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贸易论文范文

2023-05-22

中国贸易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对外贸易;引力模型;实证研究;政策建议

引言

贸易引力模型最初出现在Tinbergen(1962)和Poyhonen(1963)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所作的研究中。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速,贸易关系成为国际关系中最为稳定持久的经济关系之一。国内外学者对国际贸易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丰富发展着引力模型。

1.国内研究概况。谷克鉴(2001)基于引力模型研究了影响贸易量的因素,通过对引力模型的构造、验证,认为在构造中国贸易引力模型时应增设一个外向型贸易转型推动变量。盛斌、廖明中(2004)运用引力模型检验了新兴市场经济体出口贸易流量的决定,分析得出贸易伙伴的经济规模总量是最显著的影响因素。史朝兴、顾海英(2005)则把对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研究进展分为调整解释变量和解释边际效应两个阶段,在理论上实现了突破。郝景芳(2012)在数据、自变量、计量统计方法的选择上做出进一步拓展,力求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完整度,为引力模型在中国对外贸易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2.国外研究概况。Egger (2000)主要讨论了在面板数据中分析固定效果模型和随机效果模型两者的优劣,较之基于截面数据的计量模型研究有很多优点。Evans (2003)认为,很多因素可引起边境效应,如关税、管制、信息成本、交易成本、两国产品的替代等。Silva和Tenreyro(2006)注意到大量的引力方程采用对数线性化的方法,这种方法会产生一定误差。在前者基础上,Henderson和Millimet(2008)进一步探讨了线性计量模型的有效性,实证结果更加支持对数化后的线性形式估计方法。

一、模型建立

本文研究了近十年中应用引力模型研究国际贸易领域中的新进展,综合以上研究成果并联同中国对外贸易实际情况建立了以下模型:

lnXij=lnC+α1lnYiYj+α2lnDij+α3ASEAN+α4APEC+α5WTO+ε

其中,Xij是i国对j国的出口额,Yi与Yj分别表示i国与j国的GDP,Dij是i国与j国的距离,常用两国经济中心之间的距离表示。结合中国自身情况,目前参与的关贸协定最为主要的即世界贸易组织(WTO)、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以上三个虚拟变量皆为衡量自由贸易区对贸易的改善作用。α1、α2、α3、α4、α5为回归系数,ε为随机干扰项。

二、中国的对外贸易研究

1.数据选取。本文模型的样本选取的是2012年中国和30个最大贸易伙伴的截面数据。这30个国家和地区遍及世界各地,并且它们与中国的贸易总额占到了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85%左右。中国和这30个贸易伙伴2012年的双边贸易额(进出口总额)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3年)》。中国和各个贸易伙伴的2012年GDP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网站(www.worldbank.org.cn)。中国和各贸易伙伴的空间距离指中国的首都北京和各贸易伙伴(不包括地区)的首都之间的直线距离。①该数据来自网站www.indo.com中的“距离计算器”(Distance Caculator)。APEC、ASEAN、WTO是虚拟变量,当贸易伙伴属于该关贸协定组织成员时赋值为1,否则为0。

2.实证分析。利用对数化后的引力模型公式及SPSS软件,采用OLS回归分析对所有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得到以下结果:

lnXij=5.5422+0.645lnYiYj-0.423lnDij-0.390ASEAN+0.391APEC+0.139WTO

(2.84) (6.556) (-4.058) (-3.404) (3.634) (1.440)

另,R2=0.803,F=19.560,Sig=0.000。

从以上模型拟合的结果来看,决定中国2012年外贸状况的重要因素确实是贸易双方的经济规模(GDP总量)、空间距离和贸易制度等,而且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力决定了中国外贸规模的基本情况。

结论与建议

1.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在国际贸易上,中国是数量大国却是结构弱国,出口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数量扩张型的,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低附加值的产品上。要想推进贸易的持续快速发展,必须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改变以出口创汇为导向的粗放型外贸增长方式。在充分发挥中国比较优势的同时,扩大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推动加工贸易升级。

