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机构小额信贷论文

2022-05-01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信贷机构小额信贷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以农户信用作为担保、不用抵押物品等特点使小额信贷机构面临着一系列风险。小额信贷机构要保证商业运作的可持续性,就必须有效控制贷款风险。本文通过对四川省小额信贷机构的研究,探寻小额信贷机构风险控制的有效方法。小额信贷是指向低收入群体和微型企业提供的额度较小的持续信贷服务。小额信贷满足的是没有抵押能力的小客户金融需求。

信贷机构小额信贷论文 篇1: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摘 要:在我国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文章对我国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在介绍了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含义的基础上,利用功效系数法对我国部分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从中发现了我国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所面临及出现的问题,再结合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实际,就实现我国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金融;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功效系数法

一、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综述

小额信贷是指专门向低收入阶层提供小额信贷服务的活动,其宗旨就是使低收入者直接获得持续稳定的生产性贷款,促使他们走上摆脱贫困自我发展的道路[1]。小额信贷发源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孟加拉国[2]。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先后在部分贫困地区开展了小规模的小额信贷试验项目[3]。1987年,在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World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结合二者,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是指小额信贷机构在不依赖外界捐赠及各种形式无偿资金援助等条件下,可以独立生存并发展壮大。此定义的本质内涵是指在没有或剔除所有补贴的前提下,小额信贷机构的经营收入能够覆盖成本,即能自负盈亏。小额信贷机构要想持续长久的运作,并且能够实现小额信贷增加农民收入,缓解、消除贫困的目的,这就对小额信贷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虽然己经形成了包括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非政府组织(NGO)小额信贷、小额信贷公司等小额信贷机构,但各类机构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制约其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如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小额信贷主力金融机构,但其改革方向不明,不良贷款率高居不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困难重重[4];非正规金融小额信贷机构运行资金主要依靠外部供给,扶贫项目的形式推进导致覆盖率较低,机构可持续性较差;商业性小额信贷公司“只贷不存”,不吸收公众存款,发展中面临着后续资金不足的困境[5]。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对可持续发展性的具体评价,是机构本身由其内在条件所决定的可持续发展性的水平。

在全国各地小额信贷机构蓬勃发展的今天,如何实现小额信贷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二、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与构建

功效系数法又称功效函数法,该方法是根据多目标规划原理,选取有代表性的指标,对每一项评价指标确定一个满意值和不允许值,其中满意值为上限,满意值即为评价指标中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不允许值为下限,不允许值一般选取各评价指标标准的最差水平。具体做法是,先计算出各指标实现满意值的程度,并以此确定各指标的分数,再经过加权平均进行综合,从而评价被研究对象的综合状况[6]。一般步骤如下:

(1)确定各项指标的满意值与不允许值。

(2)设定各项指标的标准值。

(3)确定标准系数。

(4)计算单个指标相对效率值。计算公式如下: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作者:丁述军 蔺清冰 卞浩

信贷机构小额信贷论文 篇2:

小额信贷机构风险控制研究

【摘要】以农户信用作为担保、不用抵押物品等特点使小额信贷机构面临着一系列风险。小额信贷机构要保证商业运作的可持续性,就必须有效控制贷款风险。本文通过对四川省小额信贷机构的研究,探寻小额信贷机构风险控制的有效方法。

小额信贷是指向低收入群体和微型企业提供的额度较小的持续信贷服务。小额信贷满足的是没有抵押能力的小客户金融需求。由于其缺乏有效抵押物作担保品、抗风险能力脆弱、农村信用环境建设不完善等,导致贷款易放难收,潜在着很大的风险。因此,有效地控制风险就成了小额信贷机构在市场中生存的前提。

