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差别范文

2024-03-19

城乡差别范文第1篇

为美国动画乃至世界动画做出过卓越贡献的当数迪斯尼公司。Mickey和他的创造者沃尔特·迪斯尼在全球范围内刮起了一股动画旋风。随着迪斯尼的不断发展壮大,以及“梦工厂”等动画新锐的逐渐崛起,一部部的动画精品纷纷问世。美国动画的风格也日益凸现。

(1)以剧情片为主,情节曲折,生动有趣,人物性格鲜明,注重细节刻画,适合大众审美口味且音乐优美动听。

1937年,迪斯尼出品了电影史上首部长篇剧情卡通片《白雪公主》,还有皮克萨(Pixar)出品的《海底总动员》,迪斯尼的《花木兰》,“梦工厂”的《怪物史莱克》等影片,都以其感人,曲折的剧情吸引着观众

(2)多以大团圆结局,悲剧性的影片很少,迎合广大观众的心理需要。 1937年出品的彩色动画《白雪公主》,白雪公主的美丽善良,七个小矮人的活泼可爱和白马王子的英俊潇洒以及影片的美好结局都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并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3)人物造型设计规范,与生活中的原型差别不大,形象优美。 花木兰,无论从外貌特征,衣着打扮,以及其孝顺勇敢的优点都与亚洲人的审美相符。丹凤眼,柳叶眉,小嘴巴,黄皮肤,黝黑的头发更是典型的中国古典美女形象。 (4)动物形象都大幅度夸张

“梦工厂”于2004年出品年的《怪物史莱克》中的主人公史莱克,他庞大的身躯,及与之不相称的小头和一双硕大的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十分淘人喜爱。

经历了70年的风风雨雨,日本动画一其独特的方式完成了它在艺术舞台上的独幕表演。

归纳起来,日本动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日本动画的风格更适合情感表达含蓄的东方国家观众。 (2)日本动画能够很好的把握住超现实主义和现实的差异,使之很好的结合,具有科幻或魔幻的因素。

(3)日本动画注重精神层面的事情,体现为对人的感情生活的关注。如《Orange Road》 《Touch》《 H2》等都已被国内动漫观众所稔知。

总之,日本动画以其多元化的视角,深刻地思想含义,以及善于描摹人物间微妙感情的特点,使观众一步步走进故事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使观众体味到日本民族奇特的思想观念。

说过了美国日本的动画发展与创作特点,现在来说说我们中国自己的动画业。

中国动画的起源即第一部动画片的产生是1926年万氏兄弟制作的《大闹画室》。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动画取得了不少卓越的成绩。1942年创作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1957年成立。大批动画艺术人才汇集于此,大量的优秀动画电影应运而生,如《神笔马良》《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等。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中国动画,可以说是令人骄傲的。

然而,今天的中国动画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美日等动画大国相比,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差距越大,发展的空间余地也就更大,发展潜力也更大。

现在,中国动画所面临的问题或特点包括:1 对动画片概念的错误认识及对观众年龄层的狭隘定位,造成中国动画“幼稚”化的模式。人们错误的认为动画就是儿童片,是专门为儿童设计准备的。而在美国日本,他们的动画片所面对的是所有观众,有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影片,也有老少皆宜的。动画本身就是一门艺术,不应受到年龄的限制。

2 .动画片题材陈旧。

3 .我国传统的动画制作模式,注重技术,轻视故事情节。近十年的动画方面的空白,使我国动画技术较之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

4 .不容忽视的客观原因,造成了中国动画制作人员水平和观念上的问题。

城乡差别范文第2篇

摘要: 问候语和告别语是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社交礼仪的重要部分;它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地被使用。在日常交际中,适当的问候举止是建立和维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关键。为了使人们能够了解中英问候语和告别语的差异,从而避免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误解,本文通过学习调查重点探讨了中英问候语的异同,并对结构、变化等方面对问候语和告别语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 英汉问候语告别语分析与比较

问候和告别是人际交往中最常用的日常礼节,它们为恰当开始和结束谈话提供了手段。因为英汉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渊源,所以在问候语和告别语的运用上存在差异。本文着重对英汉问候语及告别语作了对比分析。

一、英汉问候语及告别语的结构

对话实例:

(1)A:Hello,Jane!

B:Hello,Lily!

A:How are you?

B:Just fine,thanks!

A:Fine day,isn’t it?

B:Yes,it is.

A:I must be off now.

B:Goodbye!

A:Goodbye!

(2)甲:你好,巍巍!

乙:你好,李海!

甲:好久不见,忙什么呢?

乙:在医院实习呢。你呢?

甲:准备考试。

乙:哦,我还有事,那下次再聊。

甲:好的,再见!

乙:再见!

从上面英汉两个比较典型的问候和告别例子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会话结构包括问候语、会话主体和告别语。然而,上例是三大部分及其各小部分全都具备的会话,但是并非所有的会话都具备所有这些成分。有许多场合问候语或告别语是省略的。此外,问候语不一定引出会话主体。它们本身有时就是独立的社会语言交往,比方说两个人互道“Hello”或“Good afternoon”等,然后忙着赶路,不再进一步进行交谈。

