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政策

2023-01-03

第一篇:财政支出结构优化政策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应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1. 逐步解决行政事业经费增长过快的问题

(1) 进一步精减机构,控制行政编制,提高行政支出效率。要严格控制政府机构的公共经费,

改革会议制度、公共用车制度和招待制度,减少会议费、车辆购置维护费和接待费支出,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2) 规范事业单位的财政经费供给。事业单位可分为三类:一是社会公益型,如基础教育、

技术推广等;二是准公益型;三是经营型。对这三种类型的事业单位,财政应保证社会公益型经费,对准公益型实行定额或定项补助方式,并适当核减部分经费,把经营型事业单位推向市场。

(3) 推行行政事业单位收支统管。按照贯彻预算内外资金结合作用、统筹安排的原则,保证

单位的预算外资金和其它收入主要用于弥补正常经费的不足和促进事业的发展,建立一套能全面、系统反映单位财务收支状况的报表体系。

2. 改革财政投资体制

经济建设主体应由政府转向企业,财政只进行涉及国计民生的公益性基础设施的建设。要从直接投入生产领域,逐步转移到为生产建设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上来,转向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公共服务项目,转移到共同需要方面来。要改革国家政策性投资体制,财政预算内投资不宜实行有偿使用的方式管理,宜采取无偿投资的方式;由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安排的投资,应采取国家资本金投入的方式。

3.优化社会文教支出

总的来说,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其中,基础教育基本上属于公共产品,整个社会成员都可以从中受益,具有正外部效应,其经费应全部或绝大部分由财政供给。高等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更多地带有私人产品的特性,其费用可由受益者来支付一部分。因此,按照公共财政理论,高等教育可以由政府来办,也可以由私人来办。对此,国家应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财政应为义务教育提供资金保证,为重点高校提供更多的财力支持。

4.逐步增加社会保障支出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很不完善,许多应由财政承担的社会保障由企业、行政事业单位负担。另外,社会保障支出划分不明确,支出比重低的现象仍然存在。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社会保障支出的投入力度,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加快失业保险制度改革,扩大失业保险实施范围,使各类城镇企事业职工都参加失业保险;尽快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体系;进一步深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建立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模式。

5.改革财政补贴制度

我国财政补贴主要包括价格补贴和企业亏损补贴两大类。目前我国补贴的比重仍然较高,随着市场机制逐步发挥作用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尤其是市场价格体系的日益完善,对现行财政补贴制度应进行清理和整顿,减少补贴项目,压缩补贴规模,规范补贴方式,提高补贴效益。

第二篇:13-财政税收论文-浅谈如何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

浅谈如何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

叶东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物流管理专业,南京 21004

4[摘要]正确的财政支出结构政策是国家调节经济与社会发展和优化经济结构的强大杠杆。针对我国当前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财政支出结构必须进行战略性调整,其核心是解决财政支出“越位”与“缺位”的矛盾,力求通过改革和政策调整,着力建立起一个支出合理增长、内部结构有保有压、能够有效地规范支出行为、管理方式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支出运行机制

[关键词]财政税收,财政结构,战略调整,运行机制

一、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应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1、加大改革力度,改变国家财政包揽过多的分配局面。

这方面主要应解决三个问题: ①大力削减对城市居民的有关福利性补贴。现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居民收入消费水平增长相当快,政府不必也没有能力再去承担对居民的庞大补贴了,必须彻底改革。有些补贴如近年来由国家统一出台的肉食、副食品、粮食等价格补贴,已经成为职工收入的组成部分,要结合工资改革将这部分“明补”改为工资。②治理和规范事业单位的财政经费供给范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事业单位并不都具有公共需要性质,财政不可能也不应该对其经费开支进行统包统揽,要将市场机制进入事业单位,针对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财务管理办法。一般地讲,事业单位按其服务性质,可以分为三类:即公益性的、准公益性的和经营性的。③对国有企业的亏损补贴制度进行改革。对一些特殊行业(如属于社会公共公益事业的水、电、城市交通、环境保护等)的价格和收费仍需由国家进行管理,还有一部分国有企业承担着政府特殊的责任,由此产生的亏损仍应由财政给予补贴。其它大多数属于竞争领域的国有企业,其亏损补贴则应随着企业改革的推进予以取消。

