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

2022-10-12

第一篇: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

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

践行科学发展观,我们必须全面认识科学发展观,正确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了解国家和明确个人在践行科学发展观中的任务,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在学习生活中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首先,我们要全面地认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基本要求是五个统筹,即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其次,我们更要了解其重大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新认识。新的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深化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

2、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发展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而是经济、社会和人的综合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提升。

3、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国家发展战略的新调整。最广泛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新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成因。

4、科学发展战略反映了我们党执政理念的新飞跃。

5、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再者,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我理解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的发展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建立科学的适合我国国情的人事制度,从秦汉的察举孝廉,魏晋人才分三六九等的荐举,到隋唐以后的科举取士,在到建国后的高考制度,我们应该思考我国人事制度发展到现在,现在的是最科学最合适的吗?我们应该怎样逐步去发展建立健全我们的人事制度。还有科学人才观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前提。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推动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努力开创新时期的用人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千秋大业,关键在人”、“历览古今兴衰事、成败得失在用人”,人才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单位要腾飞,都离不开人才工作的发展。以科学人才观的要求确立新的人才标准,就是要在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下,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身份,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

我们要知道党和政府要践行科学发展观必须做到一下几点: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坚持城乡协调发展。要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

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4、坚持区域协调发展。

5、坚持可持续发展。

6、坚持改革开放。

实践科学发展观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

1、宣传资源、环境国情。我国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后备耕地资源少。矿产资源总量大、人均少、禀赋差。这种人多地少,资源紧缺的严峻形势,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重视。提高全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2、节约水、电。坚持循环用水,推广使用节能水具、灯具,消灭常流水、常明灯,自觉控制空调使用时间和温度。

3、身体力行节约粮食,反对大吃大喝。

4、以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为荣,克服讲排场追求奢华的作风。

5、因地制宜,修旧利废,不用或少用一次性生活用品,尽可能进行物资的重复、循环利用

6、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积极参加植树栽花种草等美化环境活动;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严格垃圾分类投放。

我们当代大学生践行科学发展观,必须时刻谨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用科学发展观的先进理论武装自己,一切行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南。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志存高远立志图强,科学规划大学时间,合理安排日程,努力学习好学校安排课程。在课余时间里,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主动参加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竞赛,勇于实践,敢于实践,在实践中获得进步。要坚持在深化学习、提高思想认识上下功夫,要认认真真的学,原原本本的学,弄懂弄通,不片面理解,避免那种满足于一知半解、浅尝辄止的态度,克服不深入思考,敷衍了事的做法,反复学习,深刻理解,多动脑,联系实际学,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全面准确地领会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使思想受到新的教育,认识有新的提高,从而提高工作水平,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有所建树。

07计商A2班王存昕

2008.12

第二篇:申论-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

践行科学发展观,关键要实现“五个转变”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继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实现‚五个转变‛:

一是由‚以物为本‛发展向‚以人为本‛发展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大都强调以物为本,造成了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脱节,导致民生欠账较多。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的提出,明确了人与物的关系,解决了发展的重大理论是非问题。以人为本的发展,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就是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是要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民生问题上;就是要以无数个具有平等权利的个体人为本的发展。‚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是当代最为科学、最为文明、最有利于社会安定的发展理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党的宗旨与群众路线在当代中国的真正体现和集中表达。

二是由‚单一经济‛ 发展向‚四位一体‛发展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往往注重单一的经济发展,用物的增长、GDP的增长来衡量发展,同时又把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陷入了唯GDP至上的误区。在这样的发展观念之下,尽管发展速度上去了,经济增长了,物质财富增加了,但政治、文化及社会建设发展却并未同步协调推进。有的地方生态环境恶化,有的地方文化软实力下降,特别是人们的生活水平没有得到相应提高,有的地方资本所得挤占劳动所得,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事情时有发生,这都是单一发展模式生成的后遗症。而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强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全面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广大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三是由‚比例失当‛ 发展向‚协调和谐‛发展转变。传统的发展观,源于计划经济的惯性思维,往往是长官意志至上,容易脱离实际,忽视整个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致出现‚头重脚轻‛、‚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等顾此失彼、比例失调的状况。诸如只重效率而忽视社会公平,只重城市发展而忽略乡村建设,只重财富创造而忽略财富共享等现象。有的部门和地区领导把‚发展是硬道理‛简单地理解为‚增长是硬道理‛,依旧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视为‚以发展速度为中心‛,导致‚欲速则不达‛、‚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的状况。而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兼顾,辩证思维,重点突破,优化组合,科学配臵,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在‚五个统筹中‛突出重点,把‚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给‚舰队‛中行驶最慢的船只加油,这样就犹如抓住了‚牛鼻子‛,掌握了改革发展的关键环节。

四是由‚只顾眼前‛发展向‚持久永续‛发展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往往只顾眼前,忽视长远,甚至寅吃卯粮,以牺牲环境、牺牲人的健康、牺牲有限的资源为代价谋求所谓发展,可谓得不偿失。长期以来,我们着眼于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另一方面,也应清醒地看到,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比较粗放,传统的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等‚三高一低‛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而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立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转变,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经济社会一代一代永续发展。

五是由‚按部就班‛ 发展向‚又好又快‛ 发展转变。传统的发展观,往往习惯于按本本办事,循规蹈矩,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求稳怕乱,不敢越雷池半步,缺乏敢试敢闯的精神,从而使发展徘徊不前。而科学发展观注重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常规,创新体制机制,‚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自主创新,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实践证明,‚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事业。‛

第三篇:大学生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12

第一大题

大学生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

大学生没有一个适当的思想指导我们的行动,大学生不明确自己行为的指针何在,而科学发展观正确的指导了我们。我们当代大学生只有自觉树立并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其武装自己的头脑,妥善处理自身成长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全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实际行动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才能为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蓄力量。

第一,将发展作为提高自身素质的第一要务,强化意识,深化观念。

大学是我们人身道路上新的一站,要始终铭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真理,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不断提高自己的个人修养,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大学里首先要给自己,老师,同学一个明确的定位,制定自己切合实际的短期和长期规划并执行下去。大学里学习始终是不能忽视的重中之重,所以,在执行规划的过程中要把主要的经历放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上面,不仅仅是自己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社会所需的其他知识,这样才能适应社会挑剔的眼光。当困难或者挫折来临的时候,我们不能退缩,也不能自怨自艾,作茧自缚以至于不能自拔,更不能回避矛盾和问题而自暴自弃,冷静沉着的思考时的事情得以圆满解决,这个过程本身就是自身能力提升,自身素质得以发展的过程。需要强调的是,自身的发展不能只为了提高一项能力和素质而片面发展,不能只顾眼前不顾长远而狭隘发展,不能脱离社会和他人而孤立发展。

第二, 坚持‚以人为本‛不动摇。关爱自己,关心他人。 关爱自己是第一位的,在大学生活中。我们首先要学会善待自己,爱护自己,爱护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要向国内某知名大学的口号一样‚每天锻炼一小时,幸福工作五十年,健康生活一辈子‛,锻炼好自己的身体以增强体质,力求为自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身心保障。其次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培养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取向,良好的心态,以适应快速多变的社会进程。

关爱自己不是以自我为中心,他是关心他人善待他人的前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多为他人着想,学会理解和宽容,尊重对方的生活方式,人格和思想。不要把自身的发展建立在损害别人的基础之上。以人为本的自身成长应该是在有利于自身的同时也能为他人的成长发展提供机会,带来幸福,带来共赢。再也不要发生类似‚小月月‛的事件,感叹人性的冷漠,看着一个脆弱的生命就那样凋零。 第三,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更好,更快发展。

首先,大学里面除了书本上的知识外,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例如为人处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要树立的各种各种社会需要的意识,诸如,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我们要以兴趣为前导,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与校内外健康文明的文化娱乐活动,适当承担校内外相应工作职责,尝试社会兼职,不断扩大自己的交往面和实践领域,在已涉足领域要争取有新突破,未涉足领域要大胆尝试,在学习和实践中学会加强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其次,协调发展。大学的发展是各方面的综合发展,也是协调发展的过程。身心协调毋庸臵疑,人际关系协调至关重要,个人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是社会所需,把自身的发展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追求个人发展同为推动社会进步有机结合,做到坚定理想,直面事实,志存高远,充分利用社会进步带来的大好机遇发展自己,也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才智。

最后,可持续发展。大学生要遵循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树立勤俭节约意识,艰苦奋斗意识,以实际行动响应党和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号召。但是最重要,也是急需加强的便是学习意识,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当中,新知识层出不穷,一刻不学习便意味着被社会抛在身后,所以,当代大学生必须要有长远的眼光,看到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终身学习,真正做到‚与时代同行‛。 总之科学发展观对大学生来说不是大而空的理论成果,而是指导我们学习,生活的实实在在的有效准则。只有每个人对科学发展观作出正确的理解,付诸实践,才能够真正达到强我中华少年的目的。

大学生是成长的群体,发展的群体,正处于人生发展的机遇期。认真学习,正确认识,深入领会科学发展观,对于正在成长,发展的我们来说十分重要。科学发展观中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同样是指导我们学习成长的有力武器,因而科学发展观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大题 大学生就业问题 一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2

第三大题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二篇 当代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创新人才的竞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人才的民族,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江泽民同志在为美国《科学》杂志撰写的社论中指出,中国将致力于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提高全社会创新意识和国家创新能力,这是中国实现跨世纪发展的必由之路。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和摇篮,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必须全方位更新观念,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

