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童话范文

2023-09-24

儿童童话范文第1篇

本是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flash动画中自加的一节内容——引导层动画,本是在简单的移动动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Flash引导层的功能,学会制作曲线运动的动画。

学情分析:

本的授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和较强接受能力。他们思维活跃,参与实践活动的意识强。上本节之前,学生已对flash动画有了一定的认识,已经能通过逐帧动画、动画补间动画、形状补间动画等动画形式来简单地表达一些内容,学生对FLASH动画制作兴趣普遍比较浓厚,有一定求知的欲望。但与此同时,学生不懂得如何分析解剖动画,且基本动画制作尚不熟练。孩子们更愿意听讲、然后模仿操作,缺乏一定的分析、探究和创新意识,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堂教学中给与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引导动画及引导层的概念,理解引导层动画的基本原理。

2掌握建立引导层的方法,了解引导线制作要求并学会制作引导线

3掌握引导层动画制作的一般步骤

过程与方法:

从已有知识出发,通过观察演示,进而掌握引导层动画的一般制作方法,强化动画制作“先分析后制作”的意识,最终能应用引导层去实现一些动画效果,表达一定的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实践操作和评价作品,充分激活学生探究思维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引导图层的含义和建立方法、作用;

2引导线的绘制。

教学难点:

学会灵活制作引导动画。

教学、学法:讲授、实例演示、任务驱动、上机实践。

教学准备:

优秀flash动画短片、引导动画案例、多媒体网络教室。

教学用时:1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作品,揭示主题

回忆复习,巩固旧知。(教师引领学生快速回忆复习,巩固已学知识。

2欣赏作品,引出问题。

欣赏完作品,老师想问一下,作品中的人物行走,汽车运动,小鸟飞翔都是直线运动吗?我们怎么样才能让它们沿某一特定路径(路线)运动呢?

3展现目标,任务驱动。

展出本节要达到的动画效果(小球沿设计好的路线运动,卫星环绕地球转动),提出任务:在flash中要使运动对象沿特定路径运动,就必须增加引导图层,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内容:引导动画的制作。

二、教师演示,讲授新:

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小球沿曲线运动的引导动画,同时解释引导层、被引导层、引导线等相关概念。

提示:1引导层中的引导线在动画演示过程中是不显示的。

2引导线的绘制:铅笔工具,钢笔工具,椭圆工具和矩形工具,注意要平滑,有起点和终点,且不能相互交叉,起点和终点间不能断开。

3被引导层中的运动对象,其中心点必须吸附在引导线的首尾端点上。

三、分配任务,动手实践

教师出示练习任务

基本任务:小球沿曲线运动的引导动画。

提升任务:月亮绕地球公转的引导动画。(圆形引导线需有个小缺口)

实践要求:

所有同学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布置的基本任务,如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同学之间相互讨论。

2完成基本任务的同学,试着去完成提升任务。在制作过程中如遇问题要先思考,想办法看能不能自己解决。如不能解决,记录问题,看老师下节的示范操作。

四、展示评价

展示点评部分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业。

五、堂小结

这节我们学习了一类什么动画?谁能用简短的语言来说一说这类动画的制作过程?

儿童童话范文第2篇

一、以听激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我们所教的对象是一群活泼可爱,天真无瑕的孩子,他们的理性思维尚未发育成熟,但他们的感性思维丰富,他们爱唱、爱跳、爱动、爱表现。他们喜欢富有神奇色彩的童话故事,孩子们总喜欢在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快乐,希望自己也能拥有童话故事中白马王子的英勇,白雪公主般的美丽,魔镜的魔力,圣诞老人的智慧和法力。要牢牢地吸引着少年儿童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在教学童话课文过程中,我们要把激发学生对童话的兴趣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