一、小额信贷机构的定义和发展情况

小额信贷机构是以贷款业务作为盈利来源,主体市场是大多数以家庭为作业单位的农民,其最鲜明的特点是以信用作为担保、执行特定的贷款管理模式。正规金融机构(如银行)和其他机构(如非政府组织)都可以提供小额信贷服务。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金融机构,如大银行通过设立专门机构或子公司开展小额信贷,或者一个机构其主要业务为小额信贷业务,都可以定义为小额信贷机构。目前我国小额信贷机构包含两大类,一类是主要由政府提供财政资金,有关部门参与管理的政府小额信贷机构;另一类是由社会各界提供捐赠资金,民间自发组织管理的非政府小额信贷机构。

央行调查发现,2006年全国农信社的账面不良贷款就超过了5000亿元,四川省的许多农信社不良贷款在50%左右,有些农信社的不良贷款甚至达80%以上,巨额不良贷款将农信社压得喘不过气来,大部分农信社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四川省在2005年5月被央行确定为商业性小额信贷试点省区后,成立了“广元全力”小额贷款公司。该公司2006年4月10日正式挂牌,只贷不存,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行市场化运作。截至11月30日,公司累计发放贷款372户,贷款金额1374.6万元。累计收回440.8万元,余额933.8万元。其中,农户发放253户,贷款847.5万元,贷款余额596.2万元,占比63.84%;个体经营者发放112户,贷款347.1万元,贷款余额271.6万元,占比29.09%,公司试点进程基本顺利。

二、小额信贷机构面临的主要风险分析

小额信贷是以农户信誉或道德保证发放的信用贷款,具有先天“风险软约束”的缺陷。研究2006年四川省前9个月小额信贷机构发现,其面临的主要风险有以下方面。

(一)外部风险

1. 信用风险:信贷是以借款人自身的人格信誉作为担保进行的贷款,仅2006年前9个月全省小额信贷机构的信贷就达357.11万元,占比52.1%。这些贷款由于一些农户信用意识淡薄,赖债、逃债思想严重,形成的债务链脆弱,容易断裂或遭致破坏,失去对贷款偿还约束力。另外,目前市场经济还不成熟,执法难度较大,执行成本高,难以对借款户的不良信用行为给予有效的法律约束。一些农民贷款后,外出打工,常年难以见人;少数在外地站稳脚跟,则举家外迁,杳无音信,给贷后管理带来较大难度,导致催收困难,不良贷款攀升,小额信贷机构资金来源短缺。

2.市场风险:2006年前9个月全省小额信贷机构用于农副产品加工业的贷款达12.58万元,占比1.84%。由于农民贷款所从事的农副产品加工具有规模较小,收益低的特点,加上部分农民甚至在缺乏对市场、信息、风险认识的情况下,急于利用小额农贷脱贫致富,盲目投资,导致产销不对路。一旦市场发生风险,这些贷款就很容易超出农户的最大经济承受力,造成贷款损失。

3. 自然风险:种植业和养殖业收回投资周期长,对自然风险的抗御风险能力相对脆弱。2006年前9个月全省用于种植业和养殖业的贷款达125.91万元,占比 18.37%,一旦遭到如禽流感类的自然风险,养鸡、养鸭户就会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降低生产效益,导致收入减少,还贷能力削弱,部分甚至转化为信贷风险资金。

(二)内部风险

1. 操作风险:农村地域辽阔,贷款农户居住分散,每名信贷员的客户数多在80-300人之间,最高达到369.33人,加上评定、档案管理、贷款发放、贷后跟踪工作全部是手工操作,巨大的工作量导致信贷人员到村户时间较少,监督管理工作难以有效跟进。另外,信用等级评定的定性指标多为评定人员凭主观意识评价,定量指标缺乏系统的发生业务档案统计,形成评价失真,增加操作风险。

2. 管理风险:小额信贷机构内部管理体系的决策权和执行权往往集中于少数个人手中,缺乏必要的监督机制,离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制衡的机构系统还有很大距离。而且,多数小额信贷机构缺乏完善的权、责、利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很难吸引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并且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员工的创造性和主动性,从而不能最大程度地控制成本与风险。

