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计文化论文范文

2023-05-20

中国会计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会计环境;中国会计改革;会计研究

一、前言

国际经济与贸易环境牵动着各国的会计环境,各个区域间的贸易活动互相交融,则会计环境可能随时发生变化。针对我国会计改革内容及意义的研究课堂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自从二十世纪初期开始,我国就开始启动新一轮的政府会计改革方面的工作,其目的在于构建现代意义上的政府会计。与此同时,国内学术界开展关于此议题深入研究,形成了诸多有价值的改革议题,譬如“引入应计制基础”、“建立政府会计准则”等等关键内容。即便如此,但目前从国内的研究情况来看,针对我国会计改革所面临的会计环境的研究项目仍不成熟,需要业界进一步探究其内涵。

二、会计环境对中国会计改革的影响分析

国内外会计环境对中国会计改革的影响是积极的,有利于我国整体经济结构的调整,从而提升我国的总体生产力,以适应国际间的贸易环境。一般来讲,会计环境包含:区域社会文化环境、国际间政治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及教育环境等等内容,且种种会计环境都会对一个国家的会计制度及准则的制定与推行产生影响。通过对我国当前会计环境的分析,了解到会计环境的变化会对会计改革进程带来实质性的影响,二者之间的关联极为微妙,需要会计研究人员仔细体会其中的复杂关系与内涵。我国会计改革同其它体制改革一样,在改革过程中,也会面临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1.我国当前会计环境分析

从国内经济、政治、产业的整体状况来看,我国当前会计环境是十分复杂。在目前国内外的复杂形态中,我国会计改革必须顺应趋势,借鉴国际会计惯例与优秀企业的管理策略,以期我国会计准则与以国际会计准则为主要内容的国际会计惯例向适应。从宏观上讲,实现我国会计国际化,既是我国会计改革的重要策略目标,又是我国会计发展的未来方向;从微观上讲,会计国际化是我国会计改革中的一项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长计议、平稳过渡,改革与环境相统一。

2.会计改革与会计环境之间的微妙关系

从狭义概念上来看,会计环境是指与会计发展较为密切的各项影响因素的总和,对会计改革与发展起到一定的促动作用。从广义概念上来分析,会计环境不仅包括国内外的各项影响会计工作的因素,而且包括各国之间经济环境、法制环境、文化环境的相互渗透与交融。这些因素对我国的会计制度改革而言,都属于会计环境。总之,会计改革与会计环境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会计环境一直在动态的变化中,会计改革是与之不断协调的过程。

3.我国会计改革所面临的困境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国际间贸易格局发生了不小的变动。为使我国制定的会计准则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业界的专家学者及行业精英人员对会计改革问题的研究一直在继续,并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已经应用在实际的改革过程之中,为我国的会计实务、会计法规体系的构建均带来了有益的帮助。但就目前研究及发展状况而言,我国会计改革进程遇到了瓶颈。由于我国产业结构较复杂、生产及交易需求在不断增长,这对于会计改革而言十分不利。一方面要保证经济环境持续向好,另一方面还要遵循国际标准,改善国内会计操作,这并非易事。而且,我国的贸易总额一直维持顺差,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是否会产生变化也需要进一步探究,会计改革与会计环境的动态化变动始终要以动态的眼光来看待,这也是我国会计改革持续进行的必要性原因所在。

三、我国当前会计环境与会计改革进程中的问题

我国当前的会计改革结果并非一蹴而就,因其长期以来受国内外政治环境、国内市场经济环境及社会法律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并且也存在诸多改革发展问题,所以,需要我国管理各方正视会计环境对会计改革的影响,以便于从中探寻相应的调整措施。

1.政治环境对我国会计改革的影响

从本质上来看,一个国家各项管理环节的运行机制都或多或少受到本国政治因素的干预,而形成一套符合该区域治国目标的体系,并平衡各产业之间的关系,促进经济繁荣。这是寻求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会计准则的制定而言,也需遵循这一规则。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繁荣阶段,但传统经济体制及思想在社会形态中根深蒂固,短时间内难以彻底改变,而且如果完全推翻旧有社会体制,也不易于社会稳定和谐。虽然我国在进入到WTO组织以后,政府职能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政治环境也逐渐朝向良性态势平稳过度,政策、法规逐渐与国际标准趋同。尽管如此,国内政治环境的改变及我国政策的调整对于会计改革的影响仍会持续一段时期。

2.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给会计改革带来的干扰

国内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进程对于会计改革进度的影响巨大。尤其是国内经济结构、发展水平、区域化经济政策等内容对于会计实务及理论的影响不容忽视。对于我国的经济体制环境而言,国外的经济框架及标准对国内的会计改革起到了一种推动作用,我国在国际间经济环境变化中将逐渐勾勒出符合中国特色的会计形态,并维持本国经济平稳运行,促进民生向好。我国的会计改革将朝向国际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国际间会计准则也存在诸多调整内容需要进一步改善。可见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影响下的会计改革本身也是动态化的,我国会计准则及实务处理需要在日新月异的复杂经济环境中探寻新的改革出路。总之,基于我国经济环境及体制的特殊性,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将使我国在会计改革过程中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7]。

