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遇到的机遇与挑战

2023-06-05

第一篇:中国遇到的机遇与挑战

机遇与挑战并存――论中国保险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新疆平安网讯 中国保险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礼炮声中重新建立,并快速得到发展,经过近60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中国金融领域不可小窥的三个主要支柱之一,一方面给国家的经济建设起到有利的稳定维护作用,另一方面给人民群众提供了有效的物质保障,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险业伴随着社会经济改革的春风一路走来,然而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作为物质和精神文明相结合的产品保险,并没有快速被社会所接纳,而是作为一个附带品而存在。

直到90年代,改革开放进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保险业才真正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尤其是在1992年,美国友邦保险公司在上海开业,在国内率先引进保险代理人制度后,中国保险业便开始了新的征程。经过严密的筛选、培训,一批批保险代理人走上保险市场。实践证明,代理人在拓展业务、普及宣传保险知识、提供快捷周到的服务等方面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于是,为确保代理人制度的健康发展,国家首先在上海试点,于1995年12月和1996年4月先后举办了保险代理人资格考试,推行一整套代理人考试、登录制度。自此,全国各大保险公司开始尝试保险代理人制度。保险代理人的足迹刹那间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众多的保险公司顷刻间屹立于各大城市,并在短短几年的不断发展中网点遍布全国各地,保险业的发展以几何倍数递增,中国保险业进入了第一次辉煌时代。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形式的变化,我国的保险业依旧面临巨大的机遇,但是存在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成为保险业发展的最大挑战;政府和各家保险公司都在努力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以便保险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一、我国的保险业面临的巨大机遇

1、2006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是国家最重要的一次以文件的形式专门对保险业发展提出的意见,很大程度上肯定了保险业的发展和今后的发展前景,为保险业带来了政策上的春风。

2、近几年,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多数人民群众开始注重精神生活的需求,同时,政府虽然大力发展社会保险事业,但是也非常注重商业保险对社会保险的补充,尤其是健康类、意外类和投资类,所以政府和保险公司通过多方面、多渠道的保险宣传,使得很多群众开始了解并接受保险理念,广大人民群众由被动买保险逐步开始变为主动购买各类保险,以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

3、随着中国进入WTO后,保险业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国内外各类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代理公司的增多使得保险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但是在不断的竞争中,相互学习,交流,促进了保险业整体,从而提高了保险业的社会影响力,行业满意指数不断提升。 与巨大的机遇相比,我国保险业面临的是更多挑战,成为目前制约保险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我国的保险业面临的巨大挑战

1、留人成为保险业最大挑战

IBM公司公布的全球人力资源研究报告显示亚太地区的高级与中级管理层的主动离职率为全球最高,中国则是最突出的体现。

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逐渐放开,国内金融企业主体越来越多,以保险为代表的一些行业出现了“新公司带动集体跳槽”的现象。由于国内保险行业的迅猛发展,目前保险人才的数量明显与这个行业的发展速度不匹配,因此,如何留住保险人才便成为保险行业的最大挑战。

目前,国内保险行业缺少的是具有诚信和创新精神的员工。近几年,在中国快速成长与变化的市场环境下,中国保险行业各个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们在发展自己的人员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距离保险业发展的需求目标还有很大距离。

2、保险费率将走向市场化、自由化,价格大战不可避免。

保险费率就是保险产品的销售价格。由于保险公司的经营规模、经营水平、经营理念不同,因此构成各公司产品的基础成本、费用不同,对于利润的追求也不同。所以体现在对外销售的保险产品的保险费率的不同实在是自然不过的事。我国入世后,保险市场全面开放,保险市场日趋成熟发展,保险费率的市场化、自由化将是题中之义。在开始阶段,就如同家用电器的价格大战一样,保险产品的费率大战将不可避免。当然这个“价格大战”,也必须是“明码标价”的而不是私下里各种“回佣”等不规范的行为。价格竞争历来是市场竞争的一个有效手段。经过开始阶段的“费率大战”,保险监管部门正确引导,实现保险费率的市场化、自由化才有可能,整个行业的保险费率才会趋于合理,才可能基本稳定下来,各公司的利润就会平均化。然后保险市场将进入一个更加理性、更加秩序的阶段。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矛盾,需要保险监管部门和各个保险公司共同努力。

3、随着保险市场的全方位开放,保险公司的兼并、收购、合并将不可避免,尤其是内资保险公司和外资保险公司的竞争将更为激烈。

市场竞争是无情的。竞争的结果,保险公司间的收购、兼并、合并将不可避免。它既可能是外资“吃掉”内资,也可能相反;既可能是外资“吃掉”外资,也可能内资“吃掉”内资公司;既可能是大“吃”小,也可能是“小”而“强”的“吃掉”“大”而“弱”的;也可能是谁也不“吃掉”谁,而是两个或更多的公司联合起来组建新的公司。总之是强者吃掉弱者,弱者联合成强者,强者联合成更强者。保险监管部门要鼓励和引导弱者联合,强者规范。入世后的我国保险市场将不分外资还是内资还是中外合资将在一个规则下竞赛,在一个政府部门的监管下竞争,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当然这对保险业的监管机构也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4、再保险将分流,法定20%再保险将可能被改变。 再保险是保险公司控制自身风险的一个有效方法,是“保险人的保险”。现在有关法律政策规定各保险公司的所有业务的20%必须要分保给国家指定的再保险公司。这一规定从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保险公司的创新思维,束缚了保险公司的风险控制,保护了指定的再保险公司的经营。入世后保险监管部门将从市场行为监管转向以偿付能力监管为主上来,只要从源头上监管各公司的偿付能力,规定各公司自留风险的百分比,每一风险单位占自身资本金和准备金的百分比,对于每一笔具体的业务分保,都可由各公司自行决定。同时由于保险市场开放后境外国外的再保险公司要来我国开设分支机构,单独给某个再保险公司以特殊政策也不合世贸组织“国民待遇原则”。

