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论文

2022-04-23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加快和人们对更高品质生活的需求,滨水景观设计日益成为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本文阐述了现代城市中滨水景观的设计方法,对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意义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我国城市规划中滨水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论文 篇1: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理论探析

摘 要:城市滨水景观是城市中最具生命力的景观形态,是城市中理想的生境走廊,最高质量的城市绿线。城市滨水景观直接关系到城市结构、城市生态环境及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本文侧重于城市滨水景观滨水景观生态、自然化设计、滨水区游憩空间景观设计及以石家庄滹沱河景观规划项目为例实例分析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掘城市滨水景观巨大的生态功能和游憩功能,力图构建一个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和谐共存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滨水景观带。

关键词:滨水景观;城市规划;自然景观;生态绿廊;游憩空间

一 滨水区生态景观

(一)滨水区空间的营造

开放空间 保护城市河流沿岸的溪沟、湿地、开放水面和植物群落,构成一个连接建成区与郊野的连续畅通的带状开放空间,利用它把郊外自然空气和凉风引入市区,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

滨水开放空间廊道还应与城市内部开放空间系统组成完整的网络。线性公园绿地、林荫大道、步道及自行车道等皆可构成水滨通往城市内部的联系通道,在适当地点还可进行节点的重点处理,放大成广场、公园或地标等。

(二)滨水区绿色廊道的建立

规划层面上,建立完整的河流绿色廊道,即沿河流两岸控制足够宽度的,在此控制带内严禁任何永久性的大体量建筑修建,并与郊野基质连通。从而保证河流作为生物过程的廊道功能;水系廊道绿地还应向城市内部渗透,与其它城市绿地构成完整的绿地网络。道路绿地、高压走廊等防护绿地、线性公园绿地等皆可构成联系通道。

植物设计层面上,绿化植物的选择以培育地方性的耐水性植物或水生植物为主,同时高度重视水滨的植被群落,它们对水际带和堤内地带这样的生态交错带尤其重要,应尽量采用自然化种植设计。

二 滨水区游憩空间景观

城市滨水区既是陆地的边缘,也是水的边缘,然而,再自然化的滨水环境本身也具有多种多样的功能和用途,根据其周围环境的特点,滨水区可以满足如公共游憩空间、农业耕种养殖以及作为城市拓展的核心区域等需求。

(一)滨水游憩空间活动类型

滨水游憩空间的开发从根本上而言是要实现人们的游憩活动,作为大众休憩消闲的聚集地。一个景色优美的城市滨水区“开放空间”,必须把广大市民吸引到水滨展开丰富多彩的活动,才可能充满生机和活力。市民在滨水区的活动可以分成娱乐型游憩、观景型游憩、体育型游憩、聚会型游憩等10个方面。具体表现为游泳、钓鱼、嬉水、划船、水上游览等与水接触的娱乐活动;散步、揽胜、观光、照相等观光休息活动;历史古迹游览、节日活动、纪念日活动等集会活动等。不同的游憩活动对应不同的游憩空间。

(二)滨水游憩空间构成

滨水游憩空间主要包括观景空间、交通空间、植物空间、游憩活动空间、滨水区职能空间。

(三)滨水游憩空间文化特征分析

城市滨水区往往与城市历史紧密联系,其一大特点是在长期的城市历史演绎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并仍在通过文化载体继续发挥着巨大作用。对于文化,无论是保存完好的、还是残缺的、甚至是遭到毁坏的,都应该作为规划的重要元素,在构成新的城市形象和领土特征方面发挥骨架的作用。

城市滨水区“开放空间”人文景观要素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市的历史延续和特色风貌,了解和分析人文景观资源,在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中加以保护和利用,使滨水区“开放空间”融入当地的朴素风情和历史文化,恢复和提高景观活力,塑造城市的新形象。这是切实地体现延续城市文脉原则的重要手段。

(四)滨水游憩空间形态分析

空间结构是不同功能的组成要素在总体规划布局上相互关系的反映。凯文·林奇指出城市空间结构不仅凭借客观物质形象和标准,而且依据人在其中的体验与感受来判断。构思滨水区空间结构要善于从城市现状中捕捉特性,既要有科学依据,又要合理预测。线性结构、块状结构和组团式结构是表达滨水空间内在的组织方式。

