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范文

2023-09-18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范文第1篇

哀吾生之须臾,慕长江之无穷。短短千言间,谁人已经西行极乐。涓涓青字,怎怯何时尽释苍茫。欲之所指,天理何依。纵评百日之格,不至阳明半辰之思。且望谦之刚毅,再继盛之决绝。忠之所为,义之所指,道之所存,奸佞尽除而天理正其道也。其志耸也,立于天地之间而难容其伟。其行矗也,纵使五岳之高而仅似其半。其智传也,横绝千年之流而出左右于儒道。其道清也,跨取江淮幽云而江山因其辉耀。人生当世,难取其道义。于千年之外,思返期年,亦不可领其玄妙如九宫。君且居庙堂之高,有处江湖之远,心系百姓,忠心为国,日月之可为鉴,臣者若当如此,君者又复何求?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遥想当年,燕王靖难,南北之京,叔侄对垒。继太祖平元后,华夏在起硝烟。犹忆幽云十六,杨将岳军,荼万民于水火,叹民命之悲廖。权欲相争,尽使万民疲敝。永乐继统,确扬我华威于六合。三下西洋,三保老骥未伏。杜撰百科,解缙笔立乾坤,读后感《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却也立锦衣之卫、东厂之宦以求保权菅命。继太祖之雄图,天命而御驾北伐。横绝漠北,风云激浪,不饰其生之曲折。嶙峋怪石,怎似其行之轩峻。河奔潼关,尽显其性之威猛。风号三峡,满释其心之坚韧。靖难迁都,许为援天命。修书争海,皆为载史之行。争权却怯位,是翁容而年若豆蔻。身处沙场,任鲜血浸马革黄沙。功过是非,非长者不可吾,且非其可评。倾其毕生,尽其心血于九曲,东奔而从未迷惘。

倾毕生之力,纵横华夏万里江川。兼百年之学,笔走沧史百里奔流。霞客之行,经千年却犹励吾辈。其之思志,纵凝曦而难觅其根。良知之学,知行合一,许为其本。却难转其逝期年发垂腰际而不悔其行。天道人欲,圣贤有几可至如此。纵千年历史,横天地之间,唯老子、霞客二人而已。孔儒、韩法、墨兼,根以为治。难释其无欲。此至其立存天地时海之间而永不为灭。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家志子未弱冠而出此言。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而立之年却已知天命。二者之雄,不输于白起去病。其之志,仅保家卫国。难奈鄂王首俯金牌十二,壮志难酬,空悲白头之切。元敬平倭,尽释华夏国威。终为海波之平,却难抵诟埣遥逐。

回首华夏千年之史,上至商周,下至明清,波澜壮阔,海纳百川。纵有强虏居华,终为中国之,释文化之绝力,荡百族之平心。然已忘其本,不见其根。今可谓夷狄华夏,而狄吾矣。

寂寥圆月,辉映长亭古道,九曲沧黄,却为它风荼毒。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范文第2篇

哀吾生之须臾,慕长江之无穷。短短千言间,谁人已经西行极乐。涓涓青字,怎怯何时尽释苍茫。欲之所指,天理何依。纵评百日之格,不至阳明半辰之思。且望谦之刚毅,再继盛之决绝。忠之所为,义之所指,道之所存,奸佞尽除而天理正其道也。其志耸也,立于天地之间而难容其伟。其行矗也,纵使五岳之高而仅似其半。其智传也,横绝千年之流而出左右于儒道。其道清也,跨取江淮幽云而江山因其辉耀。人生当世,难取其道义。于千年之外,思返期年,亦不可领其玄妙如九宫。君且居庙堂之高,有处江湖之远,心系百姓,忠心为国,日月之可为鉴,臣者若当如此,君者又复何求?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遥想当年,燕王靖难,南北之京,叔侄对垒。继太祖平元后,华夏在起硝烟。犹忆幽云十六,杨将岳军,荼万民于水火,叹民命之悲廖。权欲相争,尽使万民疲敝。永乐继统,确扬我华威于六合。三下西洋,三保老骥未伏。杜撰百科,解缙笔立乾坤,读后感《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却也立锦衣之卫、东厂之宦以求保权菅命。继太祖之雄图,天命而御驾北伐。横绝漠北,风云激浪,不饰其生之曲折。嶙峋怪石,怎似其行之轩峻。河奔潼关,尽显其性之威猛。风号三峡,满释其心之坚韧。靖难迁都,许为援天命。修书争海,皆为载史之行。争权却怯位,是翁容而年若豆蔻。身处沙场,任鲜血浸马革黄沙。功过是非,非长者不可吾,且非其可评。倾其毕生,尽其心血于九曲,东奔而从未迷惘。

