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资源调查实习报告

2023-04-12

在实习结束之后,我们必然有着很多的感受,也许是对于理论知识的升华,也许是对于自身不足的了解,或者获得了某方面的成长,那么这就需要进行实习总结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土壤资源调查实习报告》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一篇:土壤资源调查实习报告

土壤资源调查实习报告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

实习报告

专业班级:**级资环*班

姓名:**

学号:********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实习报告

实习人:**学号:********年级**资环*班

一、总论 本学期在土壤资源调查预评价课程学习完毕后,安排了此次实习,调查地区为泰安市山口镇,山口镇位于区境东北部,北与黄前镇为邻,南与泰山区邱家店镇相连,东与祝阳镇相望,西与泰山区省庄镇接壤。面积58平方公里。镇机关驻山口村,距泰城19公里。济临公路穿镇而过。此次调查,我们分小组进行,每个小组对一种土壤亚类进行调查,最后汇总整理。

二、实习目的

1、学会判读航片,了解航片所描述的区域的地形地貌,能够识别各种地物以及土地利用现状;

2、掌握野外土壤调查剖面点的选择,了解各类型土壤的形成过程、土壤性质、形态特点、分布状况以及改良利用状况,土壤剖面点观察记录的类容和一般方法。

3、通过对泰安市山口镇的当地土壤进行实地调查,了解野外调查的方法和程序。掌握土壤类型分布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绘制过程。

4、将各类土壤进行区域的划分以及制图软件的使用,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会土钻等采样工具的使用和采样方法后期进行土壤样品的分析写出实习报告,绘制土壤分布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

三、实习计划

本次实习计划5月24日上午完成,从学校出发到达山口镇大兰沃,进行实习内容的开展。

四、实习内容

(一) 酸性粗骨土的具体观察

1、分布

酸性粗骨土多位于山体下部,与黄壤、黄棕壤、棕壤复区。酸性粗骨土由沙页岩、千枚岩、花岗岩等残坡积物发育而成,由于分布于山地,山高谷深,河流切割深,谷坡陡长,植被覆盖度低,加之常有大雨、暴雨,土壤冲刷严重,并常伴有崩塌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2、形态特征

酸性粗骨土土层较石质土厚,但多为A-C或A-AC-C构型。表土层厚度10到20厘米不等,质地砾质性强,结构性差,根系少,疏松多孔。表土层以下即为风化或半风化的母质层,厚度变幅较大,20到50厘米不等,夹有大量岩屑体。表土层及母质层中石砾含量超过35%。土壤颜色除表土层略深外,以下母质层颜色因岩性不同各异,但均较鲜艳,且上下过渡较明显。

3、改良利用

分布地势高,坡度大,水土流失严重,土层薄,养分含量低,含水量少。已垦为耕地的全部为低产田,以种植花生、甘薯为主。改良利用上应以保持水土、发展林果为主。

(二)麻砂棕壤性土

1、分布

该土种主要分布在鲁东丘陵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酸性岩缓丘的中上部。土壤面积792837亩,占全省面积的0.44%,其中耕地513344亩,非耕地27749

3亩。

2、形态特征

该土种的成土母质是酸性岩风化的残积物、所处地形部分较高,地面坡度较大,土壤侵蚀严重。土壤颗粒粗,砂性大,土层较薄,仅厚32-55cm,土体底部是母岩的半风化物。土壤发育微弱为A-(B)-C构型。淋溶层质地是砂质壤土,粘粒平均含量10.27%砂粒平均含量是71.96%,大于1mm的砾石含量较多,少者在10%左右,多者达28.7%。淀积层粘粒淀积层特征不明显,有少量的粘粒胶膜和铁子,厚度较薄,一般在20-30cm之间,质地是砂质壤土或黏质壤土,粘粒平均含量是15.05%,砂粒66.11%,砾石含量与淋溶层基本相同。

3、改良利用

该土种虽然分布地形部分较高,土体较薄,但大部分已开垦为耕地,以甘薯、花生为主,另有小麦与杂粮等,其次用于栽植果树,以苹果为主,也有大梨和葡萄等。该土壤因水浇条件差,投入少,土壤养分含量低,近年内由于连续干旱,缺水成为当前生产的主要问题。秋耕、春葩、镇压、中耕是蓄水保墒的好措施,应全面推广。施肥除了重施磷、钾肥外,应注意微肥的施用,如硼肥。

(二) 麻砂棕壤

1、分布

属酸性岩类棕壤,是棕壤亚类中面积最大的土属,广泛分布与鲁东半岛和鲁中南山区中南部的山地、丘陵坡麓,成土母岩为花岗岩、片麻岩、变粒岩残破积物或洪坡积物。

2、形态特征

绝大部分剖面具有A-Bt-C的完整结构,特征层淀积层发育明显自然林被下地表有凋落物层和厚度不等的腐殖质层。表土质地以砂质黏壤土为主,砂质壤土次之,粘粒在剖面中有明显的聚集,铁锰释放和迁移十分明显,有较多的铁锰胶膜和新生体。由于质地较粗通气性、透水性好。

3、改良利用

由于质地较粗,通透性好,适种作物广,耕性好。但其土壤养分含量低,普遍缺少灌溉水源,有轻度或中度水土流失,粘淀层位较高的地方根系活动层浅薄,都是生产障碍因素。大部分为中低产田,以种植小麦、玉米、花生和甘薯为主,并有一定面积辟为果园。

(三) 洪积棕壤

1、分布

是棕壤亚类内面积较大的土属,主要分布在鲁中南山地丘陵区的泰山南麓、鲁东丘陵区牙山、艾山北麓和大泽山西麓的山前平原上,在本省广大山地丘陵区的低山和丘陵周围开阔地带的小型洪积扇上也有零星分布。

2、形态特征

土层深厚,表层质地多为砂质壤土和粘壤土,,部分剖面夹有洪积砾石层或透镜体。淀积层厚度大,一般在50-100cm之间,特征明显。由于沉积物的覆盖和受人为耕作程度深,所以复盐基现象非常普遍,pH和盐基饱和度较高。有机质和各种养分含量在棕壤亚类中比较高,但普遍低于全省土壤的平均水平。

3、改良利用

土体深厚,地势平坦,一般有深层地下水,目前大部分有机井灌溉,排灌良好,基本无土壤侵蚀,或有轻度面蚀。土壤质地适中,耕性良好,通透性较好,基本无障碍层,发育为粘化层的剖面利于保水保肥。但土壤潜在肥力水平比较低,土壤养分含量不能满足作物高产的需要,目前,大部分为中、高产田。在改良利用上应重视有机培肥,推广秸秆还田,合理使用化肥,特别是增加施用磷、钾肥

(四) 砂质河潮土

1、分布

归属潮土土类,潮土亚类,河潮土土属。该土种分布在鲁东丘陵区及鲁中南山地丘陵区的河漫滩及近河地段上。

2、形态特征

该土种成土母质是钙质岩类及黄土分布区富含钙质的河流冲积物,土壤有明显的石灰反应,碳酸盐含量一般大于1%,pH在7.8-8.4之间。通体质地较均一,砂性较大,在河流的上游或较小的河流的河床附近,土体中多夹有砾石,表层质地是砂质壤土,心土层、底土层的质地与表层相同,部分是壤质砂土。潜水位2-3m,在水体的中下部有较多的绣纹斑。

3、改良利用

该土种多为农用,小麦、玉米、花生、甘薯均有种植,产量不高,土壤砂性大,通透性强,耕性好,适耕期长,但保水保肥差。也有部分作为林业用地,主要栽培杨树、柳树,树木长势良好,近年来有部分土壤栽培葡萄,经济效益很好。今后在粮果矛盾不突出的地方,部分土壤可发展林、果,以提高收入。对于农用地可增施有机肥,实行秸秆还田,有条件的可以粘压砂,改良土壤的物理性状,以培肥改良土壤。

五、总结

(一)收获:在实习之前,我就很期待,希望在这次实习过程中真正能学到好多知识,通过本次实习,我们了解了山口镇地区各种类型土壤的分布、形态特征、形成过程、改良利用等,对土样也进行了采集,学会了土钻的使用方法,土壤区域的划分方法,学会了如何使用野外剖面调查表等,书本知识通过切身实践之后,认识更加深刻,在日后的工作学习中也会更好的运用。

