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人物与小人物

2022-07-22

第一篇:论大人物与小人物

论红楼梦人物性格与服饰描写

河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红楼梦人物性格与服饰描写

者:牛璐 专

业:汉语言文学 准考证号:020109100116 成

绩:

工作单位:黄河水院职业技术学院 职称职务:学生 邮

编:475000 联系电话:15938536650 完成时间:2011年3月

论红楼梦人物性格与服饰描写

牛璐

内容摘要:《红楼梦》是一个悲情的爱情故事,在里面有三个比较关键性的人物,我在这边文章中主要讨论的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在《红楼梦》中的服饰与其相对应的性格描写,从而导致了恋爱、婚姻悲剧。

关键词: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性格;服饰

《红楼梦》写了一个恋爱不能自由、婚姻不能自主的悲剧,即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悲剧。这一悲剧是《红楼梦》全书悲剧的中心事件,而这三个人物,也就成了全书的中心人物,整个《红楼梦》都是以这三个人物为中心。即一个人的服装,是一个人的整体气质个性的外在最重要表现之一。就像现在来说,从一个人的衣着打扮也不难看出这个人平日的个性,喜好,还有气质。现在,试着讨论一下这三个人物的形象和个性的描写。

一、论述人物一:贾宝玉

贾宝玉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犹如现实生活中的人一样,他的思想性格,是在他的遭遇和经历里,在那种特定的生活环境中的多方面复杂的条件和因素给予他

(1)影响,发生作用,而于不知不觉中形成起来的。这也就如同现实生活中的人,他在自己特定的生活环境里,有了自己的遭遇和经历,才会逐渐形成他自己的性格特征。

1、服饰

贾宝玉是荣国府正统的嫡孙,在世袭官宦贾家中男丁的地位其实是很高的。但是宝玉偏生不爱四书五经经济仕途,整天在脂粉堆里打滚。根据书里的描写他长的并不英武神气,而是长的很漂亮,有小女儿姿态,再加上他本人的性格是温柔多情的。在书中写到宝玉第一次出场的时候书中这样写到:

头上带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色白蝶传话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套石青起花倭缎排穗褂;

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

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脚;身上穿着银散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

(2)散华凌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

——第3回

因此贾宝玉这个人物身上的女性色调会比其他的书里的男人要多。所以他的衣服都是比较艳丽而偏向女性化的。比如在颜色上,花纹上,都是凸显了他柔美的气质,温和的个性。

2、性格

贾宝玉很从小就少接触做官的父亲,畏之如虎,敬而远之。家长从小把他交给一群奶娘丫鬟,那些围绕着他,各以一颗纯真的心对待他的丫鬟,才是他的启蒙老师。丫鬟们的深挚纯洁、自由不羁的品格感染着他,她们由于社会地位所遭到的种种不幸也启发着他。在贾宝玉的直感生活里,她们和那些以世俗男性为主的居于中心统治地位的势力,在每一点上都形成鲜明的对照:聪明和愚蠢,纯真和腐朽,洁净和污浊,天真和虚伪,善良和邪恶,美好和丑陋。贾宝玉在这样的环境里,逐渐形成自己思想感情的爱憎倾向。贾宝玉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他的个性就贾宝玉的外柔内刚,表现在仁者爱人的境界上,也表现在守护女儿、守护理想的信仰上。贾宝玉的人生悲剧,不仅是爱情的悲剧,更是理想的悲剧。随着宝玉的成熟与成长,他更具有男人的操守。他与晴雯在一个被子里也持有操节。宝玉对黛玉更是如此:

彼时黛玉自在床上歇午觉,丫鬟们皆出去自便,满屋静悄悄的。宝玉揭起绣线软,进入里间,之间待遇谁在那里,忙走上来推他道:“好妹妹,才

(3)吃了饭,有睡觉。”将黛玉唤醒。

——第19回

在这一段宝玉出于对黛玉身体的关心,上来将黛玉唤醒,作为一个男子进入 2

女孩的闺房,却只是为了简单的为对方的关心,这就可见宝玉是多美的“纯情”。他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与此相连,他憎恶自己出身的家庭,爱慕和亲近那些与他品性相近、气味相投的出身寒素和地位微贱的人物。这实质上就是对于自己出身的贵族阶级的否定。同时,他极力抗拒封建主义为他安排的传统的生活道路。他只企求过随心所欲、听其自然,亦即在大观园女儿国中斗草簪花、低吟悄唱、自由自在的生活:

一面想,一面又恨认不得这个是谁。再留神细看,只见这女孩子眉蹙春山,眼颦秋水,面薄腰纤,袅袅婷婷,有林黛玉之态。宝玉早有不忍其他而去,只管呆看。只见他虽然用金簪划地,并不是掘土埋花,竟是向土上画字。宝玉用眼随着簪子的起落,一直一画一点一勾的看了去,数一数,十八笔。自己又在手心里用指头按着他方才下笔的规矩写了,猜是个什么字。写成一想,原来就是个蔷薇花的“蔷”字。宝玉想道:“必定是他也要作诗填词。这会子见了这花,因有所感,或者偶成了两句,一时兴至恐忘,在地下画着推敲,也未可知。且看他底下再写什么。”一面想,一面又看,只见那女孩子还在那里画呢,画来画去,还是个“蔷”字。再看,还是个“蔷”字。〃〃〃〃〃〃可

(4)恨我不能替你分些过来。”

——第三十回

这个场景描写了“龄官画蔷”的场面,作者安排在雨景里,龄官反复画蔷,宝玉看傻了眼,用“呆”这一词表现出贾宝玉已经沉醉与此景,发现了下雨,却只知道关心人家,自己淋湿却不知道。世上之人过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非本真的生活而慨叹,欲以痴字感化天下使人觉悟之意,这一点也表现出贾宝玉的“痴情”。

贾宝玉除了以上两方面性格的表现以为,他也是一个外柔内刚男子,是一种生命的超脱。宝玉始终保持对社会现实的距离,注重内在自我的提升与完善,审视家族和社会的腐朽黑暗,坚守人生的理想与信念。美国学者莫里斯曾对“超脱”作过这样的阐述:“超脱是一种离开过度的外部的刺激活动,一种不要求推进世 3

界的活动。一种走向人的内心的活动。所指望的不是安慰和权力,而是自知。不是卷进这个世界,而是同世界保持一个相当安全的距离。这样的人可以服从自我,保护自我,使自我感到乐趣,寓于高度自觉之中。”贾宝玉隐居在女儿世界,拒绝男人世界,是“一种不要求推进世界的活动”,这样的生活“不是安慰和权力,而是自知”;贾宝玉护花使者的身份与职责是他建立在“自知”的基础上的自觉选择,这种选择“不是卷进这个世界,而是同世界保持一个相当安全的距离”;贾宝玉的诗歌是“一种走向人的内心的活动”;贾宝玉的悬崖撒手,是替天行道,终结家族的延续,终结封建末世的社会,是“服从自我,保护自我,使自我感到乐趣,寓于高度自觉之中”。

二、论述人物二:林黛玉

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像。二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她是《红楼梦》读者心目中的一位圣洁、美丽的爱神。

1、服饰

黛玉换上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罩了一件大红羽纱面白狐皮的鹤氅,

(5)束一条青金闪缎双环四合如意绦。

——第四十九回

前八十回中唯一一次正面描写林黛玉的衣着是在这一回中,下雪后大观园众多小姐商量赏雪作诗的文字。其中,对每个人的着装都有详细描述。林黛玉依旧是有红有绿还有金,富贵得很。林黛玉是曹雪芹最钟爱的人物,是他心中的爱人,必定要把最美的色彩赋予她,可以肯定作者十分钟爱红和绿这两种色彩,再次的同时也赋予了作者心目钟爱的人物的特征。

