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反思免费下载

2023-02-28

第一篇:科学教学反思免费下载

下载网页教学反思

一、 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是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 以贴近学生生活的故事情境为主线, 以开放式的任务设计与分层教学相结合,培养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

第一个任务是学生运用教材,自主学习,第二个任务是小组探讨,组内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自学能力,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第三个任务是我故意制作了一个有问题的网页,让学生挑出哪些地方需要修改,学生对这个问题非常的感兴趣,争先恐后的出谋划策,在争强好胜中,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在最后的作品设计阶段,我给学生事先准备了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小图片、小动画,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进行创作,自己的作品完成后,让学生大胆的走出自己的座位,去看看其他同学的作品,如果谁的作品做得比自己的好,可以虚心向他讨教讨教。之所以这样设计就是为了构建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中的不足和遗憾

我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特别是在学生作品评价这个环节,我对学生作品的评价和激励略显不足;尤其是在我的学生李冬晓演示完她的个人网页后,我的鼓励语言太少,课后想想她的网页真是太出色了,她把她自己的照片用U盘拷到学校,插到了自己的网页里,还说她长大了想当一名演员,我当时就应该用最煽情语言鼓励她向着自己的目标迈进。而我当时却没成这样做,而是简单的一句话带过。再如,由于我担心教学时间不够,而使个别学生的作品没能得到机会充分的展示,学生展示完作品之后,我因为时间已经不够,没能对小组的作品给予最后的评价,这些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和改进的。

第二篇:科学教学反思

反思促成长

——《橡皮泥的沉浮》教学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足见对一个教育工作者而言反思的重要性。在本次赛课中我选择了《橡皮泥的沉浮》作为我的课题,经过多次的修改,反复的磨课,给大家呈现了一堂完整的高段探究性课程。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是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的内容,在前两节的内容中研究了物体沉浮的规律,已了解了体积大而重量轻的容易浮,体重重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本课利用学生熟悉的材料橡皮泥作为研究材料,使橡皮泥能在水中浮起来,通过本节课的探究,学生利用实验收集数据,总结出改变物体的沉浮可以通过改变物体的排开的水量来实现,从而理解钢铁制造的轮船为什么能够浮在水面上。所以本课的重难点在:知道改变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并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教然后知困”在赛课后,基于学生的课堂呈现效果及自身的课堂表现,对本次课做了如下总结和反思,以促进自我的不断成长。

一、引入的设计新颖和课堂息息相关,这就是好的引入,科学课堂又是实验又是理论,一堂课时间本身就不够,如果引入再占去2/3分钟,那真是一个损失,所以科学课堂的引入应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和课堂息息相关。本堂课的引入正是基于此方面的思考。阿基米德在两千多年前发现了王冠造假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让学生分享故事并思考阿基米德的方法中运用了什么科学原理来引发学生的疑惑,从而调动学生对学习本堂课的兴趣,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方能有所获。

二、过程设计符合科学探究特点。科学是一门具有基础性、实践性、探究性的课程,教师应该好好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感知探究的过程,通过探究去了解科学知识与科学原理。利用已知经验判断橡皮泥的沉浮,并思考其重量、体积是否发生改变,而在体积是否发生改变这个问题上,与学生已有认知发生冲突,诱发学生通过测量物体排开的水量的变化来判断体积是否发生改变,之后设置如何改变橡皮泥的沉浮,沉浮前后有什么变化,从而引起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收集数据,通过数据前后的对比认识到排开的水量发生变化会引起物体沉浮的改变。通过“最近发展区”学生的兴趣和认知能更好的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最后在拓展环节学生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找出阿基米德发现王冠造假的方法及为什么铁做的船能浮在水面上。

三、反思促进步。在这教学过程中设置了三个环节:判断橡皮泥的沉浮、改变橡皮泥的沉浮、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不过

1、由于时间把握的关系导致第二个环节与第三个环节脱落,时间浪费、且学生探究过程产生了中断,难以体验完整的探究过程,完全可以将第二个环节与第三个环节结合起来,在学生想方设法将橡皮泥浮起来的时候,通过自主探究收集数据去证明是排开的水量改变了它的沉浮。所以在教学过程我们不仅是要用教材,更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学生的情况去浓缩、改变教材,正如新课标所说教材只是一个参照,一个标准,使用时应该结合各自的情况使用。

2、总结不到位。有头有尾才是一节完整的课,而在平时的课堂中往往是专心设计了开头,却很少去关注结尾,在本堂课中虽然有好好的设计结尾但疏于平时的使用及时间的把控不力,使得课堂草草结束,致使学生未能好好的梳理,使得学生在课堂中体验的探究过程未能进行及时的总结,所学的科学原理也未能及时得到应用,所以在平时的课堂中更应该注重课堂时间的把握以及课堂结束部分的设计,使得学生将课堂中所学,所感能够加以应用并得到深化。本堂课可以让学生自己总结探究过程以及课堂所学,并将这一方法在生活中去运用。