5、保险公司间、金融行业间的混业经营趋势、方式将呈现多样性特征。

入世后中国的市场全面开放,各行各业的市场竞争将变得越来越激烈与残酷。保险公司的产、寿险业之间、保险业与金融其他各业之间的联系将越来越紧密。产寿险公司都会把代理或变相经营某些寿险或产险业务为自己的客户提供更为完善周到的服务,至于一些界限不清的业务如医疗费用保险、人身意外伤害责任保险等更将成为各保险公司争夺的对象;保险业为完善自己的服务需要通过银行众多的网点、窗口以及强大的支付结算系统为自己的客户提供服务;同样道理,银行业和证券业也需要利用保险业的特殊功能为自己的客户提供周到完善的服务。至于保险业开办投资连结的保险品种以及保险资金直接间接进入资本市场、保险业设立独立的开放式或封闭式基金更是保险业与银行业、证券业融合的形式。传统的金融各业在一个金融系统框架的监管下可以独立运作,但面对金融消费者这个“终端”时,越是整合的、体现出“一站式”服务精髓的,就越具有生命力。入世后,我国的保险业会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创造出适合我国经济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方式来。

6、现行的保险代理人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来适应社会的发展。

随着中国保险市场的发展,保险代理人制度备受关注。我国目前共有150余万直接从事保险销售的业务人员,他们的正式名称是“保险代理人”。众所周知,近几年保险代理人的留存率太低,给各家保险公司及客户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对保险业造成了负面的社会影响。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保险代理人制度的问题。

首先,保险代理人的门槛是否需要提高,这是对客户的尊重,但是中国保险代理人紧缺这一矛盾使得现阶段提高门槛变得很难,与此同时,社会中对保险代理人还存在偏见,这部分偏见一是由于不负责人的保险代理人误导、诱导客户所致,一分部是人民群众对保险和保险代理人的不理解所致。加上其他因素招募大学生代理人的脚步变得很艰难,造成很多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无法进入保险代理人行列。

其次,保险代理人营销制度的天然缺陷使保险代理人缺乏事业上升通道和职业精神支撑,在这种体制下,保险代理人追逐利益最大化的全部重心放在保费收入上,造成人均产能低、业务素质不高等后果,并直接导致欺诈误导现象屡禁不止。

再次,代理人不仅要缴纳营业税,还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对保险代理人而言,税赋过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虽然国家已经对其进行了个税减负,但是未来还需要政府和保险业进一步从根本上完善保险代理人的收入税务问题。 往往机遇就是挑战,他们是并存的,我们要坚信政府和各家保险公司定能紧抓机遇,迎接挑战,逐步解决发展中的瓶颈问题,使得中国保险业阔步向前,为稳定国家的经济建设大局,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保险服务,协助政府解决民生问题。尤其是入世后我国保险业面临的挑战还有很多方面,只有正确把握,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搞好改革,修炼内功,开拓创新,那么中国保险市场必将迎来一个阳光灿烂的春天。(完) (责任编辑: 吕涛)

上证交易所:证券业自律监管面临四大挑战

报告说,2006年上证所的监管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多管齐下促股改的举措使资本市场基本制度改革的预期目标得以实现,上市公司大股东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大幅下降,较好地防范了权证交易和行权的风险,监管关口前移原则的贯彻落实,也有效地防止了价格操纵等市场违规行为。但在全流通环境下,上证所自律监管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

一是上市公司大股东的监管问题。大股东的利益与市场利益的一致性使得大股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在意自身的股价表现,也有动力通过一些不当的方式牟取利益。

二是专业投资机构的监管问题。交易所会员的抗风险能力和自律意识仍然相对薄弱,会员的净资本状况将成为制约其业务快速发展的瓶颈,使其难以承受更大的市场风险。并且随着市场逐步开放,QFII等境外机构投资者对国内监管法规和执行效力也提出了新挑战。内幕交易和利益输送问题也将成为基金交易监管的重点。

三是市场创新的监管问题。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特性对交易者和监管者都提出了较高的风险管理和控制的要求。随着融资融券制度的引入,推高股价不再是市场操纵获利的唯一手段,内幕交易的手法也将更具多样性和隐蔽性,对交易所的监察分析和证监会的办案都提出了新问题。

四是跨市场的联合监管问题。如果各个交易所的市场监管工作仍完全隔离、不通信息,则难免出现监管真空或者重复监管的问题。

该报告主要包括市场自律监管制度建设、上市公司监管、会员监管、交易异常监管、自律监管工作的实施效果以及全流通环境下交易所自律监管工作的挑战等六个部分。

2006年上证所首先在监管制度建设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先后全面修订了两大基本业务规则《上市规则》和《交易规则》,并完善了中国证监会正在审批中的第三大基本业务规则《会员管理规则》。几大基本业务规则的修订或制定,进一步理顺了制度分工与相互协调。此外,去年上证所还修订或制定了一系列配套业务规则,为监管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在对上市公司监管实践中,监管年报显示,上证所紧紧围绕股权分置改革、清欠和信息披露监管三个重点展开监管工作,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第一,完善了配套规则指引,总结成功经验全面推进股权分置改革工作。2006年上证所上市公司部先后制订了8份股改工作备忘录,市场监察部共向保荐的证券公司发出监管关注函49份,要求保荐机构及时自查和整改,并先后约见了50家未股改公司的董事长及其大股东代表进行谈话,共向未股改公司发出监管关注函500余份。

第二,灵活采取各种可能的方式和手段,督促清理占用的上市公司资金。上证所专门成立了清欠工作小组,派专员走访占用比较集中的十几个辖区的上市公司和当地证监局,通过座谈会现场解决公司推进清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开展集中清欠。

第三,针对全流通环境下上市公司日趋明显的利润操纵动机,上证所加强信息披露监管,促进信息披露公平。上市公司部严格按“三重五组”标准操作的工作制度,即初审、复核和总值班三重审核。去年全年共事前审核各类公告3.3万多份,较2005年增长26%。同时加大了信息披露与股价异动联动监管的力度,共向所内市场监察部发出联合监管函88份。

