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决策范文

2023-12-30

科学决策范文第1篇

【摘要】在全面竞争时代,为提高组织把握机遇、应对挑战、获得超额利润的能力,应对项目进行集成管理。本文就工程项目管理机制、目标、系统、组织、流程、要素、产品技术、信息集成进行了研究与创新。基于文化、机制、信息平台,项目参建方建立柔性、扁平化的网络组织,对项目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进行系统管理,达到绩优集成目标。

【关键词】房地产工程项目;集成管理;创新

随着市场机制完善、各种结构因素变化,我国房地产市场进入繁荣时期、散户时期。经济全球化环境下,房地产业进入全面竞争时代。用户需求全面升级,政策要求提高,技术含量需求提高,但房地产工程项目管理现状不容乐观:发展方式落后、产业集中度低、工业化水平低、标准化程度低、劳动生产率低、产值利润率低、工程交易成本高、风险大,难以实现预定目标。内外压力、动因推动房地产工程项目管理从分块碎片管理向集成管理创新转变。

按照科学、效率、实用、可推广的原则,运用整体论、系统论、控制论等理论与信息技术、并行建设、全寿命周期管理等方法,相关者协同合作,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活动,对工程项目范围、合同、质量、进度、成本、采购、安全、职业健康、环境、资源、信息、风险、沟通等内容进行管理,达到质量、工期、财务等目标,实现功能倍增、利益涌现。

本文对工程项目管理机制、目标、系统、组织、流程、要素、产品技术、信息集成创新进行研究。

机制集成

建立动力机制、运行机制、约束与激励机制、调控机制等综合机制,引导和制约项目决策,自我调节、高效运行,增强整体活力与应变能力。

组织与个人对超额利润的索取权是根本动力,通过组织保障,相关者直接驱动集成化创新。运行机制是组织的内在机能和运营主体机制,是组织的经营、技术、财务等系统运行中各环节内部以及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工作方式。 约束激励机制包括约束机制、考核激励机制、利益分配机制。调控机制包括决策机制、过程效度调控机制、合作机制、协调沟通机制、风险管理机制、冲突处理机制、阳光机制。

笔者在项目管理中实行阳光机制——重点工程立项制、造价“背靠背”编制制、投标企业诚信承诺制、评价约束激励制、招标开标把关制、合同审批制、变更会签制、廉政责任追究制,保证了各环节的健康运作。

目标集成

首先,进行机会识别。利用机会特征与来源进行机会挖掘。机会认知特征有客观性、感知性、隐没性、风险性,分布特征有周期性、长期性、整体性、非均衡性、条件支撑性、动态性。机会来源途径有主体与对象、物质与文化、结构与管理、竞争与周期。在开发各阶段采用批判、多角度方法,研究社会、产业、技术变化、竞争与外部环境对机会的影响,调动各相关组织、成员进行机会识别与分析[1]。

然后,根据市场需求、环境、条件确定目标与分项指标。工程项目目标有质量、时间、财务、安全文明、相关方满意、可持续发展目标[2]。质量目标包括设计、施工、运行阶段质量目标。时间目标包括基本时间、工程寿命、产品市场周期。财务目标包括全寿命费用、收益、投资回报率。安全文明目标包括伤亡事故控制指标、安全达标、文明施工、安全设施完好、安全教育、持证上岗、环境与卫生。相关方满意目标包括投资者、用户、业主、承包商与供应商、政府、生产者、周边组织的期望目标。可持续性发展目标包括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目标。

采用运筹多目标规划法,以进度为主线,以质量与成本为核心,以安全作为保障,建立项目目标一体化集成管理体系。

系统集成

基于标准化管理,通过供应链、工程项目群的协同管理进行项目系统集成。

按照“系统、科学、实用”要求,构建工作标准、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各项标准使管理活动细化、精化、专业化。通过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与组织结构,领导挂帅,进行宣传引导,样板引路,突出重点,做好约束、激励、提升工作。比如万科集团,历经标准化部品应用阶段、标准化项目设计应用阶段,进入了工业化住宅技术应用阶段,效果显著。

项目参建方根据其核心能力,结合市场机会确定业务范围。在需求驱动下,参建方分工合作,形成战略伙伴关系,以资金流、项目流、服务流或信息流为媒介,将各自专长业务集成,实现供应链增值。实践中,施工总承包方可以技术、融资投入,与投资方、业主、开发方、银行、政府合作,将技术资本、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整合,获得竞争优势。

