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养的培养范文

2023-09-19

科学素养的培养范文第1篇

一、生物科学素养的核心内涵

所谓的科学素养, 其实质就是指可以实现个人决策、参加各项事务、解决各种问题所需要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在生物学习中, 生物科学素养就是解决生物问题、理解生物原理等方面所需要的生物知识和生物方法了。对于高中学生而言, 学习生物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 更为重要的是面对以后人生道路上的各种与生物相关的问题。[1]所以, 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 培养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是非常重要的。高中生应该对此形成重视, 切实有效让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得到提高。

二、培养高中生物科学素养的几点建议

1、加强对生物基本概念的理解

在高中生物的学习中, 基本概念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 只要对基本的概念知识形成牢固的掌握, 那么才能为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在学习的过程中, 就应该通过合理的途径, 对相关的生物概念形成深入理解。比如, 在学习种群和群落的相关概念时, 就需要对这两个概念进行辨析。种群是指在一段时间和一段空间内, 同一种生物的所有个体。[2]虽然是个体的集合, 但是其并不是机械性地结合在一起, 而是可以实现相互交配, 并且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遗传给后代。从进化的角度来说, 种群是基本的进化单位, 在同一个种群当中, 所有的生物都是共享一个基因库。而群落是指生物群落, 是指存在直接和简介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组成的一种复杂种间关系。一般而言, 群落就是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 比如农田生物群落, 其就包含了水稻、稻虫、微生物等生物组合在一起的群体。在学习的过程中, 就应该从两个概念的本质着手进行辨析, 理解种群和群落之间的包含关系, 从而提高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

2、加强学习合作提高科学素养

在生物的学习过程中, 单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 必然会遭遇一些无法突破的问题, 这些问题就会成为生物科学素养培养过程中的拦路虎。所以, 在此基础上, 就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模式, 来突破生物学习中的一些困难, 从而促进自身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比如, 在学习酶的时候, 其重点就在于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几个因素, 包括了温度、浓度等。[3]但是对于具体的规律变化, 不同的酶是不同的, 想要依靠一个人的力量来切实解决, 难度较大。此时, 就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4-6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 针对这个问题展开共同研究, 大家分工合作, 对不同酶的催化作用进行分析总结, 然后再汇总起来。这样一来, 就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这一知识点实现突破。不仅如此, 还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小组, 展开探究实验, 通过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来探究酶的作用。如此, 在合作学习和实践探究的过程中, 高中生自然可以加强对生物的科学认知, 从而促进自身生物科学素养的提升。

3、通过实验操作强化生物科学素养

在高中生物学习的过程中, 实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这是学习中唯一的实践机会, 一定要好好把握。具体来说, 在实验中, 涉及到了实验原理、实验流程、实验操作、观察总结、分析等等多个步骤, 这些步骤都是生物能力的直接表现, 也是生物科学素养的外在形式。所以, 在生物实验中加强操作, 对于自身生物科学素养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首先, 在进行实验操作之前, 要对实验原理进行深入理解。这可以从书本上对实验原理进行阅读, 然后结合相关的知识点, 深化理解实验原理。然后, 要对实验步骤进行了解, 熟练掌握实验操作的具体流程, 保证胸有成竹。之后, 在进行实验操作的时候, 一定要亲自动手。由于现在实验学习往往是几个学生合作进行, 每个人有一定的角色分工, 可能出现不会直接操作的情况。所以, 如果自己分配到观察、记录这类工作, 那么在实验结束后, 可以再自己操作一遍, 以此增加对实验的把握。最后, 要善于观察总结, 对实验的过程和现象变化做好观察记录, 并且要结合相关的知识点来分析这些变化, 得出实验结果。通过这一系列的实验操作, 就可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了。

三、结束语

培养生物科学素养, 对于学生学习生物以及生物综合能力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对于高中生而言, 在生物学习过程高中, 就需要加强基本概念的理解, 注重合作学习以及实验操作, 最大程度提高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

摘要:在高中生物的学习过程中, 高中生应该注重自身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在新时代的发展中, 生物学科和生活的联系愈加紧密, 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所以, 在学习生物的时候, 就应该不断培养提高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本文对生物科学素养的核心内涵做了简单介绍, 然后阐述了培养生物科学素养的一些方法, 希望可以给高中学生一些参考帮助。

关键词:高中生,生物科学素养,内涵,培养

参考文献

[1] 高沂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发展与生涯规划指导——兼谈培养高中生的生物科学素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 (B) , 2016, (09) :71-73.