二、中英问候语告别语比较

1.英汉问候语和告别语的相同或相似之处

(1)结构类似

中英文化中的问候活动通常是从接触开始的,然后互致某些问候客套,表示欢迎或乐意会面,进而再作寒暄,它们的问候语和告别语的结构相似。

(2)语料来源类似

语料来源即是该信息缘何而来。作为语言的一部分,问候语和告别语不外乎是通过各种教科书、语言教育和文化传播媒介中得来的。换言之,也即是学来的。

(3)分类类似

英汉中的问候语和告别语都可以按时间分类。如英语中的“Hello!”“Hi!”“Goodbye!”“See you!”;汉语中的“你好!”“嗨!”“再见!”等。这些称为全时问候语和告别语。而英语中的“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和汉语中的“早上好!”“晚上好!”“晚安!”等这类问候和告别语,称为实时问候语和告别语。另外,英语中的问候语和告别语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分,汉语中有书面和口头之别,二者很相似。

2.英汉问候语和告别语的差异

从以上几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英汉问候语和告别语的有一些相同或相似,但二者之间的不同点更为突出。

(1)内容不同

在汉语中最常见的四种问候语:“你好!(How do you do?)”“今天你忙吗?(Are you busy today?)”“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吃了吗?(Have you eaten yet?)”。汉语中使用这类问候语通常是出于礼节上的需要作一番寒暄。问的人并非真正在意对方吃过没有或对方要去哪,回答的人也不是真正如实回答是否吃过饭或要去哪儿,而是作一番客套以达到问候的目的。在汉语的告别语中,人们除了说声“再见”“一路顺风”之类的话语外,很多时候会说“恕不远送”“慢走”“走好”等表示关切、友好的话。说英语的人是不会使用这类话的,特别是主人说的“慢走”,他们感到很困惑:为什么要慢走?

英语中最常用的打招呼话语是“Morning!”“Hi!”“How are you!”“How are you doing?”等,同时他们也常用“Lovely weather,isn’t it?”一类谈论天气的话语和别人搭讪。这时说话人只需说句“Yes,it’s really a nice day!”一类的话就很得体。英汉语言在分手道别的时候,表达法也有所不同。英语除了“Bye-bye”“Goodbye”外,多半说些表示祝愿的话,如“Have a good trip!”或者“Good luck”;有时还表达彼此见面的愉快心情,如“It’s nice meeting you.”“Pleased to meet you.”。

(2)句子结构不同

英语和汉语的问候语和告别语在句子结构上也有差别。中国人喜欢用感叹句表达,例如中国人常说:“天气真好!”而说英语的人则往往会用反义疑问句,如:“Fine day,isn’t it?”在汉语中,人们喜欢用重叠的方式来表达惜别感和增强亲切感,例如“你好你好”和“再见再见”。而说英语的人则喜欢在问候语和告别语中使用缓冲词语来减轻言外之力,例如“Bye-bye,now!”“See you tomorrow”“Keep well!”等。

(3)具体含义不同

汉英词语很多在表面上看来是对等的词具体含义却不同。英语与汉语中的“你早!”在时间上并不对应。“Good morning!”用于早晨起床后至午饭之前这段时间。在汉语里“你早!”多用于起床后至早饭前这一短暂时间内。中国人问候“你早!”时,多含有“你起来得真早!”的意味。

(4)称谓不同

英语问候语和告别语的另一个差异是人称代词的使用。汉语第二人称代词有两种形式,即“你”和“您”,后者更为礼貌,而英语只有一种形式,即“you”。不过,在英语问候语和告别语中,人称代词比汉语用得广泛。中国人的等级观念较强,对长辈、地位高的人不能直呼其名,相对而言,在西方国家人们等级制度观念较弱,称谓上多以名字相称。

三、问候语和告别语的变迁

英汉问候语告别语被广泛地应用。随着社会文化的变化,问候语、告别语也经历了一些变化。汉语中的问候语内容经历了从“无它乎”——“无恙乎”——“饮食”——“寒暄”的变化过程(杨振国,1996)。古时候人们由于对生存环境担忧,所以出现了“无它乎”——“无恙乎”——“饮食”等问候语。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温饱问题早已解决,“吃饭了吗?”使用得越来越少。而一些新的问候语随之兴起,如“工作怎么样?”“去哪玩啦?”“房价又涨了!”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受西方文化影响巨大,一些新的问候语形式传入我国,并逐渐流行,如“哈罗”、“嗨”。在英语中常见的问候语:“Hello!”“Hi!”“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How are you?”等。近几年英语中流行起俚语问候语hey,hey bum,howdy,word,yello,hiya等,相当于hello。随着社会的发展,汉语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较大,汉语中一些告别语,如“恕不远送”“慢走”“走好”等使用频率也大不如从前,现今人们往往使用“拜拜”等告别语。

四、结语

问候语和告别语是各种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本文对中西方一些典型问候语和告别语进行了对比研究,由于英汉文化存在很大差异,英汉的问候语和告别语的差异也很大。这就需要我们正确理解问候语背后蕴含的文化差异,树立文化差异的意识,从而在与英美人交流的开始能采取恰当的策略,以保证跨文化交际渠道的畅通。

参考文献:

[1]李海琳.问候语与告别语英汉对比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2]李桔元.问候语和告别语的交际功能及使用策略[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1,(3).

[3]李玮.英汉问候语对比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2.

[4]钱厚生.英汉问候语告别语对比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杨振国.汉语问候语的文化训释[J].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6,(1).

[6]严新航.从问候语看美国俚语[J].韶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6).

