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诗歌品读范文

2022-05-28

第一篇:当代诗歌品读范文

述品读叶子诗歌

一夜寒霜

残酷无情

叶子

告别树枝的胶着

带着红黄绿色 以及

花果的寄托

漂泊天涯

划破时空

惊骇年月

撰写着季节轮回

涂鸦着斜阳残月

亲吻着凄凉原野

抚慰着寂寞的墙根、角落

季节的更替,定格了

叶子生命的脚步 同时

迸发出

耐人回味的共鸣、唤人奋进的章乐。

//

隆冬时节

寒风瑟瑟

叶子

默默的把灵魂蛰伏在枝头

历尽沧桑

饱经风雪

孕育着

来年的希冀

律动着

生命的脉搏

//

和风细雨

催醒了生机

叶子

依偎在突兀的杆枝

吐翠含笑

丫丫把阳春报晓牵系

惬意地摇曳抖擞

纵情地伸张展扩

陪伴着鲜花

把五彩缤纷的春天写意

//

炎热的夏季

骄阳蒸腾着大地

叶子

书写着茂盛

宣泄着壮丽

为生命撑起一片片绿茵

弹奏着山河雄劲强曲

纵然狂风暴雨

总是,临危不惧

忠诚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吸纳二氧化碳

奉献出清新的天然氧气

//

人生一世

草木一秋

叶子

坦然面对

生命迁徙的时间轴

操戈画笔

尽情挥洒

勾兑五光十色

喷撒绚丽彩霞

把硕果一批批送走

把收获写满金秋

//

冬春夏秋

四季悠悠

叶子

无怨无悔,执着地高奏

生命的旋律

润色荒岭沙漠

净洁美化人间神州

陪衬花朵的艳丽

奉献果实的丰收

纵然是

挥泪惜别与枝头凄惨的分手 也要

用自己枯萎的躯体反哺大地

呵护赖以生存的根系与血肉

//

叶子

以渺小书写着伟大

以平凡的生命轨迹,折射出

耀眼光环

此时此刻

我的灵魂深处感悟着、震撼着、升腾着

顷刻间,我仿佛

读懂了叶子

所赋予人生的真正内涵

第二篇:品读杜甫诗歌 传承家国情怀

《品读杜甫诗歌

传承家国情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诵读诗歌,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和悲天悯人的高尚情操。

3、品味语言,启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家国情怀。

2、难点:品读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教学准备:

课件、《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配乐朗读视频(音频)、盛世中国图片资料及配乐。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中国古代诗词,似星光浩繁,如日月夺目。重拾传统文化,吟诵诗词歌赋,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诗人将国家存亡置于最高地位的理想追求,更能深切体会他们胸怀天下,悲天悯人的家国情怀。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诗圣杜甫的诗歌殿堂,用心感受诗中圣哲的笔底波澜。

(二)裘马清狂胸怀凌云志——学习《望岳》:

过渡:“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与同时期其他的大诗人一样,杜甫在进入仕途之前,也有一段漫游的经历。用我们现在比较流行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在这一时期,青年杜甫始终带着盛世的自信与朝气,充满了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豪情壮志,也创作出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名篇佳句。比如最负盛名的《望岳》。

1、朗读诗歌(指名读,齐读),思考:从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一座怎样的泰山?联系诗句来说一说。

明确:①“齐鲁青未了”看出泰山是广阔的。②“造化钟神秀”可以感知泰山很秀丽。③“阴阳割昏晓”可以感知到泰山是遮天蔽日的。④“一览众山小”中,看出泰山是高大的。适时引导泰山是伟大的,他能激发出人们攀登极顶和征服困难的愿望。

2、这首诗紧扣一个望字来写,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的提示,用诗句回答老师的问题。

1

①诗人站在泰山山麓,远望,看到的泰山是——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②诗人收回视线,近望泰山,看到的泰山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③诗人定睛细视,看到——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④面对这巍巍泰山,诗人心潮起伏,不禁发出了铮铮誓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从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结合背景资料回答。 屏显背景资料:

杜甫出生在公元712年,整个唐王朝处于上升时期,当时生活的人们普遍具有强烈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建功立业,封侯万里,是当时人们普遍的人生目标。

