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音乐论文

2022-05-04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电影中音乐论文(精选3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电影《音乐家》由著名导演西尔扎提·牙合甫创作,由胡军、艾特占诺夫、加佐别可娃、袁泉主演。这部电影不仅让我们更加了解冼星海传奇人生与最后岁月,也让人更加理解音乐对电影剧情叙事与美学风格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电影以中国音乐大师冼星海为原型,讲述他在阿拉木图隐姓埋名的创作经历,虽身在异国他乡与饱受挫折,却依然心系祖国与人民的前途命运。

电影中音乐论文 篇1:

浅谈动漫电影中音乐的应用

摘要:一首好的音乐往往就是一部电影的灵魂。在电影中表达叙事的方式有很多种,比如“语言”“画面”,但是都离不开音乐对其内容的补充,或者说,音乐具有表达银幕之外的叙事能力,具备表达抽象的作用。本文对动漫电影中的音乐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动漫电影;音乐;应用

在看恐怖电影时我们往往有这种感觉,当我们关闭声音的时候,恐怖片往往就变得不那么恐怖了。小时候我们看《猫和老鼠》关注的可能只是动画,而今再看却被其丰富而精致的配乐所吸引。很多学者认为,音乐并不具备像语言一样能够清晰表达的能力,但是音乐更像是近视眼镜,可以在迷雾中,辅助你更清晰地找到目标。例如卓别林的默片《摩登时代》,片中诙谐幽默的音乐表达出了主人公乐观的精神,鼓点节奏贴合角色的步伐,音乐主题走向也预示着剧情的发展。

一部成功的电影除了演员精湛的演技、紧凑而巧妙的剧情外,更离不开合适的背景音乐。在大多数时候,一部经典的作品之所以被人难以忘怀,往往缘于一首经典的背景音乐。可以说只要曲子选得好,这个人物的塑造就成功了一半,例如“天龙八部”中萧峰的出场,标志性的音乐以及“降龙十八掌”让人自然而然地就回忆起故事情节。

音乐在电影中的重要作用就是抒发感情,我们在看电影时都知道电影在播放的过程中会时不时地出现背景音乐,根据不同的剧情走向,音乐或低沉或高昂抑或欢快,观众可以从这些音乐中提取出一种情绪,而电影正是通过这种音乐性的表达来刻画角色的内心以及思想情感,进而使角色的形象更加立体鲜活。

一、电影《哪吒》的音乐应用

哪吒作为一代人的记忆,从小就被我们熟知,“三头六臂”“混天绫”“乾坤圈”这些神通宝物,以及跌宕起伏的剧情,对人物鲜明的刻画和描写都使我们深深记住了这个名字“哪吒”。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令人意外的是,此片并没有循规蹈矩地采用传统神话中哪吒的剧情,而是对其进行了新颖的创作。叙述了“纵生而为魔,却对抗到底”,就算得不到认可,却依然不放弃的人生经历。

在生活中,好马要配好鞍,在电影中亦是如此,要配好的音乐。《哪吒》的配乐不仅题材丰富,更是贯穿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主题。在序幕当中采用了g小调的配乐,小调音乐在音乐语言中表现出了悲伤、失落,还带有一点惆怅、彷徨、神秘、温柔和迷茫。g小调的音乐语言正是暗合了主人公哪吒的性格特点,在张狂不羁的外表下藏着的是一颗彷徨、温柔、善良的心,并对后文哪吒的成长经历做了铺垫。在哪吒知道身世之后又采用了小调,与序幕中g小调的铺垫形成呼应,背景音乐多采用不协和音程,既增加了戏剧性冲突,也预示着悲剧发生。欲扬先抑,用低沉压抑的音乐语言为后文哪吒与敖丙的决战进行情绪与心理上的铺垫。最后,本来身为正义一方的“敖丙”黑化,作为魔丸托生的哪吒却站在陈塘关前保护黎民百姓。背景音乐此时转为明亮激昂的大调,调性转到F大调的上属音B大调,具有十分强劲的动力感,碧浪层叠一波一波迭起,将战斗和剧情推向高潮。在结尾时,音乐再次回归到了小调音乐,a小调天真忧伤,将哪吒的心情表达出来,音乐力度的对比与开头进行了首尾呼应,在略显低沉中升华了哪吒的形象,从“亦正亦邪”转到了“似邪其正”。