依据对象、客户、技术、资源、市场、事业等特征,将多个工程项目集成为工程项目群[3],与不集群方案比较,对过程、结果进行成本效益分析,采取改进措施,可促进知识集聚、提升整体效益。

组织集成

运用统一的管理理念、目标,基于信息系统平台进行组织,选用合适的运作模式、建设方式、项目分解规则,进行企业内业务优化、企业群优化及供应链优化,形成以绩效为中心的网络化战略合作联盟。

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提倡投资主体多元化,创新融资与建设管理方式,带动建设、资本、技术、运营等集成管理。建设管理方式可采用建设-转让、建设-拥有-经营、建设-经营-转让、建设-拥有-经营-转让、购买-经营-转让、整顿-经营-转让方式。推行工程总承包:设计-采购-建设、采购-施工、设计-施工、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管理、代建制。根据情况,不同层次或同层次企业组成联合体承包,进行工程项目总控管理。

建立工程项目联合协调管理机构,成员有业主方、开发方、项目管理方(如设计方、施工方、供应商、监理方、营销方)、物业管理方等。同时,采用扁平化的柔性网络组织,可减少界面损失,提高决策效率与实施效果。参与成员所签合同与运作应符合整体目标,明确责任,分享利润。各方参与总体策划、进度控制与变更管理;承包商、供应商、物业管理方介入设计阶段,提高功能适应性、可维修性;设计单位介入施工阶段,参与施工方案论证。

流程集成

房地产工程全寿命过程包括工程决策阶段、实施阶段、使用阶段全过程管理。通过对时间空间、资源、组织进行科学配置,采取构建动态虚拟组织、商务合约、风险管理、考核评价策略,保证过程顺利实施。对工程项目各阶段、要素、层次活动进行计划、执行、检查与改进,达到绩优目标。实施阶段前期做好计划、设计方案,保证设计科学合理;建设中充分考虑施工技术、条件和人员等因素,优化流程,严格按照标准实施,确保质量和安全,控制成本和工期;建成使用后加强建筑物维修、保养,避免人为损坏,发挥良好使用功能。

顾客需求、竞争环境、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职能部门、组织内部、跨组织进行流程再造,如采用敏捷制造、准时生产、并行工程、价值链、客户关系管理方法。按照面向顾客与目标、柔性化与自动化的原则,对管理工作流程、信息处理工作流程、物质流程等进行集成管理。

要素集成

以下对质量、成本、进度、安全、风险、资源要素进行集成管理研究。

质量管理是以顾客关注为焦点,按照“全过程、全员、全方位”部署,对人员、机具、设备、材料、方法、环境等要素进行系统管理,主要控制过程输入、控制点、接口和输出质量,持续改进,达到质量管理目标。业主、监理、设计、施工单位等主体协同做好全过程质量控制。设计质量环节有设计的策划、输入、活动、输出、评审、验证确认、变更控制。采购质量环节有确定采购的程序和要求、选择供应商、合同控制和验收。施工过程质量环节有施工目标实现策划、过程管理、改进、验证和防护;施工过程采取自主控制与监督控制相结合、事前预控与事中控制相结合、动态跟踪与纠偏控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质量控制。笔者在项目管理中坚持技术交底制、三检制、样板制、隐蔽工程检查制、申请审批制、旁站监督制、见证取样制、质量分析会制、专家论证制、巡检制等,保证了工作质量、工序质量、产品质量。

成本管理工作包括成本计划、控制、核算、分析、考核。项目实施中,依据合同、成本计划、进度报告、工程变更与索赔资料,运用价值工程和赢得值法等进行成本控制。按“低成本、高品质”要求,采取成本组织、技术、经济、合同等措施,加强成本管理,提高生产力与效益。依据会计核算、统计核算和业务核算的资料,运用比较法、因素分析法、差额分析法和比率法等进行成本分析。分阶段对成本降低额、降低率与综合效益进行审计、考核,发现偏离目标,及时采取奖惩与改善措施。笔者所经手项目(九台庄园、银城市场)采取优化方案、现场经费包干、阳光采购、精细管理、支付会签制等办法,取得近千万元的效益,并严格控制了成本;采用全面调研、资料核查、现场跟进、层层把关、精细复核、积极谈判等方法,严格按照法规、合同,审核工程预结算(近2亿元),均控制在允许偏差范围。

进度管理中,计划编制有文字说明、里程碑表、工作量表、横道计划、网络计划等方法。根据资源供应情况、活动的重要程度可选用平行法、序列法。平行法有最小总时差、最小的最早完成时间、最小的最迟完成时间、最小的最迟开始时间、资源进度方法等17种准则[4]。进度控制可采取大计划控制模式、高层领导进驻指挥模式、里程碑模式、分区控制模式(如流水、平行、多线方法)。项目实施中采取组织、技术、经济、管理等措施进行进度动态控制。

