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教学案范文

2022-06-26

第一篇:山中访友教学案范文

《山中访友》教学案

【文章内容简析】:

《山中访友》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是一篇文质兼美、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动展现大自然美景的散文。本单元主要内容为"感受自然",学生要通过四篇文章的学习,感受作者描绘的自然美景,感受人与自然亲密和谐的关系,从而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本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古桥、树林、山泉……经过作者动情的叙述,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们也仿佛走到了每一位读者的心中,使读者顿生身临其境之感。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散文,但对散文的特点还不能深入理解。不过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可以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

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通过阅读体验可以和作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但是他们的阅历少、生活经验不丰富,无法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的情感,揣摩文章精彩的句段、词语也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设计思路】:

通过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整体把握整篇文章。朗读时,结合多媒体创制情境氛围,使学生如临其境,在情境中体验。从文眼(课题:山中访友)展开,结合课后的思考练习题,链接起导读本文的线索: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逐一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揣摩欣赏文章精彩的句段、词语。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和作者对话。

结合学生自身的经历或阅读经验,让学生在自我生活找到"文章"的内容,深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哲理。

利用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引起学生的反思,得出:"我们应该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共同维护我们的家园,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形成和谐的朋友关系"这样的结论。使学生更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学生学习目标】:

1.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重点词语,理清思路,理解本文新奇的构思,感受作者的心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难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学习运用。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导读法、点拨法 【教学准备】:

①课前布置预习本课字词,熟读课文。

②古桥的图片,录有风声、雨声、鸟叫声、溪流声等声响的磁带。 ③制作教学课件。 【课时】:2课时 【教学环节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导语:同学们,春风夏雨,秋霜冬雪;青松迎客,寒梅报春。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有声有色,有情有意。我们这学期学习的第一组课文,将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

(2)揭题:今天,我们首先跟着一位作家,走进山林,去拜访他的朋友。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3)看课题猜猜,作者拜访的会是怎样一位朋友? (学生可根据课题自由发挥,只要合乎情理、语言流畅、完整即可)

师:让我们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李汉荣先生走进山林,去拜访作者"山中众朋友"。

(二)整体感知全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要求:

①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②读完后回答: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到底是谁? (2)读后交流:

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依次找出来)

(明确图示)依次是:古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石头-阵雨

① 在依次找朋友的时候,对照相应的段落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内容,在读时纠正字音,将重点字词读正确并理解词语意思。

② 栀(zhī)子湛(zhàn)蓝

③ 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声望卓著)津津乐道(形容饶有兴味地谈论)

幽径:隐蔽、僻静的小路。 波光明灭:水波忽明忽暗的样子。

唱和:一个人做了诗或词,别的人相应作答。

吟咏:"咏"的基本意思是指有节奏地诵读诗文。"吟"往往跟"咏"连在一起,含义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古人有一说,动声叫吟,长言叫咏。

④李汉荣先生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

学生讨论后明确:把进山看景说成"山中访友"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默读读文,找出描写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感情的有关语句,读一读,组织交流。

老桥——"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树——"是我的知己","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山泉——"要我重新梳妆";溪流——邀我"唱和";瀑布——"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悬崖——"挺拔的身躯","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白云——"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云雀——谈"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小结: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作者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

(三)研读与赏析

师:李汉荣先生是那么地热爱大自然,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和他一起会晤我们的好朋友。请你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用"我喜欢,是因为"的句式说一句话。

(要求学生先将有关的段落有感情的读一遍,然后再回答问题。) 结合学生的回答,逐一品读精彩句段,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精读段落:

1、古桥:一进山,一眼就看到这座古桥(课件:课文插图古桥),老朋友相见,作者是怎样和他交流,心里默默地对他诉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在书上画一画。(抓住"德高望重"一词)

默读画句,读后交流自己意见。)

师:对古桥,作者在叙述时人称有无变化?如果有,请揣摩一下变化的原因,并思考变化时应注意的问题。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

