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建设范文

2024-03-28

现代农业建设范文第1篇

党的十七大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当前“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的实质是收入问题。要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建立起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就必须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

一、长寿区初步具备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和能力

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后,我区始终按照胡总书记“314”重要部署,紧紧围绕重庆市“一圈两翼”总体发展战略,抓住重庆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大战略机遇,解放思想,扩大开放,积极融入主城发展,力争把长寿建设成为重庆的“工业高地、都市农业基地、旅游休闲胜地、区域物流中心”和“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一流的生态大城市、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2007年,全区完成GDP总量125.3亿元,同比增长16.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4亿元,同比增长42.5%;实现地方财政收入9.5亿元,同比增长51.4%;实现农村社会总产值125.3亿元,同比增长32 %;农业增加值17.7亿元,同比增长10.8 %;农民人均纯收入4158元,同比增长19.5%。

近年来,我区农业投入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产业优势日渐显现,逐步形成了柑橘、蛋(肉)鸡、有机水产品、能源甘薯四大优势产业和蔬菜、生猪等潜势产业。目前,我区已发展柑橘面积21万亩,蛋(肉)鸡500万只,10万亩有机水产品养殖基地建设进程加快,长寿湖生态鱼已获得绿色有机鱼和国家名牌农产品认证,能源甘薯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左右。《柑橘产业发展规划》、《蛋(肉)鸡产业发展规划》、《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和《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规划》相继出台,标志着我区以“生态养殖——清洁能源——有机肥料——生态种植”为模式的农业产业集群正在逐步形成。

综上所述,我区已经初步具备了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和条件。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一)总体要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是: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大、加快、加强”的总体要求,以现代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以现代工业的成果武装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功能,改造传统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的产业素质和发展水平,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化解产业空虚、解决农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首要大事来抓。

(二)构建完善“五大体系”

1.现代农业装备体系——下大气力加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业装备水平

一是继续加大财政的支农力度。结合产业发展规划及现状,我区及时调整思路,明确今后一个时期财政投入的方向和重点,即:以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为导向,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坚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重点产业发展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土地规模经营相结合。在最近五年内,区财政将以产业扶持为重点,配套建设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总投入约5亿元,其中水利建设投入1.8亿元,交通建设投入1亿元。

二是进一步整合支农资金。采取“集中财力、集中时间、集中投向”的方式,集中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这个薄弱环节。把各部门、各行业性质相似、功能相近的专项资金适当归并,统筹安排,“打捆”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出台优惠政策,积极引导或吸收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建立起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效投入机制。

2.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向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展开,创新产业组织形式,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延长产业链条

根据国际国内、市内市外“农”情形势,通过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格局,并结合我区农业产业发展现状,积极实施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出“打造重庆都市农业基地”,到2012年建成全市农业产业“四个第一”,即:最大的无公害柑橘基地,规模达40万亩;最强的无公害蛋(肉)鸡基地,规模达2000万只以上;最大的有机水产品养殖基地,规模达10万亩以上;最大的能源甘薯生产加工基地,年加工生产乙醇60万吨。

同时,我区十分注重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时发展城乡关联产业,打造城与乡、工与农之间的产业链。这种关联产业链目的是把千家万户的小市场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以及具有竞争优势的大产业连接起来,把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与市内外大市场连为一体,实现农业市场化,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和需求、农民和市场脱节的问题。我区在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时,制定了相关优惠政策,扶持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向城乡关联产业。引导城镇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在新建产业上,以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农产品加工业、农用生产资料业、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第三产业等城乡关联产业为主。

3.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多元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科技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第一生产力。我区根据产业发展的要求,按照分类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积极开展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对技术队伍的高新技术教育、对企业管理者的现代化管理教育,提高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素质。创新思维,积极探索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新机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逐步建立农业科研、技术推广的市场化运作机制。一是尝试实行科技研发课题招投标制。二是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承包制。三是大力推行校地、企地合作。