二、电影《千与千寻》的音乐应用

伯牙善琴,子期善聽。在日本动漫界就有这么一对朋友,就是久石让与宫崎骏。“这辈子能认识宫崎骏是最令他高兴的事情”,久石让说。宫崎骏与久石让最早在《风之谷》时就开始合作,最初两人虽然小有名气,但是并不相识,或许是命运注定两个人要有一段管鲍之交。

在《千与千寻》中,随着银幕的缓缓落下,千寻一家人正准备搬家,这时候背景音乐采用欢快、诙谐、轻快的钢琴曲,表达了千寻对于新世界的向往,并在低音中赋予较为感伤的旋律色彩,亦表达了对故居的留恋和对熟悉环境的不舍。当进入奇异的神明世界时,背景音乐变为由管弦乐演奏的进行式的较为焦急的音乐。后期影片中音乐多次变换风格,根据剧情的走向或者不同角色的出场进行切换。例如小精灵出现时诙谐、快乐、积极向上的音乐,无脸男出现时不协和音程的加入,表达出了那种寂寞、空虚、虚无的氛围。在影片结尾时又回归到温暖、舒畅的音乐,在使观影者有着结尾的归属感的同时,更是治愈了观者的心灵。

三、电影《大鱼海棠》的音乐应用

谈起动漫电影中民族音乐的发展,就不得不提到一部电影,那就是《大鱼海棠》。《大鱼海棠》中有许多配乐,一首首配乐将电影故事紧密地串联在了一起。通过不同的旋律色彩、不同的节奏、不同的音乐语言,将每一个人物进行了鲜明的刻画,并恰到好处地运用了音乐的共情性,精妙地使用音乐情感来引起观众的共鸣。音乐是全人类的语言,不同地域的文明发展也不尽相同,每个民族的音乐都有其独特的地域性。民族音乐在影片中主要包含在歌曲、器乐以及戏曲这三个方面。

主题曲《在这个世界相遇》,从歌名就预示了本片的故事内容。印象曲《大鱼》表达出影片的主题,这个歌曲与旋律凭借富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化的表达,十分恰当地契合了影片的故事线。影片中还运用了多种中国传统乐器,如吹奏乐器、打击乐器、古琴、骨笛、二胡等等,在表达出民族风格的同时也加入了西洋乐器的衬托,例如开场的《椿之梦》,通过中西乐器的结合将大海静谧的画面表达出来,并随着乐器的丰富将其形象逐渐丰富。《大鱼海棠》还展示了我国传统的戏曲音乐。用京剧作为背景音乐,将人们宁静安逸的生活刻画出来,并在其中穿插音乐性的细节,预示着未来发生的危机,形成前后的对比。

四、电影《玩具总动员》的音乐应用

一部优秀的动画一定伴随着一首优秀的音乐,而错过或者误读了电影中的音乐是悲哀的,那么忽略动漫中的音乐无异于错过了一座巨大的宝藏。在人们对审美表达日益挑剔的今天,作曲家不断地进行创新,将严肃又规整的古典音乐中融入更加时尚更加流行的音乐元素,例如电子音乐、说唱、摇滚、民谣、爵士等等。在《玩具总动员》系列电影中,这一创作手法更是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巧妙又紧凑的故事剧本,视觉震撼的动漫效果,近乎完美地与动漫配乐进行了融合,给观众带来立体的视听体验。

