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多发性抽动症论文

2023-02-24

儿童多发性抽动症 (Tourette’s Syndrome, TS) 是一种以慢性、多发性、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抽动为特征, 伴有强迫、多动等行为和情绪障碍的神经性精神疾病, 发病常见于10岁以前的儿童, 成人患病率约为儿童的10%, 男性多于女性。近年来此病呈现上升趋势, 给患儿和家长带来很大烦恼, 由于治疗困难, 发病后如果不及时控制, 对患儿学习、家庭和社会生活都将造成影响, 及早发现及时治疗有利于此病的防治, 现将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研究现状和治疗进展进行阐述, 综述如下。

1 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临床表现

目前为止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并未完全明了, 研究发现大多数原因是患儿的脑神经递质分泌紊乱, 使中枢神经的信息传达指令出现混乱, 致使孩子表现异常。其发病还与遗传、围产期、感染、心理和环境等诸多方面相关, 可能是多种因素在发育过程中相互作用引发的综合征。TS的临床表现复杂, 马丽娟[1]通过对18例TS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 主要包括运动性抽动、发声性抽动以及伴随的心理行为症状。往往病程比较长、病情容易波动, 时好时坏, 有周期性缓解和复发的倾向。通常先以眼部、面部和头部的抽动为表现, 如点头、眨眼、耸鼻、歪嘴或摇头等, 之后会逐步发展为颈、肩、肢体或躯干部位不自主的抽动, 如摆臂、扬手、握拳捶胸、蹬足等四肢抽动, 可从简单运动发展为复杂运动性抽动。所有的患儿最终都会出现发声性抽动, 表现为喉部发出奇特叫声或秽语。陈芳华[2]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2 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发病原因

抽动症的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观点认为是由于原发性的遗传因素和继发性的非遗传因素综合导致的。家族遗传和先天体质等生理原因使得患儿脑部神经传导物质不平衡, 脑部功能失常, 心理和环境都会对病情产生影响。可能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遗传因素

通过对TS患者及家族成员的调查发现, 短暂性抽动障碍具有家族聚集性, 同家族中抽动障碍的发生率约为40%~50%, 因此可确定此病与遗传性因素有关。张学东[3]在对TS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中通过对相关资料总结发现有TS先证者会有较高的发病率, 遗传的方式倾向于不完全现行遗传以及多基因遗传, 且男性较女性多, TS的发病可能与常染色体5号的着丝粒结构功能异常有关。

2.2 精神和心理因素

早期研究发现TS与患者的精神和心理密切相关。患者的个人愿望被压抑或出现强烈反抗心理时, 就会出现抽动症状, 几乎所有病人遇到精神压力抽动症状都会加重。精神因素多与家庭有关, 父母过多的干预、要求过高致使儿童发生情绪障碍, 精神上的刺激诱发孩子焦虑、紧张、恐惧, 从而出现抽动, 也是心理应激的一种表现。临床上大多数患儿是因为父母家教过严和偏离常态的干涉管制教育引发的TS, 患病前都有重大的心理精神刺激。有抽动障碍的儿童通常会伴有明显的行为问题, 男孩多倾向于易冲动和多动, 女孩则倾向于焦虑和自卑。情绪忧伤、激动、惊吓、过度紧张等心理因素的刺激都会导致TS发病。

2.3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对TS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研究表明患儿父母的过分干涉和保护, 在教育方面惩罚严厉、拒绝和否认使得孩子心理压力增大, 情感表达受限, 家庭成员间缺乏关爱等不良因素多诱发患儿发病。长时间看电视、迷恋游戏、紧张和学习等心理压力都是诱发抽动的环境因素。可以说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都对TS的防治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陈秀梅[4]等通过对TS患者与健康儿童进行病因的对比分析, 筛选出的5个致病高危因素中就指出环境因素的重要性,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儿童身心健康有着很大的好处, 特别是对于TS患儿。

2.4 神经生化因素

在王姝[5]的研究资料中发现, TS与中枢神经递质失衡有关, 比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单胺类递质及5-羟色胺等。有学者认为患者表现出来的语言、肢体、表情、声音和举止方面的抽动只是一种表象, 真正导致儿童不由自主抽动的是控制人体发育行为的神经元, 神经元末梢产生的神经递质出现问题, 导致一些神经元被特定受体识别, 对人体发出错误信号, 引发抽动障碍。其他方面包括很多因素也会导致TS, 比如药物刺激或者某些微量元素长期缺乏, 引起脑组织代谢异常, 神经递质代写失调, 血铅浓度高等都与TS的发生存在关系。

