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uv教学片段及反思

2022-12-08

第一篇:iuv教学片段及反思

《长城》教学片段及反思

《长城》教学片段及反思

【教学片断】

1、教师导学第三自然段,质疑:

作者看到长城的雄伟,站在长城上,扶着长城墙上的条石,他想到了什么?

2、教师让学生微闭眼睛,播放音乐,范读第二句“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

3、师读毕,问学生就文字的诵读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见学生回答得很好了,师就音乐内涵引导。

“音乐中有丁当击石声,嗨哟嗨哟的劳动号子,呼啸的风声„„”学生答得很踊跃。

师引导:

把这些和建筑长城联系起来,修筑长城会采集石头,会用哪些工具会出现哪些劳动情景。可以结合现在的采石场来谈。可那时没有炮药,没有现在用的冲击钻,全靠人力和铁锤铁钻开采的。而每一块石头有上吨重。所有这些要付出怎样的艰辛和汗水!大家想想,每一块石头的采集和搬运,以及如何在崎岖的山脊上砌成城墙,这就需要广大劳动人民开动脑筋,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

4、师再放音乐:

学生自读自悟,展开想象。

5、小组讨论交流:

这一次学生的思维被激活,纷纷说出自己奇特的想象。

教师巡视,进一步引导:

长城不是一天一月完工的,一年四季,在炎热的夏天,寒冷的冬季,同学们由此拓展思维,想象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情景。

6、学生汇报:

生一:我想到很多古人在八达岭上修造长城,有的抬石头,有的搬石头。

生二:我看到很多人围了一块大石头撬得撬,推得推,发出嗨哟嗨哟的号子声。

生三:我想到嘉峪关前很多古人在商量如何在山谷中修筑城堡和关卡,怎样把地基打牢。

生三:我看到山海关前的悬崖上有很多人在开采石头,有的抡大锤,有的用钻子,有的用敲子。他们累得全身是汗。

生四:我想到炎热的夏天,他们在烈日下挥汗如雨地干着,全身都晒黑了,很多人肩头还起了泡;寒冷的冬季,他们迎着呼啸的北风,顶风冒雪,象一个个动态的冰雕。

生五:很多抬石头人后面有人举了鞭子。我看到不少抬石头的人累死了。还看到这些累死的人被官吏残忍地扔到山崖下去了。

生六:我看到长城修好后从城堡上升起了冲天的浓烟。„„

7、师小结:

大家真了不起,想得和作者一样多。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时吃不饱穿不暖,他们都是被逼迫着去干苦力活的,很多人在严寒酷暑中活活累死。所以课文中说万里长城的修筑凝聚了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但长城的作用却不可否认,它在当时乃至后世都起到防御外族入侵的作用,可以说功不可没。

请同学们从刚才想象的是世界走出用饱满的热情齐声诵读这最后一句。

师引导,学生齐声诵读:“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教学反思】

受钟晓霞老师示范课的影响,在教学本课时,我从引导学生读文说文中引入想象环节,起先学生并没有出现像钟老师课堂上那么踊跃抢答。于是我及时引导揭示音乐的内涵并组织小组讨论,孩子们在自由发言中终于打开了那扇奇思妙想的门。教学相长,我也借助他们的话题加深引导,对长城建造的场面给以适当点拨。一石能牵千层浪,孩子们的想象力被激活,他们的话题就滔滔不绝。于是就有了上述片段。

教学不是模仿,语文教学应在新课标新理念的指导下开发课程,应用新学习方式,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阅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阅读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在反思中,我有以下两点认识:

一、以读代讲,读中感悟,放飞想象

《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的讲解点拨都应为学生的阅读理解感悟服务。本课教学,我采取“我能读”“我会读”尊重学习主题、体现个性化学习方式切入,以读为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思考,并在小组交流,师生互动合作学习中动口,动脑,发展感悟,同时在思想情感方面接受潜移默化的熏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思想、情感的体会,而且能发展语言,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营造开放的语文课堂,培养创新意识