3. 总成本过高:受到资金缺乏和人员管理能力的限制,小额信贷机构规模普遍小,从几百户到几千户,难以发挥规模效应,导致操作成本增加。坏账率非常高也使小额信贷机构的运作成本居高不下。这里先假设一种理想的状态:如果机构的运作成本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坏账率尽量接近于最低的水平,那么小额信贷的总成本就会持续性降低,利率也可以控制在客户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实现以尽量小的机会成本保证处于足够安全状态的目标。

三、小额信贷机构的风险控制

四川省甘孜州的稻城县和巴塘县的小额信贷项目于1998年5月正式开始运作,2002年4月正式结束,现处于延期阶段。稻城县实际到位资金73.2万元,至2004年年末,贷款余额42.6万元,不良贷款12.31万元,不良贷款率达29.89%,几乎为呆账贷款,有效运作的信贷资金仅为30余万元,信贷资金萎缩43万元。巴塘县实际到位资金为105万元,至2005年10月,贷款余额62万余元,不良贷款1万元,信贷资金尚余73万余元。巴塘县的小额信贷项目实现了可持续性发展,不但弥补其全部行政管理成本、贷款损失和财务费用,而且信贷资金还增长了3万元, 其主要原因就是进行了有效的风险控制。那么如何做好持续、有效的小额信贷机构风险控制,归结起来必须做好以下的工作。

(一)创新信贷管理模式

对借款人信用的了解程度是小额信贷风险控制的基础,了解得越彻底,越能有效降低贷款后的道德风险。因此,小额信贷机构要想提高效益,增强风险防范能力,必须创新信贷管理模式,建立和完善系统的考评激励机制。通过将信贷员的责权利、风险和收益结合起来,量化考核指标,将工资与绩效挂钩,充分调动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如根据信贷员贷款回收和利息回收情况制定了奖励办法:按规定时间收回98%的给予5%提成,超过规定时间5天未收回,扣罚10%。通过创新信贷管理模式,激发每名员工努力工作的热情,促使他们慎重发放贷款、积极回收贷款。

(二)建立信贷风险管理体系

建立信贷风险管理体系是贷款风险控制是否到位的关键。实行全面审贷分离,及时系统地进行内部检查和稽核,保证内部沟通渠道的畅通,是控制信贷风险的有效制度保证。小额信贷机构只有通过组织架构、流程与政策、风险管理工具和信息系统四方面建立信贷管理体系,控制信贷风险,才能保证信贷资金的良性运作。

1. 组织架构

建立决策层、执行层和监督层三个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制衡的信贷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由决策层专门负责风险政策的制定、检查,设定信贷风险管理策略(包括业务指引、额度设置、绩效考核目标等);执行层负责具体的信贷业务;监督层负责监察业务执行部门的风险控制水平。

2. 信贷流程与政策

根据单笔授信流程和整个流程涉及的不同内容,将整体信贷业务划分为若干个子流程,使每个子流程涉及不同的内容,保证控制信贷风险、提高操作效率、降低成本。

(1)业务计划和开发:根据当地农村特点,因地制宜地确定一个清晰的信贷战略和业务规划。通过引进竞争机制,建立和完善系统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激发信贷人员走村串户、深入农户的热情和积极性。

(2)风险评估:开展信用调查,取得充足和有效的信息,进行透彻的风险评估,有利于系统地识别小额信贷业务的固有风险。通过风险评级和财务工具辅助进行风险评估,发现风险苗头及时下达预警通知书,对已经形成风险的贷款及时提出处置意见。

(3)制定授信方案:农业生产对金融的需求具有阶段性和周期性,借贷需求主要集中在开春时节。因此,小额信贷机构必须根据农户的贷款用途及其未来现金流的情况,制定与贷款用途相对应的授信额度、执行利率、贷款期限,缓解贷款期限与生产周期脱节的问题;同时,结合客户和交易风险等级确定贷款额度。

