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科技创新

2022-08-05

第一篇:现代农业科技创新

加快科技创新 发展现代农业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黄金期。5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现代化程度显著提高,粮食总产连续4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农民收入大幅提高。这一成就的取得实属不易,其中,农业科技创新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一、农业科技已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创新。“十一五”以来,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坚持“四个立足”,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的同时,继续保持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是立足产业需求推进自主创新。目前,我国已建立50个主要农产品的产业技术体系,实施了转基因重大专项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有效引导和支持了农业科技创新要素向农业生产实践需要集聚集中。特别是,为完善产业技术体系,我国以产业为主线,以农产品为单元,逐个环节梳理技术需求,帮助农民排解生产难题,为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开辟了新思路。

二是立足农民需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新世纪以来,国家十分重视根据农民需求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深化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加强了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作。截至2010年底,82.5%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已列为财政全额拨款单位,有力地调动了基层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增强了农技推广与服务能力,农技推广人员在近两年的抗灾夺丰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是立足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农民培训。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我国及时调整聚焦培训重点,引导和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农业产业延长链转移,由单纯外出务工向“就地、就近”就业转变,由偏重服务城市发展向注重支撑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转变。近年来,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积极主动地扎根农村,投身于现代农业发展。

四是立足国情特色推进农业科技管理创新。5年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农业科技管理创新,富有成效地探索出了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的新途径,建立了科技投入稳定支持的新机制,营造了科技人员潜心钻研科技、安心服务生产的新氛围,形成了各类科技力量联合协作的新格局。

2010年,全国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2%,超过了土地、劳动力及物质投入要素的贡献份额。粮食综合单产达331公斤,比“十五”时期平均水平高出30公斤以上,单产提高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稳定在60%以上。农业科技已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二、发展现代农业提出了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新任务

“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进程将加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将加快升级,农产品消费需求将持续增长,这对现代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十二五”时期,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必须紧紧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迫切需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人多地少、水资源紧缺、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最大制约因素,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倒逼压力。从耕地资源来看,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连续7年增产,增量达2300多亿斤;与此同时,播种面积也连续7年增加,增量达1.6亿亩,面积增加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40%左右。在耕地总量难以增加、耕地质量下降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粮食和经济作物又要统筹兼顾的情况下,今后粮食播种面积维持在16亿亩已属不易,靠增加面积增产的空间越来越小。从水资源来看,我国每年农业生产缺水200多亿立方米,而农业灌溉用水利用效率仅45%左右。特别是近年来粮食生产中心北移以后,北方地区水资源矛盾尤为突出,占全国粮食产量一半多的东北和黄淮海地区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15%左右。从外部投入品来看,我国化肥当季利用率仅为30%左右,农药利用率仅为33%左右,普遍低于发达国家20个百分点以上。外部投入品的大量使用,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近年来国家对农民的补贴效应,也使得农业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不断加剧。因此,只有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把农业发展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低碳农业,才能确保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迫切需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一部农业发展史就是一部农业科技进步史。尤其在当代,农业的竞争实质是农业科技的竞争。近几十年来,随着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向农业领域的加速渗透,一方面,现代农业科学的学科分化正在加速,基因工程、酶工程、生物电子工程、蛋白质工程等学科迅速发展并更加细化,农业科技日益得到深入发展;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与其他学科

不断融合,形成了许多新的学科交叉点和生长点,极大地拓宽了农业产业领域。与国际先进科技水平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存在着不小差距,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成果明显不足,真正能运用到生产上的重大突破性科技成果还比较少。以农业最核心、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种子为例,除了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等少量成果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以外,其他都缺乏总体优势。从主要作物来看,我国小麦单产居世界第23位,玉米居第39位,大豆居第40位,分别只有世界先进水平的70%、54%和52%,依靠科技创新增产的潜力仍很大。

适应农业经营主体的新变化迫切需要增强农业科技服务能力。我国农业以户为单位的小规模家庭生产模式将长期占主导地位,这一实际决定了必须始终把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劳动力平均年龄不断升高,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生产对劳动者技能的要求。同时,随着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新型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等逐步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关键生产环节的技术服务产生巨大需求。为此,迫切需要增强农业科技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能力,提高科技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三、“十二五”时期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思考

“十二五”时期,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必须紧紧围绕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优化农业生产技术结构,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水平,提高农业科技管理效能,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增强农业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支撑、推动和引领能力。

实现农业科技投入方式和结构的优化。2009年,我国农业科研投入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0.6%,而世界平均水平超过1%,发达国家普遍在2%—3%之间,亟须加大投入总量,并建立逐年稳定增长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的局面。同时,要突出投入重点,由注重农业产中研究向注重产前、产中、产后合理配置转变,使育种、栽培与养殖、病虫害防控、设施设备、加工、产业政策等各环节都得到有效支持;从注重科技研发向注重研发与中试示范并重转变,使科研成果能尽快完成熟化和大面积示范,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此基础上,要着力转变投入方式,逐步提高农业科技投入