城乡差别范文第3篇

的特点与发展

2009-11-05 下载于互联网

当今世界形形色色的宗教数量多到无法准确统计。现在多以其传播范围(国际性)分三大主要宗教,即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很多别的教派基本上是这三大宗教的分支。下面按创立的时间、创始人、主要传播范围及信教人数量将这四种宗教以时间为序对比如下:

佛教

相传,佛教为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大体相当于我国的三家分晋时期 ―― 是我国春秋和战国时代的分水岭);因其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也就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

佛教主要分布在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佛教有大小乘之分,如果以“只要心中有佛”来衡量,全世界相信佛教的人恐怕远在20亿人以上,难以准确估计。值得一提的是,佛教在泰国是国教,在社会生活中地位举足轻重,所以在6500万人口中有90%以上信仰佛教。 佛教的主要思想应该说是关于人生脱离苦恼获得极乐的方法论。由于佛法即是世上之一切善法,故其无法可说,当然也无主要思想可得。若非寻其主,那“空”的思想算是佛教的核心主体思想。空具有包容性,不破性,永恒性,平等性。而空的状态又具有多样牲,互变性,刹那生、灭性(生灭同时不息地闪现),所以空构成了瞬息万变的大千世界。空是不可见、不可得、不可说、不可思议的,但空的能量状态则可以用科学的方法观测,空的物质状态、事物状态、意识状态也都是可观测的,故说“空色不异”。这就是佛教的主要思想。

基督教

基督教发源于公元1世纪(大体相当于中国的汉朝 ――东汉时期)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社会,并继承了犹太教耶和华上帝和救主弥塞亚(根据希腊文翻译为“基督”)等概念,以及希伯莱圣经为基督教圣经旧约全书。按照基督教经典的说法,基督教的创始人是耶稣,他30岁左右时(公元1世纪30年代)开始在巴勒斯坦地区传教。耶稣声称,他的来临不是要取代犹太人过去记载在旧约圣经的律法,而是要成全它。

基督教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在欧洲和南北美国家。世界上全球基督徒人数21亿,其中天主教徒的人数为10.9亿。

基督教的核心思想是“尽己爱上帝”和“爱人如己”,最主要是后者。

伊斯兰教

公元610年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这一年,隋炀帝二游江都),中国旧称天方教、清真教或回教。主要传播于西亚、北非、中亚、南亚、东南亚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欧、北美、非洲等地区迅速传播。现约有信徒9亿多,是最有活力的世界性宗教之一。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称为穆斯林。

伊斯兰一词原意为顺从,即顺从真主意志的宗教。伊斯兰教信仰是伊斯兰教教义的总纲,学者们将它概括为“内心诚信,口舌招认,身体力行”的统一形式。

三大宗教的思考 从地理空间上看

令人值得深思的是当今世界信仰三大宗教的人们,也似乎正分成三大利益集团。产生最早的佛教在东方影响着亚洲各国约世界三分之一人的日常生活;其后产生的基督教则在西方成了欧美国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导;产生最晚的伊斯兰教则处在先于他产生的两大宗教之间,其影响范围,也随着其传播向东西方扩散。

从思想体系上看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哲学,东汉明帝时开始在中国传播。通过与中国古典哲学相结合,并逐渐发展传播至东亚和东南亚各国,逐渐成为现在意义上的佛教。其发展空间与思想体系与另外两种宗教之间的界限是十分清晰的,几乎没有任何联系。而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产生在中东小亚细亚,其哲学基础都与古希腊的哲学有渊源,都宣扬一神,反对多神崇拜。伊斯兰教更反对偶像。更有趣的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有着共同的渊源 ―― 犹太教。

公元前1220年,希伯来部落首领摩西率领他的人民,从居住了430年的埃及出走,进入流奶淌蜜的迦南(巴勒斯坦)。在西奈山上,上帝耶和华亲自授摩西刻着”十戒”的金牌,原始的犹太教开始诞生,其后作为巴比伦之囚,犹太教在犹太人生存和摆脱苦难的希望中得到发展。

基督教的圣经由《旧约》和《新约》两部分构成。基督教认为“旧约”所述是神与人(犹太教徒)之间所订立的契约;“新约”所记则是神与人(基督徒)重新订立的契约。因此,可以认为基督教是在吸取犹太教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而伊斯兰教也认可《古兰经》之前,安拉曾降示的经典(如《圣经》);但伊斯兰教认为,自《古兰经》降世之后,信徒仅应依《古兰经》而行事。因此,可以说伊斯兰教的产生也有着基督教,甚至犹太教的某些印记。

从创立发展过程上看

佛教初传中国,其传播的范围主要是在王室及主要权臣,以及有文化的知识阶层,表现为政府行为。在政府的推动下导致了具有极强生命力的民众佛教的兴起与发展。从统治阶级的角度讲,之所以鼓励佛教发展,根本原因在于佛教讲究修来世,以今生吃苦,来生享福,给饱受剥削而生活困苦的民众以希望,软化他们反抗的意志;佛教的存在是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从饱受苦难的中国人民的角度讲,也寄希望于来世,以求得今世心灵上的解脱和安慰。当今世界的佛教受中国传统哲学“清静无为”思想影响,其实已经和印度佛教有了很大的不同,体现了极其的鲜明华夏特色 —— 空,与世无争。

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对犹太人的压迫达到了顶点。在这个背景下犹太教逐渐分化,其中一支由生活在社会底层,受压迫最重的人们,在吸收东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发展成后来的基督教。而罗马人注重实际的性格以及他们的法制观念、权利和义务思想,对基督教伦理的发展,教会体制的形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基督教的发展经过了初期的受统治者残酷的打压,到逐渐为统治者所接受,并最终成为西方社会的统治主体,到最终走下政坛。在这个过程中,基督教思想也由受苦受难人们的精神寄托 —— 升入天堂,逐渐转变为统治者用天堂麻痹人们的工具,直至政教分离。2000年的洗礼,最终使基督教发展成现在的“尽己爱上帝”和“爱人如己”,多了些平淡,多了分祥和。