在《玩具总动员》中,主要的配乐采用了古典交响乐。交响乐和交响曲不同,最初一般是字面意思“一起响”,后来逐渐演变为管弦乐团创作的大型管弦乐曲套曲。在电影配乐中运用古典交响乐可以使电影的场景具有更大的张力。在电影中,当角色做出激烈的动作时,比如跑动、打架等,管弦乐演奏出激昂的音乐配合剧情的发展。而观众则能通过规模宏大的交响乐来感受到剧中人物的情感以及紧张的情节。另外,使用交响乐进行配乐的同时,音乐的编配也更加灵活,可以根据剧中人物的需要以及情节的设定进行修正和调节。例如影片中角色打碎物品时,管弦乐则配合演奏出短促、隔断的音符;当影片中的角色进行思考或者进行计划时,管弦乐则配合演奏出长音、滑音等不确定性的较强的音乐。在塑造角色的过程中,古典交响乐与影片中的角色相结合,会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饱满,更加凸显人物的真实性。在剧情叙事的方面,古典交响乐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通过运用不同风格的配乐,来描述电影的情节,渲染气氛,衬托情景。

在《玩具总动员》中还运用了多种不同曲风、不同风格的流行音乐。流行音乐相较于严谨的古典交响乐而言,不仅十分具有个性,风格也是多变的。流行音乐具有非常强烈的动感和节奏感,简单明了、人人能解的歌词和旋律更加符合青年观众的审美。在影片的创作过程中,作曲家还将电子音乐、说唱、摇滚、民谣、爵士等不同的音乐风格融入电影配乐中,使观众不仅感受到不同的音乐风格,更是体验到不同地区不同地域的文化元素。例如非洲的说唱,美国的乡村民谣、牛仔音乐,中国的民族曲调等。这些不同风格特点的流行音乐在《玩具总动员》中大放异彩,使世界各地具有不同文化风俗的人们得到了精神愉悦。流行音乐作为通俗文化的一部分,为动漫电影赋予了新的亮点。

五、结语

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并不能像文字那样具体阐释内容,但正是因为这种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使得它区别于文学、美术等艺术形式。就如同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個哈姆雷特一样,我们每个人都对音乐有着不同的解读。合适的音乐能推动电影剧情的发展,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参考文献:

[1]许宏艳,季驰炜,姚丁格.音乐在电影中的美学功能[J].艺术研究,2021(01):51-52.

[2]尹茜锐.形式美学在国产动画电影中的应用研究[J].电影文学,2021(03):64-65.

[3]赵晨.关于动画电影中音乐的特点及作用分析——《冰雪奇缘》动画电影中的音乐为例[J].艺术品鉴,2021(06):160-161.

[4]肖萌.电影宣发中音乐的传播功能探讨[J].牡丹,2021(04):144-145.

[5]汪志诚.当代电视剧音乐作品创作赏析——以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为例[J].艺术研究,2021(01):76-77.

[6]李娜.探析《教父》三部曲中电影音乐的作用[J].大众文艺,2021(02):93-94.

[7]莫慧崎.解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的主题音乐[J].戏剧之家,2021(10):81-83.

[8]胡永强.电影《大鱼海棠》中民族音乐的应用[J].四川戏剧,2020(09):75-77.

[9]曹娟,刘双.浅谈久石让在宫崎骏动漫电影中的音乐艺术——以《千与千寻》为例[J].北方音乐,2019(16):102-103.

(作者简介:牟锦鹏,男,硕士研究生在读,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音乐史与文化审美)

(责任编辑 刘月娇)

作者:牟锦鹏

电影中音乐论文 篇2:

探究电影《音乐家》中的美学风格与文化价值

电影《音乐家》由著名导演西尔扎提·牙合甫创作,由胡军、艾特占诺夫、加佐别可娃、袁泉主演。这部电影不仅让我们更加了解冼星海传奇人生与最后岁月,也让人更加理解音乐对电影剧情叙事与美学风格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电影以中国音乐大师冼星海为原型,讲述他在阿拉木图隐姓埋名的创作经历,虽身在异国他乡与饱受挫折,却依然心系祖国与人民的前途命运。作为一部反映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真实生活的电影佳作,既有冼星海先生创作频率最高的《黄河大合唱》组曲,也有哈萨克斯坦民族的《阿曼盖尔德》以及中哈交融合创的音乐作品。

