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流行病学报告

2022-10-08

很多人对于写报告感到头疼,不了解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该怎么写出格式正确、内容合理的报告呢?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禽流感流行病学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禽流感流行病学报告

人禽流感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及其防治措施

568 生物技术通讯LETTERS IN BIOTECHNOLOGY Vol.24 No.4 Jul., 2013 doi: 10.3969/j.issn.1009-0002.2013.04.030

综述

人禽流感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及其防治措施

任戈a,刘静b,景旭斌b,孙超b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a. 校医院;b. 动物科技学院;陕西杨凌712100 [摘要] 最近几年来,因禽流感病毒感染而死亡的患者逐年增多,人禽流感在世界各地的流行已给许多国家和地区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为了更好地防止该病毒在全世界大规模流行,研究者开始重视对禽流感病原学特性、临床症状、传播途径、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等进行研究与总结。我们针对人禽流感的研究进展及其预防与控制措施做简要概述。

[关键词] 人禽流感病毒;病原学;流行病学;防治

[中图分类号] R51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002(2013)04-0568-05

Epidemiology of Human Avian Influenza and it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REN Gea, LIU Jingb, JING Xu-Binb, SUN Chaob*

a. Hospital; b.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stnorth A&F University, Yangling 712100,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sunchao2775@163.com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popularity of human avian influenza has resulted in different degree of economic loss in many countries areas all over the world, for the avian influenza virus infection and death rate of patients has increased year by year. In order to prevent large-scale popular of the virus around the world, researchers have began to pay much attention to studying pathogenesis, clinical system, transmission route,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of avian influenza. In this review we mainly summarized the epi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avian in⁃fluenza as well a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Key words] human avian influenza virus; etiology; epidemiology;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禽类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即禽流感,是一种从呼吸系统到全身严重败血症等多种症状一起发生的烈性传染病。这类病毒如果感染人,会导致呼吸道等相关症状的暴露,因此被命名为人禽流感,是人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这种病是由禽类甲型流感病毒某些亚型的毒株造成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1]。该病毒不但可以感染人,还可以感染猪、禽类及海洋哺乳动物等。

禽流感曾暴发过多次,然而关于禽流感感染人类的报道却较少。自香港在1997年5月确诊由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es,AIV)感染并导致死亡的病例之后,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禽流感的人间疫情也相继发生,而且有较高的病死率[2]。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近年来,H5N1亚型人禽流感病例发生频繁,先后在15 个国家暴发,包括越南、中国、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全球报告的病例数总计为535例,其中死亡316 例,病死率高达59.01%,病例大部分来自亚非大陆,尤其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确诊病例共计40 例,其中26 例死亡,病死率高达65.00%[3-4]。禽流感病毒可能成为下一次全球流感大流行的潜在毒株,因此加强对人禽流感的深入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1 禽流感病原学

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A型即甲型流感病毒属,其遗传物质为单股负链RNA,禽流感病毒与其 一样。通常将禽流感病毒分为16 个H 亚型(H1~H16)和10 个N 亚型(N1~N10),这是依据其外膜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的不同划分的。研究表明,任意一种H 抗原与任意一种N 抗原结合后都会形成一种血清亚型[5-6]。禽流感病毒的不同亚型对不同宿主的感染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同一亚型不同毒株之间的感染能力也有较大差异。根据禽流感致病性的不同,可将其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低致病性禽流感及非致病性禽流感。它们当中能感染人类的病毒亚型主要有H

5、H

7、H9和H10,而以H5与H7亚型对人的致病力最强,特别是以感染H5N1 亚型的症状较为严重,病死率也相对较高,因而受到高度重视[7]。研究表明,导致人类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主要病毒亚型是H5N1,大量研究表明,地球上大部分地区暴发的禽流感几乎都在禽类间传播,感染人的情况很少[8],推测其原因很多,但主要可能是:①人体细胞不易识别并结合禽流感病毒,因为人呼吸道上皮细胞中没有禽流感病毒的特异性受体;②碱性氨基酸含量较多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不易在人体内复制;③流感病毒要能在人群中流行,其基因必须具备几个人流感病毒的基因片端[9]。

禽流感病毒对低温的抵抗力较强,对高温却很敏感,煮沸(100℃)2 min以上或65℃加热30 min就能使其失活。在阳光下直射40~48h可使裸露的病毒失活。如果用紫外线直接照射,它的活性可迅速遭到破坏。一般的消毒剂都能使禽流感病毒失活。研究表明,在4℃环境中,粪便中病毒的传染性保持时间可长达30~50d,20℃下为7d[10]。还有研究指明,禽流感病毒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存活较长时间,粪便中最长可以存活105d,羽毛中可存活18d。

2 流行病学特征与临床症状

2.1 传染源

病禽和带毒禽是禽流感主要的传染源,包括水禽和飞禽,主要是鸡、鸭、鹅等家禽,特别是鸡。研究表明,使100万只禽感染禽流感病毒所需病毒量仅仅等于1g被高致病性禽流感污染的粪便。人类是否是禽流感传染源,现阶段还不能确定。当然,其他禽类或者猪也不能排除成为传染源的可能性。鸡、鸭、鹅等多种禽类对禽流感易感。最易感的为鸡、火鸡,而鸭、鹅等其他水禽多表现为隐性感染[11]。水禽和旱禽混和饲养可造成交叉感染,在大量饲养的鸡群或鸭群中,病毒很容易传播。共同使用迄今,家禽传染给人的病例已被发现证实,但还没有证据证明其在人和人之间可以相互传染。但饮水也可造成其在野生禽与养殖水禽间相互传播。

是,从理论上讲,病毒如果变种,很可能出现人与人之间的传播[12]。

2.2 传播途径

禽流感可借助多种途径传播,如消化道、呼吸道、眼结膜和皮肤损伤等,但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及其排泄物、分泌物、被病毒污染的水等可能被感染,接触感染是人类感染该病毒的主要途径。由于吃禽肉和蛋而被感染的病例迄今仍未发现,其原因是禽肉及蛋煮熟煮透之后,它们携带的病毒可被杀死。然而,如果带病禽没有经过煮熟煮透处理就被人们食用,病毒极有可能侵入人体。因此,未经检疫或来自疫区的家禽未经严格处理,流通到市场被人们食用,很可能存在感染人的风险。WHO发出警告,人无论接触什么程度的病鸡都一样存在危险[7,13]。因为即使少量的染病家禽存活下来,但至少在10 d之内它们还能排泄带病毒的粪便。此外,禽流感病毒有可能存在于鸡翅膀中,当它们扑飞时可能会引起病毒释放。

2.3 潜伏期和临床症状

禽流感的潜伏期一般为1~3d,通常在7d 以内。人类感染不同亚型的禽流感病毒所引起的临床症状是不同的[14]。对于H7N7亚型感染者,结膜炎是其主要症状;H9N2亚型感染者则会出现上呼吸道轻微感染的症状,有时还可能无任何明显症状;临床上亚型感染者多表现为急性疾病症状,早期出现的症状和普通型流感类似[15]。如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发热持续时间为1~7d,一般为3~4d,同时伴有一些不适症状,如流涕、鼻塞、咽痛、咳嗽、头痛等。有的患者可能出现消化道症状,如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对重症患者来说,其病情发展相当快,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如肺炎、肺出血、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胸腔积液、肾功能衰竭、全血细胞减少、败血症、休克及Reye综合征等[7,16]。

