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作文范文

2023-04-22

中国传统文化作文范文第1篇

立冬各地吃什么传统美食

北京:吃羊肉火锅

民俗有云:北吃饺子南吃葱,铜锅羊肉好过冬。羊肉性温热,常吃容易上火,中医讲究“热则寒之”的食疗方法。因此,吃羊肉时要搭配凉性和甘平性的蔬菜,能起到清凉、解毒、去火的作用。凉性蔬菜一般有冬瓜、丝瓜、油菜、菠菜、白菜、金针菇、蘑菇、莲藕、茭白、笋、菜心等;而红薯、土豆、香菇等是甘平性的蔬菜。

江西:吃麻子果

立冬日,上饶有家家打麻子果“补冬”(民间认为麻子果是补食)的习俗。

麻子果是流行于上饶、抚州一带的汉族特色小吃。就是将蒸熟蒸烂的糯米放在特制的石槽(叫“臼”)里,用木质的锤子先捣烂,之后用力捶打,之后将大团的麻子果用洗净的手捏成3cm左右的小团,在外面裹上碾碎的炒豆、芝麻、白砂糖等而成的一种甜食。

北方:吃饺子

立冬时,包饺子,味道既同大白菜有异,还要蘸醋加烂蒜吃,才算别有一番滋味。立冬为什么吃饺子?因我国以农立国,很重视二十四节气,“节”者,草木新的生长点也。秋收冬藏,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选择了“好吃不过饺子”。所以《礼记》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说法。

台湾:吃姜母鸭

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江南:吃赤豆糯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立冬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长江流域:吃团子

团子是长江流域的著名小吃,有白团子和青团子两种。团子是圆球状,寓意团团圆圆,它与北方的元宵像似,又比元宵的个头大,有苹果一般大小。一个饭量大的成年人,吃上三个就肚儿圆了。团子外面一层蹦脆蹦脆的,而里面的各种香料也会随着团子加热,香气扑鼻而来。

团子和包子结构一样,外层是糯米江,里层是各种不同的馅。团子的馅料丰富:肉、豆腐干、榨菜、大蒜、姜、香葱,藕、梅干菜、辣椒……把它们剁成细丁细粒,调味后放锅里炒熟,并放上盐等调味品,冷却后开始用沥干的糯米浆包团子。

绍兴:酿黄酒

立冬之日开始酿黄酒,是绍兴传统的酿酒风俗。冬季水体清冽、气温低,可有效抑制杂菌繁育,又能使酒在低温长时间发酵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风味,是酿酒发酵最适合的季节。因此绍兴人把从立冬开始到第二年立春这段最适合做黄酒的时间称为“冬酿”,祈求福祉。

苏州:吃咸肉菜饭

立冬日吃上一碗咸肉菜饭,是老苏州们的特定习俗。用霜打后的大青菜、肥瘦兼有的咸肉、米醋为原料,使用砖砌的炉灶,以稻草为燃料,烧出来的饭又香又糯。咸肉菜饭虽然没有载入苏州的名食谱,但它从来不缺少喜爱它的食客。

其实,吃咸肉菜饭还有另外一个意义,即吃咸补肾。咸味自古被列为五味之首,立冬后天气逐渐寒冷,最易伤害肾的阳气。咸味食物入肾,能起到补肾的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高血压患者不宜过多吃盐。

潮汕:吃甘蔗

潮汕地区,立冬要吃甘蔗、炒香饭。甘蔗能成为“补冬”的食物之一,是因为民间素来有“立冬食蔗齿不痛”的说法,意思是“立冬”的甘蔗已经成熟,吃了不上火,这个时候“食蔗”既可以保护牙齿,还可以起到滋补的功效。

闽中:喝草根汤

立冬,闽中俗称“交冬”,意为秋冬之交。立冬“补冬”,家家户户要熬制草根汤,将山白芷根、盐肤木根、山苍子根、地稔根等剁成片,下锅熬煮出浓浓的草根汤后,捞去根块,再加入鸡、鸭、兔肉或猪蹄、猪肚等熬制。