[2] 李丽, 郝义.浅谈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培养[J].现代交际, 2015, (02) :214.

科学素养的培养范文第2篇

信息技术是指20世纪6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的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标志的信息技术 (Information Technology, 简称IT)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教育, 其模拟性强、可操作性强、能提供海量的网络资源、具有先进的智能性等优点在很多学科教育中已得到展现。下面就笔者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儿童的科学素养谈几点体会。

一、巧用信息技术, 创设情境, 激发科学兴趣

科学兴趣指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以及由此引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它是科学素养形成的动力源泉, 是培养科学素养的切入点。因此, 应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对科学的兴趣。

但是教材中的宇宙知识、电学知识、动植物的生长过程等知识小学生比较陌生, 如果只靠教师枯燥的讲解, 或利用不能表现动态过程的挂图、幻灯片来辅助教学, 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更难达到教学目标。而笔者利用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的现代信息技术, 把相关知识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视频等形式呈现,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种子的萌发》一课, 笔者应用信息技术方法如下:1、开课时, 笔者播放种子萌发长成植株的视频, 同时向学生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2、随后让学生描述看到的视频内容。3、笔者评价学生的回答后, 随即提问学生:“同学们思考过没有?小小的一粒种子为什么能生根、发芽?种子为什么能长成一棵植物?种子里面有什么?”通过这样的提问引发学生思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引入新课。由于《种子的萌发》视频色彩鲜艳, 种子萌发过程生动、直观, 学生被视频中动感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奇妙的植物深深吸引了, 从而对种子萌发过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再结合提问设置环环相扣的探索点,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此时笔者导入新课便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投入到课程学习中来。

二、巧用信息技术, 化难为易, 学会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指对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 包括对具体的事实、概念、原理或规则的理解。小学科学中有一些抽象的、难懂的知识, 要求学生掌握, 但由于空间、季节和地域等限制, 难以搜集到实物, 为直观教学带来困难。笔者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就能达到此目的。

如《在星空中 (一) 》一课中, 星座的远近和我们视觉上形成的平面构图之间的关系, 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也是学生比较陌生、最难理解的地方, 需要教师想办法突破。笔者在教学时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 让学生亲身经历感受空间的概念。教学时, 先用课件显示北天星空图:特别让你感兴趣的星座有哪些?你属于哪个星座?教师简要介绍星座的由来及其作用。这样利用课件将宏观的宇宙微观化, 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通俗易懂地介绍星座, 变枯燥的概念为感性的信息, 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接着课件演示建立模型的方法, 小组合作制作北斗七星的模型, 开始探究活动。教师提问, 小组讨论:1、这7颗星的投影跟北天星空什么星座相似, 它们成何形状?2、我们将它的影子连接成线之后还能感觉到这些星星离我们有远有近吗?为什么?3、从星空中不同角度来看星座, 它们组成的形状相同吗?4、星座中看起来比较亮的星星可能跟什么有关?最后课件演示真实的北斗七星排列, 它们是远近距离不同的立体星座, 不同方位看到的平面形状是不同的。从而得出结论: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 图形不同。教学时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再课件演示, 将传统实物建模与多媒体动画和投影手段相结合, 有效地突破“星座是远近不同的、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这个难点, 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星座是立体的表象。在这里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 细化了学生的模拟实验, 化难为易、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同时又吸引学生注意力, 调动学习兴趣, 让学生轻松掌握科学知识。

