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康复范文

2023-09-17

儿童康复范文第1篇

红黄蓝爱心捐赠浙江省残疾儿童康复中心

5月24日,满载着爱心和期许的164套红黄蓝童装踏上了 “旅程”„„

红黄蓝集团通过浙江省服装行业协会向浙江残疾儿童康复中心捐赠164套童装,价值2万多元。通过快递,这一批童装将以红黄蓝儿童慈善基金会的名义送到浙江残疾儿童康复中心的孩子们手中,给他们送去一份快乐。

迎六一,送温暖。此次捐赠,红黄蓝集团勉励康复中心的孩子们茁壮快乐成长,期冀他们怀抱希望,共同展望美好明天。本次捐赠,是公司第三次联合省服装协会进行的捐赠活动。

据悉,继公司发起和倡导“百店千爱”全国帮扶行动、 “时尚校服进校园”校服赠送全国大型公益行动,以及浙江省侨联“文澜侨心书库”图书捐赠、童装文化博物馆助学基金设立„„此次爱心捐赠,是红黄蓝儿童慈善基金会近来诸多爱心举措之一。红黄蓝集团践行“倾心缔造关爱之美”的企业核心宗旨,以务实的行动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儿童康复范文第2篇

[摘要]目的: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对近10年的脑性瘫痪康复护理的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以期对脑性瘫痪儿童康复护理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以“.脑性瘫痪.”和“.康复护理.”为关键词,对中国知网数据库2011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31日发表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利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对文献研究的年代分布情况,研究机构分布情况,期刊分布情况、具体研究内容基金支持等进行分析。结果:共检出文献161篇,剔除重复及杂质通知、会议等文献,符合要求的文献152篇,文献发表单位以国内儿童康复机构居多。结论:脑瘫患儿康复护理研究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护理研究者能够结合脑性瘫痪疾病多角度多方面研究,缺乏更为深度和广度的研究,需要高学历争取基金支持力度。康复护理多为临床归纳性康复护理指导,家庭护理技术上尤其儿童康复护理技术希望能有明确的儿童康复护理规范指南做指导。

[关键词]知网;脑性瘫痪;文献;康复护理

[

[文献标识码]A.

[

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这种症候群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1]。文献计量学属于情报学的一种研究方法,是指研究文献呈现出的题名、著者、关键词、机构、引文等文献计量特性,借助数学、统计学等方法,研究文献的分布情况、数量关系等的一门科学[2]。随着全面康复理念的飞速发展,脑瘫康复护理越来越受到护理人员重视。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有力提供医学文献计量分析方法。为了解国内脑瘫康复研究热点、广度、深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前延性及效果,掌握目前国内康复护理发展现状、研究热点及发展,了解脑瘫康复护理发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研究状况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本研究以中国知网数据库2011年1月1日至2021年1月31日发表的脑性瘫痪康复护理论文为依据,利用文献计量学理论,针对脑性瘫痪康复护理科研论文发表现状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以脑性瘫痪康复护理为研究对象;涉及脑瘫康复护理或相关的文章。

排除标准:未涉及脑瘫康复护理或相关的文章。

1.2方法

本研究利用中国知网数据库的高级检索功能,主题为“脑性瘫痪”并含“康复护理”,发表时间在2011年1月1日到2021年1月31日,选择文献分类为医学卫生科技,检索文献161篇。剔除会议、简介还有收录不提供文献下载等数据,共计152篇。建立Excel数据库,从论文发表年度、论文发表期刊、基金支持、具体研究内容进行分析。

2结果

2.1年代分布情况

近10年我国脑性瘫痪康复护理文献研究处于逐步上升趋势,递增缓慢,见表1。

2.2文献作者分布情况

研究机构是进行一项或多项学科研究的专门性组织,可以了解研究机构的大致分布。通过知网数据对本次分析结果显示发表文献在3篇及以上的作者单位分布情况,见表2。

结果显示脑瘫康复护理研究多集中在不同等级的医院,多由于脑瘫康复集中在儿童专科医院康复,临床研究较多较为便利,除此以外还有各级妇幼保健院、中西医结合医院、临时看护中心、各地社会福利院或福利康复医院等单位的研究,体现出脑瘫康复家长就诊的途径,以及社会福利机构不断健全和保障,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研究深入以及多学科相互配合。