语文课堂不应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个体,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知识见识和生活积累。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会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边性和复杂性。所以预设的教学目标要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料未及的经验。本次教学在活动化的合作交流教学时空里,让学生学习教材,融化教材,又能超越教材,在阅读作者的抒情想象中注入自己鲜灵活见的联想,给师生营造了开放的课堂,提供了激发灵感、即兴创造、超越预设目标的空间,在阅读教学中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创新意识是通过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发展创造性思维,想象是核心。语文教学应重视激发展开想象,让学生生活在彩虹般绚烂的想象王国。按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本课教学,在阅读第三自然段中,我让孩子们从作者的想象出发,进入长城修筑时宏大悲壮的场景,在想象中体验当时劳工的艰辛,使孩子们自由创造,尽兴文采,也为理解“血汗”和“智慧”打下了切实的体验基础。这就像刘从华老师在《探究见功夫,功夫在诗外》一文中提出的,朗读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的表达状态,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识经验、智慧水平,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的发展和审美能力的发展。

第二篇:鲸教学片段及反思

研修前,小学语文自主性学习这一概念虽然在我脑海中出现过,也力图在自己的课堂中努力实现,但终究只是美好的愿望,没有理论知识的支持,也只是个人摸索,鲸教学片段及反思。研修后,我对学生自主性学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掌握了一些方法。以下是我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鲸的生活习性?

生1:进食、呼吸。

生2:还有睡觉和生长特点。

师:说得很好,下面我们就小组学习。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鲸的生活习性中的一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研究,如,可以画画、可以朗读、可以表演、可以用表格的形式。学习时一定要注意作者是怎样把鲸的特点写清楚的,用到了哪些说明方法。现在我们就开动吧。

学生分组学习,教师巡视。

师:我注意到了同学们在小组中合作得都非常好,分工很明确,而且商量时声音很小,没有影响到其他组。我想研究成果一定不错,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

生3:我们第一小组研究的是鲸的呼吸,我们使用画画的方法学习的,请大家看,这是我们小组画的两幅图(展示给大家看)

师:画得真好,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吗?

生3:我们画的是鲸呼吸时的样子。鲸用肺呼吸,隔一定时间必须到海面上呼吸一次。这幅图上的鲸喷出的气形成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细又高,它是须鲸。在看这幅图,水柱是倾斜的又粗又矮,这头鲸是齿鲸。

师:不仅画得好,讲解得也非常清楚。同学们看(指两幅图的水柱)像什么呢?

生异口同声:喷泉。

师:作者也是这么说的,特别生动形象。请问第一小组的同学,你们总结出了说明方法吗?

生4:作者把鲸喷出的气形成的水柱,说成公园里的喷泉,用到了比喻的说明方法,教学反思《鲸教学片段及反思》。

师:嗯,很好,还有吗?

生:没有了。

师:别的小组成员有补充的吗?

生5(笑):老师我补充,从他们画的两幅图我就知道,作者还用了比较的方法。

师:你补充的很好,作者用鲸鱼喷出的气形成的水柱加以比较,这样来区分须鲸和齿鲸。哪个小组再来汇报?

生6:老师我们第三小组学习的是鲸睡觉的一部分。我们也是利用图画。(出示图)大家看,鲸睡觉的时候总是几头聚在一起,头朝里,尾巴向外,围成一圈,静静的浮在海面上。

师:大家看这些围在一起睡觉的鲸像什么?

生7:像一朵盛开的莲花。

生8:像漂浮在海面的一个小岛。

师:鲸鱼这种睡姿是为了什么呢?

生9:保护自己。

师:可见鲸鱼非常——

生(齐):聪明。

师:真棒,都知道老师在想什么了。

生10:我们小组学习的是鲸鱼进食的部分,我们是用表演的方法。

师:请你们来表演吧。

生表演:几个同学围住一个同学做撕咬状表演齿鲸吃大鱼和海兽。一个同学表演须鲸吃小鱼的动作。

师:你们表演得很到位。能说一说用到了那些说明方法吗?