杜甫有一个显赫的祖先,其13世祖杜预是西晋著名的政治家;他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期最为重要的宫廷诗人;杜甫写作《望岳》时(26岁),他的父亲杜闲当时正担任山东兖州司马——杜甫的家族有做官的传统,他一辈子坚守着“奉儒守官”的信条,以“立功立德立言”为终生的人生理想。

明确:①“荡胸生层云”——杜甫具有博大的胸怀。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是一个有远大抱负,远大志向的人。

(三)国破家亡心忧天下人——学习《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过渡:但是,当梦想照进现实:朝廷上奸臣当道,李林甫一句“野无遗贤”,让参加科举的士子全员落榜,皇帝关了科举这扇门。国家不幸诗家幸,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诗歌句句含情,字字泣血,无一不在诉说着他对国家的热爱和守望。时光之笔,穿越千年,公元756年的春天,诗人杜甫又看到了一番怎样的景象呢?我们一起来学习《春望》。

1、朗读诗歌,联系全诗思考:诗人所感之时是怎样的时,所恨之别是怎样的别? 明确:①所感之时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当时长安城被叛军占据,满目疮痍,春天来了,杂草丛生。②所恨的别是与亲人的分别。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一句可以看到。

2、继续讨论第二问:谁在溅泪?谁在惊心?

明确:①诗人杜甫在溅泪在惊心。因为他国破家亡了,自己没有安居之地了。②当时的百姓都在溅泪,都在惊心。在战乱中,每一个人都生活得很痛苦,可能都会溅泪,都会惊心。③拟人手法:花在溅泪,鸟在惊心。在战争年代,那些花儿可能还刚刚盛开,就被炮火袭击了,或者被逃难的人民践踏了,所以,花如果有心,肯定会哭泣。而鸟呢,那时候正在打仗嘛,那些叛军可能担心鸟儿,比如说鸽子会给唐军送信,所以就连鸟也抓起来杀掉了。所以鸟儿就会惊慌失措地奔逃。

2

3、愁肠百结中,45岁的诗人未老先衰,白头搔更短了,联系全诗,想想导致诗人未老先衰的原因有哪些?

生讨论,明确:①国土沦陷,百姓流离失所。②连年战争,亲人难以团聚,甚至阴阳两相隔。③安史之乱让他会当凌绝顶的志向难以实现。

过渡:国之不存,民将焉附? 47岁的杜甫在战乱中离开了长安,颠沛流离,耳闻目睹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仅写尽了诗人的凄凉辛酸,也唱出了圣者的博大胸襟。请同学们凝神屏息,我们一起来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听范读,结合诗句思考:当时的诗人过着怎样的生活?他又有怎样的理想?

明确:①贫困交加,湿冷难眠,痛苦难捱!②理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2、齐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从这一句呼喊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明确:推己爱人,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牺牲自我,舍己为人的诗人形象。

3、尽管遭遇了天灾人祸的种种不幸,看尽了唐王朝由圣到衰的悲喜荣辱,但他依然初心不改。古语有云:心无百姓莫为官,但我们看到,无论是身居官位,还是处于社会的底层,杜甫始终以关心百姓的疾苦为己任。那在这世间,什么才是诗人笔下∕“风雨不动安如山”∕庇护苍生黎民俱欢颜的∕“幸福广厦”呢?让我们通过一组图片来找寻答案……

这一幅幅图片,一张张笑脸,让我们看到只有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才有幸福可言。但在当时,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能实现杜甫的理想追求吗?

(四)家国情怀滋养华夏魂:

不能,但是这一声呼喊,振聋发聩,穿越千年,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你看: 范仲淹听到了,他岳阳楼里表心志—— 生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辛弃疾听到了,他沙场秋点兵——

生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林则徐听到了,他虎门销烟,长中国志气—— 生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毛主席听到了,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生齐:“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习总书记也听到了,他告诫我们:要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

3

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为之终生奋斗。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怠,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

这就好比一棵树要有根,初心不改的家国情怀,就是这片土地上的根,就是中华文化的根,她会因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砥砺前行越扎越深,树的枝叶也会越来越繁茂。跨越千年的呼唤,杜甫期盼的盛世中国,今天,我们做到了!让我们一起回应这呼唤(齐诵):

我们要让/中华文化...., 因为我们的热爱..和传承../得以/永垂不朽....; 我们要让/盛世中国...., 因为我们的团结..和努力.., 成为/永久..屹立于/世界..的/奇迹..!

