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电影影评范文

2022-06-13

第一篇:奥斯卡电影影评范文

奥斯卡经典电影《乱世佳人》影评

《乱世佳人》:

《乱世佳人》是根据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畅销小说《飘》改编而成的,该影片时间长达近4个小时,其耗资巨大,场面恢宏,人物众多,情节虽然多,但其线索很明确,主要就是围绕佐治亚州种植园主的大家闺秀斯嘉丽感情生活来和人生遭遇写的,是爱情片,却又反映当时政治、经济、道德诸多方面的巨大而深刻变化的历史画卷。在影片中众多角色中,我最喜欢斯嘉丽,影片在一开始就用一些列画面情节展现了女主人公斯嘉丽的性格特征,高傲自满,大气粗犷,她好像并没有遗传自己的母亲一点性格――一个典型的矜持的为家族操劳一生的女性。而在美国的那个时代,一个女人如果缺少了这些,就会被视为一个不合格的人,一个叛逆的人,一个为礼教不能容的人。但这并不影响我对她的喜爱,虽然斯嘉丽不够完美,她有她的缺点,我想这样的人物形象也会更贴近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更容易接受,更容易融入这个角色中,感悟人生,她的不完美成就了她的完美。随后战争爆发,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她肩负了不该是她那个年纪该有的责任。为了遵守对艾希礼的承诺,她尽心尽力的照顾玫兰妮;为了保住自己的庄园,她不惜背负骂名抢了妹妹的未婚夫;为了在生意上能赚更多的钱,她不择手段以至引起人们的非议,并间接害死了自己的丈夫。在生存方面斯佳丽很成功,不管生活环境如何的恶劣和艰难,她永远不会向命运屈服,总能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永不服输的精神战胜一切,斯嘉丽性格果敢刚强,电影中插曲与主人公性格命运相辅相成,起到了几乎完美的衬托作用。斯嘉丽在磨难中成长了,由一个任性不懂事的女孩子变成一个坚强勇敢的人,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像斯嘉丽学习,是的,生活不相信眼泪,在困难与挫折面前与其让别人同情,不如用自己的坚强来赢得别人的尊重。可在感情方面坦白说她很失败,这或许是她对爱情太过执着,总是在追逐着自己虚幻的爱情梦想而忽略掉了身边的幸福。这也启示我们,不一一味的去追求,更应该懂得珍惜我们已经所拥有的一切。

米兰妮的心地特好,真是佛眼见佛,她把她身边的一切的任何人事都都只会往好处想,哪怕是想要跟她抢她丈夫的斯嘉丽,她都从来不把她往坏处想,还帮助她解围。米兰妮对人友好,帮助一切需要帮助的人。米兰妮看似柔弱的外表下却也有坚强的一面。为了帮助斯嘉丽保护家里的财产,当斯嘉丽举起手枪对着来抢劫的北方佬,同时米兰妮也毫不犹豫的拿起了军刀,她这个勇敢的举动让我深深的折服。

至于瑞德,一个成功的商人,整个形象有点神秘的感觉,他虽然有富家公子哥儿的潇洒,却无纨胯子弟的低俗无知。在我看来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他是理性的,当所有人都觉得应该去战争,这些人都被仇恨冲昏了头恼,此时也唯有瑞

德是反对的,这是面对问题时的一种镇定,解决问题我想更需要这种理性,而这也是我们常人往往很难做到的,切忌感情用事。影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我们值得去学习的地方,有待我们慢慢的体会。但瑞德在感情问题中,他与斯嘉丽一样,也是失败的,性格决定命运,他跟斯嘉丽一样,都有着高傲的自尊和过于保护自己的心理,最终导致两个相爱的人无法再一起的局面。

