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仆意识淡薄的表现

2022-09-05

第一篇:公仆意识淡薄的表现

驾驶员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的行为表现及成因分析

摘要:本文论述了交通安全意识及其特征,驾驶员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的行为表现及其社会危害性;从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安全意识淡薄的形成原因,并提出提高驾驶员交通安全意识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驾驶员;安全意识;行为;原因;措施

1 驾驶员的安全意识及其特征

所谓安全意识是指人们对于普遍存在的安全问题和安全现象的感受及其所采取的态度的总称,是一个泛义综合的概念。它反映了人们对安全问题的心理状态,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1)

驾驶员的安全意识是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对现实安全准确而清醒的认识,对外在客观事物的安全状态进行正确的判断,对自己的行为有意识的进行决策和控制,使自己或他人免受伤害。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意识主要体现在驾驶员个人的社会责任感、驾驶道德、操作技能,对道路交通法规的遵守以及交通安全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包括善待生命、珍惜生命的健康意识;事故严重、灾害频繁的风险意识;预防为主,防范在先的超前意识;行为规范、技术优先的科学意识;时刻注意安全的警觉意识。反之,则是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及弱化的表现。

根据其特点,交通安全意识分为初级、高级和超脱三层境界:(2)(1) 初级境界:它是以不发生交通事故为准则。人们主要关注交通事故给社会带来的危害而致力于采取措施,抑制交通事故发生;(2)高级境界:就是在参与交通活动时,不仅注意自身和他人的交通安全,而且时刻规范自己的交通行为,自觉维护交通秩序;(3)超脱境界:不但具有高级境界的安全意识和行为,而且能从社会角度考虑交通安全的全局性问题。它是自尊自爱意识、大众意识、遵章守法意识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象征。

2 驾驶员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的违章行为及其社会危害性

2.1 安全意识淡薄的违章行为表现

意识决定行为,交通安全意识影响和支配着驾驶行为,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必然引起交通违章行为的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的违章行为表现繁杂多样,超负荷运转,疲劳驾驶;超速行驶,无牌无证驾驶,遮挡、涂改号牌,闯红灯,转向不打转向灯,违章超车、会车,违章挤道、占道、抢道、逆向行驶,开车不系安全带、聊天、打手机等等;这些交通违章违规行为严重威胁着交通安全。交通部门对交通肇事死亡的主要原因进行统计分析,驾驶员超速行驶、违章占道行驶、不按规定让行、违章超车、酒后驾车、疲劳驾驶、违章会车、逆向行驶和纵向间距不够9种交通违章行为是主要原因,其中,超速行驶是最主要 的,占23.13%,其次是疏忽大意,比例达21.86%,疲劳驾车的比例为13.11%,还有违章驾车、判断错误和违章停车所造成的事故也占有一定比例。

2.2 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的违章行为对社会的危害性

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的违章行为是引发交通事故的直接原因,它严重威胁着交通安全,也给社会政治经济带来严重后果。据公安部交管局公布2009道路交通事故情况,本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38351起,死亡人数高达67759人,275125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9.1亿元。频繁多发的交通事故不仅造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而且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与稳定,妨碍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并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一是对家庭的伤害和破坏,甚至造成人亡家破;二是给社会造成很大负担。由于交通事故造成人员伤亡,给社会福利部门增大了工作难度,加重了社会负担;三是引发社会治安案件。个别驾驶员因为违规违章受罚心怀怨恨,无故闹事,扰乱社会秩序;四是引发民间纠纷。发生交通事故后,因误认交通管理部门处理不公而产生过激行为,有的会触犯法律,走向犯罪道路。(3) 交通事

故所引发的社会矛盾应引起我们高度的警觉和重视。

3 驾驶员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的形成原因

造成驾驶员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的原因很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外在的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二是内在的个人因素影响。