激起学生的兴趣可采用听故事的形式。一次班会上偶然发现学生对听看故事饶有兴趣,于是我决定在讲授《巨人的花园》前先录制好《聪明的小裁缝》课件给学生讲这个故事。有精彩图片与课前的充分准备,孩子都听得津津有味的。故事的结局是凶狠的巨人自食恶果。这时我发问:孩子们,如果当初巨人知错了,他以后的日子会如何呢?今天老师也跟大家一起读一读另一个巨人的故事,于是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课题,同时勾起孩子气的好奇和兴趣,课堂就在孩子们浓郁的兴趣中展开了。紧接着我让孩子们在音乐的衬托中听听课文,在听之前要求孩子们要认真听,听完说说:你听懂了什么呢?你觉得巨人是怎样的一个人?通过师生的交流学生便能大致了解课文内容。音乐的衬托下,加上之前故事的精彩,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以读燃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童话故事曲折有趣,语言浅近、生动、简练、质朴。对于发展儿童的语言,是有着积极作用的。尤其是中低年级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生动有趣的童话寓言,在朗读教学中,不妨像电视动画片里的配音演员那样,把语言的音调作一些有趣的夸张,学生会兴趣盎然。不要怕模仿不像,只要燃起学生读书的热情,想读书的激情,把握好字里行间的感情就行了。我们可以运用了富有变化的朗读形式,引领学生入情入境,朗读水平自然而然就可得到很快的提高。提高朗读的实效,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努力:

(一)充满童趣地读

《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池塘里有一群小蝌蚪,大脑袋,灰黑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这一段对小蝌蚪群体娇态的描述,迎合着儿童对小蝌蚪新奇、好玩的情趣。朗读时要语音亲切丰厚,语气新奇谐趣。具体地说,“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三个短语的朗读速度要逐个加快。这样,不仅可以使儿童听者对小蝌蚪有一个完整系统的形象,还可以使他们感受到小蝌蚪妩媚多姿、新奇有意思。自然地沉浸到喜闻乐听的情趣之中去。

(二)分角色地读

童话故事可以有很多种读法,其中分角色朗读是童话教学的重要方法。分角色朗读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内容的情境,还可以使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童话中所蕴涵的意义。如在学习《去年的树》可以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学生分别读出所扮鸟儿、树根、门先生、小姑娘等角色的恰当语气,并在读之前适当提示:鸟儿在寻找大树时的急切、失望以及寻找到“大树”时和即将离开时悲伤的语气;“树根”、“门先生”、“小姑娘”要读出难过和同情的语气。使学生在这样的反复朗读中,结合课文具体语言环境,提高朗读能力,增强语感,理解课文内容,并能感受到鸟儿对朋友最真挚的感情。又如《黄鹂和山雀》课文中小黄鹂对老黄鹂所说的话例:“妈妈,给我吃,给我吃!”,读音要细而高,以形象小黄鹂的小;读的速度要快,以形象小黄鹂急切要食的神态。对于小黄鹂与山雀所说的话:“山雀阿姨,您怎么吃树皮呀?”要用细而高的语音读,以表现小黄鹂幼稚、短见、多奇的特点。对于老黄鹂所说的话:“这是卷叶虫。这种害虫真狡猾。它吐出比,把嫩叶卷起来,自己躲在里面吃叶肉。”和山雀所说的:“孩子,你们不知道。这不是树皮,是梨椿象。它们专门偷吃果汗,坏透了!”读音要低而混厚,速度要慢一点儿,以形象“长辈人”坦诚稳重,识多见广,和声善气。这种灵活恰当的语音变换,可以使文章中角色的个性明朗,给儿童的感受真切、新奇、深刻,使之越听越爱听。

(三)感情分明地读

不管是故事童话,还是寓言童话,在内容中都有是非、爱憎的对立情感,要想把这些对立的情感表达清楚,朗读时必须首先把握住褒贬的对象,然后再针对褒贬对象确立褒贬语气。褒贬语气的种种表现,是立场情感表达的主要依托。例

1、《陶罐和铁罐》中的铁罐自恃坚硬很骄傲,于是不断挑衅陶罐。例中作者对铁罐的骄傲是鄙视唾弃的,所以,对其要使用贬斥的语气:文中的“骄傲”,“傲慢”是对铁罐品行不佳的强调,要用重读慢语速表现:“陶罐子,你敢碰我吗?”要用高语音强力度较快语速读出贬意语气。“谦虚”要用低度音轻读,以示陶罐子的坦诚和郑重,“住嘴”高音快读,以表现铁罐的气急败坏与无礼。如果用低音轻读的话,产生的情感立场就会颠倒了。又如例2《狼和小羊》中狼非常想吃小羊,就故意找碴儿,说:“你把我喝的水弄脏了!你安的什么心?”小羊吃了一惊,温和地说:“我怎么会把您喝的水弄脏呢?您站在上游,水是从您那儿流到我这儿来的,不是从我这儿流到您那么去的”。