公元568年,基督教罗马城主教,渐代替罗马皇帝,成为安定力量,世人始尊称其教皇。基督教开始进入鼎盛时期,其传播范围包括中南欧、西欧、西亚一部分和阿拉伯半岛。此时的阿拉伯半岛既是世界文明,也是宗教的交叉路口。在不同信仰的交互影响下,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穆罕默德原来想把同样信奉唯一真神的犹太教徒和基督信徒联合在他的可兰经旗帜之下,但没能如愿以偿,于是反目与犹太教徒和基督信徒为敌,同时宣告他的新宗教“伊斯兰教”的诞生。伊斯兰教自诞生之初,穆罕默德便自立为教主,祭出“圣战”的大旗,开始铲除麦地那所有的犹太教徒,武力征服阿拉伯半岛其他部落,尝试建立一个以可兰经为法律的政教一统的国度。在战利品的诱惑下,伊斯兰战士以极高的热情为扩展唯一真神的国家而效命疆场,马革裹尸也在所不惜。向西,公元711年,阿拉伯人占领了西班牙。这是信仰基督的欧洲是无法接受的事实。这场基督信徒和阿拉伯伊斯兰教徒之间的神圣战争延绵了760年,直到公元1492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被逐出西班牙,退回北非为止才结束。向东,公元751年,阿拉伯帝国的军队与我国唐朝的军队在现在的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坦交界的江布尔城附近(恒逻斯)交战,阿拉伯人胜。自此伊斯兰教传播至西亚、北非、中亚、南亚、东南亚。在伊斯兰教发展的1500多年中,前760年,其传播一直与圣战紧密相连;其后,欧洲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使其在对阿拉伯人的战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由于后期的极端非包容和排他性,使伊斯兰世界内部本不存在的团结走向极端的分裂,最终集体在历史的长征中放慢了前进的脚步,并落后于整个世界。曾经的阿拉伯帝国也好,奥斯曼帝国也罢,变成现在数十个伊斯兰国家、地区。曾经的辉煌使伊斯兰世界对圣战充满美好的回忆,现实的没落则加剧了其变革现实的急切。抗争!注定使当今伊斯兰教有无数的话题。

城乡差别范文第4篇

1 在建筑造型方面, 中国的建筑群都有一些明显的曲线, 屋顶上部都有一些坡度, 平缓的曲线适合在阴雨的天气排水, 排污

还有助于光照和通风。而外国的建筑群在考虑这些基本的排水排泄的功能上, 还考虑一些建筑的意境部分。在建筑的风格上跟中国的建筑恰恰相反, 有着一些曲线的和谐还有一种挺拔突兀的的艺术效果。

2 建筑理念的差异

由于西方的历史渊源不如中国的历史渊源长久, 朝代的更迭不如中国的频繁。所以说各个的古建筑在经历历史的变迁中也产生着微妙的变化。都说古建筑是历史的活化石。比如埃及的金字塔, 古希腊的神庙, 古罗马的斗兽场, 输水道, 中世纪的教堂, 无一不体现着历史的足迹。在埃及的金字塔中可以探寻埃及法老的前世今生, 以及那些玄妙的建筑理念。更有着对于长生不老的永恒追求。

在拥有者5000年历史的中国, 建筑的理念唯一不变的就是注重的是中国的传统, 也就是所谓的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揭示, 自然与人乃息息相通的整体, 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环节, 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 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之亲和关系, 重视了它的性状与人生关系的结果。

3 建筑空间布局的不同, 反映了中西方的明显的性格差异

中国最早的建筑格局也是留存时间最长久的建筑格局就是四合院。不过四合院的模式却体现了中国建筑群的一种整体的和谐之美。也有一种集中的美感。不论是清朝的皇宫, 十三陵还是平头百姓的, 大官贵族的建筑门前都是很整齐很和谐的一种美。这种美庄重而不失威严, 封闭中也显现出了古代的那种威严的制度。在闻名中外的具有标志性建筑故宫的格局中, 各色的建筑在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 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 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与中国有所不同的西方建筑, 建筑的空间和格局大有不相同的地方, 他建筑的格局逐渐向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有一种向上的垂直叠加和一种向上的扩展体量。由一种巨大而又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一种雄伟壮观的整体。西方建筑中更多的运用了门窗、廊柱, 来增加建筑的层次感和信息的交流, 以及更周围环境和谐的透明度。

4 西方建筑

西方建筑每每以巨大的体量和超然的尺度来强调建筑艺术的永恒与崇高。它们具有严密的几何性, 常常以带有外张感的穹隆和尖塔来渲染房屋的垂直力度, 形成傲然屹立, 与自然对立的外观特征。古代埃及建筑文化的代表——金字塔与神庙, 便突出表现了这一特点。金字塔是埃及法者或贵族的陵墓, 古埃及人信奉灵魂不死的观念, 认为死后永久保存肉体, 便可在天国求得永生。由此, 埃及法老在世时均要为自己营建代表永恒信念的金字塔。金字塔与我国古代王陵绝然不同, 它不带有“入土为安”的阴柔之美, 也不在深埋地下的地宫中去创造宛若人世间的富庶华丽生活的地下天堂, 而是以最简明有力的几何形式, 集中表现出一种与世长存的永恒主题。从艺术哲学观念来看, 位于尼罗河西岸开罗近郊的吉隆金字塔群, 正是以其巨大、单纯、简洁、稳定的造型, 在广阔、原始、浑朴的大漠中, 表现了一种超自然的纯阳刚之美, 而产生了强烈的纪念性——神圣, 永恒, 庄严, 崇高。