师小结:在作者心中,古桥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桥当做人来写,由第三人称转为第二人称,把自己对老桥的深厚感情,生动地传达给了我们。我们在读课文时,要用心地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2、树林里:作者不仅把林中的一切当做自己的朋友,当他进入树林,看到一棵棵树的时候,他把自己也想象成了一棵树,生根长枝。请同学们读一读有关的句子,体会当时作者是怎样的一种感受? (生自由读句体会)(抓住:"知己""人树相融"来理解) 师小结: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了一体。这是多么美妙的一种情境啊!从这种奇特的想象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种"知己"情谊。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一起再来读一读。

3、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1)上面这句话中指的是哪些朋友呢?请熟读第五自然段。 (2)"哪个不是我的朋友"言外之意是什么?用具体的朋友替换掉"这山中的朋友",可以怎么说?(这山中的山泉溪流就是我的朋友;这山中的瀑布、悬崖、溪流,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1)作者将山中的景物都联想成什么了?

(2)通过朗读感受山泉的清明、溪流的欢快、瀑布的雄浑、悬崖的挺拔和巍峨、白云的洁白和宁静、云雀的欣喜和欢乐。(播放磁带,通过声响带给学生最真切的感受,促进学生的朗读感悟。) (3)面对这我们热情的招呼,我们这些朋友可能会怎样回答呢?请选择一位朋友,将他的回答写下来。

如: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山泉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随意读某一位朋友的话,指学生作答。 (4)有感情地朗读整段话:同桌对读,师生轮读。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引言:上节课,我们跟随李汉荣先生拜访了山中的众多好朋友,他们都是谁呢?(学生回顾课文内容)

师:大自然是人类的家园,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是人类的朋友,愿我们每一个人都热爱大自然。请你带着自己的体会将课文朗读一遍。

(四)仿写

1、从称呼角度看,文章在写作上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讨论明确:(图示)运用第二人称的写法,如同和人对话,显得亲切自然。

1、读5节,找出起最有特点的句子形式,试仿写 讨论明确:"你好!---------"典型的第二人称。注意称呼的选择。示例:

A、你好!高大的树木,你撑着一把巨伞,是让我停留脚步休憩吗?B、你好!翩翩起舞的蝴蝶,你跟随自然的音乐,跳起生命的舞蹈。(指几名同学读出自己的句子,评析。)

(五)、体验与反思(图示) 体验:学生活动:

① 讲述自己一次与自然美景亲密接触的经历。

② 回想自己以前阅读过的有关亲近自然、从自然中获得人生灵感的文章,并与同学分享。

(预设:农村同学大多数都会有类似的经历,老师只要作适当的引导就可以,把时间让给学生。)

(说明:通过活动,学生既可以在文章找到自我,更可以在自我生活找到"文章"的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哲理,这正是阅读的最高境界:读出自我。)

反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问题:

1、文章体现了人与自然一种怎样的关系?

2、生活中人与自然有哪些不和谐的现象?

3、假如你是自然中的一员,你想对破坏自然的人们说些什么?

4、学生自由发言。

5、师总结:(图示)我们应该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共同维护我们的家园,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形成和谐的朋友关系。我相信,这也是本文作者的心声。

(六)、作业布置

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到三个部分,背诵下来。(必做)

②利用课余时间来一次"田野访友",试着与田野中景物交朋友。 ③以"田野访友"为题,写一个片断,表达你对自然的热爱和由景物而引发的对人生的思考。(②③选做)

(七)板书设计

古桥

鸟儿

露珠

山中访友

山泉

溪流

瀑布

悬崖

白云

云雀

落花

落叶

石头

雷阵雨

山中观景(事)

山中访友(拟人手法)

热爱自然(情)

教学反思: 备课的时候,我一味地挖掘课文中有什么东西可以告诉学生的。于是在教学的定位上就有点高了。

比如让学生在没有预习的情况下,谈感受显然是不适宜的。再如让学生在读了一两遍的情况下,要能体会到作者对那些山中"友"怀有怎样的情感,本身连成人也未必能说得清楚,而我却要引导学生去感受,显然过急了。

理想化的思考,不经过现实的锤炼怎能得以实施?由此可见,把握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学生的眼光审视、筛选教学点是何等的重要。此可以为以后教学之鉴也!

第二篇: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整体感知内容。

2、品味重点语句,理清思路,了解文章的新奇的构思。

3、展开想象,感受作者情感,体味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感受作者心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感知文章内容,感受在小学,我们学过这样一首诗(出示课件),请大家齐读。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2、请说一说这首诗讲了什么?

