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的异化及其反思范文

2023-09-22

科学技术的异化及其反思范文第1篇

随着无线通信的发展及用户需求的变化, 固定宽带接入服务和移动服务在技术和业务上呈现融合的趋势, 宽带移动化和移动宽带化逐渐成为这两个领域技术发展的趋势。在移动宽带化方面, 3GPP/3GPP2已经制订了1xEV-DO、HSDPA/HSUPA等技术标准, 在移动环境下实现宽带数据传输。在宽带移动化方面, IEEE802工作组先后制订了WLAN和WiMAX等技术规范, 沿着固定、游牧、便携、移动这样的演进路线前进, 其中WiMAX是宽带移动化的重要里程碑。

2 WiMAX标准

WiMAX全称为World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 即全球微波接入互操作性, 是一项基于IEEE802.16标准的宽带无线接入城域网技术, 该标准仅仅制订了物理层和媒质接入层的规范, 是针对微波频段提出的一种新的空中接口标准。

WiMAX的基本目标是在城域网接入环境下, 确保不同厂商的无线设备互连互通, 主要用于为家庭、企业以及移动通信网络提供“最后一公里”的高速宽带接入, 以及将来的个人移动通信业务。

目前, 业界关心最多的是IEEE802.16e, 它与802.16前几个标准的最大区别在于其对移动性的支持。制订802.16e标准的目的, 是希望能够提出一种既能提供高速数据业务又使用户具有移动性的宽带无线接入解决方案。它在固定的空中接口802.16d的技术基础上, 增加了切换支持、可节电的睡眠模式、寻呼以及增强的安全能力等一些重要特性, 使得终端的漫游和切换成为可能 (见表1) 。

OFDM/OFDMA是WiMAX系统中的关机技术。OFDM (正交频分复用) 是一种多载波数字调制技术, 它具有较高的频谱利用率, 且在抵抗多径效应、频率选择性衰落或窄带干扰上具有明显的优势。而OFDMA是利用OFDM的概念实现上行多址接入, 每个用户占用不同的子载波, 通过子载波将用户分开。OFDMA允许单个用户仅在部分子载波发送, 降低了对发送功率的要求。

在WiMAX系统中, OFDM技术为物理层技术, 主要应用的方式有两种:OFDM物理层和OFDMA物理层。OFDM物理层采用OFDM调制方式, OFDM正交载波集由单一用户产生, 为单一用户并行传送数据流。它支持TDD和FDD双工方式, 上行链路采用TDMA多址方式, 下行链路采用TDM复用方式, 可以采用STC发射分集以及AAS自适应天线系统。O F DM A物理层采用OFDMA多址接入方式, 支持TDD和FDD双工方式, 可以采用STC发射分集以及AAS。通常向下数据流被分为逻辑数据流, 这些数据流可以采用不同的调制及编码方式以及以不同信号功率接入不同信道特征的用户端。向上数据流子信道采用多址方式接入, 通过下行发送的媒质接入协议分配子信道传输上行数据流。虽然OFDM技术对相位噪声非常敏感, 但是标准定义了ScalableFFT, 可以根据不同的无线环境选择不同的调制方式, 以保证系统能够以高性能的方式工作。

3 WiMAX的应用场景

基于以上特点。WiMAX论坛给出了WiMAX技术的5种应用场景定义, 即固定、游牧、便携、简单移动和全移动。

(1) 固定应用场景:固定接入业务是802.16运营网络中最基本的业务模型, 包括用户因特网接入、传输承载业务及Wi-Fi热点回程等。

(2) 游牧应用场景:游牧式业务是固定接入方式发展的下一个阶段。终端可以从不同的接入点接入到一个运营商的网络中;在每次会话连接中, 用户终端只能进行站点式的接入;在两次不同网络的接入中, 传输的数据将不被保留。在游牧式及其以后的应用场景中均支持漫游, 并应具备终端电源管理功能。

(3) 便携应用场景:在这一场景下, 用户可以步行连接到网络, 除了进行小区切换外, 连接不会发生中断。便携式业务在游牧式业务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 从这个阶段开始, 终端可以在不同的基站之间进行切换。当终端静止不动时, 便携式业务的应用模型与固定式业务和游牧式业务相同。当终端进行切换时, 用户将经历短时间 (最长为2s) 的业务中断或者感到一些延迟。切换过程结束后, TCP/IP应用对当前IP地址进行刷新, 或者重建IP地址。

(4) 简单移动应用场景:在这一场景下用户在使用宽带无线接入业务中能够步行、驾驶或者乘坐公共汽车等, 但当终端移动速度达到60~120km/h时, 数据传输速度将有所下降。这是能够在相邻基站之间切换的第一个场景。在切换过程中, 数据包的丢失将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在最差的情况下, TCP/IP会话不中断, 但应用层业务可能有一定的中断。切换完成后, QoS将重建到初始级别。

(5) 全移动应用场景:在这一场景下, 用户可以在移动速度为120km/h甚至更高的情况下无中断地使用宽带无线接入业务当没有网络连接时, 用户终端模块将处于低功耗模式。

4 长江宽带移动通信的前景及几点思考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 Wi-Fi (无线局域网) , WiMAX (无线城域网) , 3G (无线广域网) 这三种技术将为我们随时随地提供高速无线连接。