(五)作业推荐:

CCTV-1综合频道周六晚8:00《经典咏流传》

第三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歌中的幸福观品读

王树君 内容摘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中国当代诗坛80年代后期新诗潮的代表人物海子死前两个月的作品,很多读者认识海子也大多是从这首诗歌开始的。在这首诗歌中,诗人展示了各种幸福观,也表达了诗人自己的幸福观。 关键词:海子 幸福 幸福观

文学的魅力之一就在于,文学本身的文字讯息能让每个读者结合读者自身的人生阅历,产生读者自己独特的感受,所以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之说。海子的这首诗歌的主题必然有多种的解读,本文主要关注诗人海子在这首诗歌中对各种幸福观的阐释,尤其对诗人对自己所要追寻的幸福观的展示。

我们之所以关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歌中的幸福观,是因为发现诗人海子在这首诗歌中表现出对幸福观极度的关注:

首先诗歌在首句就提到了“幸福”两字——“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 其次,诗人在诗歌各章也都提到了“幸福”两字。

全诗在中学教材中有分为三章和分为四章的段落分法,笔者比较支持普遍的三章分段方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钱翰老师曾经指出,“而且最后的六行诗是一个整体,不能从中间分开。” 从分三章的角度看,海子在这首诗歌中的每一章都提到了“幸福”这个两个字。 即使不从三章或者四章的方式去理解,“幸福”这个词语在整首诗歌中共出现了4次,这反复的手法强调突出了“幸福”两字,由此把我们引向对诗歌中关于“幸福”观这一主题进行思考。

一、幸福和幸福观

幸福是精神上的满足,是一种即时的心理感受。哲学博士孙穆老师说,幸福是人的精神(意识)对自我进行觉知时的满意状态,这种满意状态是由于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产生喜悦、满足和感恩、富足的心理感受。

通俗地说,心理健全的人对于幸福的心理感受应该大致是相同的。

幸福观是采取怎样的行为方式,去实现幸福这种心理感受的观点、态度和看法。因为每个人对于实现幸福采用的方式方法各不相同,所以虽然幸福的感受可以大体相同,但是相似的幸福感受可能来自于不同的幸福观。

海子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歌中呈现了以下几种幸福观:普通人的幸福观、伟人的幸福观、海子的幸福观。

二、普通人的幸福观

普通人就是诗歌中的“你”,即万千大众的我们,本质是一个集合概念。 诗歌中“你”出现在第三章: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诗句“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来看,“你”应该和“陌生人”为同一类人。然后,诗人对“你”给出三个“愿”:愿你有一个灿烂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这三个“愿”产生这样一种幸福观:

婚姻美满(有情人终成眷属)和事业顺利(灿烂的前程)。 这其实就是我们普通人幸福观——感情物质双丰收。

三、伟人的幸福观 在“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之前,是诗句“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个温暖的名字”。

既然三个“愿”阐释了普通人的幸福观,那么这诗句中行为方式就应该不等同于普通人的幸福观,否则的话应该放在三个“愿”内。

能给山河起名字的人,在远古文明时代,我们的祖先认为是神,近现代,我们认同是伟人,他可以是国家领袖,也可以是名人烈士等杰出人物,总之不是我们普通人。

只有那些为国家民族、为人类集体事业而撒过热血、献出才情的人杰,有着丰功伟绩的人才可称为伟人,才可以给江山命名,因此伟人的幸福观就是“指点江山”。

成为伟人曾经是“你”这些普通人都曾遇到过的幸福观,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伟人的幸福观是大多数父母对于子女给出的成长要求:最好做一个伟人,实在不行做个小领导,小老板等等。成为伟人这是普通人幸福观的极致表现,而极致是一般人做不到,因为这极致的幸福观隐隐约约透入出,事业比爱情婚姻更为重要的意味,所以伟人的世界观更多是关注于事业而轻视情感体验的。

这样缺少或者放弃温暖情感体验的极致幸福观不是我们这些普通人轻易可以达到的,所以诗人也就没有把它列入三个“愿”中。

四、海子的幸福观

(一)海子的幸福观不同于普通人的幸福观。 诗歌第三章有三个“愿”,和一个“只愿”: 愿你有一个灿烂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三个“愿”,和一个“只愿”产生明确的对比,加上“只愿”的“只”字,都刻意区别出诗人自己幸福观不同于普通人的幸福观,即不会是婚姻事业的双丰收。

