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者变革将至任务

2022-10-06

第一篇:旁观者变革将至任务

旁观者的旁观者

——记《旁观者》读书笔记

工商(1)龙季桃 18359103974

《旁观者》的作者是彼得〃德鲁克。他出生于奥匈帝国的维也纳,祖籍为荷兰人,其家族在十七世纪时从事书籍出版工作。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产生了一个“大师中的大师”,他还被称为“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文章已超过30篇,著作多达50余本,传播及130多个国家,甚至在前苏联、波兰、南斯拉夫、捷克等国也极为畅销。其中最受推崇的是他的原则概念及发明,包括:“将管理学开创成为一门学科、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是管理哲学、组织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和满足顾客、企业的基本功能是行销与创新、高层管理者在企业策略中的角色、成效比效率更重要、分权化、民营化……等。然而,这本书虽不是他重要的著作,但是他最喜欢的一本书。

在书中,作者不是以主人翁的角度写作,而这正好映衬了书名《旁观者》。这本书以人为主题,共47个章节,其中分别写了作者不同时期所遇到的“传奇人物”。

德鲁克在叙述隆斯的专业风采这一个人物故事时,足足用了十六个章节的篇幅。书中介绍的隆斯是当时通用公司的最高执行主管,为通用的建设鞠躬尽瘁,而且爱憎分明,做起事来专心致志,兴趣广泛,热衷政治,党性很高,是共和党的忠实成员。隆斯曾在麻省理工学院以前所未有的高分光荣毕业。《我在通用的日子》(又名为《我领导下的通用》)是隆斯的著作,然而在书中极少出现关及“个人”兴趣的事物,因为在他认为,“个人”兴趣,与专业无关,“专业人才”因该不能透露自己的兴趣、信念和私人生活,得把这些和工作分开,除非涉及或影响到通用……在《旁观者》书中的对隆斯的语言描写也是非常具有个性,充分的体现出这位大师在管理界的权威性以及他对企业管理的独特见解。这是一种怎样的性格,怎样的一种心境,怎样的一种态度呢?我已经无法用语言来描述这样一个“古怪”的人!

当我在看到关于怀恩师的章节时,不禁地回忆着我的恩师们。他

们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德鲁克在怀恩师中些许多他遇到的和他所知的赋有个性的恩师们。于是,在这些各不相同的恩师们寻找着所谓的真正的老师。然而,在多年的教学观摩中却发现:老师没有一定的种类,也没有完全正确的教学法。教学就像一种天赋像贝多芬、卢本斯和爱因斯坦等那些与生俱来的奇才,教学是个人特质,和技巧、联系无关。在这之后,他发现了另一种老师,即凭借这一种方法来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老师。前者为天赋型的,而后者则为方法型的。在“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德鲁克则用了柏拉图式的爱来阐述。他还指出了这两种老师的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非常负责。对与他的讲述,我个人是持赞同观点的,然而我无法来评论什么,因为我还是个“学生”。

看完了《旁观者》,虽然不能完完全全理解书中的内涵,但至少我旁观者(德鲁克)的旁观者的身份得知《旁观者》里有负责的老师;有年轻时因反犹太的情结而痛苦万分,晚年又因希特勒入侵而流亡国外的奥国医学史上最早得到学术界正式认可的弗洛伊德医生;有因爱坚持而又为爱所困的伯爵和女伶;有将“个人”兴趣与工作完全分离且特立独行的隆斯;有长期与病魔斗争却意外胜利之后,难以停止交换的银行家弗里德伯格;还有深受中国传统政治(具体指制造党派斗争,在位高权重的人士间挑拨)的耐人寻味的鲁斯。在这些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中,感受到尽管是用文字来叙述或表达一些看是微不足道的事物,却能过让旁观者们收益到无穷尽的财富与快乐!

正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啊!

第二篇:寒假将至

史岳宁寒假读书计划

一本书,就象那汪洋大海中的一滴滴水滴,却能让我们看到一个个千姿百态的大世界。我们要用自己的努力在浩瀚的书海里尽情邀游,用一滴水的力量汇聚成一片知识的海洋,真正在读书中体会到书的无穷魅力!领悟细水长流,汇成大海的含义。(寄语)

一、读书目标:

1、爱读书,让书成为她的朋友。预备读两本书《一句话日记》《格林童话》。(每天坚持读书半小时以上)

2、提高史岳宁的综合素质,增长知识。

3、体验到读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提高欣赏能力。

二、读书要求:

1、设计一张书签。在书签上写上一句读书名言。

2、写一篇读书笔记。读过的书,把体会想法,记录下来。

3、举办一次家庭读书心得的交流会。

第三篇:血色将至影评

《血色将至》:把魔鬼献给未来

2008-02-28 15:25:50

来自: 老晃

There Will Be Blood / 血色将至的评论

5 提示: 有关键情节透露

把魔鬼献给未来

拍摄《血色将至》的时候,37岁的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就像是被一只巨大的“库布里克之手”攫住了灵魂,尤其是那些能令人全身的骨头都跟着咔咔作响的配乐和最后的高潮场面以及落幕方式,令这部电影几度笼罩着不祥的“库布里克气氛”。但奇怪的是,在这部作品问世之前,我们几乎没有看到在安德森身上有任何这一迹象的蛛丝马迹,这之前,人们在谈论这位好莱坞天才导演的时候,总是习惯于把他和罗伯特·奥尔特曼联系在一起,这不仅因为他们同样以善驾驭多人物、多线索叙事闻名,更因为那些富有传奇色彩的关于他们之间是如何建立师徒关系的典故。如果将罗伯特·奥尔特曼根据美国作家雷蒙德·卡弗一系列短篇小说改编的电影《短片集》视作他的典型作品,那么,与之相对应的保罗·托马斯·安德森作品,应该是那部狡黠而迷人的《不羁夜》。从某种程度上讲,徒弟的作品甚至比师傅的更具浑然一体的叙事魅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安德森在其中倾注了自己年轻时代的生命体验。1997年,当安德森在充满信心地描绘着70年代末美国色情产业“下流”图景的时候,还没有认真考虑过创作者是否要居高临下这个问题,但在1999年的《木兰花》里,他终于开始受制于自己的过人才华,为了消解内心深处蛰伏着的强烈压抑,编写剧本的时候,他在镜头里悄悄埋藏了许多令后来的发现者们感到吃惊的隐秘信息,而这种克制和压抑,终于在《血色将至》里被一扫而光!

一、 音乐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

37岁的时候,斯坦利·库布里克还只是个因为拍摄黑色电影《杀手之吻》而刚刚在好莱坞展露才华的“年轻导演”,在同样的年纪,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已经完成了《不羁夜》和《木兰花》,这种过早显露的才华和过早到来的成就,足以令人不安,但却证实《血色将至》具有现在这样的深刻与纯粹,实属必然。

在这部电影里,安德森显然是有意采用了“较原始的”电影语言,比如,在拍摄人物对话的时候,他极少使用对切镜头,而是一律用中景一气呵成;那些从地狱里传出的令人窒息的声音,也是佐证——他不仅使用了密集强悍的纯古典音乐,比如大量小提琴、大提琴和钢琴合奏曲,令展示人物内心活动的主观音乐也成为电影中的一个重要角色,还大胆使用了一些不寻常的另类音乐和配乐方法,这些特殊的声响,在强烈感染和刺激观众的同时,事实上也在狂暴地折磨并恫吓着他们,《底特律新闻报》的记者在看完电影后写道:“疯狂的史诗、壮丽的杰出表演„„在看完影片一周之后,我依然可以听到自己大脑在狂躁的吱吱作响。”在令人印象深刻的井喷大火那场戏中,有一段好像是来自人类远古时代部落,人们用死人头骨击打出来充满巫术气氛的音乐,它贯穿了整场大火,直到次日大火熄灭另一场景开始后很长一段时间,这一主观音乐也依然没有适时停止,它顽固地延续了下去(这在电影配乐中非常罕见)„„可以想象,这一音乐的运用并不仅仅是用来烘托场景气氛的,它其实是从故事主人公石油大亨丹尼尔·普莱维内心深处发出的地狱之声,这种声音一直在召唤着这个野心勃勃的男人一步步走向魔鬼的怀抱。但受惊吓的,是观众。

在丹尼尔·普莱维这个以石油起家的美国佬心里,一直充满着这种灵魂被用力撕扯的声音,但这音乐却只存在于他因石油崛起的那个时期。在影片的最后半小时里,当丹尼尔步入老年,当他已经攫取了他渴望的财富,这种用音乐来表现内心挣扎的做法就悄悄被压抑和自我封闭的无声镜头取代。安德森在用这种改变告诉我们的是:丹尼尔已经把自己彻底交给了魔鬼,他的内心深处不复年轻时的强烈挣扎,他在那所阴沉的巨大庄园里过着离群索居的酗酒生活,除了偶尔传来单调地他在用猎枪枪杀客厅家具的物品破碎声,整座庄园里一片寂静。

二、我是个冒牌的先知,上帝是迷信的产物!

《血色将至》灵感来自作家厄普顿·辛克莱尔1927年的小说《石油!》(Oil!),在看过原著之前,很难确定安德森究竟对小说进行了怎样的改编,但可以想象的是,影片在努力塑造丹尼尔·普莱维黑色人生这一主线的同时,有意强化了这个石油大亨和乡村牧师保罗·桑迪之间的对立和换位,这一处理,不仅丰富了丹尼尔·普莱维作为魔鬼的意志,同时,也是安德森对自己一向怀疑的宗教进行的一次最大限度的嘲弄,而这一点,很可能正是最终影响了奥斯卡评委投票结果的关键。

最初,年轻的牧师保罗·桑迪打着兴建当地教堂的神圣名义,邀请丹尼尔到小波士顿镇开发石油,作为回报,他希望得到5000美元酬金来修建教堂,但丹尼尔一眼看穿了这个披着神袍的利欲熏心的“上帝使者”,他获得了油田,却没有兑现他关于酬金的诺言(直到影片结束也没有),不是因为他舍不得这笔钱,他只是不屑于向一个卑鄙的可怜虫施舍怜悯,尤其是一个打着上帝旗号的可怜虫。

在这两个人物身上体现的,不是简单的物质和精神对立(况且保罗代表的精神力量本身是扭曲的、非正面的),甚至也不是简单的对上帝表示怀疑,安德森通过丹尼尔·普莱维这个离经叛道者向美国这个清教徒国家发出的,是最危险的挑衅和最严峻的挑战。影片的最后高潮部分,孤独的暴君丹尼尔不仅让上门前来索取金钱的牧师保罗原形毕露,以雪前耻,还迫使这个基督教道德的化身,亲口喊出了“我是个冒牌的先知,上帝是迷信的产物!”这一大逆不道的宣誓。这是个足够凶狠的诅咒,可他(既是丹尼尔,又是安德森)竟然还要保罗“用令人信服的语气说出来,用你布道的口气说!”而且连续说了八遍。