第四,加大惩戒力度,形成监管威慑,进一步加大了上市公司违规惩戒力度。上市公司部全年共发出各类监管函件近1700份,较2005年大幅增长90%以上。在退市方面,2006年上证所共召开专家委员会3次,实施暂停上市公司10家,终止上市6家,实施特别处理40家,撤销特别处理12家。

此外,上证所还采取切实措施,积极推进公司治理。去年制定实施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董事会议事示范规则》、《监事会议事示范规则》等文件,并配合证监会制定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修订了相关定期报告准则等与公司治理相关的一系列规则。上证所还积极开展培训、明确监管导向,对上市公司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进入了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快速发展阶段。 在会员监管方面,2006年上证所重点是抓规范、促创新。首先加强会员交易权限管理,实现业务风险事前控制。在坚持“关口前移”的监管工作原则上,对上证基金通、ETF一级交易商、买断式回购以及权证等业务上继续实行交易权限管理制度,并重点加强了会员权证创设资格的审核工作,有效抑制了权证市场价格炒作。

其次,全力保障权证交易顺利进行,防范会员权证业务风险。积极采取措施规范证券公司的创设、注销行为,将创设业务纳入证券公司自营业务监管,并逐一约见可创设权证的会员公司高管谈话,有效控制创设规模,提醒会员公司高管人员及早回购注销已创设权证。

第三,强化了会员账户管理,限制非规范自营账户的交易。到2006年底共有20家会员的1363个非规范自营账户被采取限制交易措施。针对会员存在“机构使用个人账户”、“个人下挂多个账户”等不规范行为,2006年上证所先后向17家创新类、规范类会员发函,要求规范客户的账户使用行为。

此外,上证所还加强所内、外监管协作,提高监管工作效率,深化与各监管部门间的监管协作;加强与相关证监局的监管信息交流;积极参与创新试点类证券公司、规范类证券公司的评审和会员集合理财计划以及QFII的评审;以及积极配合证监会开展证券公司综合治理工作,强化对风险证券公司的日常监管,全年共协助证监会处置风险证券公司10家。

2006年上证所尤其对交易异常强化了监管的针对性。2006年共调查异常交易事件280起,电话提醒营业部356次,向会员通报监管信息75份,约见了10家会员及上市公司高管人员谈话。为提高证券监管执法效率,上证所市场监察部还积极配合证监会稽查局对21起案件实施了稽查提前介入调查和评估。

在交易行为监管上,上证所一方面加强对机构投资者的交易监控和分析,加强对会员自营和集合理财计划的监控,约见借壳传闻多的会员高管谈话,传达监管信息,并加强对基金、QFII和保险公司交易行为的日常监控,特别是基金交叉持股、利益输送、尾盘交易、操纵股价等问题,并加强对上市公司大股东二级市场行为的监控。

另一方面,上证所大力加强对新产品交易的监控和违规账户的处罚。面对权证交易异常活跃的状况,由专人负责对权证和ETF等新产品进行监控,对不听警告的涉嫌违规账户,上证所适时依据《交易所权证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则,对其实施暂停交易的处罚。对于盘中交易严重异常的权证,上证所果断实施盘中紧急停牌,对其暂停交易以提示、化解市场风险,维护权证市场的交易秩序。

面对新的环境和挑战,上证所表示,随着行政管制的逐步放松,市场发展更加需要包括自律监管、行政监管和法制监管在内的强有力的证券监管体系和制度予以支持。上证所的目标是要打造一个高效、诚信、富有竞争力的市场。面对新的市场环境,交易所的监管工作同样需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不断强化上证所市场的社会公信力。

第二篇:冷战后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摘要:冷战后 ,世界全球化速度加快,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国际政治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依然是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台湾问题尚不明朗;南海问题亟待解决;美国依靠世界霸主的地位依然充当世界警察的角色;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造就了新的国际格局;支撑中国经济30多年快速增长的因素发生了重大变化;西方大国与新兴经济体经济权重此消彼长„„对于中国而言,这些新变化、新格局意味着新的挑战,同时也蕴含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关键词:和平、发展、合作、勇于面对

正文:

一、当今世界发展形势

为了更好地把握我国政治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我们首先要分析当前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形势,在充分把握世界政治经济发展形势前提下再分析中国政治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给好地发展我们的国家。

政治形式,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霸权主义仍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

- 1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在金融危机剧烈动荡后的缓慢复苏之中,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新的深刻复杂变化,但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没有因为这场金融危机的冲击而发生改变和逆转。

1、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使我们更加容易改善我国 的国际形象和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将现代化规律和本国国情有机结合,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1世纪头8年中国经济在世界的排位几乎是一年上一个台阶,2008年GDP达到 4.4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今年可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增长奠定了中国国际地位提升的基础。

2、中国在国际问题上的话语权将加强。美在伊战后国际形象和软实力受损,其秘密监狱、虐待战俘等行径使美国“民主、自由、法治、人权”旗手形象大打折扣,国际地位和声誉下降。国际金融危机又使其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受到冲击。俄罗斯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欧盟一体化进程放慢,日本经济发展面临新困难印度、巴西等发展中新兴大国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增大。然而此次金融危机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活力和影响力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突破了传统计划经济的框框,又不盲目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模式,而是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相结合。在强有力的国有经济支持下政府对市场进行有效的调控和监管.使得中国具有较强的规避危机与应对危机的能力。

- 3

左右,使决策倾向富人;即便是照顾弱势群体、穷人的政策,也会被不断侵蚀。

2、国内民族分裂势力的挑战。如今台独、疆独、藏独行情不断看涨往往得益于西方坚挺,挑拨离间若干族群与汉人之间关系,鼓动策划分离势力对抗中央主权管辖这一努力自然从未停止过。普通西方人士对台湾,尤其是新疆、西藏的背景了解极为有限,但多少年来西方政府几乎不约而同地通过各种方式对主流社会持续宣传。

