫开发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召开高规格扶贫工作会议,全面安排部署扶贫开发工作,形成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中央又制定出台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不断加大

扶贫开发投入,组织东西扶贫协作,组织国际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加大对重点贫困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对农民免收农业税,对贫困学生和贫困人口实行救助等等。这些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扶贫开发工作健康、顺利地向前发展。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进一步提出了“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途径。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的明确要求,无疑将对扶贫开发工作又是一个绝好的工作机遇。有中央政策的推动,我们就要乘势而上,全面推进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有整村推进的大力促动。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写进了建议,标志着这种扶贫开发的有效方式提到了我党的高层层面。实践证明,在贫困地区对重点贫困村实行整村推进的办法,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存在的最基本的困难和问题,方式有效,成效显著。今后,我们要对所有的贫困村,包括老区、插花地区贫困村,落实中央精神,按照一次规划,分两年实施,第三年检查验收的要求,全部实行整村推进。全省每年推进1100个重点村,把扶贫资金总量的80%集中使用,到2010年使全省7225个各类重点贫困村普遍受到扶持。

(三)有部门帮扶的倾情联动。通过多年的扶贫工作实践,对重点贫困村实行部门定点帮扶,各级党政机关高度重视,往往对一个贫困村实行几个部门共同参与,共同帮扶,形成联动的格局。他们进点驻村,与村委会领导班子一起引导群众参与规划的制定,组织项目的实施,监督资金

的使用,搞好项目的检查验收,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不仅密切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而且有力地推进了扶贫开发工作,对转变机关作风,培养锻炼干部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在帮扶过程中,还实行了一名领导带几个部门,用两年时间,帮扶一个重点贫困村的办法,做到了定领导、定目标、定措施、定时间、定要求,不脱贫不脱钩。这种有效形式“十一五”期间还必须继续坚持。

(四)有资金投入的有效拉动。在重点贫困地区,国家和省里扶持的力度很大,特别是被纳入实施整村推进的重点村,人力、物力、财力政策投入很多。这对于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十一五”期间,国家和省里的投入力度会进一步加大,构建和谐文明新村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一战略机遇期,把实施整村推进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密结合起来,加速推进,实现目的。

(五)有群众参与的积极互动。扶贫开发,本身就是更广泛的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积极参与。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群众创造和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提供了更宽、更广的平台,群众的热情会更高,他们一定会在得到国家扶持的同时,大力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把贫困乡村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内容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发展生产的良好基础。按照整村推进的具体规划,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中的行路、饮水、用电、通讯、上学、就医、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达到道路宽畅,饮水安全、用电保证、

通讯便捷、上学方便、就医可靠、广播到户、电视到家的效果。

(二)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生活宽裕的增收渠道。按照人平一亩高效经济林园、一户寻求一个致富产业的要求,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发展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农业,使农民稳定增收、长期增收。

(三)加强乡规民约建设,形成乡风文明的良好风尚。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村民有章可循,照章办事,违章必纠,形成文明新风教育,争做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四)加强人口素质建设,形成村容整洁的良好习惯。有组织、有计划、分期分批地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尤其要加大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的力度。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面貌。

(五)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形成管理民主的村民自治区域。注重村民自治建设和完善村民管理体系,完善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开展平安创建活动,自觉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群众安居乐业。

(六)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形成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证。加强农村党组织和村委会建设,选拔有文化、有能力、有思想、政治觉悟高、能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人,担任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干部,把村级党组织和政权组织建设成充满活力的领导班子,带领群众奔向生活宽裕的目标。

(七)加强自然环境建设,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局面。坚持强化对

水源、土地、森林、草场等自然资源的保护,采取严格有力的措施,积极防治农村水源污染,切实解决好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八)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形成经常性教育提高机制。全面落实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教育群众的战略任务,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和创造力,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九)加强村级文化建设,形成丰富的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格局。大力发展村级社区文化,村村建立图书室、游艺室、科技展览室、老年人活动室、业余文艺演出队,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公众文化服务体系,使各种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文化嗜好得到张扬。积极营造和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使群众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文化心态。