学生回答:(诗人去山中寻找一位隐者朋友,向童子打听隐者到哪里去,童子告诉诗人,隐者去采药了。童子只知道隐者在山中云雾深处,不知到底在什么地方,最后没找到。)

3、假如你进山拜访朋友而朋友不在,你会空手而归吗?

4、你喜欢在山里做些什么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分别给以评价、鼓励)

5、如果同学们进了山,收获一定很大。有位作家李汉荣也到山中拜访朋友,带回了好心情,好记忆,他拜访了怎样的朋友?就请我们来共同欣赏李汉荣的《山中访友》。作者心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请同学们出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且依照作者传达出的情感来读。学生读课文。(读课文时标出把握不准的词语)

2、出示一些词语,要求学生读准。

3、作者进山拜访了哪些朋友?

古桥、大树、山泉、瀑布、溪流、白云、悬崖、老柏树。

还有云雀、小花、石头。

还有雷阵雨、蚂蚁、归鸟。

4、这些“朋友”各有什么特点?(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

(德高望重的)古桥 (青翠的)树林 (洁白的)白云

(雄浑的)瀑布 (明镜般的)的山泉 (小诗般的)溪流

(玄奥的)悬崖 (清纯的)云雀 (慈祥的)老柏

5、作者在拜访朋友时心情如何?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三、研读赏析

你认为文中的哪些语句令你有所感触,请你找出来,与同学们一同交流一下。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点评)

四、合作探究

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进山看了一路美丽的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山中访友”?

讨论明确:作者访问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像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构思新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走进画面中,走进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感到更加亲切,似乎我们也随着作者把自己想像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读者时时会被作者的童心打动,时时被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感染,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呢?

五、体验与反思

由“我”与山中“朋友”的感情,感悟文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反思现实中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现象,进而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更加关注自然和环境。

问题:

1、文章体现了人与自然一种怎样的关系?

2、生活中人与自然有哪些不和谐的现象?

3、假如你是自然中的一员,你想对破坏自然的人们说些什么?

4、学生自由发言。

5、师总结:我们应该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共同维护我们的家园,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形成和谐的朋友关系。我相信,这也是本文作者的心声。

六、探索活动(布置作业)

节假日,同学们也可以像作者一样,不骑车,不带礼物,哼着小曲儿,不过为了安全,可以邀几个同伴,来一次真正的精神之旅,回归自然,假日──我们出发吧──走进大自然,与山川草木对话,与花鸟虫鱼对话,到自然中放飞心灵,你生活中就多了一个朋友。拿起笔,介绍你所看到的一个朋友吧。

第三篇: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2、揣摩欣赏精彩语段,领会文章第二人称的妙用、拟人手法的运用 。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4、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在欣赏和品味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细腻的描写),学习运用。 字音字形

幽径(jìng)

唱和(hè)

蕴(yùn)含

奥(ào)秘

栀(zhī)子花

宁(níng)静

犬吠(fèi)

湛(zhàn)蓝

衬(chèn)托

仪(yí)式

凝(níng)望

树冠(guān )

吟(yín)咏

恩(ēn)泽(zé)

短暂(zàn)

旋(xuán)转(zhuàn)

津津(jīn)乐道

雄(xióng)浑(hún)

邀(yāo)请

俯(fǔ)身

瀑(pù)布

峻(jùn)峭(qiào)

身躯(qū)

侠(xiá)客 课文讲解

一、走近山中:

1、导入新课:

有人说,没有朋友的人生是一片荒漠。在春光明媚,草长莺飞,百花争艳的时节出去踏青访友,更有一番好心情,有时还会留下一个好记忆。因此,我特地为你请来一位导游,他是作家李汉荣。今天,李导满怀好心情带我们到“山中访友”。

二、走进山中:

一读:教师范读,学生聆听

思考:作者满怀好心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是谁?

