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物产业发展规划

2023-03-13

第一篇:农业生物产业发展规划

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规划

附件:

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规划

(2007~2015年)

农业部 二〇〇七年五月

目 录

前 言 .................................................................................................. 1

一、我国发展农业生物质能产业的必要性 .................................... 2

(一)有利于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 2

(二)有利于发挥农业对能源的支持作用,缓解能源供应紧张局面 ............................................ 2

(三)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 3

(四)有利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3

二、我国农业生物质能资源潜力和发展现状 ................................ 4

(一)资源潜力 .................................... 4

(二)开发利用现状 ............................... 10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三、发展思路、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 .......................................... 15

(一)发展思路 ................................... 15

(二)基本原则 ................................... 16

(三)战略目标 ................................... 17

四、发展重点和产业布局 .............................................................. 18

(一)发展重点 ................................... 19 1.农村沼气 ...................................... 19 2.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 .......................... 20 (1)秸秆固化成型燃料 ............................ 20 (2)秸秆气化燃料 ................................ 20 3. 能源作物 ...................................... 20

1

(二)产业布局 ................................... 21 1.农村沼气 ...................................... 21 2.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 .......................... 23 3.能源作物 ...................................... 23

五、重大工程 .................................................................................. 25

(一)农村沼气工程 ............................... 26

(二)生物质能科技支撑工程 ....................... 26

(三)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工程 ....... 27

(四)能源作物品种选育和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工程 ..... 27

六、保障措施 .................................................................................. 28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 28

(二)开展调查研究,做好资源评价 ................. 29

(三)健全促进农业生物质能发展的法规政策体系 ..... 29

(四)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引导多种经济主体的参与 . 30

(五)加速生物质能转化利用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应用 30

(六)建设和完善服务保障体系 ..................... 31

(七)开展教育、宣传和培训工作 ................... 31

2

前 言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的基本支撑。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能源供应主要依靠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而化石能源资源的有限性及其开发利用过程对环境生态造成的巨大压力,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形势下,开发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我国能源领域的一个紧迫课题。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是应对日益严重的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开发生物质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以生物能源、生物基产品和生物质原料为主要内容的生物质产业,是拓展农业功能、促进资源利用的朝阳产业”,“启动农作物秸秆固化成型燃料试点项目”,“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利用荒山、荒地等资源,发展生物质原料作物种植”。为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有关发展农业生物质能的指示精神,依据《可再生能源法》,制定本规划。

1

生物质是指通过光合作用而形成的各种有机体。生物质能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形式,它以生物质为载体,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转化为常规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替代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可永续利用,具有环境友好和可再生双重属性,发展潜力巨大。

一、我国发展农业生物质能产业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发展农业生物质能产业,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利用农产品及其废弃物生产新型能源,拓展了农产品的原料用途和加工途径,为农业提供了一个产品附加值高和市场潜力无限的平台,有利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效益,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空间,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大有可为。据专家测算,若充分利用我国现有生物质能资源,可以新增约3万亿元产值,提供约6000万个就业岗位。

(二)有利于发挥农业对能源的支持作用,缓解能源供应紧张局面

我国能源资源总量较为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人均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6.3%、7.7%和7.1%。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持续增长,

2

供求矛盾日益突出,2005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20.6亿吨标准煤,能源消费总量达到22.3亿吨标准煤;石油净进口量1.4亿吨,对外依存度超过40%。有关专家测算,如果充分利用我国目前的农业生物质能资源,可新增5亿吨左右标准煤,约占全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24%。积极发展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对缓解化石能源供应紧张局面,优化能源结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建立稳定的能源供应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三)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能源生产和消费国,化石能源造成的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如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高达69%,煤烟型污染程度一直较高。同时,部分农村地区大量使用薪柴等作为生活燃料,森林植被破坏严重;大量畜禽粪便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面源污染日益加剧。积极发展生物质能产业,可以有效替代高污染、高排放的化石能源,降低薪柴使用量,资源化利用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是推动节能减排的战略举措,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有利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落后,环境卫生条件差,50%以上农户生活用能主要采用直接燃烧秸秆、

3

薪柴等落后方式,同时大量人畜粪便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导致了疾病的发生和疫病的传播,影响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积极发展生物质能产业,增加农村清洁能源供应,可以逐步改变农村几千年来烟熏火燎的用能方式,提高农村能源利用效率,改善农村卫生状况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降低生活成本、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抓手。

二、我国农业生物质能资源潜力和发展现状

(一)资源潜力

我国农业生物质能资源主要包括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产品加工副产品和能源作物等,发展潜力巨大,空间广阔。

1. 农作物秸秆

我国的农作物秸秆主要分布在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河南、山东、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川、云南等粮食主产区,单位国土面积秸秆资源量高的省份依次为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河北、上海、吉林、湖北等省(见图1)。

2005年,全国主要农作物产量约为5.1亿吨,按草谷比计算秸秆产量约6亿吨,除用于肥料、饲料、基料以及造纸等工业原料外,约有3亿吨农作物秸秆可作为能源使用,折合1.5亿吨标准煤。依据《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提出的主要农产品发展目标测算,预计到2010

4

年我国主要农作物秸秆产量将达到7.8亿吨,其中约4亿吨可作为农业生物质能的原料。以“十一五”期间的发展速度测算,预计到2015年我国主要农作物秸秆产量将达到9亿吨左右,其中约一半可作为农业生物质能的原料。

图1 2005年我国单位国土面积的秸秆资源量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农业年鉴整理计算

2. 能源作物

能源作物是指经专门种植用以提供能源原料的草本和木本植物。我国有大量不适于粮食生产但可种植高抗逆性能源作物的荒山、荒坡和盐碱地等边际性土地,选择适合不同生长条件的品种进行培育和繁殖,可获得高产能源作物,并大规模转化为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等液体燃料。我国可转换为能源用途的作物和植物品种有200多种,目前适宜开发用于生产燃料乙醇的农作物主要有甘蔗、甜高粱、木薯、甘薯等

5

(玉米、马铃薯可用于生产燃料乙醇,但易影响国家粮食安全,不宜作为主要品种开发),用于生产生物柴油的农作物主要有油菜等。

(1)甘蔗属于多年生热带和亚热带草本作物,以南、北回归线之间为最适宜生长区,可用于制糖和生产燃料乙醇。今后利用甘蔗发展燃料乙醇的潜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甘蔗糖料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糖蜜。2005年至2006制糖期,我国甘蔗种植面积约2000万亩,产量约8600万吨,产糖1000万吨左右,副产糖蜜约340万吨,可以生产燃料乙醇80万吨左右,折合标准煤110万吨左右。二是走以糖为主、糖能互动发展之路。目前,我国甘蔗亩产仅为4.3吨左右,单产提升空间较大,有关科研单位已经选育出亩产6~7.5吨的糖能兼用品种,若大面积种植,将大幅度提高甘蔗产量,不仅可以进一步保障食糖原料供应,还为生产燃料乙醇提供更多保障条件,实现糖能互动联产。三是适当开发南方宜蔗土地新增的甘蔗。我国广西、广东、海南、云南等省区尚有0.1亿亩的宜蔗土地,若其中一半土地种植糖能兼用甘蔗,按亩产6吨计算,可生产3000万吨左右的甘蔗,可产出200万吨以上燃料乙醇,折合285万吨标准煤。

(2)甜高粱具有耐干旱、耐水涝、抗盐碱等多重抗逆性,素有“高能作物”之称,亩产300~400公斤粮食以及4吨以上茎秆,茎秆汁液含糖量16%~20%左右,每16~18吨茎秆可

6

生产1吨燃料乙醇。目前在我国种植规模不大,且比较分散,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新疆等省份都有种植。若开发我国现有1.5亿亩盐碱地的1/5用于种植甜高粱,按一般农田产量的50%计,收获甜高粱茎秆6000万吨,可生产350万吨左右燃料乙醇,折合标准煤500万吨左右。

(3)木薯具有易栽、耐旱、耐涝、高产等特点,适合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种植,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海南、福建、云南、湖南、四川、贵州、江西等九省(区)。鲜木薯的淀粉含量在30%~35%左右,约7吨鲜薯可生产1吨燃料乙醇。2005年全国种植面积约650万亩,总产量约730万吨,亩产仅为1.1吨,如采用优质木薯品种,并加强田间管理和水肥到位,亩产可达3~5吨。目前,广西、广东、海南、福建、云南等省份仍有荒地、裸土地及后备宜林、宜农、宜牧荒山等未利用土地约2亿亩,若开发1/5用于种植木薯,按亩产2吨计算,可收获8000万吨,生产燃料乙醇约1000万吨,折合1430万吨标准煤。

(4)甘薯具有耐旱、抗风、病虫害少等特性,能适应贫瘠土地。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生产国,2005年种植面积约7500万亩,总产量超过1亿吨。鲜甘薯淀粉含量在18%~30%之间,约8吨甘薯可生产1吨燃料乙醇,但因回收季节在秋冬季,易冻伤和腐烂,目前约有20%左右的甘薯在

7

储存过程中损耗,若及时加工,可生产燃料乙醇250万吨左右,折合357万吨左右标准煤。

(5)油菜是主要油料作物之一,适应范围广,发展潜力大。我国长江流域、黄淮地区、西北和东北地区都适宜油菜生长,适宜区域的耕地面积在15亿亩以上。 2005年我国油菜籽种植面积1.1亿亩,年产量约1300万吨。目前,我国南方水田区有冬闲田约0.6亿亩,南方丘陵耕地、北方灌区、北方旱作耕地也存在不同类型的季节性闲地约0.8亿亩。油菜亩产菜籽120公斤,平均产油率30%。如利用上述土地的50%种植油菜,菜籽产量可达到840万吨,可生产生物柴油约250万吨,折合标准煤350万吨左右。

3.畜禽粪便

目前我国畜禽养殖业每年产生约30亿吨粪便,主要来源于农村家庭散养和规模化养殖。全国现有生猪分散养殖户0.9亿户,奶牛、肉牛养殖户0.157亿户,蛋肉鸡养殖户0.85亿户,羊养殖户0.26亿户。综合考虑混合养殖、气候和社会经济等因素对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沼气的影响,约有1.48亿农户适宜发展沼气。考虑到城镇化和养殖业变化,预计到2010年和2015年我国适宜发展沼气农户分别为1.39亿户和1.30亿户,沼气产量分别可达到539亿立方米和502亿立方米,分别相当于替代8460万吨和7880万吨标准煤。

全国现有猪、牛、鸡三大类畜禽规模化养殖场约391万

8

处,其中,各类畜禽规模化养殖小区已达4万多个。存栏量约5.7亿头猪单位(30只蛋鸡折算成1头猪,60只肉鸡折算成1头猪,1头奶牛折算成10头猪,1头肉牛折算成5头猪),畜禽粪便资源的实物量为11.2亿吨,理论上可生产670亿立方米的沼气。其中,大中型(养殖出栏3000头猪单位以上)约11952处,养殖量约7528万头猪单位,畜禽粪便资源的实物量为1.42亿吨。根据全国畜牧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测算,预计到2010年和2015年,我国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资源的实物量将分别达到25亿吨和32.5亿吨,约可产出沼气1500亿立方米和1950亿立方米,分别相当于替代标准煤2.4亿吨和3.1亿吨。

4. 农产品加工业副产品

农产品加工业副产品主要包括稻壳、玉米芯、甘蔗渣等,多来源于粮食加工厂、食品加工厂、制糖厂和酿酒厂等,数量巨大,产地相对集中,易于收集处理。其中,稻壳是稻谷加工的主要剩余物之一,占稻谷重量的20%,主要产于东北地区和湖南、四川、江苏、湖北等省;玉米芯是玉米穗脱粒后的穗轴,约占穗重的20%,主要产于东北地区和河北、河南、山东、四川等省;甘蔗渣是蔗糖加工业的主要副产品,蔗糖与蔗渣各占50%,主要产于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四川等省区(见图2)。稻壳和玉米芯可通过固化成型、甘蔗渣可通过发电等方式提高利用效率。2005年上述副产品的总

9

量超过1亿吨,经充分利用可生产0.31亿~0.67亿吨标准煤的能源。此外,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棉花生产国,每年棉籽产量1300万吨,可产棉籽油200万吨左右,由于近年来我国豆油产量迅猛增长,棉籽油消费量萎缩,大量的棉籽没有充分利用,为生物柴油提供了一条重要的原料来源。

图2 我国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副产品的主要产地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农业年鉴整理计算

(二)开发利用现状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生物质能的开发和利用,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关管理规定》、《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发展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财税扶持政策的实施意见》等法规和配套办法和规章,制定了20多项农村沼气、秸

10

秆综合利用、燃料乙醇等国家和行业标准。在国家的政策扶持和引导下,中央和各地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科研开发与技术攻关,开展不同形式的试点示范与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物质能产业的发展。

1. 沼气产业快速发展

经过多年的研究开发,我国户用沼气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发展规模居世界前列。沼气产业已从单纯的能源利用发展成为废弃物处理和生物质多层次综合利用,并与养殖业、种植业广泛结合,在农村生产和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北方“四位一体”、南方“猪沼果”、西北“五配套”等能源生态模式逐步优化完善。大中型沼气工程技术日趋成熟,初步具备产业化条件。“十五”期间,中央投资34亿元专项支持沼气建设,直接受益农户达374万户。目前,全国农村户用沼气已累计发展到2200万户左右,年产沼气约90亿立方米;建成养殖场沼气3800处,年产沼气约2.5亿立方米。同时,通过沼气建设,初步形成了一支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队伍。到2005年,我国农村能源的管理机构接近4000个,人员近1.5万,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研究、生产、营销队伍等不断扩大。

2.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初见成效

秸秆的主要能源化利用方式为直接燃烧、气化和固化成型等。截至2005年底,我国农村地区已累计推广省柴节煤炉

11

灶1.89亿户,普及率达70%以上;全国已建设了秸秆集中供气站539处;生物质燃烧发电也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到2005年底,全国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约为200万千瓦,其中甘蔗渣发电约170万千瓦。目前,由国家核准生物质规模化发电项目近50处,总装机1500兆瓦,其中单县和宿迁两处秸秆直燃发电示范项目已经竣工投产;我国生物质固化成型燃料技术的研究、生产和开发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并已开展小规模试点。

3.生物液体燃料初具规模

当前,我国以陈化粮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示范工程年生产能力达102万吨,利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的加工能力不断扩大。通过试点,消费群体初步接受,生产成本不断降低。据测算,我国现行的燃料乙醇生产价格成本约为3500元吨,技术水平较高的企业可降到3000元以下,为我国石油替代产业书写了良好开篇。在非粮食能源作物方面,我国已培育出“醇甜系列”杂交甜高粱品种,并建成了产业化示范基地;培育并引进多个亩产超过3吨的优良木薯品种;育成了一批能源甘蔗新品系和糖能兼用甘蔗品种,建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而且筛选出适合甘蔗清汁发酵的菌株和活性干酵母菌株。