奥斯卡评委纵然个个是品格高尚的理性主义者,他们深信“上帝并不存在”,而且也清楚《血色将至》“21世纪的《公民凯恩》”这一不朽价值,他们也决不能给这部电影戴上“最佳影片”桂冠,他们唯一能做的是把表演奖颁给丹尼尔·戴-刘易斯,这不仅因为“如果丹尼尔·戴-刘易斯没有赢得奥斯卡影帝,那我们要改写对于‘演技’的定义,他与任何伟大表演都不同——他更伟大!”(《丹佛邮报》),更因为另一桩事实——丹尼尔·普莱维对上帝信仰(代表着人类的所有光明信仰)的决绝态度,不仅仅是这个角色在地狱里向人性边际发出的绝望吼叫,它也宣告着导演保罗·托马斯·安德森本人对基督教伪善一面的深深不屑。

三、石油是美国的原罪,贪婪是人类的梦魇

这是一部石油大亨的家族史诗,展现了贪婪、腐败以及对美国梦的追求,而《纽约时报》则用这句话概括了影片:“安德森的影片不是美国梦,是美国梦魇,观众将随着影片进入烈火熊熊的地狱,每个人都将在其中得到沸腾和诅咒。”某种程度上讲,《血色将至》不仅是一部个人史诗,它也是美利坚合众国的西部开发史乃至建国史的缩影,更是凝聚着每一个个人、实体和国家迅速崛起又迅速瓦解的饱尝代价的灵魂蜕变史的缩影。

石油,是美国的原罪,现在更几乎成为困扰整个人类的世纪梦魇,2007年美国影坛那些良莠不齐的政治电影无不与此瓜葛,它们或者探讨政治与媒体的幕后媾和(《狮入羊口》),或者深究国家利益对个体利益的无情蹂躏(《决战以拉谷》、《引渡》),或者跨越地域思考种族仇恨对情感共同体带来的巨大伤害(《追风筝的人》、《国王》),而唯有《血色将至》,是将矛头直接指向资本主义罪恶的源头,它在这种罪恶埋下种子的时代里寻找线索——向上质疑非理性宗教的价值,向下探讨资本主义经济开发对人性泯灭负有的责任,而在中间盘旋不去的,是对人存在价值的深沉思考。

四、把魔鬼献给未来

丹尼尔·普莱维的一生,不是一个人从成功走向自毁的幻灭过程,他甚至都不是一个渐变的魔鬼,他就是魔鬼本身。他的儿子(实际上是养子)说在他身上学到的是“工作的热情”,而他的反应是咒骂这唯一的亲人为“婊子”,因为长大成人的儿子终于决定要离开他自创事业,他用愤怒亲手割断了这段最后的也是唯一的亲情纽带,他让自己完全坠入那孤独的深渊。影片开始的时候(19世纪末),丹尼尔独自艰难地挖掘银矿,在一次爆破后他失足掉进了幽暗的矿井,当他拖着残腿痛苦地爬出矿坑的时候,他已经感受到了那种孤独。当事业有所发展,他带着儿子在小波士顿镇建筑辉煌未来的时候,儿子在一次井喷事故中不幸耳聋,他再次感到身体里仅存的人性离他而去,强烈的孤独感使他对一个投奔他而来的兄弟产生了依赖,他立刻将自己内心的挫败、懊恼、无望和盘托出(“我的内心总在斗争。我不愿意见到其他人成功。对大部分人,我都怀有恨意。我心中的一部分已不复存在„„投入工作的热情,遭受挫折的懊恼„„所有的那些„„那些失败的往昔都已离我远去„„我已经不在乎什么了。如果在我心里的东西,在你心里也应该有。有很多次,我看着别人,找不到半点令我中意的地方。我想挣足够多的钞票„„多到足以远离俗世的烦扰,一个人静静的生活。”),然而很快,他却痛苦地发现这个慕名而来的“亲人”其实只是个贪图钱财的下流冒牌货,他怒不可遏,开枪打碎了这家伙的脑壳并把尸体埋葬在森林深处的浅坑里,那坑里除了泥土,还有渗出地面的石油。

不久之后,他又不得不为了掩饰杀人罪行,更重要的是为了获得输油管道而在牧师保罗屈服,他在他一向心怀憎恨的大教堂里忏悔道,“我把自己的亲儿子丢在一边!主啊,请赐给我圣血。驱走我体内的恶魔。”这之后,他果然如愿地成为石油大亨,成为一个令人生畏、毫无怜悯之心的孤家寡人。最终,他又赶走了唯一对他心存感恩的养子,并让灵魂同样丑恶但邪恶远不及自己的牧师保罗在他面前俯首称臣,然后,他在绝望中疯狂地杀死了保罗,彻底投入到那个魔鬼的世界„„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已经掌握了将悲剧神话拍摄成电影的能力,他的摄影机曾饱含温情,但在《血色将至》里他学会了藐视这个世界,他用丹尼尔·普莱维这个凝聚着深刻现代性的人物,再次完美诠释了邪恶人性对人类此刻的重要意义。也许,在他身上还缺少库布里克那绝对的冷酷(丹尼尔·普莱维的养子是个重要的保留,他没有续写父辈的邪恶),但无疑,他已成功跻身到了那些世界上最伟大导演的行列。

第四篇:路虽远 行则将至

--南江镇中心小学校本研修例谈

南江镇小 欧阳院辉

各位领导、各位校长、大家上午好!