线性——沿水体延伸扩展

由自然形态的各种边界(海岸、河岸、湖岸线等)、道路(陆域、水上游线、交通干道线)及空间视廊、绿化带构成典型的线性结构。这种结构由于可以获得较长的边界而具有全开敞性,具有明显的内聚力和方向性,沿线性向两端运动延伸增长的特点,而且比较容易与城市发展的其它因素协调。典型的例子是上海市的外滩和滨江公园,它们以中山路和滨江路为界限,在密集的城市与黄浦江之间保留了一片带状“开放空间”,成为广大市民和游客观光浏览、休憩活动的主要场所。

主要存在形式有:河道、堤岸、滨水游线、绿地空间、城市轮廓线、天际线等。

块状——空间核心与特殊地段

滨水区标志性的建筑群体和较大规模的滨水区以高度集约而形成具有凝聚力和内向力的开敞空间。块状“开放空间”处于滨水区的特殊地段和区域的核心,由点(中心区)和面(中心外围区、最外区域)组成。它们与周围的滨水建筑的关系非常密切,空间注重人们的聚集活动,与周围建筑物一起构成比较强烈的城市文化历史形象。结构的紧凑程度由核心区向外递减呈内紧外松状况,具有明显的视觉中心和构图中心,成为城市的标志和象征。滨水区块状“开放空间”不多,但却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很高的景观价值。

“点”的主要存在形式有:河道转折点、水系交汇点、岛屿、桥、码头、亲水平台、滨水广场、构筑物及岸边林地中的休闲空间等。

“面”体现出开阔的空间特点,如河畔公园和绿地。其主要表现形式为水面及“点”的诱至力范围。

组团式——由带型和块状“开放空间”组成

城市空间的形成和形态的提炼都是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通过各种矛盾冲突的整合,最终形成一个复杂的、相互联系的整体。滨水区“开放空间”在这种整合下形成复合的空间形态——带状和块状“开放空间”混合发展、相互联系而构成一个滨水空间体系,展现出各种不同类型的多元复合的景观和形象。

组团式结构要求滨水区结合城市公园、风景旅游区形成融于湖光山色之中,体现以游憩功能为主并且用道路(地区性道路或旅游干道)串联相对分散和不同规模的滨水组团而构成组团空间结构。这种结构体现出对地形及现状较强的适应能力,有利于滨水区分期实施,并可减少不同性质滨水空间的相互干扰,有利于创造环境宜人、地域宽阔、空间开放的环境氛围。例如,武汉城市滨水区的规划中形成以长江和汉江为主体,结合东湖、南湖、境内大小湖泊和江滩、历史古建及商贸文化活动中心,并串联境内众多标志性建筑、滨水公园组群、旅游度假滨水区、游乐性广场和标志性滨水区,形成连贯一体的滨水空间景观体系。

综上,一个景“点”的设计,必须放在一条景观带的层次来考虑;一条“景观带”的设计,必须放在整个城市的“面”的层次来考虑。

三 案例分析——石家庄滹沱河景观规划

滹沱河,位于石家庄滹沱新区。两岸河堤宽度1430~2050米,设计河段长度约6000米,基地面积约988.3公顷。

基于对论文观点的深入理解,设计中遵循以下原则:

空间营造上,在设计中有意识的留出投景线,使河道景色和道路景色在空间上形成透景。

建立生态绿色廊道方面,保留现有水面景观。坚持保留原则即是保护生态可持续性原则和减少投资原则。设置一定的散步道、亭、廊、广场,营造丰富的活动空间,将人的参与性融入其中。

保留现有景观的功能.同时营造丰富的景观,使景观与生产结合。设置的栈道平台将人的活动引入其中。活动设施主要有路口小游园、小广场、码头、亲水活动广场等。

游憩空间构成上,利用水景的不同形态创造丰富的水景层次,展示不同的水景空间和形态,布置相应的亲水设施和空间,迎合人们的亲水性。通过景观元素:栈道、堤坝、岛、亲水平台、景亭、长廊、植物景观等,营造不同的景观层次。

四 结论

滨水景观的核心在于协调整体环境中水与生物、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存、共荣和持续发展,使滨水景观带成为城市中具有环境独特性和舒适性的亲切空间,目的在于形成城市与自然的交融,人们可以从它的景观表达中感受到城市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文化风貌的综合印象。

参考文献

[1]方庆,卜菁华.城市滨水区游憩空间设计研究.规划师,2003年,第9期,第19卷:46-49.