2.4 易感人群和高危人群

一般认为病毒株型类别、不同毒株及易感者个体特征等共同决定易感性。目前认为任何年龄都具有易感性,但年幼者较成年人更为敏感,通常12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且病情较重。

高危人群主要包括与不明原因病死家禽或感染、疑似感染禽流感家禽密切接触人员;从事家禽养殖业者;在发病前1周内去过家禽饲养、销售和宰杀等场所者;密切接触禽流感病毒感染材料的实验室工作人员等。

3 人感染禽流感的并发症

3.1 原发性病毒性肺炎

有心肺疾病的患者容易出现这种症状,以浆液出血性支气管炎的肺部病变为主,临床症状多表现 为高热不退、气急、紫绀、咳嗽、咯血。目前还发现双肺有散在絮状阴影存在,且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目均减少[17]。培养痰与血时,发现它们均无致病菌生长。心力衰竭或周围循环衰竭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3.2 Reye综合征

流感病毒感染时会出现的另外一种严重并发症是Reye综合征,多见于2~16岁的少儿。患者在患病初期会出现恶心、呕吐,继而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嗜睡、昏迷,并出现肝脏肿大,但无黄疸[18]。伴随3种酶的增高,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

3.3 继发性细菌性肺炎

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是最常见的病原菌。病人病情不稳定,逐渐加重,或者病情暂时性好转后又进一步加重,咳嗽,咯脓痰,还会出现肺部实变体征,肺部出现片状和斑片状阴影,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19]。

3.4 心肌炎及肌炎

心肌炎、肌炎也可以成为流感病毒性肺炎的并发症,肌炎并发的患者多出现受累肌肉明显触痛,肌肉肿胀无弹性,尤其以下肢肌肉受累为常见。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K)和羟丁酸脱氢酶(HBD)水平都增高。严重患者会发生横纹肌溶解,出现肌红蛋白尿,造成肾功能衰竭。

4 诊断

4.1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一般包括如下内容[20]:①外周血相分析:总白细胞数在血液中一般不改变;重症患者的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多有下降,且血小板也降低;②病毒抗原和基因检测:甲型流感病毒患者呼吸道标本的核蛋白抗原(NP)、M1 蛋白抗原及禽流感病毒H 亚型抗原的检测方法一般采用免疫荧光法(或酶联免疫法);③病毒的分离:一般从患者呼吸道标本,如鼻咽分泌物、口腔含漱液、气管吸出物或尸检肺标本等中分离禽流感病毒;④检查血清样:双份血清中抗禽流感病毒抗体的滴度升高,在发病初期和恢复期,一般4倍或以上,这有利于回顾性诊断。

4.2 临床诊断

人禽流感的诊断是依据其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的。在诊断过程中,流行病学接触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1]。诊断一般用三个标准来衡量:①有流行病学接触史,有与流感相似的临床表现且在1周内表现出来,之后被诊断为医学上需要进行观察的病例,医疗相关部门必须及时向该地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报告,之后对其实行1 周相应的医学观查;②如流行病学接触史和临床症状均有,须对患者做呼吸道分泌物标本检查,如检出甲型流感病毒H亚型抗原为阳性或核酸为阳性,即可确诊其为疑似病例,进行相应的医学观察治疗;③如有流行病学接触史及临床表现,从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标本中分离出特定病毒,禽流感的H亚型病毒基因通过RT-PCR方法被检出,且在发病初期和恢复期时间内,双份血清中抗禽流感病毒抗体的滴度增强4倍或4倍以上,可判定为确诊病例[19]。

临床主要依据病原学检查将禽流感与其他症状相似的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如流行性感冒、普通感冒、SARS、细菌性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支原体感染性肺炎、衣原体感染性肺炎、肺炎型流行性出血热等疾病,然后对不同的疾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和手段。

5 治疗 对于人禽流感疾病,应采取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策略。现阶段,就疑似和确诊患者而言,隔离治疗是首选方法,可使用解热药、缓解鼻黏膜充血药、止咳祛痰药等对症治疗。应特别注意的是,阿司匹林和其他水杨酸制剂可能引起儿童Reye综合征,儿童应忌用此类药物。对于人禽流感患者,在发病48 h内应试用抗流感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奥司他韦(oseltamivir,商品名为达菲)是一种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对禽流感病毒H5N1和H9N2都有较好的抑制作用[22]。金刚烷胺(amantadine)和金刚乙胺(riman⁃tadine)可以抑制禽流感病毒的复制,在早期合理使用可能有助于阻止病情发展、缓解病情,甚至预后还能得到一定的改善,但某些毒株对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可能有耐药性。应注意,治疗过程中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有一定的副作用,因此,对一些特殊人群要做明确规定,如老年患病者及孕妇应小心使用,禁用人群包括哺乳期妇女、新生儿及1岁以下婴儿。

6 预防

6.1 严格控制传染源

首先要加强疫情监测,建立完善的预警预报体制。各相关部门应加强协作,应对禽流感疾病。这 些部门主要包括农业、卫生、林业、检验检疫部门等,目的是建立高度有效的禽流感监测网。此外,各级部门还须建立各级疫情监测站和国境口岸疫情监测点,其主要任务是加强对家禽、家畜和野鸟的监测检查、预防接种和检疫,做到紧密跟踪,以方便及时掌握疫情动态,疫情预警预报要做好,确保做到尽早发现、尽早报告疫情,并尽早处臵和控制,及时在疫点上把疫情彻底消灭,严格防止疫情扩散[23]。

其次,在各地、各相关部门之间要增强疫情综合防控能力,建立和完善长效防控合作体制,实行联防联控,在尊重科学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综合防治措施,并健全法律法规,制定各级禽流感疫情应急反应机制和预案并加以完善,增强各级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和处理能力;制定完善的疫情处理机制,做好消毒药物、疫苗等常规物资的储备,同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做好疫区的划定、隔离及从业人员的经济补偿,对感染畜禽应及时采取有效扑杀方法,对污染物采取无害化处理等[24]。

6.2 切断禽流感传播途径

切断禽流感传播途径,防止其扩散蔓延,具体可以做以下几点:紧急隔离封锁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疫区、疫点,禽类、人员、运输车辆的流动都要加以限制;对病死禽、扑杀的活禽及其排泄物、污物等进行无害化处理,应采取焚烧深埋消毒等方法;在疫区疫点内进行全面清洗消毒,特别是禽类的养殖、屠宰加工、储藏等场所和交通工具、装卸用具都要严格执行消毒步骤;采取强制性和紧急免疫接种疫区周围6km范围内的所有禽类,并对疫区10km之内的活禽市场按国家规定依法取缔;禽类的粪便和分泌物及其可能污染的环境和空气进行彻底消毒[23,25],检疫部门要对活禽和禽类产品、观赏鸟类进行严格检疫,确认无病并签发许可证后方可出场。

6.3 人群保护措施

禽流感防治宣传教育必须严格实施。为了提高人民群众对人禽流感的认识,尽量减小或消除恐慌心理,做到科学防护,相关工作者应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包括广播、电视、板报、宣传册等加强对人禽流感防治相关知识的宣传;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接触到禽流感带病者、染病禽类及其粪便,不要食用未彻底煮熟的禽肉制品[26]。在各地口岸要加强出入境人员的自我防病意识,因此,相关检验检疫部门应做好加强禽流感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尤其在易发地区。对来自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发生国家或地区的出入境人员,一旦有发热、咳嗽、头痛、全身不适等类似流感的症状,当出入境时应该主动向检验检疫机构口头申报,入境后如出现类似流感症状,应当及时就医,把近期的旅行史向医生说明,以便及时得到诊断并治疗。从流行病学特征看,在低温有机物环境中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存活时间较长,因此,人禽流感易发于冬、春季节,此时应重点预防[19,27]。