3、注重课堂中科学思维的渗透。科学探究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课程,本堂课《橡皮泥的沉浮》是一堂完整的科学探究课程,书中虽然没有直接表明,但作为一门学科的灵魂,学科思维不能忽略,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学科老师去着重培养,老师有意识的去培养,学生才会有意识去注意,才会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如:如何制定计划——本课题的开展实验的方法;如何收集证据——本课题的实验数据收集及整理;反思评价——对本堂课的总结及深化。科学探究是很常用的科学方法,学生一旦学会了,以后再学习和生活中都能熟稔的运用,可以为孩子解决学习、生活的难题提供良好的方法。可见学科思维是多么的重要,这一点就需要我们自身去思考去挖掘,并有意识的传递给学生。

作为教师,坚守自己的课堂阵地,不仅是上好自己的课更应该多反思、思考,将思考后的教学方法更好的运用到课堂中,提升自己的课堂,日积月累,相信足够的量变一定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质变。

第三篇: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山市镇第一小学

唐风奎

2016.11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学习科学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现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反思谈一下。

一、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同时,它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种子埋藏在土里,只是具备了发芽的内部条件;只有当它感受了阳光的温暖才会发芽!

我们要做的就是使学生感受到——我是课堂中的一分子,而且是不可缺少的!这对学生建立信心、合作意识、集体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二、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

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1.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题的训练,一般安排在探究活动的起始阶段。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问题的结果作多种假设和预测。

3.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定步骤、选择方法。

4.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

5.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6.组织好探究后期的小结,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综上所述,只是本人的一点点体会,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们教学者必须重视小学科学教学。

第四篇: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现代教育不仅要关心学生学什么,更要重视学生怎样学,小学科学教学反思。它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大量知识,而要求他们像科学家那样在“真刀实枪”的“搞科学”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教师是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指导者,主要任务是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为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并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眼、动手动口。在教学《弹性》这一课为例,我把实验材料、教学方法做了调整,把原来三种材料增加为五种(钢尺、橡筋、海绵、弹簧、注射器)。教学时,各种材料同时呈现在学生面前,提出:怎么用这些材料做实验?然后鼓励学生按自己的想法试一试。结果学生拉的拉、压的压、挤的挤、弯的弯……看似杂乱,但每个人都认真参与,开动脑筋,创造性地做着每个实验。在学生做了大量弹性实验,积累了丰富经验后,教师问:“你用这些材料是怎样实验的?你发现了什么现象?”由于学生作了充分的实验,所以发言十分热烈。学生汇报时,教师把这些回答简要写在黑板上,继续问:“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点?”于是大家通过进一步的讨论,概括出这些物体的共性,弹性概念的得出就水到渠成了。整个研讨过程中,教师只提了三个问题,放手让学生动手、讨论,他们成了学习的主人,所获得的知识是通过他们自己对事实材料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得出的,教学反思《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就是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出来的。

促进学生自行探索能力的发展,教师还应该在教学中逐步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浅显的科学研究方法。例如把植物分成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几部分,分别进行研究,这是使学生会用分析法去认识整体事物。观察与实验,这不但是认识事物的过程,更是一种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教师要经常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使学生能较自觉地利用观察与实践来解决问题,特别是教会学生能用对比实验、模拟实验,多采用探索性的实验,少用验证性的实验。

学生只有具备了“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更快、更多地去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这样才不会感到学习科学知识是苦事累事。

现代教育不仅要关心学生学什么,更要重视学生怎样学。它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大量知识,而要求他们像科学家那样在“真刀实枪”的“搞科学”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教师是学生自行获取知识的指导者,主要任务是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为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并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眼、动手动口。在教学《弹性》这一课为例,我把实验材料、教学方法做了调整,把原来三种材料增加为五种(钢尺、橡筋、海绵、弹簧、注射器)。教学时,各种材料同时呈现在学生面前,提出:怎么用这些材料做实验?然后鼓励学生按自己的想法试一试。结果学生拉的拉、压的压、挤的挤、弯的弯……看似杂乱,但每个人都认真参与,开动脑筋,创造性地做着每个实验。在学生做了大量弹性实验,积累了丰富经验后,教师问:“你用这些材料是怎样实验的?你发现了什么现象?”由于学生作了充分的实验,所以发言十分热烈。学生汇报时,教师把这些回答简要写在黑板上,继续问:“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点?”于是大家通过进一步的讨论,概括出这些物体的共性,弹性概念的得出就水到渠成了。整个研讨过程中,教师只提了三个问题,放手让学生动手、讨论,他们成了学习的主人,所获得的知识是通过他们自己对事实材料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得出的。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就是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出来的。

促进学生自行探索能力的发展,教师还应该在教学中逐步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浅显的科学研究方法。例如把植物分成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几部分,分别进行研究,这是使学生会用分析法去认识整体事物。观察与实验,这不但是认识事物的过程,更是一种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教师要经常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使学生能较自觉地利用观察与实践来解决问题,特别是教会学生能用对比实验、模拟实验,多采用探索性的实验,少用验证性的实验。

学生只有具备了“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更快、更多地去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这样才不会感到学习科学知识是苦事累事。

第五篇:科学《纸》教学反思

科学三年级《纸》教学反思

温滴楼小学马桂丹

《纸》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其后几节关于常见材料的研究做出了研究方法和研究技能的铺垫,因此,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我也颇费了一些心思。