我叫欧阳院辉,来自南江镇中心小学,我不是校长,是校长的助手,学校教科室主任,负责学校校本研修工作,教育局领导安排我代表我们学校将校本研修工作向大家作一次“案例式”的分享,为大家今天的培训提供一个研究的案例,本着这样的指示精神,我深度审视,认真梳理,为了方便大家更好地了解,现在我以“路虽远,行则将至”为题,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学校--南江镇中心小学。

南江镇小是一所百年老校,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优良的教育教学传统。2013年与原来的南江镇中学校区合并,学校面积扩大到两万余平方米,去年新建了足球场、田径场、学生食堂,今年新建综合楼、教师公租楼,现有教师73人,全日制学生1605人。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学校正处在一个需要发展,正待发展、适逢发展的蓬勃时期,这就是我们学校。

下面我将从“行”与“思”两个方面开启我的分享。

一、行

大家都知道,在座的各位校长尤其深谙办好学校其中的道理。学校的一切工作都依靠教师、指向教师、聚焦教师。一所学校要发展,必须是先发展教师。教师如何发展,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让教师行动起来,让脑子动起来,让心理动起来,让手脚动起来,让全身动起来。

1

怎样才能让教师动起来,那就是让教师学习起来、思考起来、研究起来、创造起来,这些行动就必然让教师改变自己。而学习、思考、研究、创造这一切全倚仗校本研修,也构成了校本研修。大家都知道要学习,但不是嘴上说学习就能真学习,不是嘴上说思考就会真思考,我们要通过校本研修来激励教师思考、学习,通过校本研修来改变我们的教师,改变很多教育教学的不良现状。(比如:

1、名词解释;

2、一个孩子被各科教师叫进办公室;

3、四年级语文教师只知道教生字,默生字,不知道学课文;

4、十几年如一日的教师)。这些现象让我们着急,让我们必须思考改变!这就是校本教研的目的所在!怎样来进行校本研修,我个人的理解应该是为全体教师创建各种项目、搭建各种平台、营建各种氛围、逼着教师去思考、去学习,继而去研究、去创造,这些行为就是校本研修,因此,校本研修,重在行动,贵有行为。

我们南江镇小都有哪些行为呢?校本研修,我们都做了些什么?是怎样做的呢?

(一)常规研修

1、组建四六六网络式的组织架构

(1)四个教研组:语文组、数学组、英语组、综合组。 (2)六个年级备课组:六个年级组长是各年级备课大组长,再设各学科副组长。

(3)六个学校名师工作室(语、数、英、音、体、美)学科带头老师。

说明:这其中有

三、四位老师同时兼任两职或三职。

2

2、构建学校常规研修模式 (1)一课三磨研课磨课模式

(2)学科主题研修模式(如:案例研讨、名师视频观摩研讨、课改主题研讨、学科质量分析、新课标主题学习„„)

▲实例分享1:关于各科“少讲”的研讨

(3)五节备课模式(学校课改五节模式)(改变不备课、抄备课、备课不过脑现象)

(4)阅读课模式(备课、授课、课外阅读材料补充) (5)“人人课题”模式(50岁以下) ▲实例分享2:孔琪老师的生字课教学

(6)教学比武模式(一年一次教学比武:35岁以下、说课比武、同课异构、课改五节模式、成长杯)。

(7)定人定时定主题的校本培训模式

▲实例分享3:三请黎老师做数学科教学专题讲座。 (8)全体教师同读一本书模式(李希贵《学生第一》)

3、搭建多种平台,开展各类活动 (1)基本功类: ①、语文教师下水文比赛

▲实例分享4:两位教师抄优秀作文 ②、粉笔字竞赛; ③、主题演讲比赛; ④、教师才艺比赛。 (2)各种课型展示类:

3

①新进教师亮相课

▲实例分享5:初中教师任一年级教学; ②课改人人教学达标课 ▲实例分享6:方老师的成长

③综合科期末汇报课(特别介绍综合科评价体系的改变); ④送教下校课; ⑤推门听课; ⑥校本课程展示课;

⑦外出学习(特别介绍课程化)。

(二)课改研修

我们的课改是从2013年下期一张张教师的问卷调查开始的,向全校教师征集关于课改的各方意见,全方位策划,继而启动学校课改工作,历时三年,我们经历着继承、纠错、规范、建模、创新的五个步骤,构建了较有成效的南江镇小“三五”课改模式。(说明五个步骤:

1、继承优良;

2、修正偏的错的(如:“少讲”),有了继承和纠错就提出规范)。

第一个五--改课堂

课堂是教师工作的主阵地,是课改的主战场,是校本研修主营地,改变教师的思想与行为,就要从课堂教与学出发,历经学习与研究,又回归到课堂,让教师变成主导者,让学生变成主体者,针对我校教师的各种实际情况,我们摸索、探讨、碰撞,慢慢创建了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新授课的五节备课与授课模式,并提出了“方向语文”、“形成数学”、“游戏英语”的学科教学观。

4

1、“方向语文”课堂教学的五节模式: (1)引导自学,自主质疑; (2)合作释题,确立两点; (3)以写切入,以读突破; (4)读写结合,延伸训练; (5)阅读补充,提升素养。