疫苗对禽流感疾病的预防起重要作用,预防和控制禽流感等疫情的关键步骤、主动措施和最后防线是采取疫苗免疫。接种流感疫苗无论是对人还是禽都是预防禽流感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28]。目前, 商品化的人禽流感疫苗在世界上还未问世。我国已自行研制出多种禽流感疫苗,包括H5N2灭活疫苗H5N1基因重组灭活疫苗、H5亚型禽流感重组禽痘病毒活载体疫苗等,可分别用于鸡、水禽、肉禽的疫苗免疫接种。我国人用禽流感疫苗临床研究正在顺利进行,开发前景很广。虽然人禽流感的预防不能直接利用流感疫苗,但用流感疫苗接种易感者,可降低禽流感病毒基因和人流感病毒在人体内的重组几率,进而减小人的患病机会[29]。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全民进行流感疫苗接种,尽最大努力把下一次流感大流行灾难降到最低。职业人员防护一定要严格。各防御部门应严格遵守《禽流感职业暴露人员防护指导原则》,对在禽流感暴发疫区从事相关工作的医务人员和疾病预防控制等职业的工作人员,以及参与捕杀、处理病死禽的工作人员严格进行个人防护。

国境口岸的卫生检疫要加强。检验检疫部门应在各口岸制定较完善的应急预案,主要针对口岸人禽流感卫生检疫的实施方案,加强对国内外疫情发展动态的及时关注,来自疫区的出入境人员应主动申报,相关检疫人员对其进行体温监测、医学巡查等卫生检疫工作,如现场查验发现有发热、咳嗽、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的人员,要对其进行仔细排查,对发现的高致病性禽流感染疫人或染疫嫌疑人,应及时采取医学保护和治疗措施。

7 结语

尽管医学水平不断提高,但人类感染禽流感仍频频发生,并未得到彻底遏制,且由单一亚型向多元化发展,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当下最忧虑的是,禽流感病毒如继续不断地传染人类而得不到终止,很有可能导致病毒变异,对人类构成极大的威胁[25,27]。我国《传染病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都明确将禽流感作为重要的传染病和突发事件管理,这是我国加强对禽流感预防和控制的重要手段。我国是畜牧业生产大国,很多地区的重要经济来源是禽类养殖, 严防禽流感暴发尤为重要。我国南方地区为大量的野禽繁衍生息提供了适宜的地理环境,这也加重了禽流感预防的难度。因此,我们不仅要防止野禽的侵入,更应加强对禽流感的监测和控制,尽最大努力预防和控制禽流感的发生。WHO指出,只要禽流感病毒在环境中还存在,新的人禽流感病毒流行的危险就存在[4,30]。禽流感并不可怕,只要全世界携手应对,终究会找到对其的防控和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 Malik Peiris J S. Avian influenza viruses in humans[J]. RevSci Techniq, 2009,28(1):161-73. [2]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Isolation of avian influenza A(H5N1) viruses from humans--Hong Kong, May-December 1997[J]. Morb Mortal Wkly Rep, 1997,46(50):1204-1207. [3] Reina J. Factors affecting the virulence and pathogenicity of avian and human viral strains(influenza virus type A)[J]. En⁃ferm Infecc Microbiol Clin, 2002,20(7):346-353. [4] Mumford E, Arget M.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data on po⁃tential sources of human exposure to avian influenza H5N1 vi⁃rus[J]. Influenza Other Resp Viruses, 2010,4:38-39. [5] Alexander D J, Captia I, Brown I H. Avian influenza viruses and influenza in humans[J]. Avian Influenza: Prev Control,2005,8:1-8. [6] Korteweg C, Gu J. Pathology, molecular b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avian influenza A(H5N1) infection in humans[J]. Am J Pathol, 2008,172(5):1155-1170. [7] Auewarakul P. Pathogenesis of the H5N1 avian influenza vi⁃rus in humans and mammalian models[J]. Future Virol, 2009,4(2):177-184. [8] Hayden F, Croisier A. Transmission of avian influenza viruses to and between humans[J]. J Infect Dis, 2005,192(8):1311-1314. [9] van Boven M, Koopmans M, Du Ry van Beest Holle M, et al. Detecting emerging transmissibility of avian influenza virus in human households[J]. Plos Comput Biol, 2007,3(7):1394-1402. [10] Capua I, Alexander D J. Ecology, epidemiology and human health implications of avian influenza virus infections[M] ∥Capua I, Alexander D J. Avian influenza and Newcastle dis⁃ease: a field and laboratory manual. Springer, 2009:1-18. [11] Malik Peiris J S. Avian influenza viruses and human disease [J]. J Clin Virol, 2003,28:S37-S37. [12] van der Werf S. From avian to human influenza: the virus perspective[J]. Epidemiology, 2006,17(6):S81-S82. [13] Swayne D E. Mechanisms of interspecies transmission of avi⁃an influenza viruses at the human-animal interface[J]. Influen⁃za Other Res Viruses, 2011,5:44-45. [14] Auewarakul P. Infection of pulmonary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by H5N1 avian influenza virus and its role in pathogen⁃esis[J]. Future Virol, 2012,7(4):345-347. [15] Tanaka H, Ozaki H, Itamura S, et al. Avirulent avian influen⁃za virus as a vaccine strain against a potential human pan⁃demic[J]. J Virol, 1999,73(10):8303-8307. [16] Sandrock C, Kelly T. Clinical review: update of avian influen⁃za A infections in humans[J]. Crit Care,2007,11(2):209. [17] Makarov V V. 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virus induc⁃ing influenza pneumonia in humans[J]. Zhurnal Mikrobiol Epi⁃demiol Immunobiol, 2005,(3):105-109. [18] Briand S. Overview of human cases of avian influenza since 1997[J]. Influenza Other Resp Viruses, 2010,4:31. [19] Chan R W Y, Yuen K M, Yu W C L, et al. Replication of avian and seasonal influenza viruses in human bronchus and lung[J]. Influenza Other Resp Viruses, 2011,5:425-426. [20] Goubau P. Clinical aspects of human infection by the avian influenza virus[J]. Bull Mem Acad R Med Belg, 2009,164(10):252-256. [21] Obuchi M, Tashiro M. Current situation in human infections with 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viruses[J]. Jap J Clin Med, 2010,68(9):1729-1735. [22] Smith J R. Oseltamivir in human avian influenza infection[J]. J Antimicrob Chemother, 2010,65:II25-II33. [23] Uyeki T M. Global epidemiology of human infections with 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A(H5N1) viruses[J]. Respi⁃rology, 2008,13:S2-S9. [24] Owai P U. Global overview of human infections with the avi⁃an influenza viruses and possible control measures[J]. J Food Agricul Environ, 2011,9(2):33-36. [25] Manabe T, Thuy P T P, Kudo K, et al. Impact of education and network for avian influenza H5N1 in human: knowledge,clinical practice, and motivation on medical providers in Viet⁃nam[J]. PLoS One, 2012,7(1):e30384. [26] 杨永弘. 关注人类禽流感病毒感染[J]. 中华儿科杂志, 2004,42(4):246-247. [27] Schunemann H J, Hill S R, Kakad M, et al. WHO rapid ad⁃vice guidelines for pharmacological management of sporadic human infection with avian influenza A(H5N1) virus[J]. Lan⁃cet Infect Dis, 2007,7(1):21-31. [28] Campbell J D. Vaccines to protect humans from pandemic avi⁃an influenza strains[J]. Maryland Med, 2006,7(1):15-18. [29] Bodewes R, Kreijtz J H C M, Baas C, et al. Vaccinationagainst human influenza A/H3N2 virus prevents the induction of heterosubtypic immunity against lethal infection with avian influenza A/H5N1 virus[J]. PLoS One, 2009,4(5):e5538. [30] van Riel D, den Bakker M A, Leijten L M, et al. Seasonal and pandemic human influenza viruses attach better to hu⁃man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epithelium than avian influenza vi⁃ruses[J]. Am J Pathol, 2010,176(4):1614-1618.