2、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控制行政人员和经费的膨胀。

从理论上讲,财政分配是为政府履行其各项职能提供财力保障,其中确保政府机器的正常运转是财政分配最基本的职责。但由于政府机器隶属于上层建筑,纯属非生产领域和消费性质,因此,无论是政府机器本身还是经费供给,都必须进行严格的总量控制。当前的问题在于,行政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改革,政府机器庞大,机构臃肿重叠,财政养人过多,行政管理费呈现出加速膨胀的态势,大大加重了财政负担。具体建议:①在财政内部全面实行“下管一级”的管理办法,也就是上级财政对下级财政的行政经费总量限额、行政人员编制及人均行政支出综合定额提出控制指标,进行动态考核,辅之以一定的奖罚措施。②下决心推进行政改革,精简机构,这是减少财政供养人员和压缩行政经费的治本之策。③建立有效的政府公务员系列的竞争机制。这不仅包括公务人员的公开考试录用制度,而且要逐步推

行机关干部的辞退制度,改变行政机关人员只进不出的现象,这样就把动力和压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这实际上是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

3、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财政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共性开支。

社会公共性开支涉及的面很宽,包括科技、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是代表社会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支出,也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财政支出结构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支出。①教育投入属于社会性开支,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财政支出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财政要继续把支持教育作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的比重。②社会保障是事关中国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个全局问题,需要纳入国家财政政策规划统筹考虑。为此,必须针对当前的问题,调整财政支出分配结构,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完善养老保障、失业救济及其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这是社会保障的三道防线,与国家财政都有密切关系。特别要看到,未来中长期随着老龄人口和失业群体的扩大,社会保障的资金需求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这无疑将对财政收支运行和分配格局产生深刻的影响。为此,财政必须按照公共财政要求,进一步调整现行支出分配结构,尽快使财政资金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同时相应削减行政经费和一般事业经费支出,从而真正把社会保障支出作为财政预算的一个重要内容。

4、着力强化国家重要产业和领域的财政投资,增强国民经济长远发展后劲。

在我国未来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仅仅重视社会公共性支出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政府财政的经济建设投资。今后的财政投资应改变过去“撒胡椒面”的做法,集中财力,用于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宏观调控最急需的方面。我认为,中长期财政投资的方向和重点主要包括下述几个方面:①支持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人类生产与生活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质载体和基本要素,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产业地位和战略地位。 ②着力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又是市场竞争中的弱质产业,世界各国大多都把农业作为政府的保护对象,而财政是政府保护农业的一个重要手段。 ③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科技进步与发展的支持力度。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为了加速社会生产力发展,增加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实现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今后必须采取措施,切实有效地强化科技投入力度,从而真正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总体构想

1.目标: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理论对财政支出结构的客观需要,并根据财政供给的基本范围以及需要和可能相结合的原则,我国近、中期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总体目标应为: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合理界定公共产品的内涵,明确政府职能,充分保障社会公共需要,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促进财政法制化建设。从财政支出职能结构来看,在现行支出结构的基础上,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应逐步下降,行政管理费支出比重降中趋稳,社会文教费支出逐步增加等。要逐步降低政府购买性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转移性支出所占比重。当然,财政支出结构的目标不是也不可能一步到位,需逐步实施,系统推进。