安全管理中,完善安全管理制度、组织、设施,加强各级安全教育培训与安全责任考核,建设单位与政府之间、承包单位之间、总分包之间、单位与员工之间签订安全责任书,并加强现场监管,加大整改力度。笔者单位每年举行安全生产知识竞赛、现场安全评比竞赛,全员参与意识与技能得到提高,近年未出现伤亡事故。

风险管理中,按照“全员、全过程、全要素”部署,对项目环境、组织、经济、管理等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响应和控制。主要做好建立风险管理制度、组织、风险管理策略研究、制定应急计划、风险因素监控、应急演练与实施、投保、合同管理、变更管理、索赔及反索赔事宜。

资源管理包括对人力资源、材料、机械设备、技术、资金、自然与环境资源的统筹计划、配置、控制和处置。将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充分利用、动态监控,发挥最大效能,取得更好经济效益。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物质、精神需求,进行相关培训以提高职工素质与技能,重点建设复合型职业化项目管理队伍。融资渠道创新方式有成立房地产基金、私募基金、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资产证券化(及海外上市)、入股银行及保险、供应链融资等。

产品技术集成

创新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以体系建设为保证,以机制建设为核心,以能力建设为目的。创新实践中,可通过并购、购买使用权、自己开发、合作开发或委托开发等渠道取得创新成果;可采用原创性应用、改型、功能集成与提升方法,形成标准与模块。

以“以人为本”为原则,针对房地产产品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根据区位、功能、建筑风格、户型、景观与配套设施,设计特色房地产产品如:城市综合体、体验与休闲商业地产、文化旅游地产、养老地产、养生地产、儿童业态、产业地产、体育地产、农业地产、郊区造镇地产、海外地产。

围绕“科技、人文、绿色”等理念,以信息技术、开发工法、工艺革新手段进行技术创新。为节省综合成本、缩短工期,有利于安全文明施工,提高综合效益,积极采用高性能材料、低能耗材料、环保材料、可再生循环利用材料,如保温隔热粘土砖、再生墙体,提高钢材强度与混凝土强度;推行新技术,如采用粗直径钢筋直螺纹连接、清水混凝土模板、碗扣式脚手架、新能源技术(太阳能热水系统、光电屋面板、光电窗间墙、地热能、水能、风能)、绿色工程(大空间空调、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环氧砂浆自流平地面、外墙自保温、幕墙、供热计量)[5]、节能玻璃和门窗、高效遮阳技术、垃圾生化处理和转化系统、自然通风强化系统、气候适应型围护结构、管道纯净水系统、中水回用系统、LED照明、饰面清水混凝土等技术。

信息化集成

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网络系统有控制平台、概况信息、组织机构、任务管理、工程管理、协同办公、软件、法律法规、标准图集、规范、技术文件、新闻中心、视频监控、电子商务等。网络平台应具有开放性、安全性、兼容性、包容性、统一性;如为项目相关单位开发广域网,可构建纵向贯通,横向集成的信息管理平台。通过信息收集、加工、传输、存储、检索、输出和反馈等,实现规划设计数字化、施工可视化(远程动态监控)、管理信息化(如实现零距离管理)[6],实现信息整合、知识共享、参与方协同,有利于流程优化、资源优化配置,有利于科学决策、控制风险、降低成本、缩短工期、提高质量与满意度。

结语

基于文化、机制、信息平台,房地产工程项目参建方建立柔性、扁平化的网络组织,通过“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对项目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进行系统集成管理。这是应对知识经济时代市场挑战的管理法宝。通过效果指标测定、过程控制、绩效评价、纠正提高,进行流程优化、供应链整合、企业群协同,达到绩优集成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中华,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开发决策中机会识别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013。

[2] 成虎,建设项目全寿命期集成管理研究[D],东南大学,2010。

[3] 傅道春,建筑业企业项目群管理模式研究[D],同济大学,2006。

[4] 姚先成,工程项目管理创新——“5+3”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研究与应用[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5] 刘志翔,老山自行车馆工程项目新技术应用[C],见吴涛,北京奥运工程项目管理创新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6] 吴涛,项目管理创新发展与建筑业转变发展方式[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崔超群,男,1973年出生,湖南益阳人,武汉大学工商管理硕士、中南大学工民建本科毕业,一级建造师、投资建设项目管理师,曾从业于建筑、监理、房地产单位,主持、参与了十多项大中型建设工作, 研究方向为房地产工程开发管理。

