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考试题目

2022-07-23

第一篇:明朝历史考试题目

公务员考试历史常识题目

历史常识试题

1.学者考证,历史上的商族屡屡迁徙,最后一次迁徙后,定都二百多年,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这次迁徙的组织者是

A.商汤 B.武丁 C.盘庚 D.商纣

2.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A.重农抑商 B.统一度量衡 C.迁都咸阳 D.按军功授爵

3.一位历史研究者想要编写《昭君出塞》一书,涉及长安民俗生活的情景,他可以利用的素材是

A.吃葡萄、喝肉羹 B.盖棉被、穿绸衣 C.放鞭炮、听说书 D.抽卷烟、烤甘薯

4.隋王朝国祚短促,但在制度建设上却多有建树,既有继承发展,又有开拓创新。其中,由隋开创并为唐所继承的制度有

A.府兵制、三省六部制 B.府兵制、科举制 C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D.科举制、均田制 5.据《明史〃外国传》载:‚崇祯时,历法益疏舛,礼部尚书徐光启请令其徒罗雅谷、汤若望等,以彼国新法相参较,开局纂修。‛文中的‚其‛是指曾与徐光启长期合作的

A.白晋 B.利玛窦 C.南怀仁 D.巴多明 6.慈禧曾说:‚我本来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期,因洋人欺负太甚了,也不免有些动气。虽是没拦阻他们,始终总没叫他们十分尽意的胡闹。……我若由他们尽意的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攻不下来的道理?‛慈禧所称的‚他们‛是指

A.顽固派 B.洋务派C.太平军 D.义和团

7. ‚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这一事件是

A.戊戌变法 B. 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护法运动

8. 1915 年底,梁启超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中表示:‚在现行国体之下,而思以言论

A.开明君主制 B.君主制 C.君主立宪制 D.共和制

9.针对党内‚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毛泽东撰写《中国的红

1 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著述,作出了肯定的回答。毛泽东所说的红色政权,最先建立的是

A.中央革命根据地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川陕革命根据地 D.川陕甘革命根据地 10.被历史学家称为法国无产阶级在‚19 世纪的最后一次革命,19 世纪法国革命史诗的顶点和终点‛的是

A.巴黎公社革命 B.二月革命 C.里昂工人起义 D.六月起义

11. 1918 年,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在目睹当时的状况后,出版了《西方的没落》这本名著。就当时的历史而言,这个‚西方‛是指

A. 美洲 B.欧洲 C.德国 D.英国

12.艾森豪威尔总统曾回忆,他熬过三年战争岁月靠的是每晚睡四个小时,每天喝20 杯咖啡,吸四包骆驼牌香烟,偶尔加一个三明治。那场战争是指

A.第一次世界大战 B.独立战争 C.第二次世界大战 D.南北战争

13.商鞅一人多姓。史书上说:秦封于商,故号商君。卫之诸庶孽公子也,人称卫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其中‚商‛姓来源于

A.自然的崇拜 B.所在地方的地名 C.母亲的族姓 D.因功得到的封地 14.在举行公民集会的那天,所有的男性公民纷纷涌向一个公共场所,在那里选举与罢免公职人员,并决定是否判处某个公民的死刑。这样的场所应是

A.罗马的元老院 B.雅典的广场 C.美国的国会山 D.英国的法院

15.罗马帝国瓦解了,但罗马人却把他们的文明留给了欧洲人。这一文明包括

A.楔形文字、《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B.拉丁字母、《汉穆拉比法典》 C.拉丁字母、《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D.楔形文字、《汉穆拉比法典》 16.我国历代王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先后推行了各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按照时序排列,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①行省制 ②州郡县制 ③郡县制 ④道州县制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③④②① D.②④①③ 17.罗马城内有架‚圣梯‛,凡人只要爬上去便可赎罪。一天,有人爬到中间,又突然退了下来,旁人问其原因,他说:‚只要心中有信仰,

2 就能赎罪,不必在乎表面的礼仪。‛这个人是

A.马丁〃路德 B.克伦威尔 C.亨利八世 D.加尔文 18.右侧是18世纪一位法国贵族肖恩公爵‚最重要的中国藏品‛目录,从中可以推测

(1)很多漂亮的、上乘的男女服饰 (2)一面橄榄绿色的丝绸的中国旗 (3)一个彩色瓷制的中式现象台 (4)一个六边形的中国灯笼 ………

(51)一张竹制的女士用床

A.当时的清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B.中国已陷入落后挨打的状况 C.其收藏受到中国文化热影响 D.其藏品都是从中国掠夺而来 19.美国历史学家写道:‚想象一下,哥伦比亚麦德林可卡因垄断集团成功发动一起对美国的军事袭击,迫使其允许可卡因合法化,还须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这幅场景当然荒谬绝伦,但类似的事件在19 世纪的中国确曾发生过。‛‚类似的事件‛是指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甲午战争 C.中法战争 D.鸦片战争

20.上海公共租界内的市民因不满市容管理的混乱,决定向公共租界的市政管理当局递交意见书。他们应该把意见书递交给

A.工部局 B.巡捕房 C.公董局 D.上海道台

21. 1862 年,清政府遇上一桩棘手的案子:丹麦的商船被普鲁士公使乘坐的军舰扣留于大沽,丹麦商人只好请求总理衙门主持公道。如果你是总理衙门的官员,可据以断案的是

A.《战争开始公约》 B.《非战公约》 C.《战争与和平法》 D.《日内瓦公约》

22. 20 世纪初,人们把信天主教称作‚吃洋教‛;30年代,租界市民被外国巡捕踢了一脚,自嘲为‚吃了一记洋火腿‛;抗战时期的重庆有‚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民谚;其他还有‚吃闭门羹‛、‚吃香‛、‚吃药‛等等。这些与‚吃‛有关的大众语汇本质上反映了

A.中国人向来注重字词的精炼和语法的准确 B.‚吃‛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流行和时髦的词汇 C.中西饮食文化处于不断的交融与冲突之中

3 D.‚吃‛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产生了深刻影响

23. 1948 年7月,某国率先向世人宣布:它已经向国民提供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这个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24. 1990 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随后,安理会687号决议授权同科威特政府合作的所有成员国,在1991年1 月15之后,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促使伊拉克撤出科威特。从中可以看出联合国的重要作用是

A.和平解决争端 B.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C.维持国际均势 D.重建战后国际新秩序

25.常熟凌巷村‚将集体土地按人口分口粮田,按劳力分责任田,分户经营,农民可以长期使用,但不能买卖、出租等,经营所得‘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一土地经营方式为

A.互助组 B.高级合作社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

26.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 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 余处,黄河流域12 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 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

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 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 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 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27.当代历史学家开始关注‚忧愤‛这一情感因素对于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如果你要选择‚忧愤之死‛这一主题进行研究,合适的人物是