音乐美学对于电影而言是锦上添花,电影艺术的音乐美是经典作品的成功要素,也是一种亘古不变的追求品质。我国学者石红雨认为,“在一部电影中电影音乐是灵魂,影片画面是身体,只有将电影音乐与其画面完美交融才能够向影迷们呈现具体的音乐美学的感受”[1]。波兰音乐家卓菲娅·丽萨认为,“通过对电影的视觉画面和电影音乐的听觉层面进行分析,从而深入研究电影音乐美学,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单一地考虑电影音乐自身的美学意蕴,而是将电影画面与电影音乐本身相结合,来思考电影音乐美学的所在之处。”[2]

一、故事叙述与艺术风格

冼星海先生因战争回国困于哈萨克斯坦,却一心不忘祖国,用音乐为祖国抗日战争呐喊助威,充满对中国抗战胜利的坚定信心。冼星海先生创作的组曲《黄河大合唱》极大鼓舞了处于艰苦抗战时期的亿万中国人民,唤醒激励千万有志青年为祖国独立而顽强斗争。在阿拉木图的冼星海,凭借自己的才华结识了哈萨克斯坦的音乐家拜卡达莫夫,两人惺惺相惜,建立友谊深厚,他们的音乐作品让不同的民族团结凝聚一起,共同克服战争困难,成为音乐无国界的经典模范。

音乐对故事叙述的节奏推进具有连接作用。在《音乐家》的影片中,有很多著名的歌曲,特别是《黄河大合唱》,成为中国经典歌曲而载入历史。影片《音乐家》的情感主题,既有冼星海对祖国抗战艰辛的鼓舞和爱国之情的抒发,也有对命运颠沛流离的感慨,还有对才子薄情的叹息,更像自身流离国外而无法回国青年的命运惋惜。在影片的开始场景,冼星海先生在莫斯科的战火纷飞里处理着胶片,此时的电影配乐低沉且慢节奏,让观众在慢节奏的音乐中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斗争,进而产生情感共振。随着剧情故事的推进发展,冼星海先生在哈萨克斯坦的处境越发艰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与日俱增,对妻女的想念也越发深切。剧情整体气氛也愈发压抑低沉,音乐格调也轻柔慢进,轻柔的配乐与压抑的情感相结合,让观众感受到主人公心底深藏的柔情忧思。随着故事情节的升华发展,主人公的回归之情越发强烈,对自己妻女的深情眷恋也接近爆发点,这时影片画面中穿插了很多冼星海对国内抗战时期的思念回忆,同时映衬在国内的冼星海妻女对丈夫、父亲的思念归盼。电影画面和音乐氛围的双重烘托,升华了主人公内心的情感抒发,让观众感同身受而潸然泪下。

音乐对故事主题的视听传播具有扩张效应。电影画面本质是一种视觉艺术,而电影音乐被视为一种听觉艺术,电影中不同的声音与画面兼容,从而形成强烈的对比效应。在影片中,音乐与画面的连接方式通常为音画同步和音画不齐两种类型。音画同步时,音乐与电影画面情绪保持一致,起到烘托、渲染画面和深化主题的作用;音画不齐时,电影音乐所表达的情绪与电影画面中的表现相反。通过这种对比反衬达到烘托电影情感的扩张作用,这种音画不齐的方式因其手法的强烈反差性,往往能够营造出震撼的视听效果。在影片中,一首冼星海创作的交响乐《阿曼盖尔德》完美地诠释了他的创作风格,歌词大意:“起来,伟大的国家,做决死斗爭,要消灭法西斯恶势力,消灭万恶匪群。让高贵的愤怒,像波浪翻滚。进行人民的战争,神圣的战争,不让邪恶的翅膀,飞进我们的国境,祖国宽广的田野,不让敌人蹂躏……”这首交响乐鲜明地传播了他对法西斯战争的痛恨、对正义战争胜利的坚定信念、对个体命途多舛的人生叹息、对家庭温暖的深切怀念等,让人精神振奋,也极大提升了视听传播效应。