漳州:吃糍粑

这一天,漳州的乡村人家要舂“交冬糍”庆祝好收成。糯米蒸熟后倒入石臼,舂得韧韧的,黏黏的,揪成乒乓球大小,细细地揉成团;花生米炒得香香的,磨得细细的,与白糖拌在一起。做好的小糍粑滚以白糖花生粉,摆放在大海碗里。食用时用筷子一口气串上几粒,就像拨浪鼓,所以也叫“拨浪糍”。做好“交冬糍”,得敬一敬土地神,感谢他慷慨的给予。

苏州:吃膏滋进补

冬令进补吃膏滋是苏州人过立冬的老传统。在旧时苏州,一些大户人家还用红参、桂圆、核桃肉,在冬季烧汤喝,有补气活血助阳的功效。通常每到立冬节气,苏州中医院以及一些老字号药房都会专门开设进补门诊,为市民煎熬膏药,销售冬令滋补保健品。需要提醒的是,膏方千万不可“跟风”吃,讲究“一人一方”,先吃“开路方”试探性调补,做适当调整后再开正式药方。

南京:吃大葱

南京有句谚语,“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一立冬,老南京人就特别注意吃生葱了,以抵抗南京冬季湿寒,减少疾病的发生。按老人的讲法,葱性温味辛,能发散让人出汗,使体内郁滞不通的阳气随着汗液排出,阳气运行便通畅了,病邪也就随汗被驱除了。

立冬吃什么食物养生

1.饺子

为什么立冬吃饺子?因为饺子是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人们已经逐渐恢复了这一古老习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样的饺子卖得很火。当然冬至那天比如在山东滕州一带也有喝羊肉汤的习俗。

2.羊肉炉

在寒冬腊月里,人体的阳气潜藏于体内,于是身体就很容易出现手足冰凉,气血循环不良等多种现象。冬季进补的目的,就是要养护人体的阳气,使身体保持温暖,补充身体的阴血。其中羊肉就炉符合了这样的进补原则,所以羊肉是冬季进补的最佳食物。寒冬里吃过羊肉炉以后,冰冻的身体就会立刻温暖起来哦,一身的寒气也渐渐的消失。

3.胡萝卜

立冬养生吃胡萝卜增加摄入维生素A和维生素C,可增强耐寒能力和对寒冷的适应力,并对血管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4.藕

生藕能清热、生津、止渴,熟藕能健脾、开胃、益血,故有“暑天宜食生藕、秋凉宜食熟藕、生食宜鲜嫩、熟食宜壮老”的说法。

5.冬枣

立冬吃什么养生呢?吃冬枣最合适。冬枣是VC含量非常惊人的食品,每100克果肉当中,维生素C含量可以高达380~600毫克,是苹果的70倍之多,是柑橘的16倍之多,就连同样是维生素C含量较高的山楂也要甘拜下风。冬枣除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P,还含有较多的维生素A、维生素E、钾、钠、铁、铜等多种微量元素,对于健全毛细血管、维持血管壁的弹性,抗动脉粥样硬化很有益;冬枣中还含有芦丁成分,芦丁是治疗高血压病的有效药物,故对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病症的防治有很大帮助。

6.鲫鱼

鲫鱼性温,味甘,能补脾益气、温中下气、利水消肿、补血通乳。鲫鱼含不饱和脂肪酸,常吃鲫鱼不仅能健身,还能减少肥胖,有助于降血压和降血脂,使人延年益寿。

7.生姜

生姜性热,味辛,有温暖、发汗、止呕、解毒、温肺等作用。

8.鲈鱼

鲈鱼含有丰富的、易消化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B2、尼克酸、钙、磷、钾、铜、铁、硒等。中医认为鲈鱼性温味甘,有健脾胃、补肝肾、止咳化痰的作用。冬天,鲈鱼肥腴可人,肉白如雪,鱼肉细腻,是最好的品鲈鱼季节。

9.大白菜

大白菜性温味甘,入脾胃经。有温胃益气、驱寒防风的作用。对于胃脘冷痛,腹部怕凉,小腹疼痛,排便不畅有改善作用。

10.大葱

大葱味辛,性温,具有发汗解表,温中祛寒的作用。主要用于外感风寒,发热寒战,头痛鼻塞,咳嗽,咳白痰,胸闷气短等呼吸道症状。

11.柚子

中医认为柚子味甘酸、性寒,具有理气化痰、润肺清肠、补血健脾等功效,是冬季养肺和缓解感冒后咳嗽的良好水果。柚肉中含丰富的维生素C以及类胰岛素成分,能降血糖、降血脂、瘦身健体、美肤养容,是医学界公认的最具食疗效益的水果。