Wi-Fi技术可以提供高达54Mbit/s的无线接入速度, 但是它的传输距离十分有限仅限于半径约为100米的范围。3G移动电话系统可以提供非常广阔的传输范围, 但是它的接入速度却相对缓慢。WiMAX能提供最高接入速度是70Mbit/s, 其信号传输半径可以达到50公里, 刚好弥补了Wi-Fi、3G的不足。在不久的将来, 三者的结合将会为我们创造出一个完美的无线网络。

无线通信是长江船岸通信的主要手段, 考虑到宽带移动通信时代到来后, 会出现信号宽带化、频谱噪声化等新情况, 因此, 我们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 提高对3000MHz以上频段的频谱监测和数据的统计分析的能力。

(2) 提高对宽带信号进行信号特征分析的能力。

(3) 加强对使用中的各种宽带接入设备发射指标的监督检测。

(4) 建立对密集设置的宽带接入设备产生的电磁辐射的告警机制。

(5) 研究未来无线电台站址成为紧缺资源时, 对其如何进行规划管理的课题。

以上几个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应尽早予以研究, 以强有力的技术管理手段迎接宽带移动通信技术广泛应用时代的到来。

摘要:本文简单论述了WiMAX的标准、关键技术及应用场景, 展望了宽带移动通信的发展前景, 并从长江船岸通信应用实际的角度提出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WiMA,OFDM,IEEE802.16,Wi-Fi 3G

参考文献

[1] 张彦.构建宽带无线城域网的移动WiMAX技术[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

[2] 董晓鲁.WiMAX技术、标准与应用[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7.

科学技术的异化及其反思范文第2篇

一、本土化问题的两个论证

苏力的这本书在90年代红极一时, 到现在也还很有影响, 可以说在法学院的地方就有苏力和《法治及其本土资源》。这本书主要抨击了当时主流的“现代化方案”, 开创了另外一种法治序建立的路径即法的本土化路径。书中主要所涉及的是移植还是本土, 法治能否被构建的问题。以下是其具体的逻辑结构:

在该书的第一篇文章“变法、法治及本土资源”中, 作者便指出:除了国家法外还广泛存在着民间法。“我们必须论证利用本土资源可以超越传统, 而不是恢复中国的法律传统, 可以建立与中国现代化相适应的法治” (1) 。苏力在这里所述的本土化我们可以理解为包括习惯在内的非正式制度逐渐成为正式法律制度的一个过程。

对于本土化的“合法性”问题, 苏力通过两种途径进行了论证。第一条路径:从成本的角度, 作者认为变法成本很大, 法治建设借助本土资源也可以获得合法性, 而且通过法的自生性, 成本很低。

第二种路径:从地方性知识和有限理性的角度。作者认为外国的法治经验是有限的, 不可过高希望, 基于吉尔兹的地方性知识, 他强调法治在每一个国家具有特殊性, 只有基于本土的资源才能构建起适合本国的法治秩序。

二、本土化的建构:法律规避、法的多元化和法的现代化

本土化合法性的论证之后, 苏力开始建构法的本土化———即如何实现本土化。他的论证主要集中在“法律规避和法律多元”和“再论法律规避”这两篇文章里。

在“法律规避和法律多元”一文中, 苏力从私了案件中提炼出了非正式制度的存在, 他指出民间法、习惯法作为“社会契约”当中重要的一环不能够被替代。“在任何具体的社会中, 所谓社会制度都不仅仅是国家的正式制定的法律, 而是由多元的法律构成, 这些多元的法律又总是同时混淆于社会微观的同一运行过程中” (2) 。苏力在提到了民间法的存在之后, 又谈到了“国家制定法的作用”, 根据文章前后的意思, 他想要表述的是民间法与国家制定法不是相互排斥而是共生的关系, 二者共同构建整个社会的法治秩序。苏力已经引出了法的多元化———即民间法和国家法共生, 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共生的问题。苏力指出法秩序应该是一个渐进式的自生性过程, 不能有太多的人为构建元素。同时他又强调, “本土资源这个概念是当初我在谈论中国法治时为表述方便而使用的一个语词。后来在编文集时, 又还是因便利, 再次使用了它。因此这算不是一个精心策划的对自己观点的概括, 更不是一个必须固守‘核心’概念” (3) 。因此, 他并不反对有限制的移植外国法。

这篇文章并没有解答从民间法———国家法的路径问题, 但是苏力让我们注意到国家制定法可以通过各种法律规避来影响社会, 改变民间法律和大众的法律观念, 那么民间法是怎么影响国家制定法的呢?“再论法律规避”一文细致的阐述了法律规避在民间法和国家制定法中的作用, 谈到了本土化的路径问题。