音乐对故事插叙的镜头切换具有对照突显作用。电影中有一首插曲《只怕不抵抗》,它的运用也十分巧妙,给人深刻印象。在电影中,冼星海耐心教哈萨克斯坦小姑娘卡丽娅唱其编写的歌曲《只怕不抵抗》:“吹起小喇叭,哒嘀哒嘀哒!打起小铜鼓,得龙得龙咚!手拿小刀枪,冲锋到战场。一刀斩汉奸!一枪打东洋!不怕年纪小,只怕不抵抗!”小姑娘一句句唱着冼星海编写的歌曲,因为长期相处,卡丽娅也亲切地称呼冼星海为“阔克”(哈萨克人对最亲近长辈的称呼)。其实,把他当成准父亲的亲切呼叫,清甜略显稚嫩的女童声,生硬蹩脚的汉语让观众不由莞尔,从冼星海先生看着小姑娘的眼神里感受到他对自己远方女儿的深切思念。电影镜头有意切换:两个可爱的小女孩,还有两个成年女人,身边的达娜什与远方的妻子……我们看到在中国延安的窑洞里,冼星海的小女儿冼妮娜也在妈妈跟前唱着爸爸编写的《只怕不抵抗》,在冼星海在国外流离失所的日子里,远在家乡的妻女也在思念着他。一个平行镜头,两个女孩不一样的声音同唱一首歌,别出心裁的镜头切换结合打动了观众的内心情感,这样的催泪场景让无数观众难以忘记故事亲情与配乐歌曲,也让我们体会到了电影音乐与故事画面结合所展现出的中哈友谊。

二、艺术维度与审美价值

电影《音乐家》的成功创作还源于艺术作品彰显的美学风格,世界民族不同而风格不同,但审美是人类交流传播的共同语言,电影的美学风格成功源于艺术创作维度的新拓展。

音乐艺术的民族美是特色要素。在全球文化融合发展趋势中,利用电影艺术传播展现中国音乐艺术美,一个绝佳的方式就是把中国古典民俗音乐作为配乐,好莱坞倾力打造的电影作品《功夫熊猫》系列就是成功代表。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族性是中国电影音乐艺术发展的基石灵魂,也是展现自我美学的绝佳利器。要在电影作品展现中国音乐艺术美,首要方法就是紧紧抓住自己的民族特色,巧用中国古典乐器,挖掘自己的传统音乐文化,呈现我国古典音律之美,创建中国气派的配乐歌曲和音乐美学。在电影中我们看到的《黄河大合唱》组曲、《只怕不抵抗》等音乐都是利用中国传统的笛箫、鼓、琵琶、古琴等乐器,极具中国特色与中国美学气派。中国音乐作为电影作品的配乐,既可以连通人心,还能丰富艺术内涵,呈现浓厚韵味的美学品质。电影中还有《敕勒歌》《古诗情别》等歌曲,都以中国传统的经典诗词为基础改编,新调旧词的创新演绎别具一格,既展现了中华传统音乐的古色古香,还传播了中国音乐艺术的民族风。

音乐艺术的真善美是核心品质。在《音乐家》中可以看到,音乐艺术展现真情性与真善美,从而起到对电影剧情、叙事节奏的推动作用。从故事叙述的传播视野看,“冼星海和拜卡达莫夫的友谊基于对艺术和音乐的共同热爱和对各自国家与人民的无比热爱。两位音乐家在战争年代、艰难岁月中相互帮助、相互激励,这种精神正是扩大两国人文合作的重要基础。我们应该很好地珍惜彼此友谊,并将这种友谊发扬光大,使两国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将友谊传承下去。”[3]在音乐情感主题的背景下,《音乐家》选择了画面和音乐的双重衬托,《黄河大合唱》与《阿曼盖尔德》成功将国家情感、个人命运、家庭温情等巧妙融合,配合闪现冼星海在他乡颠沛流离的生活镜头、中国抗日战斗的特写镜头、远在中国的冼星海妻女的家庭镜头,多重叙事线交织突显,推动了整部电影叙事的高潮发展。