12.栗子

栗子中含有大量淀粉、蛋白质、脂肪、B族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素,素有“干果之王”的美称,可有效地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有益于人体健康。板栗坚实,生食难于消化,熟食易滞气积食,一次不宜多食。板栗有安肠止泻作用,便秘者忌食,否则会加重症状。

立冬吃什么好对身体有好处

1.豆制品

豆制品及大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铁、胡萝卜素、维生素、锌、硒等。有补虚清热、解毒、生津润燥、清热等功效。适用于消化不良、易感冒、营养欠佳的人群。

2.菌菇类

菌菇中的多糖类有明显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还可以改善心血管功能。如银耳含有17种氨基酸、钙和各种维生素等,有滋阴润肺、生津养胃的作用;香菇、蘑菇所含的多糖类化合物有抑菌、预防佝偻病及贫血的作用。

3.山药

含有钙、磷、糖、维生素及皂甙等。有健脾补肺、固肾、滋养强壮作用。对平时脾胃虚弱、免疫力低下的人适用。

4.番茄

含有多种抗氧化强效因子,如其中含有的番茄红素、胡萝卜素、维生素E和维生素C,可提高免疫力,修补受损的细胞,保护细胞不受损害,并能降低儿童因严重腹泻而导致的死亡率。烹饪番茄时加少许橄榄油,可使番茄红素更多地被人体吸收。

5.枣

含有糖、钙、磷、铁、维生素C等,是“天然的维生素丸”。具有补益脾胃、养血安神、保肝、抗变态反应等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神疲乏力、易感冒的人群。

6.鹌鹑蛋

富含高质量蛋白质、磷、钙、铁等。具有补益气血、强身健脑等作用。适用于营养不良、易感冒的人群。

7.青鱼

青鱼肉中含有核酸及锌等微量元素。有补气化湿、养胃醒脾、增强体质的作用。适用于脾胃虚弱、体弱多病的人群。

8.薏米

中国传统文化作文范文第2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仅养育人的肉体,更滋养人的精神和灵魂。中国的传统 文化是地理因素,人文因素的综合结果。中国传统文化讲求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特别注重道德修养。修身是立身之道,也是立国之道,主张通过自身的修养和学习,成为 高尚的人,有理想的人,其最高目标和终极价值是实现人与群体,个体与社会的 统一及协调发展。孔子的儒家学说,确定以“仁”为核心,以“义”为价值准绳,以 “礼”为行为规范的道德模式,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价值实现定位在对他人、对群 体、对社会的关爱和奉献上。这一传统的积极意义在于造就了无数个像范仲淹那 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志士仁人,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产生了极 为深远的影响。这些优秀道德规范在建设和谐文化过程中,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仁的思想是有古代的大教育加大思想家孔子提出的,他的思想虽然在当时没有受到多大的重视, 但在今天看来,对我们的社会生活和各个方面都长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仁者,爱人”,儒家思想首先强调家庭内部的和睦有序,强调家庭内部的父子兄弟的有序关系。儒家思想还把家庭内部的感情 交流推广到整个社会的人际交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与爱护。“己所不 欲,勿施与人,”在社会交往中,儒家思想强调换位思考,从别人的立场为对方 考虑,这是人际交往的理想境界,是我们形成良好社会道德风尚的要求“克己复 礼为仁” 孔子的“仁”与“礼”是紧密联系的。“礼”是指统治制度,包括各 种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有些特性是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也会出现一些以前社会所没有的特性。 但是,无论社会是怎么发展,有些东西在人的内心是永恒的,历史的思想我们可以按照当今的时代背景重新加以解释,它也能发挥时代的光芒。在现阶段中国社会政治发展阶段中对孔子仁的思想采取取其精华去其 糟粕的态度,可以加速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促进人文精神的发展。

中国古代思想提倡“天人合 一”,即人要与自然界和谐相处,在尊重与保护自然中谋生存,求发展。在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今天,在不同民族和地域的 文化特点与差异依然存在的情况下, 减少摩擦、 增加共识, 发扬“和为贵”、 “和 而不同”的思想显得更为重要。为此,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存、共生、 共赢的“和合”思想, 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是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

