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教学反思

2022-12-18

第一篇:部编版六年级教学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

六年级下册教学反思汇总

1

北京的春节

这篇课文写得很有感染力而且很细致,和学生的生活能够紧密联系起来,所以在教学中我多次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在教学中,从整体入手,抓大放小,在学生理清课文顺序、分清详略重点之后,放手让学生自学最感兴趣的部分,充分发挥他们主动性的同时,也不忘教师的引导作用。本课不足在于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学生们的阅读面不够多,不够深,没有对文人们的风格形成一个印象,不能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在后面的教学中我会推荐一些短的风格明显的小说或小小说给学生,鼓励学生在课外多看,拓宽知识面。

2

腊八粥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分析人物的语言描写作为一个重点带领学生重点品析。为了让学生体会更准确,我也采用了分角色朗读对话的形式,以读促悟。课文的一个特点是详略得当,在教学时我也按照这个结构进行讲解,比如“等粥”这一部分是详写,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等粥”时人物的急迫心情,我将这一部分分为四个小部分进行讲解,这样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本课的主要内容。不足的是本课没有更多的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在讲解生字书写方面不充分,这在以后要改进。

3

古诗三首

本课是三首古诗,分别描绘了三个节日。在教学时,针对诗歌不同的内涵,采取的教学方式也不同。比如像《寒食》这首诗,学生自行理解诗人的不满和委婉的讽刺就比较难,因此这里我是先带领学生理解诗意,然后补充诗歌背景,再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讽刺。像《迢迢牵牛星》的情感则相对比较直白,我采取提问的方法启发学生在诗中找出答案。总体上学生比较配合,课堂效果还不错,但是如果对诗歌中蕴含的传统习俗讲解得更充分一些会更好,更契合单元主题。

4*

藏戏

这是一篇民俗散文,语言丰富多彩、生动传神,颇具文学色彩。因为本文在语言上的这一特点,而且,藏戏对我们师生而言是一种很“新”的文章,所以我采用了合作学习的方法。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但是具有很高的可读性。让学生采取多种方法读,再一起了解课文的内容、写作顺序、语言风格等。本文是按事物的几个方面顺序来写,内容清晰,分“藏戏的形成”和“藏戏的艺术特色”两方面来介绍的。在教学时,比较详细的讲了“藏戏的艺术特色”

对于藏戏的形成则只是让学生了解藏戏形成的过程。这样的详略处理,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课文的重难点,师生一起合作探究,学生的课堂参与率有极大的提高。

5

鲁滨逊漂流记

要使学生感悟鲁滨逊面对厄运的积极人生态度,并从其荒岛独立生存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关键在于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熟悉鲁滨逊战胜困难的经历。为此我在教学中注重让朗读贯穿教学始终。多种形式的朗读阅读,从读中感悟,有效地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后,学生不满足这些只字片语,找来原著进行阅读。

6*

骑鹅旅行记(节选)

本课是略读课文,因此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导入本课的时候我放映了《骑鹅旅行记》的动画片片段,这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按照课文脉络,了解尼尔斯变小之后寻找小狐仙的遭遇,在这个过程中分析课文语言,体会童话故事的有趣。学完了本课,学生们对《骑鹅旅行记》产生了很大兴趣,课外都有阅读,这也达到了教学目标。

7*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在本课教学中,我抓住关键的中心问题进行讲解,先让学生默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逐步体会主人的角色形象。学生们在读完课文后都对汤姆有如此有趣的经历表示兴趣,对原著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致,纷纷表现出阅读的热情,对主人公的经历有了各种猜想。本课的教学中还是有几点值得夸赞的,紧抓提议历险对教材的梗概部分进行梳理,配合板书一目了然。抓住文中的精彩词语,让学生感受马克·吐温文学大师的写作技巧。

8

匆匆

《匆匆》创作于二十年代,在表达上与现代文章有所不同,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读。但文中运用了各种修辞方法,而且大多数句子都是一些短句,适合朗读,因为教学设计时,我力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本课,我主要以读为主线,和学生一起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及探究它的表现美;使阅读中领悟到的语言表现形式迁移到了写作。用“在……的时候,……从……过去”,练习说话,创新运用,以表达学生读文后的独特感受。我认为做得不够好的是交流不够。

9

那个星期天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体会“我”的心情的变化,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采取小组接龙的方式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本课细节描写很多,因此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细节描写的作用。我按照划分的课文层次,重点分析了第2-6自然段中的词句,既有提问,也有讨论交流,多种方式并举,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内容

10

古诗三首

授课时注意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按知诗人、解诗题、看注释、解诗意、悟诗情的步骤,帮助学生理解。同时,让学生搜集诗人生平和事迹,融入到自主学习古诗之中,更好地学习古诗,借助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入情入境,体会诗人的高洁和坚守,更好地理解诗中包含的情感。

11

十六年前的回忆

这篇课文流畅质朴,课文中凝聚的情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激发。在讲解课文时,我指导学生去读去思考,去感受文中让他们印象深刻的地方。学生参与文本后,感受到了作者的感受,被李大钊同志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震撼。这篇课文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明白这种革命精神,所以我并没有将课文割裂开,而是整体感知,再重点讲解李大钊同志面对敌人的表现,以便学生更好的理解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

12

为人民服务

这篇课文篇幅不长,但是一直以来学生读起来都比较费劲。课文中的时代背景离现在的学生生活比较远,所以在教学时我先仔细讲张思德同志牺牲的事,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再让学生自主阅读,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谈体会和感受,使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主动分享自己喜欢的段落,大方讲述自己的感悟。我还采用了对比教学方法,列举学生熟悉的人物,让学生判断生死是否有意义,引导学生去谈和感受生死的意义。在课上我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革命先烈的故事,深刻体会为人民服务,这样,学生对文章的中心印象更加深入。

13*

金色的鱼钩

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但故事性抢。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找出感受最深的部分进行朗读,在学生了解了课文主要内容后,撇开枯燥的分析,直接抓住最动情的文字指导朗读。在教学中有两个做法很有效果。一个是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强,让学生分享自己感受最深的片段,说出自己感动的理由,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表达,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另一个是充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整堂课学生能自由地默读、感受、思考和表达。

14

文言文二则

在教《学弈》时,我重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把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通过朗读训练、互动学习,享受文言文的乐趣。文言文与现代汉语有部分区别,我们必须为学生创设优良的阅读情境,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课文,学生不仅对文言文产生兴趣,还自主总结了朗读方法,学习时主动性更强。我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探究时间,字斟句酌弄清意思,对一词多义的字比较归纳,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寻找发现。有了《学弈》的基础,学生在学习《两小儿辩日》轻松了很多,能积极参与课堂。

15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本课我力求让学生自主学习,达到因学文而心有所动,对于科学家们从“疑问”到求得“真理”的过程的复杂性,在教学中,我重在引导学生关注“敏感地意识到”“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以及“反复的观察实验”等句子,回扣课文第二自然段,使学生在学习了具体事例后自然领悟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感受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突破了教学难点。积累词语、有启发的句子,学生也非常自然地接受参与了。

16

表里的生物

这篇课文叙事生动简单,运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易于学生理解和学习。我让学生自主在课文中寻找描写的句子、总结课文运用的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比赛朗读更是让学生自主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在探讨人物形象时,不少学生因为了解,对人物形象总结的很全面、客观。在深入了解了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作用后,在练笔时学生都运用了心理描写,达到了学习目的。

17*

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

这是一篇科幻小说,对学生而言相对陌生,内容虽然好懂,但是并不受学生喜欢,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并不强。我设计了一个畅想未来的环节,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教学时,让学生来当小老师,轮流给同学讲解课文,让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让喜欢科幻文的学生分享他们喜欢的科幻故事,勾起了学生兴趣,产生对科幻文的好奇。在通过语言了解人物性格时,学生的积极性高了很多。部分学生感受到人物对话使他想到了他的朋友,从而领悟到了对话描写的魅力。

第二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计划 本学期我承担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工作任务,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追求,增强职业道德,掌握教育规律,拓展学科知识,强化专业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过程。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制定本学期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为指导,使道德存在于儿童的内心,使法治原则为更多儿童所了解和遵守,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懂法守法,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社会规则,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本学期将一如既往地扎实落实思品学科的各项常规工作,提高教学效率,同时加大学科科研力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科建设。

二、常规教学 ㈠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围绕公民与国家的关系的生活主题,以法律和宪法精神为主线,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基本制度、国家机构等内容贯穿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1.通过第一单元《我们的守护者》的教学,感受到法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生活中法律是不可或缺的。只有懂法、守法生活才会和谐美好,让学生体认宪法的核心价值,初步理解宪法精神 2.通过第二单元《我们是公民》的教学,着重讲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并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是了解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依法行使权力,依法履行义务。

3.通过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家机构》的教学,识记国家机构的含义、组织体系、设置。着重讲宪法规定国家制度,宪法将国家权力赋予国家机构并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4.通过第四单元《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的教学,体会自己受到的法律特殊保护,增强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了解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的专门法律,知道未成年人受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内容,及其在青少年成长中的地位。。

㈡教学资源分析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生活性;

(2)开放性;

(3)活动性。材力求体现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现实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和活动性原则。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要求和本套《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教材将以主题单元形式展开,并重点突出以下特征:

1.从儿童真实生活出发实现学科内容的整合 教材不是从传统德育的规范体系或德目体系展开学习内容,而是着眼于儿童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从学生生活原型出发,重新融入儿童生活之中,有机整合为学习主题。

2.强化教材的生活指导职能 教材试图“以适应儿童现实生活为起点,帮助儿童实现高质量的幸福生活”作为一以贯之的编写线索和基调,围绕“如何发展儿童判断、选择、适应、超越的能力,以争取个人幸福、社会有用性和更广泛的人类福祉”的生活教育主题,突出教材的生活指导意识,发展儿童对幸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一方面通过现实情景的捕捉和再创造,让儿童感受生活的美好和快乐,激发热爱生活的情感;

另一方面通过引入儿童生活中的典型问题,鼓励儿童自己在探寻问题解决方案过程中,参与生活、创造生活,展示儿童多样化的个性和丰富的智慧,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3.以活动型教学为主要特征的过程导向设计 为切实地引导活动型教学的开展,教材设计将改变传统教材编写中以教师的“教”组织教学过程的设计思路,消解以“预成的学习结果”为核心的教材组织模式下课文加练习的刻板结构,将活动型教学中学生的活动过程作为设计的主要依据。因此,教材试图从学生的学习行为出发组织主题单元,促进自主活动,在学习活动的渐次展开中,引导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里呈未分化状态的整体学习状态和学习需要,使学生能在活动的不断演进过程中实现原来被课程目标割裂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目标的自然统整。