(二)不足之处;本次实习时间比较紧急,没能对各种土壤做更加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并且在数据处理和组内人员配合上稍显不足,在专业知识方面,可以明显感觉到我们的乏力,许多问题要老师讲解才能解决,所以,在今后的理论知识学习上,我们应当更加努力。

第二篇:土壤与土地资源调查实习报告

土壤地理与土壤调查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与任务:

土壤地理学和土壤与土地资源调查实习是土地资源专业的实践环节,通过次环节能使学生加强对地质地貌特征、土壤学特征和土地资源调查与制图原理和技术的感性认识,巩固地质学、土壤学和土地资源调查与制图的理论知识,掌握野外认识岩石特征、地貌类型、观察和描述土壤的方法及五大成土因素和人为因素与土壤形成关系,熟悉土地资源调查的工作方法,能够独立完成外业调绘、土壤图件和调查报告的编写。

二、实习意义:

土壤是在岩石风化的基础上受五大成土因素即气候、地形、母质、植被、时间以及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只有认清这些土壤形成因素对土壤发育和土壤性质作用,才能够在生产实践中通过控制土壤形成因素并发挥有力的因素的作用,是土壤的的生产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了解岩石特性、土壤发生发展规律及土壤性质与外界条件之间的内在关系,摸清土地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是我们人士土壤本质,促进合理开发土地资源和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科学基础。通过地质学、土壤学和土地资源调查与制图综合教学实习,能很好的把理论与实践问题结合,并对自然景观、开阔视野、拓展知识,同时锻炼学生们的独立工作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不怕吃苦、艰苦奋斗的精神。

三、实习准备

1.工作底图、调查工具、交通、经费的筹备。

2.实习动员会:安排各项工作。

3.资料及业务准备。

四、实习路线与观察内容:

1.保定—白洋淀:地形由山麓平原区向冲积平原区过渡,地势越来越低,主要观察成土条件,土壤类型和土壤的利用状况的变化。测区土壤类型为潮土,主要的土壤亚类有湿潮土,沼泽土等。

2.保定—清西陵林场:地形由山麓平原向山地过渡,地势越来越高,地下水水位逐渐加深,使其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断减弱,直至不参与土壤的成土过程。由于地形的变化,太阳辐射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土壤类型和土壤的利用状况也发生了变化。

五、工作步骤:

1.概查:概查前,根据地形图及有关资料设置土壤剖面及工作路线,明确概查需要完成的五项任务。

2.详查:主剖面定点上图,地表描述,剖面观察描述,检查剖面及洛阳铲的使用,定界剖面及土壤边界的绘制。

3.评土比土。

4.绘制土壤分布图及编写实习报告。

六、测区调查情况

(一)测区的自然及社会经济状况

1.保定市:(1)气候: 保定年平均气温12℃,年降水量550毫米。这里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有雪,夏季炎热干燥,春季多风沙,来此旅游一般以夏秋季为宜。(2)地形:地貌分别非常明显,山地,丘陵,山麓平原,交接洼地,洼淀,自西向东依次排列。山体岩石类型有花岗岩,石灰岩类,页岩类,石英岩类等。(3)母质:在山区,有各种母岩风化而成的残坡积物,洪冲积物;在平原,有不同颗粒组成的冲积物以及风积物和湖积物。山麓平原多以黄土母质和洪冲积物母质为主,冲积平原以冲积物母质为主,河流沿岸为风积物母质,安新的白洋淀为湖沉积母质。(4)水文与水文地质:我区各河流均属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目前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在丰水年基本可以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

2.白洋淀:白洋淀地处北纬38°43′~39°02′,东经115°38′~116°07′。东界任丘、雄县,西邻清苑、徐水,南连高阳,北接容城。总面积366平方公里(水面大沽高程10.5米),85%的水域在安新境内,几乎在安新县总面积的二分之一。淀区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自然坡度为1∶7000,海拨(大沽)高程79米.属于东部季风区暖温带半干旱区,大陆性气候特点显著。四季分明,春旱少雨,夏湿多雨,秋高气爽,冬寒少雪。平均气温12.1°C,日照2638.3小时,无霜期203天。平均降水量5522.7毫米。白洋淀总流域面积31199平方公里。占大清河水系流域面积的96.13%。淀区地形复杂,大小淀泊143个,沟壕3700条脚趾错落。百亩以上大淀99个,尤以白洋淀为最著,故因以命名。淀区内村庄、苇地、田园星罗棋布,纯水村39个,淀边村134个。人口除了汉族外,有蒙古、回、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达斡尔、土家、傈傈等14个少数民族。安新县政府驻地安新镇,位于淀区内西北部,系白洋淀之政治、经济、文化、交通、旅游中心。

3.易县:易县位于河北省的中西部,保定的西北部,西与涞源接壤,北与涞水接壤,东与定兴交界,南与徐水,满城,顺平毗邻。全县总面积380万亩,总人口53.7万人,全县有耕地71.2万亩,人均耕地1.3亩,耕地一半以上为水浇地,有机质含量0.6%以下,氮磷元素缺乏。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限制,工农业基础薄弱,过去山多耕地少,交通不便,单靠种植业,人民生活不富裕。近2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较快,特别是河北农大太行山开发,给这里农民致富奠定了基础,引进先进的品种兔,发动群众进行养殖,使当地农民手中逐渐有了钱,再就是发展果品生产方面,开山种植果树,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做了一定的贡献。在此带动和影响下,农业不断发展,乡镇企业不断扩大,交通、通讯不断完善,矿产、旅游资源不断得到开发,人民生活迅速提高。

(二)路线调查中各土类的成土因素、土壤类型、剖面特点及土壤利用改良措施

1.潮土

(1)成土因素:

a.气候:属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温12--15℃;≧10℃的积温3400℃,年降水量500--650mm,干湿季节明显,年蒸发量1800—2600mm,水热分配不均匀。在此气候下形成的土壤,有机质不易大量积累,春旱秋涝,盐碱化严重。

b.地形:在冲积平原上,河谷阶地,地形平坦,地下水位浅,一般在1.5--3.5米。

c.母质:近代河流冲积物,砂粘相间,分层明显。

d.植被:喜湿杂草,马塘,狗尾草,茅草,等。

e.地下水状况:参与潮土的形成,地下水位浅,土体内外排水均不良,存在潴育化,有锈纹、锈斑,出现部位比较浅在30--40cm。也易看到铁锰结核。

(2)成土过程:

a.潮土化过程:①矿物质的积累和迁移过程,钙的积累和迁移过程,形成了钙积层,出现了假菌丝,存在可溶性盐的积累移动,铁锰氧化物最终形成锈纹锈斑。②存在有机质的矿物质分解。 b.旱耕熟化过程:土壤发生型:Ap-P-Bw-Cw

(3)主要亚类:

a.典型潮土(或潮土):分布在冲积平原岗地向洼地过渡的倾斜平地上,山区沟谷处有零星分布。Ap-P-Bw-Cw(Ap层是耕作、犁底过渡层,P层为犁底层,Bw锈纹淀积)。

b.脱潮土:属潮土亚类,原称为褐土化潮土,是潮土的土类具有褐土的性质,土壤发生型为:Ap-P-Bca-Cw,有假菌丝或砂姜出现。

c.湿潮土:主要分布在低洼地区,又叫沼泽化潮土,是潮土的亚类。测区白洋淀:湖积物质地粘重,季节性淹水,青灰色或灰蓝色。适宜种植水稻,土壤发生型为:Ap-P-Bg-Cg(g潜育化,长期积水),指示植被长蒲和三棱草,柽柳。

d.盐化潮土:表层有积盐现象,盐分含量>0.2%,盐生植被为盐蒿,盐蓬和芦苇。

e.碱化潮土:碳酸盐含量较高,指示植被为碱蓬和柽柳。

(4)剖面特征:第一层耕作层,碎块状结构;第二层犁底层,片状结构;第

三、四层是心土层和底土层,大量锈纹锈斑的出现,越往下越多,铁锰氧化物的沉积物。

(5)土壤利用改良措施与途径:

潮土的分布区域地势平坦且土层深厚,一般均用于耕种,属农业土壤,有利于机械化、水利化作业,热量丰富,能达到一年两到三熟。但也有一些缺点容易出现旱涝碱咸,另土层薄较为贫瘠。根据其特点,该土壤的利于应由各级政府统一规划、综合治理,调整作物布局,提高经济效益,从生态角度出发,发展立体农业。

2.褐土

(1)成土因素:

a.气候:暖温带半湿润气候,雨热同期,干湿季节明显,旱季长。

b.地形:分布在低山丘陵盆地,冲积扇和山麓平原,地势高燥,排水良好。

c.母质:黄土或黄土状的洪冲积物,富含碳酸钙。

d.植被:半旱生落叶阔叶林,灌丛、草原、草本植被,指示植被有:酸枣、荆条、白羊草、萎陵草、菅草、达乌里胡枝子、黄被草、毛地黄、蒺藜、阿尔泰紫菀等。

e.地下水状况:地形高燥,排水良好,地下水不超过4米较深,一般不参与成土过程,若参与了成土过程则会有锈纹锈斑出现。

(2)成土过程

a.粘化过程:褐土的粘化过程是残积粘化,粘粒排列方向无规则,淋溶弱。

b.弱淋溶钙积过程:有钙积层,出现假菌丝和砂姜。

c.有机质的聚积过程。

(3)成土母质:

测区内出现的褐土的成土母质类型主要有:花岗片麻岩残坡积物、石灰岩残坡积物、洪冲积物和黄土母质。

(4)剖面特点:

整个土体课大致分为四层:A-Bs-Bca-C

A层:有机质层(腐殖质层),灰棕色或灰褐色,壤质,疏松多孔;五氧化二磷含量5-50mg/kg,氧化钾含量70-175mg/kg,腐殖质含量1-1.5%。

Bs层:粘化层,粘粒含量高,质地粘重,一般呈褐色。

Bca层:钙积层,浅褐色或淡黄色,轻壤到中壤,块状结构,盐酸反应强烈,有假菌丝和砂姜。 C层:母质层,岩石风化后碎屑物,黄土,黄土状洪冲积物。

(5)主要亚类:

a.淋溶褐土:在棕壤之下,出现在褐土的最上部,海拔较高,一般为1000米以上,PH值微酸性6.5左右,A-Bs-C结构(Bs为粘化层),本测区内看不到。

b.典型褐土或褐土:母质层中也含有一定少量的钙质,A-Bs-Bca-C结构,盐酸反映上弱下强。 c.碳酸盐褐土:分布在山地丘陵的岗坡和山麓平原,河流阶地和盆地边缘,发育在黄土为主的碳酸盐母质上,通体石灰反应强烈,为A-Bs-Bca-Cca结构(Ca丰富),加10%的HCL,土体冒泡。 d.潮褐土:原来称为草甸褐土,分布在山麓平原向冲积平原的过渡带(白洋淀中心沼泽土)位置低,洪冲积扇末端的指状缓岗上,A-Bs-Bca-Cw结构(Bca钙积,Cw潴育层出现锈纹锈斑,一般为1米以下很深的部分出现。

e.褐土性土:因为成土年份较短呈A-C结构,分布在褐土区内,低山地的顶部和阳坡,土层薄,植被不好。

(6)改良利用措施和途径:

a.应该注意发展灌溉,多建一些储水池,用来积聚雨水,灌溉农田,运用水土保持措施,在山谷中间期谷坊坝,用以拦截雨水和残坡积物质,在山坡上修建梯田和鱼鳞坑,拦水拦沙保持水土。 b.用养结合,注意氮磷肥的配施,有机无机肥的配施,以提高土壤肥力。

c.统一规划,合理利用,林果跟经济作物全面发展,推行立体农业。

(三)西陵区的土壤调查:

1.从保定出来一路向西,满城测区为山前平原的上部,母质类型是河流冲击物,不算台地。地下水对土壤的影响逐渐减小,看不到氧化还原层。主要是看褐土的亚类,典型褐土的上部HCL的反应微弱,下部较强;碳酸盐褐土整体反应很强或是上强下弱,主要影响因素是母质;潮土褐土在1m以下出现氧化还原层,有锈纹锈斑;褐土性土不长农作物。满城测区黄土台地,基岩是石灰岩,新黄土的质地轻直立性结构明显并有大量的假菌丝出现和砂姜,质地粘重,盐酸反应强烈。老黄土基本上无盐酸反应(判断新老黄土主要是看其质地是否均一,是否夹有碎石)。古风化壳:颜色更深,石灰岩的上层,土体颜色发红,夹杂碎石,滴盐酸后基本上不冒泡。植被:酸枣、荆条、草本植被类型。

2.从实习基地出来向九龙山方向出发,经过了河漫滩,砾石多,质地粗(定土类时,有大块砾石且质地粗时定为冲积土,因为形成时间短没有什么层次;如果层次明显,石头不多,且有锈纹锈斑出现则定为潮土)。然后是一级阶地,不是黄土,受地下水影响不明显,此处定为典型褐土,由于地形面积较大,不会是潮褐土且没有盐酸反应,剖面也不典型。

3.西陵测区属清朝皇陵区,人为因素对土壤影响较大,有些土壤经过人为扰动,破坏了土壤的典型性。

(四)测区的土壤分布规律:

1.路线调查中土壤分布规律:受气候带和地形等因素影响呈现出的土壤分布规律。

保定是市主要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影响,地形由东倒西由洼地逐渐变为山前平原、丘陵、山地,土壤分布由沼泽土、潮土逐渐变为潮褐土、典型褐土、褐土性土和淋溶褐土等。

2.清西陵测区土壤分布规律:受小地形、小气候、母质类型等因素影响呈现出的土壤分布规律。

(1)河漫滩和一级阶地上分部有冲积土和典型潮土。河漫滩:砾石多,质地粗,成土年龄短,土层浅薄,无明显的诊断层为典型的A-C刨面(定土类时,冲积土和潮土其母质类型相同,均为洪冲积物。但两者具有各自的特点,冲积土的分为范围较小,仅靠河床,有大块砾石且质地粗时定为冲积土,因为形成时间短没有什么层次;如果层次明显,石头不多,且有锈纹锈斑出现则定为潮土,其成土年龄长,土层深后,具有明显的诊断层次--潴育层)。一级阶地:不是黄土,受地下水影响不明显,此处定为典型褐土,由于地形面积较大,不会是潮褐土且没有盐酸反应,剖面也不典型。北易水河测区本该有河漫滩,由于改造的大,未被利用的地方是冲积土,土层薄,下层沙质无层次,成土年龄短。大面积是潮褐土,有锈纹锈斑出现,有少许潮土。

(2)二级阶地、三级阶地上分布有潮褐土,其母质类型为河流洪冲积物,它属于潮土的亚类,却具有潮土和褐土两方面特点--即具有褐土特征有诊断层钙积层Bca,内有假菌丝或砂姜出现,石灰反应强烈,又具有潮土的诊断层次潴育层Cw,但其锈纹锈斑出现部位较潮土更深,为1米以下(潮土为土层30-40cm)。九龙山测区海拔110m,母质为石灰岩残积物,分布的土壤类型为褐土区,亚类是潮褐土,当地人为了保坡改土开发了很多梯田和呈品字形的鱼鳞坑。

(3)在台地上应分布有碳酸盐褐土或典型褐土,其主要区别就在于成土母质,碳酸盐褐土发育在以黄土为主的碳酸盐母质上,通体石灰反应强烈或上强下弱,土体上有大量的砂姜;而典型褐土的成土母质为冲积物,石灰反应上弱下强。

(4)山地的阴坡和山脚下,母质是花岗片麻岩均可发育成典型褐土。九凤山测区母质为花岗片麻岩,自然土壤无作物,水分好,树木生长良好,植被有中华卷柏和荆条。阳坡土层较薄,树木少,植被是侧柏。阴坡水分好,植被茂盛,有油松。沟叉利用良好,种植果树,局部有黄土,属于碳酸盐褐土。