收稿日期:2012-10-3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72185) 作者简介:任戈(1969- ),男,主治医师

通信作者:孙超,(E-mail) sunchao2775@163.com

第二篇:我国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病学特征

医脉通 2014-02-20 发表评论 分享

文献标题:Epidemiology of human infections with avian influenza A(H7N9) virus in China. 文献来源:N Engl J Med 2014 Feb 370 6 :520-32

从2013年2月至2014年1月21日,H7N9病毒感染确诊病例已超过200例,其中2013年12月1日以后持续发病的H7N9确诊病例已超过65例。2014年2月6日,NEJM发表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冯子健教授等关于我国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研究论文。

2013年2月到3月间,我国确诊了第1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病例。本研究对每个确诊的H7N9病毒感染病例进行实地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并描述了2013年12月1日之前确诊的H7N9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

确诊病例采用RT-PCR、病毒分离或血清学检测等手段确定H7N9病毒的存在。获取确诊患者的人口学特征、接触史、病情时间轴等相关信息。对有疾病症状的密切接触者监测7天,并采集有症状进展的密切接触者的咽拭子标本,通过RT -PCR检测是否存在H7N9病毒。

研究结果表明,在确诊为H7N9病毒感染的139例患者中,中位年龄为61岁(年龄范围为2岁-91岁),71%患者为男性,73%患者为城镇居民。确诊病例分布在我国的12个地区。9人为家禽从业人员,在可获得信息的131名患者中,82%有包括鸡类在内的活禽接触史。

共有137人(99%)住院治疗,其中125人(90%)患有肺炎或呼吸衰竭,现有数据的103名患者中有65名(63%)入住重症监护室。47人(34%)在疾病期的中位时间21天后院内死亡,88人出院,2例重症患者仍住院接受治疗,2例患者未入院接受治疗。

在4个家庭聚集性病例中,不能排除H7N9病毒人传人。除聚集性病例中的二代病例外,2675名患者密切接触者完成了监测,其中28名进展为呼吸道症状(1%),所有接触者的H7N9病毒呈阴性。

我国139例H7N9病毒感染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 研究发现

1.139例确诊病例分布在10个省和2个直辖市,主要在华东地区。大多数H7N9病毒感染确诊病例特征为:年龄较大(平均年龄61岁)、男性(71%)、城镇居民(73%)。年龄<5岁或≥65岁,以及某些基本医疗状况也被认为是出现并发症风险较高的危险因素。大多数住院患者有严重的下呼吸道疾病,至今病死率为34%。

2.人类感染H7N9病毒比其他H7病毒更致命。H7N9病例患者比之前中国H5N1病毒感染患者的年龄大小更大,范围更广,但至今死亡比例和死亡风险比国内外报告的H5N1病毒感染比例要低。

3.加强对于轻症H7N9病毒感染病例的监测可帮助确定疾病的临床症状,出现H7N9症状的病例总数,并指导理解真实的死亡比例。任何年龄段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似乎都有可能感染H7N9病毒。由于监测和检测的局限性,确诊病例数量的可能低于实际已有症状的患者人数。

4.H7N9病毒感染从发病到住院的中位时间是4天,从发病到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中位时间为7天,从发病到死亡的中位持续时间为21天。而H5N1病毒感染相应的的中位数时间分别为7天,7.5 天和11天。确诊患者发病后接受奥司他韦抗病毒治疗的中位数时间为6天(2013年4月3日之前的中位数为9天)。

5.目前为止,H7N9病毒对金刚烷抗病毒药物耐药,但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敏感。早期临床H7N9病毒感染疑似病例和早期奥司他韦的用药可能有助于减少疾病的进展。

患者病情危重或在奥司他韦治疗之后出现病毒神经氨酸酶R292K变异,会导致体外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耐药。因此,为指导临床诊疗,需要临床试验来确定H7N9病毒感染治疗的有效性,包括试验药物和联合抗病毒治疗。

6.H7N9病毒是一种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并且不会导致家禽出现症状或死亡,因此只有实验室检测可以确定家禽感染。现有的病例数据中,82%患者曾经接触过家禽或猪,包括曾去过活禽交易市场。这就提高了人畜共患H7N9病毒通过直接或密切接触传播,或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环境而从被感染的家禽或猪传播到人的可能性。

7.基因测序结果显示,人类、家禽或活禽市场环境样品中分离出的H7N9病毒株相同。9例H7N9病毒感染(6.5%)患者为家禽从业人员,包括7名活禽市场的工人。

8.进一步证据表明,活禽市场关闭后H7N9确诊病例减少。在发病前2个星期直接接触家禽或鸟类、慢性疾病(不包括高血压)、接触家禽环境(包括去过活禽市场),是H7N9病毒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一个生态模型研究估计,在受影响最大的4个城市中关闭活禽市场,可使H7N9病毒感染的平均持续天数降低97%至99%。

9.目前为止,H7N9病毒人传人的可能性还没有最终确定。但在4个家庭性感染病例中,通过密切、长时间、无保护的接触有症状的患者后,有限的、非持续性H7N9病毒人传人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10.虽然H7N9病毒人传人的风险很低,我国国家指南仍推荐实施控制措施,比如H7N9患者的及时隔离、预防接触和飞沫传播、主动监测疾病密切接触者等。此外,国家指南推荐,应尽快对H7N9病毒感染的疑似或确诊病例给予奥司他韦抗病毒治疗。

2013年,随着上海和九个省份活禽交易市场的关闭,5月份H7N9的发病例数下降。但2013年冬季和2014年春季发病率的增加,表明其仍具有潜在的增加接触人群传播的可能性。

加强家禽和人之间的H7N9病毒监测、调查确诊病例接触者并进行病毒学调查分析、评估病毒在人类遗传学中的变化对疾病传播率增加的可能性,对于指导预防和控制工作,以及评估H7N9病毒发生大流行的可能性都非常重要。

关键词: H7N9禽流感 流行病学

第三篇:有关H7N9禽流感流行病学的浅识

1.H7N9禽流感最早发生的国家

H7N9型禽流感是一种新型禽流感,于2013年3月底在上海和安徽两地率先发现。H7N9型禽流感识全球首次发现的新型流感病毒,尚未纳入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监测报告系统,并至2013年4月初尚未有疫苗推出。被该病毒感染均在早期出现发热等症状,至2013年4月尚未证实此类病毒是否具有人传染人的特性。2013年4月经调查,H7N9流感病毒基因来自于东亚地区野鸟和中国上海,浙江,江苏鸡群的基因重配。