中华文明自上古诞生之日起,就如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绵延至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 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 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产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 成和发展的, 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 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 是

中国传统文化作文范文第3篇

加快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要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统筹规划和建设基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坚持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推进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乡镇综合文化站、公共电子阅览室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全面加强公共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图书馆建设,进一步推动免费开放。

加快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要发展现代传播体系,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加快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优

加快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要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要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将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建设作为统一的整体,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特别要在文化设施布局、文化经费投入、文化活动安排、文化产品生产等方面,向农村地区倾斜,遏止城乡文化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加快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要注重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吸引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形成人人享受文化成果,人人参与文化活动的良好文化氛围。要通过加快体制机制改革,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服务方式,丰富服务内容,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吸引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不断提升服务能力。培育和打造文化品牌活动,以品牌的影响力、辐射力和凝聚力带动和促进群众参与文化活动。

中国传统文化作文范文第4篇

儒学的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在社会的大**中通过对三代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反思,认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诠释而形成的思想学说体系。孔子提倡“信而好古”和“好古敏以求之”,使儒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成为中国原典的保存者和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非常注重实地考察,坚持“察知征信”与“因革损益”的原则,使儒学又具备审慎的因时制变的品格,在中国处在第一次社会形态大变革的时代,儒学应运而生,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保存、延续和发展的历史必然。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只能在超越了单一民族观念和思想体系时才能存在。他一方面提倡“夷夏之防”,十分注重激励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同时又以“近者悦,远者来”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博大胸怀,倡导民族和睦,友好相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巩固起了凝聚作用,因此儒学长期以来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儒学不是宗教却能取代宗教”,坚持的是一种对儒学的信仰和依赖。儒学提倡德化社会、德化人生的思想对中国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华人世界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础。直至今日,儒家文化仍具有一种积存深厚的民族文化认同的凝聚力,起着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大作用。正是由于儒学避免了狭隘民族性的特点,为它走向世界,形成东亚儒家文化圈奠定了基础。

在先秦,处于私学地位的原典儒学,为它的长远发展奠了基。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学始成为官学,两汉时基本完成了对先秦以来道、墨、名、法、阴阳之学的综合吸收,扩大了学术包容的范围而成为文化的宗主。虽两千余年其形成屡经变换,但总的方向是强化封建统治意识。

中国传统文化作文范文第5篇

张立业

(连云港市连云区文化馆 222042)

摘 要: 从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绘画艺术两方面分析中国古代艺术的抒情性特征, 可以看出写意是中国艺术的核心, 注重内心世界的表现是中国历代艺术审美观念的最大特点; 书法创作要求把线条、内容、字体、造型、神采以及内在情感联系起来, 传统文人画追求写意传神、追求神似; 中国古代艺术的美学追求是在中国传统哲学、伦理思想的影响下, 经过长期艺术实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关键词: 古代艺术; 审美观念; 书法艺术; 文人画

中国古代艺术源远流长, 自古以来, 中国人在

美学上, 独立于其他文化 特别是希腊 (西方 )文

化 之外, 开创了另一个体系。写意是中国艺术

的核心, 是中国美学特有的概念。写意是 情动形言 , 是 感于物而动 。以情观物, 以情动人, 从而达到心物交融、主客一体的境界。这种反映不追求客观的逼真性, 而强调 慷慨以使才, 磊落以任气 , 强调 取会风骚之意 , 强调 风力 、 风骨等等[ 1] ( P476 - 477) , 总之是强调主观、主体。作品的高下, 不看其中有多少客观性, 而是看有多少主体性, 这是浓烈的以人为中心的艺术体系。

一、注重内心世界的表现是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显著特点

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特征, 集中体现在历经历史长河千年的大浪淘沙, 最终沉淀下来的精华上。纵观中国千年的文化艺术, 至今仍为我们所津津乐道的是 风 、 骚 、唐诗、宋词、元曲, 是书法、绘画、民族舞蹈、民族音乐, 是屈原、司马迁、李白、苏轼, 是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王羲之、张旭、怀素, 是顾恺之、吴道子、梁楷、石涛, 等等。这些艺术作品和艺术创作所表现出来的共同而鲜明