这段内容充满着对狼的蛮横无理的憎恨和对小羊温柔可爱的同情。朗读时,对狼蛮横无理的话不能绘声绘色地读,必须用带有否定色彩的佯音读。即,力度要弱,语音要低。如果用强力度、高语音读的话,就会在客观上起着宣传赞扬“狼气势汹汹”的效果。那样的话,憎恶的语气就一点也不会有了。但,语气又能落重,并且用升语调,否则的话,狼指问的口吻、强横的情态就表现不出来;对于小羊的语言,要用平力度慢语速读,以形象小羊的据理力争、弱不畏强。只有这样调配,狼“强暴蛮横”的嘴脸,小羊“弱小理辩”的形象才能鲜明地表现出来。

(四)有表情地读

也就是边演边读,以演辅读。演读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读书形式,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小学生在表演中朗读,在朗读中表演,在演读中实现知识的消化、吸收、迁移和运用,培养了小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一堂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童话课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去开发去挖掘,去拓展去想象。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深受学生喜爱。如《小木偶的故事》就最适合用演读的方式,这篇童话故事中包含许多描写表情的词语。学生通过表情的演译和朗读,帮助理解词意的同时也感受到小木偶被小红狐欺负,被黑熊警察误会,被小白兔取笑,老奶奶指责的种种无奈和有苦不能诉的痛苦,进而体会到课文的主旨:“只会笑是远远不够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三、以读促悟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很有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把教学立足点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将朗读训练与培养语感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中都多次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在童话课文的教学过程中主张边读边悟,读出情趣.。由于童话中的故事主人公大都是人格化的,本身就使儿童很感兴趣,他们迫切需要读而且喜欢读,教师要尊重他们读的需要,满足他们读的需要,让他们充分地读。在不断的读中逐步地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具体指导,如在读中感受形象美,在读中鉴赏意境美,在读中体会情感美,在读中追求创造美。多读,指导学生读,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课文内容,更多的是读书的方法和技能。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一)范读能感受语感。叶圣陶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先生也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也就是说,学习语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分析,而是靠对语言直接感受积累。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读的多了,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等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转化成了自己的语言,古人所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小学生读书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有很强的模仿力。而教师是孩子们最乐于模仿的对象。教师精彩的范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课文的积极性。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指引学生把心放在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去读,去想,让学生在教师投入的范读中深切感受课文的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陶罐和铁罐》是褒贬鲜明的课文,教师通过范读,把铁罐的蛮不讲理和陶罐子的谦虚表现出来,学生在模仿过程中,把握了课文感情的同时又感悟到作者价值观和评价。

(二)演读能体现语感。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机会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分析,朗读片段,借助表演课本剧,让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己的语感,演中感悟,催化体验。

儿童童话范文第3篇

纵观西方美术史,各类画派层出不穷,各种艺术大师也数不胜数。但是我们总是谈到艺术时,都会讨论到个人的风格问题,我今天就来谈谈美术风格中的个人风格。

首先我想先理顺一下西方美术的发展过程:西方美术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原始美术之后,逐渐发展了包括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罗马、古希腊时期的美术。古希腊的雕塑家们对身体结构的认知,对神态的描摹以及对雕刻技术的运用,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另外古希腊雕塑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比如,雕塑《掷铁饼者》。而古罗马艺术在建筑上成就很高。大型建筑物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罗马人开拓了新的建筑艺术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 接下来的中世纪美术由于受到基督教的制约,开始不注重客观世界的真实描写,而强调所谓精神世界的表现。这一时期建筑艺术高度发展,拜占庭教堂、罗马式教堂和哥特式教堂是主要的成就。十七世纪在欧洲出现了巴洛克美术,发源于意大利,主要是追求激情和运动感的表现,强调华丽绚烂的装饰性。十八世纪洛可可风格在法国兴起,其特点是追求华丽纤巧和精致。期间随着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到来,先后出现了新古典主义艺术运动和浪漫主义画派。德拉克洛瓦和席里柯都是杰出的代表人物。十九世纪是现实主义美术蓬勃发展的时期,期间的大量作品或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或歌颂人民的辛勤劳动。十九世纪后期在法国产生了印象派,受到现代光学和色彩的启示,注重在绘画中表现光的效果。二十世纪以来,现代美术呈现出流派迭起,千姿百态的局面。