3、中国周边国际环境不稳定因素增多。首先,朝鲜半岛风云突变,对东北亚安全形势影响甚大,也是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中最大的变数。其次,海上安全问题愈益凸现,东海和南海争端同时爆发,中国的海上领土和海洋权益面临重大挑战。今年以来,围绕钓鱼岛和南沙群岛争端以及海上划界问题,中日之间以及中国与部分东盟国家之间,产生了严重纷争。第三,中印关系虽已正常化,但并未建立相互信任,悬而未决的领土争端始终是不确定因素,加之印巴纷争尚未根本消除,中国西南边陲不可掉以轻心。

4、中国在核心科技方面应当加强。中国各个产业目前所面临的挑战惊人的相似,产品的核心技术和核心部件基本都依靠进口。随着科技全球化加快,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创新成为发展中国家寻求突破和跨越的根本途径。近年来,发达国家普遍改变了长期对科技发展的不干预政策,

- 5

参考文献:

1、

2、

3、 张术环等:《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辽阳:《冷战后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国家利益》

周美娟,申文杰:《论冷战后中国对欧盟开展文化外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4、 王润萍:《当前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面临的挑战》

- 7 -

第三篇:中国加入WTO后的机遇与挑战

班级:08国贸学号:200830332046姓名:江原雪 摘要:经过长达13年的努力,在新世纪开端之年,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员。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经济体制改革也将进入新的突破。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所拥有的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及其可能的民展潜力和蕴藏的无限商机,都必将让中国入世事件成为全球经济界注目的焦点,这一时刻也洽谈室将载入新世界全球经济史册。毋庸置疑,这注定是一个伟大的时刻。我们如何来面对这些机遇和挑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我们只有认清这些问题,才能真正的融入世界,才能真正的在世界市场中处于不败之地。

1.中国加入WTO后的机遇

1.1有利于拉动投资和内需,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初步分析,到2008年,中国在加入WTO和“奥运景气”的双重作用下,经济总量将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以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000美元以上,提前两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吸收吸引外资。这是不言而喻的。WTO的宗旨就是贸易自由化。加入WTO,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将全方位接轨,各种限制逐步打破,在法制和规范更加成熟的条件下,外商会更踊跃地进入中国,不仅可以将产品就地销售,还可以卖到全世界,中国的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将得到更充分的发挥。有专家估计,加入WTO后两三年内可吸引1000亿美元以上的外资。加入WTO后,我国将使国际贸易交往更加具有稳定性和可预见性。

1.2加入WTO后将促使国家调整工业和贸易结构

以适应全新的经济形势,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改革而趋于发展完善,以更好的与国际经济市场接轨,改良自身以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借助这个外力的推动与观照,也将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捷径。同进入世也将带动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巨大的劳动力市场是我们的优势,而低成效的农业生产又缺乏足够的国际竞争能力,所以面对国际竞争而促成“入世后,我国将由农业国转向制造工业国”的跨越式发展,是有长远意义的。而与国际接轨之时,法制法规知识产权等其他各相关领域建设,都将因势在必行而做相应调整完善。通过加入WTO,其他成员车对我国开放市场,可以利用国际经济结构调整、产业重组和

转移所提供的机遇,加快国际资本和技术改造中国的传统产业。

1.3加入WTO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中国自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二十年以来的变化为世人所瞩目。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拥有世界近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经过多代领导人的长期努力,已在世界逐步树立起一个有威信可信赖的政治大国形象。但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虽经历了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过渡,经济市场却相对仍处在一个较封闭的受制约状态,而加入WTO以后便可以充分的利用这个全球性经贸组织的影响力,主动参与全球经济规则的制定,为自身及广大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可能,在提高自身经济实力的同时,也充分提高本国的经济影响力及其号召力。参与世界贸易政策制订。成为WTO正式成员后,我们不再只是世贸组织决议的执行者而且是决议的制订者、决策者,我国作业发展中的大国,在国际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得到提高和加强。

1.4加入WTO能促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入世后,光北京就有数十万公务员便主动投身再学习,其主要内因便是入世后可能带来的竞争就业压力。也可以预见,在入世后的经济发展及其求就业的过程中,也能够借助竞争的外在压力和良好的发展环境,不断培养造就大批的相关专业技术人才,这对于持续和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带动全民素质的提高,进而推动整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都可以说是意义深远的。而且入世后,将加快我国科研,教育发展和体制改革,使我国科研机构、高等教育机构直接参与国际交流,可使科研成果获得WTO成员国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发展我国的技术贸易;另一方面有得于完善科技教育的市场体系,健全法律制度,加强企业之间、企业与院校及科研机构之间的横向联系与合作,充分利用我国巨大的技术和教育市场潜力,加快教育发展。

1.5入世后我国会吸引大量外资

中国原本就拥有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限制更少愈加开放之后,作为全球投资市场的一个热点,中国必将吸引更多的外资涌入。届时借用外来的资金及其技术、迅速发展本国经济将成为一个极有利的条件,而银行、建筑、不动产等方面的外资增长也将带动我诸多经济领域的发展。入世后另一个推动就是迅速发展起我国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往往都占据着国民经济的很大比

重,而入世后能将我国第三产业引向规范化的发展,其可能给我国所能带来的实惠及其就业可能,是短期很难估量的。外资涌入也使中国政府能够集中国内更多的财力、物力发展西部地区。

2.加入WTO后所面临的挑战

2.1 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挑战

由于历史和体制上的种种原因,中国走向市场的过程中有诸多困难和问题,在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下,结构性矛盾愈发突出,尤其是传统产业比重最为严重,虽然近年来,我们加快了传统畜产业的升级换代的步伐,发展了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上收到了明显的改善,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产业仍然处于国际产业分工的下游状态。根据中国的资源情况和发展基础,以有国际国内的市场情况,要继续实施和完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在民展依靠国内市场生存的一些产业,如机电、化工、化学医药、造纸工业以及信息咨询、会计、保险、银行、对外贸易等贸易领域,将直接面对国内外竞争的巨大压力,只有积极争取抓住加入WTO后的机遇,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改造提升我国劳动密集型和资源优势明显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才能保证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处在有利地位和充分就业以及现实的经济利益。