A.邓世昌 B.林肯 C.拿破仑 D.屈原

28. 2007年2 月,印度天竺那烂陀举行了玄奘纪念堂落成典礼,中印两国领导人应邀出席。印度举行这一盛大庆典是因为

A.玄奘长期生活于天竺那烂陀 B.天竺那烂陀是佛教的诞生地 C.唐代高僧玄奘曾去该地取经 D.玄奘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 29.下列选项中符合《资治通鉴》的写作年代、编纂体例和选材原则的是

A.汉武帝生平集中于单篇 B.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收人其中 C.唐太宗事迹按时间叙述 D.成吉思汗西征路线详细记载

30.为了稳定边疆,完成国家统一,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是

A.收复台湾 B.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

4 C.平定三藩之乱 D.颁布《钦定西藏章程》

31.右侧是份售书广告,其中有可能在洋务运动中成为畅销书的是 A.①⑤ B.②④ C.③⑤ D.①③ 32.《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

A.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 B.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 C.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 D.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 33. 20 世纪初期,中国曾‚以俄为师‛。这里的‚俄‛通常是指 ①沙俄 ②苏俄 ③苏联 ④独联体 ⑤俄罗斯 A.①② B.②⑤ C.②③ D.③④

34. 1940 年12月30 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次正式播音。当天可能播出的新闻是

A.百团大战的最新战况 B.法西斯德国无条件投降 C.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D. 日本偷袭美国的珍珠港

35. 1956年1 月2日下午,上海50万人冒雨集会,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

A.工商业改造 B.统购统销 C.‚一五‛计划 D.土地改革

36.随着历史的变迁,许多概念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例如‚革命‛,最早界定为改朝换代,近代以来则多指政治体制变革。下列选项对应上述概念内涵的是

A.汤武革命/‚光荣革命‛ B. ‚光荣革命‛/工业革命 C.汤武革命/‚文化大革命‛ D.工业革命/‚文化大革命‛ 37. ‚《百科全书》的读者群并不是由资本家构成的,而是1789 年中瓦解得最快的各个部门。他们来自于高等法院和大法官裁判所,来自波旁王朝的官僚机构、军队和教会。一种进步的意识形态竟然渗透了社会结构中最为陈旧和锈蚀的部分,这看起来似乎有些荒谬,但大革命正是从悖论中开始的。‛这段话表明,作者认为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是

A.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B.特权阶级的自我崩溃 C.资产阶级要求革命 D.国王召开了三级会议

5 38. 1874 年,日本人将‚Science‛翻译成为‚科学‛,后于1915 年引人中国。与这一概念传播相关的事件是

A.洋务运动/明治维新 B.明治维新/新文化运动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D.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39.列宁晚年在总结十月革命经验时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办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这一‚不同的办法‛是

A.进行全面的改革 B.实行新经济政策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建立苏维埃政权

40.因为造就‚天府之国‛贡献巨大,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水利工程是 ( )

A.芍陂 B.都江堰 C.郑国渠 D.西门豹渠

41.对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法‛的正确理解是 ( ) A.旧的制度 B.旧的方法 C.旧的法律 D.旧的风俗

42.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废分封,立郡县‛的决策,其主要目的在于 ( )

A.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 B.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巩固统一的封建国家 D.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43.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下列关于该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 ( ) ①分散相权以加强皇权 ②形成严密的封建官僚机构

③有利于减少中央政令的失误 ④三省六部一直被后世历朝沿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4.明太祖与宋太祖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最相似之处是 ( ) A.设立由皇帝控制的特务机构 B.改变和分散地方机构的职权 C.加强由皇帝控制的禁军 D.实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

45.从明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反映了 ( ) ①封建专制进一步加强 ②皇权更加巩固

③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④实权完全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6.在一座突厥墓葬中,曾经发掘出银壶、银马具、黄金制品,以及铁制的刀、剑、箭、马具,还有汉式铜镜、波斯的绢布织物。这一切不.能.说明 ( )

A.属于等级较高的贵族墓葬 B.突厥过着游牧与农耕相结合的生活 C.受到传统的‚丝绸之路‛影响 D.突厥民族生活中与战争关系紧密

47.下列史实,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具有巨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是 ( ) A.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B.清朝在乌里雅苏台设将军

6 C.文天祥的抗元斗争 D.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台湾府的设臵 48.唐朝时期,我国最先进的国防科技成就是( )

A.火箭的使用B.桥梁建造技术C.实测地球子午线 D.曲辕犁的发明

我国古代手工业技艺精湛,享誉世界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据此回答10—11 题。

49.1987 年4月,考古工作者在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塔的唐代地宫里,发掘出16 件越窑瓷器,同时在记录当年法门寺塔皇室供奉器物的账单上,记载为‚秘色瓷‛。秘色瓷属于

A.白瓷 B.青瓷 C.唐三彩 D.彩陶

50.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录了倭缎织造法、朝鲜棉布染整法和西洋红夷火炮铸造法等。下列对材料的分析

①《天工开物》是中国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②宋应星注意吸收外国工艺技术

③以上技术都是西方传教士介绍给中国的

A.①②正确,③错误 B.②③正确,①错误 C.①③错误,②正确 D.①②③均正确

51.明清时期,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最突出的表现是

A.福建、山东一些地区成为特色农业生产区B.浙江嘉兴使用纱绸机

C.江浙一些农村崛起为工商业市镇D.商产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推广

52.对汉朝海上丝绸之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是汉武帝以后开通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贸易交通线 B.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等大量西传,佛教由此传入中国

C.海上丝绸之路最远抵达印度半鸟南端 D.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

53.贞观后期,回纥各部请求开辟一条‚参天可汗道‛,即从唐朝通往口约的大道,唐太宗应允,并在沿途设立驿站几十外。‚参天可汗道‛的历史作用有 ( )

①为民族间商旅贸易提供了方便 ②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③加强了欧洲、非洲的往来 ④有利于边疆开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4.右图货币最早使用于 ( )

A.隋文帝开皇年间 B.唐高祖武德年间 C.唐太宗贞观年间 D.唐玄宗开元年间

7 55.岳飞、文天祥的相同之处是 ( )

A.保卫海防的民族英雄 B.曾抗击外国侵略者

C.英勇无畏的精神、气节 D.赢得了抗击入侵者的最终胜利

56.时朝朱元璋时期在福建东山建立军事要塞铜山古城。嘉靖年间,戚继光在此设立兵营。明朝建立铜山古城的目的是防范 ( )

A.倭寇B.满清军 C.荷兰殖民者D.葡萄牙殖民者

57.下列历史现象体现了外来文化对中华文明影响的是 ( )

①白马寺的建造②敦煌莫高窟的修建 ③唐朝长安城的布局④《农政全书》的编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8.某电视剧制作组布臵了一个三国曹植书房场景。根据史实判断道具中搞错的是( )