科学决策范文第2篇

一、内控审计的定义

内部控制审计指的是通过检查被审计单位制定的各项内控制度和措施、执行审计分析和评价程序, 用以判断内控制度及措施有效性的一种现代审计方法。

内部控制审计是对企业现有的内部控制的再控制, 通过其实施和完善, 可以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现状, 同时, 提高企业现有的经济效益水平。

二、内控审计必要性

(一) 提高社会对企业的认知度

企业名誉的优劣状态不但来源于当前已获利情况和所具备的资金实力, 更重要地来源于社会大众对企业未来的预期值。如若企业一旦出现违规违纪、不良管控或欺诈行为, 社会舆论必将投以高度地关注, 从而对企业产生较大的不良社会影响, 最终大幅度削弱企业社会价值。目前, 完善的内部控制可以用于预防不良行为对企业带来的负面社会舆论风险;一旦出现对企业的负面舆论压力的情况, 完善的内控也能较为及时地提供可补救的各项措施。不论企业采用聘请外部审计中介或是直接成立内控审计机构用以实施内部控制审计工作, 利用内部审计来评价和检查企业现有的内部控制设计和实施情况, 不同程度都可以帮助企业提升信誉。

(二) 持续强化企业内部管理

新经济时代到来, 使得市场竞争环境不断被激化;为此, 多数企业必须积极解决由此带来的多重管控难点或瓶颈问题, 如:企业内部繁杂多重的控制权利层级;各权利层级管控跨度不断延伸;分散臃肿的经营销售网点;流动资金周转能力削弱;社会商业信用可信度不强。总的来说, 企业现有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处于持续增加的状况, 企业内部管理层所面对的管控任务愈发艰巨, 这些情况迫使企业内部一定需要做到高效融合, 持续提升内部控制和监督能力, 预防操作舞弊和差错所带来的风险, 用以强化企业竞争能力, 提升其经营效果。

(三) 贯彻法律和法规的需要

当前推行《会计法》及相关法律法规, 都明确规定了各单位一定需要建立、健全本单位内控监督体系, 并适时提出了各单位需要不断完善自身内部控制建设及完善工作。同时, 财政部也适时颁布了相关的规范及通知文件, 明确提出规范法人治理单位应该在资产购置、日常管理及处置方面;在对外直接或间接投资运营方面;在资金安全和规范管理方面;在单位会计信息记录及披露方面都需要建立与之匹配的内控管理机制。

三、内控审计的目标

内控审计的目标是通过执行审计程序获取信息, 用以评价内控的合规、合法、充分、有效及适宜性。内控的合规、合法、充分、有效及适宜性, 具体体现在良好的内控体系能够确保企业各类资产及资源的安全性, 换言之其可确保资产及资源客观、完整的存在;能为我所有;资产及资源价值正确且处于持续增值状态。

四、内控审计的程序

(一) 对企业现有的内控状态进行全面了解, 及时记录内控设计和执行情况

现有内控的了解和评价作为内控审计首要步骤。我们需要执行了解程序以便初步对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制度设计和执行的情况作出初步判断, 在判断过程中必须将详细地记录和描述程序执行信息。

(二) 结合前期了解情况, 初步判断内控健全程度

通过确认内部控制风险, 从而判断内部控制是否可信赖。具体而言, 需系统调查被审计单位现有的控制环境;执行的控制程序;实施的会计系统情况, 在初步对被审计单位内控基本情况有了初步判断后, 初步对被审计单位内控风险和内控设计及运营情况作出初步评价。

(三) 执行符合性审计程序, 确定内控设计和执行效果

完成对内部控制进行初步评价, 我们就能基本了解被审计单位内控的强弱环节;而后我们挑选薄弱环节, 设计和实施符合性程序, 以便通过程序执行, 确定内控设计和执行效果情况。

(四) 评价内部控制的优劣情况

通过前期程序, 判断出内控薄弱点或薄弱环节, 针对内控薄弱的领域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 从而确定内控实施的实质性审计策略。

五、结语

在现代管理体系中, 内部控制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 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同时, 也成为现代企业应用管控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内部控制的完善程度直接制约着企业持续发展和经济效益稳步, 要实现企业有效经营和效率持续提升, 需要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完善。通过内部审计控制的开展, 促进企业的健康、长久的发展, 同时, 与国际先进内部审计进行相应的结合。

摘要:近年来, 社会经济不断深化发展, 市场竞争越演越烈。当前全球化经济进程的日益加快, 多数企业所背负各类风险也不断地激增, 多数企业将管理焦点放在多变外部环境所引发的风险方面, 强化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诉求变得更为迫切。在此情况下, 对于我国的企业来说, 加强内部控制审计是非常必要的, 需要对其做到足够的重视, 建立起相应的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监督等的有效机制, 从而对不同的风险和错误加以防范。

关键词:内部控制,审计,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于诗雨, 耿慧敏.浅谈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关系[J].中国商论, 2017 (7) .