4.让教师和学生走进教材,保持教材的弹性和广泛适用性 各主题单元均选择具有通用性的、可供师生具体真实地参与的活动题材,使教材成为师生开展活动的指导,从而将各地具体而微的自然、人文资源和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师生的经验和兴趣等等都纳入课程资源体系,为师生在活动中进行二次开发留有空间。

㈢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六年级学生共有XX人,其中男生XX人,女生XX人。孩子经过一年的学习后基本懂得了学校生活规则,初步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多数学生文明有礼貌,能遵守课堂学习规定,能积极学习,能安全健康地学习生活。还有少数学生比较顽皮,自我控制能力差,在课堂上、集体活动中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甚至个别孩子有模仿社会上不良言行的现象。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现有情况调整教学,用不同的方法开展教学,激励所有孩子努力学习。

㈣教学方法设计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道德概念和行为要求于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之中。

2.利用插图,图文对照,边看边说边想,帮助学生理解。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以孩子们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为抓手,以实际生活案例为依托,突出正面引导,让孩子们在学习中体会到法治让生活更美好。

4.结合大队部的各项活动进行教育。

5.充分利用教学用书中的儿歌及小故事穿插于课堂教学中。

6.领略大自然的美,了解社会的繁荣,培养学生的环境素养。

7.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采取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形式多样等方式,引导孩子们通过学习,从不同角度、侧面感悟和践行核心价值观。

8.课程中积极发挥绘本生动活泼、有趣有启发性的作用,引导孩子们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讲述或者表演等形式,自然而然地懂得其中蕴含的规则、法理等,使教学从课堂延伸到学生更广阔的生活领域,做到实实在在的知行合一。

㈤教学进度与课时分配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进度表 章 节 题 目 课 时 自 至 备 注 第一单元 我们的守护者 6 1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2 2 宪法是根本法 2 第二单元 我们是公民 6 3 公民意味着什么 2 4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2 第三单元 我们的国家机构 6 5 国家机构有哪些 2 6 人大代表为人民 2 7 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 2 第四单元 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 6 8 我们受特殊保护 2 9 知法守法,依法维权 2 期末复习 一、教学指导思想 本册教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思想主轴,全景展现中国腾飞的历史进程、取得的伟大成就、面临的时代挑战和作出的积极应对,引导学生心怀祖国,倾听、讲述和思考中国故事,感受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与传递中国力量,追梦出彩,共享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做自信中国人。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积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前瞻性要求与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法治素养提升、健康人格形成的基本规律相结合,努力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命题。

二、学生情况分析 进入九年级,学生感受、认识和参与生活的范围不断扩展,思想水平和情感能力快速提升,对国民身份认同的心理需要日益凸显,“做一个怎样的中国人”逐渐成为这一时期青少年思想和精神发育的核心主题。从九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品德发展需求出发,在不断扩展的生活场域中聚焦“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将“我”的生命感受与国情、法律、心理健康和道德诸领域的知识相融合,推动学生对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所生发出的不同主题开展深度学习,在自我探索与自主建构的基础上对这些价值观念逐步认同、接受和内化。

三、教材编写遵循的原则 1.关注生命教育,引领生命成长 2.基于学生实际,由浅入深 3.关注学生的生活,注重体验 4.针对学生的问题,在对话、探究的过程中引领 四、教学任务读懂教材,用好教材,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使命 1、认真研读、挖掘教材,充分做好教学准备 教材对教师专业化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教材中的一些主题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如生命教育、自我探索,需要教师加强相关理论学习,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内容,领会编写者意图。(教材中暗含了大量方法指导,如思维导图) (1)尊重教材 ◆尊重教材,基于文本又不拘泥于文本。

◆尊重不等于封闭,新教材能激发新问题、新思考、新讨论、新实践。

(2)深读教材:立足编写依据读懂教材。

◆一个使命◆一条主线◆三个逻辑统一◆上册八个主题 (2)深读教材:立足课程目标读懂教材 (3)立足学生发展特点读懂教材 ◆国家意志和学生经验、认知之间的矛盾 (4)立足多维方式读懂教材 用结构方式读懂教材(从教材结构——单元结构——课结构) 2充分利用教材栏目,关注学习过程 道德与法治教育特别强调学习的过程性和实践性,强调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体验、辨析与践行中生成知识,提升能力,形成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教材设计的栏目为教学活动过程的顺利展开搭建了很好的脚手架。

3、增强情境体验与对话,提高教学开放性 教材的编写力图促使教师和学生能够与教材设计的内容与问题情境产生一定的共鸣或思想冲突,能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真实的内在体验、感受进行对话,而不是仅仅浮于表面形式。这样的对话无疑会增强课堂的开放性,如何对课堂生成部分进行恰当的承接、整合、转化,是对老师的挑战。

4、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拓展教材,开发资源 基于学生、教师、学校和地区实际,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开发教学资源,努力实现教材的严肃性与教学的活泼性的有机统一,教材的相对稳定性与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性的有机统一,教材功能的发挥与学生成长的有效对接。(譬如,方法与技能的拓展) 5、提升专业素养和品格修养,保障课程有效实施 教材对教师专业化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教材中的一些主题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如生命教育、自我探索,需要教师加强相关理论学习,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内容,领会编写者意图。(教材中暗含了大量方法指导,如思维导图)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及措施 1.树立正确的教学观,以培养人为目的,为人师表,寓教于乐,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教师要充分利用我校有限的多媒体资源。精心组织课堂教学,精心组织课外实践活动。

2.按学校的要求,认真备课。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知识、备教法,做到心中有书,熟练掌握教材,努力学习。深入钻研教材,深入分析学生情况,确定好教学环节的重点难点,科学安排教学过程。

3.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讲课时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精讲多练,及时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训练,提高起综合运用能力,同时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

4.搞好学生课前预习,让学生提前对课文有大体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做到课堂有练习、课后有作业,并且当堂的知识当堂消化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搞好课前、课中两个提问;

做好课堂、单元、期中、期末测验的准备及分析总结工作 5.认真做好后进生的工作。以鼓励为主,不轻易批评。帮助学生分析原因,建立自信心,做到因材施教,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与策略,提高其学习兴趣。

6.虚心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多听课,不但要多听本课老师的课,还要多听其它学科老师的课,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

六、具体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起止时间 教 学 内 容 备 注 1 9.1—9.2 与学生交流九上道德与法治教材 1.1坚持改革开放 2 9.5—9.9 1.2走向共同富裕 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 3 9.12—9.16 2.1创新改变生活 2.2创新永无止境 4 9.19—9.23 第一单元复习及测试 3.1生活在民主国家 5 9.26—9.30 3.2参与民主生活 活动搜集总结增强民主意识的具体做法 6 10.3—10.7 4.1夯实法制基石 4.2凝聚法治共识 7 10.10—10.14 5.1延续文化血脉 5.2凝聚价值追求 8 10.17—10.21 认真阅读经典,与同学交流读后体会。

6.1正视发展挑战 9 10.24—10.28 6.2共筑生命家园 处理同步作业 10 10.31—11.4 7.1促进民族团结 7.2维护祖国统一 11 11.7—11.11 第二单元测试 期中考试 12 11.14—11.18 讲评期中试卷 8.1我们的梦想 13 11.21—11.25 8.2共圆中国梦 处理同步作业 14 11.28—12.2 第三单元小结与测试 讲评单元测试卷 15 12.5--12.9 第四单元小结与测试 讲评单元测试卷 16 12.12—12.16 期末复习测试 17 12.19—12.23 复习备考 18 12.26—12.30 复习备考 19 1.2—1.6 复习备考 20 1.9—1.13 复习备考

第三篇:《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时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

2.学会分析记叙文段落中的细节,学习结合动作来描写人物神态的方法。

3.掌握说明文的逻辑特点,学习用有条理的表达方式表明自己的想法。

4.利用教材中形象的插图帮助学生感受诗歌描写的春景,朗读并背诵古诗《春日》。

【教学重点】

能根据不同类型的文本选择不同的阅读策略。

【教学难点】

分析段落细节,并学会根据不同的文本或不同的写作目的进行仿写。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1.带领学生梳理、回顾本单元学习的三篇课文,激发学生思考:你们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什么?哪篇文章中的哪些细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1:在学习《竹节人》这篇课文的时候,有几个阅读任务是要找到与这个任务相关的段落去进行分析体会的。

生2:《竹节人》中,“我”和小伙伴们玩竹节人痴迷到上课都忍不住偷着玩的细节,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生3:《故宫博物院》篇幅很长,我学会了要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去选取相关的材料进行阅读。

生4:在学习《宇宙生命之谜》的时候,我学会了与问题相关的内容要细读,关联不大的内容可以略读。

生5:我还知道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可以选取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整合概括。

2.看来,同学们通过这三篇课文的学习,学到了不少阅读方法。请同学们齐读交流平台中的三个同学的心得体会,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到底学到了什么吧!

课件出示:

学习了这个单元,我知道了要根据目的选择合适的材料。如,要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应该重点阅读材料一、材料三和材料四。

课件出示:

读文章时,与阅读目的关联性不强的内容,不需要逐字逐句地读,这样可以提高阅读速度。如,带着“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这一任务读《竹节人》,有关玩竹节人的有趣经历这部分内容,浏览一下就可以了。

课件出示:

我逐渐养成了一个习惯,读书时先想想阅读的目的,再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

3.生齐读。

4.生交流。

5.师进行总结:

课件出示:

读书时,思考阅读目的,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选取合适的阅读材料。

阅读时,重点阅读、快速浏览、略读相结合。

二、词句段运用

(一)写话训练。

1.学生自由朗读以下三句描写人对某事入迷的样子的语句,圈出当中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

课件出示:

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

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

课件出示:

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在跟谁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塑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舒了一口气。

2.学生分组汇总圈出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每组派代表分享这些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

(1)第一段:

摆:表现玩竹节人的阵势大。

攒着:涌向一个点,说明大家都被竹节人深深吸引,围成一团。

跺脚拍手:表现了同学们观战时激动的样子。

咋咋呼呼:声音描写,表现同学们随着竹节人游戏的紧张气氛变得激动起来。

(2)第二段:(学生小组做动作演示)

伸长脖子:描写出后面的同学好奇张望的样子。

从肩膀上探过来:生动表现出大家唯恐错过游戏过程的样子。

(3)第三段:

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写出罗丹纠结的样子。

叽里咕噜:声音描写,表现罗丹的投入。

眼睛闪着异样的光:将眼神的变化写出动感。

踩得吱吱响:用地板的声音表现出罗丹激动的样子。

手不停地挥动:手脚并用,富有戏剧性。

痴痴地微笑:表现出罗丹的愉悦。

吁了口气:一系列激动过后,罗丹终于从“迷”的状态中走出来。

3.朗读这三段话,再次感受人物入迷时的生动场景。

【设计意图】

通过具体分析三个场景当中的动作、神态描写,学习记叙文段落中的细节描写,让表达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4.播放一段有关人“着迷”的视频(2分钟左右),让学生根据这段视频,用3~5句话描写人物的状态。

【设计意图】

语文课堂将读写相结合,能让学生快速的学以致用。

(二)表达训练。

1.学生快速阅读例句,理解加点部分在段落中的作用。

课件出示:

人们认为天体上若有生命存在,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一般应在-50—15℃之间;二是必要的水分,生命物质诸如蛋白质、核酸的活力都和水紧密相关,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三是适当成分的大气,虽然已发现少数厌氧菌能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生存,但氧气和二氧化碳对于生命的存在是极为重要的;四是要有足够的光和热,为生命体系提供能源。

生:有了加点的词语可以使表达更有条理性和逻辑性。

2.师生总结出此类表达的特点:“观点

+

原因一

+

原因二……”

3.生根据“竞选班级体育委员”和“向妈妈请求,每周三放学后踢一会儿足球”这两个语言环境,按照说明文的逻辑格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示例一】我觉得担任体育委员必须具备以下几点素质:一是要有良好的身体条件,体育成绩优异;二是要有强烈的责任感,热心地为班集体做贡献,能够为老师和同学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三是组织能力强,声音洪亮。我觉得自己非常符合以上几点,可以胜任体育委员这一职务。

【示例二】妈妈,我希望每周三放学后能踢一会儿足球。首先,我特别喜欢踢足球;其次,踢足球是一项非常好的运动,能锻炼身体;最后,我向您保证,我一定会按时完成作业,绝对不会影响我的功课。请您答应我的请求吧!

4.师点评。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熟读并背诵。

2.感受这首诗所描绘的春光美,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关于春的词语。

课件出示:

春回大地

春光明媚

春光融融

春光旖旎

春色怡人

春燕回巢

春色迷人

春色无边

春意盎然

2.出示关于春的诗句。

课件出示: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男女生互读。

【设计意图】

朗读这些诗句,既是对关于春天的诗句的回顾,也是对语文的一种积累。在进入课文之前,带领学生入情入境,感受春的气息。

3.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欣赏!真可谓把春天描摹得绚丽而又迷人!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朱熹的《春日》。(板书诗题:春日)(齐读)

4.读了这个诗题,你能理解诗题的意思吗?

生:春天的日子。

5.春天的日子,是一番怎样的光景呢?让我们走进诗中去感受吧!

【设计意图】

让学生回忆春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学习本诗的热情。

二、了解作者

课件出示:

朱熹,字元晦,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三、初读古诗,自主学习

1.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地朗读《春日》,注意读准字音。

注意熹(xī)、泗(sì)、滨(bīn)的读音。

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纠正读错的字音。

四、了解诗意,感情朗读

1.生再次朗读,与同桌交流诗文的大意。

2.通读诗句。(借助教材中的插图读懂诗句)

汇报交流:

预设:本诗主要写了诗人朱熹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来到泗水河边寻找春天。

课件出示:

胜日:好日子。

寻芳:寻找春天。

滨:水边。

一时:短时间。

等闲:平常、随意。

3.指导朗读。

(1)如果此时我们一起去寻找生机勃勃的春天,你会有怎样的心情呢?谁来读读第一、二句诗,把你的心情读出来。(指生感情朗读第一、二句诗,教师适当评价)

(2)诗人看到泗水河边的春景有焕然一新的感觉,你从中看到了什么?

生描绘画面,教师评价补充:“万紫千红”这个成语就出自朱熹的这首诗,原本是说色彩很丰富,现在还用来形容无限美好的景象和丰富多彩的事物。

出示万紫千红图:

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当你看到漫山遍野这么美丽的景色,你的心情会怎样呢?谁来读读诗文第三、四句?把你的心情读出来。

(3)读全诗,读出节奏。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设计意图】

通过理解诗意来感受诗境,并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春天的美好,感受作者对春天的热爱。

五、诵读古诗,以读悟情

1.多美的春天啊!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诵这首古诗,再次感受春天的美好吧!

2.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段轻快的音乐,请同学们先欣赏,再起立,和着音乐朗诵、吟唱这首诗,可以配上喜欢的动作。(配乐吟唱古诗,加上喜欢的动作)

3.教师小结:诗歌不但可以用诵读来表现,还可以用吟唱、绘画的方式来展示。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一幅多美的寻芳图,其实春天就在这破土而出的小草上,就在这竞相开放的花朵上,就在我们悠扬的歌声里。

六、了解背景,升华内涵

1.其实,这首诗是一首哲理诗。正是因为朱熹爱读书、才识渊博,他才成为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2.泗水这个地方是春秋时孔子云游讲学、教授弟子的地方,因此诗人到泗水滨寻找春天,实质是在书海中求知,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师板书:书海求知)

3.今天,同学们怀着无比愉悦的心情跟随诗人朱熹去寻找春天,我们发现不光大自然的春天是万紫千红的,在书海中也有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就让我们在大自然的春天、书海的春天里恣意行走吧!

【教学反思】

《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劝诫人们努力学习、多读书。在教学前,对朱熹哲理诗的特点进行讲解,使学生充分了解朱熹的写作特点,才能为理解《春日》的哲理含义做好铺垫。

古诗具有凝练含蓄的特点,诗人往往用跳跃的语言,创造出一种言外有言、意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引领学生读出诗句背后的情味既离不开学生的想象,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诗句的内容进行补白。

诗人不仅仅是在享受春日的乐趣,更是在享受读书的乐趣。学生们学了这首诗,定会有所启发。

第四篇: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1课

《草原》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素养,

但是由于我们的家乡远离草原,学生对草原风光和风土人情缺少感性认识,这样,

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这篇文章中,

情景交融是教学的一个关键,教师必须准备必要的声像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

以此来帮助学生“入情入境”

,再次,四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抓重点语句理解、感悟课文,

在体会重点语句及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上还要再多引导,多下功夫。

【教学目标】

1.学会9个生字,巩固草原、线条、柔美等词语。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3.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带着想象结合生活实际展开有层次的朗读,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

2.运用音乐的情感引导作用体会文中美景及表达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音乐铺垫、孕育情感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说说歌曲中描绘的是哪里的景色。听着歌曲,在你头脑中呈现了怎样的景象?出示课题。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及见闻说说草原的美丽景象,与实践阅历相结合,缩短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今天我们将在老舍先生优美文字的引导下走进那美丽的草原。

二、自读感悟、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找出生字、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结成旅行伙伴,去“游览”草原的美景,在美景中细细观赏。

2.汇报交流,共同感悟。

课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勾画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有怎样的感受?请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

3.内容归纳,整体感知

三、分层朗读,感悟美景

1.找出描写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段落,自己有感情地朗读,把你喜欢的词句勾画下来,细细品读。

2.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自然风光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慨?

“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3.是怎样的一种景象让作者有了如此的感慨呢?以此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天、地的景色各有什么样的特点?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4.找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天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说说天的特点。在这样的天空下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读出作者的感受。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羊群和小丘的句子,说说给自己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读中评价,体味美感。

6.在这样的境界里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自然段。

7.齐读感悟、练习背诵。

四、品味练笔

通过老舍先生优美的语言描写,让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两句描绘草原美景的句子或小诗。也可以用你手中神奇的画笔画出草原的美景。

交流展示。

五、巩固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美景、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忆草原自然风光,今天让我们接着走进草原,继续我们的草原之旅。

二、朗读理解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2自然段,说说你又看到了什么?

2.行车在草原上所见到的景象、蒙古人民骑马几十里欢迎远到而来的我们的情景。

3.请同学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读中评议。

看到这样的场面你有何感想呢?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4.交流感受,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读中体会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3.4.5自然段,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抓住课文片段进行理解体会。

(1)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用“--“线标出、交流。引导学生从词句中体会(如: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两个

“再“。“总是热乎乎地握着“中的“总是“,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中的“很多……都是……“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2)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找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有什么话要说,你又会做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体验。

(3)学习第五段:

齐读最后一段,说说你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理解。

四、总结感悟

1.总结全文谈谈你的感受。本文通过写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表现了民族团结的精神。

2.齐唱《爱我中华》。

五、练笔拓展

同学们,草原真的是美极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

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用精彩的文字描述草原新景象。

第2课

《丁香结》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丁香结》是人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写的是作者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体悟。从古人的“丁香结”的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得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显露了作者对世事的洞明和对人生的洒脱。

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所以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连接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缀、窥、笨拙、断断续续”等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感悟中心。

3.品读优美句子,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4.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仿写作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品读优美句子,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出示图片)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傲岸长青等。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课文——《丁香结》,作者又赋予丁香结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个究竟吧。

2.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3.介绍作者。

宗璞,1928年出生,女,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中篇小说《三生石》。《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首先要创造情境——引出主题,因此,在这个环节的设计,用谈话的方式带领学生入境,这样,既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又让学生根据课题设下疑问,为接下来的理解重难点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2)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2.学生按照提示要求自学。

3.交流学习情况,进行重点指导。

(1)认读生字、新词。

出示字词:缀

幽雅

浑浊

笨拙

单薄

遮掩

照耀

花蕾

愁怨

断断续续

指名读。

男女生读。

全班齐读。

(2)学写字词。

师指导书写“幽、薄、耀、怨”。

学生练写,个别展示,集体评议。

(3)理解词语。

幽雅:幽静而雅致。

笨拙:反应迟钝,手脚不灵活的、动作难看的。

单薄:指身体瘦弱;不强壮。

愁怨:忧愁怨恨。

断断续续:不连续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第一步是自由朗读课文,面向全体,还学生读书的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读书过程中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第二步学习生字词,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能正确书写字词;第三步是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有了这三步,基本就扫清了文字障碍,为学生学习文本,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评议。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我们读了课文,你能说出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

指名回答,师适时呈现:

《丁香结》写的是作者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体悟。从古人的“丁香结”的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感悟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

4.分段并概括段意。

师:这篇课文一共6个自然段,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分别从生长环境、开放态势、花的气味、花的形状、花的颜色描写了丁香花。(主体写丁香花样貌。)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分别从古人眼中的丁香花、作者提出的疑问、作者的浮想联翩描写了丁香花。最后以一个反问句作为总结,意义深远,告诉了读者要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主体写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设计意图】本环节在学生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本的内容;分段并概括段意,促使学生理清了课文的层次。通过这几个环节,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四、总结感悟