①书案上有毛笔、纸张 ②一本印制的《诗经》

③墙上挂有临摹的《洛神赋图》 ④书案上还有一个盛有葡萄的漆盘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59.俗话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分裂局面,也有不少历史人物重新建立大一统的王朝。下面几位政治家中,在这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的是 ( )

①嬴政 ②杨坚 ③赵匡胤 ④忽必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60.商鞅主‚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根据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说明他们的主张 ( )

A.都反映了自然经济的实质 B.都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 C.都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 D.都有利于加强当时经济的发展 61.从《史记》、《资治通鉴》中均可查阅到的历史资料是 ( ) A.齐桓公葵丘会盟 B.西汉设臵西域都护府 C.安史之乱 D.屈原愤投汩罗江

62.明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处于‚萌芽‛状态,是指它 ( )

①始终未能出现劳动力的商品货币化 ②力量远不足以分解封建生产方式

③总体上没有进入工场工业阶段 ④长期不能改变其自然经济的性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 D.②③④

63.中央政权在两广一带设郡进行有效管辖,始于 (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战国

64.下列制度体现了我国古代赋役‚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的有 ( )

①租庸调制 ②方田均税法 ③一条鞭法 ④地丁银制度

8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C 2. D 3.A 4.C. 5.B 6.D 7.C. 8.D 9.B 10.A 11. B 12 C. 13. D 14.B 15.C. 16. B 17.A 18.C. 19 .D 20. A 21.C 22.D 23.A 24.B 25.D 26.B 27.D 28.D 29.C 30.B 31.C 32.D 33.C 34.A 35.A 36.A 37.B 38. B 39.D 40. B 41. A 42. C 43. A 44.B 45.D 46. B 47.A 48. A 49. B 50. A 51. C 52 B 53. C 54. B 55. C 56. A 57. B 58. D 59. C 60.D 61.D 62.C 63.A 64.D

第二篇: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题目及答案2017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题目及答案2017 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时要眼睛盯着试卷,不要东张西望的,认真对待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2017年的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题目及答案,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答案填写在下列表格中;总计30分) 1.秦朝和隋朝都是短命的王朝,却分别为汉唐盛世奠定了基础,它们共同的历史贡献是:

A.都出现了盛世局面 B.都曾制订了有利统一的制度和措施

C.都开凿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 D.都修筑过大规模的军事防御工事—长城

.右图是《隋大运河示意图》,D地点是: A.洛阳 B.涿郡 C.长安 D.江都

.唐太宗曾说:“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在位期间,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保证农民的土地和时间,促进了社会发展。唐太宗的执行措施实质体现了: A. 道家“自然无为” B. 儒家“仁政德治” C. 墨家“兼爱非攻” D.法家“以法治国”

.《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而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A.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其执政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继续发展

C.发展科举,创立殿试制度 D.重用有才能的人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孟宪实在《百家讲坛》作了“太宗继位”“魏征进谏”“以民为本”等系列讲座。由此推知他所讲的主题是:

A.开皇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王谠在《唐语林》中写到“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留心理道”的皇帝是: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中宗 D.唐玄宗 . 右图所示钱币出自我国古代哪个历史时期: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宋朝

.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唐代农业生产新技术的是: .“19世纪70年代以后,所有西方政府都引进了公务员考试制度,来测试申请政府工作者的才能,而不是依据人际关系或者家庭出身来录用人员,这其实是不知不觉的模仿了中国在一千多年前就发明了的事物。”这“事物”是指: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科举制

10.科举制从隋朝的诞生到唐朝的完善、清朝的灭亡,历时l300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重大的影响。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影响是:

①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 ②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③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④改善了用人制度,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唐《陇西行》写道:“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这里的“胡”是指: A.吐蕃 B.匈奴 C.金 D.突厥

12.“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精。袈裟作舟帆,合十忘生死,弘愿心中藏,普渡众生……”这是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一部有关唐朝高僧的电视剧片尾曲。这部电视剧的主人公是: A.玄奘 B.鉴真 C.戒贤 D.戒日王

年5月温家保总理对震后面临严重核泄漏危机的日本,进行了友好访问。下列历史事件,与温家保总理此行有着相同意义的中日交往大事是:

A.张骞通西域 B. 玄奘西游 C. 鉴真东渡 D.戚继光抗倭

14.观察下列在中国出土的唐代文物——货币,这些出土文物说明了:

大食金币 波斯萨珊银币 东罗马金币

A.唐代没有统一的货币 B.中国古代金币、银币流通时间长范围广

C.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 D.证明唐代日本、新罗与中国交往密切

15.七年级3班小奇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搜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奖西游”、“鉴真东渡”的相关资料,由此推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A.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B.中华文明的起源 C.统一国家的建立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二、材料分析题:(16题计4分;17题计7分;18题计9分,总计20分。) 16.请你仔细观察《隋朝大运河》图。并回答问题: (1)运河两端城市的现今名称:(2分) A.涿郡: B.余杭:

(2)想一想:假如隋炀帝从洛阳乘龙舟到江都“南巡”,可能经过哪几段运河?(必须写出河段名称,不能使用字母代替。)(2分) 17.材料分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殿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世?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亡隋之弊,以此言之,甚于炀帝远矣。” ----《贞观政要》

材料二:上(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亦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 ----《资治通鉴》

材料三:贞观十一年,马周上疏曰:“百姓自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今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 ----《旧唐书》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在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最终达成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听取张玄素建议的根本目的是什么?(2分) (2)基于上述目的,在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1分)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4)综观这三段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2分)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在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实行禁止对外交通和贸易的政策,从1633-1639年间就颁发了五次“锁国令”,这一政策使日本经济长期处于迟缓之中。

材料二:1853年,美国舰队以武力打开日本国门。面对严峻的局面,以武士为首的倒幕派推翻幕府统治,拥护明治天皇进行一系列改革,使日本走上了经济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在此后100多年里,虽经二战的重创,到今天日本仍然成为世界上第三号经济强国。

材料三:唐朝对外国的态度是开放的,鉴真东渡、玄奘西行、遣唐使和留学生、外国人到长安居住……中外交往盛况空前,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气度恢宏的隆盛时代”。

材料四:清朝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天朝“物产丰盈”,不需要外洋货物,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这一政策使中国远离资本主义经济潮流,一直到鸦片战争中国大门被列强的炮火轰开。直到一个多世纪后的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新一代领导人开始重新审视中国的位置,以主动的姿态学习世界技术和文明的精华,从沿海到内地逐步开放,使中国的经济开始复苏,逐步迈向富强。 (1)材料

一、二中日本对外政策的基本走向是从 到 。材料

三、四中,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走向是从 到 再到 。(5分) (2)从四则材料可以看出,国运的盛衰与所采取的不同对外政策之间有何关系?(2分) (3)以上四则材料对于我国国家发展有何启示?(2分)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题目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序号 1 10 答案 B D B B B D C D D D 序号 11 11115 答案 A B C C D

二、材料分析题:

16.(1) A.涿郡: 北京 (1分) B.余杭: 杭州 (1分) (2)通济渠、邗沟。 (2分) 17.(1)共识1:如果滥用民力,会导致国家和政权灭亡; 共识2:决定取消罢修乾元殿。 (两点任意一点即可得1分) 目的,维护自身封建统治。 (相近意思即可。1分) (2)在赋役制度方面,唐朝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并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役,使人身束缚逐渐松弛。

唐太宗调整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切实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等措施,出现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的太平盛世。 (两点任意一点即可得1分) (3)从与民休息到加强了对农民的剥削奴役。 (相近意思即可。要体现出变化过程;2分) (4)唐太宗的统治是建立在奴役和剥削人民的基础之上的,即使在“贞观之治”这样的盛世局面,人民的徭役和赋税也是相当沉重的。(徇情给分,共2分) 18.(1)闭关到开放;开放到闭关锁国再到对外开放。 (用词不一定相当准确,但意思要相近,共5分) (2)闭关锁国会导致国家衰落,对外开放则国家繁荣昌盛。(两点都要达到;共2分) (3)我们要积极实行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善于吸取别国先进经验和失败教训,取其之长,补己之短。(徇情给分,共2分) 看完以上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题目及答案之后是不是意犹未尽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进一步推荐初一的其他课程视频学习,高分也能轻松拿哦。(点击图片直接进入体验学习哦!!!)

猜你感兴趣:

1.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考试题目及答案2017 2.初中7年级下册历史期中试卷答案2017 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考试卷 4.初一历史下册期中试卷及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第三篇:漫长的200多年的明朝历史(大全)

漫长的200多年的明朝历史,从朱元璋被迫起义到崇祯自缢,走得如此艰难,却又如此辉煌。历史的长河里,永远不乏耀眼的人物,即使车轮滚滚,不曾停歇,这些明星一样的人物,依旧可以穿透沉积的尘埃,光彩夺目。

或许自己一直都是肤浅的,看待历史,大多数时候,只是知道,而不是理解,在上下5000年漫漫历史里,我更偏好群雄并起的春秋、战国甚至三国时期,因为有太多的英雄豪杰而令人神往。对于明朝,除了昏暗恐怖的特务统治,惊世的发家史,朱棣夺位,郑和下西洋,知道的太少,也不甚感兴趣。然而,用了四天时间,如痴如醉的看完《明朝那些事儿》七部,渐渐明白自己的浅薄和历史的厚重:有无数人书写的历史,每一段都是血与泪的坚持和斗争的结合体,每一处都值得尊重。历史之所以这样走,自有它的道理,冥冥之中,前因后果,循环反复。每个人都在努力的扮演自己的角色,或奸诈,或刚正,或跳梁,或迂腐,他们都有自己的位置,推动着历史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支撑中国 5000年历史不曾间断,不断发展的原因,也是中国人无论面对怎样恶劣的情况:八国联军侵华;慈禧乱政;日本侵华;仍然能够站立并战胜的原因:几千年历史和文化积淀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气节和悲悯!(ps:这是日本人怎么都学不会的一点,因而注定他们的失败)

《明》中谈到,作者最佩服的人的排行榜,排在第一二位的不是开国大帝朱元璋,也不是万国来朝的永乐大帝,不是改革首辅张居正,不是徐阶,更不是袁崇焕,而是王守仁(王阳明)、于谦。此二人被作者捧至圣人,而在我看来,未有丝毫失言。他们以一颗装着天下苍生的悲悯之心,严于律己,以超人的智慧救百姓于水火之中,虽说是为大明天子卖命,但又何尝不是为了天下太平,百姓安定,最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坚守自己的良知。那么多优秀的天才,却多少因私欲贪念而做出令人不齿之事(贪污、玩弄权术),虽有海瑞,但他除了清廉,能力却实在有欠缺,只是一个标杆性人物。而王、于二人,一个平定天下却不沽名取利;一个临危受命,以文臣之躯,抵挡数万蒙军;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气节赢得所有人的尊重!然而有另外一个人令我泪流满面,“不求残财,不求富贵,不求青史留名,有雄浑之气,万刃加身不改之志——杨涟”,或许有人会说这是中国士大夫的愚忠,然而我却在他身上看到相似的人:黄继光、董存瑞以及无数为了新中国的诞生而献出生命的英雄们。这不是愚昧,而是忠于自己和对天下苍生的悲悯,纵使身受酷刑仍坚持自己的信念,身在封建社会,这代表着对皇帝的忠诚,是社会发展的局限,然而在战乱年代,这代表的就是民族的气节,是中国人不可战胜的力量来源!!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任何一个朝代都不可能完全安定和平,不是外敌就是内部斗争,而明朝更为甚之,蒙古从未消停,内部宦官、文官、皇帝斗得不亦乐乎。然而这个朝代却仍然走了200多年,因为这个朝代有一批优秀的官员,如夏言,如徐阶,如张居正„„,没错,他们也玩弄权术,但他们是为了实现他们的理想,治理大明王朝,让国家强盛,百姓安康,或许他们的手段方法不尽相同,但这个目标,让一切都变得可以原谅。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让我记忆深刻:“无论遇到多么的的困难,有多少人攻击你,只要有两样东西,就一定能够胜利,那就是信仰和良知。”正是凭着这个,夏言击败刘瑾,徐阶斗下严嵩,忍辱负重,终成就一番伟业,永远不要责怪上天的不公,如果经受不住它的考验,又如何能名垂青史。

200年的明朝史,放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也不过时一段篇章而已,然而历史,总是在以不同的方式不断重演,下一段历史的书写者,正是握着笔的我们,在这浩瀚星河里啊,你我可否放下一只小船?! 本来,我对明史比较排斥。翻开明史,阴深之气扑面而来:朱洪武火烧庆功楼,叔侄兄弟反目成仇,太监权臣狼狈为奸„„然阴暗龌龊的事件背后有着波澜壮阔的历史原因和深郁隽永的个人情感。读史明智,读明史智,是为《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一、皇帝的勤惰

明朝勤快的皇帝有三个:一是开国之君朱元璋,出身贫贱知疾苦,马上征战知不易,故勤快;二是叛乱之君朱棣,好战喜功不得息,夺人皇位不得眠,故勤快;三是亡国之君朱由检,捡到烂摊忙整顿,义兵四起忙平息,故勤快,勤快亦迟也!其他的大皇帝刚登基还说得过去,可惜没能保持一如继往的勤快,不是潜心研道,就是花天酒地,亦或无为而治,把皇帝大印交给太监和大臣们玩去了。是为懒皇帝,太祖皇帝早西去,要不打屁屁才怪。同样是懒皇帝,运气却不一样,有幸忠良相辅,则国泰民安;不幸奸恶当道,则生灵涂炭。