我想要讲的主要是从文艺复兴开始的一段绘画的演变,以及一些大师的个人风格。 一.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是指13世纪末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1}。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艺术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涌现出一些著名的艺术大师,例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 达芬奇作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个人艺术风格是像镜子似的反映事物,而且还以思考指导创作,从自然界中观察和选择美的部分加以表现。壁画《最后的晚餐》、圣坛画《岩间圣母》、肖像画《蒙娜丽莎》是他一生中的三大杰作,就绘画而言,他是当之无愧的欧洲第一人。 二.印象派时期

印象派”这个名称不是画家自己取的,1874年4月,几个青年艺术家在巴黎的一个摄影师的工作室举办了”无名画家、雕刻家和版画家协会”的展览,看展览的人很多,但对于这种新风格的绘画却难以接受。因为莫奈展出了一幅名为《日出·印象》的作品,有一个杂志记者就把他们讽刺性地称为”印象派”。印象派画家并没有一个组织或团体,也不是想发起一场艺术运动,但这个展览一出来,他们就被看成了一个有共同艺术倾向的群体,印象派这个称呼就这样被人们接受了,而且还把他们称为印象主义绘画{2}。

在如此多的流派时期的作品与画家当中,印象派给我的感觉最深刻也最独特,因为印象派画家注重表现绘画中光与影的变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莫奈了。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法国画家,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莫奈是法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论和实践大部份都有他的推广。莫奈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他最重要的风格是改变了阴影和轮廓线的画法,在莫奈的画作中看不到非常明确的阴影,也看不到突显或平涂式的轮廓线{3}。他最出名的作品就是《日出印象》,拂晓时分,一轮红橙橙的太阳缓缓升起,挣扎着冲出平静的水面,奋力地划破浓浓的晨雾,露出自己的面目。 朝阳,染红了天空,染红了云彩,染红了水面,染红了画布,染红了我们的视觉。 三艘小船,早已扬帆,摇曳缓进,沿水而行,由远及近,慢慢行驶出重雾,渐渐淡入到前景,静悄悄的,好像不忍惊醒远方还在沉睡的港都,隐约约的,好像不敢干扰眼前正在凝视日出的观众。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新的一天开始了,这就是《日出印象》给我的感觉,一种说不出的朦胧之美。 三.现代派美术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欧洲动荡不安的时代,连续不断的战争造成人类巨大的物质损失和精神创伤,各国先后兴起现代工业现代化,加速了社会的运转和生活节奏,造成人心的苦闷与烦躁。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所谓的现代派美术{4}

现代艺术主要归为3种艺术类型:现主义艺术、抽象艺术、梦幻艺术。谈到现代派艺术,就不得不提到两个人,梵高和毕加索。为什么要提到这两个人呢?因为他们对现代艺术的影响非常巨大。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现已挤身于全球最具名、广为人知与昂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1890年7月29日,梵高终因精神疾病的困扰,在美丽的法国瓦兹河畔结束了其年轻的生命,是年他才37岁{5}。 梵高的个人特点就是点彩画,他大胆探索自由抒发内心感受的风格,以达到线和色彩的自身表现力和画面的装饰性、寓意性。他的作品充满了感情,向人们表达他内心的不甘与愁苦,向人们展现自己的才华,但可惜的是在他生前没有实现。

以上就是我对美术风格中的个人风格的看法,一个大师的风格一定会受他那个时代的影响,而他的作品也会影响那个时代。短短几个周的学习,使我对美术知识认识还很有限,对画家及其他们风格的看法可能有点片面和不足。但是 ,完成鉴赏美术的课程后,再分析国外大师时,能够提到自己的观点。这或许就是学习鉴赏美术后的最大收获吧。

【参考文献】 {1}、{2}、{3}摘自于《西方美术史》

儿童童话范文第4篇

《读童话、讲童话、编童话、演童话》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

(教材p45):

中外童话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让我们开展一次读童话、讲童话、编童话、演童话的综合性学习,从童话的宝库中得到更多的宝物。先各自搜集自己喜欢的中外童话,认真读一读;再互相推荐,交换阅读;然后自由组合,商量一下,如何汇报展示。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了解童话的内容,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进一步感受童话的魅力。

2、 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尽情体会童话的乐趣,提高对童话作品的阅读、积累能力,培养听、说、读、写、演的能力。

3、通过展示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不断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在熟读本单元内容和阅读课外童话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引导形式体会童话的特点,感受童话的魅力。 教学难点: 讲童话、演童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中外童话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她那动人的故事和优美的语言,总

1 能把我们带入美好的情境,使我们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去感受一下童话的魅力吧。这节课让我们在写童话的、讲童话、演童话的过程中,再一次尽情体验童话带给我们的快乐吧!