在“再论法律规避”一文中, 苏力向我们勾勒了一幅以法律规避、法多元化到法现代化的进路, 也就是法秩序本土化的路径。苏力在文中说“许多实质性的经济变革, 都是在正式制度没有改、正式的‘名称’没有变的情况下, 人们首先在事实上采取了与正式规则相冲突的行动, 改变了各种新的经济关系, 使人们得以捕捉获利的机会” (4) 。正式的法律制度产生于一定经济基础社会关系之上, 生活决定法律。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 有很多的新的社会关系, 法律由于其自生的滞后性无法面面俱到, 法律甚至阻碍其正常的发展。于是, 人们选择了法律规避———走在法律的边缘, 甚至是公然的违抗法律。在对法律的规避中, 这种新的经济关系得到了人们进一步的确认。渐渐的形成一种习惯惯例, 也就是得到社会支持的非正式制度。这种非正式制度下就像索托在其《资本的秘密》当中所述的非合法的权利———一种基于民间相互承认但是却不为国家正规法律制度所确认的权利。当这种非正式制度的力量越来越强大之后, 这种新的经济关系已经不能绕过, 学者不能不谈, 立法者不能不关注的时候, 这种非正式制度就慢慢的被法律所接受最后有选择的被纳入法律。虽然, 这种法律规避带有很大的危险, 尤其是在开始的时候往往是因为没有办法而为之。前述的法律规避主要指的是非犯罪的法律规避, 当然这种法律规避当中还有一种, 即专门钻法律漏洞的规避行为属于是被打击的行为。在一定情况下, 也有可能被法律认可, 这需要看具体的行为。其实从我国三十年的经济社会转型可以很清楚的看到非正式制度对市场经济、对完善正式法律制度的作用, 在此我不再赘述, 可以参见《激荡三十年》, 民营企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关于法律规避和我国法治发展的关系史。

通过法律规避这一路径, 非正式制度 (如习惯、惯例等) 便完成了到正式法律制度华丽的转身, 而且这是一条动态的持续不断的进路, 是一条温和而又潜移默化的道路。它将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统一起来, 把经济生活与法律正式规定相结合, 这是一条保持正式法律制度的先进性的本土化道路。在这条进路当中, 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同时存在, 也就形成了当前我国的法律多元化现状。随着我国法秩序的渐进式构建, 到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这一通道顺畅之后, 多元化渐渐的变为以正规法律支付为主, (通过非正式制度高效率的转换机制) , 也就最终实现了我国的法秩序的现代化。

三、批判与思考:解构和后现代

《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在受到热捧的同时, 也面临着诸多批判。或许正如赵晓力在本书的序中所说“我认为, 苏力在本文集中最重要的贡献便是对盛行的法制建设的‘现代化方案’的反思和挑战”, “然而, 正是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苏力自身的矛盾” (5) 。

对苏力的批判大多见于他对“变法、法治及本土资源”的论证上, 上文我们已经展示了苏力通过运用吉尔兹的“地方性知识”区批判“法律的普适性”以论证本土资源的正当性。我们应该看到苏力从源头上对“法律普适观”的批判, 这一点苏力是成功的 (他批判的是人类理性的普遍性、文化的无差异性) 。但是, 我们还是需要注意到苏力的这种论证思路本身就存在着硬伤。首先, 他使用的是吉尔兹的“地方性理性”一种社会学的法律观, 来批判“法律的普适性”这样一种政治学的法律观。而无论是社会的法律观还是政治学的法律观都是一种知识, 而苏力做的却是将普适的法与地方性的法混淆为这两种知识的差别, 可是我们都知道不同学科的知识优劣性是不能比较的, 因此对于知识我们很难判断其优劣高低。其次, 苏力认同, 只要移植的法律实现了传统本土资源所起的功能, 法律移植就是可行的。而法律的功能本身就在于提供一种根据某一正当理由来解决争端的机制, 寻找我们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共识。苏力所大声疾呼的也正是“通过我们的努力来沟通国家制定法和民间法, 从而打破这种文化隔阻” (6) 。“逐步形成一种有利于沟通、理解的‘公共知识’, 进而寻求妥协和合作” (7) 。当苏力从同一个层面上既认可又批判移植的法, 他又一次跌入到了自己所设定的陷阱中。

正如强世功所说的:“这种批评的无效性与其说是由于苏力立场的不坚定, 还不如说是由于苏力所批评的东西是漂移的, 使得他不得不移动位置来瞄准, 而这一切是由于苏力没有将理论对象明确地建构起来, 他所批评的对象并没有被他死死地钉在地上。” (8) 苏力的一切问题源于他无法明确的界定, 什么是本土资源?因而才会产生他在论证上经常出现自我矛盾的硬伤。苏力一方面清醒的认识到“一个民族的生活创造它的法制, 而法学家创造的仅仅是关于法制的理论”, 并指出不能把法学研究和当下法制建设过于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但是另外一方面, 他又强调“在建设中国法制时, 中国法学家应当并可能扮演的角色也许是:通过我们的努力来沟通国家制定法和民间法, 从而打破这种文化的阻隔。” (9) 在关于法制的理论陈述和政策建言中不加区分的同炉治之, 这明显使人感觉到一种逻辑上和风格上的断裂。因而, 虽然苏力说处于当下的都是现代的人, 但是苏力却躲不开后现代的标记。对于功能主义的批判和对中国法治的建构, 苏力其实是在还没有完全界定清楚“什么是本土资源”的情况下进行的。他只是说“我几乎从来不为本土资源这个概念辩护, 不在抽象层面上讨论中国有没有本土资源而是讨论具体的问题……抽象的讨论本体资源是空洞的, 没有意义的, 资源是在使用中确认的” (10) 。或者说其实他不是在建构, 他只是对“现代化流派”的解构, 是对法律移植和法律普适性的一种反思。