(十)加强社会保障建设,形成村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氛围。贫困地区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尤为重要,要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的要求,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根据农民不同的收入状况,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如基本医疗、特困人口救助、贫困学生救助、养老保险等,组织社会捐赠,动员群众互助,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增强统筹调剂能力,把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推向前进。

四、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措施

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紧紧抓住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扶贫搬迁和社会帮扶的契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的组织实施,把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向新的阶段。

(一)制定规划。贫困地区尤其是纳入整村推进范围的重点贫困村,要在原规划的基础上,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调整和充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容,做到整村推进工作达标,新农村阶段建设成形。

(二)抓住重点。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着力于基础设施建设;着力于产业调整发展;着力于增加农民收入;着力于提高人口素质;着力于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三)整体联动。继续按照一名县级领导带领几个部门,利用两年时间,帮助一个重点贫困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切实抓好落实。把领导力量、部门力量、社会力量、重点村群众自身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整村联动,加快新农村建设。

(四)增加收入。坚持对重点村扶持投入的政策不变,按照规划项目,逐项抓好实施,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五)加强领导。贫困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同其他任何一项工作一样,需要加强领导,强化责任。继续坚持执行各级领导目标责任制,工作考核验收制,把新农村建设真正落到实处。

二○○五年十一月十一日

对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浅析和探索

人民群众是我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我们党力量和智慧的源泉。我乡党委和政府历来重视群众工作,始终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坚持“一切依靠人民,一切来源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的工作方针,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群众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情况,积极探索新时期做好群众工作的新方法和新举措,取得了一定的工作实效,也从中理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进一步做好新形势新时期群众工作、构建和谐青松做了坚实的铺垫。

一、群众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

回顾我党88年的辉煌历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党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一切方针政策措施的出台,都充分考虑人民的切身利益,让群众从改革开放中得到最大实惠,因而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党的自身建设上、在新时期群众工作上还存在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势必影响到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根基。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要完成领导亿万群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就必须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启发广大群众的觉悟,形成庞大的社会力量监督我党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使我党作出的每一项决策、制定的每一个政策、采取的每一条措施都能充分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心愿,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变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2、维护社会大局安定的根本保证。

由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关系的不断调整,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人民内部矛盾不可避免地大量增加,具体表现为群众收入差别所引起的利益矛盾和社会矛盾。这些新情况,无疑加大了执政党利益协调和整合的难度,也无疑给党的新时期工作带来了新挑战。正确地认识和处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人民内部矛盾,一方面要靠深化改革、推进经济发展来解决,另一方面要靠党的卓有成效的群众工作来化解。如果我们不注重做好群众工作,漠视群众利益,不能以积极的态度化解矛盾,对群众的合理要求置若罔闻,或对群众没有感情、态度生硬、方法简单,就有可能引发一些群体性事件,甚至造成群众与党组织的对立,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全稳定。

3、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保证。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知识水平在不断提高,政策观念、公平竞争观念和民主意识、参与意识、自主意识都在不断增强。这种变化,对我党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过去那种单纯靠行政手段的老办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需要。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只有不断学习和掌握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和方法,学会运用民主、法律及说服教育的手段来解开群众的思想疙瘩,以极端负责的态度做好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各项工作,切实把维护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在党领导发展的大政方针和各项部署中,赢得广大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进而不断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巩固党的基层政权。

二、当前群众工作的主要特点

1、主体的多元性。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中,由于管理体制、经济成分、经营方式的变化和发展,造就了多元性的新时期群众主体,既有工人、农民,也有技术、管理人员,还有干部、全民合同工、临时工、离退体职工等社会群体。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群众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社会各阶层的群众主体都相应滋生出一些矛盾和问题,给党的群众工作带来的巨大挑战。

2、内容的交织性。以往的群众工作,主要是围绕政治问题展开,政治利益居于中心地位。新时期的群众工作,主要围绕经济问题展多,经济利益居于中心地位、人民在政治、思想、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矛盾问题相互交织,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突出、更为复杂。