转变教育观念,着力培养创新型教师

传统的教育模式,把传授知识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和复制,而不是激发创造潜能,于是对于受教育者来说,擅长的只是知识的模仿、继承,而不是应变能力和创新。在今天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这种教育方式很难适应。因此,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站在迎接新世纪知识经济的高度,培养高层次的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

由于知识和技术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更新的周期又在不断缩短,因此,除了学校教育之外,人们的学习将越来越多地渗透到个人的工作和社会活动之中,从而使学习贯穿于整个人生过程和整个社会活动,即‚生活即学习‛。

学会学习是个体获得自由发展的手段,大学教育应更加重视奠定人的终身学习所必须的知识和基础。许多大学生之所以创新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不强,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习方法不对头。学校必须引导学生改变被动的和‚单打一‛式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尤其是适应他们自身特点的自学方法及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学会用已知的知识获取未知的知识,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养成创新习惯。

课堂教学的主导是教师,他们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至关重要的。在现代化的课堂中,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科技创新活动的导演,学生要由被动的接受者转为学习的主体。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教师爱岗敬业,对本学科的前沿理论和与本专业相关的交叉学科的最新理论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并善于将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当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兴趣和性格的多样化,在此基础上,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营造民主、宽松的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对学生的评价要以促进和激励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为主导。因此,高等学校要全面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当务之急是要培养大批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来源于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仅仅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加强大学生基础教育的内涵更新和外延拓展及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非常重要。首先要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少而精‛的原则设臵必修课,以确保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通过‚显性教学‛(专门的课程)和‚隐性教学‛(通过教学内容改革使新的知识隐含在相关课程中)拓展基础知识并加强基本能力训练,促进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外语、计算机培养四年不断线,提高学生获得信息的手段,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世界各学科发展前沿,把握科技发展的趋势,掌握未来变化的规律。开设创造学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增加选修课比重,允许学生跨校、跨系、跨学科选修课程,使学生依托一个专业,又着眼于综合性较强的跨学科训练,即在接受较系统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需要自由选择课程。这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为在某个专业深造做好准备,同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特殊兴趣,能学有所长,以提高创新的积极性。

要加强实践环节,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实现从科学知识型向科学知识实用技能型转化。学校应与产业联合,建立大学生长久教学实践基地,进一步培养、锻炼、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改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要创新,就必须有浓厚的创新意识。传统的教学方式,习惯于传递现成知识,注重聚合性思维和形象性思维培养。在知识经济社会,把知识转化成为能力是教学的中心环节,要把高等教育立足点转移到教会学生学习上来,即从以教为本转变为以学为本。把过去以‚授技‛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启发受教育者对知识主动追求上来。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使其思维活跃、敏捷,善于动脑筋,能够解决各种问题。在教学方式上,根据可接受原则,选择适合大学生的教材,着重培养学生获取、运用、创造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应该发掘每一个学生智力资源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发挥,还有赖于课程的改革。高等学校要根据创新人才的需要和学生创新思维与技能提高的需求,开设一系列专门课程。无论是创造技法、智力与创新能力的训练,还是科学研究方法论,都会对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

重视教学管理思想革新,营造创新教育环境

大学阶段,青年学生成长具有自觉性,教育者在考虑培养目标时,不能单纯把受教育者简单地视为‚教育对象‛,而应当把受教育者当作发展主体。思考教育工作应该从单纯的教育、管理向引导、咨询、服务转变,从垂直、直线的管理体制向复杂的网络化方向发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精心设计,着力构建一种适合大学生成才的校园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积极性、主动性,勇于开拓。要针对学生的求新、求异心理,发展每一个学生的特长。通过组织分级教学和开展各种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归属感,并有利于发挥个体优势,在整体环境熏陶下,让个性健康发展,使学生在活动中长见识、增才干,培养创新精神。统筹规划,发挥两个课堂的作用。学校要在改革课程体系和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课外活动,并将其纳入学校素质教育的大系统之中。(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卓越人才

第四大题

十七大我国的文化战略

我国将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为国家战略http:// 2009年09月28日03:14 人民网-人民日报

据新华社北京9月27日电 27日,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就《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请介绍一下《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制定的背景和过程。

答:党的十七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出发,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我们研究编制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进一步加快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发展。

今年年初,由中宣部牵头成立的调研组,研究起草了《规划(初稿)》。7月22日,《规划(送审稿)》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近日以国务院文件正式下发执行。

问:国家此时出台《规划》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答: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国家已经把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为一项国家战略。

首先,出台《规划》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当前,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要求我们加快推动改革和发展。

第二,出台《规划》是适应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目前,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在我国初步形成,但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要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关键就是要科学规划,增强产业发展的科学性。

第三,出台《规划》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需要。去年以来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冲击,文化产业的特性决定了文化领域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宏观上是危中有机。出台《规划》将会极大地拉动相关产业发展,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做出贡献。

问:《规划》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确定了怎样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答:《规划》确定振兴文化产业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和当前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加快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切实维护我国文化安全,推动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将文化产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关于基本原则,《规划》提出五个坚持:一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二是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提升文化创新能力;三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积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四是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五是坚持内外并举,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规划》明确:到2011年末,文化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有较大提升,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具体讲就是实现五个‚进一步‛,即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完善;文化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文化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现代文化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进一步扩大。

问:根据目前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规划》提出了哪些有针对性的举措?

答:《规划》从八个方面,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着力做好的工作:一是加快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文化产业。二是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以文化企业为主体,加快推进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项目。三是推动跨地区、跨行业联合或重组,促进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着力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提高产业集中度。四是加快建设一批产业示范基地,发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群。五是不断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新变化和审美新需求,创新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扩大文化消费。六是发展文艺演出院线,推进有线电视网络、电影院线、数字电影院线和出版物发行的跨地区整合,繁荣城乡文化市场。七是积极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手机广播电视等新兴文化业态,运用现代科技抢占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八是落实鼓励文化产品与服务出口的政策,办好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等重点会展,扩大对外文化贸易。

问:为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规划》制定了怎样的政策措施和保障条件?

答:《规划》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政策措施和四个方面的保障条件。在政策措施方面:一是落实国家关于非公有资本、外资进入文化产业的有关规定,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途径,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参与国有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二是加大政府投入,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补充资本金等方式,支持各项重点任务的实施,大幅增加中央财政‚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文化体制改革专项资金规模;三是落实支持文化产业各项优惠政策,加大税收扶持力度;四是加大金融支持,支持文化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做大做强,鼓励发行企业债券;五是设立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由中央财政注资引导,吸收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大型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认购,推动资源重组和结构调整。

在保障条件方面: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规划》明确了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职责;二是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重塑市场主体,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三是要培养人才,继续抓好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着力加强领军人物和各类专门人才的培养;四是要加强立法工作,完善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问:《规划》的落实如何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结合起来?

答:第一,要以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为重点,打造新型文化市场主体。要加快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使更多有条件的文化单位走向市场,形成一批真正有实力、有活力的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

第二,要以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为重点,提高资源配臵效率。要按照‚做优做强一批、整合重组一批、停办退出一批‛的思路,积极推动文化资源向优势企业适度集中,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第四, 要以政府职能转变为重点,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要积极推进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把工作重心转到为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环境、提供政策指导和服务上来。

中国需要战略文化

2中华民族正在经历一场伟大的历史复兴,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快速而深刻的变化,也无一例外地感受到了这个快步前行的巨人给世界带来的震动。中华民族的复兴注定不可能是一个静悄悄的事件,它注定要成为全球瞩目的大事。对此,国际社会对中国将带给世界的影响有种种猜测是很正常的,中国国内的民众也容易对自身的未来有种种不确定感。在这样一个历史时刻,中国将何去何从,的确是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人们对此的关注不仅仅局限于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而同样关注于经济实力背后的文化。因为文化会决定经济实力如何使用、经济增长后劲是否充沛,以及我们将成为一个怎样的社会。

不久前,由求是杂志社主办的《红旗文稿》半月刊在2010年第

15、

16、17期上,连续三期刊登了署名‚云杉‛的文章,《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这一连载文章从文化的角度,对中国社会的文化现状做了总结,也对中国未来的文化建设和发展做了系统的阐述,全文约2万字,我基本认可该文的内容。在此,针对文中提到的几个方面,阐述一些本人的理解。

首先,《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一文对于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意义有较为准确的认识。文章提到:‚过去,我们对文化作用的认识,也往往局限于把文化作为一种手段、作为一种支撑来强调。现在看来,文化作为历史文明的积淀,作为社会发展方向的引领,解决的是人类‘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正是在这样一种对文化意义的正确认识下,在面对‚从哪里来‛的时候,作者指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至今依然是我们最为重要的文化来源之一。此外,无数先辈在反抗帝国主义压迫的艰难岁月里形成的红色文化也是我们今天国家主权独立、人民当家作主的历史根源。打一个简单的比方,在城市景观中,有人在树上缠绕很多小灯泡,挂上很多装饰,这的确算一种文化。但是,那棵树所生长的土地以及土地中的养分,是更加重要的文化。我们不能因为泥土、水分太普通而忽视它的文化价值,没有这些司空见惯的文化基础,那些装饰和灯泡只能挂在一颗假树上,那是没有生命的文化。

其次,文化既是土壤,也是果实,它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在这样一种观念下,作者在面对‚到哪里去‛的问题时,也就有了更加清晰的判断。别人的果实更适合别人的环境,简单移植未必能有同样的收获。春秋战国时期的晏子曾经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水果如此,文化也同样如此。因此,作者在文章中指出,中国社会‚长期居于正统地位的是儒家文化‛,近代以来西方国家‚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始终占据主导‛,这就是文化土壤的不同。暂且抛开这两种文化土壤的优劣比较,就现实来说,中国传统的文化土壤里,更适合生长‚和谐社会‛的果实。而在西方社会,以美国来说,作者指出:‚美国就始终把反映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文化作为根本内容,以此来打造‘美国梦’、强化‘美国精神’。‛即便我们不去批评美国垄断资本所造就的文化,我们也有充分的理由怀疑,在美国看起来似乎不错的垄断资本文化,不加鉴别地照搬到中国,能否结出同样的果实?或者只能如晏子所言:‚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结出一堆歪瓜裂枣。