[2]龚维超.城市滨水区空间环境设计与城市功能.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1,第2

[3](美)凯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1-10,35-88.

[4]日本土木学会编.滨水景观设计.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116-141.

[5]王建国.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尹霞(1980-),女 ,湖北武汉人,大学本科学历, 研究方向 :风景园林设计。

作者:尹霞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论文 篇2: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浅谈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加快和人们对更高品质生活的需求,滨水景观设计日益成为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本文阐述了现代城市中滨水景观的设计方法,对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意义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我国城市规划中滨水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方法;发展趋势

滨水区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这个地段指的是:与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城镇临近水体的部分。水滨按其毗邻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分为江滨、河滨。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步伐加快,城市建设正在进行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对城市滨水景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个城市的滨水空间往往是这个城市最有特点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因此滨水区是一个城市的名片,也是一个城市的形象。

1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

现代城市滨水空间不仅是连接城市陆地和水体的中间部分,更重要的是能够做为中观环境协调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现代城市的滨水景观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影响景观的各个要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绿化设计。绿化设计做为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总体构思应该尽量地扩大毗邻水体的绿地,形成大面积的连续绿化带。这样才能优化环境景观的质量,体现滨水景观空间的新形象。在现代城市滨水景观中进行绿化设计和园林植物配制时,必须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特征,合理选配植物种类,避免形成物种间的竞争,形成种群稳定、功能健全、结构合理的多层群落结构。设计时也应该尽量选用本地的植物,这样不仅能够节省造价更能够与周围的环境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2)护岸堤设计。护岸堤根据剖面形态差别可以分为斜坡型、垂直型和阶梯型三种。垂直型护岸堤的优点是节约用地量,缺点是刻板生硬,令人望而却步,因此通常用于河面较窄河道。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使用最多的是另外两种,它们有利于保护滨水生态环境,并使水面易于亲近,而且适用于河面宽阔的岸线。在护岸提的选材方面,应多采用自然原有的材料,尽量少用人为的方法改造,把河堤由过去的混凝土人工建筑改造成为水体和植物、水体和土体或生物相互涵养,适合动植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的护坡,从而建立自然的生态河堤。

3)交通网路设计。现代城市滨水景观的地貌交通能够最直接的体现滨水景观的特色,同时也是规划布局的基础。滨水景观交通设计的网络、形态、用途等设计能够直接的反映设计者的主题思想和理念。滨水景观的交通设计要以尽量减少 “路夹河”局面,加强水体与周边的服务性设施、绿地之间的联系,使市民最大限度地接近水面,尽量的把道路交通、公交交通及站点、步行交通、水上交通及码头有机地结合组织起来。滨水景观的交通设计包括步行系统和车行系统。其中步行系统是滨水景观空间内部的交通组织,因此必须形成合理的步行系统。滨水散步道是形成步行区域的主体,它能够连接各个户外活动广场以及各个水体,也能够做为观景平台供人们观赏水上风景。滨水景观区中的车行系统能够很好的联系城市中心与滨水区,使城市居民能够方便快捷的到达滨水景观区。在滨水景观区的车行系统中,停车场是一个重要的设计环节。

4)滨水建筑设计。滨水景观中的建筑集中反映了本城市的个性。它的建筑形式与风格构成人们对滨水景观区印象的焦点。因此,设计者要精心设计,充分发挥建筑在滨水景观区个性展示与标志方面的作用。滨水景观区的建筑高度应分区控制,建筑的布局应以方便居民游玩且不阻挡朝向水域的视线为基础,尽量使得人们能够开窗见绿,举目观水。为了保持室内空间与水域的视觉联系,使室内外空间一体化,设计者可以考虑大面积的使用玻璃幕墙。另外应该注意滨水景观建筑的底层架空和局部透空设计,这样能够形成半公共空间,并使滨水建筑成为滨水景观中的视觉焦点。

