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汇报

2023-03-12

在一个组织内部,我们必然要将自己的工作完成情况向领导进行汇报,那么,如何才能卓有成效的进行汇报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汇报》,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汇报

2010年农业农村经济汇报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沈阳市农村经济委员会

沈阳市现有国土面积1.3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76万人(户籍人口716.5万)。沈阳既是工业大市,也是农业大市,全市下辖13个区、县(市)及2个开发区,有涉农区、县(市)8个,下辖163个乡(镇、街道)、1451个行政村,农村面积1.29万平方公里,农村人口28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2.1万人,乡村从业人员139.8万人。

沈阳处于北温带亚洲季风气候区的北缘,属受季风影响的湿润和半湿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平均气温8-9℃,降水量640.4毫米,日照时数2570.4小时,全年无霜期155天左右。土壤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的淋溶褐色土地带,主要是棕壤、草甸土、水稻土三个土类,局部地区还有风沙土、碱土、盐土、沼泽地类型的土壤。现有耕地面积1024万亩,水资源总量25-30亿立方米/年,矿产资源24种,野生动物种类466种,植物493种 ,农作物有粮、豆、薯、油料、麻、甜菜、瓜、蔬菜8大类、40种、2000多个品种。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市农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突出做强县域经济,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前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到2010年底,农村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115.3亿元,增长

1 21.1%,拉动全市经济增长8.2个百分点,是2005年的2.4倍,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2.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43亿元,五年增长了3.6倍,占全市比重达到50.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59.2亿元,比2005年翻两番,占全市比重提高到34.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22元,比2005年翻一番。具体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一、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持续加大高产创建力度,确保粮食稳定增长

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关于发展粮食生产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围绕“稳定粮食播种面积550万亩以上、确保粮食总产280万吨以上”的工作目标,加大高产创建工作力度,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的种粮收益。截至2010年底,全市累计建设国家和省级粮食高产示范区140个,其中国家级示范区105个,省级示范区35个,带动了全市粮食单产水平的提高。2010年,全市农业生产克服了极为异常气候和多重灾害影响,粮食总产达325.1万吨,实现了连续7年超过300万吨,获得农业丰收。

二、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设施及高效特色农业,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

(一)优化种植业结构。通过完善财政预拨制度,加大贷款力度,实行春秋两季建设等措施,引导农民发展设施及高效特色农业;通过整合农业、林业、水利、开发办、扶贫办等部门资金,集中力量,实施“3100”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变中低产田为设施田、高效田,加快了设施农业、高效特色

2 农业的发展步伐。三年来,全市每年新增设施农业20万亩以上。到2010年底,设施农业总面积达155万亩,高效特色农业面积达305万亩,总量和规模均列全省首位,其中日光温室面积跃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位。

(二)着力发展规模养殖业。全市累计建成各类畜禽养殖小区2179个、投资800万元以上的大型规模饲养场37个,标准化规模生产成为拉动畜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以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项目为牵引,建设省级示范区180个单元、水产富民经济小区246个,新增设施渔业3.2万平方米。

(三)加快推进一乡一业发展。坚持从一乡一业入手推进一县一业发展,制定了重心下移、重点督导、政策推动的实施方案,专业乡村建设稳步推进。到2010年底,全市符合一乡一业标准的专业乡镇达到36个,一村一业专业村达到920个。

(四)扎实推进农业经济区建设。在扩大农业经济区主导产业规模的基础上,成立了光辉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强农业良种繁育基地、农业博览展示区、设施农业示范区、休闲观光旅游区等项目建设,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现已完成占地445亩的种子示范基地建设,并成功举办了2010年“种博会”。

三、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完善产业链条,促进农业经营方式向产业化经营格局转变

通过“外引内育”的方式,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条,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从2003年起,对新上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予以补助和贴息,实现 3 了连续6年新上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300家。 2009年以来,重点扶持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项目,每年实现新增100家以上。同时,市政府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工作协调机制,研究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大问题,特别是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重点扶持和引进有牵动力的龙头企业,2010年引进亿元以上农事龙头企业24个,其中10亿元以上6个。到2010年底,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2500家,规模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817家,有50%以上的种植面积和70%以上的养殖业进入了农业产业化经营轨道。农产品加工业与食品制造业稳居全市八大优势产业前列,并涌现出“禾丰”、“蒲兴”、“辉山”、“中粮”、“千禧鹤”、“雪花”等一大批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

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完善监管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2008年以来,市政府始终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做为为城乡群众办实事之一,强力加以推进。从抓源头入手,加快标准化生产步伐。2010年,全市无公害产地认定面积514万亩,认证产品403个;绿色食品认证面积74万亩,认证数量167个;有机食品认证面积5万亩,认证数量28个,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显著提升。从抓市场监管入手,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在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大型超市建立检测站(点),完善执法、检测队伍,全面加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目前,已将蔬菜、畜产品、水果及 4 水产品纳入市场准入,监管范围覆盖全市大型批发市场、重点农贸市场和38家大型超市。在农业部对全国大中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评比中,我市始终位于前列。

五、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从抓好各种生产协会、经纪人协会、新型生产合作社等合作组织入手,在全市范围内积极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2008年以来,相继出台了扶持和规范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了重视合作社发展的良好氛围。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417家,总量居全省第一位,带动农户25.6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27%。组织开展 “三A”级社创建活动,共评出AAA级示范社12家,AA级示范社42家,A级示范社115家,进一步提升了合作社整体发展水平。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培植农村产业带头人,确定了938名产业带头人,发展能人经济,带动全民创业。

六、坚持创新发展,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强化科技支撑 近年来,我市农业科技取得长足发展,承担部省级以上项目1380项,开展市级项目340个,审定农作物新品种276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28项,获得专利授权252项,287个项目获得市级以上奖励,超级粳稻等成果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与省农科院签订“科技共建协议”,实施蔬菜、花卉等十大科技共建项目,建立12个产业示范基地,形成78个科技示范园区,辐射面积120余万亩。近3年来,全市引进推 5 广农作物新品种790余个、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72项,示范和推广面积累计达到1800万亩。同时,围绕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设施农业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工程,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培训,政府出资选送1462名青年农民上大学,提升农民科技素质,促进农业劳动者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