中国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使得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未来产生了种种猜测。从文化的角度,我们很能理解西方世界这一不安猜测的原因。西方文化是一个富于侵略性的文化,西方大航海时代500年以来,西方文化在全世界的扩张,无一不伴随着武力征服和侵略。当我们今天也开始、或某些人强烈主张全盘照搬西方文化的时候,西方从自己的历史经验出发,很容易就产生重大的疑问:难道未来中国强大了,也要像西方一样,在全世界实行武力征服和侵略?当我们在文化上全盘接受西方文化时,不管我们如何强调‚和平崛起‛、‚韬光养晦‛,我们都无法消除西方的这一怀疑。中国只有明确树立不同于西方惯于侵略的‚和平竞争文化‛,才能让西方国家的无端猜测、指责显露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狭隘。

再次,如果基于上述对文化的认识,有人提出应该改变我们的文化,将我们的文化土壤变得同他人一样,以便结出同他人一样的果实,这种观念也要不得。作者指出,当今某些人为了尽快达成这一洗心革面的目标,便大力否定中国传统,作者认为,‚那种数典忘祖、蔑视传统、一味丑化民族文化的做法,是十分有害的。‛‚随心所欲地戏说历史、消解红色经典,对英雄人物、历史人物进行颠覆性评价。这是对历史的歪曲,也是对文化的亵渎。‛对此,我表示高度的赞赏。悠久历史文化的形成,某种程度上有它的自然原因,就好比森林、草原、沙漠、海岛,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彻底改变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既然在漫长的历史中曾经结出全人类最优秀的文化成果,我们就应该承认,它不是瀚海沙漠,不是文化生命的恶劣环境,而是特别适合诞生优秀成果的文化沃土。对于现实来说,当我们不能把自己搬离这片大地,栽种到其他土地,我们的选择就只能是珍惜自己生长的土地,爱惜自己的家园。然后,用我们的努力,根据现实条件,将自己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所以作者指出,我们需要‚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如果我们不爱自己生长的土地,我们怎么可能用心将它建设好?

第四,作者同样指出,尊重自己的传统,并不等于排外。中国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历史上就是具有极大包容力的。但我们同样应该看到,‚开放包容不是盲目崇外,学习借鉴也不是照抄照搬‛。《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一文的作者,在这个问题上正确地描述了一种辩证关系,这一认识也是当今世界被广泛接受的‚多元化‛思潮。我认为,要真正落实‚多元化‛,首先必须破除文化领域的‚美国中心观‛,即一切以美国为标准;其次要破除‚西方中心论‛,即只有西方文化才代表先进和文明。由此,作者明确提出,我们需要‚文化自信‛。我认为,只有建立在充分的文化自信基础上,我们才能正确地对待自身传统的优劣,也才能客观地看待其他文化的长短,才能将坚持优秀传统与开放包容协调地结合起来,造就我们新的、有生命力的文化。‚文化自信‛不等于‚文化自大‛,没有‚文化自信‛就没有正确的开放和包容。没有‚文化自信‛的开放和包容,几乎等于‚文化自杀‛。只有建立充分的‚文化自信‛,我们才能在建设新家园的过程中,培养我们正确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不管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还是‚文化自强‛,都离不开知识分子的作用。作者在文章中指出,要‚进一步完善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他们自觉自愿地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贡献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把知识分子团结在党的周围‛。对于这一观点我要做一个补充。这一观念的来源在于过去的一种政治主张,即政权以工农兵为主体,因此,知识分子成为一个不同于工农兵的特殊群体,所以才需要‚团结‛它。我想指出的是,这一观念更深的源头来自西方社会的历史。在西方历史中,知识长期都是被垄断的,所以才会造成知识分子群体与民众之间泾渭分明的划分。而在中国历史上,由于纸张、印刷、学校教育等基础条件的发达,中国很早就不存在知识垄断的现象。因此,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知识分子本来就广泛地来自于工农兵大众,同时,又能回到民众之间。所以,对于当今中国现实来说,我们更需要的应该不是‚团结‛作为特殊群体的知识分子,而是社会管理者本身的知识分子化。我们国家对于干部素质所提出的‚知识化‛的要求,实际上就是这一体现。这一问题涉及到对‚知识分子‛定义的理解。以知识为生的人,并非都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真正含义是指那些在本知识专业外,同时深切关怀国家、社会乃至世界上一切有关公共利益事物的人,而且,这种关怀必须是超越个人及小集团利益之上的。‚团结‛一说容易模糊‚以知识为生‛和‚知识分子‛的关系。当范仲淹‚先忧后乐‛观念在今天依然对社会管理者具有重要意义的时候,实际上就是要求社会管理者本身成为真正的知识分子。换句话说,为了实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团结‛外部的知识分子的确需要,但同时还需要大量培养自身的知识分子。

第六,重视文化、发展文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领域,就是教育。署名‚云杉‛的这篇文章只是很简单地提到了‚教育人民‛,而没有展开讨论,这多少是一个遗憾。文化的教育作用不仅仅体现在大众传播领域,还非常集中地体现于学校教育,甚至是学校课本的每一篇文章、每一个教师的讲解。《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一文对于这个问题没有展开讨论,我想可能是因为作者本职工作的原因,对此也无可厚非。然而,学校教育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的确是非常重要的。此外,作者在文中指出,要‚自觉地承担起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责任‛,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作者认为,‚科技、市场如同鸟之双翼,借助它们的力量,文化就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对这一观点,我觉得也有必要做一点补充。市场化对于文化的确很重要,然而,要广泛传播真正属于人民大众的文化,我们必须警惕垄断资本对于文化和媒体的操纵。一般来说,垄断资本操纵文化有三种主要的方式,一是将文化机构私有化,使得文化机构更倾向于传播有利于垄断资本的文化观念;二是用广告投入来影响文化传播的内容和范围;三是在教育领域培养符合垄断资本利益的文化代言人。前面提到,作者在这篇文章非常敏锐地指出:‚美国就始终把反映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文化作为根本内容,以此来打造‘美国梦’、强化‘美国精神’。‛我在这里想补充的是,美国实现这一文化目标所采用的手段,基本上就是用垄断资本来操纵文化机构和文化市场。因此,在我们需要繁荣文化市场的时候,有必要对此保持相应的警觉。

总体而言,我对《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一文表示赞赏。如果国家的文化政策能够切实按照这个方面去努力,以此构建中国文化发展的长期性国家战略,我相信,不久的将来,中国的文化事业会有一个良好的局面。作者指出,‚推进文化建设,既要有紧迫感,也要看到长期性,有足够的耐心和坚持,做到重在建设、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决不能心浮气躁、急功近利,更不能用暴风骤雨、搞运动的方式来进行‛。这一认识是恰如其分的。对此我还想说,当今天我们能在一个高度上认识到这一问题,实际上就是‚万里长征走出了第一步‛。古人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一文就是一个正确的起步。虽然不一定能很快收获,但是,这个方向性的起步,值得全社会的期待。 三.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及对策

------------------

【日期:2009年2月26日

阅读:703】打印本页

学校不仅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还是传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阵地。校园文化是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建设高格调、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对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吸收世界文明成果,培育高素质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具有重大影响。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当走在社会的前面,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和分析

校园文化依托并通过学校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各种文化现象,它的职能就是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气氛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心理因素、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与现实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但是,在操作校园文化建设时,人们又往往忽视了校园文化的价值意义,总是从实用的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理解和实施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文化偏离其价值意义。目前,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地表现在过分注重功利主义的目的,而忽视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大多数学生发展成长的主题意义。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只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它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外在标志,其核心内涵是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因素。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目的应该是使它成为承担精神文化的载体,建设物质文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但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却背离了这一宗旨,有的学校甚至把校园文化建设和意义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一味强调发展娱乐文化,评价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就时,对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津津乐道。离开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单纯的物质文化建设就失去了文化建设的意义。具体地说,各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离现代教育对学校的要求还有不少距离,教育的功利色彩较浓,无视学生主体发展的应试教育仍很有市场,初中变相分快慢班的做法屡禁不绝,艺术教育、劳技教育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显得相当薄弱,这些无不昭示着观念文化的滞后。

(二)校园文化中的的传统色彩浓重而现代意识淡薄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遗产,理当发扬广大。但也无需讳言,传统文化中的与现代教育思想相抵触的有碍于现代意识确立的那部分内容也往往被我们所继承,而成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份,如古人对教师地位作用的界定,常被学校用来开展尊师教育的依据,‚天地君亲师‛的至高地位,‚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师生关系,使教师拥有先天的权威,不利于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建立。韩愈关于教师作用的界定,突出了教师在知识传承方面的作用,而无助于教育创新与创新教育。传统的学习观强调勤与苦,那种悬梁刺股式的刻苦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诚所谓‚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不少学校把勤奋刻苦作为校训,告诫学生:勤奋再勤奋,刻苦再刻苦,掠夺式的智力开发就是在这样的一种历史文化背景下得以持续并使之具备了合理性。

教育要面向未来,首先要具有现代意识,表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就要着力体现时代精神,扬弃那些不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传统文化,吸纳补充先进文化的营养,构建校园新文化体系,用全新的文化培育一代新人,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