我国已具备利用菜籽油、棉籽油、乌桕油、木油、茶油和地沟油等原料年产10万吨生物柴油的生产能力。近年来,

12

在双低油菜与杂种优势利用的结合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油菜、油葵等主要作物上已开发出高含油量种质,含油量高达51.6%。此外,为了不与食用油和工业用油争原料,还开发了麻疯树果实、黄连木籽以及利用季节性闲地种植油菜等生产生物柴油技术,初步具备了产业化发展的条件。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开发思路不够明确。中央各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行动,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总体看,对于如何更好地结合中国实际推进生物质能产业化开发,思路还不够清晰,认识还不够成熟;对于生物质能资源的区域分布、发展潜力等基础情况,掌握得还不够清楚,分析得还不够深入。部分地区对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还缺乏通盘考虑和科学谋划,特别是利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的加工企业存在盲目发展的倾向。

二是自主研发能力弱。除沼气技术较为成熟外,其余技术仍处于产业化发展初期,特别是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例如,以甜高粱、木薯、甘蔗等原料生产燃料乙醇技术还需在优良品种选育、适应性种植、发酵菌种培育、关键工艺和配套设备优化、废渣废水回收利用等方面作进一步研究;我国秸秆固化成型燃料技术存在着成型机模具磨损严重、运行稳定性差且使用寿命较短,能耗较高,配套炉具亟待完善,秸秆的收集储运和预处理技术不完善,机械化水

13

平低,相关标准缺乏等问题,而秸秆气化燃料也存在焦油含量高等方面的问题,而国外先进国家如瑞典、丹麦、奥地利生物质颗粒成型技术和设备已非常成熟,仅瑞典就有大型生物质颗粒加工厂10多家,单个企业的年生产能力达到20多万吨。

三是比较成本高。在不考虑化石能源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的情况下,目前大多数生物质能产品的成品仍高于化石能源产品的成本。例如,除巴西以甘蔗为原料生产的燃料乙醇成本可以与汽油相竞争外,其他国家生物燃料的成本都比较高,我国以甜高粱、木薯等为原料生产的燃料乙醇每吨成本约为4000元,而目前等效热值的汽油成本仅为3300元左右。

四是扶持政策尚不完善。国家虽已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但法律体系还不完善,在财政、金融、市场开放等方面缺乏合理有效的激励政策,例如,以非粮食作物为原料的生物液体燃料还无法进入市场和享受政府补贴,生物质能的定价机制还没有体现出环境效益的因素;相关政策之间也存在着协调性差,政策难以落实等问题,还没有形成支持农业生物质能产业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五是投入严重不足。生物质能属于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其技术研发和市场培育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目前投融资渠道较为单一,除农村户用沼气等部分领域外,国家及地方政

14

府财政投入严重不足,部分领域研发能力弱,技术水平较低,制约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

六是生产运行机制仍需探索。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分散性与农业生物质能生产的连续性和集中性之间存在矛盾。目前,部分企业按照工业化方式考虑生产规模,而对探索原料收集形式、收集半径考虑不足,造成原料供应困难,影响了生产合理运行。

三、发展思路、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

(一)发展思路

按照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今后一个时期,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围绕拓展农业功能、发展循环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充分发挥资源和技术优势,以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大力加强沼气建设,积极推广秸秆气化和固化成型燃料为重点,适度发展能源作物,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加大政策扶持、强化体系建设,引导、整合和利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推进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优化能源结构,减少污染排放,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道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作出积极贡献。

15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循环农业理念,推动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 立足我国农作物剩余秸秆、畜禽粪便和农产品加工副产品等农业废弃物量大面广、利用率不高、环境污染严重的现实,坚持以解决农村生活能源为重点,按照“资源化、减量化、再利用”的理念,把农业废弃物的能源化利用作为今后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加快发展农作物秸秆固化成型和气化燃料,促进农村用能结构、乡村面貌和生态环境的同步改善,推动循环农业大发展,参与国家能源大循环。

2.坚持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

正确处理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系。在适度发展玉米燃料乙醇的基础上,稳步开发以非粮作物为主的能源作物,避免出现能源生产与人争粮的情况。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农业发展的第一任务,开发能源作物应以不占用粮食、棉花等战略物资生产用地,不开垦草原为前提,充分利用荒地、盐碱地和冬闲田等不适宜种粮或未充分利用的土地资源,避免能源作物与粮棉作物争地。

3.坚持技术可行,强化自主创新

以技术可行为基础,始终把科研攻关、示范推广和技术服务作为主要环节,努力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不断突破秸秆固化、气化利用等技术瓶颈,着

16

力提高技术转化应用能力,积极探索发展农业生物质能的多种有效途径,加快发展步伐,提升发展质量,引领我国生物质能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4.坚持因地制宜和产业协调推进

以原料的可获得性为出发点,以经济合理性为前提,以产业为纽带,注重分散与集中的有机结合,合理确定生产规模和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积极构建原料供应、生产加工、产品利用以及维修服务等完整的产业链条,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强化产业间的有效对接,促进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和相关产业协调发展。

(三)战略目标

到2010年,建成一批农业生物质能示范基地,部分领域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业化程度明显提升,农业废弃物利用范围和规模明显扩大,农村生活用能结构明显优化,农民从农业生物质能产业中获得的收益不断提高,农业生物质能在国家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和地位不断上升。

到2015年,建成一批农业生物质能基地,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体系基本建成,开发利用成本大幅度降低,初步实现农业生物质能产业的市场化。生物质能产业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对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用日趋明显,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力量。

17

1.农村沼气

到2010年,全国农村户用沼气总数达到4000万户(新建1800万户),占适宜农户的30%左右,年生产沼气155亿立方米;到2015年,农村户用沼气总数达到6000万户左右,年生产沼气233亿立方米左右,并逐步推进沼气产业化发展。

到2010年,新建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沼气工程4000处,年新增沼气3.36亿立方米;到2015年,建成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沼气工程8000处,年产沼气6.7亿立方米。

2.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

到2010年,结合解决农村基本能源需要和改变农村用能方式,全国建成400个左右秸秆固化成型燃料应用示范点,秸秆固化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100万吨左右;建成1000处左右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站,年产秸秆燃气3.65亿立方米。到2015年,秸秆固化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2000万吨左右,建成2000处左右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站,年产秸秆燃气7.3亿立方米。

3.能源作物

适度发展能源作物种植,满足国家对生物液体燃料的原料需要。

四、发展重点和产业布局

根据上述发展思路和基本原则,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生物质能产业要按照大力发展农村沼气,积极发展农作物

18

秸秆固化成型和气化燃料,适度发展能源作物的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地确定发展重点和产业布局,力争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一)发展重点 1.农村沼气

——农村户用沼气的基本建设单元为“一池三改”,包括户用沼气池和改圈、改厕、改厨。“一池三改”同步规划,同步施工。沼气池的建设容积为6~10立方米,重点发展“常规水压”、“曲流布料”、“强回流”、“旋流布料”等国家标准规定的池型,每种池型均要实现自动进料,并应配备自动或半自动的出料装臵。改造的厕所与圈舍一体建设,地面硬化,与沼气池相连。北方地区建设太阳能暖圈等保温设施。厨房内安装沼气灶具、沼气调控净化器、输气管道等,实现灶台和地面硬化。同时,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和农业产业结构,将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与农业生产发展有机结合,因地制宜推广“四位一体”和“猪沼果”等能源生态模式。

——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沼气工程按照发展循环农业的理念,将养殖业、沼气工程和周边的农田、鱼塘等统一筹划,在为畜禽场或周围居民提供清洁燃料的同时,开展沼液、沼渣综合利用,发展生态农业,带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实现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和环境治理双重目标。对一些周边既无一定规模的农田,又无闲暇空地可供建造鱼塘和水生

19

植物塘的畜禽养殖场,畜禽废水在经厌氧消化处理后,再经过适当的好氧处理,如曝气、生化处理等,实现达标排放。

2.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 (1)秸秆固化成型燃料

秸秆固化成型燃料既可作为农村居民的炊事和取暖燃料,也可作为城市分散供热的燃料。近期重点:一是加大科研开发力度,尽快突破成型机具、炉具等方面的技术瓶颈。二是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合理确定生产半径,探索秸秆收集、储运和预处理模式,着力解决秸秆的分散性、周期性供应与生产的集中性、周年性之间的矛盾,取得经验后在全国逐步推广。

(2)秸秆气化燃料

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站以村为单元,系统规模为数十户至数百户,设臵气化站,敷设管网,通过管网输送和分配生物质燃气到农户家中。近期重点:一是继续扩大秸秆气化示范范围,完善秸秆生产沼气技术。二是加强和规范秸秆气化站的运行管理。三是解决秸秆气化燃料焦油含量高的问题,提高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3. 能源作物

根据国内现有土地资源和农业生产的特点,结合生态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合理利用盐碱地、荒地和冬闲田等未利用或利用不充分的土地资源,适度种植甘蔗、甜高粱、薯类、

20

油菜等能源作物。近期重点:一是科学制定单品种发展规划,建设能源作物专用良种的引进、选育基地,加大关键技术研发力度,加强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集成创新。二是积极推进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大力发展收获机械化作业,加强病虫害防控,推进标准化生产。三是开展燃料乙醇综合产加销一体化示范,积极探索“公司+协会”、“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的产业化生产模式,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综合利用水平。

(二)产业布局 1.农村沼气 (1)户用沼气

按照重点安排适宜发展沼气的退耕还林还草地区、粮食主产区、水库库区,同时兼顾畜牧业主产区、南水北调沿线等重点水源保护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以及血吸虫病、地氟病疫区的原则,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东北、西部三个大区。到2010年,新增农村户用沼气1800万户,总量达到4000万户左右。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等8个省(市)1。到2010年底该区域农村户用沼气总量达到389万户,占总农户数的5.91%,占适宜 1考虑到河北、辽宁属于国家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水平、农业生产条件与中部地区各省有较强的区域一致性,故本规划中把其并入中部地区;海南省农村经济条件及发展水平与湖南、湖北等省相当,沼气发展的自然适宜性也与其基本一致,故此把海南省归入中部地区。

21

农户的15.85%。

——中部和东北地区包括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海南等11个省。到2010年底该区域农村户用沼气总量达到1590万户,占总农户16.82%,占适宜农户27.17%。

——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2个省(区、市)和“三州八县”(湖北省恩施州、湖南省湘西州、吉林省延边州和原海南黎族苗族州的8个县)。到2010年底该区域农村户用沼气总量达到2021万户,占总农户数的26.71%,占适宜农户的36.12%。

(2)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沼气工程

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内陆大中城市郊区为发展重点,优先发展“菜篮子”基地,太湖、巢湖、滇池,淮河、海河、辽河,长江三峡库区,南水北调工程沿线 “三湖三河一库一线”等重点水域周边地区。到2010年,新建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沼气工程4000处。

——东部地区。到2010年,新建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沼气工程2050处。

——中部和东北地区。到2010年,新建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沼气工程1560处。

——西部地区。到2010年,新建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

22

区沼气工程390处。

2.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

近期重点在东北粮食主产区、黄淮海粮食主产区和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开展试点示范,到2010年,建立400处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示范点和1000处秸秆集中供气站。

(1)东北粮食主产区

主要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四盟。该区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雨热同季,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水稻、豆类、高粱、谷子等,农作物秸秆产量约占全国的1/6左右。

本区域重点开展以玉米秸秆和玉米芯等农产品加工业副产品为主要原料的村镇级固化成型燃料试点示范和秸秆集中供气站,同时,积极开发炊事灶具和取暖等配套设备,到2010年建立示范点150处,年产固化成型燃料45万吨,建成秸秆集中供气站300处,年产秸秆气1.1亿立方米。

(2)黄淮海粮食主产区

主要包括河北、河南、山东三省和安徽、江苏二省的淮河流域部分。该区域地势平坦,多为平原,土层深厚、土壤肥力较高,加之光热资源充足,雨热同季,光热水土资源匹配较好,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其次是玉米和稻谷,农作物秸秆产量约占全国的1/3左右。

本区域重点建设以小麦、玉米秸秆和玉米芯、稻壳等农

23

产品加工业副产品为主要原料的村镇级固化成型燃料技术示范点和秸秆集中供气站,配套开发炊事灶具和取暖设备,到2010年建立示范点150处,年产固化成型燃料约45万吨,建成秸秆集中供气站300处,年产秸秆气1.1万立方米。

(3)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

主要包括湖南、湖北、江西三省和江苏、安徽两省的长江流域部分。该区域地势低平,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雨量丰富,历来是我国主要的商品粮产销基地,主要粮食作物为稻谷,农作物秸秆产量约占全国的35%。

本区域重点建设以稻谷秸秆和稻壳等农产品加工业副产品为燃料的村镇级固化成型燃料示范点和秸秆集中供气站,配套开发炊事灶具,到2010年建立示范点100处,年产固化成型燃料约10万吨,建成秸秆集中供气站400处,年产秸秆气1.45万立方米。

3.能源作物

按照各类能源作物的生物特性,结合各地发展空间,提出甘蔗、甜高梁、木薯、甘薯、油菜等能源作物的发展布局。

(1)甘蔗

“十一五”期间,重点在广西、广东、云南、海南、福建等南方5省区的宜蔗地区加大糖能兼用甘蔗良种的推广应用力度,加强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走能糖联产的道路,在不影响糖产量的前提下为燃料乙醇提供必需的原料。

24

(2)甜高粱

“十一五”期间,重点在黑龙江、山东、内蒙古、新疆、河北等地利用盐碱地等边际土地,开发推广甜高粱系列品种和先进适用栽培技术。

(3)木薯

“十一五”期间,重点在广西、广东、海南、福建、云南等5省区抓紧引进培育适宜加工乙醇的优质良种,改进栽培技术,将单位亩产量由现有的1.3吨左右提高到3~4吨。

(4)甘薯

“十一五”期间,重点在广西、重庆、四川等地扩大甘薯种植面积,不断拉长企业加工转化期。

(5)油菜

“十一五”期间,重点在长江流域的四川、贵州、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江苏等地利用冬闲地,适当扩大油菜种植面积,同时发展高蓄能油菜品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五、重大工程

围绕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重点,认真落实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各项政策,强化政府对公共产品的供给与服务,组织实施好一批重大工程,建设我国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平台。

25

(一)农村沼气工程 1.农村户用沼气工程

以农户为基本单元,到2010年,全国新建农村户用沼气1800万户,户用沼气总数达到4000万户。

2.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大中型沼气工程

以“一池三建”为基本建设单元,建设沼气发酵池、原料预处理、沼气利用和沼肥利用设施。到2010年,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4000处,使全国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大中型沼气工程总数达到4700处。

(二)生物质能科技支撑工程 1.农业生物质工程中心建设

依托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农业生物质工程技术研发、中试、集成等任务,重点建设功能实验室、中试转化基地等,搭建产业化促进平台,推进农业生物质能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集成化和产业化。

2.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建设

以科研教学单位为依托,加强能源作物的品种选育,以秸秆固化成型和沼气开发利用技术为重点,建设一批生物能源区域技术创新中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区域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3.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以现有基层技术推广与服务体系为载体,加强服务设施