3.1 社会环境因素影响

3.1.1 交通违规违章现象在社会上普遍存在,很多人见多不怪并产生"从众心理"。最近修订的交通安全管理法,加大了对违规违章的处罚,交通安全管理部门也依法加大了查处力度,交通违法行为得到一定遏制,但各种违规违章现象还是普遍存在,时时发生,成为一种社会"常态"。违章违规现象的社会普遍性也使一些驾驶员错误地认为"法不责众",产生一种"从众心理",不考虑个人对交通安全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这样的"骨牌效应",对社会的交通安全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也是违规违章行为"久治不愈"的结症所在。

3.1.2社会尚未形成文明交通的良好氛围,交通法规还未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习惯。就目前的现实而言,交通安全问题还没有真正引起人们普遍的高度重视,交通法规的贯彻落实还没有完全到位。在某些驾驶员的心目中,交通安全只是一句口号,是职业的一种提示,是培训中的一句教导,是宣传中的一幅标语,是培训教材中的一个符号,除此之外并没有在具体行动中体现任何价值和意义。社会上不少人对各种违规违章行为也是熟视无睹,习以为常,听之任之,不纠正,不制止,有的甚至明知可预见的交通违法行为会危及到人身的安全也无动于衷。诸如此类的近似于麻木的思想,助长了驾驶员交通违法的歪风习气。

3.2 驾驶员个人因素影响

3.2.1法制观念不强。有些驾驶员交通违法并非不知法,不懂法,而是法规意识淡薄,明知故犯。对遵守交通法规"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甚至错误地认为"法规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不出事,就是好样的",无视法规的严肃性。

3.2.2道德观念模糊。道德观念缺失比一次交通违章更可怕。驾驶员职业道德出现偏差,就会改变行为方式和为人处世的态度。如:开"英雄车"、"斗气车"、"霸王车",不觉愧疚,反感到某种英雄式的自我满足;在随便停车而引起交通堵塞时,不觉难堪,反行若无事地享受其"言行自由";在弄虚作假逃避了交警检查处罚时,不羞愧改过,反因认为手段高明而自鸣得意。(4)

3.2.3社会责任感缺失。驾驶员职业的重要性在于它直接关乎着人的生命财产的安全,而有的驾驶员缺乏对自己和他人生命应有的珍惜和尊重,缺乏对国家、集体、家庭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应有的责任心和高度负责精神,开起车来,把责任、安全、家人统统抛脑后,任所欲为,不计后果。丧失了社会责任感,缺乏安全意识、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3.2.4 安全与利益关系不清。交通安全关系到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安全意识淡漠就是对生命的淡漠,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不懂"皮之不存,毛何附焉"的道理,摆不正安全与利益之间的关系,为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甘冒事故风险超载、超速;为蝇头小利不惜以个人或他人的生命财产作赌注,以违章作为实现价值的"捷径",甚至有"要想富就不能将交通法规顾"的错误观念。

4.提高驾驶员安全意识的方法及措施

提高驾驶员交通安全意识,首先要加强驾驶员的法制和安全教育,组织驾驶员定期学习交通法规,强化驾驶员的安全意识、事故防范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遵守交通法规的自觉性;二是加强驾驶员的道德文明教育,使驾驶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文明驾驶的良好习惯。遇事要遵章守纪,礼让三先,理解和尊重别人,保护他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维护交通安全;三是要加强驾驶员的责任意识教育,增强驾驶员的社会责任感,让驾驶员明白自己所承担的维护自己和他人生命安全的重任和保障交

通安全的社会责任。时刻把"安全第一"放在心上,坚决杜绝一切违章违规行为的发生,保障行车安全;四是加强驾驶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驾驶员的情绪控制和心理调节能力,如发现驾驶员有影响行车安全的不良情绪和心理障碍及时疏导,消除不安全的心理隐患,保证驾驶员的身心健康;五是要加强交通安全管理,管理出安全,管理降事故,要加大安全监控设备投入,完善安全监管措施,扩大监管范围,加大监管力度,消除监管的"死角"和"盲点",预防和阻止违章违规行为的发生。

提高驾驶员的安全意识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不断努力,长抓不懈,才能达到预期目标。实现交通安全,不单单是驾驶员一方面的问题,需要人们的广泛参与和配合,需要人人从自我做起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人们需要安全交通,社会呼唤安全的驾驶员,和谐社会需要一个安全、文明的交通环境。