2.3期刊来源分布

2011年1月至2021年1月,152篇文献发表4篇及以上的期刊有《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11篇)、《中国实用医药》(6篇)、《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5篇)、《中国医药指南》(5篇)、《中国现代护理杂志》(4篇)、《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4篇)、《护理学杂志》(4篇)、《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4篇)、《中国伤残医学》(4篇)、《中国民间疗法》(4篇),其中国家级期刊《护理学杂志》《中国康复医学杂志》《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这些期刊质量相对较高,作为研究者参考来源也是以核心期刊为主,是护理研究者获得最新进展的重要渠道。脑性瘫痪儿童康复护理研究者实践多,深入理论研究仍需加强,在权威、国家级核心期刊发文量较少。

2.4关键词分布

在文献中高频关键词康复护理(69次)、脑性瘫痪(53次)、家庭康复护理(18次)、早期康复护理(9次)、引导式教育(9次)、康复训练(9次)、康复治疗(9次)、粗大运动功能(7次)、肌张力(6次)、ADL(6次)、康复效果(6次)、患儿家长(6次)、临床效果(6次)、护理效果(5次)、生活质量(5次)、患儿家庭(5次)、运动功能(4次)、护理满意度(4次)、常规护理(4次)等,康复护理明显高于其他关键词,显示出护理人员对脑性瘫痪患儿康复护理的重视,临床效果、康复效果显示出护理研究者在护理工作中对新技术、新理论的研究力度不断增大,通过关键词也可以显示出护理研究者的整体研究状况。2.5对文献逐一阅读,就研究内容进行统计、分类研究内容上涉及到循证护理、延续护理、优质护理模式、康复护理干预、引导式教育理念、心理干预、临床路径、延续护理服务、多学科协作、早期康复、家庭康复、个性化康复护理、微信群式健康教育、口腔康复护理、膝反张康复护理、核心稳定性训练、尖足石膏固定、矫形手术护理、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自制辅助器具效果、康复护理评估单的研制、评估量表信度效度研究等在一定程度上给临床以循證的依据指导临床康复护理工作。尤其对痉挛性脑瘫康复护理研究内容最为普遍,康复效果多以康复有效率、家长满意度、智力发育指数(MDI)、运动发育指数(PDI)、改良巴士指数(MBI)、Gesell发育量表、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和关节活动度等测量作为评价标准。对于研究内容涉及心理的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IS)对于研究较少的吞咽营养状态问题,有研究对营养状态评估方法、判断标准、吞咽障碍评定方法、吞咽障碍分级、多学科协作模式的具体做法等进行阐述,都值得临床借鉴与推广。

2.6基金论文分布

152篇文献中有8篇(5%)获得基金资助,对计数资料、计量资料、等级资料均有规范的统计学分析。体现出护理研究者在研究设计、内容、层次上的不断提升,康复护理工作者护理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中医药领域的研究也体现出康复研究领域的不断延伸。

3讨论

3.1脑性瘫痪康复护理文献现状分析

(1)通过近十年来脑性瘫痪康复护理文献数量上看,呈现逐年增多趋势。研究主题显示出研究的领域较广、涉及多学科专科知识较丰富、护理管理者从护理模式、护理方法、护理理念、康复护理效果、康复评估工具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均取得不同程度的效果。多篇文献体现了康复护理领域与各专业领域的交互性。

