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数学的创新思维

2023-02-23

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开放的活动方式, 提供宽松和民主的环境, 让数学教育真正回归生活让学生获得求知的欲望, 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促进学生智力、情感和社会技能的发展及创造能力的发展。

1 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培养学生创性能力

数学教学工作是一种多层次、多因素的比较复杂的工作。虽然它与相邻学科的教学工作有许多共同之处, 但数学教学还具有自己独特的教学规律和理论体系。因此, 应该精心思考, 并创造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老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方面的工作, 注重与学生交朋友, 深入细致地了解和关心他们的学习与生活, 洞察学生的生理、心理, 尤其是思想上的变化及波动情况, 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和成长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困惑, 抑制了学生思想上的一些不良观念;让他们从内心中感觉到老师一直像自己的亲生父母在一样关心和爱护着他们, 从而从心理上接受、信任和佩服我, 时时刻刻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 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 并积极思考, 以点带面, 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 更开阔;特别是学困生, 他们对学习缺乏兴趣, 对自己缺乏信心。因此, 我经常利用课外时间与他们谈心, 关爱他们的身心健康、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 想尽一切办法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2 注意保护学生的创新潜力

2.1 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 还是思维的结晶

学生早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 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 也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 出示结论, 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 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 与文过饰非相比在对待错误的态度上, 这个不正是一种创新态度吗?作为教师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 发展的眼光, 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从客观上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比如:教学中常见的“插嘴”, 可理解为学生的不遵守纪律, 也可以理解为学生思维快的表现, 这就要看他们的动机是什么, 再作结论。

2.2 多给学生一些鼓励, 一些支持, 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

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 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 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 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 带有一定片面性。因此, 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 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 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2.3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 好奇是思维的源泉, 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 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 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 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 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 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 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 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 每一个成才的人, 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 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比如:对于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精神, 应加以爱护和培养。

3 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3.1 在变通中培养发散思维

变通, 是发散思维的显著标志。要对问题实行变通, 只有在摆脱习惯性思考方式的束缚, 不受固定模式的制约以后才能实现。因此, 在学生较好地掌握了一般方法后, 要注意诱导学生离开原有思维轨道, 从多方面考虑问题, 实行变通。当学生思路闭塞时, 教师要善于调度原型帮助学生接通与有关旧知识和解题经验的联系, 作出转换、假设、化归、逆反等变通, 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设想。

3.2 在独创中培养发散思维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新异的想法和解法, 这是思维独创的表现。尽管小学生的独创从总体上看是处于低层次的, 但它蕴育着未来的大发明、大创造, 教师应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 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和质疑, 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 这样才能使学生思维从求异、发散向创新推进。

3.3 培养发散思维要加强基础

首先, 要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学生掌握的每一项知识、技能不仅必须准确无误和具有良好的巩固程度, 而且要理解知识间的纵横联系, 把握形式与实际的关系如果在基础上有这样那样缺陷, 当思维向各方发散时便会时时受阻, 处处遇卡。其次, 要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数学方法, 如对应、还原、假设、转化、等量代换、列举、化归等, 这增, 他们遇到具体问题才能作出多种途径的探索。

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的灵魂, 只有优化教与学的各个环节, 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 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才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技能, 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逐步形成数学创新的意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摘要:数学教育的目标不仅在于接受, 更在于创造, 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 它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 而且也是一个交流合作的过程。

关键词:主观能动性,创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党建人物专题片创作论文下一篇:浅析煤巷大断面支护及综掘机拐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