二、展示交流

1、读童话。

师:最近,老师发现同学们的一个小秘密:在学习有关童话这一单元以后,同学们对童话的兴趣越来越浓了,谁来说说你读了哪些童话故事?

生:畅所欲言。

师:提示同学们课后和她人交换阅读、积累。

2、讲童话。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没想到你们都读了这么多童话故事,真令人佩服!那你们谁愿意为大家讲一个?好!下面先请同学们想一想:(学生思考)

师: 哪个童话故事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可以自由组合,也可以配上动作演一演。(提示学生介绍时,要抓住童话的主要内容和最吸引对方的情节进行概要介绍。)

(这一环节提前就让学生自主选择,自由组合地进行或讲或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编童话。

2 同学们或创编或续写了不少童话故事,下面请同学来展示一下,其他同学当评委。(好多的学生想当评委)

(1)先回忆童话的特点,然后据此点评:①主人公往往有超常能力;②想像丰富;③包含一定的道理。(板书) (2)学生展示、师随机点评。

师:同学们真行呀!不仅个个能说会道,而且还会画呢!下面请大家欣赏同学制作的手抄报。(事先布置学生准备)

(这一环节给学生创造学习提供空间,发展学生丰富的想像力。放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童话的理解和感悟。)

4、展示台。

出示童话手抄报,生介绍,师生共同点评。

(出示课前布置学生的作品,激发了学生的成就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拓展。

儿童童话范文第5篇

我们都应勇敢直面逆境磨难,用它来磨炼自己奋飞的翅膀,最终使自己成为一个成功者。

理论论据

1、人才由磨炼而成。---蔡锷

2、刀在石上磨,刀越来越快,石越来越薄。-----茅盾《问题的两面观》

3、天下决无一蹴即成之事。---邹韬奋

4、困难出英雄。------徐特立《纪念五四对青年的希望》

5、快刀不磨要生锈,胸膛不挺背要驼。------闻一多《〈西南采风录〉序》

6、铁是愈锤炼愈坚韧的。------闻一多《从宗教论中西风格》

7、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

8、不有百炼火,熟知寸金精?------唐·孟郊《古意赠梁肃补阙》

9、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10、世上何尝有天生的勇者,都是锻炼成的。-----茅盾《蚀·追求》

11、古人成大业者,皆自忧患始。-----清·刘岩《赠人》

12、有磨皆好事,无曲不文星。-----清·崔念陵《断句》

13、任何事业的成功史中必有一段伤心史。-------邹韬奋《能与为》

14、穷当志益坚。-------宋·欧阳修《送黄通之郧乡》

15、忧患增人慧,艰难玉汝成。------郭沫若《南下书怀四首》

16、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宋·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17、苦苦苦,不苦何以通今古?----清·曹端《书户》

18、苦是甘的代价。------谢觉哉-《论“同甘共苦”》

19、人生在世必遇患难。------《旧约·约伯记》

20、烈火试真金;逆境试强者。[-------古罗马]塞内加《论天意》

21、苦难磨炼一些人,也毁灭另一些人。-----[美]富勒《至理名言》

22、不幸可能成为通向幸福的桥梁。-----日本谚语

23、铁是愈炼愈硬的。------[前苏联]高尔基《意大利童话》

24、人要经过一番苦难才能成才------。芬兰谚语

25、青年时代的锻炼比黄多还贵重。--------朝鲜谚语

26、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指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锋利的宝剑需要心血与烈火的淬炼;绚丽的彩虹在狂风暴雨后才会出现。让我们直视挫折、磨炼,坦然而勇敢地面对,谱写出我们的人生的最华丽的篇章!

