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中的辩证法

2023-03-06

第一篇:论语文教学中的辩证法

北航自然辩证法概论论作业_自然辩证法在材料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自然辩证法概论》期末课程论文

论自然辩证法在材料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以材料的发展历程为例

名: 学

号: 任课教师: 完成时间:

1

摘要:材料科学是研究材料的组织结构、性质、生产流程和使用效能,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作为多学科交叉与结合的结晶,其是一门与工程技术密不可分的应用科学,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该学科发展过程中,蕴涵着深刻的哲学原理,包括了自然辩证法的许多原理,如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质量互变规律、矛盾论、可持续发展论等。材料科学作为一门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其研究目的就是为了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从而得出对人类有益的方法与技术。本文通过思考分析,达到运用自然辩证法思维方式进一步指导新材料研究之目的。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材料科学;研究应用

2

引言

科学技术属于哲学范畴,科学技术与哲学之间的关系不是两个事物之间相互外在的关系,而是事物自身内在的关系,即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其他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作为部分的科学技术与作为整体的哲学的关系。科学技术与哲学之间的关系也不是一般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而是决定与被决定、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

材料科学技术是探索研究和制造新材料规律的科学,它不仅指出特殊材料研制的特殊方法,而且还揭示出各种不同材料研制的共同规律。同时,材料科学技术是一门技术科学,它介于基础科学和工程技术之间。与基础科学相比较,材料科学技术更接近于体实践;而与工程技术相比较,它则更接近于理论研究。它是基础科学研究中基础理论转化为应用技术的中间环节,它的主要特点是将具体技术中带有共同性的科学问题集中起来加以研究。

在材料科学研究中,探寻其中的自然辩证法原理对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很有必要。通过运用自然辩证法的原理可以帮助我们对材料自然科学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使得我们在研究中抓住重点并有个清晰的思路,从而在科学研究中做出贡献。

一、自然辩证法的思想内涵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自然辩证法包括三部分: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发展的辩证法;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亦即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它和各门具体科学技术一样,都是研究自然界、科学技术及其研究方法的规律性探索,这表明了它具有科学技术特性。

自然辩证法是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我们抵制和批判各种伪科学和反科学,有助于净化社会环境,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内容涉及自然观、自然科学观、自然科学方法论及各门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和科学技术思想史等广泛的领域。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分支,因为自然辩证法不仅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哲学的考察,还要进

3 行经济学的、社会学的研究;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且还会影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恩格斯对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揭示把人对自然的认识从僵化的、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被自然界发展的辩证图景展示在人们的面前,在此基础上它进一步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一系列正确观点,揭示出辩证唯物法的基本规律和各种范畴在自然科学中的体现。

自然辩证法思想建构了科学时代的科学世界观,自然科学的迅猛发展使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普遍联系和发展真切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历史的车轮已经把人类社会推进了科学的时代。科学代的到来不仅意味着人类面对外部世界的更多自由,而且意味着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智慧理性的提升,对待外部世界的观点和看法的改变,以往的世界观在科学发展的强劲势头之下受到了无法避免的冲击和挑战。恩格斯则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从对自然科学的各项巨大成就的热切关注中提炼出了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思想,赋予了理论形态的世界观以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自然辩证法思想为科学地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也为我们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在人们认识自然的活动中,自觉地遵循科学的理论思维—辩证思维—的指导,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主观臆测,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

恩格斯通过自然辩证法思想所建构出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无疑为科学精神的塑造和培养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武器,也进一步为推进人的现代化,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创造了思想条件。现代化是指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人类社会不断告别愚昧落后走向文明进步的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对现代科技的掌握与驾驭是决定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归根结底之关键。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思想正是为我们提供了与推进人的现代化,进而实现社会现代化的思想要求相契合的理论财富。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指导下,现代化的进程将加速进行,科学精神将不断内化为人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追求,科学和理性将擦拭人类智慧的蒙尘,去除人类精神的枷锁,唯灵论、伪科学等蒙昧主义思潮的反科学本质无需揭露自将暴露无遗,最终将无处藏身,直至退出历史舞台。

二、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材料是人们用来制造工具和产品的物质,是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基础。人类认识和使用材料的历史,和人类的文明同样古老。历史学家根据人类使用的主要材料,将人类社会的历史划分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由此可见材料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材料也是人类进化的标志之一,任何工程技术都离不开材料的设计和制造工艺,一种新材料的出现,必将支持和促进当时文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从人类的出现到20世纪的今天,人类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材料及材料科学

4 也在不断发展。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材料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发展阶段。 (一)使用纯天然材料的初级阶段

在原古时代,人类只能使用天然材料(如兽皮、甲骨、羽毛、树木、草叶、石块、泥土等),相当于人们通常所说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历史就此开始。这一阶段,人类所能利用的材料都是纯天然的,在这一阶段的后期,虽然人类文明的程度有了很大进步,在制造器物方面有了种种技巧,但是都只是纯天然材料的简单加工。

(二) 人类单纯利用火制造材料的阶段

这一阶段横跨人们通常所说的新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也就是距今约10000年前到20世纪初的一个漫长的时期,并且延续至今,它们分别以人类的三大人造材料为象征,即陶、铜和铁。这一阶段主要是人类利用火来对天然材料进行煅烧、冶炼和加工的时代。例如人类用天然的矿土烧制陶器、砖瓦和陶瓷,以后又制出玻璃、水泥,以及从各种天然矿石中提炼铜、铁等金属材料。 (三)利用物理与化学原理合成材料的阶段

20世纪初,随着物理学和化学等科学的发展以及各种检测技术的出现,人类一方面从化学角度出发,开始研究材料的化学组成、化学键、结构及合成方法,另一方面从物理学角度出发开始研究材料的物性,就是以凝聚态物理、晶体物理和固体物理等作为基础来说明材料组成、结构及性能间的关系,并研究材料制备和使用材料的有关工艺性问题。由于物理和化学等科学理论在材料技术中的应用,从而出现了材料科学。在此基础上,人类开始了人工合成材料的新阶段。这一阶段以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出现为开端,一直延续到现在,而且仍将继续下去。人工合成塑料、合成纤维及合成橡胶等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出现,加上已有的金属材料和陶瓷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构成了现代材料的三大支柱。除合成高分子材料以外,人类也合成了一系列的合金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超导材料、半导体材料、光纤等材料都是这一阶段的杰出代表。