四、基于我国目前会计环境下的会计改革内容研究

现阶段,我国要想顺应国际经济发展趋势,保留我国现行发展体制,就要对会计改革的实体内容做进一步分析与研讨,并从中探寻到完善我国会计准则的具体策略、推进国内会计教育制度改革的措施,以及促进会计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手段,才能将会计改革推向国际化的发展轨道中去。同时,以上改革步骤及内容即为我国当下所进行的重点改革主体内容。会计改革的主体内容之间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各方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影响。

1.完善会计准则

(1)会计准则改革的具体目标

对于我国会计准则的实体构成而言,无论是推进公允价值的实际应用还是我国股份支付会计准则的改革进程,都需要本着符合社会经济、政治等环境要求的原则,进而完善我国会计准则。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会计准则改革要明确其具体的实施目标,并且朝着目标稳步前行,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规划。此外,还要在改革发展的同时,打开自身的视野,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未来可能碰到的问题,并做好应急预案。同时,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进程要想提速,就要了解我国国情,深入到会计环节内部去探寻新的发展出路。在总结以往会计工作经验的基础之上,借鉴国际会计的可行性做法,制定出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及市场经济形态的会计准则。我国会计准则的实施要坚持求同存异,既要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又要适合我国的国情。

(2)会计准则改革的主要内容

随着我国经济的逐渐好转,尤其是国内资本市场环境的进一步优化,投资资本更加健康。而且,我国政府各项政策对于资本市场的干预性作用逐渐弱化,资本市场的未来发展更加趋于市场经济。可见,环境的变化对于各项经济实体的改革影响重大。我国会计准则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会计信息准确性预期的调整、公司资本的构成等内容。由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于2007年落实,其发展状况仍旧不成熟,而且随着国际间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会计准则也在进一步完善,以期为投资者提供更为精准的企业信息。

2.调整会计准则的细节

(1)企业提高对制定会计准则过程的重视

从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来看,参与制定方案的决策者很少考虑到企业自身行为对会计准则的影响,从而导致会计准则在实施后发生了部分制度失效的现象。从整体来看,原有会计准则失效的理由有很多,诸如:据我国法律法规,企业当年实现的净利润弥补亏损后,公司制企业按照5%-10%的比例提取法定公益金,并且专门用于企业职工福利设施支出如职工宿舍、食堂等公益性固定资产的购建。

(2)企业对于现行公益金的会计处理环节要进一步改善

从企业行为选择所造成的结果看,现行公益金的会计处理至少有两个方面存在不足,一是不能反映职工享受福利的大小,二是企业行为选择的不同使不同性质的企业处于不同的竞争层面[10]。从公益金的性质及会计处理技术来看,现行准则与所有者权益的概念不相符。按我国法律规定,从净利润中提取的公益金所有权属于所有者,但是受益者却是全体职工,所有权与受益权不一致。同时,是否购建公益性固定资产的选择权在于企业,不同的选择对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影响必然会有所不同。

3.推进会计教育制度的改革

我国会计教育制度的改革是推进会计实体改革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会计改革过程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只有强化会计教育制度与体系建设,才能更好的将我国会计改革落实到实处。

(1)会计教育制度的设立对于会计制度改革的促进作用

会计有其专门的体系,会计教育制度是伴其改革最为重要的一个改进环节。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对于会计人员岗前教育及持续教育都有着明确的执行标准。在推进会计教育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要做好各个环节的管理工作。加强会计从业资格管理,优化各项管理措施及行业规范,不断在各行业间宣传最新的会计制度,并构建出制式化培训体系及流程,方便会计人员遵照执行并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从实践中观察,我国传统的会计核算制度,不能反映出公益金的使用结果。从企业会计核算中的计提过程的购置前与处置后的静态数据信息的比较来看,公益金数额呈现出相等的结果,即此类资产在实际使用过程并没有明确体现出公益金的耗费过程,同时也体现不出具体的会计收益。

(2)会计教育制度可以对会计实务的改革带来一定的帮助

在一般情况下,企业计提的公益性固定资产的使用不是为了生产经营管理,所以对于该会计项目的折旧处理损失没有构成相应的收入科目,则不符合配比原则,不应作为管理费用和营业外收支进行确认。另外,要深化会计职称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及要求,从根本上解决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失衡等相关经济问题。进而构建出较为完善的会计人才培养体系,将我国会计改革任务推行下去。

(3)网络信息环境的变化给会计教育改革带来的影响

伴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各领域及企业业务发展环境都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会计改革也难免受到时代变革的冲击。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电子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冲破了传统信息资源的传递方式,提高了信息资源分配与共享的效率,缩短了信息传递时间。这样一来,就进一步增强了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节奏。电子商务和金融创新的发展,致使企业自身产生较大变革。在企业发展新兴业务的同时,就需要新的与之相配套会计制度来辅助管理。所以,我国会计改革及其教育内容,要与时代发展相协调。