(2)从内容上看,许洪伟等[3]的研究基于儿童和青少年版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充分考虑脑瘫身体结构和功能、活动、参与和背景性因素,为患儿提供个体化康复护理。在ICF理论框架指导下转化角度,从患儿参与康复和提高积极性分析常规康复效果不佳的原因,整合身体结构功能、活动参与及环境因素,制定个性化康复护理计划和落实措施,达到提高患儿康复疗效的目的。同时未能充分调动整合家庭与社区的康复资源,融合康复护理指导、家长培训、延续护理等,将现代护理理念专业化、深入化。体现出康复护士能够更新康复医学新理念,发挥护理工作的积极作用与价值。近年来护理创新应用文章也逐渐增多,质量较高的文献大都对康复理论有较深的研究,在科研课题设计结合脑瘫分级、分类、各类康复评估都体现出更加专业性。也体现出康复护理工作者结合患者的个性化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够就专业理论结合患者的实际,大胆革新,同时也为进一步探求有利于脑瘫患儿家庭姿势控制与ADL护理相结合的新型护理方法提供新思路。整体反映出脑瘫的康复护理及康复护理管理不断的系统化专业化,不断丰富循证医学和理论支持,朝着康复长期管理模式不断推广,各项护理干预向着科学化规范化党的轨道健康发展;医院-社区-家庭康复护理模式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康复模式。ICF-CY、医教结合、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与管理、三级康复服务网络各级医疗机构积极探索好的做法与经验,同样也显示出儿童康复事业发展中所面临的热点、难点和挑战。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对全面的儿童康复护理工作起到带动任务较重,而培养儿童专科的护理人才也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3)内容广度上显示:康复指南明确对不同类型的脑瘫治疗策略、康复护理进行了明确阐述,为广大康复工作者提供治疗指南[4],其他研究[5]体现出康复工作者关注到了脑瘫儿童的痉挛、挛缩、癫痫、吞咽、情绪、语言、行为问题,康复护理策略也在不断的探索,脑瘫患儿多方面护理问题进行具体研究,提供各种护理路径,内容上也更趋具体化、专业化。但营养问题、疼痛问题在文献上较少提到,其结合传统中医疗法康复护理研究发表论文数量不多,应该也是康复护理工作者进行康复护理研究的一方面。多数研究[6-8]均体现出系统、综合康复治疗及个性化的康复护理,在家庭指导延续护理服务等多方面在脑瘫康复护理中应用取得的好成效、好做法,归纳整理出科学规范的护理实践。李晓捷等[9]强调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对于优化婴儿运动和认知的神经可塑性、预防继发和并发障碍的发生、提高护理人员生活质量等具有重要意义。

在康复护理措施上能够针对不同类型脑瘫患儿制定具体的独特护理措施。但在康复护理技能、具体的家庭护理技术上多为归纳性康复护理指导,与康复技师操作手法等难有明确界定。尤其儿童康复护理技术希望能有明确的结合儿童发育特点的康复护理指南做规范指导,进一步规范儿科康复护士职业规范。就脑瘫患儿居家护理、延续护理、健康宣教、医教结合的研究建议能够更多的结合ICF理念,中西医并重,推动基层发展,融入健康中国规划各项政策,也是体现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积极推进形式。

(4)从文献来源单位、评价指标、研究内容分析,我国康复医学虽然起步较晚,近年来在政府和卫生部门的重视下,在中西医康复治疗技术的基础上,广泛吸取国内外现代康复的治疗技术和新理论。并取得飞跃发展和显著成绩建立起中国特色的康复医学体系。目前全国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儿童康复机构已纷纷建立;从最初仅开展以脑瘫为主的儿童神经康复与研究,发展至儿童康复及相关领域共同参与、多学科参与;从最初较为局限的康复治疗方法到儿童全面综合康复治疗技术的应用;从单一医疗康复到教育、职业康复及社区、家庭康复相互结合模式的全面开展。从事康复护理研究人员也随着康复发展不断进步,对评估工具的应用选择评价分析,对科研设计的科学化、规范化,对康复護理研究的广度深度不断扩展,不断提高。从文献发表期刊以及基金支持情况来看,基金支持文献仅仅5%,高质量的文献作者没有护理人员的硕博身份。各级核心期刊文献数量较少,提示康复护理研究还缺乏高层次的学术研究。康复护理研究人员在争取各级基金支持上仍然需要努力争取。研究类型上需加强质性研究。蔡娟等[10]研究国内康复护理现状调查研究目前医院专科康复意识不强,从事康复专业人员严重不足。建立康复专科护理培训基地并开展康复专科护士培训认证十分迫切。考虑康复专科护理人才不足,在康复护理研究过程中提升康复护理工作中自身素质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唐久来,秦炯,邹丽萍,等.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第一部分[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7):747-754.

[2]邱均平,文献计量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12-13.

[3]许洪伟,姜明霞,孔祥颖,等.脑瘫患儿的个体化康复护理[J].护理学杂志,2018,33(24):67-69.