2.H7N9禽流感的病因和发展机制

2.1 病因

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家禽和野禽的一种从呼吸病到严重性败血症等多种症状的综合病症。目前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发生,给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这种禽流感病毒,主要引起禽类的全身性或者呼吸系统性疾病,鸡、火鸡、鸭和鹌鹑等家禽及野鸟、水禽、海鸟等均可感染,发病情况从急性败血性死亡到无症状带毒等极其多样,主要取决于带病体的抵抗力及其感染病毒的类型及毒力

禽流感主要是指禽中流行的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禽流感病毒可分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和无致病性禽流感病毒。高致病性只发现H5和H7两种亚型。由于种属屏障,禽流感病毒只在偶然的情况可以感染人。流感病毒可分为甲(A)、乙、丙型。其中,甲型流感依据流感病毒特征可分为HxNx共135种亚型,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是其中的一种,既往仅在禽间发现,未发现过人的感染情况。目前出现的3例病人,这也是全球首次报告人感染H7N9病毒病例。经对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结果,未提示该病毒具有较强的人传人能力;此次人感染的H7N9流感病毒从病毒生物学上属于禽流感病毒。 禽流感病毒属正粘病毒科甲型流感病毒属。禽甲型流感病毒颗粒呈多形性,其中球形直径80~120nm,有囊膜。基因组为分节段单股负链RNA。依据其外膜 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蛋白抗原性不同,目前可分为16个H亚型(H1~H16)和9个N亚型(N1~N9)。禽甲型流感病毒除感染禽外,还可感 染人、猪、马、水貂和海洋哺乳动物。可感染人的禽流感病毒亚型为H5N

1、H9N

2、H7N

7、H7N

2、H7N3,此次报道的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 毒。该病毒为新型重配病毒,其内部基因来自于H9N2禽流感病毒。

禽流感病毒普遍对热敏感,对低温抵抗力较强,65℃加热30分钟或煮沸(100℃)2分钟以上可灭活。病毒在较低温度粪便中可存活1周,在4℃水中可存活 1个月,对酸性环境有一定抵抗力,在pH4.0的条件下也具有一定的存活能力。在有甘油存在的情况下可保持活力1年以上。 2.2发展机制

患者一般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咳嗽,少痰,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表现为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出现呼吸困难,可伴有咯血痰;可快速进展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纵隔气肿、脓毒症、休克、意识障碍及急性肾损伤等。确诊病例主要表现为典型的病毒性肺炎,起病急,病程早期均有高热(38℃以上),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起病5-7天出现呼吸困难,重症肺炎并进行性加重,部分病例可迅速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并死亡 。

3.H7N9禽流感的传播和流行的过程

3.1传播途径

人类感染禽流感病毒的途径主要是接触感染。 1) 禽流感病毒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进入人体传染给人。

2) 直接接触带有相当数量病毒的物品,如家禽的粪、羽毛、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等,也可经过眼结膜和破损皮肤引起感染。

3) 禽肉煮熟煮透后,病毒可被杀死,如果未经煮熟煮透食用,病毒就可能进入人体。所以如果食用未经检疫或来自疫情暴发区的家禽,则不排除染病风险。 4)

买活鸡回家时,如果是健康活鸡基本是安全的,但如果是病鸡就有危险。 少量染病的家禽能幸存下来,但它们至少在10天之内还会排泄含病毒的粪便。另外,鸡的翅膀有可能藏有禽流感病毒,所以,鸡翅膀扑打时可能会造成病毒释放

3.2流行过程人感染人

H7N9禽流感传染源目前尚不明确,根据以往经验及本次病例流行病学调查,推测可能为携带H7N9禽流感病毒的禽类及其分泌物或排泄物。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分泌物或排泄物等被感染,直接接触病毒也可被感染。现尚无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确切证据。现阶段高危人群主要是从事禽类养殖、销售、宰杀、加工业者,以及在发病前1周内接触过禽类者。 诊疗方案指出,人感染H7N9禽流感潜伏期一般为7天以内。患者一般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咳嗽,少痰,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表现为重症肺炎,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出现呼吸困难,可伴有咯血痰;可快速进展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纵隔气肿、脓毒症、休克、意识障碍及急性肾损伤等。

4.H7N9禽流感的三级预防策略 4.1第一级预防

流感是一种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勤洗手、室内勤通风换气、注意营养、保持良好体质有利于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出现打喷嚏、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时,要用纸巾、手帕掩盖口鼻,预防感染他人。此外,还要特别注意尽量避免直接接触病死禽、畜。 4.2第二级预防

不要轻视重感冒,禽流感的病症与其他流行性感冒病症相似,如发烧、头痛、咳嗽及喉咙痛等,在某些情况下,会引起并发症,导致患者死亡。因此,若出现发热、头痛、鼻塞、咳嗽、全身不适等呼吸道症状时,应戴上口罩,尽快到医院就诊,并务必告诉医生自己发病前是否到过禽流感疫区,是否与病禽类接触等情况,并在医生指导下治疗和用药。 4.3第三级预防

据诊疗方案,对临床诊断和确诊患者应进行隔离治疗。对症治疗可吸氧、应用解热药、止咳祛痰药等,并应尽早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同时印发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方案(第一版)明确,同时具备4项条件的病例为监测病例:发热(腋下体温≥38℃);具有肺炎的影像学特征;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不能从临床或实验室角度诊断为常见病原所致肺炎。 防控方案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符合监测定义的病例后,须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后,应当于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当日还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加强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实行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个案报告制度。自4月4日起,在已报告确诊病例的省份启动疫情信息日报告制度。通知要求,一旦发现病例,要及时报告,并加强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疫情溯源、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等工作。

第四篇:甲型H1N1流感流行病学及应对策略研究进展

[论文摘要] 2009年3月墨西哥与美国先后发生甲型H1N1流感,并在很短时间内席卷全球,引起了全球性的大流行,给全球的防控带来巨大的挑战。作者从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病学综述了目前全球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态势,并阐述了其防控策略和措施,提出了下一步防控的关注点,以便更好地防控未来的甲型H1N1流感的大流行。

[关键词] 甲型H1N1流感; 流行病学; 防控策略

2009年3月墨西哥暴发“人感染猪流感”疫情,在随后的2个月时间内,随着对其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的深入了解以及疫情的迅速蔓延,世界卫生组织(WHO)使用“A(H1N1)型流感”代替“猪流感”一词,并于6月11日正式将甲型H1N1流感警戒级别升至流感大流行警戒级别最高级(6级),我国于4月30日宣布将其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按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规定的检疫传染病进行管理。7月10日,卫生部将甲型H1N1流感由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调整为乙类传染病管理,并将检疫传染病调整为监测传染病。作者就目前全球的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特征和应对策略作一综述。