3、思想的对抗性。干部与群众之间本应该是鱼与水的关系,应该是思想一致、感情融洽。但是,社会阴暗面的不断扩充以及基层党组织在执行党的政策中出现偏差等问题的产生,伤害了群众的朴实情感,引起了群众误解和不信任。尤其是一些困难群众因家庭负担过重而产生抵触情绪,因收益少而存在失衡心里,导致干群关系不是在交流中缩小距离,而是在时间中扩大分歧,久之,则产生对抗心理,给干部与群众之间添加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4、工作的艰巨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强,群众的文化水平有了提高,法律意识和民主意识有了增强。一些群众很懂得用党的方针、政策和法律知识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却不习惯也不愿用法律和道德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无形中给党的群众工作带来了阻力。

5、方法的滞后性。群众工作是一门艺术,也是我党的制胜法宝,在随

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中不断得到完善。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些群众工作的好机制、好方法还没有被基层组织很好的总结和采用,一些干部至今未能改变简单粗暴的工作方法,未能充分认识群众工作的重要性,依然采取强迫命令方式,“通不通,三分钟;再不通,龙卷风”,随意训人骂人、要挟人,这些过期的工作方法,不仅无法适应新时期做群众思想工作的要求,还会引发矛盾,激起事端,形成对抗,甚至把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推向法院的被告席。

三、加强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各级党组织始终把“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做为衡量工作的标尺,牢固树立群众工作大局观念,从全局上精心谋划、周密运筹,竭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具体做法是:

1、高度重视,不断强化新时期群众工作。

一是紧密结合当前群众工作特点,多次召开党政联席会议,研究部署群众工作,成立了由书记任组长的群众工作领导小组,并出台了《关于加强新时期群众工作的实施意见》、《党委研究群众问题工作制度》、《群众工作听证会制度》、《群众工作责任制的若干规定》《群众工作日制度》、《关于对群众工作实绩纳入干部考核内容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制度,让新时期群众工作成为各级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经常性工作;二是建立并落实乡镇领导干部联系行政村和社区工作制度,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紧密结合“联乡驻村入户”活动,定期深入农村及社区了解群众、指导群众、帮扶群众、关注群众,在群众工作中挖掘总结群众智慧,推进党组织决策贴近民意、科学合理;三是财力上重点倾斜,除设立专项群众工作资金外,

每年都从财政预算中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解决群众问题或遗留问题的专项资金;四是推行多个部门集中处理群众的来信来访问题,确保新时期群众工作能够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要求。

2、转变职能,营创群众工作大格局。

一是建立了三级群众工作网络。县本级组建了群众工作局。群众工作局除履行信访局的职责外,还将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建设局、公安局、国土资源局、司法局、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民政局、法院、援弱等职能部门的部分职能进行整合,为群众提供政策咨询、法律服务、反映社情、表达民意、调处矛盾、解决纠纷等多项服务。乡党委组建群众工作站,行政村、社区及驻乡单位设立群众工作室,具体负责及时收集民意、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及时贯彻落实上级政策职能。同时,在行政村(社区)、自然村选配干部、党员为群众工作信息员,及时反映群众信息,真正形成以群众工作局为龙头、以群众工作站为纽带、以群众工作室为基础的群众工作网络体系;二是加强群众工作队伍建设,一方面加大干部对群众工作理论和实践的培训,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本领,另一方面安排新提拔的干部和后备干部到各级群众工作机构挂职锻炼至少一年时间。同时,设立专项津贴,提高群众工作人员待遇;三是纵向拓深群众工作领域。充分动员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深入各自选区和界别,倾听群众的心声,及时反映各界群众的意见建议。并发动老军人、老干警、“三老”人员积极参与到反映社情民意的活动中。仅今年来,社会各界人士共向各乡党组织反映群众信息89条,上报群众意见建议230余条,为党组织排查调处矛盾纠纷、进一步做好群众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做出积极贡