第二篇:形势与政策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自身原因

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自身原因

一、心理因素的影响

在校大学生正处在心理和生理的发育期,心理上具有强烈的要求他人和社会认可的冲动,喜欢用批判的怀疑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极力想摆脱来自外界的干涉和约束,独立自主意识增强。同时,这一阶段,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完全确立,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系统还缺乏完善的认识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以灌输为主的法律教育的效果。

另一方面,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人际关系、自我评价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步开始对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有了更深刻的感受。面对着经济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众多人生考验,一些心理脆弱的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随着心理压力的积淀,部分学生功利性、自我性、短期性、随意性心理症状混合交织,客观上会对法律、制度产生心理抵触。

二、价值取向的偏差

当代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世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状态,这有利于他们学习知识、开阔视野。但真假难辨、鱼龙混杂的各种信息也会对他们的价值观造成冲击和影响。有的在主流与支流、精华与糟粕、真善美与假恶丑等问题上分辨不清,甚至颠倒是非;有的只顾搞所谓的“自我设计”、“自我完善”,从而陷入极端个人主义泥潭;有的把追求物质享受作为人生的精神支柱,追捧“金钱万能、享乐至上”的生活方式。这种价值观的错位一旦受外界不良因素诱导,就容易走上违法的道路。

三、高校法律教育薄弱

一些高校对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有的把法制教育作为软任务,认为可抓可不抓;有的对学生法制教育定位不准,提不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在知识传输上,也存在一定误区。一是重刑事轻民事。教育者常常突出刑事法律在教育内容中的重要地位,过多地讲解刑法关于犯罪和刑罚的具体规定,从而导致学生对法制教育产生逆反心理,并且强化了“我不犯罪何须学法”的错误观念。同时,由于轻视民事法律教育和民事权利义务观的正确引导,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正确处理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常常引发纠纷。二是重义务轻权利。忽视对公民享有权利的宣传,使学生产生“法律就是要求公民尽义务”的错觉,有碍于大学生健康法律心理的形成。

四、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

一是腐朽思想的侵蚀,在不同程度上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影响。二是不良风气的干扰。随着高校与社会联系的日趋广泛与紧密,社会上各种不健康的东西通过各种载体和渠道进入了学校,侵蚀了部分学生的心灵,使其偏离正常健康成长的轨道。三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分配不公、贫富分化、利益矛盾等的发生,极易使大学生价值观念出现个人化倾向。如果不能把握合适的“度”,就容易产生犯罪。有的大学生错误地以物质利益为尺度评价个人利益,甚至为了经济利益,放弃了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第三篇:大学生法律意识观念淡薄探究。

浅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它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也是公民、尊重、执行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公民的遵纪守法行为不会自然产生,而是在一定法制观念,法律意识的指导下实现的,具备了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就会做到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的尊严。权威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不高。大学生大都重视专业课,而对法律基础课不予以重视,只是临考应付,缺乏基本法律知识,法制观念淡薄。容易出现违法犯罪问题,却全然不知的情况。

一、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分析。

(一)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不高。

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依据。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董舆教授通过他的法律意识调查报告显示出:“人们的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与其文化程度成正比。”虽然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学过一些法律知识,但整体法律知识水平却较低,这是个很特殊的情况。

当前我国大学生大都重视专业课,而对法律基础课不予以重视,只是临到考试的时候突击,应付了事,大多数学生重学分,对法律缺乏认识,认为不偷不抢就不会犯法。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大学生不可能有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另一方面,高校的《法律基础》课学时有限,在短短的几十个课时的时间内要学生吸取知识,并为自身所用这是很不现实的。

(二)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法律认识有偏差。

法律观点、法律观念是法律意识的组成部分,它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的依据。它们与法律知识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当前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较