中非竞争性投入的比例,建立完善对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优秀农业科研人员和优势农业科研团队的长效支持机制,为农业科技进步创造良好氛围。

实现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的调整。当前,为适应农业科技发展新趋势和农业现代化新要求,我国需要大力调整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一是由侧重生物技术到注重生物、农机及工程技术相结合的调整。2010年我国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52%,农业科技也要适应这一重大转变,强化农机农艺融合,将原本由育种、栽培、耕作等为主的农业技术体系,转向生物技术和机械工程技术相结合,统筹发展机械技术和生物技术。二是由仅注重提高土地产出率到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并重的调整。要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能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发应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技术,把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生态环境更好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三是由单一农业生产技术到多功能多层次农业生产技术的调整。伴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现代农业正在向绿色、安全、营养、健康、休闲、生态等多元化方向发展,生物质能源、海洋农牧场、生物材料、农副产品等相关技术领域正成为现代农业科技新的生长点,蕴含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在这种形势下,农业科技需要密切追踪前沿,不断拓宽视野和领域,着力培育现代农业新的增长点。

实现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方式的转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农业生产经营将发生更为显著的变化。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及方式的新变化,迫切需要根据不同主体的新需求,增强农业科技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能力。目前,我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仍然薄弱,导致科技供给传输不下去,生产需求反馈不上来,技术成果的示范推广缺乏工作依托。“十二五”时期,我国必须在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增加技术源头供应的同时,更加注重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一方面,要不断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能力建设,组织实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养与知识更新工程,加快提升乡镇和区域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的为农服务能力;另一方面,要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为主体,加快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科研教学单位、涉农企业等多方力量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促进农技推广工作的公益性与专业化、社会化相结合,努力把农业科技服务送到田间地头。

实现农业科技体制与管理机制的创新。当前,要在遵循科研规律的基础上,突出产业特点和国情特色,探索符合我国农业生产实际的科技进步之路。一是深化和完善农业科研院所改革。按照中央关于事业单位改革的要求,当前要对农业

科研院所进行准确定位,通过剥离、整合、转制等方式,加快推进分类改革。对公益性科研院所,关键是加快建立和完善现代院所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创新,切实解决科技体制改革相关政策不配套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二是完善科技立项机制。坚持课题来源于实践,建立完善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科技立项机制,推进科技要素优化组合,推动科技与生产有效结合。三是强化联合协作制度。促进跨学科、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的单位和科研人员之间协同攻关,努力把科技力量配置由重复分散转向科学分工与联合协作相结合,不断巩固和发展农业科技大联合大协作的良好发展局面。四是创新科技评价机制。建立完善符合农业产业和农业科技发展要求的科技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类型科研机构、科技项目、科技人员实施分类考核和分类评价,重视发挥科技信用评价制度的激励约束功能。

第二篇: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

一、现代农业的特点

纵观历史,农业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近代农业和现代农业四个阶段。现代农业首先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发达国家。与前三个阶段相比,现代农业呈现出以下七个主要特点:

一是产业结构体系由小农业向大农业转变。现代农业不仅包括第一产业领域(种植业、养殖业等),而且包括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农村工业、社会服务、文化产业等多种产业集群。它不是通常所说的第一产业,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链系统。

二是发展目标由追求数量增长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传统农业以满足人的食物需求为主要任务,追求数量增长成为普遍共识。现代农业必须在保障必要数量平衡的基础上,优先质量和效益,以增强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是产业功能由单一生产功能向集生产、经营、服务等多功能方向转变。现代农业除了从事初级农产品供给和原料生产外,还具有了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高度组织化、规模化生产。

四是生产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现代农业建立在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依靠现代科技,获得较高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五是发展驱动力发生了转变。传统农业的发展往往是投入驱动、资源依存型为主,科技贡献率较低。现代农业则是科技创新驱动下的知识化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六是农业政策的制定更加着眼于工农城乡统筹。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跳出农业看农业,跳出农村看农村,大力促进以工补农,以城促乡,实现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这是从制度上、政策上保障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七是经营队伍由依靠农村劳力向培养新型农民转变。新型农民队伍建设是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所在。要树立“优秀农民就是农村人才、农村人才的主体是新型农民”的新理念。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一代又一代的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骨干农民和核心农民,让他们在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中施展才华,带领几亿农村劳动大军从事现代化农业,建设现代农村。