五、中国会计改革的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我国当前的会计环境与西方发达国家有所不同,而且我国会计制度框架的搭建时间相对较晚,很多发展环节还不够成熟。但就目前我国会计改革的情况来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会计改革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绩,国内的企事业单位在会计改革的冲击下,未来将会逐步并入发展的快轨。鉴于国际间贸易活动的日益频繁,我国改革后的会计制度将与国际趋同,并且,在不断完善的法律体制环境中,我国的会计制度将逐步细化标准,会计准则的制定结果与国际会计惯例兼容。

1.我国会计改革的方向将趋于国际化

从我国的整体会计环境来看,中国会计改革的未来发展趋势将会趋于国际化。在实施会计改革的几年间,国内整体经济发展状况较为良好,实现的经济平稳过渡的构想,同时也探寻到适合于我国社会形态的会计制度改革之路,适应了当前国际间的整体会计环境,这是我国会计改革过程较为成功的一面。

2.我国会计改革趋于法制化

目前,我国现有的很多法律及政策内容还不够完善,就从现有的会计体制改革下的企事业单位管理现状来看,其整体竞争力仍旧薄弱,很多细节需要进一步完善,才能在与国际化的企业竞争时长久屹立于不败之地。现阶段我国会计改革工作所要做到的是:依照国际经贸组织的有关规则的内容与实质,修订国内相关的会计法律与法规政策,在保护我国企事业单位利益的前提下,加快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速度。除此之外,我国会计改革的过程要需要各领域优秀人才的补给,应切实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推动我国会计改革工作步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为社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3.适应国内会计环境,加快会计改革的进度

长期以来,我国很多专家学者对于中国会计改革方向的研究内容有很多,其研究内核大多在于会计环境的变化趋势给会计改革所带来的影响等内容,这同时也是我国未来会计改革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而且,由于社会环境及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会计环境的动态变化对我国会计改革所带来的影响将长期存在。我国会计改革目标和发展方向是实现我国会计的国际化。所以,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中,借鉴国际会计惯例,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准则是会计改革的当务之急,并使其与以国际会计准则为主要内容的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

六、结束语

通过对我国当前所处的会计环境的分析,并结合国内会计改革的相关内容来看,我国的会计改革受到国际间会计环境的影响颇深。从中可以明显看出,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经济结构与形态趋于国际化,因而国内的会计环境呈现出较为复杂的状态,并且直接制约着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与各项会计实务的发展格局,正是如此,会计改革是我国未来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必然出路。

参考文献:

[1]刘豫.基于受托责任视角的中国政府会计改革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12(12):141-142.

[2]王跃堂.经济环境是否制约会计国际化的进程:理论分析与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10,11(11):166-167.

[3]朱元午.中国的会计环境和会计的中国特色——兼论邓小平理论对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义[J].会计研究,2010,10(10):152-153.

[4]肖鹏,李燕.基于Lu der政府会计环境评估模型的中国财政透明度研究[J].公共行政评论,2011,4(04):123-124.

[5]李双龙,李桂英.会计环境对会计的影响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7(07):174-175.

[6]代鹏,王鹤.从会计制度与准则的更替分析我国会计改革[J].现代商贸工业,2011,12(12):107-108.

[7]穆海宁.试论会计环境对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影响[J].中国证券期货,2012,12(12):163-164.

[8]蒋卓庆.在上海市会计学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J].新会计,2012,12(12):133-134.

[9]黄申.会计理论研究起点观比较与评价——兼议会计理论研究的“基础起点论”[J].西部论坛,2013,3(03):107-108.

[10]张先治,贾兴飞.中国经济发展与会计标准变革历程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1):141-143.

作者简介:潘玮(1992- ),女,汉族,安徽省宣城市人,渤海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

中国会计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文化 制度 精神

会计信息本质上是一种商业语言,具有国际通用性。会计信息使用者依赖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和决策,可见会计信息质量之重要。但是,一直以来,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却不尽如人意,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本文将从会计文化的角度讨论文化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

一、会计信息质量

广义的会计信息包括财务会计信息和管理会计信息,本文仅研究财务会计信息。财务会计信息主要以货币形式、遵循一系列会计准则和规范的前提下通过财务报告来揭示,帮助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会计信息主要来源于财务会计报告,一般指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以及报表附注,是财务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

质量是衡量产品在生产中符合规定及满足需求的程度,会计信息是特殊的产品,是会计人员实施会计行为的产物,因而会计信息质量反映了会计人员在提供会计信息过程中按照准则的规定以及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程度。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了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八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这八项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会计目标的具体化,也是会计信息应该满足的基本质量要求。

二、会计文化

文化是与人类生活有关的复杂总体,既包括物质财富也包含精神财富,具体表现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具有广泛性、持续性和自觉性的特点,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受到特定社会文化的影响,自觉做出与所处文化适应的行为。