对于苏力在论证上的问题, 我们还可以注意到杨昂的批评。他把苏力描述成一个田园里的诗人, 一个行走在乡土中的贵族。他批判苏力的文字具有先验性, 即先定论再选材———因而苏力是“坐而论道”, 过于理想主义。11实际上, 在学术研究当中, 每个学者都会事先有一个内心的预设或者假定, 知识的沉淀或多或少会使你在潜意识中产生一定的预判。而如何评论别人是不是具有先验性, 是看你能不能对文章的结论和其所依赖的数据的因果关系直接进行证伪。因而我不赞成杨昂的观点。

四、结语

从《法治及其本土资源》论证的严密程度上看, 也许苏力有着足以被人诟病的缺陷, 但是从这本书的影响上来看, 本土资源或许又为我们提供了反思的机会。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苏力在寻找中国本土化的问题方面可能作出了他学术上的贡献。我们在此引用赵晓力的一句话“从苏力这里我意识到我们不仅需要对中国法制建设的进程及其理论进行反思, 反思还必须及于我们自身, 我们需要的是在反思中嵌进, 而不是在一味的高歌猛进中迷失方向, 迷失自我”。12

关键词:“本土资源”,解构与反思

参考文献

[1] 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2] 苏力.道路通向城市[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

[3] 苏力.批评与自恋[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

[4] 赫尔南多·德·索托.资本的秘密[M].王晓东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0.

[5] 杨昂.对一个“皇而论道”着的质疑——也驳法治的本土资源说[J].法学评论, 2000 (2) .

科学技术的异化及其反思范文第3篇

一、虚拟现实技术的特点

自主性是虚拟现实技术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特点, 当虚拟现实技术利用计算机模拟设计出来的虚拟环境中, 技术可以自由的设计环境, 比如在利用这一技术进行模拟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对物体失重状态下运动特点进行模拟, 以此对物体的进一步运动轨迹进行研究。这种特点的具体表现形式为利用计算机模拟设计出来的虚拟环境中, 能够让人体会到和真实环境一样的感受, 包括视觉、触觉, 这种特点在房屋设计、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较广, 通过这种多感知性特点, 能够帮助相关人员有效的展开工作。交互性特点就是在虚拟现实技术利用计算机模拟生成的三维图像, 能够实现全面的模拟仿真, 这种仿真技术下能够让人感受到和生理特质以及人体感觉器官完全相同的感受, 让人体验到一种完全真实的世界, 但是实际上体验者依然处于虚拟世界中, 这种特性就是沉浸性特点, 在电影行业中的体现尤为明显, 具体表现为VR电影, 能够充分强化观影者的光影体验。交互性指的是人和机器之间的交互功能, 这种交互性在很多智能化设备中都有所体现, 但是在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中, 这种交互性特点更为明显, 参与者和操控者可以利用机器对的一些装置装配完成具体工作。这种特点在工业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这些特点, 可以推动地理科学得到全新的发展, 为国家地理科学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地理科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 虚拟现实技术在地理教育中应用

传统的地理科学教学过程中, 都是由教师采取口述或者观看影频的方式, 帮助学生了解地理科学知识, 同时借助地球仪、地图等辅助工具, 虽然能够保证基本的教学效果, 但是在面对一些抽象化的地理知识时, 学生的认知存在局限性, 地理知识停留在理论阶段无法在实际中应用。面对这样的情况, 就可以采用虚拟现实技术, 为学生展示出立体化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比如, 在学习中国山川大河等地势地貌中, 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起来三维模型, 就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感官认知。

(二) 虚拟现实技术在电子地图中应用

电子地图是信息时代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形式, 采用传统的数字地图为基础, 实现一种可视化的地图, 结合了照片、图表、声音等多媒体手段, 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更加便捷的、可视化的查询方式, 现阶段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此外这种电子地图, 不仅可以在计算机中进行传播, 还可以借助光盘、网络等方式进行传播, 比如桌面计算机、触屏计算机等都可以使用这种电子地图, 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真正的便利。

(三) 虚拟现实技术在地理旅游中应用

虚拟现实技术咋在地理旅游中的应用最为常见, 这种应用起源于虚拟左面游戏, 在游戏启动时, 游戏体验者就可以借助虚拟现实技术进入到不同的环境中进行旅游, 比如故宫、黄山等虚拟旅游, 这种虚拟旅游的形式, 可以让国家大众更加容易的感受到地理科学的魅力, 从而提升大众的地理知识文化, 此外,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还能够实现一些已经不存在的旅游景点, 比如圆明园就可以借助这种技术重新展现在大众眼前。