(4)授信审批:根据审批者的经验、知识、业绩决定其审批权限,并综合考虑农户贷款的数量、风险级别和其他影响因素,进行授信审批。在满足贷款申请和审批程序的流程保持一致性和标准化的同时,发挥小额信贷操作简便、快速的特点,保证贷款发放与需求同步。

(5)授信放款:详细审阅与贷款相关的全部数据,保证准确和完整性,并清晰规定信息到达、处理、使用、检查和分发信息的方法。

(6)贷后监控:根据贷后管理方案进行贷后监控;建立预警信号识别可能出现问题的贷款。

(7)资产保全:尽早救治贷款,减少损失,对无法救治的贷款进行清收。

(8)信贷稽核:通过检查评估内部控制系统的适当性和有效性,减少因小额信贷机构内部极个别人“暗箱”操作而产生的腐败现象。

(9)信贷组合管理:组合分析确定信贷发放的方向和风险,对照机构的战略发展方向进行调整,并保证信贷稽核和信贷组合管理贯穿整个信贷流程。

3. 险管理工具

根据小额信贷机构一般存在数据质量不足和信贷文化较为落后的情况,逐步掌握模型的应用技巧,培养信贷风险管理文化。如采取较为保守的风险管理方式作为起点,逐步调整内部数据,最终实施数量统计模型,实现精确的衡量信贷风险,优化资产质量。

4. 信息系统

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业务分为风险识别、风险衡量监控与决策和工作流程管理三方面。风险识别需要确定、分析、收集和积累与信贷风险相关的要素及其数据;风险衡量是使用风险衡量模型确定信贷风险,并将其运用到业务管理和风险管理中,辅助审批和进行风险决策;工作流程管理则是实现信贷业务和风险的业务操作及管理的电子化,提高业务效率,提升风险识别和规避能力。

四、结论

小额信贷机构要实现自我维持和商业上的可持续性,首要的问题就是控制贷款风险,尽量降低呆坏账比率,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小额信贷必定只是昙花一现。因此在开展小额信贷业务时,必须创新小额信贷机构管理模式,引入先进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对信贷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这样才可以保证小额信贷机构向有目的、有秩序、效益好的方向良性、健康地发展。

作者:贾 峤 杨 恒 兰庆高

信贷机构小额信贷论文 篇3:

国际小额信贷机构治理结构与运作的比较及启示

摘要:本文主要比较发展中国家小额信贷机构的各种治理结构、运作机制以及小额信贷机构运作机制的优劣势,旨在为我国小额信贷机构治理结构的完善提供借鉴与指导。研究表明:对非营利性小额信贷机构,主要依赖机构领导人的责任心来经营;对营利性机构,由于存在所有者的监管和约束,要实现高效治理必须建立良好的组织结构与运作机制。我国要发挥小额信贷机构在农村中的积极作用,需借鉴国外小额信贷机构的成功经验,对现有从事小额信贷业务的机构进行改进。

关键词:小额信贷;公司治理;国际比较

由于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以及历史演进轨迹的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以及不同类型小额信贷机构之间的公司治理结构与运作存在差异。本文主要比较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小额信贷机构的治理结构、运作机制和各自的优缺点,旨在为我国小额信贷机构治理结构的完善提供借鉴与指导。