从这一阶段开始,人们不再是单纯地采用天然矿石和原料,经过简单的煅烧或冶炼来制造材料,而且能利用一系列物理与化学原理及现象来创造新的材料。并且根据需要,人们可以在对以往材料组成、结构及性能间关系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材料设计。使用的原料本身有可能是天然原料,也有可能是合成原料,而材料合成及制造方法更是多种多样。

(四)材料的复合化阶段

20世纪50年代金属陶瓷的出现标志着复合材料时代的到来。随后又出现了玻璃钢、铝塑薄膜、梯度功能材料以及最近出现的抗菌材料的热潮,都是复合材料

5 的典型实例。它们都是为了适应高新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而产生的。到这时,人类已经可以利用新的物理、化学方法,根据实际需要设计独特性能的材料。

现代复合材料最根本的思想不只是要使两种材料的性能变成3加3等于6,而是要想办法使他们变成3乘以3等于9,乃至更大。严格来说,复合材料并不只限于两类材料的复合。只要是由两种不同的相组成的材料都可以称为复合材料。

(五)材料的智能化阶段

自然界中的材料都具有自适应、自诊断合资修复的功能。如所有的动物或植物都能在没有受到绝对破坏的情况下进行自诊断和修复。人工材料目前还不能做到这一点。但是近三四十年研制出的一些材料已经具备了其中的部分功能。这就是目前最吸引人们注意的智能材料,如形状记忆合金、光致变色玻璃等等。尽管近10余年来,智能材料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离理想智能材料的目标还相距甚远,而且严格来讲,目前研制成功的智能材料还只是一种智能结构。

三、材料科学技术研究中的自然辩证法

材料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当中可以总结出,其发展的每个阶段中都或多或少蕴涵一定的自然辩证法原理。这是因为反映自然客体本质规律性知识的自然科学理论,与反映社会科学的某种思想理论因素之间存在联系。自然科学理论中自然知识与社会知识的潜在联系终将导致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知识大统一,从而增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马克思曾经说过:“自然不能建造任何机器,任何火车头、铁路、电报机、纺织机等等。这些东西都是人类在自然中活动的工具的自然物质。它们是人的手所制造成的人的大脑工具。”逐渐形成了以技术作为对象,研究它的一般规律和方法的自然辨证哲学技术学科。 (一)材料具有自然属性

自从远古时期,人类就开始使用材料,从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钢铁时代—信息时代。在漫长的人类活动过程中,我们从来没有离开过材料,在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中,材料随处可见,桌子、椅子、房子、汽车,一切的一切都是由材料制造而成的。而这些材料都来源于自然,制造桌椅的木头来源于森林,房子用的砖头来源于大地,汽车用的钢铁,铝等来源于矿场。虽然我们的现代社会飞速发展,进入了信息时代,现在用的很多都是高科技的产品,但无论产品多么先进,原材料都来源于自然。所以说材料具有自然属性。 (二)材料科学技术与辩证唯物主义

6 人们进行任何科学研究工作,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以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科学的进步和人类知识的迅速增加,必然伴随着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的变革,尤其是在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应用过程中。人们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手段和思维方法,从而衍生出许多新的构思、概念和认知方法。这些都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提供了生动的素材,极大地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方法论的内容。

以纳米材料为例,从纳米技术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它经历了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由预测到实际研究,由分散研究到系统地整体研究的转变。这种转变反映出了纳米技术体系从形成到进一步发展的系统框架。简而言之,纳米技术的诞生和发展开辟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新层次。使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直接延伸到原子和分子,实现生产方式的质的飞跃,同时也标志着人类的科学技术又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物质始终标志客观实在,并且能被反映。人们对于纳米材料的研究和进一步利用,首先就是符合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及能为人们所反映的原理。无论它多么深奥复杂,均不能超越这一理论。

(三)材料科学的研究方法来源于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技术方法论

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对材料的需求,人们不断地发展创造各种各样的材料以满足各种各样的性能要求。材料的性能取决于材料的成分、结构、微观组织和缺陷等,任何一种材料的宏观性能或行为,都是由材料的成分和微观组织结构决定的。材料在制备、加工、运输和使用的过程中都可能受到自身成分、组织和外部环境(温度、压力等)的共同作用而产生成分与组织结构的变化,进而影响性能[4]。要获得满足性能要求的材料,就需要对成分—结构—组织—性能之间的规律进行研究。同其他科学一样,其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种:归纳法,演绎法,实验法。

归纳和演绎是自然辩证法中科学技术方法论的科学思维方法,实验法是科学抽象中重要的思想模型。材料科学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材料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需要通过试验获得数据,经验。但这只是科学认识的基础,我们要通过归纳和演绎将它上升到理性认识——规律、理论,这样就可以反过用理论来指导实践,从而将其应用到生产生活中去。

综上所述,材料科学的研究方法也是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技术方法论的应用,是科学抽象和科学思维对科学事实价值性的提升。正因为有了自然辩证法,材料科学才能够从中借鉴并加以运用,形成自己的研究体系,也因此才能使材料科学成为一门合格的学问、一门真正的学科。 (四)材料科研选题中的自然辨证法

材料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产品需要经过实验阶段,然后再投放

7 生产。这个实验过程也称为科研过程,在科研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步就是选题。这是因为:科研选题是科学研究的起始步骤,它关系到科研的方向,目标和内容,直接影响到科研的途径和方法,课题选择是否恰当决定了科研工作进度的快慢以及科研成果的水平,价值和发展前途,科研选题是决定科研工作成败的关键和首要环节。所以我们需要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① 选课题必须着眼于社会实践和科学本身发展的需要;

② 所选课题应具有创新性,应是前人和他人未解决或未完全解决并预期能出成果的科技问题;

③ 所选课题一定要有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为依据;

④ 选题时必须考虑完成课题的主客观条件,根据实际具备或经过努力可以具备的件来选择科研课题。

此外,在接下来的试验过程中、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以及得出结论的过程中都需要遵循科学,实事求是的原则,把经验上升为理论,用于以后的实践中。 (五)用自然辩证法的思维研发新材料

自然辨证思维是指人们认识、改造客观世界时所运用的具有哲学特征的思维方法。所谓新材料,主要是指最近发展或正在发展的具有特殊功能和效用的材料。近二三十年来, 在生产力发展和高技术产业需求的推动下,新材料的种类正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规模不断扩大。新材料的发展应用不仅是技术革命与创新的基础和社会前进的动力,也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用哲学思维研究新材料,会对实际的研究工作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常用的哲学思维方式有相似法、相反法、宏微对比法、扩展缩微法等。