二、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几个着力点

现代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大趋势。目前,我国的农业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农业发展目标已从传统的温饱目标向“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发展,产业体系正在向建立现代农产品产业供应链转变,农业产业领域不断拓展,逐渐向能源农业、海洋农业、生物药物、精细化工等多个领域渗透,农业经营方式正在向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农民合作组织迅速兴起。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了几个大台阶,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农村经济基本实现了全面发展。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正面临着资源和市场的双重制

约,以及来自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多重压力。我国的现代农业建设将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依靠政策、依靠科技、依靠投入等综合措施积极推进,归根到底得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指出:要以高新技术带动常规农业技术升级,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农业综合效益的全面提高;实施综合开发农林生态技术,保障农林生态安全;积极发展工厂化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从现阶段实际出发,建设现代农业要突出着力于三个方面:

(一)着力于连接和延长农业产业链。这是构建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突破口。随着农业新技术革命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农业生产规模开始向企业化生产模式转化,农产品生产由最初的分散经营逐步演变成企业化经营,由农业产前部门、产中部门和产后部门三部分组成的农工商综合体应运而生。实现农业的企业化经营,延伸农业产业链成为实现农业生产高效益的有效途径。市场需求和农产品转化途径的多样性,决定了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必然向多功能产业链方向发展。2005年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已突破5.2万亿元,超过了农业总产值。农产品加工业的增加值约占GDP的8%左右。经过近20年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在农产品加工业中所占的比重大约为50%左右,已成为事关我国农业全局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成为引领农业发展,带动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的支柱产业。现代农产品产业链与供应链的形成,必将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二)着力于现代生产要素的集成应用。这是推进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随着农业产业不断升级以及产业链的不断延伸,现代农业的整体效益不仅与自然生产要素相关,而且更主要的是取决于经济要素(包括资金、技术、信息、劳动力等)的投入。现代农业是依靠现代生产技术要素支撑的科学化农业,是需要长期稳定的金融政策支持和保护的农业,是需要建立标准化、信息化管理的有序可控农业。这就要彻底改变我国传统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资本投入不足、生产效能低下的弊端,强化现代信息、现代科技、新型人才、现代管理制度以及社会资本等生产要素与自然要素的高度集成,支撑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着力于加强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制度保障。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速度的加快,在市场因素、技术因素等综合作用下,现代农业生产向高度专业化和商品化方向发展,行业分工越来越细,生产要素逐步向优势农户集中,农业生产组织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化程度提高,各具特色的生产带逐渐形成。现代农业专业化的分工和协作,不仅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生产率,而且促进了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了农民收益。因此,迫切需要加快我国农业产业组织制度创新步伐,大力促进农业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经营。

三、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重点

(一)要进一步明确农业科技的战略地位。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动力在于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工作要全面落实“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不同创新途径的有机结合;坚持加强新农村建设一线的力量,调动农业科技乃至整个科技力量,全面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坚持不断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

一是要正确认识农业科技的公益性。农业作为一个产业,与第二及第三产业相比,劳动生产率与经济效益相对较低,而社会效益显著。因此,为农业服务的农村科技工作是一项具有战略性、基础性的工作,具有公益性较强的特点,需要各级政府继续加大支持力度。

二是要充分认识加强农业科技必须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科技资源的分配要引入竞争机制,要加速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三是要深刻认识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服务是农村科技的根本任务。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农业的问题最终要靠科学技术解决。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大会上明确要求,“要调动科技人员和企业家、农民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推动产学研结合、农科教结合,提高科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二)要明确新时期农业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根据现代农业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要求,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科技部对农业科技工作按照“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从全局性、战略性高度进行了总体部署,形成了现代农业科技工作的基本思路,其中突出了三个战略重点:

一是.强化农业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技术储备研究。从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重大需求出发,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发展前沿,重点强化优良动植物新品种培育、水资源高效利用、农业环境保护与清洁生产研究,为现代农业持续发展提供长久技术支撑。要继续推进农业科技革命,加速动植物新品种选育与产业化;加强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农业环境保护与清洁生产研究,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农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提高科技发展的支撑能力。

二是重点支持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和引领现代农业的关键技术。现代农业是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多功能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循环农业技术发展,显著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解决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和关键技术问题。要加强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推动生物经济发展;加强农业信息技术创新研究,提升现代农业信息化水平;加强食品加工与物流技术研究,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加强动物健康养殖与疫病防控研究,着力解决制约养殖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加强农林生物质综合开发利用,推进循环农业发展。

三是加大成果转化、农民增收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强化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强化基层科技工作,向农民推广适用的科技成果和产品,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农村科技工作的关键环节。要继续加大对成果转化的支持,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成果保障;加强农村科技创新与服务队伍建设,推进科技成果示范与产业化;积极推进科技特派员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村科技进入千家万户;开展新农村建设科技综合示范,依靠科技富民强县。