(5)山地的阳坡和山体顶部,分布有褐土性土,其成土母质应为山体岩石的残坡积物。指示植被有荆条,红花秸,阿尔泰紫菀,翻白萎陵菜,芡被草,白草等。褐土性土不能种植农作物。

(6)有黄土或石灰岩母质的地方要考虑碳酸盐褐土。

(五)测区各主要土壤类型(土种)的特点及改良利用:

1. 测区的基本状况。

本测区位于低山丘陵地区,温度较低,地势较高,山谷众多,河流流量较小,基本无水条件,山坡坡度较缓和。农业利用方面,阶地和谷地大多被农业利用,平整为耕地,山谷中建起谷坊坝,种植

玉米、花生、等;山坡大部分已经被改造成为梯田,种植柿子、粒子等鲜果品;九凤山阴坡上种植大面积的油松,长势良好;剩余土地大部分为土层浅薄的潮土性土,为自然土壤中的薄层,基本无法利用。

2. 主要土壤类型(土种)的特点:

(1)褐土性土:成土年龄短,土层发育差,土层较薄,只有两个剖面层即A--C剖面。一般分布在山顶或是山体阳坡。土质粗,多含沙砾和砾石,多为砂壤或轻壤。盐酸反映微弱。母质为花岗片麻岩的残破积物。

(2)典型褐土:土地构型为腐殖质层--粘化层--钙积层--母质层。上面盐酸反映微弱,下部反映强烈。母质为残坡积物。所处地形高燥,排水良好,地下水位较深,不参与成土过程。新生体有砂姜和假菌丝。

(3)碳酸盐褐土:分布在山地丘陵的岗坡和山麓平原,河流阶地和盆地的边缘。主要发育在黄土为主的碳酸盐母质上,通体石灰反应强烈。土体构型A--Bs--Bca--Cca。母质中含有大量的钙。黄土母质多为轻壤--中壤,质地均一,土层深厚。

(4)潮褐土:分布在山麓平原中下部,洪冲积扇末端的指状缓岗上。土体构型A--Bs--Bca—Cw。母质层中出现锈纹锈斑。母质为河流洪冲积物,质地为轻壤到中壤。

(5)潮土:分布在冲积平原岗地向洼地过度的倾斜平地上,山区的沟谷处也有零星分布。土地构型Ap--P--Bw—Cw。母质颗粒细,保水保肥能力强。母质颗粒细,保水保肥能力强.多为中壤----重攘。无盐酸反应。

(6)冲积土:分布在河漫滩地区,母质是河流的洪冲积物,无明显指示植被,多为田间杂草,剖面呈A-C剖面,土壤成土年龄短,层次不明显,几乎无明显的诊断层。砾石含量多,质地粗,几乎无盐酸反应。

3. 存在问题和改良利用:

(1)存在问题,山地多,耕地少,荒山多,利用少,耕作粗放,肥力低下,水资源缺乏。

(2)改良利用方向:①河谷低阶地以上农作物为主,精耕细作,培肥地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②髙阶地,台地要以开源节流,培肥地力,以旱生型作物为主,同时发展干鲜果树;③山坡地尤其近山坡、缓山坡,大力发展工程措施,以经济林为主;④较高较远发展草被和用材林为主。主要封山育林育草,保持水土,利用优势资源发展副业和旅游业。最终达到理想模式:高山远山青林山,地山近山花果山,丘陵缓坡梯田化,河谷河川米量川。

(3)具体措施:

a.保土阶段,采取工程或生物措施,使土壤流失量控制在容许流失量的范围内。

b.改土阶段,目的是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改良土壤性状,提高土壤肥力。改土措施主要是种植豆科植物或多施农家肥。

七、实习体会

本次实习是土壤地理学和土壤与土地资源调查两门课程的重要环节。通过实习,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巩固并充实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了土壤与土地资源调查的方法。在实习过程中,我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向老师和同学请教,提高了自己的野外识别能力。此外,由于条件比较艰苦,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相互配合,遇到问题积极思考,共同讨论,培养了大家的团队意识,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此次实习必将成为大学生涯中一段美好的回忆。

第三篇: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

一、单项选择题

1、不属于土地资源调查中“外业调绘”之工作步骤的是()

A. 量算面积B. 路线勘察C. 室内预判D. 地形调绘

2、和作物生长期关系最密切的因素是()

A. 积温B. 气温C. 降水D. 干燥度

3、不属于特殊地形的是()

A. 岩溶地形B. 河谷盆地C. 黄土地形D. 风成地形

4、不属于沉积岩的是()

A.页岩B.砂岩C.变质岩D.石灰岩

5、黏土矿物以高岭石、三水铝石为主的风化壳是指()

A.含盐风化壳B.碳酸盐风化壳C.硅铝型风化壳D.铁铝风化壳

6、干旱地区的沉积物最可能是()

A.洪积物B.风积物C.湖积物D.冰川堆积物

7、从像片判读工作这一角度出发,不是决定影像质量的因素是()

A.影像比例尺B.物体与其背景之间的色调反差

C.影像分解力与清晰度D.影像的体视差特性

8、根据土地分类的目的分类,下列不属于该范畴的是()

A.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B.土地污染评价

C.土地生产潜力评价D.土地经济评价评价

9、不属于土地质量的地带性分布规律表现的是()。

A、纬度地带性B、经度地带性C、区位地带性D、垂直地带性

10、不属于养分有效性的土壤特性是()。

A. 土壤反应B. 游离氧化铁含量C. 黏粒的水铝英石含量D.养分水平

二、多项选择

1、地下水包括()A.潜水 B.承压水 C.土壤包气带水D.湖泊E.水库

2、在土地利用方式有效的起作用的有关三组土地利用要求是()

A.土地区位要求B.管理要求C.水土保持要求 D.作物要求E. 土地市场要求

3、土壤养分有效性评价的方法有()

A. 土壤反应 B. 游离氧化铁含量 C. 养分水平D. 养分有效性指标 E. 养分更新能力的指标

4、不属于城市土地特点的是()

A.承载力 B.土地肥力的不变性 C.土地价值的不变性 D.价格的昂贵性 E.利用性质的不变性

5、旅游土地的吸引力包括()。 A.季节差异 B.容量 C.价格 D.土地肥力 E. 旅游项目

三、名词解释

1、 土地资源调查

2、土地评价

3、土地利用分类

4、监督分类

5、土地生产率

四、简述题

1、 简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一般工作程序

2、 简述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工作程序

3、 简述土地资源的特性

4、 简述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依据和各等地的条件

5、 简述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依据及参评因素

五、论述题

谈谈你对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与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评价系统的认识

第四篇: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复习重点

1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课程明显地具有四方面特点:①对象宏观性。②实践应用性。③技术技能性。 ④专业综合性

2我国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存在问题:(1)土壤调查资料缺乏。土壤资料缺乏主要表现在大比例尺方面和资料不齐全方面。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的比例尺多在1:50000和小于1:50000;土壤属性多局限于作物大量养分元素含量方面。如工作中需要比例尺大于1:50000的土壤图或者需要的土壤属性超出作物大量养分元素含量的范围,就必须自行进行土壤调查。(2)土壤调查资料陈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始于1981年,土壤野外调查和采样多在1982年-1984年之间。所以,若引用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资料,所说明的情况是20年前的情况。(3)难以找到针对性强的土壤调查资料。就全国而言,除做了1:500000的水土流失调查外,没有其它土壤专题的调查资料。

3土壤调查的任务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型:(1)对一个较大区域,如一个省或地区一级的行政区域、或大流域、或某一自然区域的土壤资源作一概括的了解,以便进行农业区划、土地资料评价或总体规划等,这种调查均采用中比例尺或小比例尺、其比例尺确定主要考虑其调查面积大小,即面积较小者多采用中比例尺,反之,则多采用小比例尺(2)对一个具体地区,如某一县,乡、农场、甚至更小型的生产单位,需要对其土壤情况进行比较详细的了解,以便进行具体的土地利用或土壤改良规划等,一般采用大比例尺调查。

