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行政法范文

2024-03-28

现代行政法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和现代企业整体水平的不断进步,在现代企业中行政管理的涵盖领域也在不断扩大。本文从对现代企业行政管理的缺陷进行分析入手,对提升现代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措施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现代企业;行政管理;管理效率

行政管理通常是指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所有行政事务管理工作。在现代企业的运营过程中,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励,因此合理地提升企业自身行政管理效率能够促进企业投入的工作量与所得的经济效益之比不断提升。与此相反的是,低下的行政管理效率将会使现代企业的运营变得更为僵化同时也会出现企业的调节失误和作用错位。因此现代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应当对存在的问题有着清晰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的进行促进现代企业行政管理整体水平的持续提升。

一、现代企业行政管理的缺陷分析

在现代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这集中体现在行政管理理念缺乏、行政管理组织机构设置失调、相关体制不健全、激励机制较为落后等环节。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對现代企业行政管理的缺陷进行了分析。

1.行政管理理念缺乏

行政管理是促进现代企业顺利发展的重要环节。但是在现今部分企业中行政管理工作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许多企业将行政管理工作视为“杂务的总和”,这种看法极大的影响了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并且也会使企业整个系统变得缺乏活力与效率。

2.行政管理组织机构设置失调

组织机构的有效设置时行政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但是在现今部分企业中其行政管理的组织机构在设置比例上存在较为严重的失调现象。这主要体现在行政管理的执行机构过于庞大但是行政管理的监督、反馈、信息等相关机构的整体力量较为薄弱,这种“头重脚轻”的行政管理机构设置将会使得行政管理机构难以及时搜集到需要的相关信息,从而直接影响到了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率与工作质量。

3.相关体制不健全

体制的健全是促进现代企业行政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要素之一。但是在部分企业中行政管理体制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建立,或者有些企业虽然建立了行政管理体制但是并没有对其进行很好的执行。在这种情况下会导致现代企业的行政管理体制不健全并且促使企业的行政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最终影响了现代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4.激励机制较为落后

激励机制是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但是长期以来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企业的激励机制相比先进国家存在着较大差距。例如许多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在企业经营者并没有从员工的角度出发对员工的需求进行考虑,这导致了很难对其工作积极性进行调动,从而使得激励机制在企业行政管理中亦未曾达到期望的激励效果甚至形同虚设。

二、提升现代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措施

现代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提升离不开相应措施的有效支持,这主要体现在行政管理理念的完善、合理设置行政管理组织机构、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激励机制的有效革新等环节。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提升现代企业行政管理效率的措施进行了分析。

1.行政管理理念的完善

行政管理理念的完善是是现代企业行政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在这一过中企业管理人员和行政人员都应当对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有着清晰的认识,从而为保证行政管理措施有畅通的执行渠道和实施渠道奠定良好的基础。

2.合理设置行政管理组织机构

行政管理组织机构的合理设置能够促进现代企业行政管理力度得到极大加强。众所周知现代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行政组织机构的合理设置。因此现代企业在行政管理工作的改良过程中应当注重选择和设计符合企业特点的组织机构,从而更好地确保企业行政命令、行政指示能够得到畅通、迅速的执行与贯彻。除此之外,出于现代企业的运营成本考虑其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置最应当避免机构庞杂和人浮于事现象的出现,这种问题的存在会促使现代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的沟通不畅并且造成信息滞后和工作效率低下等弊端。

3.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

健全的规章制度是现代企业行政管理工作顺利执行的关键部分。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应当注重建立并且健全企业的规章管理制度并且在日常工作中对这些规章制度进行彻底的执行和贯彻,从而更好地提高现代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效率。

4.激励机制的有效革新

完善的激励机制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根据相关统计资料表明,在现代企业中如果企业工作人员没有得到有效激励,则其在日常工作中所能发挥的自身潜能约在20%~30%;如果在企业运营过程中企业工作人员得到了有效的激励,则其自身的潜力可以被发挥到80%~90%。因此可以说,激励机制的有效革新就是企业运用的有效革新。因此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当注重对激励机制进行合理的完善、改良与革新,在吸收先进企业的激励机制的前提下对其优秀的地方进行合理的借鉴与学习,对其存在缺陷的地方进行及时的摒弃,从而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