●综合分享提出上面五节模式的背景及提出“方向语文”教学观的目的。

2、“形成数学”课堂教学五节模式: (1) 激趣导入; (2) 新知探究; (3) 巩固延伸; (4) 课堂总结; (5) 课堂作业。

●综合分享2:重探究、重过程,有过程才有形成。

3、游戏英语课堂教学“五节模式”。 (1)热身激趣; (2)新知探究; (3)chant. (4)、游戏操练; (5)、课堂作业。

●综合分享3:游戏集锦,课题课改整合研究。 第二个五--改课程

5

我校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家在南江桥》)的基础上,认真执行课程计划,充分发挥各级课程的育人功能,因此,在研究我校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学校“书香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我校创编了自己的五种校本课程,进入课表,开足课时,支持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德智健康发展。

1、我爱悦读(课内主题阅读+课外阅读)。 ●综合分享4:流动书吧、亲子共读、书香文化。

2、孔仁圣道(“尚善、尚礼、尚德”三大篇章的孔圣思想)

3、校园合唱(《音乐世界》校本教材)

4、乡土习作(六年课题研究,成果:中期优秀成果奖,《教师发表论文集》学生发表习作集《花开的声音》、《习作素材库》,校本教材《小发现者之歌》,2013年全县习作教学研讨会)。

●综合分享5:从县级课题到省级课题,再到人人课题模式。

5、四育两级社团(育身、育心、育德、育智)(走班选课制) (1)校级社团:全校范围内走排选课,新苗文学社,如歌丝竹学习社等。

(2)年级社团:年级范围内走班选课,4或5个(阅读和写作必选)

●综合分享6:新苗文学社、足球学校建设、课程展示活动、全县校园文化建设现场会,平江县校园文化建设示范基地校。

第三个五:构建五个共同体

(1)家校共同体--家长学校建设(说明:亲子共读为例发掘教育支持力)

6

(2)研训共同体--校本研修100分制建设

●综合分享7:网络+校本研修手册(寄语:一切的努力,是为了遇见下一个更好的自己!)

(3)师师共同体--名师工作室建设

(4)评价共同体--绩效制度建设(师师共同体和师生共同体) (5)家园共同体--教师成长体系建设

我们的课改是从改课堂、课课程、改思想、改行为、改评价、改制度多个层面构建体系,全方位铺开又整体推进,因为课改,我们在修改完善各种制度,建立科学良性的评价机制;因为课改,我们在创新人事竞聘机制;因为课改,全方位拉动学校各层各线各个角落的工作。

●综合分享8:县级课改示范校挂牌,《平江教研》专题报道,2016年下期的全县课改示范校开放日活动。

说明:每期计划的制定,先有大计划、再各科制订小计划、坚持进计划的工作必做,不能做的不进计划的原则。

二、思

走在校本研修这条路上,我们是且行且思且珍惜!一路走来,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学校正在发生着静悄悄的可喜变化,办学思路更加开阔,办学行为更加科学,办学质量稳步上升。学生的、教师的,学校的各种荣誉纷至沓来,其中教学竞赛频频获奖,张生贞小学优秀教师奖我校已有六位,县级骨干教师五位,岳阳市教改模范一位,岳阳名师一位,教师发表论文一百多篇„„教师动起来了,忙起来了(俗语),教师专业得到有效提高。近几期,每期学生数都接

7

近三位数递增,学校工作得到家长、社会的充分肯定,得到了各级政府、县局、学区的大力支持与鼓励。这一切,校本研修功不可没!但是,越做我们也越发现不足,越做我们越发现其实很多工作还可以做的更好!

1、课改,应调查学生的意见,家长意见。(如:取消零食、学校划区域建学生玩乐场)。

2、书香校园文化应依靠国学、课外阅读、主题阅读、校本教材编写,可以做得更实更深?(得阅读者得天下)

3、仍然不少教师丢不掉变相灌的行为,不少教师害怕别人走进他的课堂,如何更有效帮助这些教师改变?

4、是否可以让校本研修课程化?继而建设教师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属于南江镇小的教师成长课程与体系?从而更优化学校绩效制度?(如:校务评价体系,绩效分值)

5、个人感受。(

1、校长规划我执行,精诚合作;

2、本人成长历程)

各位校长,校本研修就是发现问题,逐个研究逐个突破;校本研修就是将常规工作提升到一个研究的层面;校本研修就是让我们更好的育人,育更好的人;校本研修就是唤醒教师拉动内需,激活每位教师的真思考,要唤醒、要拉动虽然是一项艰难的工作,但,大树有参天入云的梦想,小草有贴地行走的心愿,每一朵百合花都应该有自己的春天!其实,每一位老师心底都有一个渴望成长的梦想!有人说,上好课是最美的师德,爱孩子是最高的师德!我们可以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从教师的需求出发,做好一个校本研修的顶层设计者!让每

8

一位老师,让我们的工作,因为学习,对一份豁达与宁静;因为学习,多一份情怀与担当;因为学习,多一份宽容与吸纳;因为学习,让我们多一份向前行走的力量!我们也许刚刚起步,也许步履蹒跚,但为了上好课,为了爱孩子,我们可以将步子迈得更大一点,可以将步伐变得更加铿锵有力,因为我们相信,路虽远,行则将至!