倾毕生之力,纵横华夏万里江川。兼百年之学,笔走沧史百里奔流。霞客之行,经千年却犹励吾辈。其之思志,纵凝曦而难觅其根。良知之学,知行合一,许为其本。却难转其逝期年发垂腰际而不悔其行。天道人欲,圣贤有几可至如此。纵千年历史,横天地之间,唯老子、霞客二人而已。孔儒、韩法、墨兼,根以为治。难释其无欲。此至其立存天地时海之间而永不为灭。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家志子未弱冠而出此言。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而立之年却已知天命。二者之雄,不输于白起去病。其之志,仅保家卫国。难奈鄂王首俯金牌十二,壮志难酬,空悲白头之切。元敬平倭,尽释华夏国威。终为海波之平,却难抵诟埣遥逐。

回首华夏千年之史,上至商周,下至明清,波澜壮阔,海纳百川。纵有强虏居华,终为中国之,释文化之绝力,荡百族之平心。然已忘其本,不见其根。今可谓夷狄华夏,而狄吾矣。

寂寥圆月,辉映长亭古道,九曲沧黄,却为它风荼毒。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范文第3篇

他不得不战斗,而在战斗中,他学会了冷静,坚持与果断。这三件“宝物”结合起来就是一道打不破的心理防线,而朱元璋利用者首要发现取得了成功。做一件事,必须学会冷静坚持与果断。它们让我在失败后能重新勇敢地站起来,而不至于崩溃;让我从困境中发现机会。

《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深深吸引着我,读完这本书,让我感触极深:只要做每一件事都能十分冷静坚持与果断,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范文第4篇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上戍中学 九(4)班 赵周钰

别一样的历史,别一样的明朝,在当年明月手中,幽默的语言,诙谐的叙述方式,让这个呆板无聊的明朝历史变得滑稽可爱,幽默风趣却不失正体。这三百年的明朝历史,作者用他那幽默风趣语言与理智缜密的推理,捉摸不透的思维,平易近人的语言为我打开了通往这个有趣朝代的大门。

公元1368—1662,在这段时间,我们认识了不一样的封建王朝,不一样的封建的皇帝,认识了不一样的封建专制,在这个年间,我们更是认识了无数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和流传千古的人物。朱元璋、朱棣、徐达、汤和、戚继光、袁崇焕、海瑞……

此书以明朝历代皇帝为主线,围绕展开,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两个皇帝便是洪武皇帝朱元璋与永乐皇帝朱棣。