低,法律知识薄弱,易产生错误的观点,造成淡薄的法制观念,部分大学生对法律的实现持怀疑、不信任的态度。《中国青年研究》中有这样一组调查数据,对象是某高校三年级的大学生,他们对于“如果你涉及到诉讼,你对法律的公正裁决”表示有信心的占35.1%,而58.1%的大学生表示信心不足,有6.8%的大学生表示完全没有信心。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吗?”回答“不太平等”的占第一位为79.7%,“不平等”的占第二位12.8%,认为“平等”的占9.5%。另一方面,大学生缺乏权利观念,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同时,一些学生损人利已,不懂得对他人权利的尊重,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甚至会放弃法律武器,采用报复的手段来讨回“公道”,导致了违法犯罪的可能性。

(三)高等院校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违法犯罪现象。

时至今日,大学生犯罪问题已呈现上升趋势,据中国犯罪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所作的一项调查表明:1965年,大学生犯罪占整个社会刑事犯罪的1%,“文革”期间,占整个刑事犯罪的2.5%,而近几年,占整个社会的17%。我们知道2002年1月29日和2月23日,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先后两次把掺有火碱和硫酸的饮料,倒在北京动物园饲养的狗熊身上和嘴里,造成多只狗熊受伤。刘海洋在被拘留后说,自己学了法律基础知识。知道民法、刑法等,但却不知道伤害狗熊是违法犯罪。现在知道了,自己很后悔。如此可见,刘海洋并未将法律知识转化为法律意识,对法律认识出现了偏差,造成了肆意伤害狗熊却不以为是触发法律的行为。

针对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整体还很低,违法犯罪的大学生多数法律知识贫乏,法制观念淡薄导致了行为认识出现偏差作出违法的事情。有的大学生不懂得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受到侵害的时

候采取了过激的方式报复,如马加爵一案。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自我教育的境界。”因此,高等院校高度在重视大学生专业知识培养的同时,对加强法律意识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加强综合管理,高等院校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治理社会的治安环境问题,单纯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不能治本的。因此,要从根本上抓起,就具体到高等院校对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高度重视及各种有关法律方面的宣传。我认为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应营造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的学校环境。

高等院校的管理应做到“依法治校”,“以法育人”。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和提高。在学校的环境中,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应做到:首先,应从“依法治校”开始,因为一个学校的“法治”状况直接影响对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效果。高校在校规校纪方面应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在日常管理中,特别是对学生违规违纪的行为,要照章处理,决不因人而异、因人而改,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给学生树立“有法可依,依法办事”的榜样,为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高校除了理论上的依法治校,更应注重“依法治校,以法育人”等法律宣传。让学生置身环境中,了解体会到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二)高校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大学生违法犯罪是因为法律意识的贫乏,而法律意识的缺陷是由于其心理发展不成熟。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具有较强的意志力、稳定的情绪、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从而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以提高

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北京大学精神研究所研究员王玉凤研究表明:大学生中有16%至25.4%的有心理障碍,尤以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等为主。当今导致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不良情绪占主导地位,而不良情绪源自于家庭、社会及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低下,社会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家庭过高的期望值与自身能力差异所产生的压力,有的找不到正确的方式排解,久而久之,使他们有可能通过犯罪的方式而释放出来。

高校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大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修养。首先,要让学生通过心理卫生知识、性知识、性道德的学习,全面认识自我,掌握心理调适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其次,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机构。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业务来引导大学生开发潜能、完善人格,全面提高和发展自己,使自己成为具有较强调节心理的大学生,从而抵制不良习俗的侵蚀,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

综上所述,高校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对其个人的成长,中国的法制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为了使其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能够适应法制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就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学校是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场所,但仅靠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长远的规划和具体的安排,它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社会教育工程。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要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心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与国家的各种建设规程同步进行,形成良好的法制教育大环境,才能为社会输送具有较强法律意识的跨世纪人才,才能促进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的繁荣与发展。

第四篇:谈增强公仆意识的心得体会

人秉承的光荣传统。工人阶级政党掌握政权以后,只有牢固树立公仆意识,防止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才能保证工人阶级不丢失政权,保证工人阶级政权不改变颜色。党章也明确规定: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公仆意识是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必须认真履行的义务。党的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能否增强公仆意识,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关系到党的性质和前途,关系到国家的走向和命运。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认为领导干部无论职位高低,都应增强公仆意识,只有认认真真地增强公仆意识,才能全心全意地服务好人民。