三、巧用信息技术, 自主探究, 掌握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指了解或把握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和程序, 知道如何科学地解决问题, 会提出假设或猜想, 会搜集相关信息或证据, 会进行判断、推理和决策, 会与他人交往、合作、一起来解决难题。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 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获得自信, 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 而且可以使他们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如《云的观测》一课, 涉及的知识很多, 教师并不能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全部讲授给学生, 于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从两方面入手:第一, 把相关知识做成课件, 如云的图片资料、天气的划分方法、云的分类等知识在课堂上让孩子自主探索, 得出结论, 同时教孩子查找读取资料的方法;第二, 设置科学信息课, 让学生带着问题 (观云识天气、天气谚语等) 到电脑机房上网全方位、多角度查找与主题相关的资料, 并把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摘抄下来办成手抄报或者复制到校园论坛的“自然园地”中的相关位置。这样教学, 旨在将信息技术与科学课进行有机整合, 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 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媒体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课堂所能完成的, 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如:中国数字科技馆 (http://www2.cdstm.cn/index_cn.shtml) 、中国科普 (http://www.kepu.gov.cn) 、百度等网站, 让学生经常带着问题和任务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探究活动、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自主发展, 最终达到解决问题并培养他们自主探究能力的目的。

四、巧用信息技术, 拓展创新, 培养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指对科学技术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负责的学习态度, 既勇于探究新知又能够实事求是, 既能独立思考又乐于互助合作。科学 (science) 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 并寻找它们相应的答案的学科。科学的发展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 一代代先驱前赴后继, 去伪存真, 日积月累, 才形成了今天的自然科学。

在科学发展史中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人格魅力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生动教材。教学中我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搜索大量的、富有趣味的课外阅读资料和科普读物, 如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故事、科学史等, 让学生阅读, 开阔视野, 了解科学发展的过去、现在、未来, 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新问题、探求问题结论的学习习惯。例如给学生播放爱迪生发明灯泡的视频 (http://v.pps.tv/play_33HVRY.html) , 爱迪生长达数年以极大的毅力和耐心, 经过五万次的试验, 尝试了1600多种材料, 写成试验笔记簿多达二百多本, 共计四万余页, 方才成功研制出白炽灯。用爱迪生这种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工作者的敬仰,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

总之, “与其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 巧妙运用信息技术全方位的有效刺激, 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 培养他们积极的科学情感;在课堂中努力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给学生以安全的心理支持和精神鼓舞, 把学生的个性、想象、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动脑、动手, 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 热爱科学, 乐于探究, 并逐步树立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最终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使人类变得更美好。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本文介绍了作者在科学课堂中巧妙利用信息技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会学生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体会。

关键词:小学科学,信息技术,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小学科学课 (3-6年级) 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科学素养的培养范文第3篇

摘 要:素养是品质和能力的综合体现,一方面指个人的学识、文化、道德品行;另一方面,指的是人的综合能力,如语言能力、运动能力、思考能力等。因此,由此而引申出的科学学科素养,指的就是学生在科学领域掌握的基础自然、科学知识,养成了科学探究精神以及科学综合实践能力。就着重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希望可以切实培养和提升儿童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学科;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非常重要的科目,旨在让学生认识自然、发现自然、探究自然,在掌握充足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对现有的科学手段、技术等进行再创新,为人类谋福祉,为国家谋发展。因此,这一学科领域学科素养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是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具体的实施方法进行阐述,希望可以抛砖引玉。

一、明确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地位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共同的梦想,而想要实现这一愿望就离不开教育的投入。近些年来,我国相继实施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伟大战略,就是希望可以通过提升国民整体素质,深化文化内涵的途径来达到理想中的目标。并且在小学科学新课改革中也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加之,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也认为科学教育思想应当渗透到生活教育中。当然,能够支持学生科学素養培养的理论依据还有很多,这些都是在告诉小学科学教师一件事,那就是培养儿童良好的科学素养其意义十分重要。

二、强化对小学生科学知识的教育

科学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对科学知识的掌握,从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将科学知识作为培养儿童科学素养的基础,但是,在实践中笔者发现,不少儿童很难集中全部的精神在课堂上学习,并且就算是勉强集中精神,也没有很好的维持方法,最终注意力也会涣散。因此,在对儿童实施科学知识启蒙教育时,教师一定要充分尊重儿童学习中的客观规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课堂效率。

