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范文

2023-09-10

科学教学范文第1篇

科学饮食,健康每一天

说到科学,我们都懂什么是科学;说到饮食,我们更觉得那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情。可是,科学饮食却被许多人抛弃在一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健康问题逐渐成为人们的焦点,由此,科学饮食也就被提上日程。

这学期我很幸运地选到了科学饮食这个选修科目。从第一次上课到现在,我感觉到了科学饮食这门课程的与众不同。它没有数理化的枯燥,没有经济学的繁琐,更不会像语文之类课程的文绉绉。科学饮食向我们展示的是它独有的魅力。从这一段时间的学习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

是科学饮食让我知道了如何科学地饮食。以前,我的三餐都比较随便对待,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从来没有一个合理的规划。自从上课这门课时候,我才知道,我离健康正越来越远。我的早餐是最糟糕的,上课就去饭堂吃,早上没课就吃面包,如果起床太晚就一直等到中午,早中两餐合二为一。中餐,晚餐更是随便应付,吃饱就行。但上了科学饮食课后,老师告诉我们一般情况下,早餐安排在6:30-8:30,要天天吃早餐并保证其营养充足,午餐要吃好,晚餐要适量。不暴饮暴食,不经常在外就餐,尽可能与家人共同进餐,并营造轻松愉快的就餐氛围。我为自己的早餐坏习惯感到恐惧。从这个学期开始,我就开始慢慢改善着我的三餐。

早餐我坚持在8:00之前吃,而且一定要吃!只要是饭堂的粥、面食、鸡蛋之类的。而且,在吃早餐半个小时之前,我会空腹喝一杯水,有时会选择淡盐水,这样对自己的肠胃有很大的帮助。我知道早餐作为每天的第一餐,对膳食营养的摄入、保持健康状况、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至关重要,所以,我要善待自己,善待自己的早餐。

老师还让我知道了科学饮食可以抑制肥胖。食不过量,天天运动,保持健康体重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一个人肥胖会导致很多问题,例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某些肿瘤发病率增加、骨质疏松、血脂紊乱等。这些疾病想到都让人毛骨悚然。我本人就有一点偏胖,对这些问题更是十分敏感。不过现在我知道了,要想有一个健康匀称的好身材一要合理膳食,不能暴饮暴食,尤其是三餐要合理安排,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多脂食物;多吃谷类食物,少吃那些膨化食品。另外还要

O(∩_∩)O~ 控制自己的饮食量,过多地摄取食物只会导致热量的堆积,从而生成更多脂肪,导致肥胖。二要适量运动。本人不太喜欢运动。这显然是一个不好的习惯。每天进行适量的运动可以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从而抑制肥胖,让自己更健康。而且运动本身也可以塑造好身材。坚持这两点并形成恒久的习惯,相信你就会收到惊人的效果的。

当然老师教会我们的只是远不止这些,但我觉得老师让我们懂得的不仅仅是怎样合理膳食,更重要的是怎样过一种健康有意义的生活。

以前三餐很乱的时候,我的生活也是乱糟糟的,每天都在忙碌却不知忙了什么。现在生活有规律了,我觉得每天过得都很有意义。一般情况下,早上我每天都按时起床,晚上也不会熬夜!中午保证半个小时的午睡时间。早餐我会谨慎对待,中午一定要吃饭,晚上会吃清淡一些。虽然生活简单,但一切都显得那么有条有理。每天都有充足的精力去上课学习,心情舒畅了,人自然也变得乐观开朗了很多。这一段时间的生活习惯改正让我受益匪浅。

科学教学范文第2篇

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多种营养的支持,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已经对食物的营养有所了解,但涉及食物营养知识的内容相当丰富,本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初步理解食物中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知道各种营养对人体所产生的作用,同时认识一些富含这些营养成分的食物,为学生科学饮食积累一定的科学知识,促进个体生命更健康的成长。