古埃及的神庙也一样, 例如位于卡纳克的阿蒙神庙, 建筑巨大而沉重, 威严而神秘, 完全显现了一种阳刚的崇高之美。阿蒙神庙最著名的是大殿, 又称“多柱厅”, 其面积达5000平方米, 密密层层排列着十六行, 一百三十四根高大粗壮的石柱。它们的底径比柱间净距还要大。这种处理, 显然是追求压抑, 超感性的艺术效果。

5 中国建筑

中国建筑体系是以木结构为特色的独立的建筑艺术, 在城市规划、建筑组群、单体建筑以及材料、结构等方面的艺术处理均取得辉煌的成就。传统建筑中的各种屋顶造型、飞檐翼角、斗供彩画、朱柱金顶、内外装修门及园林景物等, 充分体现出中国建筑艺术的纯熟和感染力。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中即有榫卯和企口做法。半坡村已有前堂后室之分。商殷时已出现高大宫室。西周时已使用砖瓦并有四合院布局。春秋战国时期更有建筑图传世。京邑台榭宫室内外梁柱、斗供上均作装饰, 墙壁上饰以壁画。秦汉时期木构建筑日趋成熟, 建筑宏伟壮观, 装饰丰富, 舒展优美, 出现了阿房宫、未央宫等庞大的建筑组群。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寺、佛塔迅速发展, 形式多样, 屋脊出现了鸱吻饰件。隋唐时期建筑采用琉璃瓦, 更是富丽堂皇, 当时所建的南禅寺大殿、佛光寺大殿迄今犹存, 举世瞩目。五代、两宋都市建筑兴盛, 商业繁荣, 豪华的酒楼、商店各有飞阁栏槛, 风格秀丽, 明清时代的宫殿苑囿和私家园林保存至今者尚多, 建筑亦较宋代华丽繁琐、威严自在。近现代中国建筑艺术则在继承优秀传统相吸收当今世上建筑艺术长处的实践中, 不断发展, 有所创新。

摘要:在建筑造型上东西方各有特点。一般建筑物在建造之初, 最先考虑的就是它的实用性, 其次在考虑他其他方面的性能。如果有悖于这样的机理, 建造再多的建筑物, 到头来就是一场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和财力还有空间资源的浪费。

城乡差别范文第5篇

泉塘中学谢俊鹏

教学目标:

1、教学《送友人》,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

2、学习并鉴赏送别诗不同的格调;

3、反复诵读,积累送别诗中的名句。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教学《送友人》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 难点:把握送别诗不同的格调。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学习歌曲《送别》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学唱歌曲《送别》

二、关于送别诗

1、复习回顾已学《送元二使安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孟浩然之广陵》。

2、了解送别诗

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 著名的代表人物有王维,王勃,李白等。送别诗抒写离别情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

三、教学《送友人》

1、明确学习目标

2、了解作家及诗歌特点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与杜甫一起合称“李杜” 。

李白诗歌想象丰富,意境瑰奇,对后代影响深远,著有《李太白集》 。

3、通读全诗,了解诗歌大意

(1)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音与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读结合注释了解诗大致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分联品读全诗,鉴赏诗歌写法上的特点与表达的情意。

5、诵读全诗,领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6、小结:

(1)这是一首意味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描写清丽如画的送别环境,运用对偶、比喻、衬托艺术地抒发了作者对朋友漂泊天涯的深切关怀和依依惜别之情。兼俱自然美与人情情美,格调哀而不伤。

(2)鉴赏诗歌法:

反复读,通读弄清“写什么”,品读品味诗“怎么写”,诵读领会“为什么写”。

7、即讲即练:

(1)作者是(唐)朝(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是当时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2)解释下列词语:

横(横卧)

白水(明净的河水)

去(离开)

孤蓬(孤独的蓬草,喻指孤独远征的友人)

征(远征)

(3)内容理解:

《送友人》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 送别诗 ),表达了作者(对朋友漂泊天涯的深切关怀和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四、送别诗的格调

1、送别诗不同的格调:

A、哀伤

B、哀而不伤

C、乐观旷达

2、比较下列各送别诗的格调,判断其格调类型: (1)、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5)、别 董 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7)、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8)、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3、积累送别诗中的名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城乡差别范文第6篇

道家美学讲求为无为、事无事的处事态度,在中国汉代强调无为而治,在政治中随着入世态度的强盛,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反而成为文人绘画、音乐艺术所标榜的境界,道家美学思想从精神境界到审美境界的呈现,蕴涵深厚,对艺术的影响深远。本文阐述了道家顺其自然的美学思想,自然的生态发展观,自然无为的审美观,朴素自然、无功利的社会态度和审美标准,探索了道家美学观对艺术标准、艺术家的影响及其在艺术中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道家;美学观;审美观

徐飞(1977—),女,南昌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音乐理论。(江西南昌330031)

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国外解构主义的盛行,海峡两岸学者重新解读道家哲学思想,从而开始了老子、庄子哲学的重新阐释或建构。学者徐复观认为:中国之纯艺术精神原出于道家,中国的艺术精神是道家精神,尤其是庄子的精神。庄子之所谓道,落实于人生之上,乃是崇高的艺术精神;而他由心斋所把握到的心,实际乃是艺术精神的主体。庄子所追求的道,与一个艺术家所呈现出的最高艺术精神,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而此种得到自由解放的精神,在庄子本人说来,是闻道、是体道、是与天为徒,是人与寥天一”[1]?穴P46?雪。《老子》和《庄子》从精神境界到审美境界的呈现,蕴涵深厚,为中国美学中审美理论的丰富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艺术的影响深远。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反对人为,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道家对美学的追求是形象大于思想,想象重于概念,大巧若拙,言不尽意。它与传统儒学并行成为艺术发展的两大思想基石。