比如,在教学“声音的产生”相关内容时,首先,我们可以结合生活对儿童进行启发:“同学们,大家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你可以听到声音呢?”有的学生说:“人在说话的时候。”有的说:“水从高处流向低处的时候。”还有的说:“汽车刹车的时候。”……然后,再次追问:“那么,大家再想一想,这些生活中声音的产生是因为什么呢?或者说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借此,让学生到教材中寻找答案,他们就会对这一部分的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和深刻。

三、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

培养儿童的科学实验探索精神,也是对儿童科学素养进行启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来说,科学实验精神主要包括细致观察、实事求是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等。对此,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在教学科学教材中的内容时,结合一些趣味性的实验演示让孩子们细心观察,感悟科学奥秘。比如,太阳能是一种非常清洁的能源,并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家庭生活中安装的太阳能热水器就是最好的例证。对此,我们可以利用课下的时间搜集相关制作材料,如矿泉水瓶、黑墨水、橡胶管等,然后在课堂上当着学生的面制作一个小太阳能热水器,并且布置给儿童家庭作业,那就是回到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动手制作。如此,儿童想要制作成功,就一定要细心观察教师课堂上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操作环节,而回到家与父母一同制作,更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提升科学素养。

四、提升儿童科学实践能力

实践是手脑相互协调和统一的结果,物理学家杨振宁曾经说过:“不该说,读书努力就是好学生。应该说,有很强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才是好学生。”科学学科的总体特点,为培养人的动手操作、发明创造能力提供了充分、良好的便利条件,而在实践中,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好好利用这些便利,调动儿童多种感觉器官,引导学生动手、动眼、动嘴、动脑,依据一定的科学实验要求对所探究的个体,如实际物体、标本、问题等进行科学实验,让学生获得最为直接、清晰的学习印象,为他今后在科学领域以及其他领域进行创造、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让儿童科学学科的整体素养得到培养。

综上所述,科学素养是科学品质、科学文化知识、科学综合能力的结合体。在小学教育教学阶段,我们应当关注儿童科学素养的养成和发展,因为这是奠定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所有的小学科学教师都应当引起高度重视。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科学创作推动了人类的进步,让我们走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快捷、便利之路上。未来我们还有伟大的“中国梦”需要实现,对此小学科学教师应当互相勉励,互相交流,共同进步,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李玉娇.刍议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5).

[2]罗小平.促进小学生语文科学精神素养发展的教学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8(4).

[3]黎雪娇.小学科学课堂评价探讨[A].2018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8.

编辑 冯志强

科学素养的培养范文第4篇

第一,说话的时机

古人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说话也是如此,话不在多,时机一定要对。能在最适宜的时机,说出最适宜的话,这才是最会说话的人。否则,如果说话的时机把握得不好,相反,还会给你带来反面的效果。《三国演义》中的“杨修之死”大概就是如此。杨修作为曹操身边一个直接参与机密要务、总领营帐诸事的行军主簿,在战事失利的紧急情况下,口无遮掩,自作聪明地从“鸡肋”口令中随意妄猜,并在军中肆无忌惮散布消极言论,最终落得个被曹操以“乱我军心”罪处死。杨修空有真才实学,却因为说话时机不对,而招来“杀身之祸”。

那么,什么时候是说话的最佳时机?比如,在讨论会上,什么时候是最佳发言的机会?如果你第一个发言,虽然能够给听众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可是,一般情况是,因为时间尚早,气氛难免显得沉闷,听众尚未适应,不太好调动他们的情绪。可是如果到了后边再讲,好处是能够吸收别人的成果,进行有效的归纳整理,显得井井有条,或针对别人的漏洞,发表更为完善的意见,可是因为时间太晚,很多听众都会觉得疲倦,希望尽快结束发言而不愿再拖延时间,因此效果