[4]吴卫红.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2015):第五部分第四章脑性瘫痪的康复治疗第二节不同类型脑瘫康复治疗策略[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5,30(11):1199-1202.

儿童康复范文第3篇

【突发性卫生公共事件急救设备应急预案】

1. 突发性卫生公共事件发生时,由医院突发事件领导小组统一指挥。由医务科和设备科负责现场急救设备应急预案的实施。

2. 医务科和设备科负责人接到发生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时,应立即赶往现场。

3. 根据事件发生的程度,首先启用急救设备及应急储备设备。急救设备包括:呼吸机、监护仪、除颤仪、注射泵、输液泵、洗胃机等用于抢救病人的设备。

4. 急救设备数量不足时,在全院范围内调拨。各临床科室应服从医院统一调配。

5. 夜间及节假日发生事件时,医务科和设备科人员到达前由院总值班人员负责院内调拨。

6. 本院内设备仍不能满足救护需求时,报院领导同意后,由医务科和设备科负责向市内其他医院联系借调,并报请市卫人委协调。

【急救设备突然故障应急预案】

1. 临床工作中出现急救设备突然故障,值班人员通知科主任,并通知设备科负责维修人员或院总值班,启动院内应急预案。

2. 值班人员按程序关闭故障设备,与病人联结的医疗设备应脱机,并采取补救措施,如简易呼吸器、人工气囊替代呼吸机,除颤监护仪替代心电监护仪,漏斗洗胃替代电动洗胃机。

3. 设备科负责维修人员联系厂家工程师第一时间到达事发地点进行维修,维修人员应及时向设备科报告设备状况。

4. 设备科根据设备故障性质程度,决定是否由其他相关科室调拨设备或院外调拨,以保证病人的救治,使设备故障对病员救治造成的影响程度降至最低。

5. 医务科安排应急救治专家组成员参加设备突然故障后的救治。

6. 医务科安排相关科室备好床位、抢救设备及物品,必要时接受因设备突然故障而转来的病员。 7. 通讯联络方式:

⑴ 用医院内部电话联系,各科室均有电话。

儿童康复范文第4篇

利用听障儿童的残余听力, 给他们配戴助听器, 再进行听力语言训练后, 可以使听障儿童在3~6岁的语言发展关键期, 掌握简单的, 基本的交流语言。

可是听障儿童首先是儿童, 他们需要在轻松的环境中快乐的学习语言;他们存在听力障碍, 所以训练者要用一些有趣的方法, 既让他们掌握有声语言, 又不损伤天性。下面的方法由浅及深, 循序渐进, 使听障儿童在快乐中学习。

1 语言技能训练

语言技能训练就是发音器官功能恢复训练。听障儿童的发音器官因为长期不使用变得僵硬不灵活或功能减退, 说话时就不能协调统一运动。语言技能训练可改变这种状况, 语言技能包括:呼吸练习, 发音练习, 鼻音练习, 唇舌操, 声调练习及声气结合练习等。

呼吸练习指在培养控制气流的能力。可以以游戏的方法练习。如:吹气球, 吹风车, 吹泡泡, 吹羽毛等。

发音练习和鼻音练习则是为了让聋儿掌握声带颤动的技巧, 学会控制气流的通道和强弱;掌握发音部位的变化 (唇、舌等) , 发出自然洪亮的声音。聋儿用手去触摸训练者和自己的喉结头, 鼻腔外等, 感觉声音的存在;也可做一些律动, 模拟动物的叫声。

唇舌操的训练使聋儿用正确的唇形和舌位说话, 它包括唇的张合以及说话时唇的基本变化。例:α—u—i等。还包括舌的不同运动, 如:伸缩, 左右摆动, 抵齿, 顶腮, 抵腭, 转动, 卷舌等各种运动。可以让聋儿用舌头够糖果等。

声调练习充分利用听障儿童的残余听力, 训练聋儿发出四声调。如让听障儿童游戏开汽车, 听到或说不同的声调拐弯。

声气结合练习锻炼说话时口舌的灵活性以及聋儿说话用气和控制气流和各发音器官的协调, 合作能力。如让聋儿重复说一些节奏明快的短小儿歌等。

2 利用生理补偿及助听设备

听障儿童有着生理缺陷, 但也存在生理补偿。在听障儿童语言中, 利用生理补偿, 要充分调动他们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运动觉等及观察能力。体现在日常的语言训练中, 就是把教学活动融进趣味之中。例如, 使用直观教具, 学说水果的名称, 教师和家长就准备一些实物, 让孩子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教动物的名称就有计划的组织孩子去动物园里看一看。