4.现代农业质量安全体系——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狠抓源头治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

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前提,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我区要重点围绕柑橘、蛋(肉)鸡、水产、生猪、蔬菜等优势产业,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加工基地。以产地认定、产品认证、过程监测、市场准入等手段为突破口,强化农产品质量的跟踪管理,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5.现代农业市场体系——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培育多元化市场流通主体

打造渝东物流中心,促进农产口市场流通,逐步建设起完善的现代农业市场体系。按照我区农业产业规划布局,统筹规划发展农产品产地市场与销地市场、批发市场与中转市场、综合市场与专业市场,建设科学合理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大力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这个市场流通主体,有效地解决了农资产品、农副产品“买难”、“卖难”的问题。

(三)培育造就“一个主体”

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是新农村的建设者。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和根本之计。

1.培养新型留守农民

一是通过开办农民夜校或农民学校,对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中青年农民开展大规模培训,或聘请技术专家进行“手把手”式的现场上课,不断提高留守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二是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未升入大中专院校在家务农的初高中毕业生,开展现代农业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计划”工程;三是对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规模经营大户、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和一些技术性较强岗位的骨干农民开展针对性的培训,培养一大批种植、养殖技术能手。

2.加强外出务工农民培训

现代农业建设范文第2篇

肉牛产业建设项目实施协议

协议甲方:灵台县畜牧兽医局

协议乙方:

为了确保2013年灵台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肉牛产业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灵台县畜牧兽医局和相关乡镇人民政府共同商定,就该项目的实施签订如下协议:

一、甲方同意委托乙方全面作为实施主体,全面负责完成本乡(镇)2013年灵台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肉牛产业建设项目 的具体建设内容。

二、乙方同意全面负责及时足额落实自筹资金,积极配合,督促管理,按照省市,县三级的有关批复和管理要求抓好项目建设内容的实施。

三、甲乙双要密切配合,同心协力,按有关要求和程序,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未尽事宜,双方协商解决。本协议壹式两份,双方各执壹份,自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

甲方(盖章):负责人(签字):

乙方(盖章):负责人(签字):

现代农业建设范文第3篇

摘 要: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双向流动趋势,农民工返乡创业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但在提高农村就业率、实现农村各产业均衡发展的同时,政策效果与实施目标间也存在较大差距。就农民工在返乡创业过程中的创业优势、社会贡献、创新以及创办企业等特征进行分析,并对政策推动与实施深入剖析。结论认为,创业政策的推动实施仍存在较大障碍,应通过创业主体素质的培养、创业环境的优化以及政府组织职能的加强以加速创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农民工;创业特征;政策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出现了农民工回乡创业的双向流动现状,农民工回流现象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流动问题以及经济发展道路和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有着必然联系(覃扬庆,2009),农民工愿意凭借在外务工所得的资金与经验在家乡自己创业,实现了农村就业率的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农村各产业的均衡发展。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自身、社会以及政府三方面的制约因素,农民工回乡创业也出现无序化、企业发展非均衡化、生产废物无序排放以及创业成功率较低等一系列问题。归纳而言,农民工回乡创业有四大难题:创业启动资金不足、创业环境不够宽松、创业者文化素质偏低、创办企业技术含量低(杨群红,2008);针对农民工返乡创业遇到的各种困难与问题,急需政府调整各种宏观经济政策,建立有一定力度的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体系(李含琳,2008)。显而易见,农民创业是中国创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那么,农民工创业与普通农民有何差异?具有什么独有创业特征?农民工创业政策推动实施如何实现目标与效果间的匹配?本文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农民工创业政策推动实施的最优路径选择。