(二)海子的幸福观不同于伟人的幸福观。

伟人的幸福观是指点江山,海子只是一个诗人。在这“指点江山”的诗句的前,诗人没有加“从明天起”的限定,承下文是没有把这幸福观作为对陌生人的祝福,承上文是因为他明白自己不会成为缺少或放弃情感温暖体验的伟人的,因为诗人要起的是“温暖的名字”。 原本“每一座山每一条河”的名字让海子感到了寒冷,是因为名字背后是祖国万里河山的寒冷:或许是祖国在世界之林的落后贫困状况让诗人寒冷,或许是周围人群的冷嘲热讽让诗人感到寒冷„„

海子在北京期间,有次在百无聊赖之际随意走进学校附近的一家餐馆。他对老板说:“我给大家朗诵我的诗,你们能不能给我酒喝?”老板抬眼打量了一下眼前这位年轻人,回答说:“我可以给你酒喝,但你别在这儿朗诵。” 还有次在北京诗歌聚会上,除了好朋友、《十月》杂志编辑骆一禾,没一个人理他。

(三)海子的幸福观具有矛盾性的统一性

1、矛盾统一的具象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所以作为题目“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诗人在诗歌中主要表述的一种状态。而且“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此诗句不单出现在诗歌第一章,还出现在诗歌的最后一章的最后一句。这句诗正是诗人要表述的幸福观。

幸福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描述的具象画面是一组矛盾景象。 所谓矛盾景象是,“面朝大海”和“春暖花开”从地理意义上是相对的水域与大陆,在画面中诗人是处在水陆的分界线上。

当诗人面朝大海的时候,目光是无法触及“春暖花开”的景象的,因为海上可以生明月,而不能产鲜花,春暖花开的景象在诗人的背后。 处于分界线的诗人是选择一望无尽的海域呢还是选择鲜花烂漫的大地呢?诗人告诉我们他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面对的是广阔无垠的大海,留下身后春暖花开的大地,虽然身心统一在一个具体的生命中,但是身和心要向着各自方向分开,奔向这组矛盾的具象——“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2、矛盾统一的内涵

(1)渴望幸福在远方且短暂巨大。

诗歌首章用两个“从明天起”指出“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这表明诗人想要来一场近几年来流行的说走就走的旅行,要做一个行吟诗人。 这样幸福是在“喂马,劈柴,周游世界”的远方”,此为空间范畴上的远。

诗歌首句“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说明诗人的现状:他的今天亦或昨天是不幸福的。至少在海子自己看来,写诗歌当天的他是无法达到幸福的,他把描述的幸福划给了似乎马上要到来可能又永远不会到来的明天,这是时间范畴上的远。 时间上的远又表现客观地表现在空间——“房子”上。

现实中的海子其实并没有一所这样的房子,海子好友诗人西川曾回顾说:“在(海子)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 所以,“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并没有出现在海子过去或创作这诗歌时候的生活状态中,有房的生活状态,是从属于“从明天起”这个时间点,是未达到的,是理想中幸福观实现的表现。

因此说诗人幸福观的一个特点是在远方。

在诗歌第二章中诗人写到: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闪电”一般出现在雷雨天气,出现时天空黑暗无比,所以诗人在感知幸福的时候是身处黑暗的恶劣的“气候”状况下的。

但是诗人的“幸福”毕竟像闪电一样,有着刹那的光明。

闪电来的突然,去的也快,出现时亮光很巨大,这些都表明海子的幸福来的突然且巨大,只是海子的幸福感受也像闪电一样,来得快,去的也快,是短暂的。 (2)放弃远方的幸福。

第一诗段中“幸福的人”的处世行为是: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

在该诗段中诗人用两个“从明天起”的时间限制性状语,表明自己暂时不属于他要达到的那些“幸福的人”的范围,所以第一诗段中“幸福的人”不能等同于诗人创作诗歌时的自己,“幸福的人”的行为方式只是诗人希望能达到。