2.原则:在现阶段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①体现政府职能原则。财

政支出结构与政府职能存在紧密联系,政府职能的范围和方向决定着财政支出的范围和方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通过财政参与社会资源配置,弥补市场缺陷,为社会提供必不可少的服务。因此,财政职能必须服从于政府的职能,财政资金供给范围也要服从政府职能范围。②体现社会公共需要原则。我国财政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社会公共需要是公共财政理论的基石,规范财政支出结构应体现社会公共需要,财政支出范围应与社会公共需要相符。在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中,必须以公共需要为原则来界定和规范财政行为。③体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原则。效益涉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大都可由市场解决,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应特别注重社会效益最大化原则。政府应根据公共产品社会效益的不同,分层次、有重点地确定财政支出范围。④注重财政支出结构相互协调原则。财政支出结构的协调主要指结构内部各个要素的相互适应,是明确支出重点与非重点的平衡发展,而不是各个要素不分主次的平均发展。在不同的条件下,各要素在财政支出结构中的地位不同,有着明确的主与次、重点与非重点的分别。⑤体现财权与事权相统一原则。财政支出结构按行政级别划分有中央、省、市、县、乡各级财政支出,由于各级政府职责权限不同,财政支出范围也不同,即事权与财权应相一致。国家可通过立法等形式确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的事权,根据各自事权确定相应的财权。在明确财政职责范围的前提下,合理、科学地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支出范围。

3.总体思路: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前提是科学界定我国财政支出的范围,明确政府及财政应当承担什么事务,应重点支持什么,重点控制什么等等。因此,我国财政支出调整的总体思路可作以下考虑:①确保国家政权建设支出需要,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政权建设支出属社会公共需要支出,市场机制无法满足,只能由政府财政通过税收筹集资金予以解决。②增加社会保障支出。近年来,我国财政用于社会保障的支出逐年增加,但仍存在支出比重较低、社会保障覆盖面较窄的问题,这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级财政应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的投入。③加大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支持力度。社会公益事业具有较强的社会效益,私人投资者通常不愿介入或介入不充分,政府财政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支持,有利于促进社会事业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改善生活环境。④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产业的支持力度。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理论的客观要求,财政预算内投资要退出“竞争性”领域,逐步让位于市场,财政主要增加对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以及基础研究、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资。

要注重财政支出结构的制度建设。政策调整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一方面,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规范、科学、透明的支出管理方式,还需要进行支出管理的改革和创新,如切实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推行零基预算等。

第三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建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

http:// 2008年11月05日

财政部网站

财政部部长 谢旭人

财政支出的总量和结构安排,体现党的方针政策,反映政府活动的范围和内容,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大力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实现“五个统筹”、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有利于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

近些年来财政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重要进展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国家财政支出范围基本覆盖了政府、企业和家庭等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改革开放初期,国家财政加大了对农业、科技、教育等领域的投入,集中资金保证国家重点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四大以来,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增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公共财政要求,财政保障范围也相应进行了调整,逐步退出对一般性、竞争性领域的直接投入,着重保障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能。重点加大“三农”、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

党的十六大以来,财政部门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继续优化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倾斜,向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向困难地区、基层和群众倾斜,着力建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2003年—2007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资金投入累计达到1.6万亿元,年均增长17.8%,地方各级财政也相应加大了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2003年—2007年,全国财政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文化体育支出累计分别达到2.43万亿元、1.95万亿元、6311亿元和3111亿元,分别年均增长18.6%、14.9%、24.4%和16.5%,比上一个五年增长1.26倍、1.41倍、1.27倍和1.3倍。2007年,全国财政用于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环境保护支出合计达到1.82万亿元,占当年全国财政总支出的36.6%。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普通本科高校、高等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全面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推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实施,廉租住房保障制度基本建立等,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党的十七大召开以后,按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国家财政进一步加强了对民生等重点支出的保障。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达到5955.5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37.9%,主要用于增加对农民的补贴,大力支持农业生产,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国财政安排教育支出9081.95亿元,增长27.5%,保障教育优先发展;安排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684.33亿元,增长22.7%,重点支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就业等;安排医疗卫生支出2499.06亿元,增长25.6%,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财政支出的公共性、公益性特征日益明显。

