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学校12级毕业典礼

2023-06-25

第一篇:哈佛学校12级毕业典礼

12级毕业典礼班主任发言稿

12级中职生毕业典礼发言稿

亲爱的同学们:

下午好!

三年前的金秋九月,我们在这里为12级167名新生举行开学典礼。三年后的五月初夏,我们重新回到这熟悉的报告厅,为141名同学举行毕业典礼。顾名思义,毕是完成,业是学业,毕业就是完成学业的意思。在这里,我代表全体班主任,向克服困难,圆满完成中专学业的全体同学们表示热烈地祝贺!

法国哲学家隆萨尔说过:“人们常说时间悄悄流逝,其实时间是静止的,流逝的只是我们。”三年前的开学典礼,如在昨日。环视四周,仍然是原来的桌椅,原来的窗帘,不一样的原来只是我们!同学们的脸上,少了几分稚气,多了几分成熟;老师们的额头,多了几根白发,平添几丝皱纹。转眼间,同学们又要背起行囊,从校园里一一流逝,奔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同学们,当学校变成母校的这一刻,你是否记得,寒风凛冽中,老师把你们从热被窝里拎起来赶着去上课?是否记得,课堂上,在老师严厉的目光中,极不情愿地交出手机?是否还记得,被老师恶狠狠地堵在门口,搜出裤兜里被揉得皱巴巴的几支烟卷?因为爱之深,所以责之切。当时你们对老师的严厉管教可能多多少少有些埋怨,但随着年岁渐长,阅历渐深,相信你们会渐渐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今天,你们即将背上行囊,踏上新的征程,离开母校的时候,请允许我代表母校老师为你们送上三个词语——自立、自信、自强。一位哲人说过,有两种动物能够登上金字塔的塔顶:一种是矫健勇猛的雄鹰,一种是资质平庸的蜗牛。未来的日子里,无论是雄鹰还是蜗牛,希望你们努力做到自立、自信、自强,力戒浮躁,认准目标,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登上人生金字塔的顶端,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同学们,当日历翻开崭新的一页,母校将成为你们最美的回忆,你们也将成为母校最美的风景。在这里,从懵懂无知的青涩少年,到初识人生的成熟青年,你们完成了人生最重要的华丽转变。泰戈尔有一句诗:“无论黄昏把树的影子拉得多长,它总是和根连在一起。”同学们,无论你们走得多远,我们的心始终和你们的心连在一起。今后的日子里,老师一定会为你们坚守在母校,当你们毕业10年、20年,甚至50年时,欢迎你们重回母校,追寻你们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和最宝贵的回忆!

最后,让我再次代表全体班主任老师,祝愿你们在新的起点上取得新的进步,不断为母校争得新的、更大的荣誉! 谢谢!

第二篇:2010哈佛大学毕业典礼

Commencement address by Harvard President Drew Faust Cambridge, Mass. May 27, 2010

As delivered

It is a great pleasure to be here with you today and to deliver this year’s report of the president to the alumni. My role in this gathering each spring seems to be to delay the main event — the address you are all waiting for from our distinguished honorand. It is a great honor to serve as Justice Souter’s warm-up act. I intend to do so by exploring with you for the next few minutes a set of long-held values and commitments to which we at Harvard have devoted particular attention this year. These commitments are in fact those that Justice Souter’s life and accomplishments exemplify, and I am proud to claim and honor him as an embodiment of these fundamental university values. I speak, of course, of Harvard’s long tradition of public service, going back to our 17th century roots. The University’s founders described the arc of education as one that moves from self-development to public action. John Cotton, a prominent figure in Harvard’s founding, wrote “God would have (a man’s) best gifts improved to the best advantage.” But the student, he continued, would also “see that his calling should tend to public good.” This prescription, articulated nearly four centuries ago, captures with remarkable fidelity a fundamental purpose of the modern research university, the development of talent in service of a better world. This commitment is at the heart of all we do — and at the heart of what we celebrate today as we mark the passage of more than 6,000 graduates from our precincts into wider realms of challenge and achievement. We have equipped them, we trust, with the abilities, in the words of Charles William Eliot, to go forth “to serve better thy country and thy kind.” We hope that we have equipped them as well with the capacity to lead fulfilled, meaningful, and successful lives. Yet not infrequently, these missions of private accomplishment and public duty have been seen in tension. Phillips Brooks, for whom the Phillips Brooks House for social service is named (and this is a place where Justice Souter spent time as an undergraduate) once remarked, “We debate whether self culture or our brethren’s service is the true purpose of our life.” But, he determined, the two must coexist, in a creative balance in which we develop our talents in order to share them. Brooks concluded that while, as he put it, “No man can come to his best by selfishness … no man can do much for other men who is not much himself.”

In the mid-20th century, John F. Kennedy worried about the potential conflict between “the public interest and private comfort.” Our students still struggle with these choices today. Two College seniors who have decided to join Teach for America recounted to me how hard it was to explain to their parents that they were turning down offers at J.P.

Morgan and IBM. Yesterday, I attended the commissioning of ROTC cadets who are likely to find themselves soon serving the public interest in the considerable discomfort and danger of the war zones of Afghanistan and Iraq. For these students, however, service represents not sacrifice, but the most important form of fulfillment — in which one’s talents can be harnessed for purposes transcending one’s own individual life. A. J. Garcia, who worked in the president’s office during much of his undergraduate career, is now with Teach for America in the Rio Grande Valley of Texas. He reports, “It is possibly the hardest thing I’ve ever had to do in my life, but by far the most rewarding. At the end of every day, I might leave work mentally, emotionally, and physically exhausted, but it is the best type of exhaustion and … well worth the impact of closing the achievement gap one child at a time.”

Bill Gates visited Harvard last month and charged our students to bring the world’s best minds to the world’s biggest problems. We do that on the one hand through direct engagement in service like that of A. J. Garcia. But universities, their faculty, and their students play another important role in contributing to the public good. And that is through engaging those remarkable minds in discovering solutions to those biggest problems — solutions that will close the achievement gap — so we don’t have to address it one child at a time, solutions that will help deliver health care, address climate change, resolve ethnic conflict, and advance post-disaster recovery. Some serve as they discover and discover as they serve, like Paul Farmer and his work in Haiti, or Kit Parker, a faculty member in our School of Engineering and Applied Sciences and a major in the U.S. Army. Late last summer, he returned from his second tour in Afghanistan. Here in his Cambridge lab, he works on tissue therapies for blast injuries, like those he has too often seen inflicted by improvised explosive devices, or IED’s.

Harvard students and faculty have given us cholera vaccines and skin grafts, and the field of aquatic chemistry, the foundation for addressing water pollution. They have recently combined the latest developments in cell biology with the sociology of rural Africa to all but halt the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of AIDS in one community. A professor at the Harvard Kennedy School has shaped strategies for international climate change agreement, and his ideas have helped to reduce the causes of acid rain and lower sulfur dioxide emissions from power plants. It was a Harvard faculty member who understood early on the dangers certain financial instruments posed for ordinary Americans and devised public solutions to help them. Congress tapped her to oversee its $700 billion TARP program. Another professor has helped us to understand what compels people to save for the future. His work has fostered participation in 401(k) plans, which are now the most prevalent retirement savings vehicles in the nation. A faculty member in the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has influenced how we think about teacher effectiveness, teacher recruitment, and teacher retention. He testified before a Senate committee on this topic just last month.