但是,诗人在“从明天起”的幸福中,又提出了: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现实情理上讲选择周游世界式的生活方式,和有一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房子是不矛盾的。比如我们可以有一所房子作为固定住所,很多时候我们把这住所称之为家,同时我们又选择离开这固定住所出去远游。

当我们把诗人描述的两种生活方式经过概括抽象后,可以发现分别指向为出发和驻留,而这两种行为状态是互为矛盾的,因为从时间的单向性上讲,一个人不可能同时生活在两种状态中,即在此地的同时又在彼地。当我们选择出游的时候,“有一所房子”仅仅是法律意义上的物权拥有,而并不是我们个体生命意义上的有,我们必须离开房子,才能出发的。 而诗人最终在诗歌最后一句明确表示了: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是对远方幸福的放弃,而选择了停驻的幸福观。

现实中的诗人没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房子,诗人并不生活在海边,现实中的“我”是有着固定住所的,但并不是有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样的房子,海子的住所远离着大海,“这就是海子从1983年秋天到1989年春天的住所,在距北京城六十多里地的小城昌平(海子起初住在西环里,后迁至城东头政法大学新校址)。” (3)向死的生命和向生的诗情相互统一

大海象征博大,大海是我们人类生存的自然地域环境中大的极致景观,而这大的极致的唯一性,就会透露出孤独之感,所以诗人选择面朝大海就有了诗人是直面孤独的意味。

大海的博大反衬出我们人类个体的渺小,面朝着大海的诗人不仅是直面着孤独,也正视着自己作为人类一员的渺小。

面朝大海能看到什么?大海因为在视觉中展现出边际渺茫,很多时候与大洋彼岸式的希望是分不开的,但是在这首诗歌中,诗人海子并没有把注意力放在目光所到之处,而是在自己的背后,诗人是身心分离的。

直面着孤独,正视着自我渺小的诗人,展现出的是让人心冷的画面,而把“春暖花开”的温暖景象留在了自己的身后,这冷与暖的分隔其实是诗人身与心的分裂,一个人身心的分裂也就预示着生命的消亡。

诗人在最后诗段用“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指出自己的幸福不会在尘世,而是在与之相对的地方,或地狱、或天堂,这都是死亡的代名词。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房子,是诗人在诗歌中选择的归宿,这样一座面朝着大海而在春天围绕着鲜花的建筑物,不就是一座将被摆满鲜花的坟墓吗? “很显然,在主人离去前这两间屋子被打扫过:干干净净,像一座坟墓„„这就是海子从1983年秋天到1989年春天的住所„„”

当我们这些普通人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作为一所能欣赏着阳光沙滩的海景房,并作为美丽的幸福景象来追寻的时候,我们这些普通人的幸福追求却成了诗人的坟墓。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式向死的景观是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形象化的描绘,是诗人追求的精神家园的物化。

诗人在这首诗歌中表现出原本想把自己生命的归宿地选择在海边,即水陆相接的地方,但是现实中诗人并没能到达海边,而是选在山海关。

其实从北京出发到山海关,线路方向就是朝向大海的。“因为北京有那么多的铁轨可卧,如果没有一定的指向,是不必也不用跑到山海关去的,这一行为本身就足以令我们深深思索。” 对于以中华文字作为自己生命印记的诗人海子来说,选择“山海关”这个词,正好符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式的水陆分隔概念的大名称,山水的关隘,山水的分界。 眷恋着文字的诗人应该更喜欢诗歌中“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因为更具有春天万物生机勃发的重生意味,我们从“诗人生命最后的诗歌是《春天,十个海子》”就可以看出。

虽然现实的海子最后没能把生命的归宿选择在温暖的地方,但是依旧是选择在文字的温暖中离开了。

诗人西川曾经回忆:“自杀时他身边带有四本书:《新旧约全书》、梭罗的《瓦尔登湖》、海涯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

诚然,生物意义的生命终结后是无法重生的,真正重生的是海子的对于文字的情怀,一个诗人的春暖花开的情怀。1989年25岁3月26日,在生物意义的终点,诗人海子把自己的头颅朝向水陆相隔的地方,静静地躺在了冰冷的铁轨上,带着几本有着温暖文字的书,向着心中的诗歌圣地重生去了。

第四篇:中国当代诗歌【推荐】

中国当代诗歌有很多写得非常好的,下面就由小编为你分享4首中国当代诗歌吧!