三、结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现代企业对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现代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应当对企业行政管理中的不足有着清晰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相关措施的有效提出和应用促进现代企业行政管理整体水平的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董欣欣.关于现代企业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思考[J].现代商贸.2011,1(3):23-25

[2]孙国斌.论对现代企业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思考[J].中国外资.2013,04(10):62-64

[3]张红.对现代企业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1,1(01):49-51

现代行政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现代企业

人本管理

策略

一、引言

我国进入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经济体制在不断地改革,企业的管理制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代企业的竞争并不仅仅是物质经济层面的竞争,而是还包含精神、心理及文化因素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后一种竞争更激烈,隐蔽性更大,所释放的能量更大,也更能持久地对企业产生影响。因此,人本管理成为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和必然要求。

但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曾经热衷于片面追求产值和利润,却忽视了创造产值、创造财富的人和使用产品的人。在经营实践中,人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是一个经济社会、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企业的发展在于人和人们拥有的知识、智慧、才能和技能,并不在于先进的机器和设备。归根到底,一切经济行为都是由人来进行的,人没有活力,企业就不会有活力和竞争力。因此,在新的社会发展下,如何对在现代企业中更好地实行人本管理这个问题非常的重要。

二、我国现代企业人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在观念上“重理论不重实践”。企业管理者对“人本管理”的理论、历史有些认识,但如何结合我国和本企业的实际,在借鉴西方人本管理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还不够。加上东方和西方在认识、思维上的不同,也导致了实践上的落后,如我国和西方在企业管理者心中的“好员工”上,我国企业管理者认为员工不应该坚持自己的观点,而应当附和小组意见;而西方企业管理者则认为员工应该有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建议,积极共同思考。我国企业管理者认为员工应该随时追随领导人,不应该与同事争利,否则会破坏团结;而西方企业管理者认为员工应该内在地自我激励,有自己的特色,每个员工都应该努力成为团队中最优秀的一员。

(二)在认识上存在“重事不重人”。有的企业淡化人本管理,过分强调人的经济属性,忽视人的社会属性,比如企业文化理念淡化,管理思想退化,思想工作弱化,管理方法老化。在具体实践中,表现在重事不重人,重经济奖励轻精神激励,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刚性管理多,柔性管理少,人本管理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三)在体系上存在“零散不系统”。比如人本管理究竟是什么,有没有理论体系,它重点要解决的是什么,企业应该如何运行,在操作上如何与自己的企业实际相结合等等问题都还不系统。有的企业采取了一些措施,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过不了多久,效果就没有了,这些问题就出在不系统上,不是系统化的操作上。因为没有整个管理理念的转变,没有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各管理子系统的互应互适互动,任何个别措施都只能是暂时的。

三、我国现代企业如何实施人本管理

(一)营造企业内部家的氛围

企业管理者要运用激励理论,设计恰当的激励因素,重视员工的情感需求,还要倡导“企业就是家”的理念,并积极营造家的氛围,培养员工间的亲密感情,形成亲密无间的关系。在企业这个大家庭中。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和谐相处和无私奉献。只有这样,企业才有亲和力与凝聚力,才有发展的动力与潜力。管理者的任务就是要培育与员工之间的健康关系,在企业内部培养一种大家庭式的整体观念,使员工具有一种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因此,企业的管理者要用高尚的人格和无私的精神去感染员工,从而博得员工的爱戴,与员工建立和谐的关系;注重员工的内心世界,根据情感的可塑性、倾向性和稳定性进行情感管理,让员工参与决策,鼓励员工自我管理。