[2] 高瞻, 顾加宽.中国人民银行盐城市中心支行内部审计课题组[J].中国内部审计, 2015 (8) .

[3] 浅谈内部控制审计测试重点及方法选择——基于内部审计的视角[J].中国内部审计, 2015 (8) .

[4] 焦东晓.浅谈内部审计在增加企业价值方面的重要性及实践[J].现代经济信息, 2014 (12) .

科学决策范文第3篇

近年来,鹤壁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不断完善行政决策机制,提高依法决策水平。

一是建立健全重大行政决策的合法性审查制度。市政府常务会议议题在研究审议和做出重大行政决策前,要经市政府法制办进行合法性审查,未经合法性审查或者经审核不合法的,不得报请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不得做出决策。2007年以来,市政府法制办审核修改提交政府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研究议题84件,确保了重大行政决策的合法性。

二是积极推行重大行政决策听取意见和听证制度。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对社会涉及面广、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决策事项,及时向社会公布,或者通过举行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听证以及涉及重大公共利益和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事项,都坚持进行听证,充分考虑听证事项的性质、复杂程度及影响范围,科学合理地遴选听证代表,确定、分配听证代表名额。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外,听证坚持公开举行,确保听证参加人对有关事实和法律问题进行平等、充分的质证和辩论。对听证中提出的合理意见和建议要吸收采纳,意见采纳情况及其理由以书面形式告知听证代表,并以适当形式向社会公布。2008年11月13日,举行了淇滨区集中供热价格调整听证会,13位听证代表对淇滨热力有限公司提出的申请方案进行了热烈讨论,发表了意见和建议,对供热价格调整方案同意的有6人,基本同意的有5人,不同意的有2人。在召开这次听证会前,代表们深入社区、单位、学校及广大居民家中进行调查研究,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掌握了有关资料,并撰写了发言提纲。在充分考虑听证代表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市发改委提出切实可行的价格调整方案,报市政府批准后予以出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科学决策范文第4篇

摘 要: 正确认识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对客观认识我国的道德现状,加快推进道德转型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在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是和谐统一的。科学地认识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对道德发展的作用,需要按照唯物主义历史观,采用历史的和分析的方法,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关键词: 生产力 科学技术 道德发展

关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与道德发展的关系,是中外伦理史上长期争论不休而又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一个问题。有人认为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道德毫不相关,有人认为它会使道德自然进步,还有人认为它在道德上引起善恶兼行并进,甚至有人认为它会使道德沦丧。无论哪种观点,都没有准确和客观地揭示出生产力与科学技术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问题。只有按照唯物主义历史观,采用历史的和分析的方法,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对道德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关系原理,我们应该从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角度,来探寻道德的社会根源、社会本质与历史演进过程。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而且不能忽视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对道德进步与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道德进步与发展的远因。道德属于社会上层建筑与社会意识形态。按照唯物主义历史观,社会上层建筑与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而生产关系又是由生产力决定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那么,我们考察社会形态的历史过程,就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规律,那就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迟早必然要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的变化,迟早又必然引起上层建筑与社会意识的变化。在这样的意义上,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无疑是整个社会形态发展和变革的基本的也是最原始的动因。在最终意义上,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生产关系这个中间环节,引起属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道德的进步,这便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这个问题上的基本观点。而且,只有把道德演进的动因最终追溯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才能真正揭示出道德演进的客观必然性,显示出人类道德实际的自然历史进程。

(二)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直接从事这一活动的人们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改变,也能直接起到某种作用。作为生产力的重要组成,拥有一定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长期地从事某种生产劳动或科学技术活动,这种过程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他们的道德品质,也会使其产生新的道德心理与和道德行为。而且,生产方式的改变与生产活动交往范围的扩大、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也会加快人们已有的道德心理与道德行为的改变。马克思在谈到劳动对人们品质改变时曾说,在生产活动中“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变着自己,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①例如,封建社会的农民,作为个体小生产者,在道德品质上的一个弱点,就是涣散性。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封闭地生产,没有劳动分工与科技运用,更没有丰富的社会关系。同样是农民出身的工人阶级,他们是从资本主义大生产条件中成长起来的,最终却养成了富于组织纪律性的优良品质。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与市场化,交流与交往的增加,农业技术的广泛运用,同样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着农民自身的品质。