艾希利,温和儒雅、文质彬彬,鲜明表露出绅士风度及书卷气息,内蕴丰富,令人愿意亲近,他爱国,爱家庭,爱朋友,但在面对一些列挫折时,却少了点智慧,而在面对他自己的感情问题时,却要比斯嘉丽和瑞德要强的多,他知道自己想要是什么,敢于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有人说这部电影最经典的场面是斯佳丽在战争后回到被毁的家园,在园中手握红土发誓,无论去偷去抢都不会让家人挨饿那段,因为那时她的眼神和表情真的特别震撼人。这样说我也不反对,因为这实在是一部太经典的片子,经典的场面太多,各人有各人的偏爱。我倒是情愿选择这个:以后,明天就是新的一天了。什么是爱?什么是恨?爱和恨可以象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爱和恨也可能只需要一缕阳光就可以消融。珍惜拥有的人是幸福的,因为我们总是并不确切知道我们需要的到底是什么。太多的人只有在失去的时候,才知道去珍惜。泰戈尔有一句诗我特别喜欢:如果你因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会失去群星。历尽沧桑,你要学会忽略过去。因为——tomorrow is another day。

第二篇:奥斯卡《黑天鹅》影评 简介

译名 黑天鹅

类名 代 家 别 Black Swan 2010 美国 剧情/惊悚

语言 英语

片长 107 Min

导演 达伦·阿罗诺夫斯基 Darren Aronofsky

主演 娜塔莉·波特曼 Natalie Portman....Nina

文森·卡索 Vincent Cassel....Thomas Leroy

米拉·库妮丝 Mila Kunis....Lilly

薇诺娜·瑞德 Winona Ryder....Beth MacIntyre

詹尼特·蒙特戈里 Janet Montgomery....Madeline

芭芭拉·赫希 Barbara Hershey....Erica

Ksenia Solo....Veronica

塞巴斯蒂安·斯坦 Sebastian Stan

托比·海明威 Toby Hemingway....Tom

影片简介:

妮娜是生活在纽约的一个芭蕾舞演员,和她的同行一样,妮娜这一生中的绝大多数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芭蕾舞。她和自己固执的妈妈艾瑞卡住在一起。艾瑞卡曾经也是一名芭蕾舞演员,现在她不再跳舞,但是为了让女儿能在舞蹈上有所建树,她对自己的女儿施行着令人窒息的管教。

现在,妮娜所在的芭蕾舞团要排演《天鹅湖》。导演托马斯?勒罗伊也准备替换掉原先的首席芭蕾舞演员贝丝?麦金泰尔,使用妮娜做为这出新演出季的首演演员。妮娜是他的第一选择,但不是唯一选择。现在妮娜有了一个竞争对手:一个叫做莉莉的芭蕾舞演员一样用自己的表演打动了托马斯?勒罗伊。《天鹅湖》是一部对演员要求极高的芭蕾舞剧。女主演既要能扮演纯洁、高尚、善良的白天鹅,还要能扮演邪恶、凶线、狡诈的黑天鹅。

妮娜试演了白天鹅,她的表演相当完美,打动了导演;与此同时,莉莉饰演的黑天鹅一样获得了众人的赞赏。两个年轻的舞者在对角色的竞争过程中产生了令人不能接受的情感,而妮娜似乎也阴暗面--这种阴暗最终将会毁掉她的生活和才华。

一句话评论:

不管是《红菱艳》还是《彗星美人》都没有《黑天鹅》这么令人坐立不安。如果你想在讲述芭蕾舞演员的影片中找到某种硬核的内容的话,那么《黑天鹅》会是你的最佳选择。

--《好莱坞报道》

阿罗诺夫斯基掌握了早期波兰斯基或者是柯南伯格的那种游刃有余,不紧不慢的拍摄电

影的技巧。影片的后三分之一的那种令人惊悚和震惊的心理戏,像极了波兰斯基的《冷血惊魂》和《罗斯玛丽的婴儿》。

--《每日银幕》

幕后制作:

从一个小小的构想开始

导演达伦·阿罗诺夫斯基对芭蕾舞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不是最近的事情,早在许多年之前,他的妹妹在学校里的表演课中学习芭蕾舞的时候,阿罗诺夫斯基就开始构想一部关于芭蕾舞演员的影片。后来,这个框架又融合进了一个摔角手的故事,不过由于篇幅的限制,达伦还是放弃了这个宏大的计划,先拍摄出了《摔角王》。

《黑天鹅》的大体情节,来自一个叫做《替补演员》的剧本。剧本的故事发生在纽约的戏剧界,讲述了一个演员通过角色发现了自己的心理阴暗面。对于这个剧本,阿罗诺夫斯基的印象很好,他说:"这个剧本看起来有《彗星美人》的感觉,但是其中的惊悚元素又是彻头彻尾的罗曼·波兰斯基的面孔,那些双重人格和虚实莫辩的幻想和对手,又是脱胎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中短篇小说集《双重人格》。"不过,对于这个故事,阿罗诺夫斯基并不是太满意,因为在他看来,这样直接切入一个演员的内心世界太过于唐突和直接。拍摄这部电影,最好的方式是让舞台上的人物和现实中的人物有所呼应。阿罗诺夫斯基说:"如果舞台上的人物有了分裂的倾向,那么现实中的人物的分裂就可以更加完善而且有理由;如果现实中的人物有了分裂,那么也可以反过头来促使舞台上的这种分裂更为彻底。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缺一不可,这样讲述这个故事才是最好的方法。所以我想到了《天鹅湖》这部芭蕾舞剧。于是便构想着要把故事的背景搬到芭蕾舞台上来。"在《天鹅湖》中,有白天鹅和黑天鹅两个角色,这两个角色是互为补充的镜像。对于阿罗诺夫斯基来说,没有什么比把《天鹅湖》放在影片中更为合适的。阿罗诺夫斯基说:"我觉得这出舞剧非常有戏剧性、也很有代表性。尤其是这样的影片能够营造出来一种狭小和逼仄的空间感。"

影片在威尼斯电影节上首映之后,有很多评论文章称影片有波兰斯基和柯南伯格的感觉,实际上,主演娜塔莉·波特曼和文森·卡索也是这么认为的。波特曼说:"影片里的这种心理暗示和人格分裂,很像是《罗丝玛丽的婴儿》。"卡索则认为《黑天鹅》有着大卫·柯南伯格早期作品的影子。达伦则承认说,自己受到了波兰斯基的《冷血惊魂》和《怪房客》的影响。

两个出色的女演员

2000年,阿罗诺夫斯基找到了娜塔莉·波特曼,告诉她自己有一个关于芭蕾舞演员的电影正在考虑之中,希望她能参演到这部电影中来。那个时候,影片的剧本还没有成型。阿罗诺夫斯基和波特曼说了讨论了一些影片中的场景和他最喜欢的情节设置。听了阿罗诺夫斯基的讲述之后,波特曼决定要在这部有惊悚情节的剧情片中扮演主角。

波特曼回忆说:"达伦告诉我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我,我对这部电影非常感兴趣。因为它在诸多方面都有开拓性的创意,比如影片展示了一个舞蹈演员的内心世界,它讲述了一个人和一个角色的两面性。无论是戏中戏的设置还是人物的情感,这部电影对于我来说都是难

得一见的。因为我所从事的工作也是在银幕上扮演别人,我也曾经有过崩溃和不适。可以说,饰演影片中的主角,让我有了一个反观自己生活的机会。"在确定出演这部电影之后,波特曼推荐了自己的好朋友米拉·库妮丝给达伦,她希望米拉能在影片中扮演自己的"敌人"莉莉。在一次非正式的简短了解之后,达伦敲定了由米拉来扮演莉莉。米拉说:"我的角色没有娜塔莉的角色那么复杂,但是她显然更有激情,也更有看点。如果说娜塔莉的角色是内向的、是自省的,那么我的角色就是外向的、是富有攻击性的。我和娜塔莉的角色是完全互补的。"