(四) 虚拟现实技术在地球结构中应用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还能都对地球系统结构展开进一步的探究工作, 针对地球系统结构中的地貌地质构造、建设设施建设、地壳运动过程等内容展开全面的模拟工作。上述基础内容模拟都可以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实现, 从而进一步了解地球地质构造, 强化对地球自然科学的认知, 从而在面对自然灾害的过程中可以进行更加全面的研究, 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依托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对地球结构的模拟工作, 将VR技术引入到地理学学科之中, 实现对不同地势结构的模拟, 让虚拟现实这项技术中的特点全面发挥, 比如, 地震作为地球自然运动的一种, 地震的形成、地震开始前的特征都在地理科学的研究范围内, 依托该项技术实现对地震运动模拟、基础环境的模拟、周围建筑群的模拟等。

(五) 虚拟现实技术在城市规划中应用

传统的城市规划工作都是在平面上实现的, 因此在实际规划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问题, 但是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形成城市的三维图像, 可以让设计人员和体验用户更加清晰明确的感受到规划后的城市格局, 以此提高城市规划设计工程的科学准确性, 并且通过这种三维图像能够保证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全面落实。比如, 在城市规划中, 道路交通中经常会出现分配不合理的现象, 如果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展开出三维的交通情况, 明确不同的道路方向, 就能够保证道路交通得到科学的设计。

总结:虚拟现实技术被应用到了医学、娱乐、军事、航天、建筑等行业中, 但是在地理科学中的应用却相对较少。虽然, 近年来国家积极推动虚拟现实技术和地理科学相结合, 给地理科学发展带来了全新发展动力, 但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 还有很多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在一些环节中可以得到更进一步的应用, 以此获取更多数据, 通过本文对VR技术的分析, 让虚拟现实技术和地理科学得到真正结合。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全面发展, 新时期虚拟现实技术得到了全面的应用, 地理科学探索中也不例外, 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可以进一步拓展探索范围, 推动地理科学知识进一步完善。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虚拟现实技术和地理科学之间的关联性然后从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其中的特点入手, 深入分析虚拟现实技术在地理科学中的具体应用方面, 通过本文的分析, 希望能够推动虚拟现实技术在地理科学中全面应用。

关键词:自主性,多感知性,地理教育

参考文献

[1] 宋旭峰.地理科学中的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应用[J].中国高新区, 2017 (1) .

[2] 赵小浩, 付国燕.新形势下地理科学中的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应用分析[J].好家长, 2016 (34) .

科学技术的异化及其反思范文第4篇

1现代化工设备腐蚀的分类

(1) 全部腐蚀全部腐蚀是指化工设备的表面被完成的均匀的腐蚀。现代化工设备在被腐蚀之后,其表面会逐渐变薄。因此,这将直接导致现代化工设备没有较强的受压能力。化工设备的安全性将遭到严重的破坏。但是,这种全部腐蚀的危害性却非常小。这主要是因为化工设备在被全部腐蚀之后,其外表的形态是非常均匀的。工人能够看到设备被完全腐蚀的状态, 也能够采取一定的安全防范措施。

(2) 局部腐蚀局部腐蚀只是在化工设备的某一部分,并没有对设备进行全面的腐蚀。和全部腐蚀相比,局部腐蚀的速度更快,并且具有一定的突发性。局部腐蚀由于其表面现象不明显,因此,工人在工作时是很难发现腐蚀现象的。这将会给化工设备带来很严重的损失。因此,局部腐蚀较全面腐蚀的危害性更大。

2腐蚀原理

(1) 化学腐蚀化学腐蚀是指化工设备表面与介质发生了一定的化学反应而出现了腐蚀的现象。在化学腐蚀过程中,化工设备表面的物质和介质之间不会产生电流。化学腐蚀的材料为非金属类型时,化学腐蚀会发生在电解质或非电解质中。化学腐蚀会使化工设备表面产生新的物质。这也严重影响着化工设备的质量,降低了化工设备的使用效果。

(2) 电化学腐蚀电化学腐蚀发生在化工设备和电解质溶液之间。这也是电化学腐蚀和化学腐蚀的不同之处。电化学腐蚀中发生的是电化学反应。这会使化工设备遭到很大的破坏。 电化学腐蚀会产生电流,出现了阳极和阴极。这些都是化学腐蚀中所不会出现的现象。

3现代化工设备的腐蚀的防护技术

(1) 控制现代化工设备的材料企业所购得的现代化工设备的体积都比较大,而且成本比较高。另外,化工设备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具有一定的密封性。这是因为化工的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如果化工设备的密封性能不好,将会直接导致有毒气体的泄露。因此,在选择化工设备的材料之前,企业应当严格调查化工设备所处的工作环境,分析可能会导致化工设备腐蚀的现象。这样能够极大的降低化工设备的腐蚀性。另外,企业在进行材料的选择时,应当仔细的了解材料的各个性能,提高化工设备的使用寿命,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

(2) 控制现代化工设备的结构在对现代化工设备的结构进行设计之前,企业应当具有一定的预防化工设备腐蚀的意识。在设计的过程中,化工设备的结构应当趋向于简单化,这样能够防止液体残留在化工设备上而导致的腐蚀现象的出现。这样能够有效的避免化工设备出现腐蚀的现象。另外,现代化工设备的设计应避免出现冲蚀腐蚀。结构的设计应当对现代化工设备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提高化工设备的抗腐蚀性,有效的延长现代化工设备的使用寿命。