2、性格

林黛玉性格十分丰富复杂,既自尊又自卑,既敏感又坦荡,既尖刻又宽厚,既孤傲又谦和,既脆弱又坚强。歌德指出:“人是一个整体,一个多方面的内在 4

联系着的各种能力的统一体。艺术作品必须向人这个整体说话,必须适应人的这种丰富的统一体,这种单一的杂多。”确实,人物性格只有具备多方面性才能充满生气。每个性格包含的性格因素,不是一种,两种,三种,而是多种多样的。但是,这种丰富性和复杂性必须显得凝聚于一个主体,并统一于主导性格。否则,就只能是杂乱肤浅的东西。

在《红楼梦》里,林黛玉显得那么敏感、多疑和伤感。曹雪芹为这种性格素质的成长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养料。

谁知晴雯和碧痕正拌了嘴,没好气,忽见宝钗来了,那晴雯正把气移在宝钗身上,正在院内抱怨说:“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忽听又有人叫门,晴雯越发动了气,也并不问是谁,便说道:“都睡下了,明儿再来罢!”林黛玉素知丫头们的情性,他们彼此顽耍惯了,恐怕院内的丫头没听真是他的声音,只当是别的丫头们来了,所以不开门,因而又高声说道:“是我,还不开么?”晴雯偏生还没听出来,便使性子说道:“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林黛玉听了,不觉气怔在门外,待要高声问他,逗起气来,自己又回思一番:“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如今认真淘气,也觉没趣。”一面想,一面又滚下泪珠来。正是回去不是,站着不是。正没主意,只听里面一阵笑语之声,细听一听,竟是宝玉、宝钗二人。林黛玉心中益发动了气,左思右想,忽然想起了早起的事来:“必竟是宝玉恼我要告他的原故。但只我何尝告你了,你也打听打听,就恼我到这步田地。你今儿不叫我进来,难道明儿就不见面了!”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

(6)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

——第二十六回

曹雪芹为林黛玉的多愁善感,投下了多么精彩、多么凝练的笔墨啊!纵观林黛玉的性格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林黛玉的性格是多愁善感、悲凉、忧郁。但是作家对这种性格因素又不是孤立的存在,它始终被笼罩在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里,那就是:叛逆!是的,这种叛逆精神使得林黛玉更加多愁善感了。原来,林 5

黛玉的多愁善感,暗洒闲抛,并不是闲得发愁的贵族小姐的无病呻吟,而是承受着封建末世的时代压力,从纯真美好的心灵的深处,发出的怨愤的声音!失去了双亲,失去了家门权势,寄人篱下的林黛玉,在那样的年代里就等于失去了一切:人格、尊严、发言权,以及在婚姻问题上的起码的要求。林黛玉的一颗高傲的心,正是被这种封建私有制度的巨石,隐秘地、无情地碾碎了!所以,她的每一种疑虑,每一声叹息,每一滴眼泪,往都是一种性格悖逆的表现:越是寄人篱下,越是要维护人格的尊严,越是在爱情上没有希望,就越是要把绝望和期望反复咀嚼,夜夜品味。很显然,历史的必然,生活的逻辑,诱发和强化了林黛玉的叛逆精神。这种精神,又凭借性格的内在逻辑力量,润物无声地渗入那些非主导性格里去了。

三、论述人物三:薛宝钗

1、服饰

薛宝钗是具有典型自然美的代表人物,“不觉奢华,惟觉淡雅”是她外在形象的最合适写照。在着装方面也遵从了自然美的原则。首先在服饰色彩上,她大都选用了自然界具有的原生态的色彩,如蜜合色的棉袄、玫瑰紫的坎肩、葱黄色的棉裙等都是一些自然界的植物颜色。其次,在服饰的材质上也都选择了动植的毛发等天然纤维,如鹤氅、棉裙、丝绸,可谓取之自然用之于自然。最后,在服饰搭配方面,她也是遵从简约原则,力求保持朴素、原汁原味的自然之美。明清时期女子服饰造型以秀美、清丽为主,所以那时候的女子化妆打扮不如其他时期的女子那么繁荣复杂,一切从简,主要是为了突出个人自身的形象气质。

宝玉掀帘一迈步进去,先就看见宝钗坐在炕上作针线,头上挽著漆黑油光的纂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

(7)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

——第八回

通过宝玉的眼睛我们看到的宝钗是一个衣着端庄之人,身上无过多的修饰,不刻意装扮而改变自然美,一切以体现自身原有的容貌气质为主。作者曹雪芹更是用水杏等一些自然界中美的事物来形容她的容貌,来体现她的自然美。唇部不 6

用涂朱丹而自然发红,眉部不用修饰而自然形成长而黑的眉毛,其他女子都用化妆、佩带饰物来修饰自己,薛宝钗却是偏偏不喜欢这些后天加入的东西,她天生丽质,自然形成的美感深深吸引着每一个人。

2、性格

薛宝钗一出场,作者就描写了她的美貌和品格。她穿着“不见奢华,惟觉淡雅”,她“品格端方,容貌美丽”;“罕言寡语,人谓装愚;随分从时,自云守拙。”这就概括地写出了她谨守封建礼教,顺应环境的个性特点,勾勒了一个封建淑女的轮廓。

这个人物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她忠诚地信奉封建礼教;特别是强加在妇女身上的奴隶道德。她曾多次规劝贾宝玉走“仕途经济”、“立身扬名”之道,以至引起贾宝玉的极大反感,说她说的是“混帐话”,并说“好好的一个清白女子,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她也多次向黛玉、湘云进行“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之类的封建说教。这些都足以说明,在大观园的贵族少女中,她是受封建正统思想、封建道德观念毒害比较深的一个。但是也不能因此将她与贾政、王夫人、王熙凤等人等同看待,一律说成封建统治者。她虽然属于“主子”的阵营,但是,她不但谈不上什么统治权力,而且,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位少女,连自己的命运也掌握不了;一切都得听从封建家长的摆布。一方面是“主子”,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处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之下,这就是薛宝钗社会关系的特殊性。正是她的特殊社会地位,决定了她的思想性格与贾政、王夫人、凤姐等的本质区别。那种将薛宝钗与贾政、王夫人等人等同看待的观点是错误的。

薛宝钗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很世故,即很会做人和处世。在贾府这个派系复杂、矛盾重重的大家族中,她一方面抱取“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另一方面,她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各方面的人保持着一种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关系。薛宝钗的性格中,确实也有虚伪和矫情的一面。她喜欢讨好人和奉承人。贾母要给她做生日,问她爱听什么戏,爱吃什么东西。她深知老年人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食物,就按贾母平时的爱好回答。薛宝钗入都是为了待选“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的,她具备了封建社会女子最完备的美德,奔的是封建社会女子最高的出路。

对于以上的讨论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不只是个人的悲剧,而且是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是由于反封建的力量还远远弱于封建势力所造成的悲剧。与历来的才子佳人式的爱情不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具有反对封建,追求自由的性质。作者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爱情的描写,揭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的对立,这就使这一爱情悲剧能够打动人心。作者全面深刻地揭示了产生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对封建社会作出了深刻有力的批判。

注释:

(1)张俊,《中国文学史》第四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5版,第239页 (2)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9年3月版,第14页 (3)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9年3月版,第81页 (4)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9年3月版,第131页 (5)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9年3月版,第215页 (6)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9年3月版,第112页 (7)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9年3月版,第37页 参考文献:

(1)张俊,《中国文学史》第四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9年版

第二篇:论企业文化英雄人物

试论企业文化中的英雄人物作用

Http://News.wenzhouglasses.com 2008-5-13 10:39 浏览:188次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关键字:试论企业文化中的英雄人物作用论企试论作用 眼镜

热点直击:企业文化变革的实证分析

(一)