再如利用听障儿童的观察力, 使用多媒体教具、课件等手段, 化静态为动态, 化抽象为形象, 极大的调动了听障儿童学习的兴趣。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 听障儿童的生理缺陷并非不能弥补, 各种助听设备甚至还有人工耳蜗技术都可以让他们部分的感知声音。残余听力较好以及佩戴效果较好的助听设备, 有利于他们正确的模仿训练者的发音以及改正自己的发音错误, 这使他们对说话更有兴趣。因此要最大限度的利用他们的残余听力, 使之通过“听”的渠道学习语言。

3 结合语、音学说话

简单词句的学习还可以和学习发音结合起来的。有步骤有计划的教并矫正幼儿的发音, 通知已知的词语引出某一拼音的学习, 并通过相应的词语加以巩固, 这是语言训练的基本方法。如通过摸一摸等常用词语引出“m”的发音, 在通过妈妈、小猫、积木等词来矫正巩固的发音及其和不同音节的拼音;通过拉手、xx来了等词句学习“l”音;通过跑步、破了等次词学习“p”音。

有如通过一些有代表性的儿歌, 绕口令等来巩固某些发音, 如《数苹果》:“一个苹果、两个苹果、、、、、、十个苹果”来巩固“g”的发音。另外, 听障儿童还可以通过词来练习音调。如说“猫、羊、狗、兔”, “妈妈、爷爷、奶奶、爸爸”“花、红、柳、绿”来练习四声调。

以上的办法简单、有趣、实用, 可使用于语言训练的始终。

4 在模仿中学习语言并形成自己的语言

首先训练者本身要吐字清晰, 言语简洁实用;要根据孩子的语言选择合适的词句。俗话说“话有三说”分步骤的向幼儿提供丰富多采的模仿内容, 切记模式化的句子。再者, 要抓听障儿童的兴趣契机, 及时提供模仿内容。如孩子看见陌生的事物产生了好奇心, 便会使用表情, 示意, 指点, 比划动作模仿等表达方式, 训练者在此时的语言刺激, 使他们印象深刻。

在训练期间, 听障儿童的语言发展需要经过四个阶段:语言发展准备阶段, 词的积累阶段, 用句子表达思想阶段。

经过一个时期的训练, 听障儿童积累了大量的实词, 简单句等, 并试着在日常的生活中应用它们表达思想、描述事物, 发展形成他们自己的言语信息, 这些是听障儿童语训的最终目的。教师和家长的任务就是要有计划的组织或实施一些更高级的趣味性训练活动, 锻炼他们的语言思维, 增强语言的连贯性、逻辑性、灵活性等。

这些活动包括叙述、讲述、图片排序讲述、故事结尾续编等等。

5 生活就是训练

听障儿童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和正常人交流, 是矫正和补偿他们心理缺陷的重要途径, 是进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家庭是听障儿童学习语言最主要的环境, 家长对其的语言训练要求及教育方法应和学校一致。家庭成员与孩子建立有声语言的交际体系, 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孩子说话的习惯。在生活中, 听障儿童和健全人多交流, 一方面使用已掌握的语言, 另一方面还可以在交流中学会新的表达, 促进聋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有效方法。

以上的语言训练方法为学校或家庭中的语言康复提供了一些实践的、使他们轻松学习语言的方法。抓住学语言的最佳时期, 尊重听障儿童的天性, 给他们提供学习语言的机会, 等于是为他们打开了另一扇交流的大门, 使之走出无声世界, 获得更多的信息, 学到更多的知识, 有一个更好的将来。

摘要:本文从实践的角度, 根据听障儿童的心理认知特点, 按照他们学习语言的顺序介绍了语言康复的八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些步骤方法充分利用听障儿童的生理补偿, 结合他们的身体特点, 在“有趣”的基础上着重从构音器官训练着手, 通过视觉培养他们的言语意识, 利用残余听力及他们的触觉, 嗅觉运动觉等训练发音, 理解语言, 积累词汇, 发展有声语言, 培养交往意识和对话能力, 最后在生活中形成听障儿童自己的语言。

关键词:语言最佳时期,趣味,生理补偿,生活训练

参考文献

[1] 王效贤, 王明泽[主编].聋校教育学[M].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2, 3.