4底图的精度及要求:土壤调查的精度是用成图的比例尺表示的,精度不同,所用地形底图比例尺也不一样,通常采用的比例尺有以下四种;(1.)详测比例尺:规定为1:200-l:5000.多用于小型试验地、各种苗圃、土壤改良试验区等类型的土壤利用改良设计。土壤制图单位要求到变种或更细。(2)大比例尺:规定为l:l万-1:2.5万。多用于乡和国营农场的农业生产规划,土壤利用改良区划和指导农业生产。土壤制图单元要 求到土种、变种或其复区。(3)中比例尺:规定为1:5万-1:20万、多用做县或中、小河流流域的农业和土壤利用改良区划,以及森林和草原的开发利用调查。土壤制图单位要求到土属、土种或其复区。(4)小比例尺:规定为小于l:20万。多用做全国、大区或大的河流流域土壤开发,国际土壤图幅的测绘和编制。土壤制图单元要求到亚类或土属的复区. 5确定比例尺的其它影响因素:(1)农业用地方式.在自然成土因素较一致的情况下,一般果园土壤调查所选比例尺最大,农地次之,林地再次之,牧地最小。如果在同一地区,有不同利用方式,也允许采用两种不同的比例尺测制土壤图.(2)地形切割程度和土壤复杂状况.通常对地形平坦、切割程度不深 而土壤种类又比较单纯的情况,所用比例尺可略小;反之,要稍大.(3)调查面积大小.调查面积较大的,采用比例尺可略小;反之要稍大、这与调查后的成图图幅大小是否相称有关.(4)地形底图除带有等高线外,应具有足够的和精确的地物点。

6自然成土因素资料的收集

(一)气象资料 1收集调查区历年的年、月、旬平均气温,年绝对最高、最低温度等。2历年的年、月、旬平均降水量。借以了解水资源及其分配状况。3灾害性天气、包括干旱冷冻、冰雹、台风、暴雨、霉雨等资料以及群众抗灾经验的资料。 4土壤温度。5风向、风速、风力等级资料。

(二)地质和地貌

(三)地表水和地下水

(四)植被资料

7农业生产资料的收集主要包括: (1)调查区一些基本资料,如人口、劳力、畜力、农业机械的马力、耕地面积、林业、牧业用地面积等 (2)调查地区农业区划与农业发展规划、农业生产的研究报告,以及试验资料。(3)调查地区的农业历史,农、林.牧业的生产情况,各业所占的比重,历年作物产量、产值以及生产中存在的问题。(4)调查地区轮作布局的发展及其对粮食单和总产的影响。(5)历年农田基本建设的成就问题,当地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6)各种土地耕作管理经验,用地养地的措施及其效率等等。(7)农业生产历史及其变迁情况,特殊的土地利用经验与特产等。

8土壤资料的收集主要收集的资料包括:(1)调查区的土壤类型、分布规律、形成特点、肥力特征、存在问题和改良利用经验。(2)土壤与农业生产关系方面的资料,如土壤上生产性能、因土施肥、因土耕作、因土种植、因土管理以及障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成果。(3)历次调查使用的分类系统调查方法、比例尺大小及质量标准。(4)特殊的土宜资料,因许多地域性植物性特产往往与一定的土宜特性有关。(5)按区域整理过去调查的土壤资料,最好设计表格进行填写,以掌握区域土壤特点与问题。

9地形因素研究内容:即对水、热状况的再分配和土体物质的再搬运两个方面影响土壤发生和发育,它是一个重要的成土因素。地形的高度、坡度和坡向及其组合的形态特征,对土壤形成起着主要的支配作用,因此是研究的主要内容。 10古土壤形成的原因 (1)环境条件的改变而终止了原来的土壤形成过程(2)地壳新构造运动的升降或地面的变迁,使原来的土壤发育受到埋藏而终止

11古土壤的特征 一.是具有与近代环境条件不相适应的土壤发生剖面;二.是剖面由不同土壤发生层段所组成;三.是在剖面上部土壤必须具有腐殖质层的痕迹,其下部土壤发生层段的排列组合因当时成土作用的不同而异。

12土壤剖面常规布点:应从土壤调查要求出发,全面考虑剖面点的代表性和均匀性的原则。代表性原则,是指主要剖 面点的设置要做到每个制图单元或景观单元至少有一个以上的主要剖面点,并尽可能地将剖面点布置在最有代表性的典型地形部位上.均匀性,是指在一个面积较大而景观变化又较小的区域,即同一景观单元之内,应按一定的面积比例设置主剖面点,以确保调查制图的精度。

13统计抽样法的优越性:首先,它可用不多于常规布点的剖面数量,达到、甚至超过常规布点调查的精度。其次,可以获得一系列统计数据来说明土壤分类的可靠性和制图的精度水平

14土壤剖面点的野外选择原则:要对所要求制图的地区在地面景观上有代表性。要求地形条件比较平稳,即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土壤发育条件。否则土壤剖面缺乏代表性。不宜在路旁、住宅四周、沟渠附近、积肥坑周围和坟墓附近等一切人为干扰较大而没有代表性的地方挖掘剖面。如果发现土层中有炭片、砖瓦片等人为干扰的侵入体,除了研究熟化土壤外,一般应改变剖面点位,或重新增设剖面。④山地丘陵区的土壤比较复杂,应根据调查目的和精度选择不同高度和坡地的上、中、下部挖掘剖面。 15剖面挖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剖面观察面应垂直、向阳,便于观察和拍照挖掘出来的表土和底上应分别堆放在土坑两侧,不宜相混,以便在观察剖面后再分层回填观察面上方不宜堆放挖掘出来的土壤,也不宜在其上方走动踩踏,以免破坏表层结构而影响剖面的观察结果④在垄作的农田进行土壤剖面观察时,剖面的观察面应垂直垄沟走向,使剖面垂直面上能同时可以看到垄背、垄沟部位的表土变化和作物根系发育。⑤剖面点的位置必须用目视或仪器测量,准确地标在工作底图上

17分类系统:《中国土壤分类系统》分类单元从上至下采用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变种七级分类单元,其中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属高级分类单元,土属为中级分类单元,土种为基层分类的基本单元,以土类、土种最为重要 18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特点(1)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2)以发生学理论为指导(3)面向世界与国际接轨(4)充分注意我国的特色

19分类单元和图斑:分类单元是概念化的、是精确定义的,从而给土壤调查制图和土壤评价提供一个通用的标准。如果一个调查区的土壤性状与某一分类单元的概念相吻合或被包含,勾绘土壤时,我们就以这个分类单元的名称命名该区域的土壤,从而成为图斑

20中小比例尺制图基本工作方法(1)掌握调查地区土壤类型的分布规律(2)路线调查 路线调查是完成中、小比例尺野外制图的基本方法之一(3)典型区调查 21土壤边界分布规律性的实地分析 :科学地确定调查地区不同土壤类型之间的边界线,是保证土壤图合乎一定质量和精度要求的关键。寻找土壤边界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变化着的环境因素如何综合影响土壤形成的过程。而这一变化的标志,就是多种多样的剖面形态特征。由于土壤是一种具有分布上连续特性的自然体,划分土界常常是以剖面性态作为根据的。

22大比例尺的土壤调查制图特点是:调查范围是县一级以下的基层生产单位,面积较小;调查和制图的比例尺≥1:5万,通常为1:5000~1:25000;工作对象一般与土壤基层分类单元相对应的小面积的土壤自然体;通常要求在实地进行全面而详细的调查和填图,土壤界线一定要求在野外确定

23大比例尺土壤制图的特点是:一,工作底图精度高,图面上信息量多,通常运用目视估测法就能把实地的土壤界线转绘到工作底图上去;二,大比例尺的土壤制图单位是土种或变种,在实地往往不容易分辨,难以用目视推理找到土种或变种的界线;三,要求制图的精度高,在土壤图上能量算各种土壤的面积。因此,它的制图技术,与中、小比例尺土壤制图相比,有很大的差异。