1、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赏析

一、古典意象、意境的化用:江南、容颜、莲花、东风、柳絮、青石、向晚、跫音、春帷、窗扉、马蹄这些充满古典意味的词语,给全诗带来浓浓的书卷味;诗中策马走过江南,东风、柳絮这些情景其实也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古代文人的理想空间,这是一个传统文人的古典想象空间;诗中对闺中女子期待和失落的内心描绘,其实又是对古诗“过尽千帆皆不是”意境不着痕迹的化用。

二、叙事性和画面感的结合,将叙事化为画面象征的手法:此诗避开直接的抒情,将具有叙事性的段落化为一个个富于象征性的画面,几乎每一节都可以让人联想出几个形象直观但又富于象征暗示的画面。

三、密集的铺垫和照应,细腻的心理刻画:如上所言,此诗多处用到铺垫和照应,这些照应共同补充了一个闺中女子等待的形象。如果说第一节“莲花的开落”只是让人抽象地理解到一个女子的期盼和失落的话,那么第二节的“跫音不响”就进入到这个女子期盼的耳朵里,来倾听一种具体的期盼和失落;而到了第三节的“达达的马蹄”、“美丽的错误”则进一步进入她的内心,坐实了期盼和失落的源头——思人。一般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游子“我”对一个不认识的闺中女子寂寥守候的体恤,其实源于他对在家中守候的爱人痛苦思念的理解和愧疚。

但也有人对诗歌主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此诗作者郑愁予身在台湾,他所谓的“打江南走过”表达的是一种怀国的故园之思,因此守候者等待的就不仅是“爱人”,也可以是“儿子”。甚至于,这个等待者也可以不视为一个具体的人,而是对因为历史政治的分割而不能团聚,身在故国的守候者群体的抽象;或者说,这个等待者,其实就是祖国母亲,此诗是母亲对不能回归的游子的呼唤,也是游子对家国深深的乡愁。考虑到郑愁予的年龄和经历,考虑到和他同时代从大陆去台诗人所共有的乡愁情结(余光中就有《乡愁》《乡愁四韵》等);也考虑到诗无达诂的原则,这也不失为一种可以接受的理解。

2、我等候你

----徐志摩

我等候你。

我望着户外的昏黄

如同望着将来,

我的心震盲了我的听。

你怎还不来? 希望

在每一秒钟上允许开花。

我守候着你的步履,

你的笑语,你的脸,

你的柔软的发丝,

守候着你的一切;

希望在每一秒钟上

枯死──你在哪里?

我要你,要得我心里生痛,

我要你火焰似的笑,

要你灵活的腰身,

你的发上眼角的飞星;

我陷落在迷醉的氛围中,

像一座岛,

在蟒绿的海涛间,不自主的在浮沉……

喔,我迫切的想望

你的来临,想望

那一朵神奇的优昙

开上时间的顶尖!

你为什么不来,忍心的!

你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

你这不来于我是致命的一击,

打死我生命中乍放的阳春,

教坚实如矿里的铁的黑暗,

压迫我的思想与呼吸;

打死可怜的希冀的嫩芽,

把我,囚犯似的,交付给

妒与愁苦,生的羞惭

与绝望的惨酷。

这也许是痴。竟许是痴。

我信我确然是痴;

但我不能转拨一支已然定向的舵,

万方的风息都不容许我犹豫──

我不能回头,运命驱策着我!

我也知道这多半是走向

毁灭的路,但

为了你,为了你,

我什么都甘愿;

这不仅我的热情,

我的仅有理性亦如此说。

痴!想磔碎一个生命的纤微

为要感动一个女人的心!

想博得的,能博得的,至多是

她的一滴泪,

她的一声漠然的冷笑;

但我也甘愿,即使

我粉身的消息传到

她心里,如同传给

一块顽石,她把我看作

一只地穴里的鼠,一条虫,

我还是甘愿!

痴到了真,是无条件的,

上帝也无法调回一个

痴定了的心如同一个将军

有时调回已上死线的士兵。

枉然,一切都是枉然,

你的不来是不容否认的实在,

虽则我心里烧着泼旺的火,

饥渴着你的一切,

你的发,你的笑,你的手脚;

任何的痴想与祈祷

不能缩短一小寸

你我间的距离!