相似法

现实世界中,从宇宙星系到原子内部运动都存在着种种相似之处。但是,相似不等于相同。相似是客观事物存在的相同和变异的矛盾的统一。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既可以通过相似法中的相同部分看到事物前后之间的承袭关系,又可以通过变异部分看到事物前后之间的差异及发展关系。

纳米材料与自然界的水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最新研究出的“纳米水”不是普通的水,它是纳米燃油添加剂的俗称。目前主要针对车用柴汽油和燃料油使用,可实现用物理方法解决燃油燃烧的化学问题,进而实现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目的。

相反法

事物之间不仅存在着相似现象,而且还存在着相反现象。有大必有小;有强必有弱;有虚必有实;有吸收必有排泄;有吸引必有排斥;有聚合必有分离;有守恒必有不守恒等等。在学习过程中,许多问题都可以从反面去剖析、反证、推

8 理、理解、概括、设想、加深、巩固和扩展对下面知识领域的认识与把握。

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新材料,单一结构的材料往往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于是,科技工作者就开动脑筋研制出各种复合材料。所谓复合材料就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材料结合在一起,也许这几种组合材料之间有着完全相反的特性,但正确的使用能使之充分发挥特长而避开其各自的缺点。这样,就诞生了许许多多性能优异的新材料。

在严寒的冬天,你穿上几件单衣仍会感到刺骨的寒冷。这时,你如果穿一件棉衣便会感到全身上下暖烘烘的。这是因为棉花、中空纤维、羽绒等具有蓬松的特点,内部藏有大量的空气,具有良好的保温作用。但是,如果不用布只用这些材料做棉衣,干脆做不成衣服。只有用不能保温的布把这些能保温的材料裹起来,才能做成既结实美观又保暖的棉衣。所以说,棉衣大概是人类最早开发利用的复合材料了。

宏微对比法

许多事物在宏观上几乎完全一样,但由于微观上的点点差异,往往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在学习时,就要时刻注意将它们进行宏观与微观的对比,才能牢固地掌握其词义及形态特征。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宏微对比往往是发现新的科研专题征的最好契机。

损坏的物品能够自我修复,这本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然而,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工程师发明了一种装有化学试剂和催化剂的小胶囊,在材料发生断裂时,可通过两者的化学反应填补裂缝。德国科学家发明的新材料是一种透明塑料,这种塑料在受热后能自动修复裂痕,这种修复裂痕的反应是可逆的。

扩展缩微法

扩展是将已学过的知识作基础,向纵横两个方法延伸,以加深与巩固原有知识,并创造新的知识。其具体实施方法就是扩展法的具体化——类推法。微缩是将已学过的宏观知识作显微验证。其具体实施方法是还原法。

德国科学家日前开发出一种新型织布材料,用这种布料缝制内衣可以治疗皮肤病。这项成果为许多皮肤病患者解除了频繁换药的痛苦。据介绍,科学家利用自然纤维和人造纤维中都含有的一种名为"环式糊精"的糖分子使织布拥有了医疗功能。该分子化合物能在织布内形成微小的孔状空间,并具有吸收不渗水物质的性能。科学家介绍说,通过特殊方法处理,他们将一些外敷药物的有效成分添加进新型纺织品内,从而使这种织布内部那些微孔能够较好地保存这些药物而不“流失”。在织布与人体接触时,极少量汗液“刺激”使药物被“激活”,有效成分会慢慢渗出被人体吸收,达到与外敷药物同样的疗效。

9 结论与建议

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自然辩证法,在材料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一点是毋庸质疑的。从材料的自然属性到自然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论与材料科学的研究方法的联系,再到自然辩证法在材料科研中的应用,每个方面都折射出自然辩证法的影子。所以说,材料科学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辩证法。一部材料科学的发展进步史,就是自然辩证法在其中的应用史。

今后我也会把这些应用在专业课的学习上。首先,通过对材料结构和物性的深入研究,从而对材料本质进行研究和了解;同时对材料的制备、结构和性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进行深入地研究,这为材料科学的形成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研究通过材料成型、加工、表面处理技术、热处理及复合等材料工程技术的发展,要求不同类型的材料之间能相互代替,充分发挥各类材料的优越性,以达到物尽其用的目的。

10 参考文献

[1] 曲远方. 现代陶瓷材料及技术[M].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序. [2] 徐治立等.自然辩证法概论[M]. 北京航空航天出版社,2012年版. [3] 黄新民等. 材料研究方法[M].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前言. [4] 周达飞. 材料概论[M].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1, 5-9. [5] 曹茂盛等编著. 纳米材料导论[M]. 哈尔滨工业出版社, 2001, 15-16. [6] 李醒民. 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基本方法[J]. 大自然探索,1992,(01):29-32. [7] 范晓丽. 论唯物史观的自然维度——兼谈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的异同[J].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46-51. [8] 刘猷桓.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研究导论[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5):4-12+23. [9]郑晓松.探寻传统自然辩证法研究新路径[N]. 社会科学报,2009-02-19(005). [10] 魏群义, 彭晓东. 论材料的可持续发展战略[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10(6): 29-31. [11] 胡晓兵. 哲学方法概论[J]. 理论观察, 2010(1): 58.

第二篇:声乐教学中的辩证思维

[摘 要] 辩证思维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无处不在,它贯彻于各个训练部分和整体训练过程,有益于教师客观、科学和创新地进行教学,能科学解决问题并减少学生歌唱毛病的产生,同时启发学生思考,有利于学生正确并有创造性地学习。

[关键词]辩证思维;互相联系;对立统一;整体平衡

引言

本文中所说的辩证思维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通?^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教学的辩证发展过程的正确反映。辩证思维最基本的特点是将声乐教学作为一个整体,从其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及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进行考察,从本质上系统地、完整地认识教学活动。在教学中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时,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声乐教学中的辩证思维将指引着教师以科学的态度和方向进行教学,同时,对学生也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存在微观的训练和宏观的把握,各个阶段的重点微观训练包括:气息、喉位、共鸣腔体等。微观的单个教学中同样包含着辩证的原理和辩证的调控。在教学中的宏观把控包括歌唱肌能间的相互联系和配合,同时也包括歌唱与表演的相互联系与综合把握。

一、教学中微观训练的辩证思维

微观来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的辩证调控。知识点内部相互联系、对立统一;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度地进行调节,使其既互相联系,又达到平衡统一。