也不理想。根据这些情况,经过研究证明,最好的发言机会是在第二或第三个人发言之后及时切入话题,这样的效果最好。在这个时候,说话的气氛已经活跃起来,如果你不失时机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常常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

孔子曾在《论语•季氏》里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不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这句话有3层意思:一是不该说话的时候说了,叫做急躁; 二是应该说话的时候却不说,叫做隐瞒;三是不看对方的脸色变化,贸然信口开河,叫做闭着眼睛瞎说。选择时机,是一种尊重对方的表现,同时更是发挥说话效果的好方法。只有对方对你所谈的事情感兴趣的时候,你的话才会产生应有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事实证明,说服他人的最佳时机是对方心情比较平和的时候。由于劳累、不顺心或注意力集中在其他事情上时,他们是没有心情来听你说话的。

第二,说话的场合

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与其丈夫阿尔伯特相亲相爱,感情和谐。妻子是一国之君,整天忙于公务和应酬,而丈夫却不太关心政治,对社交缺乏兴趣。有一天,女王忙完公事,已经深夜了,她回到卧室,见房门紧闭,就敲起门来。

问:“谁?”

答:“我是女王。”门未开,再敲。

问:“谁?”

答:“维多利亚。”门未开,再敲。

问:“谁?”

答:“你的妻子。”门开了,维多利亚走了进去。

女王回到家里,场合改变了,她就不再是女王,而是一位妻子。在宫廷上对着王公贵族说话是一种情形,回家说话应该是另一种情形。不看场合,随心所欲,信口开河,想到什么说什么,这是“不会说话”人的一种拙劣表现。著名作家李存葆说过: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宣传鼓动不会是长篇大论,有时面对敌人痛骂一声,回头向战友一招手,喊一声:“有种的,跟我上!”这比宣传鼓动更有效。这也告诉我们,说话只有根据场合,灵活运用语言,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场合不同,氛围不同,人们的心情也不同,他们对一些问题的感受和理解的程度也会不同。同样一句话,在此场合被认为合理、有见解、在彼场合则可能引起人家的厌恶和反感。设想一下,我们跟一个六七十岁的贫苦老农交流时大谈网络、信息高速公路会是一个什么情形,我想这位好农一定不知道你所云的是什么,说不定还会认为你脑子有毛病。这就叫“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拿什么钥匙开什么锁。”

第三,说话的对像和身份

我们都知道有一条成语叫“对牛弹琴”,它讽刺的就是“说话不看对象”。琴弹得再好,对牛也没有任何意义。说话也一样,不看人说话也没有任何作用,有时还会招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杀身之祸。要了解听话者的身份、年龄、职业、爱好、文化修养等诸多方面的情况,只有这样,我们所说的话才有意义,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据说古代有个叫许允的人在吏部做官,提拔了很多同乡。魏明帝觉察之后,便派人去抓他。他的妻子为了揽过局面,告诉许允:“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因为她深知跟九五之尊的皇帝打交道,难于求情,却可以“理”相争,依皇帝的

身份地位是不可能随便以情断事的,皇帝以国为大,以公为重,只有以理断事和以理说话,才能维护好国家利益和作为一国之主的身份。

所以,在魏明帝审讯许允的时候,许允直率地回答说:“陛下规定的用人原则是‘举尔所知’,我的同乡我最了解,请陛下考察他们是否合格,如果不称职,臣愿受处罚。”魏明帝派人考察许允提拔的同乡,他们确实很称职,于是不仅将许允释放了,还赏了一套新衣服。根据是封建王朝制定的个人荐举的任官制度,许允提拔同乡一事,不管妥不妥当,都合乎皇帝在其身份地位上所认可的“理”。这可以说是善于根据说话对象的身份地位来选择说话方式的绝好例子了。

说话不考虑对象,就等于射击不瞄准。而关于什么样的对象,说什么话。可以参考鬼谷子《权篇》中说的:“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辨;与辨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

