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的演变范文

2023-09-17

中国汉字的演变范文第1篇

春秋:创立;战国:蔚然成大宗; 秦朝:遭打击;

汉朝(汉武帝)正统地位;魏晋-隋唐:三教合一,面临挑战 宋明:改造后理学成为官方思想;明清:批判中发展。

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 历史背景: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①经济上:井田制瓦解②政治上: 周王室衰微

③阶级关系上: 士阶层崛起④学术上:私人讲学出现, “学在民间”

2、主要流派

①、道家:老子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哲学:主张世界的本原是“道”,世界万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庄子主张世界万物都相对、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自由。

②、法家: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符合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③、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④、儒家:孔子主张仁(核心)、以德治民、克己复礼、有教无类;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荀子主张仁义施政、君舟民水、性本恶。

3、历史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和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㈠、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1、形成背景 ①、汉武帝初期社会危机加剧: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三大问题) ②、道家无为而治思想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③、汉武帝举贤良对策,选拔人才。

2、代表作品:《春秋繁露》、《天人三策》

3、思想主张:A.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为加强君权,提出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C.为巩固统治秩序,提出 “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4、历史意义:他的主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汉武帝加以实行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

2、措施: ①思想: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②政治:起用儒学家参政 ③教育:以儒家五经为教科书〔诗书礼易和春秋〕,兴办太学和郡县学

3、影响: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三、宋明理学

㈠、产生背景: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地位;汉唐以来三教合一趋势的推动;

两宋时期社会矛盾尖锐,统治阶级需要新的统治思想。

㈡、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1、程朱理学: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核心思想);天理就是三纲五常,朱熹特别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明天理的途径是“格物致知”。

2、陆王心学: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核心思想);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致良知、知行合一(认识论)。

3、二者异同

①、同:都继承了孔孟思想、主张理是宇宙万物本原、以纲常伦理维护君主专制、重视主观意志的作用。 ②、异:

a、对天理的定义不同:程朱认为是外在的理〔客观唯心主义〕,陆王认为是内在的心〔主观唯心主义〕。 b、认识理的方法不同:程朱主张格物致知,陆王主张知行合一〔通过反省内心得到天理〕。 ㈢、理学影响

1、消极影响:用纲常伦理约束人们,维护君主专制,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

2、积极影响:注重气节品德,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四、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产生背景: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衰落 •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阶级上:新兴市民阶层日益强大 •思想上:程朱理学仍占统治地位,西学东渐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影响

• ①、离经叛道的异端李贽:挑战孔子和儒学的正统地位; • 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主张,强调人的正当私欲。 • 评价:李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是反封建的先驱。 • ②、黄宗羲: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工商皆本。 • 影响: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 ③、顾炎武:提出经世致用思想,主张到实践中求真知;区别对待亡国与亡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影响: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 ④、王夫之的唯物思想: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唯物论),物质是可知的(认识论);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辩证法)。 • 影响: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 历史影响:明末清初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 为何中国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那样波澜壮阔的景象?

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强大而顽固的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中国汉字的演变范文第2篇

从发掘出土的文物小看,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中已出现了陶笄、骨笄以及骨簪等束发器。显然,新石器时期首饰的种类比旧石器时期“山顶洞人”洞穴中发掘的原始项链扩大了许多倍,也进步了很多,不仅有发饰、颈饰,还有许多装饰用的玉佩及梳头用的骨梳。到了殷商时期,社会的生产力进一步提高,首饰的种类及造型更为丰富,除了大量的木制、骨制首饰外,玉石及铜器也广泛应用在首饰制作中,首饰的造型精美,以雕刻、铸造的工艺方法制作为多。

周代的首饰在此基础广进一步发展了,由于分封制的确立,首饰的佩戴法也有了一定之规,在各种礼仪活动中人们所佩首饰都有一定的要求,在首饰的造型上,比前代更为生动细致。多以现实生活中所见的动物及人们幻想中的动物形象结合起来”

春秋战国时期战事频繁,服饰较前代有所变化。各国已经不完全遵守周太子的制度,首饰都是以简为主,多以腰间系带佩玉,发上佩以簪钗作为装饰。

秦汉时期服饰变化发展较快,西汉除年服饰以金铁串结而成的项链,显示出汉代金属工艺。前期的金首饰中,有金铁串成的项链数串,其中一串有小全珠193颗,小间的珠粒较大,并以小管压成15粒不等的珠联管,饰有100余颗模制的八方形珠,下垂一个花穗饰。整串项链均以金铁串成,造型别致,技艺高超。

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的首饰以假鬓、步摇为多,俗称珠松。这个时期的步摇、钿、钗、镊等头饰发展得更加完善。另外,手镯的使用已非常普遍,并已有许多有关手镯的记载。手镯有条脱、跳脱、腕阑、臂钗、钏镯等多种名称,造型也很丰富。