Faculty from our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nd School of Engineering have invented an inhaler for the tuberculosis vaccine that, with no need for refrigeration or water, revolutionizes its delivery to hot, dry parts of the world. And students and faculty in the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have designed post-earthquake shelters in Haiti, and developed architectural strategies to combat airborne disease in a new tuberculosis hospital they have built in Rwanda. In the Alumni Association,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eresita Alvarez-Bjelland, you have embraced these traditions as well, declaring public service your year-long theme. You organized a global month of service designed to mobilize all Harvard alums worldwide, and you have made an invaluable contribution to all of us by launching “Public Service on the Map,” an interactive web site connecting Harvard students, faculty, staff, and alumni to public service opportunities and experiences all over the world. Within Harvard, we have explicitly highlighted our public service mission this year through a number of special activities. In October, we held “Public Service Week,” which included a career fair, a graduate student summit, and appearances by notable Harvard alums in public life, including Governor Deval Patrick and Shaun Donovan, Secretary of Housing and Urban Development, who credited his PBHA experiences and a course with Robert Coles that he took as an undergraduate at Harvard as the source of his passion for service. And we are working hard to help students identify paths to public service careers. Dean Evelynn Hammonds and I created a Public Service Committee, whose membership was drawn from across the University, to recommend ways to enhance the support we give to interested undergraduates. The committee documented something we all felt must be true, namely that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drawing students into public service is the opportunity to try it out. Students involved in public service during their undergraduate years are almost twice as likely as others to enter a public service job upon graduation. Given the strong connection between such opportunities and later career and life choices, beginning next year, I plan to create the Presidential Public Service Fellowships program to honor and to fund 10 outstanding students from across the University for a summer service opportunity. Additionally, as part of an anticipated University fundraising campaign, we will include as our explicit goals doubling the current amount of funding for undergraduate summer service opportunities, an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for graduate students as well. Currently, the demand for these awards far outstrips supply. Harvard Law School has responded to expanding student interest in public service by establishing important new opportunities for civic engagement, a Public Service Venture Fund to help graduating students provide vital legal services in nonprofit and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and the Holmes Public Service Fellowships, which fund a year of service. This year’s recipients will be involved in projects ranging from public interest law in Louisiana to social and economic rights assistance in South Africa.

As I looked out over the graduates’ expectant faces and colorful robes this morning — the gavels of the Law School, the Divinity School halos, the Kennedy School globes — I found myself wondering which of those students had been involved in some sort of service during their years at Harvard. Harvard contributed nearly a million hours of service to our neighboring communities last year, so I know it was the case for thousands of those sitting before me. But I believe we should expect it of all our students. We are proud of the number of today’s graduates who have, often in defiance of obstacles, decided to take jobs in public service. The proportion of seniors choosing public service upon graduation has increased over the last two years, from 17 to 26 percent. This year, nearly 20 percent of our graduating seniors applied for Teach for America, a percentage that, I am proud to say, outstrips that of any of our peer institutions. And we can see these increasing numbers at the graduate level as well. At the Law School, for example, public-sector employment for graduates is 25 percent greater than it was just two years ago. Ultimately more important than students’ brief years at Harvard is what these graduates will do with their diplomas and their lives. I would like to imagine that whatever career our graduates pursue, whether in the private or the public realm, they will choose to make service an ongoing commitment. We as a university live under the protections of the public trust. It is our obligation to nurture and educate talent to serve that trust — creating the people and the ideas that can change the world. Harvard has worked, in the words of John Cotton, to improve our graduates’ “best gifts” to the “best advantage.” Now, as Cotton did nearly four centuries ago, we charge you, in your varied fields and callings, to, in Cotton’s words, “tend to public good.” We and the world need you.

第三篇:哈佛笔记,今年的毕业典礼

规矩

校长告别讲演:做真实的自己

5月中旬,波士顿阴雨连绵,气温在摄氏七八度左右,人们不得不穿上秋天的大衣。而5月24日,星期二,这天却突然艳阳高照,气温在摄氏25度以上。这天是哈佛毕业生正式在校的最后一天。校长福斯特照例在哈佛纪念教堂作告别讲演。

世故的人会觉得校长老生常谈,年年讲演的内容都是换汤不换药,空洞不实际。然而,最深刻的道理往往最朴素,也最禁得住时间的考验,正所谓“大道出口,淡而无味”。生活会让学生成熟,会让学生想起校长的建议,会证明这些人生建议富有哲理、值得重复。

今年的毕业生正是福斯特在2007年刚上任校长时迎来的新生。在欢迎仪式上,福斯特曾经对他们说,四年大学生活会挑战他们脑海里已有的约定俗成,让他们无所适从,分不清东南西北。这个目的达到了。这不仅仅是哈佛教育的功劳,而且得助于这个我们生活中的变化的世界:中东革命、日本大地震、石油在墨西哥海湾扩散、自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最深刻的金融动荡、美国出现有史以来第一位黑人总统等等。所有这一切不但挑战学生脑海里的约定俗成,也挑战成年人脑海中的既定模式。

转眼间,当年的新生已经成为眼前的毕业生,即将走出校园。他们面临的新生活会像波士顿的天气一样变幻莫测。福斯特祝贺他们在过去四年中尝试了全新的社会实践和学业领域,增长了为社区服务的各种经验。她列举了毕业生的各种成就,然后说,“你们重新塑造了自己,成为了你们自己在四年前根本无法想象的新的自己„„还有两天,你们就要走出哈佛校园了。你们脑海里想的不应该是‘我会不会有一份好工作?我会不会成功?我能不能满足所有人对我的期待?’”

虽然这些担心是真实的,但是他们要问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在众多人生选择中,我怎样选择才能做最真实的自己(How can I most be myself)?”很多以前的哈佛毕业生都觉得自己就像在一个牢笼里,被众人的期望压得喘不过气来。福斯特鼓励毕业生大胆开拓生活,开辟出自己独特的生活道路,不要担心与众不同。

她举今年2月去逝的哈佛神学院教授Peter Gomes(1942-2011)为例。在过去的40年中,Gomes一直是纪念教堂的牧师,是整个哈佛社区的一个精神领袖,每年都在毕业典礼上发表祝词。福斯特说,今年他的缺席让大家感到不适,让大家回顾他对哈佛大学以及对每一个人的意义。Gomes不能被归纳到任何类别,他是独特的,不可复制的。他是共和党党员、美国黑人、施洗礼者(baptist)和同性恋者。早在1991年同性恋还是敏感话题的时候,他就公开宣布他是同性恋、禁欲主义者。他对生活的理解渗透在多部著作中,影响深远。

福斯特让毕业生“在顾及他人的同时,勇敢地为自己作决定。”最近几年的经济衰退反而意外地“解放了”毕业生的思想。以前华尔街的高薪诱使他们不情愿地选择这条保守稳妥的道路。现在经济刚刚呈现复苏迹象,他们可以做保守选择(进入金融领域),也可以拒绝诱惑,从心所欲,拥抱不确定的生活。