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财政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还存在一些差距。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基础比较薄弱,社会保障总体上覆盖范围较窄、标准较低,且农村人口所占比例高,地区间、城乡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财政对民生领域的投入需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建设需继续加快。行政成本较高,一般性开支控制不够严格,影响财政对民生的保障力度。财政资金管理水平有待提高,财政支出绩效考评刚刚起步等等。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不断壮大财政实力,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立财政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

财政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把握好几个关系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长远发展。财政是党和政府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体制保障、政策工具和监管手段。财政部门支持社会建设既责无旁贷,又大有可为,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重要关系:

一是促进经济发展与推进社会建设的关系。经济发展是社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保证;社会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支撑。要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此基础上不断壮大财政实力,为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供坚实的财力保证。同时,财政要更加注重推动社会建设,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抓紧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为经济发展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财政要协调促进经济发展和推进社会建设,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是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的关系。我们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多、底子薄,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目前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而且发展很不平衡,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财政承受能力也有限。财政既要统筹兼顾,全面支持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又要突出重点,从我国具体国情和发展阶段出发,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财政承受能力,适当集中财力,着力支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优先保障基本公共服务需要,并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提高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保障水平。

三是财政支持和社会参与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改善民生,加快社会建设,既要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也要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具有明显的公益性质,直接关系社会公众利益和福祉,直接关系社会公平正义。要切实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作用,不断增强各级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财政保障能力,减轻群众在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住房等方面的支出负担。同时必须认识到,广大人民群众多样性、多层次和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不可能完全由政府(财政)直接提供。同时,公益性事业发展形式不是单一的,运行机制也各异,政府不应当也不可能包办一切。对能够通过市场满足的社会需求,要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尽可能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四是增加投入和制度建设的关系。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改善民生,既要增加财政投入,更要加强制度建设。不增加投入,社会事业就不能加快发展。而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增加的投入也难以有效发挥作用。要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同时,针对体制机制中存在的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问题,着力支持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民生保障的长效机制,确保取得长远效果,更好地促进社会事业发展。

总之,财政支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着力推进民生保障制度体系建设,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财政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主要措施

增加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建立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紧紧围绕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增加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一方面,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发挥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并与货币、产业等政策协调配合,促进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努力增加财政收入,不断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另一方面,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加大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支出,并根据社会事业发展规律和公共服务的不同特点,积极探索有效的财政保障方式,抓紧建立健全相关机制。

优先发展教育投入机制。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对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农村中小学学生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实现全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通过助学金、奖学金等形式给予资助。逐步探索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特困学生资助制度。进一步完善成本分担机制,逐步建立新型高等教育拨款制度,探索建立高校财务风险控制机制。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促进就业支持机制。增加财政投入,扩大社会保障基金规模,加快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支持建立应对体制转轨和人口老龄化的财政支持机制。全面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城市居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逐步提高社会保险基金统筹层次,合理确定社会保障待遇和缴费水平,完善社会保险费征管机制。认真落实减免税费、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职业培训补贴等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

医疗卫生事业保障机制。完善政府医疗卫生投入机制,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全面实行并不断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通过中央财政补助、地方财政补助、集体扶持和农民个人缴费等多渠道筹集资金,主要对农民住院及大病医疗费用给予补偿。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逐步将城镇非从业居民纳入覆盖范围。支持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并加强与相关制度衔接。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为目标,财政用于医疗卫生服务的补助从主要补助供方向主要补助需方转变,对供方的补助要由“养人办事”向“办事养人”转变,促进医疗卫生机构有序竞争和服务质量改善。灵活运用各种财税政策手段,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医疗卫生事业,推动形成多元化的医疗卫生服务市场。

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筹集机制。积极支持住房制度改革,并根据住房保障规划和计划,严格按照规定渠道筹措廉租住房保障资金,加大投入力度,特别是要确保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土地出让净收益切实按照规定用于廉租住房保障。