隋唐时期,按照《车服志》中所说,后妃及命妇的服饰中必佩首饰。如皇家服饰中有白玉双佩,十二钿、大小花十二枝等。皇太子妃的首饰中钿钗缁衣,首饰花减为九枝九钿;按照身份的不同,花钗树钿的多少也就不同。

隋唐妇女的发髻式样非常丰富,因此在妇髻上配有众多的首饰,常见的有梳、蓖、簪、钗、步摇、翠翘、搔头等。插载的钗梳多至十数种,除了金银骨玉的簪钗外,名贵的象牙也披用于制钿钗之用。当时,金粒镶工艺从黑海沿岸的希腊地区传到中国:用细小的金颗粒镶嵌在光滑或浮雕金属的表面,以形成各种图案的装饰艺术,这种工艺与金丝钿工装饰相结合,被广泛地应用在唐代的首饰制作中。

在唐代,盛行在脸部额间贴以花钿的装饰,隋唐时期项链的运用已很普遍,以金、玉等材料为多,较为典型的是在西安出土的隋大业四年的一件金项链,佩戴者是一个9岁的贵族小女孩,殉葬品豪华奢侈。项链的“链条”由28颗金珠构成,每颗金珠上都镶嵌着各色宝石,上有镶刻着鹿纹的蓝色宝石搭扣,下有双层项坠,一层由金镶宝石作成花形,另一层垂下一个滴露形的玉石。这件项链制作极其精致,在金玉宝石的搭配上取得丁良好的效果,显得高贵富丽,体现出隋代的钿金属工艺的高超水平, 璎珞,又称缨络。梵音为“枳由罗”,原为印度的一种饰物,多以线绳穿连花朵佩戴于头上或身上。随着佛教艺术的传人,在唐代大量出现,尤其以佛教绘画、泥塑、石雕中多见,并与我国原有的颈饰、配饰相结合,产生了更为复杂美观的样式。

宋元时期中首饰的发展已臻于完善,工艺水平也愈加提高。此时期妇女所用首饰种类繁多,宫廷命妇首饰仍袭前制,按等级分类,名称赂有不同。

宋代以后,巳出现了弹簧式的首饰结构,如宋代出土的弹簧式“套镯”,造型是以扁圆形的金银条做成螺旋圈,有的多达数十圈,在圈上还雕刻有相关的花纹。

明清以后的首饰,多为大家所熟悉,出土的首饰以及流传下来的首饰很多,明代命妇的首饰比前代更为丰富,如皇后礼服冠上饰九龙四风,加大小花十二枝,冠两侧各有十二博鬓,十二花钗,有的时期在此基础上还要加饰珠玉钢花、金龙翠云、并垂朱滴。皇太子妃、亲王妃及公主等人的首饰物也各有规定。

明清时期的项圈、项链、璎珞等首饰.制造得都很讲究,有金制以金包玉和在金上镶嵌宝石等方式,有的还在金项圈上附加一’些丝绦和垂件,妇女、男子均有佩戴。

从制作及艺术风格上看,明清时代的首饰有两个相反的特点:一是复杂繁琐,集各种名贵材料于一体,工艺制作的水平也很高,加以金为骨,在其上盘丝垒丝,镶嵌珠宝;有的以玉为骨,包金镶银,梢雕细刻,还附加复杂的垂饰。二是极为简补,不在金、银坯上加饰任何纹样和装饰,金镯银圈或玉环由本身材料的质地展示出自身美感。另外,还有一种称为“虾须镯”,它是一种细细的金环,镶嵌着一颗大珍珠,看上去既清新又别致.介于繁复与简朴之间。这种手镯在明清时期为众多妇女所接受,流传了很长时期。

明清以后流传下来的大量首饰,一般都采用深浮雕的方法,再精心装饰上各种动物和花卉图案,且充分利用了各种玉石的特殊效果,因此给人一种风雅得体的感觉。所用的宝石不仅以光泽和珍稀取胜,它还以颜色的适当配合见长。明代以后,玉石在首饰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尽管珍珠、碧空以及其他宝石都很丰富,但玉石特别是白玉一直是人们欣赏的对象。

中国汉字的演变范文第3篇

一、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综述

1、先秦艺术发展综述

该时期, 艺术主要分为夏、商、周 (西周、春秋、战国) 三代美术。随着社会性质的改变艺术也在进步, 各种工艺逐渐变得精湛, 如青铜冶炼、陶器制作越来越成熟, 艺术上有着巨大发展, 如工艺美术、雕塑、绘画、书法、建筑等。

2、秦汉艺术发展综述

秦汉时期绘画艺术出现了无与伦比的想象, 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 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不同体现。