的特征是注重内心世界情感的表现。

中国艺术, 强调用境界说话。先秦的典籍 尚书 尧典 就说到: 诗言志, 歌咏言。 毛诗序进一步说: 诗者, 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咏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 所谓 志 , 就是诗人内心的情感。中国历代的文学作品都十分重视言志抒情, 是中国抒情艺术之主导。在绘画方面, 从唐宋以来, 就提出了不能只求形似而要神似。不似则欺世, 太似则媚俗! 音乐方面则提出了要与人心灵相通的要求, 不能只求节奏, 而重在旋律, 能与心灵共振的旋律! 乐记 云: 德者, 性之端也, 乐者, 德之华也; 金石丝竹, 乐之器也。诗, 言其志者也; 歌, 咏其声也; 舞, 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 然后乐器从之。 是故情深而文明, 气盛而化神, 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 书法则达到了超常的高度, 看似简单的几笔, 能贯注一个人的全部精神气韵在内。至于壁画, 在中国古代虽被看作是雕虫小技的画匠们所为, 但也创作出了敦煌飞天那种超凡脱俗、形神兼备的神力的人! 中国传统

93 的艺术作品不仅是人文精神的表达和渲染, 也是达到人性升华的手段。

本文仅从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书法、绘画艺术窥见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传神写意之特征。

(一 )书法艺术的表现

中国汉字书写方法之所以能成为独特的艺术形态, 除其源起于象形外, 更重要的在于书写者在运用毛笔进行书写的过程中融入了意志情感。书法创作要求把线条、内容、字体、造型、神采以及内在情感联系起来。

书法的线条是舍貌取神的线条, 若飞若动, 若往若来, 富有动势, 充满旋律, 并以用墨浓淡的变化、结体章法的安排, 寓动于静, 化静为动, 彰显个性。如水平线使人感到广阔、平静; 垂直线使人感到挺拔、升腾; 曲线使人感到柔和、流动; 斜线使人感到危急、险峻, 等等。书法家正是利用这些线条的表现力并通过笔墨技巧来表现各种意境和情趣, 从而引起欣赏者产生相应的情感。

书法作品中相同的内容采用不同字体书写所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因为不同字体的造型所显现的美感不一样。商代甲骨文线条细硬, 传达出一种古朴之美; 商周时期的金文则趋于丰满; 秦代的小篆圆转流畅, 结构严谨对称, 字体圆转舒展, 表现出圆笔曲线美; 一波三折是秦汉时期隶书的重要特征, 既庄重又活泼, 表现的是波状线美;东汉晚期楷书笔画丰厚美观, 字形方正工整, 盛唐颜真卿把初唐硬瘦的楷书变为丰满雄伟的楷书,后来的柳公权则使字体显示出刚劲的骨力; 东晋王羲之的 兰亭序 , 被誉为 天下第一行书 , 字体刚劲秀美流畅, 神逸思超; 草书, 特别是盛唐狂草, 张旭一派, 把中国书法艺术的写意性, 发挥到极致。草书, 特别是狂草的线条飞舞, 笔画相连,生动而有气势, 能尽情抒发书法家的感情, 体现书法家的性格, 表现的是一种飞动的美。如用草书书写 神逸思超 能表现出飞动、磅礴之气, 用楷书则表现不出此韵味; 而用颜体楷书书写 稳如泰

是恰到好处的, 用草书则无法使其 稳 住。书法艺术是客观世界形体美和动态美的反

映, 处处渗透着书法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相对于文学、音乐艺术, 书法艺术的抒情性是比较含蓄的, 因为书法艺术的造型不是对思维和感情体验的直接展示。除借助线条、字体外, 书法家的情感多在 书势 中抒发, 即在笔墨运行中展示内心情怀。书法家凭借深厚的功底, 运用得心应手的 气势 在造型、结体、布局方面充分表现自己的

心境、感情、性格和艺术追求, 表现出书法艺术的精神内涵。

书法风格深受书家个性影响, 风格就是书家的精神情感在作品中的反映或流露。人的性格有刚柔之别, 含露之分, 表现在书法的线墨中便会有刚强、骨力、雄浑与优美、典雅、飘逸之别。唐代孙过庭就从书法线条的变化中, 看到了 心 的不同:虽学宗一家, 而变成多体, 莫不随其性欲, 便以为姿: 质直者则径廷不遒; 刚狠者又掘强无润; 矜敛者弊于拘束; 脱易者失于规矩; 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者过于剽迫; 狐疑者溺于滞涩; 迟重者终于蹇钝; 轻琐者染于俗吏。 [ 2 ] ( P113) 狂草张旭为人洒脱不羁, 豁达豪放, 嗜好饮酒, 挥毫落笔如云烟 , 人称 张颠 , 故其草书被称为 狂草 。颜真卿秉性正直, 笃实纯厚, 有正义感, 从不阿于权贵, 屈意媚上, 以义烈名于时, 故其楷书庄严正大, 朴拙雄浑,大气磅礴。