四、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工作的主要措施

现代农业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与引领。现代农业科技工作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各级政府必须加强政策引导,强化机制创新,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一)集成全社会力量,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两方面的作用,充分调动政策、资金、舆论导向等各种社会因素投入现代农业,支持和关注农业科技的发展。

(二)加大农业科技投入,调整科技经费的支持结构。要在确保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村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科技投入,逐步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科技投融资体系。积极探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工程项目与农村科技项目相结合的有效机制。进一步加大对现代农业科技重大项目的支持,建立长期支持国家现代农业与新农村建设重大科技工程的长效机制。

(三)加强现代农业技术政策引导,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进一步深化农村科研机构体制改革,加快农村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把农业和农村科技工作摆在科技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并在政府或部门发展规划和实施计划中加以充分体现。要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能源、环境等重大战略问题研究,强化政府对农村科技工作的宏观指导。

(四)强化公益性项目与市场的结合,通过市场导向推进公益性项目的发展。加强对涉农企业的政策引导与支持,制定和完善涉农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税收、投融资等政策,促进企业科技进步。进一步强化公益性项目与市场的连接,总结和推广农业公益类项目实施的成功经验,引导企业参与项目研究、产品开发与产业化,提升项目的产业化能力,加快项目成果的推广。对面向产业化和市场的项目,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遴选科研项目和课题承担单位,鼓励企业加大投入参与科研和开发,充分发挥好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

(五)加强项目实施中的监督、管理与评估。强化项目实施的目标管理,加大项目执行中的检查、考核与评估力度,建立委托专业评估机构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委托专业监理机构对工程性项目进行全程监理,委托第三方对项目实施结果进行验收、评估的制度,把项目中期评估、项目执行中监理结果、项目验收结果作为支持相关研究的重要依据。建立和完善项目问责制和科技信用制度。

第三篇:靠科技创新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雷勇健

依托科技创新突破现代农业关键技术,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命题,也是世界现代农业发展趋势。

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法宝。中央要求农垦要在现代农业建设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广东农垦在“十一五”期间,以科技创新推进国内热带农业资源布局调整,不仅优化了经济结构,提高了综合竞争力和综合经济效益,还对周边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建设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国外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日渐增高的绿色贸易壁垒、日益提升的消费需求和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科技创新推进热带农业产业向外延伸,增创了跨国经营新优势,实现了国内外大产业、大企业、大基地、大市场以及人才、技术、资本的全面连接。进入“十二五”时期,广东农垦围绕“推进农业现代化、打造跨国大集团、建设美好新垦区”的战略目标,将更加注重依托科技创新突破热带农业关键技术,全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力争成为国家控股具有现代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大集团。

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为重点

广东农垦拥有得天独厚的热带农业资源、产业规模、管理团队和连片土地,特别是拥有现代科技优势,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垦区将积极完善科研推广体系建设;建立健全3家国家级龙头企业、7家省级龙头企业为主体,覆盖橡胶、糖业、乳业、剑麻、热带水果、畜牧、水产以及热作加工机械在内的全垦区优势产业科技研发机构和农场农技推广体系;以建设湛江垦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辐射带动垦区15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以建设良种繁育基地为抓手

种养业良种繁育体系是推动热带农业建设的基础和先导。垦区已投入亿元资金建立起国家级和省级名优品种繁育体系,引进国内外热作良种200多个,使主业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在此基础上,“十二五”将进一步推进规模已达5000多亩的广东南亚热带科技园茂名园区橡胶良种繁育中心,湛江园区甘蔗、剑麻、菠萝及红江橙良种繁育中心建设,以及阳江水产种苗繁育中心、湛江畜牧良种中心和燕塘奶牛良种中心等五大良种繁育中心的建设,成为集精准农业、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业、品牌农业和生态旅游观光业于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以此推动种子种苗产业的发展。

以现代科技设备为武装

以现代工业理念和成果引领农业,以现代装备武装农业,以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是现代热带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垦区将继续抓好10万亩甘蔗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引进世界先进农业机械,为全国甘蔗机械化生产提供示范。提高橡胶、剑麻、水果等作物中耕、施肥、防病虫害等环节的机械化程度,使垦区主产业农业机械化率提高到75%以上。

以建设标准化示范园区为载体

建设标准化示范园区,运用先进技术成果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从而实现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的经营效果,把垦区建设成为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和展示的创新基地、科技推广和普及的培训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和推广的辐射基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以生态和品牌经营理念为导向