会计文化属于社会文化,是社会文化在会计领域的反映,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本文所指的会计文化包括会计物质文化、会计制度文化、会计行为文化和会计精神文化。会计物质文化是会计文化的表层,是会计信息产生、存储和传递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方法,由算盘、计算机、计算器、互联网等会计物质手段和复式簿记法等会计技术手段组成。会计制度文化是会计文化的控制系统,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制度保障,其表现形式为会计法律法规和企业会计准则等会计规范,对会计人员和会计行为进行约束。会计行为文化介于会计制度文化和会计精神文化之间,是会计人员通过会计行为方式对客体进行处理并形成会计行为结果的行为文化。会计精神文化属于会计文化的核心层,是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等意识形态的总和。

三、会计文化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

(一)会计物质文化与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物质文化制约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质量促进会计物质文化的发展。前已述及,会计物质文化主要由会计物质手段和会计技术手段构成。如果将会计看作是一个信息处理系统,那么它的功能的发挥与会计物质手段和技术手段密切相关。

会计物质手段的发展经历了会计手工操作阶段、会计电算化阶段和会计信息化三个阶段。在会计手工操作阶段,会计核算速度慢,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及时性;重复转抄与计算又降低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在会计电算化阶段,计算机的使用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效率,使得会计信息更加及时;规范的账务处理程序设置,避免了重复转抄与计算可能出现的差错,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但是,软件系统的安全性较弱。在会计信息化阶段,计算机、互联网的应用,实现了经济业务处理的自动化和会计信息的实时披露与高度共享,极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有用性。但是,会计信息化系统对计算机的物理性能以及网络环境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要求严格,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会计信息化的推广。

会计技术手段经历了原始的计量与记录阶段、单式簿记阶段和复式簿记阶段。在原始的计量与记录阶段,会计技术手段的形式有结绳记事、绘画记事、实物记事等。这些计量和记录的手段都因其局限性而无法被长期广泛的运用。在单式簿记阶段,文字叙述会计记录法和定式简明会计记录法是主要的形式。两者只能记录简单的经济业务,反映静态的经济事项。在复式簿记阶段,当发生经济交易或事项时,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以相等的金额进行登记,全面、系统、序时反映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会计信息的作用日益凸显。人类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促进了会计物质手段和会计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

(二)会计制度文化与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制度文化包括会计前提规范、会计法律规范、会计技术规范和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会计信息是会计行为在会计法律法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会计前提规范和会计技术规范的制约和指导下产生的,它的质量水平高低与会计会计制度文化对会计行为的规范密切相关。

会计前提规范具体包括会计目标和会计假设两方面,他们共同受到会计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会计目标是会计主体所要达到预期目的,不同的会计目标,对会计信息质量有不同的要求。在受托责任观下,委托方和受托方不通过资本市场连接,会计目标侧重反映受托者的责任履行情况,因而可靠性成为首要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在决策有用观下,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通过资本市场实现,委托方重点关注的是投资回报和风险水平,因而相关性成为首要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四大会计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会计主体假设明确了会计信息反映内容的空间范围。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对会计信息的反映提供了时间上的要求。持续经营假设界定了会计信息的时间范围,会计分期将生产经营活动认为划分为较短的会计期间,便于分期结算账目、定期考核并对外报告。货币计量假设使得财务报表无法反映产品质量、市场份额、技术水平等非货币信息,当发生恶性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时,无法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严重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并有可能误导信息使用者做出错误的经济决策。

会计法律规范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刚性”保障。会计法律规范以规范会计行为为立法宗旨,以保证会计行为法制化为立法目的,对会计行为进行强制性规定和制约。目前,我国的会计法律规范是由以《会计法》为中心,一系列与会计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或规章制度组成的制度体系,对会计行为过程进行规定和制约,从而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技术规范是会计信息质量的衡量标准,是会计信息生成和披露的直接依据。会计技术规范由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构成。2001年,财政部出台了《企业会计制度》,成为各行各业的会计核算规范,由于金融企业的特殊性和小企业的实施困难,又制定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组成,基本准则是具体准则的“准则”,主要规定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等。具体准则针对具体经济业务的处理原则、程序和方法进行规定,为会计人员提供了具体的账务处理规则和会计信息披露要求,能够对会计人员的规范处理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从而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柔性”规范。如果说会计法律规范是会计人员的最低行为标准,那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规定了会计人员的最高行为标准,它通过榜样的激励、社会舆论和感染力量实现对会计行为的规范。

(三)会计行为文化与会计信息质量

一方面,会计行为文化决定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会计行为文化的外在表现是会计行为方式,会计信息是会计行为的结果,所以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会计行为文化;另一方面,会计信息的质量反作用于会计行为文化,如果会计信息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那么会计行为文化系统就会达到稳定状态,反之,会计行为文化系统会打破平衡,自我调节与优化。

(四)会计精神文化与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精神文化是社会意识形态在会计领域的反映。包括会计道德观、会计法制观和会计价值观。会计道德是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保证,法制观与会计信息失真密切相关,价值观影响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四、结语

基于会计文化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密切关系,应该培育优秀的会计文化,最大限度发挥会计文化的积极作用,大力提高我国会计信息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虞海涛.文化视角下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管理[J].中国商贸,2013(24).

