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滑轮问题应用论文

2022-04-23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物理滑轮问题应用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初中生思想活跃,想法较多,总是希望自己的看法、想法、建议、意见等能够得到师长们的赞许或肯定。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如果不能站在学生立场对学生的活跃思想给予积极回应,很容易遏制学生的求知热情,导致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再发声,“懒得回答”教师的问题。

物理滑轮问题应用论文 篇1:

培养初中生物理模型建构意识的滑轮实验设计

摘 要:物理模型建构意识是中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具有积极影响。在初中物理课堂中,使用滑轮实验为学生营造真实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滑轮模型的基本特点,进而使学生体验模型建构过程,理解模型建构的重要意义,形成主动建构模型的意识。

关键词:模型建构;滑轮模型;实验设计

中学生物理核心素养越来越被教育者们重视,中学生物理核心素养是指,中学生通过物理课堂教育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中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有助于学生创新创造,更好地在社会上生存。中学生物理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有科学探究的能力,科学探究的重要一步包括模型建构,培养初中生的物理模型建构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具有模型建构的意识。可见,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物理模型建构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物理模型是为了理解、解释或解决问题,对实际问题或实际情境的抽象与概括,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物理模型主要包括,对象模型、过程模型、条件模型。物理模型来源于实际问题和情境,初中生物理模型建构意识的培养也应该依赖于实际问题和情境,物理教学实验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境,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感官体验和自我思考,发现、理解、解释、解决问题。

滑轮是初中物理继“力、运动、能”之后的重要内容,是对之前学习内容的综合应用,滑轮属于简单机械,包括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滑轮模型属于条件模型,常会忽略滑轮与绳的摩擦、绳重、滑轮重力等因素建构滑轮模型。对于滑轮模型的认识,不少学生将之混为一谈,分不清楚不同模型之间的差异。

笔者通过长期实践发现,通过物理实验为学生营造真实的情境,将真实的滑轮及滑轮组一步步理想化为滑轮模型,帮助学生从本质上认识滑轮,理解滑轮模型的建构过程,从而培养其通过模型建构解决问题的意识,完善其物理思维。

一、实验设计内容

(一) 定滑轮

定滑轮是轴固定不动的滑轮。为了研究定滑轮特点,采用轻质滑轮1个,滑轮架1个,棉线1根,50cm直尺1个,50g~200g勾码1组,力传感器1个。具体的实验步骤与实验现象为:(1)搭建实验器材,将轻质滑轮固定在滑轮架上,将棉线绕于滑轮上;(2)棉线的左端悬挂150g勾码,右端悬挂200g勾码,发现200g勾码一端落于水平面上,150g勾码被吊起,如图1.1所示;(3)将右端200g的勾码减重至150g,此时棉线两端的勾码均被吊起且与水平面相对静止,如图1.2所示;(4)将左端勾码向上移动10cm,发现右端勾码向下移动10cm;(5)将右端勾码取下,将右端棉线与力传感器相连,如图1.3所示,通过拉动力传感器使左端砝码悬空静止,此时通过计算机采集力传感器数据;(6)用力传感器直接测量左端勾码悬空时的受力情况,力传感器两次采集数据如图1.4所示。

由上述步骤⑴~⑶可以定性的看出,定滑轮不会改变力的大小和沿力方向通过的距离,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由步骤⑸和⑹所得数据可以定量的看出,当定滑轮悬挂1.5N的重物时,拉力的大小约为1.35N,略小于物重,这主要是因为滑轮和棉线之间存在摩擦,而且棉线的重力也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基于以上实际情况,在忽略滑轮与棉线之间的摩擦、忽略棉线的质量的情况下,建立理想的定滑轮模型,定滑轮模型的特点为:不省力也不费距离,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定滑轮属于等臂杠杆。

(二) 动滑轮

动滑轮是轴随被吊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利用定滑轮实验器材,继续研究动滑轮特点。具体的实验步骤与实验现象为:(1)搭建实验器材,将棉线左端与滑轮架连接并固定,将滑轮置于棉线上,滑轮下与150g勾码相连,用手提拉棉线右端;(2)将勾码向上移动10cm,发现右端绳子末端向上移动了20cm;(3)将右端棉线与力传感器相连,沿竖直向上方向拉动力传感器,如图2.1所示,当砝码悬空静止时利用计算机采集力传感器的数据;(4)用力传感器直接测量勾码悬空时的受力情况,力传感器两次采集数据如图2.2所示。