1、乌云遮住了晴空,秋风吹落了枯叶,寒冷冰封了大地。而挫折将我们变成阳光,射穿乌云的禁锢,将我们变成春风,吹醒了枯树的生机,将我们变成小草,钻破了大地的寂静……

有句俗话说得好:“玉不琢,不成器。”不经历挫折,怎么能成材呢?只有经历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才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开阔;只有经历了“会当临绝顶”的艰辛,才有“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只有经历了挫折,人生能才更加富有意义。

2、一杯清茶淡淡的苦,人们却可深品其中的香,一杯咖啡浓浓的苦,人们却可回味其中的甜,,然而面对苦涩的生活,为何不去细品其中的韵味,遭遇失败,一笑而过,何等大度.

袁隆平若不是以笑品苦,怎能十年磨剑,发现雄性不育的水稻,成为"杂交水稻之父".

生活的苦,我们不得不面对,就像现在,整日的埋头书海,需要多大的耐心,若不是有一颗以笑品苦的心,有多少人会倒在通向成功的漫漫征途上.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湾溪流,曲折回转中竟会激起似心旷神怡的鸣响,一波巨澜,潮涌潮落时更能叠出惊魂荡迫般的雄壮.面对失败与挫折,让我们挺直腰杆,以笑品之,回味那一丝苦涩带来的芳香与甜美.以笑品苦,何乐而不为.

3、一曲《月光曲》是贝多芬报予坎坷的命运最灿烂的微笑,一本《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海伦凯勒报予失明的一生最平和的微笑,一部《史记》是司马迁报予不公的生命最动人的微笑。人生在世,难免有失败与无奈,这需要我们怀抱感恩的心,用对生命所有的爱与希望,对挫折微笑。

4、挫折是什么呢?沮丧说:“挫折是无穷无尽的烦恼,失败说:“挫折是击倒后的眩晕;”懦弱说:“挫折是充满坎坷的道路。”而我要说:“挫折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生活需要挫折!”

人的一生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屠格涅夫曾经说过:“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那么,请先学会吃苦。”我认为,这里的“苦”是挫折,“吃”就是要去面对挫折。生活是不能没有挫折的,不经历挫折的树永远不能成材;不经历挫折的鸟永远不能征服天空;不经历挫折的人生又如何发挥出自身的价值呢?

挫折

你看到过宝剑的锋利吗?宝剑的锋利是反复磨砺的结果;你闻到过梅花的香气吗?梅花的清香是经过严冬腊月寒冷的考验才发散出来的。人也是这样,凡在历史上有作为的人物,都是经过困难和挫折磨练出来的。俄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列别捷夫说得好:“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如果将人生比作登山,那么挫折便是山上的坎坷,只有攀援跋涉,才可登上顶峰;如果将人生比作航海,那么挫折便是海上的波涛,只有劈波斩浪,才可到达彼岸。

儿童童话范文第6篇

所谓法律的社会效果,是指社会大众依据社会发展的现状对司法活动的一种主流评价,是公众从传统道德、文化、审美情趣、观念等社会生活的各个范畴对司法活动所作的主导性评判,通过法律的实施,使法的本质特征得以体现,实现法的秩序、自由、正义、效益等法的基本价值的效果,从而使法律作用于整个社会关系的过程得到社会大众的肯定。法律效果是社会效果的基础和前提,没有法律效果就不可能有社会效果,损害法律效果的社会效果是经不起历史检验的;社会效果是建立在法律效果基础之上的,但是有了法律效果并不必然就有社会效果,不讲社会效果的法律效果是没有实际意义的,难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两个效果”统一对于维护公平正义、化解矛盾纠纷、保障和谐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始终不渝地把实现“两个效果”有机统一作为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重要目标。如何正确理解并实现办案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大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应当把握好以下六点:

一、调解是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统一的有效途径

法院是处理社会矛盾的重要屏障,法官直接接触各种社会矛盾,直接面对各个利益主体,社会矛盾各个方面,不能仅仅站在纠纷裁判者的角度看问题,而应该经常作一些换位思考,不断检视审判行为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只有通过对案件裁决所产生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充分衡量,才能充分考虑并解决其中存在的民生、民权、民意问题,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司法的需求。调解作为定纷止争的一种方式,对于维护邻里和睦、化解社会矛盾纠纷、节约诉讼成本与司法资源、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具有其他方式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实践证明,诉讼调解有利 1

于有效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这就要求法官强化诉讼调解理念,全面提高调解能力,保证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环节都注重调解,把调解工作贯穿始终,促使当事人服判息诉,同时还必须正确处理好依法判决和诉讼调解的关系,严格按照“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原则,积极推进民事调解、刑事和解和行政协调,对能够调解的案件,多做调解工作,把握调解时机,讲求调解艺术,力争以调解方式结案。