24内插法其作法是:先在地形、母质、植被或农业利用上有明显差异的两种土壤上,确定两个主要剖面点,而两点之间必有边界存在。然后,在两主要剖面之间,逐段挖检查剖面及定界剖面,以缩小边界的范围

25编图综合的指标:最小图斑面积为25mm2,个别特殊图斑可保留到10 mm2;对面积过小无法在图上表示,而在上图单元中保留的土壤类型,则用符号标示

26大比例尺的土壤图特点:图例设计比较详细,除以代号、颜色和几何图形表示制图单元以外,同时还包括地形、植被、地下水位、土壤主要特征、农业利用状况、肥力评级、面积等等内容

27中、小比例尺的土壤图特点:图例的设计比较简单,只标出制图单位的符号或颜色、土壤名称等主要项目*土壤制图的步骤:准备工作,搜集,分析,评价有关资料。 28分区原则必须全面考虑土壤的环境条件和土壤性态,特别是土壤改良的地理条件(如地形、水文地质等)和障碍因素(如过砂、过粘、内涝、盐碱等),把它们的共同性和差异性作为分区的依据

29土壤资源评价的目的:在摸清土壤资源底细的基础上,合理利用与保护土壤资源,充分发挥土壤资源的生产潜力,为农业生产与服务管理。

30土壤资源评价4条基本原则(1) 土壤生产力高低评价:这是评价的核心内容。一般以耕地的农作物产量、林地的林分生长量、草地的产草量(载畜量)等作为土壤当前生产力的综合指标,也要对土壤资源类型的形成、演变与特性进行综合分析,并对经过调整和采取高科技措施以后的生产潜力作出评价。(2) 土壤资源对农林牧业生产的适宜性评价:这里要特别注意土壤资源潜在的适宜性及其长远利用的后果,要求使经济、生态和社会 3个效益相互协调,并且以生态效益为基础进行评价。(3) 土壤资源对农林牧业生产的限制因素及强度评价:要求在全面分析土壤资源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基础上,找出影响土壤资源自然生产力的主导限制因素,分析研究改造限制因素的可能性及应采取的措施,并预测其改变后的生产潜力。4) 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相结合的评价原则:即在多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抓住对土壤资源的利用起主要限制作用的几个因素进行评价。 二.名词解释

2微域小气候变异:主要表现在温度、湿度和风的变化上,但其中以地形小气候对土壤形成及土壤性质的影响最为显著。

3地理景观研究法:根据地区性水、热指标、划分调查地区的生物气候区类型,作为制定土壤利用改良分区和发生发生分类的参考。 1重力地形:是指坡地上的风化壳、土体等在重力和一定水分的参与活动下,发生不同形式位移所导致的一系列独特地形。

2岩溶作用地形:岩溶作用是指地下水为主要作用因子对可溶性岩石的化学溶解过程,其所形成的特殊地表形态和地下形态称为岩溶地形。

3雅丹地形:是由强劲的风力对产生龟裂的平坦地形作定向风蚀的结果,并使裂隙逐渐扩大而形成沟槽,在沟之间形成高达5-10m的垄背,其延伸方向与主风向平行

4黄土地形:黄土地形和其它地形一样,是在各种内外营力作用下发育而成的。它是第四纪时期的一种特殊沉积物,分有很广,约占整个陆地面积的十分之一。

5冰川地形: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形可分为两大类.即:侵蚀型的和堆积型的地形。

6冰斗:主要是在山坡处.或河源洼地中,长年积雪成冰,周围基岩也因冻融风化作用而冻裂破碎。冰川运动时把这些崩解的物质从洼地中带走,使原洼地加深,三面为陡峭的岩壁,另一面为低平的山口,形同斗状,故称为冰斗。

7绝对年龄:以土壤经历的年份,就可以推断出土壤发育的深浅 8相对年龄:某些土壤的发育始终处在年幼阶段,或者原来土壤的发育进程被终止了。这种造成土壤发育的阶段性差异

8河长:指从河源至河口的距离。计算时从河口为起点,向上游量测 9间隙性间流:每年出现两次汛峰,两次枯水期,

三、四月上游积雪消融,形成春汛,六月下旬至九月,雨期来临,出现第二次洪峰,径流变幅大,径流系数5% 一20%。其余时间为枯水期,可以断流,造成春季严重干旱缺水

10指示植物:对生态环境要求比较高严格的植物

11样方调查:主要根据工作要求及植被类型,在不同典型样区,结合土壤剖面观察,选择1m2(草原区)、25m2(灌木草原区) 、100 m2(森林区)作为观察记载的样方

12自然剖面:是因修路、开矿、兴修水利等工程建设,在施工挖方地段裸露的土壤垂直断面, 13地区分级原则:据地形、土壤复杂程度和土地利用特点,对调查区进行复杂分级。调查区的等级愈高,相应的剖面数量也要求愈多 14精度要求原则:在同一等级的土壤调查区内,其剖面数量还因精度要求不同而差异悬殊。土壤调查精度要求高,即制图比例尺大,要求设置的剖面数就多

15底图质量原则:野外调查的工作底图质量,也是关系到剖面数量多少的前提。单一的线面地形图作为工作底图,因它所提供的地面信息有限,要求设置的剖面数量就多。如果利用航空像片或卫星图像,则地面信息丰富,景观影像逼真,主剖面的数量可以大大减少,许多相同的景观单元可以不设置主剖面,而以检查剖面代替之

16发生层: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剖面层次称为土壤发生层。 17土体(剖面):不同的土壤发生学层次构成了不同的层次组合 18非发生学土层:特性不是成土作用所为土壤发生层与残留于土壤剖面中的母质的层次性具有根本的不同

19特定发生层:除了上述一些“正常的”主要发生层外,尚有一些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发生层,它们在发生学上有其特定的共性,难以完全符合上述几种主要发生层的定义,而且根据我国的传统习惯也有必要将之独立划分为土壤的主要发生层

20土壤自然性:态是指那些在田间表现很不稳定,极易受气候变化和耕作措施等因素影响而变动的土壤性质包括土壤干湿度、土壤结持性、孔隙度和坚实度等四项

21湿时可塑性:指土壤物质在来自任何方向的外力作用下,能持续改变形状而不断裂的能力

22制图单元:在一个地区进行土壤调查制图,相同的图斑组成 23优势制图单元:在一个制图单位内,完全一致的土壤类型是很少的。当其主要土壤的面积占该制图单元的85~90%以上时。

24优势制图单元:在一个制图单位内,完全一致的土壤类型是很少的。当其主要土壤的面积占该制图单元的85~90%以上时。

25土壤资源评价:指对土壤的质量、适宜性、和限制性做出评价,并综合评定其生产潜力。

1河流包括:(1) 河长(2)河网密度3)浅滩与深槽的分布(4)河流分段

2样方调查记载内容包括:①生境条件包括地形、土壤、地下水位等②群落名称

3植物根系调查方法:方格、网、湿筛法

4土壤在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渐变性”

5人工剖面包括主要剖面、检查剖面和定界剖面三种*

6土壤剖面点地表状况描述:地貌和地形,母质类型、岩石露头与砾质状况,土壤侵蚀与排水状况,植被状况,土地利用现状

7特定发生层包括G层(潜育层)K层(矿质结壳层)P层(犁底层) 8土壤的腐殖质含量与土壤黑色色值之间并无完全的相关性 9美国《土壤系统分类》也遵循发生学思想,在定义诊断层和诊断特征时力求将有着共同发生特性的土壤归集到一起。

10诊断层和诊断特征:指用于识别土壤分类单元,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

11中国现行的即国家在土壤调查中使用的土壤分类系统属于地理发生学土壤分类系统

12诊断层和诊断特征:指用于识别土壤分类单元,在性质上有一系列定量说明的土层

13一个制图单元或图斑内,并非只包括用来命名该制图单元的土壤分类单元所定义的土壤,可能还包括符合其它土壤分类单元定义的土壤或非土壤的东西

14中小比例尺制图是1:10万~1:100万之间的土壤制图

15修正土壤分类系统的方法是通过比土、评土

16土壤草图的审查与修正包括土壤界线、草图内容的审查与修正和拼图。

17五图一书:五图是土壤类型图、土壤养分图、土壤评级图、土壤利用线状图、土壤改良利用分区图 18土壤资源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土壤生产力的高低,它主要从土壤质和量两方面来衡量