增强公仆意识,首先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明白增强公仆意识的必要性。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分组会上强调指出: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增强公仆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既是重申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优良传统,也是在新时期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新要求。我们每一名党员领导干部都要认真学习和体会胡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自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学以致用,把增强公仆意识贯穿到党性锻炼中去,贯穿到作风养成中去,贯穿到构建和谐荣昌的征程中去,贯穿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去,使广大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增强公仆意识,其次要正确地看待和使用手中的权力,明白权力来自于人民。

领导干部手中都掌握着一定的权力,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地看待和使用手中的权力,明白权力来自于人民。要树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在思想上真正尊重群众,政治上代表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要正确使用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每一名领导干部都要懂得一个真理,即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我们的一切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归功于人民,人民的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除了当好人民的公仆,我们的领导干部没有任何权力。

增强公仆意识,其三要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明白身教重于言传。 当前县卫生系统要求在全县创建以“思想素质好、服务群众好、工作业绩好、廉洁自律好、社会评价好”为主要内容的“五个好”建设活动。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我认为对自己要高标准严要求。切实增强自身的公仆意识,克服思想上的个人主义、作风上的官僚主义、生活上的享乐主义;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先公后私,克

己奉公,多做贡献。

和谐社会的建立和创造需要一大批甘当公仆、慎用权力、乐于奉献的干部,只有这样才能让国家繁荣昌盛,百姓不断得到实惠。作为一名医务人员,只有勤奋工作,开拓创新,管好自己,廉洁自律,才能不辜负党的希望,人民的重托。

第五篇:树公仆意识 立公仆精神

——参加大讨论活动学习心得

X X X

今天,党和国家领导人重提“公仆意识”、“公仆精神”,这是执政为民理念的生动体现,是宪法原则的觉醒,是党的宗旨的归位。公仆意识是具体而生动的,它外之于举止,见之于言行。有了公仆意识,就能坚持深入实际,主动问计于民,不会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有了公仆意识,就能耐心倾听群众意见,真心欢迎群众监督,不会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心生厌烦,置若罔闻;有了公仆意识,就能热心帮贫扶困,尽心排忧解难,不会置群众冷暖、民生疾苦于不顾;有了公仆意识,就能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不会好大喜功,追名逐利,热衷“作秀”;有了公仆意识,就能做人清正,执政廉洁,不会公权私用,以权谋私。一句话,有了公仆意识,才能时刻摆正自己和人民群众的位置,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作为一名国土资源工作者,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坚持实事求是,树立公仆意识,努力做好国土资源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勇做贡献,把自己的一生献给党和人类。在承前启后的新时代怎样做人做事,怎样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具有榜样的力量。作为国土资源部门一 1

名党员领导干部,我认为,当前党员干部应修其身,以鉴自己的所言所行所想所做,修身养性。并努力做到六“戒”六“倡”,解决好六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戒“私”倡“公”,解决好思想认识上“为谁干”的问题。近年来,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部分同志的宗旨意识的确淡化了。在“为谁干”的问题上摇摆不定,利益的天平时常向着个人利益方向倾斜。表现为:思想上不求进取,贪图安稳,工作上缺少动力;法制观念淡薄,以权谋私、与民争利;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对服务对象“冷、横、硬”、对老百姓盛气凌人的行为。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领导干部、每一个共产党员、每一个公民,都要牢固树立人民的观念,时刻牢记和躬行实践党的根本宗旨,把对人民群众真挚、浓厚的感情,融化到所从事的工作中去。

二要戒“懒”倡“勤”,解决好工作态度上“不肯干”的问题。从总体上看,各级机关大部分同志精神状态是好的,但也确实存在着懒散松垮现象。有的不读书、不看报,不学习文件,不调查研究,昏昏噩噩。有的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养尊处优,玩物丧志。有的遇到矛盾踢皮球,遇到困难绕道走,遇到是非就开溜。有的办事不按程序,办事效率不高,工作马虎草率,敷衍塞责,推诿扯皮,不负责任,不讲出勤、不求出力,该作为的不作为或乱作为、缓作为的行为。为此,各级机关干部要坚持勤奋学习,扎实工作,兢兢业业地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多做贡献。任何时候都要把利益放在第

