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曲《飞花点翠》音乐浅析

2022-11-07

《飞花点翠》是一首传统的六十八板琵琶小曲。乐谱最早出现见于江阴旧抄本, 题曰“十二文板”。1916年海门崇明派沈肇洲所编的《瀛州古调》谱, 将此曲收入其中, 用工尺谱记写, 成为崇明派代表性的传统文曲之一。并对加花与曲趣, 有着独到的论述:“花音非不可加, 在得当耳。加之而善, 可增曲趣;加之不善, 即不脱柏, 亦必走腔, 犹之树林, 枝叶过繁茂, 则骨干不明, 不足贵也。”二十年代刘天华先生在充分玩索了曲题意义, 深入领会了本曲的曲性之后, 在音调上作了适当的加花, 在指法上配用了适当的“推”、“吟”、“弹擞”等, 使乐曲成为一首格调清新, 音乐语汇流畅秀丽的小曲。1928年刘先生在上海高亭唱片公司灌制了该曲的唱片。

谈到这首作品, 我们自然会想到刘先生对此做出的贡献。

《飞花点翠》是刘天华先生学习民间音乐、改编民间音乐较好的一首琵琶小曲。关于乐曲的曲题意义, 曾有两种解释:一种把飞花的“花”理解成“红花”, 这是看到唐代韩翔“春城无处不飞花”的诗句, 以及南宋女诗人朱淑真《落花》诗中“愿教青帝长为主, 莫遣纷纷点翠苔”, 认为本曲描写暮春三月, 红色的花瓣飞落在翠绿的大片草苔上。另一种认为“飞花”是指雪花在随风飞舞, “点”的字义是小小的点“点翠”是指在大片雪花的白颜色之间饰有翠绿色的小点点。在聆听了刘先生的演奏录制唱片后, 感受了乐曲的音韵后, 认为后一种解释较为符合。

刘天华先生对于这首作品的改编及演奏非常具有特色。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他所运用的乐曲改编手法, 概括为三点。

(1) 旋律时值有规律的扩充了一倍, 应用加花变奏等手法, 使旋律进行比原曲流畅、清秀、细腻、富于江南音调特点。

(2) 整体乐曲结构上基本没有变化, 只在开始前增加了三小节, 以构成第一段落A是方正性的四小节一句的段落。

在结尾处删去十二小节, 而加d的四小节为全曲结尾, 这样就成了乐曲第三段再现部分, 比原曲精炼。形成再现的三部曲式。

(3) 乐曲高潮部分安排得比原曲更为突出

《飞花点翠》的高潮部分在第二段B的g、e1、e2三个乐句处, 主要应用加花手法, 使旋律连贯、节奏密集、把音乐推向高潮。

第二段B结构:

g e1 e2是全曲高潮

b1 c1是A段的乐句变奏, e3是e1与e2的综合压缩。

B段e出现, 具有回旋结构的特点, 由它开始与结束, 在高潮中变奏一次, 使B段的一个主要材料。

e是D宫调式、与A段A徵调式形成对比, f g b1 c1是徵调式, 与e的宫调式也形成对比。

以上为刘天华先生改编乐曲运用的方法。不难看出刘天华先生在深厚的传统民间音乐文化基础上, 巧妙地吸取了西方音乐作曲技法, 完美表现了他所处时代追求进步的思想、生活和要求。

在聆听了刘天华先生的演奏唱片后发现他在对乐曲的演奏上也很有特色, 举例如下。

(1) 推覆轮:乐曲中较多。演奏方法是, 左手指作“推”并再回“覆”的同时, 右手作“长轮”。在长轮声中清楚地听出滑高又滑回的滑音效果。如第一小节的第2拍, 第二小节的第3、4拍, 第九小节的1、2拍, 第十七小节的第61拍等。

(2) 同滑音:过去没有这个名称, 是林石城先生启用了这个名称, 并用箭头直立向下来作符号标记。如第一小节第3、4拍, 第九小节第4拍第一音, 第二十五小节第4拍第二音。

(3) 弹擞:崇明派擅用这一指法, 富有特色。例:第三小节第4拍后面的两个音, 第五小节第二拍的后半拍, 第六小节第2拍的前半拍等。

刘天华先生在录制的四首乐曲中, 其中之一就是《飞花点翠》, 这足以说明先生对乐曲的情有独钟。

刘天华先生虽以离我们远去, 但他一生怀抱着的不让“现有的国乐不再渐渐的消失下去。”发展民族音乐“以期与世界音乐并驾齐驱”的宏伟志愿, 应时时刻刻激励着我们。刘天华先生对民族音乐事业发展的坚定信念和他所作出的卓越贡献, 使我们更加感到他所取得的成就的价值和可贵。

摘要:《飞花点翠》是刘天华先生学习民间音乐、改编民间音乐较好的一首琵琶小曲。刘天华先生对于这首作品的改编及演奏非常具有特色。

关键词:《:飞花点翠》,刘天华,改编手法

参考文献

[1] 林石城.琵琶名曲选浅说[M].54~55.

[2] 袁静芳.民族器乐[M].198.

[3] 浅草集-袁静芳音乐文集[M].25, 26, 33.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BIM技术在高职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专业中的课程体系研究下一篇:境外中医药兼读制研究生的培养与管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