19按形态特征划分的地形类型1.山地 2.丘陵3.平原4.岩溶作用地形 5.风沙地形与黄土地形6.冰川地形

20按成因划分的地形类型1.流水地形包括(1)片状水流作用地形(2)线状水流作用地形2.波浪作用地形3.重力作用地形

21重力作用地形三种基本类型:(1)倒石堆:(2)滑坡体(地下水和坡表面水侵蚀是产生滑坡的不可缺少的条件)(3)泥石流

22土壤是气候、生物、地形、母质等因素长时间作用的产物。

第五篇:土壤与土地资源调查复习资料

佟海远

土壤与土地资源调查

1.什么是土壤调查

分析:①怎么形成(5大成土因素)②类型(土壤剖面-看性状)

③分布(制图)④肥力状况(改良利用)

具体:根据调查的目的和任务,阐明其土壤类型、形成原因、分布规律以及肥力特征,然后提出合理改良利用该土壤的依据和措施

2.什么是土壤制图

在土壤调查的基础之上,根据一定的数学法则用线划符号通过制图综合把测区的土壤类型及分布状况缩绘成平面图的过程。

3.工作底图和土壤草图

工作底图是绘制土壤草图的地形图或遥感资料。土壤草图是野外直接在工作底图上绘制出来的。

4.比例尺的种类、特点(适用范围)及影响因素

比例尺种类适用范围

祥比例尺:1:200-5000,制图单位:变种

大比例尺:1:1万-2.5万土种(复区)

中比例尺:1:5万-20万亚种(复域)

小比例尺:<1:20万土类(复域)

影响因素:①农业用地方式耕地、园地、绿地、牧草地

②地形切割程度和土壤复杂状况

③调查面积大小

5.怎样选择工作底图

①在外出调查之前,需根据调查任务的要求,向测绘部门收集有关比例尺的最新地形图。②每幅相同图件至少要准备双份,供草测和清绘适用。③为根据规程的具体要求准备好地形图,还需了解各级不同比例尺地形图的特点及我国地形图的分幅编号,以及测图单位、方法和时间,以把握住图件的质量。

6.准备工作包括哪些内容

①图件的准备 ②遥感资料的准备 ③调查工具的准备

7.各成土因素需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A.气候因素研究

调查内容

1.近代气温;光、温、 水

1 3.古气候:第三纪,温暖,湿润,形成红土状堆积物

第四纪:早,炎热,湿润,古城黄土

中,干热,离石黄土

晚,寒冷,马兰黄土,颜色为灰棕色

调研方法

1、地理景观研究法(分析资料)气候带→气候型→气候亚型

2.小气候的观测与调查

3.相关分析法

B.地形因素研究

调查内容

㈠大地型地貌

1.高原:由于内营力作用使大面积抬升,形成高原(>1000M)

边缘山地,剥蚀山地,坡状高原

2.山地:地壳运动上升再经外营力风化,剥蚀,形成山地(>500M)

山地由海拔高分为低山 500-1000,中山1000-3500

高山3500-5000,极高山﹥5000

3.丘陵,处于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带,切割破碎,无明显分异,线沟谷宽阔,坡度缓﹤500m

4.平原:地形平坦,相对高度低

据成因分:山麓平原(山前平原),冲击平原,滨海平原

㈡二级地貌类型

1.河流

河漫滩,阶地(地壳上升、河流下切形成)、台地、山地

白洋淀:交接洼地

研究调查的方法

先宏观分析大地貌类型再逐步深入中小地貌类型(画断面图)

C.母质研究

研究内容

母质类型

残积→残积物(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运积:水(河流、湖泊、海岸)冰川(冰渍物)

风(沙漠、黄土)重力(重积物)

岩浆岩:喷出:流纹岩(隐晶质)

浅层:花岗斑岩,角闪石,黑云母

深沉:花岗岩(浅色),颗粒粗大—冷却时间影响形成过程

岩浆岩的分类:超级性岩、基性岩、中性盐、酸性岩(石英含量高)

沉积物:陆相沉积:砾岩、砂岩、页岩、泥岩

海相沉积:石灰岩(灰色、暗灰色)

胶结物:Si 坚硬Ca 盐酸冒泡

Fe 颜色发红(砖红色)粘土(暗棕色)

变质岩(高温压):片麻岩板岩片岩千枚岩大理岩

研究方法

㈠分析资料

㈡实地考察、与地貌类型、地形相结合判断

D. 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调研

研究内容

㈠地表水:河流,湖泊水库

1.河流(河流数量,流域范围)

类型:季节河(北方地区),洪水河:在洪水期河里才有水

间歇河:雨季有水、旱期无水

常年流水:排泄性:地下河,河流水位比地下水低

补给型:地上河 ,河流水位比地下水位高

排泄-补给型:随季节变化

不对称性

河北:海河水系,渡河水系

㈡地下水

北方:①浅位地下水:1-2m,易造成盐渍化,潜育化

②中位地下水:2-3m,有盐渍化,潜育化威胁

① 深位地下水:3-5m,不会造成潜育化,渚育化

河水:①滨海地区:地下水位<10m,矿化度:5-10g/L

②冲积平原区:地下水位几十到二十几m,矿化度:1-5g/L

③山前平原区:地下水位几十米,矿化度:<1g/L

④坝上地区:地下水位:十几米到二十几米,矿化度:1-5g/L

2 调查方法

㈠分析资料(河流名称,长度,流量,流域面积,年径流量等)

㈡实地调查

㈢间接推断法 (地下水)

如锈纹锈斑(潜育化过程又叫氧化还原过程)

E. 生物因素的调查研究

研究内容

㈠.植物:生物累积量,化学成分不同,植被类型

㈡对指示植物:对土壤条件要求较为敏感

㈢对农作物:作物水平,产量高低

研究方法

1.植被的野外调查方法 2.土壤动物研究法

3.土壤微生物研究法 4.土壤微生物研究法

F.人为活动的调查研究

研究内容

㈠非农业性建设对土壤的影响(如开矿,旅游区建设)

㈡农田基本建设对土壤的影响

㈢农业技术措施对土壤的影响(耕作、施肥)

调研方法

1、群众调查

2.区域对比法(选两个条件相似的测区比较)

3.对比法:本区域内不同年份的比较

8.用辩证的观点对成土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举例说明

一、在某一个特定地区对土壤的影响总有一个起主导作用,其它处于从属地位。

例如:黄泛平原区的碱化土、碱土和盐土系列,主要受水文地质条件所支配,在含有不同盐分组成的情况下,便形成不同性质的盐渍土。

二、区域景观中任何一个因素对土壤的影响都不是孤立的,各因素间都是相交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当某一个因素发生变化时就会引起其它因素变化。例如:地表水、地下水与气候、地貌等景观因素的关系。地表水和地下潜水不仅是一定气候和地貌条件的综合反映,也是一定气候条件下区域地貌的塑造者。因此,必须将这些水体作为景观因素的组成部分来研究。

三、区域景观观中各因素及土壤本身都不是静止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例如:地形发育对土壤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于地壳的上升或下降,不仅影响土壤的侵蚀和堆积过程,同

时引起水文、植被等一系列变化,其结果是改变了成土的方向,形成了新的土壤类型。

9.