2.实现贸易平衡发展。多年以来,在出口导向型战略的引导下,人们过多地关注了出口而冷落了进口,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被忽视了。由于中国对美国等国存在大额贸易顺差,在实际贸易中就产生了许多摩擦和纠纷。我们必须实施进出口平衡贸易战略,重视进口、实现贸易平衡,从而推动贸易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3.努力规避贸易壁垒。从模型分析结果中可以看出,中国对一些贸易伙伴的出口不足。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这些贸易伙伴对中国产品的出口设置了各种各样的贸易壁垒,阻碍着自由贸易的发展。可以考虑和这些国家建立双边或多边的区域合作,通過区域合作来消除壁垒,扩大出口,促进双边贸易的发展。

4.加快区域经济合作。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宗旨是合作共赢、互利互惠,它对推动地区经济发展起着积极作用。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中国在今后要加快区域经济合作的步伐,加强同贸易伙伴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双边贸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谷克鉴.国际经济学对引力模型的开发与应用[J].世界经济,2001,(2).

[2] 盛斌,廖明中.中国的贸易流量与出口潜力:引力模型的研究[J].世界经济,2004,(2).

[3] 史朝兴,顾海英.贸易引力模型研究新进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J].财贸研究,2005,(3).

[4] 赵立萍.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双边贸易流量研究[J].经济论坛,2012,(11).

[5] 郝景芳,马弘.引力模型的新进展及对中国对外贸易的检验[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12).

[责任编辑 王晓燕]

中国贸易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本文对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衡量和比较了山东烟台苹果贸易竞争力,进一步对山东省烟台苹果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举行剖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有用对策。

关键词:苹果;出口现状;出口竞争力;问题;对策

本文立足山东省烟台市苹果产业的长足发展,对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衡量和比较了山东烟台苹果贸易竞争力,进一步对山东省烟台苹果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举行剖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有用对策。

一、山东烟台苹果出口贸易现状分析

山东烟台苹果出口近十五年来在出口规模、出口的产品结构和主要出口市场三个方面均有较大变化。

山东省烟台市苹果主要对新鲜苹果和浓缩苹果汁进行出口。烟台市新鲜苹果出口规模的趋势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05年-2010年,新鲜苹果出口平均增长率为9.45%,增长速度势头很猛。2010年-2015年新鲜苹果出口经历了直线下降,势头十分显著,国际金融危机和鲜苹果单价上升快成为两大主因。2015年-2017年,新鲜苹果出口数量平均增长率为38.33%,出口金额上涨25个百分点。人民币汇率及苹果单价下降是主要原因。相比于新鲜苹果的出口贸易规模,浓缩苹果汁的出口贸易规模比重仅占苹果产品的15.61%,是苹果产品出口中的冰山一角,出口规模总体波动中下降,新鲜苹果一直是苹果出口占比最大种类。其中新鲜苹果占苹果产品比重的80%,苹果加工产品仅占20%。

烟台市新鲜苹果出口贸易市场遍布亚欧非洲、北美洲、大洋洲、和南美洲。其中,亚洲占整个新鲜苹果出口市场的91%。欧洲以8%的微弱比例成为烟台市新鲜苹果出口的第二大市场。北美洲、大洋洲、非洲和南美洲出口市场微乎其微。另外,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新鲜苹果的进口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新鲜苹果出口市场可分为三大市场类型:低端市场,中高端市场和高端市场。它们分别是以俄罗斯联邦及东南亚国家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泰国、越南、印度、菲律宾、哈萨克斯坦等组成的低端出口市场;以欧盟28国构成的中高端出口市场;以日本、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为代表的高端出口市场。烟台市低档苹果出口市场在整个苹果出口市场中比重总体遥遥领先,五年来占比从70%增至82%。与此同时,中高档和高档苹果出口市场比重则连年下降,分别减少3.35和0.17个百分点。

二、山东烟台苹果贸易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通过三个贸易指标衡量和比较山东烟台苹果贸易竞争力,可以深入了解山东烟台苹果出口竞争力优势。