26

与手段建设,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

(三)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工程 重点在东北粮食主产区、黄淮海粮食主产区和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建设村镇级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示范点400处和秸秆集中供气站1000处,加强分散的秸秆资源收集机械化和预处理工程技术、装备及机械化工艺体系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推广普及适合大田农作物秸秆收集和预处理要求的机械化工艺和设备,建立健全原料储运系统、销售与配送系统等,完善加工设备与设施,同步开发推广配套炉具,为农户提供炊事燃料及取暖用能,提高资源转换效率。

(四)能源作物品种选育和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工程 1.能源作物品种选育基地

重点在海南、广西、广东、河北和湖北等省区,依托现有科研机构,结合发展能源作物产业化,建设一批能源作物良种选育基地。根据不同区域土地资源、气候和病虫害等特点,对农作物原原种、原种进行研究开发,引进优良品种,运用现代生物工程和基因技术,进行品种试验及良种选育,培育高产优质能源作物新品种。此外,开展新型能源作物的筛选工作。

2.能源作物种植示范基地

在能源作物优势区域,按照不与粮争地的原则,利用盐碱地等未利用土地和冬闲田,发展机械化作业,建设一批甜

27

高梁、薯类、甘蔗、油菜等液体燃料原料基地,主要进行土壤改良,水利、田间道路等设施建设,开展能源作物高效栽培种植示范,并通过“公司+基地”等形式促进基地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3.能源作物生产加工一体化示范项目

依托新疆、黑龙江、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垦区,利用甜高粱、木薯或甘蔗等非粮能源作物,建设能源作物生产加工一体化示范项目;在能够提供生物柴油原料的地区建设一批能源作物生产加工一体化示范项目。能源作物生产加工一体化示范项目,主要包括能源作物种植基地、原料收集和储运体系建设,生产设备和设施完善等内容。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成立由农业部领导为组长的农业部生物质能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由农业部内有关司局领导和专家组成,负责统筹规划,研究制定产业发展重大政策,审议重大行动方案,加强宏观指导。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形成分工合理、密切配合、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创新工作机制,整合现有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各种要素和资源,充分调动科研院所、地方政府、广大农民群众、社会企业等方面的积极性,共同推进生物质能产业的发展。

28

(二)开展调查研究,做好资源评价

摸清资源状况是发展农业生物质能产业的前提条件。尽快制定农业生物质能资源评价技术规范,提出农业生物质能资源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深入开展能源作物普查工作,摸清主要能源作物品种的性能、适宜的边际性土地等资源数量、区域分布现状,科学制订能源作物的种植规划。在种植基础好、资源潜力大的地区,规划建设一批能源作物种植基地,为生物燃料示范建设和规模化发展提供可靠的原料供应基础。在摸清全国畜禽养殖数量、分布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畜禽粪便的可获得性及未来供应潜力等进行评价。同时,指导各地编制完成农业生物质能资源评价报告,并组织完成全国农业生物质能资源评价报告。

(三)健全促进农业生物质能发展的法规政策体系 根据《可再生能源法》,研究制定支持农业生物质能发展的配套法规和政策措施,出台财政补贴、投资政策、税收优惠、用户补助等经济激励政策。加大对农业生物质能产业的补贴力度,对从事生物质能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等企业给与所得税优惠。对使用生物质固化成型燃料炉具的农户给予一次性补贴。加大对种植能源作物土地开发和整理的投入力度,对开发低质土地种植能源作物的农户给予补贴。建立健全产品收购流通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将以甜高粱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纳入现有的油品销售体系。此外,尽快完善农业生物质

29

能标准体系,并组织做好标准宣贯工作。

(四)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引导多种经济主体的参与 探索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带动、社会参与、多方投入的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建设机制,拓宽农业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融资渠道。设立农业生物质能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技术进步、人才培养、产业体系建设和新技术示范项目的建设。各级地方政府要按照《可再生能源法》和有关政策的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安排必要的财政资金支持农业生物质能发展。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调动企业自筹资金投入农业生物质能建设的主动性。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争取金融部门、国际组织等的资金支持,广泛吸引社会、个人和外资的投入。

(五)加速生物质能转化利用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应用 加大对生物质能基础性研究的支持力度,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技术开发步伐,改变部分生物质能转换技术落后的现状,力争在未来全球性生物质能多项技术竞争中占领制高点。重点是针对秸秆固化模具磨损快、气化焦油含量高,以及能源作物优良品种繁育、产品储存和运输等方面的问题,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加强科技攻关,在农作物秸秆高能效低能耗转化、纤维素生产燃料乙醇、转基因技术提供生物质原料等方面开展研究,争取在新品种、新原料、新工艺、新设备等方面取得突破,逐步形成产学研相

30

结合的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和产业服务体系。同时,加快成果转化,作好试点示范工作,争取在资源优势明显、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先期启动一批生物质固化成型和气化燃料、能源作物品种选育和栽培种植、规模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稳步推进农业生物质能产业的健康发展。

(六)建设和完善服务保障体系

整合资源,完善技术和产业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农业生物质能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服务水平。积极探索沼气技术推广服务机制,争取国家资金倾斜,引导形成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在农户建设、管理和使用过程中提供全面的服务,确保农村沼气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针对农作物秸秆分布广、收集运输难等问题,建立农作物秸秆收集配送等产业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农民发展能源作物种植、农作物秸秆收集与预处理等专业合作组织,建立生物质原料生产与物流体系。

(七)开展教育、宣传和培训工作

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多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加快农业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重要意义,宣传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业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良好氛围。重点抓好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建立生物质能技术培训基地,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技术培训,对从事农业

31

生物质能利用的技术工种实行职业准入和持证上岗制度,并引导各地全面开展农业生物质能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32

第二篇: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规划(2007—2015年)

本网讯 在农业生物质能开发日益受到全世界关注的大背景下,日前,农业部正式发布了《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规划(2007—2015年)》,提出要立足我国国情,走中国特色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道路。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加快开发生物质能的有关要求,农业部自去年开始着手编制《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规划(2007—2015年)》。其间,多次深入基层调研,邀请有关专家进行咨询论证,经反复修改,现予发布。

据悉,目前,我国每年产生农作物秸秆6亿吨左右,其中约有3亿吨可作为能源使用,折合1.5亿吨标准煤;每年产生畜禽粪便约30亿吨,若有效利用可生产数量巨大的沼气;有不少荒山、荒坡和盐碱地等边际性土地,可种植甘蔗、甜高粱、木薯、甘薯等能源作物。另外,稻壳、玉米芯、甘蔗渣等农产品加工业副产品数量巨大,可大量转化为生物质能。

我国发展农业生物质能不仅资源潜力巨大,而且也具备了一定基础。近年来,在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下,我国沼气产业快速发展。其中,户用沼气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发展规模居世界前列,已累计发展到2200万户;大中型沼气工程技术日趋成熟,初步具备了产业化发展条件,全国已建成规模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3800处。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初见成效,全国已建设秸秆集中供气站539处,秸秆固体成型燃料已开展小规模试点。生物液体燃料初具规模,我国以陈化粮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示范工程年生产能力达到102万吨。

立足我国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规划》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以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大力加强沼气建设,积极推广秸秆气化和固化成型燃料为重点,适度发展能源作物,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道路。一要坚持循环农业理念,推动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把农业废弃物的能源化利用作为今后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二要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农业发展的第一任务,开发能源作物应坚持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为前提,适度发展甘蔗、甜高粱、木薯、甘薯、油菜等能源作物;三要坚持技术可行,强化自主创新,积极探索发展农业生物质能的多种有效途径,引领我国生物质能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四要坚持因地制宜和产业协调推进,强化产业间的有效对接,促进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和相关产业协调发展。

《规划》提出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全国建成一批农业生物质能示范基地,部分领域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业化程度明显提升,农业废弃物利用范围和规模明显扩大,农村生活用能结构明显优化,农民从农业生物质能产业中获得的收益不断提高,农业生物质能在国家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和地位不断上升。到2015年,建成一批农业生物质能基地,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体系基本建成,开发利用成本大幅度降低,初步实现农业生物质能产业的市场化。生物质能产业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对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用日趋明显,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力量。

《规划》提出的具体目标是:到2010年全国农村户用沼气总数要达到4000万户,占适宜农户的30%左右,年生产沼气155亿立方米;新建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沼气工程4000处,年新增沼气3.36亿立方米。到2015年,农村户用沼气总数达到6000万户左右,年生产沼气233亿立方米左右,并逐步推进沼气产业化发展;建成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沼气工程8000处,年产沼气6.7亿立方米。同时,建设一批秸秆固化成型燃料应用示范点和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站,利用边际性土地适度发展能源作物,满足国家对液体燃料的原料需要。

为保证上述目标的实现,《规划》强调,要认真落实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各项政策,强化政府对公共产品的供给与服务,重点推进农村沼气工程、生物质能科技支撑工程、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工程、能源作物品种选育和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工程等四大重点工程,着力建设我国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平台。

有关专家认为,《规划》的发布和实施,对于指导基层实践,引导资源优化配置,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规划

(2007~2015年)

农业部 二〇〇七年五月

目 录

前 言 1

一、我国发展农业生物质能产业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2

(二)有利于发挥农业对能源的支持作用,缓解能源供应紧张局面 2

(三)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2

(四)有利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我国农业生物质能资源潜力和发展现状 3

(一)资源潜力 3

(二)开发利用现状 6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发展思路、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 8

(一)发展思路 8

(二)基本原则 8

(三)战略目标 9

四、发展重点和产业布局 9

(一)发展重点 10 1.农村沼气 10 2.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 10 (1)秸秆固化成型燃料 10 (2)秸秆气化燃料 10 3. 能源作物 10

(二)产业布局 11 1.农村沼气 11 2.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 11 3.能源作物 11

五、重大工程 13

(一)农村沼气工程 13

(二)生物质能科技支撑工程 13

(三)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工程 13

(四)能源作物品种选育和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工程 13

六、保障措施 14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14

2

(二)开展调查研究,做好资源评价

(三)健全促进农业生物质能发展的法规政策体系

(四)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引导多种经济主体的参与

(五)加速生物质能转化利用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应用 15

(六)建设和完善服务保障体系

(七)开展教育、宣传和培训工作 16

3 前 言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国民经济的基本支撑。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能源供应主要依靠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而化石能源资源的有限性及其开发利用过程对环境生态造成的巨大压力,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形势下,开发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已成为我国能源领域的一个紧迫课题。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是应对日益严重的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快开发生物质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以生物能源、生物基产品和生物质原料为主要内容的生物质产业,是拓展农业功能、促进资源利用的朝阳产业”,“启动农作物秸秆固化成型燃料试点项目”,“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利用荒山、荒地等资源,发展生物质原料作物种植”。为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有关发展农业生物质能的指示精神,依据《可再生能源法》,制定本规划。

1

生物质是指通过光合作用而形成的各种有机体。生物质能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形式,它以生物质为载体,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转化为常规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替代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可永续利用,具有环境友好和可再生双重属性,发展潜力巨大。

一、我国发展农业生物质能产业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发展农业生物质能产业,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利用农产品及其废弃物生产新型能源,拓展了农产品的原料用途和加工途径,为农业提供了一个产品附加值高和市场潜力无限的平台,有利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效益,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空间,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大有可为。据专家测算,若充分利用我国现有生物质能资源,可以新增约3万亿元产值,提供约6000万个就业岗位。

(二)有利于发挥农业对能源的支持作用,缓解能源供应紧张局面

我国能源资源总量较为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人均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6.3%、7.7%和7.1%。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持续增长,供求矛盾日益突出,2005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20.6亿吨标准煤,能源消费总量达到22.3亿吨标准煤;石油净进口量1.4亿吨,对外依存度超过40%。有关专家测算,如果充分利用我国目前的农业生物质能资源,可新增5亿吨左右标准煤,约占全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24%。积极发展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对缓解化石能源供应紧张局面,优化能源结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建立稳定的能源供应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三)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能源生产和消费国,化石能源造成的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如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高达69%,煤烟型污染程度一直较高。同时,部分农村地区大量使用薪柴等作为生活燃料,森林植被破坏严重;大量畜禽粪便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面源污染日益加剧。积极发展生物质能产业,可以有效替代高污染、高排放的化石能源,降低薪柴使用量,资源化利用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是推动节能减排的战略举措,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有利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落后,环境卫生条件差,50%以上农户生活用能主要采用直接燃烧秸秆、薪柴等落后方式,同时大量人畜粪便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导致了疾病的发生和疫病的传播,影响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积极发展生物质能产业,增加农村清洁能源供应,可以逐步改变农村几千年来烟熏火燎的用能方式,提高农村能源利用效率,改善农村卫生状况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降低生活成本、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抓手。

2

二、我国农业生物质能资源潜力和发展现状

(一)资源潜力

我国农业生物质能资源主要包括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农产品加工副产品和能源作物等,发展潜力巨大,空间广阔。 1. 农作物秸秆

我国的农作物秸秆主要分布在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河南、山东、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川、云南等粮食主产区,单位国土面积秸秆资源量高的省份依次为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河北、上海、吉林、湖北等省(见图1)。

2005年,全国主要农作物产量约为5.1亿吨,按草谷比计算秸秆产量约6亿吨,除用于肥料、饲料、基料以及造纸等工业原料外,约有3亿吨农作物秸秆可作为能源使用,折合1.5亿吨标准煤。依据《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提出的主要农产品发展目标测算,预计到2010年我国主要农作物秸秆产量将达到7.8亿吨,其中约4亿吨可作为农业生物质能的原料。以“十一五”期间的发展速度测算,预计到2015年我国主要农作物秸秆产量将达到9亿吨左右,其中约一半可作为农业生物质能的原料。 图1 2005年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农业年鉴整理计算

2. 能源作物

能源作物是指经专门种植用以提供能源原料的草本和木本植物。我国有大量不适于粮食生产但可种植高抗逆性能源作物的荒山、荒坡和盐碱地等边际性土地,选择适合不同生长条件的品种进行培育和繁殖,可获得高产能源作物,并大规模转化为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等液体燃料。我国可转换为能源用途的作物和植物品种有200多种,目前适宜开发用于生产燃料乙醇的农作物主要有甘蔗、甜高粱、木薯、甘薯等(玉米、马铃薯可用于生产燃料乙醇,但易影

3

响国家粮食安全,不宜作为主要品种开发),用于生产生物柴油的农作物主要有油菜等。 (1)甘蔗属于多年生热带和亚热带草本作物,以南、北回归线之间为最适宜生长区,可用于制糖和生产燃料乙醇。今后利用甘蔗发展燃料乙醇的潜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甘蔗糖料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糖蜜。2005年至2006制糖期,我国甘蔗种植面积约2000万亩,产量约8600万吨,产糖1000万吨左右,副产糖蜜约340万吨,可以生产燃料乙醇80万吨左右,折合标准煤110万吨左右。二是走以糖为主、糖能互动发展之路。目前,我国甘蔗亩产仅为4.3吨左右,单产提升空间较大,有关科研单位已经选育出亩产6~7.5吨的糖能兼用品种,若大面积种植,将大幅度提高甘蔗产量,不仅可以进一步保障食糖原料供应,还为生产燃料乙醇提供更多保障条件,实现糖能互动联产。三是适当开发南方宜蔗土地新增的甘蔗。我国广西、广东、海南、云南等省区尚有0.1亿亩的宜蔗土地,若其中一半土地种植糖能兼用甘蔗,按亩产6吨计算,可生产3000万吨左右的甘蔗,可产出200万吨以上燃料乙醇,折合285万吨标准煤。