献。

3、健全机制,搭建多种形式同群众对话平台。

一是建立健全科学决策和民主管理制度。凡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项目和敏感事项,坚持听取和采纳群众意见后再决策。如在出台新农村实施方案、确定全乡经济发展思路、推广发展设施农业等方面都充分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后再采取措施。同时,完善并落实政务公开、村务公开、村民自治等制度,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二是健全群众诉求表达机制,除要求乡镇领导每周定期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外,还结合干部驻村工作,深入到田间地头、农户家中走访调查,真正实现由群众上访到干部下访的转变,确保群众反映问题有人受理、及时办理。同时,推行群众来访首问责任制,确保群众咨询、上访问题的及时处理;三是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要求基层党组织定期深入各自领域内排查矛盾,将问题解决在基层,将矛盾化解到萌芽状态;四是建立书记信箱、政风行风举报热线等互动平台,搭建群众与政府沟通的桥梁,竭力营造党员干部群众之间互信、互谅、互助的良好氛围。同时,坚持把民意测评情况做为各级领导干部综合考评的重要依据,求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4、关注民生,推进经济社会稳步发展。

为了切实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窝里,进而求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坚持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三步工作法”,着力营创群众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第一步:助民富。一方面依托资源优势,坚持实施“大招商”战略,为工业大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发展设施农业、节水农业、精品农业,并依托

“龙头”带动作用,推进农业产业化步伐。大力实施“农民变工人”工程,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大力推行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三化”互动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切实缩小城乡差距,让老百姓得到真真切切的实惠;第二步:惠民心。从广大群众最关心、最期盼的事情入手,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生产生活中的热难点问题。重点支持农村农业及新农村建设、社会保障、文教卫生等方面工作,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好评。同时,积极筹措资金完成了行政村(社区)办公阵地建设,并充分发挥行政村办公阵地的综合服务功能,为农村党员群众学习教育、健身娱乐、诉求利益提供保障;第三步:解民忧。充分结合“富民强村”活动,为弱势群体实施捐助。在农忙时节,开展“新农村建设劳动周”活动,机关干部“沉下去”帮助群众,缓解农忙时期劳动力紧张的问题。同时,大力开展党员“设岗定责”活动,着力化解群众矛盾,解决基层热点难点问题,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党群干群齐心协力、共谋发展的大好局面。

四、当前群众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层党组织工作层面产生的问题

一是基层党组织虽然直接面向广大群众,但其日常承接了上级党委、政府下达的大量事务性工作,可支配的财力、时间、力量十分有限,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群众工作的正常开展,导致群众不认识干部、干部不了解群众问题的产生;二是在“富民强村”活动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督查、奖励机制,加之日常业务性工作也较多,因此,在联系群众、指导群众、帮助群众等方面实效性不强,一些单位甚至还停留资金帮扶和节日

慰问的状态中,对联系点和联系群众的情况不熟悉、不了解;三是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党委普遍开展了并组强村工作,村干部职数相应减少,工作任务相应增加,村干部工资报酬却没有相应增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村干部做群众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四是部分基层党组织缺乏一定的生机与活力。一方面表现被动应付,上级党组织安排什么就做什么,不善于结合实际“自选动作”开展群众工作;另一方面缺乏一定的载体创新形式,即便是按照上级党组织的统一部署开展“设岗定责”、党员承诺等活动,但大多是走形式、做样子,不仅没有取得一些实际的效果,反而造成资源的浪费,也使基层队伍建设缺乏活力。

2、干部层面产生的问题。

一是个别领导干部群众观念差, “官本位”思想严重,思想上认为群众属低阶层的人,不会对自身仕途产生威胁,自己只需对上级负责即可,因此,不愿意也不善于做群众工作,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漠不关心,甚至以各种借口逃避、侵犯或损害涉及群众合法利益的事情;二是部分干部对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认识不到位,总认为抓群众工作费神费力,不仅不容易出效果,而且处理不好还会引火烧身,故而忽视了群众工作,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一般性事务性工作上;三是部分基层干部由于素质不高,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服务态度上冷冰生硬,在领会贯彻上级党委、政府决策决议上往往出现偏差,从而引起基层群众积怨和不满;四是少数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欠缺,经验不足,对党相关政策知之甚少,尤其是一些年轻刚参加工作的干部,在面对复杂性群体事件时往往茫然失措,处理不当,不仅引起群众不满,也造成党组织工作的被动;五是个别领导干部以