除受性格影响外, 书家在进行书法创作时常受情绪影响。即使是同一位书家, 在不同心境下,其书法作品所显示的特征是不同的。吕凤子先生说过: 凡属表示愉快感情的线条, 无论其状是方、圆、粗、细, 其迹是燥、湿、浓、淡, 总是一往流利, 不作顿挫, 转折而不露圭角的。凡属表示不愉快感情的线条, 就一往停顿, 呈现一种艰涩状态, 停顿过甚的就显示焦灼和忧郁感。有时纵笔如 风趋电疾 ,

如 兔起鹘落 , 纵横挥斫, 锋芒毕露, 就构成表示某种激情或热爱、或绝忿的线条。[3] ( P4)

( 二 )绘画艺术的表现

中国画的本质是抒情的, 其抒情方式大致有三种情态: 以形传神、托物比兴、不似似之。

早在四世纪, 汉代人物画家顾恺之就强调 悟对之通神 、以形写神 、传神之趋 , 以及 传神写照, 正在阿堵中 ; 五世纪南朝人物画家谢赫论绘画 六法 以 气韵生动 为第一位。这说明中国画家很早就明确认识到绘画艺术的主要要求不在于模仿自然, 而应着重表现对象的 神 。唐代画家张彦远提出 人物有生气之可状, 须神韵而后全, 若气韵不周, 空陈形似, 笔力未遒, 空善赋彩,谓非妙也 ; 张旭的 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成为中国画的美学原则。他们都强调在主客观统一的基础上的主观表现。宋代苏轼的 随物赋形 说认为, 形式决定于客观存在的事物, 艺术不但要写出事物的常形与变形, 即形象, 还要写出事物的神情、生气, 即本质的某些方面, 而且体物往往与 写 即表达高尚、有社会意义的思想有着联

94 系。[4] ( P285) 到了元代, 人文山水画正式确立后, 文人画家特别突出主观意兴, 主张直接抒写画家的性灵、情趣和思想。倪瓒在 答张仲藻书 中说:仆之所谓画者, 不过逸笔草草, 不求形似, 聊以自娱耳。 在 题自画墨竹 中写道: 余之竹聊写胸中逸气耳, 岂复较其似与非, 叶之繁与疏, 枝之斜与直哉! 明清之际画家石涛更是以 不似似之 的画论, 进一步抛弃形似, 将中国画重神写意的美学思想发展到了顶峰。

以形传神, 重在把握对象的 神 。在人物画中, 神 指所画人物的精神、个性; 在山水画中指一种美的境界、季节气候特征; 在花鸟画中指对象的形态特点和动人的意趣。事物的外形是 神 的依附, 因而首先必须形似。苏轼在 书吴道子画后 评道: 道子画人物, 如以灯取影, 逆来顺往, 旁见侧出, 横斜平直, 各相乘除, 得自然之数, 不差毫末。 高度评价了吴道子人物画精细到 与自然之数 不差毫末 的程度。唐代画马大师韩斡以万匹厩马为师; 明末清初的石涛也很重视艺术表现对象的客观性, 强调 搜尽奇峰打草稿 。但不管是 以灯取影 、或是 以马为师 、还是 搜尽奇峰 , 其目的都不在写生, 而是通过大量的观察, 钻研并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通过万匹骏马各具形态的活跃动态, 以体现动物的蓬勃生机; 通过观察、研究许许多多的奇峰, 达到 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 。以形传神在人物画中得到最鲜明的表现。战国楚帛画, 宫廷艺术, 是细笔小写意。但至西汉, 已能得其 大貌 了, 看 洛阳西汉墓壁画 , 运笔放纵, 轮廓粗具, 情味盎然, 已经俨然大写意了。不管是东晋顾恺之的 秀骨清容 , 还是唐代阎立本精致的线勾画法、吴道子的雄浑奔放的 疏体 画风、周昉工整艳丽的画风, 还是五代、两宋充满现实性的社会生活画卷, 都重视以形传神。南宋梁楷的泼墨仙人图 , 更是塑造了世界绘画史上稀有的形象, 是中国画写意传神、追求神似的典型作品。