1.比较对象选取、数据及方法

在国内省市中对山东烟台苹果出口量和出口额份额的最大威胁是陕西省,所以选取山西省与山东烟台苹果贸易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比较。烟台市主要出口市场为东南亚国家,占全市苹果出口的80%,因此,研究东南亚国家的苹果主要来源国至关重要。美国、新西兰和智利是烟台市在东南亚市场最大的竞争对手。所以选取美国、新西兰和智利与山东烟台苹果贸易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比较。

实证数据均来自于UN COMTRADE数据库,各省苹果的出口数据均来自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对外贸易网以及各省的统计局。研究方法是文献分析和定量分析。通过搜集、鉴别、整理资料数据,并通过对资料数据的研究,借鉴吸收其中的可取之处,用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中常用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出口价格分析、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等方法分析山东烟台贸易竞争力。

2.实证研究

分别从国际市场占有率、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出口价格等指标进行分析。

(1)国际市场占有率

国际市场占有率(MS)是指一個国家或地区的商品总额占世界该商品出口总额的比例。如公式(1)式所示,MSi表示国际市场占有率;Xi表示i国或地区在一段时间内的出口额;Xw表示世界某一时期的出口总额。通常,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比例越高,表示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强。相反,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所占比例越低,则表示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弱。

  计算结果表明,烟台苹果国际市场占有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且波动幅度相对稳定,市场占有比例略微下降0.77个百分点。陕西省苹果出口国际市场占比则稳健上涨,2016年达到1.38%。美国苹果国际市场占比总体波动中增长,波动幅度较烟台市大。2008年前后出现第一个低点,占比小于12%,2012年突破15%,位于12%-15%之间。智利苹果国际市场占有率有所下降,市场份额约为10%左右。新西兰苹果国际市场占有率则先下降后增长趋势。整体来看,在美国、智利和新西兰等苹果出口大国比较下烟台苹果市场占有比例并不占优势,但总体势头很好。

(2)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实证分析表明,各比较对象的苹果都具有显性比较优势,烟台苹果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趋于各比较对象的中间。显性比较优势指数从大到小依次是新西兰、智利、中国山东省烟台市、中国陕西省、美国。2007年-2017年烟台市苹果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基本稳定在11.17左右,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以全国的角度来看,烟台苹果的国际竞争力居第一。从国际市场来看,烟台苹果国际竞争力还有待发展空间。

三、山东烟台苹果出口贸易存在的问题

苹果出口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烟台苹果出口形势日益严峻,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低档苹果出口市场占比过高对烟台市苹果出口贸易构成了潜在风险。削弱了烟台苹果的出口竞争力,并将导致苹果出口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

二是出口苹果质量安全不高。烟台市出口苹果的质量安全问题主要是由于外观质量差,农药残留量高,采后商品加工技术,储存技术滞后,包装运输条件差等原因造成的。

目前烟台市主要栽种苹果品种有富士、嘎拉、红将军、乔纳金等,品种的老化、栽培过程中病虫防治的不当都会导致苹果在外观品质上着色差,表光不佳。在苹果种植过程中,经常出现苦痘病、鸡爪纹、皴皮、红黑点病等缺素症的情况。苹果外观参差不齐,果个小,果形不正,形状大小不一的问题也常常困扰种植苹果的农户。烟台市在苹果采后商品化处理和储藏技术方面仍旧不足,目前已有的配套设施总贮藏量仅为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另外烟台市的大部分农户更倾向于采摘后不进行任何处理,这使得苹果尝起来果味淡、肉质发面、偏酸而香气不足。烟台市苹果冷链运输率为15%,而发达国家苹果冷链运输流通率达到95%。

三是出口苹果产品品种组成不合理,苹果生产品种的单一化,早熟品种和中熟品种搭配不合理,鲜食加工比例不协调。烟台市苹果栽培品种红富士一枝独秀,栽培面积达85.7%,早熟品种栽种太少,仅占10%左右。发达国家中苹果鲜食出口比例约占40%,加工苹果汁出口比例约占41%。烟台市鲜食出口达到90%,加工苹果产品出口占比很小。