第四,说话的方式和分寸

所谓说话的方式和寸,就是同一件事,你会选择说哪一段,站在哪个角度说,比如,你太太炒菜,四个菜中只有一个好吃,你吃饭的时候会说那三个不好吃,还是说那一个好吃呢?一定是说那一个好吃,因为你说那三个不好吃也没有用,再说好不好吃她和你一样清楚,为什么要说呢?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少年时当过放牛郎,交了一些穷朋友。称帝后,有两个从前的穷朋友来见他。因两人的话说得不一样,两人的命运也各不一样。第一个人被引进宫内,他一坐下便指手划脚地说:“我主万岁!皇上还记得吗?从前你和我都替财主放牛。有一天我在芦花荡里,把偷来的青豆放在瓦罐里煮。没等煮熟,大家都抢着吃。你把罐子都打烂了,撒了满地的青豆,汤都泼在地上了。

你只顾从地上抓豆吃,不小心把草叶送进嘴里,卡住了喉咙。还是我的主意,叫你把青菜叶吞下,才把卡在喉头的草叶咽进肚里去。”朱元璋听了他的述说,在百官面前哭笑不得,为了保住体面,他把脸一沉厉声喝道:“哪来的疯子,替我乱棍打出去!”

这个抱头窜出的倒霉蛋,去给朱元璋的另一位旧友——昔日的同路放牛娃说了这件事。那个放牛娃泯嘴一笑,说:“你看我去,保得富贵。”于是他大摇大摆走进宫来,一见朱元璋,纳头便拜,然后叙起旧来:“皇上还记得吗?当年微臣随着你大驾都骑着青牛去扫荡芦州府,打破了罐州城,汤元帅在逃,你却捉住了豆将军,红孩儿挡在了咽喉之地,多亏菜将军击退了他。那次战斗我们大获全胜。”朱元璋对旧友吹嘘的那场战争心知肚明,但他却把丑事说得含蓄动听,面上有光。又想起当年大家饥寒交迫有难同当时的情景,心情激动,立即封这位旧友为御林军总管。

对于同一件事,一个人是直通通地说,结果被推出斩首;一个委婉曲折地说,结果做了大官。话说的方式不一样,所取得的效果也会有天壤之别。墨子曾回答他的学生子禽说:话说多了有什么好处呢?比如池塘里的青蛙天天叫,弄得口干舌燥,却从来没有人注意它。但是雄鸡,只在天亮时叫两三声,大家听到鸡啼就知道天要亮了,于是都注意它。同样,在生活中,精辟的见解往往受人欢迎,泛泛空谈则容易招人生厌。实践证明,正确把握好说话的分寸,能够给自己增添魅力、赢得更多走向成功的机会。

人,总是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在不同人场合,面对着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事件,就应该说不同的话,用不同的方式说话,所以,开口说话不能只照着自己的思路走,要考虑对方对自己说的话是否有兴趣,要考虑对方的立场,以及自己的观点能够被接受的程度。能看对象说话的人虽不是老实人,但绝对是精明

科学素养的培养范文第5篇

一个学生的素养影响着目前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动力,影响着学生的日后的生活与工作态度及能力。因此良好素养的培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兴趣与学习欲望,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在课堂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素养,这我们作为教师的值得深思与探讨,个人认为: 知识素养的培养

数学知识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在目前的大打生源战的今天,为了让学生考分上更好、在录取名校人数以让社会及家长获得更多的认可,尤其在农村初中生源不足的情况下,我们不得不以考纲为基础,更多的训练只在中考中考的一部分内容而削弱了数学的其它知识的学习。事实上知识层面的狭窄往往制约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制约了学生学习的动力,枯燥的题海战术往往让学生感到生畏,以至于让很多同学学无动力而厌学。故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到知识的全面性及学生的参与性。在讲解勾股定理时,我没有按照以往的教学方式通过知识点的给定让学生练习获取做题的正确性,而是一让学生自己去查找勾股定理的起源、发展及应用,事实证明通过这种改变学生不仅很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还知道勾股定理的十几种证明方法,知识的层面与梯度上明显高于了目前初中所需掌握的知识同时在很大程度了提高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能力素养的培养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教师的我们,如果只是才教会学生一些知识,如何去应付考试,或如何做题,那只能说是一个不合格的教师,我们只有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如何去学,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课堂上采用组织引导,设置各种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去体悟。通过小