在汉朝时期是厚葬盛行的时代, 当时人们通过使用画像石和画像砖来修建墓室和祠堂等, 画像多以现实生活的描述为主, 也有一些传播思想的绘画, 以表达当时人们的精神追求。汉代的绘画技巧还不是很成熟, 做不到细致的描绘, 只是在画像砖石进行粗略的形体的大致勾勒, 虽构造简单, 却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质朴风格质朴, 给人的感觉自然平实, 线条明显颜色分明, 有着自己独特的装饰趣味。这些坚硬砖石流传至今仍有着独特艺术特色, 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3、魏晋南北朝绘画艺术的发展

到了这个时期绘画技巧上有了一定的提高, 绘画形式以长卷为主, 呈多样化风格,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山水画和花鸟画。在绘画技术上开始注重细节的描绘, 讲究画的气韵、气质、传神的描绘特点, 主要以顾恺之和谢赫为代表。

这一时期艺术文化的发展有着质的飞跃。艺术文化的发展主要有几个原因:一是社会在战乱破坏下, 更需要各地之间进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其次当时佛学兴起和士族的产生, 都对美学艺术文化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这一时期人们个性张扬, 精神得到解脱, 挣脱以前的精神束缚, 思想的自由使绘画艺术得以蓬勃发展。壁画、漆画不再像以前只是简单勾勒, 从技法到形式都有很大进步, 讲究细致的描绘。这个时期, 人们开始把绘画题材转向山水、动物、人物, 但是思想还是有点受到传统影响。

4、隋唐绘画艺术的发展

人物画逐渐走向成熟;山水画独立成科;花鸟画分科独立。

隋、唐、五代时期 (581年—960年) , 是中国古代绘画全面发展的时期。画家在不断吸收近域与外来影响的基础上, 艺术表现技巧更加丰富, 创建题材也空前广泛。人物画愈发注意反映现实生活, 和刻划人物的精神气质;山水画分出青绿和水墨两大体系, 并产生南北不同的地域性风格;花鸟画创立工笔设色和水墨淡彩、没骨等多种表现方法。宗教画亦显得更为绚丽多彩。

5、五代宋元绘画艺术的发展

1) 五代时期

五代时期题材上注重反映现实生活, 技法上力求写实, 许多人物画带有肖像写真性质, 刻划细致入微。南唐画院的画家顾闳中、周文矩、王齐翰、卫贤等, 尤其擅长写实人物画, 颇有盛名。

2) 宋元时期

宋朝主要特点是:职业画家的活跃、宫廷绘画的兴盛、士大夫绘画潮流的形成、题材风格的多样化。

城市的繁荣使绘画商业化, 因而产生了一批职业画家;由于皇帝的喜好而设立画院, 使一时名家都集中于宫廷;文人士大夫把绘画视为文化修养以及风雅生活的重要部分;绘画题材内容广泛、风格多样。

元画家继承借鉴了辽、金、宋;元民族歧视严重, 文人失意, 文人画推向高潮, 山水画出现“元四家”。

6、明清绘画

明初崇尚宋代画风的画家遍于宫廷、民间, 明代中期文人画重新复兴于苏州, 后期士大夫文人画更是向独抒性灵发展, 以画为乐、以画为寄。

明清变革, 并没有割裂绘画的传统, 清代仍然画派林立, 摹古、创新各行其道;文人画、西洋画也对宫廷绘画产生了影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文人还以画为生、以画泄愤, 金石书法的刚健之风也溶入了绘画。民间绘画更加世俗化、商品化;作为中国古代绘画的最后辉煌, 清代绘画已呈现出发生奇变的倾向, 为近代中国绘画的改革作好了准备。

二、近现代我国绘画艺术的发展

发生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 中国许多城市被强行化为通商口岸, 在这种中西方思想的冲撞下就出现了比较商业化的以及雅俗共赏的“海上画派”与“岭南画派”。在这种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下, 部分画家坚持传统绘画艺术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发展, 领头人有黄宾虹、齐白石、傅抱石、潘天寿, 被人们称之为“齐黄潘傅”。不过还有很多的画家是从外国留学回来的, 他们的想法就是将中西方文化进行交融, 学习西方的优秀绘画艺术, 以此来推动绘画艺术的发展, 主要的领头人物是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吴作人, 被人们称之为“林徐刘吴”。在抵抗日本帝国主义斗争的时候, 我们国家的爱国画家以自己的方式投入到反法西斯斗争中, 出现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带有激励斗志意义的优秀画作, 比如蒋兆和的《流民图》, 徐悲鸿的《奔马图》、《醒狮》等。在战争结束之后, 一部分画家选择去西方国家继续学习, 借鉴西方画作的长处, 张大千就是代表。它的很多画作被世人赏识, 很多人叫他为“东方的毕加索”, 可见对他的认同。而留在大陆的很多画家也在逐渐形成南北互相呼应的局面。而文化大革命的到来, 对画坛的冲击也很大, 不过也是一种沉淀。“笔墨当随时代”, 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崇尚艺德、不断创新的李可染、陆俨少是其中的佼佼者, 经过他们艰辛的努力, 中国绘画艺术由古典向现代转换, 进入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更新的境界。“海上画派”与“岭南画派”的艺术风格继承与开拓的四大家容西创新的四大家为民愤世的蒋兆和绘画“大千世界”的张大千推陈出新的“北李南陆”。