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合理控制行政成本。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制订完善一般性开支标准,推进服务型、节约型政府建设。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大对公益性事业单位的保障力度,支持具有经营性质的事业单位逐步走向市场。严格控制行政成本增长幅度,尤其是公务用车、会议经费、公务接待、因公出国等经费的增长,以及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和信息化建设项目,推进机关节能减排工作。超编人员不得纳入工资统发范围,擅自增设的机构不得纳入预算保障范围。中央和省级单位要全面推广应用公务卡。牢记“两个务必”,严肃财经纪律,坚决反对大手大脚花钱和铺张浪费行为。通过压缩一般性支出,腾出财力增加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支出。

财政管理的过程实质上是发挥财政资金作用的过程。财政管理水平直接影响财政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效果。在加大民生领域投入的同时,要努力推进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通过推行支出绩效评估、加强监督管理等措施,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充分发挥财政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作用。 思考:

1. 近年来,民生财政受到理论界和政策界的广泛关注,公共支出向改善民生倾斜。如何理解民生财政?民生需求有没有层次性?

2. 在财政支出中,如何处理好重点工程与民生工程之间的关系?

第四篇:2012年上半年安康财政收入较快增长财政支出结构优化

2012-7-19 9:10:00陕西统计局

上半年,安康市大力支持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财政收入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同时,财政支出进度进一步加快,支出结构进步优化,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

一、全市财政收支运行情况

1、财政收入大幅回升,实现了“双过半”。6月,财政收入较上月大幅回升,当月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3亿元,上半年增长22.5%,与一季度和上月相比分别提高8.5和12.2个百分点,为今年上半年最好水平。

1—6月份,全市市级口径财政总收入完成29.4亿元,占年初任务的58.8%,比上年同期增收5.5亿元,增长23.2%。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1.2亿元,为年预算的54.7%,比上年同期增收2.1亿元,增长22.5%。

2、税收收入增长提速,大部分税种实现较快增长。今年前五月,税收收入持续负增长,截止6月底,税收收入止跌回稳,累计完成7.1亿元,同比增长6.1%,比一季度增速提高了17.5个百分点。全市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11.3%、28.0%、29.2%。

3、非税收入增收贡献突出,成为拉动财政收入增长的重要支撑。1-6月非税收入完成

4.1亿元,增长66.1%,拉动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7.99个百分点。

4、财政支出进度加快,重点支出保障到位。1—6月份,全市一般预算支出完成62.3亿元,增长18.7%,占全年预计支出的47.2%。其中市本级完成6.4亿元,增长4.%;县区完成55.9亿元,增长20.6%。一般预算支出按照积极财政政策的要求,更加注重扶持经济和改善民生,其中:教育支出16.95亿元,增长25.7%;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5.53亿元,增长26.1%;医疗卫生支出6.52亿元,增长11.7%;农林水事务支出6.43亿元,增长7.8%。

二、财政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财政增收压力大,收入质量有待提高。上半年全市财政收入虽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但增收后劲不足,收入质量下滑较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受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和国家财税政策变化影响,财政收入增长不确定性增加;二是部分企业经济效益下滑与税收较快增长的局面并存,涵养税源的任务加重;三是财政收入增长主要是非税收入和一次性收入的拉动,缺乏持续性;四是收入质量不高,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63.1%,比上年同期下降9.7个百分点。

2、财政压力前所未有,市与区县财政十分困难。安康市各级财政均为吃饭财政,供养人员多,财政负担十分沉重。工商质检等部门下划后,增加了大量供养人员和经费支出。加

之各类社会事业重点工程建设以及民生工程覆盖面拓宽、标准提高,对财政资金配套需求不断增大,同时,各种政府性贷款的压力最后都反映到财政,今年全市财政收支矛盾突出问题前所未有。

三、建议和措施

1、认真抓好财源建设,确保完成全年收入任务。进一步把握形势,切实增强紧迫感和忧患意识;着力培植税源,积极争取引进一批高附加值项目,产业升级项目和龙头带动项目在安落地建设;充分挖掘增收潜力,灵活运用和把握财税政策,创造宽松的财税环境,以壮大财源税源。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强财政保障能力。坚持“统筹兼顾、有保有压、注重民生”的原则,积极调整支出结构,合理安排和调度财政资金。