朱元璋,一个神奇的皇帝。小小农民出身,却成为万人仰慕的一代天子。我不禁问:“为什么?书中给予了我答案。他身上展现着超人的战略家眼光与坚持不懈的精神。我最钦佩的则是他无论如何都要选择活下去,因为他坚信活下去就会有希望。面对着父母双亡,经济乏力,又愁吃又愁穿。他依旧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生命,想尽一切办法努力的活下去,就算是苟且,耻辱。在元末这个战乱的年代,他勇敢地选择起义,他知道,这是一个未知数,可他仍然去做了,我实在是佩服他的勇气。他,从一个无名小卒,一步步凭借他的坚持努力,成为了拥有自己军队的主帅。为了苟活,他不惜一切代价,这点我着实是钦佩万分。因为,我若在那个年代,我想我一定会郁郁而死,因为我无法忍受这般压力。没有坚强的意志力,他不可能撑到他霸业的开始,没有这顽强的意志力,是无法当那明朝的开国皇帝,更不可能在这本书里留下足迹,也不可能在历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他,用亲身告诉我,坚持可以塑造成功。坚持可以创造希望,但是如若你放弃了,你,就一无所有。从他身上,我更是学到,敢于奋斗,敢于去做,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朱棣,这个在战火之中生长,与兵器杀戮感情极好的藩王。他做过最令人惊叹的事——篡权,甚至篡了自家侄子的权。但是,朱棣这一行为,却造福了这个年间。开明的政策,敏锐的嗅觉,巧妙的改变政策,让这个年间,变得不一样,这个年间被称为“永乐盛世”。因为官僚制度的完善,朱棣自己日夜不停地辛勤劳作,在这期间,社会安定,国家富强,甚至还派出郑和七下西洋来宣扬国威。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做了历代皇帝不敢做的事——迁都,甚至迁在一个荒凉,需要耗费大量资金的北京!但,在众人反对情况下他仍然做出这个选择,历史也告诉了他,这是正确的!所以,不得不说,这个篡权皇帝的本领实在是高明,实在是厉害。篡权本就是一种下耻的行为,更别说篡自家侄子的权了,但到了他手里,却成了一种圣贤开明的行为。但是他却做了一件丧尽天良的事,他为了自己的地位,改身份,把自己生母抛之脑后,变成马皇后之子。并且,他篡权还有理有据,说自家侄子不遵循朱元璋的政策,说要废除朱元璋外的所有条例。你说,他是不是很厉害呢?迁都,这样的事,他懂得将目光放得更远,看得比别人远,自然就离成功更近。在他身上我学到,万事成功要有良好的基础准备,否则你将会措手不及。要学会放弃,学会将目光拉长,看得更远,舍小取大人人都懂,但只知会运用在眼下。但是!谁会像他这般舍弃眼前的小换取一个未来的大!所以,你不得不佩服朱棣的“可怕”。对于朱棣,我们更要感谢他的一大举措,招揽全国人士去编辑《永乐大典》,此书也为后世许多书的再现,奠下了不可磨灭的基础。在读他的生平事迹时,我很疑惑也很佩服。因为他好似具有双重性格,好坏到了一个极点。正是因为这样,在他身上才可以学到好东西,可以看到坏的并引以为鉴,比如不要不懂得忍让。

明朝,除了这两个人,不得不提的则是它的科举制。

八股,一点也不陌生的名字。其实,在我认为这是个好东西,如今,语数英科历史思品,通通都要复习,而八股呢?就只有那四书五经,不是挺好的吗,考试范围不仅告诉了你,并且是永远不变的。用“当年明月”在书中常提到的“评价总是要客观”。八股活生生的禁锢了人的思想,牵制着文化的进步。也是为我国做出来“巨大”贡献啊!在我看来,这是极其可拍的,一个简简单单制度却将这帮读书人的脑子洗的一干二净,活生生的阻碍着中国文化的进步,可是,回头仔细看。它,只是,一个小小的科举制度,而它影响的结果难道还不令人“叹为观止”?

提完了制度,看完了皇帝,也该探望探望特别的大臣了!

明朝,还有件令人发指却又可笑的事——宦官当政。

在明朝,宦官被皇帝极为重视,类似于现在的卧底吧。“厂卫”想必耳熟能详了吧。令人最为可笑的事,宦官的权利堪比皇上,说到宦官,不得不提一下这个明朝的焦点——魏忠贤!