(一)气息的辩证

歌唱中的气息具有辩证原理,教师可根据辩证法,在教学过程中,熟练地进行辩证调控,以便帮助学生在歌唱的整个过程中得到气息的支撑和演绎作品的手法。

1.辩证原理

歌唱中需要有气息的支撑和控制,其支撑体现在保持吸的状态的同时做送气的动作,两者形成对抗,互相联系、对立统一,并达到平衡共存的状态。

2.辩证调控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需要老师科学地对学生的歌唱状态进行辨证调控。因为吸的动作保持太多,会僵硬,导致气息无法流动;而当吸的动作保持太少,则无法形成对抗,气息做不到支撑;只有两者调控到恰到好处的对抗统一,才能得到气息的支撑。在有支撑的基础上,根据作品的要求,分配气流的密度与速度,以及送气的动态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仔细从学生的声音和肌能动作上准确判断,并以作品为依据,给学生讲明原理,并指导其进行调控,达到适度的动作,使吸和呼两个动作对立统一,把握好度,取得平衡,使之不断达到适度、美好的歌唱呼吸状态,准确、自如地表达。

(二)喉咙位置的辩证

喉咙的位置是否恰当,是否稳定,是否自然,对歌唱本身的音质、音色和作品的表达是否到位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1.辩证原理

喉位在歌唱过程中需稳定下放到恰到好处的位置,并保持自然,方能唱出亲切、动人的声音。

2.辩证调控

如果喉位太高,歌唱时就容易变成喊嗓的伤嗓状态,在教学过程中需辨证的启发学生反向思维,帮助其把喉位往下放到合适的位置,鼓励并强化其对喉位的正确感受和体验,帮助学生得到正确的感性与理性认识,不断取得进步,直到其熟练掌握喉位的恰到好处的运用方法,达到歌唱的平衡感;如果喉位放置状态太窄,歌唱时就容易出现挤嗓的状态,这时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辨证地启发学生往合适的方向调整,并把握好大小的分寸,往宽处唱,不断给予启发、比喻和示范,让学生认识自身问题的基础上,明白辩证原理所带来的效果,并在实践中不断追求正确的喉位歌唱状态,经过练习,取得最佳效果;如果喉位放低时给的力度太大或太僵硬,歌唱时就容易出现压喉的笨重状态,在教学过程中需解放动作,注重舒展、放松,同时注重落点的方向,运用辩证思维,不断给予调整和缓解,直到其找到适合的力度和流畅的歌唱状态为止;如果喉位不稳定,在歌唱时就容易出现抖动、摇晃或“绵羊音”的状态,在教学过程中,需运用辩证思维,找到问题的根源,观察学生,为其找到一个对其容易达到的方向或效果较好的方式进行调整,改变其错误观念并慢慢缓解其不良习惯,因材施教。

(三)单个共鸣训练的辩证

在歌唱中,每个共鸣腔都既要打开,又要自然,这里说的自然是唱出来的声音和发声状态自然,不会含糊不清、不做作。而另一方面,对于刚开始接受共鸣训练的学生,可能会感受到状态的夸张或不自然、不习惯,所以需要教师给予解释:歌唱的训练是经过学生感受的不自然到自然的曲折过程,并帮助其调节到相对适当的状态。

1.辨证原理

歌唱的共鸣腔体包括:口腔共鸣、鼻腔共鸣、头腔共鸣、胸腔共鸣等。在基础训练中,每个共鸣腔体都需要训练其打开并保持,使其慢慢形成习惯。共鸣的大小除了与歌者本身条件有关系外,与其腔体扩张动作的大小更是有必然关系。

在训练中,各腔体打开的竖或横程度需根据歌唱的风格类别方向而定,共鸣腔体在歌唱中以做到自然和统一的共鸣为标准,并根据作品要求做到恰当的程度。

2.辩证调控

在教学中,调控较多的是鼻腔共鸣,因为鼻腔如果打得太开却没方向、没正确的支点,很容易造成声音苍白无力、发散,需要教师根据标准,适度的辩证调控;如果鼻腔往中间集中的动作做得太过,极易造成鼻音,需要教师根据声音形状直接辨别其歌唱状态,同时辩证地训练学生往反向的正确方向打开,适度调节,并给予巩固,以达到自然、统一的共鸣效果。

二、教学中宏观把控的辩证思维

在教学中,遇到的每个学生的歌唱状态都有所不同,教师需以辩证思维为主导,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制定一个可预知的歌唱蓝图,在蓝图中以辩证法进行歌唱的训练和培养,使学生在歌唱中做到互相联系、共同发展、对立统一,最后达到完美的平衡。

(一)歌唱状态的辩证

歌唱过程中,各肌能共同工作,互相联系又互相作用,必须和谐相处,齐心协力才能达到最佳的歌唱状态。

1.辩证原理

好的整体歌唱状态,是各歌唱肌能间相互配合,对立与统一,整体平衡,共同发展,实现歌唱的蓝图。

2.辩证的调控

当学生的综合状态失衡的时候,或者根据情况能预见其即将有失衡可能性的时候,教师需及时提醒并?o予辩证的调控方向,让学生实践调控,以达平衡。

例如,学生因气息支撑能力不足,导致唱高音时喉头与声带同时上抬,造成声音尖,并出现“绵羊音”,教师需加强其气息,并在此基础上,辩证调整喉位状态,给予反方向调控,将收效甚好。

例如,喉位的安放影响着口腔与胸腔的共鸣。当学生的口腔与胸腔已经做到正确的扩张,但共鸣依然不明显,原因可能是连接口腔与胸腔的通道中,喉位没有下放到合适的位置。教师根据情况,辩证地调控其喉位问题,从而使共鸣能得到表现。

再如,在歌唱中,各共鸣腔体主要负责着各个音区,如果共鸣腔的运用量分配不恰当,将会导致高音上不去或低音下不来等情况,甚至出现音高偏高或偏低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以宏观调控的辩证思维,敏锐地捕捉到原因,并进行辩证调控,以解决问题,使各共鸣腔分配得当,达到恰到好处的分工与整体平衡,并进一步使各共鸣腔得到统一。

(二)唱与演的辩证

歌唱与表演的综合把握具有辩证关系,它们各自独立又必须互相联系,共同发展。

1.辩证原理

好的演唱肯定是歌唱与表演成为一个完美结合的统一体。两者各有专攻,却紧密联系,目标一致,完美融合,共同演绎作品,共同塑造出高度统一的生动艺术形象。

2.辩证调控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歌唱肌能综合能力的同时,不能忽视其表演习惯的培养。