2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意义

水造就了大自然的生机盎然, 也带来了人类文明的多彩璀璨,更重要的是滋养了生命。自古以来,江河流域、河口、湖岸就是城市定址的首选地段,同时多元文化也在此碰撞融合,形成独特的魅力。在现代城市, 水既是最自然的要素维持着生态的平衡,又是多元文化融合的地方,孕育着滨水城市独特的魅力。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城市滨水景观能够起到对自然的保护,景观的创造以及文化的传承结合作用。所以说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不仅仅创造了优美的居住环境,而且能够维持良好的生态关系,加强环境安全性,是现代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研究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3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 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与传统相比,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出现了以下几点新的发展趋势。

1)借鉴外国优秀的经验。最先进行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国家是美国,早在20世纪30年代大量的第三产业产生,其中城市滨水区的开发成为了热点。而我国滨水景观设计规划是在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受到重视。在借鉴外国经验的过程中,我国滨水景观设计行业最大的收获是:产生了生态规划的思想,建设与地方文化内涵很好结合的滨水景观,开始重视休闲广场在滨水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2)更新滨水景观观念。城市景观的更新要始终以坚持增强城市经济活力,坚持目标体系的完整性,增强城市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为目标。城市滨水景观观念的更新其更明确的解释就是对现有的自然环境在保护其历史文化,维持生态平衡上进行景观规划,更新并不是新建景观而是保护和优化景观。

3)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现代城市生态滨水景观设计的原则是可持续发展,标准是节约能源、提高植物生态效益、保护生物多样性和顺应基址生态环境。目前的滨水景观设计是在传统的设计方法上添加生态学设计环节,用生态学设计去评价、改良常规设计。

4 我国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1)生态性不强。虽然我国滨水景观设计有着可持续化发展的趋势,但是目前我国滨水景观设计仍然存在生态功能弱化的缺点。城市滨水景观可以使得人们生活更舒适便捷,同时也影响了附近水域的生态特征。很多自然形态的河流被人工截弯取直,被填埋,致使城市水体不再有生态功能。

2)功能设置单一。目前我国多数城市的滨水区改造中,主要的侧重点仍然是落在水系的防汛、灌溉、交通等基本功能上。因此要解决这一矛盾使居民能够有一个很好的休闲游乐场所就需要处理好基本功能与景观生态功能之间的关系。

3)规划中人性化因素少。当前我国的滨水景观设计者仅仅对基础设施、交通条件、绿化设计等客观因素进行考虑,往往忽视了人的行为因素和心理因素,这样就不能很好的满足人民大众的需求。因此“人”必然是整个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综上所述,大力发展现代城市的滨水景观设计具有深远的意义。滨水景观设计应从绿化、交通、护岸堤、滨水建筑四个方面综合考虑。设计应遵循“生态优先、以人为本”的原则,增强滨水区的功能性与生态性,多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更新滨水景观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程晓山.城市公园的生态型泊岸设计[J].广东园林,2006,1:14-17.

[2]朱钧珍.园林理水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

[3]周建东,黄永高.我国城市滨水绿地生态规划的内容与方法[J].城市规划,2007,10:65.

作者:李婷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论文 篇3:

探究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

摘 要:开封市滨水景观设计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技术手段的局限,对艺术及文化要素缺乏深入挖掘,景观设计人员与使用者缺乏沟通,加之行业起步较晚,缺乏统筹管理和整体规划的经验,使得正在建设的水系工程中滨水景观的设计还存在很多问题。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水系工程

开封市水系工程中,水体生态功能退化,滨水湖岸形态生硬,使现有设计忽视了生态水系建设;环境小品设计整体性的缺乏,滨水区周边的建筑环境凌乱,滨水绿化带层次单调,导致了视觉审美效果存在明显不足;滨水空间亲水功能缺乏,安全性考虑不足,体现城市特色不明显,使滨水景观设计缺乏人文精神;加之交通辅助功能薄弱,配套设施不完善,设计过程公众参与度较低,以至于水系工程中滨水区的综合效能没有得以充分的发挥。