生10:“鲸的身子这么大?它们吃什么呢?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齿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用了设问的方法,告诉我们鲸鱼吃什么?“有一种号称‘海中之虎’的虎鲸,常常好几十头结成一群,围住一头三十多吨重的长须鲸,几个小时就能把它吃光。”用了举例子的方法,告诉我们虎鲸食量大,很凶猛。还用了列数字的方法。

师:你们组学得真仔细。哪一组学的是鲸鱼的生长特点。

生10:我们组,我们用朗读的方法。

师:请吧。

生大声朗读。

师:读得声情并茂,说一说,你们的成果。

生10:我们组觉得鲸鱼很大,生长得速度很快,而且寿命很长。

师:说证据。

生10:作者是用列数字的方法告诉我们的。“长须鲸刚生下来就有十多米长,七千公斤重,一天能长三十公斤到五十公斤,两三年就可以长成大鲸。”作者还告诉我们鲸鱼是胎生的。

师:同学们还有补充的吗?

师:同学们真会学习,听了你们的汇报,老师知道你们对鲸这种庞大的动物已经有了全面的了解。可是据我所知,鲸鱼家族中的成员数量急剧减少,有的濒临灭绝,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

反思:在学习鲸鱼的生活习性时,我让学生分组自主选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这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们按自己的选择去读书、思考、感悟,获得个人的读书体验,整堂课都充满了欢快的气氛。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们集思广益,有了更多的收获。

我们班共 33 名学生,分成 6 个小组, 2 组学生选择学习鲸睡觉, 3 组学生选择学习鲸呼吸, 1 组学生选择了学习鲸进食,学生们选择的学习方法惊人的一致,学习鲸鱼睡觉和呼吸的学生都是选择画画的形式,可见学生的思维方式是一样的。遗憾的是没有小组选择学习鲸的生长特点,可能是选这一段不太好发挥。巡视时,我发现了这一点,和一个小组商量,能不能改变一下自己组的选择,因为如果同学们都选择一样的知识学习,就没有新意了,也不能体现自己小组的能力,所以挑战一下自己,选别人没有选择的,他们都表示同意。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时,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知识,他们的选择大部分会一样,而对于遗留下的他们没有选择的内容该如何处理才更好呢?

第三篇:《上学了》教学片段及反思

【片段1】(教室里,桌椅围成大圈,讲台暂被“弃置”在教室一角。黑板上贴着大幅教学挂图,上方用彩色粉笔写道:“欢迎你!”黑板左右分别贴有丁丁、冬冬的头像。墙上崭新的专栏,分别以金丝猴、苹果树等为“主角”)

师:一大早,丁丁背着崭新的书包出门啦。路上,他遇到了一位白胡子老爷爷,老爷爷摸着长胡须,笑眯眯地说:“小丁丁,我要带你去一个神奇的乐园。在那里,有亮闪闪的金钥匙,快乐的小伙伴,有各种各样的知识树和香甜的知识果……”丁丁刚想说:“快带我去吧!”可老爷爷不见了……咦,这神奇的乐园到底在哪呢?”

生1:我知道,在童话书里面!

师:你一定读过许多童话故事吧!能不能告诉伙伴们,你还没上小学,是怎么读童话的呢?

生1:(自豪得很)我妈妈天天给我讲故事。我看着书上的图,自己也可以编故事!

师:真棒!将来你认识更多字,可以把故事写给全世界小朋友看呢!

生2:(小声对生3)神奇乐园是不是在小学?

生3:(小声)我也觉得是。

师:(微笑着俯身)说说看,为什么?

生2:我爸爸妈妈说在小学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知识,很有用!

生4:学校里有很多小伙伴!