二、返乡农民工创业特征分析

(一)较普通农民更具创业优势

农民工自主创业充分依托本地资源及企业优势踏实稳健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农民工具有普通农民所不具备的优势:第一,大部分普通农民只是进行农田耕种,受制于自身文化水平,他们视野窄、见识少,自主创业人数少,且创业成功率低下。相较之下,农民工极具对新生事物的探索精神,动手能力强,具有实干精神,虽不具备高新技术理论,但长年在外务工的经历造就出了勤劳肯干、踏实沉稳的特性,做事风格趋于保守,稳步前进,有效避免了企业的大起大落。第二,农民工有着丰富的乡土资源,虽然技术上不及拥有高深理论支持的科技型人才,但在原材料的供应上较其他类型涉农企业更具明显价格优势。

(二)对经济与社会发展贡献持续扩大

据调查显示,农民工回乡创业多为非农行业,如医疗、教育、房地产等,且大量农民工企业创立时引进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保持了与沿海城市一定的联系,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逐年递减,对社会贡献持续扩大。第一,实现了创业实体形式的多样化,带动农村第一、二、三产业均衡发展。农民工流动性强更换工作频繁,而创业时一般与在城市所从事的行业一致,既适合当地需要又有城市品位,打破了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第二,优化了城乡资源的有效配置,缩小了城乡差距。农民工在外务工多年,不仅积累了创业资本,而且在与城市社会关系网络中其他成员发生互动关系后建立了个人关系网络 [1]。Robert A.Baron和Gideon D.Markman(1999)研究了创业者的社交能力对其创业的影响,认为创业者一般都能有效地利用周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资源。因此农民工返乡创业具有引导沿海优势资源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转移的特点。第三,创业促就业,缓解就业压力。较大一部分闲赋在家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农民工企业后有了一份较为稳定的工作与收入。减少了剩余劳动力数量,提高了农村收入,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对社会贡献不容小觑。

(三)创业模仿移植缺乏自主创新

农民工企业主要依靠模仿沿海发达城市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市场营销模式及产品生产技术,企业自身生产技术更新慢,缺乏生产过程中的自主创新。大部分农民工企业的生产设备仍是企业刚成立时引进的,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远落后于城镇拥有高新技术设备的企业,产品附加值低、市场销路不好,造成企业仓库大量囤货滞销。由于一方面,农民工自身积累的原始资金已基本投入到创办企业中,自有资金不足以支持企业自主研发生产技术、更新设备、扩大生产的需求,且由于缺乏一定的抵押财产,使其获取金融服务的能力较弱。另一方面,由于近两年来通货膨胀以及世界原油价格上涨致使原材料价格上涨,而企业产品低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且迎合市场不够,使得企业从供销链中获取利润的空间狭小,企业盈利不足以支撑成本等开支,亏损状况严重。因而造成了农民工企业在创办后自主创新能力越发低下的恶性循环,仅能一味模仿城镇企业,企业的生产与发展与城镇企业相比有严重的滞后倾向,制约了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以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为主

返乡创业农民工企业定位一般为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所需技术含量低,企业规模较小。这是由农民工文化及管理水平低下的局限性所决定。农民工在创业中缺乏长远眼光,在产品的研发以及技术创新上存在严重的滞后情况,同时自身企业管理能力有限,无力操控大型企业,而农村大量廉价劳动力正好与企业产品低附加值、高同质性相符合;另外,返乡农民工的创业资金来源单一,多为在外务工所得,少有政府或信贷部门的资助 [2],有限的资金不仅将企业的规模限制在了中小企业范畴,且使农民工无力自主研究高新生产技术,仅能支付廉价劳动力成本,企业极易受到市场投资风向变动的影响,简单模仿、粗放发展现象严重;除此之外,农村落后的市场环境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大型企业的发展需要便捷的交通、开放的市场以及先进的通讯设备,而乡镇地理位置偏远、路况不佳、通信设施不全,导致农村市场相对闭塞、原材料供给及产成品的输送滞后、新产品流入农村的时间长、市场信息反馈迟缓,客观事实上表明,目前农村落后的市场环境仅能支撑中小企业创业经济的发展。