3、切实加强政府性投资及政府性债务监管,努力化解财政运行风险。一是对所有政府性投资和债务包括担保性债务要摸清底子,建立台账,从各个环节坚强管理;二是严格债务审批管理,从严控制债务规模,合理控制债务结构;三是充分发挥财政监督职能,通过监督促进规范管理,建立良性发展机制。

第五篇: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财政支出结构合理化的改进措施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现状存在的问题 及财政支出结构合理化的改进措施

财政支出结构,是指各类或者各项财政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也称财政支出 构成。财政支出规模与财政支出结构二者是紧密联系的,许多学者在研究财政支 出规模增长趋势的同时也研究了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的趋势。

2011 年中央财政对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 4403.16 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的 8.1%,但这与发展中国家的 25%—30%、发达国家的 30%—50%差之甚远。对社会 文教、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也不足,2011 年在文化体育支出 380.52 亿元, 仅仅占全国财政支出的 0.7%。这不仅使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和力度弱化也不利 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目前我国财政支出存在需求压力大,规模不断膨 胀,收支矛盾加剧,框架不合理,财政支出管理方法落后等一系列问题。

(1)财政的支出范围不够规范。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虽然打 破了财政统收局面,但依旧存在往昔的国家承揽一切的分配思想和财政统支的现 象,财政的支出范围并无相应的大幅调整,在很大程度上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 财政支出分配方式。具体表现是:财政的资源配置定位模糊,财政支出责任与职 能范围没有根据市场经济发展需求进行相应调整。

(2)经济建设支出占比偏高。我国的经济建设支出内部框架不大合理,政府 参与的竞争性、经营性项目过多,即用于生产性的支出偏多,而用于基础设施、 公用事业等方面的支出不足。显然从公共财政总体上及国际比较的角度看,我国 经济建设支出的占比仍然较高。在经济事务上的财政支出,2008 年已达到 21.2%, 在财政支出中的占比最高,远远高于发达工业国家 5%~10%。这几年应对国际金 融危机,政府的经济事务支出占比有增无减。

(3)行政支出占比严重偏大。我国行政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占比处于一个较 高的水平,而美国、德国、英国、韩国、加拿大等经济发达国家仅占财政支出的 10%以下。行政支出的增长有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增长的合理性的一面, 由于机构臃肿、财政供养人员过多以及普遍存在的行政事业部门公用经费支出的 浪费,以至于增长过快、占比过大。2005 年,我国各级行政机关用于公车、接 待的费用已经高达 6 千亿元,占当年国家财政收入的 20%,相当于全民教育投入 的 5 倍。随着国家反腐倡廉力度和公车治理力度的加大,行政管理费增长势头得 从 到遏制, 2006 年到 2009 年在全国财政支出中的占比趋于下降,但此后又有反 弹。据估计,近两年公款吃喝、公车消费、公费出国“三公”支出每年高达 1 万亿元左右。过高的政府运行成本和过高的行政支出占比,对加快我国经济发展 极为不利。

(4)文教卫生支出占比上升缓慢且明显偏低。我国文教卫生支出在财政支出 中的占比一直处于较低水平,而教育支出占 GDP 的比重多维持在较高水平,美国、 日本更是占 20%以上,而我国的这一占比较低,在 4%以下。这不仅与发达国家相 比处于极低的水平,也与我国的经济增长极不适应,可见我国对教育的重视和支 持程度尚待提高。在医疗卫生支出上,我国也处于支出程度较低的水平,占 GDP 的比重仅为 1.35%。