七、加大农机能源推广力度,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认真落实农机具购臵补贴政策,加大农机补贴力度,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295.8万千瓦,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74%;建设69个水稻、玉米全程机械化示范村,推进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进程,促进农业生产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坚持把节能减排、循环利用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大力推广新型能源,户用沼气能源生态模式发展到3.5万户、生物质气化站发展到29个,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提高。

八、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实施开发式扶贫,努力增加贫困地区农民收入

我市集中力量抓好整村推进、小额贷款贴息、农村劳动力转移、党政机关和企业定点帮扶等重点工作,深入实施开发式扶贫,全市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到2005年底,在全省率先彻底消灭了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200元的绝对贫困村。2008年,我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将扶贫开发标准由1200元提高到4500元,惠及贫困地区贫困人口 6 41.3万人,并作为市政府为城乡群众办实事项目之一,加以推进。到2010年末,全市累计投入扶贫开发资金6.48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1倍,25个扶贫开发重点贫困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20元,比2005年翻一番。

九、深化农村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围绕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全面落实党的土地政策,完善巩固家庭承包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重经营体制。开展了以村为单位的清理耕地、承包地和机动地面积三个“清仓见底”工作,土地承包确权到户、签订土地承包合同和颁发经营权证均实现99%以上的工作目标。积极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在44个乡镇建设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试点。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组建了25个农技推广区域站和24个乡级农技推广站,实现新型农技推广机构覆盖全域。农业经济区体制机制创新迈出新步伐,于洪九龙河、苏家屯永乐农业经济区组建了管委会机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逐步完善,农产品产地市场和批发市场达到214个;全市供销合作社已建成各类经营服务网点1880个,配送中心23个,初步建成了覆盖县、乡、村三级的经营服务网络;农产品出口基地注册面积达61.6万亩,实现了由主要靠间接出口向直接出口创汇的转变。

十、坚持工业立县,推动“三化”进程,努力做强县域经济

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市委、市政府把“做强县域经济” 7 作为全市“五大任务”之一,上升到战略高度,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共识。市委成立了县域经济发展工作推进组,建立了常委包扶区县(市)工作制度,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工业立县已成为县域发展的主旋律。2010年,县域规上工业总产值实现5543亿元,已占全市的57.7%。特别是一市三县工业支撑作用明显增强,总产值达1862亿元,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4.6%,比2009年提高1.8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2.5%。重大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县域开工建设3000万元以上项目达871个,完成投资979.6亿元,分别占全市45.2%和41.7%。一市三县达到321个,完成投资197.1亿元,分别增长28.9%和38.5%。辉山乳业、碳纤维、林浆纸、南京雨润、红塔烟草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产业集群建设取得新突破,县域超百亿产业集群达到11个,完成产值2201亿元,增长29.6%,其中法库陶瓷、沈北光电信息及先进制造、于洪家具、五金产业集群产值超200亿元,沈北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生物制药产业集群突破400亿元。农村城镇化质量进一步提高,市委主要领导主持论证了8个区县(市)的全域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各自的发展定位和功能区划,为县域和郊区长远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2010年,县城及新城、新市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30亿元,占县域固投的68%,基础设施投资完成109.6亿元,是过去5年的总和。

二〇一一年五月五日

第二篇: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汇报材料

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

汇 报 材 料

我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市、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农业稳镇、产业兴镇、生态靓镇、旅游活镇”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加大“三农”的工作力度,抢抓机遇,克服困难,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努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较好地完成了预定的各项工作任务,经济运行平稳,发展态势良好。现就我镇农业和农村经济重点工作的开展情况向各位领导作个简要的汇报:

一、早稻生产落实情况

1、加大工作的宣传力度。3月3日,镇党委、政府召开了专门的农业工作会议,明确具体党政负责人和部门抓农业的任务和责任,把农业生产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对春耕备耕工作作了安排和布臵,千方百计确保今年的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动员全镇干群迅速行动起来,掀起春耕备耕工作的高潮。3月份,镇党委、政府还邀请了县委党校讲师团副教授冯超英老师就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进行了专题学习,深入领会了中央稳农发展、促农增收的精神。

2、切实加强农资检查。镇农技站组织农技工作人员协同有关部门人员一起对全镇的农资经营服务点进行调查和检查,重点是对农药、化肥、种子和其它农资物品的质量和价格进行调查和检查。

3、积极开展粮食生产竞赛活动,扎实办好水稻高产示范样板点。全镇今年的粮食播种面积计划51400亩,已落实面积50740亩,其中抛秧面积36000亩,插秧面积4400亩,

1 直播面积20340亩;早杂面积5600亩,除土地整理项目未扫尾外,全镇基本杜绝了抛荒现象。

4、认真抓好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工作。针对四月份雨水强的特点,全镇因时制宜加强早稻秧田管理,镇党委、政府安排联点干部、农技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采取以水调温、农膜加固等措施育好早秧,避免出现烂秧死苗现象,并向农民传授春播育秧技术,帮助农民加强早稻秧田管理。并编辑好《农情信息》和相关通知,及时分发到各农户手中,确保农民育壮早秧,服务春耕生产。

二、新农村建设工作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指示精神,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我镇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今年,我镇共有羊鹿村和渡口村两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正福村、白云村、金棋村、新福村四个帮扶村。

1、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镇党委、政府历来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安排一名副镇长来抓此工作,另外,示范村和帮扶村各明确一名党政班子成员联村进行相关指导。

2、明确工作目标,制定工作方案

根据新农村建设工作要求,结合我镇实际情况,各示范村和帮扶村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

3、突出工作重点,狠抓计划落实

各村在驻村工作队和联村干部的指导下,认真研究、精心组织,深入宣传发动,突出工作重点,狠抓任务落实。如渡口村的蔬菜基地建

2 设(350亩左右)为重点,带动产业发展;羊鹿村则以土地平整和道路硬化为工作重点,进一步改变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各帮扶村也针对本村实际情况,科学决策、因地制宜,针对性地开展各项工作。

4、多方筹措资金,确保目标实现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但要达到生活宽裕等工作目标,增加投入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仍是重点。因此,镇村两级深入宣传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为主体,筹集建设资金,然后争取上级项目的建设投入。另外动员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大力支持,同时镇财政对示范村和帮扶村建设也重点倾斜。

三、造林工作

镇党委、政府年初把植树造林工作摆在突出位臵来抓。2月14日,党政、人大负责人组织全体机关干部到邓家坝村梁山组与群众一起参加义务植树活动,种植了1200棵国外松和松香。

