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笔记范文

2023-04-22

论语读书笔记范文第1篇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一生想要恢复和宣扬周礼,周游列国,希望有国君能够接纳,并且身体力行,无奈当时的社会已经形成了礼崩乐坏的局面,最终没有实现这一愿望,但他的这种思想和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现在仍不失其价值。

首先,是孔子对学习方面的看法。一.温习和复习。从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中可以看出:孔子希望弟子们可以温习学过的知识不断巩固,这样可以加深自己的理解,而且对学习新的知识很有帮助,而且曾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显现出复习的重要性。二.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事倍功半。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颜回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正因为他能够独立思考,所以能够举一反三,这也印证了我们要培养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的必要。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从古以来人们都需要拥有的学习态度。

四、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几句话孔子从学生和老师的角度分别谈了对学习的看法。作为学生,学习要不能厌倦,要持之以恒,这对作为学生的我们有着引导的作用;而从老师的角度,孔子通过启发的方式来教导学生,这是很值得后人学习的,但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我觉得不适合现在的教学,老师应该有更多的耐心来指导。而且从“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句话在可以看出孔子的“有教无类”也并不是真正的有教无类,由于当时社会经济状况并不足以支撑,所以只能停留在理想层次之上。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总之,孔子的教学理念围绕着“文、行、忠、信”来进行,这正是论语在学习方面的精髓,和给我们的启示。 然后就是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所具备道德修养。孔子认为个人的道德修养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立志于仁德,就不会做坏事了。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从中体现出孔子对仁德的看重,但是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并没有都具备这样的仁德,但我认为如果我们能够努力去做,提高自身的修养,也会成为具有仁德的人。一.宽容.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拥有宽广的胸怀,不会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鸡毛蒜皮的琐事,如果每一件事都去斤斤计较的话,就会使我们的心胸变得狭隘,就不会远大的志向。二.谦逊.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楫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孔子觉得君子没有什么需要争的,应当谦逊,在我看来,这种看法已经不适合当今时代,现在是一个竞争的时代,要大胆地进行公平的竞争,如果过分的谦虚,就可能丧失重要的机会,但适度的谦逊仍是我们需要保持的传统美德。三.安贫乐道。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是孔子希望人们能够拥有安贫乐道的精神。《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中所表达的正与之相符,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所著的《陋室铭》中充分体现出刘禹锡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可以看出孟子、刘禹锡等都受到孔子安贫乐道、富而好礼态度的影响,这也正是我们需要学习与继承的。

论语读书笔记范文第2篇

读了论语通译,虽然不能看了古文就知道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但是在注释的帮助下也能明白孔子所想告诉我们的。觉得十分感慨,孔子在那时就能明白的这些道理,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到现在都还不明白。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学而篇第一》了。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是啊,现实生活中,人人都需要理解,个个都渴望理解。人们视理解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和联系心灵的桥梁。大家都希望人与人的相处应该多一点宽容和尊重,多一点容忍和谅解。但是,世界何其大,人生何其复杂。若时时都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恐怕是不可能吧。因为,人生没有相同的路,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思想志趣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件事,两种价值取向相异的人看待同一个问题,要彼此理解不是强人所难吗?人不是从一个模子里造就出来的,你有另人头痛的事,我也有。我们彼此都渴望理解,可又用自己的要求去看别人,去苛求别人,于是我们之间有了墙,于是你苦恼,我也苦恼。可是,人们有没有想过,许许多多的小事,为什么一定要他人明白,一定要他人理解?其实,面对种种的不理解,只要我们给他一个微笑,用宽阔的胸怀去面对,不被理解又何妨?

商鞅是行变法,落得五马分尸的结局;达尔文在说物种进化的时候被人们骂成疯子;助人为乐的雷峰经常被人嘲笑,他们这些举动,又有谁能理解?如果他们一味的追求理解,又怎么扞卫真理?他们最初不被接受,是因为他们的追求走在了时代的前列;他们最终名垂青史,是因为他们敢于在不理解的目光中昂首向前。在现实中,有多少人能明白理解这个东西。他们可以追求别人的理解,以别人的议论为自己的主题,以别人的言谈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别人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甚至要去讨好别人,为了所谓的理解,写了一些优柔寡断毫无逐渐的可笑人生。他们真的知道理解吗,他们觉得他们真的是在理解别人,并换取别人的理解吗,不是这样的。

理解不仅仅只是你需要别人来理解你,根本就不是同路人为什么要逼迫别人理解你,难道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同情和怜悯?这样作难道不会太悲哀了吗?于是,终日沉浸在观察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之中,优柔寡断,碌碌无为。不再努力改造自己的生活,不再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却只是追求理解。理解不是牵强的,是需要别人有和你相同的东西然后互相共鸣而产生的。就算不被理解,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我们能在某些方面理解了别人,想必别人也一定能理解你的吧。孔子很早就这么说过了,不担心别人呢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理解别人。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不光为理解而活!