1 病原学

甲型H1N1流感病毒与季节性H1N1流感分类、理化特性和结构相似,但其具备猪、禽、人3种宿主流感病毒特征,并具有很强的基因重配能力[1]。其HA蛋白由HA1(326aa)和HA2(223aa)两部分组成,二者由一个碱性氨基酸R连接,裂解位点aa序列为IQSR↓G,与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多碱基裂解位点相比,是典型的低致病性流感病毒特征之一 [2]。在糖基化方面,新甲型H1N1(2009)病毒的HA蛋白保留了古典猪H1的特点,与人季节性流感N1相比,分离株在糖基化方面与禽流感病毒更接近。非结构蛋白NS1同样只有219aa,失去了PL基序,具有典型的猪流感病毒特征。截止2009年11月份,WHO认为目前虽有甲型H1N1流感病毒变异报道,但仍属偶发和自发现象,变异病毒并未在人群中广泛传播,尚未造成感染人数的突增或者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增加。

2 流行病学特征

2.1 流行概况

自2009年6月北半球进入夏季以来,甲型H1N1流感第1波对全球的袭击逐步减缓,但从10月份以来,随着北半球冬季的来临,全球甲型H1N1流感疫情整体呈逐步上升态势,初现第2波现象。南半球流行高峰相对趋于平缓,但北半球的北美、欧洲及除东南亚以外的亚太地区甲型H1N1流感疫情不断加剧,甲型流感活跃程度在北半球一些地区初步显现达到顶峰迹象。北半球温带地区的流感传播情况复杂多变:如在北美地区,美国近期报告的流感样症状病例的人数呈急剧上升趋势,流感活动强度超过了以往季节性流感的同期水平,加拿大、欧洲、中亚地区的

流感活动强度总体上保持在较低水平,日本流感活动强度稳步上升,已超过往年季节性流感的强度,南亚和东南亚的大部分国家以及中南美洲国家流感传播程度报告不一。

目前认为罹患重症或者致死的最高风险人群有3类:孕妇,特别在妊娠晚期者,发生重症的危险性是一般人群的4-5倍[3];年龄在两岁以下的儿童;罹患慢性肺部疾病者,包括哮喘。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北美的研究结果显示[3]:少数民族和土著人群等弱势群体发生重症的危险性高于一般人群。虽然目前对肥胖的确切作用知之甚少,但相当一部分重症和死亡病例都存在肥胖现象,特别是病态肥胖,而过去发生的大流行或者季节性流感都没有将肥胖看作一种独立危险因素。无心脏病史的高血压和高脂血症患者罹患重症的风险,不同国家分析的结论差异较大[3]。

目前中国内地甲型H1N1流感病毒传播速度加快,疫情波及范围越来越广,发病数出现快速增长趋势,重症和死亡病例数不断增加。截止到11月15日,我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累计报告69 160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已治愈53 612例,死亡53例,部分地区已经进入流感高发期。监测结果表明,我国目前病毒尚未发生变异,但近80%的流感病例为甲型H1N1流感患者。

2.2 流行过程

2.2.1 传染源

在本次流感流行之前的一些研究表明:猪流感病毒未发生人际间的广泛传播

[4-5],而本次流行的流感病毒尽管来源于猪,但主要在人群中传播,主要传染源为甲型H1N1流感病人和无症状感染者。目前虽然在猪、火鸡及一些宠物中检测出甲型H1N1流感病毒,但这些都是零星发生,人类还没有来源于这些动物或其相应制品的感染病例报道,不足以证明动物为传染源。目前研究认为: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间平均每代病例之间的时间(generation time)间隔为2.5~3.0 d,平均潜伏期为1.5~2.0 d,类似于之前的流感病毒株[3]。若病例发病7 d后仍有发热症状,表示仍具有传染性[6]。

2.2.2 传播途径

甲型H1N1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中有H1N1流感病毒,通过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等方式实现传播;除了呼吸道分泌物,接触其它某些体液(例如,腹泻的排泄物)也可能感染H1N1。通过对美国与墨西哥的甲型H1N1流感病人的病毒分析发现其基因几乎相同,支持甲型H1N1流感人际间相互传染的结论。有研究者[7]研究认为通过飞沫将病毒传播给他人是暴发的主要传播途径,未发现经空气传播的证据。全球统计数据结果显示,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的繁殖力(repeodcutive time,R0)为1.1~1.8,学校等集体场所此值更高一点[3]。香港、意大利、日本、墨西哥、美国、英国流感样病例分析结果显示,在住户和其它密闭环境中的甲型H1N1流感续发率(secondary attack rate)为7%~13%[8-9],据美国报道当学校发生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时,其续发率高于此值。土著人群的续发率高于其它人群[10]。

2.2.3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是否感染主要取决于接触机会和防护措施。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在美国和欧洲地区统计的数据显示,青少年和年轻成年人是发病率较高的群体

[11-12]。加拿大数据分析显示,年龄小于20岁者超过50%[13]。而老年人群受影响较少原因可能一是因为不同年代出生人群血清对H1N1流感中和抗体阳性率不同,Hancock等[14]研究发现,1980年后出生有4%的人群甲型H1N1中和抗体滴

度≥40,而1950年前出生有34%的人群甲型H1N1中和抗体滴度≥80;二是因为老年人群和社会接触较少,而学生及青年群体则是社会活跃人群,集体学习、生活较多,导致疫情容易传播[13]。

2.2.4 住院率、死亡率和病死率

研究[3]认为,年龄小于5岁儿童的甲型H1N1流感的住院率是其它年龄组的2~3倍,甲型H1N1流感的住院率范围为从日本的2.9/10万(病毒集中散发在夏季)到阿根廷24.5/10万(病毒集中散发在冬季);南半球目前虽已经历流行高峰,但在冬季仍然具有相似的住院率,范围在10/10万~24.5/10万,远高于同期病毒传播活动强度较低的北半球,在巴西,部分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报告住院率最低为

8.8/10万;住院病人中需要重症监护的比例为10%~39%[15]。在气候比较温和的南半球,死亡率为1.8/10万~14.6/10万,由于不同国家死亡病例报道的准确程度存在差异,这个数值可能被低估,不同年龄组死亡率最高的则是50~60岁。20世纪3次流感大流行和季节性流感经历表明,患有潜在疾病、儿童和老年人群中病死率较高,本次甲型H1N1流感死亡病例中怀孕和患有代谢异常疾病是导致死亡的两大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16]。目前,世界各国甲型H1N1流感平均病死率约为

1.24%,我国病死率约为0.065%,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0。

3 防控策略与措施

3.1 防控策略

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根据疫情发展,不断调整流感警告级别和防控策略,指导全球各国开展防控工作,4月27日和4月29日,WHO连续两次将流感大流行警告级别分别提高至4级和5级;6月11日,WHO将警告级别升至最高级别6级,宣布全球进入流感大流行阶段,疫情严重程度属于中等。同时建议各国从流感流行的准备阶段进入应对阶段,从对输入性病例的“围堵”转向对病人的诊断与治疗。随着疫情发展,世界卫生组织警告须防控甲型H1N1流感第2波疫情,做好流动人口、学校、托儿机构和社区甲型 H1N1流感预防控制工作,采取各种措施克服“防范疲劳”,应对可能到来的秋冬大流行。近期,随着北半球流感流行季节的到来,全球更加关注高危人群和重症病例的防治[17],同时随着各国甲型H1N1流感疫苗上市,应不断加大疫苗的研发和接种力度。

由于此次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起源于北美,流行前期我国采取的防控措施主要以防控“境外输入性病例”为主,以延缓甲型H1N1流感发生本土流行的时间。随着我国境内本土感染病例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大,病例数量急骤增多,提出坚持“外堵输入,内防扩散”的策略。目前,在本土病例占绝对优势情况下,我国的防治策略主要是:加强暴发疫情的管理、重症病例的救治以及重点人群的疫苗优先接种。