由上述步骤(1)和(2)可以定性的看出使用动滑轮提升勾码,当有两段绳子与动滑轮相连时,沿拉力方向移动的距离是勾码运动距离的两倍。由步骤(3)和(4)所得数据可以定量的看出,当利用动滑轮提升重力为1.5N的勾码时,拉力的大小约为0.9N。对勾码受力分析,为了观察规律,将滑轮和勾码视为一体,统称悬挂物,受力图如2.3所示,悬挂物受重力和两段绳子的拉力,这三个力使悬挂物处于静止状态,即三力平衡,所以两段绳子共同的拉力大小等于悬挂物所受重力,又因为两绳子方向均沿竖直方向,所以两绳子的拉力分别应为悬挂物重力的一半。但是实际情况却是0.9N,远大于勾码重力的一半即0.75N。这是因为实际情境中滑轮具有一定的质量,而且棉线也有质量,棉线与滑轮之间有摩擦力,使得测量数据偏大。

忽略滑轮的质量、棉线的质量、滑轮与棉线之间的摩擦,建立理想的动滑轮模型。动滑轮模型的特点为:当连接动滑轮的绳子段数为两段时,省一半的力,多费一倍的距离,而且不改变力的方向,动滑轮属于省力杠杆。

(三)滑轮组

在研究动滑轮特点时,由于棉线一端固定,且动滑轮不改变力的方向,所以棉线另一端的拉力向上,不利于定性的观察动滑轮特点。在此基础上为该实验加入一个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的定滑轮,而人们将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组合称作滑轮组。

为了研究滑轮组与动滑轮、定滑轮的联系与差别,进一步设计实验,具体的实验步骤与实验现象为:(1)在上述动滑轮的实验装置中加入一个定滑轮,组装为滑轮组1,动滑轮悬挂300g勾码,连接定滑轮的棉线右端悬挂150g勾码,發现300g勾码落于水平面上,150g勾码被悬于空中,如图3.1所示;(2)在150g勾码上加重约15g的配重,将观察到300g勾码悬空,如图3.2所示;(3)将勾码向上移动10cm,发现右端棉线向下移动20cm;(4)将棉线右端的150g勾码和配重取下,并连接力传感器,如图3.3所示,待动滑轮上的勾码静止时,记录力传感器数据,接着用力传感器直接测量勾码重力,测试结果如图3.4所示;(5)更改滑轮组连接方式如图3.5,称为滑轮组2,动滑轮悬挂300g勾码,通过定滑轮的右端绳子连接力传感器并测量拉力,将勾码向上移动10cm,发现右端棉线向下移动20cm;(6)更改滑轮组连接方式如图3.6,称为滑轮组3,动滑轮悬挂300g勾码,通过定滑轮的右端绳子连接力传感器并测量拉力,将勾码向上移动10cm,发现右端棉线向下移动30cm,接着用力传感器直接测量勾码重力,步骤(5)、(6)的测试结果如图3.7所示。

步骤(1)~(4)进一步验证了动滑轮的特点。滑輪组结合了动滑轮和定滑轮的共同特点,可以通过其中的定滑轮改变拉力的方向,通过动滑轮减小拉大的大小。将步骤⑷所得数据与步骤(5)、(6)的数据对比发现,滑轮组可以改变拉力的方向。拉力的大小与动滑轮连接绳子段数有关,与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相对位置无关,由图3.4和3.7可见勾码重3N,连接动滑轮的绳子段数为2段时,拉力的大小均约为1.6N,略大于勾码重力的一半即1.5N,连接动滑轮的绳子段数为3段时,拉力的大小均约为1.1N,略大于勾码重力的三分之一即1N。若忽略滑轮重力、绳重、绳与滑轮的摩擦力,通过受力分析可以发现连接动滑轮的绳子段数为2段时,拉力的大小为勾码重力的一半,连接动滑轮的绳子段数为3段时,拉力的大小为勾码重力的三分之一。沿拉力方向移动的距离也与连接动滑轮的绳子段数有关,段数为2时,拉力方向移动的距离是勾码上升高度的2倍,段数为3时,则为3倍。

忽略滑轮的质量、棉线的质量、滑轮与棉线之间的摩擦,建立理想的滑轮组模型,滑轮组模型集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特点于一体,当连接动滑轮的绳子段数为n段时,拉力的大小为物重的1/n,绳沿拉力方向移动的距离是物体提升高度的n倍,并且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二、结论