为了能在银幕上扮演好芭蕾舞演员,尽量少出破绽,波特曼和米拉在影片开拍前半年就开始了芭蕾舞的专项训练。她们要把自己的肌肉、形体和状态尽可能地调整到专业芭蕾舞者的水准。戏份吃重的波特曼最为辛苦,她每天除了接受五个小时的芭蕾舞训练之外,还要接受形体训练、游泳和气质训练等等。在开拍前,波特曼还特意去学习了一段时间的舞蹈编舞。米拉在这段时间里进行了大量的有氧训练和普拉提训练,她们的目的只有一个,要在电影里完全展示出专业芭蕾舞演员的气势与素养。米拉说:"我曾经跳过芭蕾舞,知道这其中的困难和艰苦。当我们站在台上的时候,会跳就是会跳,不会跳就是不会跳。根本没有办法假装或者是做戏。身体的协调性、用肢体去表达舞蹈的内容和情绪,都是没有办法作假的。所以我们为表演这部影片做了长时间的训练,目的就是尽量减少破绽与遗憾。"

长达十年的等待

从看到最初版的《替补演员》的剧本,到达伦找到《摔角王》的编剧马克·海曼再次给他编写剧本,再到影片拍摄完毕上映,整整过去了十年的时间。在这十年里,达伦拍出了一部金狮奖影片,波特曼也在导演方面小试了身手。不过,要问这部影片为什么这么姗姗来迟,达伦会告诉你,还是机缘问题使然。

2007年1月,达伦曾经把一份有详细细节的拍摄计划交给过环球公司,希望能得到拍摄的启动资金。当时的环球公司给了达伦一个答复,他们需要达伦用短平快的方式制作出来这部影片,也就是说用尽可能短的时间把影片拍摄完毕。不过,当时达伦还没有一个确定的剧本,所以这部影片也就因此而在环球公司流了产。在这之后,达伦拍摄了马克·海曼的编写的《摔角王》。影片大获成功,在成功的刺激下,达伦再次邀请了海曼,让他将《替补演员》改编为《黑天鹅》。2009年6月,迟迟没有开拍的《黑天鹅》被环球公司周转了出去。进入自由市场的《黑天鹅》因为有着达伦和波特曼的号召力,而显得格外吸引人。很快,福克斯探照灯公司看上了这个项目,并且投资给了达伦1200万美元。在这笔钱的帮助下,《黑天鹅》得以开拍。

2009年的年底,《黑天鹅》正式开拍,因为资金的限制,达伦在纽约完成了影片的拍摄。他在影片中展示了和《摔角王》极为相似的色彩和颗粒感,手持式摄影的使用精准地传递出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苦痛。达伦说:"十年时间,我觉得这段时间让我成长了很多。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拍摄的经验和基础,我才能拍摄好这部电影。如果当时就这么开拍了,可能这部电影会非常幼稚和粗浅。"而波特曼则表示说:"十年时间里,我似乎又在演员这个染缸里染上了一层别的颜色,似乎离角色的内心又近了一步。"

花絮:

·导演达伦·阿罗诺夫斯基认为《黑天鹅》和《摔角王》是姐妹片。

·影片中有一场两个女人之间的床戏,为了能让娜塔莉·波特曼不那么尴尬,米拉·库妮丝建议她在拍摄前喝一点酒。于是波特曼便喝了整整一瓶烈性的龙舌兰酒。在接下来的一天半时间里,波特曼不得不醉倒在床上。对此,阿罗诺夫斯基感到非常愧疚。