(2)甜高粱具有耐干旱、耐水涝、抗盐碱等多重抗逆性,素有“高能作物”之称,亩产300~400公斤粮食以及4吨以上茎秆,茎秆汁液含糖量16%~20%左右,每16~18吨茎秆可生产1吨燃料乙醇。目前在我国种植规模不大,且比较分散,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新疆等省份都有种植。若开发我国现有1.5亿亩盐碱地的1/5用于种植甜高粱,按一般农田产量的50%计,收获甜高粱茎秆6000万吨,可生产350万吨左右燃料乙醇,折合标准煤500万吨左右。

(3)木薯具有易栽、耐旱、耐涝、高产等特点,适合在热带、亚热带地区种植,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海南、福建、云南、湖南、四川、贵州、江西等九省(区)。鲜木薯的淀粉含量在30%~35%左右,约7吨鲜薯可生产1吨燃料乙醇。2005年全国种植面积约650万亩,总产量约730万吨,亩产仅为1.1吨,如采用优质木薯品种,并加强田间管理和水肥到位,亩产可达3~5吨。目前,广西、广东、海南、福建、云南等省份仍有荒地、裸土地及后备宜林、宜农、宜牧荒山等未利用土地约2亿亩,若开发1/5用于种植木薯,按亩产2吨计算,可收获8000万吨,生产燃料乙醇约1000万吨,折合1430万吨标准煤。

(4)甘薯具有耐旱、抗风、病虫害少等特性,能适应贫瘠土地。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甘薯生产国,2005年种植面积约7500万亩,总产量超过1亿吨。鲜甘薯淀粉含量在18%~30%之间,约8吨甘薯可生产1吨燃料乙醇,但因回收季节在秋冬季,易冻伤和腐烂,目前约有20%左右的甘薯在储存过程中损耗,若及时加工,可生产燃料乙醇250万吨左右,折合357万吨左右标准煤。

(5)油菜是主要油料作物之一,适应范围广,发展潜力大。我国长江流域、黄淮地区、西北和东北地区都适宜油菜生长,适宜区域的耕地面积在15亿亩以上。 2005年我国油菜籽种植面积1.1亿亩,年产量约1300万吨。目前,我国南方水田区有冬闲田约0.6亿亩,南方丘陵耕地、北方灌区、北方旱作耕地也存在不同类型的季节性闲地约0.8亿亩。油菜亩产菜籽

4

120公斤,平均产油率30%。如利用上述土地的50%种植油菜,菜籽产量可达到840万吨,可生产生物柴油约250万吨,折合标准煤350万吨左右。 3.畜禽粪便

目前我国畜禽养殖业每年产生约30亿吨粪便,主要来源于农村家庭散养和规模化养殖。全国现有生猪分散养殖户0.9亿户,奶牛、肉牛养殖户0.157亿户,蛋肉鸡养殖户0.85亿户,羊养殖户0.26亿户。综合考虑混合养殖、气候和社会经济等因素对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沼气的影响,约有1.48亿农户适宜发展沼气。考虑到城镇化和养殖业变化,预计到2010年和2015年我国适宜发展沼气农户分别为1.39亿户和1.30亿户,沼气产量分别可达到539亿立方米和502亿立方米,分别相当于替代8460万吨和7880万吨标准煤。

全国现有猪、牛、鸡三大类畜禽规模化养殖场约391万处,其中,各类畜禽规模化养殖小区已达4万多个。存栏量约5.7亿头猪单位(30只蛋鸡折算成1头猪,60只肉鸡折算成1头猪,1头奶牛折算成10头猪,1头肉牛折算成5头猪),畜禽粪便资源的实物量为11.2亿吨,理论上可生产670亿立方米的沼气。其中,大中型(养殖出栏3000头猪单位以上)约11952处,养殖量约7528万头猪单位,畜禽粪便资源的实物量为1.42亿吨。根据全国畜牧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测算,预计到2010年和2015年,我国规模化养殖场畜禽粪便资源的实物量将分别达到25亿吨和32.5亿吨,约可产出沼气1500亿立方米和1950亿立方米,分别相当于替代标准煤2.4亿吨和3.1亿吨。 4. 农产品加工业副产品

农产品加工业副产品主要包括稻壳、玉米芯、甘蔗渣等,多来源于粮食加工厂、食品加工厂、制糖厂和酿酒厂等,数量巨大,产地相对集中,易于收集处理。其中,稻壳是稻谷加工的主要剩余物之一,占稻谷重量的20%,主要产于东北地区和湖南、四川、江苏、湖北等省;玉米芯是玉米穗脱粒后的穗轴,约占穗重的20%,主要产于东北地区和河北、河南、山东、四川等省;甘蔗渣是蔗糖加工业的主要副产品,蔗糖与蔗渣各占50%,主要产于广东、广西、福建、云南、四川等省区(见图2)。稻壳和玉米芯可通过固化成型、甘蔗渣可通过发电等方式提高利用效率。2005年上述副产品的总量超过1亿吨,经充分利用可生产0.31亿~0.67亿吨标准煤的能源。此外,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棉花生产国,每年棉籽产量1300万吨,可产棉籽油200万吨左右,由于近年来我国豆油产量迅猛增长,棉籽油消费量萎缩,大量的棉籽没有充分利用,为生物柴油提供了一条重要的原料来源。 图2 我国主要农产品加工业副产品的主要产地

5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农业年鉴整理计算

(二)开发利用现状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生物质能的开发和利用,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关管理规定》、《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和费用分摊管理试行办法》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发展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财税扶持政策的实施意见》等法规和配套办法和规章,制定了20多项农村沼气、秸秆综合利用、燃料乙醇等国家和行业标准。在国家的政策扶持和引导下,中央和各地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科研开发与技术攻关,开展不同形式的试点示范与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物质能产业的发展。 1. 沼气产业快速发展

经过多年的研究开发,我国户用沼气技术居国际领先水平,发展规模居世界前列。沼气产业已从单纯的能源利用发展成为废弃物处理和生物质多层次综合利用,并与养殖业、种植业广泛结合,在农村生产和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北方“四位一体”、南方“猪沼果”、西北“五配套”等能源生态模式逐步优化完善。大中型沼气工程技术日趋成熟,初步具备产业化条件。“十五”期间,中央投资34亿元专项支持沼气建设,直接受益农户达374万户。目前,全国农村户用沼气已累计发展到2200万户左右,年产沼气约90亿立方米;建成养殖场沼气3800处,年产沼气约2.5亿立方米。同时,通过沼气建设,初步形成了一支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队伍。到2005年,我国农村能源的管理机构接近4000个,人员近1.5万,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研究、生产、营销队伍等不断扩大。

2.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初见成效

秸秆的主要能源化利用方式为直接燃烧、气化和固化成型等。截至2005年底,我国农村地区已累计推广省柴节煤炉灶1.89亿户,普及率达70%以上;全国已建设了秸秆集中供气站

6

539处;生物质燃烧发电也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到2005年底,全国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约为200万千瓦,其中甘蔗渣发电约170万千瓦。目前,由国家核准生物质规模化发电项目近50处,总装机1500兆瓦,其中单县和宿迁两处秸秆直燃发电示范项目已经竣工投产;我国生物质固化成型燃料技术的研究、生产和开发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并已开展小规模试点。 3.生物液体燃料初具规模

当前,我国以陈化粮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的示范工程年生产能力达102万吨,利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的加工能力不断扩大。通过试点,消费群体初步接受,生产成本不断降低。据测算,我国现行的燃料乙醇生产价格成本约为3500元吨,技术水平较高的企业可降到3000元以下,为我国石油替代产业书写了良好开篇。在非粮食能源作物方面,我国已培育出“醇甜系列”杂交甜高粱品种,并建成了产业化示范基地;培育并引进多个亩产超过3吨的优良木薯品种;育成了一批能源甘蔗新品系和糖能兼用甘蔗品种,建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而且筛选出适合甘蔗清汁发酵的菌株和活性干酵母菌株。

我国已具备利用菜籽油、棉籽油、乌桕油、木油、茶油和地沟油等原料年产10万吨生物柴油的生产能力。近年来,在双低油菜与杂种优势利用的结合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油菜、油葵等主要作物上已开发出高含油量种质,含油量高达51.6%。此外,为了不与食用油和工业用油争原料,还开发了麻疯树果实、黄连木籽以及利用季节性闲地种植油菜等生产生物柴油技术,初步具备了产业化发展的条件。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开发思路不够明确。中央各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行动,取得了积极进展。但总体看,对于如何更好地结合中国实际推进生物质能产业化开发,思路还不够清晰,认识还不够成熟;对于生物质能资源的区域分布、发展潜力等基础情况,掌握得还不够清楚,分析得还不够深入。部分地区对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还缺乏通盘考虑和科学谋划,特别是利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的加工企业存在盲目发展的倾向。 二是自主研发能力弱。除沼气技术较为成熟外,其余技术仍处于产业化发展初期,特别是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例如,以甜高粱、木薯、甘蔗等原料生产燃料乙醇技术还需在优良品种选育、适应性种植、发酵菌种培育、关键工艺和配套设备优化、废渣废水回收利用等方面作进一步研究;我国秸秆固化成型燃料技术存在着成型机模具磨损严重、运行稳定性差且使用寿命较短,能耗较高,配套炉具亟待完善,秸秆的收集储运和预处理技术不完善,机械化水平低,相关标准缺乏等问题,而秸秆气化燃料也存在焦油含量高等方面的问题,而国外先进国家如瑞典、丹麦、奥地利生物质颗粒成型技术和设备已非常成熟,仅瑞典就有大型生物质颗粒加工厂10多家,单个企业的年生产能力达到20多万吨。

三是比较成本高。在不考虑化石能源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的情况下,目前大多数生物质能产品的成品仍高于化石能源产品的成本。例如,除巴西以甘蔗为原料生产的燃料乙醇成本可以与汽油相竞争外,其他国家生物燃料的成本都比较高,我国以甜高粱、木薯等为原

7

料生产的燃料乙醇每吨成本约为4000元,而目前等效热值的汽油成本仅为3300元左右。 四是扶持政策尚不完善。国家虽已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但法律体系还不完善,在财政、金融、市场开放等方面缺乏合理有效的激励政策,例如,以非粮食作物为原料的生物液体燃料还无法进入市场和享受政府补贴,生物质能的定价机制还没有体现出环境效益的因素;相关政策之间也存在着协调性差,政策难以落实等问题,还没有形成支持农业生物质能产业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五是投入严重不足。生物质能属于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其技术研发和市场培育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但目前投融资渠道较为单一,除农村户用沼气等部分领域外,国家及地方政府财政投入严重不足,部分领域研发能力弱,技术水平较低,制约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 六是生产运行机制仍需探索。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分散性与农业生物质能生产的连续性和集中性之间存在矛盾。目前,部分企业按照工业化方式考虑生产规模,而对探索原料收集形式、收集半径考虑不足,造成原料供应困难,影响了生产合理运行。

三、发展思路、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

(一)发展思路

按照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今后一个时期,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围绕拓展农业功能、发展循环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充分发挥资源和技术优势,以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大力加强沼气建设,积极推广秸秆气化和固化成型燃料为重点,适度发展能源作物,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加大政策扶持、强化体系建设,引导、整合和利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推进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优化能源结构,减少污染排放,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道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作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循环农业理念,推动农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

立足我国农作物剩余秸秆、畜禽粪便和农产品加工副产品等农业废弃物量大面广、利用率不高、环境污染严重的现实,坚持以解决农村生活能源为重点,按照“资源化、减量化、再利用”的理念,把农业废弃物的能源化利用作为今后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加快发展农作物秸秆固化成型和气化燃料,促进农村用能结构、乡村面貌和生态环境的同步改善,推动循环农业大发展,参与国家能源大循环。 2.坚持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

正确处理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系。在适度发展玉米燃料乙醇的基础上,稳步开发以非粮作物为主的能源作物,避免出现能源生产与人争粮的情况。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农业发展的第一任务,开发能源作物应以不占用粮食、棉花等战略物资生产用地,不开垦草原为前提,充分利用荒地、盐碱地和冬闲田等不适宜种粮或未充分利用的

8

土地资源,避免能源作物与粮棉作物争地。 3.坚持技术可行,强化自主创新

以技术可行为基础,始终把科研攻关、示范推广和技术服务作为主要环节,努力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不断突破秸秆固化、气化利用等技术瓶颈,着力提高技术转化应用能力,积极探索发展农业生物质能的多种有效途径,加快发展步伐,提升发展质量,引领我国生物质能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4.坚持因地制宜和产业协调推进

以原料的可获得性为出发点,以经济合理性为前提,以产业为纽带,注重分散与集中的有机结合,合理确定生产规模和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各参与主体的积极性,积极构建原料供应、生产加工、产品利用以及维修服务等完整的产业链条,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强化产业间的有效对接,促进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和相关产业协调发展。

(三)战略目标

到2010年,建成一批农业生物质能示范基地,部分领域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业化程度明显提升,农业废弃物利用范围和规模明显扩大,农村生活用能结构明显优化,农民从农业生物质能产业中获得的收益不断提高,农业生物质能在国家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和地位不断上升。

到2015年,建成一批农业生物质能基地,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体系基本建成,开发利用成本大幅度降低,初步实现农业生物质能产业的市场化。生物质能产业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领域,对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用日趋明显,成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力量。 1.农村沼气

到2010年,全国农村户用沼气总数达到4000万户(新建1800万户),占适宜农户的30%左右,年生产沼气155亿立方米;到2015年,农村户用沼气总数达到6000万户左右,年生产沼气233亿立方米左右,并逐步推进沼气产业化发展。

到2010年,新建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沼气工程4000处,年新增沼气3.36亿立方米;到2015年,建成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沼气工程8000处,年产沼气6.7亿立方米。 2.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

到2010年,结合解决农村基本能源需要和改变农村用能方式,全国建成400个左右秸秆固化成型燃料应用示范点,秸秆固化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100万吨左右;建成1000处左右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站,年产秸秆燃气3.65亿立方米。到2015年,秸秆固化成型燃料年利用量达到2000万吨左右,建成2000处左右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站,年产秸秆燃气7.3亿立方米。 3.能源作物

适度发展能源作物种植,满足国家对生物液体燃料的原料需要。

四、发展重点和产业布局

9

根据上述发展思路和基本原则,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生物质能产业要按照大力发展农村沼气,积极发展农作物秸秆固化成型和气化燃料,适度发展能源作物的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地确定发展重点和产业布局,力争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一)发展重点 1.农村沼气