一、现有设计忽视了生态水系建设

(一)水体生态功能退化,滨水生态系统失衡

水作为城市滨水空间的主体元素,是构成良好的滨水区景观的前提。开封市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2.47亿m3,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72.9m3,而市区的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0.81亿m3,年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05.6m3,约为全国人均的1/20,水资源严重匮乏。虽然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有限,但过境黄河水量丰富,黄河水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城市发展用水仍然靠大量开采地下水维持,造成地下水过度开采,形成以开采水源地为中心的大面积地下水降落漏斗,引起地面径流减少。同时,雨水资源、中水资源也未能得到有效利用,维持河流基本生态功能的用水量严重不足。

开封市的多数河流均属季节性河流,只有贾鲁河和涡河有少量基流。市区内的黄汴河、惠济河、广济河、利汴河等河道缺乏天然水源,部分河段出现干涸现象。市区内的大多数河道的主要功能为排泄城市雨、污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污水排放量也逐年增加,使河道的水体污染越来越严重。目前城区雨污合流管网现象还比较严重,亟待改造,而且缺少必要雨水净化措施,入河雨水严重污染了河道的水体。即使是滨水景观建设状况较好的包公湖和龙亭湖的截污工作也尚未全部完成,水质状况也不理想。

由于存在着严重水体污染、河道堤岸工程的阻隔、生态环境水量供给不足等原因,造成了城市滨水岸线萎缩、河道干涸断流,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城市水体中的水生植物、鱼类、两栖生物等大多消亡。不但失去了水体的自身的净化能力,也严重破坏了滨水景观的环境。包公湖、龙亭湖等区域建成景观多为人工种植的植物花卉,河道之内基本没有观赏性动植物生存。日常两岸植物灌溉也无法从河内取水,仍需另建管线浇灌。看似内容丰富的“滨河美景”仅仅是人工环境的堆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被阻断,各生态系统元素之间缺少联系,生态失衡现象严重。

(二)滨水护岸形态生硬,缺乏对城市气候的调节功能

基于城市泄洪排污和加固河堤的考虑,在河道整治的过程中用浆砌块石和混凝土将河道堤岸硬化和河道底部的衬砌。不可否认,采用这种设计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坡岸的稳定性的作用,而且能够使得原本杂乱无章的坡岸显得整齐划一。特别是设计、施工难度较低,资金投入相对较小,因而在近几十年国内的城市河道治理项目中,滨水护岸硬化的处理技术被广泛采用。

然而,滨水护岸硬化对滨水区域内的景观环境和生态系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僵硬顺直的河道使其自身失去了原有自然形态,不仅减少了水在河道内停留时间,降低了蓄水的能力,也阻断了水—土壤—生物之间的循环和联系,滨水景观生物多样性的特征被悄然泯灭[1]。

随着开封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城市中人工构筑物的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内大面积的土地被铺装硬化,开封市的热岛问题日益突出。滨水护岸硬化问题带来的影响日趋显现,同样也是开封市热岛效应的重要根源之一。开封市气候比较干燥,春秋两季多有大风天气,加之城区内缺少自然水源,年降水量偏少,因而现有水系资源对于开封来说尤为珍贵。但现有河道护岸的大规模硬化改变了城市水文循环过程,并在一定程度上隔离了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转换。河道内蓄水能力较低,仅有部分河段依靠人工水坝拦截和人工放水致使水量较为充裕,基本上无法保证对城市的气候进行调节。

二、视觉审美效果存在不足

(一)环境小品设计缺乏整体性

城市滨水区景观中的环境小品包括环境雕塑、座椅、步行道、垃圾桶、照明灯具、滨水活动平台、桥梁等设施。环境小品设计除了应满足人们在滨水区域活动时使用功能上的需求外,还要考虑到人们视觉和心理上的审美需求。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可以从体量、尺度、色彩、质感等视觉设计要素方面对环境小品设计进行整体性的把握。强调的整体性原则并不是要求环境雕塑、座椅、垃圾桶这些设施在外形尺度、造型样式上的完全一致,尤其是城市滨水景观在设计过程中要紧密联系周边的环境特征,即使是同一城市的同一河流,在不同的地段也会因为存在不同区域特征和文化背景而采用不同的设计手法风格[2]。因此,针对水系工程中滨水景观环境小品所探讨的整体性问题是指在某个较为完整的区段内达到设计风格的统一和视觉效果的和谐,缺乏整体设计的环境小品即使外观华丽也不能充分发挥美化滨水空间的作用。