在现在中国画家中, 有许多维护或坚持传统绘画的基本模式, 不接受西方绘画影响的, 也有许多倡导西方古典写实美学或近代美术与传统美术的融合, 几十年来, 融合型绘画成为主流。

摘要:中国的绘画艺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自从奴隶制社会开始我国就出现了绘画的艺术形式, 历经几千年的发展现在已经很成熟了, 下面就我国绘画历史的演变与发展进行归纳, 方便我们了解绘画的历史, 更好的创作出绘画作品。

关键词:绘画,时期,发展

参考文献

[1] 钟跃英, 丁巧巧, 马文启.中西美术发展史比较年表·简编[J].美苑.1990 (03) .

[2] 梁得所.近代中国美术发展史[J].艺术探索.1997 (02) .

[3] 束文斌.浅论变形的发展[J].阴山学刊.1989 (04) .

[4] 王文俭.坚定信念大道无形[J].美术大观.2001 (02) [9].美苑1990年总目录[J].美苑.1990 (04) .

中国汉字的演变范文第4篇

“巫”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文化传统, “在中国的古史里, 巫和巫师已经可以向上推到公元四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代”, 时至今日在中国的某些少数民族地区仍有巫的存在。

巫的出现可能是源于对身边神秘的自然事物的力量的未知和敬畏, 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将其神化, 由此产生的一种自发的崇拜。在早期的社会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解决或解释不了的问题, 这时就需要通过一些仪式来沟通他们的神灵以寻求帮助。或是在遇到灾祸时的寻求庇佑, 或是求神赐予丰收, 或是求神给予某种指示等等。《国语·楚语下》记载:“民之精爽不携贰者, 而又能齐肃衷正, 其智能上下比义, 齐圣能光远宣朗, 其明能光照之, 其聪能听彻之, 如是则明神降之, 在男曰觋, 在女曰巫。”由此我们可以清楚知道, 早期的巫觋主要是自然产生, 只能有特定的人才能与神取得沟通成为巫觋。

2 巫在权力中心

2.1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事实上, 在无数次的宗教活动中, 总有某些巧合在施行巫术的过程中灵验了, 取得了预想的结果, 于是认定该人有特殊的巫术技能。这部分人开始得到群众的信服, 越来越多的主持祭祀, 专职的巫觋开始出现。这些专职巫觋因为可以沟通天地, 与神进行直接的交流, 而得到非同一般的社会影响力。当部落的福利被认为是有赖于这些巫术仪式的履行时, 巫师就上升到一种更有影响和声望的地位, 而且很容易地取得一个首领或国王的身份和权势。正是由于巫觋更有可能通过其超然的影响力和声望来达到权利的集中, 早期的部落首领大多都是由巫觋来担任。

巫觋可以通过其崇高的影响和声望来达到集权目的, 从而成为部落的首领。这一过程可以是随时间的推移而自然形成的, 也可能是巫觋为满足私欲而极力去促成。在共有财产向私有财产演变的过程中, 阶级分化开始产生, 贵族与贫民出现。很明显有别于普通群众有高贵社会地位的巫觋, 更容易占有更多的财产占据统治地位。

在东南沿海的良渚文化余杭瑶山遗址中发现的瑶山顶部祭坛上的墓葬中, 南列墓地出土的琮、钺共为一人的随葬物。琮为巫觋在巫术活动中借以沟通天地的重要法器, 是神权的象征。而钺这种兵器通常作为军事权的象征来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利。而两者共为一人随葬物说明在这一时期王权与神权已集于一人。在一些传世的古文献中也不乏大巫作为部落领袖的记载。如《史记》中有“帝颛顼高阳者……依鬼神以制义, 治气以教化, 絜诚以祭祀。”。而禹“薄衣食, 致孝于鬼神。”且在治水过程中对各个河神、山神进行祭祀。由此可见禹不仅作为部落联盟首领, 也是一名大巫。