(3) 对现代化工设备进行先进的表面处理技术先进的表面处理技术能够有效的保护化工设备的表面不被腐蚀。如果设备的表面材质比较容易受到腐蚀,那么工作人员应当通过表面处理技术使得化工设备的表面具有一定的性能,这样能够有效的提高化工设备的表面的性能,也能提高化工设备的使用率和使用寿命。

另外,涂层保护的方式能够将化工设备与外界进行有效的隔绝,提高了现代化工设备的抗腐蚀性。因此,在施工过程中, 一方面工作人员所用的涂层应当具有一定的抗腐蚀性和附着性。另一方面工作人员应当对化工设备所处的环境进行全面的考虑。这样能够有效的提高现代化工设备的抗腐蚀性,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和资金支出,为企业获取更多的利益。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现代化工业的发展,现代化工设备的腐蚀也受到了企业的管理者的广泛关注。目前,现代工业设备的腐蚀可以从腐蚀程度和腐蚀原理来进行划分。因此工业设备的腐蚀可以被分为局部和全面腐蚀、化学和电化学腐蚀。针对现代化工设备的腐蚀情况,管理人员应当严格控制现代化工设备的材料,加强对于设备的结构的合理设计。在实际的处理过程中,应当采用先进的表面处理技术。只要这样才能最大化的降低现代化工设备的腐蚀程度,提高设备的使用率。

摘要:现代化工设备的腐蚀问题一直受到企业管理人员的关注。对于化工设备的腐蚀的防护技术的研究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关注点。本文通过分析现代化工设备的腐蚀的情况来探究化工设备腐蚀的防护技术。

关键词:现代化工设备,腐蚀,问题,防护技术

参考文献

[1] 高连君,麻红格,甄建,张雅绮.石油化工设备腐蚀的防护与监测[J].石化技术,2015,(02).

[2] 苏玲雪.浅议现代化工设备的腐蚀问题及其防护技术[J].山东工业技术,2016,(08).

[3] 吴健忠.化工设备设计防腐相关问题探讨[J].科技风,2013,(04).

[4] 陈磊.浅谈化工设备的腐蚀与防护执行[J].化工管理,2014,(08).

科学技术的异化及其反思范文第5篇

采矿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具有比较大的危险性,主要原因是由于工程中具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和不安全因素,尤其是在井下施工作业时。在我国的采矿工程不断的实践中,采矿技术水平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而完善,并且在采矿施工中也陆续引进和发明了一些先进的施工技术,该施工技术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采矿工程的生产效率和安全性。但是在不断的实践和发展中,一些施工技术在应用中还存在着部分问题,也在施工过程中给相关的企业造成了经济的损失。

1.常用的采矿技术

(1)井下开采技术

在进行井下采矿工程的采矿作业的开展中,一般会有几种采矿技术比较常见,比如填充采矿和崩落采矿等。首先是填充采矿的施工过程,在进行填充采矿时,地下开采过程才是主要的技术要点集中部分。为了在采矿过程中降低地面坍塌的可能性,加大安全概率,施工人员可以在回采面推进时,在采空区利用填充材料来实现回填的操作,这种操作不仅增加了安全概率,同时也给后续的水下开采创造了有利条件[1]。并且在实际的采矿过程中,一般会采用的运输形式是矿车运输和风力搬运,而矿车运输是在煤矿开采时常用的运输方式。而崩落采矿施工技术主要是在矿床设计的条件比较复杂的情况下应用,在应用时,专业的技术人员在采矿过程中需要根据围岩的崩落情况,对低压管理进行完善。

(2)露天开采技术

露天开采在采矿工程中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开采施工技术,在进行施工时,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将矿物从地表中分离出来,根据其施工时所应用的动力不同,可以分为两种开采形式,分别是机械开采和水利开采的形式。在进行露天开采的施工过程中,主要施工流程是地面准备、矿床疏干、基建工程等环节。露天开采的开采方向是自上而下的,并且具有着比较浅的矿产埋深程度。所以在进行露天开采的后续作业开展时,主要是采用大型机械设备进行开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采矿工程的开采技术和运输效率。

(3)缓倾斜层开采技术

在我国的煤矿矿层中,大部分都是以缓倾斜层为主的,而缓倾斜层的角度一般存在于8°-25°之间的矿层之中。在我国采矿工程施工中对缓倾斜层的打造中,需要对煤层厚度进行划分,划分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划分后分为薄煤层、中厚煤层和厚煤层三种煤层厚度。当开始进行施工时,首先要做的是开采技术的选择,这就要求相关的技术人员在施工前需要全面考量煤层的厚度,根据厚度选择适合的开采技术。一般情况下,抛矿机最常应用的煤层厚度是薄煤层的开采,主要原因是由于抛矿机具有体积小的优势,并且功率相对来说比较大,所以在进行薄煤层的开采过程中安全性非常高,不会对周围地层产生影响和破坏。而一次开采技术主要应用的是在中厚煤层和厚煤层的开采中,这一开采技术的安全性非常高,更加适用于这两个煤层的开采作业,同时重视支架结构牢固性的建设,保证施工的安全性。