四是出口苹果加工技术滞后,包括苹果加工原材料的不足,苹果加工原料基地建设的不足以及深加工关键技术的缺乏。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烟台市新鲜苹果加工产业的发展。因此,烟台市目前亟需提高出口苹果加工技术,突破苹果深加工关键技术,开发更多苹果加工产品。

四、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烟台市亟需提出解决政策,积极促進烟台苹果产品出口贸易,提高出口竞争力。着力点主要包括完善信息服务体系,采取多种策略促进市场多元化;政府监管提高企业的加工水平,提高苹果质量安全;实现烟台苹果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出口相关产业发展;以及加强苹果科技创新体系,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

调整苹果产业结构,提高苹果产业整体效率,与农民利益关系密切,与农业发展相辅相成,可以大力促进苹果产业化,提升苹果出口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吴南,鹿永华.山东省苹果出口贸易现状与对策研究[D].青岛:青岛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3.

[2]王春华,杨芳雪.绿色贸易壁垒对山东苹果出口的影响及对策[D].青岛:青岛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5.

[3]苏蓉,霍学喜.中国新鲜苹果出口贸易规模与结构分析[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中国贸易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国际贸易类课程主要是研究世界各国之间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包含了很深的经济学知识,理论性较强。传统教学方式互动性差,教学手段单一,因此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法讲授国际贸易类课程则容易导致学生的厌烦情绪,难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采用案例教学法,把国际贸易类的相关知识与当前的贸易实践结合起来,可以强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学生的思维,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国际贸易课程;传统教学法

1 案例教学法的起源及特征

提到案例教学法,教育界的人士马上会想到世界上最好的商学院之一——美国哈佛商学院,因为案例教学在哈佛大学,尤其是在哈佛商学院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并且取得了令世人所瞩目的成功。那么案例教学法的提出到底与哈佛大学有没有关系呢?笔者通过查询资料发现,“案例教学法”,英文为 Case-study teaching method,确实是来源于美国哈佛商学院。这种教学方式最早是在20世纪20年代在哈佛商学院应用的,其后便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界人士的热烈讨论。当时教授们给MBA专业的学生上课,但是却没有合适的教材供学生使用。在这种情况下,授课教师为了获取上课所需的资料,便直接到企业的第一线采访企业经理人并记录他们的商务管理案例,然后仔细整理,最后把材料打印好分给学生在课堂上使用。这种教学法不再是传统的那种灌输式的授课方式,所有案例均来自于实际生活,激发了同学的兴趣,而在课堂上也是以讨论和互动式提问为主,使同学们在对实际案例的分析中掌握了管理理念和相关知识。由于案例教学法授课效果极佳,后来这种教学法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在于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只起导向的作用,教学的主要内容便是案例本身。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课前认真准备好合适的案例,这些案例一定和教学目的有很强的联系,选择的案例必须能很好地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将要学习的理论知识。通过课堂上的讨论、分析,甚至是争论,最终达到掌握专业知识的目的。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的教育方式变革缓慢,课堂教学方式死板。我国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引进了案例教学法,不过引进案例教学法后,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如说国际商务、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等学科领域。

2 国际贸易类课程的特点

国际贸易类课程主要是研究世界各国之间商品和劳务的交换,理论性比较强,是国际经济类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愈发深化,中国的经济也已经溶入了世界,这已经是非常客观的事实。在这种背景下,教授国际贸易课程就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际贸易类课程包含了很深的经济学知识,很多学生对学习这些理论知识觉得困难,而且内容枯燥,因此缺乏兴趣。可是如果把国际贸易类的相关知识与当前动态的世界贸易实际联系起来,就会强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当前的事实案例,启发学生的思维,然后联系到相关的理论知识,这些都为应用案例教学法讲授国际贸易提供了支持。