福斯特复述她每年都与毕业生分享的“生活中的停车理论”(parking space theory of life)。每个人心底里都有一个向往的目的地,但很多人担心这个目的地太遥远,也太拥挤,找不到停车的地方,于是从一开始就把车停在距离目的地相当远的地方——他们主动放弃了追求。福斯特建议毕业生,在选择安稳的B计划之前,大胆地追求你从心底里热爱的A计划;在这个过程中,你会重新发现你自己。

福斯特承认,走自己的路的确不易,但是他们过去四年的教育已经赋予了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做正确判断的能力;他们已经准备好了。她总结道,“对你自己诚实就是对哈佛的忠实(Be true to Harvard by being true to yourselves)。”在众多毕业生中,的确有人选择自己创业,成立公司。他们说,现在创建新公司的机会成本很小,即使失败,还可以重新再来,以后再按B计划生活也不迟。

校长福斯特毕业典礼讲演:高等教育的意义

5月26日下午,校长福斯特向哈佛校友会(Harvard Alumni Association,HAA) 作一年一度的汇报讲演。这一天,严格地说,是毕业生离开校园、踏上新的人生旅途的第一天,所以叫commencement,意思是一个崭新的开始。从这一天起,7200多名毕业生就成为哈佛校友会成员了。哈佛校友会目前有36万多成员,分布在185个国家。

校长在这一天讲演的对象是所有哈佛校友。她一方面汇报学校在各方面工作的进展,一方面强调高等教育对社会的贡献;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看起来周而复始的教学科研工作赋予重要意义。她也回顾了哈佛大学375年的悠久传统,同时满怀信心地展望未来。

福斯特首先说,她对今年哈佛本科毕业生有特殊感情,因为他们与她作为校长一起完整地度过了四年。在这四年中,哈佛大学经历了很多变化,这个世界也变化了很多。毕业生离开校园时的世界与他们四年前进入校园时的世界非常不同。知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重要,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重要。这促使福斯特反思,大学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必须做什么。

大学毕业生的收入一般来说比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人的收入要高,有博士文凭或其他高等专业文凭的人的收入更高。但教育并不仅仅关乎个人收入和个人成长,也关乎人类文明的进步和人类共同的利益。哈佛大学在过去四年的所作所为都带有这样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我们教育学生区别信息与智慧,面对世界上各种挑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创造知识;在了解历史的情况下理解当前,同时又为将来做准备。”福斯特清楚地知道,每一代人都认为自己生活的时代是特殊的,每一届毕业生也在毕业典礼上被这样灌输。但是她说,“我们面对的挑战从来没有这么大,要解决、缓和这些挑战的知识的力量从来没有这么大。这是机遇也是挑战,哈佛大学对此责无旁贷。”

高等教育如此重要,而高等教育的成本却空前高涨,使高等教育对很多家庭来说可望而不可及。为此,哈佛大学一直在加强助学金的力度。现在有60%以上的本科生收到不同程度的助学金,本科生实际平均上缴学费(包括吃住)为11,500美元。在今年录取的本科新生中,有将近20%的学生家庭年收入在6万美元以下。福斯特说,“我们要再次证明,家庭收入不是有才干的学生上哈佛大学的障碍。哈佛研究生院和其他专科院校也是一样。目前华盛顿在试图消减各项开支,包括支持高等院校的科研经费。我们要再次呼吁高等教育的重要性,高等教育不但能提高人们的经济收入,创造知识和财富,而且会增强跨阶层的社会流动性,使社会更加公平透明。”

福斯特把美国消减科研经费与中国加强科研技术的研发经费相对比。她回忆去年她去中国会见各大院校校长的情景。中国的校长不想谈如何搞好理工科教育,却想谈博雅教育。今年清华大学模仿桑德尔教授为哈佛本科生开设的“正义”这门课,为清华大学的学生开设了“道德推理与批判性思维”(moral reasoning and critical thinking)的课程。其实,上周桑德尔教授刚从清华大学教课回来。这说明美国的高等教育是领先的,博雅教育的模式是令人羡慕的,“要保持我们的领先地位,我们要得到华盛顿及整个社会的支持”。

影响高等教育未来的第二个动力是全球化。思想知识的传播和经济的发展不再受边界的限制,然而世界不是均匀分布的、同质的。学生要深入了解不同的文化和历史,学习各种语言。 现在哈佛大学教授将近80种语言,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非常高。在过去四年中,哈佛在走向世界,世界也向哈佛云集;整个大学有20%的学生是国际学生。同时更多的教学内容涵盖全球视野。例如,哈佛商学院教学用的案例有40%以上都有国际视角。

“我们愈加明白通过跨学科合作创造新知识的重要性。”哈佛一直以权力分散著称。为了矫正这个“先天不足”,福斯特倡导“一个大学”(one university):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鼓励跨专业、跨院系的合作,充分利用各种师生资源,综合解决实际问题——无论是气候变化、新兴科技,还是社会工程、法律法规。这就引出影响高等教育未来的第三个力量:发明创造。在如何更好地治理哈佛大学的问题上,校方也在创新。今年哈佛大学第一次改革了300多年一成不变的治理机构,把哈佛公司(Harvard Incorporated)从七名成员扩展到十名成员。 福斯特接着列举了各个院校不同层面的创新。

最后,福斯特再次回到大学的责任这个话题:“哈佛必须对所有校友以及更广阔的世界负责。 大学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是最伟大的发明者和创造者之一。通过大学,我们能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以及更广泛的人类社会过上和平、繁荣和有意义的生活。”

毕业典礼主旨讲演:利比里亚第一位女总统

今年毕业典礼的主旨讲演人是利比里亚第一位女总统瑟利夫(Ellen Johnson Sirleaf)。她也是非洲第一位女总统。利比里亚位于西部非洲,人口约348万,其中85%的人生活在每天1.25美元以下,人均GDP即使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也只有392美元。利比里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内战不断,估计有20多万人丧生,直到2003年内战结束,成立过渡政府。瑟利夫从2005年末的总统选举中脱颖而出。美国当时的国务卿赖斯(Condoleezza Rice)和第一夫人劳拉•布什(Laura Bush)共同出席了她在2006年1月16日的总统就职典礼。

在成为总统之前,瑟利夫历经坎坷。1938年,她出生于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Monrovia),父母出身贫寒,17岁结婚,1961年与丈夫一起赴美读书,先后在威斯康星大学(Wisconsin-Madison)、科罗拉多大学(University of Colorado,Boulder)和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就读,分别学习会计、经济和公共政策。1971年,从肯尼迪学院获公共管理硕士(MPA)后,她返回利比里亚,服务于William Tolbert政府,1972年到1973年任财政部助理部长,1979年任财政部部长,直到1980年利比里亚发生政变,Tolbert总统被谋杀。瑟利夫被迫逃亡美国,成为前政府高官中仅有的四名幸存者之一。她先后在世界银行、花旗银行、汇丰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等组织任职。这期间,她分别在1985年和1997年返回利比里亚,参加竞选,因各种原因失败,几次面临被捕入狱和死亡的威胁,不得不再次逃离利比里亚。