2.2 宏观经济调控能力的挑战

加入WTO后,政府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事务的基础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将政府职能切实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上来;依靠经济和法律手段来调节,调控经济动行,履行好调控者,管理者,仲裁者的职责是摆在各级政府前面的一项新任务。还有,过去20多年虽然我们已经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并在一些重点领域的改革方面取得有效突破,但与完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特别是所有制结构的调研优化还不够,资本和劳动力市场刚刚起步,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全,现代企业制度仍没有全面建立。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深入挖掘体制的潜力,启动方方面面的发展活力,是必须重视的一大课题。同时,加入WTO后,在民营经济,外资经济,合资经济将会呈现出飞快发展的势头。经济成份更加复杂,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大大增强。既要按照非歧视原则,公平贸易原则来加强对宏观经济的监控和调控;又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社会投资,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经济市场的稳定。同时,市场经济的自身规律将是主导一切的决定性因素,与国际资本市场的接轨也将中国与世界经济衔接得更加紧密,届时全球经济圈里发生的任何不稳定与冷暖变化,都可能更直接的影响到我国市场的稳定与发展,这是入世后中国市场所必须面临的挑战,也是中国市场决策者们所必须应对的可能局面。

2.3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挑战

我国骨干优势企业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历史的因素,企业在核心技术开发,经营机制等方面与 国际依靠企业相比差距很大。中国虽然是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能够享有一定程序优惠可能,比如在保护本国弱小工业方面等;另外加入WTO后,中国市场也将会是相对缓慢、有控制的放开,但是相对更多发展完善多年的国际经济市场,尤其是相对WTO的各项要求准则,我们的市场还是相对闭锁的,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是相对特殊的。也就是说一方面我国市场和企业将不得不面对更大的冲击与挑战,另一方面我国还必将在经济体制做出适当的调整与期更好的与世贸组织要求接轨。不管这个过渡期将持续多长时间,我国政府及其市场都必然将经历这一磨合转变的考验。加入WTO后,很多国有企业还难以在短期内从根本上卸掉人多、债重、承担社会职能的三大包袱,尤其是通信、金融等垄断地位比较强的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和竞争压力会更大,将会带来根本性的冲击。部分企业将大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步消亡。我国必须促进企业加快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推进产权多元化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将来要逐步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运用信息化手段来整合推进企业的业务流程和内部管理,提升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结束语:百业待举,事在人为。面对加入WTO后的新形势,波峰浪谷,百舸争流,我们更要抖擞精神,把握机遇,乘势而上。我们既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沉着应对,又要有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努力做好应对加入 WTO的各工作。

第四篇: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挑战与机遇

摘要:经济全球化是当今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经济趋势之一。它既是一种客观事实,也是一种发展趋势,无论承认与否,它都影响着世界的历史进程,无疑也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国作为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自然也就不可避免的面临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如何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和机遇,已经成为我国政治家、经济家和学者共同探讨的课题。本文主要探讨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政府,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和机遇。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政府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挑战机遇

一、经济全球化

1997年5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指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表示,“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有利于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有利于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是人类发展进步的表现,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它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柄双刃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特别是对经济实力薄弱和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面对全球性的激烈竞争,所遇到的风险、挑战将更加严峻。经济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存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合置。从根源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既给世界贸易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同时也给各国经贸带来了诸多不确定因素,使其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矛盾。

总的来讲,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可以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在制定贸易和竞争规则方面具有更大的发言权,控制一些国际组织,所以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经济全球化

对发展中国家也具有积极的影响:经济全球化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还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主要特征,是新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研究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挑战与机遇,对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二、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政府的挑战

对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我国来说,竞争力的提高不仅取决于自身的努力,更在相当程度上依赖制度环境的改善。因此,不能脱离政府改革和治理方式的转变来讨论应战策略。政府改革和治理方式的转变涉及到诸多方面,最需要的是政府部门和政府官员观念的转变。

1.要牢固树立市场观念

作为政府部门,到底要树立哪些市场观念呢?

首先是系统市场观念,即明确市场经济是由一系列要素、机制和条件组成的大系统。这些都以人格自由、契约自由、民主政治和法治为必要条件。在实践中,不论是对经济主体经营行为的不当干预,还是忽视制度建设而依靠领导者的开明来推进市场化,都反映了市场认识的不完整性。不完整的市场观念必然阻碍成熟市场的发育,竞争力更无从谈起了。

其次,是市场优位观念,即承认市场机制在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上具有无与伦比的优越性,政府干预要遵循审慎和有效的原则。政府干预的实施要慎重,既要以市场显露出来的缺陷为干预的前提,又要认真区分市场自行调节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暂时困难和市场机制无法解决的问题,通过干预为市场机制运行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保证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2.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

第一,要敢于承认政府部门存在自身利益。从理论上说,马克思明确提出“政府不存在自身利益”的前提条件是个人之间的利益差别和利益对立基本消失,“利益共同已经成为基本原则”,而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利益差别、利益分化甚至利益冲突还普遍存在。从实践角度看,任何约束求利行为的制度设计都是以承认利益的客观存在为前提的,否认政府自身利益的存在,也就否认了约束政府部门求利行为的制度设计的必要性。

第二,要积极推进求利方式的规范化。财政收入最大化被认为是政府的行为目标之一,求利方式规范化的核心是使税收成为占绝对主导地位的财政收入来源。

第三,要树立长远利益观念。当税收成为占绝对主导地位的财政收入来源时,就出现了一个税收的限度问题。缺乏长远利益观念既表现为急功近利、杀鸡取卵,也表现为不顾国情、脱离政府支出结构而简单化地比较税收在国民总收入中的比重。藏富于民,藏富于企业,靠经济总量的增长而获得税收总量的增加才是长远利益。