——农村户用沼气的基本建设单元为“一池三改”,包括户用沼气池和改圈、改厕、改厨。“一池三改”同步规划,同步施工。沼气池的建设容积为6~10立方米,重点发展“常规水压”、“曲流布料”、“强回流”、“旋流布料”等国家标准规定的池型,每种池型均要实现自动进料,并应配备自动或半自动的出料装置。改造的厕所与圈舍一体建设,地面硬化,与沼气池相连。北方地区建设太阳能暖圈等保温设施。厨房内安装沼气灶具、沼气调控净化器、输气管道等,实现灶台和地面硬化。同时,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和农业产业结构,将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与农业生产发展有机结合,因地制宜推广“四位一体”和“猪沼果”等能源生态模式。

——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沼气工程按照发展循环农业的理念,将养殖业、沼气工程和周边的农田、鱼塘等统一筹划,在为畜禽场或周围居民提供清洁燃料的同时,开展沼液、沼渣综合利用,发展生态农业,带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实现畜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和环境治理双重目标。对一些周边既无一定规模的农田,又无闲暇空地可供建造鱼塘和水生植物塘的畜禽养殖场,畜禽废水在经厌氧消化处理后,再经过适当的好氧处理,如曝气、生化处理等,实现达标排放。

2.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 (1)秸秆固化成型燃料

秸秆固化成型燃料既可作为农村居民的炊事和取暖燃料,也可作为城市分散供热的燃料。近期重点:一是加大科研开发力度,尽快突破成型机具、炉具等方面的技术瓶颈。二是积极开展试点示范,合理确定生产半径,探索秸秆收集、储运和预处理模式,着力解决秸秆的分散性、周期性供应与生产的集中性、周年性之间的矛盾,取得经验后在全国逐步推广。 (2)秸秆气化燃料

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站以村为单元,系统规模为数十户至数百户,设置气化站,敷设管网,通过管网输送和分配生物质燃气到农户家中。近期重点:一是继续扩大秸秆气化示范范围,完善秸秆生产沼气技术。二是加强和规范秸秆气化站的运行管理。三是解决秸秆气化燃料焦油含量高的问题,提高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3. 能源作物

根据国内现有土地资源和农业生产的特点,结合生态建设和农业结构调整,合理利用盐碱地、荒地和冬闲田等未利用或利用不充分的土地资源,适度种植甘蔗、甜高粱、薯类、油菜等能源作物。近期重点:一是科学制定单品种发展规划,建设能源作物专用良种的引进、选育基

10

地,加大关键技术研发力度,加强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集成创新。二是积极推进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不断提高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大力发展收获机械化作业,加强病虫害防控,推进标准化生产。三是开展燃料乙醇综合产加销一体化示范,积极探索“公司+协会”、“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的产业化生产模式,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综合利用水平。

(二)产业布局 1.农村沼气 (1)户用沼气

按照重点安排适宜发展沼气的退耕还林还草地区、粮食主产区、水库库区,同时兼顾畜牧业主产区、南水北调沿线等重点水源保护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以及血吸虫病、地氟病疫区的原则,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东北、西部三个大区。到2010年,新增农村户用沼气1800万户,总量达到4000万户左右。

1——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等8个省(市)。到2010年底该区域农村户用沼气总量达到389万户,占总农户数的5.91%,占适宜农户的15.85%。

——中部和东北地区包括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海南等11个省。到2010年底该区域农村户用沼气总量达到1590万户,占总农户16.82%,占适宜农户27.17%。

——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2个省(区、市)和“三州八县”(湖北省恩施州、湖南省湘西州、吉林省延边州和原海南黎族苗族州的8个县)。到2010年底该区域农村户用沼气总量达到2021万户,占总农户数的26.71%,占适宜农户的36.12%。 (2)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沼气工程

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内陆大中城市郊区为发展重点,优先发展“菜篮子”基地,太湖、巢湖、滇池,淮河、海河、辽河,长江三峡库区,南水北调工程沿线 “三湖三河一库一线”等重点水域周边地区。到2010年,新建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沼气工程4000处。 ——东部地区。到2010年,新建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沼气工程2050处。 ——中部和东北地区。到2010年,新建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沼气工程1560处。 ——西部地区。到2010年,新建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沼气工程390处。 2.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

近期重点在东北粮食主产区、黄淮海粮食主产区和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开展试点示范,到2010年,建立400处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示范点和1000处秸秆集中供气站。 1考虑到河北、辽宁属于国家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水平、农业生产条件与中部地区各省有较强的区域一致性,故本规划中把其并入中部地区;海南省农村经济条件及发展水平与湖南、湖北等省相当,沼气发展的自然适宜性也与其基本一致,故此把海南省归入中部地区。

11

(1)东北粮食主产区

主要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四盟。该区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雨热同季,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主要粮食作物为玉米、水稻、豆类、高粱、谷子等,农作物秸秆产量约占全国的1/6左右。

本区域重点开展以玉米秸秆和玉米芯等农产品加工业副产品为主要原料的村镇级固化成型燃料试点示范和秸秆集中供气站,同时,积极开发炊事灶具和取暖等配套设备,到2010年建立示范点150处,年产固化成型燃料45万吨,建成秸秆集中供气站300处,年产秸秆气1.1亿立方米。

(2)黄淮海粮食主产区

主要包括河北、河南、山东三省和安徽、江苏二省的淮河流域部分。该区域地势平坦,多为平原,土层深厚、土壤肥力较高,加之光热资源充足,雨热同季,光热水土资源匹配较好,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其次是玉米和稻谷,农作物秸秆产量约占全国的1/3左右。 本区域重点建设以小麦、玉米秸秆和玉米芯、稻壳等农产品加工业副产品为主要原料的村镇级固化成型燃料技术示范点和秸秆集中供气站,配套开发炊事灶具和取暖设备,到2010年建立示范点150处,年产固化成型燃料约45万吨,建成秸秆集中供气站300处,年产秸秆气1.1万立方米。

(3)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

主要包括湖南、湖北、江西三省和江苏、安徽两省的长江流域部分。该区域地势低平,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雨量丰富,历来是我国主要的商品粮产销基地,主要粮食作物为稻谷,农作物秸秆产量约占全国的35%。

本区域重点建设以稻谷秸秆和稻壳等农产品加工业副产品为燃料的村镇级固化成型燃料示范点和秸秆集中供气站,配套开发炊事灶具,到2010年建立示范点100处,年产固化成型燃料约10万吨,建成秸秆集中供气站400处,年产秸秆气1.45万立方米。 3.能源作物

按照各类能源作物的生物特性,结合各地发展空间,提出甘蔗、甜高梁、木薯、甘薯、油菜等能源作物的发展布局。 (1)甘蔗

“十一五”期间,重点在广西、广东、云南、海南、福建等南方5省区的宜蔗地区加大糖能兼用甘蔗良种的推广应用力度,加强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走能糖联产的道路,在不影响糖产量的前提下为燃料乙醇提供必需的原料。 (2)甜高粱

“十一五”期间,重点在黑龙江、山东、内蒙古、新疆、河北等地利用盐碱地等边际土地,开发推广甜高粱系列品种和先进适用栽培技术。 (3)木薯

12

“十一五”期间,重点在广西、广东、海南、福建、云南等5省区抓紧引进培育适宜加工乙醇的优质良种,改进栽培技术,将单位亩产量由现有的1.3吨左右提高到3~4吨。 (4)甘薯

“十一五”期间,重点在广西、重庆、四川等地扩大甘薯种植面积,不断拉长企业加工转化期。 (5)油菜

“十一五”期间,重点在长江流域的四川、贵州、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浙江、江苏等地利用冬闲地,适当扩大油菜种植面积,同时发展高蓄能油菜品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五、重大工程

围绕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重点,认真落实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各项政策,强化政府对公共产品的供给与服务,组织实施好一批重大工程,建设我国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平台。

(一)农村沼气工程 1.农村户用沼气工程

以农户为基本单元,到2010年,全国新建农村户用沼气1800万户,户用沼气总数达到4000万户。

2.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大中型沼气工程

以“一池三建”为基本建设单元,建设沼气发酵池、原料预处理、沼气利用和沼肥利用设施。到2010年,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4000处,使全国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大中型沼气工程总数达到4700处。

(二)生物质能科技支撑工程 1.农业生物质工程中心建设

依托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农业生物质工程技术研发、中试、集成等任务,重点建设功能实验室、中试转化基地等,搭建产业化促进平台,推进农业生物质能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集成化和产业化。 2.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建设

以科研教学单位为依托,加强能源作物的品种选育,以秸秆固化成型和沼气开发利用技术为重点,建设一批生物能源区域技术创新中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区域生物质能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3.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以现有基层技术推广与服务体系为载体,加强服务设施与手段建设,完善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

(三)农作物秸秆能源化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工程

重点在东北粮食主产区、黄淮海粮食主产区和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建设村镇级秸秆固化成

13

型燃料示范点400处和秸秆集中供气站1000处,加强分散的秸秆资源收集机械化和预处理工程技术、装备及机械化工艺体系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推广普及适合大田农作物秸秆收集和预处理要求的机械化工艺和设备,建立健全原料储运系统、销售与配送系统等,完善加工设备与设施,同步开发推广配套炉具,为农户提供炊事燃料及取暖用能,提高资源转换效率。

(四)能源作物品种选育和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工程 1.能源作物品种选育基地

重点在海南、广西、广东、河北和湖北等省区,依托现有科研机构,结合发展能源作物产业化,建设一批能源作物良种选育基地。根据不同区域土地资源、气候和病虫害等特点,对农作物原原种、原种进行研究开发,引进优良品种,运用现代生物工程和基因技术,进行品种试验及良种选育,培育高产优质能源作物新品种。此外,开展新型能源作物的筛选工作。 2.能源作物种植示范基地

在能源作物优势区域,按照不与粮争地的原则,利用盐碱地等未利用土地和冬闲田,发展机械化作业,建设一批甜高梁、薯类、甘蔗、油菜等液体燃料原料基地,主要进行土壤改良,水利、田间道路等设施建设,开展能源作物高效栽培种植示范,并通过“公司+基地”等形式促进基地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 3.能源作物生产加工一体化示范项目

依托新疆、黑龙江、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垦区,利用甜高粱、木薯或甘蔗等非粮能源作物,建设能源作物生产加工一体化示范项目;在能够提供生物柴油原料的地区建设一批能源作物生产加工一体化示范项目。能源作物生产加工一体化示范项目,主要包括能源作物种植基地、原料收集和储运体系建设,生产设备和设施完善等内容。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成立由农业部领导为组长的农业部生物质能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由农业部内有关司局领导和专家组成,负责统筹规划,研究制定产业发展重大政策,审议重大行动方案,加强宏观指导。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形成分工合理、密切配合、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创新工作机制,整合现有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各种要素和资源,充分调动科研院所、地方政府、广大农民群众、社会企业等方面的积极性,共同推进生物质能产业的发展。

(二)开展调查研究,做好资源评价

摸清资源状况是发展农业生物质能产业的前提条件。尽快制定农业生物质能资源评价技术规范,提出农业生物质能资源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深入开展能源作物普查工作,摸清主要能源作物品种的性能、适宜的边际性土地等资源数量、区域分布现状,科学制订能源作物的种植规划。在种植基础好、资源潜力大的地区,规划建设一批能源作物种植基地,为生物燃料示范建设和规模化发展提供可靠的原料供应基础。在摸清全国畜禽养殖数量、分布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畜禽粪便的可获得性及未来供应潜力等进行评价。同时,指导各地编制完成

14

农业生物质能资源评价报告,并组织完成全国农业生物质能资源评价报告。

(三)健全促进农业生物质能发展的法规政策体系

根据《可再生能源法》,研究制定支持农业生物质能发展的配套法规和政策措施,出台财政补贴、投资政策、税收优惠、用户补助等经济激励政策。加大对农业生物质能产业的补贴力度,对从事生物质能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等企业给与所得税优惠。对使用生物质固化成型燃料炉具的农户给予一次性补贴。加大对种植能源作物土地开发和整理的投入力度,对开发低质土地种植能源作物的农户给予补贴。建立健全产品收购流通体系和市场准入制度,将以甜高粱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纳入现有的油品销售体系。此外,尽快完善农业生物质能标准体系,并组织做好标准宣贯工作。

(四)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引导多种经济主体的参与

探索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带动、社会参与、多方投入的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建设机制,拓宽农业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融资渠道。设立农业生物质能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技术进步、人才培养、产业体系建设和新技术示范项目的建设。各级地方政府要按照《可再生能源法》和有关政策的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安排必要的财政资金支持农业生物质能发展。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调动企业自筹资金投入农业生物质能建设的主动性。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争取金融部门、国际组织等的资金支持,广泛吸引社会、个人和外资的投入。

(五)加速生物质能转化利用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应用

加大对生物质能基础性研究的支持力度,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技术开发步伐,改变部分生物质能转换技术落后的现状,力争在未来全球性生物质能多项技术竞争中占领制高点。重点是针对秸秆固化模具磨损快、气化焦油含量高,以及能源作物优良品种繁育、产品储存和运输等方面的问题,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加强科技攻关,在农作物秸秆高能效低能耗转化、纤维素生产燃料乙醇、转基因技术提供生物质原料等方面开展研究,争取在新品种、新原料、新工艺、新设备等方面取得突破,逐步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和产业服务体系。同时,加快成果转化,作好试点示范工作,争取在资源优势明显、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先期启动一批生物质固化成型和气化燃料、能源作物品种选育和栽培种植、规模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稳步推进农业生物质能产业的健康发展。

(六)建设和完善服务保障体系

整合资源,完善技术和产业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农业生物质能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服务水平。积极探索沼气技术推广服务机制,争取国家资金倾斜,引导形成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在农户建设、管理和使用过程中提供全面的服务,确保农村沼气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针对农作物秸秆分布广、收集运输难等问题,建立农作物秸秆收集配送等产业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农民发展能源作物种植、农作物秸秆收集与预处理等专业合作组织,建立生物质原料生产与物流体系。

15

(七)开展教育、宣传和培训工作

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多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加快农业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重要意义,宣传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业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良好氛围。重点抓好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建立生物质能技术培训基地,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技术培训,对从事农业生物质能利用的技术工种实行职业准入和持证上岗制度,并引导各地全面开展农业生物质能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第三篇:浙江省生物产业发展规划

(2010—2015年)

加快培育生物产业,是贯彻落实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策部署,推进我省经济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国办发〔2009〕45号)精神和我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和特点

2009年全省生物产业实现销售产值1000亿元左右,已初步形成以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为主体,生物环保、生物能源等领域推进发展的产业格局。主要特点是:

(一)产业规模全国领先,但增长速度相对趋缓。我省生物资源丰富,生物产业发展起步较早。其中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医药制造业2009年实现总产值657亿元,位居全国第三,完成出口交货值177亿元,位居全国第一。但近年来,我省生物产业发展速度相对趋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与先进省市的差距有拉大的趋势。

(二)优势领域比较集中,但高端产品占比不高。我省生物产业中,化学原料药、维生素、天然药物、保健产品、生物疫苗和检测试剂、生物发酵农药、兽用生物制品、生物饲料添加剂、农林良种、生物基材料、微生物制造等领域具有领先优势,拥有一批拳头产品。但药物制剂等高附加值产品比重较低,基因药物、生物工程育种等代表现代生物技术发展方向的高端产品明显不足。