[2]李美春.培育会计文化正能量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04).

[3]张仲元,王秋实.企业文化生态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探讨[J].财会通讯,2011(13).

[4]吴东升.试论会计文化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制约和影响[J].科技视界,2012(15).

中国会计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近几年来,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命题,也成为了境外媒体涉华报道的重点。尤其是在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文化命题”作为全会的议题,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文化强国”的目标之后,境外媒体对我国文化建设的报道更是一路升温达到高潮。外媒的报道是折射国际社会对我关注面的“三棱镜”。因此,总结和分析外媒对我文化体制改革报道的特点和趋势,将有利于我国外宣媒体在新形势下找准海外受众的“兴趣点”,妥善回应外部关切,为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外媒报道特点

根据新华社中国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对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美国《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英国《金融时报》、英国广播公司(BBC)、新加坡《联合早报》、日本《产经新闻》等30多家境外媒体最近一年多来涉华文化报道的调研结果,自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外媒对我文化体制改革报道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文化产业的发展、网络监控以及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几方面,相关报道的特点如下:

一是普遍对“文化强国”战略对中国内政外交的意义持肯定态度,认为加强文化建设对内有利于提振文化产业,促进软实力建设,提高民众的思想道德水平,以及抵御欧美文化的渗透和侵蚀;对外有利于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吸引力,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巩固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大国地位。

二是大量报道中国加强软实力建设的政策举措,普遍表示注意到中国政府的努力,但认为我软实力建设的效果差强人意。一些媒体批评开办孔子学院、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中国加强软实力建设的措施是自上而下的政治手段,因而得不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有的媒体提出中国建设软实力应多发挥民间力量,让民间人士发挥自身的文化自觉和创新,提升中国软实力。

三是普遍认为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构筑抵制欧美文化“防波堤”以及应对民众的道德危机,维护中共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但不少外媒却明确表示对我国核心价值体系究竟是什么表示困惑。

四是对电影业、图书业以及创意产业等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情况,以及中国政府对为整顿和扶持文化产业而出台的新的政策法规高度关注。外媒一致认为,在“十二五”期间中国的文化产业将迎来“黄金五年”。

五是将文化体制改革与中国加强网络监管联系起来,认为六中全会聚焦“文化命题”的实际目的是为了在换届之际,加紧对媒体和互联网的控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同时,外媒还高度关注中国网络空间一些批评中共控制网络的言论,并炒作“言论自由”等人权问题。

新形势下我外宣媒体面临的新任务

以上可以看出,境外媒体对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不仅“兴趣浓厚”,而且关注面非常广泛,涉及到了该领域的各个方面。其相关报道既有客观、理性的一面,也因受意识形态不同,文化背景、新闻价值取向相异以及对中国缺乏了解等因素的影响,存在不少歪曲、不实的内容。在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对我国文化外宣报道提出新要求的大背景下,如何主动出击,利用国际舆论对中国文化建设高度关注之契机,加大报道力度,消除外媒对中国文化体制改革认识的盲点,同时吸纳外媒报道中合理的建议,完善我文化外宣报道中的不足之处,是我外宣媒体在接下来的工作中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加强对文化体制改革相关理论和政策的学习,把握正确的报道方向。文化体制改革是我国继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单项改革之后所作出的又一项关系全局的重大决策。而外宣媒体肩负着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形象的重要使命。因此外宣媒体在向海外介绍我文化体制改革相关政策和举措时,至关重要的一点便是使自己的报道基调和方向同中央的精神保持一致。这就要求外宣媒体深入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文化改革发展的主线,深刻理解和把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根本任务,深刻理解和把握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基本要求。

第二,必须结合海外关切加大对文化体制改革相关内容的对外宣传力度,有针对性地设置议题。从境外媒体的报道可以看出,目前国际社会对我“文化强国”战略很感兴趣。因此外宣媒体应该以此为契机,大力宣传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路线方针、政策宗旨以及产业发展情况,充分回应海外关切。而且,要改变传统的“传播者本位”方式,充分重视不同国家乃至同一国家不同观众群在历史、文化、价值观上的差异,以海外受众对我文化体制改革最感兴趣的话题为出发点,进行议题设置。对于国际社会对文化体制改革中无知、曲解、误读乃至敌意的方面,要分门别类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报道,认真探寻合适的题材以及报道方式,消除或减少国外受众对中国的不良印象。比如,针对外媒指责中国控制网络无视言论自由的不实言论,要有理有据进行驳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外延,要加强宣传,全面阐释;就外媒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关注点,要大量报道,充分回应。