2009年春,杨嘉桥镇的造林任务是550亩,其中退耕还林荒山造林100亩,封山育林100亩;长防林人工植苗200亩,封山育林150亩。我镇抓住造林的黄金时期,组织好造林工作,超额完成了全年造林任务,共计完成了556.5亩,其中完成退耕还林荒山造林104.5亩,封山育林100亩,长防林人工植苗202亩,长防林封山育林150亩。另外我镇积极完成了退耕还林异地造林任务48亩,补植补造任务136亩,油茶低改任务350亩。

四、春季防汛工作情况

多年来,镇党委、政府始终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确保每一年平安度汛工作放在首要位臵,早安排、早布臵、

3 早宣传。

1、3月24日镇防汛指挥部召开全镇防汛工作会议,4月1日前各分堤垸召开了防汛会议,各排渍机均于4月10日前试好车;印发了《关于调整杨嘉桥镇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成员及各责任地段划分的通知》(杨政发[2009]3号文),落实了防汛岗位责任制,明确了职责。

2、镇政府安排15万元作为防汛备用资金,确保防汛工作经费到位;同福、震福、龙华、沿河四个堤垸、撇洪渠的清污扫障工程在年前已经基本完成。

3、器材准备情况:木材92立方,卵石4550立方,块石570立方,马钉600公斤,编织袋23500个,桩架6个。

4、编制了防洪预案、抗旱预案、水库度汛预案、山洪灾害防预预案、山洪灾害避灾预案。

5、镇防汛抗旱指挥部组织了对全镇大堤、水库两次全面的大检查,印发了第一期防汛专题督查通报;防汛通讯设施运行正常,镇防汛指挥部和水管站、堤委会的工作人员在主汛期间都保持24小时通讯畅通。

6、四套山洪报警设备完好;组建了防汛抢险 队伍,并对抢险队伍在近期内进行抢险技术知识培训。

五、春季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情况

全镇按照县畜牧水产局的要求,认真贯彻《湘潭县2009年春季重大动物疫病免费强制免疫实施方案》,强化动物防疫为保障,认真落实免疫标识制度,突出W病、生猪蓝耳病和禽流感预防,有效防控动物疫情,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畜牧业健康稳步发展。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为了切好做好我镇春季动物

4 防疫工作,有效防控动物疫情,镇政府成立了由镇长担任组长的重大动物疫病免费强制免疫领导小组,并制定了《杨嘉桥镇重大动物疫病免费强制免疫工作方案》,实行目标责任管理,层层签订责任状。

2、精心组织,确保落实 一是镇党委、政府全面发动搞宣传,印发春防资料10000份分发到户,张贴200多条宣传标语;二是加强内部管理,严格操作规程和免疫程序,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三是村干部带队入户,严格按照8个 100%的要求狠抓免疫注射工作;四是严格督查,及时补注,共下村督查春防工作3次,及时通报,查漏补缺。

3、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合作社组织作用 湘潭县辉安科技养猪专业合作社,是全县良种名牌、科学养殖、管理规范、产品安全的大规模合作组织,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充分发挥该组织的动物防疫和发展生猪养殖经济的作用。合作社按照“合作社+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实行“八统一”的一体化生产格局,采取“以大带小、以强帮弱”的原则,不定期开展动物疫病防治等专业技术培训。3月28日,辉安科技养猪合作社技术培训在镇政府大礼堂举行,同时该社采用双耳标制确保生猪产品的质量安全,反响良好,达到了预期效果。

全镇共存栏生猪102678头,其中母猪24600头,仔猪36558头,架肥猪41520头,养猪专业户198户,其中存栏1000头以上2户,存栏500头至1000头的5户,存栏300头至500头的52户,存栏100头至300头的139户;存栏羊3400头;存栏牛420头;存笼家禽256000羽,其中鸡存笼114400,鸭存笼131600羽。全镇共计注射生猪猪瘟疫苗

5 91018头,占应免生猪100%;牲畜w苗85622头,占应免生猪100%;猪高致病性蓝耳病苗85082头,占应免生猪100%;佩挂耳标85622头,挂标率100%;免疫禽流感苗246000羽,免疫率达到100%。并做到户户有免疫登记卡,村村有免疫档案。由于工作扎实到位,全镇内暂未出现大的动物疫病流行,暂未出现牲猪五号病及禽流感病例。

六、森林防火工作

杨嘉桥镇按照湘潭县森林防火标准化建设B类标准的要求认真做好森林防火的各项工作。一是建立健全了森林防火领导机构;二是层层签订到村、到组、到户的森林防火责任状,共计16000余份,签订率达100%。三是制作了“一案、四图、五制度”;四是成立了镇、村、组三级森林防火应急分队;

五是防火器材储备充足,有砍刀120把,二级水泵1套,二号工具200把,油锯2台;六是加大宣传力度,利用有线电视台、出动宣传车8天次进行森林防火宣传,在全镇各交通要道设臵永久性森林防火宣传碑30块,张贴森林防火宣传广告30块,森林防火宣传牌24个,宣传标语2000条,挂横幅30幅。七是贯彻防火宣传教育,对全镇智力不健全人员进行了全面的摸底,制定监控防范措施,与森林防火监护责任人签订了监护责任状。八是加强对全镇的镇属林场进行巡山巡查并与巡山人员签订责任状;九是完成了2000米的森林防火隔离带。

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

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土地流转工作,并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把土地流转工作作为促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认真抓紧抓好。尤其是

6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一步加快了土地流转的步伐。目前,我镇有新湘、三合等7个村进行了土地流转,流转土地690亩,参与流转的农户514户,流转的土地主要用于发展农产品种植和农业结构调整等。例如新湘村和三合村,流转形式主要是转包和出租,主要用于发展西瓜等经济作物和水稻的种植。

通过加强法规政策宣传,摸清底数、原则性典型引导,规范程序等多措并举,我镇土地流转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加速了劳动力的转移,使得部分劳动力摆脱土地束缚,外出务工、经商;二是大幅度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新途径;三是有利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八、积极做好项目建设