(三)硬件提升明显,但创新软实力不强。我省拥有省医科院、省农科院等19所与生物产业发展相关的科研院所,建立了省级以上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9家、企业技术中心32家(其中国家级6家)、公共创新服务平台16家,科研仪器、中试装备等创新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通过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欧洲药典适用性(COS)认证的企业数量全国领先。但受国际专利技术壁垒制约严重,关键共性技术开发不足,高端科研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缺乏,产业创新链不够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不畅。

(四)骨干企业效益良好,但生产销售规模较小。2009年我省进入全国医药百强的企业有16家,年产值超10亿元的生物企业13家,拥有新和成、浙江医药、海正药业、华东医药、华海药业、仙琚制药、升华拜克、钱江生化等上市企业22家,企业利税位居全国前列。但企业市场拓展能力不足,品牌营销优势不突出,缺乏销售规模超10亿元的拳头产品和产值超百亿元的特大型企业。

(五)产业集聚特色鲜明,但发展后劲明显偏弱。全省有生物专业园区12家,总面积51平方公里左右,2009年总产值达到250亿元左右,已初步形成以杭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台州国家化学原料药基地为主,湖州生物制药、金华天然药物、浙江省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等一批各具特色的生物产业集聚区块。但核心区块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链发展不完整,示范带动效应不强。

目前,全球生物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期,国际生物医药产业链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同时,

国家已将生物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抢占发展先机,我省要抓住机遇,立足自身优势,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着力实现我省生物产业跨越式发展。

二、发展思路

(一)基本原则。

坚持转型提升。以创新为动力,加快实现产品、技术由仿制到原创,价值链由低端到高端,布局由分散到集中,产业链由相对缺失到相对完整的发展转型。

坚持重点突破。筛选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重点领域、重点区块、重点企业、重点产品以及具有重大支撑引领作用的关键技术,对接国家重大专项,以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为核心,集中力量形成突破。

坚持融合发展。推广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提升现有生物产业,加快向纺织、化工、造纸、制革等其他行业的渗透,推动产业技术的交叉融合、降低物耗、能耗和污染排放,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生物产业与资本市场的融合,形成“人才+资本”的有效发展模式。

坚持开放带动。主动对接国际产业转移,引进国内外知名生物企业和相关科研机构,支持我省生物企业采用战略联盟、收购兼并、引进发明专利等多种形式与国内外大企业和研发机构开展合作,加强对先进技术的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二)主要目标。到2015年,全省生物产业销售产值超过3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占全省高技术产业比重30%以上;继续保持生物产业发展位居全国前三的地位,并争取缩小与前两位的差距。

行业发展方面:到2015年,生物医药达到2100亿元左右,生物农业达到600亿元左右,生物制造达到300亿元左右,努力保持和形成在生物原料药与制剂、绿色生物农用制品、天然药物、生物保健食品、生物疫苗与诊断试剂、生物基材料等领域的全国领先地位,力争在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药物(包括创新制剂、创新中成药、基因药物)、海洋生物开发、生物服务等领域实现有效突破。

集聚发展方面:杭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销售产值超1000亿元,台州国家化学原料药基地销售产值超500亿元;建成绍兴、金华、湖州等3—5个超100亿元的省级特色生物产业基地。企业培育方面:培育10亿元销售产值以上企业30家以上,50亿元以上销售产值企业5家左右,力争填补百亿以上规模企业空白。

自主创新方面:企业平均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35%以上。

三、重点领域

(一)优先做强四大优势领域。

1特色原料药及药物制剂。加快微生物制药技术和控释、缓释、靶向定位、透皮吸收、微球、微囊、微丸等新型制剂技术的应用,围绕抗肿瘤、抗病菌感染、心血管疾病防治、抗抑郁、糖尿病及代谢综合症防治等重大疾病领域,重点开发氨基酸、核酸、多肽、多糖类的创新药物和特色原料药,做强维生素、激素、药用辅料等优势产品。

2生物医学工程。综合我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领域的产业和技术优势,重点突破核磁共振、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全数字化彩色三维超声影像诊断系统等大型医学影像和诊断设备、一体化手术室、多功能激光治疗设备、微创手术及介入设备等先进治疗性设备、生物人工器官及工程组件、人缘化或适宜人体的生物医学材料等高端领域,加快开发家用

便携式诊疗与康复设备、社区和中小医院用医疗系统工程技术和设备、急救诊疗康复技术和装置等小型化、家庭化、智能化的先进实用医疗设备,做强内窥镜、注射器、微量泵、医用导管、护理设备等特色领域的高附加值产品,力争在国内率先实现干细胞工程技术突破。

3绿色农用生物制品。针对重要病虫害和禽畜水产重大疫病,重点推进水基化生物农药新剂型、第三代新型高效杀菌剂、广谱高效杀虫剂、农用抗生素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兽药、渔药)、生物饲料的研究与产业化,推动产品制剂标准化,支持植物源农药的开发和推广。开发针对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新型动物疫苗、诊断试剂以及免疫佐剂、增强剂。推进具有固氮、溶磷、解钾、抗病等功能的生物有机肥料、微生物肥料、有机无机复混类肥料的研制和产业化推广。开发和推广防病促生长且低毒低残留的维生素、植物源饲用蛋白、微生态制剂等生物饲料添加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推进完全可降解农用薄膜的生产和应用。

4现代中药。开展名医名方的新药筛选,促进传统中药的二次开发,研究创制一批治疗重大疾病的创新中成药产品。集成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在线检测与控制技术等,加快发展口服缓释、控释等新型中药制剂,推进中药饮片规范化加工。推广“浙八味”、铁皮石斛、灵芝等道地中药材的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化(GAP)种植,加强金丝桃素、茶多酚、越桔、丹参、银杏、苦瓜、千层塔、益母草等中药标准提取物的研究与产业化生产。加强梅花鹿、蕲蛇、穿山甲等药用珍稀动植物品种保护与繁育。

(二)全力培育四大新兴领域。

1生物制药。扶持开发以抗体药物、重组蛋白质为代表的基因工程药物,以及融合蛋白、聚乙二醇(PEG)化和抗体偶联药物,争取在第二代基因工程药物开发过程中掌握创新优势。推进预防重大传染病和治疗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新型疫苗、联合疫苗、新型佐剂等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强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等高新技术的集成,重点开发针对传染病、肿瘤或基因异常的基因诊断、生化检测、酶标免疫等类别的诊断试剂。

2生物保健食品与化妆品。开发和做大一批具有免疫调节等效果的功能性营养保健食品,重点做强铁皮石斛、蜂胶、珍珠粉等特色优势保健食品,加强对功能性茶饮料、益生菌乳制品等新产品领域的开发。发挥市场优势,打响本地品牌,运用生物工程技术,加强对天然植物、珍珠、蚕茧等的功能成分开发,加快发展具有护肤护理等功效的天然美容化妆品。

3农业良种选育。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推进基因工程、胚胎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应用,加强转基因技术及其对环境风险影响的研究,重点开发优质高产高效水稻等粮食作物新品种,茶叶、竹、特色蔬果、油菜、油茶、菊米等经济作物新品种,良种猪、奶牛等畜禽良种、特色水产良种、名特优水产增养殖新品种以及特用蚕、食用菌等特色新品种;推进花卉等园艺植物和绿化树种的种苗繁育以及产业化、主要经济林和速生工业用材林的选育和规模化繁殖。4海洋生物开发。围绕海洋生物活性多肽、糖氨聚酸、膳食纤维等功能成分,开发针对重大疾病的新型海洋药物以及抗衰老、健脑益智、降脂降压的海洋功能(保健)食品,挖掘海洋生物制品在生物功能材料等其他领域的应用。

(三)推广应用四大可及性领域。

1生物基材料。重点发展聚乳酸、聚羟基烷酸酯等可生物降解的塑料和功能高分子材料,推进乳酸,生物基乙烯、1,3—丙二醇等生物基平台化合物的产业化应用。

2生物制造技术。推进基于酶工程、基因工程、微生物分子选育、代谢工程以及发酵工程

技术的工业用糖化酶、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等新型酶制剂和手性氨基酸等微生物发酵产品的生产和应用。扩大新型生物催化和转化技术在医药、化工、食品、纺织、造纸、制革等重点行业的应用。推进动植物生物反应器的产业化开发。

3生物环保技术。积极运用生物技术,进行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退化等方面的治理。推进专用微生物菌剂、生物净水剂、絮凝剂、灭藻剂、生物脱硫剂、有机垃圾处理剂等新型生物环保制剂产品和技术的产业化,加快开发基于生物治理技术的环保设备。推广秸秆和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

4生物服务。重点支持合同研发、临床试验、安全评价等服务外包。发展生物检测、新药申报、专利申请、报关代理、商标注册、信息咨询、技术交易,人才培训等专业服务机构。

四、主要任务

(一)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推动和支持生物医药、生物农(兽)药领域的龙头企业开展并购重组,加强与跨国公司战略合作,完善研发、生产、物流和营销网络,提升核心竞争力,扩大销售规模和市场占有率;扶持一批研发能力强、成长性高的中小企业,通过成果产业化、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等方式,形成特色优势;加大对拥有技术专利的团队创业的支持力度,通过创投引导、产业孵化等方式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

(二)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围绕酶工程和发酵工程、基因工程菌种构建和选育改良、大规模动物细胞培养和分离纯化、生物活性物质分离提取、生物标志物与功能分子筛选、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胚胎工程繁育、工业酶规模化表达等关键共性技术,对接生物技术领域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组织实施好重大与高发疾病防治技术、生物制药技术、中药现代化、农业生物技术、农业新品种选育等省重大科技专项,支持省内科研院所以及企业技术研发平台发展,建设一批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围绕成果产业化的薄弱环节,推动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技术)联盟,加强对产业重大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完善中试基地等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一批成果转化平台。

(三)强化基地带动作用。加快杭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发展,重点建设多肽、个性化基因药物、合同研究(CRO)服务、医疗器械、生物疫苗等专业化园区,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产学研联盟和投融资平台,提升服务全省生物产业发展的能力,强化核心区和拓展区的联动,成为全省生物产业的研发孵化中心,综合实力全国领先的生物产业基地。提升台州国家原料药产业基地水平,加快产业链向制剂延伸,促进全省医药产业转型升级,成为以原料药与制剂为特色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产业基地。规范发展德清生物农业、兰溪天然药物、舟山海洋生物、绍兴化学药、新昌医药、湖州生物技术、磐安、丽水中药材种植等特色产业基地。支持萧山省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嘉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金华农业高科技园区等农业良种育种和规模化繁育基地建设。

(四)组织实施重大项目。积极申报和对接国家高技术产业化、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专项,组织实施新药创制、重大品牌药仿制、中药现代化、新型生物疫苗和诊断试剂制备、大型医疗器械和组织工程产品突破、生物农(兽)药和新型兽用疫苗开发、农业特色良种选育与推广、海洋生物和天然植物资源功能开发、生物基材料产业化示范、现代生物技术推广应用十大重点突破工程,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市场容量大的生物新产品,推进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组织实施种植业育种、畜禽水产良种、兽用生物制品、饲料添加剂、生物农药、种质创新与资源培

育等一批农林领域的生物产业重大创新提升工程。支持企业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重大工艺创新与改进、生产基地改扩建,提升装备技术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产能。

五、保障措施

通过引导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向生物产业集聚,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生物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加速生物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国际化发展。

(一)大力促进自主创新。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支持企业承担国家级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建设,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建研发中心、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及博士后工作站,支持企业设立境外研发中心,对企业自主创新生物产品的研发给予资助。加强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温州医学院、省医科院、省农科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科研设施建设,对参与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建设的给予补助;积极落实我省与军事医学科学院等签署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加快共建系列创新载体,建立有利于科研成果产业化的综合考评机制。加强知识产权和产业标准化工作,加强生物技术科研成果的登记和转移工作,完善生物技术成果的评价体系和转让机制,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制定,积极抢占中药提取、生物保健品等优势领域的行业标准制定权。加强生物技术专利研究与分析,推动生物产业专利库和专利预警报告发布系统建设。在“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和“创新领军人才计划”中,重视生物技术领域人才的培育。制定生物产业人才引进计划,鼓励省外生物产业创新人才、创新团队来浙创业,支持省内高校和科研机构公开向海内外招聘技术负责人。加大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的收入分配倾斜力度,完善技术参股、入股等产权激励机制。鼓励生物产业人才申报省高层次专业人才认定,按照有关规定享受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学术研修津贴等优惠政策。

(二)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在全省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中,设立一批生物产业的集聚区块,为产业发展提供空间保障。结合利用新一轮土地规划修编,为现有生物产业集聚区块发展留出拓展空间。在建设用地指标分配上,优先满足杭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台州国家原料药基地等集聚区块项目的空间需求。统筹安排环境容量指标,加大对集聚区块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的调配支持力度,加快生物产业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支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平台、实验动物公共服务平台、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平台等向生物产业集聚区块布局和功能延伸,支持在杭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等集聚区内建设一批跨单位整合、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鼓励集聚区块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职业院校,建立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和实习实训基地。

(三)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省级科技计划专项资金等向生物产业领域倾斜,支持我省生物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申报国家相关高技术产业化专项、重大科技专项,加大对生物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的投入。切实落实国家《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有关研发费用摊销抵免、所得税减免等各项关于生物企业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单位和个人从事生物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对新设立的生物企业,在地方规费和土地出让金缴纳方面给予一定优惠。对涉及农、林、牧、渔业项目的生物企业贯彻实施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规定,将种畜禽生产列

入政策性保险范围,对畜禽良种工程项目建设涉及的建设规费实行减半的优惠政策。对企业开展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美国环境保护署(EPA)、欧洲药典适用性(COS)等国际市场的注册与认证、临床研究给予补助。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于我省生产的医药创新品种,经联合审定后优先纳入我省医保目录,并采取支持性价格政策,逐步试行药物经济性评价办法定价。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企业将其主导和优势品种申报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通过强制和计划免疫、扩大良种补贴覆盖面、工程示范、应用试点等措施,鼓励推广使用农林业良种、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完全可降解生物薄膜、沼气、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支持和帮助生物企业将产品申报列入国家《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研究编制《浙江省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对于拥有专利技术的生物产品优先列入目录,我省使用财政性资金的机构和项目优先采购列入目录内生物产品。研究建立生物制品便捷通关制度。

(五)拓展投融资渠道。研究设立浙江省生物产业创业投资基金。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和生物产业集聚区设立生物产业引导基金。引导现有的创投基金投向生物产业领域,加强与国际专业生物创投基金的合作。支持信用担保机构对生物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品种创新,对符合条件的生物产业发展项目、生物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提供信贷支持。优先推荐符合条件的中小生物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支持产权交易所开展未上市生物企业股权转让试点,拓宽创业投资退出渠道。优先推荐符合条件的生物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

第四篇: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永丰村产业发展规划

(2015)

为促进我村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实现2020年人均纯收入翻一番的目标,依托我村资源优势与发展潜力,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编制本规划。