权谋私,甚至有一些干部严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大搞劳民伤财的各种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严重损害了党的威信和形象,损害了群众利益,伤害了党与群众之间的朴素感情,造成党群、干群关系紧张。

3、群众层面产生的问题。

一是部分群众存在思想上的误区,总认为矛盾问题的处理是“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甚至认为只有上级大部门、大领导才能保证自己实现更多的利益,故而层层上访。如吐峪沟乡部分群众水资源费的问题、七克镇台部分群众的征地补偿问题等,都是为得到相应较多的利益而片面寻求上级党组织解决问题的途径,引起了县乡党组织工作的被动;二是个别群众的自私心理。个别群众为了达到自身的目的,背地里诋毁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工作,并利用群众的同情心理造谣中伤,怂恿串联或组织受利益趋动的群众,对党组织的工作进行干扰,以期引起高度重视。三是部分群众对党组织的不信任。由于素质偏低和观念的狭隘,部分群众接受新知识、新科技速度十分缓慢,有些农民甚至对新事物、新技术存在排斥心理。四是一部分群众的法律意识淡薄。如部分群众反映涉法涉诉问题时不是寻求司法调解和法律手段解决,而是采取上访或将矛头指向政府,有事没事找领导,有理无理找政府。还有一些群众间发生纠纷,宁愿采用争吵斗殴的方式,也不愿使用法律武器,有的甚至造成人员伤亡,给基层党组织工作带来了一定压力。

4、社会层面产生的问题。

一是社会上贫富差距的扩大。在我国当前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党组织鼓励支持一部分有能力的人员先富起来的同时,也无形中让一部

分不理解党组织战略决策的群众感觉失落、失衡。伴随着贫富差距的逐步扩大,使党组织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变得越来越困难,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难度系数也在不断增加;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阶段。当前我国既处于经济腾飞、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黄金发展期”,也处于利益格局加快调整、社会矛盾急剧增多的“矛盾凸显期”,下岗失业人员就业难问题、拖欠民工工资问题、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问题、农民负担过重问题等一系列矛盾问题和经济冲突无处不在,给当前群众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三是环境资源的紧张。一方面突出表现在水资源的缺乏上。在农村,地下水已满足不了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需求,随着水费的逐年上升和地下水位的极速下降,农民群众对党组织的怨言不断增多;在城市,用水高峰期需要调节居民的用水时限,也引起了部分群众的不满。另一方面是土地资源的紧张。在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已成为制约农牧民增收的主要“瓶颈”。在城市,城市规划建设征地问题也引起城市居民的广泛关注,成为群众上访的主要原因之一。

加强新时期群众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古人云: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本;欲求流之远者,必浚其源。在世界变幻风云莫测、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多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的当今社会,中国执政党要赶上时代前进的潮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要最大限度地调动绝大多数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保持好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集结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攻难克坚,努力适

应社会不断变化的趋势,才能确保中国共产党人永立世界潮头,并沿着正确的方向破浪前进。笔者认为,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必须充分结合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新特点,紧紧围绕群众最关注、反响最强烈的问题,创新思路,改进措施,切实在群众工作中赢得民心、赢得支持,进而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在广阔而坚实的群众基础之上。

1、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重点,在基层队伍建设中坚持不懈地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

基层党组织直接面向广大群众,其全部工作归结到一点就是做群众工作,包括做群众的服务工作、做群众的思想工作、把群众的要求集中起来、把上级的任务落实到群众中去。因此,加强新时期群众工作,首先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凝聚群众、凝聚人心的坚强堡垒。一要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建设。坚持在群众公认的人员中选拔干部,坚持把政治上靠得住、作风上过得硬、善于做群众工作、能够为群众谋福利的干部选拔到基层领导岗位上,切实保障新时期群众工作有人去做、有人会做。同时,结合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加强基层干部的培训,不断提高基层基层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本领;二要正确地分析和定位新时期群众工作,及时主动承担群众工作中的过失,并切实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贯穿于基层工作始终,在想问题、办事情、议事决策等工作中都要把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工作成败于否的唯一标尺,保证决策和决策的执行符合广大群众的利益,保证群众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三要进一步完善群众工作体系,建立健全由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

