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分析与对策

2022-09-13

当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推广普及, 大学生群体成为当代社会生活重要的角色组成部分。他们受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影响, 在心理和行为上受到相应渗透和冲击。其中, 一些消极因素所引发的大学生心理危机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 比如一些大学生患精神疾病的案例不断增多, 自杀或者危害他人甚至社会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敲响了警钟。

一、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危机不容忽视

心理危机销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影响他们融入社会家庭、进入工作岗位, 不利于在社会中的贡献、成就和成才。

一是不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基础要求, 持续的心理危机干扰大学生为实现自我发展而进行的努力。

二是不利于大学生身心成长。大学对于每名学生来说都是全新的环境和挑战, 如果不能积极适应和正确面对, 产生焦虑和退缩心理, 依赖性大于独立性, 就难以主动适应大学生活。

三是不利于大学生干事创业。一个内心不成熟、经常陷自己于心理危机的大学生, 面对困难、挫折、挑战, 不是积极应对而是怨天尤人或者消极遁世, 是无法承担起应尽的社会责任的。

四是不利于大学生个性发展。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大学生锻造形成个性化的气质特征。只有及时解除心理危机, 帮助广大学生保持活跃思想、强化参与意识、引导独立思考、滋养精气神。

二、大学生常见心理危机的几种表现

归纳总结大学生心理危机4个方面的表现。

一是生理方面。多由内在的心理危机持续作用而反映在生理应激上, 多表现为肠胃不适、腹泻、食欲下降、头疼、劳累、失眠、多梦、易受惊吓、感觉呼吸困难、肌肉紧张等[1]。

二是情绪方面。大学生基本处于塑造定型期, 思想比较单纯, 缺乏理智和辩证思维, 易受外界因素作用, 内在心理对外界环境刺激的反应非常灵敏, 具体表现为敏感多疑、执拗冲动、情绪波动大、焦虑、抑郁、易怒。

三是认知方面。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别人, 容易产生挫折感, 具体体现为自卑, 任性, 虚荣, 逆反或随大流等, 比如有的因经济拮据感到自卑, 他们对外界对自身的评价和态度非常在乎, 极其敏感, 甚至会产生恐惧心理。

四是行为方面。不能专心学习或劳动;回避他人或以特殊方式使自己不孤单;容易自责或怪罪他人、不易信任他人等;出现过去没有的非典型行为;遭遇挫折时无所适从, 精神不振, 不愿主动与别人交往, 心理抑郁, 甚至可能出现自残或自杀等极端的行为;意志力薄弱, 缺乏自控能力, 没有主见, 容易出现情绪的两个极端;容易偏激, 在与他人产生分歧时, 易采取过激行为。

三、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分析

透过心理危机种种外在表现的表象, 深刻分析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原因, 才能从根本上研究解决办法。

一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处在学校之中的大学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的影响, 特别是当今信息网络时代, 大学生受社会的影响更加直接更加明显。当今, 随着社会经济的大发展, 大量的西方思潮涌入, 对传统的价值观带来很大的冲击, 一些不良风气渗透到大学相对简单的环境中, 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等, 在耳濡目染中影响着大学生的信念养成和学习进步。

一些自律意识差、意志薄弱的学生, 极其容易受到不良风气的熏染, 盲目追逐低级趣味和感官享受, 影响身心健康和学习成长。比如非法校园贷款、网络赌博等, 使得不少大学生精神迷茫, 常常陷入剧烈的内心冲突之中。

二是家庭环境的影响。调查发现, 大部分产生心理危机的学生, 其成长的家庭环境, 往往伴有家庭暴力、父母感情不和等因素, 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学生, 容易产悲观、无助、自卑等消极情绪反应, 进入大学后, 依旧会受到影响。此外, 家庭经济环境对学生也有较大影响。大学生学校开支主要由家庭承担, 家庭条件的悬殊带来大学生生活条件的高低之分, 显而易见的表现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部分学生敏感自卑, 部分学生外出兼职减轻家庭负担, 长期下去, 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到学习成绩, 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严重的会产生心理危机。