魏忠贤,我也是极为“佩服”的,因为他残暴与恶心到一种令人无法想象的地步。

因为明熹宗的爱好(老爱捣鼓木头,真是令人捉摸不透,好好的皇帝不做,非得做木工),所以大多朝政都掌控个魏忠贤手中,人,手里的权利大了,总想拿出来试试。魏忠贤也不例外,他开始污蔑贤臣,滥杀无辜,将“敌队”东林党彻底消灭,更加令人发指的是,他与后宫的宫女相好,甚至与自己的乳母客氏私通,但他却显得无比自然。他为了权利,可以说是不惜一切代价。杀害他人、污蔑他人、陷害后宫嫔妃,他无恶不作,将明朝一步步送向死亡边缘。

不过,评价一个人,总是要客观的。

正因为他权力的膨胀,他也做出了较多贡献,如公平的论赏,在皇太极猛攻锦州,袁崇焕誓死不救,而满桂、赵率教则冒死救下锦州,之后魏忠贤也提了此二人的官。还有一件事,令我着实捉摸,他向国家捐款,甚至使用自己的钱来为辽东战事提供物资。他在两浙受灾期间,主张免除为皇家输送物品的专营户向内库交纳的孝敬费用……在他身上,我认识到了权利与权力的可怕与用途,并且知道,你如果善用它,它将会为你铺上一条华贵完美,通向成功的道路。

书中的事和人,先告一段落,接下来,去瞧瞧这本书的特别之处!

史书,我曾读过。呆板无聊,史书中的史实定不会似这书这般幽默。在我看来,史书中我们无法看到这一段段有趣的历史,这一个个幽默风趣的任务。这本书,为我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明朝不一样的开国皇帝,不一样的明朝人物,史书中,朱元璋才不会当年明月笔下那样有趣好玩,而是严谨,死板的,并且时间顺序更是不会变,别的人物亦是如此。但是,当年明月让我体会到了史书中不能体会到的,人物的痛苦、激动、犹豫、坚定以及残暴恶心等等。史书,绝不可能出现时间上的错误,但是偏偏当年明月就这么干了!巧妙的将一些人物事情改变了时间顺序,是历史变得更具衔接感与幽默的味道。即便改了时间,但却丝毫没有影响我们学习与了解明朝这段传奇的历史。

有人曾说:“我们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但却可以通过交一个好友,不断拓展生命的宽度,可以通过阅读一本好书,不断地积淀生命的厚度。”这本书,就做到了。它,让我从中汲取养分,它震撼这我,也激励着我。

我不是学历史的,所以自然不会去分析历史,更不会去细读史书。我只愿作为一个读者。去读喜欢读的,去细细的品味它,我无法静下心来读史书,自然学不会历史。但是这本不一样史书,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我不仅读到了好的故事,喜欢的故事,也学会了历史。

这本书,它告诉了我们,历史不总会是那么古板无聊,告诉了我们,历史是多么有趣,告诉了我们,这段历史,很精彩。别拒绝它的到来,因为如果你不拒绝,你就会打开这个朝代的大门,做当年明月。去浏览这段神奇有趣的历程。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范文第5篇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讲述的是朱元璋一统天下的故事。其中令我感慨的一些话有许多,先举出最好的句子来。

失败算不了什么,希望的丧失才是最大的痛苦。

在我们的思维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盲点,而创造性思维就是专门来消灭这些盲点的。所谓的创造性思维不一定是提出多么高明的注意,很多时候,这种思维提出的解决方法是很多人都知道和了解的,但问题在于他们并不知道他们知道。

如果朱棣就这样钻下去,他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但关键时刻一个具备这种思维的人点醒了他,这个人就是道衍。

这个朱棣离胜利只差一步,他却不会想到,自己在无意中已经陷入了一个思维的陷阱:去京城就一定要打山东吗?