协调、纪检部门全程参与、统战部门和群团组织具体负责、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群众工作总体格局。并充分利用群众组织的优势,在各类群众中开展社会活动,加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力;四要紧紧抓住群众对干部作风腐败问题的敏感性和厌恶性,大力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加惩治腐败力度,在改进作风中赢得群众信任;五要健全党内生活制度。充分利用基层党员在感情上贴近群众、生活上接近群众的优势,联系群众、关爱群众、指导群众,充分发挥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并集结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推动党组织决策更加科学合理、更加贴近民意。同时,建立健全党内关怀保障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的先进性,也在其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使基层党组织永葆活力。

2、以经济建设为重点,在贯彻落实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

毛泽东同志曾经尖锐地指出:“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因而,可以说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前提和关键,是改进党群干群关系的主要渠道,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笔者认为,做新时期群众工作必须要善于将群众的发展意愿有机融入到科学发展观中,在保障群众的经济增收过程中化解矛盾,赢得民心,切实体现“发展为了群众、发展依靠群众、发展成果人民共享”。一要立足县情实际,充分结合广大群众的发展意愿,选准一条既能让本地资源优势和地缘优势得到充分利用,又能使国家的政策得到用足用活、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切实让广大群众明白党组织带领群众致富的决心;二要跳出就工业抓工业、就农业抓农业、就有限的土地抓增收的窠臼,按照科学发

展观的要求,实施工业带动农业、农业支持工业的发展战略,在工业化进程中推动农业发展,正确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土地中转移出去,支持工业化进程,切实在工业农业互动发展的过程中增加广大群众的收入;三要解除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困境。采取联系领导和单位帮扶、盘活集体固定资产、项目带动等措施发展集体经济,解决基层党组织无钱为群众办实事的问题,切实在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过程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四要围绕群众的增收问题开展各项服务工作。一方面加大资金、技术、人力、物力的帮扶力度,解决好群众发展无门、无路、无钱的问题。另一方面要为群众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解决好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切实在服务群众过程中改善党群干群关系,赢得群众的支持和信任;五要加强实用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引导、教育、支持、激励等措施,激发实用人才的创业热情。切实在加强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中带动周边群众发展的积极性;六要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逐步提升广大群众的生活水平。同时,充分尊重群众的生产意愿,充分保障群众自主经营积极性,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发展积极性,充分挖掘群众的智慧,切实保证党组织的每一项经济思路和举措都贴近民意,深入人心。

3、以民主政治建设为切入点,在落实好群众各项权利中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

民主是社会和谐的基石。伴随着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广大群众渴望实现民主权利的愿望越来越迫切,但基层政权的改革力度、行政职能的转变力度、民主建设的推进力度却滞后于

经济发展的步伐,从而引发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对此,笔者认为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应以民主政治建设的切入点,通过在各项事务决定和落实中体现群众当家做主,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凝聚民心。一要扩大党内民主渠道,通过落实民主集中制、实施党务政务公开和在干部选拔任用上体现公开公平等形式,引导广大群众有序的参与到国家政治生活中;二要广泛宣传《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及基层民主管理的系列制度,并在基层干部的选拔任用上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落实好群众的参与权、知情权、选举权、监督权,确保群众的民主权利得到落实。认真落实《村民“一事一议”制度》、《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村民问事及质询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财乡管县监督”措施等一系列措施,把群众比较敏感的财务、村务管理权、决定权交由群众表决,体现群众当家作主,激发农村广大群众参与村务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不断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步伐;三要积极向群众宣传法律法规、民主管理等相关知识,不断增强广大群众法律意识、民主管理意识及主人翁意识,提高群众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的质量。在宣传的基础上,发动群众对党组织及党员干部的工作进行有效监督,并坚持把群众的满意与否作为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考核晋升的主要依据;四要运用各种载体,畅通民主渠道。一方面充分利用电话、网络、手机等现代通迅工具,倾听群众意见,受理群众问题,为群众参政议政、反映问题提供便利。另一方面积极发挥广播电视的作用,积极宣传群众参政议政的典型,引导更多的群众步入民主政治建设轨道;五要适应新形势,定期研究分析基层民主政治管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探索民主政治管理新路子,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有序前进。