2一位,谋事而不谋利,奉献而不索取,不讲名利得失。可以这样讲,有没有奉献精神,是衡量工作人员合不合格的重要标志。一心图轻松、图升官、图发财,是不可能成为合格的工作人员的。

三要戒“浮”倡“干”,解决好思想观念上“不敢干”的问题。思想上存在严重的“怕”字,是实际中“不敢干”的主要表现:一怕政策没有明文规定可以做的事情自己做了会犯错误;二怕决策有风险会出现失误;三怕自己辛辛苦苦干的一番事业一时不能被人理解和肯定而变成徒劳无功;四怕所作的决定损害了极少数人的利益会得罪人等。他们工作讲轻松,生活讲享受。对涉及到群众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工作怕缠;做思想工作怕烦;深入群众怕累。产生“怕”的思想的根源是理论认识上的不清醒和解放思想的程度不够。解决思想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设身处地去解决矛盾和问题。为此,我们各级机关干部要牢牢把握发展这一党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进一步明确新时期工作的方向和思路,着力解决影响本单位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四要戒“空”倡“实”,解决好工作作风上“不实干”的问题。个别年轻干部缺乏党内生活的严格锻炼和党性修养,思想品行不正,市侩习气严重,对上一套,对下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做人办事缺乏应有的原则性,趋炎附势不是客观公正的看问题,在领导面前讲得好好的,但任务到手后,你推我,

3我推你,有问题的事不想沾手,有困难不想解决,做出成绩就想表功。干的是让上司满意的政绩,造出的数字是玄而又虚的水分;见困难就绕,见荣誉就要。有的不把精力放在事业上,热衷于拉关系,走门子,搞感情投资;有的讲哥们义气,拿原则作交易,将政策送人情,哥们在一起,什么话都说,什么事都做。有的好作虚事,报虚功,搞花架子,欺下瞒上,贪图虚名。这些庸俗习气和歪风邪气,严重败坏了党风政风,破坏了机关的形象,必须坚决抵制和克服。为此,我们各级机关干部应提倡“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大力治“假”。越是“讷于言而敏于行”,少说多做的干部,越要倍加爱护;越是热衷于做表面文章,吹吹拍拍,阳一套阴一套,专拣悦耳的话说给领导听的人,越要对他们冷静观察,高度警惕,严防上当。

五要戒“旧”倡“新”,解决好工作方法上“不会干”的问题。新时期一个合格干部,仅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这就要求我们各级机关干部既要从根本原则问题上态度坚决,毫不动摇,又要避免因循守旧,安于现状;既要善于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又要敢于在改革实践中大胆探索和创新。这样,工作才能真正适应新形式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为此,各级机关干部要高度重视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进一步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

4学、用科学的良好社会风尚。要摒弃那种只求“守摊子”、“保位子”、“只求不出乱子”的不良想法,真正树立起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的意识。要有积极探索的信心和动力,敢于接受新思想、新思维,用改革精神研究新情况、新问题。要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和活动方式,不断推进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六要戒“奢”倡“廉”,解决好生活方式方法上“不廉干”的问题。各级机关干部手中都掌握着大小不等的权力。这些权力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这些掌权的人如果不加强教育和管理,必然会导致腐败。一部分人往往是非不清,荣耻不明,被外部的花花世界冲昏了头脑,被市场经济的某些市侩习气所迷惘,把升官发财视为荣,把政绩工程当作梯,把巴结上司当学问,习惯于按官场的潜规则操作。要戒“奢”倡“廉”,主要是过好金钱关。个别人以权谋私、与民争利,索拿卡要。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有的贪图享受,奢侈浪费,追求低级趣味,热衷于个人享乐,大吃大喝,大手大脚,铺张浪费。为什么以权谋私,违法违纪行为屡禁不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同志,缺乏群众观念,为了自身利益,为了填充自己的腰包。为此,各级机关干部干部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重点,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大力推进机关作风建设。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管理人员目标责任书下一篇:更年期门诊诊疗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