一、道家顺其自然的美学思想

研究者普遍认为中国传统哲学为儒道互补关系,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社会的混乱,儒道提出了截然不同的统治观念,儒家所掌管和操纵的礼乐文化,目标是在成就秩序化社会的同时,以物化礼教的形式推进统治阶层艺术的发展。但是,道家面对着社会出现的混乱提出了顺其自然,不要违背自然的生态发展观,认为万物生于道,社会的混乱在一定程度上是人为因素造成的,道家思想中尽管有消极的处事态度,但也是一种哲学家、艺术家所追求的纯净境界。

(一)素朴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审美标准

这是道家思想对审美提出的标准,道家思想认为:朴素,天下莫能与之争美。朴:朴素,素:白,没有任何装饰的。从这里可以看出道家认为事物本来的面貌即没有经过任何修饰的美是最美的。老子针对孔子的“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2](P68)对艺术的论述,提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位令人口爽……”[3](P29),孔子所述的“洋洋乎盈耳哉”的壮观,是人为征服的结果,而道家主张应遵循世间万物发展的规律,不能人为地改造,人为地改造势必损害人本身,这与儒家思想是针锋相对的。儒家的另一大家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4](P374),性:本性,事物本身,没有经过任何装饰的事物自身是不能体现美的。这是一种对艺术人工美的刻意追求。庄子及其后学对那种雕琢和文饰的人为努力持怀疑和批判的态度,认为“凡溢之类妄” [5]?穴P61?雪,深化了老子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6]?穴P192?雪,过多的装饰过多的溢美之词可能会妨碍事物的本性,认为那是破坏了事物本来的面貌和规律。顺其自然的美才是大美,是人为不能企及的。

(二)涤除玄览、澄怀观道——处事态度

道家不仅对事物的发展提到了自然无为,对于处在社会中的人也提出了必然的要求。从艺术的角度说即作为艺术家应该怎么对待艺术,在“礼”“乐”文化中强调的是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价值观念,“《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7](P20),“恶紫之夺朱,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8](P164)。孔子对待音乐的观念是文以载道,艺术所承载的是社会的道德和规律,但道家认为如此功利的处事态度是不得要领,老子认为,真正的艺术是进入一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9]?穴P72?雪的境界。在这个境界里,艺术是真实的、自由的、无功利的,因此一个艺术家在从事艺术创作或者欣赏作品时要达到涤除玄览、澄怀观道的心态。庄子及其后学者在努力追求“乘物以游心”的审美理想,用现代意义的表述则是在追求“自然生态”的审美观。

(三)道可道,非常道——宇宙运行规律

孔子的“礼乐”思想是有自身的物质化载体的,世人应遵循各自的等级标准从事不同的活动,社会才会更好地、更有秩序地运转,而被孔子所指责的:八佾舞于廷,是可忍,孰不可忍的破坏秩序的现象里有着具体载体:八佾。一个六十四人组合的舞蹈或者音乐是天子应该享受的待遇。孔子主张各得其位,通过具体的载体体现社会的默契,但季孙氏却超越了大夫的标准和规则去欣赏八佾舞。然而对待语言符号的态度道家则与儒家刚好相反,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10]?穴P2?雪在他看来,社会的阶层关系就不应该存在,又何来的各得其所呢?没有八佾舞,又怎么会体现越位呢?社会的阶层关系不是人为的约束所能够治理的,而是本身便存在自身的运行规律,故此他提出“道隐无名”的理念,而进一步强调“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11]?穴P119?雪。这种理念从政治体系扩散到整个社会。

从以上的三重理念中可以看出,道家对中国美学的历史贡献,在于它所追求的是一种朴素的、自然的、无功利的社会态度和审美标准。

二、道家自然无为的审美观在传统艺术中的体现

道家美学观讲求的是自然而不是人为,从创作的角度来讲是与艺术背道而驰的,艺术是人为的,道家讲求无为,但从创作心态来讲,自由的、无功利的、无目的的处事态度又是对艺术家心态最好的诠释。老庄对待艺术和孔子的儒家思想对待艺术有着根本性的差别。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 [12](P52),此处的道是社会之道,治国之道,而非道家的天地之间的规律,孔子认为君子或者仕人的主要任务是志于道,孔子说:君子不器,是孔子儒家思想对待艺术的态度,艺是君子必备的技能,但是不能玩物丧志,有损于道。而老庄通过庖丁解牛告诉大家:技近乎道,是一种游刃有余、非常美妙的境地。

(一)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艺术形式

《庄子》“在宥”中讲的:“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游者,以观。”[13](P169)不存在规则的规则,不存在目的的目的,只要顺应自然,世界的事物就像春夏秋冬、四时朝暮一样变化丰富,但它却没有任何有目的的追求。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4]?穴P63?雪,最终的法则便是自然而然。

中国音乐艺术从先秦时期开始很大程度上推崇这种顺其自然的艺术形式,反对精雕细琢,像先秦时期古曲《高山流水》,这首乐曲尽管出自《列子》比喻人遇知音,但从曲目的形式上看,却是从现实中吸取了自然界美妙的声音而创作的,在乐曲中出现的旋律犹如高山之巅,云雾缭绕,飘忽无定。淙淙铮铮清澈的泛音,其韵律悠扬如行云流水,每一个步骤都避免加入人工的痕迹,唯恐破坏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追求的便是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庄子思想中的审美观不是着眼于逼真再现具体的物象,而是着眼于整个造化自然;它不局限于表现单一的物象,而是力求表现出对象所蕴含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表现出宇宙元气运化的生命力。即使是一草一木,一丘一石,也要点化出它的灵气、生机和力量。也形成了与“错彩镂金”“雕缋满眼”相对的一种美感或美的理想。