1、生态养殖小区建设 为有效地带动全镇规模养猪发展,促进生猪数量稳定增长,质量显著提高,我们将在全镇范围内积极建设铺子岭村吴厚刚等6个生猪生态养殖小区,强化项目领导和管理 ,加强技术支撑,积极推广标准化养殖,狠抓优质良种猪引进推广和技术培训推广指导工作,提高生猪生产科技水平,利用各个养殖合作组织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引导、普及现代集约化养猪技术,加大科学养猪配套技术的推广力度,促进生态养殖小区的健康发展,目前这些项目正在紧张验收当中。

2、人饮安全工程建设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不仅关系到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更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通过前段时间全镇范围内实施的农村人饮安全工程建设,特别对镇自来水厂进行

7 改造将解决近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基本消除了饮水不安全现象,农村群众反响较好。我们将继续加强人饮安全工程建设,通过人畜分离、粪便入池等措施缓解因生猪粪便造成饮水污染的问题。

3、农业综合开发建设 农业综合开发是政府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和手段,是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的有效举措,是新时期加大对农业投入的主渠道。我们将继续推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综合运用工程、科技等措施,因地制宜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问题,对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起到推动作用。目前我镇去年的叠福、金棋两个项目已全面完工,今年已规划申报了渡口项目区。

4、土地平整项目建设 当前龙华土地平整项目区建设已经基本进入扫尾阶段,将努力完成责任制调整,做到不误农时、不抛荒,全力保障春耕生产,维护社会稳定。耕地确保有量不少于4433.5公顷,基本基本农田面积3844.9公顷不减少。同时我镇申报了新湘、三合项目区和叠福、金马、福星、柳湖、羊鹿、雁坪项目区。

5、沼气池项目建设 沼气池已成为一个具有能源、生态、环保和其他社会效益的多功能综合系统,形成了种植业、养殖业、能源加工业等多环节、多层次的综合利用的良性循环和高效益的新兴产业。2009年申报福星、铺子岭两个项目建设村,我们将继续从本镇实际出发,突出重点促实效,按章操作,不断创新,保质保量建好沼气池,为把农民办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

6、移民村后扶项目建设 2008年投入3.87万元完成

8 了旷家村骨干塘建设;2009年,我镇有震福、八托等8个移民村,投入11.7万元的震福村通达公路建设正在进行。目前正在申报的有四个项目:投入10.4万元的震福村通达公路建设、投入6.8万元的八托村通达公路建设、投入6.7万元的新福村骨干塘建设、投入2.66万元的渡口村通达公路建设。我们将在国家水库移民后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大力推动移民村后扶建设,严格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全面推进,进一步探索出移民后扶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工作有机结合的成功经验,为移民后扶村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

九、几点建议:

一是农业系统的机构人员改革应进一步完善;二是整合支农、惠农项目集中支持重点区域建设;三是进一步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全镇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开拓进取,做好下阶段的农业工作重点:一是做好春汛期间的防汛工作,及时查险除险;二是要做好水稻生长期间的技术指导和病虫害防治工作,确保全年粮食增产增收;三是按照要求,不断创新形式,扎实推进杨嘉桥镇新农村建设工作;四是突出春季动物防疫工作;五是森林防火工作长抓不懈。

第三篇:2010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汇报

XXX镇2010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

汇 报 材 料

今年以来,我乡认真贯彻县委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年初三干会制定的目标,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条主线,以“保粮食、减棉花、扩果蔬、增畜禽、上特色、抓市场、转劳务、一村一品、一主一副”为发展思路,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农村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显著,农村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一、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2010年全乡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2.06亿元,同比增加2548万元,增长14%。人均收入达到8012元, 同比增加1500元,增长23%。其中,第一产业总收入达到1.81亿元,同比增加2144万元,增长13.4%;人均收入达到6527元,同比增加1265元,增长24%。第二产业总收入达到384万元,同比增加39万元,增长11.3%;人均收入达到226元,同比增加20元,增长9.7%。第三产业总收入达到673万元, 同比增加94万元,增长16.2%;人均收入达到397元,同比增加50元,增长14.4%。劳务输出总收入达到1461万元, 同比增加297万元,增长25.5%;人均收入达到862元,同比增加165元,增长23.7%。

二、所做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绩

1、不断优化种植业结构和布局,以特色农业为重点的种植业整体效益得到提高。一是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在加大投入、选用良种、水肥管理、面积落实上下功夫,确保人均1亩口粮田,实现了粮食自给有余。全乡粮食播种面积4.6万亩,其中小麦2.5万亩,单产达到432公斤,同比增加17公斤;玉米

1.9万亩,单产达到545公斤;水稻2000亩,单产达到426公斤,同比增加6公斤。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特色经 - 1 -

济作物。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瞄准市场,适度扩大特色经济作物种植规模,增加农民收入。做好政策服务、销售服务、技术服务、示范服务、管理服务,以“什么作物挣大钱就种什么”为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采取订单种植等措施,推广立体种植和套种间作模式,把发展“多熟制、三高田”作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来抓。“多熟制”种植面积落实1.8万亩,“三高田”种植面积5000亩,亩均收入均为5000元以上。种植订单色素辣椒3000亩、陆地菜4000亩、西甜瓜4000亩、茴香9000亩、豆类4000亩、棉花1万亩。通过宣传发动、示范引导、政策扶持等措施,种植业布局越来越合理,越来越符合市场的需要。同时,把设施农业作为“万元田”的重要突破口来抓,把好投入关、品种关、茬口关、时间关、技术关和销售关,引导农民标准化、规模化种植,使大棚种植向高产出、高效益方向发展,加强蔬菜的管理与病虫害防治,自行育苗移栽。全乡496座大棚种植率100%,今年共育苗52.5万株,高标准维修改造30座,安装了卷帘机。今年,共种植大棚西红柿133座,辣椒84座,西甜瓜74座,大蒜205座。全乡设施农业总收入438万元,人均收入165元,棚均收入为1万元以上。2010年种植业收入达到6614万元,比2009年增加108万元,增长1.7%;人均收入达到2139元,比2009年增加185元,增长9.5%。

2、继续把林果业作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来抓,林果业不断发展壮大。紧紧围绕“改造、统

一、提升、增效”的方针,切实把林果业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上来。一是加大管护力度,树立“斤果斤肥”的理念,及时做好果树的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等工作,落实林果业专业用肥530吨,购置大型打药机械喷雾器18台,手摇喷雾器79台,各村购置森防消防摩托车一辆,配备了水(药)箱、抽水机等相关设备。今年对全乡的果树进行了4次统一追肥、打药及彻底的摘心修剪,促进了全乡的林果业丰产丰收。二是进一步扩