(学生答,师板书: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白云、悬崖、瀑布、云雀、落叶、老柏树、归鸟等)

这些“朋友”我们平时也常常见到,我们通常称之为什么?(景物) 二读:学生跟读,把握文意

文章写的是作者“山中观景”的过程,为什么要以“山中访友”为题呢? 这两个标题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区别?用心体会,认真思考。

用朋友称呼山中的景物,表现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与它们的亲近,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把景物写活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 。 三读:学生朗读,体味情感

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读一读,并说一说喜欢的理由。(引导同学说出自己的感受并积累精彩词语) 词语积累:

德高望重: 德,品德;望,声望。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岁月悠悠

波光明灭

泡沫聚散

依然如旧

无边的青翠

清凉的山泉

汩汩的溪流

飞流的瀑布

陡峭的悬崖

深深的峡谷

挺拔的身躯

高高的额头

悠悠的白云

洁白的身影

淘气的云雀

叽叽喳喳

津津乐道: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

芬芳清香

隆隆的回声

醉酒的诗人

轻轻地挥手

1、作者喜爱、亲近大自然的感情还可以从哪些词语、句子中感受出来? (1)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由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用第二人称,好象面对面地与老桥交谈、倾诉,使得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更亲切、更自然、更强烈)

(2)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躬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 。

(“躬、俯”二字用得好,拟人手法,既抓住古桥形状的特点,又写出古桥鞠躬尽瘁为人类服务的奉献精神)

(3)走进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拟人,“唤”和“交换眼神”,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感觉特别的亲切)

2、作者是“访友”而非“观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进一步感受出来? “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向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我轻轻地挥手,告别山里的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还带回一路月色”

3、欣赏品味,领悟感受

在作者的笔下,各种各样的景物好像都活了,都有了它们自己的生命。在朗读中,哪一样景物深深地打动了你?如果可以,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静心默读一边读一边想象文中动人的画面,并且给画面配上色彩和声音,让画面在脑中动起来;也可以联想生活中或者书中,影视作品中相似的情形请你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诗情画意的画面。好,请进入角色找出自己最喜欢、最令自己感动的景物,欣赏领略语言之美、景物的形象之美)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自己喜欢的景物的语句 。

(2)师生交流: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

我希望自己成为,因为

(不知道你感受到了没有)为作者所赞扬的、被我们所喜爱所肯定的景物都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一种为我们所熟悉的,在我们身边存在着的可贵的品质,有哪些呢?(无私奉献、自我牺牲、清澈纯洁、充满智慧……)——正是由于大自然中的景物能给人以真的感悟、美的享受、善的启迪,所以才让我们这样流连忘返吧 。

4、联想创作: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在我们的眼中,山中的朋友是如此的真、善、美,让人忍不住想要去亲近。在作者的亲切的呼唤声中,在作者热情的赞美声中,山中的景物会有怎样的感悟和回应呢?试着猜想一下它们的内心世界,试着以某一种景物的语气给作者写一段回应的话吧。(老师和学生一块儿用铅笔写,谁写的好,就把谁的当做答案)

例句:你好,德高望重的古桥爷爷!,你无怨无悔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抬头望你,我就想起长征途中的老班长和舍己为人的老支书。

古桥爷爷:你好,我矗立在这里,看风云变幻,看人世沧桑,深感时光易逝,几百年,几千年就这样匆匆而过,孩子,要珍惜现在的一切啊。

三、走出山中

李作家把去访友时的“好心情”带回了家。为答谢山中好友,他准备为此举办一个朋友联欢会,他特邀记者参加并准备会前接受采访。如果你是记者,你有什么问题想采访李作家?(教师扮演李作家,学生扮演记者开展采访活动) (操作如上)

四、总结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们也好像和作者一起经历了一次精彩的森林之旅,这次愉快的旅行真是令人难忘,最重要的是它提醒了我们,大自然是我们的好朋友,能给我们以许多启迪,我们可以尽情地去亲近大自然,放松我们的身体,同时也应该爱护大自然 。

课后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作者在山中都拜访了哪些“朋友”,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作者拜访的朋友有: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峡谷、白云、云雀、落花、落叶、雷阵雨、狗、鸟。因为作者十分热爱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以“山中访友”为题更能体现出作者与这些自然界朋友的深厚情感。

2、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和同学交流交流。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为我撑起的巨伞。

3、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并抄下来。

(1)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这样写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还写出了桥的奉献精神。 (2)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表达出作者与鸟儿和露珠之间的深厚友谊。 (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为我撑起的巨伞)