师:这么说,现在我们就在这个神奇乐园里啦!那么,小朋友们想在这里学到什么知识呢?

生5:(手指着挂图)做小飞机!

生6:我想认很多很多字,这样就可以看很多很多书啦。

生1:我想学写童话故事!

师:好孩子们,你们的愿望一定会实现的!今后,我们要和丁丁、冬冬一起,做很多有趣的事情,学会听、说、读、写……瞧图上这些伙伴们,已经学到不少本领呢!

【反思一】

好的教师应当是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挖掘其学习潜能的。教师深谙初入学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儿童喜闻乐见的色彩和熟知的形象营造出缤纷的天地,让学生倍感欣喜,且被深深吸引。动听的故事将学习伙伴丁丁带到学生中间,更将学生领入美好的学习情境,使之意识到:学校是神奇乐园,学习是快乐有趣的事。这对于满怀憧憬踏入小学门槛的一年级新生尤为重要。

第四篇:“中括号”教学片段及反思

中括号是数学中的一种符号,以往的教材是通过分析、解答应用题引出的,即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列出综合算式后发现单用小括号不能正确解决问题,必须运用中括号才能顺利解决问题。含有中括号的算式至少含四个数、三种运算。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在编写“中括号”这部分内容时,没有创设任何生活情境,而是以计算式题的形式直接呈现:“我在数学报上看到这样的算式:360÷〔(12+6)×5〕,怎么算呢?”

我是这样教学的:

出示“360÷12+6×5”后提问:“你知道这道题的运算顺序吗?”

生:先算除法和乘法,再算加法。

师:如果要先算加法,有办法实现吗?

生:把算式中的加法算式“12+6”加上小括号就可以了。

师:这位同学用到了一个小括号,小括号有什么作用?

生:一个算式有小括号就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生:小括号是可以改变运算顺序的。

师:对,小括号的作用在于能改变式题的运算顺序,同学们的数学都学得非常棒!能说说这道式题的运算顺序吗?

生:先算小括号里的加法,再算除法,最后算乘法。

师:算完小括号里面的以后,如果要先算乘法,最后算除法,还有办法实现吗?

生:用一个符号把小括号里的加法,小括号外边的乘法都放进去就行了。

生:我在课外书上见过一个数学符号“〔 〕”,叫中括号,将(12+6)×5加进中括号里就可以了。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360÷〔(12+6)×5〕

师:算完小括号里的加法需要先算后面的乘法,也就是还要改变原来式题的运算顺序,可以加上中括号,这说明中括号有什么作用?

生:能改变式题的运算顺序。

师:是的,中括号起到了改变式题运算顺序的作用。但小括号已经能改变运算顺序了,为什么还要中括号呢?

生1:小括号只能改变需要先算的两个数的运算顺序,而中括号却可以包括三个数。

生:算式中(12+6)已经有小括号,不能再有小括号了。

师:中括号里包括了三个数,包含有两种运算,必须要用一个不同的符号把它区别开来,对吗?能说说这道题加上中括号后的运算顺序吗?

生: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边的。

学生尝试计算,两人板演,进一步明确有中括号的式题的运算顺序。

练习题:算一算,比一比

450÷30+20×3

450÷(30+20)×3

450÷〔(30+20)×3〕

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每道题的数字都是一样。

生:都有除号、加号、乘号。

生:第一题没有小括号,第二题有小括号,第三题既有小括号,还有中括号。

师:有的没有括号,有的有小括号,有的还有中括号,括号不同,实际上就是什么不同?