一、基本现状与发展需求 (一)、基本现状

永丰村位于大河湾镇西部,距镇政府12.5公里。总土地面积为33059亩,耕地面积19357亩、草牧场面积 298亩、林地面积 3657亩;全村共有 4 个村民小组,共 326 户、人口 1341。该村属典型的农业村,这里有广袤的农田,肥沃的土地,以及优异的天然环境,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农业种植以玉米、谷、大豆为主,其中玉米1.35万亩,杂粮0.5857万亩;畜牧生产以牛、羊、猪养殖为主,现有2015年大小畜存栏数 6575头(只),其中牛 325头、羊5600只、生猪 650口。

(二)、制约因素

1、发展意识滞后。由于交通、信息闭塞等因素,永丰村农民谋事、创业的意识还不高,学科技、用技术的积极性还较低,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理念尚有待加强。

2、发展能力不足。一是发展资金不足。形成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已成为产业发展壮大的迫切需求,相应的资金需求量也非常大,自筹能力的有限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二是产业化组织能力不强。村民普遍产业发展意识不强,对产业化的认识尚停留在表面,特别是产业化的组织能力欠缺,没有形成整体优势。

3、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没有形成有效的资金积累,难以对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

(三)、发展需求

通过对农户的走访调查,结合村民代表的情况反映,明确永丰村农民增收的现实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解决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资金不足的问题在产业大户与普通村民中均比较普遍,由于自筹能力有限,亟待在产业的启动、培育、发展壮大过程中,能给予资金扶持。

2、加强技术服务。一是加强新技术的推广,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二是依托本地优势,加强适合本地发展且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新品种的引进,积极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产品品牌。

3、强化与市场的对接。一是能够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发布自身产品信息;二是希望建立专业的经济组织、经济人队伍,强化与市场的对接。

二、指导思想

2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总书记关于三农发展的重要批示,紧紧围绕农村建设这个中心,以农产品附属产物再利用为主线,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支撑,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依托,以农民增收为重点,着力建设农副产品加工转化基地,通过产业发展壮大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三、建设原则

1 、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引导的原则

以规划为龙头,把整体规划、综合规划、系统规划有机结合;以土为本、以人为先,遵循农业的现状和农民致富增收的现实要求,定时、定量、定位地把实现农民增收翻番的目标、任务、指标有机安排。

2、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

科学指导,深入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认真分析发展现状与问题。立足本村特点,突出区域特色,理清发展思路,提高规划针对性。

3、坚持政府引导,依靠群众的原则

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和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领导和引导机制,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四、具体规划 (一)、总体目标

3 按照“一年有起色、三年见成效、五年上台阶”的发展思路,2015年规划起步实施,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达到8%,2016-2017年全面推进,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达到16%左右,2018-2020年完善提高,人均纯收入增长率达到17.1%左右,力争到2020年,实现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的总体目标。

(二)、具体目标

2、畜牧产业

现畜禽存栏情况为:大小畜存栏数 6575头(只),其中牛 325头、羊5600只、生猪 650口。未来5年,在肉牛养殖上,充分利用永丰村的优势,在不影响生态的前提下,依托临近肉牛繁殖基地,发展肉牛1100头,实现规模翻番;笨鸡养殖上,依托养殖合作社,规划建设永丰村四组笨鸡养殖基地,力争笨鸡存栏量保持在10万只左右;在羊养殖上,根据封山禁牧政策,在推广圈养方式的同时逐步限制羊养殖规模。

3、小杂粮产业

现小杂粮种植面积0.5857万亩。未来5年,计划在现有规模基础上,依托现掌握的科技政策,在品种选择、品质提升上下功夫。推广小杂粮、玉米隔年轮茬种植,大力发展药用大黑豆、小豆、绿豆等品种,实现小杂粮种植的规模稳定和良性循环,以品质提升促进收入增长。

(三)、规划布局

依托现有玉米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之广,可以就地取材,以增加农民收益为目标,策划建立年产万吨生物质颗粒转化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五、保障措施

1、加大对主导产业的支持力度,提高辐射带动能力。一是积极帮助玉米、小杂粮、肉牛养殖等主导产业的经营农户解决资金和技术难题,依法开展土地流转,确保优质土地资源向主导产业集中;二是着力加强对主导产业的产业化扶持,带动主导产业进一步发展。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以保障人畜饮水安全和提高农业灌溉水平为目标,着力完善水利设施配套,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害风险能力。同时推行水利改革,探索行之有效的水利设施建设、管理方式,确保水利设施有人建、有人用、有人管;二是积极争取土地项目,实施土地整理,建设高标准农田,确保全村耕地面积占补平衡,努力实现有增无减;三是大力实施小流域治理,加强水土保持工作,重点实施好河南流域治理工程。

3、积极引进外资,解决产业发展资金问题。通过创优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力度,积极引进外资,为我寸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有力的经济支撑。

6、加大新型农民培育力度,打造高素质的产业发展队伍。

5 针对村民普遍发展意识不强,发展能力不足的情况,加大新型农民培育力度。并着力培养专业的市场经济人,加强与市场的对接。

第五篇:农业产业规划

成都市温江农业产业规划 产业园区规划研究

题纲

摘要 1绪论

1.1选题背景

2.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2.1研究内容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引证 2.2.2实例分析 2.2.3综合归纳 3研究目的和意义 3.1研究目的 3.2研究意义 4研究现状

4.1国内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4.2国外农业产业园发展现状 5农业产业整体规划 5.1农业产业化的定义 5.2农业产业园区的定义 5.3温江区的概况

5.4建设温江区农业产业化园区 6我国现在农业园区建设中的问题 7 总体规划 7.1规划依据 7.1.1规划理论 7.1.2景观设计理论 7.1.3生态理论 7.2 规划指导思想 7.3 规划原则 7.4 产业规划 7.4.1指导思想 7.4.2发展方向

7.4.3成都市温江区发展策略 7.5成都市温江区产业规划内容 8结论

成都市温江农业产业规划之农业产业园区规划研究

摘要:现代农业园区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在我国涌现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它是应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集约化农业生产模式。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是对传统农业而来的,由于我国传统农业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产不具规模化、经营成本高、利润低等弊端,促使了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它是改造我国传统农业、打造现代农业的平台。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对一我国农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农业产业化的研究调查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有着广阔前景的农业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做了重点介绍并结合温江实际情况做出详尽规划。

关键词:温江农业产业;规划设计;农业园区 1绪论 1.1选题背景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总体要求。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农业产业园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多元化趋势,科技创新规划对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农业产业化是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龙头企业把农户生产与国内外市场连接起来,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使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有机联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

农业产业园区是融农业生产、科技应用、农产品加工、旅游观光和游客参与为一体,集城市规划、农业、经济、环境保护等理论为一身的新型、复合、可持续的新型农业产业园区。其良性永续的发展有利于城乡一体化进程,有利于加强城市于农村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农业园区的实现能够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就业、实现农村土地的合理利用;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农业园区将农村的单一农业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增加旅游业和服务业的比重,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丰富城市居民的文化生活,农业园区的旅游功能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节假口旅游场所,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有利于乡村文化的发扬,农业园区吸引着众多的市民,对农村的体验和认识将进一步增强,农村传统风俗文化能够被广泛的传播。

2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2.1研究内容

关于现代农业园的规划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在国外起步比较早,尤其是在美国荷兰等农业发达国家,在我国,现代农业园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虽然起步晚,却是发展迅速,各地建设的积极性也很高,因此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建设理念、发展模式和示范效应,这样的发展往往导致园区的盲目模仿,功能定位不准确,选址不够合理,示范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本文以现代农业园区的规划理论与实践为研究对象,研究现代农业园区的基础规划理论、规划原则、和规划方法,并通过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原理为指导,运用景观规划学、景观生态学、经济学以及技术创新等相应理论,结合实际案例温江花卉产业园规划设计,分析现代农业园区的规划理论以及规划流程和内容,从而深层次思考、探究现代农业园区的景观规划理论与实践。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引证

我国现代农业园区起步晚但是发展快,相应的理论与实践方法的研究已有一定数量可供查询参考。其中包含了景观、生态、经济、游憩、农业等多个角度的成果,另外,国外对现代农业园区的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都可借鉴参考,对本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2.2实例分析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任何学科都不能纸上谈兵,只有通过具体实践才能验证它的可靠性。本文引用实际案例,将理论研究和实践相结合起来,以探讨现代农业园区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方法。

2.2.3综合归纳

通过对相应文献以及研究成果的查阅一与参考,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归类汇总。提出现代农业园区规划一与实践的意见与展望。

3研究目的和意义 3.1研究目的

本文拟通过对我国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和实践的相应研究成果,结合实践分析,希望做到以下儿点研究目的:

(1)回顾我国现代农业园的发展历程,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在园区功能、类型、等方面入手,结合实践,试图在规划理论与实践之间寻找一些合理的规划方式。

(2)立足于相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景观规划学基木理论和景观生态学相应原理为指导,综合其他学科,以实践为目的,探讨我国现代农业园区规划理论和实践建设中的总体思路。

(3)将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以温江区花卉产业园规划为例,在实践过程中验证提出的规划理论与原则,寻求现代农业园区规划规划与实践的合理的操作方法。

3.2研究意义

本文通过对现有的现代农业园区规划理的研究,找出其在规划发展中问题并尝试解决,旨在深化现代农业园区的规划理论和思想,并运用景观规划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将园区产业规划与景观系统规划结合,为现代农业园区的规划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通过理论研究,结合实际案例,在实践中探讨现代农业园区的规划理论一与实践,为现代农业园区在实施中遇到的选址位置、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及发展模式等问题提供一定的解决方法与思路,在理论与实践中探索现代农业园区全面发展的途径,对一今后相似的现代农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4研究现状

农业产业园的起步相较于发达国家来说比较晚,现在还没有形成一个标准的定义。不同的部门对其的称呼也不一样,科技主管部门将其称为农业科技园区,学术界和农业推广部门经常把它称为现代农业园区。

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是最近几年来涌现出的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模式,主要包括农业科技示范园和观光农业园两大类。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各省市对农业园区的投入相当大,数量增涨迅猛,现在农业园区的投资建设数量还在不断增加。现在各个农业园区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在集成和转化科技成果的同时,在市场上进行推广,将周边地区的农业也带动起来了,提升了社会经济效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一个崭新亮点和农村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增加当地居民收入、安排劳动力就业、加速城乡一体化的一个新型产业。

4农业产业园区国内外发展状况 4.1国内农业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农业部主编的《中国农业发展报告》,阐述了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含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接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实现种养、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提高农业增值能力和比较效益,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

农业产业园区的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早期,我国农业园区名称各异,大多都是综合园区,而且,多以科技产业为主,采用”一区多园“的模式,具有生产加工、示范培训、孵化器、生态观光等功能,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园区有:

4.1.1济南市高新农业开发区

创建于1993年6月,是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园区1000公顷面积被划分为五个功能区现代种植业,双代养殖区、科研服务区、观光旅游区和加工贸易区。到1998年底,完成投资2400万。经过五年的开发建设,区内高科技企业和企事业单位达到23家,区内企业完成总产值3亿元,利税1200万,新增社会效益3亿元。

4.1.2陕西省杨凌农科城

这是我国建设的唯一的“农科城“,1986年由陕西省政府、西北农业大学、山西农科院、咸阳市人民政府联合组建,是我国最大的农业科教基地,和促进西北农业经济发展的战略要地。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杨凌又成立一个我国农业方面目前唯一的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由科学园区、集中新建区和若干实验基地组成,主要针对西北农业发展问题进行科研。它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4.1.3厦门闽台农业高新技术园区

福建农科院和厦门市农科所,利用厦门特区对台、对外联系的有力条件联合组建该园区。占地36公顷,开展开展以农业高新技术为重点引进、创新和开发及促进农业高新技术的商品化和产业化的科研活动。园区具有研究、引进、开发、经营、贸易、培训、游览、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等四大功能并相应创设六个分区,是一个综合性的农业高新技术园区。

4.1.4上海市现代农业园区

根据上海市委和市政府的总体战略部署,上海市郊农业建设12个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其中10个郊区各建设一个,市属农工商集团总公司建设一个,上海实业集团建设一个。除位于崇明东滩垦区的上实集团现代农业园区面积较大,总面积80多平方公里,其他各园区规划建设面积一般控制在10-20平方公里。园区建设自2000年上半年陆续进入实质性启动初阶段,至今,已经发展建设了上海孙桥农业园、嘉定农业产业园等知名产业园区。

总结以上来看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的特点:现代性基础设备设施;科学技术的现代性;管理方式;综合效益性聚合性;“磁场”性;特色性,多功能性。当然我国农业产业园区主要存着一些问题,由于农业产业园区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以加快农业产业化,提升竞争力,实现农民增收为目的的途径,其经历短,发展快,可借鉴的国外经验少,加上本身具有的多样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导致农业产业园区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缺乏科学规划;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产业优势不突出,科技转化率低;建设资金不足,经营管理模式单一;对农业产业园认识不足。

4.2国外农业产业园发展现状

国外并没有农业产业园区这一名称,他们与农业产业化相关的概念叫做农业一体化,与农业产业园区相关的概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推广先进适用技术为主体的试验示范基地,称之为“Demonstration farm“。另一种是已进行农业观光、休闲为主体的农业示范基地,称之为:holiday farm。主要以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农事活动的展示示范和农业休闲为主要内容。

4.2.1美国

美国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其农业产业起步于本世纪五十年代,到今天,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的农业产业化大格局已经全面形成。其组织形式主要由农民协会、农业公司、农产品的期货交易。

4.2.2法国

法国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起着重要作用,即政府在农业中的干预程度较高。除教育外,法国还成立农业信贷银行,扶持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现代化农资供应和直接投资国有农机和化肥厂。法国的农场规模中等,平均39公顷,合作社是促进法国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力量,占有半壁江山,它们以供销、服务、协会、专业产品联合会等形式进行组织,农民自愿参见。每一个合作社为垂直一体的联合体,分散的合作社联系在一起形成全国网络。

4.2.3日本

在资本主义经济极为发达的日本,小农经济在在农村占绝对的优势。弃耕地面仅为全世界耕地面积的0.4%,人口却占世界的2.2%左右,加上农田的零星分散,土地经营规模就难以扩大。由于传统农业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格局越来越不适应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经营方式的改革。日本农业产业化建设走的是“内源式”的发展道路,即充分发展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面向国内国际市场,依托基层农协组织,注重和加强农工商的合作。 5成都市温江区农业产业规划分析 5.1农业产业化的定义

参考国际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和中国实际,认为:农业产业化是以当地优势农业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将农场品的生产、保鲜、加工、储存、销售和服务各个环节协调组合,融入先进的产业理念、科学技术和管理模式,构成一个规模化、现代化的产业体系,以制造出优质产品、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效益。

5.2农业产业园区的定义

农业产业园区是依靠当地独特的农业优势,如农业资源优势、农产品加工优势、销售地理位置优势、科研优势或农业区域地理位置优势等,投入较高资金,投建或引进有规模的、相互有密切关联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研发、金融等企业以及配套服务机构,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他能发挥聚合辐射效应,对当地和周边地区产生重要影响和带动产业区域,这个区域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高的经济效益。简而言之,农业产业化园区就是在一个适当地区域内开农业产业化活动。 5.1温江区的概况