(二)培育优良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经营中逐渐形成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为广大员工所认同的价值观、作风、思维模式与行为准则。它包括价值观、行为规范、道德伦理、习俗礼仪、精神风貌等,因此价值观处于核心地位,是企业经营管理的灵魂。因为一个企业如果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就意味着员工思想上的统一,行动上的一致,企业就会朝着一定的方向集中发挥总体力量。如把某种价值观在员工的心中不断加以强化,并在后继员工中代代传下去,就可形成一种稳定的、牢固的企业文化。要培育优良的企业文化,企业的管理者就要立足于企业的具体特点,选择好价值标准,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通过语言、信仰、仪式和活动等来建设文化.。

(三)建立高效的沟通机制

与信任机制有密切关系的就是沟通机制的建立。在现实中,有好多不信任产生于沟通机制不健全、渠道不畅通、沟通不及时、沟通方式不恰当,由此产生小道消息四起,这时企业管理者再来沟通要花很多代价,有时可能还起反作用,“沟”越来越大,越沟通越难通。事实上,现在企业员工对情感的需求、民主法制意识、知情权的诉求等正日趋强烈,企业对员工这些需求的满足将是企业建立与员工和谐关系的基础,良好的沟通机制是满足这些需求的根本。首先,企业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沟通渠道的畅通是有效的前提;其次,要采取灵活的沟通方式,根据不同的信息发送和接受状况,运用各种沟通方式,进行有效的沟通;再次,沟通要及时;最后,企业管理者对沟通的理解和重视是至关重要的,沟通的实质是信息的传递和理解,沟通是共享,是交流各方的需要,各方在沟通中共同成长,而不是谈判,更不是压服。因此,企业管理者要有良好的倾听习惯,乐于、善于倾听。只有这样,企业管理者才能了解员工的真正需求,从而满足需求,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叶科军.企业管理中的人本管理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4,(10).

[2]冯俊森.人本管理:现代企业管理的人学思想[J].经营管理者,2014(5).

现代行政法范文第3篇

摘要:中原经济区作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被国家纳入重点开发区域,标志着中原经济区建设已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传统农区是中原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受二元经济制约,一直是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短板和薄弱环节。结合河南省省情,从行政管理、土地利用、财税管理、投融资、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体制机制创新的探索,以便为研究制定促进“三化”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农区 体制机制 创新

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是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的道路,是一项针对中原区域特点的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的发展战略。传统农区是中原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受二元经济制约,一直是河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短板和薄弱环节。下大力气解决好传统农区的发展问题,体制机制创新是关键。要从行政管理、财税管理、土地利用、投融资、社会保障、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形成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良性互动的格局。

一、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创新

整合使用政府投资。针对当前各级政府投资特别是农业农村投资条块分割、重复投入、效率低下的问题,以县级为平台,规范政府投资行为,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逐步建立协调高效、权责一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政府投资管理体制。按照“存量优化、增量集中、预算内外统筹、跨部门整合”的要求,对现有各专项资金进行整合,归并范围类似、性质相同的零散资金,增设适应现代农业建设发展需要、具有带动作用的项目资金。

创新行政管理机制。成立省、市、县三级联动的领导机构。由省政府牵头成立“三化”协调发展推进委员会,其成员主要包括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省发改委、财政厅、住房与建设厅、国土资源厅、农厅、金融办、市政府及市相关职能部门、县政府及县相关职能部门等。推进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实验示范区“三化”协调发展工作。各乡镇设置“三化”协调发展推进中心,反馈“三化”协调发展现状、需要,落实上级关于“三化”协调推进的各项政策,推进本乡镇“三化”协调工作。

优化管理体制机制。打破各部门管理工作的局限,统一协调,统一管理。完善考核机制,根据农区“三化”建设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把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指标纳入目标考核体系,对各乡镇“三化”发展情况,实行年度考核。优化管理激励机制,对各乡镇协调发展推进中心积极推进“三化”协调发展并取得良好效果的,予以表彰奖励。建立实绩与管理机制创新挂钩的激励机制,积极鼓励干部参与体制机制创新,使管理体制能够很好地适应“三化”协调发展需要。