本课的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字材料和插图,让学生细读文字,细看插图,可以获取很多感性的材料,通过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与同伴的交流相联系,可以与新的知识产生连接,同化新知,实现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的第一阶段,我充分运用教材,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与谈论,要求学生自习阅读教材,仔细观察插图,交流各自课外搜集的材料。重点思考3个问题:食物的营养成分主要有哪几类,它们分别对人体有什么作用,我们可以在哪些食物中得到这些营养成分。小组讨论热烈,集体交流踊跃。

有了这一基础,再与一天的食物相联系,学生对自己记录的卡片内容在小组内进行了交流,按照不同的营养成分将食物再次分类,他们也没有什么大的困难。接着让学生思考,“从再次分类中你又发现了什么”,食物是丰富的,营养是丰富的,讨论同样是丰富的,“我发现我们每天吃的食物中含有许多营养”,“我发现每天吃的食物中糖类食物比较多”,“每一种食物中都含有好几种营养成分”,“一种食物不可能含有全部营养成分,所以我们要吃多种食物”„„学生这些发现,都为后面的均衡膳食概念的构建作了准备。

《营养要均衡》教学反思

怎样搭配膳食才能获取均衡的营养呢?课本给我们呈现了一幅膳食宝塔图,读懂这幅图的含义,是学生活动的基础。因此,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让孩子们通过看书阅读理解图义,辅以老师的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均衡营养的认识。由于宝塔中营养搭配是一天中食物营养标准,具体到各餐中该怎样搭配呢?在搭配膳食营养活动中,让学生利用已有的一天中食物搭配与均衡膳食宝塔进行整体比较,关注每一餐是否也注意到各种营养均衡了。比如:早餐很多同学是米粉+肉,通过比较反思,发现营养不均衡,缺少维生素,应补充蔬菜或水果。通过阅读讨论膳食原则,同学们对均衡膳食有了一个新的理解,我希望同学们通过此次学习活动,改变自己不好的饮食习惯,从小树立健康生活的意识。

《面包发霉了》教学反思

本课我首先我利用了已发霉的面包激发孩子的兴趣。通过观察,孩子们自然而然会有一个个的疑问:面包上怎么会有霉菌?霉菌是怎么样的?霉菌生长需要哪些条件?„„学生的观察活动就是围绕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展开的。怎样才可以看清楚面包上霉菌的样子呢?根据学生已有经验他们会提出借助放大镜、显微镜进行观察。这是有目的的研究,是借助工具进行的科学研究,培养学生对细微部分进行观察的能力。而让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将霉菌的特点记录下来,也是有目的的。科学地记录观察结果是这里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方法比知识重要。在学生研究完霉菌之后,我要求学生一定将双手洗净。其实这也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

观察完面包上的霉菌后,学生自然会想了解:霉菌的生长与什么因素有关。这就需要孩子们运用已有的经验和认识,展开讨论。这也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需要孩子们对霉菌的生长条件作出假设或猜想,然后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由于实验操作无法在课堂内进行,所以实验设计是这课活动的重点。学生设计实验,能使他们的研究热情高长,增加学生研究的兴趣。同时,也不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学习的依赖性。

教材47页给学生提供了四种实验方法。我在教学中没有用,只是在学生设计并汇报了设计方案后提出,可以阅读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也可以补充修改自己的设计,使之更完美的见意。其实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动脑筋去思考、去补充修改,同时也让他们经历实验设计失败的这个过程。

引领学生们每天观察记录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是一个重要的后续活动。所以我会在课后督促和激励学生,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坚持每天观察记录面包上霉菌的生长情况,并引导他们分析和整理自己的记录。