瑟利夫的个人经历动人心弦,但她在毕业典礼讲演中却着重讲解利比里亚在她任期内的良好发展,对个人经历一笔带过。瑟利夫历数自己执政以来的各项成绩:减少国际债务、吸引国际投资、在首都重建水电系统、在全国加强医院、学校、公路等公共设施的建设,实现GDP年增长率6%。她希望利比里亚在10年内达到不需要国际援助的水平,在20年内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通篇讲演充满了政治家竞选的意味,显得有些苍白,远远不如《哈里•波特》作者罗琳在2008年哈佛毕业典礼中的主旨讲演那样激励人心(详见即将出版的《哈佛笔记之二》。也有人说,不能把一个在职的政治家与小说家相提并论;瑟利夫的学业背景是经济和公共政策,曾任财政部部长,当然不能像小说家那样揭示人的内心世界。

果不出所料,瑟利夫计划在今年年底再次参加总统竞选,争取连任。她说,“我相信因为我过去的经历,我(比其他候选人)能更好地审时度势,是更好的领袖。”像所有政治家在公众面前慷慨陈词一样,瑟利夫对她的国家及非洲的前景表示乐观,“我坚信,我的祖国和人民比我们近年来的历史所显示的要好得多。在几十年的集权统治和内战之后,利比里亚已经过渡到民主和平的社会,七岁的儿童不会为听到枪声而担惊受怕,他们可以尽情微笑、拥有快乐童年。”

被称为“铁女人”的瑟利夫敦促毕业生敢想敢干,不要惧怕未来;尽管未来会有艰险与失败,也要大胆憧憬未来,拒绝玩世不恭、世故庸俗。她说,“如果你的梦想不让你觉得紧张害怕,只能说明你的梦想不够远大;你的梦想一定要超越你现有的能力。如果你的梦想非常渺小,当它实现了以后,你就不剩下什么了。”她提到,自己曾经有过好几次逃亡、入狱出狱的经历;她感到死亡迫在眉睫,甚至觉得为信仰而站立地活着只能导致失败,但是她都挺过来了。这一切经历只能说明:失败和成功一样重要,没有失败过的人就不会懂得成功的滋味。

第四篇:哈佛大学毕业典礼校长演讲稿与哈佛首位女校长的毕业典礼致辞

哈佛大学毕业典礼校长演讲稿

冬去春来,转眼间就到了一年一度的毕业典礼。六月初的天气清冷的反常,人们不得不穿薄毛衣或夹克。今年波士顿的天气变化无常,4月份有一两天气温高达32摄氏度以上,人们热得要开空调。随后的一个多月又冷得至少要穿两件衣服,但天气并不妨碍一系列的庆祝活动。

校园里照例彩旗飘飘,成群结队,欢声笑语,赠送鲜花,合影留念。主要庆祝活动集中在6月2日校长对毕业生的告别讲演(baccalaureate address),3日大学本科毕业生自己组织的告别活动(class day),和4日哈佛毕业生联谊会(harvard alumni association) 组织的毕业典礼(mencement)。

这是哈佛大学第358届毕业典礼。第一届毕业典礼是在1642年,由于战争或瘟疫等原因,有9年的毕业典礼被跳过去了。6月份第一周举行毕业典礼,今年会是最后一次。从下学年开始,开学时间从9月中旬提前到9月初,毕业典礼也会随之提前到5月下旬。

校长告别讲演

学生几年来日夜奋战,大好时光用在学习与消化老师讲的苦涩难懂的技术性问题上,到底会对今后的事业和生活有什么帮助呢光阴似箭,无论他们心理准备好了没有,他们必须走出校门,面对变幻莫测的大千世界。在成百上千的毕业生即将离开校园,忐忑不安地走向社会的时候,校长能给他们什么带有人生哲理的启示呢? 6月2日下午的校长告别讲演照例在校园中心的纪念教堂(memorial church)举行。虽然是大庭广众之下的书面发言,但并不完全是冠冕堂皇的做秀,其中不乏肺腑之言。

校长福斯特(drew gilpin faust)首先回忆了这批毕业生在过去四年的经历。

她说,你们进入校园时正好是卡特里亚娜(katrina)台风肆虐的时候,

第 1 页 共 11 页 你们离开校园时正好是经济风暴席卷全球,改变这个国家和世界的时候。你们也目睹了哈佛的变化。你们在四年中经历了三位校长(萨默斯,代校长巴克( derek bok),和福斯特本人),你们经历了旧的教学大纲(core curriculum)的退出和新的教学大纲的引入(general education),和一些校舍的变化。福斯特然后列举了一些优秀毕业生取得的成绩(没有点名道姓)。

她说,很多过去四年的变化是四年前没有想到的:奥巴马入主白宫,经济危机席卷全球,流感蔓延等等,这些都使未来更加难以预测。“我要和你们讲的不是如何追求优秀,在这方面你们已经知道怎么做了,而是要讲如何利用未来的不确定性(uncertainty)。”

去年这个时候,有很多哈佛毕业生选择了去华尔街工作。其中一个学生说,他这样选择的原因是不想进入“真实世界”(real world),而进入金融行业是最稳妥,最保守的选择。金融风暴对你们来说也是一件好事,因为你们没有最保守的选择了。你们当中的一个学生说,因为金融公司今年很少招人,他准备去教书,而教书才是他真正想做的,今年的就业形势让他没有理由不做自己热爱的事。当然,有一少部分毕业生仍然会去金融公司工作。这也是好事,因为你们还年轻,有弹性和韧性承受金融界的动荡。与其在你们45岁时经历中年危机- 自问:我到底在做什么?我为什么做这些?- 还不如在20多岁的时候就反思这些问题。有一位作家描述和她先生去巴黎旅游的原因:不是有人要求我们去,也不是我们认为应该去,而是我们从心底里想去,这样我们的旅途就有了一个好的起点。福斯特说,这就是发自内心的动力,这就是生活。

她说,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的目的不是要训练你们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有一份特定的工作,而是要让你们在不确定的充满变化的情形下有应变能力,能够即兴表演(improvise)。“即兴生活(improvised life)是激情与平静,构架与自由,理性与感觉魔术般的结合。我们不喜欢不确定性(uncertainty),更喜欢安定,但正是不确定性 第 2 页 共 11 页 给我们的个人生活和事业带来机遇”。

最能概括福斯特讲演内容宗旨的话应该是她引用一位著名爵士音乐家的话,“透彻的掌握你的乐器,你的乐谱,然后全部把它们抛在脑后,尽情地弹琴。”现在的世界需要那些优秀的即兴表演家。

重新思考我们的生活,重新投入进去不是每一代人都有的机会。福斯特回忆自己1968年的大学毕业典礼。当时我们意气风发,雄心勃勃,觉得巨大的社会变革迫在眉睫,我们要结束战争,消灭贫困和种族歧视。渐渐地这种无所不能的乐观和激情消逝了,我们逐渐地变成了“大人,成年人”,我们回到了自己的小天地,为自己个人的好生活而努力,那种追求更高目标的境界和对更美好的世界的憧憬没有了。