2.2 巫退出统治阶层

同为政治领袖和精神领袖的“王”, 无疑更有利于加强统治从部落联盟向专制主义国家演变。随着这一过程的进行, 国家机构不断完善, 王权与神权矛盾尖锐。在部落联盟的过程中, 各个部落不断加入联盟或通过战争而被兼并, 部落的巫也随之并入了联盟的巫觋集团, 从而使巫觋集团不断扩大, 多个大巫并存的局面开始出现。巫觋集团的出现是“王”与“巫”分离的开端。这些大巫都拥有巨大的权利, 《史记·殷本纪》记载:“帝太甲既立三年, 不明, 暴虐, 不遵汤法, 乱德, 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三年, 伊尹摄行政当国, 以朝诸侯。”代表巫觋贵族集团的伊尹能囚禁作为群巫之长和政治领袖的帝太甲, 这说明了王权与神权的矛盾已经表现出来。在殷商后期阶段, 帝纣“好酒淫乐, 嬖于妇人”“使师涓作新淫声, 北里之舞, 靡靡之乐”, 而没有类似伊尹之类的人能将其囚禁、流放以行德政, 可见晚期的殷商由于权力机构的不断完善, 商王的权威在某种程度上已高于巫觋集团所代表的神权。

到西周时这一变化更加明显。由于政治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也由于敬德保民思想的出现, 神权政权开始衰落。与之而来的是巫觋的地位的急剧下降。随着礼乐制度开始逐步建立起来, 礼乐祭祀体系的形成, 要求对巫的职能进行分化, 成为分工更为细密的神职人员, “即在政府的巫觋变成了‘祝、宗、卜、史’四种官员。”这样巫觋集团进一步官僚化, 成为仅为王权服务的神职官员, 而远离政治中心。周只是借助巫觋的祭祀来确立其礼制的等级观念, 从而巩固统治。春秋“礼崩乐坏”时期孔子对礼制进行改造, 将其中的等级观念转变成人们自觉的一种道德追求, 巫元素基本被剔除。因此, 可以说, 周代的礼乐制度是人类学意义上的巫彻底走向衰落的标志。巫由此推出政治舞台。

3 结语

中国古代的巫起源非常早。就政治层面上的巫来说, 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影响深远。巫的超凡影响力和崇高威望使集权成为可能, 是导致王权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早期的巫与王合而为一, 部落首领即是群巫领袖, 王权与神权集于一人。而后随着国家的出现, 国家机构的日趋完善, 特别是礼制的确立使巫作为维护统治的工具开始官僚化, 成为专门负责祭祀的机构, 失去了决策国家大事的途径, 从而退出了统治

摘要:“巫”在中国古代作为一个特殊群体, 早期有崇高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一般担任部落领袖。在中国早期的一定时期内王权与神权集中在一人。随着以巫觋集团为代表的神权和以王为代表的王权矛盾加深, 斗争加剧, 西周礼制的确立使一部分“巫”成为专为统治阶层服务的官员而退出统治阶层。春秋战国时期, 由于礼制的崩坏, “巫”的社会地位进一步下降。

关键词:巫,王权,神权,社会地位

参考文献

[1] 张光直.中国古代王的兴起与城邦的形成.见杨楠编:考古学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 宋兆麟.巫与巫术[M].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 1989.

[3] (英) 弗雷泽著;徐育新等译:金枝[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 1987.

[4]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瑶山良渚墓地发掘简报[J].文物, 1988 (1) .

[5] 童恩正.中国古代的巫[J].中国社会科学, 1995 (5) .

[6] 袁超.巫和巫术与中国早期国家形成关系的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 2012.

中国汉字的演变范文第5篇

一、中国环境规制演变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环境污染问题凸显。在这一时期, 中国国务院颁布了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政策, 而且批准并组建专门的环境管理机构。

1972年, 中国参加人类环境第一次会议后, 制定了环境管理保护“32字方针”;1979年, 《环境保护法 (试行) 》颁布, 这是中国第一部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 使得环境保护有法可依, 标志着环境规制体系的形成, 为实现经济与环境均衡发展的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进入20世纪80年代, 环境问题影响经济发展愈发明显, 对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任务艰巨而重大, 在全国第二次环保大会上, 通过了三大环保政策, 并确定“环境保护”为中国的基本国策;1984年颁布实施的《关于环境保护工作的若干决定》, 明确了有关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等重大问题的处置意见, 同时也对用于环境污染防治的资金来源作出详细的说明;随后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环保专门法、自然资源法并发布了一系列的环境标准, 环境规制不断细化和深化。

环境管理机构在这一阶段也取得较快发展。1971年成立环境保护办公室;1973年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后, 中国开始创立国家环境管理机关, 设立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 组建城乡建设环保部, 内设环境保护局;1984年成立国家环保局。《环境保护法 (试行) 》对环保机关的职责做出了明确指示。这些都标志着我国的环境规制体系化的开端。