师:谁说草木无情?它们也各有自己的品性与精神。宗璞笔下的丁香就是如此。作者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丁香花的形象,丰富了丁香花的内涵,不禁让我们喜欢上了这一簇簇的可爱的丁香花。这是一篇清新雅致的散文,你喜欢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吗?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读一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1.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教师先是对文本内容进行简单的回顾和总结,然后让学生再次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并说出自己喜欢的原因,这样的设计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1.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

2.丁香结

丁香花样貌(第1——3自然段)

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第4——6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环节紧紧抓住第一课时的教学要点,简洁、明了、清晰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对文本的思路有了更清晰的感知。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课,导入新课

1.师: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宗璞初步领略了美丽的丁香花,丁香花的形象已经深深印刻在我们的心里,你喜欢哪部分,想不想把你喜欢的句段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师: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怎样描写丁香花的?又赋予丁香花什么样的情感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第二课《丁香结》。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教师的问题也帮助学生自然过渡到下面的教学活动。

二、精读课文,加深感悟

(一)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1至3自然段。

2.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里的丁香花,各是怎样的?找出你喜欢的描写丁香花

的句子。

3.学生交流。

4.学生汇报。

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城里街旁、宅院里的丁香花;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是校园里的丁香花;第三自然段描写的是我家屋外的三棵白丁香。

师适时呈现: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枝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丁香花呈现的样貌,“探”“窥”两个动词形象地突出了丁香花的体态娇小,姿态动人。)

(2)月光下,白得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你从这句中,能知道什么?(丁香花的颜色、气味。)在晚间能辨出是丁香花的原因是什么?(丁香花独特的淡淡的幽雅的甜香,能使人一下子辨别出来。)

(3)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的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檐前积雪”指的是什么?(丁香花。)“香气直透毫端”说明了什么?(说明香气非常浓郁。)为什么说“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

丁香花虽然微小却繁多,单个的固然单薄,可是众多的花聚到一起就形成许多簇,使整棵树耀眼夺目。)

5.思考:想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

学生回答。

师梳理:

(1)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

(2)颜色:紫色、白色;

(3)气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从感觉角度分析,形状,颜色,气味是哪种感觉?(视觉、嗅觉)

作者赋予丁香什么样的品格?(结合课文,圈划出关键词,总结归纳)

灵动优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

6.再指名读第1至3自然段。

(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

指名读第4至6自然段。思考:在这部分,哪些是作者对丁香花的具体描写?哪些是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读后小组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2.研读第4自然段,感受雨中的丁香。

(1))雨中的丁香是怎样的?

指名回答。

师适时呈现: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师:在这几句中,雨中的丁香具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雨中的丁香?(格外妩媚,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表现了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

(2)师适时呈现:

代赠二首(其一)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摊破浣溪沙

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

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思考:古人对丁香寄寓着怎样的情感?怎样理解作者引用的古人的诗句,引用它有什么作用?

指名回答。

师:“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两句诗中把花蕾丛生的丁香,喻人愁心不解,丁香在古人的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作者引用古诗句有利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使意境更加优美。

3.研读第5自然段,思考:什么是丁香结?它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为什么要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

(1)交流。

(2)师指名朗读:

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本义: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象征意义:人生中不顺心的事(愁怨)

作者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二是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3)作者多年赏花,为什么今年突然明白了丁香结的内涵?

雨后赏花的触动。

补充介绍:作者自身经历的感悟。(经受病痛折磨。)

4.研读第6自然段。

(1)默读第6自然段,思考:作者对丁香结什么态度?你从哪里能看出来?

交流,师适时点拨:作者对丁香结的态度是从容、豁达、积极的。

师适时呈现: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

师:古人寄托在丁香结的情感是愁思,是忧怨,这从李商隐的《代赠二首》和李璟的《摊破浣溪沙》就可以体会到。而作者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阔一个“丁香结”全新的艺术境界。

(2)出示:“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

指名读,全班齐读。

师:谁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交流。

师呈现: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人生的问题也是永远也解不完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永远也解不完的结,我们的人生才充满乐趣,我们的明天才更加灿烂。

(3)师: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学完了课文,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

学生发言。

(4)全班齐读第六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问题作为牵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自主探究,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其中,本环节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对文本的内容有更加清晰的认识,然后再着重引导学生抓关键的句段揣摩体会句子的含义,以期达到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

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师总结:

丁香的脉脉香气驰骋了作者的想象,也给了我们尺幅千里的功效,让我们感受到了因丁香而带来的欢愉。多少年了,作者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然而,一次雨中的偶然发现,给了作者新的感悟: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然而正是这解不完的结,才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挑战,充满了乐趣。这正是我们要找到的答案。

2.揭示主题。

师:想一想,这篇文章,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遇到不顺心的事是经常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把它看作是生活有益的补充,所以,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结”: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连接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回。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全文,使学生对文本要表达的主题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揭示文章的主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四、布置作业

1、完成同步课时练。

2、体会和学习本文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引导学生体会和学习本文的写法仿写作文,实现从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板书设计】

2.丁香结

形状

颜色

气味(视觉

嗅觉)

丁香结

人生才充满乐趣

【设计意图】紧紧抓住课题,用板书串联课文内容,易于学生理清课文思路。精炼的语言,也利于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刻的认识。

第3课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宿建德江》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理解诗意,领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通过文本细读,准确地还原诗歌画面。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古诗,揭示课题

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谁来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配古筝曲)

一段优美的古筝曲配合着同学们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古朴的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新诗《宿建德江》,让我们通过学习再次感受诗的美好意境吧!(板书:宿建德江)

我们一起读一读。(齐读)

“宿”是住宿、留宿的意思。谁留宿建德江?孟浩然留宿建德江。(板书:孟浩然)这首诗就是孟浩然仕途受挫后,南下经过建德江时写下的一首诗。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自读古诗

现在请大家自由地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借助课后的拼音把生字读准。(学生自由读古诗,按自己的节奏和速度读。)

2.教学重点字词与释义

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诗,读准生字,强调字音。

烟渚:指笼罩在烟雾下的江中陆地。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

暮:傍晚,太阳落的时候。

客:诗人自指。

旷:空旷。

3.再读古诗

请同学们再自己读一读诗,这次请注意把诗读流利,读出诗里的节奏。

三、入境悟情,体验升华

1.同学们的朗读也激起了老师读诗的欲望,下面我也给大家读一遍这首诗。

教师泛读,同学闭目想象你看到了什么?(夜幕降临,江中小舟,烟雾迷蒙,孤身夜宿,身处异乡,旷野无边,天比树低,月与人亲。)

刚才同学们描述的画面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孤独、沧桑、凄凉)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读到诗的字里行间。(齐读)

2.读着读着,诗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的心?(“愁”)找得真准,看来你已经走进诗人心中了。(板书)来,一起把这行诗来读一读。

3.“愁新”就是“新愁”的意思,作者的新愁是什么呢?(思乡之愁)你怎么知道他是思乡之愁呢?从诗中哪一个字看出来的?(“客”)客是指谁?(诗人)诗人把自己说成是客,是因为此时他身处异乡。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王维的那首诗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思亲我们都能够理解,而此时是什么勾起了孟浩然的思乡之情呢?(“日暮”)

4.“日暮”是日落黄昏、夕阳西下时分,这个时候你在干什么呢?(背着书包回家去)还有人在干什么呢?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图片。你看到了什么?(温馨的画面让我们感觉无比幸福。)

现在我们再回到诗人所处的建德江,你又看到了什么?(空旷的原野和江面上只有诗人一个人),如果这时候你是诗人,你会想到什么呢?(如果我能和家人在一起多好啊)思念亲人了;(如果这时候有人陪我说说话多好啊)感到寂寞了;(如果这时候我在家乡多好啊)怀念家乡了。

诗人孑然独身途经建德江,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想到自己“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自洛之越》),那一时间,诗人满怀的愁绪涌上心头。来,谁来读一读这满怀的愁绪?(指名读)读出了思亲之愁(寂寞之愁、思乡之愁)。

5.满怀的愁绪向谁诉说呢?(月亮)诗人对月是何等的苍凉、孤寂,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课文,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向月亮诉说什么呢?月亮又会怎样劝慰他呢?

请同学们拿出笔来把它写下来吧!

6.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此时的诗人虽置身于孤舟之上,思绪却早已随月飞远。他的心飞到(家乡去了。)他想到了往日与亲人朋友相聚的情景,是一幅什么样的情景呢?

预设1: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诗人和朋友围坐炉边,把酒言欢。

预设2: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诗人和朋友在桃花林中吟诗作对,流连忘返。

预设3: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里,诗人和家人相聚树下,其乐融融。

回忆故乡点点滴滴都是幸福,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然而,这里却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看不到熟悉的家乡山水,听不到亲切的乡里乡音,这里只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忆故乡甜如蜜,思故乡愁满怀,此时此刻作者有的只是(愁。)“是呀!这又是怎一个愁字了得”,还是看这里,有的只是——“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7.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来寄托情感是很常见的,月亮已成了古人抒发情感的凭借。

(生齐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四、全诗回读、情感共和。

不知不觉中,我们走近了一轮明月,这是孟浩然、李白、杜甫曾经守望过的月也是我们的月,是古往今来唯一不变的月。学习了本首古诗我们已然成为了孟浩然的知己,朋友,我们已然体会到了他在日暮时分“人在江中、心随月去”的满怀愁绪。让我们这份愁情托付江中的月儿,通过我们的背诵,以解他愁肠百转的孤独与寂寞。(背诵全诗。指名背,小组背,比赛背。)

在月亮的光影里,我们看到诗的背影如此美丽;在月亮的光影里,每一个诗人都曾经陶醉,每一次陶醉都是一幅美的画面,它以如此的凄凉带我们到那诗人的编织的清幽淡雅的诗的境界之中。只要我们用心体会,一定可以跨越时空,体会古诗的无限境界。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材分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24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诗。此诗是宋代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诗题内涵丰富:点明时间、地点、事件和心境。全诗四句话写云、雨、风、水,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堪称写实景的佳品。表现出诗人明锐的观察感受能力,形象生动的想象能力和高超的遣词造句能力。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古诗的教学目标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古诗教学应注重战略,关键之处要体会古诗的文字美,音韵美,意境美,方寸之地意味无穷,进而熟读成诵,积累于胸。苏轼写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巧妙地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内容不难理解,故而遵循“淡化理解,强化诵读”的古诗教学原则。

【学情分析】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但有时,会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不能深刻领悟、体会。因而要着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古诗。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一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教法、学法】

教法:运用各种手段,图片、音乐,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

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学法:采用多种朗读方式:自读、齐读、配乐朗读感悟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运用多种学习方式:“自读

质疑

交流

小组合作探究

多种展示”这样一种学习过程来实现对文本的学习。

【教学准备】

古诗多媒体课件

课前收集含“雨”的诗句,搜集苏轼的相关资料信息及其诗词等文学作品。

【思路提要】

采用同学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读诗

会意

入境

悟情,形式不拘一格,关键要把古诗学活,在读中理解、感悟这首古诗。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1.师生对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刚才所对的诗出自《水调歌头·中秋》,作者是谁?谁能向我们介绍一下苏轼?