自然之美含藏着内在生命及活泼之生机,它孕育万物,欣欣向荣,表现着无限的生意。在古代人们的音乐艺术中体现这种大自然带给人们的生机和活力,无论是皇家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乐于创造音乐和倾听音乐,音乐是一种人为化的艺术,西方亦有之,但是对比中西,差异自在其中,中国音乐讲求“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15]?穴P31?雪的思想境界,情感的塑造,音符的迭起,意境的显现,将人与大自然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得音乐富有内在的生命力,倾听时使尘世间的凡念涤荡清澈,达到“心旷神怡、耻辱皆忘”的净化作用。但对比西方的音乐,严谨的对称、多种的乐章、复杂的织体,无处不显示着人为的力量,而泯灭了自然的博大精深。谢赫(东晋著名的理论家)说:“若拘以体物,则未见精粹,若取之象外,方厌膏腴,可谓微妙也。”[16]?穴P46?雪这便是艺术中的“境外之境,像外之象”。竹林七贤之一音乐家、文学家阮籍就将道家这种“恬淡虚无”的观点在他的《乐论》中有所阐释:“律吕谐则阴阳和,音声适则万物类。”他强调作乐是为了“自然之道”。他所作的《酒狂》,正是艺术追求成就了他的绝世之响,也正是“心写心声不失真”的具体体现。“道法自然”这一命题传达了道家美学的一个最基本思想,最高的审美标准和审美境界就是合乎自然之道,体现素朴自然、恬淡无为。一切人为的、违背自然本性的事物都是对“天地之美”的破坏。就艺术而言,道家认为“六律”坏“五声”,“文采”坏“五色”,“璋”坏“白玉”。主张艺术创作中追求“天籁”、“天乐”的本性自然美。

(二)解衣盘礴的艺术家境界

《庄子·逍遥游》载:“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与儒家的入世功名心不同,是一种自由的、无功利的、逍遥的状态。这种超越心态在中国艺术界或者艺术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阮籍曰:“开轩临四野,登高望所思。”孙绰曰:“淡然怀古心,濠上岂伊遥。”人在世界面前是如此渺小,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超越状态,而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达到了物我相忘的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其誉为最高的人生境地。有我之境,那是儒家学派所主张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17](P291)是以人的感情色彩把握世界,而道家主张无为而达到社会的和谐,这种心无杂念的境地也正是艺术家所追求的。

《庄子·田子方》载:“昔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砥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盘礴,赢(同裸)。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作画时庄子认为须达到解衣盘礴的境界方能真正进入无人之地,创作出酣畅淋漓的艺术,故:吴道子每每作画必畅饮,与号称国朝山水第一的李思训比画工,三千里嘉陵江,一日而蹴,成为画界的佳谈。“天地间无遗物矣”《广川画跋》中记录范宽的绘画境界,范宽画中的大气磅礴,集天地间的灵气于山水,部分来源于作画者的心态。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曰:“昔者吴人,善草书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草书的泼墨挥洒,剑器的上下翻飞,都是一种忘我的境界,涤除世间的凡念,方能创作出如此潇洒的艺术。故古人在评价艺术时将逸、神、妙、能的逸品放于第一位,“逸品从神、妙、能三品中脱颖而出” [18]?穴P127?雪,“逸纵不同,从未有逸而俗,逸而模棱卑鄙者。以此想之,则逸之变态能尽矣。逸虽近于奇,而非实有意为奇,虽不离乎,而更过韵”[18]?穴P85?雪 。

老庄思想针对艺术形式提出了朴素的美学观,推崇质朴自然、古拙之美,反对哗众取宠或以人力改变自然的既雕既琢,强调顺应自然规律无为而作。对于艺术创作而言,老庄思想最强调自由、无功利、无目的的艺术家精神,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达到物我相忘的境界,才能创造出纯真的艺术作品。

三、老庄哲学思想在现代艺术中的体现

20世纪经历了二次世界大战,给物质、精神文化带来毁灭性破坏,西方传统的艺术形式被颠覆,各种现代艺术层出不穷,总的趋势是对传统艺术的解构,艺术家追求直觉体验,注重自身的直觉,注重随心所欲的、偶然的、纯粹自然的艺术表现与艺术形式,这种追求自然的表现和对待艺术的态度,自然或者不自然地与老庄哲学思想在某些方面契合,并于20世纪80年代始,在西方哲学家的推动下成为一股解构主义思潮。