第五篇:旁观者

“旁观者”的独白

作者:吉姆•柯林斯发布时间:2009-12-25 14:46:16

吉姆・柯林斯谈他对“现代管理学之父”的德鲁克的纪念,以及寻找普适“长青”的商业思想的重要性

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被尊为“现代管理学之父”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事,但人们对他的推崇丝毫没有因为时间的增加而减少。从宝洁前CEO雷富礼(A.G. Lafley)到海尔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张瑞敏,众多优秀企业家受益于他的思想。

德鲁克将自己定义为“社会生态学家”(social ecologist),其思想涵盖商业与管理、社会与政治及对未来的推演分析等诸多方面。他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不仅在于具体的思想,形成这些思想的活跃的思考方式同样有着极高价值。观察德鲁克如何使用材料、推理、引证、演绎、归纳最后形成一个观点,是任何人都可以学习借鉴的方法论。

吉姆・柯林斯(Jim Collins)就是德鲁克最著名的学生之一。不同于他的导师通过抽象思考从宏大社会层面提出深刻问题,柯林斯的专长在于以实证和系统的方法分析公司和组织的成败。《基业长期》和《从优秀到卓越》让柯林斯跻身一线管理学者,在系统研究过企业的成功后,新书《强者的没落》(How the Mighty Fall: And Why Some Companies Never Give In,详情请于Gemag.com.cn查询《强者的没落》和《寻找柯林斯》)从反面提出失败的教训。

在德鲁克诞辰100周年的这个11月,让柯林斯来谈论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和他自己对企业的理解,没有比这更适合的时候:

我第一次意识到德鲁克的力量,是在斯坦福大学与杰瑞・波勒斯为《基业长青》一书做研究时。在那些长青公司的建立和成长过程中,比如强生、通用电气和宝洁,我很明显地感觉到德鲁克的思想痕迹。所以我开始想,这是一个对现代公司有着巨大影响的人物。在写《基业长青》时,我跟一位记者聊天,他问我最景仰谁,那当然是德鲁克,于是他问我是否想见德鲁克,我说好,却从未想过真能见到他。但有一天,我接到德鲁克的电话,让我去拜访他,于是1994年12月,德鲁克在加州克莱蒙特非常和蔼可亲地迎接了我。

我对德鲁克的第一印象是温暖,以及他真正对我这个人及跟我谈话感兴趣。他就像一个喜欢在壁炉边接待学生的和善大方的老教授,只是他恰好是个天才。我特别被他的为人所吸引,他给我的感觉是一个学识丰富的非常和善的老人,就像拜访你最喜欢的老师。

让我感到有趣的是,他一开始就问了我很多问题。要知道他是伟大的德鲁克,已经86岁了,而我才36岁,还没真正做出什么成绩。他询问我对什么东西好奇、感兴趣,对设计自己的道路怎么想。我们谈到具体的想法,但更多是对独立道路的抉择。要当企业家有很多种方法,你可以建立自己的公司,但那不是我的道路;除了传统学术路线,你也可以成为一个企业思想家,走自己的路。他真正帮我树立了做一个企业知识分子和思想家的信心。

当我有机会提问时,我很好奇他怎么写作。我描述了自己在写作上的沮丧和困难,我说到有时我写出一些东西但过后一点也不满意,最后全部扔到废纸篓重新开始。他看着我说:“啊,那就是主要进展。”他认为写完然后扔掉重写真的是很好的进展。他86岁时已经写了30多

本书,但还在继续写作,之后又写了10本左右,总想做得更好。我记得我问他对那些书中的哪本最感骄傲,他说:“下一本。我对还没有写出来的书更感兴趣。”

有些事情我一直没有忘记。德鲁克给过两三个对我非常关键的建议,第一个就是我必须努力思考不做什么。他曾问我:“你是想打造出不朽的思想,还是不朽的组织?”我说是思想。他说:“那你就不能建立组织。”这是我真正的转折点。当时我正在放弃传统学术道路,建立一个咨询公司、一个组织是很自然的选择,但德鲁克说:“你应该专注于打造思想而不是组织,让其他人去建立组织。如果你去建立组织,就会(把精力和注意力)从建立思想上转移开。”这是我的决定性的关键时刻,从此我放弃建立组织,因为我的任务是建立思想。这是我从他那里学到的,也一直在努力保持的。

德鲁克给我的另一个重要建议,直到多年后我才意识到其价值,并以此指引人生。这就是应该少关注生存和成就,而是更专注于如何成为有用的人。他的关键思想之一就是,如何让你对世界有用。

我们经常在一起,反复讨论很多问题,我也不知道我教给了他什么,很难想象有人能教导德鲁克。也许我让他知道了严谨的研究方法并不一定要像少数学术模型那样限定在狭窄的问题中。我认为一个大型实证和结构性研究项目也允许你提出很宏大的问题。德鲁克总是对宏大问题感兴趣,但他思考这些问题的方法更有机,比如大量阅读、和很多人谈话。我的方法论更结构性,比如回溯、对比、分析和数量分析等,我想宏大问题也能那样解决给他留下了印象。

不变与万变

我相信彼得·德鲁克,也相信迈克尔·波特,他们的学说都是不受时间影响的基本原理。我们这群人总是试图找到某种最好的方法,形成一些不是只适于一时一地,而是经久不衰的思想。

有些非常根本的思想经得起时间考验,就像金字塔一样。回顾公司发展的历史就会发现,真正伟大的人类系统—社会、公司、组织——都必然有其根基和价值,提供让其长青的理由,尤其是当外界条件变得困难时,能在一个混乱而难以驾驭的世界中提供指引。拥有这样的价值观就意味着你可以围绕它做出很多变化,但有些东西是始终坚持的。愿景和现实间必然有差别,但重要的是必须有价值观,长青的组织都有价值观。