温江区是成都市市辖区,成都平原腹心,地跨东经103°41′~103°55′北纬30°36′~30°52′。东临成都市青羊区,南毗双流县,西接崇州市,北靠郫县、都江堰市。全区幅员面积277.8平方公里,辖4街道6镇,2013年末温江区常住人口56.2万,占成都市总人口的2.89%。截至2013年,温江区土地总面积414211.04亩,其中:农业用地面积244573.19亩;建设用地面积154274.77亩; 未利用地面积15363.08亩;耕地保有量214000亩, 基本农田保有量172000亩。经过调查,2012年温江区花木种植面积为147906.5亩。在地资产120亿元,总产值76亿元,花木销售18.25亿元。其中种植面积较大的为寿安镇,种植面积为44915.8亩,种植企业和农户苗圃1132个,占总面积的30%;万春镇种植面积为39248亩,种植企业和农户苗圃1468个,占总面积的27%;和盛镇种植面积为31795.6亩,种植企业和农户苗圃409个,占总面积的21%;金马镇种植面积为8703.3亩,种植企业和农户苗圃268个,占总面积的5.9%;涌泉镇种植面积为6192.5亩,种植企业和农户苗圃197个,占总面积的4.2%;永盛镇种植面积为4741.1亩,种植企业和农户苗圃206个,占总面积的3.2%;公平镇种植面积为4305亩,种植企业和农户苗圃177个,占总面积的2.9%;永宁镇种植面积为3866.2亩,种植企业和农户苗圃占总面积的3.2%;公平镇种植面积为4305亩,种植企业和农户苗圃177个,占总面积的2.9%;永宁镇种植面积为3866.2亩,种植企业和农户苗圃177个,占总面积的2.6%;天府镇种植面积为2427.9亩,种植企业和农户苗圃45个,占总面积的1.6%;柳城镇种植面积为1711.5亩,种植企业和农户苗圃20个,占总面积的1.2%。

5.5建设温江区农业产业园区优势劣势分析

与传统农业相比,农业产业园区是提高农业产业化竞争力的一种高级形式,它具有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的特点能够发挥集聚经济效益,对提升当地农业产业整体综合竞争实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有明显的优势作用,是一种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竞争力的有效形式。

一、优势分析(Strength) 1.种植花木历史悠久

2.自然条件优越,具有区位优势 3.花木品种丰富,品牌品种突出 4.全区花木从业人员数量多,经验丰富 5.花木销售有固定销售渠道

6.税收政策优惠,配套基础性设施建设完备

二、劣势分析(Weakness)

1.城乡一体化的制约,生产成本提高 2.产业层次不高,市场竞争力还不够强

3.产业市场体系建设尚不完善,产供销结合不紧密 4.花木从业人员学历总体偏低,花木产业科技含量不高 5.信息化程度不够

温江区充分发挥自身种植花木历史悠久、自然条件地理区位优越、花木品种丰富、品牌突出、全区花木从业人员数量多、经验丰富、花木销售有固定销售渠道等内部优势,特别是 针对盛镇花木产业花木科技含量不高、在生产、加工、销售、研究等方面没有形成一个好的综合体系、产业市场体系建设尚不完善、信息化程度不高、种植土地逐年减少的问题,充分利用外部各种机会,发挥内部各项优势,不断发展壮大温江区花卉产业,使其充满生机和活力,保持产业的竞争实力,实现特定的竞争优势。温江区花木产业发展总体战略描述即为:以科技作先导、实行科技兴花,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花木产品的科技含量;全面推动花木由农业向第三产业转型,推动市场、物流、文化、旅游、信息项目的发展,延长花卉产业链条,放大花卉产业效应;发挥资源优势,形成规模商品生产能力,面向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由现在的数量扩张向科技集约化、专业化出口型转变,成为温江区出口创汇的一个主要产业;加速现代物流建设,构建完善的花木销售网络;建设西部花木产业研发、生产、交易“三中心"。

6 我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中的问题

我国现代农业园区起步晚发展快,在园区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许多园区成为“窗口工程”、“政绩工程”,归纳总结,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一下一些方面: (1)盲目模仿,缺乏创新:这是目前很多农业园区发展失败的重要原因,农业园区的建设不能人云亦云,需要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吸引人,不同的地区农业园区应该要有不同的定位、核心和发展模式,自己应该抓住并突出自身的优势特点。目前很多园区的建设不做深入的可行性调查,不顾当地的生态、经济、社会条件,盲目兴建,千篇一律,缺乏特色,盲目模仿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也导致园区经济效益不佳而夭折。

(2)以建设园区为名而做其他事业:这是很多园区建设中相当常见的一种手段,笔者也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情况。许多地方政府对建设农业园区都有政策或者贷款的优惠,一些企业正是利用了这点,以建设农业园区的名义而获取银行贷款或者做房地产开发。另外,很多政府为了做自己的政绩工程、窗口工程,往往不考虑实际情况而新建农业园区,而专家在撰写和论证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时候,由于利益分配的问题,也过多的考虑了业主的需要,在不适宜建设园区的地方仍然通过了可行性研究,不具有可行性的园区除了浪费大量人力、经济资源之外,还有可能导致园区建成后荒废。

(3)缺乏合理规划,定位不明确:园区的规划设计应该从多学科、多角度去思考,保证各种功能协调、合理、可持续地运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综合效益的最大化「:iy l。但是我国农业园区的建设还没有完整的规划理论,其管理模式和建设模式也不够成熟,所以很多园区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往往只从单一角度来考虑问题,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布局上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定位不准确,这往往导致园区结构功能单一,辐射能力弱,在运行中问题不断发展,影响园区健康。

(4)运营成本高,效益低,对政府依赖性太强:目前我国的农业园区绝大多数都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很多园区的硬件设施,尤其是现代化程度很高的园区,设施的投入全部靠政府,而企业负责后期的管理和运营,而现代化的设备需要的运营成本很高,一旦企业在效益上出了问题,就可能影响到园区的发展,导致园区的发展停滞。

7 总体规划 7.1 规划依据

7.1.1规划理论

在可行性原则的前提下,以系统论为指导将温江区花卉产业园视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将己存在的渠系、道路视为廊道,结合道路具有典型线性特征及跨区较人,各地表征均有所变化,在整体风格确定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原有农业生产的资源基础,因地制宜,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地域特征把整个片区分为若干区域,每个区域作为一个景观一单元,而每一个景观单元在实现功能作用、演绛各自样式、展示多样性风格的同时体现统一性。 7.1.2景观设计理论

景观规划应在满足园区功能的基础上合理规划人文景观和白然景观,使产业园不仅仅只具备生产、示范和科研的功能,还要加入人文思想,让景观类型丰富起来,生动展示各种地域文化,通过景观的观赏性进行科普和生态的立体教育。因地制宜的规划道路,使道路成为联系各规划区的枢纽,景观设计结合道路的连接意义来设置节点,将建筑融入地域特征形成特色景观。 7.1.3生态理论

产业园区建设以生态学理论作为指一导思想,采用生态学原理、环境技术、生物技术和现代管理机制,使整个园区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经过科学规划的产业园区要做到:以生态农业的设计体现其生态效益;以现代有机农业栽培模式与该科技生产技术的应用实现经济效益;以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实现社会效益。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三者相统一,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7.2 规划指导思想

园区规划按照中央关于“农村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的指导,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与体制创新为动力,实行产业化推进,辐射和带动礼州片区花卉产业的规模化和生态化发展,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统一。同时创造一个以人为本、多元化、以花卉为特色的有独创性的、富有现代花卉基地特色及园林化格局的现代田野风光园,使花卉的生产和花卉生态旅游观光紧密结合,并且探索一条具有西部特色的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路子。

以景观规划为枢纽,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温江区现代农业园的土地资源,引进高、精、尖科研技术和现代的企业管理模式,促进花卉生产、生态、科研、旅游的有机共存,尽快把园区建成形象鲜明、产业结构合理、生态环境良好、服务设施齐全、西部一流的现代化农业园区,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多赢效果。 7.3 规划原则

(1)“ 1234”原则

“1”:.态保护第一原则,确保土地开发和生态保护并重。

“2”:即无污染,无公害,力求达到二无。

“3”:通过合理规划实现园区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效益共同发展。

“4”:达到高起点、高科技、高管理和高效益。 (2)整体效益优先原则

农业企业生产、管理和经营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包括许多相关联的环节,应从全局角度去考虑问题,确保系统均衡、协调发展,最终实现礼州片区农业园的整体效益最优化。 (3)可持续发展原则

适度、合理、科学的开发各种资源,建立和完善资源保护与利用制度,加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建设,确定合理有序的景观空间和生产作业流线,科学的划定环境容量,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多方面的关系,注重资源与环境的持续利用,保护区域生命力和多样性,使人类、社会、环境成为一个和谐有序的有机整体,确保花卉产业园发展的可持续性。 (4)可操作性原则

规划针对园区现状、优势劣势、存在问题和解决途径提出务实建议,尊重自然规律和人文历史,以经济可行性、技术可行性作为本规划的重要方向之一,以可操作性为指导,确保规划合理实用。

7.4 产业规划 7.4.1指导思想

现代花卉产业要坚持高新、高效的办园思路,要以市场为导向,以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先一导,通过引进良种、厂丰一物技一术、信息技术、节水技术等先进、实用的高新技术,提高花卉产业园区的科技含量,实现高新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使产业园区具备创新性。

7.4.2发展方向

花卉产业园位于城市近郊区域,与郊区城市化同步发展,形成“城市后花园”的产业发展日标,并被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实现花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7.4.3发展策略

花卉产业园区建设一与发展是一项涉及到多学科、多研究领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前期勘察需要土壤、地理、植物、生态等专家的调查评估,捉出可行性研究方案:中期建设需要规划、景观、建筑、农业、旅游等专家的技术指导;后期发展还需要经济、社会、生态学家的筹划经营。由此可见,花卉产业示范园区的建设与发展,特别是在资源丰富、地形复杂的区域建园,需要各项各业专家的携手合作,共同致力于对交义学科的研究,方可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方案,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加快园区运行机制的转换,构建资金、科技和政策的职称体系。按照“法人投资、企业经营、政府扶持、学校催化、产业化开发”的模式,推行“企业+基地+农户+政府十学校”的产学研一体化运营机制,依靠五方力量,吸纳社会闲置资金;依托学校和引进社会专业人才一,建成强劲的科不毋、技术、管理、营销人才梯队,在园区进行高科技工程项目的试营,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附加值;在园区运营过程中,政府给子适当的政策优抚,研究出台园区建设中涉及的用地与土地流转问题、农林特产税与农产品加工增值税增收问题、用电用水问题、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等相关政策,同时给介园区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还业主和投资主体自我决策、自我选择的权力,保证园区经营的活力。

规划项目去采用公司化的管理模式:农户的自由经营以及农民身份有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农业信息化的加速发展提高农业市场的规范化和国际化;规模化的生产方式,促进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利用科研院校专家智囊团的优势,促进园区的科技发展水平,将科研教育引入园区,作为生产的强人支持力。建立从农产品良种引进一培育一生产一加工一物流一贸易等各功能相互对接的空间格局。各环节紧密联系、相互依存(图1)。 良种引进育苗生产加工物流贸易图1 完整产业链流程

将现有资源最大化利用,在遵循自然发展的基础下,搞好生态环境。农村地域广阔,自然资源富足,发掘其经济、观赏价位,因地制宜,合理的整合、配置、开发当地资源,不但可以减少投资,降低经营成本,避免重复建设,而且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优化,资源的永续使用。 7.5 产业规划内容

(1)优势产业

利用温江区的地理优势以及气候环境优势开发独特的优势产业,珍惜苗木产业以其自身的特殊性,切合近年来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逐步发展为花卉产业中的优势产业。

(2)特色产业

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产业: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回归自然,享受生活成本成为人的一种生活需求。休闲观光农业作为一种便捷的回归自然的旅游休闲方式在城市周边应运而生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旅游业的一人补充,在给广大市民带来休闲好去处的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花卉作为大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发展成为相对独立、富有特色的休闲观光产业园区,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和欢迎。

科研育种产业:花卉育种,即研究改良现有花卉品种,创造新类型、新品种及改进种子繁育技术的科学,是植物育种学的一个分支。多姿的花卉品种会激发人们深入思考其来源,园区_适当的进行相关的科普知识宣传,有利于人们更加支持和理解花卉产业的发展。

8 结论

现代农业园区应建成多产业一体化的发展方向,将第

一、三产业有机结合,使现有农业发释多种功能;同时可以发展有机农业,将园区农业的生产走上产业化模式,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同时,园区产业化的生产模式也会对周边地区生态农业的建设提供示范作用,并且能够辐射带动周边的社会经济,为农村产业机构调整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园区应采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有机农业栽培等方式,进行无公害产品的生产和销信,达到充分利用和保护土壤、水源和生物等资源的目标,实现生态循环,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将园区建设用美学和园艺、园林学相结合,开设各种旅游配套设施,发展旅游科普主业或者副业,实现园区多功能的同时也将为园区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

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个效益的协调统一为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迈进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探讨方向,随着农业技术进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一协调发展的农业园区模式将具有广阔且可行的市场。策划与社会、经济、生态相协调的规划建设方案。

政府对于园区建设具有重要的带头作用,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政府在园区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应该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以鼓励招商引资。制定园区各项管理制度,统一对园区各项事业进行依法管理,并建立计算机信息储存和管理系统。

园区开发过程,容易破坏当地生态环境,不能一味以经济利益为日的而破坏生态,应保持现状良好的生态系统,在不影响园区格局的情况下尽量保持自然风貌,注重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园区建设需要带动辐射周边的农民,发动周边全民参与,进行相关产业的工作,一协调园区的发展和农户利益,引导农户自觉保护白然资源促进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栋,甄双七,刘建峰等.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6:116-120 [2]田辉玉,罗军,黄艳.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3(6): 11-13 [3]吴人韦,杨建辉.农业园区规划思路与方法研究[1].城市规划汇刊,2004. 21-25 [4]吴永常,王道龙.中国可持续农业和农村发展试验示范区的建设[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 7 (4):44 [5]郭春恒,刘春和.对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儿点建议[J].农业经济,2003 (7) :12-14 [8]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6. [9]安晓宁,魏红.现代农业示范园规划与建设探讨[J].科技与经济,2004. 1: 43-44 [10]王欧.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研究一理论、模式与评价[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3 [11]良恕.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理论、道路与模式[M].山东科技出版社,1996. 11 [12]张建武高新技术改造我国传统农业的运行模式[J].农业技术经济,1996, 6:12-15 [13]黄修杰,何淑,群黄丽芸等.川内外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现状及其研究综述[J].广东农业科学,2010(7):289-293 [14]丁小伦.国外农业科技园类型[J].世界农业,2002 (9) :16-18. [15]粱红,霍学喜.国外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践与启示[J].陕两农业科学,2000 (2):15-16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男友叫女友老婆的含义下一篇:年中医骨伤科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