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2023-06-05

第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制度三者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总体性概念,它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统率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分别立足于政治、实践、理论、制度规范等领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作的整体诠释,就其功能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 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拓和奠基之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提,作为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加以阐述,形成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旗帜统领下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框架,为我们从整体和学理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一个崭新视角。

一、三者的内在共性

第一,世界观、方法论一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都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都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自身的理论基础,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都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理想与现实相统一,即党的最高纲领与党的最低纲领相统一的基本原理,都始终根植于、立足于代表人民利益的政治立场,都遵循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的一致性决定了三个概念的内在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也是三者能够相互贯通、形成统一整体的根本依据所在。

第二,目标指向一致。无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还是制度,三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指向,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充分调动广大人民发展社会主义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巩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指向的一致性,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重维度具有共同的努力方向和目标指向,避免中国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曾经出现的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挫折,从而确保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始终沿着既定的方向前行。

第三,实践基础一致。30多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共同的实践基础,来自实践的需求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旗帜确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拓展,并成功地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制度。党的每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每一次制度的发展与完善,都是基于道路的具体实践,基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求。实践的需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制度形成、发展的动力源泉。

第四,理论品质一致。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理论品质,这一品质也集中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重维度的理论展开中。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与时俱进的过程。这一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随着改革开放战略的横向和纵向展开而逐步发展并完善起来的。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的发展过程,充分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制度层面的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可见,正是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在继承前人的同时又能突破陈规,在排除各种错误倾向干扰的同时又能吸取各种失误的教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

、三者的区别

科学社会主义在形态上是理论、道路和制度的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是道路、理论和制度的“三位一体”。这三者是有区别的。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注重的是“实践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本质上是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根本目标的实践路径,因而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是路标。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重的是“理论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中国发展进步的理论引导,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是方向盘。我们既要反映当代中国实践发展的新要求和理论研究的新成果,进一步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要从本质上深刻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逻辑、内容逻辑和发展逻辑。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注重的是“制度保障”。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成果最终都应固化下来,成为一种制度,只有形成一种制度,才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才能避免左右摇摆,也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得到有效保障。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表明我们已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状态,进入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基本规律的自觉状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保障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指引的正确方向前进的规则体系,因而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应对各种严峻挑战、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维护国家和平统一的制度保障。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是保障沿着正确路标和方向行进的规则体系。这一规则体系的实质是正确处理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关系,以及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十种基本关系”,以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

三、三者的内在逻辑关联 如前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之间具有诸多理论共性,正是这些理论共性使得三个理论维度展开的理论成果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概念所维系、所联结。不仅如此,由于存在诸多理论共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之间还形成了紧密的逻辑关系,彼此有机统

一、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相互验证。

第一,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实践探索的新成果,是相对于社会主义的不同道路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在

新时期理论探索的新成果,是相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而言的,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制度形态展现,它是相对于其他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而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旗帜之中,且是以具体的实践来体现,以最终实践的结果并且经由高度理论化的抽象来展现。道路和理论体系是旗帜的现实表达,它们分别从实践和理论层面丰富了旗帜的内涵。如果说,旗帜强调的是方向性,道路强调的就是实践性,理论体系强调的便是指导性,制度强调的便是科学性,它们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于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

第二,相互依存。道路、理论、制度三者之间联系紧密,相互依存。其一,道路的具体实践为理论体系的形成、丰富和发展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开放的理论体系,十分注重吸取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基本经验,并使之成为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无论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是科学发展观,三大理论之所以具有不同的理论重心和阶段性特征,主要原因在于它们都是总结不同时期中国现代化实践的理论成果,反映了不同时期中国发展道路的现实需求。其二,理论体系为具体制度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设计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但这一理论必须基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本质规定性、立足中国现实国情,符合上述要求的理论只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我们党设计出颇具中国特色的制度体系。

第三,相互促进。一方面,理论指导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规定、价值目标和发展方向,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注意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理论指导下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探索。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每一个关口的突破,都离不开理论上的思想解放和观念创新。正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中国才能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取得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而且,随着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就会更加显著地展现出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阔。另一方面,实践推动理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鲜活的实践经验,对实践经验的概括成为理论创新的基本途径。而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探索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诸多理论或实践上的难题,对这些难题的破解深化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对这些规律的科学归纳和提升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的发展和创新。鉴于此,习近平同志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又要在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者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就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高高飘扬。