第三,在报道手法上注重人文色彩,在报道内容上强调平衡性,努力提高中国文化的海外“亲和力”。外宣媒体在对外宣传我“文化强国”战略时,无论是涉及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容,都面临着究竟该如何让海外受众理解和接受具有东方色彩的文化价值观的问题。关于这一点,笔者认为以人为重点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因为现实生活中人的故事是最能打动境外媒体和国外受众的。比如,在向海外受众解释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外宣媒体不能采用对内报道常常运用的通过大段的排比句式,简单化、概念化地阐述某一理念的方式,而是要从具体人物的具体事迹入手,通过人的故事来展示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从而树立中华民族的美好形象。另外,我们在报道内容的选取上还要注意平衡性。一些外媒曾建议,中国软实力建设应多重视民间的力量,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外宣报道。我们应重视和吸纳民间蕴含的丰富外宣资源,在报道中既重视中央和地方政府宣传内容的传播,也要给民间渠道以充分的出口,既要有主流的言论,也要有边缘的声音,这样才能增加我们文化报道的平衡性,提高报道在海外受众中的公信力。

第四,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在对外文化传播中的影响力。当前网络媒体,尤其是微博和一些移动新媒体以其庞大的受众群、空前的传播力和惊人的发展速度成为许多公众热点事件的发源地和散热器,受到国际舆论界的高度关注。一些西方国家甚至将网络作为对我国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渗透的“新阵地”。这既对我文化外宣报道构成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会。外宣媒体要深入研究网络媒体的发展趋势,整合各类网络媒体的宣传资源,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传播的便捷性、互动性以及草根性等特点,着力构建集传统媒体形式和新兴媒体形式于一体的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对外报道体系,做好新形势下的文化外宣报道。

(作者来自新华社对外部)

中国会计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在日常生活中,色彩是一种物理属性的表达形式,而在文学创作中,颜色也有一定的文化内涵。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颜色词在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寓意也不同。本文从颜色分类出发,分析中西文学作品中颜色词的差异性表达。

【关键词】颜色词 中国文化 西方文化 差异性

我们通过脑和眼,以及日常生活经验,对光所产生的视觉效果就是色彩。色彩在日常生活中的表达比较常见,如蓝天、白云、綠叶、红花等。色彩在表达物理属性的同时,也可以体现一定的情感状态和文化内涵。中西方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色彩文化表达方面也呈现出明显差异。这种颜色词的差异性表达,也反映出相应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等方面的文化差异。

一、颜色分类

(一)基本颜色词汇

基本颜色词汇一般包括以下特点,一是单音节词。如yellow,grey,pink,blue等就是单音节词,而light blue就不是。二是独立词汇含义。基本颜色词可以独立存在,与其他颜色词没有从属关系,如red,但其从属词ruddy和scarlet就不是。基本颜色词汇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比较频繁,少数名词的修饰和限定词就不属于基本颜色词,如仅修饰hair的颜色词blond就不是基本颜色词。在汉语中,基本颜色词有11个,包括黑、白、红、粉、绿、蓝、橙、紫、黄、灰、棕,英语中对应的分别为black,white,red,pink,green,blue,orange,purple,yellow,grey,brown。

(二)实物颜色词汇

所谓实物颜色,是根据客观事物所特有的颜色确定而来,这种颜色仅此事物独有。在使用这种颜色词的同时,也可以了解所表达的事物。这种实物颜色词的表达,相对基本颜色词而言,具体生动、准确形象。如番茄色(tomato)、海贝色(seashell)、桃色(peach puff)、琥珀色(amber)、柠檬黄(lemon)、巧克力色(chocolate)等。

二、颜色词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

(一)白色

白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做贬义词。我国祖先对白色产生的恐惧感,使其成为一种禁忌色,多用于不吉利、悼念、悲伤等情景,表现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厌恶感。在中国,亲人去世,会贴白色的挽联,布置白色为主的灵堂,家属需要穿白色的孝服。此外,白色还有无利可图和愚蠢的寓意,如“白干”表示付出劳动却没有收获,“白痴”形象愚蠢的人。在战争中,白色也代表着失败,如“白旗”意味着投降。“白衣”、“白脸”等在汉语表达中也是贬义。

相对于中国而言,白色相反是西方人所喜爱的颜色。在《圣经》中,对于天使的描述通常会用到白色,如洁白的翅膀、白色的光环等,白色因此在西方国家代表着纯洁、可爱。如“Snow White”即为白雪公主,“a white soul”表示纯洁的心灵。在英美国家的婚礼传统中,新娘需要穿白色婚服,戴白色头纱,捧白色鲜花,对新婚夫妇而言,白色代表着纯洁和忠贞[1]。此外,白色在西方国家还有公正、诚实、正派的寓意,如“a white spirit”表示高尚的精神,“white light”意味公正的判断。白色在西方经济领域也有特殊涵义,如“white war”,“white sale”代表经济竞争。