二、土地利用制度创新

探索建立适宜的农用土地流转机制。建立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的制度体系,鼓励引导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使土地向种养大户、土地银行等中介组织流转,逐步推动农业规模化生产、区域化布局和产业化发展。同时,对承租的种养大户、土地银行等,在其承租的土地达到一定规模后,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每亩给予一定补贴,鼓励承租人实行规模种植、养殖,发展高效农业和畜牧业,促进农业现代化。

建立土地支持“三化”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对农村的非农用土地和建设土地,全县统一管理,合理调配,以解决工业用地、城市建设用地紧缺和农村建设用地闲置的矛盾。通过降低农村非农用土地和建设用地指标或者置换的方式,调配工业用地和城镇建设用地,以满足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用地需求。鼓励各乡镇进行土地综合整治,腾出用地指标。对于通过土地整理、村庄整治等方式腾出土地成效显著的乡镇,县统一调配新增用地指标时可以向其倾斜,形成土地与城镇化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

强化土地流转服务。建立土地流转中介和服务网络,为群众提供信息、评估、鉴定、签约、公证、仲裁等一系列服务,提高土地流转的规范化程度。成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求,统筹制定土地流转的规章和制度,指导和协调土地流转的方向,满足建设用地和工业用地的需要;制定土地利用的激励奖励机制,对土地利用工作突出、成效明显的村和农户,给予表彰奖励,提高土地利用工作的效率。建立土地流转有形市场,扶持培育土地银行、土地专业合作社等流转中介组织。农民可将土地存入土地银行或合作社获得利息,合作社再将这些土地进行整治,集中连片贷给种田大户和养殖能手,经营收入主要用于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三、财税管理体制创新

设立“三化”协调发展专项资金。设立“三化”协调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三化”协调发展。通过设立专项资金,以贴息、补助等形式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推进工业化进程;加大对农民知识培训的投入,提高农民的整体知识水平,鼓励农民进行设备更置,提高农业耕作的科技水平;完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提高城镇化水平。

创新税收体制机制。对于县重点农产品加工项目和产业转移项目,免收三至五年营业税。增值税省、市两级留成部分,以转移支付、以奖代补等方式返还社旗县,增加县级财政能力。

四、投融资体制机制创新

建立城市建设融资平台。成立城市建设投资公司,按照经营城市的理念和以城养城的思路,通过融资和经营为政府筹措城市建设资金和创造收益,促进城市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同时,可通过投入资本金或提供以储备土地为主的抵押物,扶持有条件的乡镇建立专门的乡镇建设投资管理公司,负责乡镇建设筹资、投资和资产经营任务,承担乡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其他城镇化重大项目的建设,拓宽融资渠道,增强城镇化建设的吸引效力。

完善金融体系。加快建立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农村信用社、信用担保公司、农业保險等相结合的县级金融体系,形成各种金融机构竞相发展的格局。积极引进郑州银行、浦发银行、广发银行等体制灵活的商业银行。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扶持邮政储蓄银行发展,培育和发展村镇银行、农村小额信贷公司、农户资金互助组织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制定县域内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实施办法。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建立成熟的农业保险体系,提高农业规避风险的能力。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扶持,鼓励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建立县、乡两级信用担保网络。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水域滩涂养殖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等确权办证,与有关金融部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出台农村物权抵押担保暂行办法,将“五权”纳入抵押担保范围,县级建立担保公司、乡镇建立信用担保和物权交易“两大中心”,搭建起金融机构和农民之间的桥梁,化解贷款风险,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同时,县担保公司加大对产业集聚区内中小企业的融资力度,为有效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县财政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鼓励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组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鼓励各类民间投资者参与担保公司的组建。通过完善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解决中小企业贷款融资难题,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五、社会保障体制机制创新

健全城镇职工、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扩大参保范围。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社会保障投入增长机制,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主体、专项救助相配套的社会救助制度,把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保障范围,做到应保尽保。稳步提高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建立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健全社会保障性住房、廉租房制度,切实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制,并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巩固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农村居民最低保障制度,加强农村“五保”供养和乡镇敬老院建设。建立基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做到“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工作、制度”六到位。完善信息系统建设,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服务功能。

积极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接轨。将被征地农民、农民工和外来务工人员等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实现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全覆盖。探索以“土地换社保”方式解决被征地农民和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即以农村宅基地置换取得城镇住房,以农村承包地换取城镇社会保障,实现由农民向城镇居民的身份转换。推进外来务工人员参加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等。

参考文献:

[1]喻新安.建设中原经济区若干问题研究[J].中州学刊,2010,(5).