虽说他屡战屡胜,但它的地盘还是很小,没想到他还能建造大明!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范文第6篇

时势造英雄

说实话,身为一个女生,我貌似对打打杀杀没什么兴趣,打天下的过程,甚至于打仗、平乱的过程,对我来说,是无聊大于有趣的,我用我自动识别好恶的眼睛,以一目十行的速度看着朱元璋夺天下。终于朱元璋建国了,这个过程里,我只是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到底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这个辩题出现在从高中到大学,大大小小的辩论赛中,向来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看完这段历史,我有了我的答案——时势造英雄。在那样的时代向来是不缺英雄的,而且英雄是以结果论的。矬子里拔将军,也自然能选出一个,在那样一个时代里不管是谁,反正是赢的那个,他就是英雄。英雄也是人,人在时间面前是渺小的,那样一个时间点,能赢的那个就是hero。

从无到有

相对来说,治天下更难。朱元璋是个很有魄力的人,当然这只是个正面的委婉的说法,也有很多人用另一词来表示,那就是暴君。明初的胡惟庸、空印、蓝玉等几大案,表明了他肃贪的决心。贪污是个任何朝代任何时代都无法避免的事情,是人的劣根与欲望。还有一个词那就是“法不责众”,我向来相信这个词的威力:当人人都有份的时候,也就无从追究了。而朱元璋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魄力,一万个人贪,那就杀一万个人;都贪,就都杀掉。虽然残忍,但让我佩服。可以说在朱元璋时代,当官不是件好事,因为动不动就掉脑袋,也没人敢贪污。我真的有些感动,“官为轻,民为重”,这是一个难得的好时代。

朱元璋时代还有一个政策,影响着明朝百年,甚至于今日都有借鉴意义,那就是言官政策。有一类人他们就是专门负责提意见的,上到皇上,下到知县,他们都敢弹劾。可以说在那个时代,作为一个大臣,你没有被弹劾过,说明你没有用、没有意义,人家懒得弹劾你。他们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有着“不杀言官”的免死铁券,制约他们的是,言官的等级只能是一些

五、六品的小官。这种有制约的言论自由,真的是一项卓越的政治制度。当然,后来的明朝,被这些言官折腾个半死。但是,这些都没有阻碍我对朱元璋创造这项政治制度的钦佩。

这又不禁让我思考,这个世界上到底是“从无到有”难,还是“从有到变”难。可能有前人的经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感觉要比自己埋头钻研、自己从头创造容易些,但是什么也没有时,也没有负担,没有祖宗规矩的包袱,想制定什么就制定什么,想实行什么就实行什么。虽然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但是我们的民族总是不缺这种人才。相比而言,背负着历史的包袱去改革更难。看当今,美国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国家,没有漫长的历史,也就没有巨大的包袱,相对而言发展更加迅速。而背负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想动一动,想变一变,但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拖着巨大的包袱往前走,难免没有轻装上阵的小伙速度快。

好人与好皇上

皇帝都是世袭的,他们生来就有命当皇上,不管他们到底愿不愿意,擅不擅长,有一些是真的不擅长,但这并不是他们的错。而且他们中不乏都是个好人,朱厚照、朱由校他们本都是单纯的孩子,被拉到那个位子上,做也要做,不做也要做。现在想来,当皇上真不是个普通人能做的,尤其是一个好皇帝。每天都要工作,所有人都要管,所有事都要听,没有节假日,还要经常晚上加班,干得好不一定有人夸你,干得不好肯定是要遗臭万年,而且最关键的是这不是自己能选择的。而且,想想如果是个小员工,拿不了主意可以推给部门领导,部门领导不行可以推给主事经理,主事经理可以推给总经理,总经理还可以推给董事长,那董事长找谁去,只能自己担着。更何况是一个国家的领导,管事的皇帝是这个世界上最累的工作,不仅身体累,而且心累,还不能撂挑子不干。优柔寡断的人当不了好皇帝,善良的人不一定是好皇帝,好皇帝也不一定是个好人,一般都不是个好人。朱棣就是个例子,他是个好皇帝,但不是个好人。可怜朱由检是个好皇帝,也算是个好人,却成了亡国皇帝。话说真的不能怨他,吃力不讨好,真的是他没赶上好时候。

是坚持到底,还是曲线救国?