建设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垦区将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以信息化程控技术和其他高新技术实施工艺流程改造,发展新能源,推进生物质发电,探索开发能源酒精,加快沼气产业化利用,基本实现产业废物零排放,提高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使生态循环经济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同时,充分发挥垦区已通过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的57家大中型骨干企业以及54个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中国名牌产品、中国名牌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广东省名牌产品和商标的优势,全面推进热带品牌农业发展。

以跨国合作发展为目标

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东盟合作,为垦区充分利用全球热带农业资源,扩展热作产业发展空间,推进“海外再造新农垦”战略创造了机遇。垦区在抓好已建成的广垦橡胶集团5家海外工厂达产达效的基础上,将进一步扩大对外合作,规划在印尼、泰国和马来西亚再建3—5家橡胶加工厂,完成30万亩海外胶园建设。加快推进印尼剑麻种植基地项目建设,论证建设海外糖业基地,打造我国最大的海外热带农业合作基地,以此推进垦区热作加工设备和管理技术出口及技术劳务输出,带动垦区相关产业发展。

以“人才强垦”战略为关键

随着产业和品牌的高端化以及海外市场的拓展,垦区必须加快培养具有国际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的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以及农业科技带头人和高级专业人才。必须加强技能型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一支技艺精湛、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技能型人才队伍。同时,完善人才培养开发、考核评价、选拔使用、引进管理、激励保障等机制。(作者系广东省农垦集团公司总经理)

第四篇: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一、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树立现代农业发展新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发展观念,坚持以新型工业化理念引领现代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用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坚持以新型工业化成果反哺农业,从政策、资金、技术和体制等方面,逐步建立科学合理、配套完善的反哺机制。坚持依靠科技进步,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优质高效、有区域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突出抓好优势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坚持把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放在突出位置。强化耕地保护,加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认真抓好环洞庭湖基本农田建设、涔天河灌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等重大工程,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主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着力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积极推进粮食优质高产创建行动,重点抓好52个县150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新增粮食产能建设工程、“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建设,力争粮食产量稳定在600亿斤以上。积极对接国家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支持优势区域各类基地建设。抓好40个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建设。加快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重点抓好20个国家级、100个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建设。实施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工程和池塘标准化生态化改造工程。进一步优化蔬菜、油料、棉花、柑橘、食用菌等生产布局,加快油茶、茶叶、竹产业发展步伐,培育一批丰产基地县。建设一批园艺作物标准园。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提高“米袋子”、“菜篮子”等供给保障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

加快发展农业新型业态。充分挖掘现代农业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都市农业、森林生态旅游等新型业态。以长株潭城郊生态休闲农业为龙头,以市州精品休闲农庄为骨干,以特色生态民俗家园为基础,建立完善全省乡村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网络。集中力量加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抓紧制定总体发展规划和专项发展规划,力争经过3-5年努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初具规模、初显成效。

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一体化发展要求,做大做强粮油、生猪、烟草、棉麻、果茶、水产、竹木、中药材、食用菌等优势特色产业。着力构建长株潭都市农业圈、洞庭湖区适水农业带、湘中南丘岗节水农业带和武陵雪峰南岭罗霄山区生态农业带为重点的农业主体功能区。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专业乡镇,建设一批高标准、上规模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以新型工业化助推农业产业化,重点实施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5255”工程。加快实施品牌战略,着力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高、有湖湘特色的中国知名品牌。积极打造一批高标准的现代农林业示范县、示范园区,逐步形成区域特色,推进现代农业提质升级。

二、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

进一步明确农业科技创新重点。注重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围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强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品种选育、大面积均衡增产技术研究,突破生猪、草食动物、淡水产品定向选育和分子育种技术以及规模化健康养殖技术瓶颈;围绕创新型湖南建设,加速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质能、现代农业装备与制造、农村现代物流等产业的技术创新; 1

围绕“两型社会”建设,开展以节地、节水灌溉、节肥为主的农业节能减排技术,以种养循环、生物链循环为主的农业循环技术,农业重大灾害防控技术和农业生态安全等关键技术研究,构建“两型”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围绕绿色湖南建设,加强主要用材、木本粮油树种良种选育与丰产培育技术及森林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研究,力争在油茶、生物柴油、竹木加工、林下经济等优势领域有较大突破;围绕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生物育种、生物质能源、生物饲料、生物农(兽)药、生物疫苗等产业的科技制高点,建立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技术体系;围绕改善农村民生,加强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生态环境治理、清洁社区建设、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技术研究。力争取得一批重大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十二五”末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以上,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和农民收入水平有明显提高。