(三)校园文化建设中封闭状态明显而开放性不足

学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总是按照传统的思维,尽最大可能构筑起封闭的校园文化体系,以抵御社会文化中的消极的有害的东西渗入,使青少年能在一个相对洁静的安全的学校环境中茁壮成长。校园文化的这种自我封闭状态,显然不符合开放性的现代教育要求,长久的封闭只能培养出社会适应不良的温室花朵,封闭的校园文化与博大丰富多元多彩的社会文化相比尽管具有相对的高雅性,但其单薄刻板的一面也不容忽视,师生接触的文化越是单

一、刻板、枯燥就越缺乏抵御诱惑的能力,学校只有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社会环境,构建起开放性的校园文化体系,通过校内外的互动,使学生经受各种锻炼,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鉴别、选择、批判、抵制能力,不断提高文化品位,才有可能使学生免受社会不良文化的侵蚀和毒害,在复杂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环境塑造人,环境改变人。对可塑性极大、正处在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阶段的青少年学生来说,优秀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他们健康成长,成才的沃土和摇篮。正因为如此,我们各级各类学校都应高度重视高品位校园文化的建设,以高品位校园文化建设来带动教育现代化,从而为培养更多更优秀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为社会、经济、文明的不断繁荣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1、要充分发挥校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校长是学校的领导和核心,是学校教育的组织者和决策者。校长的教育观念、价值取向,往往决定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学校的物质文化的创造,教育制度的形成以及学校精神的培育。许多校长多年来十分注重对学校优良传统的弘扬,注重校风、学风建设与和谐优美环境的营造,注重超前办学理念的构建和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创新,自觉实践校园文化建设,为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建设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在当前社会大气候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影响下,校园文化正朝着政治化、正规化、多样化、群体化、艺术化发展,将校园文化研究的侧重从高等学校转移到中小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这是一个超前的战略问题。因此,每一个中小学校长要努力树立起建设校园文化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教育设施、促使学校达到净化、绿化、美化的同时,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更大的热情、更多的精力注重学生情感的熏陶,性格的培养,意志的磨炼,帮助每一个学生确立高尚的人生理想,健康的人生哲学,乐观的人生态度,从而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整体观念,开拓精神,具有合作能力,竞争意识和负责精神的优秀人才。

2、要充分发挥学校师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校园文化是师生员工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的一种精神氛围与物质环境,每个师生员工都生活在其中,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这种精神氛围和物质环境的建造与变革,又自觉不自觉地接受这一文化氛围的陶冶、引导和塑造。为此,要充分发挥他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共青团、少先队的建设,充分发挥先进学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组织各类学生社团,通过举办学术讲座、辩论赛、征文赛、学生科学报告会、科技节、艺术节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努力营造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健康向上的校园主流文化。再者,要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形成高尚的师德、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民主创新的教育风格,从而对学生的精神面貌、知识水平、心理素质等产生深远的影响。

3、要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近几年来,我国的校园文化建设虽然已经取得显著成绩,但与高品位校园文化的现实发展相比,尚缺乏科学、系统、综合的理论实践研究,尚未形成具有较高理论价值的经验性物质来指导实践。今后,我们一定要加强这方面工作,积极开展大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宏观理论,小到本校在营造实践中形成的微观理论的研究。不仅要研究校园文化建设与校园物质文化、组织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也要研究校园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人类文明进步之间的关系,更需要研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塑造作用,从而更有效地发挥校园文化的示范、导向、凝聚、选择和辐射功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校园文化的思想性、知识性、科学性、创造性和社会性价值。

更重要的是要在加强同国外学校教育交流的同时,积极开展东西方文化的比较性研究,努力寻找东西方文化的结合点。美国之所以被称为‚世界文化熔炉‛,便是由于其在文化积淀和吸收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的缘故。为此,我们要大胆地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文化观念,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和办学理念,努力汇集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又融合中外校园与社会丰富多彩的文化精华。在此基础上,内化、提炼成自己特定的文化内容,形成富有个性的文化系统,并且不断调整、充实、丰富和发展,才能真正使我们的教育走向世界、走向未来、走向现代化。

第四篇: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

09社外法学一班

6009206061

李禹震

当代大学生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

摘要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关键词

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 发展 统筹兼顾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剖析当代世界与中国的发展态势、全面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依据。只有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来看问题,才能充分认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坚持以人为本

唯物史观认为,人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作为社会的、现实的人,既是唯物史观主张的价值主体,也是唯物史观考察的科学客体,“以人为本”是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时,就是从“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出发,发现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所以人类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按照他们的科学构想,未来的新社会将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综上所述,可见唯物史观就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以人为本乃是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

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来衡量,不难发现过去某些地方和某些领域出现的若干偏颇:重经济增长,轻社会进步;重发展速度,轻生态效益;重物质成果,轻人本价值,等等。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坚决纠正这类偏差,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我们在考察和处理发展问题时,不仅要重视经济增长,也要重视社会进步和生态发展;不仅要重视物质文明建设,也要重视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仅要重视发展速度,也要重视社会公平和人的发展。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实际利益,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丰硕成果。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而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结晶,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我们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澄清在发展问题上的一些模糊认识。

1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

09社外法学一班

6009206061

李禹震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文明决定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同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也具有制约和反作用。根据这一理论,我们既要看到经济增长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也要看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坚持统筹兼顾的方针,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理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自然辩证法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人类物质生产活动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进行的,是人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的过程。因此,人类必须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否则将遭到自然界的报复。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在开发自然资源、进行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当代大学生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

1. 在知识结构上,我们应该学有所专,识有所长,但知识的广博更不可忽视,特别是人文知识不可忽视。我们不应该局限于自己的所学专业,而忽略其他相关知识的接触。对于理工科同学来说,必要的大学人文素养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更是我们立足社会,传承知识的必备素养,我们的传统文化对我们自身修养的提升至关重要。而要真正做到知识结构合理,博专相兼,就要求我们个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综合发展。 2. 在学习途径上,我们更应该用科学发展的理念来安排我们的学习,而不是沿用传统的死学死背,也不应以应试为目的去安排学习,更不应该把课堂学习当作大学个人发展的全部。始终坚持“严谨 勤奋 求实 创新”的校训和“百折不挠 刚毅厚重 勇承重载”的精神品格,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忠实实践。专业知识的学习不仅仅要重视课堂环节,更要扩展到平时的实践活动中,要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充分利用学校素质拓展项目的平台,锻炼自己,把专业应用于实践,从实践中巩固专业,并不断提高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奉献奋斗、团结协作精神,明辨是非的水平。 3. 在人格培养上,社会的进步对我们青年的要求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广博精专的专业知识,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健康矫捷的身体素质,健全良好的心理素质,更要有健全完美的人格。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全面协调的发展,这些方面都是我们应该完善的。要做一名人格健全的大学生,就要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能够客观地认识自己,乐观地接受自己,勇敢地超越自己;也能够从容地应对周围发生的变化,尊重他人,宽容他人。当然少不了的是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生活热情,能够感染他人,给别人带来欢笑和前进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对生活充满着探索的激情,乐于创新,乐于感悟,发现生命的意义,选择有意义的生活,实现自我的价值,为他人奉献自己的一片爱心。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毕业生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更要利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就业。认清当前形势,准确定位自己,运用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分析问题,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面对就业,要敢于面对,敢于接受,敢于创新。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而不是自视清高,怨天尤人,甚至自暴自弃,做出过激行为。

大学生首先要通过认真、深入的学习,全面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让科学发展观入耳、入脑、入心,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用先进的思想武器武装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理论修养。大学生必须懂得科学发展观的涵义: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大学生还要懂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 2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

09社外法学一班

6009206061

李禹震

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只有真正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涵义和要求,真正树立了科学发展观,才能自觉地去实践科学发展观。

作为一名青年大学生,必须要结合自我的生活实际,从现实的日常生活中去落实科学发展观。只有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我们的自身发展联系起来,才能更容易地理解和把握党的政策、方针、路线,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从而能够做到“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第五篇:践行科学发展观

 践行科学发展观,争做优秀大学生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主要内容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那么作为当代大学生如何正确的践行科学发展观,争做优秀大学生了?我认为我们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必须在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的基础上,认真加以贯彻落实。作为学生我们现在还不能正式的参与国家得的一些重大建设,但是我们至少能在思想上加强自己: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这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需要长期保持较快的速度,并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这样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我们是祖国未来的主人,只有现在学好技能知识,将来才能在国家的建设上奉献出自己的力量.才能让我们党保持他的先进性。

(2)、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展,努力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祖国需要什么样的建设者,我们就做什么样的人,学什么样的东西。争取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名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

3、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寒暑假 放假到西部执教,带去现在社会上的先进知识全民素质的提高而努力,这不也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吗?

(4)、坚持可持续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生态环境保护乃当今世界的第一大口号,当然作为大学生我们更是责无旁贷,贴上一些小标语,开展一些小讲座,时时不忘告诫身边之人要保护环境,一传十,十传百,最后全民一起保护环境,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不是也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吗?