三、农民工创业过程中的政策推动

党中央、国务院自2004年来连续九年发出有关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其中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加大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力度;政府贴息项目要按规定给予财政贴息。2010年明确提出“努力促进农民就业创业”。积极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民务工技能培训;积极发展农村服务业,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2012年国家科学技术部针对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农村科技创新创业的指示,提出推动农业科技与金融结合;积极引导金融信贷、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引导商业银行对涉农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支持。

(一)政策指导原则与实施

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要求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进一步强化惠农政策,增强科技支撑,加大投入力度,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改革创新,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提供有力保障。2010年不断深化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认识,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突出强化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基层体系,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2012年政策指导原则是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

在相关政策法规推动下,返乡农民工创业呈现出创业主体集群增加、创业实体形式多样化、企业稳健发展的趋势,基于政策领导与产业发展指导欠缺,农民工创业出现了如无序化、产业发展非均衡化、生态破坏情况严重等一系列不良效应,这一政策实施与目标效果间的差距与政府部门监管不力、政策实施不到位有很大关联。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央提出的营造良好创业文化氛围政策未能遍及所有农村。社会对农民工的歧视由来已久,部分政府部门忽视舆论的影响以及自身在舆论营造上的主导地位,致使部分消费者选择商品时不仅有质量与价格成正比的心理,而且认为农民工企业产品质量差,严重打击了农民工创业积极性。第二,部分地方政府未能整合社会资源贯彻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未能与当地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达成良好协议以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且地方政府提供的信贷支持远不够创业的资金需求;部分乡镇政府自恃处于国家行政管理体系及行政监管的末端,大幅财政投资于政府办公大楼建设,同时对农民工企业征缴各类税费,增加企业生产成本,企业无力进行后续的扩大再生产,不利于农业与非农产业的聚能发展。并且,在技术上部分政府也未能依照中央政策整合社会资源、引进高级技术人员,致使在企业发展的中后期面临创业者自身缺乏高级技术支撑的窘境。

(二)促进农民工创业政策目标实现的相关政策建议

农民工返乡创业对缓解农民就业压力、实现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和谐都具有重大社会意义。为努力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有关政策、更好的发挥农民工创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仅需要农民工自身素质的提高,更需要国家加强在财政、税收、土地等多方面的政策扶持及监管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

1.培育壮大创业主体素质,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创业。农民工教育层次较低,缺乏管理经验、长远发展眼光以及对市场变动的准确判断力,有必要实施创业主体的再教育。帮助农民工掌握一定的电脑信息技术、学会综合分析市场信息、及时制定与市场需求相应的生产计划,以实现企业经营理念的提升、新产品的研发、行业技术的创新,才能规避因农村地理位置偏僻、信息交流不畅而导致的企业生产滞后,将创业损失降至最低。与此同时,政府也应鼓励发展科技型、资源综合利用型、劳动密集型、社区服务型、农副产品加工型、贸易促进型和信息服务型等产业或行业,鼓励农民工多渠道多形式创业以促进中小企业和个体经济组织发展。