(二)黑色

黑色同白色一样,在中国传统中属于不祥的代表,另外,也有邪恶、灾祸、不幸等意义。如在黑心肠、黑车、洗黑钱、黑市、背黑锅这些词中,黑色就是一种贬义词。但在《诗经》中,对于黑色的描述又带有正义、庄重、尊贵的涵义,此外,在戏曲人物中,黑脸的包公和李逵都是正面形象。

黑色作为西方国家的禁忌颜色之一,其寓意与中国类似,多为贬义。在《圣经》中,黑色多与邪恶、痛苦、魔鬼联系在一起,表现不幸、死亡、黑暗。如“black deeds”表示恶行,“black words”表示不吉利的话,“Black Maria”表示囚车或巡警车,“a black day”表示倒霉的一天。在芭蕾舞剧《天鹅湖》中,黑天鹅代表着仇恨、欺诈和邪恶。但在经济领域,黑色有其特殊涵义,在记账时,黑色代表盈利。如“in the black”表示盈利。

(三)红色

红色是中国所崇尚的一种颜色,这种崇拜源于红色的太阳,红色在中国代表喜庆和吉祥。由于太阳给人微暖和力量,因而红色也有一种亲切感[2]。在中国,逢年过节会贴红色的对联,挂红色的灯笼,而结婚也会贴红色的喜字,新娘则穿红嫁衣,盖红盖头。此外,红色还是成功和顺利的代表,如“公司分红”、“生意红火”等。红色在抗战时期,有革命以及进步的寓意,国旗和国徽都是以红色为主,“红色政权”和“红军”就是革命时期的特殊表达。

对西方人来说,红色通常与暴力、危险、恐惧联系在一起。在《圣经》中出现的fiery red dragon就是撒旦,而撒旦是恶魔之首,因此,红色在西方国家是一个贬义词。西方人通过红色会联想到灾祸、激进、残暴、血腥等内容,如“red alert”表示空袭警报,“red activities”表示激进运动,“red hands”表示血腥的手。而在经济、金融领域,红色代表亏损和负债。

【参考文献】

[1]王菁. 红、白、黑、黄——浅析中西方颜色词的象征意义[J].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1,Z4:57+68.

[2]潘琳. 分析各种颜色词在英汉语言中所表达的不同象征意义及联想[J]. 才智,2013,35:282-283.

中国会计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会计,首先是诚信的会计。会计诚信之所以被置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就在于会计信息作为公共产品,其使用者包括现实与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社会公众。一旦会计诚信缺失问题具有普遍性征兆,会计信息失真演变为系统性风险,必将损害社会公众的根本利益,颠覆社会发展的信用基础,进而干扰乃至动摇整个市场经济的运行秩序。

关键词 会计诚信 会计信息 会计法

一、会计诚信文化的涵义

所谓会计诚信文化,是指提供会计信息的相关人员(包括会计人员、财务负责人、总会计师、公司高层领导、中介机构从业人员等)在从事与会计信息有关的活动中形成的,反过来又对他们的活动产生重要影响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

二、会计诚信文化的现状及其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会计诚信文化现状

1.高级管理人员会计诚信意识淡薄

我国《刑法》、《公司法》和《证券法》对高级管理人员诚信义务的规定不够全面,对未能勤勉尽责的高级管理人员没有有效的处罚措施。上市公司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普遍缺乏制约,权利义务不对等,在履行职务过程中的越权和违规行为屡禁不止,诚信尤其是会计诚信意识淡薄。

2.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不高

在我国,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新的会计职业道德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未能形成对会计人员的有力约束,造成目前我国会计职业道德权威失落的状况。少数会计人员会计职业道德败坏、沦丧,经受不住经济利益的诱惑,主动违法犯罪。此外,还有不少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严重欠缺。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是会计职业道德中最重要的部分,而恰恰在这一点上存在的问题最具有普遍性,造成大面积的会计信息虚假。当单位领导授意会计人员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时,会计人员是否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在这两难的选择中有相当部分会计人员选择了听从领导要求,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

3.会计信息失真严重

会计诚信缺失,直接表现在会计信息失真。真实性是会计信息的生命。没有了真实性,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就会削弱,损害广大投资者的利益。所谓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未能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给投资者的相关决策带来不利影响的一种现象。我国会计信息失真范围广、程度深,发人深省,曾经出现过“蓝田股份”、“麦科特”、“郑百文”、“红光实业”、“东方锅炉”等一系列典型的会计造假案例。

4.会计造假的手段及其表现形式繁多

会计诚信缺失的另一个表现就是会计造假的方法越来越多,手段也越来越高明。例如:传统的手段主要有虚拟资产谎报利润,利用利息资本化夸大利润,利用应收账款来调节利润,利用存货难以盘点的特点达到低估销售成本的目的,利用时间差提前确认收入等。而现代手法主要是利用不等价交换的关联交易转移利润,利用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变更调节利润,利用资产评估消化“资产泡沫”掩盖潜亏等。现在社会上会计造假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多计资产、少计负债,或多计所有者权益;二是多计收入、收益,少计费用、成本和损失;三是没有披露信息或不按规定披露信息,削弱会计信息的及时性等。