(5)、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中有不少党员,如何提高自身素质,起到模范带头头作用,如何帮助他人共同进步,这也是我们党在普通群众中所应该起到的作用,所以作为党员同志的你做到了吗?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初步具备优秀大学生的潜质了. . 第二: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重在实践、贵在落实。要使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成为党领导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成为人民群众不断得到更多实惠、享受更多发展成果的过程。也更是我们现在应该学习的过程。

(1)、实践精神首先就是我们急需且必须学习的东西,从学前班到今天步入大学,说实话与国外的同等学历学生相比我们实践的时间少太多太多,当然有弊便有利,我们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相比而言要牢固得多,因此如何挖掘出自身的宝藏也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实践便是最好的方法,有句话叫做吃什么补什么,那我们来个缺什么补什么不也是一种好办法吗?所以啊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重在实践,纸上谈兵毫无用处。

(2)、 学习不只是停留在空泛的理论形式上,而是通过政治理论学习,紧密地联系学习实际,用理论指导实践。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习和生活,科学规划、精心组织,把科学发展观的

要求落实实践方面的各项工作。统筹兼顾,把实际工作和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确保学习实践和各项工作“两不误、两促进”。学生干部们?是不是也能从这个方面去找到解决你工作和学习相冲突的办法了?

通过学习,我深刻地感受到: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着力用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学习和学生工作,对于我们的人生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因此我们一定要正确的践行科学发展观,争做优秀大学生,更要正确的践行科学发展观为社会为国家建设奉献出自己最大的力量

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提出的一种新型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当前,全国各个领域、各个群体正以科学务实的态度树立和落实这一发展的新型理念、新型思路,大学校园——作为培育国家和民族精英的摇篮也以讲座、研讨会、论坛等形式及丰富的实践活动宣传和实践行着科学发展观。然而,在全国上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乐章中,也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有的大学生认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已无关,科学发展观对当代大学生没有任何意义”。对此,笔者不敢苟同,这一方面反映了有的当代大学生对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丰富内涵理解的片面性,另一方面反映了个别当代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的偏差。

通过较为系统的学习,我认为科学发展观之于当代大学生的意义有二点:一是科学发展观是作为我党在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总结过去20多年的教训和经验提出来的,是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事关国家兴衰,作为民族和社会的中坚——当代大

学生理应掌握这一理念,把自身的和谐健康发展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的结合起来;二是科学发展观中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同样是指导我们学习成长的有力武器,可以使我们全面的审视自己,弥补缺陷,克服弱点,发扬优点,把自己塑造成为:“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过硬的社会竞争力以及国际竞争力、个性与人格得到健全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我觉得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能够提高我们大学生的觉悟,指导我们大学生进行自身建设。

第一,科学发展关可以指导当代大学生做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辩证的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是对立统一的发展观,这就要求我们把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统一起来,把个人的发展置于国家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在个人发展的同时,强调对国家和社会的奉献。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以本,我们重视每个公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时也强调每一个人的发展是其他人发展的前提,因此要做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世纪伟人邓小平同志一生奋斗,全身心的投入到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与现代化建设事业,他的一句深情名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道出了有志于国家强盛人民幸福人士的心声。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代大学生要克服极端的个人主义,更多地为他人着想,满怀激情地投入学习中去,投入到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在奉献社会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

第二,科学发展观可以指导当代大学生做一个知识结构完善的人.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全面、协调的发展自己,要求我们有一个完善的知识结构。完善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我们全面的提高自身的素质,有利于全面的发展我们的综合能力. 目前,存在的重理轻文、重技术轻人文的偏向亟需纠正。其他学科学的再好,没有世界观和人文素养还是不够的。由此观之,当代大学生应该在掌握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广泛的涉猎其他学科,以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做一个全面协调发展的人。

第三,科学发展观可以指导当代大学生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求当代大学生取得学业的成功,而且要求其人格健全,做一个身心都健康的人。人格健全就是指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当代大学生要以高度的自觉自律精神培养自己的集体主义感、敬业奉献和诚实信用品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摈弃自我中心、功利主义、虚伪欺诈、懒散依赖等不良人格品质;并且用自己优良的人格品质感染他人,教育他人,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做到言行一致,意志坚定。遇到挫折不气馁,愈挫愈奋;成功时不骄傲,谦虚谨慎;别人有困难时,乐于帮扶;遵规守约,积极向上。讲求合作团结,不断超越自我,实现同学间竞争求胜求发展的“双赢”。

通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于当代大学生自身成长,可以有效的实现做学问与做人、理论

思想与社会实践、宽广知识和较强能力、技术素养与人文素养、健康身体与心理等有机结合,实现自身和谐健康的成长,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成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成为知行统

一、脚踏实地的人。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提出的一种新型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当前,全国各个领域、各个群体正以科学务实的态度树立和落实这一发展的新型理念、新型思路,大学校园——作为培育国家和民族精英的摇篮也以讲座、研讨会、论坛等形式及丰富的实践活动宣传和实践行着科学发展观。然而,在全国上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乐章中,也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有的大学生认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已无关,科学发展观对当代大学生没有任何意义”。对此,笔者不敢苟同,这一方面反映了有的当代大学生对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丰富内涵理解的片面性,另一方面反映了个别当代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的偏差。 ,  ,通过较为系统的学习,我认为科学发展观之于当代大学生的意义有二点:一是科学发展观是作为我党在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总结过去20多年的教训和经验提出来的,是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事关国家兴衰,作为民族和社会的中坚——当代大学生理应掌握这一理念,把自身的和谐健康发展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的结合起来;二是科学发展观中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同样是指导我们学习成长的有力武器,可以使我们全面的审视自己,弥补缺陷,克服弱点,发扬优点,把自己塑造成为:“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过硬的社会竞争力以及国际竞争力、个性与人格得到健全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  ,,我觉得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能够提高我们大学生的觉悟,指导我们大学生进行自身建设。 ,, 第一,科学发展关可以指导当代大学生做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辩证的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是对立统一的发展观,这就要求我们把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统一起来,把个人的发展置于国家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在个人发展的同时,强调对国家和社会的奉献。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以本,我们重视每个公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时也强调每一个人的发展是其他人发展的前提,因此要做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世纪伟人邓小平同志一生奋斗,全身心的投入到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与现代化建设事业,他的一句深情名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道出了有志于国家强盛人民幸福人士的心声。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代大学生要克服极端的个人主义,更多地为他人着想,满怀激情地投入学习中去,投入到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在奉献社会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 ,,第二,科学发展观可以指导当代大学生做一个知识结构完善的人.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全面、协调的发展自己,要求我们有一个完善的知识结构。完善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我们全面的提高自身的素质,有利于全面的发展我们的综合能力. 目前,存在的重理轻文、重技术轻人文的偏向亟需纠正。其他学科学的再好,没有世界观和人文素养还是不够的。由此观之,当代大学生应该在掌握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广泛的涉猎其他学科,以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做一个全面协调发展的人。 ,,第三,科学发展观可以指导当代大学生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求当代大学生取得学业的成功,而且要求其人格健全,做一个身心都健康的人。人格健全就是指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当代大学生要以高度的自觉自律精神培养自己的集体主义感、敬业奉献和诚实信用品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摈弃自我中心、功利主义、虚伪欺诈、懒散依赖等不良人格品质;并且用自己优良的人格品质感染他人,教育他人,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做到言行一致,意志坚定。遇到挫折不气馁,愈挫愈奋;成功时不骄傲,谦虚谨慎;别人有困难时,乐于帮扶;遵规守约,积极向上。讲求合作团结,不断超越自我,实现同学间竞争求胜求发展的“双赢”。 ,,通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于当代大学生自身成长,可以有效的实现做学问与做人、理论思想与社会实践、宽广知识和较强能力、技术素养与人文素养、健康身体与心理等

有机结合,实现自身和谐健康的成长,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成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成为知行统

一、脚踏实地的人。,,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提出的一种新型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当前,全国各个领域、各个群体正以科学务实的态度树立和落实这一发展的新型理念、新型思路,大学校园——作为培育国家和民族精英的摇篮也以讲座、研讨会、论坛等形式及丰富的实践活动宣传和实践行着科学发展观。然而,在全国上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乐章中,也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有的大学生认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已无关,科学发展观对当代大学生没有任何意义”。对此,笔者不敢苟同,这一方面反映了有的当代大学生对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丰富内涵理解的片面性,另一方面反映了个别当代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的偏差。 ,,通过较为系统的学习,我认为科学发展观之于当代大学生的意义有二点:一是科学发展观是作为我党在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总结过去20多年的教训和经验提出来的,是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事关国家兴衰,作为民族和社会的中坚——当代大学生理应掌握这一理念,把自身的和谐健康发展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的结合起来;二是科学发展观中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同样是指导我们学习成长的有力武器,可以使我们全面的审视自己,弥补缺陷,克服弱点,发扬优点,把自己塑造成为:“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过硬的社会竞争力以及国际竞争力、个性与人格得到健全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我觉得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能够提高我们大学生的觉悟,指导我们大学生进行自身建设。 ,,第一,科学发展关可以指导当代大学生做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辩证的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是对立统一的发展观,这就要求我们把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统一起来,把个人的发展置于国家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在个人发展的同时,强调对国家和社会的奉献。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以本,我们重视每个公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时也强调每一个人的发展是其他人发展的前提,因此要做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世纪伟人邓小平同志一生奋斗,全身心的投入到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与现代化建设事业,他的一句深情名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道出了有志于国家强盛人民幸福人士的心声。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代大学生要克服极端的个人主义,更多地为他人着想,满怀激情地投入学习中去,投入到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在奉献社会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 ,,第二,科学发展观可以指导当代大学生做一个知识结构完善的人.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全面、协调的发展自己,要求我们有一个完善的知识结构。完善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我们全面的提高自身的素质,有利于全面的发展我们的综合能力. 目前,存在的重理轻文、重技术轻人文的偏向亟需纠正。其他学科学的再好,没有世界观和人文素养还是不够的。由此观之,当代大学生应该在掌握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广泛的涉猎其他学科,以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做一个全面协调发展的人。 ,, 第三,科学发展观可以指导当代大学生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求当代大学生取得学业的成功,而且要求其人格健全,做一个身心都健康的人。人格健全就是指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当代大学生要以高度的自觉自律精神培养自己的集体主义感、敬业奉献和诚实信用品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摈弃自我中心、功利主义、虚伪欺诈、懒散依赖等不良人格品质;并且用自己优良的人格品质感染他人,教育他人,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做到言行一致,意志坚定。遇到挫折不气馁,愈挫愈奋;成功时不骄傲,谦虚谨慎;别人有困难时,乐于帮扶;遵规守约,积极向上。讲求合作团结,不断超越自我,实现同学间竞争求胜求发展的“双赢”。 ,,通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于当代大学生自身成长,可以有效的实现做学问与做人、理论思想与社会实践、宽广知识和较强能力、技术素养与人文素养、健康身体与心理等有机结合,实现自身和谐健康的成长,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成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成为知行统