第二阶段 (20世纪80年代末至20世纪90年代末)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粗放型、高能耗的生产状况给生态环境带来更为严峻的挑战, 中国环境立法也随之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一方面要对原有的环境立法进行完善和修订, 一方面急需颁布更多、更严格的环境保护法治法规来约束和防止企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行为。

1989年, 全国人大审议通过《保护法》以及《水污染防治法》;1991年, 实施《超标污水排污费征收标准》;1992年, 制定并实施了《征收工业燃煤SO2排污费试点方案》;1995年, 出台《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1997年, 实施《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控制区划分方法》。截至1997年底, 中国共运行有6部环境法律, 9部资源环境法律, 关于环境保护的行政法规多达28件;为了环境保护而实施的国家环保标准有300多项, 行业标准29项。这些法律和环保标准为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深刻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 积极推动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环境管理机构发展方面, 1988年国家环保局独立运营, 由国务院直属领导。国务院明确其职能以加强对环境的管理。全国各级政府部门均设立相应的环境管理部门;1993年设立全国人大环保委员会, 自此, 中国基本建成了环境监管机构和监管体系。

第三阶段 (20世纪末至今)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程度不断深化, 面对环境出现的新问题, 中国的环境保护立法领域进一步拓展, 内容进一步深化, 环境立法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进展。《海洋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可再生能源法》等法律法规的出台, 对现运行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进行了有效修订和完善。

环境管理机构发展方面, 1998年, 组建国土资源部, 主要负责规划保护自然资源的工作;2008年, 组建环境保护部, 参与更多国家发展规划决策, 深入开展环境保护工作进程。地方环保部门也得到进一步加强, 形成一个统一监管与分级分部门监管相结合的环境监管体系。总体来说, 中国的环境保护已经由原来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 逐渐步入防止污染与经济发展并举;从点源治理, 逐渐向区域综合治理发展变化;从污染尾端进行治理, 逐渐转向全过程防治污染。

现阶段中国已经形成以《环保法》为核心, 以环保专门法、资源法、环保法规、地方性环保规范性法规为主要内容的环境保护法律规制体系。

二、中国环境规制实施的主要工具

(一) “命令——控制”规制工具

中国最早使用的工具就是“命令——控制”型工具。“命令——控制”型规制工具, 是指政府部门通过制定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 并以行政命令的手段强制要求企业执行, 如果企业违反相关法律或规定, 就会有环保部门进行处罚, 企业不能选择, 只能遵从。例如“三同时”制度等。

“命令——控制”型工具的优点在于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约束性和高效性。但“命令——控制”型规制工具也有不足, 如规制效率较低, 规制成本较高, 规制标准不易确定等。

(二) 市场化规制工具

规制工具市场化, 是指政府在市场经济运行中, 通过利用市场机制调节企业的排污行为, 不明确规定排污的标准。其最主要的特点是给予企业自主选择排污行为。

1. 环境税

环境税是政府根据污染排放量征收税费, 政府限定企业排污量。此时主动权在污染排放者。理性的企业选择是将污染减排的边际成本等于税费, 如果企业的污染减排成本高于环境税, 那么企业会选择排污, 如果低于环境税, 企业会选择减排, 直至两者相等。

2. 排污权交易

排污权交易是指政府制定污染总体排放水平, 并将分成若干排污权, 每个排污权代表一定量污染排放权利, 在一定的市场制度下, 允许企业内部之间可以出售交易多余的排污权, 企业可以根据自身需要选择买进还是出售所拥有排污权, 这样政府的污染控制行政行为就变成了市场行为。相比环境税, 排污权交易是一种控制污染总量较为有效的手段。该手段优点在于成本较低, 灵活, 排污权交易的价格是由市场的运行自发调节的。政府只需根据环保目标制定一个总体排污水平, 这样既可以实现环保目标, 又可以降低资源的配置成本。但缺点是容易造成污染物排放过于集中某一区域, 可能会导致严重环境问题, 对环保目标的实现造成阻碍;另外由于信息的不对称, 可能造成市场交易成本过高。

三、环境治理效果分析

目前, 我国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性, 对环境管理的领域不断扩大和手段不断丰富, 水平不断提高, 努力形成经济与环境相容的均衡发展模式。

中国污染防治规划发生重大的变化。1972年从开始重点集中治理工业污染, 80年代,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 加快产业合理布局步伐, 积极进行技术创新, 综合防治环境污染;90年代后尤其是进入到21世纪, 工业污染防治从污染尾端进行治理, 点源治理转向流域区域治理, 从单纯的污染防治, 向产业结构调整与污染防治相结合。有力的促进预防和控制工业污染, 取得了明显的环境影响果。