总而言之,社会物质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程度不同地推进人们道德心理、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的变化,以适应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与调整。

二、用历史的和分析的方法考察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

考察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在道德发展中的作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马克思指出:“要研究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的联系,首先必须把这种物质生产本身不是当作一般范畴来考察。如果物质生产不从它的特殊的历史形式来看,那就不可能理解它与相适应的精神生产的特征以及这种生产的相互作用,从而也就不能超出庸俗的见解。”②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这个方法论,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仅有着性质上的不同,而且多半要受到当时社会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制度的制约。

(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不同社会形态的道德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具有决定的作用,不同社会道德体系的性质,是和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基本一致的,因此,也就决定了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内,对道德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端低下,还谈不上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使用简陋的工具、愚笨的方法,很有限地利用和改造自然。所以,当时的道德从调整个人和氏族、部落群体的关系,以及干预社会生活的权威性来看,却显现出“淳朴道德的巅峰”。人类进入文明时代,阶级社会摧毁了古老的氏族制度,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水平比原始社会提高了,而且越来越高,而这种发展靠的是牺牲被剥削和被压迫的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取得的,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以统治阶级道德为标准的整个社会的道德,并不是同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兼行并进的,而是在总体上从古代氏族的淳朴道德的顶峰堕落下来。一切为了赚钱,成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道德信条。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的目的在于满足全体社会成员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成果,是由全体人民在合作中集体创造的,是作为社会共同财富来使用的,物质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使全体社会成员逐步关心和追求社会的整体利益。此外,经常的集体与社会主义教育,也能推动社会道德水平的不断提升。

(二)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同一历史时期不同阶级的道德发展趋势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一般地说,被剥削阶级的道德,往往会适应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要求,而不断提高、愈益进步。与此相反,剥削阶级的道德则往往不能随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进步,却与日俱增地表达最卑下的利益,纵容最卑鄙的行为。比如,在资本主义社会,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无产阶级从自在阶段进入自卫阶段,在道德上表现出了明显的进步,他们不仅逐步摆脱了小生产者的心理和习惯,逐渐摈弃了剥削阶级的道德的腐朽和影响,而且追求集体的、阶级的以至于全人类的长远利益,从而形成了自己不同于一切旧道德的新型道德。资产阶级道德则不然,它在上升时期的某些积极进步的因素,随生产力的发展,逐步成为消极反动的成分,以至于走向道德上的坠落沦丧,甚至宣扬赤裸裸的非道德主义。

三、生产力和科学技术不直接表现社会的道德水平

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单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出发,认为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高的社会,道德水平也是高的,这种机械的推断显然是盲目的。

(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不能成为判断社会道德状况的直接依据。一个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表明的是人们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方面所具有的能力和所实现的程度。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表明的是这个社会的人们,在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上,特别是在个人与社会整体关系上,所采取的态度和所达到的境界。道德的发展变化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发展变化之间,存在着不一致性,这就是道德的相对独立性。从总体上判断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主要依据这个社会居于主导地位的道德体系所实际通行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行为规范。第一,不论哪个社会或阶级的道德体系,都主要是以它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行为规范,反映当时的社会经济关系,调整个人与社会整体,以及人们之间的关系,从而为这一社会的经济结构及其相应的社会或阶级利益服务。第二,在一个社会中,特别是在阶级社会中,往往存在着不同的道德体系,有的居于主导地位,有的居于被支配地位,只有依据那个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的道德体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行为规范才能抓住这一社会或阶级道德的实质。