但是现在又回来了。我们目前面对很多挑战--金融动荡,传染病蔓延,对内政策,对外政策都是困难重重。这些挑战和奥巴马入主白宫不仅仅使新的思想,新的投入成为可能,而且是必须。

奥巴马总统把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定义为重新振作和重新创造的时节(a season of renewal and reinvention)。重新振作,重新创造需要新的思想,新的思维。我们一直坚持最好的教育是那种培养分析能力的,形成思考习惯的,能够把信息(information)变成理解(understanding)的教育。这就是教育为什么这么重要,受过教育的你们这些人为什么这么重要。

学生聚会

class day的活动是在校园中间的露天草场tercentenary theatre,没有毕业典礼那么正式,形式上比较轻松。毕业生代表的讲话有对四年大学生活的认真反思,也有自嘲自讽的幽默。他们对最近四年的课业过重(over worked),睡眠不足(under slept)直言不讳,他们的脑海里只是被“成就”(achievement)这个词充斥着。“为了重建哈佛形象,有必要提醒整个世界哈佛的毕业生是多么的了不起,他们处处趾高气扬,只往上看,不往下看,永远觉得高人一筹。”

第五篇:巴菲特演讲【哈佛大学毕业典礼】

巴菲特的一次演讲

(一)

我想先讲几分钟的套话,然后我就主要来接受你们的提问。我想谈的是你们的所思所想。我鼓励你们给我出难题,畅所欲言,言无不尽。(原文:我希望你们扔些高难度的球,如果你们的投球带些速度的话,我回答起来会更有兴致)你们几乎可以问任何问题,除了上个礼拜的Texas A&M的大学橄榄球赛,那超出我所能接受的极限了。我们这里来了几个SunTrust(译者注:美国一家大型商业银行)的人。我刚刚参加完Coca Cola的股东大会(译者注:Warren Buffet的投资公司是Coca Cola的长期大股东之一),我坐在吉米●威廉姆斯边上。吉米领导了SunTrust多年。吉米一定让我穿上这件SunTrust的T恤到这来。我一直试着让老年高尔夫联盟给我赞助,但是都无功而返。没想到我在SunTrust这,却做的不错。吉米说,基于SunTrust存款的增长,我会得到一定比例的酬劳。所以我为SunTrust鼓劲。(译者注:巴菲特在开玩笑)

关于你们走出校门后的前程,我在这里只想讲一分钟。你们在这里已经学了很多关于投资方面的知识,你们学会如何做好事情,你们有足够的IQ能做好,你们也有动力和精力来做好,否则你们就不会在这里了。你们中的许多人都将最终实现你们的理想。但是在智能和能量之外,还有更多的东西来决定你是否成功,我想谈谈那些东西。实际上,在我们Omaha(译者注:Berkshire Hathaway公司的总部所在地)有一位先生说,当他雇人时,他会看三个方面:诚信,智能,和精力。雇一个只有智能和精力,却没有诚信的人会毁了雇者。一个没有诚信的人,你只能希望他愚蠢和懒惰,而不是聪明和精力充沛。我想谈的是第一点,因为我知道你们都具备后两点。在考虑这个问题时,请你们和我一起玩玩这个游戏。你们现在都是在MBA的第二年,所以你们对自己的同学也应该都了解了。现在我给你们一个来买进10%的你的一个同学的权利,一直到他的生命结束。你不能选那些有着富有老爸的同学,每个人的成果都要靠他自己的努力。我给你一个小时来想这个问题,你愿意买进哪一个同学余生的10%。你会给他们做一个IQ测试吗,选那个IQ值最高的?我很怀疑。你会挑那个学习成绩最好的吗,我也怀疑。你也不一定会选那个最精力充沛的,因为你自己本身就已经动力十足了。你可能会去寻找那些质化的因素,因为这里的每个人都是很有脑筋的。你想了一个小时之后,当你下赌注时,可能会选择那个你最有认同感的人,那个最有领导才能的人,那个能实现他人利益的人,那个慷慨,诚实,即使是他自己的主意,也会把功劳分予他人的人。所有这些素质,你可以把这些你所钦佩的素质都写下来。(你会选择)那个你最钦佩的人。然后,我这里再给你们下个跘儿。在你买进10%你的同学时,你还要卖出10%的另外一个人。这不是很有趣吗?你会想我到底卖谁呢?你可能还是不会找IQ最低的。你可能会选那个让你厌恶的同学,以及那些令你讨厌的品质。那个你不愿打交道的人,其他人也不愿意与之打交道的人。是什么品质导致了那一点呢?你能想出一堆来,比如不够诚实,爱占小便宜等等这些,你可以把它们写在纸的右栏。当你端详纸的左栏和右栏时,会发现有意思的一点。能否将橄榄球扔出60码之外并不重要,是否能在9秒3之内跑100码也不重要,是否是班上最好看的也无关大局。真正重要的是那些在纸上左栏里的品质。如果你愿意的话,你可以拥有所有那些品质。那些行动,脾气,和性格的品质,都是可以做到的。它们不是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力所不能及的。再看看那些右栏里那些让你厌恶的品质,没有一项是你不得不要的。如果你有的话,你也可以改掉。在你们这个年纪,改起来比在我这个年纪容易得多,因为大多数这些行为都是逐渐固定下来的。人们都说习惯的枷锁开始轻得让人感受不到,一旦你感觉到的时候,已经是沉重得无法去掉了。我认为说得很对。我见过很多我这个年纪或者比我还年轻10岁,20岁的人,有着自我破坏性习惯而又难以自拔,他们走到哪里都招人厌恶。他们不需要那样,但是他们已经无可救药。但是,在你们这个年纪,任何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可以有,只要你们愿意,就只是一个选择的问题。就象本杰明●格拉姆(上个世纪中叶著名的金融投资家)一样,在他还是十几岁的少年时,他四顾看看那些令人尊敬的人,他想我也要做一个被人尊敬的人,为什么我不象那些人一样行事呢?他发现那样去做并不是不可能的。他对那些令人讨厌的品质采取了与此相反的方式而加以摒弃。所以我说,如果你把那些品质都写下来,好好思量一下,择善而从,你自己可能就是那个你愿意买入10%的人!更好的是你自己本就100%的拥有你自己了。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

下面就让我们开始谈谈你们所感兴趣的。我们可以从这儿或那儿举起的手开始。 (二) 问题:你对日本的看法?