3.今天我们就跨越900余年和苏老先生相会,来学习一首他写的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二、诵读古诗

读古诗要有节奏,还要有重音。

1.诗题:

指名读,齐读;

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时间、地点、事件)

题意:六月二十七日,(作者)登上西湖边的望湖楼,欣赏楼外精致,在微醉中写下了这首诗。

2.诗句:⑴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准确认读,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⑵

指名读,评读。

怎样才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自由畅谈)

(出示读诗建议:①准确认读,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②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③注意平声字读长,仄声字读短。④诗的韵脚为开口呼,读出的声音要悠远。<教师对平声、仄声及开口呼作适当讲析

>)【出示节奏】指名读、师生对读、小组读、站立读等多种形式读。

三、理解诗意

1、自己再读几遍,想想六月二十七日苏轼在望湖楼看到一番怎样的景象?

反馈:描绘了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象。

云怎样?“翻墨”,指打翻的黑墨水。乌云像打翻的黑墨水还没有遮住山。

雨怎样?白色的雨点像跳动的珍珠,杂乱地跳进船里。

风怎样?卷地而来的大风,忽然把乌云和雨点吹散了。

水怎样?望湖楼下面的水像天空一样,水天一色,一片汪洋。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与同桌交流。

<出示注释>

馈:

出示前两句

①男生读,什么意思?【理解“翻墨”

“跳珠”,强调“遮”字书写注意事项。[你能用学过的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这样的乌云吗?(乌云翻滚、风起云涌、乌云密布、乌云滚滚……)你还在哪些诗中见过这样的云?(黑云压城城欲摧……)]

这样的雨一直留在苏轼的脑海里,15年后当苏轼故地重游时依然在怀念这样的雨。(出示: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让我们记住这样的雨,齐读第二句。此时此刻,又让你想起哪些含“雨”的诗句?<学生说后超链接出示: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②这两句诗很有意思,我们来做个对对子练习:“黑云”对—(白雨),“翻墨”对—(跳珠),“未遮山”对—(乱入船);

出示后两句,女生读,什么意思?

四、想象诗境,体会情感

听范读,生闭眼想象画面,想想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赞赏之情)

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写的?

写的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②

变化快(

“未遮山”

“乱入船”

“忽吹散”

“水如天”为瞬间变化

);③

动态多(翻、遮、入、吹),是在楼上所见的雨景。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句句写景,句句抒情。

五、升华诗中蕴含的情感

1、观看此诗赏析视频,进一步领会古诗意境,升华情感。2、出示、齐读:苏子笔下惊风雨,阴晴时霎亦传神.读罢掩卷细品味,又疑东坡是天人。

2、配乐齐读古诗。

六、拓展延伸

1.这首诗描绘了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象,这让你想起那句俗语?(俗话说“六月天,孩儿脸”还真不假,刚刚还是阳光灿烂的天气.转眼就下起大雨来了。)还让你想起那些表示变化快的成语?(变化多端

变幻莫测

千变万化

瞬息万变

日新月异

转瞬即逝

稍纵即逝

白驹过隙

喜怒无常

)

2.解释带点的词,说说诗句的意思。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3.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4.交流苏轼的其它诗词。

5.《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一共写了五首,我们今天学的是第一首,请同学们下去以后查一查余下的四首。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来去匆匆

雨前

黑云翻墨

雨中

白雨跳珠

雨后

水天一色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感悟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

3.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企盼丰年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人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

教学过程

一、课前铺垫

(一)介绍宋词:宋词是继唐诗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它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名”,依调填词叫“依声”。词别名“长短句”(在宋代以后,可以说长短句是词的别名,但是在北宋时期,长短句却是词的本名;在唐代,长短句还是一个诗体名词)。

宋词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戏剧小说输送了养分。直到今天,它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人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宋词也叫词,著名的关于宋词的书有:《宋词三百首》等等。

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豪放派)、柳永(婉约派)、陆游、李清照,人们说的“苏辛”指的是苏轼和辛弃疾。

(二)介绍作者: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他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弃疾逝世,年68岁。

二、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积累的宋词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能背给大家听听吗?学生自由背诵。

(一)语言导入:课前,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诗词。

唐诗宋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华,千百年来,广为传诵。今天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宋词,领略它独特的魅力。(板书课题)

(二)谁来读读题目?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如这首词的词牌名,黄沙道是哪里,整个题目的意思等。

)相机介绍黄沙岭及作者:黄沙,地名,就是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面,那儿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好。本文作者辛弃疾遭贬职后那儿多年闲居,对那一带非常熟悉。

三、新授

过渡:读通词是学好古词的序幕,读懂词,读出词里所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词的正式开始。词就像一杯浓浓的咖啡,需要细心品味,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仔细品味一下吧!

(一)品读上阕

出示: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自读自悟,走到辛弃疾的身边去,做他的同行者,调动起你所有的感觉器官,欣赏这美丽的夜景。

2.交流:

(1)看到的:明月、别枝、惊鹊、鸣蝉、稻子。

别枝,现主要有三种解释:a.离开枝头;b.斜枝、树枝;c.另外一枝。本文指的是横斜突兀的树枝。

在作者的笔下,它们是静止不动的吗?让我们再读,用心去体会。指名描绘自己的所见。“明月惊鹊”可以联系“月落乌啼”来理解。学生可能受插图的误导,认为稻子是金黄色的。引导学生思考:在夏天,稻子才扬花灌浆,会是金黄色的吗?

(2)闻到的:稻花香。体会丰收的景象。

(3)听到的:蝉鸣、鹊啼、蛙声、说丰年。同学们,词中说伴随着清风吹拂,传来阵阵稻花香和蛙声,仿佛是青蛙们在争说丰年,那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同桌试着演说,指名演说(丰收、老百姓的生活、多捉虫子之类)。

小结:同学们演得真是太好了,说得真是太好了!这儿的“说”字,是青蛙在说吗?那是谁在说?(青蛙、农人、作者自己,都可以,重在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对呀,作者闻着飘于黄沙岭的稻花香,多么盼望有一个丰收年呀!因为这样,老百姓就能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了。齐读这两句,体会词人企盼之情。

(4)感受到的:夏夜的清幽,静谧。联系学过的诗句,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体会以动写静的表现手法。

3.你的脑海里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学生自由描述,大致内容是:月光十分明亮,把沉睡的鹊儿都惊醒了,扑棱棱地离开枝头,飞起来了,引起树枝摇曳,半夜里,清风徐徐地吹来,让人感到真凉爽、舒服,风儿还送来一声声蝉的鸣叫,似乎在唱歌呢!田野里,稻花开了,一阵阵清香扑鼻而来,让人感到神清气爽。词人辛弃疾走在乡间的小路上,一路上碰到许多纳凉的老农,都在说着“今年真是一个丰收年”,池塘里,传来一片青蛙的叫声,似乎也在争说丰年。教师相机评价并指点:在古诗词的学习中融入自己丰富的想象,才会感受得真真切切。)

4.感情朗读,前一句读出“幽”,后一句读出“喜”。

5.明亮的月光,惊醒的鹊儿,微微的凉风,鸣叫的蝉儿,清新的稻花香,这一切多么的美好,让我们一起置身于这么美好宁静的夜晚,感受着清风明月,轻轻地吟一吟吧。

6.在如此美好的夏夜,词人的心情怎样?(兴奋、愉悦、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二)品读下阕

过渡:这么充满诗情画意的月夜,真让人走进了画卷一般,词人走着走着,天气突然发生了变化。自己读读下阕,在脑海中勾勒画面,也可以和同伴交流感受,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相互讨论。如果讨论还不能理解的,请准备质疑。

1.出示: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学生自主感悟,自主交流。

茅店:用茅草盖的小客舍。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见:同“现”。

3.学生交流画面,相机指导朗读。词人完全沉浸在展望丰收的巨大喜悦之中,浑然不觉天气的悄然变化,他猛一抬头,看到了——“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此刻他的心情怎样?就是这个时候,引读——“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4.提出质疑:词人疾步向前走,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过去熟悉的茅店就在社林的旁边,词人为什么找不到了呢?

出示选择:

(1)道路非常的弯曲、林木茂盛;

(2)更是因为词人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人,听取哇声一片”的愉悦心境之中。体会词人可能因为天黑、心急、树茂而没发现,而后来路转溪桥后忽然看见的喜出望外之情。陆游有一句诗,写的也是这种峰回路转的惊喜,你知道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想象作者在看到旧时茅店后的神态、动作、语言,感受作者的喜悦。指名读,比赛读。

5.这就是生活的乐趣。在山野中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不是身历其境的人是很难体会得到的。让我们再一起来体会——齐读下阕。

6.大家知道辛弃疾的号是什么吗?(稼轩)“稼”就是种植庄稼的意思,他一直很看重农事,关心农民忧乐,这首词就很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让我们再来读全词,体会作者夜行黄沙道中时的眼中之景,心中之情,读出词独有的韵味。

(三)读透——与时空对话

1.同学们,学词的最高境界是读透它。读透就是要求我们在读词时,一边读一边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景象,做到词图合一,身临其境。

2.这首词为我们展示了两个美好的画面,让我们再一起来感受,愿这美好的境界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齐读全文。师:《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描写的既不是出奇的名山胜水,也不是引人注目的奇观壮景,但是这支醉人的乡间夜行曲却让我们得到了一种美的享受,唤起了我们对农村田野风光的热爱,这源于词人自然清新的语言,真挚朴实的情感,精湛的创作技法。我们学习古诗词就是要从诗词美妙的语言中领会作者细腻、真切的情感,学习他独特的创作技法。

3.师总结:让我们再次带着欣赏的目光,有感情地读读这首词,感受词人的真挚感情和匠心独运。

【作业布置】

1.请把这首词中你最欣赏的诗句写下来。

2.如果你想画,拿起你的画笔,画一幅简单的夜行黄沙道图。

3.课外收集感兴趣的宋词、元曲,并背上几首。

4.学完这首词,如果你也想写诗,那就大胆地行动吧!

第4课

《花之歌》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在朗读中品味优美的语言,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

2.整体把握这首散文诗独特精巧的构思。

3.体会以物喻人,寄托诗人心中美好情感的写法,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品味优美的语言,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整体把握这首散文诗独特精巧的构思。

教学过程

一、体验隐趣,导入新课。

1.读诗谜,猜猜我是谁。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2.作者简介:

有一位诗人,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称他“是东方刮起的第一次风暴,席卷了西方,给我们西海岸带来了鲜花”。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称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这位诗人是谁?