1.通过物理教学实验培养初中生的模型建构意识,要将实际情况呈现给学生。学生日常经验来源于实际生活,对实际情境有着更多的体验和认识,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简化条件,建构物理模型,促进问题解决,有利于激发学生建构模型的兴趣和意识。

2.通过物理教学实验培养初中生的模型建构意识,要将模型建构与理论推理相结合。物理模型常常是理想化的模型,在真实体验的基础上,要结合想象,合理推理,建立具有普适性的物理模型,辅助某些特定问题或一类问题的解决,因此在培养初中生模型建构意识时要考虑学生推理能力的发展水平。

3.通过物理教学实验培养初中生的模型建构意识,要在模型建构的过程中体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知识间本就存在着内在的关联,在模型建构的过程中要依据逻辑层次,合理的进行建构,教学要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规律特点,保证初中生高效地掌握模型建构规律,发展其主动建构模型的能力和意识。

4.通过物理教学实验培养初中生的模型建构意识,要重视学生对实际情况转化为理想模型这一过程的情感体验。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忽视知识建构“过程”的教学,物理模型建构意识的培养依赖于学生对模型建构过程的体验,学生经历模型建构的过程,有利于理解模型建构的深层含义,认识到模型建构的重要性,养成模型建构的意识。

参考文献:

贲可敬.以课堂转型促核心素养培育——以初中物理教学改革为例[J].江苏教育,2019,(3).

作者:张永明

物理滑轮问题应用论文 篇2:

4+N流程式教学模式在习题讲评课中的应用

初中生思想活跃,想法较多,总是希望自己的看法、想法、建议、意见等能够得到师长们的赞许或肯定。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如果不能站在学生立场对学生的活跃思想给予积极回应,很容易遏制学生的求知热情,导致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再发声,“懒得回答”教师的问题。习题讲评课上,教师尤其需要最大限度地关注学情,并在课前学情分析时仔细揣摩这一节课如果站在学生视角应该讲什么、怎样讲、用什么题目来检测讲的效果、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建构的水平等。下面我们以八年级初中物理滑轮专题“机械效率”习题讲评课为例,谈谈4+N流程式教学模式在习题讲评课中的应用。

机械效率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教材在此前已经安排了各种简单机械和功的内容学习,机械效率是以上知识的自然延伸。学生由浅入深地接触了功、有用功、额外功,进而学习机械效率的概念,其间需要记忆的公式很多;而机械效率一课中,滑轮组的组合形式多样,对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原理和灵活运用公式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历届学生在学习这个内容时都会出现不少问题。因此,教师不仅要站在学生立场教授这节习题讲评课,还要站在“这一届”“这一班”学生的立场,去发现他们的问题所在,启发他们学会研究和解决自身的问题,掌握解决具体物理问题的方法。依据4+N流程式教学模式,本课教学主要包括提出目标、目标逐个达成、目标检测、小结提升4个基本流程,再适时使用“+N”策略优化教学。

一、提出目标

习题讲评课是在新授课或复习课上完以后针对习题完成情况及时跟进的一种重要课型,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整理知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课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给学生发放习题、公布习题答案后,课件出示了本班本次习题中各题错题人数柱状图(如图1),图中两条极高的“蓝柱”一下子便吸引了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一片惊叹。在简单评析本次习题完成情况之后,教师提出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我们认为,习题讲评课,最重要的一点无疑就是题目的讲解。若题目讲解面面俱到,则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到底該讲解哪些题目呢?自然是学生关注度高的题目。学生会关注哪些题目呢?自然是他们感觉模糊不清的题目。哪些题目学生会感觉模糊不清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对学生的习题完成情况进行认真分析了。课前,教师在批改完全班习题后,发现全班的错题相对集中在第3题和第6题,于是绘制了上面的柱状图,用来在开课伊始点燃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对自己及全班同学的错题情况做到心中有底。在绘制完柱状图以后,我们一起分析了学生在这些错题中出错的原因,从中发现了以下几点共性:一是对公式、概念理解不清,导致选用公式错误;二是对几种常见题型(竖直滑轮、水平滑轮、组合滑轮)的机械效率辨识不清;三是对复杂的力学综合题无从下手,缺乏分析方法。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确立了本课的如下学习目标:目标1,巩固功、有用功、额外功、机械效率的相关公式,对这些知识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目标2,合作归纳机械效率类问题解题中的常见误区及应对技巧;目标3,分类训练,强化三种常见题型(竖直滑轮、水平滑轮、组合滑轮)机械效率的分析与计算。