一、脚踏实地的人。,,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

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提出的一种新型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当前,全国各个领域、各个群体正以科学务实的态度树立和落实这一发展的新型理念、新型思路,大学校园——作为培育国家和民族精英的摇篮也以讲座、研讨会、论坛等形式及丰富的实践活动宣传和实践行着科学发展观。然而,在全国上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乐章中,也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有的大学生认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已无关,科学发展观对当代大学生没有任何意义”。对此,笔者不敢苟同,这一方面反映了有的当代大学生对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丰富内涵理解的片面性,另一方面反映了个别当代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的偏差。 ,,通过较为系统的学习,我认为科学发展观之于当代大学生的意义有二点:一是科学发展观是作为我党在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总结过去20多年的教训和经验提出来的,是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事关国家兴衰,作为民族和社会的中坚——当代大学生理应掌握这一理念,把自身的和谐健康发展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的结合起来;二是科学发展观中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同样是指导我们学习成长的有力武器,可以使我们全面的审视自己,弥补缺陷,克服弱点,发扬优点,把自己塑造成为:“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过硬的社会竞争力以及国际竞争力、个性与人格得到健全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我觉得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能够提高我们大学生的觉悟,指导我们大学生进行自身建设。 ,,第一,科学发展关可以指导当代大学生做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辩证的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是对立统一的发展观,这就要求我们把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统一起来,把个人的发展置于国家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在个人发展的同时,强调对国家和社会的奉献。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以本,我们重视每个公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时也强调每一个人的发展是其他人发展的前提,因此要做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世纪伟人邓小平同志一生奋斗,全身心的投入到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与现代化建设事业,他的一句深情名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道出了有志于国家强盛人民幸福人士的心声。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代大学生要克服极端的个人主义,更多地为他人着想,满怀激情地投入学习中去,投入到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在奉献社会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 ,,第二,科学发展观可以指导当代大学生做一个知识结构完善的人.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全面、协调的发展自己,要求我们有一个完善的知识结构。完善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我们全面的提高自身的素质,有利于全面的发展我们的综合能力. 目前,存在的重理轻文、重技术轻人文的偏向亟需纠正。其他学科学的再好,没有世界观和人文素养还是不够的。由此观之,当代大学生应该在掌握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广泛的涉猎其他学科,以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做一个全面协调发展的人。 ,,第三,科学发展观可以指导当代大学生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求当代大学生取得学业的成功,而且要求其人格健全,做一个身心都健康的人。人格健全就是指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当代大学生要以高度的自觉自律精神培养自己的集体主义感、敬业奉献和诚实信用品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摈弃自我中心、功利主义、虚伪欺诈、懒散依赖等不良人格品质;并且用自己优良的人格品质感染他人,教育他人,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做到言行一致,意志坚定。遇到挫折不气馁,愈挫愈奋;成功时不骄傲,谦虚谨慎;别人有困难时,乐于帮扶;遵规守约,积极向上。讲求合作团结,不断超越自我,实现同学间竞争求胜求发展的“双赢”。 ,,通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于当代大学生自身成长,可以有效的实现做学问与做人、理论思想与社会实践、宽广知识和较强能力、技术素养与人文素养、健康身体与心理等有机结合,实现自身和谐健康的成长,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成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成为知行统

一、脚踏实地的人。,,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提出的一种新型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当前,全国各个领域、各个群体正以科学务实的态度树立和落实这一发展的新型理念、新型思路,

大学校园——作为培育国家和民族精英的摇篮也以讲座、研讨会、论坛等形式及丰富的实践活动宣传和实践行着科学发展观。然而,在全国上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乐章中,也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有的大学生认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已无关,科学发展观对当代大学生没有任何意义”。对此,笔者不敢苟同,这一方面反映了有的当代大学生对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丰富内涵理解的片面性,另一方面反映了个别当代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的偏差。 ,,通过较为系统的学习,我认为科学发展观之于当代大学生的意义有二点:一是科学发展观是作为我党在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总结过去20多年的教训和经验提出来的,是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事关国家兴衰,作为民族和社会的中坚——当代大学生理应掌握这一理念,把自身的和谐健康发展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的结合起来;二是科学发展观中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同样是指导我们学习成长的有力武器,可以使我们全面的审视自己,弥补缺陷,克服弱点,发扬优点,把自己塑造成为:“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过硬的社会竞争力以及国际竞争力、个性与人格得到健全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我觉得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能够提高我们大学生的觉悟,指导我们大学生进行自身建设。 ,,第一,科学发展关可以指导当代大学生做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辩证的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是对立统一的发展观,这就要求我们把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统一起来,把个人的发展置于国家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在个人发展的同时,强调对国家和社会的奉献。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以本,我们重视每个公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时也强调每一个人的发展是其他人发展的前提,因此要做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世纪伟人邓小平同志一生奋斗,全身心的投入到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与现代化建设事业,他的一句深情名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道出了有志于国家强盛人民幸福人士的心声。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代大学生要克服极端的个人主义,更多地为他人着想,满怀激情地投入学习中去,投入到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在奉献社会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 ,,第二,科学发展观可以指导当代大学生做一个知识结构完善的人.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全面、协调的发展自己,要求我们有一个完善的知识结构。完善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我们全面的提高自身的素质,有利于全面的发展我们的综合能力. 目前,存在的重理轻文、重技术轻人文的偏向亟需纠正。其他学科学的再好,没有世界观和人文素养还是不够的。由此观之,当代大学生应该在掌握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广泛的涉猎其他学科,以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做一个全面协调发展的人。 ,,第三,科学发展观可以指导当代大学生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求当代大学生取得学业的成功,而且要求其人格健全,做一个身心都健康的人。人格健全就是指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当代大学生要以高度的自觉自律精神培养自己的集体主义感、敬业奉献和诚实信用品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摈弃自我中心、功利主义、虚伪欺诈、懒散依赖等不良人格品质;并且用自己优良的人格品质感染他人,教育他人,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做到言行一致,意志坚定。遇到挫折不气馁,愈挫愈奋;成功时不骄傲,谦虚谨慎;别人有困难时,乐于帮扶;遵规守约,积极向上。讲求合作团结,不断超越自我,实现同学间竞争求胜求发展的“双赢”。 ,,通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于当代大学生自身成长,可以有效的实现做学问与做人、理论思想与社会实践、宽广知识和较强能力、技术素养与人文素养、健康身体与心理等有机结合,实现自身和谐健康的成长,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成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成为知行统

一、脚踏实地的人。,,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提出的一种新型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当前,全国各个领域、各个群体正以科学务实的态度树立和落实这一发展的新型理念、新型思路,大学校园——作为培育国家和民族精英的摇篮也以讲座、研讨会、论坛等形式及丰富的实践活动宣传和实践行着科学发展观。然而,在全国上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乐章中,也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有的大学生认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已无关,科学发展观对当代大学生没

有任何意义”。对此,笔者不敢苟同,这一方面反映了有的当代大学生对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丰富内涵理解的片面性,另一方面反映了个别当代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的偏差。 ,,通过较为系统的学习,我认为科学发展观之于当代大学生的意义有二点:一是科学发展观是作为我党在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总结过去20多年的教训和经验提出来的,是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事关国家兴衰,作为民族和社会的中坚——当代大学生理应掌握这一理念,把自身的和谐健康发展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的结合起来;二是科学发展观中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同样是指导我们学习成长的有力武器,可以使我们全面的审视自己,弥补缺陷,克服弱点,发扬优点,把自己塑造成为:“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过硬的社会竞争力以及国际竞争力、个性与人格得到健全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我觉得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能够提高我们大学生的觉悟,指导我们大学生进行自身建设。 ,,第一,科学发展关可以指导当代大学生做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辩证的发展观是全面的

大学生是成长的群体、发展的群体,正处于人生发展的机遇期。认真学习、正确认识、深入领会科学发展观,对于正在成长、发展中的青年人来说很有意义、十分重要。科学发展观中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同样是指导我们学习成长的有力武器,因而科学发展观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可以指导当代大学生做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为本,既重视每个公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时也强调每一个人的发展是其他人发展的前提,体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要求我们把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统一起来,把个人的发展置于国家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在个人发展的同时,强调对国家和社会的奉献。社会责任感有其丰富的内涵。它要求人有崇高的理想,健全的人格;要求人勤奋学习,敬业奉献;要求人公正诚信,团结友善,关心集体,艰苦奋斗。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激发社会责任感、用崇高信念、远大理想,培养社会责任感、用集体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树立社会责任感。

二、科学发展观可以指导当代大学生做一个知识结构完善的人

科学思想体系的构建需要树立全面、协调发展的观念,要多读书、多学习、多思考,通过完善知识体系来填充和支撑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所谓知识结构完善,就是既有精深的专门知识,又有广博的知识面。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全面、协调发展自己,要求我们有一个完善的知识结构。大学生建立知识结构,一定要防止知识面过窄的单打一偏向。当然,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因而大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要学会规划自己的学习计划。大学阶段是人生航程的重要港湾,是学习的黄金时间关键在于你自己。大学是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自由期”,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要以高度的自觉自律精神全面、协调的发展自己,