托物比兴, 即借物言志、借景抒情。此类画作的构思、构图常要求含蓄而又鲜明地表现内容并突出主体, 一般除与主题、情节有关的必要点缀物或陪衬外, 大多不画背景, 不要任何多余的东西,画面留有较多的空白, 给读画者留下更多想象、理解的空间。如由明入清的明宗室后裔八大山人的鱼鸟图 , 画面惟一石二鱼三鸟, 其余皆空白。一石横空突兀斜出, 使人感觉岌岌可危; 二鱼形态僵直呆板, 一来一往, 形同陌路, 眼睛却栩栩传神, 作白眼望青天 状; 石上三鸟, 或白眼望天, 孤傲无

比, 或收颈俯视, 不理不睬, 或缩头闭眼, 不理世态。空白之处即表水天相连, 但却没有自由宽阔之感, 而是冷气逼人, 令人不寒而栗。这正是明室遗民的心态之写照。郑板桥慨叹曰: 横涂竖抹千千幅, 墨点无多泪点多。 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念要求画家画花鸟, 也要借物抒情, 追求意旨和情趣。花卉、鸟兽、鱼虫、竹石、瓜果均为花鸟画的题材范围。文人画花鸟主要运用 比 兴 手法, 借以表现自己的 君子之风 和 隐逸 之趣, 追求诗意和书卷气 的表达。如文人偏爱松, 因 岁寒知松柏而后凋 ; 文人偏爱竹, 因 未曾出土先有节 ; 文人偏爱梅, 因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中国民间年画中花鸟形象也都有特定的象征意味, 如莲花与鱼 意味着 年年有余 、青松与白鹤 意味着 松鹤延年 , 等等, 抒发的是平民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之情。

不似似之, 就是要超出一般表面的形似, 表现与画家的感情性格相一致的事物的内在特征, 从而达到情景交融。文人山水画在这方面表现得特别突出。中国古代画家是由具有高尚品格和学识的文人兼画家组成的群体, 他们 文翰之余 借绘画 聊写胸中之逸气 , 表现出文人画家对自然万物和人生社会的充分关注。[5 ] 他们能诗善文, 意趣高雅, 讲求 比 兴 之法以借物抒情, 强调绘画是主观情感的抒发, 而这种情感又多强调 超然物外 , 因此, 物象景观变成了情感载体, 以情结境、以境构景成为创作中的重要倾向。文人画的显著特征是强调抒发主观意兴和追求笔墨情趣。文人画审美意识的形成取决于文人们观照自然的态度。受中国传统文化老庄哲学思想的影响, 文人画家大都寄情于田园情趣或自然山林。因此, 自隋代展子虔的 游春图 后, 中国真正的山水画诞生了, 并成为文人画家的钟爱, 逐渐占据了中国画的主流地位。

传统文人画对于形的认识不是纯客观的、直观的形体感觉, 而是移入了画家的主观意识、思想感情, 并且经过审美认识和艺术改造的形体感觉。画家是用自己的心灵去观照自然, 在静观寂照中达到天人合

一、物我相融的境界, 胸有成竹 , 然后 以意为之 。这样, 画家表现出的就不仅仅是物象的形神, 同时也是自己心中的意象。因而, 中国古代艺术, 中国山水画的最高境界是创设高妙意境。所谓 意 , 就是 情 与 理 的统一; 所谓境 , 就是 形 与 神 的统一。在情、理、形、神的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中, 就形成了 意

95

境 。元代画家倪赞的平远山水之所以能够写出太湖景色的精神特质, 达到形似和神似的统一, 是他几十年创作实践的结果。他晚年隐居太湖之滨, 其情感是安静恬淡的, 其所作的山水画也实在是他理想中的生活环境: 清远秀丽而恬静。倪瓒爱好大自然, 沉浸陶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中, 他的主观情趣和客观景物得到了统一, 因此他的绘画就达到了情景交融, 塑造出了平淡天真的意境。