其实,皇帝懒惰,也是情有可缘,天下之大,皇恩浩荡,却非皇帝老儿一人之力所能玩转,废宰相,事必躬亲,不到老死就得累死,明朝的皇帝并不是每个人都像朱太祖身体那么棒,“吃饭么么香”的,比如朱棣、朱由检最后勤快的不行了,只好大权旁落,交人搭理了。治国不在宰相立废之争,而在礼制(所谓“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统一)。明朝废了宰相,权分六部,却又搞了个内阁,由几个大学士行宰相之权:首辅相当于总理,次辅相当于常务副总理,其他大学士相当于副总理和国务委员。内阁行权主要为“票拟”,即请示、汇报、初步意见等,皇帝为“批红”,即同意与否,这制度多好哦!只可惜变味了。由于大学士没有分工,只有排位,碰到能力大一点或者自认为能力大一点的首辅,其他大学士们基本上就没机会“票拟”了,碰到懒惰的很的皇帝,也就没时间或者没兴趣“批红”了,交给司礼监(分秉笔和掌印)了,结果可想而知了!有的司礼监非常了得,兼权秉笔和掌印,譬如王振、刘谨等,能文善武,比如刘谨兴师动众,出兵辽东,无捷而归,王振则导演了“土木堡之围”这永远抹黑历史的一仗。

所以说,皇帝的勤与惰,与国家之兴衰无必然联系。国家兴盛之时,有皇帝奋发有为的,如朱元璋、朱棣,其实是迫不得己;也有无为而治的,如朱允炆(朱元璋的嫡长孙)、朱高炽(也是朱元璋的孙子,朱棣的儿子),这才叫休养生息。关键是礼制,用法理学术语讲,“恶法亦法”,只要皇帝不时常打盹(如一休般“休息会儿”不要紧,那也是“动脑筋”哦),讲道理,立制度;只要下面的兄弟们崇礼守制,身体力行,国则必兴,无衰之理!

二、皇帝的爱情

绝大多数的皇帝是没有爱情的。这些没有爱情的皇帝,在我看来,没有凡夫俗子幸福。

明朝的皇帝有三个人比较幸福,因为他们有爱。

第一个是开国大皇帝朱元璋。朱元璋在起义中倒霉时,被人关进大牢,有人想饿死他,不给朱元璋送饭。善良的马姑娘(民间先称马大脚,后称马皇后),为了救朱元璋,便把刚烫好的烙饼揣在怀中,到牢中探望朱元璋时送给他吃,每次胸口都会烫伤,但每次都送。有妻如此,夫复何求!所以,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谁的话也不听,谁的话也不信,惟独听信马皇后的话。传说朱元璋天性多疑,经常私访民间。有一天,准确的讲是某年端午节前的一天,朱元璋到民间闲逛,结果没逗到好脸色、好言语,惟独一户门口挂艾草的人家对他还不错。回来后,他气愤把这个事情跟马皇后说了,说要把这些除了一户门口挂艾草的人家的人全杀掉。马皇后百劝无功,只好偷偷派人通知各家各户挂上艾草。端午节那天,大兵来至,无人可杀,朱元璋也终是明白了马皇后的苦心:免去了他的一段杀孽。从此,中华又多了一个民俗:端午节,家家户户挂艾草。还是以史实为据吧!在马皇后的好心劝说下,以下人物才在朱元璋的屠刀下活了下来:徐达(开国元帅)、朱文正(朱元璋的侄子)、李文忠(朱元璋的外甥)、宋濂(太子老师)等。马皇后重病临去时,拒绝太医治病,他对朱元璋说:“人的生死是由命运决定的,太医只能医病,不能医命,如果我死了,陛下一定会降罪于太医,这是我不想看到的。”有时候,我真的相信:一个人的爱情可以拯救许多人!

第二个是朱祁镇,放着好好的皇帝不做,被大太监王振忽悠过去打仗,结果被人家活逮。皇位没了,成了正儿八经的孤家寡人了:弟弟朱祁钰自个儿半推半就地当皇帝了;大臣们早忘了他这个主了;百姓嫌他丢尽了大明的脸,总之,大家都希望他客死他乡,或以身殉国。只有他的爱人——大小老婆若干个,称爱人的只有一个——原配夫人钱皇后,住进冷宫,屈辱地活者。她不后悔,朱祁镇在皇位上时,多次要封赏她的亲戚,都被她拒绝了,因为,她爱他这个人,而不是钱和权。没想到,朱祁镇被蒙古人送回来了,回来了就被弟弟软禁起来了,没有仆人,只有监视居住的特务。朱祁镇身来富贵,啥都不会,钱皇后挑水做饭,缝线洗衣,陪他度过了他人生最黑暗的一段时光。依我个人来看,朱祁镇这个人人品不怎样,但他的爱情让我妒忌,潸然泪下,因为他的爱情应证了一句老话:“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死生契阔,永不相离。”

第三个是朱见深,朱祁镇的儿子,其童年命运可想而知!一个大他十七岁姓万的宫女把他拉扯大,后来成了他的万妃。朱见深对万妃惟命是从,万妃在对朱见深的爱情领域不容她人插足,自己暂时生不了龙子,也不让其他的妃嫔怀孕。照现在看来,是多么坚贞不渝的爱啊!可惜,他们生不逢时,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错误的环境里相爱,尽管爱得有点畸形,但总是让人扼腕长叹。

三、神人王阳明

翻开明史,奇人谋士不胜枚举,我独为一人彻底折服,他就是:王阳明(名守仁)。

这个名字听起来比较陌生,但说起来就熟悉了。 “中正至大”,是蒋介石自言的一生追求,姑且不论追求成否,但这句话引自王阳明,可见王阳明之神。

王阳明,一代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国难则出,国安则退,是他一生的写照。翻开明史,足见其详,不再赘述。但我最景仰他的名号是:思想家。据说,他五岁时就作出了一首充满着辨证唯物主义的诗,曰: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当见山高月更阔。”此小孩非一般人也!青年时期,曾追求钻研程朱理学,孜孜不倦,在残酷的现实不断打击下,一度迷失,留下了一个“守仁格竹”的笑话。因为程朱理学的核心思想是“格物穷理”,所以有一天他就对着一片竹子格了起来,不吃不拉,日照雨淋。三天后,病到了,差点死了。搞学问搞到这种地步,i服了u。

经过多年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王阳明,一代神人,一派宗师,终是捣鼓出了他的核心思想:“知行合一”,其主要内容有诗曰:“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言简意赅,当为追求! 从朱元璋被迫起义到崇祯自缢,汇成了明朝那段独特的200多年波澜壮阔夹杂着深郁隽永的个人情感的历史。有无数人书写的历史,每一段都是血与 泪的坚持和斗争的结合体,每一处都值得尊重。历史之所以这样走,自有它的道理,冥冥之中,前因后果,循环反复。每个人都在努力的扮演自己的角色,或奸诈, 或刚正,或跳梁,或迂腐,每个人都被历史定格于一种位置,或美,或丑。而这,于当时的金钱权势无关。 感谢当年明月用幽默而生动文笔、冷峻而深刻思考向我们展现那段惊心动魄而不失精彩的明朝。的确“历史本身就已足够精彩!历史原本可以写得这般好看。” 读 《明朝那些事儿》时,好几次动容变色,泪流满面,因为被感动。