第四,相互验证。所谓相互验证是说不同的理论维度所展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整体的多个面,或谓之不同表现形态。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而言,道路以实践形态表现理论体系和制度,理论体系和制度是以科学化的理论形态表现道路。创新实践中包含了理论的指导和制度的规定,理论体系和制度中又包含了对道路探索经验的总结和提炼。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高度综合和统一,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熔铸为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伟大旗帜。其内在的验证关系在于:改革开放实践的巨大成就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而证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正确性。由于彼此之间存在相互验证的关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能孤立地谈论坚持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某一方面,而是必须从整体上进行把握,缺一不可。

第二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新形势下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科学指南。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来讲就是要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水平。 首先我们要把学习理论与指导实践结合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产生的,凝结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我们既要认真学习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又要自觉实践这一科学理论体系。这就要求我们边学边用,在学中用、在用中学,把学习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只有带着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实践目的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才能自觉地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

把统一思想与解放思想结合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新形势下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必须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一思想。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体系。深入贯彻并不断发展这一理论体系,需要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不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解放思想不是动摇理想信念,而是在坚定理想信念的前提下努力改变那些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思想观念,不断探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统一思想,进而在更高的水平上坚定理想信念。只有把统一思想与解放思想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推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更好地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其次是要把感情共鸣与思想共识结合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对人们的深刻影响,既源于科学真理内在的逻辑说服力,也源于其在指导实践中显示的巨大创造力,还源于其自身蕴含的真挚情感。我们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自己,应着眼于

实现感情共鸣与思想共识的统一。这就要求讲清楚理论本身的情与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情与理的高度统一。我们还要应善于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理论内涵和强烈情感因素,善于结合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增强受教育者对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最后是把提高认识与提升道德结合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的理论体系,为人们的思想行动提供了根本的价值遵循。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它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作为根本的价值遵循,它是我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根本依据。做好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我们的工作,应着眼于两个提高:一是提高认识水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把党的理论转化为我们的共识,把党的智慧转化为我们的实践能力。二是提升道德境界。通过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党的理想转化为我们的自觉追求,转化为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真挚感情,转化为注重作风建设、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觉悟的自觉行动。提高认识水平和提升道德境界,密切联系、相互促进。

所以我认为我们要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坚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努力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该文章转载自无忧考网:http://在9月3号和9月5号的党校课堂上,梅萍老师和韩君华老师分别给我们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中国共产党的纪律,我受益匪浅,进一步提高了自己对党的思想认识,更增强了我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个体适应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是目前唯一能正确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是共产党

人的必然选择。

十七世纪的思想家帕斯卡儿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是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价值观对他的行为以及人生追求的重大作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实践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中国共产党人正是树立了马克思主义正确思想,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建立富强民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自建国以来,中华民族承受着一次又一次的磨难,每一次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最终胜利,汶川大地震,云南大旱,玉树地震,每一次的灾难,共产党人都冲在前面,领导灾区人民从痛苦中走出来,重建家园。这些归根到底是源于共产党人崇高的思想意识,源于共产党人时刻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时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因此,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每一个共产党人是至关重要的。

“无规矩不成方圆”,纪律是对组织和组织内的个人的要求,规范个人的行为,是组织可以有效运作。党的纪律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严格遵守党的纪律,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完成党的任务的保证,党组织必须严格执行和维护党的纪律,共产党员必须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的约束,严肃党的纪律,必须坚持标本兼治、惩防并举,加强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从纪律上保证党成为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严格纪律的党,这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今年来,党内一些腐败分子滥用职权,中饱私囊,河北省重大贪污案,武汉大学学校领导贪污案,这些案件说明,党内的纪律仍然需要加强,党内一些同志的思想扔需要机一部提高,同时,进一步加强党内纪律建设,净化党员队伍,对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深刻的体会到,思想意识的提高对一个人特别是共产党人的重要性,使我更加端正了入党动机和学习态度,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层次,同时也使我明白了党内纪律的严明性,以后我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是自己更加靠近党组织,争取早日加入党组织。