户外的昏黄已然

凝聚成夜的乌黑,

树枝上挂着冰雪,

鸟雀们典去了它们的啁啾,

沉默是这一致穿孝的宇宙。

钟上的针不断的比着

玄妙的手势,像是指点,

像是同情,像的嘲讽,

每一次到点的打动,我听来是

我自己的心的

活埋的丧钟。

赏析

这首诗是他对陆小曼痴情的见证。这首诗不仅体现了徐志摩的爱情观、生活观,即追求爱、自由与美;也体现了他的艺术观,即诗歌的目的不是表现政治理想,而是抒发内心情感。这首诗按情感的自然流动分行,不讲究压韵和格式的整齐,具有浓厚的散文风格,同时兼具绘画美与音乐美,被认为是他最好的一首抒情诗之一。

3、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行着

寒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赏析

《雨巷》朦胧而不晦涩,“我”是一个梦的追寻者。忧郁的情调是基于对有限生命的自我意识、对感性存在有限性的超脱。丁香姑娘是诗人理想中的自我──超越现实的自我;是对未来的期冀;是对同路人的呼唤。丁香姑娘和“我”一样哀怨又彷徨,“彷徨”不仅仅意味着迷茫,更阐释了寻找出路的执着,还给处在彷徨之际的人们以走向光明的启示与勇气,让我们在深远的意义上去关切自身的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第五篇:当代爱情的诗歌

假如爱情可以解释、誓言可以修改,假如你我的相遇,可以重新安排,那么,生活就会比较容易,一起来欣赏关于爱情诗歌。

篇一:《磐石》

窗外的磐石,

仿如战士、安静地伫立。

岁月留下的峥嵘,

日渐清晰。

晚风不曾吹起的思绪,

飘荡在夕阳里,

抹不去你的一丝巍峨。

我仰望你的高度,

爱慕你的性情,

你历经风雨沧桑,

无声,却早已将一切倾述。

篇二:《吻书》

夜不尽,心无言

笔不悔,泪不完

眼圈的发烫让我炫目

眼中的泪水让我无力

无力在这寒风中

还挣扎着想要飞翔

冷风,从身边拂过

无力,却像恶魔般从我心底爬起

我用笔支撑起我最后的坚强

鼻尖与书本的亲昵

它明白我的心痛

那么一点爱

一点留恋

我吻在了书上

脸上还有我那烫人的泪水

不要怪我

怪我的心不坚定吧

拂风而过的我

痛,痛,痛,在每一次后悔的夜晚

笔尖下的旋转搅得我心碎

我轻呼一口气

停下笔

把头深深埋进书里

篇三:《献给谁》

不在同个星空下,怎懂我的天空?

不曾一同经历过,怎懂我的微笑?

飞鸟的痕迹,只是曾经的记忆;

自由的真谛,不只在天空里尽情翱翔。

没有活水的池塘,鱼儿怎能欢乐畅游。

没有雨水滋润的草地,鲜花也终将枯萎。

我不愿做地平线,起点与终点的距离,只是你生命中的一段。

我更愿成为你的前轮,颠簸,荆棘,阻挠,为你探寻前路。

这就是我的爱情。

篇四:《归程》

若你问我

为什么生命没有归程

只能留下

一个简单的背影

让我怎么说呢

譬如花开花谢

纵有万千姿态

也终将深埋泥土之中

亦如那时

我像一只飞鸟

偶然经过你的天空

便匆匆飞去

不是我不愿停留

怕只怕因此

乱了你的心情

扰了你多彩的梦

篇五:《献给爱》

我不曾到过窗外,

和你一起,

聆听雨的低吟;

陪你走过的夜路,

深深铭记的,

都是你的背影。

爱恋,

是五月的飞花,

深秋的阳光里,

温暖着那一片记忆。

如果明天我就将离去,

请为我流泪鼓掌:

尘世的喧嚣不属于我,

而我,将爱全赠给了你。

爱,

无语。

篇六:《风筝》

在天空飘荡

鹰过来看看他的模样

色彩斑斓与众不同

只是白长了一双翅膀

不敢向远方飞翔

任人摆布

失去自我

飞得再高也没有希望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对待托班幼儿范文下一篇:对称美的诗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