(二)企业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1.相关利益驱动

首先是受个人利益的驱动。一些企业的管理层,在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的驱使下,唯利是图,串通作弊,欺诈社会,严重损害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某些领导为了政绩、职位的升迁等进行造假,以身试法。其次,上市公司受到利益驱动和迫于压力,编制了不实、严重失实甚至虚假的财务报告。

2.不诚信成本过低

对会计造假,惩治力度明显不够。我国《会计法》中有不少条文只是罗列“不得”有这样或那样行为,却没有给出“违反了怎么处理”的后文。这类条文的规定,明示了造假行为预期“成本”的上限,威懾力不足。由于惩治力度不够,守信者末得到有效保护,失信者未受到严厉制裁,一些企业或中介机构提供虚假信息,已成为一个公开的“游戏规则”,许多会计执业人员和经营者都从“失信”中捞到好处,一些擅长做假的人员还成了一些企业竞相聘请的“人才”。

3.会计制度不完善

从1993年会计制度改革以来,虽然相关的会计法规不断建立健全,但会计人员对经济事项的处理仍然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会计处理更多地依赖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而且制度、法规本身是根据一定时期的经济环境所制定的,难免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时滞性,由此生成的会计信息与客观情况必然存在一定的差距,结果造成会计信息不实而使报表使用者产生疑虑。

4.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是会计诚信缺失的内在动因。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普遍薄弱。有的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很不规范;有的单位内部管理混乱,财务收支失控;有的单位私设“小金库”,隐匿资产,隐匿收入;有的单位内部人员相互勾结,共同舞弊,贪污挪用资金。或者企业、单位虽然有内控制度,但没有一个强有力的制度运作机制,因而不能发挥其作用。大量的经济违法案件,多是因为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管理上存在许多漏洞造成的。

5.监管力度不够

政府监管不力,主要表现有:一是对企业会计进行监管的部门众多,包括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审计部门、经贸部门、证券部门等,各监管部门之间职责不清,而且监管部门对企业监管时往往都有谋求部门私利的倾向。二是会出现权利真空地带。有些领域没有部门去监管,也没有部门去制定相应的规章,在出现问题时,又相互推卸责任,这势必给会计造假行为留下空隙。另外,一些地方政府的政绩主要来自于地方企业的业绩,出于个人、部门和地区的利益驱动,暗示企业提供预定的数据,甚至与企业合谋,共同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

三、推动会计诚信文化建设的手段和措施

(一)塑造会计诚信的社会文化

会计诚信文化的丢失不仅是会计领域仅有的现象,也不仅是会计人员仅有的现象,它成了社会的普遍现象。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不仅要打造会计诚信,还要建立社会诚信,只有全社会做到诚实可信,才能够保证会计信息人员的守信,才能够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因此,会计诚信建设必须纳入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之中。与我国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诚信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并要加以时日方可完成。

(二)将会计诚信教育作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第一重要内容。会计教育不仅要传授必需的技巧和知识,而且要灌输道德标准和敬业精神。因为道德在很多情况下往往比技巧和知识更为重要,特别是在会计人员遇到相关当事人之间的利益矛盾时,技巧与知识就不能有效地解决矛盾,唯有靠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和道德决策能力发挥作用。要注重道德标准和敬业精神的灌输,强调会计诚信是最基本的会计原理,使会计人员认识到会计诚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树立起会计职业的尊严感。

(三)完善《会计法》

一是增加会计诚信的条款。在《会计法》修订时,将会计诚信作为会计工作规范和会计核算及会计信息披露等最基本的要求。二是明确会计不诚信行为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必须明确会计造假者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对于知晓和不知晓的会计造假者、造成严重后果和未造成严重后果的会计造假者、主动改正和被动改正的会计造假者等,要分别作出明确的罚款、赔偿和判刑等民事和刑事法律责任的规定,使《会计法》成为我国规范会计行为和维护会计诚信的真正大法。

(四)加强政府的监管力度

政府监管指财政、税务、审计、工商等政府监管部门的监管。我国目前有许多的政府监管部门,但是各部门各自为政,所获得的信息不能共享,也影响了企业诚信的制约性。如果政府组织一个综合协调管理部门,综合各监管部门的信息,实施全面的预警、通报、披露制度,情况一定会有很大好转。

誠信不仅是一种社会规范,也是一种“道德资本”、“精神资本”。它作为资本投入生产过程必然会形成一种其它无法替代的“力”,它作为一种看不见的理性之手或理性力量,能促使所有投入生产过程的资本实现理性化运作,促使市场资源得到最合理有效的配置,引导市场主体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蕴含着巨大的经济效益。诚信的社会环境,是市场经济得以良好运行的基石。

上一篇:文化论文选题下一篇:建筑与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