(4)采矿技术的特点

在进行地下开采时,有色金属是主要的开采对象,而填充开采技术和深矿井开采技术是在采矿的技术中比较常见并且广泛应用的开采技术。随着我国采矿工程的不断发展和研究,在采矿技术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也出现了很多采矿的技术种类,而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技术特点需要根据实际的采矿范围确定。施工模式会随着相关人员对采矿技术的选择而存在很大的差异。以实际施工举例,长臂开采技术在煤矿的开采中,适应的施工范围比较广泛,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缺点,那就是这种技术更加适合在煤矿开采中应用,不适合用于金属矿的开采,在开采金属矿时难以发挥其技术特点和优势,因此会对开采的质量和效率产生影响。但是在施工过程中,不管是处于什么施工环境或者是何种的采矿形式,都需要对采矿技术进行严格要求,必须在技术方面过关才可以采用到施工中[2]。同时由于采矿的过程难度比较高,同时风险也很大,如果施工人员在进行采矿时对技术应用出现失误,或者不达标,则会导致采矿事故的出现,严重威胁着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2.采矿工程施工安全内容

(1)健全安全管理体制

安全管理体制在企业中的存在是非常必要的,合理的安全管理体制可以对施工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约束,避免因为操作不当或者其他原因引起的安全事故。而在进行采矿作业的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也需要根据采矿施工作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健全的安全管理机制,并且要科学分配生产权责,明确工作人员在各个岗位上的工作责任和义务,进而将实际作业流程也明确出来,并且在实际的工程中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标准进行落实。只有制定了合理的安全管理体制,才可以在实际的工作中更好的保障工作人员的生产和安全,同时也保证了开采作业过程的井然有序,从而对施工质量进行保障。在进行员工的招揽时,需要提前对其做好有关采矿工程的专业培训之后,才可以上岗,在进行生产和开采过程都需要严格服从上级的安排,当管理人员在制定具体管理目标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在对实际的施工情况进行严格考察后将目标分配给不同的工作人员进行,全面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同时在进行采矿工程建设中,需要不断强化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不定期进行培训教育,以便给后期的采矿工作打下良好的安全基础。

(2)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安全生产规划

在采矿工程的采矿作业开始之前,首先需要对采矿地区的地理环境和生产要求进行勘查,然后根据勘查结果制定出有关该地区地质情况的分析和规划操作,同时对可能会发生的灾害类型和对应的防治措施进行分析和研究,避免施工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和灾害,并且对采空区进行重视,以免出现积水等问题,这也是防护效果凸显的基本。并且在施工过程中,要坚持科学生产,以此为方针,不仅要提升井下作业的安全性,同时也要提高其生产效率。不仅如此,相关部门应对之前的矿难事故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引发事故的安全隐患,明确这一因素带来的重大影响。要对以往狭窄的生产安全问题进行突破,提升采矿工程的安全性和生产性。并且相关部门要定时进行安全培训,对内部的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进行强化。主要的培训内容包括事故逃生方法和求生方发演练等,让工作人员可以在紧急的情况下更好的掌握逃生方法。

(3)加大安全职责认证

在进行井下作业的开展过程中,需要深入排查在环境中的安全隐患问题,可以采用专业的检测手段开展实时性检测管理,同时展示出安全责任认证目标。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保险的方式,保险是我国一项社会风险抵抗的重要机制,并且还具有着比较高的商业属性,降低工作人员对风险抵御的能力。所以相关企业需要为工作人员投保人身和事业等险种,将矿产行业和保险更好的结合在一起,让从事相关行业的危险系数比较高的工作人员可以无后顾之忧,在采矿作业中全身心投入进来,展示最好的施工安全效果。保险在采矿工程中的加入可以更加完善对采矿工程的安全职责认知,同时也会相应地优化工作流程。

(4)加强作业区的通风管理

在进行工程的采矿作业时,井下生产工作的开展安全问题是极为关键的。所以在进行采矿时,做好矿井通风工作就显得极为重要。在采矿过程中需要把通风系统保持在最良好的状态,才可以排除在井下可能会出现的安全隐患。并且,在进行科学矿井通风管理制度的构建过程中,需要对通风知识和内容进行普及,这一工作也是保证井下安全生产的重要因素。在实际的采矿过程中,通风制度的规定首先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对作业区进行考量,根据不同的作业区制定不同的通风制度,并且根据通风条件合理分配人员。其次在采矿作业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将采矿人员的安全利益放在首位,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安全问题。在实际工作当中,各个企业也可以积极引进安全技术内容和科技成果,降低安全事故的出现几率。

3.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采矿工程的采矿施工时,需要对安全管理工作进行重视,并且采矿工程的安全管理工作在执行时比较复杂,在进行安全管理工作时不可以走捷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金进行安全管理工作的实行,在施工过程中呈现更好的安全效果。并且不仅要提高采矿工程的安全管理水平,同时也要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准和综合素质进行加强。有关采矿工程的企业需要加强生产技术和设备的科技水平,积极引进设备和仪器。提高在采矿过程中的安全性,从而推动采矿工程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采矿行业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成果,其施工技术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但是很多采矿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施工的安全。本文介绍了采矿工程中的采矿技术,探讨了在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希望可以给相关人员带来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采矿工程,采矿技术,施工安全

参考文献

[1] 常小强.采矿工程的采矿技术与施工安全的研究与探讨[J].能源与节能,2016(09):169-170.