完善综合素质,完善知识结构。目前,我国大学生还存在着重理轻文、重技术轻人文的偏向观念,因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得不到提高和完善。这种偏向亟需纠正。没有全面发展自己,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人文精神,你都是一个不适应和谐社会发展的人。由此可见,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在掌握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广泛的涉猎其他学科,以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做一个全面协调发展、与社会同步的人。完善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我们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有利于全面地发展我们的综合能力。要不断使自己的思想体系的结构科学化、合理化,屏弃不良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争取在思想上力求先进。

三、科学发展观可以指导当代大学生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应该是自由和全面的,应该是身心与品德等得到全面的均衡发展。虽然每一个人都需要经历从低级到高级的若干发展阶段,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具有不同层次和水平的素质。在任何一个发展阶段上,人都应该是完整而均衡地发展,否则就是畸形的。而畸形的人格,于个人、于社会均有百害而无一益。因此,当代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必须是全面发展的人格。”(李鸿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2版修订本)[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5.68.)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工作,既是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人格健全是指一种各方面都处于优化状态下的理想化的人格。众所周知人格的发展以遗传为基础,后天的环境因素却是影响人格健康发展的关键,因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作为影响人格的发展重要因素,在促进学生人格特点方面的形成与发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教育应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人格现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塑造健康人格。当代大学生要以高度的自觉自律精神培养自己的集体主义感、敬业奉献和诚实信用品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摈弃自我中心。要正确的认识自我明确人格塑造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一个人的人格往往也只有在与人交往中才能体现出来。在与人交往众要摒弃功利主义、虚伪欺诈、懒散依赖等不良人格品质;并且用自己优良的人格品质感染他人,教育他人,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做到言行一致,意志坚定。关心他人的需要、给人真诚的赞美。

通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当代大学生可以有效实现做学问与做人、理论与实践、知识和能力、技术素养与人文素养、健康身体与心理等有机结合,实现自身和谐健康的成长。

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要树立科学发展观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是艰巨的,是继往开来的。季羡林先生曾说这是一种“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先启后的责任感”。党课的第一天就说过了“一家不扫何以扫天下”,根据校园生活,我们来谈谈大学生应如何践行科学发展观。

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来看,我们可以知道这一理论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那么什么叫“以人为本”呢?简单的从物质层面来说,就是以“人”的生存、需求、发展的可持续为本。然而,还有从精神层面的科学发展观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知道,汉语的发展是由简到繁的一个过程,训诂学上有一条叫“声近意通”的理论,就是声音相近的字,它们的意义也是可以相疏通的。那么我们不妨可以把“人”和“仁”联系在一起。“仁”可以理解为两个“人”并排在一起,即可以理解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在先秦的时代,中国的先圣孔子就已经提出了“仁者,爱人。”、“巧言令色,鲜人矣”等论说,大体是把“仁”认为是一种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的方法的哲学,抑或是一种做人的准则。在精神层面的“以人为本”是一种充满温馨积极的人文关怀的“以仁为本”。

联系我们的校园生活,我们的社会内部正缺少着这样一种温馨积极的人文关怀。如今,中小学生自杀自残的事件屡屡发生、大学生沉溺网络游戏、非主流、哈韩、哈日方兴未艾。这样的现状不由得让我们反省我们的社会缘何让这些祖国的花朵如此绝望?为何有才能的青年人还没有踏上社会就已经失去了和整个世界竞争的能力?爱国的尊严感和自豪感又去了哪里?我们未来发展的路又将去向何方?这一切的问题都不由让我联系到了中国在快速发展经济和科技的同时忽视了精神世界的人文关怀,脱离了与经济建设相适应的正确价值观的建设。试想,如果一个人他的理想是积极向上的,他的价值观是正确的,他对祖国是热爱和尊敬的,那么他在现实的建设中怎么可能落于人之后,又怎么可能自私而腐败的呢?他一定是与人相处融洽,处处想人之所想。曾子所谓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一个大学生,一个热血青年在面对这样的现状是所应该肩负起的责任吧!中国的未来在于我们的手中,从自己做起,推己及人,让社会主义多一点人文的关怀,让我们的经济建设多几分诗情画意,让祖国的花朵绽放他们应有的笑容。

大学生是成长的群体、发展的群体,正处于人生发展的机遇期。认真学习、正确认识、深入领会科学发展观,对于正在成长、发展中的青年人来说很有意义、十分重要。科学发展观中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同样是指导我们学习成长的有力武器,因而科学发展观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可以指导当代大学生做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为本,既重视每个公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时也强调每一个人的发展是其他人发展的前提,体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要求我们把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统一起来,把个人的发展置于国家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在个人发展的同时,强调对国家和社会的奉献。社会责任感有其丰富的内涵。它要求人有崇高的理想,健全的人格;要求人勤奋学习,敬业奉献;要求人公正诚信,团结友善,关心集体,艰苦奋斗。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激发社会责任感、用崇高信念、远大理想,培养社会责任感、用

集体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实践中树立社会责任感。

二、科学发展观可以指导当代大学生做一个知识结构完善的人

科学思想体系的构建需要树立全面、协调发展的观念,要多读书、多学习、多思考,通过完善知识体系来填充和支撑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所谓知识结构完善,就是既有精深的专门知识,又有广博的知识面。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全面、协调发展自己,要求我们有一个完善的知识结构。大学生建立知识结构,一定要防止知识面过窄的单打一偏向。当然,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因而大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要学会规划自己的学习计划。大学阶段是人生航程的重要港湾,是学习的黄金时间关键在于你自己。大学是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自由期”,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要以高度的自觉自律精神全面、协调的发展自己,完善综合素质,完善知识结构。目前,我国大学生还存在着重理轻文、重技术轻人文的偏向观念,因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得不到提高和完善。这种偏向亟需纠正。没有全面发展自己,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的人文精神,你都是一个不适应和谐社会发展的人。由此可见,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在掌握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广泛的涉猎其他学科,以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做一个全面协调发展、与社会同步的人。完善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我们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有利于全面地发展我们的综合能力。要不断使自己的思想体系的结构科学化、合理化,屏弃不良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争取在思想上力求先进。

三、科学发展观可以指导当代大学生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应该是自由和全面的,应该是身心与品德等得到全面的均衡发展。虽然每一个人都需要经历从低级到高级的若干发展阶段,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具有不同层次和水平的素质。在任何一个发展阶段上,人都应该是完整而均衡地发展,否则就是畸形的。而畸形的人格,于个人、于社会均有百害而无一益。因此,当代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必须是全面发展的人格。”(李鸿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2版修订本)[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5.68.)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工作,既是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人格健全是指一种各方面都处于优化状态下的理想化的人格。众所周知人格的发展以遗传为基础,后天的环境因素却是影响人格健康发展的关键,因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作为影响人格的发展重要因素,在促进学生人格特点方面的形成与发展起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教育应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人格现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塑造健康人格。当代大学生要以高度的自觉自律精神培养自己的集体主义感、敬业奉献和诚实信用品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摈弃自我中心。要正确的认识自我明确人格塑造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一个人的人格往往也只有在与人交往中才能体现出来。在与人交往众要摒弃功利主义、虚伪欺诈、懒散依赖等不良人格品质;并且用自己优良的人格品质感染他人,教育他人,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做到言行一致,意志坚定。关心他人的需要、给人真诚的赞

美。

通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当代大学生可以有效实现做学问与做人、理论与实践、知识和能力、技术素养与人文素养、健康身体与心理等有机结合,实现自身和谐健康的成长。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深远意义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深入理解我们党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增强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体现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反映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是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对于巩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形势,解决前进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推向前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于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建设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的高度。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是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突出了发展这个主题。抓好发展这个“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一方面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另一方面要坚持发展要有新的思路。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要根据时代的变化,根据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更新发展的观念,丰富发展的内容,加深对发展规律的认识,要用新的观念,新的体制,新的办法,促进我国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要优化经济结构,改善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发展水平,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在积极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快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先进文化的发展。这样才能体现和保持我们党先进性的必然要求。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把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的归宿,实现最广大人民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利益。这样才能体现我们作为执政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

二、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但是这仍然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全国人均的GDP在2003年刚刚达到1000美元,中国在总体上仍然是一个低收入的国家。按照国家统计局1992年制定的到2000年的16项小康指标的目标值,到上世纪末还有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等项指标未能达到;而且分区域看,到2000年,这16项指标,东部基本实现,中部实现了78%,而西部只实现56%。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还存在着比较大的收入差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康、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

实。要全面实现这个目标,不仅要促进物质财富的增长,实现经济增长翻两番的目标,而且要在经济不断增长的基础上协调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国民教育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全面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充分发挥人的聪明才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现在,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明显增强,逐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一些不协调的发展,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基本具备,我们有能力动员更多的资源,投向低收入的群体,投向农村和农业,投向落后的地区,投向社会事业,投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关键是要求我们各级党政干部树立和落实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样我们才能从主观和客观条件两个方面,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创造必备的条件。

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是解决现实矛盾问题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有成绩,目前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了1万亿美元,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是不论是按照世界通行的英格尔斯10项标准,还是与发达国家比较,中国发展的差距都还十分巨大,特别是城乡发展不协调、区域发展不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协调的矛盾还较为突出。从1979年到2002年,中国的国民总收入增加了7.5倍,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9.3%。但是,在经济繁荣的同时,收入差距也在迅速扩大,基尼系数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0.25上升到目前的045左右。而且这种不平等反映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阶层之间。