该文章转载自无忧考网:http://et发挥。共产党员要保持先进性,只有加强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只有加强修养,自觉利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只有创新思维,确立把发展作为开展实际工作的第一要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只有严格自律,坚持清正廉洁,树立良好作风,在本职岗位上争创一流业绩都能永远保持党的本色,永远保持先进性。要做到这些,我认为关键是一名党员、员要有一个静心平和的心态,有一双净心干事的心境,有一股子尽心敬业的精神。

一、力戒浮躁,保持一颗平常心。浮躁,是一种轻浮急躁的心态,一名党员干部,一旦沾染上浮躁之气,就会沉不下心,稳不住神,心猿意马,魂不守舍。这种心态带来的后果必然是学习理论浅尝辄止,一目十行。党员在现阶段,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加强学习,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到理论,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而自觉提高自身理论修养。当前,确实存在相当数量的党员学理论动力不足,干事业创劲不高的现象。也存在着一部分党员干部由于长期放松自己的学习,思想麻痹,放任自己的严重行为。无数事实证明,心不静,无以言学,心不静,贪欲就膨胀,就抵御不了外部花花世界的诱惑。一旦碰上诱惑就会自乱方寸。做为党的领导干部,组织学习不静心,长期放松学习,也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最终断送了自己的前程。不学习,思想无法进步,理想信念就容易动摇,党性意识就会淡化,思想观念就会僵化;不学习组织纪律松懈,奉献精神退化;不学习也不可能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不学习更不可能改进领导方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因此,只有潜心研读,才能有所思,有所学,有所获,有所成。党员干部潜心学习,才能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使自己时刻处于清醒状态,发扬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见五光十色而不眼花缭乱,遇名利竞逐而不心神不宁。

二、去除私心杂念,保持清正廉洁。在现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下,党员要保持人格力量,自重、自省、自励,一尘不染,一身正气,必须严格要求自己。要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干事。始终保持清正廉洁,坚决抵制歪风邪气,带头弘扬社会主义优良道德风尚。贪一己而误终身,图蝇头小利而身败名裂的深刻教训在一部分党员干部身上为我们敲响警钟。为子女就业、读书开后门,为朋友说情办事开绿灯,为自己升官高就铺路子,这样的行为必为人民所不齿。受不住清贫,耐不住寂寞,抗不住诱惑,必然管不住自己。私事办多了,私心杂念也就充斥其间,党员干部必然滋生腐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党员干部要从自身思想源头上找问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确对待权力、地位和自身利益,始终做人民的公仆。要在思想上解决好入党为什么?现在工作干什么?将来给党留什么?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人格力量曾经令多少中华儿女为之敬仰。孔繁森、焦裕禄、雷锋,一面面公而忘私的旗帜为我们树起了学习的榜样。

三、扎实工作,增强责任意识。一名党员,对待自己的事业就是要恪尽职守、扎实肯干、勇于进取、拼搏向上、知难而进、忘我工作。“一个党员一面旗”,作为一名党员,一名领导干部,工作要不断增强责任心。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的要求,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以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为根本出发点,科学管理,抓好各项工作,特别是自己分内的工作,完成各项目标任务,让人民群众满意,让党满意,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最好体现。

总之,共产党员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党员先进性,既离不开党组织的严格教育、严格管理和严格监督,更需要每一个党员干部的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提高。认真学习以明真理,大胆实践以磨励志,严格自省以聚党性。通过坚持不懈的修养锻炼,不断提高党

员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科学理论素养,从而永葆党员先进性,永远做名副其实的先进分子。

该文章转载自无忧考网:http://

第三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命题,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对这一命题做出新的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和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理论体系,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实际问题。科学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等重大问题,是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

一、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求真务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我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发 展

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之一;发展是硬道理,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决定意义;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根本目的的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把握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

本 质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

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历史任务的思想。

发展动力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方位改革。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把‚三个有利于‛作为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总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思想。

发展战略与总体布局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实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经 济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对经济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