生:运算顺序不同。

生:计算结果也不同。

师生总结:在一道式题中,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教学反思:课前我做过调查,近40%的学生知道中括号,但怎样让学生认识中括号的作用和使用方法,获得对整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的体验和感受呢?课中我设计两个问题情境:1.面对“360÷12+6×5”提出“如果要先算加法,有办法实现吗?引导学生既复习了不带有小括号和带有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又创设了学习中括号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并积极参与到添加中括号可以改变运算顺序的探究中。2.通过三道练习题的“算一算,比一比”让学生发现:“括号不同,实际上就是运算顺序不同”,在实际计算中体验、领悟中括号的作用。这样设计是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充分运用旧知识的正迁移作用,促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主动建构知识。

作者单位

蒙自县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曹文◇

第五篇:《写景片段》教学设计及反思

摘 要:针对《写景片段》教学设计及反思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写景片段》;教学设计;反思

学习目标:

1.了解景物描写的一些方法

2.能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写出景物特征

3.在创作中提高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

教学过程:

1 认真复习第四单元,完成表格空白处

A 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B运用多种修辞手法;C调动多种感官;D动静结合;E虚实结合,进行联想;F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G点面结合。

2 自学内容一:赏析片段,慧眼识珠

片段:踏入南山竹海大门,我穿过竹林,只见曲径通幽,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方,林间满是清新的空气,碧绿的翠竹层层叠叠,直冲云霄,像严阵以待的战士,时刻准备着。漫步其中,昨夜的雨在竹叶上留下点点晶莹的水珠,衬着竹叶越发青得逼你的眼。鸟儿鸣声清脆,泥土的清香,竹子的淡雅之香,沁入心脾。此时真有“竹径深深通幽处,游人自在画中游”之感。

我欣赏这段文字,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求:

赏析语段,可以从景物特征、表现手法、情感等角度来思考。

3 自学内容二:完善片段 锦上添花

沿着岸边的树林,我来到一片小湖。湖面平静,清风吹来,泛起涟漪。湖水清澈,塔影倒映在湖面,与湖中的怪岩相映成趣。这画面真是美丽极了。

要求:

a.在语段中添加2-3种表现手法,力求生动形象。

b.突出景物特点,融情于景。

4 自学内容三: 创作片段 妙笔生花

根据画面,任选一幅,进行片段创作。

要求:

a.恰当运用2-3种表现手法,突出景物特点。

b.语言生动形象,融情于景。

[教学反思]

一、关注起点,尊重学情

记得一位教育专家说过:在众多的教学理论中,如果让我说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那就是教学时预先知道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已经学过什么。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常常以自身的教学经验来估计学情,而往往导致偏差。这节作文课上,我先让学生回顾苏教版七年级语文第四单元的学习,完成表格。通过复习表格,让学生了解景物描写的一些方法。

二、剖析例文,提取方法

充分的预设是上好课的前提。生活中,哪些材料是有价值的呢?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我让学生赏析学生写景的优美片段,从景物特征、表现手法、情感等角度来思考。围绕中心,真实而新颖,生动典型,有积极意义的材料都是有价值的。但是一节课的内容有限的,我就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取舍。教学时,我关注现场,先写后教,根据学生的练笔确定了教学内容,选材具体、典型、新颖。这样,针对性也就强了。

三、下水示范,做出样子

叶圣陶说:“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要自己经常动动笔,或者是作和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经常动笔,就是老师以身作则,让学生真正领略老师的教学水平。因为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啊!因此,我在课上也经常下水作文。比如在“完善片段,锦上添花”这一环节,我就和学生一起修改作文,让学生讨论,学生印象也就深刻了。

四、巩固习得,牛刀小试

没有写作训练的课堂不是生态课堂。成功的作文课不是老师讲了多少,而是学生学了多少。在对学生写作指导时,我给出了学生熟悉的两幅画面,让他们恰当运用2-3种表现手法,写出景物特点,要求语言生动形象,融情与景。学生交流下来,这几点做得的确不错,可见他们学得也实在。

当然,教学没有完美的一面,它永远是遗憾的艺术。反思这节课,我也有许多的不足,如对学生现场作文的使用还不够充分,课堂上教学机智还有待增强。带着种种遗憾,我且思且行。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假期趣事作文600字下一篇:军旅歌曲精选10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