(一) 大气污染治理

1980-2010年间, 有效地控制了大气主要污染物的排放。中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从1980年1600万吨上升到2010年的2185万吨, 年平均增长1.2%。但从单位GDP排放量来看, 每万元经济产出排放二氧化硫的量从1980年的0.114吨降低到2010年的0.009吨, 下降幅度达92.5%。SO2的排放主要来自工业。2010年有249个城市出现酸雨, 其中54个城市酸雨发生频率在75%以上;160个城市酸雨发生频率高过25%以上 (中国环境公报2010) 。大气中含有SO2是产生酸雨的主要原因, 以上数字表明虽然单位GDP排放量所付出的大气污染成本大幅降低, 但大气污染的绝对数量却在增加, 导致酸雨、雾霾等自然灾害频现。可以看出,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依然比较粗放, 环境管理及环保投入及治理效果还不能满足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另外, 产业结构调整进程缓慢, 工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过大, 也是造成大气污染总量持续增长的主因。

(二) 水污染治理

中国废水排放总量继续保持增长的态势, 废水排放总量从1980年315.3亿吨升至2010年617.2亿吨, 废水排放总量增长95.7%, 年平均增长3%;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从1980年的35.66%增长到2010年的95.3%;废水排放强度, 也就是每万元经济产出的废水排放量, 从1980年的224.6吨下降到2010年的24吨, 降幅为89.3%, 年均下降2.88%;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由1997年的1757万吨下降到2010年的1238万吨, 下降幅度为29.5%;工业化学需氧量从1986年排放725.4万吨减少至到2010年的434.7万吨, 降幅达40.4%。随着国家加大工业污染的治理控制力度,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循序渐进淘汰污染严重的企业, 废水污染治理效果取得初步成效。

(三) 烟尘治理

2010年全国烟尘排放总量为829.1万吨, 比1980年减少了653.9万吨, 下降近44%;全国每万元经济产出排放烟尘总量由1980年0.11吨降至2010年的0.003吨;工业粉尘排放总量由从1981年1442万吨降至2010年的448.7万吨, 下降幅度达68.9%。综合利用固体废物的效率明显提高, 从1980年的20%上升到2010年的67.1%;环境事故发生次数从1983年的2573次下到2010年的420次, 下降幅度较为明显。综上所述, 大部分污染物的排放量以及污染物的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 这些数据说明中国的环境规制效果取得成绩比较明显, 间接证明环境规制实施的必要性。

四、政策建议

(一) 在环境规制政策的制定管理等层次上, 加强对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深入研究并做出综合决策。在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规划产业布局时, 环保部门应积极介入, 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 完善保障法律制度。制订针对性更强更有效的环保法律法规, 以法律为准绳, 不断改善和扩充环境法规法律体系, 提高环境执法力度, 有效确保环境法规的贯彻执行。

(三) 各级政府必须按照环境与经济和谐相容发展为基本出发点, 遵循生态环境的规律, 贯彻执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四) 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保障环境保护有效贯彻, 最主要方式就是在面临重大经济发展决策时, 利用环境影响评价对其进行评价, 包括对总体以及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重大技术政策等进行评价;加强研究和示范阶段的重大决策对环境的考虑。对公共政策和立法建议涉及公众的环境权力和利益, 要充分听取公众和社会意见。重视公众参与评价重大建设项目对环境产生环境影响, 防止项目建成后的环境问题。

(五) 按照区域环境特点, 设立区域环境治理基金, 形成“政府、科研、企业”全方位、多层次的环境立法、技术研发、市场推广体系, 带动区域经济与环境保护同步发展。

摘要:雾霾天气的出现以及其严重的影响再次向中国环境保护与治理敲响了警钟。中国通过在环境规制建设与治理实践中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法律规范, 在环境资源保护和环境污染防治上发挥了显著作用。也使得中国在环境法律法规及司法执法实践中取得了巨大进步和卓著效果。但我们的环境事故和大规模的自然灾害还是时常发生, 高耗能产业盲目发展已经成为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拦路虎。因此, 中国环境规制还需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环境保护的高精尖技术还需进一步研发和投入, 较快形成“政策推动, 技术保障, 市场运营”的环境治理格局。

关键词:环境规制,环境治理

参考文献

[1] 赵细康.环境政策对技术创新的影响[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1

中国汉字的演变范文第6篇

一、中国职业足球与媒体的关系演变

(一) 和谐发展

中国职业足球与媒体在1994到1998年期间是处于和谐良好的发展状态。在1992年的全国足球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中国职业足球的发展方向, 就是要在1994年开始举办第一届的中国足球职业联赛, 联赛初期情况发展的非常顺利, 因此媒体的关注度也急剧的增加。在1995年和1996年的职业赛上, 由于媒体关注度, 将中国足球职业联赛推向了高潮。中国职业足球的良好发展也带动了体育媒体的发展, 在1994年, 就有多家体育专业的报纸出现, 并且在央视五套也专门的开办了与足球有关的栏目《足球之夜》, 这就更加的说明了职业足球给媒体带来的巨大变化与崛起。反之, 体育媒体的介入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职业足球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在这个初期阶段, 中国职业足球与媒体的关系可以说是相互促进, 相互依赖。