话说整套书七本,我最喜欢看的就是

3、

4、5这三本。相比于那些皇子争位、平定内忧外患,我更喜欢看大臣们在朝堂上“勾心斗角”。明朝出了太多太多的名臣(当然还有好多有名的坏太监)——于谦(看书之前,我只知道他是郭德纲的搭档)、王守仁(他更有名气的名字是王阳明)、杨廷和、徐阶、张居正(从有到变,勇敢的改革家)、杨涟、孙承宗、戚继光、袁崇焕,还有杨继盛(他是个小人物,一个不怕死的小人物),这些名字一直在我的脑海里,直到我都记不住他们在任时到底是哪位皇帝执政。他们存在于不同时代,但他们熬成名臣,无非是两种途径,一种是坚守,一种是变通。这看起来是矛盾的,但是相同的是作者对这两种情况都进行了大肆的褒奖。

第一种是一条黑走到底,坚持信念,坚守理想,明知不可为,明知是必死,但还是勇敢的和大恶人作斗争,在道义面前毫不妥协。他们有的用死唤醒了正义,有的用死诠释了气节。有时避一时风头、不成一时英雄就混过去了,连坏的边都不用站,不用丢弃名节,但就是这一点点妥协,他们也不愿意做。

二种是变通,他们也坚持信念,也坚守理想,但他们明白一时的忍让是为了更好的坚守。对于他们,可以说活着等待比死去更加煎熬与痛苦,他们不会白白的牺牲,是因为他们知道活着更能实现他们的理想,死有时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解脱。

我佩服第一种,但我支持第二种。但我一直在疑惑他们是矛盾的,人总会有个倾向,而作者却在不同的位置,对两种人都表达了倾向,难道我们的作者是因为撰写间隔太长,忘了自己的前后矛盾。直到我读到最后一章,那个看起来不该出现的徐霞客的故事。我明白了作者的倾向: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读到这,我更加佩服作者,他不但带我领略了大明王朝的兴衰存亡,带我走入困惑,还带我跳出历史,看到人生。这句话解除了我的疑惑,解除了我对人生的困惑,对坚守还是变通的困惑。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程朱理学,只在课本上见过一次,心学,完全没听说过。这套书却带我走进这个世界,虽然,我也只是摸到个边儿。“知行合一”,我一直理解为言行合一,表里如一。说对也对,但是浅。光知不叫知,行了才能叫知,现在的我,理解的还是浅。《明朝那些事儿》给我带来了王守仁,王守仁带着心学,来到我的唯物主义世界,至少,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门,了解自己、了解世界的新的门。在书里,我看到这种力量是唯一解开欲望的钥匙。他没有随着王守仁的死去而消失,他以一种思想的方式,影响着大明王朝几百年,甚至是现在。曲线救国的名臣们多半都是心学的传人,有的只是被一两句话影响了整个人生,比如徐阶。他们的忍让不是放弃理想,是为了能做到,只有做到了,才有坚守理想的意义。比在那空喊口号,空谈理想,有意义的多。这或许就是一种信仰,从小被唯物主义深深影响的我理解了宗教的意义。如果说什么能克制欲望,那信仰绝对是一个。或许有个信仰,是一件很不错的事!

有人曾跟我说,若知行合一,就是要“格”,无法理解、无法做到时,就是“格”得还不够。这真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无法用语言去表述,当年明月没有言传,但是从那些历史事实中,我慢慢地意会了。其实读书是一种格,行走也是一种格,王大师看着一颗竹子也是格。很喜欢《明朝那些事儿》,我在里面看见了别人,也看见了自己,看见了历史,也看见了当代。作者虽然顶

着“我是很客观的陈述历史”的旗号,但是还是融入了大量的自己的好恶,因此我不仅读到了历史,也读到了作者的思考,或许这也不是件坏事。这像是在与一个朋友讨论,互相交流思想。

上一篇:六一儿童节祝福短信范文下一篇:励志文章读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