政 治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

文 化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

社 会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坚持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建设的思想。

军 事

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适应世界军事变革发展的要求,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统筹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与强军统一,全面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

祖国统一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战略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推进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香港、澳门回归祖国,表明‚一国两制‛具有强大生命力;全力支持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依法施政。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以《反分裂国家法》为法理依据,反对一切‚台独‛和分裂活动。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外交战略

世界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和发展是时代的两大主题。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外政策思想。

党的建设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党的建设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适应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的新要求,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切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党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第四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简释题

1、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两个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2、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的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一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二是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三是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4、经济发展方式是指为了实现经济发展而采取的手段、措施和具体做法。主要包括依靠什么要素推动经济增长,采用什么经济结构保持经济发展,通过什么消费方式引导生产等。

5、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安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6、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7、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简答题

1、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3什么是统筹兼固的根本方法?

统筹兼固就是要总揽全局,兼顾各方,统筹谋划,综合平衡,把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相结合,把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

4、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鲜明的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

5、和平发展道路的主要内容?

要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既要通过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身发展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扩大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6、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加强社会建设的重点,必须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7、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总的思路是什么? 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赢造公平的社会环境,更好的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三、论述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1、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品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坚持和发展、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以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和“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当代形态。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继承了毛泽东同志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留给我们的重要思想成果,又以改革开放新的实践为基础,发展了这些重要思想。

4、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也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邓小平理论是开创之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承上启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是重要创新成果,三者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理论创新成果的阶段性和系统性的内在统一。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三大基本问题而展开,形成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独创性实践理论观点,成为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中国国情、体现时代特征的发展道路。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坚持社会全面进步,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坚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又坚持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坚持立足中国,又坚持面向世界。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述的机械应用,也不是对别国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模仿照搬,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自己实际相结合过程中,所进行的独立自主的创造,是既适合中国国情,又体现时代特征,既体现社会主义共性,又凸显中国特色个性的创新道路。

(3)、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新的阶段性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阶段,在不同时期会出现不同的阶段性特征,这正是辩与不辩的辩证法。

2、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尽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但经济和社会发展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变化,显示了一系列阶段性特征,主要表现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已然突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渐激烈。

3、纵观国际、国内大事,我国发展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发生了新变化,一方面国际环境总体上对我国发展有利,我国发展长期向好趋势没有改变;另一方面,我国已进入深化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社会矛盾明显增多,世界经济的深度调整,倒逼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要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新的阶段性特征,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第五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特色简答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2.我国当今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答: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4)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6)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7)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8)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答: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这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答: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条基本路线明确规定了我们党在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中心任务以及为了实现这个中心任务必须坚持的政治原则、基本方针、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答:

(一)基本纲领是党的十五大,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具体化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从而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

1 / 11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坚持和完善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坚持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 发展民主、健全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实现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的目标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是有机统一的。 它们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6.如何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答:(1)党的基本路线高度概括了我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针,既紧紧抓住了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又体现了运用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规律,全面推动历史进步,实现民富国强。民族复兴的要求。

(2)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3)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4)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5)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立足点。 7.联系实际分析说明你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P50

答题要点:

(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马克思《资本论》中就有论述。《资本论》第一卷中讲过:“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是对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经验的新概括,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水平是每个国家的国际地位的重要标志。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促进因素和支撑力量,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对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的经济发展目前处于总体落后的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们在科学技术上特别是在高科技方面与发达国家有明显的差距。

(4)当代大学生的责任。科技创新是提高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在当今中国讲发展生产力,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科学技术搞上去。当代大学生要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努力学习,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的重任。

2 / 11

8.怎样理解坚持坚持以科学发展?