·剧组最早曾经考虑要在法国和匈牙利的布达佩斯拍摄全片。但是最终由于预算问题而放弃了这个想法。

·影片最初的剧本叫做《替补演员》(The Understudy),故事全部发生在纽约大剧院内。阿罗诺夫斯基很喜欢这个剧本,但是建议要把故事改成芭蕾舞演员的生活。

·为了拍摄好那些发生在后台的故事,阿罗诺夫斯基特意在林肯表演中心的后台观察那些演员们是如何准备上场和下场之后的表现的。

·男主演文森·卡索把自己在影片中的角色比作纽约芭蕾舞团的编舞大师乔治·巴兰钦。在卡索的眼中,巴兰钦是一个懂得指导舞者的狂热艺术家。

·娜塔莉·波特曼推荐自己的好朋友米拉·库妮丝扮演莉莉。米拉·库妮丝从小就接受过专业的芭蕾舞训练。阿罗诺夫斯基用Skype的视频聊天就确定了让米拉·库妮丝扮演莉莉,没有搞正式试镜。

·影片的作曲是克林特·曼塞尔,他和阿罗诺夫斯基合作了从《梦之安魂曲》开始的所有影片。在《黑天鹅》的原声中,他使用了很多来自于芭蕾舞剧《天鹅湖》的音乐元素。

·纽约芭蕾舞团的演员、编舞Benjamin Millepied,是本片的编舞并且在影片中扮演了一个小角色,他也是娜塔莉·波特曼的男友。

·早在2000年,阿罗诺夫斯基就敲定了娜塔莉·波特曼来扮演影片的女主角。

·梅丽尔·斯特里普曾经是扮演妮娜母亲艾瑞卡的候选。

·布蕾克·莱弗利为莉莉这个角色来到过剧组试镜。

·这是第一部没有演马克·马格利斯参与的阿罗诺夫斯基导演的剧情长片。

·在最早的剧本中,主角的名字叫做亚历山大。

第三篇:《铁娘子》奥斯卡类型片影评

《乌云背后的幸福线》女主角詹妮弗·劳伦斯获得金球奖影后之后,开了两个过头的玩笑,一个是“我打败了梅丽尔(梅丽尔·斯特里普凭《希望温泉》入围)”。一个是感谢制片人哈维·韦恩斯坦“替我摆平了所有对手”。梅姨和韦恩斯坦兄弟都因为提名、获奖太多,屡屡被人拿来开涮。韦恩斯坦兄弟的人脉尤其深不可测,能凭借强大的公关让《莎翁情史》打败《拯救大兵瑞恩》已经是陈年旧闻了,关于他们最新的传说是:请来米歇尔·奥巴马宣读最佳影片就是他们一手策划的。结果在奥斯卡颁奖礼上,詹妮弗·劳伦斯领奖时摔倒了,整个人差点匍匐在楼梯上,像一只受伤的天鹅。此时韦恩斯坦兄弟就在台下,梅姨则在幕后准备颁奖。也许是他们念了“混淆咒”,詹妮弗·劳伦斯才数错了台阶。这个故事教育我们,千万不要在奥斯卡的地盘挑战梅姨和韦恩斯坦,当他们合力时,足以改变某些自然规律——比如让并不优秀的《铁娘子》得到第84届奥斯卡的荣宠。

政要人物是个工作狂=奥斯卡类型片

说那么多的题外话,原因之一是《铁娘子》实在是部平庸的片子,话题寥寥。梅丽尔·斯特里普在片中出演撒切尔夫人之前,至少有过一百次更精彩的演出,但因为那一百次的演出与韦恩斯坦兄弟没什么关系,得奖的概率也低得可怜。这一次,韦恩斯坦公司作为《铁娘子》的出品和发行方,那自然是人挡杀人,佛挡杀佛。梅姨和韦恩斯坦兄弟弹冠相庆,作为看客却总觉得有些不妥。