巴菲特:我不是一个太宏观的人。现在日本10年期的贷款利息只有1%。我对自己说,45年前,我上了本杰明●格拉姆的课程,然后我就一直勤勤恳恳,努力工作,也许我应该比1%挣的多点吧?看上去那不是不可能的。我不想卷入任何汇率波动的风险,所以我会选择以日元为基准的资产,如地产或企业,必须是日本国内的。我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挣得比1%多,因为那是我资金的成本。可直到现在,我还没有发现一家可以投资的生意。这真的很有趣。日本企业的资产回报率都很低。他们有少数企业会有4%,5%,或6%的回报。如果日本企业本身赚不了多少钱的话,那么其资产投资者是很难获得好的回报的。当然,有一些人也赚了钱。我有一个同期为本杰明●格拉姆工作过的朋友。那是我第一次买股票的方法,即寻找那些股票价格远低于流动资本的公司,非常便宜但又有一点素质的公司。我管那方法叫雪茄烟蒂投资法。你满地找雪茄烟蒂,终于你找到一个湿透了的,令人讨厌的烟蒂,看上去还能抽上一口。那一口可是免费的。你把它捡起来,抽上最后一口,然后扔了,接着找下一个。这听上去一点都不优雅,但是如果你找的是一口免费的雪茄烟,这方法还值得做。不要做低回报率的生意。时间是好生意的朋友,却是坏生意的敌人。如果你陷在糟糕的生意里太久的话,你的结果也一定会糟糕,即使你的买入价很便宜。如果你在一桩好生意里,即使你开始多付了一点额外的成本,如果你做的足够久的话,你的回报一定是可观的。我现在从日本没发现什么好生意。也可能日本的文化会作某些改变,比如他们的管理层可能会对公司股票的责任多一些,这样回报率会高些。但目前来看,我看到的都是一些低回报率的公司,即使是在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说来也令人惊奇,因为日本这样一个完善巨大的市场却不能产生一些优秀的高回报的公司。日本的优秀只体现在经济总量上,而不是涌现一些优质的公司(译者注:对中国而言,这样的问题何止严重10倍!)。这个问题已经给日本带来麻烦了。我们到现在为止对日本还是没什么兴趣。只要那的利息还是1%,我们会继续持观望态度。

问题:有传闻说,你成为长期资金管理基金的救场买家?你在那里做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机会?(译者注:长期资金管理基金是一家著名的对冲基金。1994年创立。创立后的头些年盈利可观,年均40%以上。但是,在1998年,这家基金在4个月里损失了46个亿,震惊世界)

巴菲特:在最近的一篇财富杂志(封面是鲁本●默多克)上的文章里讲了事情的始末。有点意思。是一个冗长的故事,我这里就不介绍来龙去脉了。我接了一个非常慎重的关于长期资金管理基金的电话。那是4个星期前的一个星期五的下午吧。我孙女的生日Party在那个傍晚。在之后的晚上,我会飞到西雅图,参加比尔●盖茨的一个12天的阿拉斯加的私人旅程。所以我那时是一点准备都没有的。于是星期五我接了这个电话,整个事情变得严重起来。在财富的文章发表之前,我还通了其他一些相关电话。我认识他们(译者注:长期资金管理基金的人),他们中的一些人我还很熟。很多人都在所罗门兄弟公司工作过。事情很关键。美联储周末派了人过去(译者注:纽约)。在星期五到接下来的周三这段时间里,纽约储备局导演了没有联邦政府资金卷入的长期资金管理基金的救赎行动。我很活跃。但是我那时的身体状况很不好,因为我们那时正在阿拉斯加的一些峡谷里航行,而我对那些峡谷毫无兴趣。船长说我们朝着可以看到北极熊的方向航行,我告诉船长朝着可以稳定接收到卫星信号的方向航行(才是重要的)(译者注:巴菲特在开玩笑,意思是他在船上,却一直心系手边的工作)。星期三的早上,我们出了一个报价。那时,我已经在蒙塔那(译者注:美国西北部的一个州)了。我和纽约储备局的头儿通了话。他们在10点会和一批银行家碰头。我把意向传达过去了。纽约储备局在10点前给在怀俄明(译者注:美国西北部的一个州)的我打了电话。我们做了一个报价。那确实只是一个大概的报价,因为我是在远程(不可能完善细节性的东西)。最终,我们对2.5亿美元的净资产做了报价,但我们会在那之上追加30到32.5亿左右。Berkshire Hathaway(巴菲特的投资公司)分到30个亿, AIG有7个亿, Goldman Sachs有3个亿。我们把投标交了上去,但是我们的投标时限很短,因为你不可能对价值以亿元计的证券在一段长时间内固定价格,我也担心我们的报价会被用来作待价而沽的筹码。最后,银行家们把合同搞定了。那是一个有意思的时期。