[2]赵锦宏.浅议中原经济区产权市场发展[J].产权导刊,2008,(2).

[3]李昊.浅议中原经济区与河南金融业的发展[J].技术与市场,2011,(1).

[4]林风霞.以改革创新推动中原经济区转型发展[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1).

[5]梅昀.试论农用土地的持续利用[C].湖北省土地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2000.

[6]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Z],2010.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Z],2011.

[责任编辑 陈凤雪]

现代行政法范文第4篇

1 官僚制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价值

自从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将官僚制理论系统化, 给出了官僚制理想的架构之后, 对于官僚制的优点和缺点的讨论大多局限在“行政组织”的效率上, 许多学者研究官僚制往往是从组织理论出发, 通过在解构官僚制的过程中找出官僚制的弊端, 然后建构一种新型组织以改进或者替代官僚制模式, 也有一些学者, 从市场运行的模式出发, 力图缩小官僚制的作用范围, 尽可能的把官僚制中庞大的权力机构分解开, 将其中一部分管理职能市场化, 进入竞争秩序, 以提高政府行政效率。这些学者都是从事实的角度去研究官僚制, 忽略了官僚制的价值认知研究。其实, 当韦伯把官僚制作为一种理想的组织模式进行研究时, 正是从社会组织的价值角度去考察的, 合理合法性是官僚组织这种形式存在的价值所在。

当代公务员在政府部门中的稳定地位主要来自官僚制法理型特点的普遍承认。官僚行政执行的认可主要来自职位的合法性、权力的合法性以及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这种合理性建立在官僚制的伦理体系中, 即在封闭的层级管理中, 下级的权力一部分来自法律, 另外一部分来自上级授予, 下级需服从上级的命令, 违背上级命令的下级要受到相应的利益损失, 下级处于非人格化的地位, 他的服务对象直接指向对他发出指令的上级领导。在官僚制中这种行政伦理关系是符合该种组织模式需求的。官僚制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其高效率的执行现象, 这种高效同官僚制的正式规章以及对公务员的利益诱惑有关, 但是, 最重要的是官僚制的伦理为这种高效提供了客观的认同, 使得下级执行上级命令时的无条件性和迅捷性成为可能。官僚制本质是一种追求形式合理性的管理体制, 行为主体受到形式化、非人格化, 贯穿着理性精神的组织程序和行为规范的支配, 体现出一种理性的“官僚精神”。在官僚精神的作用下, 一种适应封闭型管理的伦理关系就自然发展出来。