(二)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不能成为判断社会道德状况的直接标准。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只能说明那个时代的人们的普遍的智慧和才能所达到的水平,而不能成为判断那个时代道德水平的直接标准。判断一个社会道德的先进与落后、高尚与卑下、上升与衰败,最根本的标准只能是实践这种道德在个人与整体关系上所引起的社会效果。如果实践的结果是维护和促进表现进步经济关系的社会整体利益的发展,那么,这种道德就是进步的、高尚的。相反,凡是实践的结果是破坏和阻碍表现进步经济关系的社会整体利益的发展,那么这样的道德就应当视为落后的和腐朽的。只有用这样一个标准来衡量一个社会的道德,才能同社会发展的总过程和总趋势相一致,从而也才能科学地判断出某一社会道德水平的高低和兴衰。比如,当代某些资本主义国家,虽然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相当发达,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某些所谓的文明行为,但从整体上看,它们的道德则是沉沦和腐败的。这一点,就连一些资本主义学者也是承认的,也认为是资产阶级的一个灾难性问题。相反,在社会主义中国,尽管生产力与科学技术还不是很发达,但从总体上看,社会道德水平要比资本主义高出一个时代,而且表现出不断升华的趋势。经济上的转型,必然会促进道德转型,因此,我们更赞成我国正处于道德转型期的提法。对于我国的道德现状,有人仅从某些道德现象出发,就得出了道德滑坡等结论,显然是不科学的。我国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为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生态平衡、治理环境污染提供了物质与技术保证,而且对促进社会和谐,建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注释:

①马克思恩科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94.

②马克思恩科斯选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96.

参考文献:

[1]罗国杰.马克思主义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薛文婷.浅谈科技与道德的辩证关系[J].煤炭经济研究,2006,(12).

[3]王小兵.科技与道德的负面影响及协调发展对策[J].科技与管理,2007,(6).

科学决策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核心素养的提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注重小学综合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科教兴国”的口号之后,小学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本文借助小学科学科目,谈一谈如何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构建小学科学高效课堂,为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提供最有利的理论“敲门砖”。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科学;高效课堂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制作等活动,激发学生好奇心,锻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对于小学生而言,年龄小,好奇心重,正是爱问爱探究的年岁,如果在这一阶段,教师加以引导,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有着巨大的作用。而这一点恰好是高效课堂所提倡的,所谓的高效课堂就是让学生对学习有持续的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中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那么如何构建核心素养中高效课堂呢?本文借助小学科学科目,谈一谈如何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构建小学科学高效课堂,为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提供最有利的理论“敲门砖”。

一、 核心素养与高效课堂

所谓的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提出发展思路和教育策略。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是在素养基础上进行了提炼和发展的相关内容。这一内容更加的凝练,而且比较集中地反映了现阶段学生的教育的难点,成为一个发展策略和关注点,对现阶段各个科目的教学都有非常大的影响。作为小学科学科目而言,学生的核心素养则是指学生能够主动探究观察实验,并通过实验操作或者观察实验现象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进而来提升和发展自身的科学素养。

对于小学科目而言,所谓的高效课堂则是指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积极观察生活中自然现象,并能够运用课堂所学的科学知识来解释或者制作相关的实验等,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理解、运用科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综合能力。

二、 当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现状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追求高效课堂,特别是小学阶段,科學知识含量少,学生思维活跃,正是提高课堂效率、构建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时刻,很多教师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不断地锤炼个人专业技术,更是用尽浑身解数,钻研教材,研究课标,努力构建高效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然而纵观当前的小学课堂,我们却发现,当前小学科学课堂并没有想象那样高效,很多科学课堂不是让语文、数学那样的主课教师占有,就是将其当做公共课堂让学生自主学习,即便是上课,教师也很少去激发学生兴趣,有的科学教师很少让学生观察一种植物、动物或者某个自然现象,特别是低年级科学课堂。据调查,小学一二年级80%科学课堂都是空有虚设,没有科学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到三年级以上才有科学教师,但是即便有科学教师上课也是念念课本,很少有教师主动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开发教材中素材,来全面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再者,小学科学课堂效率低下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学校的对小学科学学科不重视的原因。我们都知道,小学阶段是学生基础教育阶段,也是学生科学素养构建的关键时刻,可是很多小学学校为了提高自己学校绩效,提高社会知名度,往往将重点侧重于语文、数学学科,忽视科学学科,对于科学教师的培养也仅仅限于能上课即可,更别专业性可言了。据调查,我们学校以及周边学校的科学教师都是其他学科的老师代替的,别说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能能保证学生上科学课都是一件难事。因而,学校的不重视,导致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低下,构建高效课堂的能力更是“出乎人的想象”。