整个长期资金管理基金的历史,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对它有多熟悉,其实是波澜壮阔的。如果你把那16个人,象John Meriwether, Eric Rosenfeld,Larry Hilibrand,Greg Hawkins, Victor Haghani,还有两个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Myron Scholes和Robert Merton,放在一起,可能很难再从任何你能想像得到的公司中,包括象微软这样的公司,找到另外16个这样高IQ的一个团队。那真的是一个有着难以臵信的智商的团队,而且他们所有人在业界都有着大量的实践经验。他们可不是一帮在男装领域赚了钱,然后突然转向证券的人。这16个人加起来的经验可能有350年到400年,而且是一直专精于他们目前所做的。第3个因素,他们所有人在金融界都有着极大的关系网,数以亿计的资金也来自于这个关系网,其实就是他们自己的资金。超级智商,在他们内行的领域,结果是他们破产了。这于我而言,是绝对的百思不得其解。如果我要写本书的话,书名就是“为什么聪明人净干蠢事”。我的合伙人说那本书就是他的自传(笑)。这真的是一个完美的演示。就我自己而言,我和那16个人没有任何过节。他们都是正经人,我尊敬他们,甚至我自己有问题的时候,也会找他们来帮助解决。他们绝不是坏人。但是,他们为了挣那些不属于他们,他们也不需要的钱,他们竟用属于他们,他们也需要的钱来冒险。这就太愚蠢了。这不是IQ不IQ的问题。用对你重要的东西去冒险赢得对你并不重要的东西,简直无可理喻,即使你成功的概率是100比1,或1000比1。如果你给我一把枪,弹膛里一千个甚至一百万个位臵,然后你告诉我,里面只有一发子弹,你问我,要花多少钱,才能让我拉动扳机。我是不会去做的。你可以下任何注,即使我赢了,那些钱对我来说也不值一提。如果我输了,那后果是显而易见的。我对这样的游戏没有一点兴趣。可是因为头脑不清楚,总有人犯这样的错。有这样一本一般般的书,却有着一个很好的书名,“一生只需富一次”。这再正确不过了,不是码?如果你有一个亿开始,每年没有一点风险的可以挣10%,有些风险,但成功率有99%的投资会赚20%。一年结束,你可能有1.1个亿,也可能有1.2个亿,这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你这时候过世,写亡讯的人可能错把你有的1.2个亿写成1.1个亿了,有区别也变成没区别了(笑)。对你,对你的家庭,对任何事,都没有任何一点点不同。但是万一有点闪失的话,特别是当你管理他人的钱时,你不仅仅损失了你的钱,你朋友的钱,还有你的尊严和脸面。我所不能理解的是,这16个如此高智商的能人怎么就会玩这样一个游戏。简直就是疯了。某种程度上,他们的决定基本上都依赖于一些事情。他们都有着所罗门兄弟公司的背景,他们说一个6或7西格玛的事件(指金融市场的波动幅度)是伤他们不着的。他们错了,历史是不会告诉你将来某一金融事件发生的概率的。他们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数学统计,他们认为关于股票的(历史)数据揭示了股票的风险。我认为那些数据根本就不会告诉你股票的风险!我认为数据也不会揭示你破产的风险。也许他们现在也这么想了?事实上,我根本不想用他们来作例子,因为他们的经历换一种形式,很可能发生在我们中的每个人身上。我们在某些关键之处存在着盲点,因为我们懂得太多的其他地方。正象Henry Gutman所说的,破产的多是两类人:一是一窍不通者;一是学富五车者。这其实是令人悲哀的。我们是从来不借钱的,即使有保险做担保。即使是在我只有1万块钱的时候,我也决不借钱。借钱能带来什么不同玛?我只凭我一己之力时我也乐趣无穷。一万,一百万,和一千万对我都没有什么不同。当然,当我遇到类似紧急医疗事件的情况下会有些例外。基本上,在钱多钱少的情况下,我都会做同样的事情。如果你从生活方式的角度来想想你们和我的不同,我们穿的是同样的衣服,当然我的是SunTrust给的;我们都有机会喝上帝之泉(说这话的时候,巴菲特开了一瓶可乐),我们都去麦当劳,好一点的,奶酪皇后(译者注:即DairyQueen,一家类似于麦当劳的快餐店),我们都住在冬暖夏凉的房子里,我们都在平面大电视上看Nebraska和Texas A&M(美国的两所大学)的橄榄球比赛,我们的生活没什么不同,你能得到不错的医疗,我也一样,唯一的不同可能是我们旅行的方式不同,我有我的私人飞机来周游世界,我很幸运。但是除了这个之外,你们再想想,我能做的你们有什么不能做呢?我热爱我的工作,但是我从来如此,无论我在谈大合同,还是只赚一千块钱的时候。我希望你们也热爱自己的工作。如果你总是为了简历上好看些就不断跳槽,做你不喜欢的工作,我认为你的脑子一定是进了水。我碰到过一个28岁的哈佛毕业生,他一直以来都做得不错。我问他,下一步你打算做些什么?他说,可能读个MBA吧,然后去个管理资询的大公司,简历上看着漂亮点。我说,等一下,你才28岁,你做了这么多事情,你的简历比我看到过的最好的还要强十倍,现在你要再找一个你不喜欢的工作,你不觉得这就好像把你的性生活省下来到晚年的时候再用吗?是时候了,你就要去做的(不能老等着)。(这是一个比喻)但是我想我把我的立场告诉了他。你们走出去,都应该选择那些你热爱的工作,而不是让你的简历看上去风光。当然,你的爱好可能会有变化。(对那些你热爱的工作,)每天早上你是蹦着起床的。当我走出校园的时候,我恨不得马上就给格拉姆干。但是我不可能为他白干,于是他说我要的工资太高了(所以他没有要我)。但我总是不停地bug他,同时我自己也卖了3年的证券,期间从不间断地给他写信,聊我的想法,最终他要了我,我在他那儿工作了几年。那几年是非常有益的经验。我总是做我热爱的工作。抛开其他因素,如果你单纯的高兴做一项工作,那么那就是你应该做的工作。你会学到很多东西,工作起来也会觉得有无穷的乐趣。可能你将来会变。但是(做你热爱的工作),你会从工作中得到很多很多。起薪的多寡无足轻重。 不知怎么,扯得远了些。总之,如果你认为得到两个X比得到一个让你更开心,你可能就要犯错了。重要的是发现生活的真谛,做你喜欢做的。如果你认为得到10个或20个X是你一切生活的答案,那么你就会去借钱,做些短视,以及不可理喻的事情。多年以后,不可避免地,你会为你的所作所为而后悔。

序:至此,巴菲特的演讲终于过半。

问题:讲讲你喜欢的企业吧, 不是企业具体的名字,而是什么素质的企业你喜欢?

巴菲特:

我只喜欢我看得懂的生意,这个标准排除了90%的企业。你看,我有太多的东西搞不懂。幸运的是,还是有那么一些东西我还看得懂。

设想一个诺大的世界里,大多数公司都是上市的,所以基本上许多美国公司都是可以买到的。让我们从大家都懂的事情上开始讲吧(巴菲特举起他的可乐瓶),我懂得这个,你懂得这个,每个人都懂这个。这是一瓶樱桃可乐,从1886年起就没什么变化了。很简单,但绝不容易的生意。 我可不想要对竞争者来说很容易的生意,我想要的生意外面得有个城墙,居中是价值不菲的城堡,我要负责的、能干的人才来管理这个城堡。

我要的城墙可以是多样的,举例来说,在汽车保险领域的GEICO(译者注:美国一家保险公司),它的城墙就是低成本。人们是必须买汽车保险的,每人每车都会有,我不能卖20份给一个人,但是至少会有一份。消费者从哪里购买呢?这将基于保险公司的服务和成本。多数人都认为(各家公司的)服务基本上是相同的或接近的,所以成本是他们的决定因素。所以,我就要找低成本的公司,这就是我的城墙。

当我的成本越比竞争对手的低,我会越加注意加固和保护我的城墙。当你有一个漂亮的城堡,肯定会有人对它发起攻击,妄图从你的手中把它抢走,所以我要在城堡周围建起城墙来。

三十年前,柯达公司的城墙和可口可乐的城墙是一样难以逾越的。如果你想给你6个月的小孩子照张像,20年或50年后你再来看那照片,你不会象专业摄影师那样来衡量照片质量随着时间的改变,真正决定购买行为的是胶卷公司在你的心目中的地位。柯达向你保证你今天的照片,20年,50年后看起来仍是栩栩如生,这一点对你而言可能恰恰是最重要的。30年前的柯达就有那样的魅力,它占据了每个人的心。在地球上每个人的心里,它的那个小黄盒子都在说,柯达是最好的。那真是无价的。

现在的柯达已经不再独占人们的心。它的城墙变薄了,富士用各种手段缩小了差距。柯达让富士成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赞助商,一个一直以来由柯达独占的位臵。于是在人们的印象里,富士变得和柯达平起平坐起来。 与之相反的是,可口可乐的城墙与30年前比,变得更宽了。你可能看不到城墙一天天的变化。但是,每次你看到可口可乐的工厂扩张到一个目前并不盈利,但20年后一定会的国家,它的城墙就加宽些。企业的城墙每天每年都在变,或厚或窄。10年后,你就会看到不同。

我给那些公司经理人的要求就是,让城墙更厚些,保护好它,拒竞争者于墙外。你可以通过服务,产品质量,价钱,成本,专利,地理位臵来达到目的。 我寻找的就是这样的企业。那么这样的企业都在做什么生意呢?我要找到他们,就要从最简单的产品里找到那些(杰出的企业)。因为我没法预料到10年以后,甲骨文,莲花,或微软会发展成什么样。比尔●盖茨是我碰到过的最好的生意人。微软现在所处的位臵也很好。但是我还是对他们10年后的状况无从知晓。同样我对他们的竞争对手10年后的情形也一无所知。

虽然我不拥有口香糖的公司,但是我知道10年后他们的发展会怎样。互联网是不会改变我们嚼口香糖的方式的,事实上,没什么能改变我们嚼口香糖的方式。会有很多的(口香糖)新产品不断进入试验期,一些以失败告终。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如果你给我10个亿,让我进入口香糖的生意,打开一个缺口,我无法做到。这就是我考量一个生意的基本原则。给我10个亿,我能对竞争对手有多少打击?给我100个亿,我对全世界的可口可乐的损失会有多大?我做不到,因为,他们的生意稳如磐石。给我些钱,让我去占领其他领域,我却总能找出办法把事情做到。