2 官僚制的有效性

官僚制的有效性是突出的, 当代任何一种政府管理模式都不能越过官僚制。官僚制给政府行政带来了哪些成就呢?第一,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官僚制组织的政府为公众提供了“公共物品”。由于公共物品的生产需要巨大的外部成本或收益, 用以市场为导向的组织进行生产时, 这些营利组织将很少考虑外部因素造成的市场波动, 导致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足或者过剩, 从而增加社会负担, 产生“市场失灵”。此时, 就需要非市场导向的强有力的组织形式进行管理, 官僚制正符合这一要求。第二, 在分配体系中, 第一次的分配主要需要市场导向, 第二次的分配和第三次的分配就需要非市场组织的导向, 而官僚制在三次分配中扮演着不同的决策, 但是, 每一种分配都需要政府来制定规则, 在第二重分配中, 官僚制发挥着根本的作用。第三, 官僚制对于市场和资源的管理, 主要体现为垄断。垄断在某些范围内是必须的, 尤其是一些稀缺资源的使用, 虽然这也会导致特权的出现, 但是, 垄断式的官僚组织在客观上能够保护市场的秩序和公众的消费。第四, 私营组织对于弱势群体的救助是出于更多的盈利目的, 非政府组织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怀是建立在一种社会责任上, 主要是出于道德目标, 其救助的是政府正在忽略的少数。政府的目标就是为了增进社会福利, 救助弱势群体是政府行政目标之一, 当政府动用应该有的预算, 扶助贫困群体、帮助孤寡残障人口时候, 其效率和效益是企业和非政府组织所不能企及的。第五, 官僚制是稳定的模式, 官僚制的稳定促使了法律的稳定, 法律的稳定促使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从某种程度上说, 稳定也是一种公共服务或者物品, 因此, 官僚制为社会公众建设了一个合理合法的秩序世界, 人们只有在稳定的秩序中才能逐渐满足各个层次的发展需求。除此之外, 官僚制组织可以积极开发无组织的领域。例如, 在农业生产中, 由于生产者缺乏, 以致竞争性的市场没有研究和开发新技术的动力, 政府就可以提供资源开发该领域的研究, 减少由于生产技术的改变引起社会动荡 (安东尼·唐斯) 。从以上几个成就来看, 官僚制的组织为社会提供了一种安全的保障, 促进了社会向着积极的方面发展。因为它带给了社会尤其是社会管理方面诸多的效益, 因此, 在官僚制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社会与政府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伦理关系得到一致的认同。

3 官僚制中的行政伦理困境

行政伦理旨在分析行政人员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所应有的价值、行为规范、义务及其完成的方法。其指涉的内容, 大致分为:公务员负责任、遵守纪律、忠于职务等伦理规范的遵守。公务员在官僚制中的遵守的行政伦理是对官僚价值的一种认同, 然而, 在对价值的认同中总存在相异性和相斥性, 什么和官僚制是矛盾的?

第一是民主, 作为政治的一种形式, 能够满足大多数人福利的改进又不损害少数人利益的经济定位, 民主在官僚体制中总是显得苍白无力, 要民主还是要官僚, 其实就是要公平还是要效率的两难抉择。官僚制并不想否定民主, 但是, 民主基础上形成的政府组织, 在管理过程采取的官僚制天生就与民主决策发生着龃龉, 两者应该说在不同的领域各有其存在的价值, 但是在同一领域出现价值冲突时, 这就造成了伦理的困境之一。第二, 在政府产生的过程里, 政府官员的选举来自议会形式的民主会议, 政府的诞生也是由议会选举而来, 在政府工作的官员们都应当根本上对议会负责。议会代表了多数人或者说是多数公民的想法, 因此, 服从议会的决议就是服从了民众的意愿。但是, 官僚制是层级管理的体制, 在这种体制中, 官员的权力和就职许可一般来自上级部门的决定, 上级部门对官员进行着考核和奖励, 而议会起着监督责任, 谁给权就给谁办事, 因此, 下级官员为了自身的利益就把行为目标指向了上级组织和领导, 他们负责的直接对象不是议会或人代会, 而是授予其行政权力的上级。当上级和议会二者规范一致时, 没有困境的问题, 但是, 当两者在同一时间同一事件上发生矛盾, 这种矛盾集中体现了利益冲突, 就形成了下级抉择的两难。第三, 行政伦理两难既是一种价值观念悖论, 也是一种行动选择两难。无论何者, 它都是一种主体性的活动。主体在行政活动中自然会把自己的主观价值、道德认知等内容体现出来, 每一种行政决策都是对伦理关系的一次重新排序, 在官僚制中, 作为公务员的个人寻求的目标依然不能脱离本身的利益需求, 而其利益需求不是单一化的, 多元的利益追求源自公务员个体角色的多元化, 每一个角色都相应了一种伦理关系, 哪一种在行政执行中的角色地位在他的主观认识中较高, 他就会倾向此种选择, 因此, 伦理层次的排序和行政主体的主观意识具有一定的关系, 主观意识模糊性和个人利益优先化就会造成行政伦理的紊乱。