(5)农业支出实际占比偏低,调控不力。最近几年虽然中央对农业的发展一 直比较重视,中央财政农业支出在本级财政总支出中的占比是上升的,然而不少 地方财政则为了本地区经济的片面增长,一再减少对农业的投入,而主要把资金 投入到投资少、见效快的其他产业上。又由于地方财政占比大,所以尽管中央一 再提高财政农业支出的占比,但一些深入农村了解实情的人发觉,很大部分财政 农业支出都是有名无实,没有真正到位,农业支出实际占比存在下降势头,这对 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极为不利。

(6)社会保障支出明显不足。我国目前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占比不 足 15%,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较低水平,才接近西方发达国家 20 世纪 60 年代的水 平,但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却还不如当时的西方发达国家。

总之,目前我国财政支出框架很不合理,这一方面使国家重点建设滞后,资 源配置效益下降,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增强,影响了国民经济框架优化的进 程。另一方面,使国家财政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日益减弱。优化财政支出框架, 是提高财政管理水平与效率的主要内容,也是摆脱财政困境,建立稳固、平衡、 强大的国家财政的必然选择。因此,必须要优化支出框架,科学确定支出重点。

优化从财政支出的基本依据和基本方针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财政支 出应该体现“规模适度、框架合理、功能健全、导向明确、效用显著”的特点。 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对我国现行财政支出机制与框架进行合理调整和改进。

(1)整合公共财力资源。财政支出应坚持统

一、高效原则,使预算内外财政 资金由政府统一支配。取消行政收费的专户储存和专户使用性质,实行统一入库、 统一管理,政府集中使用,从根本上解决政府财政经费相对紧张与各收费部门经 费宽裕的不合理现象,将有限的财政性公共资源用于社会急需的公共领域。

(2)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由于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框架涉及财政系统中的各 级财政部门支出状况,如果不对现行财政体制进行适当调整,不能实现纵向财力 框架的优化,对于许多相对困难的基层财政而言,根本不具备调整和优化横向财 政支出框架的财力基础。有鉴于此,我国应该在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公共职责与 公共权限的基础上,按照财权与事权相统一和财力均等化原则,适当调整我国分 税制和转移支付制度的内容,尽快完善我国财政体制。

(3)继续推进经济体制、行政体制、事业投融资体制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的 费用类别框架。从今后发展来看,我国应根据经济体制、行政体制、事业投融资 体制改革进程,从财政支出框架的存量和增量调整入手,适当压缩经济建设费支 出,适当控制和压缩行政管理费支出,适当增加财政的社会公共事业支出,进一 步提高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水平,适当提高财政的国防经费水平。

(4)优化财政购买性支出的公共领域资源配置。从当前和今后发展来看,为 了发挥财政购买性支出的优化公共领域资源配置功能,不仅需要进一步拓展政府 采购制度的适用范围,健全政府采购机制,而且必须通过制度改革,限制职务消 费的浪费现象。

(5)加强财政转移性支出管理,按照经济原则和伦理原则,合理规划财政转 移性支出的范围、类别和幅度,通过提高财政转移性支出的透明度,加强社会对 财政转移性支出监督。一是必须拓展财政的社会保障支出的公共受益范围,逐步 将社会保障由城市延伸到农村。二是财政补贴必须退出普遍性的“变相福利”误 区,按照经济原则和伦理原则,合理规划财政补贴的受益范围,明确财政补贴的 受益对象。三是为了体现税收优惠的经济原则和伦理原则,有必要借鉴国际经验, 建立我国税式支出预算控制制度。

(6)按照预算公开性原则,提高财政支出透明度。只有将财政支出置于社会 监督之下,才能有效遏制财政资金的不合理花费现象,促进财政支出框架不断优 化。针对我国各级政府财政支出的公开性和透明度相对较低的现状,必须进一步 提高财政支出透明度,建立健全政府资金信息公开制度。 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创新财政支出管理办法,严控行政支出。为了提高政府 行政效率,增强财政调控能力,必须从多方面采取过硬措施,深化支出改革,创 新管理方法,严控行政支出,推进节约型政府建设。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财政支农政策培训资料下一篇:初中作文如何写出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