二、目标逐个达成

习题讲评课,以核心问题为中心,将知识巩固融入习题讲解的过程当中,通过聚焦错误率较高的题目,逐一达成对相关知识的复习整理,有效实现课前设计的学习目标。需要说明的是,课堂上的教师讲解,应做到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能自我订正的不讲,重点关注学生认识模糊不清和方法不够巧妙的题目,比如本次习题训练中的第3题、第6题。为了达成目标,笔者设计了两个教学活动,用核心问题驱动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学习,提示学生注意通过观察、思考、分析、探究等方式方法,获取相关的解题技能。

活动一:查看错题并尝试自行订正,或通过小组交流互助订正,再或者求助教师帮助订正

师:习题答案已经公布,大家再看看各自习题中的错题,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互助订正错题,摸清解题思路。仍然有问题的,可以举手向老师求助。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互助订正错题之后,教师带领学生聚焦错误率较高的题目。

师:现在请一名同学讲解一下第3题(课件呈现第3题,如图2)的解题思路。

生:这是一道竖直滑轮组问题。解这类题目,要先明确竖直滑轮组的相关公式,明确公式中的[G]、[h]、[F]、[s]的数值,再结合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计算即可。

师:条理清晰,很好!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在这道题目中,要先明确有用功和总功。重力[G]所做的功为有用功([Gh])、绳子自由端的拉力所做的功为总功([Fs])。

师:听了以上两名同学的解题分析,老师发现,如果大家都能熟练分析三种情况(竖直滑轮、水平滑轮、组合滑轮)的机械效率,这一类问题就不难解决了。

活动二:引导学生分析这一类问题的出错原因,自我归纳解题中的常见误区及应对技巧;教师点拨问题解决的技巧

师:请再次检查各自的错题,结合我们刚刚的分析,大家在小组内交流、归纳一下这一类题目解题中的常见误区和应对技巧。

学生结合各自在解题中的常见误区,依次归纳出如下应对技巧:第一,熟记以下公式[W=Fs],[W=Pt],[η=]W有/W总;第二,知道常见的竖直滑轮组有用功W有=[Gh]([G]为物重),总功W总=[Fs]([F]为绳子自由端的拉力,[s]为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nh]);第三,水平滑轮组的有用功W有=[Fs物]([F]为摩擦力,[s物]为物体移动的距离),总功W总=[Fs]([F]为绳子自由端的拉力,[s]为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ns物]);第四,对于组合滑轮组,同理,拉物体的力所做的功是有用功,人所做的功为总功。

师:(点拨)也就是说,应对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问题,同学们首先要会区分有用功和总功。一般情况下,拉物体的力所做的功是有用功,人所做的功为总功。通过受力分析找到拉物体的力以及人的拉力,再运用正确的公式就可以解题了。

在以上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反思解题过程中的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此类习题的常见误区和应对技巧,通过生生交互,有效发展了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并借“教师点拨”帮助学生顺利建构起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基本方法,为错题订正和接下来的学习活动打下了认知基础。

三、目标检测

目标检测,通常采用问题解决的方式进行。在本课中,我们设计了三道检测题目,分别对应三种不同类型的滑轮组问题。

师:同学们归纳出了很多解题小技巧,现在老师要考一考你们了,看看你们的方法是不是经得起考验。(师依次呈现问题1、问题2、问题3,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学习讨论,熟练应用并巩固解题方法)

目标检测一:竖直滑轮组

问题1:如图3所示,工人用240N的拉力,在15s的时间内,将重600N的建筑材料提升到了6m高的楼顶。其中,拉力做的功是  J,拉力的功率是  W,机械效率是  。

生:这是一个竖直滑轮组。竖直滑轮组的有用功[W有]=[Gh],其中[G]为物重;总功W总=[Fs],其中[F]为绳子自由端的拉力,[s]为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nh]。由题中数据可知,[s=nh=3×6=18],因此拉力所做的功即W总=[Fs]=240×18=4 320J,拉力的功率P=[Wt=4 32015=][288W;]因为[W有]=[Gh]=600×6=3 600J,所以[η=W有W总]×100%=[3 6004 320]=83.3%。

师同屏展示学生的解题过程,订正其中的易错点,提请学生注意。(过程略)

目标检测二:水平滑轮组

问题2:如图4,用恒定的拉力F匀速拉动重为G的物体A,使物体A沿水平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s],在此过程中拉力[F]做的总功为( )。

A.[Fs]  B.[Gs]  C.[3Fs]  D.([G+F])[s]

生:水平滑轮组的有用功公式是W有=[Fs物]([F]为摩擦力,[s物]为物体移动的距离),总功公式是W总=[Fs]([F]为绳子自由端的拉力,[s]为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ns物])。

师:看来同学们对于常见的竖直、水平滑轮组问题已经掌握得很不错了。接下来,老师把题目变一变,看看你们还能不能轻松地解决它。来试试吧!