组互动学习、参与讨论,形成以学生为主的学习环境与氛围,让他们在交流中掌握知识,在讨论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尽可能地在教学过程中留有一些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这些问题,让他们自身解决这些问题,在这过程中给予一定的帮助与点拔,从而激迸他们学习的信心。在教尝过程中,我们不妨预留一点时间让学生去思考,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让学生积极思考、热烈讨论、亲自动手操作而不将问题全由老师完成。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不是放羊式的教学,我们要观察学生的情绪的变化,要掌控整个课堂的秩序,观察学生所遇到的困难与困惑,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一定的帮助,否则学生很可能进入一个孤助无助的状态,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造成学生学习焦虑,反而促使学生不愿学习或恐惧学习。在讲授新课时,常在一种题型或一个知识点完成之后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让学生提出类似问题并由他们给出解决的方法与方案,并加发归类、归纳、总结,以完成知识与学习能力的积累。从而在一定的程度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人翁感,从被到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没有任何的思想负担,让他们感受到这是他们要学的、想学的、能学的,从而体验学习的快感与学习的自豪。

心智成长的培养

数学的学习其实不仅仅表现在对数学这一门功课知识层面与技能层面上的学生,更多的我们要学会如何学好为社会的发展和建设做更好的、更有用的运用。在目前的学习状态下,许多家长、老师以学生的成绩为唯一目标,认为只要学生学习成绩好了就是好的,却忘却了作为学生成长的第一关键是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对社会对家庭有责任感的人,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学习的过程中有部分学生只知道去学习、去考试、去获取较高的分数得到社会与家庭的任可。以至于出现了大学上学不知怎么去报名、不知如何洗衣服、要

家人陪读的高分低能儿,也有许多学生不记得爸爸、妈妈生日送去一声祝福却只、知道没钱用了就打个电话问爸爸妈妈要,不知道好好读书只知道在游戏间遨游人生。也有不少学生自私、孤傲、自我为中心,在家是小皇帝,不顾他人感受,另有部分学生不能正视自己的缺点,不能受到任何的挫折与打击,以至于自暴自弃、伤害自己、伤害他人生命来宣泄对生活、对世界的不满,甚至有的用自己所到的知识出卖国家利益。而这些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心智没有健康成长的表现,初中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尤其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独生子女越来越娇宠、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欠缺、单亲家庭教育的不健全造就孩子的心智成熟越来越晚、越来越不成熟。作为教师我们只有在课堂上多对孩子进行责任教育、感恩教育、从孩子的点滴关心起,从孩子日常的冷暖温饱问题、到学生的亲情问题、孩子在青春期所遇到的一些生理问题、与同学的相处问题。用一个老师的细心耐心恒心去观察他们、帮助他们。平时我与学生处成一片、与他们象朋友一们交流,把自己置身于他们之中,聆听他们的烦恼、担忧、帮助他们分析、与他们共同面对想方设法解除他们一切的后顾之忧。曾遇到过一个学生整天无所事是,上课不是睡觉就是讲话,甚至逃课。曾是教师眼中的不良典型,通过多次了侧面了解,原来孩子爸爸妈妈因感情不合而离异属于双不管,他认为连爸爸妈妈都不要他了而产生了各种负面影响,在了解这一情况后,着手从他的生活方面着手,经常给他送一些吃的、穿的、带他到家中洗澡,他感受到家的温暖,并多次找他谈心,同时经常打电话给他爸爸妈妈让他们从生活上、精神上给予关心,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个活泼开朗、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的好学生也出现在大家的面前。

学生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但我们只有从点点滴滴做起,从小事做起,改变原有的应试教育的作法,把时间还给学生、把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

科学素养的培养范文第6篇

近年来,“核心素养”成为了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方向标,引领着中小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首先要明确核心素养的核心是什么,深刻认识核心素养的内涵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明确方向,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培养出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