因为这课教材上的重点有两个,虽然课前我对原教材作了一些修改,但由于在把握上处理不好,所以一堂课下来问题颇多。

作为科学教师的角色还没有扮演好。在整堂课上我只扮演了组织者的角色,组织学生合作观察发霉的面包、组织学生将观察到的霉菌画在黑板上、组织学生对霉菌的生长条件作出假设或猜想,并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然而另一个引导者角色却根本没有体现出来。特别是在学生汇报小组设计的实验的时候,学生设计了很多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我只想到了让他们汇报出来注重了形式而没有实质性的解决问题;当学让提到用两个面包同时做实验,这时教师就应及时的提出对比实验并复习其特点,而我却是一句话代过;教师的语言导入不好,行体手段较差。不过,整个课堂气氛较好,学生的自主性体现的较好,而且课堂上教师对各小组的评价较为及时。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教学反思

本课的重点是经历探究包装食物的信息这一过程,学会收集相关信息,能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整理,以达到研究的目的。为此,应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研讨材料是学生自己平时常吃的食物包装袋或盒,充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并为学生科学地选择食物进行了针对性教育。在分析、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让学生产生问题,再通过比较观察,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从中解决他们的问题和困惑。

认真阅读了教科书和教学参考,参阅了网上的优秀教学案例,形成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反思自己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其中有亮点,也有不足。

这节课我主要从三个层面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

一、收集信息、筛选信息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有很多,但是你知道多少呢?本课一开始通过小组比赛的形式在短时间内激发学生的思维,充分展现学生的前概念。通过比赛,激发学生想要继续观察的兴趣,这个时候再为学生提供相应的食物包装,他们的观察热情就会更高,收集到的信息也就更多,更完整。

但是对于这么多的信息我们需要一一研究吗?那么你觉得哪些信息比较重要呢?说说理由。通过启发性地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其实在很多情况下,筛选信息这一环节都是老师在做,因此造成很多学生只会收集信息,但是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欠缺思考。通过这样的训练,能够很好地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二、研究有价值的信息

食物的保质期和配料是学生最关心的信息,于是课上我们确定研究这两个方面的内容。考虑到时间关系,我引导学生同时开展这两项研究,即6组同学随机抽取要研究的项目,并根据研究表格的提示进行一步步的研究。研究结束后,再进行全班交流,将自己研究的结果与其他小组分享,这样不仅节省了时间,也使探究的内容变得更丰富。同时由于记录单的提示,学生的观察和思考活动能够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效率。

三、信息的整合运用

本课最后,我设计了帮忙选食物的环节,旨在考察学生对研究得到的信息的运用情况。主要涉及到了两个知识点(保质期、配料信息的运用):1.在不浪费金钱的前提下,尽量选择保质期短的食物。2.老年人应少摄取高糖、高脂的食物。这个活动能够强化学生的意识,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更科学地选择食物。

科学教学范文第3篇

小学科学教学叙事课件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科学学科的教学,有声、有色、形象直观,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增进教学的效果,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发展。但要充分发挥其作用,教师的作用不可小视。

1、教师角色、观念的改变

现代教育技术引入科学教育,可以加强学生的感知过程,促进认知的深化,加深理解和提高应用能力。但是,它在给科学教育带来契机的同时,也对科学教育提出了挑战,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要适应这种要求,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要认真研究新世纪人才的素质要求,及时对每个学生进行成才设计。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和实践的对象是“学习过程”。这里强调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教学过程”,从而真正确立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将从被动的听讲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学生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最大受益者。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更努力地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应该花更多的精力去分析研究学习者的特点,预测和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找到他们恰当的学习起点和创造一种他们能适应的教学模式,以期使每个学生都成为成功的学习者。这就要求教师树立大教育观念,集中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创造性的活动,既要做引路人,又要做学生的朋友。而现代教育技术正为增强师生互动、突出学生主体提供了条件。

2、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操作技能。

现代教育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使教师与学生处在相同的环境中。这为教师创造了一个熟悉但更具挑战性的环境。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教育技术的理论、手段、方法和技巧,并深入研究、交流开展电化教学的心得体会,互相推荐和提供软件资料,多渠道收集,或通过简单的辑纳编制新的软件教材。