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的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它是我们党对长期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是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作为教育工作者,要用科学的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的全局。无论是从优化育人环境,还是从自我完善的要求,都要准确地把握科学的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并予以贯彻落实。那么,教师如何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呢?我认为应该从一下几方面做起:

一是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要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教师要培养的是人材,而不是造就产品。产品一旦加工完成,它就不会改变;要说变,那就是磨损、消耗和毁灭。而我们造就的人材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他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所以,教师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想,让他们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在实践中不断的充实和完善自己。我们不应该只为了今天的所谓的质量而肆意地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把学生仅有的微薄智力全部挖掘出来,让”黔驴技穷”。就像没有计划的乱开采矿产资源一样,用干吃尽,总有一天会枯竭的。我们要学会开发和合理地利用学生的智力,让他们的智力在学习和活动中得到长足发展,而且为将来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必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是高智能的复合型人材。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得

到协调发展,而不能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教师把落实新课程标准挂在嘴边,而不落实在行动上,这样,有碍学生的全面发展。其实,学生的各项技能是能够互补的,我们在发展学生德育、体育、美育的同时也在发展着学生的智育。但是,如果我们只注重学生的智育,而忽视其他各育,这样是对学生身心的严重摧残,同样阻碍着学生智育的发展。我们的学生就会在教师的”读书啊!读书”声中变得麻木、愚昧了。这样,他们只能成为书的奴隶,而不能成为书的主人,就不会把书本上的知识应用到未来的实践中。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书都得越多越反动越迂腐”,这就是为什么在学校读书时的尖子生,走出社会反而能力往往不如当时的后进生的根本原因了。教师要把课堂变成学生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乐园,要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健康地发展。

三是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我们在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和培养学生的个性能力的发展,我们不能抹杀学生的个性,而把学生培养成千人一面的羔羊。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个性鲜明,具有独立人格的合格人材。要保护和发展学生鲜明的个性,尊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特点及教育的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的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个性。

四是落实科学的发展观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是科学的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我国改革与发展的核心思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所在,也是教育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

1、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探索新课程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2、要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大力整治校园周边环境,还学生一方净土,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3、要搞好校园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优化育人结构,陶冶学生情操。

4、要建立师生平等的民主关系,让学生能和教师进行平等对话,平等交流,使学生在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发展自己。

5、要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合理利用现有的教育媒体,让学生开阔眼界,扩大视野,丰富知识。

6、教师要确立服务意识,树立服务育人,服务管理的思想,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五是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教师要注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进取的拼搏精神,乐观向上的处世哲学,开朗大方的个性,宽广坦荡的胸怀,不畏艰难的韧性和耐力。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珍爱生命的情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要以身作则,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教育学生,使学生气质优雅,性格开朗,胸襟开阔,精神饱满,人格健全,身心健康,成为的新时代新型的合格人材。

总之,作为教师要站在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高度,自觉地按照科学的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总结经验教训,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思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我们的首要任务,为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与人材保证。只有我们用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和统领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才会取得优异的成绩,我们的学生才会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材。教师用实际行动落实

科学的发展观,这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物价局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我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迫切需要,对我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科学发展三年规划”,把我区建设成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和中国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文。作为一名入党多年的老党员,我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对如何运用科学发展指导工作实践进行了认真的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正确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

科学发展观通常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1)以人为本的发展观;(2)全面发展观;(3)协调发展观;(4)可持续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如何理解这一内涵?

(一)科学发展是一种理论信仰。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创业难,守业更难;发展难,科学发展更难。当前,我国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只有坚持科学发展,才能解决我们前进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认识的深度、思想的高度,决定实践的力度。没有对科学发展观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的准确把握,没有对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精神实质的深刻认识,没有对科学发展观重大意义、根本要求的透彻领悟,就不可能有对科学发展观的坚定信仰,就不可能有忠实执行科学发展观的自觉行动。

(二)科学发展是一种执政理念。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略,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重要保障。科学发展观阐明我们党执政的核心理念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保障人民权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

共享,这是领导干部忠实践行科学发展观应有的价值取向。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能够推动科学发展的事情就全力以赴地去做,不符合的就毫不迟疑地改正,真正使促进发展的各项工作都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的检验。

(三)科学发展是一种能力要求。科学发展观,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实践创新的伟大成果,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内涵丰富,思想深刻。作为科学发展的引领者、正确思路的决策者、实践行为的示范者,领导干部要真正担当起领导科学发展的责任,就必须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进一步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做好商品价格管理工作

自治区发改委确定物价部门学习运用科学发展观主题“稳物价、强监管、重民生、促发展”,作为商品价格的管理部门和具体执行者,我认为应该科学的运用价格政策和价格杠杆,为我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不能就价格论价格。出台价格政策,一方面要考虑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另一方面要注意保持社会的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在兼顾国家和企业利益的同时,更要关注民生价格问题,要充分考虑老百姓,特别是低收群体的承受能力。在具体工作中,应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依法治价,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我们必须增强法制意识,严格按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定和调整价格政策,坚决查处价格违法行为,整治乱涨价、乱收费的现象,创造良好的价格环境,保证我区实践科学发展观价格工作依法开展。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着力抓好价格管理的重点工作。

1、电价政策方面。针对广西水电这一清洁、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占较大比重的有利条件,要通过丰枯电价和峰谷电价政策,尽可能地使用水电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要认真贯彻火电企业脱硫电价的政策,减少二氧化硫排放,尽可能减少我区的环境污染;要认真贯彻国家的差别电价政策,把投入产业比不高低效能高污染企业通过价格杠杆予以淘汰。

2、水价政策方面。逐步提高水价和水资源费,节约用好水资源,全面开征污水处理费,明确各地污水处理费的征收不再召开价格听证会,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鼓励污水处理率高的市县将污水处理费标准提前调整到位;对自备水源的单位全面强制征收污水处理费。进一步完善农业用水的价格机制和政策,促进农业的健康发展。

3、糖料蔗价格政策方面。继续改革完善蔗糖价格挂钩联动、二次结算政策,调整联动系数、首付价水平、以及优良品种加价水平,促进广西蔗糖有效控制面积、集约化生产,保证制糖产业健康发展,继续保持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政府增税“三赢”局面。 1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提出的一种新型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当前,全国各个领域、各个群体正以科学务实的态度树立和落实这一发展的新型理念、新型思路,大学校园——作为培育国家和民族精英的摇篮也以讲座、研讨会、论坛等形式及丰富的实践活动宣传和实践行着科学发展观。然而,在全国上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大乐章中,也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有的大学生认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已无关,科学发展观对当代大学生没有任何意义”。对此,本人不敢苟同,这一方面反映了有的当代大学生对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丰富内涵理解的片面性,另一方面反映了个别当代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的偏差。

通过较为系统的学习,我认为科学发展观之于当代大学生的意义有二点:一是科学发展观是作为我党在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总结过去20多年的教训和经验提出来的,是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事关国家兴衰,作为民族和社会的中坚——当代大学生理应掌握这一理念,把自身的和谐健康发展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的结合起来;二是科学发展观中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同样是指导我们学习成长的有力武器,可以使我们全面的审视自己,弥补缺陷,克服弱点,发扬优点,把自己塑造成为:“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过硬的社会竞争力以及国际竞争力、个性与人格得到健全发展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我觉得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能够提高我们大学生的觉悟,指导我们大学生进行自身建设。

第一,科学发展关可以指导当代大学生做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发展观,辩证的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是对立统一的发展观,这就要求我们把个人发展与国家社会发展统一起来,把个人的发展置于国家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在个人发展的同时,强调对国家和社会的奉献。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以本,我们重视每个公民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时也强调每一个人的发展是其他人发展的前提,因此要做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结合。世纪伟人邓小平同志一生奋斗,全身心的投入到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与现代化建设事业,他的一句深情名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道出了有志于国家强盛人民幸福人士的心声。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代大学生要克服极端的个人主义,更多地为他人着想,满怀激情地投入学习中去,投入到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在奉献社会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

第二,科学发展观可以指导当代大学生做一个知识结构完善的人.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全面、协调的发展自己,要求我们有一个完善的知识结构。完善的知识结构有利于我们全面的提高自身的素质,有利于全面的发展我们的综合能力. 目前,存在的重理轻文、重技术轻人文的偏向亟需纠正。其他学科学的再好,没有世界观和人文素养还是不够的。由此观之,当代大学生应该在掌握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广泛的涉猎其他学科,以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做一个全面协调发展的人。

第三,科学发展观可以指导当代大学生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求当代大学生取得学业的成功,而且要求其人格健全,做一个身心都健康的人。人格健全就是指个人的所想、所说、所做都是协调一致的。当代大学生要以高度的自觉自律精神培养自己的集体主义感、敬业奉献和诚实信用品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摈弃自我中心、功利主义、虚伪欺诈、懒散依赖等不良人格品质;并且用自己优良的人格品质感染他人,教育他人,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做到言行一致,意志坚定。遇到挫折不气馁,愈挫愈奋;成功时不骄傲,谦虚谨慎;别人有困难时,乐于帮扶;遵规守约,积极向上。讲求合作团结,不断超越自我,实现同学间竞争求胜求发展的“双赢”。

通过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于当代大学生自身成长,可以有效的实现做学问与做人、理论思想与社会实践、宽广知识和较强能力、技术素养与人文素养、健康身体与心理等有机结合,实现自身和谐健康的成长,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成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成为知行统

一、脚踏实地的人。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如何设计语文课导语下一篇:如何与供应商打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