二、统筹兼顾是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统一的根本方法

周永康同志在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调:“必须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王胜俊院长在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上讲话时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民法院要在工作思路上做到‘四个更加注重’、‘五个统筹兼顾’,最大限度地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的要求,联系审判工作实际,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不断深化对审判工作规律性的认识,注重采用统筹兼顾的方法解决审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实践中,对一些案件事件的处理,从法律上看是可行的,但社会效果不太好,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对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缺乏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处理这个时期的社会问题,必须全面、辩证地分析各类矛盾的性质、成因及外部因素的影响,在工作中正确处理民主与专政、预防与打击、教育与惩罚、效率与公平等各种重大关系,做到统筹兼顾,坚持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同时兼顾保障被害人的权益;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统一;坚持司法公正优先,兼顾诉讼效率;坚持依法独立办案,同时自觉接受监督,力争取得最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三、司法为民是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有机统一的社会基础

我们的法院是人民的法院,人民性是我们法院的根本属性,司法为民是人民法院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像周永康同志要求的那样:进一步增进对人民的感情,把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作为加强和改进人民法院工作的着力点,对于涉及人民切身利益的矛盾纠纷,必须依法妥善调解,照顾人民的关切;对于刑事疑难案件的处理,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必须充分考虑社情民意和人民的感受,切不可主观臆断,引起人民的不满,对于人民的意见,必须多从自身找原因,尽一切努力改进不足。真正做到“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加强和改进人民法院工作的信号,把人民群

2众的需要作为加强和改进人民法院工作的重点,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加强和改进人民法院工作的标准”。

四、队伍建设是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有机统一的根本保障

法官队伍素质状况决定了办案水平以及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法官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具备丰富的法律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社会知识、自然知识,对知识及时更新,全面提高审判业务素质,增强司法能力。法官在面对案件时,不能把它仅仅看成一个法律问题和事实问题,而要把它看成一个实实在在的纠纷;不仅要看到眼前的当事人,还要看到每一个当事人的背后还站着无数个潜在的利益主体。只有这样,才能透过冰冷的卷宗看到其后的民生、民权、民主问题,从而找到妥善的解决办法。法官在认定案件事实时,不能仅从法律职业的角度去获得内心确信,还要以一个理智正常的普通人的角度,来观察判断问题,才能得出贴近百姓生活的判决结论,被当事人所接受,才能更好地为审判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统一服务。

五、增强公众法律意识是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统一的环境基础

司法活动及其结果本身具有的价值仅仅是构成社会效果的一方面因素,更多的因素在于人们普遍的法治理念和对现实生活的认识水平。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和谐统一,除注重提高司法队伍素质建设外,还必须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观念与法律意识,创造良好的法律实施环境。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对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遵守和运用法律。各级人民法院要加大法律、政策宣传力度,尤其是在广大农村要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普法教育,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学法、知法、懂法、信法、用法的观念,营造良好的法律适用环境。同时还要注重对典型案件的审理,注重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案例教育,经常对一些影响力较大的案件公开审理,邀请广大人民群众参加,以案释法,加深人民群众对法律

六、良法之治是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有机统一的最佳途径 我们追求办案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就要求法律本身应该是良法。法律的生命在于质量。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百业待兴,为尽快改变无法可依状况,推动了立法走上快车道的话,那么经过20多年的努力,新时期的立法所面临的是从实现有法可依到实现“良法之治”的转型。以 3 的认识,有效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结合,扩大案件审判的社会效果。

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法为民则是社会主义法律的灵魂。关怀民生、维护民权、民主立法等人本理念,已渐渐融入立法的灵魂和血脉。我们执法者应当充分认识到,一个良法之治的时代已经或即将来到了。良法本身就是在立法时充分考虑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的问题。因此,良法之治是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有机统一的最佳途径。

总之,强调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是司法的永恒主题,是和谐司法的需要。如果说审判是一种艺术的话,那么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如何把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结合起来、统一起来的艺术。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是法官在司法活动中必须达到和实现的目的,这是法律的本质和内涵对我们广大司法工作者提出的历史课题和时代要求。

上一篇:电工电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范文下一篇:外贸实习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