3 多发性抽动症的治疗研究

多发性抽动症属于发育障碍性疾病, 关系到家庭和社会。大多数患儿经过治疗后可以缓解, 25%的患者抽动症状明显减轻, 少数病人抽动症状会延续到成年, 预后的效果相对良好。临床通常采用西药治疗、行为治疗、精神心理治疗、中医药治疗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3.1 西药治疗

临床上治疗抽动症效果最好的西药是氟哌啶醇, 通常作为首选药物, 有效率可达80%, 何振伟[6]等人通过氟哌啶醇治疗TS患者, 采用液相色谱测定对建立的患者血浆中的氟哌啶醇浓度进行分析研究, 初步探明氟哌啶醇在治疗该病时其疗效与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存在一定的关联。对每个病人的有效剂量根据病情确定。由于该药不良反应较大, 大部分患者出现锥体外系反应, 需要同时服用抗胆碱药物。其他多巴胺受体阻滞剂如泰必利、哌迷清、五氟利多、氟奋乃静等药物也被用在临床治疗TS, 效果不如氟哌啶醇。针对不同的病例选用不同的药物, 临床常用的常规治疗抽动症药物还包括可乐定、利培酮、妥泰、肌苷、三环类抗抑郁药物等, 该类药物都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 具体使用剂量和方案要根据患儿自身情况和临床观察效果决定。

3.2 行为治疗

行为治疗对于多发性抽动症的患儿是必不可少的, 合理安排日常生活减轻学习压力, 改善外在行为, 减轻抽动症状。常用的行为治疗方法有正性强化法、消极练习法、集结练习法、自我监督法、松弛训练和行为反向训练等。父母与患儿正确的认识此病, 消除自卑感是促进康复, 避免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有效方法。

3.3 精神心理治疗

多发性抽动症患儿的精神心理治疗非常重要, 主要是通过医生、家长和学校三方面的配合, 帮助患儿消除心理困扰, 减少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通过正确引导和耐心帮助, 让患儿适应现实环境, 积极配合治疗。刘燕[7]对35例TS患者采取口服哌甲酯的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 给予心理治疗, 通过对比发现心理治疗的效果更为显著。老师要和同学做好沟通, 不要嘲笑和歧视患儿, 进行必要的社交技能训练, 增强自信心, 学校和社会给予患儿关心与理解, 有助于消除孩子的心理压力, 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3.4 其他治疗

最新的针对多发性抽动症的治疗方法还包括免疫调节疗法、现代生物疗法、中医调理等综合技术疗法, 治疗过程中不能忽视生活调理, 除药物和心理治疗外, 还要妥善安排学习作息时间, 避免过度紧张, 创建良好环境, 劳逸结合, 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 将有利于患儿恢复。

4 结语

多发性抽动症的症状比较复杂, 家长容易误认为是孩子的不良习惯而忽略, 从而延误最佳治疗时期, 及时的发现和识别此病显得非常重要。儿童多发性抽动症如果能及时防治是可以康复的, 该病牵扯到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 必须引起家长和医务工作者的重视, 多方面的配合才能有效控制此病的发展。

摘要:儿童多发性抽动症是一种以慢性、多发性、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抽动为特征, 伴有强迫、多动等行为和情绪障碍的神经性精神疾病, 文章中从该病的临床表现、发病原因和治疗现状等方面综述, 介绍了近年来该病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提醒家长和学校多方面配合引导患儿, 从而有效的控制此病, 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多发性抽动症,儿童,临床表现,发病原因

参考文献

[1] 马丽娟.多发性抽动症18例临床分析[J].广州医药, 2002 (5) :119.

[2] 陈芳华.小儿多发性抽动症42例临床分析[J].中华今日医学杂志, 2003 (2) :61-62.

[3] 张学东, 张魏, 汪晓鲜.儿童多发性抽动症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研究进展[J].中外妇儿健康 (学术版) , 2011 (6) :106-108.

[4] 陈秀梅, 郭敏玲, 杨丽新.多发性抽动症发病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1 (6) :385-387.

[5] 王姝.多发性抽动症的病因探讨 (综述) [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05 (6) :54-55.

[6] 何振伟, 詹少卿, 张冬梅.氟哌啶醇治疗儿童多发性抽动症血药浓度监测初探[J].山东医药, 2008 (19) :92-93.

[7] 刘燕.35例儿童多动症心理行为治疗观察[J].吉林医学, 2010 (22) :3768.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国际私法保护弱者利益原则的分析与研究下一篇: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分析报告——以河南理工大学机械学院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