3 传统教学方式在国际贸易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3.1 教学方式过于单调

中国的传统教学的方法是填鸭式的,这种教学方法强调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上课以教师为主导,教学手段单调呆板。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被忽略,所以很多人都没有积极性参与课堂互动。由于缺乏学习热情,课堂教学就显得非常沉闷,教师在课堂上单方面灌输知识,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由于国际贸易知识含有较多的经常学理论知识,以传统的教学手段讲授国际贸易类的课程,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对这类课程的厌烦情绪。因此,如果利用案例教学法灵活多变且紧密联系实际的优点,那么就能刺激学生对国际贸易类课程的兴趣,克服传统教学手段的单调乏味。另一方面,案例教学注重与实际结合,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也会更加关注当前世界经济动态的变化,培养他们分析国际经济的能力,使学生不再“读死书”,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素养。

3.2理论教学内容与实际脱离

国际贸易类的课程由于理论知识点较多,所以学习起来需要认真思考,因为这些知识点有相当的理论深度。而传统的教学手段把实践教学放在了次要地位,只是一味地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所以造成了理论与现实的脱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枯燥地重复那些深奥的理论,反而不能让学生静下心来思索这些理论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及意义,所以最终导致了国际贸易课程的形而上学的授课及学习方式。大学生正处在青春年少时期,对世界有着强烈的求知欲,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却无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国际贸易课程的这些理论知识。相反,案例教学法却能抛却传统教学手段中理论与现实脱节的缺点,可以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学生传达相关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在分析和思考今天的国际经济问题时掌握那些经典的经济理论知识。

3.3 课堂互动性差

由于教师在传统教学法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所以中国学生基本上接受的就是“填鸭式”的知识,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国际贸易类的课程含有很多理论知识点,比如说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优势理论等传统贸易理论知识,还包括以不完全竞争为基础的新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点。总之,无论是传统的古典经济学理论,还是后来的新经济学理论,在经济学上都有非常深刻的思想内涵。所以,很多学生觉得国际贸易类课程是理论性太强了,而实践性却比较弱。当前教育界的思想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如果没有实务性的知识点或者该类的知识点过少,则无法“学以致用”,在就业时也比较麻烦。因此,当前学生的这种认识就为国际贸易类课程的教学带来了很多的难题,如果仍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必定会非常的反感,在课堂上没有兴趣与教师进行互动性的配合,有的学生甚至故意抵至这种教学方式,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阻碍。

4 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类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与传统的教学手段不同,应用案例教学法讲授国际贸易类的课程,可以更快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4.1案例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选取当前生活中的案例讲授国际贸易类的经济学知识,为学生创造了广阔的思维空间。通过案例的铺垫,学生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是被动地学习知识,在分析案例时会激发每个人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学生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角,通过教师对案例的辅助点评和剖析,学生的视野将会更加开阔,对知识的思考也必然更加深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都会得到更好的发展。案例教学法由于具备的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不但体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平等性,更重要的是因此增加了课堂上知识探讨的互动性,确保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2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国际贸易类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各种各样的案例,学生也可以列举身边与该课程有关的案例进行讨论。因此,在对案例进行分析并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对所选取的内容进行筛选,只留下对该问题有意义的信息。通过长期的训练,在对信息筛选、加工及运用整合的过程中,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必将得到提高,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4.3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理解国际贸易课程中的抽象的理论知识,教师要选取很多相关的案例,这些案例来自于实际,因此采用案例教学法必须使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面对案例中的实际情况,学生要解决问题必须认真思考,对掌握的知识进行归纳和应用,通过这些知识去分析老师课堂上布置的案例。国际贸易中牵涉到了很多的知识点,学生在是日积月累的学习过程中,会养成灵活运用相关知识点的习惯,这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5 采用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类课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采用案例教学讲授国际贸易类的课程,教学效果当然会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但是,如果在选择案例时不加思考,或者教师只选取了案例而再也不管其他的事,教学效果也好不到哪里去。在利用案例教学法讲授国际贸易类课程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5.1教师必须结合教学目标精选教学案例