[2] 贾巍.探讨矿山采矿技术安全管理方式分析与研究[J].中国金属通报,2020(02):234-235.

[3] 芮劲草.采矿工程的采矿技术及其施工安全管理[J].世界有色金属,2020(01):108+110.

[4] 刘旭鹏.采矿工程的采矿技术及其施工安全管理分析[J].西部探矿工程,2019,31(05):185-186.

[5] 辛旭,侬澄,孙爽爽,谢金雨.采矿工程的采矿技术及其施工安全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9,16(30):38+40.

科学技术的异化及其反思范文第6篇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 而职业院校作为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 在教育教学方面更加注重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不断增进学生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了解和应用。本文将以机电一体化的研究为切入点, 深入探讨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实践过程当中的应用, 并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进行展望, 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

一、机电一体化概述

机电一体化是融合机械学以及电子学为一体的工学学科[1], 其最早由日本科学家于1971年在《机械设计》杂志上提出。机电一体化属于独立性、交叉性学科, 机电一体化学科教学涉及到电子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机械技术、控制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光学技术等, 学科涉猎广泛, 用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作为一门新兴学科,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伴随着机电技术的发展和产品的不断更新而产生的, 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并且在未来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机电一体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了产品和技术两个主要方面[2], 单纯就技术而言, 机电一体化技术将多种技术相结合, 使各类技术在功能方面通过融合趋向一致, 从而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提高产品质量。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状况及学科培养

(一) 发展现状

我国的机电一体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 相比较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较晚, 发展速度和水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鉴于此, 国家专门成立了机电研究小组, 虽说起步较晚, 但我国研究成果丰富, 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逐步应用到机械产业的生产中, 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节约了人力、物力。

(二) 学科人才培养

职业院校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极为重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建立在机械学以及电子学的基础上, 对于培养人才要求具备机电一体化产品应用能力, 具备机电一体化技术运用能力, 具备机电一体化产品以及技术的开发拓展能力。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 要求及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以及极强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一) 智能化控制技术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化控制领域的应用极为广泛, 智能控制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需求主要在于其对信息的智能处理、智能反馈以及智能决策。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智能控制领域的应用, 其主要特点在于相关智能控制技术与对应程序的有效对接, 从而展示出不同功能以及形式的智能化控制系统。

(二) 开放式控制系统

开放式控制系统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主要依赖于机电一体化技术标准化、模块化以及其可二次开发利用的特点[3]。相较于开放式控制系统, 传统控制系统为专用封闭性模型, 采用集中型控制手段。传统控制系统的运行依赖于大型计算机以及数据库支持, 管理手段落后, 无法适应现代飞速发展的市场经济需求。机电一体化技术支持下的开放式控制系统则将整体系统计算机规模小型化, 形成集成网络分散模型, 提升了系统的整体控制便捷性。

四、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一) 智能化

智能化是21世纪各行各业的发展趋向。对于机电一体化建设者, 人工智能同样是其追求的目标。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智能化发展已经逐渐走向成熟, 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重视。其中数控机床的生产以及机器人的应用就是机电一体化技术智能化发展的重要体现。智能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的智能化趋向可进一步提升企业生产的整体效率。

(二) 绿色环保化

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坚持性倡导的生存理念, 伴随经济水平的发展以及人们对于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加强, 绿色环保发展深入到各行各业生产应用中。机电一体化技术更是朝着绿色环保方向快速前进。机电一体化的绿色环保化发展趋势, 要求产品生产的低耗性以及环保性, 具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 模块化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模块化发展对产品进行了单独性模块划分, 其有利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适应性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模块化趋势, 使各个模块都能应用到机械设备中, 并辅助其完成特定的功能, 对于企业生产经济效益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四) 高性能化

伴随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其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要求不再局限于高速度以及高精度, 同时要求机电一体化生产具有高稳定性以及可靠性。各个方面的高性能化发展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必然发展趋势。

(五) 网络化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将各行各业带入信息化时代, 互联网网络化时代的到来, 为人们提供了高质量的生活品质。同时, 对于人们的生活以及生产需求亦是必不可少。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网络远程监控设备制作中的应用使其渗入到各大领域中, 机电一体化网络产品的生产应用具有极大的优势。网络化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

五、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人才的培养趋势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劳动职业学院机械行业人才教学培养的重要性、工具性学科, 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人才的培养, 应在基础知识学习基础上,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思路以及态度。广泛性进行综合训练, 扎实机电一体化应用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 为后续机电一体化生产应用奠定基础。

六、结语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是广泛的, 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有新的内容加入进来, 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与当前最新的理论、科技相结合, 以最前端的实践为基础, 让学生明白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科技发展、生产生活、产品制造等领域的发展情况, 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应用比较广泛的, 并且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 职业院校为培养技术型人才, 也在教育方面更加注重产学研, 以便促进学生对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理解, 也增加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以促进后续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趋势

参考文献

[1] 赵传生.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上的应用及其趋势展望[J].山东工业技术, 2018 (08) :79+31.

[2] 李成平.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在包装行业的应用[J].中国设备工程, 2018 (03) :195-196.

上一篇:校庆范文下一篇: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问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