(二) 矛盾初显

1998年, 职业联赛的上座率明显的减少, 到了2002年降到了最低。当中国职业联赛在遇到这种问题的时候, 媒体并没有给出鼓励和支持的态度, 而是在报道的时候对事情进行指责和过分的渲染事情的严重性, 而且报道的内容也越来越偏离中国职业足球的实质, 将报道内容偏离到了足球明星的私生活上面。在1998年出现隋波事件之后, 假球以及黑哨事件也阻碍了中国职业足球联赛的初期发展, 以及后面出现的一系列的不良好的事件更加的降低了中国职业足球联赛的形象, 媒体在报道中也报道了大量的负面新闻。由于媒体的过多负面报道以及指责使得足球职业不再与媒体进行更加依赖性的合作, 与此同时媒体界由于足球的滞后发展, 降低了对足球的关注度。在两者的互相对峙与矛盾不断地升级中, 两者关系到达了冰点。

(三) 长期对峙

在2004年之后, 足球市场持续的走低, 关于假球以及球场暴力事件的不断涌现, 使中国足球出现了混乱局面, 而且派系斗争也影响了足球比赛的真实性, 赛场上面出现的暴力局面也阻碍着足球联赛的正常秩序, 并且球员当中出现的吃喝嫖娼等不光彩行为给中国足球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在此后, 电视台推出了一系列的与足球有关的娱乐活动, 这些活动的内容与足球无关, 而是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别的方面, 在摄影机的镜头下出现的是面部帅气的球员以及身材性感的女性球迷还有球员的生活隐私。在这个阶段, 中国足球事业遇到了严重的瓶颈, 联赛当中不断遇到各种问题, 媒体以及外界的批评声音使得足球界压力重重, 双方对彼此的态度也变得更加的冷淡及指责。双方一直呈对峙局面。

二、如何重新建立双方共赢的局面

(一) 提高球员联赛水平

要想重建双方能够互赢互相发展的局面, 就要提高足球职业联赛的水平, 不仅要球员的比赛技巧水平, 也要提高球员的素质以及裁判员的能力水平还有后勤的服务保障, 这些水平都要提高。球员在赛场上的技术水平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是最需要关注的方面, 在进行一场激烈的比赛时要想使新闻质量优秀就得提高球员之间的素质, 这样才可以给观众带来精彩的视觉盛宴以及报道内容, 慢慢的中国足球事业会走出之前的低谷, 走向光明正确的发展道路。

(二) 新闻质量要优秀

从事新闻工作者的工作人员也要提高自身素质, 要做到公平公正, 客观有效, 坚持真理, 遵守法律等良好作风。另外也要加强对新闻人的培训工作, 对足球方面的相关知识要了解。新闻领导部门也要加强管理机制, 要努力的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媒体记者, 编辑, 编导, 减少与中国足球之间的矛盾, 促进双方的良好发展。

(三) 构建良好的法制环境

在足球与媒体报道两者之间的发展当中, 要遵守法律, 国家的法律法规在不断地建立健全, 中国足球的发展也离不开法制的有效保障, 但是目前为止, 由于缺少法律意识, 两者之间存在的问题不能够有效正确的去解决, 正是因为这样才导致中国职业足球与媒体之间发生矛盾。故而建立有效的法制环境才可以使两者之间互相发展, 实现共赢。

三、结语

总而言之, 从中国职业足球与媒体之间的关系变化可以得知, 要想使得中国职业足球与媒体进行良好的共性发展, 实现双方互赢的局面, 双方就要在各自的领域去正视各自存在的不足, 各自努力的去提升自己的工作素质和修养, 这样才可以使相互依赖, 相互进步。同时也有效的促进了国家的发展。望本文对于中国职业足球与媒体的关系及发展趋势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摘要:根据中国职业足球与媒体关系的演变情况以及发展趋势, 中国职业足球在进行改革的十年过程当中, 最初中国足球与媒体的关系呈和谐的趋势一直延续到上世纪末发生变化, 出现冷却, 再到现如今的对峙状态。本文章主要对于中国职业足球与媒体的关系演变情况以及发展趋势进行研究。

关键词:中国职业足球,媒体,关系演变,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杨飞.中国职业足球联赛现场观众数量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D].温州大学, 2016.

[2] 黄淼.中国足球媒体形象呈现研究——以《足球》报为例[J].中国报业, 2015 (2) :42-43.

[3] 邵凯, 施万君, 范政.新公共服务理论视域下中国职业足球供给侧改革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6, 35 (3) :13-18.

上一篇:微观经济学主要理论范文下一篇:就业意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