纪伯伦,是美籍黎巴嫩阿拉伯诗人、画家、作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其主要作品有《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与印度诗人泰戈尔齐名,被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两位巨人”。纪伯伦、鲁迅和泰戈尔一样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者。

二、新课学习

(一)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重点生词注音与释义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先带领学生过一遍本课重点字词。

(1)读写下列字词

苍穹

坠落

绿茵

祭献

旖旎

馥郁

琼浆

领悟

硕大无朋

心驰神往

顾影自怜

孤芳自赏

(2)字词释义

苍穹:天空。

孕育:怀胎生育,比喻已经存在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冠冕:古代帝王、官员戴的帽子。这里指婚礼的礼帽。

摇曳:摇荡。

旖旎:柔和美好。

馥郁:形容香气浓厚。

硕大无朋:形容无比巨大。

琼浆:指美酒。

啭:鸟婉转地叫。

婆娑:盘旋舞动的样子。

2.朗读诗歌,理清文章思路。

课文共7段,从内容及语言表达上来看,可分为两部分。

第1至4段为第一部分。这部分以“我是……”的句式对花的形象展开描画。第1段写“我是大自然的话语”,第2段写“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以星喻花,突出花的高洁夺目。第3段写“我是诸元素之女”,诸元素指春夏秋冬,写出了花孕育、生长的过程。第4段写“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写出了花对人类无私的奉献。

第5至7段为第二部分。这部分主要围绕“我在做什么”,继续描写花的形象。分别写了“我”的一天如何度过,我怎样和周遭世界和谐相处,以及我在享受世界无私给予是同时,坚持追求光明的决心与行动。

(二)读想结合,发现隐喻。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是花?

这是一篇借物抒怀之作,全诗都是“花”的隐喻,前四段尤其可以看出花的特征。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是说在自然界中循环往复的花开花落。“大自然说出来”喻指花开,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又收回去”喻指花落,“然后又说一遍”喻指这个过程的循环往复。

“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这是交代花的整体形貌和生长环境,远观犹如草坪中亮丽的星星点点。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是说花的四季变化。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是说花的功用,可以作为表达情意的礼物,可以作为婚礼的装饰,可以作为葬礼的祭献。

三、拓展延伸:

联系背景,读懂诗情。

阅读最后三段,边读边想象作者描写花的形象,说说哪一个形象最能打动你,为什么?

【作业布置】

拓展阅读《浪之歌》《雨之歌》。

《习作:变形记》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能用比较通顺的语句,不拘形式地写出想象中的“变形记”。

2.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在交流中,学会欣赏习作的成功之处,学习修改习作的不足之处。

3.享受大胆想象、自由表达的乐趣,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

【教学难点】

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

【教学策略】

孩子天生爱幻想,教师在课上让孩子欣赏动画片,陶冶情趣,再和孩子们讨论各自喜欢的动画,并适时提问:动画中的人物和我们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把目光投向神奇的变化,不断发现、捕捉生活中有趣和值得关注的事物。当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大脑进入兴奋状态时,教师借想象让大家变成了自己喜欢的事物,随后教师扮演新角色,来营造一种互相自我介绍的氛围,达到情动辞发的效果。习作完成后采用让学生尝试自我修改、同学间相互修改、老师修改等多种形式,并针对写得不具体的地方进行二次指导、二次习作、二次点评,让学生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发挥想象,选择自己最想变成的一种东西,把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

2.学会运用本单元的写作方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3.练习修改自己的习作。

一、创设情境,激发“变”的兴趣

1.播放《西游记》中孙悟空七十二变的画面,感受“变”的神奇。

(1)师提问:看完这段视频,同学们想说些什么?

(2)小结:孙悟空想变什么就变什么,太神奇了!你们想和孙悟空一决高下吗?今天,有一位客人能满足我们的愿望,他就是想象大师。(课件出示:卡通人物)

2.板书:变形记

【设计意图】

《西游记》是同学们最熟悉的故事,在视频、配乐的感染下,学生的兴趣被大大激发了,每个学生都沉浸在“变”的神奇意境里。

二、引导审题,明确“变”的要求

1.阅读习作提示,看看你明白了什么。

如果你有这样一个机会,把自己变成另一种东西,你想变成什么呢?你可以变得很小,如一只蚂蚁,一棵草,一粒石子;也可以变得很大,如一头大象,一辆汽车,甚至是一个星球。

2.同学们,刚才孙悟空给我们全班都施了魔法,现在我们想变什么就能变什么,一会儿,他让我们变成白云;一会儿,他让我们变成小花,变成超人,变成机器人……你们想变成什么就可以变成什么。

课件出示:

……

3.在孙悟空的帮助下,我们变成了自己喜欢的人或物。你为什么想要变成它(他/她)呢?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一下。

4.指名交流。

5.教师小结。

瞧,只要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就可以自由地想,快乐地变,想变什么就变什么。

【设计意图】

从神话故事过渡到自己变,进入主题,学生感兴趣,教师也可以基本了解学生的个人感知,适当引导,让学生乐于想象,为下面编故事时的大胆想象奠定基础。

三、想象交流,体验“变”的乐趣

1.同学们,现在老师变成了一个有魔法的仙女,我用手中的魔法棒,轻轻一点,看,变了,变了,大家快看自己都变成了什么?(课件出示:动画设计,飞出一只只美丽的小蝴蝶)

2.快看看,变成蝴蝶的你们身上都有了哪些变化?(引导学生看屏幕,将自己变成蝴蝶的样子说具体,语言优美生动。)

3.变成了蝴蝶的我们到底要做什么呢?(齐读习作要求)

课件出示:

发挥想象,把你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写完后,和同学交换习作,看看他们对你的“世界”是不是感兴趣,再根据他们的意见修改自己的习作。

4.变成了蝴蝶的同学们,你们在蝴蝶的王国里,一定经历了许多有趣的事,你能先自己回忆一下吗?(自编故事)

5.可爱的小蝴蝶们,谁能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在蝴蝶王国的经历吗?(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将自己在蝴蝶王国里的“经历”具体表达出来。)

6.点评:你们觉得谁经历的事儿最有趣?为什么?待会儿我们就将这几个经历编到我们的故事中去。

7.在蝴蝶王国里经历了这么多有趣的事,你有什么感想对大家说吗?

8.瞧,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编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谁愿意将这个故事连起来说一说?

【设计意图】

通过师生共同编故事,让全体学生明白如何去大胆想象,讲清楚自己编的故事。这个具体范例的形成过程,体现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

四、独立习作,编写“变”的故事

1.同学们,编故事简单吗?编的时候要注意哪些问题呢?(讨论得出结论)

师小结:编故事的时候,要说清楚你变成一样事物后是什么样的;都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想象这些有趣的“经历”的时候要写清楚角色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最后还可以谈谈自己内心的感受。

2.同学们,展开想象:你还能变成什么?又会经历什么?自己再编一个有趣的故事吧!

3.学生各自编写故事。(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

让学生由讲到写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有了前面“变蝴蝶”的经历后,学生讨论概括出了编故事的方法,由此拓展开来,编起故事自然手到擒来。

五、分享故事,评说“变”的精彩

1.画出自己的故事中大胆想象的地方,在旁边给自己一颗大大的五星。(自我评价)

2.选取部分习作,当场评说。教师指名学生读一读故事中大胆想象的精彩部分,全班评议。

3.教师评价,鼓励创编。

【设计意图】

多途径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引导学生自读、自评、展示、修改习作,享受习作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树立写好作文的信心。

六、提出要求,期待“变”的世界

今天,我们在想象大师的帮助下进行了神奇的想象之旅,用手中的笔编写出了一个个充满童趣的想象故事。同学们写好以后,记得要读给小伙伴听听,看看他们对你的“世界”是不是感兴趣,再根据他们的意见修改自己的习作。改好后,想象大师要帮我们评选出故事大王哟!

【设计意图】

让学生按习作要求,写好后和同学交换习作,再根据他们的意见修改自己的习作,以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习作。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认真阅读他人或自己的习作,按习作要求评价作文,提高赏析能力。

2.学会修改习作,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教学过程

一、朗读佳作,共同赏评

1.朗读课前分发的两篇优秀习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赏评。

2.师生共评。

(1)讨论交流。看了这两篇优秀作文,你发现它们好在哪里?

(2)习作中还有没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呢?

(3)该如何修改呢?

3.赏读,交流修改感受。

(1)现在请刚才展示的同学把改之前的习作和改后的习作分别读给同学们听一听。

(2)引导学生讨论修改后的习作好在哪里。

【设计意图】

赏评优秀的学生习作,让学生既能自我品味,又能通过合作交流与赏析,增长知识,掌握习作的写作方法、修改方法和技巧。

二、自我推荐,组内互改

1.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

(1)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所以请同学们在组内读读自己的习作,让组员给你提提修改意见。

(2)学生在组内交流自己的习作,组员有针对性地提出修改意见。

2.按照小组同学的建议,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1)学生反复朗读自己的习作,结合组内同学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自主修改习作。

(2)修改后在组内互相读,并请组员进行修改。

(3)自己再次修改,直到满意为止。

【设计意图】

好文章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一直以来,命题、指导、作文、批改、讲评一直是作文教学的固定模式,批改学生习作花费了语文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收效却不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少学生参与,缺少学生主动提高这一过程。所以教师要把修改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自我修改、互相修改中,培养自己的良好的修改习惯。

三、交流收获,共同提高

1.习作改完了,说说你对所改的习作满意的地方在哪里,修改过程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学生畅所欲言。

3.教师总结:要想写出好的习作,修改是一个重要的过程,因此我们在创作后,一定要反复地对习作进行修改,只有这样,写出来的习作才有可能成为精品。

【设计意图】

本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使学生在反思中提高自己对修改的认识,端正修改态度,掌握修改的方法,养成动笔则求疵,见疵则思改的习惯,不断培养习作时严肃认真的态度。

四、誊抄习作,展现成果

将修改满意后的习作誊写在作文本上。

【设计意图】

展示习作成果,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习作的信心。

【教学反思】

1.利用童心,激发童趣。孩子天生爱幻想。我在课堂开始时就让学生欣赏动画片陶冶情趣,再和学生讨论喜欢的动画,动画中的人物和我们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把目光投向神奇的变化,不断发现、捕捉生活中有趣和值得关注的事物,开阔学生的眼界,增长学生的见识。