突出抓好农业关键技术攻关。把种业作为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选项目。认真组织实施优质种苗工程,突出抓好以杂交稻、优质稻、杂交辣椒、工程鲫、双低油菜、油茶、杉木、马尾松为主的现代种业技术攻关,继续巩固杂交水稻研究的国际领先地位,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广阔市场前景的优良品种。加强优势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培育一批大型骨干企业。鼓励扶持农业专家领军种业龙头企业。加大对种业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完善品种认定、保护、退出机制。认真抓好超级稻分子育种、生猪产业化、油茶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和农村物联网综合服务科技工程、生物纤维转化生物质能源、茶果蔬加工、南竹、黑茶、藤本植物等关键技术项目的研究和组织实施。从农作物分子育种、特色农产品加工、物联网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生物农药等领域遴选10个左右重大科技专项进行攻关。建立省农业科技创新专项引导基金。

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平台建设和机制创新。重点抓好国家杂交水稻实验室、油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柑橘实验室、茶叶加工国家实验室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实验室建设。完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质资源库,加强珍稀野生植物、农作物近缘野生种原生境保护,建设一批农业科学数据中心、野外定位观测站、林业生态观测站和检测中心。加快建设省农作物海南南繁育种共享平台、转基因作物安全评价中心、南方航天育种基地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农业气象研究试验,强化人工影响天气科技能力建设。深化农业科研院所改革,健全现代院所制度,扩大院所自主权,努力营造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政策环境。大力推进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省级科研机构要突出抓好农业、林业、水利、动物科学四大科研机构群等建设重点,市级科研机构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区域性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中心,县级科研单位逐步建设为地方新技术示范推广基地。建立协同创新联动机制,集成优势,组织跨地区、跨部门、跨学科联合攻关。稳步发展农林业技术交易市场。支持民营农林业科研机构发展。完善农林业科研立项机制和评价机制,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以长沙、永州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长沙县、岳阳市屈原管理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县等为平台,继续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和产学研联盟建设,着力促进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院校与农业大县、企业结对帮扶。加快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建设,加强乡镇或区域性农(林)业技术推广、动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农村能源开发利用等公益性服务。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化技术推广服务组织,实施农村科技合作组织推进行动。继续推行农科教、产学研、科工贸紧密结合的农技推广服务模式,鼓励教学科研人员深入农村第一线开展科技推广,并将其成果作为评定职称的重要内容。实施县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专项计划和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计划,加强农业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专家服务基地、引智基地和星火产业示范带建设。继续实施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扩大科技特派员工作覆盖面。

三、充分运用科技成果,提升现代农业设施建设水平

坚持把水利建设放在农村基础建设的优先领域。全面践行新时期治水方针,加快建立和完善人水协调的现代水利体系,2012年继续实施《洞庭湖区治理近期实施方案》,推进35座大中型水库和1070座小Ⅰ型、1303座小Ⅱ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和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广泛开展骨干山塘清淤扩容和沟渠疏浚,提高现有水利设施的利用率。开展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设,提高防灾抗灾能力。加快推进民生水利建设,2012年解决3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科学治理农村地区小河道、小流域,加快完成列入国家规划的330条中小河流治理任务和96个县级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建设。加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抓好长株潭城市群气象服务保障和气象防灾减灾综合示范区建设,加快国家超算长沙中心气象远程超算工程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基层社区应急预案,保障应急物资储备,切实提高农业农村防灾减灾能力。

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快建设覆盖城乡的农产品流通网络,推进区域性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改造。鼓励供销社、邮政物流、粮食流通、大型商贸企业参与农产品批发市场、仓储物流体系的建设经营。继续支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系统农村现代流通主导力量作用,加快构建运转高效、功能完备、城乡并举、工贸并重的农村现代经营服务新体系,重点抓好“新网工程”和“网上供销社”建设。逐步建立一批规范的交易市场、物流园区、配送中心和农村超市,壮大农产品流通龙头企业。积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农产品展销活动,重点培育以长沙红星中国中部(湖南)国际农博会、湖南西部农博会和湖南茶博会为重点的地方特色农产品展会品牌,推动农业生产者与农资批发市场、超市、宾馆饭店、学校、企业的对接,开展直供直销。逐步规范和完善大宗农产品期货市场。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流通中介组织。

大力推进农村信息化进程。加快国家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省建设。充分利用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结合“三网融合”和“村村通宽带工程”建设,整合"12316"三农服务热线、"12396"科信通系统、农村远程教育等资源,搭建 “三农”综合网络信息平台,构建农村信息化服务公益模式,积极开展农村电子社区试点工作,推进科技信息进村入户,积极推进新农村网络及视频建设,加强对“三农”工作的宣传,为农民提供高效便捷、简明直观的服务。结合林地测土配方系统建设提升林业信息化水平。