3.2 防控措施

流感大流行的干预措施可分为药物性和非药物性干预措施。药物性干预措施包括疫苗和抗病毒药物, 特异性高,干预效果好,但数量有限,覆盖面小,特别是对于资源匮乏的国家,实现难度大;非药物性干预措施包括隔离、检疫、社会隔离、旅行措施、健康教育等,特异性和干预效果相对较弱,但易于实现,覆盖面广,也是阻止疫情蔓延的有效途径。

3.2.1 药物干预措施

3.2.1.1 甲型H1N1流感疫苗 甲型H1N1流感发生后有研究[14]表明:人群普

遍缺乏对甲型H1N1流感的免疫力,尤其是青少年和儿童等高发人群,几乎没有免疫力,近年来生产的季节性流感疫苗对甲型H1N1流感几乎没有交叉保护。为此WHO积极推动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研制,世界很多国家制定了本国相应的疫苗研发计划[18]。2009年7月20日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对10家具有季节性流感疫苗生产资质的企业,批准进行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研制和临床试验。朱凤才等[19]的临床试验表明,我国甲型H1N1流感疫苗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达到或超过欧盟和美国相关标准。由于目前疫苗产量有限,无法实现广覆盖的接种目标,不同国家也制定优先接种人群[20],截止至2009年11月19日,全球大约有40个国家开展了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人群接种工作,其中中国和澳大利亚是最早开展人群接种的国家。鉴于1976年“猪流感”疫苗在人群中接种后发生格林巴利综合征风险大大增加的教训[21],甲型H1N1流感疫苗上市后发生格林巴利综合征等罕见不良反应的监测尤为重要。

3.2.1.2 季节性流感疫苗 季节性流感疫苗包括H1N

1、H3N

2、B型3种流感亚型毒株成分。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可有效降低季节性流感病毒在人群间的传播水平,减少其与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人体内重配的概率,延缓潜在的毒力更强的新型重配流感病毒的出现。同时在季节性流感高峰来临之际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减少季节性流感发病,可为甲型H1N1流感防控争取更多的人力和物力。

3.2.1.3 抗病毒药物 抗流感病毒药物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奥司他韦和扎那米韦)和离子通道抑制剂(金刚乙胺和金刚烷胺)两类。WHO于2009年11月16日公布,在全球的甲型流感耐药性持续监测结果显示,多个国家发现对奥司他韦有耐药现象,但这些都是个案。美国对486株甲型H1N1流感病毒进行了离子通道抑制剂耐药性检测,100%耐药。M2蛋白是烷胺类药物作用的靶蛋白,其跨膜区5个氨基酸的改变可以使病毒产生对金刚烷胺类药物的抗性,新甲型H1N1病毒自产生之日起就具备对金刚烷胺类药物的抗性。因此,目前抗甲型H1N1流感的首选药物为奥司他韦(达菲),病人应在3 d以内用此药效果最佳。

为防止对抗甲型H1N1流感药物产生抗药性,不主张人群大规模使用抗甲型H1N1流感药物,药物预防只针对甲型H1N1流感密切接触者。随着疫情的不断扩大,美国等国对密切接触者和轻型病人不主张抗甲型H1N1流感药物。其他药物如中药、抗生素等可根据患者病情配合使用以增强患者抵抗力,防治合并感染。

第五篇:柳江县应对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医疗救治工作方案

为有力、有序地做好应对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的医疗救治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疫情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的危害,根据自治区卫生厅《关于印发广西应对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医疗救治工作总体方案的通知》(桂卫医〔2009〕233号)和《柳州市应对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医疗救治工作总体方案的通知》(柳卫医字〔2009〕179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调整和完善柳江县医疗救治工作组织领导机构、专家组和应急医疗队

(一)成立柳江县应对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医疗救治工作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责是负责组织、协调和指导全县医疗救治工作。成员名单见附件1。

(二)调整柳江县甲型H1N1流感医疗救治专家组。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全县医疗救治技术指导和对重症病例进行会诊。成员名单见附件2。

(三)成立2支县级甲型H1N1流感应急医疗队。医疗队从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2所县属非定点医院中抽调人员组成,上述2所医院各组建1支医疗队,并配备必要的医疗用品和车辆,由县卫生局根据需要派出支援县定点医院(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医疗救治工作。每个医疗队由8名医务人员组成,包括医师4名(呼吸、传染病、儿科、中医科及其他内科专业)、护士4名,其中队长要求主治以上职称。

请县中医院、县妇幼保健院将甲型H1N1流感应急医疗队人员名单(包括姓名、性别、科别、专业、职称、手机号)于2009年11月19日前报至县卫生局医政股备案。

二、 认真落实医院预检分诊制度,规范发热门诊工作

(一)各医疗机构要认真贯彻《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加强门(急)诊病人的预检筛查和登记,要将经过专门培训、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医务人员安排在分诊岗位。预检处应标识明确、通风良好,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为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病人提供外科口罩等防护用品,引导病人就诊。

(二)县人民医院要加强发热门诊的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完善环境布局和病人就诊流程,其他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要设置相对独立的发热呼吸道病人诊室和隔离留置室。

(三)医疗机构在接诊发热呼吸道病人时,要按照《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试行版第三版)》的要求,认真进行鉴别诊断,详细询问病人流行病学史,特别是与病人共同工作、生活和学习的密切接触人群中有无流感样病例聚集发生。

三、分级分类救治甲型H1N1流感病人 根据卫生部下发的《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第三版)》要求,按照“政府主导、属地管理、分级救治”的原则,科学、规范、有力、有序地组织实施甲型H1N1流感医疗救治工作。

(一)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诊断。甲型H1N1流感病例诊断由经治医师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和临床诊疗规范、常规,结合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第三版)》作出。

(二)甲型H1N1死亡病例的判定。柳州市辖区内首例死亡病例由自治区卫生厅组织专家讨论确定死亡原因;后续死亡病例由柳州市卫生局组织专家讨论确定死亡原因。死于甲型H1N1流感或由其引起的原有基础疾病加重导致的死亡计入甲型H1N1流感死亡病例。

(三)对甲型H1N1轻症病例可采取设立临时隔离治疗点或采取居家隔离治疗措施。各医疗机构要落实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轻症患者居家隔离治疗管理方案(试行版)》要求和有关规定,根据本辖区甲型H1N1流感医疗救治需要、医疗资源现状及收治能力,对符合标准的轻症病例采取设立临时隔离治疗点或采取居家治疗措施。寄宿学校等单位发生聚集性疫情时,可采取集中患者、集中管理、就地集中隔离治疗的方式,在学校等单位内设立临时隔离治疗点,由卫生部门组织医务人员负责临时隔离治疗点内病人的每日体温、病情监测和治疗。其他散发病例可采取居家隔离治疗方式。其居家隔离治疗由定点医院经治医师结合相关诊疗方案和患者具体病情确定,在征得患者同意后进行。同时要告知患者居家隔离治疗注意事项,指导患者家庭做好患者隔离、共同居住者防护、家庭清洁、消毒和废物处理等措施,保证居家隔离治疗科学、有效、规范开展,防止因管理不力造成疫情扩散或传播。一旦发现病情恶化要及时转至定点医院进行治疗。对临时治疗点或居家治疗的甲型H1N1病人,要按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书写有关病历,做好登记统计和疫情报告工作。