3.要培育和树立服务观念

在市场经济和全球竞争条件下,为企业服务应该成为政府部门的基本理念和主要职责。政府服务既包括提供有效的制度规则,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在国际谈判中为国内企业争取的条件等间接形式,也包括提供信息、信贷优惠等直接形式。服务观念要求政府部门和官员放下架子,摆正位子,乐于承担服务者的角色,善于为企业提供服务。

三、经济全球化对中国企业的挑战

依然谈到经济,就必然要联系到企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支撑。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国要发展,企业就必须有所改变。企业的改变可以从多反面进行。

1.建立适合自身企业的管理体制

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使得每一个国家都面临着必须调整、更新原有经济的结构以及方式的重大压力.而在这个过程又会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市场、新的贸易盟友以及新的活动领域。这种创新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发展的机遇,而这个机遇需要企业利用好外资。并且引入先进的技术以及管理,从而发挥出优势。但是,在这种形势下,我国企业如果还是按照老一套的运行机制来进行对企业的综合管理,就必然是因循守旧,进而难以从中获得发展。比如说我国企业在管理以及机制上都受到计划经济的严重影响,其最大的特征就是僵化,所以不能够及时地随市场变化而变化。企业必须及时地、合理地实施改革,为了能够更好地去适应、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企业必须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有应变能力的管理机制。但是有应变能力机制的必要前提就是要具备收集以及分析信息的能力,所以说企业应该先设立好专门的机构来处理收集以及分析信息的工作,进而建立起适合自己的、有应变能力的管理体制。

2.培养核心竞争力

经济全球化,既给我国企业带来了诱人的发展机遇,又给我国企业带来了竞争上的强敌。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只有具有一定规模以及实力、具有科学化管理

方法、具有创新的能力以及具有开拓精神的企业才能够真正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面对那么多的强敌.我国企业必须要正面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且树立好作战的信心;必须充分地考虑、分析适合自己企业的发展道路、正确地认识到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我国企业要想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先正确地认识创新的作用,因为创新才是企业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企业必须从企业的制度创新、企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企业营销意识的创新以及企业文化的创新等等综合方面来全面的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实施可持续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并不是一个短时间内的必然阶段。而是一个长期战役。所以我国企业必须从思想上正确地认识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只有能够长期的生存下去,才能够继续长期的竞争,而有竞争,才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对于我国企业来说,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要加快企业自身的制度转变以及对企业产业结构的有机调整、大力地研发高科技、新科技产品、着力于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重视对优秀企业家的培养;第二,必须尽快地建立以及完善现代企业的综合制度、健全责权统

一、运转协调以及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综上所述,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对于我国企业来说,是一把非常锋利的双刃剑。既对我国有利,又给我国带来更激烈的竞争:经济全球化促进我国企业的向前发展,并且吸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以及优秀的管理经验,带来了空前的机遇以及利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直接地影响、改变了我国企业的价值观念、经营观念以及管理意识。并且带来了全新的挑战。正是因为这样。我国企业在如今的经济全球化环境中,必须正确地、准确地找到自己的位置,并积极地去应对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以及挑战,这样才能够获得胜利、获得发展。

四、经济全球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深化,不仅带来全球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与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而且也会引起社会政治、文化以及人们的思想意识等发生深刻变革。所以经济全球化也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全球化将削弱国家、民族的概念,影响爱国主义精神的高扬。

经济全球化的开放性和渗透性使得经济活动和经济领域都超越了现实中民族国家疆域范围,资本特别是跨国资本的力量是单一的国家和民族所难以驾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策的制定、经济体制的实施也越来越受到外部的影响。经济

全球化对国家的主权带来冲击,要求国家的功能和形式做出相应的调整。国家概念和职能的削弱当然使爱国主义存在的基本前提受到影响,进而使爱国主义精神受到挑战。

2.经济全球化将使“两制”间的交流、合作与融合加强,动摇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

经济全球化的统一性出现了非制度性交融的新形式,使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具体体制层面上日益密切与融合,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相互影响和吸收,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相互依存和彼此影响进一步加深。在这种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形成了相互交织和相互融合的关系,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将有越来越多的共同之处。这样的融合与共存的社会大背景下,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将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3.经济全球化将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感染过的跨国贸易交流的不仅是资本、商品等,而且也交换观念和思想。全球经济的网络化使得资本主义结合经济交流吧资本主义的文化、价值观念扩散和渗透到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人们的价值观念也会向资本主义国家靠拢。

面对众多挑战,中国的思想教育也要有所改变。首先,要灌输与渗透相结合,重在引导。马克思主义需要灌输,先进的思想意识和文化成果需要灌输。只不过在新的形势下,要创新“灌输”方法,拓展“灌输”空间,讲求“灌输”效果,要重在引导,在“输”字上下功夫。具体来说,就是要从硬性灌输向软性灌输转换,从统一灌输向分层灌输转换,对教育对象起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其次,国情与世界相结合,强化全球意识和全球伦理教育。随着世界性交往的增加,面对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需要构建起某种普遍伦理及跨文化的价值,作为在全球范围内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个人与人类的关系的道德规范,即全球伦理。经济全球化既带来了某些人类的共同利益,也引起了一系列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国政府和人民都有义务遵守全人类共同的伦理规范和道德准则。

参考文献 [1]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中 国行政管理》,2002(7) [2]刘玉梅.《试论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读写算》,2013(38) [3]周志忍.《经济全球化挑战与政府观念》,《中国行政管理》,2001(1) [4]李萍.《中国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策略》,2011(4) [5]杨芷英.《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2002(3) [6]马长世.《试论“经济全球化"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影响》2008(5) 6