2.增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缩小城乡差距。长期以来,中央财政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量资金,而农村则基本靠农民自己投入,城乡生产及生活条件差异巨大。为缩小差距、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首先,改变农村交通落后状况。近几年国家实施的“村村通公路”工程节约了农民出行时间,减小了企业运输成本,沟通了城乡市场资讯,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差距。但部分道路运输能力低、路面不平整,增加了农民工企业车辆及货物的毁损程度、缩小了运输设备的折旧年限;其次,改善生态环境。农民工返乡创业实现农村非农产业的迅速发展,但大多数创业者环保意识不强,农村中小企业的工业污染治理问题变得尤为重要。因此,当地政府不仅应在农村中广泛宣传环保政策、强令污染企业整改,同时应投工投劳整治排水沟渠、修建垃圾池以及参与相关维护管理工作,逐步建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3.创业培训工程,优化创业环境。为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提升农民工自身素质使其及时掌握市场信息;为了弘扬当地创业文化精神、完善农村市场机制使创业促就业以及和谐新农村得以实现。当地政府建立创业培训工程、优化创业环境是必要的,同时也是增强企业品牌效益、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当地政府不仅应在以本地产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前提下,整合社会资源、成立创业培训机构及创业服务中介机构 [3]、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服务,为返乡创业农民工提供职业教育、信息服务、法律援助、技术支持、市场开发、信贷咨询等服务。而且,在外界创业环境改善上,政府应建立与当地情况相适应的市场竞争机制、规范农村市场秩序、广泛宣传农民工创业[4],以消除消费者对农民工及其企业产品的歧视,实现创业多行业发展,为农民工企业提供适合发展的市场环境。

4.加强财政与金融相关政策支持。规范农民工返乡创业不仅需要宽松灵活的财政政策及服务环境,同时也需要有能合理配置当地资金、技术等资源的金融政策支持。第一,出台税收惠农政策,给予财政扶持补贴。近两年因世界油价不断攀升、2009年金融危机后各国市场投入热钱过多,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农民工企业原材料及产成品运输成本增加。为激发农民工创业热情、正确引导农民工因地制宜发展园区建设,有关部门应本着能放则放、能宽则宽、能实则实的原则 [5],加强产业指导并开通创业绿色通道,为提高农村就业率的企业给予优惠、对农民工专业技术培训机构免征营业税、对部分园区重点支持,引导农民工走农业产业化经营、新型工业化、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之路。第二,拓宽初创企业融资渠道,加强创业信贷力度。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扶持力度是各国各级政府为鼓励创业者而提供的常用行政手段。当地政府应与信用社等金融服务机构联合,积极开展多方合作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提高信贷额度,为创业农民工提供长期高额低息且覆盖面广的贷款及后续支持,也可放宽农村地区抵押物的范围,允许小城镇的企业地产以农村宅基地、自留地的使用权或产权作抵押等。

四、结语

创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持续推动作用已得到广泛的认可,鼓励和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增长,以创业推动经济发展,已成为很多地方解决农村就业和收入问题的一条新思路,但受制于农民工自身条件、金融服务体系、政策扶持力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推动国家创业政策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例如政府缺乏战略规划、服务意识淡薄、未承担起相印的政府责任以及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的障碍。因此在今后发展中各地各部门应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相关工作会议精神及政策,围绕统筹城乡发展,结合农民工创业特征,以达到不断推动农村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最终实现农村经济的均衡发展的长远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丽群,胡明文,黄大星.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与创业动机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1,(3).

[2] 沈燕.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09,(1).

[3] 戴杰帆.加强农民创业培训的主要途径和方法[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9).

[4] 张秀娥,孙明海,刘洋.农民工返乡创业影响因素与创业活动的关系[J].经济纵横,2011,(9).

[5] “农民流动与乡村发展”课题组.农民工回流与乡村发展——对山东省桓台县10 村737 名回乡农民工的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1999,(10).

[责任编辑 吴高君]

现代农业建设范文第4篇

摘 要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围绕打造“宁南山区高效节水生态农业示范区”目标,创造性的探索出了现代高效节水生态农业新路子,为干旱山区发展现代农业起到了先行示范引领作用。

关键词 原州区;高效节水;生态农业

2010年以来,地处山大沟深的六盘山区、又有“苦瘠甲天下”之称的西海固核心区——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围绕打造“宁南山区高效节水生态农业示范区”目标,创造性的探索出了充分利用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高效利用扬黄水的现代高效节水生态农业新路子,形成了具有现代高效节水生态农业特点的“原州模式”,为干旱山区发展现代农业起到了先行示范引领作用。