其次,没有人就没有伟大的事业。是人建造了国家、公司、科技和各种事物。管理和建筑人类系统的基石及本质都是人,而非组织本身。德鲁克谈得很多的一点是,让人们持续一致地发展,让他们根据自己天然的长处发展成于己、于人、于社会都有用的人,而不是试图让人变成不是他本来应该的样子。这也是不随时间改变的原则。当然,建筑任何一项可持续的人类事业,都必须使用权力,但领导者应该知道什么是权力又该如何使用它。行使权力必须是为了比自我更大更重要的目标。

在保持价值观的同时,系统中围绕于它的东西必须能自动改变和进化。我曾问德鲁克认为21世纪的管理实践会发生怎样的改变,他说:“大多数根本层面的东西还是那样,但依附其上的东西将会变得截然不同。”我们不能预见科技如何改变人们的沟通、不同类型的信息如何改变人们做事的方法和节奏,我们沟通、组织和决策等许多方面的事情都将完全不同,但

一切始终从人开始。无论时代怎样变迁,要坚持的原则都是:将组织建立在不同人的不同专长上,围绕于一定价值观,根据能够得到的资源进行部署,聚焦于真正擅长的领域,警惕不要轻易涉及不能真正做出成就和贡献的领域。除了这些,其它一切都要保持开放、随时进化。

我们从当前的金融危机学到的是,让伟大公司衰落的不是危机,危机只是让你的优点和脆弱点暴露并被放大,而弱点是由你自己造成的,像英特尔这样强大的公司就在危机中变得更强大。

真正的教训是必须始终假设将有危机和坏运气袭来,所以要保证能在危机到来之前就比现在更强大。关键不在于危机发生时做了什么,而是在之前做了什么。另一个问题是系统扭曲导致的风险与后果的脱节。商业活动就是你拥有资本和劳动力,然后获得经济回报。在某种层面上,所有事物都有风险,问题在于随之而来的上升和下降将对人们产生怎样的影响,这也是我对企业和企业精神满怀激情的原因之一。企业的本质就是回报和风险如影随形,你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在爬山的人是你自己,决定去山上什么地方的人也是你,选择冒险和承担后果和回报的人都是你,这就是企业家精神。

这场危机教会所有人的最关键一点是,不稳定很可能成为世界一个越来越明显的特征。即便这场危机过去了,各种事物最后回归繁荣—我们知道怎么制造繁荣—也不可能重回稳定。必须假设这是一个叫醒所有人的警钟,还要经历更多不稳定性,而不是一场会熬过去的噩梦。但这不等同于我们必然会衰退,不稳定也可以很强健、充满增长,但重要的是不稳定。

坏运气就是好运气

我们做《基业长青》一书的研究,就是想知道伟大企业家是怎么建立起后来成为伟大企业的公司的,他们都经历了些什么。其中两点很有趣,其一就是大多数基业长青的公司开局都很艰苦,商业想法都很失败。3M一开始就不成功,迪士尼早期的电影不怎么受欢迎,比尔·休利特(Bill Hewlett)和戴维·帕卡德(David Packard)在第一次成功之前做了8 个产品,波音曾经必须卖家具才能支持飞机制造⋯⋯这些今天看来很伟大的巨型公司都有很卑微的起点,但其日后的成功都来自于这些他们还是年轻企业家时遇到的挑战和挫败。伟大企业家之所以能成就伟大,部分就是因为他们早年是面临着很多困难挣扎起家,这迫使他们从一开始就必须更强大。就像我常说的,坏运气就是好运气。

18家我们选出的基业长青公司有15家经历过1930年代的大萧条。他们认为萧条会使自己更强大,因为萧条迫使他们回归基本价值观,回归企业精神的本质和基本原则。因此,像现在这样的环境对那些能真正回归本源的人是有利的。企业始于车库和睡在沙发上,当你经历危机时,会发现原以为必需的一些享受其实毫无必要。真正的企业家从一开始就知道这点—你最初能忍受那些不方便和不舒适,以后也可以。对这样的企业而言,经济危机有助于它们回归使其成就伟大的优点和力量,当事情变得太简单和太容易时,要保持忍受艰苦的能力就难得多。

一些曾是世界上最有权势的巨型公司也会栽跟头,比如通用汽车,对我而言,其中的教训就是应该始终保持谦卑。即便取得成功,也要保持恐惧,因为没有什么能保证成功会一直继续下去。首先,永远做怀有疑问的人。我想到塑造了沃尔玛辉煌的山姆·沃顿(Sam Walton)和惠普两位创始人那样的人。他们始终提醒自己不要骄傲自负,因为他们始终在学习,想知

道更多,从不觉得自己已经一手把握真正的大图景。就像德鲁克,他是一百年来你所能遇到的最伟大的思想家,他怎么做?他在86岁的时候还在提问题。

其次,永远不要相信好运。你的成功可能确实部分出自运气,但始终要想到,如果好运出清怎么办?如果成功真是靠运气,而你又认为是因为自己的能力,当好运用完时,你就暴露了。第三是始终要迫使自己去理解为什么能成功,而不是计算具体做了什么事成功的。成功不是因为我们做了这件事或那件事、然后继续这样做就能保持成功,必须跳出来思考更根本的原因,以及什么条件下让我们成功的理由会失效。我在写《从优秀到卓越》时见了很多CEO,其中一位不想出现在书里,不想让大家认为他们已经很卓越—因为当我们认为自己卓越时,便失去了卓越。