加快推广农业机械化。利用我省新型工业化技术成果和装备制造业优势,大力提升农业机械耕种收综合水平。加快农机企业集群集聚发展,扎实推进湘潭九华湖南农业工程机械产业园建设,做强岳阳和株洲收获机械、长沙和衡阳农用运输机械、益阳小型动力与耕作机械、双峰小型加工机械等优势农机产业园。坚持农机农艺相结合,加快开发适地适用新型农机具。深化农机具购置补贴改革,大力推广水稻等主导产业所需的先进适用农机装备和农机化技术,重点推广水稻集中育插秧、精量播种、化肥深施、保护性耕作等技术。

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充分利用生态环保节能新技术,加强对林地、湿地及生态脆弱地区的保护和修复,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加快推进石漠化、崩岗和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抓好环洞庭湖区和“四水”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大力开展植树造林,2012年完成规划营造林602万亩。继续实施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生态公益林保护、防护林体系、自然保护区建设。统筹推进城乡绿化,创建一批绿色生态城镇、绿色生态乡村,提升生态文明

水平。加快森林防火体系建设,完善森林防火工作预警预报,提升防火、灭火技术装备与水平。加快农村新型能源推广应用,突出抓好大中型沼气、太阳能、污水净化处理等生态节能工程,2012年新建10万口户用沼气池。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推广使用有机肥、高效低毒低残农药、可降解农膜和秸秆还田。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监测体系。严格控制城镇和工矿企业“三废”对农村的污染,加强重金属污染产地改良与修复,继续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逐步改善农村环境。

四、着力用科技武装农民,全面造就现代农业人才队伍

大力培养新型农民。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重点,大力开展现代农业实用技术、农村经营管理技术、农村信息化技术、农民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加速实施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工程、实用人才创业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农村信息化骨干队伍培训工程和“雨露计划”扶贫培训,重点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种养业能手、农村经纪人、专业合作社领办人、农民企业家和农村高技能人才。设立全省农民素质教育培训专项资金,认真落实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和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

加快培育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千人计划”、“百人计划”等引才工程和科技领军人才培育计划向农业农村倾斜。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培育跨区域、跨部门、跨学科的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大力推进省部共建高等农林院校,积极参与国家卓越农林教育培养计划,办好一批涉农学科(专业),提高涉农学科(专业)的生均拨款标准。加大对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定向招生力度。引导和鼓励高等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深入推进大学生“村官”计划和科技副县长计划。实施更加开放灵活的现代农业人才激励政策,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职称评价标准,注重工作业绩和实效,鼓励科技人员在生产一线从事农技推广和创新创业。

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制机制。认真落实《湖南省农民教育培训“十二五”发展规划》,积极构建与城乡统筹发展相适应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整合农民教育培训资源,以涉农院校、科研院所、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科教中心、就业培训中心、职教中心、技工学校、农村基层服务站、农村远程教育网点为依托,统筹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农业科技教育、成人教育和农民终身教育等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积极引导教育机构、企业、科研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农民教育培训。扎实推进全国农村信息化专业人才实训基地、全国现代农业(湖南)培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国有与民办相结合、企校合作、工学结合、灵活开放、有特色、多元化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建立健全省、市、县、乡四级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引导同一地区教育培训机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五、坚持科学统筹谋划,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加速实施统筹发展战略。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着力构建新型的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积极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一体化,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均衡配置。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农业和农村流动,促进农民向社区有序聚集,土地向经营大户等适度集中。加强农村水、电、路等公共设施和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建设,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水平。抢抓长株潭“两型社会”

试验区、大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和国家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的历史机遇,加快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发展小城镇。按照省城镇体系规划要求,积极做大做强县城和中心镇,打造一批生态环境优美、品质高、综合承载能力强、有特色的精品小城镇,建设一批绿色社区,使之成为向周边农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的功能中心。积极支持城镇规划和城镇扩容。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逐步构建城乡居民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长效机制。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小城市和建制镇有序转移。

促进县域经济加速提质。坚持将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富民强省的重要支撑,着力推进县域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重点推进产业园区与重大项目建设,培育特色支柱产业。围绕县域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培育一批经济总量过1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过10亿元的经济强县市,激励有条件的县市入围全国百强和中部百强县市。努力激活县域各类创业资源,鼓励支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切实落实扩权强县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县域经济考核评价体系,实行分类指导,对增量与存量一并进行考核,促进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提高新农村建设示范水平。稳步推进“百城千镇万村”新农村建设试点工程和环长株潭城市群城乡统筹示范工程,分类指导,逐步扩大示范规模,推进连片示范、联镇示范和跨区域示范。鼓励具备条件的县市区率先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支持冷水江市试点和省第三轮示范镇建设示范工作。加强示范区的现代农业建设、村庄建设与环境整治和村级管理。积极推广攸县镇村同治经验,以点带面,努力提高全省新农村建设水平。