美国哈佛大学阿伦·肯尼迪和特伦斯·迪尔认为,美国企业应该回到历史上曾造就出许多伟大的美国公司的独创性观念和设想中去,塑造出强烈的企业文化。“公司文化由价值观、神话、英雄和象征凝聚而成,这些价值观、神话、英雄和象征对公司的员工有重大的意义”。树立榜样,典型引导。发挥榜样的作用是建设企业文化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法。把那些最能体现价值观念的个人和集体树为典型,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表彰,并根据客观形势的发展不断调整激励方法,有利于优秀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迪尔和肯尼迪认为没有英雄人物的企业文化是不完备的文化,是难以传播和传递的文化。

一、企业价值观的人格化

企业所倡导的价值观不能仅仅是文字口号,需要验证,需要有人去实践,需要在员工中有活生生的人物来体现,这种人物就是企业所树立的“英雄人物”。“英雄人物”是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的人格化。企业中的英雄是他人的榜样和敬重的对象,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了企业的价值观念。英雄是企业文化的一种象征,企业传奇般的创办人,企业的劳动模范,企业的优秀员工,都是企业英雄的表现形式。如果没有英雄,企业价值观就会因缺乏说服力而显得虚无缥缈。“企业英雄人物”把公司的价值观人格化并为职工提供了效法的有血有肉的角色样板,通过英雄人物向每个职工表明“这就是你在这儿要成功所必须学习的榜样和楷范”。企业文化特别是企业的价值观,许多内容都是企业领导者的口号或提法,这些提法无论你是怎样的宣传、对员工的灌输或是培训教育,如果没有具体的人去实践,或者在实践中找不到这样做的人,或者所标样的人不是按照你所提倡的那样去做的人,那么,口号是口号,实际做法是做法,也就是讲的和做的是两张皮,谁也不会相信你所讲的,而只会看你所做的。而企业在员工中找到按照企业所提倡的价值观去行动的人,或者,在企业中凸现出像企业口号中所提倡的去做的人,并把它们的具体实际加以宣传,这就构成了企业价值观的具体人格化。也就是说,企业里的确有这样的人按照企业所提倡的在行动,并且他们的行动已经证明了大家是认可的,企业这个组织是认可的,他们的行动就发生在我们的周围,企业的价值观不是虚无飘渺的,而是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事例,企业的价值观得到了具体验证。如果一个企业能够不断地对这样的人进行标榜、表扬、奖励、提拔、重用等,那么,就会对企业员产生很大的影响力。

从另一个角度讲,企业的英雄人物之所以能够成为英雄人物,就是他按照企业所提倡的去做,并且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是一般人难以做得到的事。当一件事,大家都觉得难做到,而他做到了,就会产生一种人格魅力。反过来说,就是英雄人物总是比别人付出了更多的努力,作出了超乎一般人想象的事。这里面就包含着一种特殊的开拓或钻研精神、特殊的能力、

特殊的意志力和奉献精神,如此等等,恰恰是英雄人物所具有的个人品格,这种人格力量对其他员工会产生很大影响力。

企业英雄人物是企业精神的体现,是企业行为和群体行为规范化和合理化的优秀代表。使无数默默无闻的员工的点点滴滴企业精神实践的集中反映,是企业组织力量的缩影,是企业文化的枢纽。企业英雄把企业的价值观人格化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散发着迷人的光和热。是企业精神的伟大实践者,为员工树立楷模,并成为员工效仿的对象。企业英雄也决不是超凡脱俗的人,他们就是我们之中的一员,也是企业平凡的典型,英雄能做到的,每一个员工也都能做到,至少能学到他的那种精神;他是企业的象征,他能够使消费者相信公司的每一个员工都是这样的。他激励着员工奋发向上,也促进着企业绩效的提高,他的目标与企业的目标高度重合。比如,王府井百货大楼的企业文化称为“一团火”文化,企业精神简称为“一团火”精神。张秉贵师傅就是“一团火”文化、“一团火”精神的“人格化”。当然,今天张秉贵师傅已经去世,但体现这种文化、精神的人物会一个个出现。再如,邯郸钢铁集团公司领导这几年很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公司董事长刘汉章同志就是邯钢企业文化的“人格化”的优秀代表和体现。

二、英雄人物的示范效应

英雄人物是企业文化特别是企业价值观得以实现的人格化表征,那么,人格化表征以后的“英雄人物”又会起到什么作用呢?其最基本的作用就是“示范”效应。示范效应有两种类型:一是原发型示范效应。即示范原型在没有通过宣传的情况下发生的一定影响。通常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即是这种类型;二是树立型示范效应,即示范原型的言行得到他人和杜会的承认和肯定,并通过一定的形式(规定、舆论、宣传媒介等)被确立为某人、单位、部门甚至更大范围的效仿榜样,以此来影响他人和社会。从事物发展的性质看,这两种类型是一致的,都是示范原型在发挥作用。但两者的作用有范围大小之分,程度深浅之别。一般说来,原发型示范效应是原发实现的,影响的程度和范围相对较小;树立型示范效应则是自觉实现的,影响的程度和范围相对较大。“原发型”是“树立型”的前提、基础、源泉,后者则是前者的发展和升华,是一种更为高级的示范形式。示范效应一般有三个组成部分,即示范原型、示范场和示范影响。

企业的英雄人物基本上是属于原发型的,企业发现了这样的英雄人物,将其行为和实际行动表现,及其所创造的成果与企业的价值观联系起来,将其作为人们学习的典范加以表彰、宣传和榜样化。企业英雄人物的模范带头作用有利于影响其他员工形成和坚持正确的观念。观念对行为的影响,是以思维方式来影响行为方式的。当然,这种思维方式在对行为影响之前,英雄人物的言行可能会深深地对思维的定势趋向产生引力。但是观念的内化,还要心理的吸纳和承受,才能孕育转化为完整的行为。企业英雄恰恰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金钥匙”,其文化的引导功能,会造成“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理如人念”这种趋同性局面,并对群体行为进行成功引导。“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行为的文化引导,要以企业英雄人物的先进典范事例,多用启发少用教导,多用示范少用督导,多用引导少用强制,这样才合乎企业文化的潜移默化的要求。肯尼迪和迪尔之所以把企业的英雄人物作为企业文化的一大要素,就在于把企业价值观人格化和形象化,使企业成员在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了的环境中逐步仿效,这样就能使企业的宗旨和目标外化为企业成员的行为,达到行为引导的目的。

当然我们也应该清楚,任何先进典型都不可能是自然成长起来的,他们不仅需要自己的奋斗,而且要靠组织的发现和培养。企业英雄的文化塑造功能。企业文化的功能不仅仅是外在引导和规范,更不是以简单的凝聚为目的,企业文化还应该有一种内在塑造功能,即在企业塑造形象,塑造美的生活的同时,通过企业英雄人物的精神的弘扬,塑造一大批高素质的员工。企业文化要根据凝聚群体发展企业的需要,实事求是的根据英雄人物的实际事例,启迪人的思想,教化人的意识,使企业群体意识适应企业的价值观和发展的需要。英雄人物的成长是需要环境的,成长起来的英雄人物,具有示范作用也是需要环境的。企业文化建设一方面需要借助于英雄人物来将企业文化理念的东西人格化,另一方面也要善于发现英雄,发现了英雄之后还要,实事求是的宣传英雄,这样的英雄才能够起到示范效应。才能够引导一大批人去学习和效仿英雄人物,为捍卫企业价值观,为实践企业精神去积极行动,这样才能够推动企业发展。

三、英雄人物的生成与塑造

企业英雄人物不是横空出世的,它需要一个是英雄成长的环境,没有这个环境,即使是有想成为英雄的人,也难以成为英雄;即使成为了英雄,也不一定被认为是英雄。那么,这个环境的营造以来一系列条件,首先,企业要有自己的价值主张,要有企业所提倡的理念和行为准则,要能表得清楚公司的愿景与理念,要让员工清楚的知道公司未来是什么样的,公司倡导的是什么。这样才有一个价值基本趋向。英雄是愿景的实现者,是理念的体现者,如果企业的使命、精神、价值观是混乱的,似是而非的,谁都不可能成为英雄,因为每个人不知道自己怎样做是正确的,怎样做是不正确的,那他就无法去实践,无法去在行动中体现,也不知该体现什么,该遵循什么。或许也有这样的英雄人物,那它要么是人们心中的良心所认可的,但公司却不一定被认可,也不一定能够发现。因此,企业拥有比较明确的愿景、使命、价值观、企业精神和理念,是产生英雄人物的基本方向指引。

