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细读”与文化认知力的培养:以《圣经》为例

2022-09-11

作为人类进化史上最复杂的文化现象之一, 语言是人之精神领域长期发展与演变的智慧结晶;而英语教学强调鉴赏文学经典, 无疑有利于学生对目标语世界的深入了解, 使他们对西方文化从陌生到熟悉, 直至理解与接纳, 实现质的转变。世人皆知, 《圣经》是一部集历史、地理、哲学、民俗、文学于一体的文化百科全书, 不仅具有珍贵的历史文献价值, 还是一部凝聚人类心血的文学经典。其主题宏大深奥, 想象丰富曲折、语言精致典雅, 无不令人叹为观止。本文拟从语言艺术角度对《圣经》这一传世经典进行细读, 探索它对人类社会的过去, 当下、以及未来的深远影响。

1“命名语言”与主体中心论

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 按照我们的样式造人, 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 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神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 乃是照着他的形象造男造女。……耶和华神用土所造成的野地各样走兽、和空中各样飞鸟、都带到那人面前看他叫甚么, 那人怎样叫各样的活物、那就是他的名字。那人便给一切牲畜、和空中飞鸟、野地走兽都起了名, 只是那人没有遇见配偶帮助他。 (《圣经.旧约》2:19-20)

上帝的创世行动与语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上帝说“要有” (Let there be) 开始, 到他称 (He named) 结束。上帝休息后, 就把自己的创造权力留给了人。他将自己创造的飞禽走兽带到亚当面前, 亚当怎样叫它们, 那就是它们的名字。上帝使物因有名称而能被认识, 而人则根据认识而命名它们。亚当通过给世间万物命名, 建立了“语言”和“存在”之间权威性的对应关系, 被视作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语源学家。《创世纪》中的这段话对西方语言理论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自文艺复兴以降, 受“亚当理论”这一欧洲语言学传统的影响, 人们普遍认为“语言”与“存在”之间有着某种神秘的天然联系, 每个词都能够解蔽物的本质, 是完美的命名语言。尽管语言和世上其他事物一样, 处于永无止境的变化之中, 后世大多数的命名是由其他的词语衍化而来, 但最初的命名人已经将这一信念注入了原始词语。

从本质上讲, 语言之所以能够凭借其符号功能而将物理世界构建成人类的意义世界, 主要是通过为事物命名, 以及赋予世界以秩序的方式来实现。在《圣经.旧约.创世纪》中, 上帝用六天的时间陆续创造了日月星辰、高山大川、树木花草、以及飞禽走兽。在天地万物都造起后的第七天, 上帝又按照自己的形象造出了人。如何理解人类与地球及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成为阐释学历来争论的焦点。传统阐释学认为以亚当和夏娃为祖先的人类从诞生之日起, 就被造物主赋予了“征服地球, 主管万物”的权力。人乃天地之灵长, 具有一半的神性, 高居于万物之上。因此, 人可以为所欲为, 任意地主宰其他物种和自然环境。这一阐释无疑构建了几百年来基督教的人文价值基础。后来兴起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进一步认为, 自然完全是由无生命的物质构成的, 没有任何内在价值;相比之下, 人类则独具灵魂思想, 与自然界全然不同, 两者之间的关系纯属偶然或外在。而由此产生的“人类中心主义”决定了人们在对待自然时, 只会考虑如何满足自身的欲望需求, 丝毫不顾及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及其内在价值, 甚至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择手段。

然而伴随着现代物质生活的极大满足, 人类正面临着一系列生存危机, 譬如:珍稀物种的灭绝, 自然环境不断恶化、能源短缺、核战争等。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使人类面临着从地球上, 被“连根拔起”的严重威胁。我们不禁会反思:人类真的是地球的主宰吗?我们和这个星球上的土地、森林、河流、动植物之间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在后现代主义生态意识中, 一切存在的价值都应得到尊重, 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被视为内在的、本质的和构成性的。个体并非生来就是一个具备各种属性的自足实体, 他与自然环境, 家庭成员、历史文化之间的联系, 是构成个人身份不可或缺的元素。个人不可能单独存在, 他永远是处在与其他事物的关系之中, 是关系网络中的一个交汇点, 是“关系中的自我”。上帝把世间万物托付给人类, 是要我们关心和爱护它们, 而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去肆意掠夺。破坏、毁灭地球及其周遭环境就是违背上帝的旨意, 是不可饶恕的罪恶。海德格尔就一再强调人应该保护那块他从中获取事物并在其上从事建设的土地。因为人并不是自然的主人, 而是自然的“托管人”。同样, 世界既不是一个有待挖掘的资源, 也不是避之不及的荒园, 而是有待关心爱护与耕耘收获的大花园。

2“纯语言”与翻译文学

为了避免被分散在全地上, 世人彼此商量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 塔顶通天, 并以此颂扬自己的英名。后来, “耶和华降临, 要看看世人建造的城和塔, 耶和华说:‘看哪, 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 都是一样的语言, 如今既做起这事来, 以后他们所要做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我们下去, 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 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于是, 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到全地上, 他们就停工不造那城了。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 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 所以那城名叫巴别 (就是‘变乱’的意思) ”。 (1) 通天塔的轰然倒塌象征着“纯语言”像一个原本完美无缺的花瓶被突然打碎, 变成众多语言的碎片。从这个意义上讲, 人类各种语言之间存在着无法磨灭的亲缘关系, 因此, 当一种语言被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时, 两者间可以相互联结, 相互补充、相互融合。1923年, 本雅明发表了《译者的任务》一文, 以“纯语言”为基点展开对“语言与翻译关系”的论述。“纯语言”被用来指代人类在伊甸园中使用的原初语言, 是万物得以命名的语言。本雅明思想追求的不是行如流水般的, 毫无障碍的连续性和调和, 而是中断、停止、断点。“纯语言”否定了传统西方译学一直信奉的“忠实再现”的翻译论, 翻译在语言上互为补充, 在意义上相对独立。译作不是对原作信息的简单传递, 而是原作的“死后生”, 是与原作分离的非连续性独立存在。就像在生命的关联上, 生的表现对于其他生物来讲什么意义也没有一样。作为我的生之表现, 我的子孙是他本身独立的存在, 是与我无缘的非连续性存在。各种译作就像不断繁衍的生物, 在翻译过程中得以生成。本雅明的论述颠覆了传统翻译美学思想, 他认为译文与原文无所谓“忠实”可言, 翻译本身不再“求同”, 而应“存异”。