大林果业面积,在现有4.2万亩林果业面积基础上新定植补植核桃980亩6万株。三是进一步加快果树品种改良步伐,全乡成立了由84人组成的林果专业技术服务队,统一购置服装83套,修剪器具250套。各村创建核桃嫁接改良示范园300亩,联系点乡领导、村支部书记、第一副主任各100亩,保证嫁接成活率在95%以上。完成嫁接改造10万株(其中技接4万株,芽接6万株)。四是加大核桃丰产园建设,每个村建立核桃丰产示范园300亩,联系点乡领导、村支部书记、第一副主任各100亩。2010年林果业收入达到6027万元,比2009年增加1437万元,增长31.3%;人均收入达到2689元,比2009年增加730元,增长37.3%。

3、把畜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产业来抓,畜群结构得以优化,畜牧业效益提升。坚持“富裕户养大畜,一般户养小畜,贫困户养家禽,以小换大”的滚动式发展路子,通过优化畜禽结构,扩大养殖规模,狠抓品种改良,注重疫病防治,提高饲养水平,保证饲草料供给,增加畜禽质量和效益。积极做好五号病防控工作,全乡共设卡子5个,其中主干道3个,各卡点实行领导负责制,每个卡点有一名村级保健员对过往车辆、行人进行认真检查、消毒。结合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对全乡所有农户家的棚圈进行了一次全面消毒并积极配合县畜牧部门做好疑似病例牲畜的处理工作。加大牲畜的防疫力度,牛强化免疫6756头,完成率100%,羊强化免疫32500只,完成率100%。动物防疫完成39256成头(只),牲畜防疫密度达到100%。科学饲养覆盖率达100%以上。牲畜存栏5.102万头,出栏3.68万头,适龄母畜3.68万头,完成品种改良2800头,动物防疫53.1万头只,防疫密度达到91.7%,种植苜蓿3000亩,新建青贮窖560座,制作青贮饲料2.73万吨,铡短粉碎8750吨。全年家禽出栏68万只,存栏5.5万只。2010年畜牧业收入达到5497万元,比2009年增加961万元,增长21.3%;人均收入达到1699元,比2009年增加350元,增长25.9%。

4、扎实做好农田水利和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完成田间节水600万方,维修加固防洪点5公里,完成地下水提水1600万方,归并农田2000亩,高标准平整条田1000亩,组织劳力清理渠道55公里,建筑物维修9个。新打机井17眼,解决了农田灌溉困难。为200户居民实施了自来水入户项目,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

5、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加强管理,确保安全生产。重视和支持农机事业的发展,抓好农机安全和农机管理工作,制定农机培训、农机作业、审验计划,对全乡412名农机手进行了培训,对768台(套)农机具进行了安全检查,对362台农机具进行集中统一检修。农机作业面积69万亩。新购置拖拉机80台、播种机36台,铡草机24台。同时,积极开展农机安全村创建活动,全乡所有的村均为农机安全村。做好农机安全生产的培训和宣传等工作,共培训农机手4224人次。

6、认真开展扶贫开发工作,保证整村推进顺利进行,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更加深入。2010年全乡完成脱贫计划217户615人。充分结合本乡的实际,申报扶贫开发项目,为贫困户脱贫致富谋利益。对2006年贫困户手工档案进行装订成册。结合两项制度衔接工作,组织专人对乡贫困户电子档案和手工档案进行了更新录入,顺利通过上级验收。严格管理各类扶贫开发项目,并且对项目到户进行跟踪检查。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45.08万元,实施了大棚维修改造、棉被补助等项目。投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01万元,实施了低产田改造、草场建设等项目。

7、积极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了多渠道转移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新突破。加强劳务输出的组织引导和服务,真正让素质高、组织纪律强、安心工作的青年走出家门勤劳致富。积极扶持农民大力发展地毯加工、木制品加工、民放手艺品等

二、三产业的发展,引导农民参与抗震安

居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一年一户一人一技”的实用技能培训工作,充分发挥乡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的作用,举办木工、瓦工、水泥工等培训班7期,培训农民特别是初高中毕业生等到农村劳动力3145余人次。2010年转移富余劳动力5500人,其中季节性拾花2453人,实现劳务输出总收入1461万元,比2009年增长25.5%,人均收入862元,人均增收165元。

8、充分发挥经纪人和考察员的作用,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成立了农产品销售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由农办主任负责,认真落实“百千万”工程,积极培养农村经纪人,全乡有农村经纪人20人,并对农村经纪人进行了5次培训。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做好农产品的市场销售考察工作,乡党委专门派干部到泽普、皮山、石油基地等地进行市场考察跑销售渠道,为农民解除农产品销售的后顾之忧。建立健全信息田园网站5个,不断更新网站信息。今年农副产品销售量2.12万吨,销售额6542万元。

9、狠抓富民安居工程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农村面貌得到明显改善。全乡建房计划450户,实际完成450户,完工率100%。加强抗震房建设的开工、工程质量、竣工入住、物资发放等的监督与管理。共为农民发入钢筋30吨、水泥400吨、红砖2000万块。做到了建房资金和物资的严格管理和使用。同时,加强工程质量的监督,对建房宅基地严格审批,无占用耕地现象。以富民安居工程建设为动力,紧紧围绕“五清、五改”的新型农村居民点建设目标,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对危房的改造力度,使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善。今年按照“前宅中园后圈”的模式,集中连片高标准新建了5村3组24户、12村2组27户、15村2组12户抗震安居住宅小区3个。

10、二三产业和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全乡从事

二、三产业人数达1537人,实现第二产业总收入384万元,同比增长11.3%,人均收入226元,人均增收20元。第三产业总收入

673万元,同比增长16.2%,人均收入397元,人均增收50元。不断壮大了乡、村集体经济收入,集体收入超过10万元的村有10个,5万元以上的村8个。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农业科技含量低,还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科技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是全乡各类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大,对低产田改造的投入力度不够大。