土壤剖面:从形式上讲是指我们观察描述土壤的垂直切面,实际代表的是三维空间的立体土柱。

单个土体:指我们能对之进行描述和采样,从而能据以鉴定出土壤的特性和排列以及一系列特征变异的最小土

体。宽度1-1.5m

聚合土体:指在土体构型中具有基本上相似的发生层的组合和排列的最小单元的土体。

主要剖面:又称基本剖面、代表剖面。为全面研究土壤性态特征与成土条件和改良利用特点之间关系的剖面。 定界剖面:大比例尺中使用。是为确定土壤边界而设定的剖面,应设置在可能出现边界的地方。

检查剖面:又称对照剖面,次要剖面。是为检查主剖面土壤属性的稳定性和变异性而设定的剖面。

土层:土壤剖面中与地表大致平行的一些层次,总称为土层

土壤发生层:经过成土过程形成的土层叫土壤发生层。

土壤发生型:指土壤发生、发育 ,是发生学土层组合形成是划分土壤高级分类单元的标志

土体构型:在土壤发生范围具有各种性质和形态的土层相互组合状况,且具有质和量的指标,用于确定基本分类单元

诊断层:对土壤利用和作物生长有特殊影响的土层,叫诊断层。

障碍层:经过 一定成土过程在土壤剖面发育而成,能鉴定土壤类型,特征标志的层次叫诊断层。

10.怎样设置土壤剖面和工作路线

土壤剖面点设置

㈠常规布点法

1.中小比例尺的剖面点设置:路线调查应考虑大中地貌类型,主要剖面

2.大比例尺的剖面点设置:应综合考虑大中小地貌,应注意微小地形的变化

㈡统计抽样法

工作路线的设置

工作路线:调查时所需要的路线

原则:用最短的距离穿过不同的地貌单元和地理景观,平原区要垂直穿过河流和水渠,山区要垂直穿过分水岭,

应避免少走重复路,中小比例尺调查应注意间距

11.怎样用罗盘进行定点描图

定向:罗盘仪,指针指向N、S极

定点(标图),交汇法、极坐标法、地物追踪法

⑴交汇法前方交汇和后方交汇(选择两个地物点,角小于90度)

通视条件好的地方使用

⑵ 极坐标法 :在通视条件差,无明显地物的情况下使用(根据地物的相对位置) 选一个地物点:距离 3 ⑶地物追踪法(多用于平原区)

12. 土壤剖面描述的内容和方法

地表描述

⑴地形名称如山坡应记录(地形、坡长、坡向→用罗盘仪,读N针)

⑵母质母质名称(沉淀物,坡积物,母质的特征)

⑶土壤的侵蚀及排水状况:

侵蚀的类型,侵蚀的程度,排水状况(易,不易)

⑷植被与农业利用:群落植被,指示植被,农作物的种类,产量

土壤形态要素及其描述

土壤颜色(反映土壤的物质组成和形成环境)

常用方法:目力描述,目力比色,比色计

13.为什么分析土壤生产特性要有地理和物理的观点

任何一种土壤利用与生产评价决不仅限于土壤本身,它与四周的生态环境条件是分不开的。例如蒙金土土体结构类型在华北和西北的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它土体的水分保持起了重要的作用,是一种很好的土体构型。但是,同样上砂下粘的土体构型出现在南方多雨的土壤中就成为一种不良的土体构型。

14. 概念:组合制图,土壤复区,土壤复域

土壤组合制图:组合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土壤类型,由于比例尺的限制每种土壤类型都不够上图面积编辑,把这些无法单独构成图斑的类型合并在一起作为制图单元勾绘出来。上图面积最小为0.5平方厘米,实地2亩多

土壤复区:在大比例尺制图中,与微地形相联系的不同土壤类型的版块成镶嵌状分布有规律更替的区域叫土壤复区

土壤复域:在中小比例尺制图中,与中地形相联系的不同土壤类型的斑块成镶嵌状分布有规律更替的区域叫土壤复域

15.大比例尺土壤制图概查的任务

任务:①要了解和掌握测区的农业生产情况和自然特点

②要了解测区的主要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并且拟定出初步的工作分类系统和制图单位

③要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技术操作规程

④检查工作底图的实用性并提出估测的内容

⑤如果使用遥感影像,建立遥感影像的判读标志

16. 试述大中小比例尺制图的方法并找出其异同点

中小比例尺调查主要靠推测,制图单位以高级分类为主,结合典型区调查(比例尺越小,路线间距越宽)。制

图方法:路线调查法,放射调查法。

大比例尺制图方法:对调查地区进行概括性的调查,在调查区内选择

一、二条路线进行调查其土壤剖面等,成土条件,土壤状况,景观条件。

17.土壤边界与成土条件的关系

㈠地形与土壤边界:(一般情况下不能垂直于等高线)

垂直等高线(区分阴阳坡,母质类型)

平原区应注意河流,在制图中不能有直线,垂角

㈡母质类型与土壤边界:断层,折皱

平原区应注意土体构型(河流的摆动 引起层次多变化复杂)

㈢植被类型与土壤边界关系 :指示植被,植物的长势情况

㈣农业利用方式与土壤边界关系:耕作方式的不同,类型不同

18.室内工作包括哪些内容

⑴原始资料的审查与整理

①标本记载表 ②土壤草图 ③评土、比土确定分类系统 ④拼图补测

⑵室内分析

⑶土壤图及其它图件的绘制

⑷编写报告

19. 评土比土的意义

评土比土进一步确定土壤分类系统

①从土壤形成上全面比较各土壤类型的异同,通过比较消除同土异名和同名异土的现象

②从生产的角度进行质量评价(生产能力,肥力水平)。

20.土壤草图需审查哪些发面

审查:

1、土壤界限

① 土壤图斑及其代号有无差错和遗漏,是否留有天窗,同土有界,异土无界

② 土壤图斑与分布是否符合土壤分布规律,几何形状是否合理

③ 土壤边界是否闭合

2.上图内容:土壤界限,主剖面代号,土壤类型代号,主要作物等。

21.怎样勾绘航片的工作面积?意义何在?(常规调查中的)

4 22. 影像判读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①几何学特征②光学特征③成土因素学说理论

23. 试述应用遥感影像进行土壤调查的方法和步骤

1.总体观察判读2.对比分析3.综合标志分析(地形、景观图型因素)

24.

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象、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包含着人类活动和利用的结果,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资源:在一定的技术和时间内,可以被人类利用的土地

土地类型: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

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

土地资源类型:是指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和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土地自然属性:是自然地理因素相互作用和制约的结果,赋予土地的固有特征,具有明显的空间规律性。 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是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赋予土地的新的特征组合,在空间上分布的规律性不明显,时间上的变化不稳定。

25.土地构成要素是什么

气候要素、地学要素、土壤要素、生物要素、社会经济要素

26. 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程序

㈠准备工作 ㈡外业调绘(野外勘察),制定分类系统 ㈢室内预判

㈣野外调绘(补测、验证)㈤内业工作:面积量算、绘图

27.土地利用调查中外业调绘的一般方法是什么

1. 要选好占地点 2.要确定底图的方位 3.对底图进行判读(由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先易后难,抓住明显

的地形特征和影像特征,边走边判读)

4.对一些新增的地物要随时进行补测

5.调绘整饰对当日调绘的草图及时清绘、整饰。

28.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三种方法及技术方案

①利用新的1:1万的影像图进行动态观测

⑴按规范要求编制影像图 ⑵把影像图和土地详查图进行对比分析,把变化的地类用铅笔勾出来 ⑶野外检查验证 ⑷对新的地类界进行整饰、修边现状图,并且标出动态监测的时间 ⑸量算变更土地面积

②利用航片进行动态监测

⑴放大航片为1:1万 ⑵在航片上调绘地类界 ⑶野外检查验证

⑷修编、整饰 ⑸量算土地面积

③利用3S技术

⑴购买近期的高分辨率的卫星图像 ⑵构建1:1万的现状数据库

⑶对图像进行处理 ⑷对处理的影响与数据率当中的矢量数据进行叠加,形成矢量—栅格影像图 ⑸在新的应

影像图上勾绘变化的地类 ⑹通过外业对地类边界进行GPS定位

⑺进行内业处理的建立土地利用变更的数据

29.县级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编制过程

1. 设计:①要明确地图的用途和要求,以1:1的分幅图为资料,比例尺根据图幅和面积的大小选择,一般控

制范围2—10万

②收集整理编图的基础资料,以乡镇级图,面积记录表、航片、卫片、其它文字资料为辅助资料 ③要对本县地理特征和土地利用现状的特点进行研究 ④确定地图的内容,地理要素,专题要素

2. 地图编绘:①确定数学基础(比例尺等)②转绘地图的内容

③编绘地图内容的各要素④街边、审核

3.地图的清绘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同声传译自我训练方法下一篇: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