答: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社会主义不许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一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义和原则: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我们完成新世界新阶段的历史任务具有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二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9.联系实际论述你如何理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答题要点:(1)改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获得赖以发展的体制保障。第一,我们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并在整个改革历程中,始终坚持不懈地推进全面改革。第二,在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不断形成和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新的体制机制,为我国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2)联系实际说明:第一,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第二,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是“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个标准本身强调的就是必须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10.为什么说对外开放是我国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P10--11

答题要点: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基本国策。把对外开放作为基本国策,有历史必然性。

(1)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开放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趋势,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在开放的世界中不实行开放政策,只能限制自己的发展,甚至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要发展必须开放。

(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要发展必须通过和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一方面是对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诉我们,闭关自守吃苦头,拉大了与世界的距离,要发达起来,必须对外开放。另一方面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尊重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实行对外开放,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3)实行对外开放是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3 / 11

(4)实行对外开放是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能力的需要。始终把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作为立足点,这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和重要原则。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对外开放是为了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都是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1.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答:1)改革开放的性质和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党的先进性。(2)改革开放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在各个领域势不可挡地展开了,各个区域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3)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包括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等方面发生的历史性变化。

12联系实际论述你对我国现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收入分配制度的认识。 答题要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收入分配制度的主要内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收入分配制度。多种分配方式是指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基本上可以归结为按生产要素分配。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必然性。它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收入分配理论在中国的实际运用和发展。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决定的。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紧密相联。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能充分调动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

13试述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答题要点: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同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完全一致的。(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民主与法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并具有比较完备的法制。(4)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社会稳定、安定团结是我们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前提。稳定压倒一切。

14 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答:基本原则: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4 / 11

15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试述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答题要点:

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

(1)继续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2)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3)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5)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6)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确保国家机关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7)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

16联系实际论述你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的认识。

答题要点: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中国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最好的组织形式。人民通过普遍的民主选举,产生自己的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各级人大都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集体行使职权,集体决定问题,集中人民的共同意志,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把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国家机构高效运转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国家机构的这种合理分工,既有利于充分发扬民主,又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工作效率。

17试述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答题要点: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同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完全一致的。

(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民主与法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

(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一个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并具有比较完备的法制。

5 / 11

(4)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社会稳定、安定团结是我们各项事业顺利发展的前提。稳定压倒一切。

18.如何理解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答:

1、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1)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地体现。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2)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已经深深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

时代精神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的潮流,是被全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崭新的精神风貌。

(3)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交融,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发展,就必须把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统一起来。

19. 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理想状态的一种描绘,是古今中外人们梦寐以求的理想。一般地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和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4)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和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安定有序就是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以上六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公平与效率、活力与秩序、科学与人文、人与自然的统一,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总体特征,也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6 / 11

答:1.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培育“四有”公民的重要意义: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公民素质提出的综合要求;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21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答题要点: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方位全过程的一项神圣事业,把它放在突出位置具有战略重要性与现实紧迫性。

(1)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破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难题的迫切需要。

(2)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愿望和诉求、实现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永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3)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促进人类生态文明进步的迫切需要。

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矛盾突出,影响或制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局,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势在必行。同时,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生态问题具有全球性,解决生态危机对人类的威胁和挑战,需要全世界的共同努力。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迫切需要深刻反思传统发展模式,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问题的挑战,适应世界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新趋向,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可持续的生存和发展方式的形成,对人类生态文明做出重要贡献。

22. 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基本原则: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作为外交政策的宗旨。

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这五相原则是,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

23 “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有什么内容和重要意义?

答题:1.基本内容:其基本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一个中国。

(二)两制并存。

(三)高度自治。

(四)力争和平统一,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2.重要意义:

(1)实践意义。第一,顺利收回香港、澳门,保证了两个特别行政区的繁荣稳定发展;

第二,坚持在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主权的同时,照顾到台海两岸的历史和现状,有利于避免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带来的不良后果,有利于推动祖国统一大业,也尽可能为中国经济建设争取到和平的国

7 / 11

内外环境;第三,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树立了良好范例,提供了新思路,进行了有益探索,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

(2)理论意义。中国共产党提出“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方针,是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从现实出发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科学构想。第一,创造性地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认为,在一个国家内,可以同时容纳两种不同性质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第二,创造性地把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运用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统一问题。认为,在一个国家内,两种不同性质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地区,可以参照这五项原则和平共处。

24 联系实际说明,为什么中国搞现代化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答题要点:

(1)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因为: 第一,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

第二,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找到符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的正确道路;

第三,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制定合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第四,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形成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大军。