目前有许多学生多注重歌唱肌能的状态,顾不上表演。教师在上课中,需多帮助学生,使其习惯用情感和用表情、形体去表达;并开设表演课程,同时注重艺术实践,在课堂与艺术实践中去提高演唱的综合能力。根据学生情况,多表演而忽视演唱技巧的,则加强演唱技巧;缺乏表演习惯与能力的学生,则多培养其表演能力。

在演唱的过程中,注重学生演绎的尺度,根据情况,辨证地调控,使其唱和演同时恰到好处地为作品服务,共同塑造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结语

辩证思维在声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能使教师在声乐教学中实事求是,并保持思维的新鲜度,灵活、敏捷,做到因材施教。同时,会使教学变得有趣而不死板,在辩证思维方法论中,不会使教学套路陈旧、一成不变,而是充满了活力,使教师不断在教学过程中找到闪光点,获得新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不断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辩证思维也使教师在教学中保持科学的态度,不偏激、不偏见,而是客观地为学生解决问题,帮助学生进步,同时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能客观、辩证地看待问题,消除自卑心理,增强自信心。

辩证思维使得声乐教学中,学生与教师同时以发展的眼光,客观地看待互相联系并运动、变化的整体,从本质上系统科学地认识教学活动,以互相联系、对立统

一、共同发展的态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得声乐教学活动富于潜力,给声乐教学的发展带来了创新与希望。

参考文献:

〔1〕苗启明.辩证思维方式论[M]. 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

百度百科:http://kb.kkyuyin.com/item/656b621dff724556bb3d588bddb07c6a.html?from=smsc&uc_param_str=dnntnwvepffrgibijbpr

作者简介:章颖妍(1981--),女,硕士研究生,助教,现为星海音乐学院研究生。

第三篇:作文教学中的辩证思维训练

作文教学中的辩证思维训练 秭归二中郑光万

目前,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远远不能适应学习的需要,尤其是农村中学的学生,由于阅历较浅,在写作时,他们容易静止的、孤立的、片面的分析问题。尽管在思想政治课上,他们对唯物辩证法有所了解,但这种能力似乎不能顺里成章地迁移到写作中去。如2003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由众所周知的《韩非子》里的“智子疑邻”的故事引出了一个话题:“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很多学生感到入题难,有的甚至写成了“诚信”、“选择”等离题作文,究其原因就是缺乏辩证思维能力。事实告诉我们,作文教学不能期待坐享其成,我们必须强化学生的辩证思维训练。这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纵观中学语文教材,就蕴藏着丰富的辩证思维内容,初一教材就完全可以成为训练学生辩证思维的起点,如《伊索寓·蚊子和狮子》,由“蚊子—狮子—蜘蛛”三者之间的关系,引出“强大的和弱小的”话题,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从《论语十则》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引出“学与思”的话题,《为学》一课中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可引出“难与易”的话题,既然如此,那么我们怎样加强学生的辩证思维训练呢?

一、引导学生真正了解课文的辩证观点

按《义理、考据和辞章》一文的说法,决定一篇文章成败优劣的关键因素是作者的观点,在堪称典范的课文中,作者的观点总是辩证的。我们学习这些课文,如果仅仅停留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论证方法上,就等于放弃了文章的精髓。譬如《为学》一文,语言洗练,举例精当,论证周密。但最令人赞赏的还是作者运用对立统一的辩证观点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由此形成的结论具有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怎样使学生真正理解这一点呢?不妨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就难与易问题做一番讨论,不论学生的见解正确或错误,深刻或肤浅,有了一番思考之后,对课文的观点都会有真切的认同感,进而学生还能领悟文章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见识的高低,而见识的高低又往往决定于能否用辩证的思维看待问题。目前似乎有一种矫枉过正的现象,就是强调语文教学要姓“语”,固守在语言文字的圈子里,不屑于越雷池半步,殊不知学诗者“功夫在诗外”,不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能力,就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所以充分利用课文进行辩证思维的培养,决不是“为他人做嫁衣裳”,而是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自身的需要。

二、用辩证思维指导作文训练

辩证的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形态,辩证能力的强弱直接反映着思维认识水平的高低。我们说,有些学生善于写作,往往不是因为他们词汇丰富和技巧的娴熟,而是因为他们能够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过说,有些学生的写作水平之所以停留在瓶颈阶段,正是因为辩证思维能力未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中学作文教学的理想境界应当是辩证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相辅相成,彼此促进。具体的训练方法很多,笔者略举几例作以说明。

(1)概念阐述的片断练习。这类练习要求学生对具体概念作辩证地解释和说明,揭示其丰富的内涵,目的在于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如:如何看待“困难”、“艰苦”、“奋斗”、“奉献”等。

(2)矛盾的观点对比分析。这类训练通过矛盾的或貌似矛盾的观点对比分析,训练学生对立统

一、根据和条件、内因和外因等范畴的理解运用能力。如你对“旁观者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什么看法。 (3)成语典故的内涵简析。成语典故中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思想,这类练习一箭双雕,既有语言训练的作用,又有思维训练的价值。例如:“守株待兔”为什么可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说明了什么道理? (4)错误语段的辨析修改。学生习作中有各种各样的逻辑错误,适当地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错例让学生去改正,可使学生避免再犯同类错误。

(5)提供范例的语段仿写。课文中有许多精彩的语段,集中表现了辩证说理的特点,在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变换话题进行仿写,是一种简便易行的训练方法。例如:《想和做》第1—3自然段谈了“想”和“做”的辩证关系,揣摩其写法写一段话,谈谈“教”与“学”的关系。 以上是片段练习,常规的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训练是不可少的,为了防止零打碎敲,最好注意序列性、示范性。

相信我们只要以“本”为本,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辩证的观点,用辩证的思维指导学生的作文训练,学生的写作水平会很快提高的

作文辩证思维训练

作文辅导 0531 2143

先看一首小诗: 烈日当空时, 光明将贬值为灾祸, 每一瓣残淡的浮云, 都会身价百倍。

——冷慰怀

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作文同样也存在这样的辩证法。

[例题1] 巴豆,据南朝名医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记载,药性最能泻。但李时珍试用结果表明:巴豆只要用量适度,不但不会引起腹泻,反倒能治好慢性腹泻;剂量大了才会引起严重腹泻。阅读这段话后,写一篇议论文。