以开封市龙亭西路与西门大街路段的滨水景观设计为例,沿岸绿化带中穿插放置了许多环境雕塑。就个体而言,这些雕塑形态各异,做工和选材上都较为考究。有表现社会生活的题材,也有展示传统文化的作品。从这些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可以看出,设计者的初衷是想通过不同题材的作品表达社会生活中丰富的文化内涵。但从整体上来看,雕塑与雕塑之间、雕塑与环境背景缺乏联系。从西门大街沿水系工程走到包公湖西路段,雕塑的主题差异较大,传达给人们的信息不够连贯,在整体雕塑的布局缺乏节奏感。一些作品被机械地置于空地之中,没有充考虑到与周边环境背景的有机结合,不但影响了人们观赏的视觉效果作品,而且观众也无法领略到雕塑设计本身的含义。同时该区域内桥梁设计由于建设时没有统一的规划,个体风格差异很大,整体视觉效果遭到了破坏。

开封市水系工程中多数滨水区存在着环境小品建设滞后的问题,甚至在包公湖南路的有些滨水地段根本就没有景观元素的体现,更无从谈到整体美观的视觉效果。

(二)滨水区周边的过渡空间不足,建筑环境凌乱

从物质层面讲,城市滨水景观是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的综合构筑物。从视觉的角度来看城市滨水区景观的构成不仅包括水体本身、紧邻水岸的景色,还包含了滨水区域视觉范围内的建筑景观。在设计城市滨水景观的过程中,设计师要充分考虑到人们从不同视角欣赏和观察景观时会产生什么样的视觉效果。例如,从桥面上沿河流方向平行眺望河面的景色会使人感受到河流的纵深感。形成这种纵深感的印象主要来自水体、护岸等河流构筑物的形态构造。而站在河流的对岸所观察到景观的纵深感来不仅自于水体、护岸等近景元素的形态,还包括了滨水景观区域临近的建筑物高度、与滨水景观之间的距离、外观以及建筑群落的形态等远景元素。充裕的滨水区域过渡空间不仅是为了提高滨水景观的防洪能力,也是构成滨水景观扩大视域、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的前提。同时,滨水区植被宽度在30m以上方能有效起到降温、防污和净化环境的作用,而现在国内多数城市的滨水绿化面积达不到此项要求。

近年来,开封市城市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受全国范围内房地产业用地需求激增的影响,滨水地区以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潜在的升值空间,成为众多开发商争夺的黄金地段,致使滨水区的土地资源紧张,能够留给城市公共空间的备用土地资源十分有限。高昂的土地成本导致了开发商的过度开发,拥挤的高楼大厦造成了景观视线不通畅、建筑空间轮廓线平淡、抢景败景现象严重。像近年经过治理情况较好的包公湖和龙亭湖滨河景观也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的改建,两岸的建筑非常密集,已经没有向外扩展的余地。人们对于城市滨水景观建设的系统研究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城市早期的滨水区建设规划仅仅停留在河湖水体的治理和沿河绿地建设的层面上。开封市滨水区临近的建筑设施主要包括住宅、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建成年代和建筑风貌存在很大的差异。由于缺乏长远的规划指导和建设管理,多数地段建筑环境较为凌乱,除龙亭湖域内的龙亭公园、清明上河园以及翰园碑林滨水区景观建设用地较为充裕、建筑形态较为整齐、视觉效果较好之外,水系工程中多数滨水区景观难以与周边建筑物进行有机的融合。

(三)滨水绿化带层次单调

在水系工程周边景观基础较差的滨水区,绿化带的植物种类较为单一,多为自然生长的乔木和人工种植的草坪,缺乏中间层次的植物搭配。在景观建设和管理较为完善的繁华地段的滨水区域,往往为了达到整齐的效果将地面的草坪和低矮的灌木修剪成机械的几何造型,使得绿化带人工痕迹加重,缺乏自然和谐的视觉美感。在包公湖西路新建的滨水区域内,为了追求宽阔水面的视觉效果,乔木植物用量偏少,使得景观过于直接暴露,景观的层次感和空间感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干扰。