其二,企业必须有正确地发现英雄人物的手段和标准。企业在进行先进人物的评选和英雄的发现上,如果凭借主观感觉,领导的个人感情和一时冲动,或者依赖于所谓的投票制选举(只会产生出“老好人物”,绝对产生不了先进人物),没有规范的流程和规则,或者不透明、不科学,那么结果就不会得到员工的认可,英雄人物就不“英雄”了,甚至会成为广大员工的背后笑话。如果这种实际上并不是优秀的人,被公司作为先进代表或英雄人物加以表扬和奖励,那必然会使广大员工认为,不是靠自己的努力工作,而是依靠上面有人,于是乎,必然会引导人们在领导面前做一套,背地里做另一套,久而久之,企业的文化就会像病态化发展,甚至严重阻碍企业的发展进程。基于此,企业英雄人物的产生,是有一套严明的规则,科学的办法,详细的考评体系,才能够识别出英雄人物或先进代表。根据对英雄人物的定义,只有是遵循企业文化,为企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是企业的英雄。因此,既不能够降低英雄人物的标准,又不要把英雄神话。要使广大员工知道英雄就在企业普通员工的身边,是企业的楷模。

业界有人提出了运用三度测量英雄的“身材”,这就是:①价值观遵从度。对于公司明确倡导的价值观是否遵从,并且有相应的事件验证。②业绩达成度。如果说价值观遵从度是软性的指标,那么业绩达成度就是硬性指标,很多企业并不主张因为一件事做的突出,就赋予某人英雄称号,而是要在企业运作中,长期工作业绩突出,

第三篇:浅论鲁迅笔下的经典人物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

浅论鲁迅笔下的经典人物

付佳琪

摘 要

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曾经为了挽救中国、改变中国人的体质留学日本学习医学,后来发现挽救中国重点不在于改变中国人的体质,而在于改变中国人已经麻木的精神,于是鲁迅弃医从文,开始了用文字挽救的道路。鲁迅的作品思想内涵深刻,文化底蕴丰富,艺术成就卓越,促使人思考与反省。鲁迅的小说描写了旧中国时期人们生活的状态,从不同的角度向读者展现了“吃人”文化的恐怖,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病态。鲁迅的作品不仅极具时代精神,更是塑造了阿Q、祥林嫂、孔乙己、闰土等一系列经典人物。

关键词:鲁迅 阿Q 孔乙己 祥林嫂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

摘要 „„„„„„„„„„„„„„„„„„„„„„„„„„01 1鲁迅简介„„„„„„„„„„„„„„„„„„„„„„„„03 2《狂人日记》„„„„„„„„„„„„„„„„„„„„„„03 3《阿Q正传》„„„„„„„„„„„„„„„„„„„„„„04 4《祝福》„„„„„„„„„„„„„„„„„„„„„„„„04 5《孔乙己》„„„„„„„„„„„„„„„„„„„„„„„05 结论 „„„„„„„„„„„„„„„„„„„„„„„„„„06 参考文献 „„„„„„„„„„„„„„„„„„„„„„„„07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

1鲁迅的简介

鲁迅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但由于一场科场贿赂案而家道中落。所以鲁迅的童年生活并不幸福,作为家中长子,他早早的承担了家庭的重担,体会到了世态炎凉与社会的冷酷。

鲁迅在十八岁时告别母亲,外出求学。他曾辗转多地,想用医术挽救中国,但是幻灯片事件使鲁迅意识到挽救中国在于“改造国民性”。从此鲁迅弃医从文,从精神层面挽救中国。

1936年10月19日,鲁迅于上海逝世。上海民众在鲁迅的灵柩上盖了一面大旗,上书三个字“民族魂”。

2《狂人日记》

1918年鲁迅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书中的狂人整日担惊受怕,看到平常人之间的谈话、对视等正常交往行为在他看来全部都是吃人的准备活动:街上的人想吃他,小孩子被大人教唆的想吃他,别人家的狗想吃他,甚至自己的亲人都在暗地里与外人谋划着要吃了他。从这一点看来他确实是个狂人,是个疯子。但是,其实狂人是个走在时代前端的、反对封建礼教的启蒙者。他看出封建礼教的实质是吃人的,然而所有人都认为封建礼教是好的,所以他成了狂人,成了不同于其他人的异类。受封建礼教控制已久的中国人是容不下异类的,总会想尽办法去同化异类,去消灭异类,用封建礼教吃了异类。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

《狂人日记》极具现实批判性,把矛头直指封建主义文化的核心,对黑暗的现实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其在形式和思想方面都深刻影响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思想史。

3《阿Q正传》

出于对统治者的否定与对国民性的批判,鲁迅创造出阿Q这一经典人物。《阿Q正传》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未庄的故事,未庄,一个虚构的地名,充满了批判性、讽刺性、象征性。里面的主要人物阿Q、赵老太爷、吴妈、王胡等等,他们都是受封建旧社会统治下的不同阶层的典型人物。主人公阿Q是一个没有职业以卖力为生的最下层的农民形象,他最突出的特点在于他狂妄自大,自欺欺人,自我陶醉,这些都体现一种无知愚昧的“精神胜利法”上,他那种猥琐陋劣的生活方式,做了稳奴隶后便安于现状而沾沾自喜的样子,使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阿Q是一个带有喜剧色彩的悲剧人物,《阿Q正传》所描写出来的吃人、妄自尊大、自轻自贱、守旧排外、漫夸历史、愚昧麻木、卑怯巧滑、投机钻营等特点简直就是国民劣根性的总览。

4《祝福》

《祝福》是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角度,讲述了一个普通下层妇女是如何一步一步被封建礼教逼上绝路的。主人公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善良、质朴,但在旧社会她不但不能争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

得一个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成为一个被践踏、遭迫害、受鄙视而终甚至于被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所吞噬的人物。书中的看客喜欢听祥林嫂讲述她的不幸,听过的人要“好心”安慰几句,给这个伤心的故事挤出几滴眼泪以显示自己的“同情与高尚”;没听过的人则要千方百计寻着祥林嫂,然后请她一遍一遍地讲述自己悲惨的遭遇,听过之后才会心满意足的走开。就这样一次次将别人的伤口撕开,欣赏别人血淋淋的痛苦,才能满足看客们变态的喜好。人们说祥林嫂改嫁,有失女性的贞洁,让她捐“门槛”来为自己赎罪,即使她照做了,但还是受到他人的歧视,最后,祥林嫂只能在“祝福”的炮声中惨死街头。

劳动妇女是被封建礼教迫害最深的群体,她们被黑暗的封建社会压得喘不过气。《祝福》通过对祥林嫂一个人的叙述,却描写出了所有受封建礼教毒害的妇女,深刻揭示了反封建的重要性。

5《孔乙己》

孔乙己,一个穿着破破烂烂的长衫,满口之乎者也的老人。他时刻不忘自己是一个读书人,即使代表着读书人身份的长衫已经破烂不堪,好像十几年没有洗过一样,他也不愿脱下与那些“短衣帮”为伍。从这里就能看出,孔乙己是一个死要面子,看不起劳动人民,只想靠着科举成为一个上层人士的人。他不愿意被人说起不光彩的事,把偷说成是窃,他喜欢卖弄学识,向孩子展示一个字的多种写法,他只是一个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穷困潦倒的读书人。