音乐艺术的意蕴美是中国气派。在《音乐家》中的电影音乐很多融合中国传统美学色彩,这些中国的美学元素运用成功巧妙。在影片的音乐演奏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中国传统乐器的身影,演奏组曲《黄河大合唱》时用到的古琴、古筝、鼓、二胡等;在电影音乐的歌词里看到了古典诗词的韵味美。冼星海先生在阿拉木图创作的《敕勒歌》以中国传统诗词《敕勒歌》为模板,展现出粗狂、豪放的风格,这是中国意蕴美在音乐作品的成功运用。冼星海先生还以新曲改编唐代李白的《忆秦娥》、宋代吕本中的《采桑子》、宋敦儒的《杨柳枝》、清代彭羡门的《竹枝词》等几首古诗,深切谱写和抒发了对亲人的离别之情。电影《音乐家》既展现了中华美学文化的古色古香,也传播了中国音乐艺术的意蕴美。

三、民族风俗与文化传播

电影《音乐家》中的歌曲《黄河大合唱》《阿曼盖尔德》既是音作艺术的杰出佳作,也是反映民族文化风格的优秀作品,电影音乐与民族文化的艺术融合,正成为当下影片创作的新思潮。

电影歌曲与民族文化的传播力。如《黄河大合唱》之歌词:“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梁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九曲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仅奔腾向前与滋润万物,也是中华民族风俗的重要象征,更是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成为中华民族气势磅礴与自强不息的文化风格。电影歌曲与民族文化的穿透力。《黄河大合唱》能成为经典名曲的核心是艺术作品的时空穿透力,而不是应景式或者口号式的作品,它形象生动地再现了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殊死搏斗的艰难岁月。抗日战争胜利已有70余年,但每个中国人只要唱起这首歌,就能遥忆起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黄河边的丰盛高粱,美丽的青纱帐,勇敢的中华健儿,挥舞大刀长矛,奋力抵抗日本侵略军,用自己的青春生命,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歌曲《黄河大合唱》与《阿曼盖尔德》这样的优秀作品,“它似乎渗透着某个事件,但不是事件本身,而是背后留给人们的情感印迹,这情感可以穿越时空,保持着一种强烈而广泛的流传能力。”[4]

电影歌曲与民族文化的创新力。作为中国伟大的歌曲家,冼星海充分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与各地风俗文化,进而创新创作,创新也是冼星海成为杰出音乐家的核心秘诀。他在阿拉木图短短的五年,就创作了《黄河大合唱》《阿曼盖尔德》《中国狂想曲》等多首名曲,这些歌曲既有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呈现,也有西方音乐的艺术展现,还有中西交融的艺术佳作,体现了优秀音乐的成功魅力。《中国狂想曲》“根据歌曲的主调加以变化,利用各种西洋乐器的特色去表现中国作风。这是一次狂想曲形式的尝试。如果中国作曲家仍没有狂想曲的出现,则这首管弦乐的作品《中国狂想曲》应该是第一首。”[5]

结语

中哈两国友谊深厚悠久,不仅在古代通过丝绸等物质来交往传播,也在现代通过音乐艺术来增进情感,更在当代通过电影艺术提质呈现。冼星海与拜卡达莫夫的故事成为音乐文化的传播典范,这既是美丽感人的历史故事,也是我们新时代需要发扬光大的艺术创作动力,期待谱写更多优秀的中哈艺术佳作。

参考文献:

[1]石红雨.电影电视剧音乐的美学特质及审美[ J ].北方音乐,2017,37(11):236.

[2]严琦.浅析电影音乐的美学意义[ J ].黄河之声,2016(21):125.

[3][哈]谢里克·朱班迪科夫,沈健.展现美美与共的文明互鉴画卷[N].人民日报,2019-05-05.

[4]陸正兰.歌词艺术十二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200.

[5]冼妮娜.冼星海:最后五年的艰难岁月[EB/OL].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新闻网,2018-03-05.