扎实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逐步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的目标。继续把湘西自治州作为扶贫攻坚主战场。加大武陵山和罗霄山片区扶贫攻坚力度,明显改善连片特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贫困农民收入。切实抓好24个少数民族县高寒山区农民脱贫解困工作。坚持开发式扶贫与农村社会保障两手抓,促进扶贫开发政策与农村低保制度有效衔接。2012年直接帮扶贫困农民80万人。注重标本兼治,着力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实施精细化管理,逐步建立健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切实关心支持特殊困难群体的扶贫济困工作。认真落实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2012年完成1万人避险安置任务,妥善解决搬迁移民后续发展问题。2012年完成1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任务。解决好林区林农、农垦企业职工生活困难问题。

六、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努力提高“三农”工作水平

切实加强领导。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强化县市区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涉农部门各司其职的管理体制机制,在干部配备、政策制定、财力投入、工作部署上切实体现重中之重的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注重在统筹城乡发展中把握发展规律,加强政策研究,破解发展难题,努力提高“三农”工作水平。对各市州、县市区分管“三农”工作的党政领导进行分期集中培训。

建立健全农业投入的长效增长机制。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持续加大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发挥

政府在农业投入上的主导作用,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确保新增财政“三农”投入部分用于公益性、基础性领域。认真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严格落实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规定,对执行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整合资源,加强监督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广开门路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发掘优势农业农村资源,积极推进农业龙头骨干企业上市融资。支持建立现代农业发展创投基金。加快农村金融服务组织建设,创新农村金融产品,提升为农服务水平。加强沅陵县国家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革试验区工作的组织协调。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建设。

完善农村经营管理体制机制。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长久不变,进一步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基本完成覆盖农村集体各类土地的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推进包括农户宅基地在内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稳步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财政适当补助工作经费。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搞好国有林场改革整体推进全国试点省建设。继续推进水利改革试点。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切实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探索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重点培育100家省级示范社。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积极稳妥开展乡村债务化解工作。

创新农村社会管理。进一步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着力培养一支带富能力强的村级干部队伍。加快完善以村党支部为核心、村民(代表)会议为决策机构、村民委员会为执行机构、村务监督委员会为监督机构的村民自治机制。推进村务公开,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逐步建立农村资产资源交易、财务管理和廉政监督平台。建立健全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和应急管理体制。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类文化体育活动,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三农”工作督促检查。尽快建立和完善“三农”工作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对“三农”重大决策、重要措施、重点工作、重大项目的督促检查。加强农民负担监管,严格实行农民负担重点县监控工作,对连续三年列为省农民负担重点监控县的党政一把手实行问责,确保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到位,确保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实效。

第五篇:农业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需做好结合文章

农业科技创新需做好结合文章

本报2月20日刊发《科技兴农业强》一文,系统报道了

近年来我市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成就,读来令人振奋。但在看到成就的同时,也应该清楚认识到目前我市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的空间仍然存在,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做好这项工作仍面临着不小的压力和挑战。

农业是我市传统优势。如何利用国家大力扶持农业科技创新的机遇,加速推进现代农业提升工程,关键在于做好农业科技创新与我市农业发展实际的结合文章,做到重点突出,统筹协调。

我市现代农业提升的核心是粮食生产。而实现全年粮食稳产增产的战略性措施就是要不断提高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的档次。农业科技创新要围绕这项“重中之重”的工作全面开展,并且要让二者形成良性互动。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项目投入要向高产创建地块倾斜,不断提升示范区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充分发挥高产创建示范区的展示平台作用,不断扩大辐射带动面积,进一步将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开来。具体来说,要重点做好三项工作。

首先,在高产创建地块集成推广丰产增产配套技术措

施。近年来,玉米适当晚收、小麦适当晚播的“双晚”技术快速推广,据专家分析,玉米生长后期,每晚收一天玉米将

增产8-10公斤。将这种类似丰产增产技术更多的应用于高产创建,将对我市粮食稳产增产发挥巨大作用。

其次,围绕粮食高产创建,着力做好良种培育开发。现代农作物种业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内容。我市良种培育拥有较好基础,应充分利用高产创建平台,进一步健全完善“育繁推一体化” 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通过科技创新加大本地良种培育应用,通过万亩方对比试验,选择最适合我市种植的“德字号”农作物新品种。

最后要着力解决人才问题。一方面利用现代知识培训农民,重点放在高产创建区域。另一方面按照中央、省的相关部署,加快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步伐,重点加强高产创建区域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在编制、待遇方面解决基层科技人员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农业生产第一线。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新党员大会讲话稿下一篇:新反不正当竞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