★提示:这则材料是从医学角度来叙述的。“用量适度”与“剂量大”产生了截然相反的两种药用功能。药量的“度”,决定了药性,量变引起质变。这就是原材料说明的观点之一。有的同学由于缺乏医学常识,在分析这则材料时,可能会简单地认为“引起严重腹泻”——“拉肚子”便是坏事,而不知道有些疾病(例如食物中毒)就必须服药致泻来治疗;因此,引出了与原材料相悖的观点:“巴豆有长处、优点,也有短处、缺点,我们不能只看一面而忽视另一面,要全面地看待事物。”

[例题2] 砸破水缸,“放水”救人,历来被赞为聪明之举;往树洞里“灌水”,让滚入树洞里的球儿浮起来,也堪称机智的做法。读书碰到难懂的长句,读时“删去”枝蔓,则顿时领悟;解繁难的几何题,却往往要先“加上”辅助线,才豁然开朗。这些,会发人深思,给人启迪„„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提示:这个题目较难,同学们的头脑被纷繁的事实搅乱了,陷进去跳不出来,找不出四件事的“头绪”(共同点)。 我们先用词句分析法,撮其重要字眼:“放水”、“灌水”、“删去”(枝蔓)、“加上”(辅助线)。然后,再进一步分析在各句中相对列举的两种相反(但都正确)的做法,寻求异中之“同”——水缸里救人,必须破缸“放水”,而树洞里取球,得“灌水”让它浮起来;复杂的长句,“删去”枝蔓,便能突出主干;繁难的几何题,“加上”辅助线,才能找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它们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出了“头绪”,找到四件事的共同点,跨过读懂原材料这道门槛,写这篇议论文就不难了。

[例题3] 1986年1月28日,载着七位宇航员作第十次飞行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发射73秒钟时凌空爆炸,从而酿成了美国宇航史上第一次空中失事的惨剧。几天后,美国总统任命一个调查委员会负责事故原因的全面调查。最终解开这一疑案的是一位物理学家费因曼教授。当时,面对成吨的事故分析材料,当报告人无意中提到“密封圈有烧焦的痕迹”时,费因曼立刻把这句话紧抓不放,终于在一团乱麻中理出了丝头。而这正是这次事故的主因。请就此材料写一篇观点明确的议论文。 ★提示:从“烧焦的痕迹”与航天飞机爆炸的关系分析,显而易见,这则材料说明了“小”与“大”的某种关系。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部分同学的思路可能会立即与“从小事做起”的观点“接轨”,欣然下笔,却不知已经离题了。正确的思路应该是:费因曼教授从报告人无意中提到的“密封圈有烧焦的痕迹”这点小事中,查出了这次事故的主因,完成了“美国宇航史上第一次空中失事”这桩震动全球的大事的原因调查,体现了费因曼教授从小事中发现大问题的卓越能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即小见大”。 我们还可以深入想下去:小中何以见大?怎样才能具备即小见大的眼力?

[例题4] 二千多年前,埃及有位音乐家,名叫莫可里。在一个盛夏的早晨,他在尼罗河边悠闲地散步。偶然间,他的脚踢到了一个什么东西,发出一声铮然的好听的声音,他拾起来一看,原来是一块乌龟壳,壳内的空气受到激烈振动而共鸣,发出十分好听的声音。莫可里拿着乌龟壳兴冲冲地急忙回到家里,再三端详,反复思考,根据乌龟壳的启示,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把小提琴。 ★提示:世界上第一把小提琴的诞生,似乎是偶然的;但是,其他人为什么对这块乌龟壳视而不见,对它发出的声音充耳不闻,不能由此发明小提琴呢?因此,在音乐家莫可里的“偶然”之中,还包含着“必然”的因素,那就是他具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联想和创造的欲望。 “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一个人的成才、发展需要机遇,但不能消极地等待它的光临,而必须去积极地“准备”,去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才干。只有这样,一旦机遇来临,你才能把握它;否则,只能眼睁睁地让机遇从你门前走过。作文可以夹叙夹议,联系正反面例子,并分析原因,以此来论证观点。

[例题5] 丁公该不该杀 据史书记载:丁公为项羽将,逐窘帝彭城西,帝急,顾谓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丁公引兵而还。及项王灭,丁公谒见。帝以丁公徇(示众)军营,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也。”遂斩之。曰:“使后为人臣无效丁公也。” ★提示:

1、丁公不该杀 ⑴无丁公刀下留情,即无刘汉王朝,刘邦以怨报德,不合中国人之常情。 ⑵刘邦将项羽失天下归咎于丁公,不合史实,昧着良心;即便史实如此,邦杀丁公亦属“炮打功臣”。 ⑶即使丁公曾二心于项王,亦不能据此推断丁公一定会或将来会二心于刘邦。

邦杀丁公,完全是为了刘氏王朝,借丁公之头来威慑手下人臣,杀一儆百。

2、丁公该杀 ⑴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人的残忍,丁公在关键时刻放走刘邦,导致项羽自刎乌江,其罪不可饶恕。 ⑵刘邦杀丁公有政治远见: a.身边不能留隐患。 b.政权始建,必须警告二心之人,表明君主态度。 c.杀叛将,使后人无敢仿效,有利形成忠君风尚。

从刘邦角度,从维护刚刚建立的封建王朝的角度,丁公该杀。 观点截然相反,却能自圆其说,源于复杂的人事本身的复杂性。观点可谓见仁见智。 复杂的人事本身就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不同的人去看去评,结论就会不同;即使是同一个人从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去看去评,结论都有可能不同。这正应了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所写到的: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例题6] 公仪休嗜鱼不受鱼

西汉刘安所著《淮南子》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鲁相国公仪休喜吃鱼,各地官员纷纷送鱼投其所好。但都被他一一谢绝。他的门生莫名其妙,问到:“先生爱吃鱼,为何又把送到眼前的鱼拒之门外?”公仪休说:“恰恰因为我爱吃鱼,才不得不谨小慎微。如果我来者不拒,说不定哪天会因徇私受贿丢官罢相,甚至性命难保。那时,想吃鱼能吃上吗?现在我廉洁自律,奉公守法,保有鲁国相位,才可以常常吃到鱼。”公仪休的话看似浅薄,实际上却说出了一个深刻的公私关系的道理。

★提示:

1、可以论证廉洁自律必须从克服私欲做起。

2、可以论证为官者不徇私,不受贿,清风两袖,方可自保。

3、可以论证公和私、得和失的辩证关系。

[例题7] 巴顿将军毙驴开道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著名的五星上将巴顿将军,以其泼辣严明的治军作风赢得了赫赫声威。他统率的军团在北非战场和欧洲战场所向披靡,屡立奇功。 据说,有一次在部队挺进途中,前面的行军队列突然乱成一团,无法移动。原来是一头运军需的驴子横在道路中间,不肯动弹,一群士兵连推带拉又拿鞭子驱赶,也无济于事,使后面的人马寸步难行。巴顿将军走上前来,看到这一情况后,大喝一声:“所有士兵立即让开!”士兵们不知是怎么回事,便纷纷让开,站在两边。这时,巴顿将军掏出手枪对准驴子扣动扳机,这个倔强的家伙应声倒地。巴顿命令把它扔进路边的大海,行军的大道立刻畅通无阻。

★提示:

1、可以论证处理纷繁复杂的问题时,要敢于快刀斩乱麻,当机立断。

2、可以论证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时,要善于变通思维,打开新的途径。

3、可以论证关键时刻要权衡利弊,不能患得患失,因小失大。

[例题8] 难以装满的大碗

这是禅宗里的一个故事: 某徒弟学艺多年,出山心切,就去向师父辞行:“师父,我已经学够了,可以独闯天下了。” “什么叫够了?”师父问。“就是满了,装不下了。”徒弟答。 “那么你装一大碗石子来。”徒弟照办。 “满了吗?”师父问。“满了。”徒弟十分自信。 师父抓起一把细沙,掺入石中,沙一点没有溢出来。 “满了吗?”师父又问。“这回满了。”徒弟面有愧色。 师父又抓起一把石灰,轻轻洒下,还是没有溢出。 “满了吗?”师父再问。“满了。”徒弟似有所悟。 师父又倒了一盅水下去,仍然滴水没有溢出。 “满了吗?”师父笑问。徒弟无言以对。 ★提示:

1、可以论证学业的永无止境。

2、可以论证逐层深入,才能参透事物的底里。

3、可以论证教育弟子,须以巧譬妙喻,方可奏效。

[例题9] 决定胜负的铜钱 这是禅宗里的一个故事: 古代有一位智勇双全的将军率军对敌,但双方兵力悬殊,他的全部人马只及对方的十分之一。因此,众将士有点信心不足。这位将军就到一座庙里求神问卜,然后,他取出一枚铜钱,当着众将士说:“胜负在天,让神灵决定我们 的命运吧!如果铜钱落地后正面朝上,神将保佑我们战无不胜,如正面朝下,是神让我们失败,我们只有听天由命。”说着,将军向上一抛,铜钱落地,正面朝上,顿时全军欣然。接着将军又抛了一次,还是正面在上。这样,将士们欢腾雀跃,士气大振,终于获得全胜。凯旋后,将士们纷纷提出要感谢神灵的保佑。这时,将军才拿出铜钱让大家看。原来,这枚铜钱的两面都是正面。众将士这才恍然大悟,保佑他们获胜的,不是神灵,而是自己。

★提示:

1、可以论证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人的命运操之在我,气可鼓不可泄。

2、可以论证关键时刻巧妙机智地进行鼓舞激励的重要作用。

3、可以论证充满信心,振奋精神,就能发挥出巨大的潜能。

[例题10] 小蜘蛛智杀长蛇

我国古代的《庸庵笔记》中记述过一则奇闻:一个小小的蜘蛛,结网于距地二三尺高的墙壁。一天,一条长蛇爬过来,抬头想吃掉蜘蛛,但却怎么也够不上,蛇只得退去。谁知就在这时,蜘蛛突然悬丝而下,蛇重新昂首欲食,蜘蛛又突然缩回网上。这样反复了多次,把蛇搞得十分疲惫,头伏于地想歇口气。可是,蜘蛛却乘蛇不备,奋身直下,扑到蛇的头顶,死死咬住不放,蛇狂跳乱扭,左摇右摆,却不能逃脱,终被置于死地,蛇脑成了蜘蛛的美餐。

★提示:

1、可以论证只要敢于斗争,弱者也能战胜强者。

2、可以论证在巨大的对手面前,须乘其不备,以智取胜。

3、可以论证欲加害于人者往往自取其咎。

第四篇:浅论科学发展观的辩证法基础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辩证 发展 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 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来的。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传统发展观有其所处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虽有合理之处,但并没有达到科学的思维要求,在其指导下的发展也不是科学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批判了传统发展观只重视数量的增长或提高、只重视物而忽视人、忽视自然生态环境、损害人的自身利益和人的全面发展等弊端,强调发展应是不断解决矛盾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本质上是辩证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体现了 “好”与“快”的辩证统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又好又快地发展”,只有在好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经济长期持续的快速增长;只有保持较快增长,才能抓住机遇,不断增强经济实力,更好地解决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传统发展观也强调“发展”,但这种“发展”突出经济的增长,认为经济的增长就是发展,这种“发展”从本质上说属于运动的范畴,突出量的积累而不注重质的提高,其直接后果就是在经济快速增长、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而科学发展观则实现了“发展”的真正含义由运动向发展的复归。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人的发展与物的发展辩证统一,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与以物为中心、以经济的单一增长为衡量指标的传统发展观不同,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既确立和尊重人的主体尺度,关注人的发展,也尊重客观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

一、适度原则和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等观点。全面发展要求既抓住经济发展这个矛盾中心,突出强调经济的发展,又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的综合平衡发展,体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协调发展则要求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强调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的差距不能过大,体现了适度原则。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强调要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体现了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矛盾观。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系统性、协调性、和谐性要求,也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分析方法。科学发展观提出“五个统筹”,实际上就是要正确处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五对矛盾。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统筹区域发展,就是要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要解决经济发展快速同社会发展滞后之间的矛盾;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同资源生态制约之间的矛盾,等等。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国际金融市场造成严重冲击,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加剧,对世界经济增长和稳定造成严重冲击。由此可见,发展观问题十分重要——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2009年,在世界经济低迷、经济发展环境异常困难的情况下,中国经济逆势飞扬,实现了8.7%的超预期增长。在全球经济恢复性增长和国内市场进一步启动的背景下的2010年,中国经济继续保持较高增长。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近4000美元。按照各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人均GDP 4000~6000美元发展阶段是经济社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的时期,中国国内一系列问题(包括房价持续上升,教育、医疗费用过高,物价飞涨,通货膨胀压力巨大等等)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引发了我国社会矛盾的加剧与激化。从目前来看,我国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事业的管理还没有跟上经济社会的发展,政治体制改革、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问题也亟待解决。虽然,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但其它社会矛盾的加剧和不断激化,必然会成为严重制约我国发展的瓶颈和薄弱环节,会致使经济社会取得的发展成果大大缩水,甚至付之东流。当前我国发展的这些阶段性特征和出现的新矛盾新课题,决定了我们必须自觉坚定地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研究》,王桂泉、胡延风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一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第四版