精选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基础和关键,如果教师没有认真选择案例,那么学生就可能不会很好地理解教学目标中的相关理论知识点,也当然谈不上把理论知识进行很好地实际应用了。恰当的、适合的案例为教学目标中的理论知识进行了很好的注解,在此基础上学生会轻松地学会理论知识;相反,差的案例则容易使学生误解该理论知识,也就是说,对学生理解这些理念知识造成了误导。由于案例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教师必须认真仔细地选择案例。

5.2教师必须有效地把案例展示给学生

有效地案例展示是案例教学法的核心。在认真选取了教学案例之后,下一步在课堂上要做的就是如何把案例展示给学生,也就是说,如何让学生对这个案例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根据知识点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在讲授理论知识之前把案例展示给学生,还是在讲授理论知识点之后再把案例展示给学生。尽管采用案例教学法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起着辅助作用,但教师的重要性并没有减弱。在展示案例时,教师要把握好这两个作用,第一是导演的作用,要组织好学生,同时对学生进行启发和点评,要让学生的讨论沿着既定的教学目标方向前进;第二是媒介的作用,教师在案例和学生之间进行联系,让学生大胆思考和发言,拓展学生的视野。

5.3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分析进行认真地点评

对于每个案例的分析,学生由于知识存量不够,可能不会恰当应用新的知识分析老师布置的案例。正是由于缺乏对这些新的理论知识的理解,所以在分析问题时往往会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师必须客观全面地对学生的分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点评,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教师的点评应该在学生对案例充分讨论之后。教师的点评是案例教学法的升华,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在进行案例点评时,教师要掌握好两个原则,第一是必须坚持学生主体意识,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案例点评时切忌喧宾夺主,不能只顾陈述自己的看法而忽略了学生讨论的质量,也就是说,必须结合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第二是坚持教学目标原则,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好应该具备的理论知识,因此案例分析应在教学目标的范围内进行,而不是从任意角度分析问题,否则,就失去案例教学的意义了。

参考文献:

[1]郝双魁.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课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高职学报,2006(6).

[2]郭峰.案例教学法小议[J].校园心理,2011(9).

[3]郑展鹏.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北方经贸,2011(5).

中国贸易论文范文第4篇

2、如何理解中国及其现代

3、论21世纪以来中国与周边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4、怎样建构中国型海洋美学

5、中国海事高级法院设立的困境与路径

6、社会转型与现代性问题座谈纪要

7、上海:中国现代区域法制建设领先之地

8、开发区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支点作用与提升路径

9、论“一带一路”愿景下中国海洋文化全球传播的现实契机

10、中国负责任大国角色认知的形成机制分析

11、资本积累、经济结构非农化与投资率变化规律

12、问智于斯——中国智库揭秘

13、重构东亚古典文明的理论尝试

14、中国股市如何回归常态

15、2012 经济维稳元年等

16、越南媒体涉南海英文报道特点及中国的应对

17、多边主义与中国的联合国外交

18、中国与美国企业生产组织模式对比分析

19、中国热点外交的机制与经验

20、中国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

21、大变局下的中美人文交流安全化逻辑

22、关于近几年中国外交的反思

23、中国是修正主义国家吗?

24、纪念过去,耕耘未来

25、论习近平访问太平洋岛国的重要历史意义

26、西门子竞标下的高铁盛宴

27、中国城市规划理念的反思和变革:超越“集中主义”与“分散主义”

28、2008中国企业领袖年会开启新的三十年

29、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国际经济责任

30、历史关口,以开放塑新局

31、20世纪阿拉伯学者对中国回族和伊斯兰教的认知

32、为中国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经济

33、新天下主义:一种世界秩序构想的论争与启示

34、负责任大国:中国的新身份定位

35、“五四”与近代反帝理论的产生

36、崛起后带来的一种全新思维和范式

37、聚焦于明清以来的中国

38、WTO15年过渡期应消除三大误读

39、“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国际体系文化的建构

40、从伦敦到北京:中英雾霾治理的比较与反思

41、中国周边战略面临的软实力挑战及其对策

42、西部大开发与中国的发展

43、中东能源地缘政治与中国能源安全

44、当代中国文学德译出版的机制导向

45、现代化视野下毛泽东早年对改造中国社会的思考与探索

46、汉语国际传播与中国国家形象提升

47、中国如何实现战略“走出去”