1 基本情况

原州区总人口44.7万人,农业人口32.8万人,耕地面积155.4万亩。属暖温带半干旱气候区,境内海拔1 450 m-2 500 m,年均气温6.3 ℃,干旱少雨,全区多年平均降雨量458 mm,主要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全区水资源总量1.26亿m3,人均占有量为282 m3,是全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的13%。受年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等因素影响,多年平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仅为0.93亿m3,是典型的水资源缺乏地区,严重制约着原州区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充分开发利用水资源发展现代高效节水生态农业,是缓解原州区水资源紧缺状况的必由之路,也是全区水利建设的重点方向。

原州区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发展现代高效节水生态农业方面,积极探索,寻求可行途径,大力推广以滴灌、喷灌、微灌等方式为主的现代节灌技术,充分利用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高效利用扬黄水,实施了以马铃薯种薯、冷凉蔬菜、无公害枸杞等优质高效作物种植为主的宁南山区高效节水生态农业示范区。目前,已建成4个万亩高效节水示范园区,并对7.2万亩设施农业进行节水改造,全区高效节水灌溉总面积达到13万亩(其中:配套时针式喷灌机20台套,卷盘式喷灌机10台套,喷灌面积1.95万亩;发展滴灌2.05万亩;设施农业膜下滴灌9万亩)。

2 主要做法

原州区在发展现代高效节水生态农业中,坚持把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相结合,正确处理开源与节流的关系,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坚持把发展现代高效节水生态农业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引进龙头企业、组建合作组织开展规模化生产经营并积极引导企业、合作组织从单一种植向产、加、销一体化经营转变。

2.1 强化领导,科学规划

紧紧围绕水资源短缺这一主要矛盾,从水资源合理配置出发,坚持走“开源与节流并举,以节为主”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坚持开源与节流上,把节流放在首位。规划到“十二五”末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8.87万亩,全区总灌溉面积达到31.93万亩,比“十一五”末的19.05万亩增加灌溉面积12.88万亩。

2.2 示范带动,典型引路

在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上,原州区充分发挥国家和自治区节水灌溉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始终坚持典型引路,对引进的各种节水新技术,先抓试点,再将示范点扩大到示范区。依托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初次尝试在中河乡建立了第一个万亩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全部配套现代大型喷灌设施。在建成的现代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园区,根据不同作物设立了醒目的节水灌溉宣传标志牌。

2.3 创新机制,加大投入

1)坚持公司化运作。引进天启、六盘山、丰禾、晋悦、大地等5家企业经营马铃薯种薯产业,引进世茂丽晶公司经营枸杞产业。通过公司化运作,建成3个万亩现代化种薯繁育基地和2个万亩枸杞基地。马铃薯种薯种植面积由过去的不足1万亩增加到6.2万亩。2)坚持市场化经营。原州区生产的马铃薯种薯、蔬菜、枸杞市场前景良好。与知名企业签订供销合同,建成了1个万亩供港蔬菜基地,达到以销售增效益、以效益促生产的良性循环。3)多方筹措建设资金。为落实建设资金,原州区积极拓宽投资渠道,加大节水灌溉项目争取力度,抓住国家加大对基础设施投入的良好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项目,重点抓好灌区节水改造配套和节水示范项目建设,充分利用上级项目资金。

2.4 狠抓质量,完善服务

在发展高效节水生态农业中,为使工程建设各个环节高标准、高质量,不出差错:1)把好设计关。每一处节水工程,都必须由有设计资质的单位设计,确保规划设计的科学合理。2)把好施工关。每个项目都落实了项目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项目责任人对工程负总责,技术责任人负责工程规划设计、施工验收。3)把好设备关。工程设备、材料的采购,实行定生产厂家、定质量标准、统一验收进货。4)把好验收关。从工程设计、土建工程、设备安装、试压试喷等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有技术人员验收签字,工程质量验收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