一、国际小额信贷机构的治理结构与运作模式

研究小额信贷机构的治理结构时,不仅要考虑委托——代理问题,还要考虑它的特殊性。如小额信贷的双重目标(既做到可持续发展又不偏离为穷人服务的目标)、特殊的产权结构、特殊的机构代理责任等。根据亚洲发展银行的统计,目前提供小额信贷的机构主要有三类:一是非政府组织从事的小额信贷组织;二是营利性的非正规金融组织;三是正规金融机构从事小额信贷。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一般依靠捐赠者的捐赠或者其提供的贷款,没有真正的所有者。该类机构都假定它们的董事会向其资金来源负责、向机构使命负责,其经营更多依靠领导者的责任心。营利性的小额信贷机构由不同的投资者组成,包括私人投资者、非政府组织、政府公共部门、专业股权基金等。他们治理能力和治理意愿的不同、在董事会中保持比例的不同将导致该类机构不同的治理效果。正规金融机构如农村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所从事的小额信贷,其股份掌握在其成员手里,每个成员既是机构所有者同时又是客户,股权比较分散,且在管理上采用一人一票制,其管理权与持股份额是脱节的,因而一般比较关心资金的使用,通常希望有较高的回报率和还贷率。本文以孟加拉乡村银行、玻利维亚阳光银行、印尼人民银行和拉丁美洲村银行为典型模式,比较研究他们的治理结构与运作机制特点(详见表1)。

(一)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

孟加拉乡村银行是世界上影响力较大的金融扶贫模式,主要为贫困人口,尤其是为农村贫困妇女(约占95%)提供贷款、存款和一些非金融业务。乡村银行于1976年由美国尤诺斯教授在Jobra村的反贫困试验创建。1983年在政府支持下转化为一个独立的银行,但不必遵守公司法和相关金融制度的约束,目前92%的所有权归会员所有,8%归政府所有。乡村银行采取连带责任和强制性存款担保形式发放贷款。连带责任由同一社区内经济地位相近的贫困者在自愿基础上组成5-6人贷款小组,在小组基础上建立客户中心,作为进行贷款交易和技术培训的场所。会员出席每周的小组和客户中心例会,并存5塔卡在小组基金账户上,组长收取每周还款并将钱还到参加周会的银行助理那里。如会员出现还贷问题、缺席周会等,都将使贷款小组失去银行贷款的资格;对违反纪律的个别会员,通过会员一致决定对其处以罚款。如出现会员未还清贷款就离开小组,会员有责任偿付欠款。如整个小组在还清贷款之前解散了,客户中心承担还款责任。银行交叉发放贷款,即最初没有得到贷款的会员要等已得到贷款会员都遵守乡村银行的规章制度时才可依次得到贷款。会员必须在得到贷款的一周内将其用于预定用途,否则需将此笔钱存入银行,直到用于预定用途为止。贷款分期偿还,银行每周按规定收取贷款利率,在贷款还清前,用贷款购买的财物被视为银行所有。这种按周分期还款的创新方式提高了贷款的发放率和偿还率,偿还率高达98%-100%。总之,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是一种利用社会压力和连带责任而建立起来的组织形式。该模式在国际上被多个国家模仿或借鉴,如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柬埔寨等发展中国家。

(二)玻利维亚阳光银行模式

玻利维亚阳光银行成立于1992年,其前身是一个以捐款为资金来源的非盈利性组织——PRODEM。该组织成立于1987年,通过提供信贷服务和培训来扩大就业,也采取连带责任小组的贷款方式,项目运作颇为成功。1992年阳光银行被玻利维亚银行和金融实体监管处(SBEF)正式批准,成为一家专门从事小额信贷业务的私人商业银行。PRODEM作为非政府组织,其职能仍然存在,它将原有的14300名客户和400万美元的贷款业务量转移至阳光银行,为避免与阳光银行竞争,目标市场也转到农村,而阳光银行经营活动则集中在城市。阳光银行成立时,PRODEM拥有60%的份额,而AccionInternational(美国)、Calmeadow基金会(加拿大)和私人投资者占其余40%的份额。近年来,阳光银行开始改善股权结构。截止到1999年7月,PRODEM在阳光银行的股权占有率已由当初的60%降到35%。然而,由于捐赠机构参与度的增加,私人投资者的股权占有率并没有显著增加。目前阳光银行模式已被拉丁美洲其他9个国家模仿和借鉴。