2.放飞想象,拓宽深度。当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大脑进入兴奋状态时,教师借想象让大家变成了自己喜欢的事物,随后教师扮演“蝴蝶”,营造一种新角色互相自我介绍的氛围,达到情动辞发的效果。教师用语言描述,放飞想象,带领学生踏上神奇之旅。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同学之间分享交流的方式,体验百变后的快乐,在交流中拓宽思维的深度,丰富“变”的过程,在交流中使学生感悟到习作的思路,将变的过程“说清楚”,为“写明白”奠定基础。

3.多法修改,扎实有效。文章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在指导学生修改习作时,采用让学生尝试自我修改、同学之间相互修改、老师修改等多种形式,并针对写得不具体的地方进行二次指导、二次习作、二次点评,让学生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不足之处是对学生“变的内容”上的指导还不够,因为学生“变的事物”并不多,说明老师的启发还不到位。

《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本单元课文,交流“读进去,想开去”的读书方法。启发学生懂得:在阅读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联想,体悟文章表达的特点,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

2.能体会排比句的在文章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学习运用排比句把景物写生动、写具体。

3.体会分号的作用,学习分号的用法。

4.认识路牌,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5.背诵并积累古诗《过故人庄》,感受朋友之间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同学之间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1.回顾本组课文,学习“读进去,想开去”的读书方法。

2.体会排比句在文章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3.感悟古诗《过故人庄》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在阅读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结合课文的内容进行联想,体悟文章的表达特点,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

2.联系生活实际或借助插图理解诗中重点字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感受朋友之间的浓浓情谊。

【教学策略】

1.交流平台

依据“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这一原则,在“交流平台”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阅读时要‘读进去’‘想开去’”,即在阅读中指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来联想,从课内联想到课外。

2.词句段运用

把握教材特点,挖掘课本资源,让学生在诵读、品味、讨论、探究和仿写多个环节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学习分号的用法,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让学生享受学习的愉悦,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1)多种形式地朗读,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尝试仿写排比句,把句子写生动、写具体。

(2)通过对比朗读含有分号的句子,体会分号在排比句和说明性文字中不同的用法。

(3)“语文即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路牌,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3.日积月累

“日积月累”重在朗读指导,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把这首诗读出节奏、读出韵味。熟练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意,领悟朋友之间的浓浓情谊。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学习“读进去,想开去”的读书方法。领悟文章表达的特点以及这样表达的好处。

2.能体会排比句在文章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学习运用排比句把景物写生动、写具体的方法。

3.体会分号的作用,学习分号的用法。

4.认识路牌,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自由读“交流平台”,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画出相关语句,在旁边做批注,写下自己的感受。

3.同桌讨论交流,全班展示:把你的阅读成果和大家分享,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

课件出示:

阅读时,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以《草原》为例)

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放。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主客相聚)

……

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主客惜别)

4.联想生活中自己与别人相聚和惜别的情景,小组内讨论、交流。

5.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交流自己与别人相聚和惜别的情景。先在小组内交流,再推选代表全班交流汇报。

6.全班交流,评价。(表达是否清楚、完整)

7.教师小结:阅读时,不仅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还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联想。

课件出示:

阅读时,要从所读内容联想到更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开去。

8.你还读懂了什么?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阅读时,要从所读内容联想到更多:(以《丁香结》为例)

丁香结,这三个字给人许多想象。再联想到那些诗句,真觉得它们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了。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9.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由此你还联想到了哪些有象征意义的植物?(如梅、兰、竹、菊等)先小组内讨论,再全班交流。

10.教师小结:阅读时,不仅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联想,还要能从课文内容中联想到更多。运用联想和想象,使景物更加有生气、有神韵。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我们还了解了写景时融入自己的感受的方法,可以运用到今后的习作中。

课件出示:

1.阅读时,要从所读内容想开去。

2.从课内联系到课外。(移情体验,融入感受)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这一环节,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归纳阅读的方法:阅读文章时,要联系生活经验想开去;要能从课文内容中联想到更多。在学生交流学习的收获时,有意识地由课本延伸开去,从一篇到多篇,从课内至课外,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语文实践中提高,把学生真正引导到读书的快车道上。

二、词句段运用

(一)排比句

1.自由读题,思考: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

说一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小组交流,谈谈自己的感受。

3.品读第一句,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1)读一读,想一想:这句话有什么特点?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2)说一说:每个小组推选一个代表在全班交流,学生评议是否恰当。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归纳:

这里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三个结构相同的短语构成排比句,诗人借花来表达人间真挚美好的情感。

(3)议一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讨论交流。

预设1: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面上看是写芳香的花儿,实际是诗人借花喻人。

预设2:诗人用花的语言写了花的用途,排比句使语言描写更生动,更富有诗意。

……

(4)教师小结:诗人纪伯伦用排比的句式来叙述花,写出了花是人类纯洁和美好感情的寄托,使得语句更形象、生动,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气势。

4.品读第二句,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对比读:

①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②漓江的水真静,真清,真绿。

(1)对比读,议一议:你发现了什么?同桌之间交流讨论。(第一句是排比句,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

(2)出示课前收集的漓江的图片,图文印证,概括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

(3)汇报交流,相机引导品读排比句,体会排比句的好处。

(4)教师小结: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更形象、具体地描绘出了漓江水的特点。

(5)仿写:在品读中相机进行仿写训练。

课件出示:

仿写:

校园的花真多啊,____________;校园的花真艳啊,________________;校园的花真美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品读第三句,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

(1)学生自学,做批注,和同学讨论感受,体会排比句的精妙之处。

(2)全班交流,教师归纳小结。

(二)分号

1.出示自学提示。

课件出示:

(1)读一读:自由读句子,把句子读通顺。

(2)想一想:这两个句子分别写了什么?

(3)议一议:句中的分号有什么作用?小组合作学习,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

(1)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2)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里的空气就比较热;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少,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空气有冷有热,才能流动,成为风。

2.学生自学,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评价对分号的理解是否正确。

4.教师相机归纳:第一句是排比句,分号表示一个停顿,分隔两个或三个表示并列关系的分句。第二句写了风形成的原因,所以用分号把两种并列的现象“空气热、空气冷”分隔开。

(三)路牌

1.课件出示:

2.学生自由认读路牌,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预设1:路牌的作用是告诉人们地点。

预设2:路牌由拼音、汉字和路程公里数三部分组成。

预设3:路牌的每个拼音字母都是大写。

……

4.联系自己的生活,说一说,你见过的路牌是什么样的?学生拿出课前收集的路牌的照片,同桌互读,还可以请别的同学一起来认一认。

5.比一比:看谁认得的路牌多。

6.想一想:我们的姓名该怎样写呢?学生讨论交流。师指名发言并归纳:姓名的首字母要大写,其他的字母小写。

7.教师小结:路牌清楚地告诉了人们地点,认识路牌非常重要。我们可以借助拼音读路牌。注意路牌的拼音字母全部要大写,写自己的名字的时候只需要首字母大写就行了。

【设计意图】

词句段运用的环节设置了三道题目,分别指向“排比句”“分号”和“路牌”。前两道题目,旨在训练学生学会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把句子写具体,熟练运用分号把并列关系的分句分隔开,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这一环节,重在教会学习的方法,采用同桌交流、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在自读自悟中,体会排比句的特点和作用,了解分号在并列句式中的作用,最后在“读写结合”的环节中,让学生学以致用。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指向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第三道题目,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认路牌,构建语文与生活联系的桥梁,达到训练的目的。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联系生活实际或借助插图理解诗中重点字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并初步体会诗中对仗句的特点。

3.通过朗读这首诗,感受朋友之间的浓浓情谊,激发学生珍惜朋友之间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写景名诗。诗人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写出了旅途中的愁思。让我们一起背一背吧!(学生诵读古诗《宿建德江》。)

2.导入: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是孟浩然的名篇——《过故人庄》,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呢?从这首诗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什么呢?让我们走近孟浩然,追随他的脚步去看一看吧。

3.释题:“过故人庄”是什么意思?

过:拜访。故人:老朋友。“过故人庄”即到村庄拜访老朋友。这首诗是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时,被一位朋友邀请到家中做客时写的。

【设计意图】

由学过的古诗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在读题、释题的过程中,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把学生引入古诗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古诗。课件出示自学要求,请学生朗读,明确要求。

课件出示:

自学提示:

①借助拼音自由地朗读古诗《过故人庄》,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把不懂的词语圈出来,借助注释想一想它们是什么意思。

③想一想: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自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强调“还(huán)”的读音)

(2)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轮流当小老师,领读、评价同桌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3)指名朗读,教师随机抽选同学朗读全诗。(要求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全诗)

(4)再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

课件出示: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5)指名读,全班齐读,读出诗的节奏。(读诗的时候,语速稍慢,略拖音,读出诗的韵味和节奏。)

2.理解词语。

(1)读了古诗,有哪些地方你没有读懂呢?学生提出疑问。预设:“具”“鸡黍”“开轩”“郭外斜”等。

(2)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归纳学法:可以采用查字典、联系生活经验、借助注释、借助插图等方法来理解古诗中难懂字词的意思。

课件出示:

故人:老朋友。

开轩:开窗户。

具鸡黍:准备丰盛的饭菜。

把酒:端着酒具,指饮酒。

邀:邀请。

还:返回,回来。

合:环绕。

就菊花:饮菊花酒。就,靠近。

3.借助注释或课文插图,理解诗意。

(1)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孟浩然接受一位老朋友的邀请,来到乡村做客的事。)学生交流,归纳板书:做客访友。

(2)全班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教师小结:借助注释、借助课文插图,我们可以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这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设计意图】

初读古诗,通过自读、齐读、划节奏读等环节,学生读准了字音,读出了诗的节奏和味道。借助注释和课文插图,理解诗意,渗透读诗学法的指导。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情

1.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与老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2.品读:“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1)指名读诗句。

(2)受到老朋友的邀请,看到这一桌丰盛的饭菜,诗人心情怎么样?(开心、高兴)

(3)指导读好这两句诗,读出诗人的喜悦之情。(语气轻快,语速稍快。)

3.品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1)读了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小组交流归纳:绿树围绕着村边,青山在村外横卧,风景真美啊!

(2)指导学生读好这两句诗,读出赞叹之情。(语气轻柔,重读“合”“斜”。)

4.品读:“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1)指名读。

(2)读了这两句诗,你体会到什么?(打开窗子,面对谷场和菜园,举起酒杯,畅饮美酒,闲谈农事。只有老朋友之间才会谈家常琐事。)

(3)看图理解“桑麻”。(课件出示:桑麻的图片。拓展古时候“桑麻”的作用、“桑麻”可以制作出来的东西。)

(4)根据文中插图,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诗人和老朋友会聊些什么?