48、对中国当代史定义分期主线问题的再思考

49、“范式危机”凸显的认识误区

中国贸易论文范文第5篇

编者按

近年来,我国出版走出去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版权输出的品种进一步增长,输出引进比例进一步优化;二是随着对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重视,政府有关部门对走出去的鼓励和支持力度也在日益加强;三是中外出版机构对我国出版走出去工作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工作方法不断创新。

内容是源,出版是流。我国出版走出去的未来,不光是出版之间的融合,更是出版与新技术的融合。我国出版业需要走向世界,并在世界舞台上开展合作,交流。本专题将从我国出版“走出去”的策略评价、竞争分析、专业出版的路径选择等多个角度展开讨论。

世界创意文化产品国际贸易蓬勃发展,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的统计,2003-2012年,世界创意文化产品出口贸易在10年间从2237.95亿美元增长至4737.91亿美元,总量增长2499.96亿美元,年平均增长速度9.09%。中国出版产业在高速发展的国际市场中竞争力如何,应如何把握国际发展的机遇,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这是近年来我国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传媒产品出版规模不断增长,整体份额仍需提升

10年间中国传媒整体的国际市场份额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2003年的2.07%增长到2012年的6.01%,增长了近2倍,但是整体上中国传媒的国际市场地位并不高,整体市场份额仅有6%。

中国传媒类产品出口规模不断增长,在10年间增长3倍多,由2003年的40.42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189.99亿美元,增长370%。中国传媒类产品出口自2003年开始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的状态,其中2007年同比增长101%,除了2009年出口有一定的滑落外,10年来一直呈正向的增长,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2.55%。

在中国传媒类产品出口结构中,新媒体产品占据绝对优势,比重超过2/3,并且在2003-2012年10年间其比重一直比较稳定。出版物产品比重超过视听产品和音乐产品,从2003年至2006年一直呈上升趋势,但是2007-2008年有一定下滑,直到2010-2012年比重开始重新攀升。

二、出版物产品增长速度较快,国际竞争力逐年提升

数据显示,中国出版物产品出口额在10年间增长近3.5倍,从2003年的6.5亿美元增长至2012年的29.3亿美元,平均年增长19.3%。在2009年之前,出版物产品出口额增长速度较快,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30%。在2009年之后速度逐步放缓,但每年依然有两位数的增长。总体上10年间出版物产品出口取得长足的进步,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出版物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数据显示,中国出版物产品的国际优势并不明显,其占国际市场份额相对较低,但增长速度快,2003年其国际市场份额不足2%,而2012年增长为7.67%,10年间国际市场份额增长了近4倍。10年间其增长趋势为持续上升,并没有太大的起伏,数据说明中国出版物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在逐年提升。

中国出版物产品在10年间一直处于贸易顺差状态,贸易顺差额从2003年的2.7亿美元增长至2012年的18.6亿美元,增长速度较快,在10年间贸易顺差额增长了近6倍,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出版物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并且.其国际竞争力在不断增长。

中国出版物产品出口结构以图书出口为主,其出口比重占到60%以上,而报纸期刊类在大多数年份不足10%,其他出版物比重占l/3左右。总体上图书出口的比重呈下降趋势,报纸期刊自2009年以来下降速度较快,到2012年不足1%,而其他类出版物的比重在上升,这一趋势可能与世界范围内的产业技术变化有关,电子媒体的兴起,导致纸媒的衰落。

10年间中国大陆出版物产品出口市场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2003年港澳台市场比重达到50%,而北美和欧盟市场比重合计为40%,说明2003年中国出版物产品主要销售港澳台的华文市场。而2012年,北美已成为最大的出口市场,比重达到30%,欧盟市场比重也增长至23%,同时其多元化程度也有所提升,市场区域分布更为分散,2003年市场比重达到2%以上的仅有港澳台、北美、欧盟、日韩,而2012年市场比重达到2%以卜.的有北美、港澳台、欧盟、日韩、东南亚、澳大利亚、ACP、南美和其他地区,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大陆出版物产品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在扩大,中国大陆出版物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不断提升。