三是学校环境的影响。大学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之一, 同样也是对人影响最大的环境之一。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大学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乐观开朗的素质秉性。当前, 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到各高校的普遍重视, 为此投入大量师资力量。但在实际效果中, 不少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不够, 发现心理问题及时接受帮助的意识还很薄弱, 主动接受心理干预的更是少数, 这样比较容易会导致一些大学生心理危机加剧而不得化解, 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四是处理复杂关系的能力。个体面对大学生活里的各种问题, 应对解决的方法态度, 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本人的心态健康。比如, 面对激烈的学习竞争环境, 学习压力更大, 能否保持良好心态;在与异性交往时, 能否保持正确的爱情观, 对于男女关系的处理是否理性冷静;能否有效处理好大学集体生活、大学社团活动等复杂人际关系;能否正确应对就业、疾病等现实压力, 这些都会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

四、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思路

努力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问题干预机制, 积极做好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工作, 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化解、尽早尽小。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 掀掉心理健康工作的“神秘盖头”。大学生群体中存在一定比例的心理危机问题学生, 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采取系列卓有成效的动作, 让心理健康工作这一大家敬而远之的行为进入“寻常百姓家”, 通过宣讲辅导、深入组织, 让大学生群体接受、采纳、爱上心理健康工作。首先, 搞好课程设计, 涵盖一些基础性、普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根据情况区分选修、必修等形式, 通过课堂教育向介绍基础性的基础心理教育、婚恋教育和心理卫生常识等。其次, 灵活教育形式, 运用校园网、微信公众号、社交群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心理健康教育;以系列校园活动为牵引, 加强不同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组织心理健康影片展播, 举办大讨论活动等等, 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 强化有问题及时咨询的心理救护意识, 及时解除心理危机[2];最后,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普查, 摸排基本情况并认真分析研究, 针对特别情况建立专门档案, 前移心理危机干预的关口, 增强问题解决的时效性。

二是建强专业队伍, 充实心理危机干预的骨干力量。发生心理危机的概率若是20%, 那么对于一所普通高校, 至少有2000人需要心理危机干预, 同时需要相应的专业技术骨干来组织和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为了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一支专业高效的心理工作骨干队伍和配套力量尤为必要, 因此要建强队伍, 充实骨干力量。当前, 不少高校配备有相应的心理咨询中心, 工作人员大都由一些教师、辅导员和志愿者兼职, 没有形成制度清晰、分工明确、组织严密的专职队伍, 甚至一些学校都没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队伍, 而这项工作实际上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工作, 专业素质要求非常高。因此, 各高校应当注重培养一批心理工作的专业力量, 结合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实际, 健全组织领导, 制定规章制度, 规范工作流程方法, 热情服务院校师生, 定期研究反馈工作意见, 让每一位有需要的大学生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咨询和帮助。

三是科学建章立制, 构建心理健康辅导的常态机制。健全组织, 成立心理工作领导小组, 负责全校心理工作形势分析, 定期研究下步工作打算, 及时研究解决棘手问题, 并牵头组织不同业务部门, 协调处理好相关心理危机问题。[3]其次, 要建立心理危机预防机制, 根据建档实际, 及时罗列重点关注人员, 按照具体情况进行分类处置, 协助学校心理健康中心进行摸排、访谈, 持续跟踪督导好相关情况, 及时发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确定预警对象;将重点关注对象日常学习、工作、生活等情况进行专门记录, 主要是发生事故突变的学生, 及时掌握他们的心理变化和动态。通过这些基础性、经常性的工作, 进一步发挥完善心理健康工作的指导规律, 不断增强心理危机干预的针对性和主动性。

摘要:随着时代发展和教育普及, 大学生心理危机引发的分析社会热点和事故案例频发多发, 是当前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本文着眼大学生心理危机, 分析其影响、表现和原因, 重点提出对策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思路

参考文献

[1] 胡冰.灾后高原心理援助机制刻不容缓[J].青海金融, 2010 (7) :40-42.

[2] 冯桂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以吉林医药学院为例[J].中国科技纵横, 2015 (18) :219.

[3] 郑剑斌.大学生心理危机分析与干预对策研究[J].理论观察, 2017 (11) :140-14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论如何提高园林绿化中的植物存活率下一篇:基层医院党建工作现状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