第五篇:抗击“非典”,中国NGO成长的挑战与机遇

抗击“非典”,中国NGO成长的挑战与机遇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段文北京报道

中国NGO的苦恼

“你有什么渠道能买到温度计吗?”5月18日下午,李涛见到记者第一面便毫不客气地请求帮忙。

李涛是北京一个草根阶层NGO的负责人,该组织叫“协作者”,由7个平均年龄不到30岁却都有长时间NGO工作经验的年轻人为核心成员,在今年3月才新组建而成。“团结协作,助人自助”,李涛向记者介绍了“协作者”名字的含义,该组织主要致力于为农村社区建设和城市外来农民工权益保护提供志愿服务。

“协作者”成立不到一个月,“非典”已对中国社会生活造成严重威胁,而北京作为疫情最严重地区之一,300万外来农民工的脆弱处境令人担忧,外来工大量返乡的问题也引人关注。

在这个背景下,“协作者”在香港乐施会的资助下紧急启动了“北京外来工预防非典型肺炎暨减灾能力建设”项目,从5月开始,主动到流动儿童学校、廉价出租屋区、非城建制小型工地、零散集贸市场等区域向最弱势打工人群免费发放“协作者”自己编写印制的《外来工预防非典健康手册》,以及一些卫生防护用具,这包括口罩、消毒液等。

“但我们一直买不到温度计”,李涛告诉记者,“我们联系了很多渠道,要么没有货源,要么属于统一调配,不考虑向我们这样的民间组织提供,甚至还怀疑我们是囤积居奇的不法**商。”

不过,据记者了解,“协作者”之所以被怀疑,除了我们这个社会没有形成对NGO的充分认识以外,同“协作者”自身身份的尴尬也不无关系:“协作者”是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如果严格按照法律定义划分,他们的确是“商人”。

这个问题同样困扰很多的中国NGO。在中国,绝大多数NGO几乎都不可能合法地以“非营利”身份出现。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成立非营利组织首先需要有一个挂靠单位,而且根据分级管理原则,一个全国性组织的挂靠单位得是部委一级;此外,如果同一行政领域已经有相同或类似组织则不予注册,但几乎每一个行政领域,都已经有一个官办NGO。所以,像“协作者”这样的真正来自民间,从草根阶层发展起来的NGO,只能像现在这样借道工商部门。

“我们跑到门头沟工商局去登记注册的”,李涛一脸尴尬地告诉记者,“因为那里有税收优惠政策。”

李涛拿出厚厚一摞“物资发放登记表”给记者看,“我们每一本健康手册,每一个口罩,每一瓶消毒液都有发放登记,清楚记录每一个接受人的情况,这不仅仅是为了便于自己统计,也是向为我们提供资助的合作方、捐赠人作个交待。”李涛告诉记者:“我们要把这些东西好好留着,等到工商、税务部门来查的时候让他们好好看看,我们到底是不是营利的。”

中国的NGO哪去了

清华大学政府管理学院NGO研究所副所长邓国胜博士个人为“协作者”捐赠了1000元钱。邓博士汇出钱的日子是4月26日,而此前一天,他正撰文呼吁:“中国的民间力量哪去了?”他指出,“遇到紧急灾害时,民间组织往往非常活跃,并表现出及时、高效、灵活、创新的优势。例如,日本阪神大地震中,最先赶到现场并发挥作用的就是民间组织;韩国金融风暴后,在民间组织的动员下,公众表现出了极大的爱国热情和捐赠高潮;我国台湾地区921地震时,民间组织在整个震中援助和灾后重建中一直战斗在最前线;在美国,民间组织不仅消除了肆虐美国的黄热病、而且研究出了小儿麻痹症疫苗。而今天,在这场关系到中华民族安危的抗„非典‟战役中,我们却很难找到中国民间组织活跃的身影。”

所以,当得知“协作者”开展“抗非”工作的情况后,邓博士十分欣慰,并在第一时间寄出了汇款单。“我觉得像„协作者‟这样的草根NGO值得关注。”邓博士告诉记者:“总的说来,在抗„非典‟的前期,我们的NGO几乎没有发挥什么力量,不过目前已经逐渐开展了一些行动。我寄希望于抗„非典‟的后期,NGO能够发挥作用。因为前期主要依靠政府的全民动员,统一指挥取得了目前的成绩,但这成本也是巨大的,从长久来说很难持续,而且社会发展也不能长期处于高度集中,全面动员的状态下;而NGO灵活多样,行动成本小,在后一阶段充分发挥其作用有利于社会发展。”

杨团告诉记者,她本人也是一个NGO的志愿者,该NGO的性质就应该是在危机时刻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开展救助活动的,但面对“非典”,很多事反倒要她这个志愿者去催促提醒。“NGO按理来说应该具有更强的危机承受能力,因为它出于公心。但这次看来却不是,至少中国的不少NGO并不比普通老百姓表现出更多的社会责任感。以前也出现过像洪水之类的危机,但因为那时候有前方和后方之分,有一些人能够站在安全的岸上旁观,所以作秀也好,真心也罢,还能摇旗呐喊,真真假假搞得好像挺像回事。这次„非典‟不同了,人人都有可能被感染,大家实际上都处在一线,所以对每一个人的心理都是考验。”

中国NGO能做些什么

“对„非典‟时期NGO的作用需要作一个客观评价。”清华大学政府管理学院NGO研究所所长王名教授告诉记者,现实中的NGO是在复杂的环境中生存和成长的。每一个NGO,它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一定的法律政策环境,其次才是社会公益心、互信度、慈善和利他精神等内在社会资源,而最重要的是,作为整个非政府公共部门来说,它的产生、发展和完善,和一个建立在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开放的现代社会进程相协调。“中国的NGO基本上还处于一个新生儿阶段,所以寄希望于它发挥强大的作用肯定是不现实的。”