[2] 何华国.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M].五南图书出版社公司 (台湾) .

[3] 高青琳.双语教学在聋儿康复教育中运用的可行性论证[J].现代特殊教育, 2003, 9 (96) .

儿童康复范文第5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120例, 男性患者66例, 女性患者54例;年龄18~55岁, 平均39.6岁;均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2]。所有患者随机分成2组, 每组60人, 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职业、病程、住院次数, 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 方法

由2名高级责任护士领导2个护理小组分别对研究组和对照组实行康复干预,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药物治疗和健康教育宣教及一般康复措施, 不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研究组除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外, 在康复期同时进行健康宣教及系统康复训练。

1.2.1 系统康复干预具体措施

研究组系统康复干预形式:主要采用小组健康教育和技能训练, 同时辅以个性化辅导。每小组10例患者, 进行每周2次、每次40min的健康教育或技能训练。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疾病知识, 抗精神病药物的基本常识, 疾病的预防、出院后的家庭监护等。技能训练按照系统化技能训练程式, 内容包括:药物自我处置技能、症状自我监控技能、回归社会技能。每个程式均按规范化进行:设立题目、角色扮演、解决新出现问题、进入实操、布置作业、检查作业并反馈。

1.2.2 量表情况

研究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均用以下量表检查:简明精神病量表 (BPRS) ;住院患者观察量表 (NOSIE) ;住院精神病患者康复疗效评定表 (IPROS) ;住院精神病患社会功能评定表 (SSPI) 。

1.3 统计方法

全部资料用SSPS 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资料比较用t检验, 并求P值。

2 结果

分别见表2、3、4。

以上结果表明, 经过2个月的系统康复治疗, 研究组患者在改善患者的认知, 生活能力, 社交SSPZ能力, 增加责任感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研究组治疗前后的BPRS、NOSIE、IPROS、SSPZ都有显著变化 (表2) 。

经过系统治疗后研究组和对照组的BPRS、NOSIE、IPROS、SSPZ量表测定结果, 研究组的IPROS、SSPZ总分明显减少, 表明系统康复的效果在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方面要优于一般康复措施 (表4) 。

3 讨论

目前, 精神分裂症治疗方法和手段发展迅速, 但是抗精神病药物虽然能缓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 但是在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方面帮助不大。而要改善这些方面, 需要更主动的康复措施, 这就是系统康复治疗。系统康复是通过各种康复措施, 使精神分裂症患者因病丧失的家庭社会功能得以最大限度的恢复, 精神残疾程度降到最低, 残存的能力得以最大的发挥[3]。系统康复能够帮助精神分裂症患者巩固治疗的效果, 有助于病人自知力的恢复、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也是预防复发、减少患者住院次数的有效措施之一, 医务人员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系统康复治疗干预事实上是一个帮助患者学习的过程, 在恢复患者的认知功能、社会功能、生活功能方面有明显的效果, 为患者进一步融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摘要:目的 评价系统康复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住院的120例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随机抽样分为研究组 (60例) 及对照组 (60例) , 研究组进行系统康复干预, 对照组只进行一般康复措施, 在干预2个月后用:简明精神病量表 (BPRS) ;住院患者观察量表 (NOSIE) ;住院精神病患者康复疗效评定表 (IPROS) ;住院精神病患社会功能评定表 (SSPI) , 对患者进行筛选评定。结果 在进行干预后研究组患者在参与工作积极性、生活自理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对外界的关心程度、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等方面有较大的改善, 研究组和对照组前后的BPRS、NOSIE、IPROS、SSPI都有显著变化, 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系统康复干预在改善患者的认知, 调动生活积极性, 生活技能的提高、自我照顾能力方面的效果优于一般康复措施。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系统康复,康复期

参考文献

[1] 扬德森.长期住院问题及康复对策[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739~743.

[2]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 (CCMD-3) [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75~78.

上一篇:产后康复下一篇:自闭症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