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下面就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谈谈以下做法和想法。

1.先备学生再备课

教育以人为本,教师的职责是教学生先做人,后求知。所以教师要用心备学生。想培养出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必须先了解你的学生离具备核心素养还差多少。目前很多教师的体验,都是用心备课,做好教学设计是教学的重心,轮带几届学生,基本都是同样的授课模式。教师备好课不容易,教好课更不容易。我们也许应该改变思路,在以人为本的课堂,备好学生才是事半功倍的方法。如果接手一个新班级,了解学生的性格、家庭及学习情况至关重要。在数学学习方面,可以从学习习惯、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几个方面对学生做初步评价,对某方面表现突出或者欠缺的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在了解学生的途径中,可以以谈话的方式开展调查,学生对学科的兴趣或者偏见需要正确的引导,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不排斥这门学科,慢慢地产生兴趣。在数学学习中,

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很重要,也是核心素养中的实践创新和科学精神的载体。每个老师应以人文关怀为起点,让学生健康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2.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应包括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探究和质疑的能力等。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预习的习惯,课前准备的习惯,主动发言的习惯,集中精力听课的习惯,认真阅读课本的习惯,认真审题和验算的习惯,课后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质疑问难的习惯,合理安排时间的习惯,勤于动手、团结协作的习惯,归纳总结反思的习惯等。在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学生本人是主体,家庭环境和学校氛围是影响因素,所以做好家校合作是关键,学生、家长、学校三方共同协作,保持交流探讨,才能助力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3.加强数学课堂的实践活动

数学学科的实践性很强,计算也具有很强的周密性,解决数学问题也需要严格的程序性。所以在数学学习中,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布置课外练习时,应多提供让学生自己动手的实践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的思维过程中的漏洞,进而给予准确的指导。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多安排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团结协作、相互配合、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要善于帮助别人,也要善于向别人学习,通过协作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思考问题、验证事实、解决矛盾等方面不断完善,实现数学知识体系的科学建构。下面列举几个教学实例: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20以内的退位减法》练习题,22页第4题。题目如下:我们班一共有20人,有14人在玩捉迷藏。外面有6人,藏起来几人?

此类型题是有多余条件的减法问

题,让一年级学生去甄别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认真分析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排除多余条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习题讲解时,教师可以先做一个情景安排,如安排20个学生为一组,本组学生再安排14人到教室外活动玩捉迷藏游戏,在室外活动的学生有6人在外面,其他学生藏起来。通过游戏体验,每个学生有固定的角色,游戏结束再回到课堂来解答这个问题,就相对容易很多了。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可以很清晰地找出多余条件,是“我们班一共有20人”。这是数学逻辑思维的初步培养,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全面思考能力。对低段学生来说,通过游戏方式引导学生对学科的兴趣也是效果显著的。

4.帮助学生制作“错题集”

归纳总结的能力在数学学科中非常重要,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的学会学习能力的必备素质。教师首先应该组织学生学会整理错题,同时高度重视

学生错题集的使用,每学期安排几次全体学生的错题集展览。在数学学习中,通过错题集来提醒自己注意一些小毛病,或者积累一些解题方法,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题集的具体选题范围如下:尚未理解、掌握的习题;特别易错的习题;难记题;教师指定的典型例题,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应在其过程中给予适当的补充对于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培养思维能力、创新意识、正确的心理素质很有作用的习题。总之,选题量不一定要多,选题要尽量具有代表性。在整理的过程中,让学生先抄题目,留下足够的空间解题和注释。注释上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解题关键、原则、方法等。学生在整理错题集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很多纰漏和困难,教师应有足够的耐心,同时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和鼓励。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后,逐渐形成独立思考、思维缜密、不畏困难、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科学精神,在文化基

础的积累下,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会学习的自主发展能力。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一些不良习惯,树立一种正确的心理状态,使学生意识到:做好、用好错题集是自主学习的迫切需要。

上一篇:快乐的五一范文下一篇:免费述职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