韦恩斯坦兄弟对小金人近乎变态的迷恋,正在把奥斯卡得奖影片变成一种类型片。过去只有商业电影会有类型片的概念,说白了就是按照赚钱概率较高的公式来运算。韦恩斯坦则找到了得奥斯卡的公式,《国王的演讲》是另一部获奖无数(包括最佳影片)的韦恩斯坦电影,也是《铁娘子》的模版,这两部电影的主角都是英国政要,讲的都是个人奋斗的故事,找来跟原型一点都不像的大牌演员,把整部片弄得跟百变大咖秀似的,比如梅姨那唐老鸭的嗓音,就敢到处张贴奥斯卡竞选海报了。我们真该庆幸《铁娘子》没能复制《国王的演讲》式的压倒性成功(一个影后,一个化妆,而后者更像是支撑前者得奖的理由之一),否则韦恩斯坦的下一个目标就是现任女王的柯基犬了,说的是它在被阉割后一度闷闷不乐,但在亲朋好狗的帮助下最终战胜心魔,勇敢地出去找姑娘的励志故事,由凯特·布兰切特主演。

说回《铁娘子》中,撒切尔夫人面对的主要矛盾,一是政坛的性别歧视,二是因工作忽略了家庭,并将其疯狂地夸大:片中的男人经常公开对撒切尔的性别和出身(小卖铺店主的女儿)表示不屑,这可真奇怪,我还以为英国都是绅士,

而且早就习惯了被女人统治,什么女王伊丽莎白啊,女王维多利亚啊,女王莎士比亚啊„„等等,为什么莎士比亚听起来像个大文豪,管他呢,总之很多女王就是了。我真的不相信在那样强烈的歧视环境下,撒切尔能成为国家首脑。尽管时代不同,但我觉得用今天的希拉里对比撒切尔足够说明一些问题,性别的不同是劣势也是优势。这个观点等到希拉里成为美国第一个女总统之后说会更有说服力。

家庭方面,撒切尔退休之后因为过于思念亡夫,常常出现幻觉,仍然与丈夫默契地拌嘴,这部分灵感源于真实的戏份还算处理得有趣。但剩余部分的夸张部分,最夸张的一场戏是撒切尔当选议员后第一天上班,她坐在车里,她的孩子在外面痛苦地敲车窗,后来还边哭边追逐汽车尾气。整个过程中,撒切尔都摆出一副“我爱你们,但我也有我的事业”的挣扎表情。我说首相您至于吗,您孩子至于吗,是上班又不是上刑,您晚上难道不下班吗?当然啦,导演可以说这是一种“艺术化”的处理方式,但我相信,没这么狗血,而且效果更好的处理方式并不难想出。只不过在韦恩斯坦兄弟的“小金人公式”的限制之下,一部只许被拍成个人奋斗史的片子又能带来多少新鲜感呢?更多动漫新番 电影 新剧尽在()() ()

“不值得花钱看”也可以是种类型片

《铁娘子》引进国内时被安排在了三八国际妇女节上映,而在这一天,还有很多其他电影上映,它们不约而同打出旗号:为女性量身定做的类型片。事实上,在好莱坞代表的国际影坛上,这个档期是根本不存在的。这让笔者联想到,就在刚刚过去的学雷锋日,因为有关单位的某种特殊需要,成为了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电影档期,放映主要的是雷锋同志的类型片。本来,这种类型片和《铁娘子》一样,基本上不会和商业扯上关系,但最近有一条新闻,说的是《青春雷锋》在南京上映首日竟然获得零票房。比这更搞笑的是制片方还出来辟谣了,说不是零票房,有89个人买票进场呢!89个人啊!估计整个南京城也不超过100个人吧!这上座率也忒高了点„„等等,我刚才接到通知,说南京有800万常住人口,让我来算算这个百分比是多少,估计会有很多个零呢。

为什么没有人去看伟大的雷锋同志的类型片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对小学时期多次被包场以及被要求写观后感的报复。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恐怕还是因为大家不用看,就知道这种电影是什么样子。换句话说,就像美国人可以一眼看出《铁娘子》是个什么类型,中国人也知道《青春雷锋》是个什么类型,它在

片内片外也按照我们预想的那样做着这种类型片该做的事。比如主演异口同声宣称“拍这部电影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这跟我当年看完《离开雷锋的日子》后写的观看感是一样一样的,而且我甚至以此为基础发明了一种文体,只要输入刘胡兰和董存瑞,就可以生成相应的观后感,那么我可以告他们抄袭吗?