真正的关键不仅是创立公司和保护大公司,而是小的公司学习如何规模化创新。问题不在于它们是否更创新,而在于是否有能力将创新规模化。英特尔最伟大的贡献不是发明、生产了存储芯片,而是有能力将摩尔定律规模化,并以此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巨大影响。我们总是回顾亨利·福特,不是因为他发明了汽车,而是其规模化生产能力。真正能促进经济增长的是有能力将创新规模化的人,这与只是创新的人很不同。所以当你拥有了创造力,再将其与规模化能力结合起来,我认为这才是真正伟大企业家的创造。

笔与剑的人类戏剧

我曾受过约翰·加德纳(John Gardner)的教导,他是《自我革新》(Self-Renewal)的作者。当时我还在斯坦福教书,他对我说,我太专注于“寻找兴趣”,其实应该将更多时间花在“培养兴趣”上。看看德鲁克,他始终兴致勃勃、对外界保持极度好奇。他曾说自己总是朝窗外看,问到底在发生什么,而不是看着房间里的镜子。

一个最常见但最有力的关键问题是,我们的世界正在发生怎样的改变?没人能预言未来,但你能看见当下的变化,那么你就能提出问题:这种变化会产生什么影响?意义是什么?德鲁克的好奇心是与他看向窗外、询问世界变化的欲望结合在一起的,这使他保持敏锐和生机。他对周围的变化很敏感,每年都会随机给自己的学生打电话,询问“你们的世界发生了什么变化”。如果他还健在,肯定会对Facebook和Twitter这样的新事物发表看法。

人的思想总在改变,因为始终在学习。一种改变是承认以前的想法都是错的,如果认真思考,这样的否定不太可能经常发生。更常见的是在既有认知上增添新的角度和理解。想象你有一个黑箱,装着你必须理解的东西,比如好公司和坏公司的区别、各种人类系统,但你看不见里面。于是你在黑箱的某个地方戳一个洞,然后拿灯来照。我的灯就是我的研究方法,德鲁克的灯就是他能简化很多问题的非凡电脑,其他人的灯可能是某种特别的框架,就像迈克尔·波特那样。

这个洞和灯光能让你窥见黑箱里的一点东西,比如关于商业和管理的各种原则,但必须认识到,你所见的只是那一个角度,还要在不同的地方戳更多的洞,窥见之前看不到的东西。如此反复,你所见的越来越多,框架不断完善,但永远只是整体的一部分,而非全景。你的任务是保持好奇和钻研精神,在生命结束前不停地戳洞和窥视。必须不断增添新的理解,改变想法,否则就是死亡。这不意味着要抛弃过往得到的重要认知,新事物不太可能全盘否定你得到的真正重要的东西,而是给你新的理解和方法。

我相信人的任务是发现自己的真正天赋所在。无疑大部分东西都是可以学习的,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领导力。大脑和肌肉一样可以被训练,而且可以被训练成不同的类型,比如写作、商业或者管理。我们都拥有的创造力也是一种可以训练的能力。重点在于,你可以把自己训练得更强大、更擅长于某个领域,而真正要提出的问题是:什么是你真正的天赋?你可能刚好拥有某种不同寻常的能力,在此之外,你的其它能力不一定能超出平均水平。

德鲁克的独特天赋是抽象思维。他提出宏大问题的能力绝佳,比如什么能让社会更丰富多产、让人更自由。这种抽象的思想中其实包含着巨量信息,这就很需要天赋。而比尔·克林顿这样的政治家天赋就在于懂得如何玩政治游戏,伟大的拳击手穆罕默德·阿里的天赋就是击倒和让对手出局,他把自己的这种独特天赋用在了拳击上。我们所有人身上深处都有某种独特天赋,挑战在于找到它并充分发展它。很多人直到50岁、甚至60岁才开始创造性工作,所以不要太早灰心放弃。

我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一个关于生活和生命的概念,而非单纯的商业概念。我读研究生时,有位老师提出了一个绝妙想法—把你的生活变成一项创造性的艺术工作。我就是由此想到企业家精神是个生命概念。你可以按照数字给被分割的图画填上既定的颜色,但企业家精神是在空白画布上凭自己的想象绘画。

当年我在斯坦福教授小企业的企业家精神这门课时,学生总是对我说:“你总让我们去探索自己的道路,你自己为什么不这样做?”所以我决定,我可以继续做教授和老师,但不是在大学这种传统系统里,而是做自己的研究。这就是挣扎求生的企业家精神—寻找自己的道路。这很适合我,因为我喜欢独立实验。我相信有两种改变世界的方法,一种是剑,一种是笔。大部分世界是由“剑”改变的,即由那些行动的人改变,他们领导国家、建立企业、探索世界的某个部分。握笔的战士则用思考和思想改变世界,用笔来拓宽握剑的战士的思想,这就是我的哲学,用笔而非用剑的企业家精神。

当你观察商业时,可以将其仅视为生意,也可以将其视为上演人类戏剧的舞台。商业始终由人来建筑。我最近接到一位古典文学教授的电话,我们一边谈论《麦克白》一边谈论我不久前出版的新书《强者的没落》。我们谈到悲剧艺术—莎士比亚给了我们《麦克白》,荷马给了我们《伊利亚特》,而我记录的是公司戏剧。关注商业也可以写出《麦克白》和《伊利亚特》,这些都是关于人的问题和故事。对我而言,最终感兴趣的还是人本身,人的戏剧,这才是真正有趣的事。(本刊记者贺昊勋采访整理)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品管人员各岗位职责下一篇:平凡的世界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