二、中国传统哲学理念对传统审美观念的铸就

中国古代艺术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精神, 中国古代艺术的美学追求是在中国传统哲学、伦理思想的影响下, 经过长期艺术实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其漫长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强调天人合一, 注重融会贯通、创设高妙意境的美学追求。

从先秦开始, 中国古代的哲人们就一直把天人关系的探讨作为构建自己学说的必不可少的任务和内容。在这种探讨过程中, 逐步形成了较为独特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境界。人生问题和人生境界是中国古代哲学探讨的一项重要内容, 但各家在探讨人生问题上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它从不同的角度共同熔铸了中国艺术的的独特审美情趣。道家哲学思想对艺术家的人生观的影响尤为突出。道家所追求的人生境界首先是对现实人生的一种超越。在道家看来, 现实社会是违反自然、桎梏人生的污浊世界。在批判异化的现实人生的基础上, 道家肯定个体生命的意义, 主张高扬个体生命的价值, 反对用群体来淹没个体, 反对用仁义道德、纲常名教扼杀个体生命, 主张把个体的自然存 体现抒情特征的大写意作品, 李白、苏轼、石涛、郑

板桥 是也。

在中国古代艺术中, 主观情感的抒发不只是

概念的理性阐述, 而是须寻求客观外物来表现的。在 天人合一 哲学思想的指导下, 中国传统艺术讲究从人与自然的统一中寻找美, 表现自然之美与表现社会之美是一致的, 写自然就是写人生, 物我交融为一。最自然的也就是最美的, 合乎自然之道, 素朴自然、恬淡无为是人生的最高审美标准和审美境界。孔子说 智者乐水, 仁者乐山 。中国人从山水中感受到智慧和仁德, 抒写山水, 即是抒写智慧与仁德。古代画家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悟性, 借助山水而味于道。因此, 艺术家在表现山水时, 往往进入物我两忘、物我为一的境界, 精神与山水合一, 从而创设高妙意境。中国古代的画家们之所以选择花和鸟构成一个持续千年的独立画种, 无疑也是来自 天人合一 的哲理, 自然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创造性资源, 艺术家在这里找到了生命的对接, 物我一体 、 心境两忘 、 得意忘象 , 使 生命 得以延伸。中国书法捕捉万物的灵光动态, 使笔底气通血畅, 充满盎然生机。这是源于道家的 道法自然 说, 也是儒家的 天人合一 思想在书法上的体现。 九势 中曰: 夫书肇于自然, 自然既立, 阴生焉; 阴阳既生, 形势出矣。藏头护尾, 力在字中下笔用力, 肌肤之丽。故曰: 势来不可止, 势去不遏。

形而上者谓之道, 形而下者谓之器 , 这是中国古代评价艺术水平高下的一条重要的原则。与道 相对的是 器 , 指各种派生的、有形的或具

在和精神自由置于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 走出人生的困境, 追求自然、自由。儒家在对人生境的追求上着重人生的责任道义和道德的修养, 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以天下国家为已任。达则兼治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 是艺术家们情感表达的具体化, 艺术的目的就是提高人的情感的质量。中国古代文人的人生境界是以儒家为基础的, 但在不得志的情况下, 他们往往归皈道、佛, 追求个性的张扬, 追求精神的自由, 从而创作出最能

参考文献:

体的事物。中国艺术向来重道轻器, 即重 神似 , 而轻 形似 。重 神似 其实便是中国美学灵魂 重视抒发情感的特征的体现。抒情写意的美学特色是中华传统艺术的内核, 是值得我们去继承的; 当然, 艺术是时代的产物, 中华传统艺术所抒之情主要是封建时代的文人墨客之情, 有着时代的局限性, 因此我们在借鉴的同时更要注重创新, 与时俱进地创造出具有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代特征的全新作品来。

[ 1] 韩玉涛. 写意 中国美学之灵魂 [ M ]. 深圳: 海天出版社, 1998. [ 2] 朱建新. 孙过廷书谱笺证 [M ]. 北京: 中华书局, 1963. [ 3] 吕凤子. 中国画法研究 [M ]. 上海: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61. 蒋孔阳. 中国古代美学艺术论文集 [ C].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 4] 1981. 蔡松立. 文人画的审美情趣和形式意味 [ J]. 山东社会科学, [ 5] 2006, ( 6) .

上一篇:工作能力自我评价下一篇:有关母爱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