孔乙己生活在一个思想受到严重禁锢的社会之中,书中所有的人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

物:伙计、掌柜、小孩还有那些穿着长衫短衫的人们,所有的人物生活背景以及举止行为都体现着那个时代特点,。孔乙己每到之处总会受到他人的嘲笑,嘲笑他的知识,嘲笑他偷别人的东西而受到打骂,众人以一种不屑的口吻展现出了在时代的背景下弱者生存的艰难。包括伙计也受到所有人的影响,言语之中充满了歧视,完全看不出他作为晚辈对长辈的尊重。掌柜是金钱的代表者,即使在孔乙己最艰难的时候对着孔乙己还是“还钱”的态度,在伙计为客人打酒的时候认为伙计不够机灵不能在酒里做假,就将伙计换掉,体现了为富不仁的特点。那些所谓的长衫顾客们有的有钱,有的有权,却也都把嘲弄孔乙己的行为当作一种乐趣。这个小小的咸亨酒店折射出一个社会的风气,展现了落后的封建思想,更将人性的冷漠表现得淋漓尽致。

结 论

鲁迅的作品选材独特,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只通过平实的语言就能够将人物的心理刻画的入木三分。鲁迅选取的主人公都是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我们能在这些小人物身上注意到平时注意不到的特征,觉察到平时觉察不到的人物的心理活动,这些小人物体现出了旧中国封建体制下不同阶层、不同地区的人们生活情况的不同,但他们的命运却是几乎一样的悲剧,可见“吃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对社会的批判性由此产生,也体现了追求社会的解放与自由和平的向往,所以恰恰是这些小人物最能体现出整个社会的状态。鲁迅先生以其冷峻的沉思揭示了不同的人物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疮疤并予以疗救,最经推动了我们这个五千年文明古国的社会历史进程,加速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高玉琪 《鲁迅经典作品选》 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2.01 [2]王玉梅《呐喊 插图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 [3]隆志秀 鲁迅小说悲剧人物结局的探讨《咸阳师范专科学院学报》西北大学 1999第5期 [4]靳新来 鲁迅小说的悲剧美《泰山学院学报》南通大学文学院 2005.05 [5]汤道玲 浅谈鲁迅小说中下层典型人物形象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淮北师范学校2007.05

第四篇:论小说中典型人物的特征

在小说作品中,人物和典型(亦称人物、典型形象、典型性格)这两个概念,虽然有些区别,但基本含义是一样的。小说中所有的典型形象(不论它是正面典型还是反面典型,也不论这个典型是主角还是陪衬),都是人物,而写的成功的人物又都有典型意义。两者的区别,只在于典型化的程度低一些。有人把典型这个概念弄得很神秘,认为一般读者无法读懂,将典型人物说的高不可攀,这是不正确的。

创造活生生的典型形象,是小说作者最重要的创作任务,也是伟大作家对人类、国家、民族、地区的重要贡献。在文学发展史上,中外的优秀作家们为我们创造了贾宝玉、诸葛亮、李逵、关羽、张飞、孙悟空、阿Q、吴荪甫、堂·吉诃德、保尔·柯察金等一系列不朽的活生生的典型人物。这些典型人物和作家的名字一起,活在广大读者的心里,对他们起着或正面或反面的思想启迪,给他们以无穷无尽的艺术感染和美学享受。

为了读懂典型人物,欣赏典型人物,从而理解小说反映的主题,就必须把握典型人物在艺术创造上的基本特征。

那么,什么是典型人物呢?典型人物有什么特征?这个问题是长期争论不休的理论问题之一,评论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和理解。但一般认为,典型是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的有个性的人物,典型是个性和共性的高度统一。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也可以说,典型有这样两个基本特征:

一、典型人物必须表现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这里所说的“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就是人们常说的典型性格的共性(普遍性、代表性),它反映一定的阶级本质和一定社会力量的本质。例如,《水浒传》中晁盖、宋江、三阮(阮小

二、阮小

五、阮小七)、武松、李逵等典型人物,表现了中国封建社会起义农民的共性:“除暴安良”的革命性和“替天行道”(亦即维护最高统者的利益)的局限性,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先进阶级的革命要求,也是一股推动历史前进的积极力量。

鲁迅小说《故乡》中的少年闰土是一个活波可爱的孩子,是一个富于表现力的少年。他的生命是有活力的,他的思想是自由的,他的心底是善良的。而成年闰土却成了一个神情麻木,寡言少语的人,“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闰土的这一变化是封建礼法观念长期强制性的压力下逐渐形成的。社会压抑了一个人的人性,同时也压抑了他的自然的生命力,他习惯了消极的忍耐所有外界的压力,忍耐一切物质的精神的痛苦。“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哭得他像个木偶人了”。他已经没有反抗现实的不幸的精神力量,他把所有这一切都视为根本不能战胜的。他他的思想干瘪了,他的感受力萎缩了,他的表现力衰弱了,他的精神一天天地麻木下去,他已经成为一个没有感受力,没有思想能力和表现力的木偶人。只有宗教还能给他带来对未来的茫远的、朦胧的希望。成年润土体现的是当时社会中“辛苦麻木而生活”的一类人的共性特征。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之一《家》中的高觉新无疑是那个时代大部分人的影子,他是一种悲剧,因为他不能跟相爱的人在一起,而是听从父母之命跟别人结婚。她含泪忍受一切不义行为,不敢吭一声,他活着,只为敷衍,毫无主见,这也是就中国的悲哀。在那个时代的人没有权利主宰自己的命运,就连最基本的自由都没有,好像一切都是父母安排好了,只是为了他们而生活。

鲁迅的《阿Q正传》,所表现出来的就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民的劣根性。阿Q是愚弱国民奴性人格的典型,他所折射出来的正是当时社会的人性的扭曲和国民的愚昧无知。在那个时代,有多少像阿Q这样的人受到毒害,他们的客观现实处境是十分悲惨的,无产无业,处处失败,常常受人欺侮,但在精神上却时时感到胜利和得意。他们不正视现实,妄自尊大,自欺欺人,自轻自贱,对屈辱非常健忘。作品以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农村未庄为背景,通过阿Q的悲惨遭遇,准确而深刻地反映了这一历史阶段农村尖锐的社会矛盾和等级分明的阶级地位,表现了农民强烈的革命愿望和自身弱点。而阿Q所表现的就是数千年封建文化窒息下形成的中国国民性的弱点,他是国民性弱点的集中体现者。我们可以透过阿Q这个典型人物形象的描写,看到当时的国民是多么麻木无知,阿Q身上体现出来的精神胜利法和麻木健忘,是那个历史阶段多少人的精神弱点。阿Q精神胜利法的实质,是生活在封建社会最底层的广大众奴性人格的集中表现。鲁迅正是看到了当时社会的强大弱点,他明确地指出他创作这部小说的目的是:“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灵魂来”,意在“暴露国民的弱点”。所以主人公阿Q是从作者的生活原型中演化而来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象征性。

再如,鲁迅小说《孔乙己》中塑造了孔乙己这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最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从小说中我们看到,孔乙己完全生活在一个敌对的异己环境中。不仅社会权贵与统治阶层专以弱肉强食、欺压百姓为能事,即使是同属被压皮阶级的不同成员之间,也是那么寡情与淡漠。当我们把这篇小说放在中国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来解释其意义,孔乙己是典型的旧知识分子的代表,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当我们不把这篇小说局限于中国封建社会中来解释时,它就是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这种苦人在世界各地都可以找到。这个凉薄的社会,全世界都一样,古代和现代,今天和明天都不会消失。鲁迅表面上写发生在中国清朝末年的社会与中国人,实际他也同时在表现人类及其社会中永恒的一个悲剧。表面上孔乙己是一个受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但他也是普遍性的代表了个人与社会之冲突的多种意义的象征。在任何国家人和社会中,多少人就像孔乙己那样,不为社会所接纳,被群众嘲笑、欺凌和侮辱,只是原因不同而已。从东方到西方,多少人是根据自己的思想、理想、幻想和价值观而生活,而自己又不了解和醒悟他是生活在梦幻中,他生活着的社会根本不能容纳像他那样的人。离开科举的框框读《孔乙己》,我们更能感到这篇小说的意义丰富,而且具有普遍的世界性的意义。孔乙己和卡缪的《异乡人》中的罗梭同样是属于具有全人类意义的代表人物。