第五篇:论战争与经济的辩证关系

论经济与战争的辩证关系

纵观人类的发展历史,从原始社会至奴隶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直至如今的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每一次的社会变革或历史进步都要伴随着战争的爆发,同时经济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明显,这二者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一. 战争的起因与经济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而政治又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是阶级的、国家的和民族的经济利益的集中表现。它反映了不同阶级、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不同阶级之间、民族之间和国家之间有着不同的经济利益,因此,这些不同的阶级、民族和国家的政治,必然要自觉地、充分地反映和维护不同阶级、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就是说,战争根源于阶级之间、民族之间和国家之间的经济利益的矛盾。对于战争的经济根源问题,古代兵家大都有所察觉、有所论述,有些论述还相当深刻。孙武在《孙子兵法*九变篇》中指出:"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在《作战篇》中又指出:"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在现代战争中,战争的起因更是与经济利益密切联系,战争或是为了摆脱经济危机,振兴本国经济;或是为了掠夺他国财富,为己所用。

以二战为例,1929——1933全世界范围内发生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有两种对付手段。一种是美国 英国式,他们有大量殖民地,结成排他型经济组织,实行国家干预,就像罗斯福新政。而德日意三国,德国是一战的战败国,殖民地被协约国瓜分,并且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受到协约国的压榨,国内复仇主义盛行。意大利在一战时为协约国战斗,但协约国并未在战后遵守诺言,意大利只在非洲得到了一点殖民地,而且多是不毛之地。日本资本主义发展晚,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受英国 美国威胁,加之国内军国主义盛行。这三个国家无力用自身的力量改变经济危机的现状,只得对外扩张。对于这些国家来说,发动战争不仅能够通过军工企业的发展增加本国人口就业,恢复国民生产,还能通过侵略获得大量资源,打破英美在世界经济上的垄断。

我们再来看看“世界警察”美国在近期的所作所为。自2001年以来,受911事件的影响,美国对外发动了两起战争:阿富汉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为什么要对这两个国家发动战争,主要是为了石油这一工业血液和霸权的需要。 美国利用国际社会对9.11的同情,发动了阿富汗战争,成功地插足到上合组织的核心地盘,同时建立了里海根据地,为日后控制里海石油打下了基础。2003年,通过20多天的战争,就把伊拉克占领了。梦想就是为了中东的石油。石油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命脉。现在又想发动伊朗的战争,为什么一个烂伊拉克困住美国仅二十万的作战精英部队呢?目的就是盯住伊朗的石油。大家都知道现在美国是自以为是的人权主义国家,却不断地向外发动战争,想打败伊朗,而控制全世界的石油。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现代社会,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爆发以及巨大经济利益的诱惑已成为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

二. 战争的发展与经济

“让战争进行下去的根本,第一是钱,第二是钱,第三还是钱!”这是拿破仑的话,一语道出了经济在战争中的作用。经济是战争的物质基础,战争是以巨大的物质消耗为代价的,经济实力的强弱直接或是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胜败。与此相对,战争的进程对经济也有很大的影响,或是促进一国经济繁荣发展,或是对经济带来毁灭性打击。

抗日战争对中国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中日经济力量的悬殊,是日本敢于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基本条件。日本侵华战争的残酷破坏,野蛮掠夺,给中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达5000亿美元,大大地延缓了中国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抗战期间,中国人民开展了对敌经济斗争。国民政府通过建立大后方基地、采取有利农业发展的措施、实行经济统制政策等,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通过开展对日物资禁运、破坏敌伪掠夺计划、发展生产、货币斗争、贸易斗争等措施,打破了敌人“以战养战”政策,增强了抗战的经济力量,为最终取得胜利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对抗日战争的分析可以看出,日本的自信来自于经济的自信,中国的胜利来自于国民经济的支持。 战争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十分明显:首先,直接用于越战的开支从1965财年的1亿美元,急剧扩大到1968财年的270亿美元。从1964到1969财年,美国军费几乎翻了一番,致使财政状况日趋恶化,从1965财年起连续4年出现赤字,总额超过以往19年的赤字总和。与此同时,由于产业发展严重向军事倾斜,“国防建设”给“国民经济建设”带来了严重负面影响,导致民生产业竞争力下降,出口能力减弱,致使自1893年以来保持了近80年顺差的美国对外贸易在1971年开始出现逆差,国际收支逆差增大又导致美元危机,以致尼克松政府不得不在1971年8月暂停美元与黄金的自由兑换。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利益,但是如果一味的追求战争财富,希望通过“以战养战”的方式拉动经济,必将事与愿违,遭受严重损失。

战争对经济的破坏是多方面的,除了人员的死伤外,战争几乎总是与通货膨胀相伴而生。战争意味着军工企业增长,民用企业下降,货物匮乏,物价上涨,民不聊生。战争的规模越大,现代化程度越高,杀伤力越大,死亡人数越多,对经济的破坏也就越严重。现代战争不仅对交战双方会造成重大损失,在经济全球化、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对世界各国也会带来程度不同的损失。

综上所述,现代战争早已与经济密不可分,经济利益在很大程度上是导致战争的决定因素,而战争本身就是一种在特定条件的经济活动,驱动着经济活动的走向。

通过和艾老师学习的半个学期,我对军事思想、中国国防以及艾老师您本人有了一个更进一步的了解,我感觉您的讲课特点是比较鲜明的,威武豪气,干脆利索,观点明确,无论是在敏感还是非敏感问题上都能大胆而又理性的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您对中日关系的看法、你对侵略战争的评价、对毛泽东军事理论的理解、对中国现状的评析等等,对培养学生独立创新具有一种非常良好的典范作用,而且您所讲授的军事思想与好多学科领域都有联系,尤其是包含了众多的哲学思想,对于人生的学习之路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您身上硬朗的男子汉气概和强烈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也是众多男同学应该学习的。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离职补偿金的计算方法下一篇:林业行政执法考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