(三)印尼人民银行村信贷部模式

印尼人民银行是世界上为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最大国有商业性金融机构,依靠遍布全国的村级信贷部和服务站降低经营成本。目前有省级分行15个,区域支行325个,村级信贷部(BRI-UD)3874个。村信贷部是基本经营单位(下设服务站),独立核算,自主经营。其开展两大业务:贷款和储蓄,实施动态存贷款激励机制。如储蓄利率根据存款额确定,存款越多,利率越高;借款者按时还款,所获贷款数额不断增加,而贷款利率不断降低。这些激励措施使BRI吸收了印尼农村约3300万农户手中的小额游资,储蓄成为其贷款资金的主要来源。贷款采用传统抵押担保方式,主要发放给中低收入者,平均贷款额为1007美元。客户根据自己的现金流决定贷款周期和还款期限,贷款期限6个月到3年不等,还款分周、月、季、半年分期偿还。采用能覆盖成本的市场化利率,年均名义利率约32%-48%。因此,印尼人民银行村信贷部是以盈利为目标的金融企业,不承担对农户培训、教育等义务。东南亚金融危机时期,村信贷部业绩好于其他银行,不但未倒闭,信贷运营力量反而进一步加强了。[3]

(四)拉丁美洲村银行模式

拉丁美洲村银行是以村为基础的半正规会员制机构,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John Hatch及其助手在国际非政府组织——拉丁美洲国际社区资助基金会的基础上创建,宗旨是便利社区会员得到金融服务,最终目标是减少贫困,强调贫困缓解的广度和深度。村银行一般由30-50个会员(5-7人的连带责任小组)组成,会员拥有村银行所有权,不须正式注册,目标群体为贫困妇女,约占总人数的95%;会员自主决定存贷款利率,与商业银行相比,存贷款利率都较高。村银行的优势是会员自主权大,准入制度灵活以及能确立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存贷利率水平。但村银行规模较小,除非与大银行和其他村银行联盟,否则其存贷款会受当地经济及规模的制约。这种与正规金融机构及其他存款银行建立联系的机制有助于保证村银行的流动性和贷款的偿还,从而避免单一机构风险高、规模受限制的风险。因此,村银行的可持续性和覆盖的广度,主要依赖与正规金融机构整合的力度。目前开展的小额信贷分农户贸易和种养殖项目两类,农户贸易贷款额度比种养殖项目贷款额度小。两类项目的利率都能覆盖成本,还款方式也较为灵活。该模式已被25个国家3000多个地方模仿和借鉴。

二、各种小额信贷机构运作机制的优劣势比较

与传统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相比,上述四种小额信贷模式在贷款发放与回收、抵押担保、贷款激励、目标设计与操作程序等方面都有机制创新,是获取高还款率和保证经营绩效的关键。但其运作机制设计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在不同方面表现出优劣,从而在不同时间与地点采用这些模式将会有不同的效果。

(一)联保贷款在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上比个体贷款有优势,但个体贷款在满足客户需求和企业现金流上比联保贷款有优势

理论上联保贷款的自我选择和甄别机制有利于减少逆向选择。在个体贷款市场上,由于银行不能甄别借款者的风险类型,银行按照市场平均风险来确定利率,这样低风险者因不愿支付高于预期的利率被逐出市场。这种次优选择是无效率的,因低风险者也有高收益项目,不应被排斥在信贷市场之外。不管怎样,联保贷款的自我选择和甄别机制能改善信贷市场的这种低效状况,把低风险者拉回市场,从而减少逆向选择。在个体贷款市场,银行不能区别借款者的风险类别易引发道德风险,但联保贷款的自我选择和甄别机制能减少道德风险。[4]个体借款者在资金成本相同情况下要么投资安全项目要么投资风险项目。依风险类别不同,预期效应也不同。如每人都投资安全项目,盈亏平衡点的贷款利率应定低一点。非对称性信息使银行不能准确区分个体借款者投资项目的风险类别,有些借款者借机投资高风险项目提高预期收入。结果,贷款偿还率下降,银行出现亏损提高利率,借款者预期收入减少。因此,如果借款者不管什么情况都从事安全项目,低利率会使预期收益更好。由于受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个体贷款总面临较高的银行利率。不管怎样,联保贷款的连带责任机制可改善这种状况,贷款团体自动形成的甄别与监督机制迫使借款者选择安全项目。利用联保贷款中的连带责任机制实施贷款和进行监督,不仅能降低均衡利率,提高预期收益,也能提高预期的贷款偿还率。