所以,我要找的生意就是简单,容易理解,经济上行得通,诚实,能干的管理层。这样,我就能看清这个企业10年的大方向。如果我做不到这一点,我是不会买的。基本上来讲,我只会买那些,即使纽约证交所从明天起关门五年,我也很乐于拥有的股票。如果我买个农场,即使五年内我不知道它的价格,但只要农场运转正常,我就高兴。如果我买个公寓群,只要它们能租出去,带来预计的回报,我也一样高兴。

人们买股票,根据第二天早上股票价格的涨跌,决定他们的投资是否正确,这简直是扯淡。正如格拉姆所说的,你要买的是企业的一部分生意。这是格拉姆教给我的最基本最核心的策略。你买的不是股票,你买的是一部分企业生意。企业好,你的投资就好,只要你的买入价格不是太离谱。

这就是投资的精髓所在。你要买你看得懂的生意,你买了农场,是因为你懂农场的经营。就是这么简单。这都是格拉姆的理念。我

6、7岁就开始对股票感兴趣,在11岁的时买了第一只股票。我沉迷于对图线,成交量等各种技术指标的研究。然后在我还是19岁的时候,幸运地拿起了格拉姆的书。书里说,你买的不是那整日里上下起伏的股票标记,你买的是公司的一部分生意。自从我开始这么来考虑问题后,所以一切都豁然开朗。就这么简单。

我们只买自己谙熟的生意。在坐的每一个人都懂可口可乐的生意。我却敢说,没人能看懂新兴的一些互联网公司。我在今年的Berkshire Hathaway的股东大会上讲过,如果我在商学院任教,期末考试的题目就是评估互联网公司的价值,如果有人给我一个具体的估价,我会当场晕倒的(笑)。我自己是不知道如何估值的,但是人们每天都在做!

如果你这么做是为了去竞技比赛,还可以理解。但是你是在投资。投资是投入一定的钱,确保将来能恰当幅度地赚进更多的钱。所以你务必要晓得自己在做什么,务必要深入懂得(你投资的)生意。你会懂一些生意模式,但绝不是全部。 问题:就如你刚才所说,你已经讲了事情的一半,那就是去寻找企业,试着去理解商业模式,作为一个拥有如此大量资金的投资者,你的积累足以让你过功成身退。回到购买企业的成本,你如何决定一个合适的价格来购买企业?

巴菲特:

那是一个很难作出的决定。对一个我不确信(理解)的东西,我是不会买的。如果我对一个东西非常确信,通常它带给我的回报不会是很可观的。为什么对那些你只有一丝感觉会有40%回报的企业来试手气呢?我们的回报不是惊人的高,但是一般来讲,我们也不会有损失。

1972年,我们买了See’s Candy(一家糖果公司)。See’s Candy每年以每磅1.95美元的价格,卖出1千6百万磅的糖果,产生4百万的税前利润。我们买它花了2千5百万。我和我的合伙人觉得See’s Candy有一种尚未开发出来的定价魔力,每磅1.95美元的糖果可以很容易地以2.25的价钱卖出去。每磅30分的涨价,1千6百万磅就是额外的4百80万呀,所以2千5百万的购买价还是划算的。

我们从未雇过咨询师。我们知道在加州每个人都有一个想法。每个加州人心中对See’s Candy都有一些特殊的印象,他们绝对认这个牌子的糖。在情人节,给女孩子送See’s Candy的糖,她们会高兴地亲它。如果她们把糖扔在一边,爱理不理,那我们的生意就糟糕了。只要女孩子亲吻我们的糖,那就是我们要灌输给加州人脑子里的,女孩子爱亲See’s Candy的糖。如果我们能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就可以涨价了。 我们在1972年买的See’s Candy,那之后,我们每年都在12月26日,圣诞节后的第一天,涨价。圣诞节期间我们卖了很多糖。今年,我们卖了3千万磅糖,一磅赚2个美元,总共赚了6千万。十年后,我们会赚得更多。在那6千万里,5千5百万是在圣诞节前3周赚的。耶稣的确是我们的好朋友(笑)。这确实是一桩好生意。

如果你再想想,关于这生意的重要一点是,多数人都不买盒装巧克力来自己消费,他们只是用它来做为生日或节日的馈赠礼品。情人节是每年中最重要的一天。圣诞节是迄今为止最最重要的销售季节。女人买糖是为了圣诞节,她们通常在那前后2-3周来买。男人买糖是为了情人节。他们在回家的路上开着车,我们在收音机节目里放广告,“内疚,内疚”,男人们纷纷从高速路上出去,没有一盒巧克力在手,他们是不敢回家的。

情人节是销售最火的一天。你能想像,在情人节那天,See’s Candy的价钱已经是11美元一磅了(译者注:又涨价了)。当然还有别的牌子的糖果是6美元一磅。当你在情人节的时候回家(这些都是关于See’s Candy深入人心的一幕幕场景,你的那位接受你的礼品,由衷地感谢你,祝福剩下的一年),递给你的那位(6块钱的糖),说,“亲爱的,今年我买的是廉价货”?这绝不可能行得通!

在某种程度上,有些东西和价格是没关系的,或者说,不是以价格为导向的。这就像迪斯尼。迪斯尼在全世界卖的是16.95或19.95美元的家庭影像制品。人们,更具体的说,那些当妈妈的对迪斯尼有着特殊的感情。在座的每个人在心中对迪斯尼都有着一些情愫。如果我说环球影视,它不会唤起你心中的那种特殊情愫;我说20世纪福克斯公司,你也不会有什么反应。但是迪斯尼就不同。这一点在全世界都如此。当你的年纪变老的时候,那些(迪斯尼的)影像制品,你可以放心让小孩子每天在一边看几个小时。你知道,一个这样的影片,小孩子会看上20遍。当你去音像店时,你会坐在那儿,把十几种片子都看上一遍,然后决定你的孩子会喜欢哪一部?这种可能性很小。别的牌子卖16.95,而迪斯尼的卖17.95,你知道买迪斯尼的不会错,所以你就买了。在某些你没有时间的事情上,你不一定非要做高质量的决定。而作为迪斯尼而言,就可以因此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多得多的影片。多好的生意!而对其他牌子来讲,日子就不那么好过了。

梦想家们一直努力打造出类似于迪斯尼概念的品牌,来同它在世界范围内竞争,取代人们心中对迪斯尼的那份特殊情愫。比如,环球影视吧,妈妈们不会在音像店里买他们的片子,而放弃迪斯尼的。那是不可能发生的。可口可乐是在全球范围内和喜悦的情绪关联在一起的。不管你花多少钱,你想让全世界的50亿人更喜欢RC可乐(译者注:巴菲特杜撰出来的饮料牌子),那是做不到的。你可以搞些诡计,做折扣促销,等等,但都是无法得逞的。这就是你要的生意,你要的城墙。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经典安全生产标语30条下一篇:记者团10月份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