理解万岁?

不被理解又有何妨。

论语读书笔记1000字(二)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对于这种说法以前也只是听说而已。当从电视上看到于丹讲《论语》时,立刻被她那浅显而又富有哲理的语言所吸引。电视上的讲座几乎完整的看了下来,随后又买来书仔细地阅读。之后才知道,平时常常用以提醒学生的几句格言原来是出自《论语》,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于丹通过白语化的语言,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使《论语》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论语》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孔子说:不怨天,不尤人,因为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内心的完善,合乎大道的追求,比你要求这个社会应该如何如何,要求别人应该怎样怎样,都要重要的得多。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还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吾与点也!的故事所阐述的正是这个道理。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孔子说,这个世界上对自己有帮助的朋友有三种,即所谓益者三友,是友直、友谅、友多闻。

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于丹的读后感,都说做人的境界,君子是大家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君子的力量始于人格与内心。如果一个人在当今的社会中,反省自己的行为,而能够不后悔、不愧疚,要使自己做过的每件事都禁得住推敲,实在是极不容易的事情。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自己的内心选择能力强大,明白如何取舍,一个人内心对自己要求严格一点,对别人就会厚道一点,平时大家老说做人要厚道,厚道并不是窝囊,而是他可以包容和悲悯别人的过错,可以设身处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因此只有给予才会带给你最终的欢愉,不是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嘛!做人无论成功与否,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才是君子之度。做一个最好的你自己,按照自己的社会定位,从身边做起,让自己成为内心完善的人。

论语读书笔记范文第3篇

当、当、当……”已是深夜班10点了,轻轻合上《围城》的最后一页,内心很平静,夜已悄悄地爬满整个天空。方鸿渐原来是有梦想的,正如我们的每一个人一般,年少轻狂的我们,按捺不住热血的沸腾,无法向一切已墨守成规的事物妥协。我们总相信我们的人生只有我们能驾驭。于是鸿渐乘上开往法国的航班,开向自认为的一片新天地。十四岁的时候,我信心满满的,只差没有报告天下,凭海为证,大言不惭地说有一天自己会如何如何。那时候总是很单纯的,没有意识地去做许多事。没有责任的包袱,不懂世间的复杂,指天夸耀自己的伟大,却在深夜独自嘤嘤哭泣,很脆弱的。其实这是每一个孩子都会犯上一回的狂病,但这又何尝不是一回人生的轰裂呢?几年后,二十七岁的鸿渐踏上了他的返程之旅,带着一张作假的文凭,心里是满满的内疚。二十七岁的他仍会天真地想起严父,

香,鸿渐也曾为搏唐小姐的回眸一笑而努力过,但无论是哪一种,他都未好好抓住,任由最后一缕轻烟从指尖划过,没有勇气跨出最后一步,鸿渐学会了妥协。在经过三闾大学一行后,他才真正意识到人世险恶。鸿渐有点累了,于是他选择躺在孙小姐这张柔顺的躺椅上休息一下。父母亲的生活,我一直是不甚赞同的。没有“非你不娶,非你不嫁”的爱情,没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柔情,有的只是永远为琐事忙碌的身影和时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的声音。我一直很不孝地疑惑这样的两个人为什么会如此甘心地被对方牵绊着自己的后半生呢?平静的海面往往酝酿着巨大的风暴,鸿渐同柔嘉平淡的婚姻也有了一触即发的危机。鸿渐觉得自己很无能,总认为自己是一场悲剧的主角,他要发泄,既然不能对外人那就只能对自己的妻子出气。柔嘉也不是好欺负的人,两人之间的矛盾因为更多人的参与而显得不可收拾,鸿渐看着空空的小屋陷入了沉思。葬礼上,奶奶一直都在流泪,看着与她相伴四十多年的爷爷消失在殡仪馆最后一道门后,最后一滴泪也悄无生息地落地。一直不明白在爷爷去世许多年后,奶奶口中批评着种种不是与眼中流露出的无限依恋竟是如此和谐,和谐地让人辛酸,让人猜不透。就如《围城》中所讲“年龄是个自然里程中无法超越的事实。”凡事一经隔膜,咫尺皆若天涯,又更何况是城里城外呢?后记:那只祖传的老钟从容自在地打起来,仿佛积蓄了半天的时间,等夜深人静,搬出来一一细数“当 当 当……”响了六下。六点种是五个钟头以前,那时候鸿渐在回家的路上,蓄心要对柔嘉好,劝她别再为昨天的时闹得夫妇不欢;那时候柔嘉在家里等鸿渐回家来吃