三是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部分农民积极性不高,处于被动局面,需要通过提高效益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四是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较弱,综合生产能力还不够强。公共服务水平较低。生态环境仍然较差,抗旱设施、节水灌溉设施、农机具等积累少,设施严重老化,远远不能适应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在明年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多熟制和三高田,提高土地的单位产出和效益。加大林果嫁接改优和管护力度,提高林果业整体效益。以家禽养殖和牛羊育肥为重点,发展特色畜牧养殖业。加大培训力度,做好富裕劳动力转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扬成绩,改进不足,全面完成各项生产任务,为实现我乡经济跨越式发展而奋力拼搏。

第四篇:当前全市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汇报

市政府农业办公室

(2008年3月)

一、总体情况

入春以来,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围绕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及早部署,全面发动,精心组织,狠抓各项关键措施落实,全市春季农业生产开局良好。

(一)春

季农业生产扎实开展。今春农业生产的明显特点是,行动早,抓得实,进展快、效果好,农民积极性高。全国北方地区15省市春季农业生产现场会议在我市召开,各级党委、政府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对春季农业生产早发动、早部署,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迅速掀起了春季农业生产高潮。一是突出分类指导,切实加强麦田精细管理。立足夺取夏粮丰产丰收,通过组织专家现场查看苗情,召开专题分析会等方式,研究制定了春季麦田管理技术指导意见;根据气候条件特点和小麦生长情况,因苗制宜,促控结合,分类采取肥水、化控、病虫草害防治等技术措施。目前,已划锄250万亩,追肥320万亩,浇水150万亩,全市580万亩小麦长势普遍好于往年,

一、二类苗田占到83%,是近十年来长势最好的一年。二是立足有效保障,积极做好春耕备播各项准备。围绕春季农业生产所需的种子、化肥、农膜、药械等,积极组织货源,深入开展了农资市场专项整治和打假护农行动,对农资生产经销企业进行拉网式检查,在检查的基础上对农资放心店实行挂牌经营,有效净化了农资市场。目前已做好175万亩棉花、50万亩地瓜、65万亩水稻及100万亩瓜菜等作物的育苗播种准备和农资供应。农机部门积极做好春季农业生产机械准备,检修农机具7.84万台套,完成机耕作业46.9万亩,机播4.3万亩,机械植保480万亩。三是着眼提高农业效益,深入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抓住当前市场需求旺盛、价格较高、气温逐渐回升的有利时机,加快春季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采取间作套种、保护地栽培等措施,努力扩大大中拱棚设施瓜菜、越冬瓜菜、速生叶菜、早春瓜菜面积,尽可能增加农民来自种植业的收入。目前全市春季蔬菜面积达到80万亩,比去年同期增加6万亩。

(二)春季造林绿化规模大质量高效果好。以中华文化标志城建设九龙山绿化为契机,造林绿化发动广、规模大,是今春农业生产的又一突出特点。2月底3月初,先后召开了全市林业工作会议和春季植树造林现场会议,对今年林业工作、春季植树造林和森林防火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安排;3月12日全民义务植树节,有市6大班子领导参加的九龙山义务植树活动拉开帷幕;3月22日,启动了情系文化标志城绿化美化九龙山志愿者行动日。目前全市迅速掀起全市春季植树造林热潮。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造林17.26万亩,其中用材林7.19万亩,防护林1.93万亩,经济林6.59万亩,其它造林1.55万亩。

(三)畜牧、水产业稳定健康发展。围绕加快畜牧业发展,在切实搞好畜禽疫病防治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同时,紧紧抓住多数畜产品价格高位运行、市场需求旺盛的良好机遇,加快转变畜牧发展方式,以各类畜禽规模养殖小区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健康养殖业。生猪、奶牛等畜禽保持较快增长势头。预计第一季度,奶牛存栏4.5万头、同比增长61.9%,生猪存栏、出栏同比分别增长6%和4%。一季度全市肉、蛋、奶产量可分别达到23.31万吨、10.54万吨、5.17万吨,同比增长分别达到5%、9%和20%。水产业,围绕“大而强、优而特”淡水渔业大市建设目标,抓住春季气温回升有利时机,积极实施人工增殖放流和禁渔期、禁渔区制度,加快生态、高效、品牌渔业发展。目前,全市水产已放养苗种5亿尾,完成任务的86%。一季度,全市渔业养殖面积达到60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4.7万吨,同比增长分别达到2%和2.8%。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明显提速。围绕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在继续抓好去年已建成96处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规范化管理、提档升级的基础上,对今年市委、市政府规划建设的150处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制订实施方案,落实推进措施,把建设任务目标,落实到有关部门和县市区,落实到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和地块。

(五)农田水利建设顺利推进。按照去冬今春规划部署,广泛宣传,深入发动,积极组织开展春季农田水利建设。特别是围绕春季农业生产需要,大力开展应急性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去冬今春以来,全市开工建设各类水利工程1.36万项,完成任务的92%,累计投资5.02亿元,投入机械7436台套,完成土石方4397万立方米,其中修复水毁工程1067处,维修排灌站56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9.2平方公里。在抓好面上农田水利建设的同时,南水北调、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重点水利工程按计划有序推进。

(六)惠农补

贴政策加紧落实。今年落实小麦直补面积584.94万亩,国家良种补贴项目350万亩,其中小麦良种补贴项目236万亩,玉米良种补贴项目20万亩,棉花良种补贴项目94万亩。目前各项补贴正在加紧兑付,粮食直补资金和农资综合补贴资金确保4月10日前全部发放到农户手中,良种补贴项目供种单位、品种、价格、数量严格依照程序,正在由省政府采购中心统

一招标,力争尽快兑付到位。近日结合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督导检查,进一步加大了对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督查力度,严格规范村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切实防止农民负担反弹,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

二、主要问题

当前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农民生产积极性进一步提高,但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旱情持续发展。今年以来,全市平均降水量只有16mm,较常年降水减少18.3mm,且县市区分布不均,加之气温偏高,大风较多,失墒较多,土壤墒情普遍下降;另据气象部门预测4月份全市降水仍然较常年偏少趋势,因此抗旱保小麦生产、抗旱保春季农业生产已成定局。二是动植物病虫疫情流行蔓延。从农作物病虫害和动物疫情预测看,今年受上游地区影响,小麦条锈病呈偏重发生趋势,畜牧业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对当前小麦生长和畜牧业发展构成潜在威胁。三是农资价格居高不下。从市场分析,多数农产品价格呈稳中有降趋势;而化肥、柴油、农药、农膜等主要农用生产资料及农业服务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上涨,且呈继续上升趋势,导致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综合效益相对下降,在较大程度上抵消了农产品价格上升和国家惠农政策对农民收入增长的拉动效应,实现全年农民增收目标难度加大。