我相信:在人的生命过程中,会丢失许许 多多珍贵的东西,但是,唯有理想和良心不能丢。

第四篇: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案

新民中学

胡元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处理朝政,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等加强君主专制的基本史实。了解明朝经济的发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髙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八股取士。八股取士无论从内容还是影响看都是很复杂的,加之学生对“八股文”缺乏感性认识,更不易理解。需要教师设计直观、通俗、有效并带趣味性的教学方法。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明朝疆域图、“锦衣卫”印、反映明朝厂卫制度的资料等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以元末农民起义的背景故事,引出“明朝的建立”这一内容。

三、讲授新课: (一)明朝的建立:

1.元末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135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其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步强大,先是消灭了东南各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 2.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3.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4.【提出问题】在我国历史上,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 5.【提出问题】“一个新的封建王朝建立后,一般要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通过学生回忆,引出“朱元璋强化皇权”这一内容。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改革行政机构:取消地方的行中书省,设立“三司”,直属中央,还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在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职权,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还分散兵权,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

(1)在学习“设三司,废丞相”这一措施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提出问题:“明朝加强君权的政治措施有哪几方面的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在中央废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分散兵权。”并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 ”或先引导学生回忆元朝行省的特点以及中国封建社会曾出现的相权威胁君权的史实,再总结得出“这些措施意在防止大权旁落(地方威胁中央、相权威胁君权)加强君主权力”的结论。 (2)【提出问题】明朝初年对地方和中央机构的改革有何利弊?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明朝政治制度的改革有利于皇帝权力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简化办事流程,提髙行政效率的作用,但是造成皇帝权力过大,一旦失误,无人敢问责的现象。

2.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厂卫特务机构。

明太祖设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

(1)多媒体展示:一次大学士宋濂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请的哪几位客人?吃的什么菜?”宋濂如实一一回答。朱元璋高兴地说:“说的全对,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张图,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宋濂见了吓出了一身冷汗。

(2)【提出问题】结合材料,你们认为特务机构锦衣卫对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加强了君权,对维护中央集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特务统治使得臣民们终日诚惶诚恐,唯命是从,凡事按部就班,不求进取;同时,这种做法也使法律受到严重破坏,司法机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三)科举考试的变化

命题特点: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答题观点: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文体特点:只能分为八个部分。

1.在学习“科举考试的变化”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必须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用尽量通俗的语言解释“四书” “五经”“八股文”等概念,例如可摘录一篇典型的八股文请学生阅读,使其对“八股文”有相应的感性认识。对于“八股取士”造成的影响,教师可组织课堂讨论,并利用教材“动脑筋”思考题,力争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八股文的作用。

2.【提出问题】实行“八股取士”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什么?这种做法有何危害? 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

“八股取士”造成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 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 (四)经济的发展

1.明朝从国外引进农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 【思考】为什么要引进这些作物品种?

因为它们的成熟周期短、产量高,解决了粮食紧张的问题。 2.手工业的发展: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丝织业(苏州是明代丝织业的中心)、制瓷业(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3.商品经济活跃:①北京、南京成为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另有数十座较大的商业城市。②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其中徽商、晋商最为著名。

【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完成练习册上的题目。

第五篇:鲜为人知的明朝历史:朝鲜窃取中国东北土地

明朝时候,中国与朝边境大幅度内缩,朱元璋时,强烈要求以铁岭为界,结果朝鲜仍奉北元为宗主国,直到朱元璋死后,李城桂 朝鲜才正式朝贡明朝。明朝与朝鲜的边界主体和今天的无异,只是图们江南岸的建州左卫当时还是明朝的领土。

1392年(明洪武二十五年),高丽大将李成桂把高丽末代王恭让王撵下台,夺取了高丽政权,自己建立了新的王权—李氏王朝。朝鲜王朝建国初期与明政权的关系,在朝中交往关系中固然极为重要,但朝鲜与女真之间的关系,在当时的朝鲜外交关系史中更占有重要的地位。这其中,朝鲜太宗王、世宗王、世祖王在位时期,奉行积极的北拓政策,而朝鲜扩张的半岛西北部、东北部地区,正是女真人世代居住之所,故朝鲜与作为明朝境内边疆民族的建州女真之间,就发生了一系列的关系。这是彼时期朝鲜与明朝关系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李朝建立之初,太祖李成桂奉行“事大”外交,奉明朝为“正朔 ”,向大明称臣纳贡,表示:“谨当始终如一,益殚事上之诚,亿万斯年,恒贡祝厘之恳”,李成桂甚至“请更国号”为“朝鲜”;但是在领土

1 方面,李成桂却延续了高丽王朝的北扩政策,乘明初统治不稳定,无暇顾及女真地区之机,加大了对女真诸族的绥抚工作,向朝鲜半岛东北部和鸭绿江中上游一带女真地区极力拓展领土,逼迫该地区的女真人臣服于朝鲜。李朝初期对女真人的政策,继承了王氏高丽的传统,既有武力镇压征服手段,又有授予官职招安怀柔之策,于是原元代合兰府(今朝鲜咸镜南道的咸兴南五里)等辖区的部分女真人相继归附李氏王朝。

《李朝实录》记载:

自上(李成桂)即位,野人酋长远至,移阑豆满,皆来服事,常佩弓剑入卫从征伐。如女真则斡朵里豆漫夹温猛哥帖木儿,火儿阿豆漫古论阿哈出……等是也。上即位,量授万户、千户之职,使李豆兰招安女真。被发之俗,尽袭冠带,改禽兽之行,习礼仪之教。与国人相婚,服役纳赋,无异于编户,且耻役于酋长,皆愿为国民。自孔州迤北至于甲山,设邑臵镇,以治民事,以练士卒,且建学校以训经书。文武之政,于是毕举。延袤千里,皆入版籍,以豆满江为界。江外殊俗,至于具州,闻风慕义,或亲来朝,或遣子弟,或委质随侍,或请受爵命,或徙内地,或进土物者,接踵于道。

可见,朝鲜方面把拉拢女真各部,作为其向中国纵深扩大势力的一个重要战略方案来进行,李成桂一方面表示向明顺服,另一方面,却不甘于满足明朝对其做出的巨大让步——明朝单方面割让了本来属于中国方面的朝鲜半岛北部的全部领土,从汉朝到元朝,朝鲜半岛的北部都是中国的领土,明太祖为了对李成桂从内部推翻王氏高丽表