总之,这种电影可以用很长的句子来表达,也可以简化成“基本不值得浪费辛辛苦苦赚来的钱的类型”。

第四篇:奥斯卡获奖电影赏析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 11—20 12学年第 1学期)

课号:056R31AGP课程名称:奥斯卡获奖电影赏析改卷教师:

学号: 106140021姓名:楼斯婷得分:

《入殓师》的理与情 《入殓师》最打动观众的地方,不在于它的剧情,影片拍摄手法,或者是演员的精彩表演,而是蕴含在整部影片中的“理”和“情”。

先来谈谈影片的“理”。 影片开头,男主角小林不得不放弃自己一直以来的梦想,回到了乡下开始了新的生活。这时影片中出现了小林的内心独白:“我打算迎来人生最大的转折点,但卖掉大提琴时,很不可思议,觉得很轻松。觉得被一直以来的束缚解放了。自己以前坚信不移的梦想,可能根本不是梦想。”如是之人其实并不在少数,梦想并不一定是能让自己活下去的东西,有过梦,有过追逐就够了。人最后还是要去寻找自己的“天职”,也许它起初并不让你和周围的人满意,也许你起初接受它只不过是为了吃饱饭,但是随着你对它的深入了解, 你却发现自己竟然深深爱上了这份职业。当深入了解它之后,你会发现,比起梦想,这个不经意间涉足的“天职”,它比梦想更具有震撼力。 影片中小林与她妻子,对入殓师这个职业有着非常鲜明的矛盾。当妻子第一次知道丈夫做的是这一行的时候,强烈反对甚至是回了娘家。 对白中,妻子说这份职业是令人羞耻的,至于羞耻,仅仅是因为每天接触所谓的“死人”。她只希望丈夫有一个平凡的工作。然而平凡是什么呢,在小林看来,平凡不过是生死。每一个活着的人都会死,你会死,我会死,大家最好都会死去。每一个人都要经历的事情如果不平凡,还有什么是平凡的? 影片后段部分,澡堂老板娘去世。小林担当入殓师为她处理后事。火葬场工作人员的一席话让人难以忘怀。“感叹之后,就开始一点点回忆过去。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下一程,正如门一样。我作为看门人,在这里送走了很多人。说着,路上小心,总会再见的。”其实火葬师与入殓师一样,他们的职业都是神圣的。只不过一个是为逝者开启另一扇门的人,一个是为逝者送行的人。死并不意味着完结,它给活着的人留下很多东西,懊悔,追思,反省等等。而逝者本身,也通过死亡开始了新的旅程。“总会再见的”。这句话给人的感觉有些伤感,但却又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清醒而理智地认识自己的生命将在死亡中完结,毫无恐惧,毫无抗拒,这亦是一种坦然的生活心态。

下面再谈谈影片的“情”。 整部影片最让人落泪的地方是在殡仪馆为澡堂老板娘火葬的片段。澡堂老板娘生前与儿子一直有矛盾。儿子千方百计想拆掉母亲经营了一辈子的澡堂,而母亲至死也没有答应,甚至生前就委托澡堂的常客,也就是殡仪馆火葬师在她死后帮她继续经营澡堂。仅仅是因为大伙儿说没了这个澡堂会很困扰。老板娘突然去世,带着与儿子的矛盾就这么草率地离开了,甚至是在烧柴火的时候离开的。她至死都在工作着。在殡仪馆,当火葬师按下开关的时候,大火熊熊燃起,这一刻,儿子终于忍不住,大声呼喊着“妈妈,对不起”一边留下懊悔的眼泪。然而在声嘶力竭的哭喊,也不可能再唤回母亲昔日的面容了。人在活着的时候,总是不懂得好好珍惜眼前的人,当有一天他们突然离去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还有太多想说的话没对他们说,想做的事情没为他们做。矛盾,仇恨在生死面前显得多么渺小,好好爱自己的亲人,乘着还能再聚在一起。可是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却总是那么难做到。

