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几点思考

2022-09-14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 学风建设俨然成为当代高校优质人才的培养, 输出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因此, 分析了解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是每一个高校教师都要认真思考、积极应对的问题。

1 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高校学风是指大学生的学习风气, 具体是指大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和精神风貌的总和。优良的学风是一种氛围, 是一种无形的强大力量, 对建设健康的校园文化, 弘扬刻苦钻研的拼搏精神和明礼诚信的道德风尚, 以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积极作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也指出学风建设势在必行, 并且提出了要加强学风建设,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形成严谨的学术风气。

1.1 加强学风建设, 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大学阶段, 学习是大学生的基本职责, 也是大学生活的中心内容。只有学风端正, 学术氛围浓厚, 广大学生才能充分利用在校时间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术, 专心钻研学术内容, 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现阶段,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进步, 经济体制不断革新, 国际化的市场经济给很多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表现出学习目的不端正, 学习态度功利化的现象。此外,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对先进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的充分掌握, 成为社会对人才的又一考量标准, 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需要。

1.2 加强学风建设, 是学生自身成才的需要

良好学风的建设, 不仅是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还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的需要。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国际人才的竞争, 必须有较高的教育质量作为保证, 而学风问题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和人才的培养水平。高校学生只有在优良的学习氛围中, 勤奋学习、善于学习, 才能使自己全面健康的发展, 成为能够吸收各类知识和信息的综合型人才, 顺利走上社会, 在市场经济中不被淘汰。

1.3 加强学风建设, 是高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重要内容

高校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 学风的好坏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学生的知识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优良的学风是一种积极的动力, 一种凝聚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培养健康向上的社会责任意识。

2 当前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环境方面

2.1.1 社会环境

原本属于社会经济生活范畴的等价交换原则渗透到教育领域, 引起学生价值观的改变, 在多元化的经济利益导致学习动机和目的多元化的同时, 也使整个学校的学术氛围变得浮躁。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功利思想的影响下, 大学校园里出现了“读书无用功”“经商创业热”“厌学热”等一系列不良现象

2.1.2 家庭环境

现在的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多, 养尊处优、唯我独尊的意识浓, 进入大学后, 随着生活环境和条件的改变, 出现一系列的不适应;有的父母甚至已经给儿女预留好了工作, 使得这些学生不思进取, 得过且过, 进而影响到学习心态和行为。

2.1.3 学校环境

目前, 有些高校的教风不正严重影响到优良学风的建设。近年来由于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部分教师师德意识淡薄, 缺乏敬业精神, 教学工作投入的精力不足;同时, 教学内容的枯燥、方式的陈旧也使学生对所学课程失去兴趣;不注重因材施教和知识的传授及能力的培养, 使“素质教育”“为人教育”成为一纸空谈。

2.2 学生自身方面

2.2.1 学习目标不明确动力不足

古人云:“凡学之不勤, 必其志未笃也。”很多高校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读书只是为了“混文凭、混日子”, 不能够确立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 给自己一个定位, 学习主动性不够、积极性下降、不能严于律己。还有一些学生虽然学习目的明确, 但学习目的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 很多学生的大学学习完全是为了获取文凭来谋求理想职业, 提高社会经济地位, 把读书作为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 而没有真正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2.2.2 学习方法不当产生厌学心理

很多初入高校的学生由于习惯于高中时的被动式教育, 存在着被动灌输的倾向。这些学生在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过程中, 不能及时摆脱自身在高中的依赖心理, 仍采用高中“死读书”的学习方法, 找不到适合自身的大学学习方法, 致使很多原本很优秀的学生出现学习心态浮躁, 精力旁移, 在学习上产生心理落差和厌学心理。这也是高校“挂科”现象日益严重的根本原因之一。

2.2.3 自我约束力差学习意志情绪化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的广泛普及, 在为学生查阅资料、增长见识提供平台的同时, 也带了诸多隐患, 一部分自我约束能力差的学生把大量的时间用于上网玩乐, 将学习搁置一旁, 旷课、考试舞弊等现象时有发生;对于某些专业 (如大学英语) 不感兴趣的学生更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不能持之以恒, 时常利用学习时间打牌、玩游戏、睡懒觉、看小说等, 荒废学业。

2.2.4 学习能力下降集体观念淡薄

高校中“背多分”的现象使学习的最终目的仅是应付考试, 因而造成很多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下降;对书本外的知识掌握更是少之甚少, 也使很多学生在研究专业知识时受到局限, 无法开拓创新。此外, 团结精神的弱化、同学之间关系的社会化成为现今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3 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几点思考

针对现今高校学风的情况, 可以清醒的认识到, 学风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 它的解决既需要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学风建设的重要性, 还需要教师有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

3.1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自主性

学风问题, 实际上是一个理想、事业心的问题, 一个大学生只有树立了远大的理想, 具有较强的事业心, 才会有强劲的内在学习动力和有高度的学习自觉性。因此, 帮助学生明确奋斗目标, 端正学习态度, 这才是学风建设的治本之策。教师要积极创造和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在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 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 激发学生发奋学习的强烈情感, 进而形成勤奋好学、团结互助, 你追我赶的优良学风。

3.2 深化教学改革、完善管理制度

通过深化教育改革, 建立起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和环境, 是建设优良学风的根本措施。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着眼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让创新成为学生学习的一大动力。在教学改革上, 要建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料, 将先进的科技成果和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应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自身素质,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知欲,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应该适当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 给学生更大的对专业、课程、教师的选择权。

3.3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以“宿舍”促学风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生公寓管理模式的转变, 宿舍在大学生“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的校园生活轨迹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宿舍度过的。“宿舍成员作为相互活动、接触较紧密的群体, 彼此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学习状态相互之间的影响不可忽视”。因此, 宿舍文化也会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的素质养成产生重要的影响。与班集体相比, 同处一室的同学关系更加密切, 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宿舍内表现得更加真实, 宿舍的风气对学生个人的成长, 人格的形成和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都会产生重要影响。为加强宿舍管理, 以“宿舍管理制度”规范学生宿舍纪律, 从环境卫生、学习风气、遵守校纪校规、团结文明意识等方面对宿舍进行评比, 在评比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可在学风建设方面发挥良好的示范作用, 从而带动全校宿舍良好的学习风气。

摘要:高校学风建设是高等院校一项重要的基本建设, 是学校亘古不变的主题, 是学校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加强学风建设, 是适应社会发展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价值观, 提升自身素质的需要, 也是高校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市场经济和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 高校的学风建设由于社会、家庭, 学校环境以及大学生自身思想观念的转变产生了一系列问题。针对问题的出现, 要从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制度的完善、校园文化和宿舍文化的建设等方面加强高校学风建设。

关键词:高校,学风建设,社会因素,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 许志光.谈高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和考风[J].松辽学刊, 2002 (4) .

[2] 段雪辉.对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几点思考[J].文史资料, 2007 (5) :20-21.

[3] 周全.关于高校学风建设的几点思考[J].现代农业科学, 2008, 15 (2) :73~74.

[4] 刘杰, 庞岚.大学生学习状况调查及其对高校学风建设的启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3) :91-94.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效性研究下一篇:屠宰废水污染分析和处理措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