应该一提的是,在小说创作中,典型形象反映出来的具体情况是比较复杂的。有些典型人物确实明显地代表了他所属阶级的本质特征,读者闻其言,听其声便知它代表什么阶级或社会集团,如《水浒传》中的李逵,《红楼梦》中的贾政,前者具有封建时代农民阶级的本质特征,后者具有封建社会当权阶级的本质特征;这些人物体现了他们所属阶级的本质特点,即使他们有鲜明独特的个性,也是和本阶级的阶级本质高度统一的。但是,小说作品中还有与此不同的典型人物,他们身上的共性并不完全体现他们所属阶级的本质的主要特征。如《阿Q》中的阿Q,他的性格特征显然没有反映、至少没有完全反映当时中国农民的主要本质,也就是说,这类典型人物的共性并不完全是阶级性,起码是不等于阶级性;虽然这类人物身上也有出身阶级的某些烙印,但它的共性却不仅仅是阶级性,而大大超出了他所属阶级的阶级性;从艺术上说,作家概括了的更大范围的某一类人的共同特征。这类典型人物的性格也就不再是其所在时代、所属阶级所独有。产生这种情况,主要是由社会生所决定的。因为现实生活的人物,本身是复杂的、多样的,而从实际生活概括和创造出来的小说中的典型人物也就多种多样;加上作家生活感受的独特性,他所接触的人物的特殊情况,以及他掌握的艺术手法的多样等等,也造成他小说中的典型人物不可能时间淡化、单一化,而必然是丰富多彩的。因此,对各式各样的典型人物必须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有的典型人物身上的共性,阶级本身占主导地位,有的典型人物身上的共性,阶级本身占主导地位,有的典型人物则不是这样。鲁迅先生说得好:“一定都带着阶级性。但是‘都带’而非‘只有’”(《鲁迅全集·文学阶级性》)。在小说的人物创作中,必须抛弃“一个阶级一个典型”的错误公式,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真实生动、多姿多彩的典型人物来。分析小说中典型人物的特征,必须了解小说创作中的这个特点。

二、典型人物具有独特而鲜明的个性。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性格特征。人在社会中生活,在他与周围的人发生关系的过程中,由于个人具体的生活条件、生活道路、社会阅历、文化教养以及生理状态等等的不同,不可避免地形成了独具的思想感情,兴趣爱好、生活习惯,以及体态风度等等。这就是人物的个性特征。所以,小说创作中,塑造人物典型必须使人物具有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小说的重要特点是通过个性表现一般,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来反映事物的本质。所以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典型人物,就必须是独特的生动的个性,而不可能是抽象的、概念化的。革命导师恩格斯阐述他对小说人物塑造的见解时,特别强调典型人物的个性特点。他说:“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个单个的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而且应当如此。”恩格斯非常反对将“个性”消溶到原则里去。可以说,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必须有个性,没有个性就不成其为典型人物。小说创作中所表现的这种个性,是人物身上独有的、具体的,不同于他人的种种个性特点。这种个性特点是通过人物独特的语言、行动、心理、气质、习惯、动作、作风、气派、爱好、外表、服饰等来显现的。

个性是独特的,不可能重复。当然,现实生活中,人物那么多,又常常被划分为一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人物个性的某一点或某一些有相似或相近之处是存在的;但认真分析起来,个性完全相同的人则是不可能有的。生活里,有多少人就有多少个个性,正如同自然界那么多树木,其叶子没有完全相同的一样。既然生活中人们的个性千差万别,复杂多样,那么小说创作必须把这客观存在真实地表现出来。不但要写出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阶级的不同个性,还要写出同一时代、同一地域、同一民族、同一阶级的不同个性。事实说明,小说中凡是成功的艺术典型,其个性都是独特的,不可重复。

鲁迅笔下的阿Q是个伟大的艺术典型,其个性就很独特,他的外表,他的语言,他的行动,他的经历,他的心里状态,他的思维方式,都是他独有的。他无家无地无固定职业,以出卖劳力为生,备受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但他不能正视自己的悲惨境地,却以“精神胜利法”自我陶醉。他自欺欺人,自轻自贱。面对一次次的屈辱和失败,阿Q别无选择,只能靠一种自譬自解的方式进行解脱,得以在想象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他麻木健忘,保守愚昧。阿Q面对残酷屈辱的现实,往往表现出惊人的麻木。在遭受外界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以后,借助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他总能够神速而完全的忘却过去的种种不幸,心安理得地照常生活下去,麻木和健忘成了他生活中积久难改的痼疾。当革命的消息传到未庄,他觉得“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因此“深恶而痛绝之”。他妄自尊大,畏强凌弱。虽然不名一钱,但他并不佩服有钱有势的赵太爷和钱太爷,还敢于对假洋鬼子采取“怒目主义”。他对强者怯懦卑怯,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对比自己弱的,却蛮横霸道。

阿Q这一人物不仅和鲁迅其他小说作品中的典型人物不同,就是和《阿Q正传》中同一阶级或同一类型的人物如王胡、小D等也不同。关于阿Q这一形象的塑造,鲁迅先生是有他独出新裁的设计的。他说:“我的意见,以为阿Q该是三十岁左右,样子平常常,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在上海,从洋车夫和小车夫里面,恐怕可以找出他的影子来的,不过没有流氓样,也不像瘪三样。只要在头上戴上一顶瓜皮小帽,就失去了阿Q,我记得我给他戴的是毡帽。这是一种黑色的,半圆的东西,将那帽边翻起一寸多,戴在头上的……”。(《鲁迅全集》第六卷117页)由于作家紧紧抓住并赋予阿Q这个典型人物的独特个性,所以阿Q这个人物,也就给读者以独特而深刻的印象,成为小说中创作上不朽的典型。 孔乙己是鲁迅小说《孔乙己》中的又一典型人物,他自命清高而又可怜可笑,他“站着喝酒”已说明自己根本就没有资格像那些身穿长衫的阔绰者一样,踱进酒店去慢慢地“坐喝”,只能以“短衣帮”为伍;但他却始终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说明他是多么迷恋于自己头脑中虚幻的“高人一等”的身份。他那“满口之乎者也”的说话方式,那“窃书不能算偷”的歪理谬论,那见缝插针地向“我”卖弄学识的沉醉神态,都足以显示出他对自己读书人“身份”近乎疯狂般的固守和痴迷。但他读了一辈子圣贤书连个秀才都没有考中,这就决定了他只能在社会的底层挣扎,就连加入“短衣帮”的资格都已失去,成为人人轻视与耻笑的对象。

同孔乙己自明清高的特点不同,《范进中举》中的典型人物范进面对周围人的侮辱、轻蔑和嘲笑,则表现得低三下四,默默地接受,不敢有丝毫的反抗。例如,在他中了秀才之后,胡屠户依旧说他是“现世宝”,他居然拿“唯唯连声”,不做辩解;为参加乡试去借盘缠,又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个狗血喷头”,他听着那些不堪入耳的话,又仅止于“摸门不着”而已,如此低三下四,简直到了麻木的地步!可谓卑怯之至,屈辱之至。