(四)对需住院治疗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在定点医院集中收治。

指定柳江县人民医院为我县甲型H1N1流感病例定点收治医院。当患者数量超过定点医院收治能力时,增加柳江县中医院为定点收治后备医院,并报市卫生局备案。各医疗机构要明确本单位医疗救治职责,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收治”原则,结合本县疫情发展特点和医疗资源情况,在满足日常医疗需求和急危重症救治的前提下,由定点医院集中收治甲型H1N1流感病例。定点医院要符合呼吸道传染病收治要求,不具备条件的要对相应的设备设施等进行改善,使之达到收治呼吸道传染病的要求。县卫生局根据疫情发展态势统一组织腾空定点医院床位和启用后备定点医院,对符合出院条件的患者可以办理出院手续,对不符合出院条件的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有序地转送至非甲型H1N1流感定点医院继续治疗。必要时,可以建议县人民政府征用宾馆、学校等集中收治甲型H1N1流感病例。

(五)对甲型H1N1流感重症病例在市级定点医院集中收治。市级重症病例收治定点医院:柳州市人民医院;市级重症病例收治后备医院:柳州市工人医院和柳州市柳铁中心医院。各有关医疗机构要加强对重症、高危病例的诊治以及学校等人群集中单位的暴发疫情的病例救治工作,及早发现和救治重症病例,尽力减少死亡病例的发生。

各定点医院发现重症病例,应立即向县卫生局报告,同时通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好相互密切配合;县卫生局接到报告后在立即组织专家组进行会诊的同时,立即向柳州市卫生局医政科报告。

(六)甲型H1N1病例病原学检查要求及出院标准。住院的疑似病例和临床诊断病例须做甲型H1N1流感病原学检查。体温正常3天,其他流感样症状基本消失,临床情况稳定,可以出院;因基础疾病或合并症较重,需较长时间住院治疗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在咽拭子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转为阴性后,可从隔离病房转至相应病房做进一步治疗。

四、医院感染控制

各医疗机构要高度重视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严格按照《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2009年修订版)》要求,制订相关管理制度,完善工作规范和流程,建立并落实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要根据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病学特点,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切实落实各项措施,有效开展消毒隔离工作,科学实施医务人员个人防护。要按照《医疗机构预检分诊管理办法》,规范门诊、急诊的接诊流程,在易于隔离、方便患者就诊的地方设立相对独立的发热门诊和隔离观察室,有明显标识引导。发热门诊要保证充足的候诊、就诊空间,改善通风条件,及时分流患者。要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严格实验室质量控制。要加强病房管理,严密监测住院病例症状,发现疑似感染甲型H1N1流感的患者应当及时隔离,避免感染其他患者。要加强探视管理,对有发热、流感症状的探视人员应当限制进入病房。要加强医务人员个人防护,发现有发热、流感症状的医务人员应避免接触患者。定点医院的环境布局要符合医院感染控制要求,要加强人流和物流的管理,严格执行探视制度,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五、病人转运

医疗机构转运需住院治疗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时,通知县120急救中心或由医疗机构(在做好个人防护情况下)将病人转运至有关定点医院。急救指挥中心或医疗机构要按照《甲型H1N1流感病例转运工作方案(2009年修订版)》有关规定,设置专门的区域停放转运救护车辆,配置洗消设施,配备专门的医务人员、司机、救护车辆负责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转运工作。县120急救中心要做好病例转运交接记录,并及时报相关卫生行政部门。

六、物资准备

局医政股和定点医院要详细掌握可调动的医疗资源数量,包括病床数、医护人员数、呼吸机数(包括成人呼吸机和儿童呼吸机)、救护车数、储备的药品和防护用品数,以及其他必需的设备、设施数,并保证储备物品的完好和可用。要科学测算现有医疗资源和流感大流行期间所需医疗资源之间的差距,储备必需的呼吸机、药品、防护用品等。要及时评估储备的医疗资源,一旦资源不足,应及时申请补充。要做好定点医院感染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实验室检测等能力的储备和建设。

七、医务人员培训和演练

局医政股要及时组织各医疗机构负责人及医务科长开展《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第三版)》、《甲型H1N1流感轻症患者居家隔离治疗管理方案(试行版)》、《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2009年修订版)》等相关甲流H1N1流感知识培训。各医疗机构要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医务人员开展全员培训,各乡镇卫生院要在11月底前完成对乡村医师的全员培训,层层抓落实。使其熟悉掌握甲型H1N1流感相关防控和诊疗方案、处置原则、工作流程等,提高早期识别重症病例的能力,提高救治成功率,最大限度地降低病死率。定点医院要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包括组织领导、职责分工、腾空流程、安全保障等,并组织开展病区腾空、病例分流转运、医院感染防控等工作的演练,确保取得实效。

附件:1.柳江县应对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医疗救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2.柳江县甲型H1N1流感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名单

主题词:卫生 医疗 甲型H1N1流感△ 方案 通知

抄送:柳州市卫生局,县委办公室、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县政府办公室,县政协办公室。

柳江县卫生局办公室

2009年11月16日印发

(共印35份) 附件1

柳江县应对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 医疗救治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长:覃文青

局长 副组长:韦明标

副局长

陈桂生

柳江县人民医院副院长

员:杨日清

局党政办公室主任

潘文忠

县人民医院副院长 覃凤严

县中医院院长 韦永格

局计财股股长 罗运姣

局医政股股长

韦兰荪

局主任科员

冯世彪

局医政股干事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卫生局医政股,办公室主任由韦明标兼任,办公室副主任由罗运姣、韦兰荪、冯世彪兼任,办公室成员从有关单位抽调。

附件2

柳江县甲型H1N1流感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名单

长: 韦明标

副局长

副组长: 潘文忠

县人民医院副院长、主治医师

陶俊辉

县疾病控制中心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吴吉顺

县人民医院医务科科长、主治医师

成 员:何麓郦

韦韩荣

李 明

韦通建

韦之平

张玉和

唐广强

张催兰

韦美发

黄雪源

练燕青

张力量

韦秋玲

范国超

韦淑兰

熊柳芸

韦爱勋

梁洁燕

韦秋荣

韦小兵

练春萍

常玉萍

张家兰

覃春兰

梁玉宁

韦雪玲

县妇幼保健院副院长、主治医师

县中医院副院长(内儿科主任)、主治医师县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任、主治医师 县人民医院传染科主任、主治医师 县人民医院门诊部主任、副主任医师 县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主治医师 县人民医院儿科主任、主治医师

县人民医院妇产科科主任、主治医师

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主治医师 县人民医院病理科主任、医 师

县人民医院放身科科主任、主治医师 县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主治医师 县人民医院检验科科主任、主管技师 县人民医院感控科主任、主管护师 县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主管护师 县人民医院传染内科护士长、护 师 县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护士长、护 师

县人民医院儿科护士长、主管护师

县人民医院妇产科护士长、主管护师 县中医院医务科科长、主治医师

县中医院中医(急诊)科主任、主治医师 县中医院护理部主任、主管护师

县中医院医院感染科主任、主管护师 县妇幼保健院妇产科主任、主治医师

县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主治医师

县疾病控制中心计免科长、主管医师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强基础转作风树形象下一篇:企划部部长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