(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回归真正的自然本真

一种特定的艺术形式成为艺术的真正的束缚时,会使人们忘记了欣赏大自然、欣赏周围世界中美好的事物。20世纪初叶,伴随着西方传统艺术受到的冲击,西方传统的艺术形式被颠覆,各种现代艺术相继出现,1952年,作曲家约翰·凯奇请钢琴家上台在钢琴前坐下,观众们安静地等着,1分钟,钢琴家没有动静,2分钟后仍没有动静,3分钟人们开始骚动,左顾右盼,想知道钢琴家到底怎么了,到了4分33秒,钢琴家站起来谢幕:“谢谢各位,刚才我已成功演奏了《4分33秒》" 。这便是当代著名作曲家约翰·凯奇所创作的一个具有解构传统艺术的音乐作品,他摈弃了传统的演奏技巧和音响形式,让观众自己体味大自然的味道和天籁之音,这是一曲现代艺术的解构之音,也使我们回想起两千多年前老庄提到的“大音希声”。面对发展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传统艺术,西方艺术在技艺上一步步精深,从一个单线条的音乐形式发展为复杂的奏鸣曲、协奏曲、交响诗、交响曲等等种类繁多的音乐表现形式,并极尽所能地走向完美。古典艺术也成为无法逾越的高峰,而这种艺术也显示出一种人为的创造力,成为一种真实天性的束缚,也成为20世纪艺术攻击的对象。约翰·凯奇就是用一种无为的方式让观众感受大自然的美妙,它是人为所无法企及的,凯奇在这部作品中想要做的就是清空节奏结构,让它在一无所有的状态下,坦然地拥抱所有最纯粹的、自然发生的音,在空的结构框架内所有的声音,包括无声,都可以成为音乐。这也便是两千年前老庄所讲的:空纳万物,海纳百川。

规则的训练也是西方在20世纪艺术创作中所反对的对象,过于学院派成为墨守成规的代名词,注重随心所欲的、直觉的、偶然的音乐成为一种艺术追求,斯特拉文斯基便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现代派音乐家,他所注重的已不再是传统节奏的表现形式,而是注重自身的直觉,他的《春之祭》之所以在法国首演引致大骚动,是因为受尽传统艺术熏陶的法国人无法接受它的原始野蛮与直率,这是对19世纪欧洲文化传统的挑衅。斯特拉文斯基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传统技巧对艺术的束缚,张扬了音乐自身的天性,他表现得更多的已不再是文学、戏剧,而是富有生命力的音乐本身。在绘画艺术中随心所欲成为艺术本身——行动绘画,波洛克(如下图)便是其中最为著名的抽象绘画的艺术家。他所注重的已不再是在传统的画架上绘画本身,而是自身直觉的行动,整个绘画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挥洒点燃的颜料铺满了整个画面。波洛克认为:“现代艺术家生活在一个机器时代,我们有机器手段来逼真地描绘客观对象,如相机、照片。在我看来,艺术家的工作是表现内在——换句话说——是表现活力、运动以及其他的内在力量。……现代主义艺术家的着眼点是时间和空间,他表现情感,而不是图解社会。”他们用一种没有任何形式的形式解构了传统的艺术技艺,也体现了一种酣畅淋漓的直觉体验。

这种追求自然的表现或者艺术家对待艺术的态度,自然或者不自然地与中国老庄哲学的道家思想在某些方面契合,并在西方哲学家的推动下成为一股艺术潮流。

(二)涤除玄览,无为而作

道家美学观进入现当代艺术的同时也带动了产业的发展,艺术行业逐渐商业化,面对着艺术逐渐转化为金钱、名誉,艺术家的地位在不断地提高,但是艺术的形式却并无多大的进步,艺术家参与商业势必会带来功利色彩,艺术家自然洒脱秉性和审美嗜好也受到了社会的约束,在进入艺术市场时,艺术家已经由原来的全面排斥到目前的基本接受,并沿着市场的轨迹从事创作,艺术家在古代存在的理想化状态被打破,从而心系杂念,创作的单纯性不存在了,艺术也便无从陶冶情操,老庄在两千年前便提出“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19](P182),道家思想把那个时代的混乱归结为欲望使之然,个人欲望的不断增加,伤害了自己,也伤害了社会,在现代之所以成就不突出,可能存在的一点便是艺术商业化成了一个重要的追求目标,而失去了艺术家心境中所具有的涤除玄览,自然的、自由的、无目的的自身解放的状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20]?穴P6?雪,艺术本身便是为了陶冶情操,人的整个身心陶醉于艺术之中,才能得到净化。而现代艺术家也需要“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节制自身的追求,净化艺术家的心态。

道家自由无为的审美观对艺术的影响是极其广泛的。这些思想深深作用于中国音乐、美术、建筑、工艺美术等艺术门类的理论、审美趣味和创作主张之中?熏给予创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资源和艺术营养。艺术家们以道家思想作为人生取向的依据?熏在“德”、“艺”双修之下?熏驾驭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并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它们。而道家的思想之所以得以建立,正是建立在对传统的反思与批判的解构思想之上,这种思辨的精神正是社会得以进步,艺术得以发展的前提,几千年前的道家审美思想已经为我们的艺术指明了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论语·泰伯[M].中华书局编辑部,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3]老子:第十二章[M].饶尚宽,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4]荀子·性恶[M].方勇,李波,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

[5]庄子·人间世[M].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

[6]老子:第八十一章[M].饶尚宽,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7]论语·八佾[M].中华书局编辑部,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8]论语·阳货[M].中华书局编辑部,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9]道德经:第二十五章[M].邱岳,注评.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

[10]道德经:第一章[M].邱岳,注评.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

[11]道德经:第四十一章[M].邱岳,注评.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

[12]论语·述而[M].中华书局编辑部,译注.北京:中华书局, 2006.

[13]庄子·在宥[M].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

[14]老子:第二十五章[M].饶尚宽,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15]庄子·齐物论[M].方勇,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

[16]沈伟.文人画“境生象外”观念的张扬与流弊[J].西北美术,1995,(4).

[17]孟子[M].万丽华,兰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

[18]黄专,严善淳.文人画的趣味、图式与价值[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19]道德经:第六十三章[M].邱岳,注评.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

[20]道德经:第二章[M].邱岳,注评.北京:金盾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叶萍】

上一篇:超人妈妈范文下一篇:催收房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