三、 核心素养背景下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效率策略

(一)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比较重,思维比较活跃,很多孩子在课堂上都喜欢“问什么”,但是这些问题和课堂教学内容相差很远,因而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现象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的“活跃度”,让课堂“活”起来。譬如教科版《谁轻谁重》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微课为学生制作一段的“跷跷板”,用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尽快将自己的心思转移到课堂上,这时候教师趁热打铁的询问:“大家知道小熊为什么不能和小兔玩跷跷板呢?”学生很容易就给出答案:“小熊太重了”,这时教师立马就询问“教师出示两个物体,你能分辨出谁轻谁重呢?”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 巧设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很多教师都会运用信息技术来丰富自己的课堂,让自己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现象,设置探究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譬如:教科版《动物体》的时候,教师为大家准备各种动物的视频,让学生观察这些动物的生活习性、物种、分类等,进而来体验生活多样性的特点。当然教师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巧设探究问题的时候,要注意方式和形式。如这一节课中教师设计的问题是,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各种动物图片,然后让学生观察一种动物,并观察载体(活体、标本、图片)书本动物的选择隐含着“类别”的概念,用语言描述动物的特点。(外形特征、运动方式、生活需求等),当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描述和记录动物,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一步步引导学生探究科学知识,构建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上,让学生变得“活”起来。当然,教师利用这些现代信息技术最终目的并不是丰富自己课堂,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如果教师的观念停留在播放课件、图片、视频的用途,让自己课堂变得“花哨”一些,那么教师就是“丢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巧设探究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三) 巧用现代技术,拓展学生知识面

对于小学生而言,知识面很窄,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什么问题都想知道为什么,因而作为学生心中的“百科全书”的老师,就需要面对学生很多“没有探究价值”问题。因而教师要学会巧用现代信息技术补充科学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譬如:学生在观察《动物》中鱼的生活方式时,很多学生就会好奇的询问:“小鱼为什么不停地喝水,它不怕撑死吗?”“鱼是靠什么运动的呢”等等问题,科学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介绍一下鱼的“鳍”、鱼的“腮”等各种器官,让学生了解鱼的生活习性,提高学生见识,当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模仿鳍的运动、鱼的游动,并将其录制成视频,发到家长群或者班级群,让大家一起观看学生课堂上表现,以此来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兴趣,让课堂变得“丰富”起来。

(四) 巧用现代手段,布置课下科学探究

我们都知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手机、WiFi,平板电脑、App的普及,使得当前很多小学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方式也变得灵活多样,这种作业的方式既灵活又方便。毕竟课堂的时间毕竟有限,很多学生都觉得意犹未尽,为了保持学生持久的探究欲望,教师可以设置现代手段来为学生布置家庭实践活动。譬如:教科版《动物》一课时,教师设计的拓展问题是:在家长的协助下,饲养动物的任务,让学生观察与记录动物的具体生活情况(形式:照片、小报、观察日记等),加强学生对动物有更多的认识,培养学生亲近和喜爱动物的感情等,像这种课后实践活动,对于小学科学课堂,就像“家常便饭”,因而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培养和生活中素材是分不开的,这样的实践作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还为学生亲自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让科学教学活动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因而巧用现代信息技术布置课下科学探究,促进家校共育的和谐发展

(五) 家校和谐共育,共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培育

随着当前科技的发展,很多家长和孩子被手机、电脑包围,每天不是抖音就是游戏,家长和孩子的互动少之又少,和学校的联系也很少,家长只关注孩子的成绩,而很少关注孩子在学校的活动,也很少参与孩子的实践活动,而科学课堂,很多都是发生在孩子的身边,是孩子可以每天观察到,触摸到的,譬如,观察植物、动物成长过程,都可以在自己家中或者院子里接触到的。但是很多孩子的贪玩心理较重,家长也不支持,就会导致孩子的兴趣在父母的不轻易之间消失殆尽,譬如孩子想尝试一下,饲养小鸡或者小鸭子的过程,而父母会因为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不支持孩子,导致很多孩子看到动植物都基本上来源于电视或者图片,实际生活中去很少接触到。对于这种只能看,只能靠自己想象中的科学知识,学生印象何以深刻,如何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呢?学生知识面窄、实践经验少,哪里来的科学思想、科学探究精神呢?因而,让家长参与学校的科学客厅,既能促进家校共育,又可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我们要以核心素养为依据,努力吸收课内外教学资源,努力打造高效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科学课堂变成学生乐学的天堂,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自然想,能多問几个为什么?能够根据自己的设想来进行实验设计,主动参与课堂,主动学习新知识,进而让小学科学课堂变得更“活”、更“丰富”,进而打造新时期下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李小海.核心素养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科学咨询,2019.

[2]黄芳.浅谈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J].2018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2018.

[3]刘敏.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8).

[4]庄国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29).

[5]曾庆杰.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22).

[6]姚静华.巧用现代信息技术让英语课堂“活”起来[J].新课程研究旬刊,2017.

作者简介:

蒲继东,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回民小学。

上一篇:政治科学下一篇:科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