(二)市场化利率在财务自立上比贴息利率有优势,但在目标客户覆盖的广度与深度上不如贴息利率

小额信贷的利率高低有别,分贴补利率和市场化利率两种类型。由非政府组织开展的小额信贷项目常以较低的利率向穷人提供数额不大的贷款,如乡村银行。市场化利率与贴息式利率相比有六大比较优势。第一,机构的生存和发展能提供连续的金融服务和保证资金供给,从而克服贴息式小额信贷严重依赖外部资金的缺陷。第二,有利于锁定正确的目标受益人。当有贴息贷款时,因腐败问题受益人往往是贫困地区里较富裕的人,甚至是执行此类贷款计划的官员、家属及亲戚;而市场化利率的小额信贷数额小、还款不方便等对富人没有吸引力,贷款反而能达到目标受益人——低收入阶层手中。第三,不会扭曲信贷市场的功能。功能完善的金融市场比受限制的或贴补信贷市场更有效,当存在信贷补贴时,私有银行因无法与拥有大量贴息资金的机构进行竞争而被阻止在信贷市场之外。[5]第四,有利于提高经营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克服贴息信贷的低效率。贴息贷款被借款人看成一种慈善行为,利率低、管理成本和拖欠率高,这种低效率使小额信贷机构不能在盈亏平衡点上方运行,最终导致小额信贷因资金枯竭而失败。第五,可使机构杠杆化程度更高。高杠杆率机构更易使资本增值,从而吸引更多的信贷资金。在慈善捐赠有限而进入全球资本市场融资无限的情况下,财务自立的机构更有助于穷人脱贫致富。第六,市场化利率为客户衡量产品设计优劣和价格高低提供了一个参考指标。当然过多强调财务自立目标的重要性,也会导致小额信贷机构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时改变运作程序、结构和激励机制,导致小额信贷的性质改变、创新减少以及客户总成本增加。

(三)动态贷款对按时还贷具有激励作用但易遭遇重复博弈的困境

动态贷款机制的典型特征是首批贷款数额较小,随后根据对客户偿还贷款的满意程度不同,数额不断增加。如贷款不按时归还,就切断未来贷款;如借款人希望贷款数额不断增加,动态激励作用就更显著。动态贷款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在项目启动时以小额贷款考验借款者,随着银行与客户信贷关系的发展,银行在发放大额贷款之前能把前景不好的项目淘汰掉,这样就可克服信息不对称和提高效率。[6]动态激励在人口流动性相对较低的地区如农村更有效,因为在城市,居民来来往往,不易逮到那些跨镇和在不同分支机构借款的违规者。不过,单纯依赖动态激励也会遭遇重复博弈的困难,如借款者一直有良好信誉,但在最后阶段就可能违约。银行如能预料到这一点,在最后就不会发放贷款,却激励借款者在倒数第二个时期违约,依次类推直至整个机制崩溃。除非末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或一个项目将会被更健全的项目所替代,才会在贷款中限定时间范围。

(四)即时启动的定期还款计划可提高还贷率但要求居民有其他收入来源

小额信贷中最不引人注意但最不同凡响的一点是贷款发放的同时几乎立即启动偿还程序。传统的贷款合同一般是借款者取得贷款后投资,期末再连本带息归还。在乡村银行模式中一年期贷款的分期偿还额等于到期贷款本息总额除以50,在贷款发放两个星期后开始按周偿还固定数额。阳光银行和BRI-UD的还款模式更灵活。如BRI-UD发放的贷款由客户根据自己的现金流决定贷款周期和还贷期限,贷款期限6个月至3年不等,还贷期限则分月、季、半年等不同,以小额资金定期分次偿还本息。定期还款计划有几个优点:一是能把不遵守纪律者淘汰掉;二是给贷款官员提供早期预警机制;三是可使银行了解客户现金流状况,防止还款资金被消费或转向。由于在投资获利之前借款者须按周偿还贷款,这要求居民有其他收入来源。坚持每周还款制度意味着银行贷款的效率要靠居民的稳定性、多元化收入以及安全投资来保证。