三、滨水景观设计中缺乏人文精神

(一)亲水功能缺乏

亲水功能是指滨水空间能够为人们提供在滨水景观区域内散步、运动、戏水、垂钓等与水联系紧密活动的功能,使人们在与水接触时能够获得心理上、精神上的愉悦。当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受现代人文主义影响,亲水功能的发挥与否成为评价滨水景观设计优劣的重要标准。

当然,清洁的水体是人们进行亲水活动的前提,完备的亲水设施是人们从事亲水活动重要的工具。由于开封市的河道建造初期只考虑的是排污泄洪的需要,对滨水景观氛围的营造以及人们与水相关的活动考虑不足,滨水区域内水质较差、缺少栈道、水上平台等亲水设施的建设,僵硬陡峭的滨水护岸将人与水隔离,从而导致城市滨水空间丧失了应有的亲水功能。除了在公园的湖泊可以供人们划船、垂钓等亲水活动,在已经修建的水系二期工程中南北连接区域内,人们只能在沿岸步道上望水兴叹。在本来就缺水的内地城市,人与水之间的距离感被拉大了。

(二)安全性考虑不足

景观使用的安全性能是景观设计中体现人性关怀的重要因素。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滨水景观的设计过程中,我们既要满足人们亲水、戏水的愿望,同时还应避免水对人们造成的伤害。无论是在水中划船,还是在陆地观景,人们都需要一个安全可靠的活动空间,安全是一切亲水活动的前提活动的基础,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人们对水的向往,还会给人带来恐惧和不安。

前文我们提到,由于开封市的多数河道都承担了城市的排污泄洪的任务,河道护岸多是采用整体硬化处理手法,这种建设形势带来的最大的安全隐患就是泄洪能力降低。每到暴雨时期,开封城区内的低洼地段都会出现排水不畅,积水横流的情况,严重影响到城市的交通安全。

同时,滨水区域的安全防护设施建设滞后,建设随意性大,也是开封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包公湖、龙亭湖和龙亭公园等景观基础较好的区域活动的人群较为密集,滨水防护设施设计常存在格栅设计高度偏低、材料抗风化能力差、损毁现象严重等问题。警示标识缺乏规范的设计,随意性比较大,游人溺水事故时有发生。

(三)文化理解的欠缺、城市特色不明显

城市滨水区域作为人们日常休闲游憩的重要场所,汇集了丰富的城市文化和人们的精神诉求。除了满足人们散步、运动、交流等使用功能的需求外,还要考虑到人们在视觉审美、地域文化、城市特色等精神层面的感受。由于城市的河流、水渠往往会流经城市的多个地段,每个区域都存在着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因此我们可以说,城市滨水区是连接城市内部不同区域的景观文化长廊,滨水景观必须是以城市地域特征和文化背景为基础来进行设计。

目前开封市水系工程中滨水景观设计普遍存在对于文化理解的欠缺和城市特色不明显的问题。设计师对文化的理解缺少深度挖掘,对于传统文化引用主要是将大量对仿古和复古的景观元素置于景观环境之中。我们经常会在滨水景观中看到一些古代的人物的雕像和仿古的建筑小品,但是这些传统元素并非都是来自于开封本地,或者与开封的历史文化背景有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仅从外形上体现出一种传统的意味。而对于现代文化特征的主要是通过华丽的装饰材料和工业感较强的环境设施来表现,而这些特征在国内很多城市都具备,而开封的城市特色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四、滨水景观使用功能欠缺

(一)交通辅助功能薄弱

整个水系工程中有多条河流穿越市区,滨水区域广泛。但由于各条河流穿越学校、医院和公园等环境相对独立的区域,滨水区人行步道与城市主干道交通被沿岸单位阻断。水系工程内的一些滨水干道被水体分隔,缺少桥梁和支路的联系,交通辅助功能不理想。虽然开封河道的水位无法提供水上交通的功能,但滨河区域可以充分利用步行道的资源来提高滨水景观使用的多功能性。在较为开阔的滨水地段,在不影响行人安全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增设自行车通道,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开封市的交通压力,还可以建立一条风景优美的环保通道。