3 主要成效

原州区现代高效节水生态农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探索出了一条实际有效的新路子,取得了较好的效益。促进了全区高效优质农作物的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宁南山区高效节水生态农业示范区”的雏形已基本形成。

3.1 经济效益大幅增加

增产效益。发展高效节水生态农业前,受水资源不足的制约,原州区河谷川道区大面积传统种植小麦、玉米、葵花等作物,效益不高。节水灌溉工程的实施,有效破解了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用水难题,马铃薯种薯、枸杞、冷凉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53万亩,枸杞种植面积达到7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8万亩。

3.2 社会效益初步显现

1)转变了干部群众观念。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使山区干部群众对现代节水、机械化作业及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及规模集约经营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转变了干部群众传统的耕作观念,进一步增强了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共识,坚定了发展现代节水农业的信心。2)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通过土地流转,使广大回汉农民一起进入节水灌溉农业园区务工,改变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生产方式,使回汉群众在一起劳动中相互帮助、相互关心,加深感情,增进友谊,促进团结。3)实现了技术革新。高效节水灌溉农业极大的提升了农业整体技术水平,减轻了劳动强度,是对农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和传统耕作模式的技术革新,是一次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

3.3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1)高效节水灌溉从根本上避免了由于漫灌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壤板结,使土壤侵蚀模数和侵蚀深度得到有效控制。2)有效节约农业生产用水,增加生态用水,增加了绿地面积,美化了项目区环境。

3)使水资源进一步得到合理配置,减少水资源浪费,避免了不合理开发,从而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创造了条件,保持了水资源供需平衡,维护了水环境的生态平衡,有效保护了水土环境。4)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减轻土壤水体污染,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推广使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土、肥、水资源得到了合理的利用,减少了化肥、農药等对环境的污染。5)节水农业园区道路、渠系、垄坎的植树绿化及宽幅林带绿化造林,有效的改善了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娜.新疆推进农业高效节水建设探讨[J].节水灌溉,2011,09.

[2]王学武.原州区高效节水灌溉规划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及规划思路[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20.

现代农业建设范文第5篇

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 我国人均耕地仅有1.4亩, 不到世界水平的4 0%。全国农村有2.4亿农户, 户均耕地不到半公顷。经营规模小, 效益低。美国一个农民可以养9 4个城里人, 我们仅能养4个人。由于农业的超小规模经营, 农民要增收, 必然导致兼业化, 农村从事非农业劳力已超过5 0%, 给现代农业发展带来难题。

近年来, 随着一些地方农业劳力的外出打工和土地有效流转, 农业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 种粮大户已在推进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中发挥重要作用。据安徽省最近调查, 1 0 0亩以上种粮大户已达到近8 0 0 0户, 总规模已达到1 6 1万亩, 在现代农业建设中, 显示出旺盛的生机和活力。一是种粮大户的经济效益显著。种粮大户亩纯收益大多在3 0 0—5 0 0元。二是生产水平明显提高。种粮大户的单产比一般农户高1 0 0公斤左右。三是大户种粮的科技含量相对较高。不仅大户本人重视适用技术的应用, 而且对周边农户还起到较好的辐射带动作用。四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较高。大户在品种选择、施肥、施药等方面易于统一技术规程, 产品整体质量和安全有保障。

不仅种植业规模经营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和农业的科技含量, 在养殖业方面也是如此。例如, 我国当前的生猪生产及价格大起大落, 除市场因素外, 与我国养猪规模结构也有很大关系。目前, 我国养猪业的主体仍是散养的农户, 其比例达到6 5%, 年出栏5 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户还不到4 0%, 这些散养农户从众心理强, 容易跟风跑, 市场风险很大。而规模经营, 不仅能抗衡市场风险, 而且能获得规模效益。安徽舒城县养猪大户宋茂裕从5月份以来, 已出售6 0 0头猪, 仅涨价部分就多收入了1 2万元。

上一篇:防渗技术论文下一篇:物资监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