“不过,这次„非典‟其实给了NGO一个很好的契机,把我们这个社会需要多层次组织形态的问题充分反映出来了。

过去我们只有政府这一张网,一旦这张网展开迟了或者托不住,社会就陷入混乱,而在国外,民间力量其实是更大一张网,而且更细密,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它就能走到前台发挥作用。„非典‟其实将给中国的NGO提供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所以,现在NGO应该积极行动起来,认真考虑能做些什么。”

“我对下一阶段的志愿工作前景是比较乐观的。”北京惠泽瀛咨询服务中心主任翟雁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

“惠泽瀛”是今年4月15日才刚刚在海淀工商局登记注册的一个NGO,翟雁等三名发起人都有多年NGO工作经验,主要从事社会心理辅导和志愿者能力建设培训,像翟雁本人拥有心理咨询师证书。“惠泽瀛”成立之际便值北京的“非典”高峰,他们便紧急策划推出“黄丝带行动”,发动全社会力量祈福和支持医护人员和“非典”患者平安回家。同时,他们于5月8日开通了“天使家园热线”,通过热线咨询提供免费心理辅导。近期,他们发动万人以上社会各界人士在黄丝带上写下各种祈福话语和签名的活动将结束,万人祈福的黄丝带将送往北京小汤山“非典”防治医院,为那里的医护人员和患者捎去一份心灵安慰。

“我觉得后„非典‟时期我们能作的事很多。”翟雁告诉记者,“非典毕竟不是生活的全部,危机过去,人们还是需要恢复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上来。所有的危机都会对人的心灵产生冲击,帮助人们调整心态,恢复正常生活,正好是我们的专长,我们的活动空间是很大的。另外,通过反思这场危机,我们也正在开展„关爱他人,理解生命‟的生命教育活动。”

目前,国内的NGO都纷纷开展、筹划一些活动。国内最具影响力NGO之一的“自然之友”的新闻联络人李君晖告诉记者,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6月5日是国际环境日。此期间,包括“自然之友”在内的国内环保NGO将团结携手组织一系列活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希望推动中国政府批准加入《生物安全议定书》。

李君晖告诉记者,《生物安全议定书》是一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人体健康而控制和管理生物技术改性活生物体(LMOs)越境转移、过境、装卸和使用的国际法律文件。至2003年1月底,已有103个国家签署了《议定书》;至2003年5月初,48个国家已批准加入《议定书》,日本有望近期成为第49国,而《议定书》正式生效需要50个国家批准加入。由此,如果中国政府能够争取尽快批准加入《生物安全议定书》,使其自动生效,意义将不同寻常。不仅能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而且也能直接对抗击“非典”产生积极影响。毕竟,“非典的肆虐,与中国乃至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与人类不加节制的环境行为息息相关。对人类生存环境与生态环境投入更多关注和行动,才能谋求长期持续的解决方案。”

中国NGO首先要自我提高

“抗非”时期,很多国际的NGO加强了同内地NGO的合作。香港乐施会同“协作者”合作,资助“北京外来工预防非典型肺炎暨减灾能力建设”项目36万人民币;另外还出资16万元与其它一些NGO合作,在海淀和石景山地区展开关于防范“非典”的健康教育项目。并计划到今年八月,与一些国内NGO合作组织“流动人口服务中心”。

“这是一个不得已的现实。”清华大学NGO研究所所长王名教授告诉记者,由于国内社会公众对NGO认识和理解还不够,加上政策法律环境的限制,国内很多NGO,特别是来自草根阶层的NGO不得不依托于国际的NGO来发展。“因为他们(国内草根阶层NGO)几乎就不可能从国内获得很好的资源。”所以,“如何真正实现我们的NGO能自我发展,是一个关键性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杨团也指出,中国NGO的发展,今后一方面是进一步通过国家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把那些官办NGO变成真正的NGO;另一方面,NGO组织自身要自我规范、自我完善。

“我们很愿意为内地同行提供经验。”香港乐施会中国项目经理王佐芳告诉记者,香港乐施会从1970年代的志愿者小组发展到现在的独立发展与救援机构,经历了一个确定使命、建立诚信和获得公众认可和支持的过程。其中最重要的经验是,一个NGO的发展首先要清楚自己的使命和机构发展的策略重点,如何定位自己和分析问题,而不是流于提供服务。提供服务也不是什么问题,但必须与使命联系起来,评估效果。集中做一两个问题,成为这一两个问题领域的专家,不断的反思和改良。要真正做好这一两个问题已经很不容易了。做太多的事就无法集中精力,做出杰出工作。

与王佐芳的观点不谋而合,玛丽斯特普国际组织(MarieStopes)驻京首席代表刘丽青也指出,作为NGO,一定要有清楚的定位,不能因为“公益”,就什么事都去做,要有做事的理念和定位。她以玛丽斯特普国际组织自身为例,这次抗击“非典”,也有一些热心人士愿意出资让玛丽斯特普国际组织中国项目办公室做一些工作,但考虑到自身的专长,他们谢绝了,把资源介绍给了更适合做这项工作的其它组织。“抗„非典‟的工作的确很重要,但其它工作也同样很重要,关键是你要明白自己能做什么,适合做什么。”刘丽青告诉记者:“NGO要发展,关键在于去做那些政府无暇顾及的,或者政府直接去做难度很大、成本很高的事。现在抗„非典‟已经通过政府全社会动员起来了,反倒是那些„非典‟之外的边缘人群值得NGO关注。”

玛丽斯特普国际组织最早成立于1921年,由英国一个名叫“玛丽·斯特普”的女医生创立,关注生殖健康、性观念教育等。目前在全球38个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直接为一些农村落后地区提供计划生育医疗帮助,进入中国后主要针对青少年进行性健康教育。“NGO做事肯定会面临很多来自社会的压力,”刘丽青告诉记者,“比如我们,在很多国家由于宗教等原因,节育是不允许的,我们的工作也很难,但必须坚持,最重要的是要做事,做出成绩,环境自然就会逐渐得到改善。少说,多做,这是我们的原则。”

上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下一篇:中国移动宽带营销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