三、国际小额信贷机构运作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前面的分析表明,对非营利性小额信贷机构,主要依赖机构领导人的责任心来经营;对营利性机构,由于存在所有者的监管和约束,要实现高效治理必须建立良好的组织结构与运作机制。我国要发挥小额信贷机构在农村中的积极作用,需借鉴国外小额信贷机构的成功运作机制,对现有从事小额信贷业务的机构进行改进。

(一)建立以农村信用社为主,市场化运作的小额信贷模式

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扶贫资金和中央银行的再贷款,其数量是有限的,而且容易受到政府的左右,不能根据自己的业务确定补偿成本利率,不能通过吸收社会存款弥补运作过程中的资金缺乏。如果能建立市场化运作的小额信贷模式,使其溶入正规金融机构,不仅可以吸收大量社会存款参与小额信贷,也会吸引大批企业或社会力量参与,这对于健全农村金融市场,提高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质量,遏制高利贷也是十分有益的。

(二)建立农村专业经济组织,引入联保还款机制

小额信贷以贷款运作管理为纽带建立起来的贷户联保小组和扶贫中心,有可能发展成新的农村专业经济组织。通过这些农村组织,把小额信贷发放与农业技术推广联系起来,从而解决农民生产的资金与技术短缺困难。随着小额信贷配套服务功能的加强和完善,农村专业经济组织有可能成为联接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解决目前农村千家万户小生产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村贫困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同时也能促进小额信贷资金的良性循环。

(三)实行差别利率,创造小额信贷“双赢”局面

财务上的可持续性对小额信贷机构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运用市场法则指导小额信贷,它的利息收入就必须弥补经营成本,并能获利。由于小额信贷的运作成本远高于一般商业贷款的运作成本,其市场化利率就较高。要使农村信用社与目标客户群体实现“双赢”,从我国实际来看,应对小额信贷市场进行细分,实行差别利率。如对那些承受不起市场化利率的农村赤贫者或从事特殊行业生产的农户,发放政策性与商业性相结合的混和贷款,以降低利率。这样,实行差别利率定价的小额信贷既使农民得到了农业发展所需资金,又使农村信用社通过发展小额贷款实现了战略转型。

(四)小额信贷机构应提高管理效率,实现机构及人员的可持续性

首先要保证机构的常设化;其次应创造条件逐步使人员构成专业化和固定化;最后要加强对小额信贷机构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包括农业政策知识、农业经济知识、农业信息和农村金融知识等,以提高这些人员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Aliya K. Microfinance:a Survey of Recent Literature[J].Hamburgisches Welt-Wirtschafts-Archiv, Hamburg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Discussion Paper,2004.

[2]Morduch,Jonathan(1999),The Microfinance Promise,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Vol.37(4).

[3]范香梅,彭建刚.印尼中小金融机构的生存与发展对我国的启示[J].亚太经济,2006,(4).

[4] Stiglitz. Peer monitoring and Credit markets[J].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1990,(4).

[5] Robinson.RuralFinancialIntermediation: Lessons from Indonesia, Part one, the Bank Rakyat Indonesia: Rural banking 1970-91[J].Harvard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Discussion paper,1992.

[6]Gonzales Vega et al. Principles of Regulation and Prudential Supervision and Their Relevance for Micro-enterprise Finance Options[R].The new world of micro-enterprise finance, London intermediate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1997.

作者:杜云福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VBSE财务综合论文下一篇:金融危机原因探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