上课伊始,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我把收集到的各种各样的纸制品展现在讲台上,再把课前用不同质地、不同颜色的纸粘贴而成的课题贴在黑板最醒目的位置,当一个五彩缤纷的“纸”字呈现在同学们眼前时,他们个个扬起小脸儿,难掩心中的兴奋,毫无疑问,孩子们已经被这五色斑斓的纸张吸引住了,我暗自庆幸——毕竟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在引导学生认识了这些不同种类的纸张之后,我利用多媒体演示了纸的发展历史,并用“印刷术”引导他们说出了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这样,就做到了以学生的前概念为引导,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对于纸的探究欲望。

在接下来的课堂,我和孩子们一起进入了快乐的实验探究阶段,并始终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一主线。而孩子们的好奇心一旦被激发,他们就会超乎想象的热情投入每一个探究环节当中,俨然都是一位小小科学家了。三年级的孩子们刚刚接触科学这门课程,我们不在乎他们能否掌握多少条条框框的科学知识,最为关键的,是引领他们经历一个又一个科学探究过程,让孩子们在过程当中放飞自己的内心,并在过程当中学会提问、学会思考、学会寻找,让他们感受到小成功带给自己的小自信,从而真正走出“纸上谈兵”的怪圈,真正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本科涉及到了四个需要孩子们动手实验的环节,因此,如何认识实验简单化、有效化,是我在课前反复思考过的问题。在观察纸的纤维密度试验和比较 1

纸的吸水性的实验中,由于我有效的指引和提示,孩子们几乎是顺风顺水的进行的。放大镜的和滴管的使用,对他们来说几乎算是轻车熟路了,包括在滴红墨水中控制变量的掌握,我也曾在之前的实验中有所强调,这次只是稍加暗示,孩子们便是心领神会了。我想,这两个小实验的成功得益于教师平时的知识渗透,事实证明,储备知识对于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方式及思维能力,以及对于小学生全面发展是必不可少的,这是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与实质,也是需要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下功夫的地方。

在比较纸的结实程度这一环节中,为了节省实验时间,我在课前就把报纸按要求裁好,课堂上分发给各个小组。本以为这个环节是最轻松和顺利的,没想到恰恰是这一环节中出现了一段小插曲。在汇报实验结论时,第三小组的同学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并且一定要让老师和同学们“评评理”。原来是其中的两名同学在经过两次试验后,都得出了“纸的纵向结实程度好于横向”的结论,这两名同学还在其他同学的怀疑声中用第三次试验证实了自己的结论,此时的教室一片议论声,我从孩子们的议论声里看出了他们对科学严谨性另一种解读。再仔细观察这两面同学,其中一位是风风火火的小男子汉,另一位是柔柔弱弱的小女生,一个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另一个则是做事“慢半拍”,这样的两人比较纸的结实程度,而且材料是横纵向结实程度差异并不大的报纸,无疑有失实验的公平性。而我又如何做以解释呢?我的解释能否打消他们对实验结论的怀疑呢?这样的问题当时就在我的脑子里闪了又闪,最后,我还是用控制变量的解释试图说服孩子们,并且更换了实验用纸,这次,两位同学在大家的见证下完成了实验,并且得出了相应的结论。

正是因为这个小插曲的出现,使其后的纸张生产过程这一环节进行得有些仓促。而在节约用纸和保护资源的这个环节,我同样采用了多媒体的形式,并

引导孩子们通过计算纸的用量来使他们懂得浪费纸的现象时普遍存在的,说明我们提倡节约用纸的目的时为了保护木材资源,从纸的角度来谈环保和爱惜资源,倡导学生节约纸张。

这节科学课虽然还算进行的比较圆满,但我始终忘不了探究活动中孩子们那种牵强的眼神,在我心中,那是对同伴、对老师、甚至是对知识的一种怀疑。我一直鼓励孩子们在科学学习中大胆怀疑,但是就这个实验本身而言,怀疑是要不得的。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还是我对这堂课的准备不够充分,在解决课堂突发问题这方面缺少教学智慧。课堂是预设和生成的辨证统一,是动态生成的过程。而“节外生枝”的生成,更需要教师高超的教学智慧。比如在这堂课,若是当时我能让两个孩子互换角色,仍然比较报纸的横纵向结实程度,那结果不是更有说服力吗!或者我把其中一个孩子换成另一个暴发力完全不同的同学,那么不也是不必改变纸张的种类了吗!而我偏偏选择了解释和更换纸张这一做法,这当然不能令孩子们完全信服,因为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的眼睛而不是教师的语言。而这个时候,恰恰是教师展示自己教学智慧的的机会,但是,教学机智不是随手拈来的,它是在许许多多因素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不仅需要教师大量的知识积累,还需要他们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学机智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表现,它仅仅属于成熟的、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深知自己并不成熟,更谈不上经验丰富,但我知道,教学智慧需要我在理论指导下大胆实践,在实践基础上反思,日积月累才能形成。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开业典礼总经理的致辞下一篇:跨行转账怎么免手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