贯穿了整部影片的,还有小林和妻子之间的情。小林的妻子无疑是善解人意的。她无条件支持着自己的丈夫,无论是放弃工作,还是回到乡下。她都不曾有过反对。然而太多的体贴必然预示着矛盾的产生。当她知道丈夫的职业的时候,她强硬的反对终于爆发。她也说过,她每一次只是笑着跟着他,其实她心里真的很难过。但是因为喜欢他,她每一次都没有反对。处于对丈夫职业的误解,她选择离开,这并不是一种自私,相反是也是一种爱的体现。影片后段,她因为怀上了孩子主动回到家中亦可以体现她仍然爱着自己的丈夫。然而对于丈夫职业的看法,直至澡堂老板娘去世丈夫担任入殓工作之时,她第一次有了触动并从此开始改观。而在影片末尾,她自豪的告诉粗鲁地对待遗体的工作人员“我的丈夫是入殓师”。这一句话,无疑饱含着对丈夫真挚的深情和对丈夫工作的坚定支持。如此的爱和善解人意,给表达死亡的影片添上了一份温馨。 影片中还有一个重要线索便是小林与父亲的父子情。小林的父亲无疑是不合格的父亲。在孩子尚年幼的时候带着情人离家出走,抛下妻子和孩子,整整30年,至死也没与亲人相见。在小林眼中,这样的父亲生死都与他不相干,他甚至抗拒去处理父亲的后事。然而,小林真的无法原谅父亲了吗?影片之中,有一个场景,他捡石头给妻子,然后告诉她这些石头不同的寓意。而这些话,都是30年前父亲告诉他的。还有一个场景,他和妻子在家中听大提琴曲子,他一听便知道那是父亲喜欢的曲子。由此见得,小林的内心深处还是非常爱自己的父亲的,虽然他们仅仅只有6年的相处,然而血脉之情并不是说断就可以断的。父亲突然的去世,没有带来伤心和痛苦,起初甚至是抗拒和不愿搭理的,然而当他目睹工作人员企图粗鲁地对待父亲的遗体的时候,他果决地站了出来,要求由自己处理父亲的后事。影片的情由此处达到了高潮,小林细心地为父亲擦拭身体,洗净面庞,当他艰难地拨开父亲的双手的时候,一块圆滑的石头掉落在地上。整整30年,父亲并没有忘记与儿子的约定,整整30年,他一直都想向儿子传达自己的爱。当小林双手捧着逝去父亲的面庞的时候,他终于忆起了而是父亲的面庞,时隔30年,他再一次喊出了“父亲”。无论生前如何,爱终究超越了生死。 影片末尾,小林将父亲手中掉落的石头放在的妻子的怀中。这意味着,他希望把这份爱一直延续下去。 《入殓师》的理发人深省,它的情触动人心。影片对于生死的思考和情感流露的表达都做得很到位。这样一部饱含着理性与感性的电影,不外乎能深深震撼观影者的灵魂。

第五篇:2013年奥斯卡提名电影

2013年(85届)

获奖:《逃离德黑兰》/ Argo

提名:

《爱》/ Amour

《南国野兽》/ Beasts of the Southern Wild

《乌云背后的幸福线》/ Silver Linings Playbook《逃离德黑兰》/ Argo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Life of Pi

《猎杀本·拉登》/ Zero Dark Thirty《林肯》/ Lincoln

《被解放的姜戈》/ Django Unchained《悲惨世界》/ Les Misérables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安全生产调度会范文下一篇:保安员岗前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