目标检测三:水平滑轮组变式

问题3:如图5所示,用28N的力F沿水平方向拉滑轮,可使重100N的物体A以0.2m/s的速度在水平面上匀速运动。物体B重30N,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恒为5N。(不计滑轮、测力计、绳子的重量,滑轮的转轴光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滑轮移动的速度是0.4m/s

B.物体A受到地面的摩擦力是9N

C.水平拉力F的功率是5.6W

D.在10s内绳子对物体A做的功为18J

为了实时掌握全班学生的答题情况,教师让学生针对问题3,使用平板在线抢答。从在线答题情况看,全班学生此题的正确率达到了86.5%,说明大部分学生对这一类题目已经掌握,小部分学生仍然选择错误。于是教师请一名学生上讲台展示了自己的分析求解过程。

生:这道题要结合水平滑轮组、受力分析、摩擦力、运动和力等知识综合解答(板书解题过程如图6)。

请学生板书思路,一是因为此题的确存在较大的难度,即便大部分答题正确,也需要进一步厘清解题思路,顺便给小部分答错题的学生一次再学习的机会。如果大部分出错,此题便需要教师进行精讲,或者在课堂上补充这一类型题目的训练次数和训练强度。

四、小结提升及课后作业

小结提升,重点是让学生对照目标,静心梳理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学会反思,学会整理所习得的知识、方法和解题技能,同时便于教师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点拨、提升,便于学生内化和提升核心的解题技能和方法。

在本课中,学生梳理、反思过程略,教师点拨如下:这节课应用的公式较多,熟记公式并能灵活运用公式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对于难度稍高的滑轮组变式题,同学们要找准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对有用功和总功做出准确判断,最后再结合公式解答,这也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同学们可以通过接下来的课后作业,再次练习、巩固课上学到的解题方法。

于是,教师呈现了下面的课后作业。

1.小明用如图7所示的滑轮组把重为160N的物体匀速提升1m,他的拉力为100N,所用时间为2s.下面有关物理量的计算正确的是( )。

A.小明做的有用功为200J

B.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80%

C.小明做功的功率为80W

D.小明将该物体的重力增大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不变

2.小强利用如图8所示的滑轮组去拉物体,使重为2 000N的物体A在3s内沿水平方向匀速移动了6m,若A所受地面的摩擦力[f]=600N,小强所用拉力[F]=250N,则拉力[F]的功率为   W,该装置的机械效率是   。

3.如图9所示,每个滑轮重20N,用滑轮组拉着重600N的物体A沿水平方向匀速移动,在20s内物体移动了4m,拉力[F]做的功为1 280J,不计绳重及机械内部摩擦。求:(1)拉力[F]的功率;(2)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本节习题讲评课的学习目标来自学生习题中所反馈的具体学情,既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又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比如:为达成目标所设计的教学活动完全是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目标检测基于习题讲评,通过题目变式,循序渐进地检测学生对几种类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教师在最后的反思性小结中,将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系统整理,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4+N流程式教学模式在习题讲评课中做到了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学习能力,一改教师在习题讲评课中的逐题讲授、包办代替的做法,让课堂教学更加高效。(本课例曾在广西物理复习研讨会上向全区同行展示,获得同行与专家的高度评价;題图左为作者杜嘉珺、右为李奇峰)

(责编 白聪敏)

作者:杜嘉珺 李奇峰

物理滑轮问题应用论文 篇3:

启发性提问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基于教师难以把握提问的难易程度、提出的问题不够灵活的现状,论述比较式、发散式、比喻式、讨论式、实践式等启发性提问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启发性提问 初中物理 五种形式

启发性提问指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初中物理是一门比较复杂、具有科学性的学科,覆盖范围较广,知识内容繁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运用启发性提问,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教学效果。