同为读书人,同样在考取功名的道路上历经“磨难”,但由于各自的个性不同,所以,孔乙己自是孔乙己,范进也自是范进,他们在读者心目中的印象自然是分明而深刻的。

在小说创作中,典型人物不但应该有独特的个性,而且,这个个性还应该突出鲜明。还以阿Q为例,如前所述,他的个性是丰富多彩的。但其中又以他的精神胜利法为主要特点。“精神胜利法”在阿Q这个任务和其他典型人物相比较,这个“精神胜利法”又是阿Q所独有,因而也就构成了他和其他典型人物不同的个性了。由于有了“精神胜利法”,使得阿Q这个典型人物的个性非常鲜明而突出。同样,《水浒传》中的李逵,其个性特征也表现在多方面,如性格火爆,在战场上杀起人来不分良莠,性格率直等等,但其中革命坚决、心地善良、知错就改又是他个性的主要方面,给读者以突出鲜明的印象。

值得注意的是,探讨小说中典型人物的共性和个性,将两者分别加以论述,是为了更方便的说明问题,主要是为了更好地领会人物的共性和个性的实质。并不是说,典型人物的共性和个性是有机的高度统一在一起的,是不可能割裂开来的。小说中完美的成功的艺术典型,其共性和个性往往辩证地胶合在一起,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密不可分。个性是共性的存在形式,共性又寓于个性之中,共性只有通过个性才能表现;反之,如果个性不表现共性,小说中的典型也就不存在了。总之,小说作品中的典型是小说家从生活实际出发,运用艺术典型化手法塑造出来的个性与共性相统一的人物形象,它既有独特鲜明的个性,又概括了某一类的共同特征,从而反映出一定的社会力量的本质,以及生活的发展规律。只有具备这些条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才称得上是艺术典型。

第五篇:水浒传英雄人物林冲形象论

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论《水浒传》中心英雄人物林冲

摘 要:林冲是《水浒传》中描写最出色的起义英雄将领。他是被逼上梁山的。开始他为了保位自已的地位和舒适的家庭生活,一再忍让,直到忍无可忍时,才义无反顾的道路。

关键词:水浒 林冲 形象

《水浒传》的一百零八位好汉中,个性鲜明者多达二三十个。而在这其中,形象最为丰满,性格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成熟完备的,我认为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豹子头林冲。

在小说中,林冲的出场,是在鲁智深拳打镇关西,落发为僧,辗转来到东京,看守大相国寺荣园之后。此时林冲本是携娇妻张氏来相国寺还香愿,见了鲁智深使禅杖,不觉入神,因此忘情喝彩。随着这一声喝彩,一位武艺高强,侠骨柔肠的水浒英雄豹子头林冲,出现在读者的面前。

一、呵护爱情,钟情娇妻

林冲的出场,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 鲁智深:道“教头今日缘何到此?”

林冲答道:“恰才与拙荆一同来间壁岳庙里还香愿,„„不想得遇师兄。”

由此可见,林冲对于矫妻,宠爱有加,妻子逛庙,丈夫陪同,真是好一个护花使者!这一现象,在夫权高高在上的封建社会里是不多见的,如有,也多见于妻强夫弱之家,丈夫往往是被逼而往。但林冲不属此例,林冲本是英雄了得,矫妻在家也是小鸟依人,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小说的叙述中看出来!

林冲正准备与鲁智深结拜、叙情、饮酒,忽得使女锦江来报:“娘子在庙中和人合口。”林冲闻言“慌忙”别了新交兄弟鲁智深,“急忙跳过墙缺,和锦儿径奔岳庙里来。”此处一个“慌忙”,一个“急忙”,可见林冲心情之急迫,矫妻在他心中之地位!须知在讲兄弟义气的封建社会,社会上流行的是:“兄弟是手足,妻子如衣裳。”结

第 1 页 共 7 页

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拜兄弟在上至大丈夫,下至平民百姓的心目之中,也是重于妻子的。何况林冲又是一个以“义气”为重的好汉英雄。但林冲虽很重视兄弟情份和朋友义气,亦看重夫妻之情,矫妻在他的心中和兄弟、朋友一般重要,这在封建夫权社会里,其实是不常见的,在《水浒传》的众英雄中,如此夫妻情深的也不多见,如宋江与阎婆惜,武大郎与潘金莲,杨雄与巧云等等,都因夫妻情疏而后反目成仇,引来杀身之祸,这其中虽有很多原因,但也有其大丈夫、男子汉的夫权观念在作怪,林冲却绝不是这样,而是处处为矫妻考虑,时时将妻放在心中。

前人评价林冲,大多落在“隐忍而行,逆来顺受”上,并进一步指出这是由于林冲阶级出身,身份经历而造成的性格特点。但我以为并不尽然。小说中虽然极力渲染了林冲的隐让,但我认为,造成这种隐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出身,地位经历的原因,但更多的是由于他的本心善良和对家庭,妻子的呵护之情和责任感。他在遭受高俅陷害,打击之时,不是不敢反抗,,更不是无力反抗,而是为了对妻子的真爱而暂不反抗,这就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这才是能屈能伸的真英雄!

二、 忍辱负重、忍气吞声、不敢反抗

一般的小说,要充分地理想化的写一个正面人物,往往一开始就要写他的优点。但是《水浒传》不一样,林冲在《水浒传》里边是个响当当的英雄,了不起,作者是热烈地歌颂他的,可是一出场就写他的弱点,写他性格里边的弱点,不好的一面,就是能忍,忍辱负重、忍气吞声。

“忍”之一: 一个八十万禁军教头,在光天化日之下,妻子被人家调戏,奇耻大辱,不能忍受。所以他非常气愤地去。“当时林冲扳将过来,扳着他的肩胛,却认得是本官高衙内,先自手软了”。“先自手软了”这五个字非常值得注意,这不是简单的、一般人物的动作神态的描写,而是一下子挖掘到人的内心世界。所以小说写林冲怒气未消,知道以后,扳过来,先自手软了。但是“怒气未消,一双眼睁着瞅那高衙内”。但是敢怒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打,他忍下了这口气。

第 2 页 共 7 页

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小说在这里写得非常好,写出了人物内心的活动。

林冲与鲁智深此时的比较:鲁智深就不买账,鲁智深有一段话是响当当的,跟林冲形成鲜明的对比。他说“你却怕他本官太慰,酒家怕他甚”,“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酒家三百禅杖去了”。一个是忍辱怕事;一个是疾恶如仇。一个是自已受侮辱、受压迫不敢反抗;一个是看见自已怕朋友受压迫,就不能忍受,这两个人的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

“忍”之二:接下来还是写林冲想苟安,忍。但想苟安也不能苟安,想忍也忍不下去。所以小说接着写高衙内又收买了陆谦把林冲的妻子骗到他家里面楼上。林冲得知后,“拿了一把解腕尖刀”,“径直奔到樊楼,前去找陆虞侯”。他拿起这个解腕尖刀不是去找高衙内,而是去找陆谦。也就说,林冲已始开始反抗了,但是他反抗的程度和范围有限。应该找高衙内,这里大概有两个意思。第一,还是怕高衙内,不敢惹他。前面说了,权且饶他这一次。这是第二次了,他又忍让了;第二,这是写林冲重义。就是说陆谦是林冲的结义兄弟,背信弃义,不讲义气的人林冲是最痛恨的。讲义气是林冲性格当中非常美好的东西,很宝贵的东西。这是他以后能够转变,而且转变以后革命性非常强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忍”之三:林冲发配沧州以后,还是能忍,还是忍辱负重。小说这里写得非常精彩,他临走之前写了一封休书。这纸休书我觉得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写出林冲的善良,他替妻子考虑得很周到;另一方面也写出他能忍的性格,也天真幼稚。你以为写了一纸休书以后高衙内就不来了?照样来。所以这些寺方,一方面写出他的善良,引起读者对他的同情,另一方面,引起读者对于罪恶势力的更加憎恨。

“忍”之四:刺配沧州,有一个情节:押监他的两个差人董超、薛霸,一路上虐待他,用烫水让他洗脚,连读者都不能忍了,他还是“忍”,后来走到野猪林,就是董超、薛霸受高俅、高衙内之托付要杀害林冲的地方。到这个时侯了,而林冲一点都没想到可能要杀他,你要捆就捆吧。换成另外的人,像鲁智深也好、李逵也好,在这种情景