三、多项指标全面评价,中国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不断上升

市场份额、贸易差额等单一的评价指标,不足以真实、全面反映出版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考虑到各个指标的不同缺陷,为了更全面地评价出版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比较优势,本文将使用贸易竞争力指数(Trade CompetitivenessIndcx,TCI)、显示性比较优势(Revealed ComparativeAdvantage,RCA)指数、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NetExport Revealcd Competitive Advantage, NXRCA)指数等综合性指标来测量中国出版的国际竞争力。

中围出版物产品的TCI在10年间一直为正数,并一直在0.2到0.6的区间变化,说明中国出版物产品具有并不明显的竞争优势。在10年间TCI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从2003年的0.26,到2012年的0.46,其间虽然有一定的起伏,但总体上说明中国出版物产品的竞争优势在缓慢提升。

从RCA指数评价看,中国出版物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在10年间均小于0.8,这一数据说明中国出版物产品仅具有较弱的国际竞争力。从RCA指数的变化趋势看,增长趋势明显,从2003年的0.34增长至2012年的0.69,其间起伏较小,其增长幅度比TCI的幅度大,这说明中国出版物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在上升。

中国出版物产品的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10年间一直保持为正数,说明中国出版物产品一直具有较为明显的竞争优势。从其变化趋势来看,上升幅度较为缓慢,2003年NXRCA指数为0.06,2012年为0.08,其提升的幅度低于TCI和RCA指数的增长幅度。NXRCA指数的趋势线说明中国出版物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缓慢上升。

参考TCI、RCA、NXRCA各项指数的表现,总体上中国出版物产品表现出一定的国际竞争优势,但是优势并不明显。同时虽然中国出版物产品国际竞争力优势并不明显,但是在10年间,其国际竞争力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

四、三步走三战略,提升中国出版产业国际竞争力

为进一步提升中国出版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策略:

1.中国出版“赶、平、超”三步走出去战略

尽管中国出版产业出口规模在10年间增长较快,但是国际市场份额依然不高,其他综合性指标也反映其国际竞争优势并不明显。可以认为,目前中国出版产业出口已从“赶”发展为“平”,竞争力基本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下一步中国出版产业应以进口与出口并重,进一步提高中国经济的文化含量、科技含量,从而最终实现超越的走出去战略。

2.三大战略并举提高中国出版业规模经济效应

尽管中国出版物产品出口发展较快,但是版权类贸易服务发展相对较慢,因此中国出版应以“产品与服务并举”,大力提升出版类服务的国际竞争力;尽管中国出版在图书、期刊报纸等传统出版物产品方面发展迅猛,但是世界范围内传媒技术日新月异,电子媒体的兴起导致传统纸媒的没落,因此中国出版还需“新、旧媒体并举”,抓住新兴电子出版的新机遇;尽管10年间中国出版出口的市场覆盖范围不断扩大,中国出版在北美的出口市场扩大迅猛,但发展中国家市场成长较快,因此中国出版还应“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市场并举”,进一步提高出版产业规模经济效应。

3.聚焦中国文化锻造中国出版产业链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文化才是中国出版竞争力的源泉。中国出版应聚焦中国文化,锻造出版产业链,从历史遗产、艺术创作、传媒、出版功能应用一直延伸至出版服务,并实现各个产业链环节间的融合。

4.技术驱动与受众需求双轮驱动

技术与需求是推动产业发展的两大基本驱动力。中国出版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应该关注国际技术发展动态,加大研发力度,不断实现出版技术及相关技术的更新换代。同时还应深入研究受众阅读行为变迁和国际受众的消费习惯,从而提供适应当地市场的出版物产品,提高国际市场认可度,进一步提高中国出版的国际竞争力。

上一篇:贸易关系论文下一篇:贸易纠纷论文