(5)学生自己完成,交流:

预设1:这么丰富的菜肴,真是太感谢你啦!

预设2:今年的收成怎么样?

还好,应该是个丰收年。

预设3:欢迎你下次再到我家做客。

(6)教师小结:想象画面,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和好友亲切交谈的情景。是啊,深情厚谊只在淡淡的几句闲谈农事中,只在这悠然地举杯饮酒中。

5.品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指名读。

(2)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依依不舍)

(3)即将分别了,孟浩然会和友人说些什么呢?和同桌互相交流。

(4)指导诵读这句诗,读出“依依不舍”之情。

(5)教师小结:是啊,真挚的友情让诗人依恋,农家的生活让他向往,还有什么让诗人留恋不已,与友人相约重阳日再来赏菊花呢?(热情淳朴的友人,优美宁静的田园风光。)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地诵读、对话、品悟、想象画面,让学生体会诗中描写的田园风光,感受孟浩然和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

四、熟读成诵,拓展阅读

1.孟浩然的这首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自由背诵、指名背诵。全班齐背古诗《过故人庄》。)

2.学了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大家不禁陶醉在诗人与好友的深情厚谊之中,陶醉在这迷人的田园风光里。其实古诗中还有许多田园诗,我们曾经学过两首,大家一起来复习一下——《清平乐·村居》和《四时田园杂兴》。

老师再给大家推荐几首诗,课后读一读,大家还可以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试着把诗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游记。(推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王建的《雨过山村》)

【设计意图】

积累古诗,首先需要理解古诗,通过学生的质疑,确定学生对诗意理解的起点。借助课文插图和查字典理解难懂的字词,多种形式地朗读,引导学生读诗句,明诗意,悟诗情。

【教学反思】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我始终注重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通过“自学提示”提出自学的要求,重在学生自主阅读,自主表达。教师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思路,真正做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锻炼了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2.渗透学法的指导。学法的指导贯穿教学始终。如:教师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仿写排比句,说说认识的路牌等。教学古诗《过故人庄》时,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课文插图等,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悟诗的意境。

教师教给学生方法,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实现“授人以渔”的目标。

3.重视“语用”的训练。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所以,阅读教学不能只教课文内容,而应教课程内容。本节课注重“语用”的训练,关注语言的表达形式,努力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第五篇:部编版六年级下语文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卷及参考答案(大全)

学校_____ 班级_____ 姓名_____ 准考证号________ ………………………………………………………装……………………………………订……………………………线…………………………………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语文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题序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总分 得分 基础百花园(37分) 一、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多音字选择正确读音,画“____”。(6分) 1.这里的畜(xù chù)牧业非常发达,有猪、马、牛、羊等各种牲畜(xù chù)。

2.他本来就很清瘦,还穿件很薄(báo bó)的上衣,更显单薄(báo bó)了。

3.这位英雄的传(zhuàn chuán)记极富传(zhuàn chuán)奇色彩。

二、读拼音,写词语。(9分) 1.chú xī()这天,家家户户贴chūn lián(),rán fàng() biān pào(),十分热闹。

2.鲁滨逊在háng hǎi()时流落huāng dǎo(),但他一点儿也不 kǒng jù(),勇敢地挑战困难,战胜自我。

3.他一边fān xiāng dǎo guì( ),一边niàn dɑo()着:“我的笔记本到哪里去了呢?” 三、用字组词填空,组成合适的短语。(6分) 【简】 __________的生活  __________的住房  __________的问题 【增】 __________光彩 __________见识 __________友谊 四、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里。(8分)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万象更新 截然不同 青面缭牙 随心所欲 B.张灯结彩 悠哉游哉 荒芜人烟 春风拂面 C.哄堂大笑 行善极德 得意扬扬 垂头丧气 D.能歌善舞 天涯海角 无济于事 千门万户 2.下列词语与“贫富”“贵贱”的形式相同的一项是() A.巨大 渺小 B.高低 厚薄 C.遥远 嘶哑 D.是非 规矩 3.下列句子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

B.波莉阿姨已经陷入了无言的深愁,她那灰色的头发几乎都变白了。

C.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

D.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

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个人都讲究卫生,我们的健康就会有保障。

B.我的书包里有课本、笔、纸……等文具。

C.“鲁滨逊漂流记”是我最爱读的一本书。

D.爷爷声音洪亮,被人称作《大喇叭》。

五、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8分) 1.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用加点词语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会议室突然响起了掌声。(改为夸张句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那天半夜里,村里的大钟忽然 啷 啷地大响起来。(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训练营(21分) 六、日积月累。(8分) 1.________________,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_________________。

2.青青园中葵,______________。阳春布德泽,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牵牛星,_______河汉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七、填空。(9分) 1.《北京的春节》的作者是________,本文按________顺序介绍了老北京春节的风俗。

2.“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_________________从我身上__________,从我脚边__________了;

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__________了一日”,《匆匆》中这段话让我想起《长歌行》中劝告人们珍惜时间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主题交流。(4分) 1.这是六(2)班张林同学“流逝的一天”统计图。一天中,他所用时间最多的是__________,约占总时间的五分之二;

 

__________所用时间约占总时间的四分之一;

__________所用时间按时间从多到少排第四位;

________所用时间最少。(2分) 2.请你为自己设计一幅日后的时间分配图,并写一写自己的感想。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写展示台(42分) 九、非连续性文本阅读。(6分) 某小学五年级某班开展了以 “读书与交流”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是对该小学学生阅读情况的调查统计表。请细心阅读,完成练习。

调查项目:学生最喜欢阅读哪类读物 1.分析上面的表格,你获得了什么信息?(不少于两点,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完上面的表格,关于阅读,请你给下列对象提一些建议。(2分) 对教师,你会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学生,你会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你是这个调查表的设计者,除表格中的项目外,你还想增加哪些项目?请写出两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十、课外阅读。(11分) 雕 像 一位致富不忘家乡的农民企业家出资修了一座跨河大桥。

大桥竣工后,企业家找到一位颇有名气的雕塑家,请他塑一尊人物石雕立在桥边。

企业家说:照片我没有,但请您听听这个故事—— 20年前一个夏日的傍晚,山洪暴发,天昏地暗。一个放学归来的少年躲在河边一棵孤柳下浑身湿透,惊恐地盯着面前咆哮的河水。突然,少年听到一声声呼唤:“狗子——狗子——” 少年隐约看见河对岸母亲顶着一块塑料布艰难地走来了,可河上的小木桥早被洪水冲走了。母亲也看见了儿子,来不及挽起裤腿便踏进湍急的河里。突然,一股更猛的洪水奔涌过来,母亲一闪不见了。少年急了,跟着洪水往下游跑。

良久,母亲又被洪水托了起来。

“娘!娘——”少年哭喊道。

母亲被浪头掀起的片刻,用了最大的声音喊:“狗子——饭在灶膛里……热着——有20块钱在床上的棉絮里……”母亲话音未落就被洪水卷走了。

后来少年辍(chuò  zhuì)学了。少年用母亲积攒下的分分角角到镇上做生意,一直到今天。

企业家讲到这里,声音有些哽咽(yān yè)了,他说:“您知道,那少年是我,我要给母亲塑一尊雕像。” 那一夜雕塑家失眠了,那场景总缠绕在脑子里。雕塑家开始了自己雕塑生涯中最重要的一幅作品的创作与雕刻。

雕像揭幕(mù mò)的那一天,当这位农民企业家亲手掀起雕像上的红绸时,他惊呆了,久久不语——风雨中,一位头发凌乱的母亲顶着一块塑料布,佝偻着腰,神情焦急地呼唤着……母亲的背后,映衬着彩虹一样的跨河大桥。

企业家紧紧抓着雕塑家的手:“谢谢您!谢谢您!”企业家的声音颤(chàn  zhàn)动着,眼睛里闪着泪光。随后他说:“工钱多少?您说个价!” 雕塑家轻轻推开企业家的手,郑重地问:“你说呢?” 1.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2分) 2.解释词语中加点的字。(2分) (1)颇有名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洪暴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文中画“”的句子,想想这尊雕像表现出了怎样的深刻意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文中画“____”的句子,说说雕塑家想表达什么意思。(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简要介绍文中的三个人物。(3分) 企业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雕塑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习作展示。(25分) 亲爱的同学们,在你们的成长历程中,一定懂得了许多吧:懂得了努力学习,懂得了孝敬父母,懂得了尊敬他人,懂得了珍惜时间……请以“我懂得了__________”为题,记下自己的成长故事和感悟。

要求:叙事完整,语句通顺,不少于450字。

参考答案 一、1. xù chù   2. báo bó  3. zhuàn chuán 二、1.除夕 春联 燃放 鞭炮 2.航海 荒岛 恐惧 3.翻箱倒柜 念叨 三、示例:1.简朴 简陋 简单  2.增添 增长 增进 四、1.D 2.B 点拨:题干中所给的两个词语都是由反义词组成的。  3.B  4.A 五、1.示例:这次中秋节,除了在外当兵的叔叔没回家,其他人都回来了。

2.世界上没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

3.示例:会议室突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4.大钟大响起来。

六、1. 春城无处不飞花 轻烟散入五侯家 2.朝露待日晞 万物生光辉 3.迢迢 皎皎 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七、1. 老舍 时间 2.遮挽时 遮挽的手边过去 伶伶俐俐地 跨过 飞走 溜走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八、1.睡觉 上课 自学 吃饭 2.点拨:设计自己日后的时间分配图,要注意时间分配的合理性,既要有学习的时间,也要给自己留出休息或做其他事的时间。写感想时,可就如何珍惜时间、科学分配时间谈谈自己的看法。

九、1.示例:(1)小学生对卡通漫画类读物比较感兴趣。

(2)小学生中,喜欢阅读综合性报纸的比例很小,只有5%。

2.示例:多开展一些读书交流活动,如读书读报活动。

少读些卡通漫画书,阅读的种类应多样化。

3.示例:每天阅读时间 是否做读书笔记 十、1. chuò,√  yè,√  mù,√  chàn,√ 2.(1)很。 (2)突然而且猛烈。

3.示例:母爱是神圣而伟大的,母爱像彩虹一样绚丽。

4.雕像象征着母爱,母爱无价,所以雕像也无价。

5.企业家:致富不忘家乡,深切怀念母亲。

雕塑家:技术精湛,被母爱深深感动,创造出了令人惊叹的雕像。

母 亲:伟大,为了儿子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

十一、思路点拨: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写作。在写的时候要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写清楚,更重要的是要抒发出你的真情实感,让人感受到这件事对你的特殊意义。只有写真事,抒真情,才能算是真正的属于自己的成长故事和感悟。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爱心社晚会活动策划书下一篇:部编版语文二下册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