如何突破官僚制行政伦理的困境, 就需要从市场模式、竞争模式、参与模式、服务模式、多中心模式清理出一种新的伦理关系, 在当前政府管理中这种新的伦理关系对于官僚制合理性和合法性的发挥起着积极地促进作用, 以完善政府生产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摘要:现代官僚制的有效性来自于其合理性和合法性在行政管理中发挥的作用, 而合理性和合法性是一种价值理念, 这种价值构成了官僚制行政伦理基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 官僚制在面对民主政治、行政责任和行政行为选择方面出现了伦理困境, 探索新型的伦理建构对于发挥官僚制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功能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官僚制,有效性,行政伦理,困境

参考文献

[1] 特里·L·库珀.行政伦理学实现行政责任的途径[M].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2] 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3] 麦克尔·巴泽雷.突破官僚制:政府管理的新愿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4] 李春成.论行政伦理两难的成因[J].中国行政管理, 2011 (6) :42-45.

现代行政法范文第5篇

行政合法性原则与行政合理性原则是行政法的两大基本原则。合法性原则是指行政权力的设定,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不能与法律相抵触。具体内容包括:行政职权基于法律的授予而存在,行政职权依法律行使,行政授权、行政委托有法律依据,符合法律要旨。合理性原则是指行政决定的内容要客观、适度,符合理性,即合理行使行政自由裁量权。合理性原则的具体要求是行政行为的动因应符合行政目的;行政行为应建立在正当考虑的基础上;行政行为的内容应合乎理性

在现实生活中,行政合法性原则贯彻得非常不好。如有的行政机关没有职权的情况下,却要行使所谓行政权力。如在现实生活中发生这样的案件:一城管大队执法人员拦截大货车,要求罚款。罚款的理由为,该车拉散装建筑废弃铁丝,没有罩蓬布。违法嫌疑人进行申辩,执法人员不但不听申辩,并强行扣了大货车司机的机动车驾驶证。不交罚款,就不发还机动车驾驶证。很显然城管大队无权扣机动车驾驶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法》,嫖娼最高被处罚5000元。然而在现实中,被处罚多少数额的都有,大多数被处罚10000元,7000元、6000元情况不等。往往这种处罚是以公安派出所名义进行作出的,并且罚款不出具任何收据占了不小的比例。事后当事人想起诉到法院,却连个收条也拿不出来。嫖娼,不但违法,而且影响家庭,影响工作,影响一个人的仕途升迁。所以某些公安干警抓住违法嫌疑人的这一心理弱点,不仅仅是罚款,简直是有“敲诈”嫌疑,使用精神逼迫的手段迫使违法嫌疑人主动交纳高额罚款。象这样执法,不但执法主体不正确,即公安派出所无权行使象这样的大额罚款,而且罚款数额过高,直接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法》。另外行政行为程序不合法。最基本应给违法嫌疑人出具一张收据,告知违法嫌疑人违反了什么法律,有哪些行政救济手段。所以行政合法性原则在现实生活中贯彻得不够顺利。

行政合理性在现实生活中贯彻得也非常不利。常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双方发生欧斗,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法》之规定可以实施拘留。当事人常反映“为什么只拘留我,不拘留对方?”我们或许常做这样的解释,法律只是说“可以”拘留,而没有说应当拘留。所以说只要拘留合法即可,被拘留的人不能强行要求公安机关拘留对方。这种解释只是对行政合法性进行的,没有解释行政行为为什么经常合法但不合理。拘留斗殴一方,不拘留对方,显然不合理,不公平,不能说服人。行政机关应一视同仁,同等情况,应给予相同的行政处罚。 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是非常好,但在现实生活中贯彻得非常不利。实现依法行政的梦想,还有待时日,有待于努力

上一篇:基础设计论文下一篇:护理风险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