(2)联系实际说明:历史和现实的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一支具有极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核心力量。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可以形成统一的意志、统一的行动,形成坚强的整体。只要我们党的领导是正确的,就能够把全国人民的力量集合起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实现。

25. 结合实际,谈一谈新时期如何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答题要点:

党的十八大强调指出: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首先,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一方面,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是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一项基本建设,它是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现实要求和具体体现。

其次,紧紧围绕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继续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建设学习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前提。建设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加强党的建设的时代要求。

总之,只有抓好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才能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26 改革开放的目的

答:

1、改革开放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改革开放是解放社会生产力。 2)改革开放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2、改革开放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 1)改革是为了焕发社会主义的活力。 2)改革是为了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

27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8 / 11

答: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能最大限度凝聚共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汇聚每个人的梦想成就伟大的中国梦,形成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强大正能量。

28走共同富裕道路,由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答:

1、什么是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也不是同等富裕。其标准是:全体社会成员过着富裕的生活;不存在贫困现象,只有富裕程度的差异;社会成员的收入虽有差别,但不能过大。

2、为什么要实现共同富裕?

答:(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2)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 (3)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和体现

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 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 ?(怎样实现) 答:只有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形成示范效应,并通过先富者带动和帮助后富者,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0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 :当前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因素不再局限于单纯的经济增长模式,而是已扩大和涉及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各个方面,并将会影响和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及时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十七大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符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的重大战略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实现途径。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提高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根本举措,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

联系实际谈谈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及措施

答:我们必须坚持科学的原则、实施可行的措施、探索有效的途径,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地方式:其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其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其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进一步扩大内需。其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其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通过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31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答:政治体质改革目标是:大力发展人民民主,保证和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其基本取向就是通过政治体质改革,充分调动人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民的基本权利得到更好的实现和发展,同时,通过健全与完善当和国家制度,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为实现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任务:1.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2.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3.完善基层民主制度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5.深化行政体制改革6.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7.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9 / 11

3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答: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彰显社会主义的特色和本质。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进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增强民族凝聚力提供有力保证。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建构精神家园。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培育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形成的重要因素。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基础。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参与国际文化竞争的重要支撑。

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兴国之魂,首先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当代中国文化之魂。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过程中,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增进全社会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与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强大效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形成社会共识。

3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答: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第一,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客观规律,为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自诞生以来始终与时俱进,与实践同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第三,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明的真理。

2.树立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共同理想3.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4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34如何理解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中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坚持党的领导是其内在要求和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所指出的,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我们的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1.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2.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找到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

3.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制定合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4.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形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军

35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为什么要改善党的领导?)

10 / 11

答:“为了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这个思想提出主要原因在于两个方面: 1改善党的领导是为了适应形式发展的需要 2改善党的领导是克服自身缺点的需要

坚持党的领导,是以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为保证的,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中建立起来的领导地位和威信,靠的就是我党能够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的改进领导方式,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我们党现在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发生着重大变化,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越是向前发展,我们面临的任务就越艰巨,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也越复杂,要保证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就必须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21.党提出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任务是在( B.党的的十四大 )。 22.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 B. 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 )的集中体现。

23.科学发展观主张把(B.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统一起来。 24.党的思想路线的恢复与重新确立是在( C. 1978年 )。 25.党是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C.实事求是 ) 。

2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 C. 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所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 。

27.“两个基本点”必须服从于( B.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

28.党的十七大根据党的基本路线的新表述,补充了( B.社会建设 )的内容。 29. 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A. 指导思想 ) 。

30.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本质是反对侵略和扩张,维护( A. 国家的独立自主权利 )。 3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 A. 经济建设 )上来的战略决策。

32.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把( A. 人民的根本利益 )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33.2004年9月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首先要提高( C. 领导发展 )的能力。

34.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是( C. 以人为本 ) 。

35.( B. 解放思想 )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

36.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 B.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

37.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 A. 立国之本 )。

38.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把( A. 和谐 )同“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 3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保证是(A. 坚持民主法制 ) 。 40.“一国两制”的出发点是(C. 实现祖国统一 ) 。

11 / 1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职工思想状况调研问卷下一篇:中国遇到的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