3、媒体课件要适时适地适用妙用。

毫无疑问,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科学的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为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新的空间,但教师必须明确这样一个观点——应科学、合理、巧妙地使用多媒体。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完成,包括在科学学科中挖掘人文精神。它也不可完全代替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如果忽视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那么任何的教学也都失去了它的意义。总言之,不能让多媒体辅助手段“喧宾夺主”,而要尽量让它发挥“辅助”作用,真正为优化科学课堂教学服务。

科学教学范文第4篇

《导体与绝缘体》

从课堂上的情况反馈看,导体与绝缘体这两个科学概念学生以前可能都听说过,但是在认识上是比较模糊的。教科版科学《导体与绝缘体》是电单元的第五节课,学生在以前的探究活动中已经有了这样的认识:为什么导线的外面用塑料皮,里面用铜丝?,为什么小灯座、电池盒的有些部分用铜来做,有些部分用塑料来做?因此,教材开门见山,一开始就告诉学生什么叫导体,什么叫绝缘体,然后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然后掌握用电路检测器去检测20种(甚至更多)物体能不能使小灯泡发亮,在检测前让学生先作出预测,强调重复几次。教材的这种设计凸显了探究活动的价值,强调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生成概念、内化概念,如果说起初的概念是模糊的话,那么,活动后的概念将是深刻的、影响深远的。

科学教学范文第5篇

1 从生活中来——利用“实际生活”探索科学知识

1.1 用教室中的生活案例进行科学教学

(1) 用“生活实验”, 改“教”为“学”, 让学生自己“做”, 把“教室”改为“学室”。处理教材, 选择有关的生活实验进入课堂, 帮助学生探究、理解一些抽象的原理。因为这些生活实验涉及的范围空间较小, 因此, 教学时我将它放在课堂上进行。如初一《光的折射》教学是七年级的重点, 也是难点, 学生都怕这部分内容。如何用有效的生活案例来激活课堂, 来突破这里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时我采用了以下生活案例:在讲台前的桌子上放一个盆子, 让学生站在适当的位置上观看, 并引导学生看盆子的底部的情况, 当确定学生看不见的情况下, 再让学生往盆中加水, 对学生进行激疑和引导。又如, 为了说明压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跟受力面积有关, 开展了以下生活案例, 让学生两手指紧压一端尖、一端平的笔, 尖的一端使手指较痛。

(2) 将信息生活以文字、案例形式走向科学课堂, 以“文字型生活案例”促“学生学科学、用科学”。日常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科学知识, 在教学中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出学生既熟悉但又暂时无法解释的科学情景, 引起师生心理上的共鸣, 促进情感的交流。首先, 教师布置收集与信息时代密切相关的材料或是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例并进行资源共享;其次, 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 积极发挥学生群体智力的作用, 大胆的让学生说;最后, 布置学生课外任务, 上互联网收寻与此相关的材料。如在地震教学中, 以大量的文字情景或录像引入:如汶川地震, 要求学生了解地震产生的影响, 要求学生谈自己的感受等。从而激发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欲, 使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3) 带生活中的“玩具、器材”进教室, 改“学”为“玩”。教学时我把“学”科学改为“玩”科学, 让原来这件枯燥无味的事变成轻松有趣的玩的事, 符合初中学生的天性和心理特点, 学生乐于接受。如研究电磁铁磁性性质时, 首先要求学生进行前期准备, 干电池、较粗和较长的铁心 (可用铁钉代替) 、较长的导线 (硬线和软线各一根) , 教师准备合作任务单, 确定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以保证玩的时候大家有事可做, 先做好的先汇报。上这节课时气氛相当活跃, 让学生在这些“玩”的基础上讨论得出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1.2 用户外生活案例教学, 将教学形式改“一”为“多”