4、以思想政治工作为着力点,在宣传教育中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 思想教育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制胜法宝,也是团结凝聚群众的有效手段。新时期群众工作依然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通过循序渐进、和风细雨般的思想教育工作发动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激励群众、凝聚民心。一要充分结合部门包村、干部驻村工作和党员 “设岗定责”活动,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党的十七大、新《党章》、十六届六中、五中全会精神、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等政策理论知识,让广大群众了解党国家的政治大事。大力宣传党组织出台的惠民利民政策及涉及群众利益的相关部署及政策法规文件,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发展大局,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二要充分利用行政村、社区办公活动场所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培训。一方面要根据大多数群众的普遍愿望,沟通协调或聘请有关部门的技术骨干、专家为群众开展相关技能培训,提高群众的生存技能和致富本领。另一方面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形势任务教育、文化理论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安全稳定教育等相关内容教育,不断提高群众的认识水平和判断能力,有针对性地培育适应当今形势要求的新型群众;三要在紧密结合当前群众的思想实际,认真研究群众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化解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问题,坚持深入浅出、以理服人。并善于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有针对性地挖掘群众的智慧、集结群众的智慧,推进基层党组织的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四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工作路线,以维护群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切实深入到群众中去,下力气解决群众关注的热难点问题,尤其是要解决好贫困人

口的生活问题,采取物质扶贫、政策扶贫、信息扶贫、智力扶贫、机制扶贫等措施,帮助贫困帮助群众尽快走出困境、步入佳境;五要善于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发动群众、团结群众、组织群众,可充分结合“三同”活动、“联乡驻村入户”活动等载体活动,支持服务群众,充分调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同时,不断巩固和扩大群防群治体系,并在思想教育中集结群众的庞大力量维护社会政治环境的和谐稳定。

5、以机制建设为关键,在联系扶助群众中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 人民群众是我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不能单纯地搞一般号召,而是要扎扎实实地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全党参与的工作体系,确保新时期群众工作取得实效。一要健全完善县委领导、县直部门及领导干部联系基层、联系群众、扶助群众的工作机制和奖惩措施,并突出强调联系基层、扶助广大群众的实效性;二要落实好农村 “全程代办制”,充分利用行政村办公活动场所,组织乡镇机关、站所干部驻村工作,为农村群众提供信访接待、技术服务等事项的全过程服务,切实为农村广大群众提供便利;三要建立完善发挥广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工作机制。一方面可继续通过党员责任区、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员先锋岗等载体活动,落实每一个党员做群众工作的职责,使每个共产党员都成为党的群众工作的主体,做好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另一方面要发挥好党代表、党员人大代表、党员政协委员的作用,通过他们了解群众呼声、宣传党的主张,估好党的群众工作;四要建立一套及时反映社情民意的信息网络运行机制。可通过情报信息员、“两级”代表、党员、群众了解社情民意,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以保证基层组织及时了解影响稳定的隐患因素及群众

关注的敏感问题,及时将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五要建立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的资源保障机制。一方面加大对基层的财力支持,可从党费中划出一定的经费,为基层开展群众工作添置相应的设备。另一方面按照“精简上层、充实基层”的要求,选拔一批机关、部门工作人员充实到基层一线。同时,精简会议、文件和各项工作的检查评比,整合和调动社会资源,为基层党组织开展新时期群众工作构建支撑体系。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农业龙头企业调查问卷下一篇:南苑生产安全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