第 3 页 共 7 页

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下绝不会这样说。鲁智深救下了他,要杀两个公人,林冲极力阻挡。这时他还是忍,不想反抗。

“忍”之五:到沧州牢营不久,他从李小二口中得知来了几个“尴尬人”,于是买了一把解腕尖刀,街上寻了几口日不着,“心下且自慢了”,又“忍”过去了;沧州牢营安排他到草料场,这是个阴谋,林冲浑然不知,还打算“待天晴到城中换个泥水匠修补”“神明庇佑,改日来烧纸钱”。还以为给他一个好的差事,到那儿去过得比较安稳。最后火烧草料场,他在山神庙里面听见陆谦他们三个说话,要把他的骨头拣回去到高俅那儿去领赏。这时林冲满腔怒火一下子爆发出来,打开山神庙的门出去把几个人杀了,然后造反上山,由此就实现了彻底地转变。

另外《水浒传》不只是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有生活的依据,而且能够随着生活矛盾的发展,他的性格要产生变化。《水浒传》写林冲的性格转变,写得非常出色,有根有据。他为什么要变化?什么时侯变化?都是从生活出发,就是《水浒传》的现实言义。

三、 侠肝义胆、救困助危

在“水浒”英雄,有许多是个性粗暴、动辄杀人的莽汉,即便是作者寓以深情描画塑造、深得读者喜爱者,亦大多如是,如鲁智深,如李逵,虽有仗义行侠之举,但也有一言不合,便要杀人的糊涂行径。至于设黑店,劫商贾,卖人肉包子的强人,在水浒百零八名好汉中亦不鲜闻。严格地说来,那些人虽然或是因生计所迫,或是因官府所逼,亦即是无奈之举,但终究难称好汉、英雄,也不能说是替天行道。《水浒传》编著之所以写他们,也应该是历代农民起义的实情,在历代农民起义队伍中,鱼龙混杂的现象是时常存在的,他们中有为万民请命者,替天行道者;亦有浑水摸鱼,大逞杀欲之人。而林冲却不是这样,他绝没有逞能好杀之念,在很多时候,却是有着菩萨心肠,多次救人急难,为人解困,如在东京,任八十万禁军教头之时,替酒生李小二脱免官司,小说中是这样交代的:

“„„这李小二先前在东京时,不合偷了店主人家财,被捉住了,

第 4 页 共 7 页

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要送官司问罪。却得林冲主张陪话,救了他,免送官司。又与他陪了些钱财,方得免脱,京中安不得身,又亏林冲发他盘缠,于路投奔人。„„”

小说中的这一段交代文字,有几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一是被救助者李小二只是一名酒生,用现在的行话来说,大概是酒店茶楼的服务员,并不是小说中所标榜的武艺高强的好汉,以前与林冲的关系,也应属一般,最少算不上同乡、旧故、亲友之列。二是在李小二坏事之后,是“得林冲主张陪话”。此处的“主张”二字,应是“主张张罗”之意,也就是说,不是李小二找林冲帮忙(因为李小二知道,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李小二只是一个酒生,地位悬殊有天地之别,一者找不上,二者即便找上了也是自讨没趣)而是林冲仁心宅厚,同情弱小,主动为之出头摆平,这其中,林冲自然有这个资格和势力的,作为八十万禁军教头的林冲,应该相当于现在的京战卫戍司令部的官员,有他出面,李小二自己就可以免去官司之祸,这在当时,对李小二这样草民百姓来说,实在是一件天大的善事,更何况林冲为他陪话、赔钱,为他赉发盘缠,指点生计呢?林冲之仁实在令人感动!

古语有云:“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那一般是在人命关天的时候,况且书典所载,被助之人大多是佳人才子,或落难英雄,如鲁智深救助潘金莲,护送林冲,即属此类。而林冲此中善举,则完全是率性而为,见不得弱者受欺,对一个可以说素昧平生的贫困草民,这般相助,实不多见,同时他所采取的帮助弱者的方式,并不是当时所常用的,小说中所常见的以暴易暴手段,而是利用自己的声誉、威望和影响,来化解矛盾。这实在是称得上高明。不但在当时令人景仰,即使是在现代社会也符合“和谐社会”的理念的,因此,实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林冲不只是不意气杀人,而且在被人误解、受气之时,也时时忍让,情愿负辱而行。如在柴进庄中与洪教头比武之时,面对着洪教头的无礼,他一再迟让;在沧州牢城,面对差拨的谩骂,他陪笑脸,送银子;在初上梁山时,他面着着白衣秀士王伦的百般刁难,也只是暗

第 5 页 共 7 页

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自叹息“命蹇时乖”。也许有人会说,林冲这样一味忍让退缩,真是软骨脓色,怎算得梁山替天得道的英雄好汉?是英雄好汉就必须敢作敢为!确实如此。而林冲这样正是敢作敢为,且敢为人先的英雄好汉!只是他的敢作敢为是当作则作,当为则为,绝不乱作胡为!这正是一个英雄好汉应有的气度。韩信能于市井受胯下之辱,方成就了开辟汉家天下的千古名将,林冲能在屑小之辈前忍隐以行,才有了梁山水浒替天行道的侠义英雄!

是替天行道的侠义英雄,就一定是敢作敢为,也就是刘欢在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主题歌中所唱的:“该出手时就出手!”于是就有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报仇雪恨,手刃仇敌上梁山,于是也就有了在晁盖起义上梁山而王伦嫉妒贤能,拒不接纳之时,林冲拍案而起,火拼王伦,而后推晁盖为山寨之主,为梁山事业立基石为替天行道立首功!

如果说,山神庙手刃三贼的林冲,还有报私仇的因素在内,那么,在梁山寨火拼王伦的林冲,还完全是为了替天行道,容不了王伦的小鸡肚肠,于是林冲替天行道,于是火拼王伦。在此时,林冲决不能忍让,也绝不会退缩,这就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林冲,小事可忍,大事敢为,绝不是为了一己之私,而是为了大局,为了替天行道!这一点,从林冲火拼王伦后,力推晁盖为山寨之王,而且甘居吴用,公孙胜之后,更可以看出林冲的高风亮节。

所以作者写林冲杀人,不是一般的杀人,是写他革命造反性和正义性,他杀人杀得堂堂正正,光明磊落,写出了一个英雄人物。所以这里写林冲杀人写得是很有讲究的,有这么几点:第一,他能分清主次;第二,不是不明白地就把对方杀死,而是先问罪责。第三,就是写他杀人的杀法是不一样的,用的武器不一样,详略也不一样。所以总体来说,林冲杀人杀得有身份。什么叫有身份?八十万禁军教头,武艺高强,有斗争的经验。有性格,他很精细,很讲究策略。有思想,那就是为正义而杀人,不是不明不白,随随便便地去杀人。有思想,有章法,就像我们写文章一样,主次、详略都要搞清楚。哪个为主,

第 6 页 共 7 页

陕西省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哪个为次,哪个详、哪个略,先杀谁,后杀谁,很有章法。

如果单从《水浒传》的人物形象塑造上来说,我个人觉的林冲是《水浒传》人物当中最有艺术灵性和最出彩的一位。《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我个人最喜欢林冲。

参考文献

1、《水浒传》中洲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2、长春人民广播电台,《水浒传论集》,工农兵通讯增刊

3、鲁讯:《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4、马成生:《水浒通论》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5、朱一玄编:《水浒传资料汇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年

6、张国光:《水浒与金圣叹研究》中州书画社,1981版

7、宋俭等编注:《奇书四评之金圣叹评<水浒>》崇文书局2004年版

第 7 页 共 7 页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劳动竞赛形式内容下一篇:两个计数原理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