晚饭,希望他会同姑母和好到她厂里做事。这个时间落伍的记时器无意中对人生包涵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十一点了”我想“也该睡了”掩上日记本,掩上门,让室外的黑色也浸染入这一室之中。

论语读书笔记范文第4篇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一生想要恢复和宣扬周礼,周游列国,希望有国君能够接纳,并且身体力行,无奈当时的社会已经形成了礼崩乐坏的局面,最终没有实现这一愿望,但他的这种思想和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现在仍不失其价值。

首先,是孔子对学习方面的看法。一.温习和复习。从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中可以看出:孔子希望弟子们可以温习学过的知识不断巩固,这样可以加深自己的理解,而且对学习新的知识很有帮助,而且曾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显现出复习的重要性。二.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事倍功半。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颜回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正因为他能够独立思考,所以能够举一反三,这也印证了我们要培养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习惯的必要。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从古以来人们都需要拥有的学习态度。

四、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几句话孔子从学生和老师的角度分别谈了对学习的看法。作为学生,学习要不能厌倦,要持之以恒,这对作为学生的我们有着引导的作用;而从老师的角度,孔子通过启发的方式来教导学生,这是很值得后人学习的,但是“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我觉得不适合现在的教学,老师应该有更多的耐心来指导。而且从“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句话在可以看出孔子的“有教无类”也并不是真正的有教无类,由于当时社会经济状况并不足以支撑,所以只能停留在理想层次之上。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总之,孔子的教学理念围绕着“文、行、忠、信”来进行,这正是论语在学习方面的精髓,和给我们的启示。 然后就是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所具备道德修养。孔子认为个人的道德修养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立志于仁德,就不会做坏事了。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从中体现出孔子对仁德的看重,但是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并没有都具备这样的仁德,但我认为如果我们能够努力去做,提高自身的修养,也会成为具有仁德的人。一.宽容.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拥有宽广的胸怀,不会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鸡毛蒜皮的琐事,如果每一件事都去斤斤计较的话,就会使我们的心胸变得狭隘,就不会远大的志向。二.谦逊.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楫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孔子觉得君子没有什么需要争的,应当谦逊,在我看来,这种看法已经不适合当今时代,现在是一个竞争的时代,要大胆地进行公平的竞争,如果过分的谦虚,就可能丧失重要的机会,但适度的谦逊仍是我们需要保持的传统美德。三.安贫乐道。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是孔子希望人们能够拥有安贫乐道的精神。《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中所表达的正与之相符,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所著的《陋室铭》中充分体现出刘禹锡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可以看出孟子、刘禹锡等都受到孔子安贫乐道、富而好礼态度的影响,这也正是我们需要学习与继承的。

论语读书笔记范文第5篇

于丹老师讲授《论语》心得别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离我们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犹如高山上一颗劲松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触及。而于丹老师仿佛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难懂的《论语》通过心得的方式来解读,似乎把难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备受欢迎的高档营养品。他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孔子没有圣贤的架势,朴素平和、平易近人,时时传递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真正走进了我们的心里。他说:“孔子没有温度,只有色彩”。

我第一次见到“国民幸福指数”一词,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对于我来说,大的就是工作中,小的就是家庭中,同志之间、夫妻之间,一些生活中的琐事,抑郁于胸。“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渺小了。”自己劝自己,想开些,何必计较那么多呢?