三、下步打算

根据一季度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针对当前农业发展形势,实现全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应着力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立足夺取夏粮丰产丰收,继续强化麦田管理各项措施。当前小麦生长已进入起身拨节关键时期,以浇水、追肥、除草、病虫害综合防治为重点,继续加强技术培训、指导和服务,毫不放松地抓好麦田管理各项关键措施,确保夏粮丰产丰收,为全年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奠定基础。同时,尽快启动实施小麦、玉米“十百千万”高产创建活动,落实配套政策,强化保障措施,加快实施进度。

(二)围绕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培植,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围绕设施瓜菜、食用菌、奶肉牛、肉蛋鸭、渔湖产品、大樱桃、苗木等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培植目标,调整规模种养基地扶持政策,采取农业重大建设项目立项制,继续推进特色产业带和聚集区建设,快速提升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基地规模和档次水平。

(三)着眼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加快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在继续抓好市级农牧渔三大农产品检验中心建设的同时,按照年初规划的150处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目标,落实建设任务,加大政策支持,强化推进措施。

(四)着眼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继续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实行农业龙头企业重点建设项目包保责任制,加快培植农业重点龙头企业。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333”工程,从今年开始用3年时间,投入财政和金融资金30亿元,支持30家农产品骨干龙头企业尽快做大做强,真正培植成为行业龙头和开拓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主力军。

(五)围绕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继续搞好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在认真总结去年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今年实际,及早谋划安排,及时组织发动,加大政策扶持和督导力度,切实抓好以今年夏季小麦和秋季玉米秸秆为重点的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六)围绕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切实抓好农业补贴政策兑付工作。在认真抓好农村土地承包政策落实、切实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的同时,当前围绕各级强农惠农政策落实,着重抓好粮食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及扶持生猪、奶牛发展的各项农业补贴政策,争取尽快落实到位,特别是小麦种植和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确保4月10日前全部兑付到农户手中。今年市里对种养基地建设的扶持政策,要及早安排,抓紧进行项目申报立项。农业综合开发,要在精心实施好2007项目的同时,积极做好今年土地治理、产业化和科技项目的申报、争取和实施工作。

同时,抓好春季植树造林和森林防火、畜禽疫病防治和健康养殖业发展、夏季生产农机作业准备、气象防灾减灾及抗旱防汛等项工作。

第五篇: 彬县经济社会发展暨农业农村工作情况汇报

中共彬县县委 彬县人民政府

一、基本情况

彬县位于咸阳西北部,距省会西安120公里,离甘肃平凉160公里。全县辖13个镇3个社区247个行政村,总面积1185平方公里,总人口34.8万,其中农业人口20.8万。

彬县历史悠久。彬县是后稷生地,公刘故里。早在3500年前,周祖公刘避桀居豳,定居农耕,教民稼穑,开创了泾河流域的农业文明。秦朝设为漆县,东汉设臵新平郡,北魏改为白土县,西魏始设豳州,隋、唐、宋、元、明、清均设有州县两级政权,民国初年裁州设县。

彬县古迹荟萃。境内有国家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建于唐代的大佛寺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主佛像阿弥陀佛高20米,是西北第一大佛,被誉为“关中第一奇观”。紫薇山下的开元寺塔高达47.6米,钟灵毓秀,显示了宋代精湛高超的建筑艺术。五代后周卫王冯晖陵墓中出土的墓志铭、壁画、彩绘浮雕砖等文物,填补了我国五代史的考古空白。

彬县资源丰富。境内富藏煤炭、陶土、油母页岩、石英砂等10多种矿藏。其中煤炭储量32.4亿吨,具有原煤埋藏浅,煤

1 层厚,煤质好,易开采,特低硫、低磷,高发热量等特点,是优质的动力用煤、气化用煤和环保型煤。目前,全县拥有煤炭企业8户,生产矿井11对,在建矿井3对,总设计生产能力3000万吨,是国家煤炭生产重点县。

彬县果业发达。彬县位于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带,盛产各种名优水果。全县现有果园50万亩,其中苹果32万亩,梨3万亩,柿子13万亩,核桃、觐枣各1万亩,是“中国果品之乡”、“全国优质果品基地重点县”。生产的红富士、秦冠苹果荣获“全国优质苹果金奖”和“中华名果”称号。

彬县设施完善。彬县是关中“一轴一环三走廊”城市群上的重要节点,福银高速、312国道、306省道和建设中的西平铁路穿城而过,县乡公路四通八达。全县城乡金融、保险、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服务机构一应俱全,程控电话全面普及,移动通信无缝隙覆盖,互联网连接全县城乡,发展环境十分优越。

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近年来,在省、市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扣“富民强县”目标,大力实施“工业立县、项目带动、民营崛起、科教兴彬”四大战略,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县经济社会呈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十一五”以来,地方生产总值增速连续七年保持在20%以上。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大关,达

2 到106.1亿元,增长23.3%;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8万元,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财政总收入28.2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9亿元,分别增长73%和47%。完成工业总产值155.37亿元,增长59.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6.4亿元,增长29.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04亿元,增长17.7%。年末各类金融机构存款余额93.6亿元,增长31%;各项贷款余额58.8亿元,增长4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16元,增长18.5%,我县蝉联中国西部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荣获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旅游县和全省“双高双普”县、省级文明县城等称号,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三、农业农村工作情况

在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把农业农村工作摆在首要位臵,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要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县农村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2011年,全县完成农业总产值22亿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6601元,分别增长29%和28.9%,分别高出全省、全市6.4和2.3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咸阳第一。在具体工作中,突出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富民产业。围绕培育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通过政府扶持、农民自愿、技术服务