4、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我喜欢的是

5、仿写片断《秋日的山中访友》

每课积累 幽径(jìng)

唱和(hè)

蕴(yùn)含

奥(ào)秘

栀(zhī)子花

宁(níng)静

犬吠(fèi)

湛(zhàn)蓝

衬(chèn)托

仪(yí)式

凝(níng)望

树冠(guān )

吟(yín)咏

恩(ēn)泽(zé)

短暂(zàn)

旋(xuán)转(zhuàn)

津津(jīn)乐道

雄(xióng)浑(hún) 邀(yāo)请

俯(fǔ)身

瀑(pù)布

峻(jùn)峭(qiào)

身躯(qū)

侠(xiá)客

德高望重: 德,品德;望,声望。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岁月悠悠

波光明灭

泡沫聚散

依然如旧

无边的青翠

清凉的山泉

汩汩的溪流

飞流的瀑布

陡峭的悬崖

深深的峡谷

挺拔的身躯

高高的额头

悠悠的白云

洁白的身影

淘气的云雀

叽叽喳喳

津津乐道:很有兴趣地说个不停。

芬芳清香

隆隆的回声

醉酒的诗人

轻轻地挥手

第四篇: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1、山中访友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本课生字,正确读写“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山里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并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都拜访了哪些朋友。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质疑定标(预时2分钟)

1、导语:大自然充盈着跃动的活力和生命的灵气,走进大自然,那美丽的景象,会让人陶醉。今天我们将跟随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走进山林去拜访他山中的朋友。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课山中访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你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你会提出哪些问题?

3、问题提得真好,解决这些问题最好办法是就是读书。本节课我们就通过自己读书完成以下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内容,了解作者都拜访了哪些朋友。

出示学习目标,全班学生齐读目标。

二、第一次自研自探(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课件显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一

1、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及优美的句子。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幽径、德高望重、波光明灭、津津乐道、唱和、吟咏 预时6分钟

2、生齐读自学指导。

3、学生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4、对子之间互读所画出来的词语,并讨论课文中难写字的书写规则。 过渡:作者都拜访了哪些朋友呢?下面我们进行第二次自学。

三、第二次自研自探(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学指导二: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1、作者在山中都拜访了哪些朋友?,填写表格。

2、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3、作者为了表达与山中朋友的深厚情谊,在语言上使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在文中画出具体的语句,读一读。 预时6分钟

2、学生齐读自学指导,然后读课文、划句子、读句子。

3、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内容 第三自然段

老桥

第四自然段

鸟露珠树

第五自然段

山泉 溪流 瀑布 白云 云雀

第六自然段

落花 落叶 石头

第七自然段

雷阵雨 岩石

第八自然段

吠犬 归鸟

4、小组长主持,深入探讨以下问题:(预时4分钟)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本文在语言上使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在文中画出具体的语句。

四、抽签确定展示方案,组长分配任务,先预展,同时板书展示内容(准备6分钟) 展示单元一:词语我知道(4分钟) 建议:

我先为同学们读文中重点词语。2. 我来指导大家书写难写字。 展示方案二:朗读我最棒(5分钟) 建议:

朗读喜欢的段落,可接力赛读、男女生对读或小组之间pk读。 展示方案三:课文内容我知道(5分钟) 建议:

①作者在山中都拜访了哪些朋友,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 文中都使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找出具体的语句读一读。

五、小组展示

1、过渡:展示单元一 ①课件显示字词:

清爽、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树冠、奥秘、侠客 邀请、蕴含、德高望重、津津乐道、别有深意、吟诵、唱和

②组内展示读时,及时正音,特别强调“和”、“津”的读音。(注意兵教兵,提醒错读的同学虚心倾听,再次认读,齐读固化) ③指导书写,“蕴”的下面不是“温”。“瀑”的右半部分,下面不要写成“水”;“躯”的“身”部撇画不出头。

2、展示单元二

(教师要适时点拨学生朗读的语气、语速、语调)

3、展示单元三

(对于学生说的不够完整的地方要加以补充)

五、小结:大家读得棒极了,读书就得入情入境地读才能走进作者的心灵。本节课大家学习了生字词,又通过朗读了解了作者要拜访的朋友,老师设计了几道练习题,来检测一下同学们对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掌握得怎么样?