面对人生的遗憾,我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于丹老师在论语心得中讲了一个故事:一座寺庙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得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来佛像前膜拜。而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也是跟它采自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台阶不服气地对佛像提抗议:我们本是兄弟,凭什么人们采着我们去膜拜你?你有什么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说,因为你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而我经过了千刀万剐才成佛。

我读后眼前一亮,我们过去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为什么你我一起参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辉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视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贡献、肩负的责任、承受的压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后的付出,千刀万剐与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这样比起来我的内心就平和多了,怨气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乐,我有我的开心,知足常乐! 《论语》读书心得二:

每当谈到哲学时,人们所想起的不外乎柏拉图、黑格尔、罗素、尼采等人。同时国人也会感叹为什么泱泱华夏这个曾经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就没有哲学,至少没有一套独立成体系的哲学。尽管哲学一词是舶来品,但在相对严谨的定义下,中国就真的没有哲学吗?我并不这么认为。

尽管中国的国教是到道教,但是中国的儒家思想的影响范围是更为广泛的。我一直坚信儒家思想并不能等同于儒教。我一直认为中国人必须读的书一定有《论语》这一部,从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到八股文考的就有论语,足以证明《论语》这部中国最有魅力的书,特别是在XX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张导的那手诵读《论语》更是在一夜间让《论语》这个名字传遍神州大地,传遍世界各国。

《论语》并不只是中国众多古典文学中可有可无的一部分,我觉得中国配得上圣贤之称的也就只有孔子了。也许只有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句话才能够表达对孔子的无限的崇敬之情。孔子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着众多爱好古典文学之士,从孔子的出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尽管孔子的先祖有着不凡的身份地位,但是到来了孔子的父亲那一代已经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资本了。可以说孔子这个人的成长史就是《论语》这部书的大致内容了。

《论语》这部书在我看来不仅仅包含着孔子“因材施教”的人才教育思想、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同时还包含了非常浓厚的美学氛围:文字是美的、人格是美的、思想更是毋庸置疑的美„„在《大学》中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说,这些在《论语》中也有体现。可以说孔子揭示了真善美的全面发展原则,孔子作为中国的至圣将“成人之道”同“君子理想”一样,替提升到儒家理想人格的一个重要层面,但是其本质还是无法脱离仁义道德。《论语》或者说孔子的主题思想还是中庸思想但他还是赞同那些有独立人格的人(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着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他认为“过犹不及”,这种思想造就了孔子行事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一步的谨慎态度。

崇拜孔子是因为孔子的为人处事之道以及一些观点还是很合我的胃口,特别是在《论语》中的文字更是精炼到了极点,文字又很美。就如在雍也篇中“子曰:知者乐山,仁者乐水。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个人觉得这句话很有深度。也许有人会认为这句话有点虚,但是这些东西必须是到了一定的年纪才会有的体会,正所谓酒越老越纯,如果我在这里过多的评论就只能显示我的无知了。整部《论语》从学而篇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以及耳熟能详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等等。这些道理并不是谁都可以得到的,只有经历了人世间的众多社会现状才会有如此感慨。历史上记载孔子西行不到秦,我想可以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孔子所主张的思想两个方面得到结论。孔子主张以德治天下,而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正在崛起,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里,秦国不敢采用只能教人静下心来慢慢做的儒家思想,于是,秦国采用了极具攻击性的法家的理论。同样的,作为一个当时就有一定盛名的大思想家,他所主张的却与秦国赞同、推崇的恰恰是对立的,在根本上说孔子道秦国就会变成无用功,而且作为当时比较先进的思想还有可能被秦国拘禁,所以说孔子西行不到秦说明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要么孔子有自知之明,不会去惹秦的统治者;要么孔子就是个懦夫。这两个有点类似的结论,就对孔子那个“朝闻道,夕死可也”产生了一点怀疑,这不就着意味他也是有其他想法的。