2 示感谢和支持,从而扶持起一个“反元亲明”的朝鲜政权,而将这一地区永久性的割给了朝鲜。

可以说,明朝方面为了“安内”而作出的让步是中华诸王朝有史以来对朝鲜方面最大的一次,但尽管如此,以造反起家的李成桂仍不满足,利用女真人对新王朝的不了解,以及朝鲜、女真两族在文化上相似的优势,大力拉拢和收买女真部族,收为己有,使其孝忠于自己,并企图能过获取一种“女真各部实际上的宗主国”的地位,而获得征服全东北的野心。

李成桂死后,其第五子李芳远用阴谋的手段,推翻了在位仅一年的定宗,即国王位,是为太宗。

太宗王即位后,即在其父的基础上,积极推行北扩政策,将其实际控疆域大片的向北扩大,用武力征服或金钱收买的方式,不断的吞并女真各部及其领土。

在对图门江以南咸兴以北的女真之地的扩张过程中,朝鲜与明朝的终于发生了冲突,二者明争暗斗,李远芳一方面对部分见利忘义的女真首领进行利诱,另一方面,对坚持忠于中国的女真部族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在此期间,李远芳不断制造中朝边境的冲突成为当时中朝关系的一个突出点。

在明朝建国初期,因为要集中力量进行北元的战争,必须确保东北有一个明确支持自己的势力存在,因而对于李氏朝鲜一直采取容忍 3 的政策,李远芳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将势力扩大到了对东北深入的女真部落的渗透。

胡里改部,又称兀良哈部,是元代五万户之一,最早居住在松花江下游的黑龙江省依兰地区,元朝末年南迁,长期定居在牡丹江一带,因当时的牡丹江称胡里改江,因此称胡里改部。

139

2、139

5、1398 这几年里,胡里改部首领阿哈出,数次来到朝鲜向李成桂朝贡,李成桂则对阿哈出授予官职,使其“纳税服役,无异于编户”。

1403年,朝鲜李朝太宗三年,大明永乐元年,大明成祖朱棣即位。此时的大明王朝对北元已经处于绝对压倒的优势,基本确立了自己作为中华正统王朝的地位,再不能坐视朝鲜蚕食自己的疆域和人口了。 明成祖开始恢复对东北地区设臵官员和地方政府,力图恢复中央王朝对东北地区的实际控制权。

可以说,大明王朝的这一举动,完全是合理合法的,明朝拥有对东北地区的主权,对这里行使实际管理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因为这样的作法与朝鲜李朝发生了利益冲突,导致两国的矛盾最终激化。 这里还要提一下前面提到的女真胡里改部首领阿哈出,此人与明成祖的关系非同一般,阿哈出之女,在朱棣作燕王时,于1386年即嫁给朱棣为妃,朱棣即皇帝位后,又加封其女为第三皇后,而阿哈出也被称为“三后之父”。

因此,朱棣与阿哈出实为翁婿关系。

4 有了这层姻亲关系,阿哈出在朱棣眼中,就非同一般,朱棣即位以后,即对阿哈出进行封赏,而哈阿出有了大明皇帝做后台,也不再惧怕朝鲜方面的威逼利诱。

1403年6月,明成祖正式下旨,要求女真诸部恢复向中央王朝朝贡的制度,作为恢复明朝对女真诸部恢复行使主权的开始。而朝鲜方面,则立即对此进行抵制,公然宣布“女真等本属于我”公开与明朝争理。

对朝鲜方面的无理叫嚣,大明王朝并不理会,当年11月,明朝在胡里改部,设立建州卫军民指挥使司,任命“三后之父”阿哈出为首任建州卫指挥使,执掌建州卫的军、政、法,大权,并设臵了以阿哈出为首的层层封建政治机构,迅速恢复了中央王朝对胡里改部行使实际控制权。

1404年,明朝又加阿哈出参政之职,进一步提高了女真部在明朝政治体系内的重要地位。

明朝设立建州卫的举措,深得女真部之心,长期被迫臣属于朝鲜的女真各部终于有了重归中华的机会,于是,大量女真部族纷纷来投。仅用了一两年的时间,原来附属于朝鲜的女真部族,都得新回归祖国。1405年,阿哈出也正式断绝与朝鲜的关系。1910年,阿哈出父子随成祖称北元,立大功,被赐汉姓李。

到1409年为止,大明朝一共设臵了130个女真族卫所,从而基本恢复了对东北地区的实际控制权。对此,朝鲜方面虽然极其不满,却也无可奈何毕竟,小小的朝鲜国,是不能与泱泱大明朝相抗衡的。然

5 而,随着位于朝鲜半岛北部的一些女真部族的回归,朝鲜李朝的统治者终于再也做不住了。李远芳宣称:“本国东北地方,自公崄镇历孔州、吉州、端州、英州、雄州、咸州、等州,俱系本国之地。” 李远芳认为,明朝不应接纳已经划入朝鲜版图的女真人,因为他们已经“融入朝鲜”,更宣称,自己的祖先生活在明朝的东北地区,自己的祖坟还在东北地方,言下之意,不仅“融入朝鲜”的女真不应回归中国,朝鲜更有“权力”要谋求对东北地区的“主权”。 李远芳于是派大臣出使明朝,因为朝鲜人熟知辽、金历史,很清楚辽、金的《地理志》里没有那些部领地的地名,因此,即提出“若考辽、金《地理志》则虚实自明矣”

由于大明王朝的大臣们,对于辽、金的历史不求甚解,竟然真的只查看《地理志》而无视其他记载,结果,礼部官查看在辽、金的地理志里,的确没有那些部族的名字,就摆出“天朝大国”的“大度”把那些部族划给了朝鲜人。

其实,正如日本学者田清所说“咸净道地方,原系元朝领土为朝鲜逐渐吞并,特别是咸北,更是在明朝以后才悄悄蚕食的。”至于朝鲜学者提出的那些地方自古便属朝鲜,是没有事实依据的,朝鲜人在这里把古高勾丽的历史与自己的历史混同,将大明王朝的君臣,结结实实的给忽悠了。

在忽悠了明朝君臣一把,确定了对朝鲜境内的女真部族的统治权之后,朝鲜李朝又开始还极力破坏爱新觉罗家族的祖先猛哥铁木儿归附明朝。

6 这个猛哥贴木儿正是后来建立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六世祖,清朝尊其为肈祖,当时的猛哥贴木儿和他的族人,还居住在朝鲜半岛,因为那里在历史上本是中国的领土。

明朝恢复对女真诸部的主权之举,使很多居住在朝鲜半岛上的女真人都有重新回归中国的想法,本来这些部族的想法是连土地一同回归,但是明朝被李朝忽悠了,他们要重新回到中国,就只有放弃故土。 而猛哥贴木儿的情况又与其他的朝鲜境内的女真人有所不同,因为猛哥贴木儿的部落本来是不在朝鲜境内生活的,后来因为受到野人女真和蒙古人的侵袭,不得已才逐步迁至当时尚属中国领土的朝鲜半岛北部,此后,朝鲜李朝来占领了这里,蒙哥贴木就向李朝臣服。 1403年的时候,也就是成祖开始恢复对女真人的主权的时候,明成祖即向朝鲜提出要求,要其交还对猛哥贴木儿部的管理权,1404年成祖又派使臣王可仁,到朝鲜,向猛哥贴木儿宣读皇帝的圣旨,希望猛哥回归中国。