四、出示当堂训练题(7分钟)

1、 划去括号中不合适的字。(基础题) (蕴缊)含陡(峭俏)(侠峡)客(津津斤斤)乐道 (瀑暴)布身(驱躯)(挺廷)拔(吟矜)诵

2、一锤定音(在划线字正确的读音后画“√”)。

仪式(yí yì)掠过( luō lüè)树冠(ɡuān ɡuàn )津津乐道(jīn jīng) 唱和(hé hè)湛蓝(zhàn shèn)宁静( nínɡ

nìnɡ)栀子花(zhī

zī)

3、我能把字写漂亮(看拼音,写词语)。(能力题) yùn

jīn jīn

qiào

xiá

()含

(

)乐道陡()()客

yín

ting (

)布()诵身()()拔

4、课文内容我知道。(拔高题)

《山中访友》一文的作者是,课文题目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题目中的“友”指的是_____________。作者带着_____________去探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等自然界的朋友,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如时间宽裕,可抽两名学生到黑板上做;如时间不够,可交与小组长批改) 【板书设计】:山中访友 老桥 鸟露珠树

山泉 溪流 瀑布 白云 云雀 落花 落叶 石头 雷阵雨 岩石 吠犬 归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山里”朋友的那份深情厚谊。

2、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2分钟)

1、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1 山中访友”(板书),谁能说一说作者都拜访了哪些朋友?(学生答)。作者是如何来表达他与山里“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山中访友》一文。请看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出示学习目标(课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山里“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

2、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情感的方法。

1、齐读目标。

2、默记目标。

二、第一次自研自探(细读课文,感悟深情) 自学指导一

朗读第三自然段至七自然段,思考:

作者要拜访的第一位老朋友是谁?作者抓住哪个词写出了他与老桥之间的情谊?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走进树林时,作者的感受怎样?体会人树相融的情景。

作者是怎样和山里的朋友打招呼的?这组句子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4、作者看到落花、落叶联想到什么?体会到什么? (预时9分钟)

1、学生认真读自学指导

2 、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学。

3、小组长主持,深入探讨以下问题(预时4分钟)

①作者是怎样和山里的朋友打招呼的?这组句子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排比句;同时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第二人称,读起来甚是亲切) ②作者看到落花、落叶体会到什么?(时间的变迁,生命的轮回,可见,作者是用心在感受。)

三、抽签确定展示方案,组长分配任务,先预展,同时板书展示内容(准备10分钟) 展示方案一:体会作者与老桥的深厚情谊。(4分钟) 建议:

1、我先为同学们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2、我能抓住关键的词语体会情感。3. 老桥我想对你说。

展示方案二:体会人树相融的情景。(4分钟) 建议:

1、我们先为同学们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根据内容设计人树相融的情景剧。 展示方案三:模仿秀(4分钟) 方案建议:

①根据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内容,组长确定每位组员的角色,做好身份卡。 ( 不同角色的人,要根据作者打招呼的内容,合理应答。

四、小组展示

1、过渡:作者是如何来表达他与老桥之间的深情厚谊呢?请展示单元一。

(教师可适时点拨学生体会第二人称所表达的亲切之感,对老桥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2、过渡:作者走进树林时,又有怎样的感受呢?请展示单元二。 教师点拨(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写出了融入大自然的感受。)

3、过渡:文中有一个自然段,句式整齐,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请展示单元三。(要表现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密无间)

五、学生总结学习的收获。

六、当堂训练(预时10分钟)

1、活学活用(用上本课文中的词语)。(能力题)

(1)远处闪烁着点点渔火,江面上______________。

(2)无论何种境地,我对祖国的感情都_________________。

(3)他___________,村里大小事都请他作主。

(4)老人们__________________地谈论着生活中的新变化。

(5)我之所以让孩子自己去看病,是________________的。

(6)几位孩子________________的,欢快得像一群小麻雀。

3、理解感悟(文章阅读)。(拔高题)

这山中的一切,那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的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1、文段出自课文《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

2、“悠”用音序查字法查大写字母_________,用部首查字法查_________部,这个“悠悠”在字典里的义项有:1忧愁2长久3荒谬4闲适„„“岁月悠悠”中的“悠悠”应选第_______种解释,“白云悠悠”中“悠悠”应选第________种解释。