尽管孔子在《论语》中所表达的“因材施教”的人才思想应该是最早的,应该是最完美的教育观点,但是在这种大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是没有市场的,特别是在中国这个特殊的国度。孔子的教学观点有一个很明显的政治特点: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可以说孔子不像某些自命清高的读书人认为的那样,不去参与世界上最为黑暗的政治,他是抱着一副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想法积极入世,虽然因为他那近乎固执的思维、不晓人情世故导致他的许多治国良策无法付诸实践就流产了。从孔子的众多成就非凡的弟子中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没有一个人是全才。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政事:冉有、季路,言语:宰我、子贡,文学:子游、子夏„„就是连孔子最看好的弟子颜渊也只能是在德行方面好而已,在生活自理能力上就是差啊!简直就是一塌糊涂,最后就落了个天妒英才,英年早逝。因材施教,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培养出某个方面的偏才,这是中国这个崇尚高考这个一考定终生的国家所不喜欢的,这样也必然导致“因材施教”在中国没有市场,因为中国的家长或者说是整个社会就是要赶鸭子上架,硬是要人们学习那些今后一辈子都不会用上的知识,还美曰其名培养全方面的素质,问题是那些教育专家所说的素质到底指什么。根据国外专家的理论是一个国家在建国三十年就至少可以出一个诺贝尔奖得主,今年是我们伟大的祖国母亲六十岁的生日,目前好像没有谁有摘得诺贝尔奖的迹象。还有个就是从一个国际奥赛的金牌得主到一个大师至多需要二十年的时间,但中国这个历届国际奥赛上金牌得主最多的国家能够在国际上拿得出手的大师没有一个是奥赛冠军,换句话就是中国没有把奥赛冠军培养为大师级人物。这是中国教育的悲哀啊!同时那些教育专家、学者又还要去找寻没有的原因。所以,我认为因材施教是非常好的教育方式,在培养了基本的生存技能后完全可以进行“因材施教”。

我觉得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于古典名著也要有新的理解,对《论语》的品评历来就有,从南怀瑾到于丹,孰优孰劣,大家各有理解,但也千万不要只遵从那些有名气的人的思想,而忽略了最应该有的自己的见解。正如孟子所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对于名著更不能顶礼膜拜,应该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去读那些名著。 《论语》读书心得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过去就是人不知而愠,最受不了被人冤枉和误会。人不知,而不愠,不仅仅是君子的礼仪之道,更是内心充盈平和的外在体现。能够做到别人不了解我、对我有所误解,我也不怨恨、不恼怒,一方面要从他人角度去考虑问题,学习换位思考,多体谅他人;另一方面,也是需要自信的建立,不自信才会那么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如何。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威信不是靠恐吓、权势树立的,那样树立起来的威信没有稳固的根基,一旦地位下降、危险解除,支持者、仰慕者,纷纷如树倒猢狲散,官场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树立威信靠的是人格魅力,作风轻浮的人是没有威信可言的。做人,尤其是做女人,必须稳重、庄重,自尊、自爱,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学习,太重要了。我庆幸我现在还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我庆幸我可以不带功利目的去学习。如果没有这些阅读的习惯,没有学习的兴趣,我不会从书本中使得自己开拓眼界、敞开心扉,我的思维观念不转变,抑郁也难以康复;如果不是这些阅读习惯,我不会看那么多书,不会对文学产生兴趣,我这个中专学历的人也不会想到成为作协会员得到认可、让自己更加自信;如果不是有学习的兴趣,我这个电脑白痴不会想到去做个人网站和博客,更想不到现在竟然可以做网站编辑,而且工作也得到一致认可。没有学历有什么关系?没有文凭有什么关系?我有一双眼睛,我可以阅读和学习,每每有了新的领悟,获取了新的知识,丰富和充实了自己——人生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让人感到满足和骄傲的呢?

道不同不相为谋。什么人都可以认识,但是做为朋友就必须谨慎,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对自己的影响很大。不说别的,进入作协以后,和大家交流过后,就感觉受益匪浅,那些写作经验和点评,没有十几、几十年写作经验是体会不出来的。

有错就改还是好同志。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错误,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敢于改正自己的错误。没犯过错的不是人,是神仙,错了不怕,改正之后就是一条宝贵经验。如果没有经历过自杀,我不会懂得生命是如此诊贵;如果没有经历过抑郁,恐怕我也还是不理智、不成熟的小屁孩呢。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之前写过一篇《安贫乐道》,这也是我现在的一种追求吧。也曾经算是过过一段奢侈的日子,物质上的追求永远无法让人满足,只会让欲望更加无止境。

一直都敏于事,工作方面我从来都不担心,任劳任怨。慎于言则是现在才懂得啊,“做事要高调,说话要低调”,我现在开始感受到这种方式的益处了。后面还有“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和这里的“敏于事而慎于言”差不多的意思,都是少说多做。

请有道德的人匡正自己,要虚心接受意见。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句话非常重要。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什么时候都能将心比心去体会,了解到言语、行为背后的动机,就少了那些埋怨和仇恨。

上一篇:关于环保的作文下一篇:用心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