3 等措施,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促使农民群众脱贫致富。一是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在巩固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果业,全县果园面积达到52万亩,实现了“人均一亩苹果园”目标。2011年果品总产达到果品总产45.5万吨,实现产值12亿元,果业成为农民群众增收的支柱。二是积极发展劳务经济。按照“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方针,加强组织引导,强化技能培训,形成了培训、输出、就业“一条龙”的劳务经济发展模式,推动全县劳务经济迈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2011年,全县在外务工人员达到13.3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4.2亿元。三是精心培育特色产业。围绕区域发展特点,按照“典型示范、辐射带动”的思路,精心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初步形成了以畜禽养殖、设施蔬菜种植、食用菌生产、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一村一品”示范村51个,建成了 “北极镇龙门村生猪养殖基地”、“彬县润杨农业柿子加工科技开发基地”等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组建了宏盛蔬菜、星源果友、广泽养猪、林海柿子加工等6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发展规模养殖大户680户,养殖小区36个,发展温室果蔬大棚6600个、食用菌大棚1000个,种植药材12000亩,农村特色产业成为群众增收的一大亮点。

(二)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全力促进农民增收。在积极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第一产业的同时,将非农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增长点。一是大力发展镇区工业。编制完成

4 了《彬县工业发展规划》,引导新上工业项目向塬面布局,向镇区发展。强力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建材、煤化工等工业园区建设,建设了义门农产品加工园、新民现代农业示范园、龙高循环农业示范园、底店小麦良种生产繁育园等四大农业园区,规划了太峪川道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鼓励、支持各镇、各社区大力发展就业型、带农型、特色型、配套型的镇村工业,努力促进农民就业,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二是大力发展龙头企业。落实优惠政策,积极招商引资,先后培育壮大了通达果汁、龙凤酒厂、润扬公司、中兴果业等农业龙头企业,有力地推进了我县的农业产业化进程。三是大力发展旅游餐饮业。依托大佛寺、侍郎湖、泾河峡谷等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农民和社会各界发展以休闲度假、餐饮娱乐为主的观光旅游业,先后建成了程家川自然风景区、林家堡生态乡村游、底店二桥村等一大批旅游项目,有力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着力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变农村面貌,促进统筹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来抓。重点实施了五大工程。一是实施新村建设工程。坚持“就地建设与移民搬迁并举、扶贫开发与新村建设并重、政府配套与农民建房同步”的原则,结合异地搬迁、以工代赈、移民安居、“三告别”等项目,因地制宜地推进新村建设。2006年以来,累计投资21.6亿元,实施了186个

5 重点村建设项目,建成农民新居2.27万户,其中搬迁困难群众9206户3.8万人,而且所有建成村全部实现了“六进村”、“六入户”目标。二是实施农民进城工程。开工建设了10个镇(社区)79幢农民进城住宅楼建设工程。截止目前,建成12个小区37栋1486户住宅楼,新增城镇人口6786人,农民进城落户步伐加快推进。三是实施村组道路工程。“十一五”期间,全县累计投资5亿元,其中县财政投资近4亿元,先后完成了彬蒋、彬湫、西早、底韩等县乡公路改建工程,建成通村水泥路(柏油路)296条830公里,结束了160个行政村约22万名群众长期走泥路的历史,全县行政村公路硬化率达到100%,实现了“县乡油路化、村道水泥化”目标。四是实施水电建设工程。完成了李家川、太峪河等水库除险加固和142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启动了红岩河水库建设项目,构建了城乡一体的供水网络。同时,完成电网改造247个村,实施有线电视接入工程2.26万户,广大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五是实施生态建设工程。编制完成了《彬县生态示范县建设规划》,全县累计完成林业重点工程造林14.2万亩,全县林地面积达到62.1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8.5%。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9平方公里,提升改造和新增基本农田4.3万亩,完成道路绿化933公里、农村改厕35122座,建成绿色家园新村84个、沼气池12967口,农村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四)持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坚持以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为抓手,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积极开展集体林权制

6 度、土地流转试点等农村改革,农村发展活力显著增强。一是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顺利完成了乡镇机构改革任务,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高,服务职能不断强化。二是在巩固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积极试点土地有序流转,全县共流转土地6万亩。三是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积极争取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县,有序化解村级不良债务。四是在咸阳市率先完成了96.78万亩以“明晰产权,勘界发证,放活经营权,落实处臵权,保障收益权”为主的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并在全省率先启动了配套改革工作。目前,正在争取国家政策性森林保险试点县,激活了林业生产要素潜能。五是启动实施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群众愿望最迫切,最急需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问题得到了妥善解决。

(五)全面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投入62.6亿元实施了泾河城防工程、职教中心新校区等682项民生工程,惠及广大群众的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一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累计投资11.5亿元,实施了10大类127项校建工程,改、扩建中小学校121所,新增校舍面积36.37万平方米,全面实现了无危漏校舍的目标。特别是2008年,财政一次性投入3347.04万元,在陕西省率先化解了“普九”债务;投资1600万元,在咸阳市率先实施了学校供暖工程。今年,又在咸阳市率先实施了15年免费教育,有效促进了教育公平。二是大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在咸阳市率先启动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工

7 作,推行了药品“五统一”管理和“零差率”销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6%,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积极健全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开工建设了县中医医院新院区、县医院培训中心楼,相继完成了19所乡镇卫生院扩建和维修任务,全面完成了247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任务,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实现了农民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的工作目标。三是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新建镇(社区)文化站13个、村级文化室65个、农家书屋88个,远程电化教育网络覆盖全县247个行政村,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趋于完善。同时,积极开展农民文化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彬县“十佳公婆”、“十大孝子”等活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四是积极完善农村保障体系。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坚持把更多精力转移到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来调节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领域。“十一五”期间,先后建成了彬县敬老院和北极、龙高两个镇敬老院,800余名鳏寡孤独老人的生活得到有效保障。积极探索农村养老新模式,实施集中供养工程,开工建设镇级区域敬老院3个,建设农村互助幸福院6个。在陕西省率先试点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参保率达到91%;全面落实低保制度,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农村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成立了县慈善协会和关爱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基金会,建立了城乡特困家庭、孤寡老人、残疾人、孤儿档案和台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社会救助网络体系。

虽然我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

8 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受地理位臵、自然条件等客观因素制约,全县农业农村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新农村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投入缺口仍然较大,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偏少,机制体制还不完善。二是农村生产力整体水平还较低,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程度仍然不高。三是镇(社区)农技推广体系薄弱,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较少,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偏低。四是新型农民培训力度不大,农民对农业实用技术和市场知识掌握不够,对新技术、新知识接受较慢,自主创业的内在动力不足。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以这次调研为契机,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改进工作方法,努力推动农村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实现农民增收。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平安保险员工辞职报告下一篇:农药管理条例实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