(1) 在学校操场中开展生活案例教学。科学课程的学习大多在课堂内完成。为了改革科学课堂教学结构, 我把原来单一的教室课堂, 拓展为操场课堂。首先, 教学时我对整册教材项目加以汇总, 列出可在操场上开展生活案例教学的内容。我选择了初一的小孔成像、一天中杆影长短的变化、光的反射、百米赛跑、尘埃粒子的收集等内容作为实施对象。如让初一学生探究小孔成像时, 我将学生分成了若干小组, 要求学生准备留有圆形孔、方孔、三角形等孔的纸, 在操场的水泥地上或是教室的走廊上进行实验。第一项任务, 探究所成像与孔的形状的关系;第二项任务, 探究所成像与小孔和屏距离的关系;第三项任务, 留10分钟的时间将学生带回课堂, 学生进行分析交流。类似以往的, 小孔成像是否与孔和屏的距离有关, 小孔成像是否与孔的形状有关的这些难点现在自然而然就解决了, 不需要死记硬背, 学生全在生活实际和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中获知了。

(2) 在社会生活中开展生活案例教学在学生的暑期生活中我要求学生调查医院病房中所涉及的一些科学知识。经过调查, 学生弄清了为什么病房中不能有太多的鲜花、氧气瓶的装置为什么里面要有水、为什么该装置是短的这一根连接病人的鼻腔等等。由此迁移到教学中的重难点:一根长导管和一根短导管进入集气瓶的用途, 让学生自己进行了探究和总结:用于排水集气时, 充满水, 短导管进气, 长导管排放水;用于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短导管进气, 长导管排放空气;用于洗气, 装入洗液, 长导管进气, 短导管出气;用于测量气体的体积, 充满水, 短导管进气, 长导管出水, 计算溢出水的体积。这些内容都在学生调查之后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进行, 因此学生在和同学讨论的基础上自然的得出了结论。

1.3 家庭生活中开展生活案例教学

利用就近、就简取材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安全性原则、趣味性与直观性原则在家庭生活中开展生活案例教学。如利用鸡蛋、醋、一次性杯子、筷子自制软壳蛋, 让学生在充满兴趣的基础上了解鸡蛋壳的主要成分以及酸的一些性质。

2 到生活中去——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1) 充分挖掘班级资源, 汇报当地的乡土特点, 培养学生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我们的学生60%来自城镇, 还有40%来自本县的各个乡镇。我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几个乡镇:有曾经的北大荒高禹、白茶之乡溪龙、亚洲第一的抽水蓄能电站天荒坪;本县最繁华的城镇递铺等进行调查, 调查分地点、当地的特色经济 (或主要特点) 、科学知识的应用几部分内容进行。使学生对作物生长需要良好的土质如对土壤的黏度、透气、保水和保肥都有一定的要求、需要合理灌溉、合理施肥、需要增强光合作用、减弱呼吸作用以及能量的转化等等科学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2) 借用课内知识去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在学习了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后,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 运用已有知识对二氧化碳在加压情况下能制成碳酸饮料, 如雪碧、可乐等;进入地窖、菜窖前必须检测二氧化碳的含量;墙壁粉刷石灰乳以后会变白、变硬;塑料大棚中常需补充二氧化碳这些内容进行解释, 最终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 培养学生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总之, 让科学教学回归生活激活了整个课堂教学, 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索、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学生做生活情景题的能力明显增强, 逻辑思维也得到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切身感受到科学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体会到科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真正实现了从生活中获取科学知识, 用科学解决了生活实际。使学生对科学课程产生了浓厚兴趣和求知欲, 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以人为本,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以及自我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 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和质量观, 采用内容生活化, 手段生活化, 场地生活化等手段进行对科学课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科学,生活,兴趣

参考文献

[1] 科学 (7-9年级) [S].课程标准 (实验稿) .

[2] 陶行知及其研究会.纪念陶行知[M].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4.

上一篇:有效教学下一篇:课堂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