20世纪70年代, 保罗.德.曼对《译者的任务》进行了重新解读, 发现其中的基本思想竟然和后现代翻译观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遂将其诠释为后现代经典文本, 本雅明翻译思想也由此成为后现代主义翻译观的先声, 对后来的翻译研究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纯语言”的关照下, 原文与译文之间传统的复制模式, 转为平等互补的关系。翻译标准也由传统的“等值效应”变成意指方式上的相互呼应。一个最直接的例子就是, 《旧约》和《福音》的原著分别是用古希伯来语与阿拉米语撰写而成的, 倘若没有经过先被译为希腊文和拉丁文, 后来又译为中世纪和近代欧洲诸语言的漫长历程, 那么, 拥有两千年多年辉煌历史的犹太基督教文化就不可能产生, 而人们今天也就无法领略到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文学样态。从这层意义上讲, 翻译将原语文本从对一种语言符号的依赖中解脱出来, 使其在第二种语言和文化的语境下获得重生。原作的生命之花在其译作中得到了最新的亦是最繁盛的绽放, 这种不断的更新使原作青春常驻。 (2)

译者在实际操作中不可避免地要表现出某种价值取向, 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它决定了译作不再是对原作信息的简单传递, 而是原作的“来世生命”, 是与原作分离的非连续性独立存在。以“文学翻译”为例, 不同于普通文献资料, 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总是含有丰富的审美意蕴, 不同译者的理解各有千秋。要想尽可能地传递原作的内容和艺术精神, 就需要译者从各自的审美意识和创作经验出发, 结合另一种语言意境, 使之形象地得以表现。我们知道“文学翻译“传递的是一部诞生在异域文化背景下的作品, 是一种异常艰难的艺术再创造, 但正是在这一“再创造”过程中, 译作拥有了相对独立的文学价值。倘若艺术创作是诗人或作家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加工, 文学翻译则是对外国文学原著的艺术再加工。文学作品在被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时, 为了能使译文读者产生与原文读者同样的艺术感受, 译者就不得不参照译语的文化语境, 寻找能够有效促进译文读者产生审美阅读的语言手段。

符号学家卡西尔指出, 语言是人类文化得以创建的基础, 它代表的是一个民族建构世界的独特视角与思维模式。人类历史上没有两种语言拥有完全一样的语义功能, 即使是最小的语言单位, 要想在另一种语言里寻求意义功能完全对等的部分, 也是十分困难的。从某种意义上讲, 任何一门语言都是对世界的全新建构而非简单复制, 语言形式的独特性意味着由它建构的世界不可避免地会被烙上鲜明的文化印记。独特的语言形式表现的是从不同民族文化心理出发建构世界的差异, 它们之间不存在谁更接近世界本源的问题, 都有其存于世间的价值意义。我们只能坦然地接受与欣赏这些各具特色的语言种类。换而言之, 如果语言存在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复制或摹仿事物的既定秩序, 我们便很容易在多种摹本中, 绞尽脑汁地判断谁更接近本源, 并由此陷入是非得失的漩涡之中。

3 结语

《圣经》详细记载了有关人类起源的传说和犹太民族的发展史, 其中蕴含的种种寓意流传已久, 并深入社会各个角落。正如诺亚方舟的故事使我们感受到人在万能的造物主面前是多么的渺小与卑微, 巴别塔的传说让人们明白了造成世间多种语言共存, 导致交流障碍的根源所在;同样, 当人们提及亚当和夏娃, 伊甸园、生命树, 以及善恶树时, 脑海里必然会浮现出基督教中有关人类生命起源的情景, 进而联想到邪恶的蛇, 智慧树上的无花果, 和人之原罪等;不仅如此, 珈南———《出埃及记》中摩西眼里的“应许之地”也成了上帝赐予的永远也不能得到的礼物。随着时光的流逝, 这些充满奥妙的意象早已深深植根于西方人的灵魂世界, 深刻影响着他们对事物的认知模式和思想理念。由此, 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品味文学经典是中国学生正确理解西方文化的重要途径, 亦是英语学习不可或缺的一个关键环节。

摘要:现代英语教学应当注重对西方文学经典的鉴赏, 这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目标语的形成背景, 使他们对异域文化从最初的陌生到熟悉, 直至理解与接纳。《圣经》详细记载了人类起源的传说和犹太民族的发展史, 其中蕴含的种种寓意流传已久, 并深入社会各个角落。本文拟从语言艺术角度对《圣经》这一传世经典进行细读, 探索它对人类社会的过去, 当下、以及未来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文学经典,文化认知力,《圣经》,命名语言,纯语言

参考文献

[1] 圣经 (合本) [M].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 1996.

[2] 赵毅衡.新批评文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0.

[3] 朱维之.基督教与文学[M].上海:上海出版社, 1947.

[4] 刘意青.圣经的文学阐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如何培养幼儿一日生活常规下一篇:微项目学习法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应用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