李朝方面,则试图通过控制猛哥贴木儿实现其稳定朝鲜半岛北部的既得处益,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向北扩张的野心。 因此,李朝即与明朝展开了对猛哥贴木儿的争夺。

一方面,朝鲜李朝对猛哥贴木儿施以“利诱”李远芳赐猛哥贴木儿“上将军三品官职事”其随从也被加封为护军、司直、副司直等职,并赐猛哥贴木儿“段衣一件,笈花银带一腰及笠、靴、命内臣馈之:其从者十余人赐布有差”

7 另一方面,朝鲜李朝又对猛哥贴木儿施以“威逼”“在其其道安抚使尽心教诱,使不得生变为上策。若不从则威之以法,又不从则以军马把直,使不得生变。”就是说,李朝派出军事官员对猛哥贴木儿“教诱”,如果猛哥贴木儿顺服,那就最好,如果他不服,还是要回到中国,就用“法律”来制裁他,(真不知这朝鲜的法律怎么就管得着中国人了。)如果法律他也不怕,就派军队打他。

在朝鲜的利诱威逼之下,特别是其生存直接受到威胁的情况下,猛哥贴木儿拒绝了明朝要其回国的要求,并且表现得相当坚决。 然而,成祖却从其岳父阿哈出那里知道,猛哥贴木儿,聪明,识达天道,且已渐有归大明之心,不想就如此放弃这个人材。成祖也看出是朝鲜方面阻挠才使得猛哥贴木儿不能归附,因而下旨让朝鲜方面协助明朝招抚猛哥贴木儿,使朝鲜不便公开从中做梗。

而朝鲜方面,则坚持阻止明朝的招抚,并劝说明朝接受“朝鲜”属于“化内”的理念,从而使得明朝没有必要再抬女真人招抚回国,因为朝鲜既是化内,女真人在朝鲜还是在明朝,就没有什么实质上的区别了。这一手段,也是朝鲜人在与明朝的斗争中最常用的招法,这样,明朝赚了虚面子,而朝鲜却得了真实惠。

朝鲜之所以如此争夺猛哥贴木儿,其实最终目的,是想让猛哥贴木儿给朝鲜当炮灰,让女真人打女真人,中国人打中国人,如此,进可攻,能实现朝鲜人征服全东北的野心,退,则可守,即使猛哥贴木儿等女真部族成为替朝鲜抵抗大明朝的压力的肉盾。

8 然而,大明此次打出了亲情牌,明朝此次派出的使臣叫王教化,他先劝服了猛哥贴木儿的母亲,又派官员劝说其管下的百姓。在母亲的劝说下,猛哥贴木儿终于开始转心向大明一方,而百姓皆心向大明,更使得身为首领的猛哥贴木儿终于下定决心,与朝鲜决裂,重返中国。 并且,明朝也下指斥责朝鲜方面,表示,当初对十一个东北部族的放弃,其实是对朝鲜的一种恩泽,朝鲜人不该得寸进尺,不知好歹,在猛哥贴木儿的事情上继续“忽悠”,并指出,猛哥贴木儿在太祖朱元璋的时期,就已经归附明朝,其部落故地也还处于明朝一方,朝鲜方面对其部族的扣留是毫无道理的。

由此可见,前次“辽、金《地理志》”事件,并不一定是明朝方面历史知识不足,很大程度上是明朝认为,事情已经既成事实,朝鲜已经占有了朝鲜半岛北部,如果坚持双方没完没了的扯皮,不利于两国关系,但是对于猛哥贴木儿一事,明朝处处站在理上,朝鲜还用原来的骗术忽悠,实在有点太说不过去了。

说到底,明朝还是出于大国的大度才让朝鲜“忽悠”了一次,但大度并不代表真的“傻”,更不代表软弱可欺。如果朝鲜继续“忽悠”下去,引起的后果,一切责任在朝鲜方面。

至此,朝鲜看出明朝动了真格的,只好退步,不再阻拦猛哥贴木儿,而就猛哥贴木儿来说,其心本就是向着明朝一边的,于是他“阳为不顺朝廷,以示郭敬仪(朝鲜官员)内实书输写纳款无贰之诚于王教化的”1405年9月,随王教化悄悄来到了大明京师。

9 明成祖见到猛哥贴木儿后,大喜,立即加封其为建州卫都指挥使,实权甚至超过了阿哈出。

此事,即在法律上结束了猛哥贴木儿只能做为明朝的朝贡者的历史,确定了明朝对其部的主权,猛哥贴木儿本人,也由大明的朝贡者成为大明的官员,其百姓,则由所谓“化外”之民成为了大明帝国的百姓。

猛哥贴木儿回归明朝后,其部众依然驻于朝鲜半岛的阿木河(今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境内会宁地区)1406年朝鲜放其部众迁回中国一边,1407年,在朝鲜境内的另一大部佟索鲁阿部,由此,女真人逐渐迁回中国一边。

猛哥贴木儿虽然回到了明朝,但并未因此仇恨朝鲜,相反,猛哥贴木儿在回国后,还曾经多向送给朝鲜方面礼物,表示友好。然而,猛哥贴木儿的友好并没有换回朝鲜方面的同样回报,相反,朝鲜方面见无法用“和平”的方式拉拢女真人,终于扯下伪装,开始要诉诸武力了。

1410年3月,朝鲜方面假以交好之名诱杀了大明毛怜卫指挥使把儿逊与建州卫的指挥哈尔非、加时仇等人,又扣压了其他一些女真人,试图以此来吓服女真人。

但是,朝鲜方面也惧怕明朝怪罪,于是又装出委屈的样子,来了一个恶人先告状,把责任推到了女真人一边,明朝不知是大度还是糊涂,竟然没有追究朝鲜方面的责任。

10 然而,已经回归祖国的女真人却再也不甘心再受朝鲜人的欺压,事件发生后,猛哥贴木儿愤怒异常,亲率大军攻入朝鲜边境,对朝鲜的不法行为进行了军事惩罚,而后,猛哥贴木儿向朝鲜提出了和平解决事件的要求。

朝鲜见实在打不过女真人,只好交还了非法扣压的女真人。 为了表示和平,猛哥贴木儿也交还了在战争中俘获的人口和牲畜,并且开始内迁,与阿哈出部合并。

1412年,猛哥贴木儿入京述职,明朝增设建州左卫,以猛哥贴木儿为建州左卫指挥使。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论中国教育之危机下一篇:乐在其中满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