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发展路径思考论文

2023-02-26

新中国成立后, 为把我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一个强盛的工业国, 党和国家采取了工业优先、城市偏向的发展方针。国家依靠行政力量汲取农业剩余到工业和城市中去, 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从唯物史观看, 先工后农、以工带农也是发展中国经济的必经之路。当前, 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就是实行城乡融合发展, 这也是新形势下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阶段性目标。当前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

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按照主流学者观点,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农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从经济总量、基础设施配套、资源分布及人均消费水平来看, 农村都远远落后于城市, 呈二元分化状态。农村农业发展的滞后已经影响到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是解决我国经济结构突出矛盾的必由之路, 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可以说,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实质上就是破除二元结构、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

(一) 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现状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国民经济的二元结构特征非常明显。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经济保持高速增长。随着农业比较生产率的提高, 经济结构的二元性在一定时期内 (1978-1985年) 有所降低。20世纪90年代后, 非农业比较生产率的持续上升, 经济结构的二元性再次增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的表现是, 产业结构上, 农业仍然是中国的弱势;消费结构上, 农民仍然是中国第一购买力的群体;区域结构上, 农村仍然是中国发展的洼地;收入分配结构上,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明显高于农村, 农民工也依然是中国低收入阶层。

(二)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负面影响

1. 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加大城乡贫富差距

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于农业生产。城乡要素流动受阻, 形成二元结构, 使得农产品流通受到阻碍, 进而阻碍农业生产的持续增长, 农民收入的增加受到严重影响。经济是商品交换的总量。农村商品交换的周期和总量降低, 无法与城市形成相互渗透的经济输送, 势必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 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2. 不利于城乡人口合理流动, 反向阻碍城市化进程

大量农民为获取城市更好的资源配套, 为家庭、子女后代提供更为优越的教育、医疗、就业环境, 纷纷来到城市, 为城市发展贡献的很大力量。但是城市化并非简单的农民进城。我国城镇化率早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但是城市化的质量不是很高。城乡经济二元化状况, 农民蜂拥进入城市, 给大城市带来人口、交通、环境压力, 农民进城后市民化程度不高, 城市功能无法有效满足流入人口的增量需求, 这些都不利于城市化的正常发展。

3. 造成农村市场内需不足, 制约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农业农村的滞后带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现状, 二元结构又会反向加剧城乡经济差距, 最终制约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城乡二元经济机构导致农民收入低, 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户生产规模限制了农民收入。城乡分割的政策, 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 既影响了农民务工的收入, 又影响了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不仅会影响到城市和工业的发展, 也会最终影响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重构新型城乡关系与城乡融合发展

(一) 加大农业投入, 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大力发展农业现代化, 是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在农业结构方面, 结合本地实际, 建立和培育具有规模和市场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品牌产品和特色农区。比如山区、临海、草原、平原等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发展农果、水产养殖、畜牧养殖等集中规模产业, 建立品牌形成市场竞争力。在技术结构方面, 推行机械化改造, 提高劳动生产率, 通过增加产品产量、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在人力资源方面, 加强对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的培养。培养农民的现代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 法律知识、道德修养, 真正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进一步强调农业的基础地位, 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创造机会和条件激发农民的创造力。

(二) 创造条件让土地人口资金等要素在城乡间合理流动

在新形势下, 必须按照平等、开放、融合、共享的原则, 积极引导人口、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

长期以来, 农村人口单向流入城市, 造成农村空心化、老龄化, 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一切发展最终是靠人的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首先必须解决好人的问题, 建立城乡人口合理流动机制。人口流动不仅有利于缩小城乡间的工资差别, 同时也带来资金、知识、技术等要素的聚集, 推动农业和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户籍制度改革等措施,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鼓励城镇中小企业开发乡村荒地、废弃宅基地等闲置资源, 引导本地劳动力有效择业、就业, 通过提高农民收入, 增加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归属感及奋斗感, 促其融入城乡协同发展。

资本流向农村还是进入城市, 取决于收益的大小。这是由资本逐利的本性决定的。促进资本流入农村, 首先要降低融资门槛和成本, 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与环境。与现代金融衔接的农村硬件设施、软件治理建设环境要提升。鼓励城市资本发展传统农业的基础上, 发展农业休闲、生态、养生、娱乐一体的聚集地。吸引城市资金、技术、人才进入县域农村建设田园综合体。激发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在城市资本与农村生产资料相结合的过程中, 实现利益共享, 让资本要素能够持续。

土地要素市场化的主要路径就是自由流转。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经济组织, 即转让使用权。农村土地流转可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 解决农行分散经营的效率低下问题。土地流转吸引资本参与农村建设的同时, 也吸引了大量在外的成功人士返乡, 这不仅解决乡村建设资金、技术等匮乏问题, 也带来了城市建设的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 带回了各种文化元素。

(三)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破解农村人才瓶颈

农村人口数量萎缩伴随着另一个特点, 素质堪忧。长期以来农村流向城市的大多是有文化的年轻人, 留在农村的从业人员素质有逐年降低的趋势。根据相关行业部门不完全统计, 我国各类中等农业职业学校仅有200余所, 农业职业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国家应继续农村基础教育及职业教育的培训, 在土地、资金、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 改善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 通过改善乡镇技术学校待遇,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激发职业教育活力。当前,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农村职业教育, 在构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促进农村人才创业就业、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方面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快农村职业教育, 在农村传播现代技术、生活方式、经营理念,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产品竞争力, 为农村经济发展灌注新动能。

(四) 加快推进发展农村公共服务资源配套

农村的教育、卫生、社保等公共服务与城市存在差距。农村道路建设等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城乡融合发展, 需要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交通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实现均等化, 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大力提升城乡教育公共服务质量。加强城乡一体化的教育规划, 优化教育布局。推动城乡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改革, 通过财政拨款、设备添置和教师配置等向农村学校倾斜。推进农村学前教育发展、办学条件改善、师资队伍建设, 优质教师资源在城乡的合理流动, 增强农村教育服务能力。

提高社会保障覆盖。建立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方向。通过中央财政补贴均等化, 引导地方政府统一城乡居民补助标准, 逐步消弭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差异。建立健全更加公平可持续发展社会保障体系, 注重统筹各类社会群体和各类保障待遇, 加快社会保障向外来落户人口覆盖。

有条件的县域农村推行城乡公交一体化, 让农民享受与市民同样便捷的交通福利。通过城乡公交一体化, 打造城乡相互衔接、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网络, 拉近城乡距离。城市路网是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金钥匙”, 完善农村路网, 并入城市经济圈、环经济带, 加速城乡生活方式、文化要素、经济要素的融合。

摘要:21世纪的中国, 城市不断现代化, 二、三产业不断发展, 城市居民不断殷实, 而农村、农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形成二元社会。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国计民生, 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 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当建立什么样的城乡关系, 怎么建立中国特色的城乡关系, 是噬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城乡二元结构现状分析入手, 针对加快农村农业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路径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城乡二元结构,城乡融合发展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文化遗产主题校园活动案例分析论文下一篇:园林工程中园林施工新工艺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