一、初中物理提问现状

首先,教师难以把握提问难易程度。太简单的问题缺乏挑战性,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会让学生以为物理很容易学,导致学生不认真对待初中物理学习;太难的问题又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的负担,对学生学习产生一定阻碍。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很大部分都有固定的答案,不够灵活,束缚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固化,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最后,教师提出的问题只起到了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作用,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启发性提问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启发性提问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问题。教师在运用启发性提问时,要注意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然后尽量让问题更加有趣和开放,让学生充满好奇心,发挥自己大胆的想象。只有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才可以提高他们的知识储备和素质。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启发性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起到引导的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不禁锢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独立思考、展开讨论,从而得出结论。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启发性提问就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

三、启发性提问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引导他们进行独立学习,培养探究能力。启发性提问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具体分为以下几类。

(一)比较式的启发性提问

知识之间是存在一定联系的,所以教师在进行启发性提问教学时可以多采用比较的方法,通过两者或者多者之间的比较,帮助学生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信心。

例如人教版物理九年级第二十二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一课,教师在讲解时可以提问:“诸多能源物质之间有何相似之处,又有何不同?”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多种能源的异同,比较不同能源给人们带来的不同影响,提高学生的思考积极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发散式的启发性提问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启发式提问中的发散式提问可以激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尽情地开拓思维,畅所欲言。物理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开展物理教学时,要根据日常生活来设置问题,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解答问题。

例如教学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声现象》这一章节时,教师首先要教学生基础的课本知识,告诉学生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以及声音的特性,之后教师就可以通过“声音的应用”“生活中的噪音”“噪音的危害”等思维发散性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积极主动地解答这些问题,最后结合生活经验总结这一章节。

发散式的提问,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课本上的基本的物理知识,为以后日趋复杂的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还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了解生活、感受生活,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去感受物理知识。初中物理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教给学生物理知识,而是教会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更好地生活。

(三)比喻式的启发性提问

由于物理学科的知识比较抽象,尤其是电流、电阻等方面的知识,摸不着、看不见、无法被感知,这对刚刚接触物理学习的学生来说难以理解。这时,就需要物理教师运用比喻式提问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册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的学习,教师可以用比喻式提问:“导线的横切面很像路面,而电流就像行驶在公路上的车辆,所以大家请思考,路面越宽车辆行驶越快还是路面越窄车辆行驶越快呢?”给予学生一定思考的时间之后,再次提出问题:“导线横截面积越大对电流的阻碍是越大还是越小呢?”这时,学生就可以根据生活实际去展开思考,路面越宽车辆行驶就越快,由此得出,导线的横截面积越宽,电流越大。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将生活与物理知识相结合而思考的能力,帮助学生完成抽象思维的转换,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四)讨论式的启发性提问

教师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应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可以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再将学生分组使其积极开展交流讨论。

例如教学初中物理《能源、材料与社会》这一章节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提问学生:“能量守恒定律是什么意思?”“能量如何进行转化?”“结合对能量转化和守恒的研究,如何进行高效的能源开发?”然后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他们对这些问题进行集中的交流讨论,再总结小组讨论结果并进行全班讨论,在这样一次次的讨论当中,每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也方便教师掌握每名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讨论式的启发性提问方式,不仅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物理知识,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五)实践式的启发性提问

“实践出真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进行一些实践式提问,提高学生物理知识的覆盖面,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了解物理知识。传统的物理教学方法很少与实践相结合,只是单纯地讲解课本知识,给学生灌输课本内容,认为这样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事实上,学生仅仅知道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生活,提升生活技能。因此,教师在进行初中物理教学时,可以采用实践式提问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掌握物理知识,并能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例如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简单机械》一课,教师在对这一章节进行讲解的时候,可以提供一些杠杆和滑轮,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其中的奥妙。学生在把玩滑轮、运用杠杆的过程中发现其中的趣味和奥秘,教师再提一些实践式的问题:“杠杆的原理是什么呢?”“滑轮为什么阻力相对较小呢?”杠杆和滑轮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材料的获取比较容易,方便学生运用杠杆和滑轮进行实践操作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

将启发性提问与初中物理教学结合起来,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改善学生物理知识学习现状,对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启发性提问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物理思维,为日后更为复杂的物理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彭晓文.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提問的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9(8)

[2]徐锦新.启发性提问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刍探[J].成才之路,2018(4)

[3]陈菲.初中物理教学中启发性提问的方式讨论[J].课程教育研究,2017(41)

[4]顾添柳.启发性问题应用于物理学习探究[J].数理化学习(初中版),2017(7)

作者简介:余剑(1977— ),男,广西容县人,中学一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初中物理教学。

(责编 刘小瑗)

作者:余剑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基层群众文化发展论文下一篇:鬼节看中西方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