作者:李杰

电影中音乐论文 篇3:

速度与激情系列电影中音乐元素的应用

摘 要:速度与激情(Fast&Furious)电影是以欧美为背景拍摄的赛车题材的好莱坞影片。如题,该系列影片的主要凭借公路飙车来展现速度这一主题元素之一,借此来体现影片人物的激情。在系列影片中有必要的动感立体的特效,配合以强劲动感的音乐特效,给人带来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加上激烈曲折的故事情节,让其赢得了极高的电影票房纪录。

关键词:速度与激情;音乐元素;运用

1 速度与激情系列电影的影片简介

《速度与激情》系列电影属于好莱坞电影工业体系下的产物,其投资、剧本、拍摄技术、合成特效以及配乐等方面均体现出该系列电影是剧组斥巨资精心设计打造。《速度与激情》系列在全球范围内拥有超高的关注度与人气,影片的忠实粉丝一直为影片中顶级昂贵的跑车,发动机的轰鸣声,以及角色酷炫的车技着迷。2015年上映的《速度与激情7》通过IMAX3D技术将整部影片的飙车场景表现得更加立体真实,极速飞驰的动作场面,飙车追逐等精彩戏码,让观众感觉仿佛亲自上阵,飞驰于无人的公路。拍摄剪辑技术、动感超清的流畅画面以及清晰动感的配乐已成为该系列电影的技术核心要素,同样激烈曲折的故事剧情也为电影的看点。尽管出现在情节方面不够完善以及特效过于不真实等缺点,但这一系列的电影仍成为好莱坞著名的系列电影之一,这对于以赛车为题材的电影来说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2 速度與激情系列电影的音乐渲染效果整体体现

《速度与激情》系列电影以其独具渲染力的音乐配合流畅逼真的动感3D画面,两种核心技术强强联合,给观众带来视觉和感觉的双重刺激。其音乐渲染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强劲的音乐配合影院逼真立体的音响效果,不遗余力地烘托出刺激紧张的观影气氛,营造大战在即的惊险刺激感。其二,将具有RAP说唱的音乐因素进入自由强劲的音乐中使其本身具有快节奏激烈的街头风格特色与赛车紧张以及惊险的氛围相呼应,起到加快影片节奏、增强赛车速度感并产生惊险的观众期待感的作用。其三,除上述背景音乐以外,影片中在即将开始赛车环节添加了机车马达启动的轰鸣声、车胎与地面的摩擦声以及赛车与障碍物之间碰撞声音,诸如此类的细节强调更加烘托出激烈惊险的赛车氛围,增强了观众的视听感官体验。富有空间感和真实感的音乐特效配合逼真立体的画面与赛车追求速度极致的主题相协调。

3 电影配乐类型以及音乐元素运用

《速度与激情》系列电影配乐仍以现代风格音乐为基调,其中包含爵士音乐、布鲁斯、摇滚、朋克以及乡村音乐和嘻哈音乐等等。任何配音以及背景音乐都以现代流行为主,辅之以带有地域风格特色的民族音乐。下面笔者挑选出系列电影中出现较为频繁的音乐元素对影片进行详细分析:其一,摇滚乐——最能直接地表现年轻人的情绪,强劲的节奏感,不拘一格地表现出人物的情绪。现代风格的音乐形式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当时的乐手将吉他、键盘以及鼓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并结合伴奏,具有强烈的动感效果,形成了一种新的风格形式。这种音乐元素与生活较为贴近,能够很好地被电影所接受,音乐通过有力的节拍创造出新的音乐风格,为电影注入新元素。其二,电音(电子音乐)——这种音乐元素是基于现代科学技术为电影创造开阔的表现形式,其音域广,音色优美,表现力丰富。除了流行音乐以外,为配合影片事情节的发展,影片会添加很多另类音乐,如赛车碰撞的敲击声以及产生的剧烈的摩擦声,并通过合成男女主人公的声音创造出特质夸张的音效以夸张表现人物情绪。