(二)配套设施不完善

完善的配套设施是发挥城市滨水景观使用功能的重要因素。水系工程中滨水景观由于建设投入力度的不均衡,许多配套设施尚不完善。主要问题集中在:垃圾桶、公共卫生间分布不均;供人们休息、遮阳挡雨的设施缺乏,不易于人们在夏冬季节活动;沿途公交车站点和停车场少,居住地较远的市民参与的机会减少等。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滨水景观的吸引力和可达性降低,从而削弱了城市滨水景观使用功能。

(三)设计过程公众参与程度低

公众是城市滨水景观的真正使用者,只有大众广泛参与的设计才能真正创造出最富有地方特色、大众喜爱的滨水空间。由于水系工程中滨水景观的建设涉及到城市建设的诸多方面,同时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所以一般最终设计方案都是由政府部门牵头,通过前期调研、公开招标、设计方案评议、各职能部门逐级审批等一系列严格的程序得以确立。根据规定,参加招标的设计的单位必须是具有一定资质的部门,而本地的设计单位由于在景观设计行业中起步较晚,所以在投标的竞争中一般都是国内发达城市资质雄厚的设计单位中标。这些设计单位曾经完成过相关的建设项目,积累了一定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和开发的经验。但是这些单位多来自于上海、南京等外地城市,虽然在设计前期也到项目所在地做实际调研,但是对于本地文化和生活习惯的了解还是有限。由于受到时间和财力的局限,设计人员与广大市民缺少沟通。同时,基于对投标方案的保密要求,在设计过程中无法将方案公布出来,广大市民没有机会对设计方案进行评判,更不可能接触和参与到设计工作中来,因而设计方案实施之后中总会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群众满意度不高。

五、开封市滨水景观设计中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自然条件限制

由于开封市气候干燥,全年降水量偏低,可利用的自然水资源有限,致使城市现有水资源严重匮乏。同时,城市滨水区水体污染严重,使滨水景观中最重要的自然要素受到破坏。水资源的短缺和水环境的污染是开封市滨水景观生态效用难以充分发挥的主要原因。

(二)技术手段的局限

由于开封市在近年来的河道治理中大量采用河底和护岸硬化的处理技术,使得滨水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被阻断,滨水景观生物多样性的特征被泯灭。这种陈旧的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得城市河道的形态单一,缺乏自然特征,已经不能符合当今人们构建生态景观的要求。

(三)对艺术及文化要素缺乏深入挖掘

由于在滨水景观的设计过程中缺乏对形式美法则的灵活运用,在众多景观要素云集的滨水空间缺少对整体节奏的控制和把握,致使滨水景观的视觉效果不理想。同时,设计人员对开封城市的文化要素挖掘不够深入,使得滨水景观中缺乏文化内涵,进而产生了景观形式雷同,缺乏地域性特征的问题。

(四)景观设计人员与使用者缺乏沟通

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人员与使用者——城市居民之间的沟通是景观设计效果理想与否的关键。城市滨水景观是否充分发挥它的各项使用功能,城市居民最有发言权。而且设计人员应在一开始设计时就与未来的用户沟通,因为越往后拖,就越难对设计方案做出根本性的修改。

由于景观设计人员所面对的客户未必是景观的终端用户,很多情况下他们关注的焦点是城市管理的决策者,即项目建设的主管部门,而不是使用大众。因此,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人员应加强与城市市民的沟通与交流,认真思考和分析市民反馈的意见,不断完善设计方案,从根本上增强城市滨水景观的使用功能。

(五)行业起步晚,缺乏统筹管理和整体规划的经验

城市滨水区的建设开发和滨水景观的设计和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由于开封市的滨水景观设计和建设行业起步较晚,相关建设单位缺乏统筹管理和整体规划的经验,部分景观工程没有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工程重建、改建的情况屡屡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城市的发展。

六、结语

希望通过对上述开封市水系工程中滨水景观设计问题产生的原因的分析,有助于我们从根源上找到解决开封市水系工程中滨水景观问题的途径,这也是制定解决对策和改造措施的重要依据。

作者:闫石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养老保险与社会保险论文下一篇:知识管理人力资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