3、将文中的反问句改写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话运用了第___________人称的写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仿写句子 你好,;你好,。

板书设计:

1山中访友 与大自然亲密无间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让学生明白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2、感情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山中访友》一文,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

再读课文,揭示课题的含义。 感情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第一次自研自探(学习首尾呼应的写法)

1、(齐读目标)要想完成目标,必须依靠同学们认真读书自学,根据自学指导来逐步学习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 自学指导一

读读课文开头和结尾的句子思考:

1、你从句子中读懂了什么?开头和结尾有什么关系?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预时4分钟)

2、(生读自学指导),学生读书,师巡视。

3、对子之间交流读书的结果生汇报,师出示相关句子:

4、①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微风,该是怎样的风,会带给人什么样的感觉?“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你能读懂些什么?(这微风,和湿润,滋润心脾;栀子花,香气袭人,让人心醉。作者入山之时,心情愉悦恬适,充满欢乐与情趣。)

根据学生的回答,帮助学生理解“与微风撞了个满怀”的写法!(将微风拟人化了,早晨,威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清凉中带着一丝甜蜜,真是沁人心脾啊!怎能不由心底发出:“早晨,好清爽”的慨叹!

②我轻轻地挥手,告别山里的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还带回一路月色。(从带回一路月色,可以看出作者整整在山里待了一天,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 ③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朗读句子。 ④体会首尾呼应写法的好处。 过渡:作者为什么会以《山中访友》为题呢?下面进行第二次自学

三、第二自研自探(揭示题意)

1、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课文为什么会以《山中访友》为题? 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预时3分钟)

(1)生汇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眼里,这一花一树,一石一鸟,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作者进山看风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

(2)学生各抒己见,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四、展示背诵

过渡:本文语言优美,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不愧为一篇佳作。我们接下来要比一比谁的背诵能力强。 展示建议: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⑵对子之间、小组之间可以互背。

1、生练习背诵

2、检测背诵情况。

3、总结:大自然用惟美纯真的旋律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图景,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呢?课后希望同学们多亲近自然 ,与自然为友,相信你们会流连忘返,受益匪浅。老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对本课的掌握情况。

四、当堂训练 1、辨字组词:(基础题)

瀑( )邀( )度( )驱( ) 爆( )遨( )渡( )躯( ) 2、默写填空:(能力题)

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我脚下长出的出根须,,头发,胳膊,血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3、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再从文中找到类似的句子,抄下来。 (1)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2)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4、仿写练习:(选做题)

从所提供的词语中任选几个,模仿下面一段话的写法进行写话练习。

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起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我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的隆隆回声。

黑板 讲桌 课本 作业 粉笔 书包 板书设计:

1山中访友 一花一树 一鸟一石 一草一木

第五篇:《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山中访友》这篇文章景物优美、写法独特、感情真挚、语言精彩,对初一学生来说应该是一篇能打动他们的文章,在讲课过程中应着重调动起他们对于美好的自然景物、优美的语言的体验和感悟,让他们进入作者用文字营造的优美的自然世界中。本文讲课中的最大问题可能是对景物的描写过于繁多和零散,如果逐一分析,难免会显得零乱,而且逐一讲解的后果是课文给学生的感觉会支离破碎。如何使学生既能细致地体味课文,又保持着课文的整体感、一气呵成的美,这是教材处理中的一个难点。

在教材处理中尽量注意给学生空间和时间去与文本进行充分的接触,在与文本的直接接触中产生个性化的阅读感受,进行交流。注重对文本的体会和感悟。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一些散文,但对散文的特点还不能深入理解。不过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朗读能力,可以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

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善于模仿,通过阅读体验可以和作者产生一定的情感共鸣。但是他们的阅历少、生活经验不丰富,无法更深层次的理解作者的情感,揣摩文章精彩的句段、词语也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把握作者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所传达的思想感情;揣摩欣赏精彩语段,领会文章第二人称的妙用、拟人手法的运用。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鉴赏本文新奇浪漫的想象美。

3、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在欣赏和品味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的技巧(细心观察、用心领悟、细腻的描写),学习运用。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导读法、点拨法

教学计划:二课时

课时一

教学内容:

学生读通课文,初步理解课文。能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学习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直接板题,学生读题辨别文体,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学生初读课文。

1、教师板书课题“山中访友”,学生读题。 引导问题:

T:读了“山中访友”这个题目,如果让你来写这个题目,你会写些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后辩体。 读书要求:

1读通课文,不加字,不减字,不错字。 2读得生疏地的地方,可以停下来多读几遍。

二、练读课文中的生难字词,学生再读课文。

1、小黑板出示下列词语,学生练读:

清爽、吟诵、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躯、精致、蕴含、奥秘、侠客、德高望重、俯身凝望、津津乐道、别有深意

2、学生再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三、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学习文章的主要内容,相机学习并巩固反问句,过渡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根据下列提纲给文章分段。 提纲:去 访 回

2、学生再读题。由题引发学生读文本的欲望,初步学习文章的第二部分。 引导问题:

T1:“我”去山中访了那些朋友?这些朋友有什么特点?你从文章哪些句子中读出的?(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老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落花、落叶、岩石„„) T2:老师为什么在这些朋友的后面要加上省略号呢?你从文章哪儿读出来的

3、出示重点句子: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引导分析:

T1: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他是个什么句式?

T2:联系上下文,这个句子还是一个什么句?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四、引导学生对本课时进行学习小结。

五、学生读全文巩固本课时所学。

六、作业。

1、课外再读课文三遍。

2、完成这篇文章的生字词书写训练。

3、读课文,在下列括号填上合适的词语。

( )的老人 ( )的青翠 ( )的溪流 ( )的瀑布 ( )的悬崖 ( )的身躯 ( )的白云 ( )的峡谷 ( )的纹理 ( )的仪式

附板书:

1、山中访友

老桥 树林 山泉 溪流 瀑布 悬崖 白云 落花 落叶 雷雨 岩石 „„

课时二

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情感。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直接板题,学生读题。引导学生围绕“朋友”这个主题讨论。

1、学生读题。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所学,知道课题中的“友”在文章中的所指。

2、引导学生围绕“朋友”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引导问题:

T1:在本节课深入学习之前,我们有必要先讨论一下:在我们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怎样才能称为“朋友”?(主要特征:彼此间有美好的感情。)

注:1朋友:是指彼此有交情的人。2交情:人与人之间互相交往而发生感情。3交往:互相来往。

T2:你愿意与什么人交朋友呢?

二、组围绕“友好”的主题织学生通过“读读 议议 说说”的形式引导学生细细品读课文。

1、品读文章第二部分。逐段学习,通过重点词,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学习作者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感情的方法。 引导问题:

T1:作者山中的朋友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人呢?

T2:文章第5自然段,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读读这些句子,想象一下句中所描绘的景象。(注:总结落在文中“好风景”一词)

2、学习文章第一部分,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撞”这词来理解“好心情”,通过理解“好心情”来理解作者文章开始所表现出的因山中美景而流露的轻快与向往之情。

3、学习文章第三部分,抓住此时的“好心情”与文章开头之处“好心情”的不一样,而升华主题——感恩(热爱)自然。

4、学生在读题。理解“访”所包含的情感。(访:拜访;访问。拜访:敬辞,访问。)

三、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对全文的学习结果进行总结。

四、学生读文巩固所学。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完成练习册相应训练题。

3、把下列句子换一个说法,使句子意思不变。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

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难道不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附板书:

1、山中访友

老桥 树林 山泉 溪流

瀑布 悬崖 白云 落花 好风景 落叶 雷雨 岩石 „„

教学反思:

《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文章,作者访问的是自然界的朋友,想象丰富、新奇,充满童心童趣,构思新奇。教学时我力求充分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主的,整个课堂是学生与教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真诚对话过程。在轻松的学习交流中,他们的合作、探究中学习方法进一步完善。如果再上这一课,我会以“情”这条主线设计教学,把体验文章的情感与学习文章的表达更完美的结合起来,实现语文教学的水乳融。走出门是“好心情”;见到老 桥是对老桥的“敬重、赞美之情”;走进树林是“鸟儿、露珠、树”对“我”的亲密无间之情;与“山中万物”是“互诉心声”。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我是家务小达人范文下一篇:校长放寒假讲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