除了流行音乐元素以外,由于电影多是展现人物日常生活的场景,所以会加入通俗音乐元素。细数自2001年上映的第一部到2015年上映的第七部影片,15年来系列电影展现出多元化的音乐背景,其中包括自由风格的说唱音乐,劲爆的摇滚,在第五部中更是融入了电音,而相继在第六和第七部中又首创融合了桑巴及拉丁风格的民族风的音乐形式,带给观众以多元化的享受。《The Fast and the Furious》这部系列电影除了名贵跑车、性感的女人、肌肉硬汉外,另一个经久不衰的原因则来源于其大获成功的电影原声带系列。因此,在本文中对以下系列电影中出现的几种音乐因素类型进行梳理阐述并详细分析。

《速度与激情》第一季主要以适合极速飙车的HIPHOP以及摇滚音乐等流行音乐因素,能迅速挑起人的兴奋点,如《Superstar Saliva》掺入了嘻哈文化并与非法街头赛车以及来自于街头的饶舌音乐完美契合。然而在《速度与激情》的第四季中,主题音乐元素尽管仍然以雷鬼和嘻哈音乐因素为主,但也首次融入了电音元素。在《速度与激情》第五季中,来自日本的RAP组合Teriyaki Boyz参加到主题音乐以及场景音乐的创作与演唱中,致使第五季的音乐中包含的日本潮流指标NIGO。由于其是一部以赛车为主题的电影,除了背景音效以外还有电影情节里撞车的摩擦声,并在副歌部分增加了效仿引擎运作声音的用音乐因素,并使用特制的延迟混音效果处理人声部分,再配合Ludacris及Slaughterhouse的极速说唱作为前奏桥段,在分散型轻重节奏的音乐背景下充满了赛车所带来的速度感觉给观众带来听觉上的强烈感觉。随着影片系列的热映,影片的第五季和第六季专辑《Fast&Furious6》曲目《Con Locura—Sohanny Sua》分别在巴西和西班牙的部分取景。原声增加了一些桑巴及拉丁风格歌曲等民族音乐风格因素,在之前几部说唱和电子的基础上增添了异域风采。在系列电影的第四季主题音乐的中电影原声带的制作中,音乐元素的曲风偏向于雷鬼而在第六季的音乐创作中用电音元素取替了雷鬼音乐元素,因而嘻哈音乐自然而然地成为主题和背景音乐元素的主角。

2015年随着《速度与激情7》的上映,自荧幕倒计时短片起巧妙融入了许多“飙车音乐元素”:倒计时的背景音乐变成汽车引擎发动和驾驶的轰鸣声,还有混入了警笛声让音效充满现场感;倒计时字母从7开始圆环侧面变成滚动的汽车轮胎;整个画面设计也五光十色,渲染出《速激》系列张扬大胆的色调。《速度与激情7》电影原声新曲曲单,原声碟主打强劲的饶舌曲风,热血,狂野,刺激的元素。此外,说唱歌手Wiz Khalifa 还与民谣歌曲翻唱达人查理·帕斯合作了一首专为纪念保罗·沃克的《See You Again》,表达影片主创对这位天才演员的怀念,体现出硬汉影片中的侠骨柔情。另外,才推出不久的《速度与激情》第七季中的电影原声带成为迄今为止最嘻哈的一季,主题曲《Ride Out》是一首很好听的嘻哈音乐。

综上分析,《速度与激情》系列电影的配乐以嘻哈、摇滚音乐以及电音为代表的现代流行音乐元素主导,另类的机车马达引擎以及赛车碰撞发出的摩擦等另类的配乐为辅,添加以独具地域风情的民族音乐元素,结合画面给观众带来刺激的视听享受。

参考文献:

[1] 朱一样.从《速度与激情》系列看好莱坞电影工业和商业逻辑[N].东方早报,2015-04-13(A24).

[2] 赵雪丽.《速度与激情》系列影片:视听盛宴与人文关怀[J].电影评介,2014(20):43-44.

作者简介:王达薇(1986—),女,河北石家庄人,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与电影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电影。

作者:王达薇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人性化护理论文下一篇:中美技术农业推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